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18:2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溯源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繁荣,但是农产品在种植、销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隐患较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受多重因素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决定着农产品效益的高低,更好地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管控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与溯源跟踪。
【关键词】农产品 溯源系统 质量 标识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由于食品不安全而导致的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农产品,需要建立一个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全流程的跟踪与监控。
1 农产品溯源系统方案
1.1 溯源系统平台设计
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基础为智能信息节点,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GPS定位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智能交易器串联起各个节点,而与中央数据库的连接,主要由3G网络、无线传感与有线网络宽带实现,并收集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与检测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利用二维码技术扫描追溯农产品信息。溯源系统业务流程为企业用户提供系统与基础数据管理、数据采集、绿色履历与溯源数据存储功能,企业可为用户提供查询验证门户,并为购买者提供农产品查询验证服务。具体见图1。
1.2 溯源系统关键技术
农产品溯源系统平台建设,以MySQL数据库与JAVA技术为基础,为三层架构的B/S模式。其中,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技术为JAVA技术,系统数据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主要使用的是JDBC+SPRING框架,根据需要创建数据表维护业务层与数据交换层时,用户无需再进行维护。
系统对于数据库的要求,要求数据库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且要求方便维护,安全性符合系统建设标准。同时,农产品数据系统还应支持多线索与多进程,支持SMP处理模式与Client/Server处理模式,并支持多个并发用户,具备性能优异的查询与运行功能。而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速度,应该使用分散存储策略保存相关数据。
2 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开发工具和环境分析
本文设计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建立在JAVA与MySQL数据库基础上,采用的是三层构架B/S模式。其中,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为JAVA技术,而系统数据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的实现,主要是采用JDBC+SPRING框架。根据所创建的业务层与数据层,不需要任何维护。
2.2 系统平台实现
在计算机平台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地址点击链接后便可实现对系统的访问。而进入到输入系统界面后,用户输入管理员账号、密码与验证码后,便可点击进入到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运营平台,进入到系统运行界面。其中,系统主界面包括的模块主要有代码、元素、信息元等管理模块,以及用户、模板、企业与监管部门等管理模块,同时还包括菜单、菜单角色、行政区划分与手机软件等管理模块。
按照农产品分类的不同,管理员可归纳总结不同农产品的种植、管理、采摘、存储与出售等环节,创建代码,并通过代码组建元素,构建系统信息单元与模块,最终构建成为农产品溯源系统。系统创建完成后,企业用户可得到相应的权限。登录后,可进入自主平台界面,在界面上可看到企业下用户账号,并可管理下属用户权限。按照通常的农产品流通流程,溯源信息采集主要包括种植户、检验员、加工包装操作员与分销责任人。农产品溯源系统采集流程图,具体见图2。
农产品溯源系统平台实例的创建是在信息采集后,信息采集完成后可生成二维码。其中,农产品的唯一标示就是二维码,主要包括农产品的选种、种植、管理与运输等各种信息,消费者可经客户端扫码查询。作为监管机构的相关政府部门,比如农业管理部门,负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同时也可对农产品种植与运输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管。而在遇到消费者投诉时,可由监管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至消费者客户端之上。
为提高溯源系统采集、查询的便捷性,应根据主流操作系统,分别开发IOS系统与Android系统的APP,用户在手机上安装客户端软件,可录入图片、视频等文件,上传至系统平台,消费者可通过客户端查询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同时,通过客户端,消费者可向管理部门反馈相关信息,并等待管理部门的处理结果。
3 结语
当前,我国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农产品质量不让人放心,为了更好实现对农产品的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大有裨益。在本文中,笔者从农产品溯源系统设计、实现的关键技术等方面探讨了系统设计与实现,对于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敏.基于二维码和RFID个体标识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刘俊华,王岩峰,姜平,程昌秀.以企业为最小责任主体的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1,06:9-12.
[3]杨运平,周志鹏,李沐华.基于物联网RFID的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10:222-225.
[4]张翔,耿晓琴,张云华.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4,06:129-130+133.
作者简介
胡竟伟(1981-),女,现为内蒙古河套学院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监控技术。
刘娜,现为内蒙古河套学院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尹嘉敏,现为内蒙古河套学院理学系讲师。
(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总队训练基地,山东 济南 250000;2.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有机蔬菜生产与供应链质量安全管控中的应用,以传感网、视频分析、标签技术为基础,开发生产过程日志与档案系统,供应链质量安全追踪溯源系统和信息系统,在有机蔬菜基地布置无线传感网和监控网,利用组合RFID、条码和二维码实现有机蔬菜溯源,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方式便于消费者查询。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无线传感网;视频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部分得到武汉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2013010602010217)、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A153)的支持。
作者简介:孙奕敏(1976.12.26—),女,硕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总队训练基地,讲师。
王玙璠(1991.12.14—),女,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艾浩军(1972.10.08—),男,武汉大学,副教授。
0 引言
我国拥有数十亿人口,属于农业大国,农产品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07年8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宣布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领导小组。各个省市配合中央政府的工作,分别成立了省、市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领导小组。2007年初,上海市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领导小组12J出台一系列政府监督、控制政策。2007年10月,该小组启动“上海市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在产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所有节点宣传活动的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达到提高农产品优质生产和消费安全目标,就要解决和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治本之策是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近年来,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餐桌污染和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解决“餐桌污染”问题,除了保护农业产地环境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是解决“餐桌污染”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农产品质量管控的要点
为确保有机农业产品满足有机农产品的标准,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1 过程管控
为了保证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提供消费者查询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加入平台的企业要求使用专门的生产管理系统,采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数据。对农产品产前的水、气、土等环境检测数据记录,产中生产过程控制、饲料/肥料的使用、农药/兽药等的使用,产后对产品的药物/重金属残留等记录。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1.2 供应链溯源
供应链的每个成员都应当能够追溯产品生产者以及产品成分、包装、来源等特征,也应当能够向前追踪产品成分、包装和产品的的每一项活动。要设计一个具有对整个价值链可追溯性的供应链,企业必须创建流程和基础架构来收集、集成、分析和传递关于产品来源和特征的可靠信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阶段(从农场到餐桌)。它将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整合起来,使物理供应链(商品的运动轨迹)和信息供应链(数据的收集、存储、组织、分析和访问控制)能够相互集成。有了这样的供应链可视性,企业就能保护和推广品牌、主动地吸引其他客户并降低安全事故的影响。
2 系统技术体系
物联网的农业生产基地现场管理与质量追溯系统涉及的技术体系包括以无线传感网为基础的环境检测技术,以视频内容分析为基础的视频摘要自动生成技术,以RFID、二维码标签为基础的产品溯源技术。
2.1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环境监测技术
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短程通信与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采用Zigbee组网,Zigbee到IP通过传感网关接入到场区信息网,将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敏感气体、菊酯类农药浓度等信息收集起来,形成无线传感网络,实现对有机会蔬菜基地的监测。有机蔬菜生产场地和加工车间的传感网如图1所示。
2.2 视频监控日志与摘要的自动生成技术
在有机蔬菜生产场地内的关键监控点部署摄像头,实现虚实结合可视化操作,采集视频证据数据,利用视频内容分析技术,分割感兴趣目标,提取视频特征,提取典型的视频事件,通过高级语义进行表达,自动生成事件的视频摘要和视频日志,将人从海量的视频数据中解放出来,提高视频监控的可用性,提高检索效率,降低存贮成本,同时便于日后查找和产品溯源。
2.3 组合RFID、条码和二维码的产品溯源技术
通过RFID、条码和二维码的组合识别码提供的信息,RFID具有容量大、寿命长、自动识别等特点可用于大行包装的标示,用于记录生产产地、生产单位、生产过程、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等信息,如图2所示。而条码和二维码成本低,能记录同一类商品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单个商品的标识,如图3所示。同时二维码可便于手机进行查询。当产品发生安全性等事故时,通过追溯信息系统可迅速回溯过程及查明原因所在,正确而迅速地回收产品,防止产品事故的再发生,也可确认业者的责任,从而有效促进对生产和流通过程的重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 系统建设内容
3.1 系统基本结构
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物联网有机农业的思路,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基础信息网、生产过程日志与档案系统、有机农产品标签跟踪系统、有机产品销售系统和系统管理平台。智慧农业系统的结构可以采用物联网应用的一般结构,如图4所示。
3.2 建设基础信息网
3.2.1 场区信息网
场区信息网既要承载场区内的生态环境信息、视频信息和一般办公用途信息。同时还能接入互联网,实现内网与互联网(外网)的互联互通,这对场区的信息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办公楼要接入电信运营商宽带,另一方面,各基地要通过无线接入点(Wi-Fi AP)将信息传递到办公楼,实现信息互通。
需要考虑场区内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分布,在场区内部署局域网,各区之间通过网线连接,形成无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采用IEEE 802.11n标准,标准速度达到150Mbps。按此方式组网的场区信息网,主干道的无线网络理论速度是300Mbps,实际运行可以达到150Mbps的速度,能满足场区信息化的要求。如图5所示。
3.2.2 无线传感网
场区无线传感网要承载场区内的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沼气池的生态环境信息,包括温度、湿度、照度和敏感气体浓度等,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自组网络传递到ZigBee网关,采用IEEE 802.15.4标准,再由LAN局域网传送到控制台服务器进行分析,实现传感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场区内无线网络部署方案如图6所示。
在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内都布置了大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采用自组织的方式形成无线传感网进行信息传递与发送,最后通过一个无线传感网关搜集所有的传感节点信息,再将这些信息统一发送到控制台服务器进行处理。这种无中心的分布式控制网络,不需要类似基站或者访问服务点这样的中心控制设备,即不需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同样能提供一种通信支撑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需要现有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持,快速构建起一个移动通信网络。
3.2.3 无线视频监控网
视频监控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生产过程监管,二是生产过程的展示。为保证设备的兼容性,所有摄像头均内置编码设备,即采用网络摄像机,并且尽量选用支持以太网供电(POE)的设备。
组网方式见图7:
在场区的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沼气池的重要监控点布置摄像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将实况录像发送至控制台服务器,服务器对这些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再通过光纤接入的大宽带上传至互联网,提供在线展现,让人们在家也能实时观看场区内的情况。
3.3 生产过程日志与档案系统
服务器对视频数据进行的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冗余信息的剔除、将有用的信息保存。由于场区内视频信息量非常大,只靠人工处理这些信息变得不可能,因此可以引进计算机视觉的技术,通过有效的算法对智能处理这些视频,提取出人们感兴趣的视频摘要,对每天的生产情况提取视频日志,这样建成的日常视频档案可以有效地对场区进行科学地管理。
无线传感网与无线视频监控网并不是独立的,它们应当相互依存,将某个监测点的生态环境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应该绑定在一起,做到“虚实结合”,当查询产区内某一点的信息时,相关的环境与视频信息就都能同时显示出来,使得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可视化。
将无线传感网和视频监控网采集到的信息结合统一起来,构成生产过程日志与档案,构建管理这些信息的系统,可以作为后续质量安全管控的有力支持。
3.4 有机产品标签跟踪系统
蔬菜供应链和大多数农产品供应链一样,也包括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几个环节,提交有机蔬菜供应链效率的关键也是如何协调几个环节及如何提高每个环节的效率。如图8所示。
从蔬菜供应链整体可以看到,通过使用RFID和条码、二维码的组合标签技术,能够方便地把整个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读入公共数据库,各个环节也可以便捷地增加相应环节的数据。消费者和相关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和终端进行查询与追溯。根据现有商业模式的使用习惯和使用成本,可以整箱使用RFID标签,内部小盒装使用条码或者二维码。
标签上要记录的信息包括:
(1)生产阶段的信息,包括品号、产地、电话、化肥明细、种植时间等。
(2)加工阶段的信息:小盒贴上条码,大盒贴上RFID标签,二维条码直接保存了产地、收割时间等重要信息,也能透过二维码访问中心数据库。
(3)仓储阶段记录的信息,包括入库时间、入库区位、货架货位和出库时间等。
(4)运输阶段的信息:gps+RFID标签,包括上车时间、途中温度状况、路线信息、下车时间等。
这些信息分别记录在RFID、条码和二维码标签上,根据这三种标签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标识包装,记录了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和供应链全程的信息,能够有效进行质量管理,既节约了成本又能在出现问题时方便消费者追踪溯源。二维条码包装过程和记录的信息如图9所示。
通过RFID、条码和二维码的组合识别码提供的生产产地、生产单位、生产过程、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等信息,当产品发生安全性等事故时,通过有机蔬菜标签跟踪系统可迅速回溯过程及查明原因所在,正确而迅速地回收产品,防止产品事故的再发生,也可确认相关的责任,从而有效促进对生产和流通过程的重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5 有机产品销售系统
记录销售阶段的信息,包括进入店面时间、销售时间、总量统计、过期数量等。该系统软件还需要与超市的营业网点的进销存系统对接。
最终消费用户可以使用自助式信息查询机,查询到小包蔬菜的所有信息。如图10所示。
该系统的成功投入使用可以促进有机蔬菜的透明化跟踪,提高销售量,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这样物联网不仅应用在农业生产与运输,也能应用于有机农产品的销售等服务当中,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也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3.6 系统管理平台
可以通过局域网综合管理场区视频,查询生态环境信息,有机农产品跟踪信息。建立互联网网站,按照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设计一个循环农业的体验平台,在互联网上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不论是生产、运输还是销售全程供应链都实现可视化、透明化监控,有利于规范我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行为,指导农产品生产并引导消费,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信息系统需要公开农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和供应链管控信息,以保证食品安全,它提供多途径的便民查询,如通过12316便民平台,拨打热线电话查询;手机短信查询;通过手机拍摄二维码图片,再上传到网上查询;甚至利用卖场的直接读取设备,如触摸屏等查询该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链信息,对生产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
4 小结
要达到提高农产品优质生产和消费安全目标,就要解决和实现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治本之策是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可通过物联网进行环境监控,除可覆盖农业大棚,还可在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生产环境监测、仓储环境监测等场景进行应用。通过多种传感器实现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农牧业生产各环节都可以控制,并且食品可以溯源。智慧农业通过过程管控和供应链溯源,从而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让人们吃的放心,吃的健康,吃的新鲜,完成从田间迅速到餐桌的快捷过程,通过物联网我们可以实现这一远景目标。
参考文献
[1]白红武,胡肄农,王立方,陆昌华.基于GIS的生猪及产品物流与追溯平台构件化设计[J].江苏农业学报,2008(5).
[2]侯春生,夏宁.RFID技术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3).
[3]张欣露,王成,吴勇,乔晓军,侯瑞锋,王开义.集成传感器电子标签在农产品溯源体系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9(1).
[4]黄海龙,蒋平安,张霞,武红旗,李永,刘洪蓬.基于Web的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新疆农业科学,2010(9).
[5]彭剑,陈光仪.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建模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10).
[6]韩威威,郑业鲁,李泽,黄红星.农产品安全追溯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
[关键词]贸易壁垒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
一、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及重要性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就是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追踪农产品(包括食品、饲料等)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系统,有助于质量控制和在必要时召回产品。从用途上讲,农产品分为食用农产品和工业用农产品。就目前食品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来说,解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论述针对“食用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
2.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可追溯系统最早应用于汽车、飞机等一些工业品的产品召回制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源性疾病危害巨大。国际上,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在国内,发生了苏丹红、劣质奶粉等食品质量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的手段。ISO9000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分析系统)等多种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纷纷被引入并在实践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的管理办法都主要是对加工环节进行控制,缺少将整个供应链连接起来的手段。
可追溯系统强调产品的惟一标识和全过程追踪,对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产品,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可以实行HACCP、GMP或ISO9001等质量控制方法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的源头,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将损失降到最低。
(2)实施农产品可追溯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国际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部分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要求。欧盟管理法规No.178/2002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肉类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日本决定在2005年之前建立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对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身份”认证。发达国家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除了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可以溯源外,其贸易壁垒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我国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不仅能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是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
1.国内外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基本情况介绍。
(1)国内现状。
①进行了食品可追溯系统初步的研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
②一些地方和企业初步建立了部分食品可追溯制度,了一些法规。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
2005年9月20日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天津市为了确保市民购买到可靠的无公害蔬菜,实行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
③进行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初步试点。2004年,由国家质检总局、山东省潍坊市及寿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共同协作,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进行蔬菜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的探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如在上海建立的“上海超市农产品查询系统”,在北京建立的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示范系统”,在山东寿光实施蔬菜可追溯信息系统,、在江西建立水果溯源信息系统等。
从2004年2月8日起,上海市通过“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对食用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监控、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进行系统管理。农业企业通过“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给每个产品建立起相应的生产档案。
福建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2005年8月28日在厦门市正式开通,这种系统可让消费者获知肉品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肉品的生产质量。
济南市从2005年9月起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准入制、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制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等。
2004年由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承担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溯源制度试点项目”,由河北6县市蔬菜试点基地使用统一的包装和产品标签信息码,向北京市新发地和大洋路两个批发市场供货。
2.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现状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应用可追溯系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
欧盟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个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根据牛肉标签法,欧盟国家在生产环节要对活牛建立验证和注册体系,在销售环节要向消费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产品标识信息。
(2)美国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要是企业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3年5月FDA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
美国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USAIP),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
(3)日本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方面,日本走在前列,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而且在零售阶段,大部分超市已经安装了产品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信息使用。
在政府的推动下,日本从2001年起在肉牛生产供应体系中全面引入信息可追踪系统,要求肉牛业实施强制性的零售点到农场的可追溯系统,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输入包装盒上的牛肉身份号码,获取他们所购买牛肉的原始生产信息。
(4)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该系统记录了家畜从出生到死亡的转栏情况,农场主通过该系统的在线网络来登记注册新的家畜,查询其拥有的其他家畜的情况。
加拿大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强制性活牛及牛肉制品标识制度,要求所有的牛肉制品采用符合标准的条码来标识。
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是澳大利亚的家畜标识和可追溯系统。活牛采用经过NLIS认证的耳标或者瘤胃标识球来标识身份,牛迁移到新的地点时,养殖场或屠宰场的射频身份读取器将读取并在NLIS数据库中记录其迁移信息。
巴西农业部决定,从2004年3月15日起,对肉牛实施强制性生长记录,实行从出生到餐桌的生长情况监控。
3.国内外发展比较研究。
(1)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中都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从国外发达国家到我国,我们都可以看到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日本、欧盟、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也包括中国。
(2)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多是先从家畜产品开始。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似,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首先都是从家畜产品开始的,特别是很多国家都是首先从牛肉产品开始的。
(3)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比较类似。国外发达国家在开展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时,通常使用EAN.UCC码作为追溯的主要技术手段。
(4)消费者支付意愿具有共性。在实施可追溯系统中,国外与我国消费者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可支付意愿。国外研究显示如果附加关于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保证的产品信息,那么对可追溯性的支付意愿更高。
三、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相关建议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发达国家可追溯系统取得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实施可追溯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建议。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要逐步建立,不能操之过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在我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之前,应该首先选取单位价值比较高的产品进行试点,一旦获得一定的成功和经验后,再向其他产品推广,更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
2.要选择一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到更多的企业。我国地域广阔,企业数量重多,规模资质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应该首先选择规模比较大,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推广,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与管理。
在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初期,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在建立初期,企业花费成本较高,收益不能马上显示,因此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企业缺乏主动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动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将对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向西方国家那样,首先可以强制一部分企业实施可追溯,等市场条件逐渐成熟,再逐渐过渡为市场化运作。
另外,从我国目前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现状来看,政府尽管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头管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管理机构,不同的省都有着不同的管理,往往造成了很多事件的冲突不协调,例如,不同行业和系统开发出来的可追溯条码就各不相同,存在不相容,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国家负责管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权威机构,统一行动,会提高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敏:农产品加工,欧美区域全链食品追踪体系和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展望,2005(9,10):1~7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辖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耕地面积33.65万亩,基本农田23.37万亩。201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8.15亿元,农业增加值35.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15元。全市粮食面积37.75万亩,总产量11.03万吨;柑桔面积31.07万为亩,总产量55.2万吨;茶叶面积9.58万亩,总产量1.22万吨;蔬菜面积7.1万亩,总产量19.7万吨。农产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6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较高。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2年本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3%;2013年1-8月已抽检农产品样品1000个,合格率为99.6%。全省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采访团在我市参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农安监测点。
(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在编8人,负责对全市农安工作协调及监测监管;成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在编9人,负责全市农业投入品管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仪器设备113台套,负责全市农产品检测工作。全局农安工作专职人员17人,拥有农残监测车、执法车各一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的牌子,明确两名工作人员专职开展工作。
(三)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被列为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县市,2013年被农业部纳入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现及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按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严格查验农产品入市材料,主要农产品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农安检测室,每日检测,在显著位置挂农产品公示牌。
三、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我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下发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府定期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市农业局召开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安检测培训会,与各乡镇农安监管站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质量承诺书。
(二)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活动载体,利用新闻媒体、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网络平台、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田间、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开展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到户,管理手册到户,生产技术培训到户。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8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5万份,对1.24万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使用投入品等安全知识的培训。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了“蜜柑”和“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柑桔、茶叶、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内容的“三品一标”产业,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强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申报,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形成了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天峡鲟等一批精品名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全市建立柑桔标准园30万亩、茶叶标准园10万亩。
(四)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等18家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生产的农产品做到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农产品自检合格证明、有包装、有标识,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行建立以标准化生产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以及包装、标识为门槛的产地准出制度。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建立了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等四大体系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种植户严格执行编码追溯责任制,实现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户。
(五)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督促全市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质量检测室,逐步健全检测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督促各农产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初步建立以建购销台账、查证验票、自律性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今年来已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27期,抽取样品1000个,在电视台农产品监测公告27期。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自检样品13900个。制定了农业投入品台账及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市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重点加强对国家禁限用农药排查,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高毒农药及农药中违法添加成分监管力度。对全市380家农资经营门店、25家渔药、渔饲料经营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重点抽查,今年已抽检农药样品18个、种子样63个、肥料品种7个、水样4个、鱼样5个、渔饲料样20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4起,立案查处12起。全市农业投入品监测合格率99.5%,监测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农产品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执法查处率均达到100%。
四、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生产经营者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由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存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生产投入随意性、无记录、质量无法溯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对于质量安全、有毒有害等科学知识,缺乏常识和判断。
(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落实不够。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殖大户的生产记录不够规范,多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检测室,无检测人员。合作社对社员的管理、服务不到位,生产过程完全由社员自行管理,社员自行购买投入品、无发票、字据、记录,无统防统治制度,无统一的技术服务或生产模式,收购农产品未检测,大多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无包装和标识。农贸市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残检测方面缺乏主动性,人员、经费、设备无保障。
(三)监管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农产品检测中心缺经费、缺专业检测人员,市场监管人员缺装备、缺少办案经费的制度性保障。目前检测中心运行经费还未纳入财政预算,现有人员年龄老化,难以操作大型精密仪器,造成部分设备闲置,迫切需引进年青的专业检测人员;农业执法人员执法装备差、执法经费无保障、没有参公管理职称评定又无解决途径,造成工作不安心,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监管体系建设需完善。乡镇监管站的人员编制及经费未落实,各村及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网格化管理要完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如下:一是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三是不断引进年轻的专业检测人员;四是解决执法人员的参公管理、执法着装、执法装备等问题;五是解决乡镇农安监管人员编制及经费。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同时面多诸多挑战,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广东阳山县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例,分析其创新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阳山县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0903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几个方面,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及用户数量的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学生回流农村自主创业现象不断增多,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农村人口逐年下降,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现存可用劳动力不断减少,生态制约愈发严峻及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村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同样面临不少问题需要加以突破,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资金投入少、人才队伍薄弱,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急需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广东阳山县通过政府主导,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充分结合政府和市场要素的优势,建立广东省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通过打造统一的品牌经营阳山县的优质农产品,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1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形势
1.1面临机遇
1.1.1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购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之一,网购商品已不局限于早期的衣服、箱包等日用品,网购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呈现爆发式增长,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村电子商务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的《2013~2014年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在我国3.1万家涉农网站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其中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品种达到16个,交易额达31.53万亿元。此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得到迅速发展,生鲜农产品成为第四大类网上热销产品,2013年京东商城的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1.1.2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各级政府层面重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由城市快速覆盖到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在2014年年初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国家农业部于2014年5月正式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在北京、辽宁、吉林等10个试点地区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国家商务部于2014年7月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计划,决定在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示范县,辐射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四川、浙江等省市均出台了支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方案,淘宝村的大量涌现激发了很多乡镇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1.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农民有条件涉足电子商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见图1),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人。
1.2面临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供应不足趋势明显。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格局已经持续了多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由2004年7.57亿人下降至2014年的6.18亿人,近十年农村人口减少1.38亿人,农村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57.01%下降至2014年的45.23%(见图2),年下降速度为2.22%。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农村可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青壮劳动力则更少,弃耕农田大量出现,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二是农村技术人才缺乏现象严重。虽然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很多,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农村技术人才队伍明显不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建设资金不足、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农产品标准化及质量认证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都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2阳山县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做法及成效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下辖13个乡镇,共159个行政村,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由于气候资源独特,温差大,适宜种植不同气候带的农作物,曾获“中国反季节蔬菜之乡”称号,农产品及特产丰富,具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条件。面对经济新常态,阳山县农村同样面临农产品买卖难、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丢荒严重、公共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阳山县政府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突破口,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增强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并取得初步成效。
2.1创新发展做法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商初期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对农村电商进行总体谋划,在发展平台、政府职能机构及配套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和积极性。
2.1.1发展平台创新
(1)建立县级电商物流产业园。
为了解决农村电商无序发展并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引导农村电商集聚发展,有必要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阳山县政府整合县城城华飞农贸市场和周边厂房,由阳山县财政投入经费进行改造装修和配置服务设备,建成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省网商协会、深圳7090电子商务公司、连阳网、即送网等多家电商企业,以及为网商配套服务的物流企业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近50家。园区内还设有物流仓储基地、农产品特产淘宝实体店、农产品检测分拣中心、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农村创业青年孵化基地、在物流仓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为电商企业提供服务。
(2)建立县级电商运营平台。
目前电商平台数量众多,各电商平台的特点多样,农民难以选择,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平台为当地农民专业化服务。阳山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公司深入合作,建设了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指导村级服务站开发建设,为农产品上网提供便利化和特色化服务。此外还引入连阳网、即送网等电商企业,发动和培训有基础的农民开设天猫店、淘宝店。目前已开设阳山特色农产品专营淘宝店1家,创业青年淘宝网店13家,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阳山县地域广阔,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尽可能把电商服务下移到村镇,阳山县选择阳城镇范村、岭背镇黄屋村、杜步镇元江村开展试点,探索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了48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一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生活用品网上代购、特色农产品代收代售、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医疗救助、农村金融等便民服务。
2.1.2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为高效率地处理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创新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农村电商问题及各种纠纷,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为此,阳山县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1)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结合供销系统改革,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创新农村经济组织运作模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农产品生产、标准、品牌、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制约农产品电商的关键问题,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关键节点。目前已发展一级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32个、二级社员(农户)上万户。
(2)成立县级新供销公司。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负责进行特色农产品的普查、征集、展示、农产品电商化等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负责进行县――村的物流配送工作。
(3)成立县级电商行业协会。发展全县范围内具有一定实力,且有志于依托电商、发展电商、共享电商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阳山县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为会员或有志于网上创业者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运营咨询、代办业务等服务。
2.1.3配套体系创新
为解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运输及配送难、农产品支付方式陈旧等问题,阳山县创新相关配套体系,有效地支撑农村电商加速发展。
(1)建立产品支撑体系。为了提升阳山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阳山县创建了农产品自主品牌“阳农牌”,对所售农产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编制农产品信息二维码,建立农户电子网络身份证,确保农产品源头可追溯、质量可监控。整合农业、环保、食药、科技等部门的检测资源,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建立园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分拣中心和冷链。此外,还建立起特色农产品体验门店,促进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联动。
(2)建立物流支撑体系。一方面通过政策吸引,引导阳山县10多家快递公司入驻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完善与农村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增强农业电商物流配送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的同时,由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公司组建成立子公司――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大力开展县――村物流配送,打通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把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
(3)建立农村金融支撑体系。为了改善阳山县农产品教育支付方式,政府制定出台了专项扶持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银保”扶持方案,针对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二级社员探索开展“支付易”金融服务,社员在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所属的销售终端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时,凭社员卡即可取货,无需即时付款,延期到农产品收益时扣除。
2.2初步成效
阳山县通过一系列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借助电商平台,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将优质农产品卖到阳山县以外的其他地区,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某户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10月底进驻园区以来,已通过农业电商平台卖出江英鸡1万多只和米、油、鸡蛋、蔬菜等大批农副产品,相比以前在阳山县的售价,电商平台的售价高出了16%,营业额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25万元。而新供销淘宝实体店和网店自开设以来共为农户销售近100万元。二是新供销促进收益新增长。自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成立以来,已有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了合作社成为一级社员。新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对一级社员的相关政策扶持、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有效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了收益。目前,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下属32家一级社员进驻园区后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各项销售额已达6000多万元。各村级服务站成立至今共为村民代售1万多单,营业额近300万元。
3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关键在于发展初期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设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创新职能机构并完善配套体系,激活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对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山区发展农村电商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结合阳山县农村电商的创新做法,对我国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商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互联网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互联网及交通运输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基本支撑。加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提速的同时,加快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村用户的移动网络容量,促进资费的合理下调。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大力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同时,积极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分区域建设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力度。
3.2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应的配套政策还未完善,许多农民对电商还处于观望状态。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发展电商的优势、建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流程和水平、统筹策划区域农产品品牌、完善支撑配套政策等方式激发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村电商有规模地集聚发展。
3.3打造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整体还有待提升,借国家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契机,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农产品的全流程监控和溯源,全程从种苗、农业化学投入品、种植情况等方面加以监管,所有数据进入国家商务部数据中心,建立每个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溯源码,不断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3.4积极为农村输送电子商务人才
加大不同等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中低端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导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吴曙光.新常态下山区发展新思路探索[J].浙江经济,2015,(4).
[3]朱兴荣.新农村电子商务及实施模式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质量溯源体系和标志规范使用为核心,以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较大的产品为重点,通过技术培训、产品质量抽检、年度检审、市场监察等途径,加大检查指导和依法查处力度,完善认证及监管制度,促进“三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三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杜绝突发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二)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理念,强化获证单位生产过程有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及生产管理记录档案等,标准执行率达到95%以上;
(三)增强获证单位使用标志的积极性和规范性,确保90%以上的用标单位规范用标;
(四)全面提升认证管理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建立健全“三品”监管长效机制。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奶。
绿色食品:蔬菜、茶叶、水果、禽蛋及其制品、液体乳及乳制品、饲料。
有机农产品:茶叶、杂粮、野生资源采集类产品。
(二)重点单位
涉及“三品”重点产品的生产企业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
四、整治任务
(一)落实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拟订并下发*市“三品”认证实施细则及监管实施细则,督促各级“三品”工作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完善档案制度,切实做到认证管理“事前有制度、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文档,证后有监管”;二是进一步分解和落实“三品”认证监管工作职责,严格认证入口关,强化证后监管力度,完善产地动态监管、产品质量监测、包装标识管理、全程可追溯管理、应急预案、市场监察等监管制度,逐步实现“三品”监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明确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三品”认证监管的工作职能,强化认证检查员、监管员的职责,确保检查员、监管员在材料审查、现场检查、市场监察、整改督查等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成效。
(二)突出重点,强化监管
重点突出“三品”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制度、标志规范使用、产品自检和抽检等整治要点。在认证和监管现场检查过程中,重点查处禁用农药、兽药及加工产品禁用限用添加剂;重点查询生产加工记录、投入品购销台帐、产品出入库记录;重点监察“三品”标志使用有效性、规范性;重点加强“三品”用标单位产品自检制度和产品抽检制度。
(三)强化自检抽检,确保产品质量
深入开展“三品”质量监测,对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加工车间(仓库)的重点产品按10%比例进行抽检,针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依据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处理。通过开展产品监测,及时发现产品质量突出问题,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建立健全以监测、分析、预警、防范、控制为主线的“三品”风险管理机制。
(四)加大标志使用监察,维护“三品”形象
积极开展“三品”包装标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促使法律法规规定转变成“三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觉行动。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认证标志规范使用检查,重点对各县(市)区超市或批发市场中使用“三品”标志情况进行监察,并在企业年检过程中强化标志管理内容,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三品”市场秩序。
(五)提高监管能力,强化监管职能
加大培训,逐步建立有专业技能、懂行业管理的“三品”检查员、监管员队伍;重视宣传,将“三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农业综合执法的重要内容来抓好抓实;加强协调,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形成良好的“三品”协调监督管理工作氛围;强化处罚,对检查监察及检测过程发现的违法违规现象予以坚决处理,查处一批违规生产及用标的“三品”产品。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成立“三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省“三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各级“三品”工作机构应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组织专门力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二)统筹规划,扎实工作
各级“三品”工作机构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迅速制定本地区“三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增强现有监管力量,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切实将专项整治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应注重宣传引导,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强化技术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平台建设;农产品
一、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可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创收
目前,农产品销售途径和方法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观念陈旧、手段单一的农产品营销方式,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了农产品生产与需求的严重脱节,难以保证高品质农产品可以获得高价格销售。建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可以有效的为农民开展农产品销售提供有利途径,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创收,为农民谋福谋利。
(二)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跟风物价
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环节盲目生产;销售环节道路不畅;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此外农民大多所处偏远地方,缺乏一定有效而快捷的途径了解到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因此在采购商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跟风性,就算他们到农副产品产地去了解、跟踪产品的价格但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多变的。因此,建设集产地、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p低农产品的销售、物流成本,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民在销售或采购时不了解行情的额外费用。可见,建设农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物价的重要性。
(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模式,将农产品结合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销售,科学而又合理的利用这庞大而又散乱的农村资源,同时结合高校、政府、企业和合作社资源,将销售市场网络化,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高品质产品获得高回报。农民在家务工与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相当,这样即可有效地减少地方劳动力的输出,使劳动力在当地发挥作用,这不仅可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二、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方案及实践
(一)研究方案
1、通过“校政企社”合作新模式,将贫困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准管理、投放、物流、营销等要素融入到互联网技术服务和电商化运营中,建设原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展销店,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通过管理系统将农产品种养和订单关联,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
2、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是做好各信息系统的衔接,处理好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人工数据的采集。做好平台数据的共享、分析与价值挖掘的重要功能,并预留好各系统数据相互交换共享的接口,特别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平台的数据接口,要在供应商选择时应明确要求。
3、通过多屏互动浏览技术,实现各分辨率各平台端进行数据浏览,统一数据库,同一后台,方便统一更新数据。并通过各大数据平台接口配置实现,以确保数据不丢失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二)建设实践
重点建设以“广西土野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生态农业”精准电商扶贫体系,依托“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开展运营(运营模式图见图1),合作四方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推动当地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互联网+生态农业”。
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实践:
1、目标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下单,或者线下展销店进行线下采购,订单数量将会由电子商务平台汇总,结合广西当地农产品销售情况,形成“种养导向”数据,并反馈到各生产基地。
2、同时,由基地所在地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进行种养签约,依托“精准种养和供应信息化系统”根据种养导向数据来指导农户(特别是困贫户)进行定向精准生产,过程实施科学统一的生产管理,贫困户根据统一的生产标准进行农产品种养,最后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社定价收购,经过食品检测后,经企业销售分拣配至目标消费者。
3、此外,生产基地处将落实溯源机制,安置摄像头实时监控基地处农作物、牲畜的生长情况,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点击查看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打造原生态农产品品牌概念。
4、各项工程在高校的智力技术支持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建设,由企业和合作社面向客户和面向农民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和补充,协同打造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农业”产业链。
三、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水平仍亟待提高
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电脑普及率仍然很低 ,对电脑及互联网知识的掌握还十分缺乏。据《中国电子商务年鉴(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东西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目前我们电商平台运营区域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仍难以支撑起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
(二)广大农户缺乏系统化的电商培养,农村电商文化得不到普及推广
在我们电商平台运营期间,发现目前我区缺乏系统化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平台,广大农民朋友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大多偏向于网络游戏以及娱乐,在自我学习意识和电子商务培养方面很少涉及,在农村地区培养电商人才的时候也主要是面向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信息员和先进的知识分子队伍进行培养,广大农户都没有得到系统化的电商培养,故而农村的电子商务文化得不到相应普及推广。
(三)农产品种养缺乏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由于电商平台对接的是广大农户,为广大农户以及贫困户提供种养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但因为是散户种植,无法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因而生产的产品难以保证到达质量要求。
四、预期取得成效
(一)预期达到的技术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与管理平台,主要包含物流配送平台、商品交易(农产品交易、工业品、快消品等)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三方面信息管理平台,以满足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要求。
通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将产品经营合作组织、农产品品控溯源体系、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搭建完整的农产品上行信息链和信息化生态体系。实现全区农产品上行信息统一管理;通过与国内主流电商平台、行业内知名垂直平台、线下商业销售渠道的高效对接,实现我区农产品网销全国。
(二)预期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
通过百济镇的精准扶贫模式结合现国际流行成熟的开发技术,预期平台技术在安全性、稳定性和实用性上会比较好,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都能达到百济镇精准扶贫所要所想搭建的平台模式,同时平台对社会效益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农村电商让农民产品走出去,让技术走进来,让市场扩大化,作为农村经济产品销售渠道的主要窗口。
(三)预期社会效益分析
关键词:NFC;GPS;实时跟踪;温湿度调控;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208-03
Abstract:For the need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lychee, mango, bitter gourd and other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he transportation process as the goal, to build a agricultural vehicle temperature tracking systembased 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technology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echnology,. Through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whol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vehicle tracking and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 established a complete and reliable security system. The system can produce real-time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and provide real-tim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gulation for the car stor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degree of protec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use of these two new technologies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the fields of medical supplies, food and other industrial products as well a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Keywords:NFC;GPS;real-time tracking;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internet of things
1 引言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海南省素来以盛产各类品质优良、口味独特的热带农产品而闻名全国,其盛产的热带农产品主要用于对外出口。但诸如荔枝、芒果这类的热带农产品,其对于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由于缺乏较为有效的温控追踪体系,导致很多热带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便已变质损坏,更为严峻的则是缺乏对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实时跟踪监控,使得一些不良的人为因素加剧了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质疑力度。严重的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阻碍了海南热带农产品产业的向外推广。目前,国内主流的产品温控追踪技术[1-5]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温度显色标签卡,它的使用是一次性的,存在着被人为因素替换成新标签的安全隐患;二是温度标签试纸,其对高温灵敏但对低温灵敏性较差,受环境酸碱度的影响较大,使用寿命往往短于产品的运输周期;三是电子温度记录标签,其记录的数据保存周期短,一次性使用,成本相对较高。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NFC电子标签技术和GPS技术的农产品车载温控追踪系统的构建方案 ,通过NFC标签信息采集模块、GPS卫星定位模块、温湿度采集模块汇集农产品生产运输流程中的产品标识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储藏环境温湿度信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传输给后台管理系统和用户终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运输过程中的透明度和保障性,为海南热带农产品产业的向外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理论支撑。
1)系统概述
整个农产品车载温控跟踪系统主要由:用户终端、车载终端和后端管理监测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车载终端安装在农产品运输车辆内部,用来实时的监测和显示各模块采集而来的各类参数信息,再将这些采集来的信息经由处理器实时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汇集到后端管理监测系统供管理人员进行监测管控。用户终端则根据具体的操作需求向后端管理监测系统发送请求命令,等待相应的信息反馈(图1)。此系统的构建主要用到二项关键技术:NFC近场通信技术,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
2关键技术简介
NFC是一种标准的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它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读写器中内置的天线发射信号,达到可以自动识别目标物体,把记录在物体电子标签上的数据信息传输出去的目的[6]。整个识别传输过程不需要人工介入,同时读写器可以工作在较为恶劣的运输环境下,信号穿透性强,能实现无屏障读取。不仅可以穿透冰、雪、雾等自然环境,还可以穿透厚度低于10cm的运输箱体。此外,NFC技术可以精确识别高速移动中的物体,可以一次性读取数十个电子标签中的数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NFC技术在产品信息溯源以及冷链物流管理中有着较为针对性的应用。主要用来实现产品物流运输过程中产品信息的鉴别和实时的管理,进而起到准确、实时、快速运输产品的目的。将NFC电子标签粘贴于物品表面,在产品出厂、出入库、中转装卸、销售全程中实现对产品运输信息的实时跟踪与查询。GPS卫星定位技术早已经被大众所熟知,这里便不再赘述。因此,新型NFC技术在本系统的构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3 系统结构与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海南省是热带农产品的核心产地,每年都要向外输出大量的鲜活农产品,对于农产品在车载运输流程中的信息追踪、车内农产品储藏的温湿度环境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以盛产的荔枝来说,荔枝果皮薄,果汁多,易受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而造成腐烂。当其放置在车内长途运输时,若车内温度能维持4℃―6℃(相对湿度75%―90%),可保鲜一个月;但当车内温度高于20℃时,只能保鲜一周左右。因此诸如荔枝这样的热带农产品,如何做好产销运输流程中的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需求分析,通过分析热带农产品从农场出产、出库入库、中转装卸、冷链运输、终点销售整个产销流程中核心环节的需求特点,结合当前海南热带农产品产销运输的现状,这里构建的农产品车载温控跟踪系统需要实现如下功能:首先,需要使用NFC电子标签技术来记录农产品的标识信息和防伪验证信息、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来实时的捕捉产品运输过程中车辆的地理位置、使用温湿度传感器来实时的采集运输车内的温湿度信息;其次,需要通过GPRS/3G无线通信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相关信息上传到后端监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存储起来;最后,广大消费者通过手机终端发送所需的请求命令,经由服务器解析处理后向消费者手机终端反馈相应的查询结果。整个运作流程对消费者而言是全程透明的。因此,整个系统的实施将为农产品车载运输产销流程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高效实际的解决方案。
3.2 系统模型的构建
整个系统依托NFC和GPS新型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软硬件开发技术来进行可靠实际的构建,以荔枝产销运输流程为例来阐述农产品车载温控跟踪系统的模型构造。首先,荔枝的生产商们将产品的出厂日期、保质期、数量等信息发送到后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存储,同时将产品的防伪标识信息写入NFC电子标签中保存,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在后续运输流通的过程中遭人为替换标签的安全隐患;然后,当运输车辆运行到经销商那里进行产品的中转装卸时,这里的操作员同样的将产品信息数据发送到后端数据库中存储,同时在NFC电子标签中写入下一条的数据信息;最终,当运输车辆到达目的地后,卸载货物的同时也要完成对产品数据消息的实时上传和更新。通过这样的构建方式,管理人员在车辆运输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后端监测管理系统查询车载终端的最新情况,实时的获得运输车辆内的产品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车内储藏的温湿度环境信息等,有助于他们做出准确实时的管理和决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应用向远程服务器获取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想要知道的产品流程信息(图2)。
3.3 系统总体设计
3.3.1 硬件环境构建
在基于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市场上主流的高集成度微处理器,我们这里选择的车载终端处理器是STMicroelectronics(ST,意法半导体)公司出产的高性能、32位低功耗的STM32F103微处理器,其内核是Cortex-M3。其标准外设包含:2个AD模数转换器、2个DA数模转换器、2个全速USB接口、2个I2C接口、2个CAN2.0B接口、3个SPI接口、5个USART接口、10个定时器以及以太网10/100MAC模块,其完好全面的性能完全能够满足本系统车载终端硬件模块构建的需要[7]。其最小工作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复位电路、时钟电路和JTAG调试电路[8]。NFC产品信息采集模块选用NXP(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生产的MFRC522非接触式读写芯片,工作频率为13.56MHz,支持ISO14443A/MIFARE工作模式,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424kbits/s,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安全保密性。GPS卫星定位模块采用瑞士u-blox公司出产的u-blox-NEO-6M模块,该模块可通过USB接口或串口向STM32F103微处理器输出GPS定位信息,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的特性[9]。温湿度信息采集模块选用DHT11温湿度传感器,它由NTC测温元件和感湿元件二部分组成,该传感器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极高的可靠性。
因此,整个硬件部分主要有三大模块组成:NFC产品信息采集模块、GPS卫星定位模块和温湿度采集模块。其中,NFC产品信息采集模块主要用来收集农产品的标识信息和数量信息等,GPS卫星定位模块主要用来实时反馈运输车辆所处的地理位置信息,温湿度采集模块主要用来实时的采集运输车内产品储藏环境的温湿度信息。通过STM32F103处理器的2个USART接口实现NFC产品信息采集模块接口和GPS卫星定位模块接口的电路连接,利用PA11引脚实现与温湿度信息采集模块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功能,使用SPI串行接口实现与GPRS无线通信模块的数据传输功能。最后,经由STM32F103微处理器通过GPRS无线通信模块装置将NFC产品信息采集、GPS卫星定位和温湿度采集3个模块汇集的数据传输至后台管理检测系统,完成整个农产品车载运输流程中的实时信息采集(图3)[10]。
3.3.2 软件设计
在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车载终端的应用程序在u Vision4环境下使用C语言进行开发。具体包括NFC产品信息采集模块的应用程序、GPS卫星定位模块的应用程序、温湿度采集模块的应用程序和无线通信模块的应用程序全部在此软件环境下完成编辑、编译、调试并下载的,从而进一步的对应用程序做修改和完善,最终达到车载终端硬件功能的设计需求。对于后端监测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基于经典的C/S模式,应用技术使用C++语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完成开发,同时在LINUX系统下搭建MySQL数据库服务器。用户终端手机应用在ANDROID操作系统下使用JAVA语言进行编程开发。整个软件系统通过后端数据库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来保证数据的同步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分析了新型NFC技术和GPS技术的融合使用在车载温控跟踪系统中的应用方法。以海南热带农产品为服务对象,构建了一个基于NFC技术和GPS技术的农产品车载温控跟踪系统。阐述了基于这两种技术的系统模型构建,给出了系统实现的具体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方案。依托NFC近场通信技术和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联合使用,对热带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整个产销流程进行实时的跟踪和管控。该系统的构建基本能够实现热带农产品整个产销运输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确保农产品产销运输全程信息的公众透明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整个运输流程中农产品的鲜活度和产品品质,同时也提升了农产品运输供应链上的监督管理力度,降低了消费者和中间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担忧,提升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系统的构建方案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医疗用品、工业用品乃至食品等众多领域,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袁学国,邹平,朱军,等.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7(1):7-14.
[2] 刘东红,周建伟,莫凌飞.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1):146-152.
[3] 张浩,许慎思,刘蕊.射频识别技术在蔬菜冷链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33(7):348-353.
[4] 梁琨,肖宏伟,杜莹莹,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果蔬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519-521.
[5] 陈琴刚,李峰霞,马本学,等.基于RFID技术的棉种溯源系统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388-390.
[6] 徐兴梅,曹丽英,赵月玲,等.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5,5(11):101-102.
[7] 袁广升.基于RFID/GPS的车载冷藏货物跟踪系统研究[D].辽宁:辽宁工业大学,2016.
[8] 望超,黄翠翠,刘美中.基于MSP430F149单片机的最小系统设计及其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11(1):28-3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信通 云计算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39-02
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对于农民而言,其需要价格低、信息及时、质量有保障,具体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如农资信息、农产品栽培、畜牧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资及农产品买卖信息如产品价格信息、就业信息等。政府和涉农企业也希望通过农业信息化增强时效、降低成本。
2 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当前,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以“农信通”、“农科在线”、“信息田园”平台为依托,开展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已实现一定收入规模。
其中,“农信通”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信息化服务,其业务基于手机移动终端,通过短信、彩信、语音、手机上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产供销、农村政务管理和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等信息化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务畅通、方便了解民生信息,从而解决农村“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图1是肇庆特色的政府主导、企业助推、媒体宣传、渠道互动四合一的信息化田园运作模式。
以肇庆移动公司为例,其12316非值守无线专家系统,该热线提供人工以及自助语音服务,内容包括:三农政策咨询、接受投诉以及处理、专家咨询、农产品市场行情、病虫害预报与防治、种养技术等。其系统方案如图2所示。
尽管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但是其服务水平和层次还难以充分满足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需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方式获得所需服务。中国三大运营商有自己的云平台,中国移动“大云”、中国联通“沃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运营商可在自己云平台上建立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而言通过按需使用,运营商通过虚拟化、云调度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从而减少减少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并惠及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挖掘、地图搜索、视频会议、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更高层次的服务。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物联网技术可通过3G手机或电脑对农业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进行远程监控;也可对自然灾害、农业运输车辆等定位和视频监控;用户可通过3G手机和电脑实时对粮库进行温湿度监控,还可对农产品加工阶段,对绿色食品的加工监控、乳品的溯源、出口农产品的溯源及交易跟踪等。未来的农业在以移动通信为承载网络的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以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于运营商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前景展望。未来三大运营商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李小娟,钟蔚.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运营商发展思路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2012(5):18-21.
[2] 胡文岭,张荣梅.浅议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76-78.
[3] 崔文顺.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2012,2(1):40-4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全国加强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省、*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要求,针对我镇农村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促进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的进一步好转,提高我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增强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感。
二、工作重点
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小商店、小餐(店)馆、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集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以及制售假劣食品和无证无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粮、油、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整治力度,力求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取得成效。
三、预期目标
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查处大案要案,使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增强农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感。预期目标:建立市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基地1个,完成3千亩种养殖基地;蔬菜、生猪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2%和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下降10%,畜产品“瘦肉精”平均检出率低于0.8%,大黄鱼等10大类初级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原28类应取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取证率达100%,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取证率达50%以上,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加工小作坊建档及目录监管率100%,城乡结合部内B、C类企业综合整治转化率达100%,D类企业关停并转率达100%;市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100%,其他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0%以上,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上市现象基本杜绝;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四、整治内容
(一)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
1、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全程管理,探索建立蔬菜、水产品、猪肉等生鲜食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农产品包装、标识和产品标志管理,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主体建立生产档案和检验检测制度。加强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氯霉素等污染的监测和监督抽查。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模式图,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组织开展“百场千村”科技示范推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自律意识。
2、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着力抓好以农药(兽药、渔药)残留、违禁药物使用等为重点的农产品、水产品源头污染治理和投入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农药、兽药、渔药等行为,规范化肥、农药、渔药、兽药的使用。严肃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行为。积极推进农资放心店建设,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抽检,提高农资质量。开展对水产苗种养殖场的投入品的监督检查。
3、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定工作。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龙头作用,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农产品),鼓励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深入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大力推进初级水产品质量“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
4、加强农产品质量动态检测。完善例行监测制度和追溯制度,组织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产品扩大到蔬菜、水果、畜产品、茶叶、大米5大类25个品种,完成省、*市例行抽检,及时监测信息。继续加大对初级水产品及大黄鱼等10大类重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抽检。强化追溯管理,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整治和重点产品、重点产区包装标识检查。
(二)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1、开展小企业、小作坊治理。严格农村食品生产加工业许可证审查和发放工作,利用整合提升的“五种模式”和市场准入的“倒逼机制”,狠抓整治和准入,城乡结合部以外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尝试实行区域特许准入制度,对纳入目录监管的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发放专门准产证,确定销售区域。
2、组织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深入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出果冻、液体乳、白酒、食品保鲜膜、奶制品塑料容器和饮用水塑料容器6类重点产品,以及区域合格率低、市场准入进度慢、食品添加剂问题集中的食品及相关产品专项整治活动。
3、加强巡查和抽查。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查的力度,抽查批次不少于监管企业数的1.5倍,坚决曝光不合格的产品,问题严重的要立即责令停止产销,依法吊销多次抽查不合格、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的相关证照。全面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加强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4、加强无证生产加工查处专项行动工作。严厉打击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严肃查处糖果制品、啤酒、葡萄酒、黄酒、茶叶(包括边销茶)、蜜饯、炒货食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等食品无证生产销售行为。继续以婴幼儿配方奶粉、白酒、葡萄酒等产品为重点,以小城市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专项行动。
5、加强食品添加物质的监管。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全面实施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申报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申报率达100%。充分发挥投诉举报和执法监管网络系统功能作用,严厉打击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三)强化食品流通环节整治,进一步规范市场流通经营秩序。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加大对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以乡村举办的食品交易会、庙会和车站、码头等为重点区域,以城乡结合部和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为重点场所,以多次被消费者投诉举报的食品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集中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强化食品标识和包装管理,严厉打击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
2、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督检查。加强对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引导和监督农村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完善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严把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关。开展城乡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和强制检测,及时清退不合格产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完善对不合格食品实施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严防退市后的食品二次流入市场,确保不合格食品及时退市。严厉打击利用连锁配送、送货下乡等名义向农村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3、加大农村食品消费维权力度。大力推进12315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监管体系。通过扩大12315网络的覆盖面,及时受理农村消费者的申诉举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食品消费的合法权益,发挥广大群众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作用。
4、加强城乡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认真贯彻执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对不达标的屠宰加工场,应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积极推进牛、羊的定点集中屠宰。严格检验检疫,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注水肉和病害肉的违法犯罪行为,保证猪肉产品质量,促进屠宰行业水平的提高。注重肉类品牌化建设,加强肉品安全宣传。
(四)强化餐饮环节整治,规范餐饮业加工食品行为。
1、开展农村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原料专项监督检查。加大对农村、建筑工地、学校周边、餐饮摊点的整治力度,重点查处采购和使用不合格和来源不明的食用油、不合格调味料、不合理使用添加剂以及利用有毒、有害、腐败变质、霉变、生虫等不洁原料或过期食品和无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非食品原料等生产加工食品行为。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建立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原料进货溯源制度。以农村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为重点,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放,开展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2、推进农村餐饮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农村餐饮业、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和小餐馆卫生监督管理,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提高卫生监督效率,强化行业自律。按照*市城郊结合部(农村)餐饮业卫生许可条件(试行),对农村新建、改建、扩建的餐饮企业发放卫生许可证,实施对学校食堂的量化分级管理。
3、加强农村餐饮管理,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开展公共卫生管理进农村、进社区活动,落实农村家宴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管措施。针对性地开展餐饮消费薄弱环节的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重点监督监测导致食物中毒较多的酒类、熟肉制品、散装食用油等食品。积极推行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重点监管农村集体聚餐和学校食堂,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和指导,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
(五)强化农村保健食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行为。
以农村保健食品经营者为重点对象,以减肥、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类保健产品为重点品种,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检查和专项抽检,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和非法添加药物的违法行为,整治和规范农村保健食品市场秩序。深入开展保健食品虚假广告整治行动,完善对违法广告的公告和警示制度,严肃查处误导、坑害消费者尤其是农民群众的违法行为。开展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检查产品标准执行、标签说明书规范情况,严防不合格保健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贯彻实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的通知》(乐政办发〔20*〕32号),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意识,落实有关监管部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并加强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按照“四个一律”(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企业一律依法关闭;不合格食品一律销毁,不准出厂上市;查实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违法行为一律严惩、曝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律实行监管责任倒查)的要求,加大对农村食品各环节检查频次和覆盖面,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办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农村食品安全软硬件建设投入,保证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正常开展。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在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建立部门联动和定期联系工作制度,形成齐抓共管机制,齐心协力搞好专项整治。镇科教文卫体办公室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推进日常监管的机制与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及时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对策,协调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完成了“两豆”市场准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20*年,市政府把实行豆制品、豆芽菜(下称“两豆”)市场准入制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切实落实市政府的实事项目,确保人民群众的“两豆”食品消费安全,在深入调查、摸清生产和流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我局制订了《关于豆制品、豆芽菜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两豆”市场准入的操作程序和规范,确定了环环紧扣的工作步骤,从市场主体到经营户层层落实了“两豆”市场准入的责任制。根据城区农贸市场和县(市)中心农贸市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市、区商贸主管部门会同市工商、质监等部门切合实际,采取对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了“两豆”市场准入实事项目实施到位。到去年年底,城区153家农贸市场,*、*等县(市)8家中心农贸市场“两豆”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到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建德、富阳、淳安等县(市)12家中心农贸市场豆制品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到位,豆芽菜市场准入基本实施到位。年终实事项目通过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督查和考核。
二、启动了流通领域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5号)文件精神,为建立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我市流通领域全面实施以猪肉、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的情况下,我局会同市工商局深入基层调查,制订了《*市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施方案》,并经市政府杭政办〔20*〕421号文件转发。《方案》确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操作机制和工作目标,提出了猪肉、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总体要求,规范了流通领域批发环节、零售环节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操作流程,并提出实行猪肉、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企业组织管理、实施步骤和监督管理要求。12月17日,我局会同市工商局召开了*市区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会议,对零售环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12月20日市区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如期启动。
三、巩固深化“放心肉”工程
20*年度,全市定点屠宰生猪2270*7头,其中市区定点屠宰生猪757672头。*市区及县城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9%以上,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5%以上。全年未发生与我市有关的群发性猪肉质量安全事件。
(一)有效开展屠宰厂(场)整合工作。
20*年4月20日,*五丰联合肉类集团有限公司(原*肉厂)屠宰分厂、彭埠定点屠宰场先后移址西兴定点屠宰场,11月底,五和丰盛(德清)定点屠宰场正式运营,*余杭区小洋坝定点屠宰场按时关停,至此*市区基本形成一个公司、南北二个定点屠宰场、二个鲜肉批发交易市场的格局。各区、县(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整合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余杭区压减屠宰场4家,*市压减2家;*县压减1家。截至目前*市共计压缩生猪定点屠宰场10家,现有屠宰场95家。
(二)进一步加强肉品安全保障措施。
一是依法严厉打击未检猪肉销售等违法行为。针对个别区域未检肉销售情况有所抬头的现象,开展重点区域专项整治活动;做好传统节日和奥运、西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执法检查工作,全面加强日常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农贸市场、超市开展突击检查。1-12月全市组织屠宰执法检查1588次,出动人员11456人次,检查经营户(含屠宰场)55312家次,收缴违法产品7376.81公斤,销毁6636.81公斤;市商贸综合监察中心出动检查2623人次,其中晚上出动796人次,检查屠宰场167家次、各类市场640家次、用肉单位243家次,取缔未检肉销售点62个,查扣未检肉1140.35公斤、销毁917.35公斤。办案2件,行政处罚2000元。处理举报、投诉22次,满意率100%。净化了肉品市场,确保了消费安全。
(二)全面开展肉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屠宰场瘦肉精自检工作。20*年1-12月,全市共抽检44612批次,检验样品103958个,合格103946个,合格率99.99%。其中市区共抽检12002批次,检验样品59179个,抽检比例从去年的5.80%提高到8.16%,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二是继续开展外地进杭冷鲜肉及牛肉抽检工作。20*年以来,我局会同市畜牧兽医总站、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对外地进杭冷鲜肉及富阳受降屠宰场出场的牛肉进行了4次全面抽检,共抽检肉牛屠宰户37户次,外地进杭冷鲜肉经营企业44家次,抽取样品总计81个批次。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三)深入贯彻国务院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为更好地促进生猪屠宰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肉品质量,以新修订的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新颁布为契机,组织举办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学习培训班,全市商贸主管部门负责人、屠宰管理执法人员、定点屠宰厂(场)的负责人等共计8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提高《条例》宣传效果,我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务院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据统计,一个月来全市共制作悬挂横幅258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760份,各类报纸网站电视媒体报道33篇次,宣传效果良好。同时,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进行重新审核的通知》(杭政办函〔20*〕352号)的有关要求,开展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重新审核工作,并成立*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审核专家组,具体负责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资格审核工作。
(四)强化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
根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以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数据审核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工作。举办了两期《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培训班,详细解读管理办法中职责要求、工作程序及罚则的等具体内容,把工作要求落实到各屠宰厂(场)。为加强对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实时监控,我局积极筹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在线监控系统,该项目已完成招标。
(五)认真做好屠宰信息采集统计工作。
20*年,根据商务部有关生猪屠宰信息采集的要求,确定专人对各区县(市)24家规模企业每月进行信息数据的统计、填写、上报工作,做到及时、准确、真实。为切实做好畜禽屠宰信息统计工作,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完善生猪屠宰量和猪肉等畜禽产品市场销售额的调查统计”这一要求,及时掌握全市生猪等畜禽屠宰加工环节和肉品市场销售环节的相关信息,为稳定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决策提供依据。
(六)进一步规范定点屠宰厂(场)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完善屠宰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登记台帐,促进其规范内部管理,我局集中精力,汇编了《*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管理制度及台帐》样本,并统一制作,下发至全市各个屠宰厂(场)作为范本。
四、扎实推进酒类流通管理工作
贯彻落实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在继续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和积极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的基础上,加强散装酒的经营管理,依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同时积极筹建酒类流通行业协会。
一是继续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市的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进展情况良好,截至*年12月底,全市酒类经营者共备案登记21394家,备案登记率达87.30%,占全省备案登记的41.68%,继续居全省前列。
二是积极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为加快《酒类流通随附单》的推行使用步伐,保证酒类商品从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深入企业了解《随附单》的使用情况,指导企业准确填写、规范台帐记录,督促批发企业主动开具、零售企业主动索取。截至12月底,全市推行使用酒类流通随附单的酒类批发企业已达259家,发售酒类流通随附单4885本,244250份。
三是加强对散装酒的流通管理。为规范散装酒的经营行为,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完成对市区各超市、农贸市场销售散装酒的抽检,共抽检20家生产厂家,41个批次样品,抽检结果全部合格。另外,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有关散装酒销售和散装食品卫生管理的法规规定,对超市、商场销售散装酒的标识标签进行了统一规范。
四是加大酒类流通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了对酒类流通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加强了对随附单的推行使用,共组织检查了酒类批发、超市、农贸市场、餐饮、酒吧等各类经营企业243家,对《随附单》执行不到位、索票、索证不全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下达整改通知书5份,5家企业均如期整改。另外还处理投诉举报件2起。
五是积极筹建行业协会,做好了行业协会筹建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全面加强流通领域的蔬菜农残检测工作
20*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农残检测工作。2月份与市农业局共同组织对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部分超市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蔬菜安全状况,拟定了“蔬菜农残每月重点检测品种”指导目录,下发了《关于加强重点品种蔬菜农残检测工作的通知》,指导企业加强对重点品种的检测。为确保流通领域的蔬菜农残检测,落实了50万元的蔬菜农残检测测试卡补贴,我们还加强了日常检测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20*年1—12月份,全市140家流通企业蔬菜定性检测并网上共公示检测结果54.68万批次,其中合格54.55万批次,检测合格率达到99.76%,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蔬菜消费安全。
六、继续评审认定*市绿色市场
绿色市场的创建对加强企业基础建设,建立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提升企业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20*年,我市继续开展绿色市场的评审认定工作。全市有5家单位申报并通过了认证机构国家绿色市场的认定。10家申报创建*市绿色市场的单位中有9家被评审认定为*市绿色市场。此外,国家绿色市场认证机构还对进入3年审验期的2家国家级绿色市场进行了复评,市三绿办委托市商贸综合监察中心对进入3年审验期的25家*市绿色市场进行了复评,均顺利通过复评验收。至此,我市国家级绿色市场已达13家,*市绿色市场已达125家,为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组织开展了三绿工程广场宣传活动
为积极做好食品安全消费的宣传推广,大力推进“三绿工程”工作,11月1日,在吴山广场组织举办了以“安全消费在身边,绿色消费进万家”为主题的20*年“三绿工程”大型宣传活动。为使本次宣传推广活动富有实效,活动前期周密策划,认真组织实施。精心设计制作了20块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展板,印制了图文并茂的食品安全宣传三折页,制作了精美卡通小宣传品,精选了20家在*具有影响的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生产的优质食用农产品进行现场优惠展卖。市三工程的主要成员单位市贸易、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现场接受市民咨询。活动期间,工作人员共为市民发放印有食品安全知识的三折页8000余份,精美卡通小宣传品5000余只,现场优惠展卖的蔬菜、猪肉、豆制品、禽蛋、卤味、腌腊制品、放心粮油、速冻食品等农产品达300余个品种,市工商部门提供的食品检测车还免费为市民进行了蔬菜农残检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9年,我市的“三绿工程”工作要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主线,以进一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办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抓手,以全面实行蔬菜、猪肉等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为重点,深入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努力构建我市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一、全面实施以猪肉、蔬菜为重点的流通领域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深入贯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5号)、《*市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施方案》(杭政办函〔20*〕421号)和《*市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细化操作方案》,加强和完善*市区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责任体系,实行问责制度。各有关城区商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有效组织,指导辖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立和完善以总经理负总责,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承担日常监管责任,具体职责分解落实到管理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把蔬菜、猪肉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贯穿到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要明确对责任人的问责。
二是实施鲜活农产品市场准入和经营过程出票与索票的规范化、程序化操作。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总体按照《*市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施方案》的规范操作程序执行。在猪肉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基本到位的情况下,要着重加强蔬菜流通的追溯管理。各有关城区商贸易主管部门要指导辖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及其经营者与*市区农贸市场、超市经营者交易蔬菜要严格执行“供货出票,货票随行”的农产品追溯管理操作规范。蔬菜批发市场在前期运行的基础上,要稳定操作模式,切实把住“经营者主动出票和出门查票”的关键环节;农贸市场、超市等零售单位要切实把住“进场查票、验票”的关口,并做好台帐记录,确保批发与零售的榫接。农贸市场经营者、超市对猪肉、蔬菜分销餐饮企业和团体伙食单位也要按照规定出具规范的分销凭据,并做好相应台帐,确保流通环节的鲜活农产品能实现质量安全快捷、有效的追溯管理。
三是建立考评和考核机制。根据市政府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对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的考核要求,市区对流通环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超市的蔬菜、猪肉等重点农产品市场准入和索证索票管理将提出考核要求,各有关城区商贸主管部门要相应建立考核机制,对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随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对做得好的企业要进行表扬,执行不到位的要通报批评。
四是启动追溯,依法处罚。对政府执法抽检和专业检测机构定量检测不合格的蔬菜、猪肉进行销毁并实施追溯。蔬菜农残检测超标,对规范提供票据和索取票据的可依法追溯源头;对零售没有索取票据的依法处罚和曝光;因市场主办方原因导致追溯线索中断的,追究市场主办方责任。
五是加强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配合,合力一致,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各城区商贸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大对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的力度。要建立列会制度,掌握情况,把握进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稳步推进农产品的追溯管理工作。对确定的城区示范单位要重点加强工作的直接指导,以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问题突出的企业要落实重点监管和督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如期推进并全面实施到位。
二、深入贯彻落实《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进一步深化放心肉工程
2009年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其配套规章,进一步强化我市放心肉工程。
一是做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重新审核工作。我市已对各区、县(市)上报的9家定点屠宰场在会审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审核,今年要继续做好对乡镇定点屠宰场的重新审核工作。对既符合《条例》规定条件又符合省政府设置规划的,报市政府授牌发证。对虽符合省政府设置规划但不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督促指导工作,确保按时整改到位;对既不符合《条例》规定条件又不符合省政府设置规划的屠宰场,提出整合或限期关停意见并做好督促实施。
二是加快定点屠宰场的布局调整和提升改造工作。根据《条例》规定和省政府下发的《浙江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要求,结合各区、县(市)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出台《*市生猪定点屠宰场规划布局实施意见》,以加快我市生猪定点屠宰场布局规划调整步伐,促进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整合、改造、提升工作。通过规整屠宰企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肉品品质,保障城市的供应。
三是制定《*市小型屠宰场点布局规划》。我市小型屠宰场点设置实行“合理布局、满足消费、总量控制”的原则。根据《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小型屠宰场点的设置由市级人民政府进行布局规划并组织实施”的精神,各区、县(市)要抓紧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提出辖区小型屠宰场点的设置数量及具体布局,经市有关部门综合评定后制定出台《*市小型屠宰场点设置规划》,确保边远地区居民吃上放心肉。
四是加快屠宰场等级评定工作。根据商务部《关于全面开展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大对屠宰企业基础设施设备的提升改造指导工作,加快屠宰场等级评定工作的开展。
五是完成屠宰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在线监控系统的搭建。通过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在线监控,有效提高屠宰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六是加强外地进杭冷鲜肉的市场准入管理。按照《条例》规定对原已设立的定点屠宰厂(场)进行重新审核授牌发证的要求,对目前在杭销售或有意向进杭销售外地企业的屠宰资质开展重新认定,对在《条例》规定期限内未能取得授牌及屠宰许可证件的屠宰生产企业,其屠宰生产的猪肉不得进杭销售。对进杭销售的外地猪肉经营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签订《肉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要求出具完整证照票据,建立规范台帐记录,能实现有效追根溯源。加强肉品质量安全监管,定期例行抽检,确保进杭销售猪肉的质量安全。
七是开展“屠宰质量管理年”活动。一要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编制《定点屠宰场管理手册》,引导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进行屠宰,严把屠宰质量、禁用药物检测、肉品品质检验及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关;二要加强对定点屠宰场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对定点屠宰场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定点屠宰场因管理不善、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屠宰、禁用药物检测、肉品品质检验以及病害猪无害化处理,以致严重影响肉品质量、危害消费者正当权益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将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三要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排点地区,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未检肉交易等违法行为,杜绝“注水肉,病害肉”上市,确保消费者猪肉食用安全。
三、继续抓好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市民饮酒安全
最近,商务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我市要深入贯彻《通知》要求,加强酒类流通基础工作,继续做好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加快《酒类流通随附单》的推行使用,规范散装酒的销售管理,加大酒类流通的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市民喝上放心酒。
一是加强酒类流通基础工作。随着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酒类流通经营企业的关停和新开业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前期掌握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各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准确掌握酒类流通行业的企业数量、规模及经营状况,指导企业规范经营。
二是加快《酒类流通随附单》的推行使用。我市《酒类流通随附单》已在全市推开使用,但进展不平衡。各商务主管部门要深入企业,加强工作指导,加快推行《随附单》使用的步伐,以保证酒类商品从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同时,要按照《随附单》的申领发放程序,做好《随附单》的发售管理工作,并每月统计上报《随附单》的发售情况。
三是规范散装酒的销售管理。对散装酒经营者一定要及时办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并在固定的地点贴标销售,严禁流动销售散装酒。散装酒开启后分装的容器要标注出原散装酒标识标签包装上的所有信息,并标明开启后的有效销售期。散装酒的盛装容器要符合国家食品卫生的有关要求。
四是加大酒类流通的执法检查力度。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酒类流通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对没有履行备案登记手续、未执行随附单溯源制度、未定点贴标销售散装酒等行为将根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并进行处罚。
五是组建酒类流通行业协会。今年要完成*酒类流通行业协会的组建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巩固、深化“两豆”市场准入管理,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操作
巩固去年“两豆”市场准入实事项目成果,继续实行“两豆”市场准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操作,确保流通领域的“两豆”商品,来源渠道正宗,能追根溯源。在此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延伸对城区新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县(市)中心以下农贸市场“两豆”市场准入的具体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深入“两豆”市场准入管理,巩固阵地,扩大成果。
五、加强超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
根据政协委员的多个提案和社会有关方面集中反映超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及建议,各区、县(市)要从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职权和职责;加强制度和流程建设,实施食品安全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操作;建立管理规范,加强对加盟、联营、招商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落实企业自检制度,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检测;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引导消费,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加强对超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行业指导和管理,强化超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真正赢得消费者心目中安全放心的消费场所。
六、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高效作用
我市食品安全管理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今年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
一要充分发挥商贸网(三绿工程网)信息平台作用,认真做好三绿工程及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管理、监控等方面的工作。各商贸主管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做好本地三绿工程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及时反映三绿工程管理工作动态,加强三绿工程工作交流,推动三绿工程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源头监管、标本兼治”的原则,着力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标准建设、检验检测、质量认证、风险应急五大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推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总体目标
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总目标,着力构建和完善县、乡(镇)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年底前100%实现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全覆盖。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度和监管制度,责任到人;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消除风险隐患,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确保全县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速测法定性监测合格率平均达到95%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
1、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2年县、乡(镇)要完成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的工作。做到“六有”,即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能、有场所、有设备和有经费。县、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可依托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水产畜牧机构通过加挂牌子、赋予职能、充实人员、完善条件进行建设。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要纳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可依托现有农技服务机构实施联合建设,也可独立设置;每个乡(镇)至少设置2—3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置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2、加强监管机构条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镇)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网络建设,积极向上级申请。配备快速检测所需的交通工具、检测设备、工作用房(办公用房和检测用房不少于40)和运行经费。要督促和引导辖区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企业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检员,负责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3、加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开展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强化“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队伍培训。县对在岗监管、检测人员轮训2次以上。
(二)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1、切实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强化农产品生产者和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和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为依托,建立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和承诺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单位和农户,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公示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退出制度。要求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牌和包装标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统一建立生产档案记录、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统一组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管理)。开展农产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凡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一律不得享受扶持等优惠政策。
2、建立相应监管制度。积极推行鲜活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市场管理,对包装的农产品实行入市备案、标签标识、定期检查、索证索票等制度,探索对未包装的初级农产品实行入市备案、检验检测合格后上市制度。探索实行农药实名购买制度,积极推进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农药经营备案,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溯源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在食品监管部门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县政府对非法制销禁用农兽药、禁用高毒农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实行举报奖励。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治理整顿及产地环境安全监管
1、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依法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办证条件,强化证后监管,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登记证、营业执照。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贮存和使用禁用农兽药行为。严查在蔬菜等作物用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行为和在水溶肥料中违规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为。督促和指导生产者按照标准使用农药兽药,严格遵守禁用、限用高毒农业管理的有关制度,禁止在蔬菜、茶叶、中草药等作物上使用高毒农药,严禁在养殖环节使用违禁品,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的规定。支持和鼓励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农资配送工作。
2、加强产地环境安全监管。开展产地环境质量检测,划分农产品产地安全区域,并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布设定点检测点位,开展定期定点检测,掌握产地环境质量变化动态。重点加强对重金属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垃圾、污泥、农用薄膜、农用包装物等废气物污染农田的监管,防止造成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污染农田的监管,落实相应的废气五排放制度。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的治理修复工作。
3、深化监督检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查,严格规范检测行为,逐步扩大检测种类品种和检测参数。例行监测工作以主要生产基地为重点,确保所有“菜篮子”主要生产基地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加强监督抽查,针对重点季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以及重大活动,适时安排监督抽查,提高监测工作针对性。加强会商分析,强化“检打联动”,对监测农兽药超标的种植业、养殖业产品,要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并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对产地和经营者进行追溯和依法查处。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组织制定适宜本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对风险隐患实施全天候,定点动态跟踪监测,努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依法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信息。
4、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巩固已有专项整治成果,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防止出现反复。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排查治理行动,逐个产品排查问题和隐患,确保取得实效。种植业要以禁限用高毒农药为重点,强化监管;水产畜牧业要继续以“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物品为重点强化监管;农资打假要在春耕、夏播、秋冬种时期开展专项行动,集中力量查办制售假劣农资和违禁物品的大案要案,深入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制度,针对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强化执法,专项整治。
(四)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
1、加快标准推广。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标准菜园、果园、茶园、养殖场示范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活动,整体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定和登记工作,强化证后监管。
2、加强“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登记。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建设,严格“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程序,实行数量与质量并存,强化质量。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证后监管,进一步落实生产制度、技术标准、档案记录、包装标识、质量安全追溯等环节的管理措施。一旦在查验中发现问题农产品,坚决销毁处理。支持“三品一标”企业、基地开展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
1、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完成本辖区内肉类、蔬菜、水果、粮油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任务。县、乡(镇)两级检测站着重开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督导检查和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筛查,确保产地农产品生产安全。进一步加强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期间的专项和突击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加强预警分析和联合执法。整合各有关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资源,强化监测结果信息报送与共享,加强数据采集汇总分析,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各部门执法监管机构与检验检测机构间的协调配合,根据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结果,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做到违规必查,违法必究。
3、加强应急处置和舆情监测。健全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送网络,提高信息报送时效性,确保问题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严格信息,决不允许擅自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误导公众。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的信息沟通,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队伍作用,加大正面宣传,正面引导舆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做到反应快速、处置及时,按照“依法、科学、有力、有序”的应急处置原则,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要按规定和程序及时报告。
四、时间安排
(一)工作部署阶段
制定方案,部署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乡(镇)农业部门要围绕我县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案并结合本辖区和本行业实际,制定监管工作方案,切实开展各项监管工作。
(二)工作实施阶段
1、监管体系建设。2012年10月底前县及重点农产品产出地和集中地乡(镇)要完成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的工作。做到“六有”,即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能、有场所、有设备和有经费。
2、监管制度建设。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状,层层签定责任状、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2012年5月县农业部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岗监管、检测人员的培训计划,5—11月举办2期以上培训班,对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人员进行培训。
4、加强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期间的专项和突击检查。组织相关部门在“五一”、中秋、国庆、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重要会议、活动等期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5、农业投入品治理整顿工作。3-4月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3—6月组织开展全区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蔬菜农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9—12月组织开展全县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3—12月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年、种子质量执法年和化肥打假专项治理活动。
6、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全县创建1—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
7、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县与乡镇创建1—2个共建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
五、责任分工与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地方政策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要求,各乡镇政府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建立主要领导同志亲手抓,分管领导同志直接负责的工作制度;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制,完善综合协调机制,支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对监管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要进一步将监管责任重心下移,强化乡镇政府、村委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责任。
(二)强化部门协作。县食品安全、农业、工商、质监、公安、经信、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安监、环保等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实行对食品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力、有序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