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11:1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当前,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在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做到“一个中心、二个基点、多层次、多渠道”,一个中心就是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设置所有实践环节时,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二个基点就是依靠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社会不同领域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就是指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期中的专业调查部分、实验部分、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存在于毕业论文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专业实践活动等,利用各个层次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多渠道就是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专业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机会。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用大学四年时间,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利用专业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内容有心理学实验、设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实验报告,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软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行完成对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检索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入工商企业、社区、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咨询治疗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工作、市场营销工作等。社会服务参与能力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在上述部门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依靠自主就业,可以提前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科研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提高科研设计、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完成论文的能力。在笔者提到的四个能力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要想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则需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参与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法
1.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将专业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分离开来,这在教学中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属于学生的需求。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就用心理学专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要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们的各种遭遇,要有极大的爱心,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依靠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此项内容的教育主要内容有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生自行检索心理学知识、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属于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形成的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后明确主攻方向。
2.开展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法,同时认真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学生进入大三以后,专业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心理辅导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心理学、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与设计等。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在二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情绪心理学、认知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学、创业管理、环境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3.开始短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团活动
短学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于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大一的专题调查、大二的实验设计、大三的专业见习、大四的心理辅导、毕业前的实习内容等。社会服务活动与社团活动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开展的勤工助学、社会领导的宣传心理知识、在社团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报纸类与杂志类、联合其他大学生共同开展的心理学知识比赛、心理学内容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基于完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长期工程,在创建过程中,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奕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媛媛.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探讨[J].情感读本,2015(03).
论文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先行军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媒体的教学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摘要的。
三年的函授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方面:
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知识方面:
三年的函授学习,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学习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后,本人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了许多。平时,本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之余,本人还会积极地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案例,制作个人智客,并有多篇论文和案例获得了县级一、二、三等奖,个人智客在苍南县首届教师智客、博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专业技能:
本人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是管理好班级,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怎么样的班级才算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呢?函授学习之后,我明白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①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②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③学生是非观念强,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这样的班集体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班主任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三年的函授,我还学到了班级组建技能、心理辅导技能、处理突发事件技能等,它们给予我无穷的智慧,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信赖我。
四、存在的问题:
三年的函授,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虽然授课教师备课授课认真负责,但因为时间段,教学走过场,考试也走过场,学员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大部分只能靠学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提升。另外一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如现代教学媒体的知识应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新 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策略的变化,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小组合作探究的规范操作等无法得到学习和进修,这可能是现代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脱钩的弊端。这是广大教师继续学习最盼望得到解决的,但总也得不到解决。也许这只是我的一个梦想。也是本人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化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论文要从现在做起,积极进行课堂改革: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 、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实施主体性教育,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体性教育是关键。“主体性教育”旨在弘杨人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推动主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质疑、分享,平时要注重一题多变的有意识的训练。例如,当老师讲“燃烧与缓慢氧化”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燃烧现象有那些认识和了解吗?”同学们发言后,对“燃烧”现象了解了很多。对燃烧能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同时也会造成灾害。
那么,同学们想探讨“燃烧”的实质吗?你们想解决燃烧造成的有关理由吗?接下来老师就让学生按着自己想要解决的理由,自我选择学习方式,30分钟后老师听同学汇报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的同学看书理解燃烧;有的回忆氧气性质学习时,说明燃烧的条件;有的通过讨论合作的形式,研究设计“燃烧的条件”实验方案;有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自燃”是缓慢氧化产生热量聚集引发的燃烧;有的同学通过组内的讨论及老师的交流,了解了防止自燃的策略。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策略,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理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深思理由,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联想是思维的桥梁,历史上有不少创造和科学思维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联想。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长期研究摸索苯分子结构的过程中,根据人类当时已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很难对苯分子的结构作出合理的假设。直到有一天夜晚上打瞌睡时,在梦中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一条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当他从梦中惊醒时由刚才的梦境产生联想提出了苯环结构的假说,并通过了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
这一化学史上的趣闻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想像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想、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启迪少压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 ,在研究、探索中不断创新。
四、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化学是中学化学刚入门的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向创新学习的转变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发现理由,意识到理由的存在呢?化学趣味实验可以以其独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新知。如寻找简捷的实验室制O2策略。有的学生首先在KClO3加热分解的基础上选择Fe2O3、CuO等作催化剂制取O2,但此法与原法差别不大,谈不上简捷,也算不上创新。有的学生想到了用MnO2催化H2O2分解制O2,但反应剧烈,不易制约。
有的学生则想到氢气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若也可,岂不是简捷吗?于是同学们选择了反应物H2O2,并开始寻找合适催化剂的探索。学生试验了沙粒、铜片、铁片、锌片、铅片、锰片、土豆片、猪肝片、银的粉末等,他们发现铅片、锰片、土豆片、猪肝片、银的粉末对H2O2的分解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通过有趣的探索性实验,学生知道了动物中有过氧化氢酶可能性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出了实验室制O2的简捷策略(即以Mn、Pt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这类趣味实验可使学生对某一化学知识及原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其涉及的知识往往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成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
化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双基”的教学,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要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深思、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中存在的理由,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 。
例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广州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地铁”,“为什么湛江的公交车改为天然气公交车?”。这样既有利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理由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人自任骨干教师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始终把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我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素质,我刻苦钻研教材,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求知,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入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是我多年一来一贯坚持的原则。每备一节课都要既备大纲,又备教材,还备学生。有时还要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有时还要请教老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对学生的作业我总是认真细致的批改,连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也不会放过。
在实际工作中,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处处以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在课程改革中,我都努力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且经常和年轻教师交流,在指导他们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多次参加县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在县多次作公开课。
尽管在教育教学这一片天地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今后我将努力实行新课程改革,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成绩。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各阶段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作为函数的含参积分的分析性质研究
3、周期函数初等复合的周期性研究
4、“高等代数”知识在几何中的应用
5、矩阵初等变换的应用
6、“高等代数”中的思想方法
7、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8、任N个自然数的N级排列的逆序数
9、“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值,根概念及性质的推广
10、线性变换“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对角化”方法
11、数域概念的等价说法及其应用
12、中职数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13、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
14、论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与基本方法
15、论电脑、人脑与数学
16、论数学中的收敛与发散
17、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18、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关系
19、论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教学
20、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1、数学教与学的心理探究
22、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23、论数学家与数学
24、对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5、复数在中学数学中应用
26、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7、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28、代数学基本定理的几种证明
29、复变函数的洛必达法则
30、复函数与实函数的级数理论综述
31、微积分学与哲学
32、实数完备性理论综述
33、微积分学中辅助函数的构造
34、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推广
35、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36、教师对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影响
37、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38、数学解题中的逆向思维的应用
39、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40、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41、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42、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4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4、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45、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6、运用化归思想,探索解题途径
47、谈谈构造法解题
4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9、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等价与非等价转化
50、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解题
51、向量在几何证题中的运用
52、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53、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及其教学途径
54、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55、“联想”在数学中的作用研究
56、利用习题变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7、中学数学学习中“学习困难生”研究
58、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59、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60、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61、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62、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革新研究
63、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64、数学开放题拟以及教学
65、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66、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及典型课例分析
67、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的尝试教学研究
68、数学课堂教学安全采集与研究
69、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70、常微分方程与初等数学
71、由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及和向量代数在中学中的应用
72、浅谈划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73、初等函数的极值
74、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75、数学竟赛中的不等式问题
76、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7、常微分方程各种解的定义,关系及判定方法
7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9、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及应用
80、充分挖掘例题的数学价值和智力开发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16、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17、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
1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19、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
20、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2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2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4、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25、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26、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
27、对构建简洁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28、刍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二指技能”现象
29、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30、宁缺毋滥--也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31、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3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3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34、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35、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36、走近学生,恰当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37、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8、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
39、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40、能说会道,为严谨课堂添彩
4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43、新课标下提高日常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
44、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46、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47、运用结构观点分析教学小学应用题
48、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49、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50、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51、浅谈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52、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5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54、新课改下小学复式教学有感
55、让“对话”在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
56、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4、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5、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开发实施研究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7、从两种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9、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11、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方法的研究
1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研究
13、初中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个案研究
14、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
15、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状研究
1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17、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
18、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
19、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20、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研究
22、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研究
2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4、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25、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习题比较研究
26、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
27、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2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9、初中数学教师数学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3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31、“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2、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评价
3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研究
34、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5、初中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利用研究
36、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37、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38、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
39、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对比研究
40、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
41、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2、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43、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
4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45、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46、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47、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48、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49、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0、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5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52、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53、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54、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55、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56、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57、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58、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59、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论文关键词:语言输出,情感因素,策略
根据Swain(1985)提出的输出假设,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发展中介语的准确性、连贯性、复杂性有重要的积极意义。Stevick(1980)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并不主要取决于材料、技巧和语言分析,而是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内心活动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因此,情感因素在输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格、动机、焦虑、信心等情感因素皆会影响语言输出效果。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个体在习得语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间长,收效却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能力薄弱(口语和写作),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英语表达不流利、不准确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们在课堂上习惯了保持沉默,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更易表现出焦虑和信心不足等情感倾向。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致力于剖析影响语言输出的主要情感因素,有助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有效提高他们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1.语言输出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1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因自身愿望和在学习中获得的满足感而努力学习目的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结果的重要预测因素。Robert Gardner将动机分为融入型和工具型两类。融入型动机由直接兴趣产生,持这种动机的学习者大多对目标语的民族有良好的印象语文教学论文,渴望了解其语言,历史,文化和社会。他们学习目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与目的语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目的语社会的目标。工具型动机来自于间接权益,是学习者出于某种目的或实际需要而掌握目的语的愿望,例如:通过英语考试,出国或就职需求。因此工具型动机强调语言的实用性。Brown(1977)认为,以上两种动机并不是完全不相容。事实上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少只选择一种动机,而是将两种动机结合在一起。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对学生有直接的使动性和导向性。表现在英语输出过程中,动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激发运用语言的热情,克服输出过程中的困难,积极投入各项语言输出活动。
1.2焦虑
语言焦虑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一种不安、烦躁和怕犯错的心理状态。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感和妨碍型焦虑感。前者这种适度的焦虑对于外语学习是有好处的,可转化为动力,它能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产生急迫感,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后者这种过度焦虑会影响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和自信心,阻碍进一步的学习。焦虑情绪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输出影响较大,他们英语基础较薄弱,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有限,在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具体来说,妨碍型焦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语言输出有负面影响。首先,干扰了学生正常的、连贯的表达。在参与语言输出任务时,学生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表现出语音变调、反复更正、犹豫不决,导致表达模棱两可。语言焦虑使他们无法正常展示真实语言水平,也增加了心理挫败感。其次,影响短时处理语言的能力和记忆输出。大脑中的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精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最后会产生抑制情绪。学生为了维护自我形象,畏惧交际带来的负面评价,宁愿放弃语言输出的机会。
1.3自信
在二语习得中,树立自信是语言输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克服暂时挫折和语言小错误的一个关键环节。Brown(1977)指出,自信的人心理障碍较少,更有可能超越自我。强大的自我力量使他们即使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犯了不可避免的错误语文教学论文,也不会觉得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威胁。Beebe(1983)认为,自信的学习者很少认为自己的语言错误是愚蠢的表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他们不怕犯错,同时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与他们的同伴、老师甚至外国人交流,这些交流都有助于学习者反思自己的语言输出效果。Krashen(1981)认为,自信心是涉及语言习得成效的情感过滤中最重要的人格因素。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敢于冒险,敢于用外语交流,这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进步更快,同时有助于形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良性循环。
2.语言输出过程中培养积极情感的策略
2.1丰富内容,明确目标,改善手段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动机。
教师想要激发学生语言输出的动机,首先就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在输出课堂中有意识的引入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英语国家。其次把握好学生想提高口语的心理。经历多年的应试英语教育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是想改变以往的语言学习模式,让学了多年的英语能真正用起来这种心理需求是强烈的。教师应把握好这个契机,帮助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提高语言输出能力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可先从短期的,简单易行的目标做起,例如以what do I say today为题,记录用英语朗读或与人交流或参加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时长,自己的感受,别人的评价等,从而有目标地管理、监督和调整自己练习口语的计划,为实现较高层次的远期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短期目标的实现会使学生产生语言输出的成就感,让他们看到实现远期目标的可能性。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强化动机,使语言输出练习可持续。最后教师应引入更多元的教学方法,在以输出为目的的课堂上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形式如即兴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短文复述、口头猜字游戏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会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能表达什么,还不会表达什么。这不仅会使他们对未来的语言学习有更明确的想法,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当学生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有了兴趣和动机,他们自然会以积极态度投入其中。
2.2采用多样的评价措施,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增强语言输出信心
首先要以积极鼓励的评价引导和督促学生练习口语和写作。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容许学生的语言小错误或是采用更灵活的纠错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语文教学论文,减少焦虑感。例如在多组学生发言完毕后,总结学生说的好的地方或用范文指示正确的语言形式,提示学生注意,避免针对个别学生纠错。在较轻松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多采用纵向评价避免横向比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皆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和个性特点采用多层次的,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标准。当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优等生要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一般的学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腼腆或有自卑情绪的,要寻找其闪光点。对在输出任务中遇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教师应重在考察每个学生的进步或退步情况,避免将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做比较。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积极评价和自我审视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培养积极的心态,在语言输出中提高言语能力。
综上所述,积极情感因素会提高语言输出的速度和质量,提升语言使用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率和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eebe, L. Risk-taking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J].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MA: Newbury-House, 1983.
[2]Brown, H.D. Cognitive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Language Learners[J]. Los Angel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Forum, UCLA, 1977.
[3]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Gass, S. and Madden.Newbury House, 1985.
[5]Stevick, E.W. Teaching Languages: a Way and Ways. Rowley,M.A.: Newbury House, 1980.
本人自任骨干教师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始终把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我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素质,我刻苦钻研教材,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求知,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入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是我多年一来一贯坚持的原则。每备一节课都要既备大纲,又备教材,还备学生。有时还要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有时还要请教老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对学生的作业我总是认真细致的批改,连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也不会放过。
在实际工作中,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处处以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在课程改革中,我都努力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且经常和年轻教师交流,在指导他们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1月,申报的课题《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与研究》被批准为莒县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最近我又申报了市小学数学子课题研究项目《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并且担任该课题主要负责人。我不但在教学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而且在教研方面也积极参与,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多次举行公开课培训全镇的教师。
尽管在教育教学这一片天地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今后我将努力实行新课程改革,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是一名普通、平凡而又充满着极大工作热情的青年教师,在小学这块育人的热土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极度的热爱和努力向上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学生是我工作的原动力,而“爱”就是我愿意和能够付出的全部。
一、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素质。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曾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在班级管理中,我从自身做起,加强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学习,尽量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份尊重,努力创设民主化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近年来我在班中实施了班干部竞选制,采用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通过活动一方面使班干部树立了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同时也加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于是一种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形成了,受到了家长和同事的好评。近几年的学校团体比赛中,捷报频传。
二、为人师表,乐于奉献。
我热爱本职工作,平时按照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身正为范,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用满腔热情点燃学生胸中的“理想之火”,用知识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神秘的大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了孩子们,为了心爱的教育事业,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常常是早出晚归。“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我要求使我形成了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三、尊重学生,以爱育人。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是成功的原动力。我热爱教育、挚爱学生。爱,滋润了孩子,成就了事业,也升华了我自己。正是这份挚爱,促使我深入地了解孩子、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并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和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创设最好的教育氛围。老师的一个赞赏、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对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课堂上发言优先照顾,作业优先批改,适当降低要求,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树立自信心。事实证明: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后,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当学生有痛苦和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慰籍,当孩子有缺点时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会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
四、学无止境,致力科研。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工资比较低,个人购书还不盛行的情况下,我毫不犹豫的订阅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弥补自己的不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如此,由于读书,我了解到了课堂教学最前沿的东西,并把它们实践于课堂。在我的执著努力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丰硕的果实:
XX年在山东省举行的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
XX年评为区课改先进工作者、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同年出示市级观摩课;
XX年在淄博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同年被评为高新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区优秀教师、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XX年被评为淄博市优秀女教职工;同年撰写的教学随笔《那只可爱的小黄狗》获省级二等奖;教学论文《低年级口语交际的实践与探索》获国家级二等奖;教学随笔《一段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获市级二等奖;
今天,我竞聘的第一个岗位是教导主任,第二岗位是副教导主任。20多年实际工作的经历,我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年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年参加了广东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3、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任教过中高年级语文、思品等学科,担任过班主任,任教导主任时,负责的工作很多,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转学、随班就读、课外活动、年初基层报表、语言文字、毕业班语文考试命题、语文学科竞赛命题等工作。但也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十分重视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做好预案处理措施。做好学科管理工作,加强教研教改。所分管的语文、英语、艺术科获得许多奖项。我还多次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指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我主持的语文科工作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校语文科被评为“新窖镇先进科组”。学生文章见报率是最高的。能有这些成绩,与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当我接到一项新的工作时,我总是亲力亲为地做,亲身体会这项工作的过程,然后才指导有关老师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光说不做,发号施令,只会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是不行的。如:一年级拼音口试,试卷命题等。
我从年任教导主任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炼就了我做好工作所需的组织领导、上下协调、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所承担的工作没有出差错,常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赞扬,单位领导省心,教职工放心。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4、我能理解各层次的老师。
相信老师们从我平常的为人处事中就看到了吧。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协助校长搞好教导处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继续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组织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课改,加强教研科研、教学反思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同时,树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服务意识,成为你们的合作伙伴。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B: Ok. 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 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see you later.
A: see you 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B: Sorry, I don’t know. Ask him, he may know.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有效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也可以促进对传统课堂的改革。传统课堂往往强调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及时纠正错误、改正问题、克服缺点,而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提升课堂幸福感。
解释风格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是个体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提出了解释风格三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而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往往是其解释风格的具体体现。所以,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如何用积极的解释风格优化课堂评价语言,从而改善课堂心理环境。
一、积极解释风格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中的影响力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积极的解释风格形成的课堂评价语言对课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来说,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更能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能更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归属感和安全感。学生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出自己的学习潜能。
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说,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更能提高教师对课堂的牵引力。教师的教学情绪会直接影响课堂质量,积极的解释风格能帮助教师形成乐观的教学情绪和课堂语言,发挥出对课堂的主导作用,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从师生关系上来说,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有助于形成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语言是师生课堂互动的桥梁,运用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互相接纳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提升师生的课堂幸福感,在积极的体验中进行教与学。
二、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三维度表现
教师的解释风格体现在课堂评价语言上,参照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永久性
拥有消极解释风格的人认为自己总是会遭遇不好的事,且坏事会永远影响自己的生活。而拥有积极的解释风格的人则认为挫折只是暂时的。体现在课堂评价语言上,例如,当对待一位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时,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从不认真听我讲课”,而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这节课没有认真听讲”。前者用了“从不”,一定程度上片面地、以偏概全地评价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后者对学生的批评指向“这节课”,更具有针对性。而当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时,消极解释风格课堂评价语言是“你这节课表现很不错”,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的表现一向令老师满意”。
总的来说,在永久性这个时间维度上,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会将学生的优秀表现指向为永久的,而将学生较差的表现指向为暂时的。
二是普遍性
普遍性是空间上的维度,体现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比如,课堂上部分学生吵闹违纪,影响课堂纪律,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部分学生请遵守课堂纪律”,而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请大家遵守课堂纪律”。这细小的差别在于,“部分”是将批评的对象具体化,而“大家”却把批评的对象扩大化。这对于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运用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忽视了他们的表现,认真却得不到肯定。
相反,当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时,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会肯定学生身上的普遍特质,就是将优点扩大化,比如“你很聪明”“你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而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只是肯定了学生的其中一种特定的品质或表现,比如“你数学很好”,“你这次测试准备得很努力”。相比之下,前者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评价度和肯定度更高,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期望,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人格化
在一次课堂测验中,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学生的课堂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时教师很有必要对这次测试进行分析和小结,积极解释风格的评价语言是“试卷的难度偏高,一定程度上让测验成绩不理想”或者“同学们准备不充分影响了测验状态”,教师的解释风格倾向于外在化,即归因于外部原因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相反,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们知识掌握得不好”之类的,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学生内部因素,长期运用这种课堂评价语言,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自尊降低。所以,人格化维度其实就是指教师的归因方式。
三、优化课堂评价语言的措施与做法
刚刚介绍了课堂评价语言的三维度,但并不是意味着让教师在课堂上只运用积极解释风格的评价语言,而是要以此为理论依据优化课堂评价语言,其措施与做法如下。
(一)加大课堂表扬的“广度”和“宽度”
“广度”就是将学生优秀表现的持续时间延长化,比如“你们一直让老师骄傲”“你的表现总是让老师满意”等,运用“一直”、“总是”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持久关注,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更愿意表现出优秀的一面,并且,也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优秀表现是具有永久性的。
将赞扬的对象扩大化,就是加大“宽度”。比如“最近大家的学习状态很棒”“这次测验让我看到了整体的进步”,课堂教学的对象是班集体,对班级整体的肯定有利于形成班级内部积极向上的良性氛围,提升班级凝聚力。依据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理,优质的班级整体会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使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整体是优秀的,也促使其规范自身学习行为,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课堂学习。 (二)注意课堂批评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批评教育时,应该明确地指出是哪种行为和表现,比如“这次的作业在基础题练习上错误率偏高”“你这堂课走神了”。通过将批评内容具体化,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具体在何处,给学生改进的方向。
在课堂上,表现不佳的一般是个体或部分,教师不能因为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全盘否定整体,教师可以使批评的对象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只有部分同学在这道题目上计算错误”,而不是“这道题目我们班同学做得不好”。对班集体的否定会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他们会感觉自己所在的集体很糟糕,影响课堂效率的提升。
(三)有选择地课堂称赞与批评
的确,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会促使学生有积极的情绪,敢于探索和掌控,但是如果无条件地进行赞扬或赞扬泛滥,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两个不利影响:一是学生会变得很被动,因为学生会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得到称赞;二是学生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教师真心的赞美所带来的喜悦。所以,最重要的一点,称赞程度要与学生的成就相匹配。
批评会妨碍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批评过多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不管如何学习都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积极心理学看来,课堂上的批评应该慎用。并且,在批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和感受,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注意个体差异性。
(四)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
学生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不能很好掌握时,有些学生会归因于自身智力原因,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自我效能感下降,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对于这种归因方式的学生,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课堂评价语言进行积极引导,比如“新知识难度较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或者“今天同学们精神欠佳,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等,把其归因于外在因素,让学生不要过分贬低自己,维持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错时,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该引导学生将优秀的表现归因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比如“因为这段时间同学们的刻苦努力,这次课堂测验成绩不错”,肯定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