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21:1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系统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免疫系统本质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指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免疫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功能整体。内部控制是企业构建“免疫系统”的基础。现代企业内控制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保护和防御。
(一)风险控制 在后工业时期,企业的文化、公司治理结构、公开化的操作和高透明度的信息支持,越来越多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效果。以战略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应运而生,成为现代自控制与原始自控制之间最大的差别。风险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免疫系统”的主要目标。
(二)战略控制 随着第三次经济浪潮的到来,企业往往把包含战略的长期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决策和行为。组织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常常使得高层强制的直接控制失效,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战略化的集中控制能力。控制不再仅仅是约束行为的工具,更应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工具。集中战略性控制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免疫系统”的主要方式。
(三)引导控制 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企业创新。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内部控制发展史表明内部控制的强化曾为组织变大、变强,走向正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统一的评价标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也无法发展壮大起来。推动和引导组织发展成为内部控制“免疫系统”的主要运行机制。
(四)道德控制与自发控制 如果将早期的内部牵制看作一种引导自控制的方法的话,那么现在的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一种“他控制”。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来自外部的、法律的控制不会产生太大的控制作用,而内部自发的、道德的控制则可能更为有效,企业更多的是设定一种行业规则,对某些危害较大的失控行为进行限制等,解决大概率事件问题,建立以“自控制”为核心的自发团队型控制,采用多样化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免疫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免疫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过于强调细节或流程控制,内部控制僵化 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在内部控制中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目前很多企业只是照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参照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中注重细节控制,内部控制涉及面很全,但是内部控制关键点把握不准确,内部控制流程僵化,没有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的道德、观念、态度、风格等,从而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导致内部控制免疫系统失效。
(二)风险控制“免疫系统”不健全 我国企业刚走出计划经济模式,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风险评估及预测的手段缺乏,只能依靠主观经验判断,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很多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现行的内部控制设计主要以事项、流程为基础,遵循业务的角度,偏重于日常经营管理的遵循,保证制度的遵循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主要以监督机制为主,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缺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体系,“免疫系统”不健全,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免疫系统”的防御风险的功能 。
(三)内部控制“免疫系统”成本过高、效率过低内部控制成本主要包括设计成本、实施成本、评价成本、其他资源消耗。据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由大型知名咨询公司实施,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成本为5000万元,如果由国内一般咨询公司做,实施成本500万元。很多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审核时,没有设置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关键控制点,没有将控制点按照重要程度分成若干级别,而是对所有控制点进行审核,从而大大降低了审核的效率,增加了审核的成本。内部控制的高成本和低效率是阻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重要问题。
(四)内部控制“免疫系统”沟通与运行机制不合理很多制定周详、论证充分甚至科学的战略最终失败的部分原因是战略的沟通与执行,即未能很好理解战略的意图,内部管控措施执行不到位,对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使得许多上市公司很容易陷入违规的财务操作风险危机之中。或企业超出了战略发展的方向仍未得到纠正,或者由于环境的动态变化或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战略过时。这些战略风险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化解,最终将危及企业的生存。
三、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免疫系统构建
构建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免疫系统,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措施:
(一)理解“免疫系统”内涵,做好内部控制实施准备企业集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准备工作:一是建立内部控制执行机构。在审计委员会下面成立集团内控管理办公室常设机构,与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二是在企业内普及风险管理及控制意识,使整个企业形成控制的文化,完善公司层面的控制,降低风险的发生。三是摸清家底,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状况,做好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记录和资料保管。四是正确处理内部控制评估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开展更多的常规审计项目,以实现对那些涵盖在内审年度计划中、同时涉及关键控制点的评估工作,两个部门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内部控制实施成本。
(二)树立“免疫系统“意识,建立内部控制信念系统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经验的不可复制性和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将企业风险向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转移,由企业内部因素引起风险的可能性比外部环境本身带来的风险大,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企业员工的行为,以控制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信念系统,通过组织结构、信息沟通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屏蔽犯错误的机会,用信念系统引导员工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三)探索“免疫系统”规律,外部资源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企业应该在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前期主要依赖外部审计师、咨询师的力量,帮助企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标准的控制体系和制度。企业可以聘请国际和国内知名实事务所和咨询公司制定资产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由咨询机构帮忙进行企业流程梳理工作,做完梳理工作后,内部控制的测试、缺陷评估、整改则成为周期性工作。企业集团应该从内部控制的操作层面和设计层面出发,针对不同的控制点进行相应的权限授权,每半年、三个月或一个月进行定期验证检查,定期提出内控检查的缺陷,由有关部门自行决定整改。当企业内控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正常以后,企业可以自己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的设计、执行与评价。同时还需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力量。
(四)明确“免疫系统”本质,建立多元、不定期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系统的评级制度。集团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不同子公司和分公司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每个子公司或分公司进行中期或者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审,将问题进行汇总,针对集团内部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评审,对重要项目作中期评审和年度评审,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通过一系列多元的评价,管理者就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总体评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
(五)强化“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绩效考评体系 内部控制是一种最优化、最理性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但是要想实现内部控制管理同企业运营管理流程的有效结合,发挥企业要想发挥内部控制的引导、创新功能必须把控面与控点有机结合,注重资金、成本费用、权力使用等企业关键的控制点。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将内部控制的实施同企业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实施组织绩效、群体绩效、个人绩效层层分解的内部控制绩效考评体系,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降低内控实施成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免疫系统功能实现路径高校内审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审计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在教育审计环境变迁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统论”指导教育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历史溯源
审计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与鉴证。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1]。迄今,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内容历经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与受托社会责任三种形态,与之相应,学界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亦由“经济监督论”转为“经济控制论”直至时下的“免疫系统论”。
“经济监督论”产生于民主制度尚不发达的阶段,此时受托方承担的是受托财务责任,其职责是确保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财务制度的规定。委托方较多关注的是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审计重点验证受托方在财务信息处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新运动强调结果至上,更加关注管理绩效。随之,公共受托责任由偏重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责任为主,委托方更多地强调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审计也随之从以经济监督为主转向以经济控制为主,“经济控制论”由此诞生,审计目标更新为对3E的追求,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往单纯强调经济的发展,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环保问题、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希望政府能够及时发现、解决、防范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该建议的推行将公共受托责任由受托管理责任拓展至受托社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以3E为重点的“经济控制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强化社会管理的需求,新的审计理论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审计定位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运用医学领域免疫学的概念,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发现病毒、风险预警、产生抗体直至最后产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巧妙地引入审计工作,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现代审计应当具备预警、清除、修补功能,审计“免疫系统论”应运而生。
2、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现实背景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事后内部监督活动,审计特征显然主要符合“经济监督论”的目标约束,辅以“经济控制论”的目标约束。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办学自不断扩大,学生扩招、基建修缮工程量大增、学校融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这些压力引发的各式危机不断显现,例如因巨额贷款导致的破产风险已成诸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因基建寻租引起的违纪违规案件时有发生。此时若仍施行惯例的事后监督审计模式,对一些即成损失往往无计挽回。要扭转局势,高校内审就必须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待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与规范,这既是高校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总体思路。
3、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路径选择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审计的预警性不足,未将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等的安全性目标列为一级审计目标,安全只是隐身于各审计项目之中;审计的层次较低,长期以低标准的“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为审计目的,审计领域狭窄,如内控制度审计、问责制落实开展不力;审计建议仅仅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鲜见对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如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环境建设进行剖析并从整体上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效益化。
高校内审克服缺陷、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在四个层面展开:体制层面,应当赋予内审机构相当的独立性;制度层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机制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技术层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
3.1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安全性为一级审计目标
提高审计层次,加强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的安全意识。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审计,包括专项资金(重大对外投资、合作办学、教育收费、科研经费)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做好审计调查,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为学校宏观决策服务。
3.2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障内审机构实质独立
据调查,2008年江苏省高校的内审独立性不太理想,总体上看,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部门而言,高校内审部门所受重视不够,高校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比例仅占28%,其余多为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对外保留或不保留审计牌子。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相辅相成,树立权威的前提是保障独立。增强内审独立性,赋予内审机构形式独立,特别是保障其实质独立,是未来改革的方向。新晨
3.3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问责制
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目的在于扩大审计监督主体,功效在于通过审计透明化提高审计质量。当前在审计透明化进程中,众多高校采取的跟踪审计方式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有利于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而审计问责制的推行也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所发现问题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补,遏制屡查屡犯情况的发生。
3.4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
认真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的联动协调,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免疫系统理论 国家审计 审计功能 实现途径
预防、揭示和清除、修复等这些功能正是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因此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也同样体现出国家审计的基本功能,在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的创新都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国家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在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国家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强调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改进审计工作的方式,以此促进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免疫系统理论
免疫指的是机体对于外界侵入的微生物或者病毒等所具有的抵抗力,也可以称之为机体对于自己和异己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免疫系统是保证机体稳定性的一种必要功能,通常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可以概括为防御、监视和自我恢复。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引入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将国家审计视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维稳机制,其所体现出的功能政治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也充分借鉴了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免疫系统作用机理的理论,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为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审计工作不断的完善与持续发展。
二、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的功能体现
1.预防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预防功能便称之为防御功能,这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道基本保护屏障,能够阻隔外界微生物和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所具有的防御功能,指的是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工作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好预防措施,从而将隐患消灭。国家审计所具有的预防功能,应当是及时的、全面的,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包括环境、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和部门的协同合作,把握审计工作的重心,才能保证审计预防功能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揭示和清除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是机体防御系统的第二道屏障,也就是揭示和清除功能,当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仅仅依靠预防功能无法发现,就会通过发烧等表现形式做出揭示,提醒机体需要及时治疗。与此同时,机体自身的资源仍然持续与病害斗争,识别和清除一些对抗病毒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的揭示和清除功能,表现在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活动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健康现象进行揭示,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等,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清除,从而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运行。
3.修复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的修复功能指的是免疫细胞受损之后的自我恢复功能。在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国家审计的修复功能,指的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进行全面的改进,促进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这也是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和延伸,只有不断完善的审计制度才能为国家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三、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
1.促进审计机制和体制的完善
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只有保证委托者、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独立性才能有效的发挥国家审计的功能。从当前我国审计体制出发,各级审计机关是同等地位的职能部门,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所以必须要依靠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构成一个完善的审计系统,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对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这就相当于免疫系统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运作,才能保证机体的稳定运行。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如果仅仅依靠审计机关的力量,而其他部门则作为旁观者,这不仅无法促进审计工作的效率提升,甚至会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导致国家利益受损。所以,必须要充分依靠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增强国家审计的免疫能力,从而促进其免疫功能的充分发挥。
2.对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重点进行科学的调整
要促进国家审计免疫功能的有效发挥,就需要对其内容和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需要在传统的审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扩展与完善,使其包括社会和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才能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审计重点,从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阶段来看,首要的审计重点仍然是财政审计,同时也需要持续的关注民生和资源等问题,从各个方面同时采取科学的审计政策,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改进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审计方式方法问题本质上是效果和效率问题。增强“免疫系统”运行的功效。必须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和效率。一是注重审计关口前移,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增强预防功效。二是注重资源使用效益和效率,大力推进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主流,也应该成为“免疫系统”发挥功效的主渠道之一。要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按照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要求,对审计对象和内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提出政策、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这样更加有利于发挥“免疫”作用。
结束语:
国家审计借鉴免疫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为各项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审计工作践行免疫系统理论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要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保证国家审计目标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同时实现管理与效益的双赢,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从而有效的保证国家审计的功能获得充分发挥,促进国家审计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一、常规审计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的局限性
过程跟踪审计与常规审计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目前理论界对跟踪审计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在国内,对跟踪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上。结合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白日玲(2009)将跟踪审计定义为审计人员旨在提高被审计单位对象的绩效(这里的绩效是指经济效益,也指被审计对象的合法性、合规性等),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的一种审计模式。与传统的常规审计相比,跟踪审计从立项时开始审计,并视项目的进展情况分阶段进行审计;与传统的事后审计相比,跟踪审计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但相对于对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而言,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跟踪审计是一种全过程介入式跟踪审计。这种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偶发性、时效性和公共性的特点而展开的。而且,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资金物资的使用比较直观。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物资,性质特殊、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审计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以保证各项资金物资的合理使用,预防挪用救灾资金的情况发生,为救灾工作服务。基于上述特点,常规审计作为一种事后审计,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审计时,存在以下问题,使得审计无法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常规审计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审计的审计效率低下。
(1)常规审计理念无法满足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需要。当前,政府审计通常被认为是国家财产的“守护神”,重点在查处重大经济案件,揭示各种违法违纪情况。因此,一般在开始审计的时候,都会遭到被审计单位的干扰。对于审计机关自身来说,开始也有畏难情绪,怕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因此,使审计机关无法同其他相关部门展开合作,无法充分发挥其救灾作用。在审计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上也难以满足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需要,目前对重要性的认识多是以数量为准,而对于审计发现的倾向性问题是在萌芽阶段揭示,还是在发生后进行披露。存在争议。但是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审计,即全过程跟踪审计重在预防、服务以及监督。常规审计上述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的需要,导致其无法实现其审计“免疫系统”的需要。
(2)常规审计的审计组织结构使得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在对汶川大地震进行审计时,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审计机关提前介入,对资金的筹集、拨付、分配、使用、管理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在预防和服务。这种审计的范围广,所花费的成本巨大。需要各级审计机关进行密切合作,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搞清情况,以提出建议,保证救灾资金物资的安全。但是由于全过程跟踪审计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审计组织结构体系,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还是在以往常规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的审计程序。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因此,出现了审计机关内部不协调,人员配备不合理的情况,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于上述原因,必然引起审计时滞。审计时效性常常受其影响。
(3)常规审计工作业绩评价标准无法满足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需要。常规审计的现有考核指标中,审计信息数量、查处的违法违规金额等作为审计系统内部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这不符合全过程跟踪审计预防和服务的目的,也违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即审计不仅具有监督作用,更重要的是应该发挥其预防的功能。因此,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将发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各种重大问题要及时揭示、及时纠正。以防止不良后果产生。使得常规审计工作业绩评价标准无法实现对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合理评价的目标。
由于常规审计存在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使得常规审计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审计时无法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审计“免疫系统”论指导下要解决上面问题,重点还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行机制上。通过对全过程跟踪审计运行机制的建立,以及将这种机制与审计“免疫系统”论进行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运行机制的构建
避免常规审计的局限性,充分发挥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优势,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构建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行机制。在“免疫系统”理论下,审计部门进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核心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机制设计问题。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机制的着眼点是预防和监督救灾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各类救灾物资符合救灾目标。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在与其他救灾部门相互联系的同时,形成恰当的审计路径和机制。为此本文设计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到,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后,审计部门跟踪其救灾资金使用过程,按照既定的救灾目标和审计目标进行审计,并及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公众和政府。通过公众反应和政府的重新决策后,将信息以外部反馈的形式传达给审计部门。审计部门根据各方的反应后重新作出调整。
图1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运行机制中,图中从阶段1至阶段n是审计的内容,各阶段进展逐次展开。审计的最终结果是:审计工作预防和监督救灾资金的合理使用。可以把整个救灾物资大致分为开始、储备调运和分发使用三阶段。在各个审计阶段,分别有不同的审计内容,这些内容如下表所示。而且这些进程是有时间顺序的。
(2)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运行机制必须与以下思想进行高度结合。一是及时向外公布审计信息。解决重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在审计过程中。及时、规范地公布审计信息;形成恰当的审计契约。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二是必须建立恰当的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审计资源是相对有限的,但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审计成本高,那么审计部门需要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很好地组织起来,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使审计工作能够把握重点。这对提高审计的“免疫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不断培养和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目前,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都是传统审计人员,这些审计人员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殊性认识不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素质。因此审计效率低下。需要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最后,要加强审计统计分析方法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审计统计分析是提高审计机关服务大局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审计时,名目繁多。因此,要应用审计统计分析方法,把握重点,抓住时机,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只有将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与上面几个方面进行高度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运行机制,并且将这种机制与审计“免疫系统”思想相结合。期望给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通过前面的分析,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审计“免疫系统论”论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以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为基础。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保证应计救灾物资合理利用,发挥救助灾民,灾后重建等重要作用。现阶段,审计部门需要通过新的技术方法来提高发现占用救灾资金的概率。但是,许多审计工作的失败并非纯粹的技术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要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考虑审计工作,也就是要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益制衡机制,使审计工作具有“免疫”的功能。二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必须在完善的机制下进行。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审计部门要按照既定的目标,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散型模式,全面向资源整合型模式转变,形成新的审计机制,在新的运作机制下,破解信息渠道单一化的问题,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将审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且重点要放在外部资源利用上。为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教学 生物学学科思想
1.研究背景
上海市从2010年起恢复了全市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是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的。《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然而,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卷面成绩,教师往往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抓紧知识点的落实,在复习阶段更是背诵、默写、练习轮番上阵,导致学生的学习趋向机械化。知识是如何发展相互联系的,这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常常被忽视。复习结束,留给学生的回忆只是枯燥乏味地应试过程。生命科学对学生而言,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复习方式也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平时不学习不要紧,只要复习时背一背,练一练就可以了。如此恶性循环,已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学的育人目标也不可能达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前复习。从这两年的生命科学学业水平试卷中可以看出,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难度适中。考试评价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也重视对生命科学思维、观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这绝非机械式复习所能提高的。我认为,复习中应运用学科思想指导教学,促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科知识,理性地运用学科学习方法,深刻地领悟生命世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2.生物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
2.1 生物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1.1 辩证统一思想
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生物界也处处体现着辩证统一的思想。例如,生物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统一;无论从物质或能量方面看,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都是对立的,但两者共同起作用成为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种类林林总总,生命形式多种多样,但所有的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都有统一的物质基础,核酸和蛋白质。
2.2.2 信息传递思想
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形式非常多样,而生物体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更是如此。如激素分子携带的信息能调节生命活动;由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构成的神经信息传递使生物能应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抗原作为一种信息能激发免疫应答;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保证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2.2.3 系统论思想和生命的自组织
系统论思想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他认为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生物体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叠加。例如,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中的各细胞结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而独立于细胞外的细胞结构是不能执行相应功能,具备生命特征的。此外,生物具有自组织的特征。生命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并通过自组织,使自身在时间、空间和功能各方面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
2.2.4 进化思想
进化思想认为,自然选择促使生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存留于世的生物,其生命形式、结构、功能等等方面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生物通过精确的生命活动来减少能量的消耗,保证物种的延续。进化思想并非独立于生物学的其他分支,相反,生命的代谢、遗传、生殖等生命活动无一不是适应环境后进化的结果。
2.2 生物学思想对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作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学生只有一般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业水平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其学习和积累过程中蕴含着不同维度的学科思想,在复习中加以应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知识,提高解决生活中与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知识时有更新,学科思想却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与较易遗忘的知识点相比,学科思想的内化需要经过体验和实践后才能逐步理解、认同,成为个人的主观认识,进一步影响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生物学思想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1 以“物质―结构―功能―环境”为主线展开的复习教学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生物学辩证统一思想的重要体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基本内容,学生对此都感到较为熟悉。但学生对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又很陌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灵活,学生就要有“物质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生物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学科思想,以构建知识网络。
案例:关于“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复习过程的比较
原有的复习过程:整理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细胞壁等细胞结构的结构特点、作用;根据上述细胞结构的整理来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改进后的复习过程: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植物细胞功能入手,根据“物质、结构、功能、环境”的关系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整理。
效果:在以往的复习练习中,学生对类似“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细胞结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常错答:“细胞壁、大液泡、叶绿体”。这说明学生对动植物细胞区别的认识是非常机械的,不能代入题目信息中应用。改进后,学生在解题时,能抓住“根尖”这一信息,从其吸水的功能联想到相应的结构液泡。再从其相应的土壤环境想到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不需要有叶绿体。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降低了错误率。
3.2 以“信息传递”为主线展开的复习教学
在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这些内容时,学生表现出了知识点容易混淆,记忆不牢固的问题。确实,这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分散,不利于记忆。只有抓住“信息传递”这条主线来展开,明确各种细节问题所围绕的中心,使知识点的梳理有主脉可循,才能改变他们机械记忆的复习状态。
案例:“信息传递”相关章节的教学框架构建比较
原有的复习框架:按照教材顺序,先复习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植物激素的复习,再复习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DNA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改进的复习框架:以中心法则为主线,先复习中心法则后,对DNA的结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进行复习,再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效果:以中心法则为主线,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并理解了DNA、RNA和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定空间结构,明确了几种物质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使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复习过程更具有连贯性。从中心法则上看,遗传信息的传递在指向蛋白质时戛然而止。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蛋白质会怎样表达出遗传信息?以此为抓手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信息传递”的概念由分子水平转向了细胞水平。蛋白质可以充当哪些信息分子,有没有其他物质能作为信息分子?个体内的各系统如何接受信息?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复习整理,零散的知识点能得到梳理和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3.3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开展复习教学
系统论思想强调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精确的相互配合。运用在生物生殖、细胞增殖、遗传规律等章节的复习中,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生命活动的联系和变化,感受生命活动的有序性和系统性,进一步领悟进化对生物的作用。
案例:由“中心体复制”引起的教学改进
在一次知识点检查中我发现,对于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很多学生会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中心体复制”,对于关键点“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则是由细胞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能提到的反倒很少。这是由于新授课时,学生通过图片观察,首先发现的区别就是动物细胞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因此容易以偏代全地记住这一点。
原有的复习过程:与图片相结合,复习有丝分裂每个时期的特征。观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图片,列表归纳其不同点。
改进的复习过程:通过递进式问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理解有丝分裂。
上课时,我针对上述错误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会复制,那么中心体复制了干什么呢?”“中心体为什么要移向两极?”“细胞分裂时为什么需要纺锤丝呢?”“染色体是怎样活动的呢?”“染色体这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再一次推敲了有丝分裂过程。当学生为细胞精确的生命活动发出感叹时,我提出了新的问题:“生命为什么能这样精确、有序地工作呢?”
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遗传联系到进化。有学生最后总结:“进化过程中,如果生命活动不够准确,做些无意义的活动,浪费了能量,这样的个体会被淘汰。所以,保留下来的生物都有着精确的生命活动。”
我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有丝分裂这样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生命复杂系统中的冰山一角。生命活动的精确性是亿万年来进化的结果。生命的延续伴随着不停息的、甚至是残酷的生存斗争。这个过程中,无以计数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维持生存的能量来之不易,只有进化出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系统,最大限度的保存和精确地使用能量,才能活下去。生命是不朽的传奇啊!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说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让我高兴的是,我在学生们的眼里看到了赞同和思考。
【关键词】 命门;难经;肾
【中图分类号】R8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98-02
“命门”被视为人身重要的脏腑功能体系,对其生理功能的正确认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代医家对其生理功能和部位有所争论,并在争论之中发展为“命门学说”。最早对“命门”有较系统论述的著作,首推《难经》。笔者想就《难经》中对“命门”部位及功能的总结与分析,进一步说明“命门”对人生理及病理状态的重要性,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1 “命门”的理论渊源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在《灵枢•根结》、《灵枢•卫气》两篇明确指出:“命门者,目也。” 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或眼睛[1]。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也提到:“所谓太阳根起於至阴,结於命门。” 而此篇所言之命门,则是指太阳经穴终於睛目,睛目所夹之处为脑心,乃至命之穴(《难经正义》)。
《难经》中指出命门是“精神之所舍”,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对命门的部位及功能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2 《难经》中对命门认识
2.1 《难经》对命门部位的认识。《难经•第三十六难》引伸古代道家“左阴右阳”的观念而首创“左肾右命”之说,遂将命门与肾看成两个不同脏器。在《难经正义》中指出“然实指右肾为命门,恐为尽是,以气脉论之,水升於左,火降於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升降之枢机,越人诊脉独取寸口,以左尺侯水,右尺侯火,故左名肾,有名命门,其义或取乎此。”《难经古义》中指出“分肾为两脏,以配六脏之数,其意以谓心既且二脏象,则肾亦有含蓄-原气于左右中间,故左为肾,右为命门。”
2.2 《难经》对命门功能的认识: ①贮藏全身的精气,参与神的活动《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 《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是精神之所舍也,……”《难经发挥》指出命门是全身精气和神气所汇聚的部分。②“命门为先天之本”,原气所系,使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八难》中说“诸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故气者,人之根本也。” 《难经通解》认为元气是藏于命门的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籍三焦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不能等同于肾气。故有“五脏之本,本在命门;原气之本,本在元精”的论点。 ③命门主管生殖机能。《难经•第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说明命门是藏精舍神之处,男子以此贮藏精气,女子以此联系子宫,实属肾主生殖的功能。《难经校释》反映在治疗的效果上来体会肾藏精和系胞的功能,故男子遗精,属虚者治以固肾涩精之法;属火者治以凉肾泻命门之火;女子胎不安,或易谓胎流产者,在治疗过程中,亦多数要兼顾治疗。④命门为水火之宅,内涵肾阴肾阳的功能 《难经发挥》中认为命门地功能包括了肾阴肾阳两方面的作用。《难经校释》中指出“肾有肾阴、肾阳之分,肾阴、肾阳不足便会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各脏腑的正常活动。”⑤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的根本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指出命门真火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 ⑥命门为呼吸之门。《难经•八难》认为命门又为“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是指主持呼吸之气出入的枢要之门。 ⑦命门为肾间动气。《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难经发挥》指两肾之间所藏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 ⑧命门为守邪之神。《难经•八难》“守邪之神”。本难提出肾之阳气是抵御外邪的根本,似乎有西医体系中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肾作为先天之本,通过元阳真气以温养五脏六腑,而阳气本身具有维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2]。
2.3 总结《难经》中“命门”的生理功能。命门的功能有四点:其一,贮藏全身的精气;其二,参与神的活动;其三,维系原气;其四,主管生殖。而肾的生理功能是其一,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其二,主水;其三,主纳气。由此可见,在藏精和主生殖方面,命门与肾是相同的。命门不同与肾表现于命门参与神的活动和维系原气。
综上所述,为对命门在《难经》中的理解笔者认为,命门不同于肾,也不属于五脏,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独立性,是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高层次系统,它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真阴真阳的损害,凡属真阴真阳损害性疾病,均可从命门论治,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命门学说具有极为强的生命力,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贡献[3]。
参考文献
[1] 乔文彪.《难经》对藏象学说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32 (2): 3
[2] 刘渊,吴潜智.《难经》[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6~38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原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016-02
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造成复发性流产的相关原因以及发病机制认识逐渐深入,但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当前还有40%左右的流产原因未能确定[1]。但专家们渐渐加强了对生殖免疫学的研究,使得对妊娠免疫、免疫性不孕、复发性流产的相关难题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免疫因素对于孕妇的生殖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不能明确判定复发性流产时,常常与免疫失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普遍认定流产将会造成免疫排斥[2]。笔者在文中重点研究了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以及怎样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1 引发复发性流的产原因
1.1 病因
医学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复发性流产,而免疫学因素就是当前极为普遍的因素[3]。参照免疫学有关知识可知,胎儿-胎盘单位的形成大部分是受到了父母双方的遗传影响,这相对母体而言本质上就属于1个半同种移植片。如果实施“胎儿同种移植”没有出现问题,则表明妊娠的顺利进行,这一定要借助于有害的母体免疫才能完成。当前普遍判定同一种异体的胎儿-胎盘单位不会出现排斥的条件为:①母体形成了封闭抗体,重点是指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滋养层及丈夫B淋巴细胞等,对于致敏T细胞对胚胎的攻击能起到预防作用;②母-胎接触面相关影响原因;③母体内出现各种免疫抑制因子产生的效果;④胎儿本身存在的生理因素。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原因,只要发生了某一项都将使得滋养层或胚胎遭到免疫攻击,导致胚胎无法存活,并中止了妊娠。从医学角度分析,流产从医学本质上来说就是出现免疫排斥的表现,意味着同种移植物没有成功。
1.2 发病机制
我国医学研究上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机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2.1 HLA基因其存在于夫妻HLA相容性人体细胞的第6对染色体,从医学角度可知胚胎的染色体是父体与母体的一条染色体共同配对建立的,加上亲代染色体中HLA抗原有一定的差异性,影响了妊娠能否顺利进行[4]。
1.2.2封闭同种抗原当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出现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称为封闭抗体。其主要作用机制: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能判别出妊娠时母体可形成致敏T细胞,损坏了胚细胞,但被封闭性抗体可抑制致敏T细胞的杀伤功能,因此,大部分复发性流产的妇女接受检查后能发现特异性的封闭抗体[5],且体内保留了没有被抑制的细胞毒细胞。能够给胚胎造成影响,其释放出来的炎性介质对胎儿或胎盘产生间接损害,最终造成流产。
1.2.3 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APA)属于一组自身免疫性抗体,其对复发性流产的作用较为明显[6]。该抗体在体内正常含量极少,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使其出现异常增高时可认为APA阳性,如果认定为APA阳性,引起复发性流产的概率将大大增加[7-8]。
1.2.4 血型抗原ABO血型及Rh血型是由于血型不合导致流产或死胎的最常见类型。Rh抗原是血细胞中数量比较多的,ABO抗原除了出现在红细胞内,还有可能出现在胚胎、胎儿、胎盘等组织的体液中。母胎血液循环是因为胎盘具有屏障作用,屏障出现了缺陷、裂隙或创伤时能导致胎儿红细胞融入到母体血液中并使得母体因受到刺激而出现抗体,这能够从医学角度表明临床上发生同种免疫的实际原因。
1.2.5 抑制细胞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分析,医学专家们把它的抑制细胞分为3型:Ⅰ型抑制细胞属于一类非T细胞性小淋巴细胞,存在于子宫蜕膜和子宫静脉血中;Ⅱ型属于分布广泛的抑制性T细胞;Ⅲ型属于滋养层细胞。这3类抑制细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保护胎儿免遭母体排斥,还能维持母体正常的妊娠。根据动物实验可知假如滋养层缺少抑制细胞,将导致毒性淋巴细胞进入到胚胎,引发死亡[9]。在对孕妇进行自然流产的早期检查后,笔者总结得出其抑制淋巴细胞极少,而人工流产者的抑制淋巴细胞则明显较多,这也显示了抑制细胞数量过少将导致自然流产率的增加。由此可知,人们对于复发性流产与免疫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胚胎的存活必须建立在对免疫机制的准确识别基础上。一旦母胎间的免疫调节机制处于不正常状态,将阻碍产生母体抑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抑制因子,最终使得胚泡死亡,引起流产。
2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方法
2.1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抗抗体、抗磷脂抗体以及自身就有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口服泼尼松,每次5 mg,每天1~3次,连用3~12个月;口服甲基氢化可的松,每天98 mg,连用7 d;阴道局部放置氢化可的松,每天10 mg,连用6个月;孕后立即皮下注射肝素,每天2次,直至孕36周末。
2.2 免疫治疗
2.2.1 主动免疫治疗使用配偶或异体淋巴细胞来诱发“阻断性抗体”,这种抗体能够保护妊娠。从国外的使用情况看,该方法效果较好[10]。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常常发生一些对于免疫不利的反应,并对其他疾病具有传染。一旦采用了输血员的淋巴细胞制剂,将大大增加其危险性,引起过敏性休克。患者接受主动免疫治疗后需要对肉膜、平滑肌、微粒体、DNA形成自身免疫性抗体。这能够使得流产的磷脂抗体数量增多,在治疗时需要以主动免疫疗法积极配合,以对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发挥作用。治疗方法:①细胞:通常借助于丈夫或第三者的淋巴细胞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全血等。如果患者的丈夫患传染病,则需要采用贮备的第三者淋巴细胞代替。②使用方法:全血或浓缩白细胞注射量大,可静脉注射,在臀部或前臂皮内采用多点注射。③控制时间和次数: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怀孕前期免疫2~4次,时间间隔为2周,妊娠需要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观察,需要在妊娠第6周前后加强1~3次。④疗效观察:治疗效果的观察通常参照淋巴细胞接种患者出现的同种致敏反应,根据产生封闭性抗体制定的方法包括:①微量细胞毒性试验,对抗温B细胞抗体进行测量。②夫妻间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LR)试验,MLR 阳性反应了血清中出现抗HLA-D/DR抗体。③皮肤迟发型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在接种丈夫淋巴细胞的患者。反应缩小表示能预防流产,否则需要持续接受治疗。④抗父体补体依赖性抗体,配备有关的辅助免疫治疗,当患者的APCA为阳性时停止,这样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2.2.2 被动免疫疗法对静脉输入包含“阻断性抗体”的商品免疫球蛋白(IVIG)。企盼妊娠前2 周可进行小剂量的静脉注射1次,妊娠后每4周1次,持续时间为26~30周,全部孕期控制在7次。每次剂量最好为0.29 g/kg,输注速度应控制在60滴/min以下。IVIG的半衰期约为23 d,每4周1次是疗效最好的,且其免疫效果需要与数量相比,较单与质量相比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可靠,这说明低剂量的IVIG在妊娠过程可对免疫作用发挥良好的调节,低剂量对于年龄较大的免疫性流产患者比较适合。
2.3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在母体、胎盘和胚胎、胎儿的氧分压、氧含量中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能降低子宫出血的可能性,避免使得胎盘供氧能力下降,对防止出现胚胎或胎儿缺氧状态有较好的完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其德,林羿,汪希鹏,等.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8,7(8):78-79.
[2]林慧,张滨,蔡柳洪,等.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早期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的护理对策[J].广州医药,2009,40(5):67-68.
[3]朱亮亮,朱付凡.早期复发性流产的系统论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10(2):34-35.
[4]朱梅.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4(3):193-195.
[5]李林,叶桂娥,杨君婵.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及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医学,2009,29(2):97-99.
[6]周霞,张进聪.肝素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88-89.
[7]洪秀仪,金恒善,黎文清,等.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基础病因及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5-6.
[8]沈寅琛,陆洪波.早期自然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6419.
[9]岳焕勋,李福平,蒋敏,等.复发性流产及胎儿发育异常与男性畸形的相关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0):624-626.
关键词:政府审计;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给政府绩效审计下的权威定义是:对公营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在诸多方面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亟待克服的难题。本文拟结合自身参与绩效审计实际,剖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理论支撑,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文献大多是“拿来主义”,如《英国绩效审计》、《最新国外效益审计》等,介绍的是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除深圳地区的绩效审计实践外,基于本土符合国情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法律法规方面,《审计法》中仅赋予了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的权利,并未就具体开展绩效审计作出明确规定,况且“效益”也不能与绩效划上等号,前者仅仅关注的是3E中的“经济性”,此外,现行的审计准则也没有任何关于绩效审计的具体操作规程。
第二,欠缺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由于公共财政资金涉及行业多,且公共部门提供的营利,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指标对公共资金的使用绩效和行政成本的控制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因此,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各地的实践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绩效审计犹如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难以深入开展。
第三,政府绩效审计难以保持独立性、客观性。我国审计系统采取半垂直式双重领导,审计部门没有独立的财权,在审计实践中受到资源的约束,不能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决定绩效审计模式和审计实施深度。审计项目的确定通常以政府委托发起,最终的审计结果向政府汇报。审计部门在绩效审计过程所关注的焦点和披露的倾向被政府观念左右,问题无法得到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
第四,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主观上,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充分,业务实践技能、政策理解水平与绩效审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客观上,某些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涉及行业包括工程建设、循环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和管理效益的评价侧重纯业务的角度,基本不涉及财务核算,超越了单纯审计人员的能力范围。
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据可考,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所必须克服的一大困难。
第二,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行业、地区性公用标准或行业标准,还要将是否有效行使政府职能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在当前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无法对全面的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建议将审计的突破点放在具体事项的审计上,从公共资金使用管理的某一方面出发,再深入到制度层面,进而反映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第三,推动审计体制的改革,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机关若能实现垂直领导,有独立的财权和人事权,消除人才流动的门槛,既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也避免人员的冗余。2005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通过全民投票建立起的I-900提案,赋予国家审计在实施全面独立的绩效审计上最广泛的授权,以拨付专门的政府税收收入的方式,为政府绩效审计带来每月80万-90万美元的收入。倘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能拥有自主使用的专项基金,那么就可采取全程监督、跟踪审计的审计模式,以充分的资源作为保障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
第四,加强审计系统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针对目前审计队伍中会计审计人才占主体的现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强经济管理、工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使其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其次,根据经费预算,采取公务员招录、合同聘用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有意识的引进工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在出现专门性需求和临时性需求的情况下,以控制审计风险为前提,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关注的绩效审计项目,不妨选择知名度较高、经验丰富、公众信任的大型审计中介机构合作完成,以保证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五,绩效审计关口前移,强化审计的预防功能。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职能的调整与丰富,突出了审计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目前绩效审计的开展模式主要为事后审计,秋后算账,以发现问题为主。为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绩效审计介入时点应从资金使用的预算立项开始。对于重大的资金使用项目,审计部门必须在预算阶段介入,对其资金使用方向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从源头控制损失、浪费及决策失误。
参考文献:
1、蔡春.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企业;审计;作用
一、企业审计的作用分析
(一)企业审计的角色定位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和运行的第一道防护墙,内部审计本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但由于面临的尴尬定位,许多问题往往由充当外部审计角色的社会审计或国家审计才发现。究其原因分析,主要归结于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内部审计没有了独立性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内部审计角色面临的尴尬定位有可能造成本该列入内部审计职能范围的事项被忽略,产生“抓小放大”或走过场等难以作为的现象,所以说内部审计角色存在的尴尬定位势必造成内部审计的错位,丧失本来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审计职能的单一性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把内部审计仅作为一种被动任务,甚至是敷衍了事,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往往是事后审计的“马后炮”,不能做到事前监督、事中审计。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方案、如何提高企业运营效益,规避经营风险、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等有关审计服务意识方面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信息化的形势下,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单一形势必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的发展要求,不能做到科学审计。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提供如何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要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到以经营运行管理为重点内容的审计内容,要求树立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审计理念。很显然,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单一性,并不能为企业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科学化发挥更大的、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如何发挥企业审计的作用
针对上述内部审计角色定位和职能定位所存在的缺陷的现状分析,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显得非常必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工作激励机制
在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企业地位,摆正了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的前提下,人是最关键的要素,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决定因素。审计机构除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相关制度的规定完成审计程序和任务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激励机制,与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评价挂钩,特别是要对审计机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起到规避风险或提高经营管理和效益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要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首先要摆正“位”的角色,是指要正确树立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独立性既然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内部审计没有了独立性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针对内部审计角色面临的尴尬定位和错位,以及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角色缺失或可有可无的现象,那么作为现代企业应在企业制度建设中,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企业地位,只有明确摆正内部审计角色定位的“位”,内部审计机构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也是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的先决条件,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
(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改变单一的职能定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积极拓展内部审计“为”的外延,提供更多可行的审计服务作为,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只要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防范人为风险的发生和舞弊的行为,它的功能作用就可以进一步扩展和发挥。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应该是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具体措施为:首先,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和完善监督职能;其次,参与企业制度建设,设计好内部控制制度;再次,提供更优质的多样化的审计服务功能。
三、总结
科学管理,需要审计支撑;加强审计,促进科学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审计的战略地位,是市场条件下建立制度的要求,是组织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审计发展的自身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新趋势下,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的工作缺陷,正确定位内部审计的角色和积极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为,为企业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英,王丽霞.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2、姚文淼.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北京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①细胞分子生物学。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②基础医学导论。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③器官与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④感染与免疫。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以社会热点“明星吸毒事件”为切入点,从个人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分析近两年明星吸毒问题频发的原因、现状和危害,讨论社会工作介入该问题的可行性。从明星自身、媒体、政府、社会工作者四个角度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进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
关键词 :明星吸毒;违法行为;社会公德
从2014 年至今,“吸毒”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尤其是出现在新闻头条的明星吸毒案件,这些偏差性社会问题引起社会人士极大关注。在该事件的背后,可以看到媒体报道迎合观众的好奇心;政府相关部门打击力度不够;吸毒明星的粉丝团与其他人对该事件的争议。明星吸毒虽然属于少数人的行为,但因为明星的职业身份,导致他们的问题广泛传播,对不同群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一、明星吸毒问题的现状分析
1.明星吸毒事件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在2014年之前已经有罗琦、孙兴、大炳、谢东等明星吸食冰毒、和大麻等被警方抓获,而2014一年警方控制十位吸毒明星,其中李代沫、宁财神、何盛东、尹相杰吸食冰毒,张耀扬、张默、高虎(携带冰毒)、柯震东、房祖名吸食大麻,张元吸食。在这十位明星中李代沫和房祖名不仅吸食还容留他人吸毒,张默、张元是二次涉毒。2015年警方查出王学兵、高峰两位明星吸食。
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明星吸毒事件依然接连不断,从已查出的吸毒明星案件中了解到明星的毒瘾极大,吸毒史长,这也证明明星吸毒有蔓延的可能,仍需加强禁毒打击力度。
2.中西方禁毒区别
⑴中国禁毒现状。吸毒是违法行为,是包括违法犯罪在内的其他违法犯罪发展蔓延的重要推手。我国目前对吸毒者采取的是强制治疗和矫正措施,包括治安处罚、强制戒毒、劳动教养。若查出吸毒人员有走私贩卖等行为,或者有引诱、容留他人吸毒等行为,则按照《刑法》相关条文处以刑罚。
⑵西方国家禁毒现状。我国在执法过程中将大麻列为严厉打击,而少数西方国家将大麻合法化。加州在1996年成为美国第一个合法使用药用大麻的地区,之后科罗拉多州和华盛顿州能合法出售消遣用大麻,其中科罗拉多州在2014年1月1日成为美国第一个大麻交易合法化的州;还有少数国家允许大麻的医疗使用或工业使用。
二、明星吸毒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1.主要原因
一个行为的产生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系统论将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相联系,明星吸毒行为有时受到家庭、朋友、工作环境等多个子系统的影响。
⑴个人角度。①信仰空虚。明星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社会地位提升,走在时尚潮流的最前沿,穿名牌,追求奢侈品。然而,一些明星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自我,精神极度空虚,为了满足好奇心和追求刺激,把作为享受的替代品,在飘飘然中寻找一丝满足。
②素质低下。现行的教育体制,一些院校对文艺、体育等特长生,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高于思想文化素质。这种畸形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导向,导致很多明星在成长初期,只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兴趣和爱好上,忽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向上向善的修身涵养。成名后出彩光环的背影下潜藏着低俗欲望,以至于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力。
③工作压力大。明星虽然光鲜亮丽,但家庭生活不顺、紧凑的工作行程、竞争激烈等让明星在光环的背后背负很大压力,而是明星选择释放压力的方法之一。更有甚者,为了迅速减肥而选择吸毒。
⑵社会环境角度。①环境污染。在众多吸毒事件中,很多明星正是在一些朋友的蛊惑和影响之下,难以自拔;娱乐圈的特殊生活环境的负效应导致少数人对吸毒的不良嗜好习以为常,只看到了眼前释放压力的好处和人际交往必备的优越感,看到吸毒的短时间舒适感和激情灵感,而没有认识到吸毒的严重后果。
②监管缺失。从政府监管部门来讲,侧重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审核,放松了明星崇德守法的严格把关。从影视公司的角度来讲,更多看重的是市场收益,对一些腕大的艺人,一味顺着、捧着。从社会公众视角来讲,更多是聚焦在明星的精彩点上,掩盖了一些明星有悖公德甚至恣意违法犯罪的真实面。过多的放任,导致一些明星发生吸食的行为。
2.危害
⑴个人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吸毒行为本身就会损害其身心健康,扰乱人的神经组织,伤害重要组织器官,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加剧死亡。
⑵社会影响。①破坏行业形象。作为公众人物,明星吸毒倒下的不仅是明星自己,坍塌的是整个影视圈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随着一个个偶像从神坛跌落,使原本坚实的偶像基座开始动摇,终于导致偶像群体的塌陷,让人们从明星身上产生了信任危机,严重伤害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②对青少年群体的示范效应。年青一代往往处于青春追星期和心理叛逆期,逆反父母的管教约束,却对偶像的一切行为推崇备至,追星热情极高。如果明星染上各种不良习气,曝出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就会误导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金钱观,错误地把吸毒当作潮流时尚,盲目去崇拜模仿,产生偏差性行为,从而为青少年成长埋下隐患,由个体陷阱而贻害群体健康。
③带坏社会风气。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低层次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础。这应该是人人遵守的道德标准,身为明星,更承担着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应以身作则,为社会良性运行做贡献。倘若触碰社会道德底线,那么向社会传递的就是“负能量”,会使人们产生认知错位并效仿,使整个社会道德出现滑坡。
④影响禁毒行动和社会治安管理。吸毒行为仅仅是链条中的一环,贩毒、交易、容留他人吸毒等一连串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发展。在这个链条中,还有可能产生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及优势
戒毒让吸毒者与隔离,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仍需关注他们的内心是否恢复健康,在这方面,社会工作拥有极大优势。
1.接纳与可塑性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奉行人道主义,关心人、尊重人,认为吸毒行为是人的失足,只要给予机会,就会改过自新。同时社会工作接纳并相信他们具有可塑性,即便曾经犯过错,只要在社会工作领域,就要以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在平等的气氛中解决问题,这种价值理念可以让受助者敞开心扉展开交流。
2.多种资源优势
社会工作不仅进行专业助人活动,同时也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为受助者服务。针对吸毒事件,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监狱处遇、社会处遇或释放后的多个环节帮助受助者,可开展个案辅导或团体治疗,提供学习就业方面辅导,和受助者持续接触并了解其社会支持网络环境,避免重复吸毒,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受助者可以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四、明星吸毒行为的解决办法及建议
1.明星明确社会责任
明星在为大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时,更要注重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讲品味、重艺德,以良好的社会形象、正确的示范样本,引领新风尚,积极做好德艺双馨的“明”星。
2.媒体做好积极引导
媒体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要发挥积极和正向的作用。随着近几年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媒体对明星的报道更多是博得独家新闻头衔和观众的热议,忽视了新闻本身的引导作用。所以为避免更多的人走入歧途,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是重中之重。
3.政府发挥约束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娱乐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入口把关和日常监管,将明星的各种劣迹行为全部记录在案。同时,要充分发挥明星所在单位和行业的日常管理作用,督促其履行好应尽之责,不断提高对娱乐行业的治理能力。
4.社会工作者介入
明星吸毒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危害社会风气,所以要关注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可通过社会工作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社区凝聚力。社会工作者要加强对与吸毒知识危害的宣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从思想上筑牢拒绝的防线;对涉毒的青少年,可以进行社区矫正,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应向广大青少年群体积极宣传正确看待娱乐圈和正确追星。
明星吸毒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起到警示作用。明星要承担社会责任,避免不当行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行。而社会成员对涉毒明星,既要包容真心悔过的个人,也要抵制有劣迹行为的艺人及作品,用市场的调节力和粉丝的监督力,推动明星艺人严格自我约束,当好正能量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张应立.当前我国吸毒问题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12,23(6):35-37.
[2]尚重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89.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5.
[4]闫顺利,马静.关于明星吸毒现象的文化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9,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