时间:2023-01-06 10:2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专业技术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是为客观公正评价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建立的一项新的人才评价制度,纳入全省人才评价体系。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乡(镇)、村、组等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农业、畜牧、工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水产、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
第四条取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承担相应技术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五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按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分为农业工程、农艺(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牧产品加工、经营服务等五个专业,各专业适用范围如下:
(一)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水产、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从事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应用等种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三)从事畜牧(牛、羊、猪、马、驴、骡、兔)、家禽(鸡、鸭、鹅)、蜂和特种经济的饲养管理、畜、禽繁殖,饲料生产与加工,环境保护与动物卫生保健及相关方面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四)从事农牧产品加工技术工作的人员。
(五)从事运输、营销、中介服务行业的农村经纪人才。
上述各专业均加注在相应职称名称之后。如农技师(农业工程)等。
第六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等级设置为:初级、中级、高级。各等级分别对应的技术称号名称如下:
(一)初级:农技推广员、助理农技师。
(二)中级:农技师。
(三)高级:高级农技师。
第七条我省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省人事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市(州)、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会同农业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第八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通过评定或认定的方式取得。高级职称通过评定取得;中、初级职称通过认定取得。
第九条国家已建立准入制度和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专业,不进行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
第十条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热爱本职工作,努力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评定或认定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认定初级(员)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基本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农业工程专业技术工作,能按技能要求基本完成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一般技术内容,了解一般农机具或常用设备的主要结构原理,具有完成一般技术辅工作的实际能力
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能在科技人员指导下进行群众性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正确记载和整理技术资料。
③了解种植、养殖技术操作规程,能承担规模种植、养殖的技术操作工作。
④种植规模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的1倍以上;或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单产超过本村平均水平的30%以上;或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的收益高于本村农户平均水平50%以上。
⑤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能独立承担农牧等产品的运输、营销等工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和中介服务。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中专毕业,或高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年以上;
②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或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初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④参加区县(市、区)以上部门组织的50学时以上或参加乡(镇)组织的100学时以上的本专业初等技术培训或已被乡(镇)确认为某一专业的示范户且连续两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认定初级(助理)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基本掌握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农业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掌握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生产程序和操作技能,能发现并排除一般农机具或常用设备设施的简单故障,具有一般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
②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向群众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艺,进行一般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③种植规模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的2倍以上;或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单产超过本村平均水平50%及上;或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的收益高于本村农户平均水平1倍以上。
④能因地制宜的提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建议,帮助农户做好农牧等产品的收购、营运、工作,为群众致富作出一定贡献。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大专毕业,或中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②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高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或初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以上,并累计参加区县以上部门组织的100学时以上或参加乡(镇)组织的200学时以上本专业初等技术培训;
④取得初级(员)农业技术称号4年以上;
⑤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初级基础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且成绩合格。
(三)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认定中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掌握并能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专业技术工作,掌握本专业技能标准和技术规范,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能正确操作和维护保养较复杂农机具和常用设备,能协助开展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
②组织并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对农户进行有关试验、示范技术和操作技能的辅导,具有采集与处理试验数据的一般知识,能独立撰写单项的技术工作总结。
③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能解决试验、示范、推广和本专业技术工作中的某些技术难题,在工作中作出一定成绩。
④种植、养殖、加工等示范大户,近3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并能带动一定数量的农户共同发展,已产生一定规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⑤在经济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能制定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项目规划和产品流通、销售、加工方案,在引进资金,促进流通,加强合作,创建品牌等方面成绩显著。
⑥能指导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本专业技术工作。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大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以上。
②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师合格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取得初级(助理)农业技术称号5年以上;
④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级基础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且成绩合格或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半年以上取得结业证书;
⑤获得县(市、区)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或被县(市、区)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科技状元等荣誉称号;
⑥在县(市、区)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⑦受县(市、区)政府表彰的示范户、专业户。
(四)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评定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专业技术工作,熟练掌握本专业生产技术知识和技术要点,独立制定生产计划、技术工作计划或规划,提出技术推广项目,制定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指导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②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能倡导开展科学试验,及时引进和推广省内外先进技术,分析解决当地生产及业务工作中的技术难题。
③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有独到的生产、经营方法,近3年家庭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5倍以上,并带动周边农户(至少2/3以上农户)共同发展,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④能够运用本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独立处理经营活动中的业务问题。能进行经营业务的洽谈、经营合同的起草,具有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⑤熟悉农村市场的流通环节,具有熟练的实务操作的技术和技能。有丰富的农业经纪实践经验,熟悉市场行情变化,有较强的创新和开拓能力。
⑥具有承担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培训施教能力,或具有讲解、传授本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经历。
⑦能指导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大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1年以上。
②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技师合格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取得中级农业技术称号5年以上;
④获得市(州)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或被市(州)级以上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科技状元等荣誉称号;
⑤在市(州)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⑥受市(州)政府表彰的示范户、专业户等。
第十一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工作由相应评(认)定组织负责。高级职称由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中、初级职称分别由中、初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认定委员会负责认定。高级职称的评定工作每年进行1次,中、初级职称的认定工作每年应不少于2次。
第十二条各级评(认)定委员会的组建应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由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授权各市、州人事职改部门负责组建,报省职改办备案;中、初级职称认定委员会按原农民技术职称管理权限分别由各市(州)和县(市、区)负责组建。
各级评(认)定委员会组成人员,要从取得农业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遴选,并充分考虑其专业覆盖面。评(认)定委员会成员应是熟悉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或具有较高技术职称、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组织纪律性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须在15人以上,且必须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认定委员会由11-13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初级职称认定委员会由9-11人组成,其组成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少于1/2。
第十三条评(认)定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程序是:推荐、审核、评(认)定、颁证。
(一)推荐。按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范围和条件,对符合本通知第五、九条规定的人员,由其所在的村委会或相应的专业协会负责推荐并提供相关材料,具体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主要业绩、贡献、成果,以及相关的证书、证件、证明等,并由被推荐人所在的乡(镇)政府将有关材料报送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拟评(认)定高、中级职称的,由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按行政区域管辖权报送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对暂不具备组建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市、州,其相应的评定工作由省职改办负责委托。
(二)审核。被推荐评(认)定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其推荐材料由推荐单位送当地乡(镇)政府审核,经审核材料属实的,由乡(镇)政府签署意见,并负责将有关材料报送相应评(认)定工作部门(机构)。对推荐材料的审核,要重点审核能证明被推荐人主要业绩、贡献、成果的相关材料是否属实,要严格按照标准条件,确保材料的真实性。
(三)评定与认定。各级评定委员会应根据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的有关规定、要求及评(认)定标准条件,对被推荐人进行考核、评定或认定。具体的评(认)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会议形式或现场考评的方式进行。以会议形式进行评(认)定的,必须有2/3以上的评(认)定委会成员出席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超过评(认)定委员会组成人员1/2以上才算通过。以现场考评方式进行评(认)定的,其考评标准须逐条量化,参加现场考评工作的评(认)定委员会成员仍应达到评委会组成人员的2/3以上,并根据现场考评情况对被考评人进行逐项打分,经统分计算出的平均分数达到60分及以上的才算通过。
(四)公示。对按规定程序通过评(认)定相应职称的人员,由人事职改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期10天。对在公示期内群众反映的问题,由组建评(认)定组织的部门(机构)进行查实,并由市(州)或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按其管理权限,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经公示无异议的,初级职称由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行文公布认定结果;高、中级职称由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公布评(认)定结果。
(五)颁证。获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由各级人事职改部门颁发省人事厅统一印制,人事职改部门加盖印章的《四川省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证书》。高、中级职称证书由市、州职改办颁发;初级职称证书由县(市、区)职改办颁发。
第十四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要坚持重实际操作能力、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要将申报人员所从事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将申报人员自身的科技应用能力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对有特殊技艺,贡献突出的人才,可不受学历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的限制。
第十五条获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符合评审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绩条件的可申报评审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绩特别突出的,可由省职改办直接推荐评审高级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对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推荐参加各类优秀专家的评审选拔。
(三)取得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可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申报省外专局引进国外人才项目或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四)受聘在基层单位工作的人员,享有与聘任单位平等签约的权力。
(五)乡镇农业基层服务组织和集体单位在农村招聘农技人员时,优先从具有相应农业技术称号的人员中挑选。
(六)在进入农村人才市场进行人才引进、交流和劳务输出时、优先选拔推荐。
(七)优先与单位或农户签订有偿服务技术承包、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推广合同。
(八)优先参加技术培训、讲座、交流、进修或应邀参加有关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或应聘到外地传授技术。
(九)优先获得有关部门提供的学术技术资料、信息等。优先参与农业开发项目和获得贷款。
第十六条获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积极钻研业务和参加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努力完成业务主管部门布置的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任务,带头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积极向当地群众传授科学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三)积极提出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当地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
第十七条取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应按照国家和省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主动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统一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规划,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为他们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八条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对本地区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待进一步完善解决的问题,各市、州人事职改部门要每年定期将本地区取得相应职称的人员总量及相关工作情况书面报省职改办。
第十九条本办法下达后,不再进行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工作。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四川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原制定的关于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的有关规定均停止执行。
第二十条原已通过评审取得农民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根据本人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持《四川省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到当地人事职改部门加注专业类别,或重新换发《四川省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证书》。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各项规定中凡有量化要求的,均含相应规定之最低量化标准。
外语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对外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外语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但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仍是一项长期任务。按照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区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原则,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工作的基础上,现就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持严格要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能力建设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外语越来越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按照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继续坚持对职称外语的严格要求,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外语能力,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加强对外学术技术交流。
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改革完善外语测试办法,改进测试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客观、便捷的外语应用能力评价服务,为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服务。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防止职称外语考试“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一)对经证明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2、申报副高级职称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需再次参加同一级别考试的;
3、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并经一定程序确认的。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放宽外语成绩要求或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经审核确认,能力业绩突出、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的;
2、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经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放宽至县级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3、在地市以下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4、年龄较大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临床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2、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
3、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三、分级确定全国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关键词:林业 科技推广 不足 原因 对策
1.林业科技推广不足的原因
1.1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林业技术属于一种公共性的技术,政府是林业技术研发的主要资金投入者,这种资金途径并不会发生改变,但是林业技术后交换的过程中就没有商品性的价值,就会出现资金上的短缺,科研机构资金结构属于单向性流动,这就造成企业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政府部门在林业技术研究推广中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并没有见到经济效益,就造成政府部门对于林业技术投入资金上存在的较大的压力。
1.2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林业技术推广与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关联,如果农村建设较好,林业技术也将较容易推广,但是现阶段我国林业技术推广中主要还是进行无偿性推广,这就造成人们对于林业技术中的科学水平并不较为关注,造成林业技术无法产业化建设并不显著。部分林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关注政府资金投入强度在林业技术研究上,这种让林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无法遵循交换原则,也是林业技术推广体系较为缓慢的主要因素。
1.3林农观念束缚影响
我国经济虽然在快速建设中,但是我国林业主要山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有限,地区经济水平无法支撑林业技术推广所需要使用功能的资金,造成林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市场经济模式并不适应,林业技术研究中更加关注技术本身所具有经济承受能力及在生产建设中的使用方式。林业技术在实际推广中较长时间使用的都是无偿使用,政府部门对于林业技术推广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对于林业技术研究中的资金投入无法做好资金上的保证,造成科研人员对于林业技术研究积极性不高。山区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较低,家庭所具有的经济数量有限,部分地区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外出打工来实现,造成林业技术在林业中的位置无法保证。
2.林业科技推广的有效对策
2.1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林业科技推广部门需要得到资金支持才可以继续推广工作,因此,除了争取地方财政的部分资金支持以外,应该要向全社会发出倡议,来募集资金。尤其是慈善机构和环保机构,并且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推广宣传,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林业科技推广这个部门的存在。打响知名度,让社会更多的人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解,激发人们对于环保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2.2完善科技推广机构
我国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大部分都是刚刚起步,入门门槛过低,团队建设水平也不高,因此林业科技推广团队建设方面应该进行加强,首先就要从各大院校的毕业生中吸收林业科技专业人才,委派经验丰富和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工作人员作为考察人员,对应聘者的能力进行考察,以确保他们可以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另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需要对科技人员进行定期林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在巩固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将国际上新的林业科技技术吸收进来,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水平和专业素养,保证全体成员积极向上、有能力,保证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工作质量。
2.3发挥群体优势推广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极高的技术工作,并不单单涉及到一门技术专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联合科研、政府、生产、推广等部门对于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推广。而在实践证明中,在科研成果推广的过程中需要通体力量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发挥群体优势,才能保证推广项目按期、高质量的完成,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多群体方向的联合推广,可以达到比预期更大的效果。
2.4提高人员思想认识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在有一定的意识之后而产生,林业部门想要充分重视林业推广工作,就必须先要提高林业部门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林业技术推广意识。不管是林业部门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要在其职责范围内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推广意识,特别是对于大型的林业部门尤其重要。林业部门不能单纯追求经营收益以及盲目扩大技术引进,而应该深刻认识到在当今社会,林业技术要在生态日益严重的环境中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地位,就必须加强林业技术建设,处理好所面对的技术推广管理问题,只有协调好林业部门经济发展与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林业技术推广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2.5不断研究林业技术
一成不变的林业技术不能满足各个地区林业的发展,因此必须组建强大的科研团队,针对每个地域的地质特点、环境特点等因素研究更为科学的林业技术;对于不同的林业资源,依据其建设开发的性质,与当地的土壤环境等因素相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比如在建设水果经济林区的时候,则可以进行林下养殖活动,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在建设公益生态林时,需要评估其保持水土的能力;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该以根系发达物种为主。
2.6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所有推广林业技术的机构以及专业协会通常组织技术培训以及科技交流会。充分利用培训、科技示范以及委托项目等诸多方式,将科研院当中所研制的技术力量以及林业科研应该到科技推广这个服务体系当中。然后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科技人员对专业知识与技术进行认真学习,进而在积累大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能力。并且要培养示范林农科技的示范人员,积极的传播以及扩散与转化林业技术。同时还要使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来引进大量的新技术以及人才,进而使科技实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要邀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到培训机构当中进行讲解,为科技人员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进修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含量和服务技能,进而使技g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另外,合理的应用青年学术带头人,让这些青年到重要的技术岗位上工作,进而达到强实力的目的,积极倡导林业部门当中的科技人员亲自到林业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服务与推广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林业科技推广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的方针、政策,完善林业推广体系,多培养新技术人才,加大科技的投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更快的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程,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林业 ; 林业技术; 林业推广
在新时期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林业技术日渐完善的情况下,我国基层林业技术也在不断的迅速发展,但是,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制约着基层林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针对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高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方式,让林业技术推广不再是林业发展的绊脚石。
1新时期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要跟上现代化林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使林业生产水平和林业经营工作、林业管理技术得以提高,并要将林业技术科研成果与实际结合,真正能够落实到基层。而且还有许多自然生产的林业品种并不需要新技术的应用,这就产生了新技术应用的难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使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实施。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新时期下基层林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林业技术科研成为“空中楼阁”,实施困难大
由于林业的特殊性,技术研发时间长,科研技术的实践活动和推广利用又必须在林间旷野进行,所以大多的科研都是理论空谈,实践能力较低,成为“空中楼阁”,在技术实施过程中与理论无法很好的结合,导致理论技术无法在基层林业中实施。
1.2基层林业站员工技术水平较低
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严重缺乏专业人才,而新时期下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科技意识还比较淡薄。而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并不稳定,技术研发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更好地发挥。在我国,很多乡镇的技术人员常常被其他部门抽调去从事非专业的工作,这样就使得技术研发人员缺乏研究技术工作的时间,专业技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挥,最终导致技术人员严重流失。
1.3林业基层设施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导致设施不完善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不仅需要林农们的劳动力,还需要完善的设施,这都需要经济方面要充足。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缺乏已经成为了林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经费的缺乏,导致推广设施不完善,从而让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引起严重的慢待心里。建设资金的严重缺乏,与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协调,致使林业站基础设施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
1.4林区村民对林业认识水平落后
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来说,村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很多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比较落后。思想比较传统封建,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不愿意学习先进的林业技术,这使林业技术的推广遇到了一定问题。
2、新时期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2.1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进行创新
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着形式化弊端,因此我们要在技术研发上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林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改变由于形式化研发而无法在基层推广方式,积极将推广工作与实践接轨、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并且在“科技兴林”的战略基础上,积极拓宽林业技术推广的渠道。
2.2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一个好的技术,要通过技术人员来实施,加以呈现。那么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与实践方面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员技术培训,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是技术推广方面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家要重视对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培养,加大对其实际业务培训,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理论普及、实操能力,并设置岗位等级制度,鼓励人员在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加强林业技术推广是推进林业科技进步、指导林果基地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重点从两个方面加强人员培养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现有老专家、老同志的经验资源,让老带新作为新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内部培训,传授老专家、同志的经验,提高年轻技术推广人员的学术水平,形成有效的基层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二是技术人员自我充实过程。主要通过网络函授、现场指导、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而在培训过程中并非只为培训而培训,要做到有培训有结果。在培训过后应有一次考试,检查培训效果,而考试的成绩可作为岗位升级的标准之一。
2.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设施完善
加强财政对林业科技推广设施经费管理,要重视经济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经济为林业技术推广提供强大的支撑,因此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实现新时期基层林业站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首先,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并以现代高标准要求来要求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工作,完善基层林业站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要给予基层工作人员配备适合的交通工具,从而优化基层林业站的硬件设施。其次,还需要积极开拓基层林业站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和范围,如通过基本建设、项目扶持、优惠贷款等不同的形式,对林业站基础建设和发展给予最大的支持。
2.4加大宣传力度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是服务农民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做好宣传推广,力争在林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增强农民科技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层技术推广宣传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县电视台进行广宣,在电视台开辟一个林业技术推广节目,将问题、解决方法、产生效益进行讲解。二是,通过乡镇村进行海报、墙体字进行宣传,通过文字宣传到家家户户,提升农民技术意识。三是,建立林业网站,由于农民对于网络的认识不足,可以采取乡镇村进行会议形式投影演示宣导,在提升村民林业技术重要性同时也促进对网络的认知。
3结语
关键词:林业 检疫 问题
0 引言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及作用
1.1 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
1.2 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1.4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特殊性。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
2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1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现状。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2.2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年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准不能及时公布。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
2.3 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3 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的建议与对策
3.1 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关键词:云龙县;林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099-02
1 引言
云南省云龙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林业对于该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林业技术的传播,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力和林农经济收入,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十分深刻。为了促进林业产值的增长,必须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使林业技术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林业产值、增加林农收入,为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的经济支撑力。
2 当前云龙县林业推广工作现状
云龙县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326936 hm2。随着林业产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该县对林业技术投入额不断增长,基于“十二五”规划,云龙县高度重视重点林业技术成果推广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全县林农掌握实用的技术,有效提高林农生产水平,也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当前,云龙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共10个,推广林果树品种3个,预计推广面积112418 hm2,辐射面积183211.8 hm2。
3 云龙县林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科研工作落后,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专业的科研机构是林业技术发展的支柱,然而该地区林业面积大多数都是由中小型企业或个体户承包,林业技术并未得到高度重视,当地政府对林业相关科研工作并没有特别的支持,资金和相关人员较为缺乏,导致该地区科研工作落后,科研成果少,难以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3.2 推广单位对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没有完全掌握
不管哪一种新技术成果,其科技含量和技术性能较高,这便要求推广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研究新技术标准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新技术的运用[1]。特别是对云龙县林业技术的掌握,更需要多年的经验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应用得当,若技术规范不达标将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其作用。而当前云龙县林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只了解技术原理,没有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林农没有切身感受到新技术的作用,也看不到其经济价值,使得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率较低。有的林业技术推广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性质,盲目认为林业工作范围广,不能面面俱全,点到即止的思想严重,使得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失去了积极性。
3.3 技术项目试验示范过程管理松弛
一般成熟的技术项目都要先通过试验示范后,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2]。因此要提前选好示范基地和试验地,做好试验地的规划设计和综合情况记录,而林业部相关管理人员对此不重视,往往是到了非实施不可的时候再找实验田,经常出现找不到实验基地或找到的不理想的情况,技术成果得不到很好发挥,不能够准确判断效能。安排专人管护,工作人员不够尽职,发生实验基地被人畜破坏的情况,最终因综合管理不善,技术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使其无法被推广应用。
3.4 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
经费不到位不仅使得推广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无法贯彻落实,而且使得技术推广项目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使得人心涣散,尤其是长期奔波于林间的推广人员,其工作量大,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如果无法落实经费,便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另外,缺乏经费便会难以深入到农户中去推广技术,无法为林农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影响了整个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4 云龙县林业技术有效推广策略
4.1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工作的重点[3]。实施针对性有效措施,将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含量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实施,认真研究分析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落实贯彻国家关于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法律政策规定。尽快构建林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工作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的运行制度。
4.2 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林业科技推广队伍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不得成为摆设,必须安排专业人员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当前各乡镇林业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知识落后,有的乡镇连日常工作都没完成,更别说推广林业技术。
因此,云龙县必须将充实乡镇林业工作站作为促进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为林业技术推广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必须确保每一乡镇林业工作站安排至少一名林业技术专业人员。同时优化技术推广队伍,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吸引林业院校毕业生,使林业技术推广队伍更加知识化、年轻化。另外,云龙县应该定期组织开展林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引导其掌握先进的、最新的林业推广技术,加快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更新知识的速度,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其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
4.3 加大资金投入,为林业技术推广提供资金保障
云龙县政府应该划拨专项资金,将这些资金真正用于林业新技术研发推广、实验基地基础建设和相关设备更新等方面,从而促使林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应该设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对林业发展贡献较大的科研人员和人民群众进行物质奖励,从而调动林农参与积极性和创造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林业技术推广也需要科技创新。云龙县必须大胆创新,摈弃传统管理模式,设立专项推广资金,并构建市场竞争机制,从而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顺应云龙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加强核桃无性系丰产栽培及深加工技术、茶叶丰产林培育及加工技术和麦地温梨丰产栽培技术等广泛推广普及,想方设法争取上级林业科研机构的指导与支持, 定期组织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以现场技术培训班方式介绍相关树种及种植技术,引导林业技术示范户和广大林农真正掌握林业最新实用技术,并切实运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同林业产业发展密切有关,是科学技术同实际生产力间相结合的重要媒介。因此,云龙县必须高度重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给予充足的林业技术推广资金,还要获得广大林农的支持,全面剖析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云龙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云龙县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尤奋,陈 杰,张晓凡.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岛东林场林业技术推广为视角[J].热带林业,2013,4(2):13~14.
[2]邢 洋,关 瑜,张 轩,等.进一步做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3,11(22):145~151.
[3]颜仙芳.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44~148.
[4]郝雅梅.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5(18).
[5]罗朝胜.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8).
关键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标准化;现状
abstract: elaborated the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ization work’s fun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briefed and summarized our country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ization work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strengthened the work the sugg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前言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1 作用
1·1·1 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 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 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 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 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1·3 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2 重要性
1·2·1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 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 1·2·3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 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 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现状
2·1·1 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 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 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 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
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 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 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2 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
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
2·2·3 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4 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 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 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 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3·2 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 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 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 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
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 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 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6 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标准化;现状
abstract: elaborated the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ization work’s fun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briefed and summarized our country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ization work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strengthened the work the sugg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 forestry plant; quarantine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前言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1 作用
1·1·1 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 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 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 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 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1·3 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2 重要性
1·2·1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 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 1·2·3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 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 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现状
2·1·1 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 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 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 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
准化工作的开展。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 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 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2 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
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
2·2·3 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4 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 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 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 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3·2 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 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 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 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
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 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 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6 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林;机械化生产;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90
受众多历史原因的影响,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国范围内土地荒漠化面积正在日益扩大。在可持续新型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科技造林以及荒山荒地的绿化等一系列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就成为了黑龙江省木兰县相关技术工作人员主要关注的工作内容。如何才能更好的满足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需求,更好的促进营林机械化的发展,成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重点研究内容。
1 黑龙江省木兰县营林机械化的现状
黑龙江省木兰县隶属哈尔滨管辖区域之内,地处我国松花江中游的北部地区。木兰县土地面积共3179km2,总人口近27万。木兰县境内,三面群山环绕、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这一特有的地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促进了科技造林在木兰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太平种子林林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60a的历史,是黑龙江省木兰县主要也是开设经营历史最为悠久的林场之一。林场内部事业工作区域总面积达12111hm2,设有管辖村落11个、自然屯35个[1]。
在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和影响下,黑龙江省木兰县营林机械化无论是在生产方式还是在工作效率上,都被面临着全新的要求和挑战。但由于相应技术人员的工作实践经验尚浅,在营林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
2 黑龙江省木兰县营林机械化的发展
2.1 坚持机械化并举方针,机械化发展符合木兰县社会生产现状
相关部门的技术工作人员如果想要顺应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实现黑龙江省木兰县营林机械化生产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营林机械化生产过程之中最大限度的坚持营林机械化、半机械化、人工、畜力以及配套机电设备的应用等多种机械化生产方式的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营林的生产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省木兰县众多社会生产行业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在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严格遵循木兰县实际的发展情况和生产现状。只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高度结合黑龙江木兰县实际生产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对营林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改造做出有针对性的投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和促进木兰县营林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明确营林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木兰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营林机械化的发展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进一步明确木兰县营林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营林机械化生产在短期战略规划基本内容的制定要在全面依据长远发展规划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进行适当的宣传和推广,最大限度的提升营林机械化先进的生产理念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度和传播范围。营林机械化发展是一项漫长而曲折的建设历程,只有相关技术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才能采取有效发展对策,为营林机械化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量[2]。
2.3 建立健全营林机械化管理体制,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想要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更好的实现营林的机械化生产,还要在木兰县甚至黑龙江省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完善的营林机械化管理体系。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木兰县营林机械化发展的进展速度。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可以聘请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营林岗上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实现营林机械化生产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章程化管理。黑龙江省木兰县营林机械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将对有效延长相应配套机械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营林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以及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营林生产以及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故障和工作失误等,为木兰县营林机械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前提保障[3]。
3 总结
最大限度的实现和促进营林生产的机械化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必然势,也是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结果。营林机械化能够有效提升科技造林与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最大限度的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营林机械化将为黑龙江省木兰县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 基层林业; 业务工作; 技术要点
1 造林技术
造林工作是林业基层工作中的中心工作之一,在造林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环节中都要求对工作人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素养。在树种选择上,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和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的的要求,依据造林目的和经营的需要,结合造林树种生物学特点和具体的立地条件,合理确定多个适生树种,并进行科学的配置。在苗木方面,选择选择顶芽饱满、根系发达、充分木质化、植株健康和无机械损伤的良种壮苗,各数量指标(高度、地径、高径比、分枝等)要符合造林设计规定的量化指标。林地清理要求需因地制宜,尽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一般采用带状清理或全面清理方式。生物防火林带实行全面清理,林地杂灌、杂草、藤本、枯死木、针叶树低劈并清理干净,保留阔叶树;碳汇造林、石漠化造林等实行局部清理,按行距要求铲垂直带或沿等高线铲水平带,带宽1m,先将带内的灌、草、藤、针叶树等劈落并清理到带与带之间的空地,然后过铲,将草头、剩余物铲净。在备耕上,一般按设计株行距开展打穴,穴规格要达到作业设计标准,一般采用打大明穴方式(规格一般为:40×40×30cm或50×50×40cm)。采用穴状整地,对穴深度的测量以穴中线部位为准。挖穴时间最好在种植前几个月进行,整地时穴土要全部清出穴坑,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经风化一段时间。覆土与施基肥时,一般将两个工序一起进行。先要将肥沃表土(将树根、草头和石头拣净)回填穴的三分之一时将基肥按一定数量施入,再将肥与穴土均匀混合,再将穴土填满比原实土面高出约15cm,为方便蓄水,穴面用锄头开小明穴。植苗造林种植时,对裸根苗种植前须用浓黄泥浆混少量磷肥浆根,栽植时按“三埋两踩一提苗”的要求进行,做到深栽、打实、不窝根。对营养袋苗,种植前须淋透水,栽植时一手轻压营养土,剥掉营养袋,深栽、压实,注意不要压碎营养土。
2抚育技术
“三分造、七分管”充分说明了抚育工作的重要性。以连平为例,对新造林,一般造林后要连续三年抚育5次,造林当年秋季抚育1次、追肥1次,第2年春秋季各抚育1次、春季追肥1次,第3年春秋季各抚育1次,采用全铲水平带与劈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抚育作业时,要求全面劈草劈灌,植穴松土、培土,植株除萌,带内除草归带作肥,不压苗。穴铲时,要求穴株范围内全面铲草,铲到草头以下土层;先在带内或穴位松土深14-20cm(第1次抚育穴位松土不作要求),除萌,培土,再将铲下的杂草归带作肥;杂草不能堆放在目的树种基部,以免压苗和伤苗。除萌时,杉萌芽林形成的萌条,在靠近穴壁处只留1-2株健壮萌条,其余清除;其他树种树蔸周围的萌条全部清除,清除萌条时注意不伤主干。
此外,抚育还包括卫生伐、间伐、割灌物处理、追肥等。一是卫生伐,要求将林内灌木、杂草、藤本、萌条及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其他植物全面砍倒。二是间伐。对于郁闭度超过0.7、冠高比小于1/3的林木密集林分要开展间伐作业。按“砍小留大、去弱留强、砍密留疏、照顾均匀”的原则合理间伐。伐去枯死木、双丫木、林下木、生长不良木、过密木及病虫害木,保留优良木。间伐强度不超过原林分总株数的20%,伐后郁闭度宜为0.5―0.7。对间伐木按要求进行制材,将伐根高度控制在5cm以内;.制直材,杉树全部削树皮。清材截口要水平,枝节要打平不能凸起;木材要按树种种类、长度要分堆;规格材与非规格材分开堆放,头尾要一致,不同树种木材、长短材不能混堆,不能以短充长、以头充尾;制材规格的误差要求长度只能正误差(在3.0cm以内)。三是割灌物处理。对割灌时产生的藤本、杂草灌平铺于林地内。四是追肥。根据林地情况实行精准化施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采用、环状施肥、点状施肥和撒施等方法;施肥作业要防止重施和漏施,保证施肥作业质量。以连平碳汇林抚育为例,追肥一般在春季抚育后进行。采用环状沟施肥,沿幼树树冠外上方20cm左右开环状沟,将规定的肥量均匀施于沟内。
3林下种植技术
林下种植是在保护好森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十以来,中央相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设立生态红线,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下种植在生态红线限制与利用发展之间寻找到了良好的空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发展“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科学模式。以连平县为例,林下种植的主要品种包括茶叶、铁皮石斛和五指毛桃等。由于连平县平均海拔高度近600米,所产高山茶以“花香馥郁、浓醇甘甜”的高品质,以香气内涵天然的“高山韵味”花蜜香味,香味含香、甘、清、滑、醇,清雅馥郁、滋味鲜爽甘甜,搪塞橙黄明亮略显金黄而深受消费者赞赏和喜爱。因此,林下生态茶叶种植是面积最大、效益最好、惠民范围最大的林下种植方式。茶园建设做到“山、水、@、林、路”总体规划,经济实用。以林下种植确保茶叶优质高效为核心,注重茶园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绿茶生产。茶园符合NY/T391-2000 5020《绿色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和林下茶叶种植的相关要求。主要品种为鸿雁12号、客家本地种、鸿雁13号、本地小叶种、丹霞1号等。茶园选择的茶树品种,要求具有生长势强、产量高、抗寒、抗旱、抗虫害能力强特点。茶园中各个茶树品种采摘茶叶要尽可能错峰采摘,有效避免劳动力密集需求及茶叶储存压力、销售压力。种植的规模依据林下空地情况而定,尽可能仿野生的生态种植方式。采用林下仿野生种植,能充分保证茶叶的高品质。一是由于光线受到雾珠的影响,使得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的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使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二是由于高山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这样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诸如叶绿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于高山有葱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得以提高,从而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茶树新销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
4伐区设计与管理
伐区设计时,按照当地的森林资源状况,根据上级文件科学地安排各类型采伐(皆伐、择伐、间伐)。伐区作业设计,承担伐区作业设计的技术人员,必须按有关技术规程精心设计,对设计质量负责。在调查时,尽可能将标准样地的比例提高,提高设计精度,小班蓄积量和出材量精度要求达到 95% 以上。伐区作业施工之前,应现场标记伐区小班四址、面积、采伐方式、采伐蓄积量、及伐区清理等技术要求。伐区施工时,砍伐林木的伐桩高度不得超过10cm,按作业要求进行。集材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手扳车、拖拉机和货车。装车、归楞也视情况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采伐作业要充分考虑并分析市场、生产季节要求、气候、地形、劳力及明年更新造林备耕等因素,尽早完成采伐。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采伐剩余物要尽量收集并利用。伐区管理的中心工作是要经常检查,防止越界采伐。
5外业调查技术
开展外业调查是基层林业工作技术人员的常见工作。第一要掌握最基本的地形图基础知识,能通过地形图在实地对图,落实小班位置和边界。第二要熟悉GPS的应用,能实现现场定位或查找目标地。第三要掌握各项调查的技术标准,熟悉林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类系统,可现场判定相应地类等。对小(细)班的基本情况、森林因子、生态状况的相关技术标准熟悉并能实地应用。以植被调查为例,一般采用普查、样方调查和样线调查方法。调查时要根据拟布局和评价区的自然l件,沿着规划区内的山道进行野外调查,其中根据规划区内植物群落的生长状态以及分布,选取植物种类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了样方调查(乔木层样方面积为20m×20m,灌木、地被层样方面积为5m×5m)记录样方中每株植物的种名、树高(灌、草为株高)、胸径(灌木为基径)、冠幅(灌、草为盖度)等指标,统计其频度、株数等,确定群落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参考文献】:
[1]王静波, 孙立明. 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 2011(07):58―59.
【关键词】园林施工;存在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园林业作为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优化居住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园林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园林施工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园林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园林施工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2、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园林施工中的管理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我国园林业仅发展了30 多年,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虽然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但与我国的国情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单纯利用外来思想,有时可能会出现负面效果。
(2)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由于这两年国家大搞园林绿化建设,绿化施工队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但正规专业素质人才齐全的队伍少,施工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施工队伍素质低,不能正确领会和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甚至根本看不懂图纸,不认识植物,也不懂栽培技术。对于一个普通的自然式植物种植设计,都难以按要求完成,常出现植物配置错位、搭配不合理等现象。
(3)不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园林工程施工的重要的技术文件,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关于该工程应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需要占用的时间的合理计划和组织。目前很多组织设计内容不完整、操作性差,标准模糊,假大空话多,从而无法有效的指导施工,导致整个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不当和工期延误。
(4)低价中标,质量难以保证。很多单位为了揽下工程都采用低价中标,而在施工中为追求高额利润却不惜一切代价压缩成本支出,偷工减料、将原本能够取得很好景观效果的古树名木换成小乔木、擅自改变植物的规格和种植间距、不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等现象突出。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加之不按程序操作,认为园林只是简单的树木栽植和一种绿化行为,最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
(5)监管体系不完善。许多绿化施工监理公司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缺乏专业的监理人员,常常出现一个监理负责多个绿化施工队伍,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很多施工人员对监理提出的建议置之不理,认为筑山理水、种植花草都是一些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只注重施工进度,很少顾及后期树木的成长状况、景观效果及维护。
2.2 园林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1)土壤的处理。土壤问题的处理是园林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适宜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基础性作用。在有的园林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错误地去除表土,这使表土中的养分丧失,从而破坏了植物的最佳生长条件。同时,由于现在施工手段的机械化,也会给表土层带来一定的破坏,使其渗透和自身排水的能力大大下降,无法保证园林的整体和持续效果。
(2)绿化地的整理。应根据不同的植被对其根系生长环境进行处理,保证根系土壤的适当硬度,维持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必要时应采用地下的排水系统来保证根系的水养平衡,同时对土壤成分的配比进行研究,调配合理的根系土壤成分,根据不同的植物所需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多少来调节土壤的有效成分,目前施工中难以关注如此细致的问题。
(3)土建与绿化交叉施工出现问题。由于施工单位的不同,各自遵循的施工原则和利益也不同,不能做到互相协调是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道路的绿化施工和道路建设过程中,土建和绿化分开进行时,经常会出现土建的标准妨碍了绿化的施工,土建设计的过程中对绿化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全,只考虑了道路建设的基本土质要求,却忽略了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另外土建使用的混凝土等也限制了绿化植物的生长,这就加重了后期绿化工作的负担,加大了土壤处理的工作量。
(4)植物养护水平低。一些施工单位往往为了追求速度和节省成本,在其中关键环节上投入人力、财力甚少,修剪、浇水、支撑等一些措施跟不上,苗木成活率和近远期景观效果都难以保证。
3、对策
(1)改进技术手段。园林施工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从植物的选种、培育壮苗、科学栽培到成形既需要有完备的科学理论指导,又需要优良的技术做支持。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要配备专业的园林技术人员,专业的技术人员通过一系列专业手段,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将技术工作和科研实践做到最好。作为园林施工的实施者,园林工人也要懂得一些基础的园林技术,既能熟练地掌握传统技术,又要及时地学习先进手段和各种技巧,使园林施工变成艺术创作的过程。
(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及沟通能力。现场施工管理问题,首先是对工人,一个项目做得如何,能否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绿化工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工人的管理中应做到松弛有度。作为一个施工管理人员,应多去施工现场,多与工人们接触,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建议,了解他们所需,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与工人们的亲和力。
(3)努力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富有经验和职业道德的施工队伍。施工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背景和生态节约的意识,同时单位要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培训、学习,使职工掌握更多的园林养护、植物栽植方面的知识,以提高整体素质水平,更好的为建设高质量的园林工程服务。
(4)实施绿化施工市场的准入制,抓好中标门槛。园林工程必须实现招投标制,竞标前对园林工程进行科学预算,然后组织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参加竞标,实行优胜劣汰制,将价钱接近底价且略高于底价的公司作为中标考虑对象,切实严厉打击采取低价中标的无资质企业的恶意竞争行为,规范市场。
(5)重视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决定工程效益,园林施工质量的提高,为园林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现代园林事业对质量的追求逐步提高,平面绿化占有主要地位的施工方案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要避免绿量充足但色彩单调的问题再出现,为园林施工的总体效果增加灵活性。生态园林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强调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造景也要与原有生态和景观相适应。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对植物的布置,将乔、灌、藤、花草等结合起来,注重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的引入,施工企业要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避免出现高消耗、低质量等问题。
(6)强化理论建设。园林施工管理的发展,与理论的研究创新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的建设。施工管理的理论建设要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政府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并要注意与世界先进理论的相结合,以国内园林施工管理的现状为出发点,制定满足我国园林业发展需要的管理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最终实现我国园林施工的技术进步与理论发展。
4、结语
当今中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绿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的重视,中国的城市绿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还很大,特别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打着建设幸福城市的口号,要真正成为幸福城市则城市绿化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城市园林建设还可以当成一个产业来抓,这样一来城市园林建设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带来幸福感,还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产业逐步兴起,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04年,我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47所,年招生人数超过2万人[1]。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了化学、生物学、土木建筑学、气象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门类的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我国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初始阶段,均不同程度地结合和依托了本校原有的一些特色优势学科。环境工程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大力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创办于2002年,创设的目的是针对木材加工行业所产生的粉尘、噪声、废水污染控制以及生物质材料的资源化利用开展教学、实践和创新性研究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工科专业基础理论、环境工程设计和环保产品开发相关知识,能在环境污染防治,尤其在木材加工工业领域从事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上,不仅注重环境工程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设置了与木材加工技术有关的专业课程,具有较为鲜明的行业特色。目前本专业已经有110余名本科毕业生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8名。据统计,本专业自2005—2009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了与木材加工行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保护与企业安全与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和回访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表现较为满意,其中部分同学已经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从客观上证明了本专业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比较成功的。
二、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概述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来说,生产实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环保设施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同时促进和增强学生对课本上环境污染治理工艺原理的理解。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林业特色,学生不仅需要在生产实习中学习环境工程的一般知识,还需要掌握木材加工企业的相关生产流程和生产环节的污染情况。因此,对生产实习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仅有8年的时间,但是由于所依托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所具有的雄厚的办学基础,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具有较高的起点。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为3周,均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实习地点由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实习时由指导教师统一带队。每年的生产实习开始前,指导教师将实纲发给学生,学生在实习开始前熟悉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并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凡预习报告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进入实习现场。生产实习的内容一般包括5个部分:①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染物产生环节的学习;②木材加工企业通风除尘和气力输送系统的学习;③木材加工企业,主要是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和工艺的学习;④生物质材料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学习;⑤城市废水处理技术的学习。经过多年的探索,本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实习基地,见表1。在实习的形式上,对于有条件的实习单位,采取学生驻厂、分组,与工人师傅下生产线亲自参与生产的实习形式;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实习单位,采取以参观考察为主的生产实习形式。
三、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国内企事业单位经营体制的转变,目前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工科专业来说,生产实习已经成为实践教学中的最薄弱环节,面临着很多困难[2-3]。可以说,现行的高校生产实习的计划安排与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矛盾越来越突出,实习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校付出了大量实习经费,但是部分学生往往反映学不到知识,实习的效果无法保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比较困难。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众多企业已经从国有逐渐转变为私有或者股份制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围绕生产和创利进行,社会责任大大弱化,对学生的生产实习持不欢迎的态度。因此,在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多数都需要由学院出面,寻找那些与学院有长期科研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而开拓新的实习单位则十分困难。
②不能保证生产实习的效率。很多企业的生产实习由过去的实际动手变成走访参观,由长期实践变为短期接触,导致实习效率很低。根据过去几年的实习经验,实习单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单位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如南京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和南京窖子山垃圾填埋场,这种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延续了以往国营企业的特点,在对待学生实习的态度上持欢迎态度,并且具有丰富的接待本科生进行生产实习的经验,在实习时间和实习环节的安排上较为周到,学生可以驻厂、分组,由工人师傅带队深入生产第一线实际动手操作。在这一类单位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学到的知识较多。第二类单位是由学院教师根据以往的科研合作关系和私人关系联系的私营企业,这一类企业由于和学院有长久的合作关系,对本科生前往生产实习一般持欢迎态度,但是由于企业自身接待学生生产实习的经验不足,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和安全等方面原因,往往难以安排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实际操作,走马观花的情况比较严重,企业往往愿意把学生们高高兴兴迎进来,欢欢喜喜送出去。
③由于理论教学比重增大,导致实习教学学时减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在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重要保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实际生产的时间和条件。但是近年来,随着环境工程专业在校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课所占比重的逐年增加,生产实践环节的课时逐步缩减,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从事生产实习的时间,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p#分页标题#e#
④实习费用快速增加,导致学校实习费用不足,限制了生产实习环节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习费用主要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交通包车费用,第二部分是实习期间在厂内和外地的住宿费用,第三部分是实习期间付给厂家的教学指导费用。其中包车费用和住宿费用占据了大头。环境工程专业近3年的实习费用统计结果表明,在3周的生产实习中,每个学生的平均实习费用达到1000元左右,这些实习费用都需要学院从教学经费中解决,已经成了学院较大的经济压力,使指导教师在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中,不是首先考虑实习单位的优劣,而是要综合考虑旅途远近、开销等方面的因素,在选择实习单位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
四、环境工程专业开展生产实习的经验
虽然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学院还是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的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并且得到了一些通过实践证明的具有较好效果的经验。
(一)生产实习要紧密结合行业特色研究环境污染,不能脱离具体的行业和生产工艺环节。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所依托的专业为木材科学与技术,而木材加工行业的大气污染(包括粉尘和TVOC污染)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木材加工企业作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本科生必须对木材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对生产实习地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实际,所选择的生产实习企业大部分为木材加工类生产企业,包括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地板生产和新型人造板生产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生产实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般木材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同时也学习了各种不同类型污染的控制方法,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为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毕业后走上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做好生产实习的准备工作加强生产实习中预习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预习环节,由指导教师将本次生产实习将要学习到的各种工艺和技术整理成为若干思考题(一般整理为60道问答题的形式),并同时列出本次实习需要用到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录,一并以试卷的形式分发给学生,由学生在一周内通过借阅参考相关书籍,整理回答这些思考题,然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统一批阅,在批阅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再次召集学生对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进行统一的讲解,使学生在走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之前对所要实习的各项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不仅如此,在预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还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使学生对实习单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前几年的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各实习单位自行拍摄了一些具有专业代表性的照片和录像素材,作为实习的辅助资料,比如生产工艺流程的录像、关键技术环节的图片资料,并且在放映过程中,由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以前对于所要实习的企业的整体概况作到心中有数。通过以上两种预习方式,对于提高实习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最近几年的生产实习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的效果。
(三)加强生产实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和复习在生产实习的3周里,整体时间安排是比较紧张的。因此,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经常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复习,对于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企业实习完成以后,指导教师集学生对在该企业的实习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由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特别是由于现场实习学生较多,部分学生在现场没有听懂或者遗漏了的实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指导教师拍摄的有关影像资料进行评讲和复习。
(四)加强对生产实习的成绩考核在生产实习的考核阶段,改变了以往仅仅采用让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然后通过评判实习报告的编写质量进行考察的单一考核方式,而是将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质量和进行实习答辩有机结合起来。由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单独答辩,从而考察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掌握的知识度。把这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考核的准确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思想上对于生产实习重视起来,认真地参与生产实习全过程,学习各种相关知识。
五、环境工程专业在生产实习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水平,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通过采用新的方法来加强对生产实习全过程的管理,增强了学生对环保行业的整体认识的深度,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环境保护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近年来,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逐年提高,很多毕业生已经在自己的专业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