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28 05:55:19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作为一线教师,就得刻苦专研教育教学,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所以在暑假里学习了《有效教育教学理论》。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课堂质量,解决负担轻质量低、负担重质量低、负担重质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水平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以下几点体会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师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三、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

一、学习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的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学习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控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是对自己能否利用已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

大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已日趋成熟的社会群体,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都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例如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教育相当重视,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发展机会越多,越受人尊敬;相反,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很难有立足之地。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气氛的感染下,大学生又即将进入社会成为独立个体,感受到就业的巨大压力,就会努力学习,形成较高的学习效能感。如果在“读书无用论”时代,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自然会降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效能感。例如认为学生的能力是天生的,是稳定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不易被改变,学习能力强者就能获得较好成绩,学习能力弱者则相反。这会使一些成绩差的大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放弃对学习的追求。有一些理论,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的各种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同样产生显著影响。学校所处环境的社会经济水平高,受到当地各机构各媒体的重视,教育水平较高,学生在这样的大学里学习就会有充足的信心。重点大学在校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就比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强。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对于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效能发展的环境,及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氛围十分重要。自我效能水平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差异很大。同时,教师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提高产生影响作用。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最后,学院与班级的学习气氛也会对大学生学习效能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大学生的人际范围相比中学逐渐扩大,学生之间心理环境相近,彼此就会相互影响。一个班级如果形成积极向上、友好竞争、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学习气氛,同时拥有良好的集体效能感,这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相反,学生之间充满矛盾、相互嫉妒、相互排挤,就会使学生之间不能开展正常交往,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给心理造成巨大负担,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在影响学习自我效能发展的因素中,家庭因素无疑是学生的影响最早、最多,同时也是最深刻的。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及家庭结构,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家庭中的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Schneewind的一项研究指出,可以用父母具备对子女应承担的教养责任能力的自我效能高低,来预测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教养孩子的能力,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子女的自我效能及自控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双方的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无疑成为子女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发展的间接经验。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又体现为学习效能感,所以他们的学习效能感也会必然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二)大学生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1.学习成败经验与替代性经验

班杜拉(1977)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经验打击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考试不及格,英语四六级总也考不过,付出了努力却总是失败,那么多次失败的经验必然会逐渐降低他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低的学习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他人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学习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最后取得成功。相反,看到他人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2.归因方式与价值观体系

归因(attribution)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如果大学生把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学习中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学习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时,则会降低学习效能感。

在心理学上,价值观是人们用来评价事物,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评价体系。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对周围事物做出解释的时候,会运用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观。外部事物对大学生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对它们做出评价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3.目标设置与学习监控

如果学习目标很高,任务很难,这时学生取得的成功会增强学习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学习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学习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大学里的学习是一种相对开放式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和独立学习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在学生自我监控或是教师外部监控的两种情况下,均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通过学习策略的辅导与学习心理效能感训练,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能够得到提升。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策略

(一)利用教师期望营造良好的集体效能感

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和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判断等是学生学习效能感建立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教师积极的内心期望通过言语反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良好的集体效能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因此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特别是大学的班主任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信念,多与他们沟通,相信学生有很好的完成学业的能力,并及时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充满信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效能。在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并不多,此时大学的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来积极营造集体效能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水平。

(二)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多体验成功

大学生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和自控性,他们已经改变了中学时期对教师的依从地位,正在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的学习转化,但是,这种自主性学习是有别于一般的自学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建议仍然十分重要。学习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他们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由此,作为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失败的痛苦。

可以尝试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针对大学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体系。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敢于创新的相对优势,从而为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其学习效能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实现途径。其次,通过诊断性测验了解大学生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为其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置应尽可能的人性化、个性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设目标。同时设置合理的评判成功的标准,这也有利于学生更多地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再次,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大量与学业相关的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以致用。

(三)提供榜样替代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讲解和详细、具体的演示等操作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榜样示范,学生可以从中判断自己能否解答同样的问题。同伴榜样也很重要,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伴获得成功时,会增强学习效能感。为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榜样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便于以自己为榜样通过认知示范来影响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其次,学校应该经常组织这样一些活动,如宣传那些在社会上已经有一定成就的校友的成功事迹,请他们回校演讲,或与在校学生举行座谈会等。由于这些校友与在校学生有着相似的背景,加上其走出校门后又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因此,他们可以作为合适的榜样来影响在校大学生,他们的亲身经历能够成为学生的替代经验,从而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学生都有一种探求自己学业失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做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结果产生原因的推理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调整归因模式,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学业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力和有效策略,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学习动机。将失败归为努力不够以及学习策略不当就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能。

(五)学习策略和心理效能训练

研究表明,低学习效能感的学生不愿尝试运用新的策略或技巧,即使这种策略极其有效;并且对已习得的策略和技能的应用缺乏信心,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而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则与之相反。这也正如班杜拉等人研究所证实:自我效能感是作为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作用的。这种作用会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及其在学习中策略的运用水平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愿望,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在大学资源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辅导,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能感。

暗示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权威者运用语言、行为以及所创建的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过程。自我暗示是指实施暗示者对自己实施暗示。自我暗示与自我效能感分不开。当一个人接受一项新的任务时,如果能看到自己的力量,具有坚强的信心,就会自我暗示勇于面对困难,很好地完成任务。学会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合理调节情绪,树立自信,从而提高其学习效能感。积极自我暗示训练方法是:首先进行心理和身体的放松,使之处于轻松愉快和舒适状态;然后明确目标,编写自我对话言词,在训练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言词不断加以修改;接着浮现目标形象,体验成功的愉悦。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大的收获。

总之,大学生学习效能感影响其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其学业成就,为将来进入社会贡献自己力量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就如何更好地深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学习效能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龙伟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从理论到实践[J].现代教育论从,2005,3:38.

[2]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1997,84:191-215.

[3]Bandura.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 Freeman, 1997.

[4]袁艳,王红晨.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8-120.

[5]何东涛,王永跃,葛列众.学生自我效能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162-165.

[6]Sclmeewind,(1995).Self-efficacy in the Family,in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edit.A.Bandura,Cambridge UnivPress.

[7]Bandur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 191-215.

[8]万志勇,迟宏伟.关于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44-156.

[9]魏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

[10]池丽萍,辛自强.女大学生学习效能感:两种评价标准及其协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5):20-24.

[11]班杜拉著.缪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高翔.谈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龙岩师专学报,2001,19(1):92-94.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内涵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

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理论;提高途径

一、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第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过多地围绕高考而设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尤为如此。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英语成绩一向不错,但是进入大学以来,自信心却受到了挑战。听说方面的能力欠缺,一下子使他们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对于

英语听说更是一筹莫展。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尊心会严重受挫,焦虑情绪顿生。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便成了教师首要的责任。

第二,专业优势逐渐跌落。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学习英语并具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这样,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供不应求演变成了今天的供过于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适应时展的要求,不仅是学生,更应该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对专业认识不够,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变得迷茫起来。多门课程的开设,使他们觉得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同时,专业优势的逐渐跌落,也使他们丧失了专业自豪感,甚至会产生“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学英语专业无用”的思想。有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立下目标,要考取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以改变自己的专业。这对于其专业的学习都非常不利。

第四,语言学习中,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学习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来自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学生,听说能力稍高于来自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前者比后者更易进入新的阶段学习,自我效能感也高于后者。再者,男女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关于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种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对人们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Woolfolk也提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

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四种信息源发展而来的:一是掌握性经验。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受到其对成败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将成败都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这样的成败经验就不会增强甚至还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经验。人们从观察他人的行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其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当一个人看到和自己能力相近的人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反之亦然。三是社会劝说。社会的说服、评价和他人的劝说也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但缺乏事实基础的劝说和劝告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劝说效果会更好。四是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行为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一是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定性、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努力力图战胜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恰恰相反。二是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或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面对新环境时,确信自己能很好的把握环境,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困难的解决上。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失败上,从而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阻碍其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刘晓娟:论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被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能激发教师上课的动机水平,而且也决定了教师对上课的投入程度,从而真正决定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自信十足,想搞好课堂教学的动机十分强烈,他们会不断的改进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能够调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Woolfolk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对学生控制定的向越人道,学生的自主性越强,教学效果越显著。因此,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前提因素。第二,设置恰当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在某项行为活动开始时的失败,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人归结于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在专业学习伊始阶段,教师要设置恰当的目标与任务,并安排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尝试,从而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三,重视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互励互助。榜样的成功就是个体替代性经验的获得,在这种替代性经验中,学习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模仿而实现。学习者越是与模仿对象趋同,对其自我效能产生的作用就越强。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多同本专业高年级同学进行交流,并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通过报告、座谈的形式讲述自己英语学习中的心得,分享其成功的经验。笔者发现,每次经验交流会上,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踊跃提问、发言。大多数学生能够在会后做出反思,并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和较足的学习劲头。看到别人能够通过努力成功,自己的自信心也被激发起来,觉得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第四,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师期待效应。社会劝说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教师的期待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当教师认为学生有潜能时,就会对其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通常会表现在教师的行为态度上。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就会明显增强,同时会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信心,以积极饱满的教学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就能够带动学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第5篇

然而,教育管理学和学校管理学专注于对教育(或学校)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管理这个微观领域一直缺乏应有的关照。国内传统的教学论著作尽管对课堂教学组织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的也仅仅是基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只有简单的管控式管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传统教学论关于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民主教学背景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近几年来一些新的教学论著作开始重视课堂管理的问题,尝试提出课堂管理的概念(如李朝辉主编的《教学论》),并主要从实践操作的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相关研究还缺乏独立性、系统性和操作性。这些研究者只是基于教学论的视角来阐述对课堂管理的认识,还缺乏对教育管理理论成果的必要借鉴。

国际上个别学者也只是从操作层面对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如美国学者Randy Sprick,Mickey Garrison和Lisa M.Howard共同编撰的CHAMPs(A Proactive Positive Approach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由于长期忽视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教师普遍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习惯于简单的管制型管理,把学生置于一个被严格管束的、被动服从的地位,使课堂陷入教与学的二元冲突。学生厌学情绪不断增长,教师职业倦怠日益严重,教学效率严重下降,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

一、忽视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一是导致教师课堂管理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培训,教师普遍缺乏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当前多数教师还停留在旧的“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认识层面上,把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种“讲座型”的教学基本不需要现代管理的方法手段,只需要施教者善于“讲”,能够吸引到学生听“讲”,能够把知识“讲”清楚就行。因此,教师习惯于关注如何提高“讲”的水平,而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的问题。教师的普遍教学理念是:注意讲的技巧(教法),能够吸引学生听讲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然而社会的快速进步带来了学生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学生深受信息化的“恩宠”,对“讲座式”的教学方式是最为反感的。在过去知识贫乏的时代,学生出于好奇心,会对知识产生原发性的、强烈的探索渴望,对于讲座式教学是欢迎和配合的。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充斥着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到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看上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缺乏必要关联的课本知识自然会丧失兴趣,对于日复一日而又乏味的“讲座”式教学必然会产生“老和尚念经”的感觉,心生抗拒。对于几无人身自由、缺少自主性和娱乐性、每天坐在受到严格管控的教室里听讲长达8个小时以上的学生而言(小学生5小时左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所受到的身心折磨如同蹲牢狱。学生反抗课堂厌学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学工作最棘手的问题。据调查,80%以上的教师正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面临着这些方面的困境。

二是导致师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的对立,造成紧张的师生关系。由于强调教师中心,教师高高在上,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主角、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而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奴隶”,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方面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讲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长此以往,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逐步形成教与学的对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实施“威权式”的管制,必然带来学生的反抗。严格的管控、上级对下级式的命令、呵责与处罚等带有明显专制性特征的管理方法是教师主要的课堂管理方式。在民主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专制性管理一定会带来学生的强烈反抗,形成师生之g的严重对立。管控-反抗-压制-反抗-再压制,在这个循环中师生的矛盾被不断强化,师生关系愈趋紧张。“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试想,在师生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学生哪有学习主动性可言?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师反复地经历教学失败的挫伤,身心俱疲,职业倦怠不断增长,教师自身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是拆解了学生学习集体,导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由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实施个体化的管理。个体化的管理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忽视学习集体的建设,强调学习任务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也很少组织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二是只评价个体,并且习惯于把学生作排队式的比较。个体化的管理使学生个体之间互不关联,形成个体之间非良性竞争的人际环境。在这种“零和游戏”中,谁也不愿意别人比“我”好,因为别人的名次“上”,就意味着“我”的名次“下”。个体化管理必然会导致学习集体的瓦解,班集体作为一个学习集体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学生都疲于“单打独斗”,互不关心,还要时刻防着身边的同学“碾压”自己,很容易被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所困扰。对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而言,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相当突出的问题。这是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学习积极性消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智力结构和学习水平的差异,个体化管理也会使多数学生沦为少数“优生”的陪衬而被边缘化。个体化管理还容易引导学生形成个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品质,不利于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

四是束缚了教师的教学理念,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强调教师讲授知识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则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把课堂教学变为学习主体(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新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经不再是讲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职能已演变为对学习集体(班集体)的主体性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师首先是学生集体学习的管理者,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者。传授知识的功能也演变为重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帮助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源、疑难解惑,总结学习方法和易错点等),而不是大包大揽的“全盘讲授”。但是,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多数教师难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也不知道怎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中心、学习中心自然成为一个空想。于是教师只能回到驾轻就熟的“讲授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回到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思想框架中来。可以这样讲,正是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教师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对课程改革的抵制情绪。失去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主体的参与,课程改革当然迈不开步伐。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15个年头,但“满堂灌”和“讲练式”的教学,依然统治着课堂。

二、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

从整体上而言,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阻碍,有教学方法手段的落后,更有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结构的缺陷。由于旧的“三中心论”的束缚,无论是师范教育阶段还是在岗培训阶级,我们都忽视了对教师进行组织教学的培训。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重大问题。正是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师生沟通不畅,导致教师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厌学情绪不断增长,教学效率低下。

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当前师生关系紧张,其根源在于师生地位上的不平等,在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压迫”。放弃了“课堂皇帝”的地位,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呢?这可能非得借助管理的手段不可。教师只有树立现代管理的意识,从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出发,按照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管理理念,运用计划、组织、指导、评价、奖惩等方法和小集体化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竞赛等手段,才能持久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换而言之,只有实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才有可能让教师放弃对课堂进行简单的专制性“统治”,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需要有效的n堂管理。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新课程理念,有学者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即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体验中心)。“新三中心论”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和讲授教材知识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探索新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讲授的书本结论和方法)。进一步讲,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已经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集体学习的管理者。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依据课标、教学资源和学情制订一个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案(计划);开展合作学习需要制度化的管理(组织);课堂流程需要得到合理监控(控制与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合作学习作为学生集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明显不同于个体学习方式,必须建立集体管理的制度,明确成员的分工与责任,给出基本的集体学习组织方式,实行全程的考核与评价,否则合作学习就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问题上,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已经作出了十分有价值的探索。总之,高效课堂已经不再是建立在教师“高效”讲授的基础上,而只能是建立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之上。

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美国经验主义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对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而言,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是提高工作效能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正是典型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动机)源自当前自身心理需要的指向与强度。按照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同样具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满足(或部分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体来讲,只有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只有在满足安全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需要;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尊重需要;只有在满足尊重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反过来,当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低层次的需要会成为最强烈、最现实的需要。当学生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如需要进食或者排泄,或者因疾病身体产生疼痛感,等),学生的注意力会指向生理方面的急切需要,很难关注其他学习因素,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活动基本是无效的。当学生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因为缺乏安全感,学生的注意力会指向安全环境,在安全方面显得敏感而脆弱。当感到“威胁”来自于教师时,学生会反抗教师的专制性管理方式,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当感到“威胁”来自于其他同伴时,学生会敏感于同伴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剧烈冲突。当社交需要(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学生会感到孤独无助、心情抑郁、缺乏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从而班集体也会丧失凝聚力。当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下降,甚至会产生自卑感倾向,情绪低落,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强烈的自信、愉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当自我实现成为首要的需要时,学生会为获得更高的自我认同、同伴认同、集体认同而迸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地、积极地、持久地投入集体学习活动中。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解决学生的生理需求。如当学生需要方便时,应批准学生及时如厕;到了就餐时间,不要拖堂,应“放”学生及时就餐;学生身体不适,应尽快组织送医就诊。满足安全的需要,要求管理者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制度化管理的学习环境,尽可能避免成员之间的冲突和随意的处罚。满足社交需要,要求管理者建立保证学生之间利益一致性的管理制度,建立互帮互助的集体学习机制(合作学习),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集体交往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真正融入集体中。满足尊重需要,要求管理者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不呵斥责难,不厚此薄彼;要求管理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依据学习计划经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索新知,而不是让学生仰赖于教师的讲授,被动学习;要求管理者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给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发展水平的机会,并及时进行总结和表扬、表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我认同;要求管理者建立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的学习竞赛,让学生体验集体竞赛的愉悦感。显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赖于对课堂实施人本主义管理。

三、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由于应试教育和个体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当前仍然存在少数“优生”独享课堂、多数学生被边缘化的问题。学生厌学情绪不断增长,甚至连学习成绩领先的学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厌学倾向。从表面上看,教师的教学是面向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可是由于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对教师管理方式的反抗,实际上只有部分学生有效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只有打破个体式管理的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小集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来。但是如前所述,教师普遍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缺乏人本主义管理能力的储备,在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对于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全面发展,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还必须努力实现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发展。倘若缺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深度参与,缺乏学生对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一定会流于形式,学生的充分发展也只能是一种奢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深度参与,都依赖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旧的专制性课堂强调学生的服从,强调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接受,从而使W生缺乏探索的体验和创新意识的积累,明显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智慧碰撞的过程。然而学生集体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按照人本主义思想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自主学习才是有序的和有效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水平。

最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民主社会首先是公民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现代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班集体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小社会,如何对班集体进行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威权式的管理会抑制民主意识的发展,会培养学生的威权意识,使学生或成为缺乏主见和责任感的“顺民”,或成为高高在上的“官僚”。只有把班集体当作小社会,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管理机制,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化的管理,让学生在民主教学的环境中成长,才可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公民人格。

四、提高教师培训的效能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

教师培训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作了巨大的投入,但是坦率地讲,从教师的接受度来看,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抓住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缺陷来设计培训内容,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的培训主要由高校和培训机构来承担,它们习惯于利用自己的长处设计高大上的理论培训,大都不重视实践操作层面的需要。可是,一线教师最大的缺陷恰恰是课堂管理这个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问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老师们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管理能力上的缺陷)。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自然会导致教师的倦怠心理,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以提高课堂管理能力为核心设计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恐怕是师训工作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需要。当然,不仅仅是教师培训要重视课堂管理的教学,师范教育更需要把课堂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组织教学,并把课堂管理能力作为学生是否合格的关键性指标来考核。部分师范学生因为个体心理特征确实不适合做管理工作(如具有情商偏低、自我中心等个性心理特征者),那么就不宜将他们派到课堂教学的岗位。把好这一关,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影响因素 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现代教学所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提高。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认真,付出得再多,学生没有进步与发展,那同样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对有效教学有如下体会。

一、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有效教学的实现。教师只有全面掌握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顺应教学发展,灵活地处理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有让学生逐渐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2.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选择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授课前,教师要设置开放的、富有启发性的疑问或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应该多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多为学生提供生产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3.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现实数学基础、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预案、推进教学,教学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并不是包办,应该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能。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实施有效教学。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完全控制教学活动,将学生排斥于教学之外,是典型的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权利、思维的权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教学与教学形势的发展相违背,更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就必须彻底摒弃师生教学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身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将公式的推导过程、解题全过程等一股脑地全部抛给学生,而是要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主体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思考,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2.构建“教案+学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所设计的,普遍站在教的角度来设计,而并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由于学生在教学中对教师的教案并不了解,所以在课上大多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是典型的一言堂。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缺乏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因此在原来的教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增加学案设计,构建“教案+学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与教师成为平等的学习者,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积极参与。不仅要让学生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这样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思想、分享快乐,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还要成为启发者与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俗话说得好:“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校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准备好一切。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提高预见性,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变化,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与工作。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学生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观念,才能自觉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才能推动有效教学的实现。

第7篇

论文摘要: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然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受到许多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就是学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本文将自我效能感应用于英语自主学习者,详细阐述了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以及如何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培养自我效能感。

1.引言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学习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庞维国,2003)。因此,自主学习正在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然而就像任何其他学习方法一样,自主学习主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也会受到多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情感因素,它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努力的付出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应该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2.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根据他的解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bandura,1986)。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情感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

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中同样会发生作用。一般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完成或实现某种学习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任务时所具有的心态,如焦虑、紧张等。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会好很多。

在过去的20年中,不少学者都在这方面作了研究。马尔顿等(multon,brown lent,1991)对相关研究作了分析,考察了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表明有14%的学业成绩可以归因于自我效能感。schunk,hanson & cox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学习者成功解决教学问题的比例呈正比,[5](p79)mills & pajares发现法语学习中学生阅读自我效能与其法语阅读水平也呈正比关系[6](p39),graham & weiner在回顾学习动机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认为相比其他的动机因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系更密切[7](p63-64)。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得出过类似的看法。“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性别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变量源,其中以学业自我效能的效应最为明显”[8](p20-27)。胡桂英对中国初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解释了初中生学业成绩22.3%的方差[9]。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被证明愿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付出更多努力,表现也更好;能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富有信心;情绪饱满,焦虑程度较低;使用学习策略时更加灵活;并能更准确地对自我能力进行评价。

3.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下面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行为成就、替代性经验、他人对自己拥有能力的言语说服、生理状态以及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

具体到英语自主学习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发挥进行分析:

3.1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由此可见,成功经验会帮助学习主体提高自我效能感,由于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比如发现自己的词汇量比以前有所扩大或者写作水平较以前见长,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自然地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一旦学生培养了稳定而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相反,如果学生长时间体会不到成功的经验,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降低。

3.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当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增强信心,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认为既然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取得成功,那么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也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学习者所选的榜样实力明显高于他们自己,那么他们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及”,从而信心也会降低许多甚至放弃学习。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看到其他同学在英语学习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时,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影响,害怕自己也会像那些人一样徒劳无获。

3.3来自权威人士的言语说服

班杜拉等研究者指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那些被认为是权威评价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因为权威人士的肯定或赞扬会使个体的信心倍增,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正在从事的事情中去。但是一旦个体的工作受到了权威人士的否定或评判,那么他们的信心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停滞不前。在英语自主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威人士。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如学生的单词记忆程度的提高)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取得的进步保持沉默,那么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受到挫伤,甚至放弃以前的努力。

3.4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

班杜拉等心理学家认为由生理唤醒传出的信息,同样可以通过评价过程影响自我效能感。例如,人们往往把自己在痛苦情景中的机体唤醒水平视为能力不济的标志;把自己在放松情景下的机体唤醒水平视为“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表现。学习者的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就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5其他方面的因素

个体活动中的个人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时间的因素,对人们如何评估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都会有影响。人们在评价自己的自我效能时,一般需要比较和整合来自多方面的效能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仅仅由于某一方面出现挫折就信心大减是不对的,应当从整体上对事情或问题进行分析,看看是不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自己的进程。

4.如何增强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结合以上对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各种因素的分析,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4.1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中的成就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过去某段时间的学习经验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那么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学习者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那么他们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本来就不足的学生,他们甚至会放弃所有的努力。

因此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就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进步。作为指导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并不时地对其进行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是徒劳的,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擅长唱英文歌曲,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一旦学生的这些闪光点被老师发现并得到肯定,那么就会转化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动力。班杜拉曾经这样说:“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1978b;bandura et al.,1980;williamsetal.,1989)”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比如单词量的扩大、语法知识的熟练应用、写作水平的提高等。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收获。要善于把这些进步当作进一步努力的动力。

4.2寻找良好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通过相似的个体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要使榜样示范发挥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榜样和个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的特征;榜样必须要有能力让个体体会到成功经验。英语自主学习者在寻找自己的榜样时,应当是在各方面跟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而不适宜找远不如自己或者远高于自己的同学。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的自主学习者如果找一个阅读水平比自己差很多的同学作为学习榜样,而那个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并没有取得什么进步,那么他自己也会由此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如果他所找的榜样比自己高出很多,他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因为他自己可能会想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之后仍然不如人家的阅读水平好,这样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受到影响。

4.3调整好自主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敬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当尽量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成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娱乐性的英语活动来缓解学生的压力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惧怕甚至轻易选择放弃,而是应当以平常心去对待。应当明白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作为一种语言英语包含有太多的词汇和句法等,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另外学生在考试中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考试中表现出的过度紧张情绪也会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相反,如果学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相信自己的实力,那么他们就会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4.4设置合理恰当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与任务设置的合理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例如英语自主学习者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里记住老师要求他们掌握的单词或句型,他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感觉自己尽管付出了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大大降低。因此作为自主学习指导者,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提出要求和希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切忌把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否则一旦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那些任务和目标,就会信心倍减,大大挫伤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畏首畏尾,不敢继续。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制定目标和任务时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保证学生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至少是部分地实现那些目标和任务,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5.结语

随着自主学习逐渐被广大学者和教师当作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的几个因素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总之,自我效能感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无论是作为指导的教师还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都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

[3]王连水,邓小龙,张红梅.军队学员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a].高班颖.

[4]王子欣.军队院校教育新视点探索[c].北京:出版社,2006.6.

[5]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1):91-97.

第8篇

一、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想学、乐学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育心理学》中对导入环节的重要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就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从而为整节课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1.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深厚的求知欲,并且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地进入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来。如在讲鸦片战争的起因时,教师可针对教材上“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提出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注意完全集中在了这个问题上,便会主动阅读教材、认真听讲、积极交流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2.妙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手段与传递方式,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着历史教学的魅力。尤其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资源库与综合功能,以图文声像的形式来为学生再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这样的导入新颖独特,极富趣味性,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亮点。

3.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各学科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习历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以学生直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引入教学,促进学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来学习间接经验,来完成新知的构建。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这一内容时,我以学生所熟悉的美国首届黑人总统奥巴马来导入,这是学生所普遍关注的话题,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亲切感,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设计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导入。只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就是成功的导入,也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综合能力愈发受到关注。历史教学要顺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以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的基础之上。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得以发挥的集中表现,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师生有效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主动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要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基于学生基础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关键,只有问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关注,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问题要难易适中,过于容易,学生个人便可以轻松解决,便失去了探究与合作的必要;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一时内难以解决则会打击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同样也无法使探究教学顺利进行。此外,问题要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激情;要有探索性,能够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要有全体性,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三、运用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相反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有效教学极为关键的一环。评价得当,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所取得的成功,这样会激起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参与今后的学习中来。相反,如果评价失当,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把消极情绪与负面影响带到学习中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要进行有效教学就需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评价主体与内容单一、只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支点。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等纳入评价体系,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三是以鼓励为主。要用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要坚持适度的批评,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第9篇

摘 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永恒话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运动负荷是否达到刺激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效果,运动技能是否得到有效的练习和运用,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安全措施是否保障了学生学练时的安全,以及重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的突破等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课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有效的体育教学就应该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应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指标之一,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指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会学;善学;乐学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利用各种措施、手段成功地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方面得以提高和获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用“心”去对待教学,对待学生,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有可看之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的时候,往往还没有做几组训练,学生感觉好像已经掌握了技巧,感觉到累,不想再重复。我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安排掌握技巧较好的学生为组长,组与组之间比赛、练习。精心的备课将会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体育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还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同一个内容,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上,所呈现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和成功的体验,取得尽可能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它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时间、环境的迁移,人们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会有新的诠释。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凸显出教的针对性才能为学生呈现出学的有效性。只有教有针对性,学才有效果,否则教与学就相互脱节了。如果只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推断教学的有效性是片面的,也就是说这种直接因果关系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蒙台梭利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去学习。”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即是对教师教学目的和要求的高度概括,也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教学层面的基本体现。促进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合学生身体条件和特点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流畅的语言表达、严格的组织管理和激励性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体现。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是基本目标,教导学生会学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另外,教师还应在强化师德修养、提高工作责任心、精心备课方面下功夫,教师每一节课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与本次课相联系,要合理化、科学化、实用化。如,在篮球基本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多做示范,细心观看他们是否动作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感受动作到位的美感,基础打好再组成连贯动作才更漂亮。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快乐参与活动,尽情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师生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快乐,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上,表现在会学、乐学和善学三个方面。“会学”是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体育与健康的原理和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乐学”是指让学生通过学校体育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和成功的体验。“善学”是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体育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运用“会学”“乐学”“善学”把体育训练课程学好,把在体育课堂上学到的精神发挥到生活中,让中学生不仅要有健康体魄,还要养成对事情认真、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课,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练习体验,运动技术技能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身体素质是否明显改善等等,这都是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通过教师自身素养提升,在课堂改革中做出改变,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训练,让课堂40分钟更有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动作,理解力学美,更热爱体育。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创设高效体育课堂,还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让体育课真正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身心、健康的体魄,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杨琼花.浅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1(8).

[2]郑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得到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影响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对体育教师思想与行为的冲击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初中体育课堂改革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有了一些显著的进步。

一、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个人认为:不论我们采用哪种课堂结构,总要考虑三个要素:(1)、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2)、一节课合理的教学密度应达到85%以上。(3)、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堂结构应该是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出发。应该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结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向性、多变化的目标去安排,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目标才是有效的?即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在备课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为此,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健康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这项工作只能依附于运动技能发展于身体的练习中进行,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的心理因素,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能都局限在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应用讲授、练习、发现、引导、问题等各种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提高各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引起兴趣,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标本等教具;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地运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利用网络,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有效练习和反馈信息的运用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有效地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的课堂练习却陷入严重的缺失状态,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使学生练习带有目的性、方向性。练习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同时,练习要富有方法性。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一切发展的,但是它离不开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我们常提三基,这是体育课特有的提法,而一般文化课的是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六、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第11篇

一、解读教材是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的编排渗透着新课程的那些理念,有何意图,教材的前后有何联系,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起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要上好一节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必备的前奏。所以解读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解读教材首先要细致的研读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师的理念应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过程、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解读教材还要研读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教材与前面的衔接,在当前的地位以及后续学习的作用。屏弃那种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陈旧观念。应该追求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做到心中有度,教学有序,效果有效。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学习,所以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自己应该要有愉快的心情,有了愉快的心情,才觉得学生可爱,从内心里就会升发出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乐学。其次要尊重、信任、理解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既要激发优秀生,又不冷落学困生。像著名教师华应龙就很善于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给学生一种慈祥、亲切感,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是学生的合作者,让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压力,轻松自如,高高兴兴地学习。学生这样的学习必将有收获,有发展。

三、优化教学手段是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让学生即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又得到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有效教学,优化教学手段是关键。

1、落实整合“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实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一是要重视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二是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许多技能、方法、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习得。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老师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9,7/20,8/15……教师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

3、合理组织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合理组织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做到:1、探究的内容具有价值意义。2、善于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3、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学习时间。4、教师是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又是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科学组建学习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5、处理生成与预设关系

预设是课前静态的计划和设计,生成是在执行计划和设计中出现的动态的现实的事实。预设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高质量的充分的教学预设,就不可能会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

第12篇

一、学习课程标准,把握科学教学的要义

要实现科学课的有效教学,首先要深入理解初中科学课程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课程理念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科学课程内容体系庞杂丰富多样,几乎全面覆盖了人类关于科学文明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和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一线的教师必须要对这些丰富多样、浩若烟海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深入地把握。

二、多维度理解有效教学

从宏观层面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体现能否实现关于课程的价值,最终达成课程目标。初中科学课程的价值和目标充分地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对于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即基础教育的基础体现为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和基本学习需要;从国家培养人才需要的层面看,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适应复杂多元与快速变迁的时代需求,需摈弃哦传统的关于“基础”的概念,而重新去寻找未来社会基础教育的新核心。我们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育教学人员更应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这些新核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奠基人生发展的“基础”,其核心应有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和素养体系中的“核心素养”(学习素养与关系素养),上述三种“核心”必然互相支撑,协调发展,有效教学能否达成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能获得了上述三个“核心”。丰富多样的科学教学内容必然能够也应该能够更多、更好、更全面地承载上述三种“核心”的培养。

上述宏观的整体的目标的达成必然是建立在一节课一节课的教与学,一个知识一个知识的积累,一个技能一个技能的培养的结果。因此,教学有效性还应从微观的层面去考察和落实。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对有效教学进行过长期深入研究,他在其著作《有效教学十讲》中把课堂教学作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穿越玉米地,即穿越玉米地的时间对应学习某个知识(技能)所投入的时间,穿越玉米地时所掰玉米的多少比作学习时所掌握的多和少,第三方面,穿过后身体被叶片划伤的程度来类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心理体验的愉悦程度,上述的三个方面就是对应评价教学的三个维度。概括起来讲,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学生以更短的时间,以更愉悦的心理体验获得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

三、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

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获得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是主体性?在哲学上,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教学行为中,最终有否达成目标,对效率的评估终究是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掌握的好不好。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前提,由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变革,改造的主体活动来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形式。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措施

首先,应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任何一个班集体中的各个成员在性格、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或者说学习成绩有优劣之分,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别,但如果教师怀有一颗慈爱之心,以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客观公平地去看待每个学生,这样的课堂就会非常融洽、和谐、温馨。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火花,教师也往往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上,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能自始至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成为课堂的主角。

其次,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科学课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若教师不从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出发,生搬硬套,以简单刻板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便会由于难懂而感觉课堂的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学习热情,渐渐地会沦为课堂活动的“看客”或旁观者。因此,对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创设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生活情境,将所授知识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往往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如惯性就是一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把它和生活中惯性的危害与益处联系起来讲,困难就会小很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影视资料或动画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有些抽象的东西,比如化学反应本质是组成物质的原子(团)从新组合的过程,若能用动画展示其过程,将会一目了然,非常形象。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投入到课堂中来。

再者,我们还应针对一些难度大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他们的认知、学习搭建合理的台阶,让他们比较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总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要从学生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依据,把课堂的教学活动定位在学生主体上。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做法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四、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二: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发挥

1.对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解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两者不可偏颇。因为教师是知识、理论和技能的传授者,思维的点拨者,因此,在教学过程通常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概括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首先,体现在教师人格魅力上,由于科学课抽象难懂的特点,很多初中生都觉得科学课很难,很深奥,尤其女生更是如此。若教师具有较好的人格魅力,将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爱屋及乌,学生们会喜欢上教师所任教的科学课,会增强克服学业困难的信心。其次,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作用,加深对科学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主动去探索知识。再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对课堂的引领和过程的掌控作用,教师娴熟精湛教学艺术更会征服学生,学生不知不觉中突破一个又一个学习的难点。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素质,自身素质至少应包含道德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道德文化素养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较强的事业心,对学生充满爱心,对他人有极大包容心,主动、积极、进取;谈吐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专业素养表现为对学科知识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掌握科学的前沿知识,拥有很强的学科教学能力,同时又虚心好学,不断主动吸取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目标,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新课程目标下,能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能有效预设教学的远期、阶段和课时目标,预设有效的实施手段与方法,并能将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无缝对接,形成严密的目标体系。

再者,要想能实施有效教学,精心备课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深入研究课程目标基础上,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接受新知的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精选所讲内容,归纳重、难点,预想问题的引入方法,做到能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所讲解的主题上来;对所讲内容做到深入浅出,能运用贴切的案例、比喻诠释知识;根据不同的课型采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陈述性知识应强化学生的识记,对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应多设计变式,加强演练以增强教学效果。

最后,要优化课堂教学。在精心备课基础上,进入课时目标的实施阶段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又尤以新课教学最为关键。新课中有的以概念为主(如物质的分类、空气、人体保健等节次内容),有的是规律教学(如常见化学反应、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月相等节内容),还有的则是操作技能(如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等章节),对不同类型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此,通常的课型有以下几种:

(1)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规律类教学,科学探究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与科研工作者搞科研的相似过程:学习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形成互相合作的意识。探究式教学应做到以问题引导思考,以实验过程为途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兴趣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实验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会有较强的成就感,会增强学习兴趣,并发展他们合作、交际的能力。

(2)学案辅助式教学:这种模式也是比较高效的教学方式,一般适合概念类知识的教学。这种模式能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度,较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设计比较合理的导学案,学案编制质量好坏是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一般的做法是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博采众长,集集体的智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重难点,形成学案。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的要点,配套的知识点材料、例题、强化训练题及检测题和课外练习等。课堂中,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即时进行学习反馈,进行实时教学诊断。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学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科学教学的高效实施,离不开对课程价值目标的深刻领会,离不开对有效教学的深入思考;学生应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主导教学活动的普遍教学观同样适用于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