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17:2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2月18和19日,作为教导主任班的一名学员,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院举办的“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活动历时两个半天,分语、数两个学科,进修学校的领导采用“与名师同上一节课”的形式,先由__小学的教师上课,然后名师换班再上同课,现在想想可能是进修的领导也是要看看我们的教师与名师比到底差在哪儿。不比不知道,这一比,正如教研员__说的,我们的课是一只丑小鸭,名师的课是白天鹅。差距是如此的大,那么,到底差在哪儿呢?
纵观这四节课,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我们教师的课生硬死板,花哨无效。
以两节语文课为例:
1、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两位老师上的是四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学会感谢》,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说我们的教师没有问题。和名师比,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的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2、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两节课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我们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意在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捕捉学生交际的话题,这样做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话题来自身边的事,学生都有话要说,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互动的环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师生情”“亲人情”“人情”“人与自然情”这几个情境,使口语交际的训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去记,去用,这种方法条理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我们现在是较普遍,也是教师喜欢用的一种,但它最大的弊端是知识是教师给总结出来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被动的,是教师给个拐棍然后被牵着走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知识的记忆当然不牢固。正因为这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学生思维不积极,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的现状。
名师在这方面做的和我们大相径庭,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4、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我们的课包装华丽,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气氛热烈,但静下来想想,学生们就像在演一出教师导好的木偶戏,主角是老师,学生是老师手中木偶,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行动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只要跟着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
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们都说太累。是啊,我们的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备教材、备教参、查资料、制课件、“背”教案、“背”导语,演练各个环节,付出的辛苦是平时一节课的数倍,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不断地指挥学生,能不累吗?而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在安排这次活动的时候,四年级只有两个班,把好班安排给了我们的老师,把差点的班安排给了名师。说心里话,差点的班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不如好班,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教师普遍反映班级学生不会上课,不会回答问题,把这样的班安排给名师,场合那么大,闹出笑话来怎么办?到上课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级的学生思维敏锐,回答问题干净、利落,课堂气氛活跃,,比好班表现好的多。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在欣慰之余,我们不仅要深思:差的不是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的老师素质差。我们去市内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时候,对城里孩子的素质羡慕不已,心里都想过:如果这样的孩子放在我手里,我一样会教的很好。但真的把城里的孩子放在我们手里,那是孩子们的悲哀;如果把我们的孩子让名师来教,那是孩子们的幸运。
名师在课堂上风趣机智的语言,亲切祥和的教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将生成内化的应变能力,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正如市院教研部李凤荣主任所说的:要想成为名师,我们需要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