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舆情工作报告

舆情工作报告

时间:2022-10-21 09:20:27

舆情工作报告

第1篇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论事件发生后,首先与区委宣传部取得联系,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的不准确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舆论发布有利于全区和财政工作,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论突发事件处置与宣传同步启动、同时落实,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媒体,处置舆论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舆论发布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我局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日常工作中发生的舆论,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后,预成立达州市通川区财政局舆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局长黄本松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党组副书记李京同志担任,局内设股室预算股、国库股、债金股、党建办、行财股、监督局、社保股、投资股等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舆论的评估、预警、分析和报告工作,主要工作职责为:

1.根据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股室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对舆论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股室进行处置。

3.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急程序

舆论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1.各股室(中心)要密切注意舆论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局主要领导报告,由各科室负责人对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局舆论应急处置工作会议。

2.舆论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人参室接到报告后,召开应急会议,有针对性地布置处置工作,形成新闻通稿并组织宣传报道。

3.工作领导小组将舆论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区委宣传部,及时上报事件有关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及时保持信,息沟通。

4.做好突发公众舆论事件的24 小时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声像记录工作。

四、健全制度

1.建立信息反馈常态机制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强工作调度,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

2.建立健全舆论监控体系

一是做好新媒体管理工作。局网络管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进涛,网评员为席峯、陈玮,加强新浪微博等网评工作,积极应对媒体舆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舆论信息正能量。二是由网络管理员加大监测监控力度,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置。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要全力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尤其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客观、透明,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险方面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5-02

一、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

1.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舆情编辑工作,就是披沙拣金。网络共生的环境下,民意就是考量政治环境的晴雨表。这就要求我们对地方网络的公共治理,按新闻的性质和规律看待舆情焦点在于民生民情。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将编辑意图、正能量的声音发散出去,有效地提升了平台的感召力、影响力。舆情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应具有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把握全局的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谣言、谩骂、刻意诋毁、颠倒黑白的不良信息,培养从复杂舆论中客观分析和提炼要害信息的能力。

2.舆情信息处理的编辑立场。舆情编辑从搜集舆情信息统计、分析、判断、综合的各个方面来看,编辑立场关系到社会热点引导、改革政策为稳定大局倾斜等的重点问题,目前,自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实施运行中能及时用网站平台政令、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开设了网民诉求通道,有关回应网民敏感问题,该上升到政府工作议题的能从制度上、源头上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编辑立场能敏锐快捷提炼要点,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上发挥了编辑作用。

3.新闻价值决定引导方向。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新性,这里即指网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最新言论、政策变化、社会动态等广泛内容。此间,以网络传播规律来看,这时,“舆论领袖”影响受众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网络出现一些不明不白似是而非的信息时,网民往往分不清客观事实而无所适从,他们就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进行舆论引导,编辑挺身而出以“舆论领袖”的方式,澄清事实内容,以此作为编辑决策的依据。同时,编辑需要建立稳定的用户群,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我们的网民有空前的话语权,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1]。”需要编辑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包括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方经济,衡量其新闻价值,引导舆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方向作用。

二、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建言

自贡市舆情中心每天要浏览监测网络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或论坛等。论坛主要关注天涯社区、四川在线、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等;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新闻网、自贡在线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等。在网页监测浏览中,切实注意和自贡市有关的敏感的话题。

自贡市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网络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舆情网评员队伍,每天负责对网络论坛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舆情巡查,对此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是坚持对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发展走向,及时地准确地全面掌握,做到及早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的处置状态。对那些网上举报线索不准确的含糊的舆情,找准线索查实,在调查疏导中、采取事后善处等措施,确保主流舆论引领;三是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着想,思考和修正工作偏差,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四是目的明确,建言为上。舆情编辑最关键的是,洞察舆情走向,化解舆情矛盾。编辑应说服当事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使可能引起的舆情事件转化为积极因素;以平等公正善意的态度获得公众的信任认同,利于舆情危机消除或化解。在建言时,在大量舆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合理、恰当的处置意见,对其处置手段优缺点和时间节点的把握和推测,要有参照系、预见性和前瞻性,不仅能回答情况是什么,还能回答怎么办。

进行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具体针对舆情可能诱发的危机事件,交流舆情研判中、决策中得失的总结。应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讨论预警方案和判断标准的制定,以便有针对地开展编辑策划。网民讨论的话题繁多,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话题发现能力和网络舆情追踪技术。

1.编辑熟练掌握舆情分析系统工具的必要性。在当今网络各种舆论繁多而杂乱,各种论坛网友爆料已成为披露社会阴暗面第一现场。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热点的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发展变化及时跟进引导,已成为舆情分析研究的重点,并实现话题发现与追踪。舆情分析系统十分重要,编辑能使用这个工具,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引导舆情、处置舆情。我们所使用的v2014.3 绿色特别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支持搜索各类论坛、博客、微博、新闻网等。在运行中,要注意初始化设置是做好舆情分析的第一步,你关注的主题自动程序会自动搜索,并给予实时提示。自动程序还可以把舆情发送到编辑的手机上,随时随地提醒,在任何情况下知晓舆情有无变化。在这个监控系统中,关键词检测、追踪,以信息聚类为基本技术手段,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2]”

2.抽样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知识在舆情抽样统计分析中十分重要,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形象的破坏程度,设置参数与数据分析框架。抽样应选择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论坛、博客和新闻网站,关注点击多、回复多的新闻或者帖子,多选新帖兼顾不同倾向性言论,做到意见最大化材料丰富性。为了保障舆情分析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抽样遵循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因为科学规范的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前期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如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主要观点与情绪、与有无行动计划性、对社会体制构成怎样的冲击,甚至有无被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

3.构建舆情报告真实、全面、及时。通过判断特征词类型,并进行特点标注,从而构建倾向性语气词典和标准数据集,从而为倾向性深入研究分析提供支撑。形成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及时采用“化解、澄清、删除、正听”等策略原则,化解舆情危机,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引导舆论。如果缺乏相应系统和技术获取分析信息,就很难使舆情报告及时做到全面性、真实性。常见的舆情报告有条目型、综述型和专题型。条目型舆情报告是将搜集到的相关热点资讯进行摘编,按照正负面顺序,将消息以条目的形式罗列出来。比较条目型、综述型舆情报告适用于进行较为全面、综合地描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引起某个阶层或团体强烈关注的、又有争议的热点事件,通过对事件进行综述性总结,点评其影响及解决办法的理由等。至于专题型舆情报告,则是对某个行业、某个范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持续发展变化的事件。专题型报告以叙述为主,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网上传播的情况作统计,如跟帖多少、转载多少、网民评论的观点比例等都要简单描述,最后是报告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它必须建立在编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果包含翔实的数据和图表。

4.舆情编辑的策划。编辑的策划,倾向于广泛听取民意而集民智,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工作流程,是对整个工作全面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的复杂性,从策划起对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发现开始,到分析结果成为策划者操作的整个过程。其中策划和需求是起点和终点的交叉利用,各环节指编辑工作规划-舆情汇集-整理和评价-舆情分析预警-报送和反馈等,它们共同构成主体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报告。在更普遍的状态中,信息需求可以在舆情评价时,确定对某些研究对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以及策划者怎样主动听取群众建议和呼声、怎样最大限度寻证民意认同,怎样在对话中协商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怎样以一种适宜的倾向性消除群众误解和网民的隔阂。同时,也应注意网络了解民意的局限性,网络是不能取代编辑的实地调查研究,更不能取代政府的政策研究、专家的战略思考。所以对网络出现表露的民意民情,需要编辑一双“慧眼”分辨是否良莠,辨别优劣是非,是慎重判别和认真选择的必然。

构建网络舆情策划指标体系,是按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将网络舆情的特点表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联系的部分,通过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透彻认识整体,并准确定位关键制约因素。[3]”基于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和素质要求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具有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监测、引导和建言的能力上,才能建立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系统,构建舆情报告的真实、全面、及时,使舆情能够促进社会对话,发挥正能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8).

第3篇

今年,乡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坚持加强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以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着全面、及时、准确、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为实现全乡安全稳定的舆论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将今年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由同志任组长,为副组长,为成员的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在人员、经费、设备上给予保障。同时,根据涉腐网络事件发生的区域、行业,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了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工作的责任主体,并将在明年把舆情引导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行政效能测评内容。

二、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一)建立完善舆情工作机制。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及时处置、妥善应对”的原则对舆情进行收集、报送、研判、处置、总结评估的同时,加强网评引导,通过撰写评论、跟贴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疏导、引导网上舆论,妥善回应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形成正面舆论氛围。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各村(居)、各单位等组成的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及时对舆情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应对措施。

三、严格把关,提高质量

1、根据舆情信息工作时效性、政治性、政策性强的特点,坚持把讲政治、讲大局的要求贯彻到舆情信息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舆情的动态,特别是对各种重要问题、重大事件、突出事件的反映和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既注意从互联网上发现和挖掘素材,又时刻关注其它新闻媒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针对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有关热点问题,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信息,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通报情况,分析形势,阐释政策,加强正面舆论引导。

3、规范信息发布内容。坚持与政务信息公开相结合,认真梳理对外公开发布事项,突出重大决策部署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重特大事故和典型事故的救援和查处情况、群众举报和新闻媒体反映的热点问题等内容。本着实事求是、及时主动的原则,公开发布,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

4、切实做好事故查处挂牌督办结果的公告发布。按照事故查处的权限和责任,坚持分级查处督办的原则,做好各类事故查处情况的专项检查、信息汇总、宣传报道,及时发布事故处理结果。对事故查处不到位、责任追究不落实的公开曝光。

四、创造有利条件,畅通监督渠道

1、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完善事故灾难现场报道应急工作机制,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的原则,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要求,第一时间公布事故灾难的基本情况,及时发布救援进展等方面的信息,切实做好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

2、健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不断扩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众参与范围,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

3、扩大实施监督举报途径。设立举报电话,确保专人值守,并认真做好信息接报,及时核查举报内容;通过设立专门电子举报信箱,或公开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相关专职人员的联系方式,在本系统网站开设网络留言板、有关论坛等方式,畅通社会公众和职工群众举报渠道。

五、做好整改信息反馈和监督落实工作

1、加快推进舆情分析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关注有关媒体和网络对工作的报道、监督、评论和建议,高度重视社会和舆论对有关重大隐患和事故查处情况的反映和监督,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按程序做好报告、督办工作,并公开发布处理结果。

2、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对新闻媒体有关工作的批评性报道,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在报道后的1周内,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

3、及时反馈举报信息。对群众举报或新闻媒体监督的事项实行登记制度,落实信息核查责任,并及时反馈查处情况。对经查实的举报事项,及时按规定给予举报人相应的奖励,并对举报人相关信息严格保密。

第4篇

对于此案的结局,人们的看法之所以出现巨大反差,核心在于当前我国的舆论监督仍处于体制外,其合法性未被切实确认。要切实保障舆论监督,使之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首要问题便是建构其合法性基础。

一、舆论监督合法性缺失的法理根源

从理论上说,舆论监督的主体是通过各种媒介发表意见的公民,而且传媒也并非实现舆论监督的唯一渠道。但在现实社会中,传媒却是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最核心的途径,传媒代表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监督。

作为重要的社会监督形式,无数学者都在论述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基础,但他们引用的宪法条款却五花八门――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最根本依据。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增强党报的战斗力、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①这里引用的是宪法第二条。

更多学者则引用宪法中有关公民言论自由权、批评和建议权的规范――在我国,新闻舆论也不是一种国家权力,而是一种从宪法中延伸出来的社会权利。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两条宪法规定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②媒介代表公民行使这种“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既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体现,也是媒介进行舆论监督的宪法依据。③也有学者提出:舆论监督的权利来自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建议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和知情权(宪法对知情权没有直接规定,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条文间接含有此内容)。④还有人把舆论监督视为社会权利:新闻监督是社会监督。由于新闻监督有着对其他公共权力监督的制衡权,因此,对在公共范围中享有各类权力的人士遵守和执行“社会契约”有着强大的制约和威慑作用。⑤

但是,将舆论监督直接视为人民权利或权利的延伸,在我国显然缺乏法律上的依据,许多学者都谈到过这一点:

我国法律对传播活动的授权性规范是相当不完备的。我们谈到舆论监督是一种由宪法中的公民权利派生的权利,然而这种权利在现实中却是一种不完整的权利。对于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任何规范,对以保护名誉权为由实则抵制舆论监督的行为无法予以制裁;除此之外,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亟须具备的权利尚未进入法律领域,如采访权、报道权等仍仅仅是习惯权利,没有成为法定权利。⑥《中国法治新闻》杂志社副总编辑余少祥说过:现行宪法第二十七条有一个关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的规定,很多人将这一条作为新闻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的依据,实际上并不确切。一是这一条款虽然确立了“人民监督权”,但“人民监督权”和“新闻舆论监督权”是有很大区别的。⑦

还有学者直接否认舆论监督是人民权利延伸的观点――“从法理意义上看,中国的传媒是官办的性质,因此传媒监督与其说是公民权利的延伸,不如说是政府权力的扩张。这种传媒监督不具有法理根据。不过中国的传媒监督司法具有其他几种根据:一是伦理的根据,即‘替天行道’、‘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抱负;二是职业的根据,即传媒作为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作用;三是竞争的根据,即从官方化机构向非官方、市场化转变而提出的要求。这种种因素,使得媒体监督成为当代中国非常有效的社会救济手段。”⑧

正因为舆论监督在法理层面缺乏合法性,所以出现了许多非常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单位和个人可以随意拒绝媒体采访,可以任意阻止和封杀舆论监督稿件,可以对实施舆论监督的人进行打击和报复;而一些媒体和记者在上述情况面前则无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无力按新闻规律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无力使舆论监督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舆论监督合法性缺失的司法表现

由于缺乏保障舆论监督的法理渊源,我国司法机关审理涉及舆论监督的案件时,明显也出现了态度不一、尺度迥异的现象。

在“海龙厂诉央视案”的审理中,法院的确最大限度保护了传媒的舆论监督活动。类似的个案还有一些,如在“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案”中,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宣判被告《东方体育日报》胜诉:“即使范志毅认为报道指名道姓有损其名誉,但在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作为公众人物的范志毅,对于可能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忍受。被告的新闻报道是以为社会公众利益进行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为目的,应当受法律保护。”

在这些案件中,法院基本上适用了源于美国的“主观恶意”原则,这一原则堪称是对舆论监督最大限度的保护:公众人物或企业、机构等欲反击舆论监督行为,必须证明被告言论不实,且有实际恶意,否则将无法胜诉。“海龙厂诉央视案”二审法官胡沛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主观恶意,从法律上来讲,是有意识地要损害你。此案在诉讼中举证责任应该是企业(海龙厂)这一方的。诉讼中我们没看到这方面证据。”

但在更多个案中,法院确定的证明责任规则对传媒非常不利――“谁报道,谁举证”:在新闻侵权纠纷诉讼中,原告大多为否定媒体所报道的事实发生的一方,而媒体均为肯定该事实发生的一方。根据民事诉讼证明规则,主张事实发生的一方有义务提供证据证明该事实的发生。因此,不管原告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媒体构成侵权,只要媒体不能证明自己的报道是真实的、评论是准确的、引用是正确的、使用照片或公开隐私是被允许的、合法的,就将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而败诉――这就是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即媒体只有证明自己无过错或有法定事由才能免除责任。⑨在这里,原告甚至无须证明传媒构成侵权,传媒却必须证明自己的报道是完全真实的。收集证据的过程,简直就像一场疲惫的马拉松。“谁报道,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方式,导致传媒在名誉侵权诉讼中败诉的风险极大:2004年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审理了15起新闻侵权案件,其中名誉侵权占新闻侵权案件的绝大多数,15起案件中有10起是名誉侵权案;而且新闻媒体败诉比例高,15起案件中只有1起是媒体胜诉。⑩如此现实,很容易导致我国传媒在逻辑上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舆论监督报道能不做就不做了,毕竟成本太高;第二,要做就得像律师打官司那样做,“确切地说是使新闻采访所获得的材料符合《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形式要求”。但是,一旦传媒放弃了舆论监督,受损的必然是社会公共利益,最终损害人民的合法权益。

对于传媒舆论监督的合理边界,国内一些学者更愿意将其归纳为平台、渠道和载体功能,视之为实现人民、公众监督权利的重要工具――

新闻自由作为一项制度性权利,其在国家首要的传统的功能是监督政府行为,承担“社会监督人”的角色,即新闻传媒被认为在社会政治事务中是一位单纯且中立的旁观者。因而新闻传媒虽是政治进程中的一环,但并不参与政治程序的运作,因此新闻自由在民主政治中仅仅是整合人民监督权利的一种工具。

传媒为了履行监视、监测环境的职能,有必要在舆论监督中适当转变监督主体的身份,为公众参与监督铺设较为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公众积极、自愿地承担起舆论监督的主体角色。而传媒,则悄然退到背景烘托和议题设置的位置上。

由此可见,我国传媒的舆论监督必须广泛展开,才能满足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监督国家工作人员的需要。而舆论监督活动要稳步推开,应该在两个层面上得到必要的保障:低层次的是司法机关在司法裁判活动中合理保护舆论监督,更高层次的则是通过国家立法,给予舆论监督充分的合法性,使之真正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1.司法权力合理保护舆论监督

沿着我国法律的逻辑考量,不难发现“谁报道,谁举证”是一项“伪原则”,因为它直接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证据规则相冲突――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八种情形,其中并没有“新闻侵权”案件;因此,新闻侵权、包括名誉侵权诉讼的证明规则应按该规定的第一条执行:“原告向人民法院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由此,原告方面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四个要件:侵权作品播出或刊登、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侵权事实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对方有过错,否则应由原告一方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

证明责任号称“民事诉讼的脊梁”,证明责任是诉讼当事人最大的负担。司法机关应按现有的法律规范分配原被告双方的证明责任,依法减轻传媒在侵权诉讼中不必要的证明责任,有效制止某些人、机构、团体滥用诉权,肆意新闻传媒侵权的行为。例如2002年“世纪星源公司”《财经》杂志的诉状竟然只有7句话,未承担证明责任,传媒却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经费和精力应付诉讼,双方的责任极不对等。而从合理的证明责任规则出发,法院应该判决原告败诉,减少针对传媒舆论监督的恶意诉讼,在客观上起到保护舆论监督的效果。

2.建构舆论监督的合法性

从终极目标而言,构建传媒舆论监督合法性的举措,是通过法律规范,使舆论监督获得明确的法律权利地位。

从原理上说,传媒发挥舆论监督的制度,取决于公民拥有监督权的民主制度,我国《宪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监督权,而且近年来国家始终把保障人民的监督权、重视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作为基本价值取向: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把舆论监督定性为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过这样的话:“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总书记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再度重申:“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去年底,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提出:“我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8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可见,将传媒的舆论监督确定为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主渠道,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将其以明确的法律规范稳固化,使传媒的舆论监督切实具有合法性,有利于促使人民的监督权利真正得到保障,正如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韦尔伯・施拉姆所言:“如同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只有在适当的法律和制度范围内才会最合理、最有秩序地进行。”

在传播学上,传媒被赋予了监测环境的职责,即准确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促成信息交流;而在法学领域,传媒则被赋予了公民话语权、监督权代言人的角色,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传媒的舆论监督活动理应被纳入法律权利的范畴,使之得以规范行使,真正促进社会进步,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科研教授,新闻传播学、法学博士后。本文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2006年度项目《新闻媒体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定位》的阶段成果)

注释:

本报评论员:《共同构建和谐的舆论监督环境》,《法制日报》2008年1月10日

邹志梅:《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青年记者》2007年第6期

孙旭培、林爱B:《规范举证责任,保障舆论监督――质疑“谁报道,谁举证”》,《新闻大学》2002年第2期

孙旭培、刘洁:《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

乔闻钟、刘永强:《新闻监督与预防职务犯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尹力:《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新闻战线》2000年第12期

余少祥在“当代中国传媒与法律高峰论坛”(2004年5月,北京)上的发言

王好立、何海波:《“司法与传媒”学术研讨会讨论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海南省海口市中级法院民三庭:《新闻侵权纠纷中的权利冲突与衡平――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新闻侵权案件的调研报告》,/theory/artilce_list.asp?id=4509&l_class=4

郭京霞:《新闻侵权:为何媒体总败诉》,/public/detail.php?id=144507

卞建林、焦洪昌等:《传媒与司法》第75~76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5篇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起源与定义

从2008年开始,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开始大量出现。舆情业务领域的人才也成为稀缺资源。国内大量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舆情监测部门纷纷设立,“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新闻和互联网行业的朝阳职业。

网络舆情分析师专职从事互联网信息监测、舆情态势分析、舆论环境研究、网络危机处置等工作,为各级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监测、分析和咨询服务。他们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如数家珍,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准确及时地反映社情民意,预测舆情走势,迅速把握热点,帮助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把握民意脉搏,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发现基层社会矛盾,提示政府及早发现问题,有效化解危机。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基本能力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舆情分析遵循“三结合”工作模式,即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结合,这个过程中往往要交叉使用到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法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舆情分析业务出发,网络舆情分析师应掌握六大基本技能:网络信息挖掘能力、概括剖析能力、抽样统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舆情走势预测能力和舆情对策研究能力。

网络信息挖掘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可能演变成网络舆情的话题和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和观察,注意保存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动向和观点言论,为舆情抽样和分析工作积累重要的鲜活元素。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于四个渠道:一是互联网言论,众多知名新闻综合网站、舆情多发网站、草根网站,每天都在大量关于时事政治、经济生活、社会民生、反腐败、社会道德、教育与就业等方面的新闻信息,甚至有些网站提供新闻跟帖功能,可能某一个新闻热点就会引发公众的兴趣点,出现大量评论和热议的情况,成为舆情信息;二是传统媒体网络版,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纷纷建立网络版,方便公众阅读,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利用各自的信源引导舆论,在意见的互动中共同完成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建构和传播;三是无线/即时通讯,移动电话短信群、手机移动网络、QQ群和MSN群,按照同学、同事、同乡或同好来组成一个个小的交流圈;四是新兴社交型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首先有发帖人发帖,继而引发热烈跟帖,受到广泛关注后形成舆情信息。

概括剖析能力。通过网络监测获得海量网络信息源后,需要对这些信息源进行分析和研判,从中提取出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概括剖析舆情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倾向性和发展态势等情况,以准确得到网络舆情选题的类型、标准、定位和途径。识别热点信息,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或者根据信息的转载量、评论的回言信息时间密集度来判断。实际上,要准确概括剖析出网络热点,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懂得中国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懂得转型社会中网络舆情的公共性,懂得舆情研究和分析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他们对公众情绪要有敏锐的体悟,对网络文化要有贴切的观察,对刻板印象要有深度的理解,对社会心理要有深度的把握,对网络舆情要有理性的认识。

抽样统计能力。网络舆情师分析一方面通过经验人工处理舆情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完成网络舆情的抽样、统计、分析和模型制作,已达到更加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检测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舆情分析引擎子系统,它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热点识别能力、自动分类、聚类分析、倾向性分析与统计、主题跟踪、信息自动摘要功能、截取证据、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报警系统、统计报告等功能;二是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元搜索与信息雷达技术,智能信息抽取技术主要是针对特殊客户进行特定领域的信息采集;三是搜索引擎数据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完成对搜集到信息进行预处理,对搜索引擎数据集进行阶段性的数据维护,支持系统多用户分级管理系统,包括用户逐级进行审核功能。

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是书面文字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报告编写过程中。常见的舆情报告有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热点话题、中央部委形象、地方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及公众人物形象舆情分析报告。网络舆情分析师根据不同的报告形式和舆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文案结构和侧重点,做到文风简洁和严谨,格式规范,信息含量高,舆情分析研判和指导意见观点深刻,态度明朗,同时掌握文字、图形、表格、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的表现方式,使舆情报告编写做到“言简意赅,美观整洁,深度解读,精益求精”,实现舆情报告的科学化、标准化、高效化和形象化。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沟通、辩论、说服和演讲等方面,能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均能灵活驾驭。

舆情走势预测能力。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舆情事件的波及范围、时间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总体性研判。网络舆情的宏观研判主要包括时空研判、民意研判和社会研判三个主要方向,三项指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指数出现大幅度攀升迹象,都有可能带动整体舆情压力的迅速上升。时空研判是对舆情是否发生在敏感时间和重要地点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考察国内媒体尤其是国内网民对于舆情事件的关注度,以及在网络言论中的实际反应。民意研判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舆情宏观基本面的全面浏览和初步分析,以坚持客观、公正和负责的态度,对同一主体作出媒体报道与评论的倾向性和网络言论倾向性的分析考察,对舆情价值作出经验判断。社会研判是对于近期发生的舆情事件、话题和现象更具社会深度和广度的最重要的研判环节,一方面强调事实证据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防止出现捕风捉影的主观臆断,同时需要有充足的历史和舆情案例支撑以及舆情事件本身具体和真实的细节佐证。一方面强调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研判理论的科学运用。

舆情对策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突发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就应积极处置,并把握以人为本、高速高效、依法处理、慎用警力、党政相应五大原则。在处置过程中,具体采用几种基本方法:一是迅速控制事态,抢抓时效,争取事态逐渐减弱,防止其蔓延扩大;二是坚持灵活的动态反应,了解事态起因,参与人群情况,有针对性的作出应对策略;三是统一行动,统一口径,精心组织部署,明确责任分工,时间处置和吁请工作联合行动,才能全面解决问题;四是政府响应及时,主要党政领导直接出面表态和对话,消除群众和舆论的误解和对立情绪;五是主导舆论导向,利用主流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六是组织纪律约束,慎用警力,利用归属组织做教育工作,防止矛盾扩大化,尽量减少参与事件的人数和越轨言行;七是法律措施,利用执法机关依法处置,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取得舆论理解和充分认可,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社会责任

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不仅仅要求其掌握全面的技术,还需要其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替谁看网、为谁说话的问题将直接决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社会功效和存在的意义。如果网络舆情分析师能够摒弃个人主观意愿,完全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表达舆情信息和公众诉求,那么对于捍卫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他们受到某些因素干扰,或者受到某些利益诱惑,单纯以维护某些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为重,掩盖真相、歪曲事实、诱导言论、主观臆断则会严重影响网络秩序,使舆情监管部门因未及时了解事件真相而错失最佳疏导时机,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保证网络舆情分析师这股力量不“变质”,关键是要培养其社会责任,使其树立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将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作为工作的唯一职责和目标。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坚守“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七条底线”如七个砝码衡量着网络天平上每个人的网络责任和个人诚信、品质。“七条底线”更像一条法律准绳将长期维系网络传递正能量。

链接

第6篇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孙凯、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史安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杨保军教授,以及搜狐公司CTO杨洪涛分别作大会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主持,他深情地回顾了舆论研究所30年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开展舆论学研究整整30年了。30年前,我自己还是一个刚刚进入到博士研究生学习的新生。机缘巧合,舆论学研究后来成为贯穿我学术生涯始终的一个宿命。

甘惜分创办舆论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1986年11月正式成立,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所创办的第一家专门从事舆情和民意研究的学术机构,由此拉开了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序幕。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的创办人就是今年年初刚刚故去的百岁老人,我的博士生导师,新中国新闻学理论的奠基人甘惜分老师。甘老在长期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深刻了解到作为社会皮肤和实时晴雨表的舆情和民意的重要性,为创办舆论研究所大声疾呼,四处奔走,经过了他的悉心努力和耐心说服,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终于在1986年得到上级的批复建立。

“三无研究所”的重大贡献

想起30年前甘老师带领我们草创舆论研究所时的艰难起步,我作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内心真的是百感交集。当年舆论研究所的研究是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起步的,按甘老的话说,我们是“三无所”,没有办公室,没有电话等起码的办公设备,更没有人员编制,但是这些并没有妨碍我们以饱满的学术热情和对这片土地的深刻责任感从事中国舆情民意的调查和研究。

按照甘老师的设计与部署,我们首次调查就是围绕1986年年底至1987年年初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这样的事件进行民意测验和舆情研究。针对当时的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利的事情,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事件发生后报比不报有利,早报比晚报有利,主动报比被动报有利的调查结论。调查结论提交后,成为当时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域改善宣传工作、入耳、入脑、入心的主要参照材料。其后,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民意测验与舆情研究。比如说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全国听众调查、第一次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改革意向的调查、首都公众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意向等调查。特别是1988年首都知名人士龙年展望的调查,这份针对200余名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的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正副部长、全国人大和政协常委等具有“三高”特征的知名人士的关于新闻与社会改革意向的专项调查结论,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专门就此调查的结论在一版下方四分之一的篇幅发表题为《多一点阳光,多一点透明,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首都知名人士龙年展望的调查》。要知道,这应该是《人民日报》第一次就一个舆情调查的结果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评论,而当时《人民日报》的影响力可谓是如日中天。

向舆论学研究前辈致敬

我之所以如此详尽的回顾当年舆论起步时的旧事,是感慨与当年我们凭着那么一点情怀、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做出那么轰轰烈烈的事业,奠定了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起步阶段的格局、境界和品质。

在此我要特别向几位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奠基人和重要贡献者表示敬意。首先,当然是我的导师,德高望重的甘惜分先生,他是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最为核心的奠基人和领导者。其次,我要向刘建明教授致敬,他的多部舆论学著作奠定了我们舆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接下来还有在场的陈力丹教授和今天在上海不能赶来的童兵教授致敬。

今天,中国的舆论学研究已经蔚为大观,无论是在研究队伍、研究范围、研究规模和研究方法方面,和30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回顾当年,我仍然觉得新中国舆论学起步阶段时,学人们那种境界、情怀、格局,以及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爱与责任感,依旧是我们今天从事舆情和民意研究者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正处在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上,经济与民心是我们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我们这些人可能对于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和专业能力,但是,我们对于舆情和民意是有所研究和有一定的把握能力的。

愿所有从事舆情和民意研究的同仁们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秉持专业坚守,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好舆情和民意的守望者,不辜负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简介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NewMedia联盟核心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级社会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传媒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

喻国明独著和以第一作者署名的著作、教材共24部,此外还有400 余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自1979 年至2014年底,在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的量居全国第三位,被引文率居全国第二位。

第7篇

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唱响宣传滨海工业区(马鞍镇)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现就加强全区(镇)网络舆情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媒,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聚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加强网络管理,全面、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为区(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组织,明确网络宣传管理的主要任务

成立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支由网络发言人、网络舆情管理员、网络舆情评论员组成的高效有序的网络舆情管理处置队伍,强化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做好对重大网络舆情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工作。

(一)网络发言人的职责。网络发言人由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分管领导担任。主要职责是:以本机关名义,在互联网上滨海工业区(马鞍镇)政务信息;根据权限通报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管辖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及其处理结果;收集网民意见、建议,释疑解惑,回应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主动引导日常和突发的网络舆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

(二)网络舆情管理员的职责。网络舆情管理员主要由政治处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职责是:日常监测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及时报送网络发言人和领导,如发现重大网络舆情要及时上报县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中心;协助网络发言人做好网上舆情引导工作;认真完成县网宣中心布置的任务。

(三)网络舆情评论员的职责。网络舆情员由各局(办、处、中心)信息员担任。主要职责是:关心网络舆情信息,日常监测涉及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对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及时在全县网络民情在线平台信息;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如发现涉及到本部门的重大网络舆情,发生网络时,要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舆情管理员和区(镇)班子成员,并按照宣传提示口径,通过撰写博文、评论、留言发帖等方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协助网络发言人、舆情管理员做好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完成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任务。

三、健全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工作机制

按照“积极利用、正确引导、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网上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引导工作,切实发挥网络信息资政作用。

(一)建立网络舆情收集汇报制度。要求网络舆情评论员每天至少浏览一次各门户网站和本地互联网,尤其是贴吧、BBS、博客、微博等,对涉及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查询,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主动答复处理相关咨询、投诉、建议,及时将网络舆情情况报告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第8篇

[关键词] 富士康;第一财经;舆论监督;名誉侵权;法律政策

【中图分类号】 J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06-2

一、冷静反思:媒体自身是否违反新闻专业主义

富士康《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到处斥骂之声,认为富士康不该告这个状;更有专家站出来,称富士康应该告的是媒体,而非其聘用的记者;还有人猜测富士康绕过媒体记者,居心不良。

这些论断出发点都是好的,就是维护公共权利和行使监督权的媒体。但我们不妨从另一面思考一下,富士康以权益受损为名,状告记者,其行为并不违法,其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也应该得到保护。至于被告应该是媒体还是记者,由法院判定。富士康告错人的话,法院自然会判其败诉,就此点过多指责和猜测,显然有失公允。

还有相当数量的公众认为,富士康记者,说明他们“不老实”,既盘剥了自己员工,又想对抗媒体监督。这就犯了“舆论审判”的错误。富士康以名誉侵权为由告记者,其依据自然是记者报道失实。而报道是否失实,显然是此案的关键,也成了争论的议题。

通过查阅当事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王佑采写的关于富士康存在的“严重超时加班”的报道《跨国公司中国代工厂黑幕 女工连续站12小时工作》,不难发现,最后的段落显得夸张,确有瑕疵。比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员工如此形容他们的生活:‘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小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不管富士康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其员工总不应该同驴、猪、鸡等动物相提并论――禁止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媒体自律的客观要求。

对于一家把“受尊敬”和“可信赖”视为核心价值的报纸来说,一定要在新闻品质上赢得无懈可击。新闻媒体占据着舆论的制高点,依靠客观真实的报道而生存,虽然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责任但不能夸张和歪曲报道。如果媒体自身存在着报道缺陷,还在用自己的天然舆论优势来形成一种“高压气场”,再加上又带动了许多盲目跟风的媒体跟着起哄,那我们将很难看到一个具有正义形象的主流媒体敢做敢当的“气魄”和“磊落感”。

二、和谐共处:新闻舆论监督和新闻自由权

新闻舆论监督和新闻自由权本来是一对和谐共处的关系,在我国现行新闻体制下却存在冲突的一面。近年来,新闻侵权案件日渐增多,侵害名誉权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有统计显示,从1985年我国第一起“新闻官司”到1994年10月的180起“新闻官司”中,涉及侵害名誉权的诉讼占85%。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已引起新闻界和法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如何才能既保护媒体正当的舆论监督权,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又能制裁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保护自然人、法人的人格尊严,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思考的重点。

在“富士康告记者案”这一舆论事件中,如果没有新闻的即时披露,富士康这家上市公司存在的一系列严苛的工作制度便不能昭告于天下,许多人的合理权益也只能深埋在事实背后。只有在保证新闻自由的情况,这些事件才可以及时的被公布,而公布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关注率。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广泛的关注度,使得权威者不得不采取行动。所以,新闻自由便是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

但是,媒体必须掌握好“平衡”技巧,不作一方“代言”。所谓“平衡”,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传媒、新闻工作者应保持的一种客观公正的立场,其表现就是与报道事件的相关各方都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尽可能保证当事双方具有同等的话语权。这就需要媒体掌握各种各样的“平衡”技巧,如对相关各方的意见进行全面报道,为对立双方提供发表观点、进行申辩的机会,安排对等的版面以示平等对待等等。

总体来说,在政治文化逐渐走向开放和文明的过程中,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舆论监督,接受舆论监督,是政府、企业对社会公众负责的一种表现。同时,媒体也要把自己定位成公众的代言人角色,而不是“判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现良性的官媒关系,媒体才能使舆论监督回归至正常的轨道,新闻自由权利才能得到更好地体现。

三、呼吁法治文明:让记者不再是“没有盔甲的战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已经从单纯的政治宣传,过度到对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关注。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报道消息,引导舆论,社会监督等各个方面都担负起了社会责任。

真实报道、记录客观事实,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是对媒体最基本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媒体与社会各方面的纠纷也难以避免地日益增多。体现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的权益被侵害;另一方面则是新闻工作者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新闻工作的维权的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全面关注,新闻侵权同样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的新闻媒体属于党,属于国家,属于人民,是社会公器,为全社会所共有。记者接受媒体的授权或委派,其合法的采访活动无疑具有公共性、公开性和公务性。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与公安、工商人员执行公务一样,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职务行为。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加快新闻立法进度,使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障,让法律尽快使我们的记者摆脱“没有盔甲的战士”这个尴尬的称谓。

参考文献:

[1]费爱华.新媒介背景下的社会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2012.

[2]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4-7.

[3]孙旭培,吴麟.新闻媒体与“决策气球”[J].新闻爱好者,2005,(3).

[4]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侵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

第9篇

当年曾受到李嘉诚剪报启示的王剑波也将公司命名为“东方剪报”,这里是否有对亚洲首富致敬的意义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相当明确的是,如今的“东方剪报”不再仅仅提供传统剪报这一功能,更多的是新闻、广告信息的全面收集、分析、舆情预警。当然,其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而是全方位覆盖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移动、户外等全媒体。东方剪报也早已拓宽了“剪报”的字面含义,成为了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的利器。而近年来,随着与世博会、国土局信息中心、故宫、三元牛奶、首钢集团、以及沃尔玛等政府部门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世界级公司深度合作,东方剪报已经成长为媒体舆情监测行业翘楚。

厚积薄发的东方剪报

媒体舆情监测,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百度百科上有如下通俗定义:整合媒体信息和互联网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海量信息自动抓取剪辑、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媒体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剪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自身资讯、竞争对手、行业动态,做出正确的传播与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在海量信息汹涌的互联网时代,媒体舆情监测可谓生逢其时。一条负面信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品牌形象的坍塌或摧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媒体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东方剪报在信息咨询产业积蓄多年的能量在这一大时代下蓬勃爆发了。

屈指算来,东方剪报已经有十五年的历史了。

“在公司最初成立的那几年,尽管一直在关注着信息咨询,尽管也在做着信息收集等相关剪报工作,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它地方,也是因为,公司成立最初那几年,媒体舆情监测的理念还不像现在这样被广为人知。但庆幸的是,我们的公司尽管在最初那几年没有扩大规模,但却一直保持着信息收集和分析人员的积累,因此,在这一行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迅速跟进,快速出击。”王剑波毫不讳言公司曾经的蛰伏期。或许,也正是那几年的蛰伏期,让他能够积累深广的人脉资源,以及明晓了他对信息咨询行业无法割舍的情怀,因而,他和他的东方剪报能在舆情监测大环境爆发之时,抓住机遇。

几年间,东方剪报的服务对象有政府也有企业和机构,服务的行业涉及金融、IT、通信、体育、教科文卫,服务范围有国际重大赛事监测也有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它帮助政府舆情预警,也帮助企业品牌传播,它做好媒体舆情监测本身,也专注深挖跨媒体多模态全媒体舆情信息大数据内核的理论研究,同时更致力于全媒体舆情信息的个性化服务。

让东方剪报在媒体舆情监测行业崭露头角的案例不能不提的是世博会的舆情监测与剪报服务。众所周知,世博会是一次国际盛事,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展示自己实力的一次绝好机会。中国又是首次举办此次盛会,在媒体监测,特别是舆情预警方面自然也会以国际化高标准严格要求。因此,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的招标过程中,东方剪报竞争对手的实力都不容小觑,每一个参与招标的舆情监测公司从实力到战绩都有着辉煌的记录。“那段时间,真的是压力很大,想要打赢这一仗不容易,毕竟,这是一个国际化盛会。”王剑波回忆着,“只有全媒体监测,才能把握舆情!”东方剪报在业内首先提出了这一响亮口号。“我们除了拥有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系统,遍布全国的线下剪报人员也成为此次招标成功的关键。如果只从搜索引擎上摘引信息,难免会遗漏很多线下信息,而在很多线下信息还没上网的情况下,线下信息员的剪报工作尤其重要。”东方剪报遍布全国,网点密布的线下信息员,成为世博会招标过程中的优势和亮点。而这也是东方剪报打造中国全媒体舆情监测个性化服务第一品牌的一张王牌。

世博会的舆情监测,招标成功只是刚刚开始,在长达五个多月的世博会运行期间,王剑波和他的团队真可谓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刻也不能放松。网上通过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系统日夜不停地全网采集,线下信息员从读报识别到扫描采集,从现场拍摄到实时采编,及时信息,不遗漏每一个信息点。在世博会试运行期间,东方剪报及时收集参观者的信息反馈:世博场馆内的饭菜过于昂贵、场内指示标志不明晰等等状况及时反馈给了组委会。组委会根据东方剪报提供的媒体舆情数据与分析报告,迅速调整服务。在长达五个多月的世博会舆情监测中,王剑波和他领导的团队打了一次漂亮的战役。也充分证明了,东方剪报已经拥有了服务国际化盛会的实力,不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时间上,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一条信息可能发生的奇迹

在东方剪报的网站上,有着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我们每期提供的信息哪怕只有一条被您采用,您就有可能作出一次成功的决策 ;我们每期提供的信息哪怕只有一条被您采用,您就有可能避免一次决策的失误”。这并非危言耸听,有实例为证——

2008年,国产奶粉遭遇一次严重的信任危机,北京三元集团委托东方剪报为其做“三元媒体报道每日适时监测”。东方剪报立即启动了红色危机预警。

2008年9月20日,《生活报》记者笔误,错误报道了一则“发现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液态奶含有三聚氰胺”的消息。当日下午4点27分,该文章刚在网络发出,4点30分,东方剪报媒体监测中心就监测到了这一负面报道信息。当日正好是周末,监测人员立即通过电话向三元报告了这一舆情信息,很快引起了三元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他们果断的采取了紧急措施,《生活报》于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在头版公开向三元及大众做了“诚恳致歉”,并重新刊登了正确的文章。东方剪报的危机预警,帮助三元挽回了一次严重的舆论损失。

同时,东方剪报媒体监测分析专家组也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国应对‘问题奶粉’期间三元媒体监测分析报告”等任务。为此,三元有关领导亲自打电话给王剑波,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一条信息从发出到被监测到,仅仅不过三分钟时间,就在这如此短暂的时间,狙击了一条会带给企业致命冲击力的信息。

类似案例还有霸王洗发水。2010年11月,霸王集团因为香港凤凰卫视发端曝光的洗发水含致癌物质事件而成为众所周知的危机舆情事件。东方剪报接受委托对其进行全媒体监测并做舆情分析报告。东方剪报舆情科技研发中心采用“人机结合”模式,使得客户信息得以全面快速准确的把握。在某次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细心地发现了人民日报的一则题为:“‘网络打手’如何翻云覆雨,操纵网上舆论?”的新闻——这并不是专门为为霸王写的文章。但在这篇文章中人工甄别到了一句:霸王洗发水是网络打手“受害者”的话,舆情分析人员敏锐地将此提炼为:“人民日报为霸王说了公道话”,成功地将霸王洗发水品牌从备受网民指责的品牌转化为网络暴民口中的受害者,可谓绝地反击,峰回路转。而这些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舆情监测,同时将服务外延到品牌服务中,可谓一次令人惊艳的危机公关。

2011年,故宫相继遭遇“十重门”、“盗窃门”“错字门”等重大负面信息的包裹中,一时间,故宫成为众多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平日高大上的形象遭受严重的伤害,基于此,故宫委托东方剪报为其做舆情监测,东方剪报为其提供了完整的舆情分析监测分析月报,成功地将故宫从负面信息包抄的境遇中突围。

……

东方剪报自主研发的N讯技术在国内也属于领先水平,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从硬实力的N讯产品到多年经营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信息剪报员,以及核心员工敏锐的信息判断力,东方剪报在媒体舆情监测过程中总是能带给客户惊喜。

从媒体人到舆情先行者

东方剪报最近几年战绩不俗,它的创建人王剑波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引起业内瞩目。

王剑波是重庆人,豪爽耿直重义气也成为他身上浓重的性格特征,按照王剑波自己的话说,他是工农兵学商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做过。六十年代出生的他,赶上过上山下乡务过农,做过工人,也曾经当过兵,后来成为重庆某中学的政治教员,而此时又纵横商海。不安于现状的他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下,抛下家乡所积累的安稳生活,来到北京打拼。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他很快在传媒业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曾经担任过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地区开发》杂志社副社长、人民日报《情系中华》执行主编。主持并策划过多项大型主题报道。在担任《情系中华》执行主编之时,成功策划报道华人华侨100系列,也就是在此次大型人物报道过程中,他得以采访长江实业集团总裁,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如前所述,也是在那次会面之时,他无意中看见李嘉诚桌上的剪报集锦,成为他创办东方剪报信息服务公司的诱因。

“那次采访前后历经两个多小时,李嘉诚先生非常平和亲切,一点也没有所谓首富的傲人架子,从他的人生经历到他的商场经验,都很诚恳地与我们分享。”王剑波看着墙壁上他与李嘉诚的合影,陷入了愉快的回忆之中,“那次采访,受益颇深。”

与智者一席谈,胜过寒窗十年。那次采访所领受的智慧财富,成为王剑波人生重要的积累,并不仅仅限于他从李嘉诚那里获得的剪报启发,还有亚洲首富那独有的开阔胸襟与国际化视野,都成为他的学习榜样。

第10篇

关键词:电视 新闻报道 新闻事件 舆论引导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电视新闻目前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影响着人们对此事件的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件,例如,高考学子勇于斗歹徒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例如篡改同学高考志愿的新闻事件等。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引导着整体的舆情发展。

一、电视新闻的科学分析

(一)内涵

电视新闻主要是指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通过电视等媒介向观众进行新闻传递的一种方式。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时候需要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以声音、图像或是视频为主要的传播手段,通过电视荧屏向观看者传递所报道新闻事件的主要信息。

(二)特点

电视新闻作为目前主要的新闻事实报道的手段之一,拥有者众多的特点,使新闻报道更加适应人们的需求。总体讲,新闻报道主要有五个主要特点,分别为:第一,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传播速度非常惊人,在目前的新闻事件的播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第二,新闻报道的形象更加生动,电视新闻是以图像、声音为主要的感知媒介向人们传递新闻信息,这样的形式更加生动,更加受人们的欢迎;第三,电视新闻的向人们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大,整体传递的内容丰富,可以涵盖众多的领域和行业,人们通过电视新闻可以接收到众多的新闻信息;第四,传播的形式更加立体化,电视新闻的报道元素主要是声音、图像、文字,在整体的传播形式上看内容的传播更加立体;第五,电视新闻的传播不受空间限制,信息的传递可以横跨山脉,覆盖众多的地区,接收的新闻事件的空间范围更加广阔。

(三)优势分析

电视新闻有着众多的优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优势。多种时空效应是电视新闻的第一个优势,主要是丰富了报的形式,可以将现场报道、主持人以及专业的评论人员进行时空的融合。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对最新发生的事件有着较高程度的掌握,同时,电视新闻以直播的报道形式提升新闻的报道质量和时效性;第二个优势是广告效应,很多商品为了实现较高的宣传效果,纷纷选择在电视中刊登广告。电视新闻的播放和制作中也插入一些广告,我国电视新闻最近几年的广告效应实现较大基数的增长,广告的规模实现了增长;明星效应是电视新闻的第三个优势,电视新闻的发展使电视记者和主持人走进人们的眼中,名记者和名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收视的一个保障,很多记者和主持人成为电视明星行列中的一员。

二、电视新闻目前存在的舆论引导的不足

(一)引导方式不全面

就目前我国的新闻报道的情况看,存在着引导方式不全面的问题。电视新闻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时没有完全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对整体的舆论引导没有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很多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电视新闻没有根据新闻事件的传播科学性和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客观性报道,在整体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没有占据抢先的优势,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公正的舆论引导,导致很多新闻事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这些电视新闻的报道由于缺少正确的、客观性报道,使电视电视新闻在第一时间里失去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使整体新闻事件在后续的报道中出现被动的现象。引导方式存在片面的问题会使整体的电视新闻缺少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对舆论的引导方式存在不健全现象,使电视媒体在该事件的报道丧失权威的引导作用。

(二)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采编播制机制不够健全

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是难以预测的,这些事件的发生较为突然,给电视报道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舆论引导的成效。一旦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由于没有形成健全的报道机制,相关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处于一个没有防备,较为被动且慌乱的情况,这样会导致新闻的报道出现不及时现象。不及时的新闻报道就会在时间上面缺少舆论的强大引导,会使一部分负面的舆论钻空子,影响社会环境的稳定。因为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电视行业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全面的报道,不能开展正面的引导,容易出现报道不及时的问题。由于电视新闻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的报道,会导致社会上一些个人性质散播的信息得到大范围的传播,这些信息的传播往往会出现扩大事情负面影响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扭曲现象的新闻传播,会使浏览这些新闻的群众产生恐慌的心理。

(三)负面新闻的报道不合理

电视新闻有着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存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不合理的问题。一些电视新闻在进行重大事件报道的时候只重视对负面效应的报道,忽视对事件中正面意义的报道,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产生不安情绪。例如在报道意外事故的时候,一些电视新闻只是对伤亡的情况进行报道,对事故抢救工作没有进行重点的报道,人们容易造成焦灼的情绪。这些负面新闻报道会给人们产生一个很不好的社会认知,一些人们会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一定的怀疑,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由于这些新闻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模糊的现象,出现选择片面的问题,会使电视新闻的报道缺少正面舆论的引导作用。同时,这些负面新闻报道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很难在短r间内消除,对人们社会活动顺利开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电视新闻实现高效舆论引导的优化策略

(一)实行全面的舆论引导工作

针对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有全面的舆论引导工作,针对新闻事件的舆论评价应该建立在维护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进行事件的客观报道。电视新闻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威优势,科学化解矛盾,积极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以一种积极的、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减缓和解决群众出现的焦躁恐慌、情绪。电视媒体必须要在新闻报道的工作上建立全面的引导机制,在针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应该做到事件相关的信息全方位报道,让人们对事件有正确的了解,避免接收错误的信息而出现不好的心理活动。同时,新闻行业应该第一时间和政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取最新的政府对事件的处理动态,并及时通过电视向人们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引导。通过和政府进行高效沟通,及时播报正确的信息,减少和避免虚假信息的出现,减少负面新闻的传播和影响。通过健全舆论引导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虚假报道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以正确的、客观的方式引导群众对新闻事件产生看法和开展评论。

(二)健全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

虽然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然性,但是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是有征兆可寻,可以通过健全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突发意识,使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再慌乱,从而有效遏制不正确的舆论引导现象。通过机制的健全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突发事件的意识,做好突发事件准备工作,最大程度完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成效,使社会环境更加稳定,遏制那些负面舆论的传播。

(三)重视负面新闻的报道

负面新闻的报道不是对一些不好事件的发生进行过分的渲染,而是应该对事件的处理情况和相关人员的安置进行科学的报道,引导人们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的认知。针对负面新闻的报道,新闻行业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用客观报道让人们对事件形成正面的理解,减少负面情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电视行业作为舆论的主要阵地,应该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在热点和重点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上,进行第一时间的正面报道,对具有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进行公证的报道,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客观的报道,帮助群众对事件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引导人们产生健康的、正确的舆论。

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舆论的引导对社会环境的稳定有着很大影响,很多新闻事件是突发性的,对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针对突发性新闻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高效性开展,新闻机构应该健全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使电视新闻以正确客观的方式引导舆情。

参考文献:

[1] 张玮.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332.

[2] 张良君,贺丛周,刘阳.信息时代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规律――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08):42- 44.

[3] 张国一.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的提升[J].西部广播电视,2016(01):82.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历史溯源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12-0023-03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2年的历程。细细审视其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重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一、民主革命时期舆论监督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重视舆论监督的思想;尤其在一些文件中,强调要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强大武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性,发挥报纸的舆论效应,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倡导群众路线,践行并保持三大优良作风,就是重视舆论监督最鲜明的诠释。

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从1921年的创刊起,就无情地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反动本质,帮助人民认清正确的道路。1931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发刊词中指出:“这不但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还要能热烈的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需要以自我批评的精神,检阅工作的成功与缺点,找出正确的方法”。[1]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由博古起草的改版社论《致读者》,明确提出,“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于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弱点,党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同志的态度加以批评和指摘。”[2]1942年9月9日,西北中央局在《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西北局规定,下属各分区各县委宣传部长,必须担任的通讯员,负责组织其管辖区内的通讯工作,组织同级党政干部及党外人士为报纸写稿,发展通讯员、搜集材料,反映党报在群众中影响的意见”,“各地的党组织,或党员个人,如受到解放日报上的批评时,均应于最短时间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这个报上作负责的答复,如果批评属实,则应说明所指缺点与错误发生的原因,及应如何改正的办法,否则,应被批评的组织或个人,将要受到党纪的制裁。”[3]其间,《为改进党报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党报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自我批评,表扬工作中的优点,批评工作中的错误,经过报纸来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临近,中国共产党更加努力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1945年,在回答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会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国家才不会人亡政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广开言路,充分发挥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派的批评和监督,舆论监督氛围轻松活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舆论监督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在百废待兴时期,为了克服党内消极自满情绪,最有效的手段是让人民监督党、监督政府,最经济、最广泛、最便捷的方式是舆论监督。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借鉴前苏联的舆论监督经验,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监督方式的探索。其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执政党治国理政过程中确保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听取来自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包括派、无党派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各种不同意见和建议,突出方面就是强调利用媒体对国家政治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利用报刊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有效监督。

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开展了1950年的整风运动和1951年夏到1954年春的整党运动。其间,都比较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指出:“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的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就要被严重的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4]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再次强调:报纸是党用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尖锐的武器。

为了促进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推动文化科学事业方面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充分发挥派的监督作用,开辟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舆论监督之路,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与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批评报道和批评稿件超过4万篇。报刊集中揭发和批评了一批重大的典型事件,如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件、山西省交通局干部多起重大贪污案件,以及“三反”“五反”运动时干部队伍中贪污、受贿等一系列不良行为,同时还对整党整风中发现的严重和违纪的党员干部进行了公开揭露,给刚刚解放的群众树立了信心,使党的威信和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5]195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调,对于人民内部矛盾,“不是用强迫的方法,而是要用民主的方法”,即用讨论、批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强调了舆论监督作用。但随着“左”倾错误抬头和反右扩大化以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运动式、异化的舆论监督方法盛行,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正常发展。

1966年5月开始的“”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状态达到了顶点,舆论监督在十年“”中遭到严重破坏。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大众传播媒体成为政治运动和大批判的工具,就连群众监督中公民基本的话语权也被运动中所谓的“揭发”和“炮打”所代替,中关于党员的基本权利完全取消。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舆论监督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打击状态。当然,其间也有一些重视舆论监督的声音,如1975年7月、9月期间,、邓小平对文艺界“百花齐放不提了、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就提出了批评。

三、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至今,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观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随着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舆论监督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里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如何利用监督的力量保证社会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就强调:“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6]

这一时期党的舆论监督思想一方面以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又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民利角度思考舆论监督发展,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途径和机制,舆论监督思想体系逐步形成。198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讨论稿发至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参加讨论有4000人之众,规模空前,讨论热烈,民主氛围浓厚,讨论期间共发快报88期,简报938期,舆论监督作用明显。从1987 年开始,“舆论监督”连续6 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并明确表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的思想理念有了质的飞跃。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关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长篇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强调: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这个时期,党强调把舆论监督同群众监督、党内监督、法制监督与政党监督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集约化效应。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其通过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舆论监督的合力。”党的十报告再次重申:“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细细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舆论监督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其一,电视确立在舆论监督中的强势地位。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作用日益凸显,揭露了诸如重大矿难、“基金黑幕”、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以及足球“黑哨”风波等一系列事件。其二,舆论监督全面推进。负责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主张大幅增加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 时任总书记的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也明确指示,宣传工作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7],大学生孙志刚死亡案和全世界关注的SARS事件就是当时舆论监督的重点。其三,时评开始崛起。以市场取向为主的报纸和部分电视台充分利用时评开展舆论监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四,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日益凸显。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出现新的舆论监督方式,社会公众更愿意使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通过诸如微博等新媒体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及效能做出及时评价。为了应对变化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顺应信息化时展要求,不断注重舆论监督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及时更新舆论监督的手段与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的监督功能和扩音功能。同时,针对新型舆论监督便捷性、广泛性、低廉性、难管理性等现实,“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8],避免网络暴力、网络造假、网络造谣蔓延,以防“秦火火事件”、“立二拆”等再次发生,以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梳理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启示:中国共产党一直比较重视舆论监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加强舆论监督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加强舆论监督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促进舆论监督必须尊重舆论发展规律;重视舆论监督必须注重引导,防止舆论暴力和舆论造谣;舆论监督必须与其他监督方式充分结合,才能实现舆论监督效应最大化;加强舆论监督任重道远,依然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发刊词[N].红色中华.1931-12-11.

[2]致读者[N] .解放日报.1942-4-1.

[3]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N].解放日报.1942-9-9.

[4]中国新闻事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01.

[5]刘淑霞,王平川. 历史问题对策[J]. 新闻知识,2009(5).

[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1.

[7].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1-11.

第12篇

毕业实习调研报告范文(一)

宁波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属于北京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办公面积2500平方,拥有800平方的中心机房。公司由中国青年报社组建,结盟在建设一个国家级的引领舆论导向的新媒体平台。舆情快递VOICE EXPRESS是公司核心产品。该产品经历多年技术沉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公司主营业务是互联网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与分析、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在北京,中国青年报社、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上海,我们有自己的应用研发中心;在宁波,我们有数据服务中心。公司共有70人左右。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卫生、宣传、政法等系统。

公司产品介绍:

公司的主打产品舆情快递,是基于舆情监测预警和互联网口碑传播的创新客户服务管理系统。系统对各种网络信息源实施全面、精准、实时扫描和采集,通过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严格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报告,提供量身定制的数据服务。帮助您有效监测网络舆情动向,预警网络公关危机,在海量网络信息中聚焦价值!

网络舆情概念和工作内容:

网络舆情监控是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一个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舆情监测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公关部门。可以各类新闻网站、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客、图片、 视频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

各种舆情监控系统工作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1)网络信息采集系统从互联网上采集新闻、论坛、博客、评论等舆情信息,存储到采集信息数据库中。

(2)舆情分析引擎负责对采集信息进行清洗、智能研判和加工,分析结果保存在舆情成果库中。舆情分析引擎 依赖于智能分析技术和舆情知识库。

(3)舆情服务平台把舆情成果库中经过加工处理的舆情数据发布到Web界面上并展示。

(4)通过舆情服务平台浏览舆情信息,通过简报生成等功能完成对舆情的深度加工和日常监管工作

舆情监控的信息来源由于信息的高度发展,信息大部分的来源已经转向网络。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实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这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刚开始对于从未接触的岗位,我感到是那么的陌生和新奇,因为这是我从没接触过的行业,虽然有时候会担心做不好 这一块,但是我还是相信只要肯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做好。培训第二天我被分到监测二组工作,最开始看着软件不知该如何操作,如何去判断归档、预警,经过第三天整整一天的熟悉、操作、询问之后,开始对Imanager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还不是很深入,但我相信通过一点点的摸索,很快我也能和其他同事一样。

当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发现,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自己所接触的东西,所认知的东西,所了解的东西真的是少之又少。

自以为在大学期间经历的比别人多,做的比别人好,可在工作后又算的了什么呢,学到的不一定有用,可能最有用的还是处世态度,认知方法吧。身边有很多同学会感叹当初如何如何的风光,如今却做的打杂的营生。殊不知,这是在磨练自己的心性,再好的玉,未经打磨总有它的菱角。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让自己在职场中迷失自己真正所需的。当我们在离开了象牙塔的时候,其实什么都已不是,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新的开始,需要的是适应,放低姿态,从零开始,而不是留恋过往或曾经的拥有。已经工作有阵子了,差不多对于一个刚步入职场的人心中已经有那么一点点的改变了,是好是坏就不得知了,有人会觉得工作枯燥无聊,有人会觉得还是很新奇、觉得自己可以改变点什么。生活和工作自是如此,一味的认命,那么也就这样了,如果你觉得你可以改变或者做的更好,那或许会有另一番意境。

磨练了一阵子,说到工作总结,可能就寥寥几句话而已,说到心里的想法可能会更多吧,这或许是对一个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是最大的也是最不一样的感触,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去争取的,是需要付出去换回来的,你得到了多少也就是你努力了多少,不必抱怨事事不公。

毕业实习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实习目的:

光阴如梭,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相较于2两年的理论学习,毕业实习则是我们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实践课程,在此期间,我们每个人都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来检验一下自己两年来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针对性和相应掌握的程度如何。10年六月初,我来了江西骏丰频谱公司东门经营部,开始了我作为出纳的实习生活。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骏丰频谱公司创业于1989年,一直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现已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高科技为先导,以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基础,以国内资深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及国家权威研究与检测机构为依托,以丰硕的专利成果和系列化的非药物健康产品为核心,以严实的经营作风与科学规范的管理而不断发展壮大。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为了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由学生变成工作者的转型期,承前启后是实习所要把握的必要环节,虚以好学方自强。对于开始的适应阶段,每位同学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工作都必须做好一定的主观和客观的认识及评价。

我的工作名称是实习出纳,也和我学的专业较对口,所以工作上来也是感觉非常舒服的。几个月的实习生涯虽然很短,但是我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学到并掌握了不少财会方面的实用知识,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相关工作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总的来说,这几个月不仅是一种收获,也算是出身社会后的一种成长和磨练。转眼间我们的实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在写实习报告时,回头看看这些日子的工作日志,感觉不是莫须有的空虚,而是实实在在的充实。

1、工作能力。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能够虚以求学,同时还对每一天的工作记录、工作项目、工作动态有次序的整理起来,写成工作日记,以备以后参考学习。期间,能主动地向老员工请教,借鉴其经验,取其长补己短,虽是初入社会,却很快地适应了这种实习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单位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我觉得很开心,我知道,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学校的荣耀,因为我们都是渤海大学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在学校学的是财会电算化专业,但通过在校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一点出纳方面的知识,也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单位所交给的相关工作,在这一点要感谢院校给我们提供的图书馆,正是有了这个知识的海洋作为平台,我们每位大学生才能更广泛更全面地涉猎到更多的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实习生,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期间,也帮公司做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实习方式。进入实习岗位,实习单位考虑到我们都是实习生等因素,便指定安排相关人员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对我们进行培训,通过必要的工作前培训来提高日后所需工作的相应技能。在工作中,实习生们都能够严以自律,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认认真真完成实习单位所交付的任务。虚心向学,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努力加强实践知识,力求在实习单位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实习生虚心好学的工作态度,自奋自律的工作原则均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师傅良好的评价。

3、实习收获。财会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有了很大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均已熟练掌握;提高了与人交往方面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学会不少做人方面的道理;汲取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以后再就业和个人能力再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即将需要完成的论文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就顺利毕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实习总结及体会:

想起刚做实习出纳员时,面对问题总是手忙脚乱,现在却已渐渐熟悉并独立完成公司所交任务,感觉真是一种收获、一种个人能力的提升。但我明白,实际操作其实远远要比理论知识复杂的多。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做账。

其次,就是会计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这为其一。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这为其二。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这为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