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扶贫典型事迹材料

教师扶贫典型事迹材料

时间:2022-02-13 11:0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扶贫典型事迹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扶贫典型事迹材料

第1篇

关键词:新闻编辑;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互转化

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指出新闻记者要“提高业务水平”;要“恪守职业道德”。新闻编辑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其职业道德的良莠,其职业技能的高低,对于新闻编辑职业效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10位获奖新闻编辑相关事迹材料,辨析新闻编辑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对于促使新闻编辑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形成优良的职业技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的本源和载体,职业能力是职业道德的凸现和表征。[1]从获得韬奋奖的新闻编辑事迹材料来看,职业道德作为新闻编辑职业技能发展的奠基石,其对于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并最终促使新闻编辑能够多出精品佳作。

(一)职业道德明确了新闻编辑职业技能的工作对象

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2]《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一条规定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报》文化部任高级编辑刘业勇在北京奥运期间,承担了报社“金牌诗”专栏任务,负责为获得金牌的中外选手创作一首诗歌。刘业勇克服腰椎盘手术后不能伏案工作的困难,躺在床上或者趴在地上,创作了近百首“金牌诗”,被奥组委誉为“奥运宣传的创举”。而当他完成残奥会最后一首金牌诗后,因过度劳累,在医院进行了大手术,腰椎被植入8根钢钉,并导致瘸腿,成为八级残疾。为人民服务被认为是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而编辑职业技能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依托。从刘业勇的事迹看,编辑职业道德中为人民服务意识的贯彻落实,在具体的职业工作中,就是要在为奥运宣传等大局工作服务中,将职业技能作用于运动员等普通群众,以他们作为编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运用职业技能,提升宣传效果。

(二)职业道德规定了新闻编辑职业技能的工作方向

把握好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更是新闻编辑职业技能应有的工作方向。在新闻工作中,编辑要依据职业道德对于舆论导向的要求,积极调动并发挥自我职业技能,为巩固并壮大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央视新闻采编部主任许强在担任全球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值班主审的7年时间中,不仅做到了“播出零差错”、“政治零失误”;更在成为“联播头条”工程负责人之后,推出了《十八洞扶贫故事》等系列“联播头条”节目,在节目中充分发挥职业技能,使得说事与说理能够并举,时效与深度能够并重,语言与画面能够并美,系统的阐释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编辑作为舆论导向的把关人,要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具备敏锐的鉴别能力和高超的把关能力,规范新闻采编环节,细化作品编发流程,确保新闻导向正确。

(三)职业道德提出了新闻编辑职业技能的工作方法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强调新闻编辑在职业技能运用中,要使得新闻作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2012年,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舍身勇救学生,失去双腿。金威作为时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主任,指挥了张丽莉事迹的全程宣传报道。在报道中,金威既没有刻意的渲染张老师的英雄事迹,更没有回避张老师就医过程中的痛苦,而是指导前线采访记者,采用能够真实展现英雄事迹的日记体回忆式报道方法,通过记者与张老师的访谈,让受众感受到了张老师内心中最为真情实感的想法,从而使得受众更加认可张老师的行为。新闻报道尤其是英雄人物与典型模范的报道中,怎样让受众感受到人物的可信、可敬、可学,考验的不仅仅是新闻编辑的职业技能,更能够体现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从金威的事迹来看,编辑在职业道德上对于真实性的认同与强调,会调动编辑采用更为合理恰当的职业技能,体现新闻真实性的作用与意义。

(四)职业道德确立了新闻编辑职业技能的工作作风

作风优良是新闻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其要求新闻编辑在职业技能运用过程中,能够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够采编出具有影响力甚至震撼力的新闻佳作。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吴湘韩在2008年组织策划的山西封口费事件系列报道,获得同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该系列作品作为新闻界自我监督的一个典范,推动了新闻媒体与记者公信力的重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米博华在评价道“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以扎实的采访作风,使报道极具冲击力,给人以极大震动。”而吴湘韩编辑的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优良的采访作风,就在于吴湘韩在基层新闻工作中,自身就十分注重深入基层。他曾在江西省万载县烟花爆炸事故现场,写出了《“封锁”与反“封锁”新闻战》;也曾运用多年抗洪报道经验,深入洞庭湖区,采写了《洞庭大规模退田还湖》。正是由于自身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吴湘韩等新闻编辑养成了一线指挥的优良习惯。他们在深入基层中体察社会热点、难点,指挥记者开展发掘性报道,编发了一系列既有深度更有温度的作品。

(五)职业道德强调了新闻编辑职业技能的工作创新

新闻编辑职业道德中改革创新的要求,强调其在职业技能运用中,要不断通过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甚至媒体创新,提升舆论引导力。曾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的陈寅,在舆论监督理念上立足于政府、百姓、媒体三者之间的交集,编发的评论《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被海外媒体视为党报舆论监督的进步;在报纸内容、形式创新方面,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原则下,主导了两次改版;尤其是在媒体创新方面,通过较早在全国党报中上线移动新闻客户端,并组建“媒体融合及数字产品实验室”,举办融媒体创新创业大赛,重造报社全媒体采编流程,使得特区报集团的新媒体订户突破千万。在一个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编辑应该将创新视为骨子里应有的基因,只有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转变观念,改变形式,尤其是注重新媒体应用与全媒体融合,才能应对时代的变化,才能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是新闻编辑职业活动中互不可分的两个面。职业道德在为职业技能提供指引与支持的同时,职业技能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能够为新闻编辑磨炼自我的职业道德提供机会与载体,促进新闻编辑提升职业道德的层次,增强职业道德修养。

记者采访,编辑把关,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流程。把关能力是新闻编辑的重要职业技能,把关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出新闻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责任大小。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二级)杨涌在报社工作的33年中,有31年从事夜班编辑。作为党报“守夜人”,杨涌在提升自我政治修养中,增强版面把关能力,其策划、主编、编辑的版面,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版面编排,以专业、权威的效果,成为国内其他平面媒体的重要依据与参考;在导向把关能力上,杨涌主动积极占领舆论制高点,面对热点、难点,不失语,不乱语,充分发挥了人民日报舆论引导中流砥柱作用。新闻编辑在长期组稿、初审、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的把关活动中,会从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把关能力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并会自觉的通过学习等方式,增强自我的知识水平与政治素养,进而提升自我的把关能力,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

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的看家本领,策划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编辑要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更需要新闻编辑能够跳出事物本身的局限,以自我掌握的学识修养,提炼新闻素材。工人日报社要闻部编辑王金海为完成从“记录者”到“影响者”的转变,紧扣报社工厂、工人、工会的定位,策划、编辑了《山西终结“煤老板”时代》、《一场“工资谈判”的台前幕后》等单幅作品;也策划、编辑了《一把火烧出的劳动法》、《中国头号职业病深度调查》等多组系列报道;还主持策划了《过大年:本报记者跟车、蹲点采访记》、《金融危机下沿海外贸企业生存调查:在风暴中活下来》、《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等十多组连续报道。在这些策划编辑活动中,王金海既要了解一线的事实情况,又要掌握记者的采访素材,还要通过学习或者交流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所折射出来的各类经济、法律等专业问题。正是在不断的策划锤炼中,新闻编辑成为的专家型新闻工作者,养成了优良的作用。

编辑在新闻媒体中处于联系上下、沟通内外的中间位置,其在新闻宣传报道的运作中,需要协调内外不同的资源,并组建固定或零时的团队,共同应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竞争。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编委、浙江之声总监张勤在2001年,担任集团驻外记者部副主任,仅用一年的时间使得部门的发稿量、获奖量开创历史新高;2002年,担任健康之声总监,通过五年多的经营,在杜绝频道药品、声讯广告的同时,使得频道广告收入增加了20多倍,依靠的就是通过团队的打造,提升新闻竞争力;2008年,出任浙江之声总监,用5年时间锐意改革,协调广告时段与新闻节目比例,使得频道广告额从不足千万,上升至过亿。面对现代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新闻编辑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新闻职业技能,还要他能够通过自我的协调能力,将所在部门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并不断强化自我与团队的整体意识,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时下激烈的新闻竞争。

新闻编辑甘为记者做嫁衣的育人能力,是其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的最佳体现。他们的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将自身的成功经验传递给新闻记者的过程,从而帮助新闻记者成长成才。工人日报社要闻部编辑王金海主动将得力干将送出去进修,并从字体、框线、标题、划版等基本功做起,不分白班、夜班,手把手的带好青年编辑。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杨涌以自已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年轻编辑记者成长,所在的总编室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编委张勤经常点评修改年轻记者稿件,并担任他们新闻业务技能课老师,由他一手策划并修改的稿件《善待民工才能缓解民工荒》,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却在署名时主动将自已姓名划掉。在10位韬奋系列获奖新闻编辑身上,培育后人,让新闻事业后继有人,是他们共同的职业道德坚守。他们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使得年轻新闻记者编辑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能够少走弯路,早上正路。

在一个新闻日新月异,竞争逐渐白热化的时代,新闻编辑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在创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领域作为新的职业活动场所,其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的诉求,都是未知且有待探索的。贵州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陈霞创造性与贵州省司法厅合作,策划了《调解大篷车》,邀请了心理专家、律师、人民调解员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开创性的将“群众路线”与“依法治国”,而在这种结合过程中,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诉求会要求其对当事人的隐私等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陈霞还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下,组建了公共频道“新媒体矩阵”:官方APP“微兔gogo”、官方微信公众号“百姓关注”、官网“百姓拍客网”,其中官方APP下载量超过百万,并进而实现了手机屏与电视屏的双向互动,但在这种新媒体矩阵和融媒体发展创新中,也面临着如何有效的保护新闻编辑记者稿件版权等职业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以尽早使得新闻编辑的创新获得变得更为规范。

[参考文献]

[1]何桂美.论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整合[J].理论月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