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

关于牛郎织女的诗

时间:2022-04-12 04:3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学完《牛郎织女》一课,孩子们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请他们围绕“牛郎织女”这一话题,再搜集些资料做一个简单的阅读拓展活动。两天过后,课代表王睿跟我说,他们都准备好了,搜集了不少诗词、传说、故事,有些小组还做了演示幻灯。趁着下午有一节活动课,我们便将桌椅拉开,围坐在一起。

活动由王睿主持,看得出他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整个活动分成几个板块。

先是张晗沁介绍“七夕”的风俗。她说,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节日――七夕节。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据说,这天晚上在瓜果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呢!张晗沁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有人补充:据说,七夕这天不大能看到喜鹊,因为它们都去搭鹊桥了;现在很多地方还能看到“鹊桥”这个词,我们苏州就有一条路叫“乌鹊桥路”;还有一个词牌名叫“鹊桥仙”呢,秦观就写过一首《鹊桥仙》。

接着,大家又把话题集中到与“七夕”相关的诗词上来。彭佳欣说道:“我们背的古诗《秋夕》里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在她的带领下,大家不由得跟着背诵起来。刘畅显然是有备而来,用幻灯呈现出刘禹锡的《浪淘沙》、秦观的《鹊桥仙》、《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他不但给大家讲了诗的意思,还带着大家读读背背。在他的带领下,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快结束时,大家一定让我也说说。我想起了另一个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便说:“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一个说法。据说,织女原来住在天河的东边,是天帝的女儿。她年年都很辛苦地在织布机上织布,却没有空闲打扮自己。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就准许她嫁给了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却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非常生气,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面对这样一个版本的故事,孩子们显然一时不能接受,他们更认同的是“王母作恶”的版本。我就问:“你们更喜欢哪个版本?”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书上的版本。”“是呀!这个版本更符合老百姓们勤劳善良、向往自由的追求,所以它也流传最广。那么,哪个是真的呢?”“都不是真的!”六年级的孩子非常清楚神话故事虚构的本质。“都不是真的,就像《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一样。这些传说都是我们的祖先在解释天地起源、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时美妙的想象。”

一节活动课很快结束了,而关于“牛郎织女”的话题却还在孩子们间讨论着。我也久久放不下一些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我们一直提倡不要囿于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无意间,我正是通过《牛郎织女》一课,为孩子们推开了一扇走进民族传统文化的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而精彩,不可能穷尽于教材的有限篇幅。以课文为基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拓展活动,在中高年级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围绕“牛郎织女”这一话题,孩子们分工合作,搜集资料,介绍讲解,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在这次交流中,他们的见闻感受大大超出了课文提供的信息,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对“牛郎织女”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相对全面、深刻的了解。

在万圣节、圣诞节风行的今天,也许我们在无意中冷落了“牛郎织女”、“后羿嫦娥”,忽视了梁祝化蝶的凄美、屈原投江的悲凉。时常在传统文化中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孩子们的“根”才能在这块土地上扎得更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正应该帮助孩子们把“根”扎得深些,再深些吗?

第2篇

师:同学们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七夕》吗?能背吗?

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师:面对美丽的星空,怎能不让我们浮想联翩呢?90年前,年轻的诗人郭沫若面对美丽的星空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天上的街市》。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生:(读注释1)

师:下面由我带领大家一起神游“天上的街市”(范读),请大家思考:

1. 在天上的街市,你看到了什么?

2. 你认为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文中找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我看到了街市、陈列的物品和牛郎织女。可以用“美丽”来概括。

师:天上的街市美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生:点着无数的街灯。

有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这是写的景,还有呢?

生: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相会吗?

生:闲游。

师:用你们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他们在街市闲游的场景。

生:他们边走边聊关于月亮的对子。

他们在跳舞。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甜蜜。

师:在传统神话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的?

生:牛郎织女被分开了,一年只能相会一次。

师: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齐读3-4节。

生: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和传统故事里的牛郎织女不一样呢?

生:郭沫若向往自由的生活。

师:读诗不忘读背景。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作背景吧。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师: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向往、渴望。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吧。

诗人满怀激情地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诗人看来,这个世界能实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能、定能。

师:一起读,读出信心。

师:哪位同学有办法让老师也去看一下美丽的街市呢?

生:请老师闭上眼睛,在我的朗读中想象美丽的街市吧。

师: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美丽的街市。

诗人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齐读第一节。

生:由地上的街灯到天上的星星,由星星到街灯,再由街灯到街市。

师:这种手法叫联想。街市上的物品,还有牛郎织女是作者创造的,这种手法叫想象。

诗人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抢答:

蜜蜂在花丛中穿梭。

生:像小精灵在飞舞。

像骑着摩托车在奔跑。

师:还很现代化呢!

美的语言需要我们去积累,下面我们比一比谁先把这首诗背熟。

(音乐响起)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让我们跟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好吗?

(下课)

【点评】

浅文要深教

――简评《天上的街市》教学

我们教师在平时处理教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两类文章。一类是文章篇幅较长,文字晦涩或寓意深刻、修辞华丽,如《故乡》《海燕》《雪》《孟子二章》等。这类文章看起来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无疑都是些难文,但它们并不难教。因为这样的课文处处可讲处处能讲,老师有话可说,学生也有东西可学。还有一类文章倒是文字浅显、故事简单、感情直接,这样的文章宛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学生一读就懂,老师反而感到棘手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欠缺,要让他们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五十讲》一书中,介绍了一种教学方法――“浅文趣教”。他说:“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浅显的文章,将它们集合起来看,那是一个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群体’。研究这些文章的教学,无疑地,既会有文体教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又会使我们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得到升华。”我认为,对于《天上的街市》这样的文章,要做到“浅文深教”。

什么是“浅文深教”呢?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篇幅较短、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浅文”之所以能被选入教材当中,其中定有其精妙之处,教师上课若不予以合理而深入的挖掘,学生未必能体会到。所以说“浅文深教”即从阅读教材本身挖掘文章蕴涵的丰富内容、思想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思索,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信息的能力,让他们读出生活,读出社会,也读出自我。

如何做到“浅文深教”呢?

其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将心悟心”,用一句时尚的话就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李镇西说过:“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的‘深刻领悟’‘精彩分析’‘独到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五分,也比老师灌输给他的强。”张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就有这样的做法:

师: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齐读3-4节。

生: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和传统故事里的牛郎织女不一样呢?

生:郭沫若向往自由的生活。

师:读诗不忘读背景。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作背景吧。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师: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向往、渴望。

其二,要美文美读。叶圣陶先生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深处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充分地吟咏诗歌,是走进文本、鉴赏诗歌的必要前提。吟咏越自由,感受越真切;品味越充分,则体验越深刻。因此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它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应该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始终。不足之处是:如果老师也加入到朗诵的环节,与学生一起吟咏诗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第一重魅力。

第三,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体裁。诗歌有几个特点:

1.语言凝练。浙师大的王尚文教授说:“学语文关键是品味,语言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诗的语言精练、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精神尽传。可以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可以试着让学生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标点、表现手法等角度,用换一换、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品味体会诗文。让学生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话中把握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接下来我们就给诗歌中的语言把把脉。

2.形象生动。要分析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品读全诗,读出意象的魅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自然能引出作者所寄寓在诗歌字里行间的诗情。通过《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结局和本诗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对比,设置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明白作者这样改写的原因,从而自然地带出了本诗的主题,使学习难点轻松解决。那么面对神秘的夜空作者看到了什么?描绘出了什么?

明确:(1) 作者看到了街灯、明星、缥缈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闲游的牛郎织女;(2) 描绘出了天上牛郎织女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深”,还应指在看似浅显处挖掘出深意。

如:课文中出现的4处“定然”与“定能” 都表示肯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现了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加达默尔说:“阅读是一项无终极的活动。文本意义绝非一次性解读能够完成的,它在动态的发现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张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

师:天上的街市美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生:点着无数的街灯。

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这是写的景,还有呢?

生: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相会吗?

生:闲游。

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辨一下“闲游”和“相会”的不同,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了。

“深”与“浅”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深”,当指教师指导的深入透彻,学生思维的深刻全面,决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深化,那种深不在点子上。语文教学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挖掘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深意,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篇

一、音乐导入

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音乐,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来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兴趣,同时,歌词的内容也可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一段最古的长城》时,我先让学生听了《孟姜女》、《长城谣》、《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长》这几首歌,所选的歌曲有与长城有关的民间传说,有抗战时期象征民族精神的,还有现代对长城歌颂的。由此可见“长城”这一题材经久不衰,“长城”永远给人们以思考与启迪,这样拉近了与文章的距离。学生在听的时候非常认真,有的甚至还跟着一起唱了起来。顺势我提出了问题:“这篇文章中作者站在什么角度写长城,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了课本中。例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让学生听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一下子被歌唱家浑厚的声音和大气豪迈的音乐吸引住了,听完后大家好像意犹未尽,我说到:“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中的人物就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作者还是他忠实的粉丝,他是谁呢?而且这首词跟这首歌一样豪迈大气,一样会让你过瘾。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时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这位神秘英雄到底是谁。这样就交代出了学生研习的两个内容:人物形象和词的风格特点,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二、图片、实物导入

图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可以使用课本的插图,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下载图片,还可以用照片。例如,在讲《洛阳诗韵》时,给学生看了几张洛阳主要景点的照片,有白马寺、龙门石窟、牡丹、还有一些寺庙,另外还拿出了几匹唐三彩马,同学们尤其对唐三彩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边展示边介绍,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随后又说道:“洛阳到底有什么特点,又有着什么样的韵味能让作者对它情有独钟?下面我们一起走近洛阳这座古城!”

三、游戏导入

使用这种方法导入,较好地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这一教学理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复述》时,让大家做了一个“咬耳朵”的游戏。分好组后,每组的第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听我说完一句话后,迅速传给下一个,依次往后传,哪组先传完并且正确哪组获胜。虽然强调了要求就是要附在耳朵上悄悄地说,但是教室里还是热闹的很,结果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我问道:“刚才大家在做什么?”学生说:“把自己听到的再叙述一遍。”我说:“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述》,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传到最后有的传错了吗?这是因为大家还没掌握复述的要求和类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复述。”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了。

四、剖析题目导入

这种方法是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讲《警察和赞美诗》时,我先问学生由“警察”、“赞美诗”想到什么?学生回答:“由警察想到小偷、国家机器,由赞美诗想到灵魂、美好的东西。”我说:“对,‘警察’代表的是国家机器,带有强制性;而‘赞美诗’是感化人的灵魂、 塑造人的心灵的,具有感召性,这两者都是主人公苏比在小说中追求的事物,然而两者又是矛盾的,因为它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苏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听完这段话后,同学们初步体会了苏比的悲剧命运,带着对苏北的同情,通过对苏比为了进监狱而使用的各种手段的分析,同学们开始探寻造成苏比悲剧命运的原因。

五、引用导入

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歌词或广告语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上《杨柳》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学者都写柳、赞柳,比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柳》,看看作者是怎样赞美杨柳的。

六、讲故事导入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比如,我在讲《迢迢牵牛星》时,是这样讲的:“有一个关于爱情的古老的神话故事,说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故事听完了,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牛郎和织女的诗吧!”

七、小品表演导入

这种方法就是把要学的课文内容经过事先简单排练后,请几位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上台将课文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建立更深的感性认识。如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六个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子、妾、客人、徐公、齐威王。在道具方面同学们也是下足了功夫,把床单披在身上当做古代的长袍,用纸做成帽子。

邹忌:和徐公比,我帅吗?

妻子:(发自肺腑地)帅呆了,酷毙了,简直无法比喻了。

妾:(战战兢兢地)您没有徐公帅,不是,徐公比您帅,不是,您比徐公帅。

客人:(敷衍了事地)徐公没有你帅。

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了看,自知没有徐公美,次日拜见齐王。

邹忌:我自知我没有徐公漂亮,但是我的妻子爱我,妾害怕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美,我是受到蒙蔽了,大王您比我受到的蒙蔽还要大。

齐王:那我该如何是好呀?

在同学热烈的掌声中,我顺势说:“齐王应该怎样做呀?下面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导入课文没有固定的模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设计都不能离开课本、学生和生活,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让我们精心设计出每一次的导入,为语文教学增姿添彩!

第4篇

【关键词】神话传说形象;造型设计;动画艺术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是动画片中的灵魂,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不仅可以带来一部动画艺术作品的成功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动画产业链条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神话形象在动画艺术作品中充当的动画角色不仅能够为动画作品本身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土壤,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反映和写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素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戏曲、皮影、剪纸等的传统民间技艺与神话故事一样,一起成长在我们的生活发展中。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形象必须借助这些技艺的帮助。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的神话形象在有着传统文化岁月积淀的土壤中生长而成,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如何能让这些富有文化色彩的神话角色还原到动画角色中去,并能带来整部动画作品的成功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形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从天地始说、人类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从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以来,在中国境内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神话,诸如《华胥与伏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鞭药》《黄帝与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种》《尧皇让贤》《蚕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舜的故事》《鲧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一系列优美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接近了现代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领域。

在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性的艺术特点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夸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比如《宝莲灯》中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关于二郎神的造型,参照了很多传统年画和佛像的造型,显得威严冷酷。色彩也是明显的单调。天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动画造型中的神话传说形象

动画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重要的地位。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曲折历史。历数在中国动画史上几部辉煌经典的动画电影,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到《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借鉴于神话传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神话题材动画史见证了中国动画史。

三、动画设计中神话传说艺术形象分析

首先,动画神话形象的完整塑造离不开情绪饱满,刻画细致的人物性格。神话传说人物在被改编成电影角色或者动画角色时,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摇身一变变换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这也正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角色多样性的灵活转换。比如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的角色设定是协助托塔李天王镇压捉拿孙悟空回天庭问罪的,代表邪恶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设定。而在另一部动画片《哪咤闹海》中,哪吒却是一个勇于为民除害惩处邪恶势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设定,在《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作品中对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丰满,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一面。

其次,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尤其是孙悟空面部的桃心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结语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塑造不仅要在继承和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要结合新时期动画造型艺术的新特点,让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与新时期语境下的神话传说故事相结合。也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艺意识的变化。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摄取营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不断拓宽我们动画的发展,真正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动画新大陆。

参考文献

[1] 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

第5篇

一.爱情的阻隔物

水与女人密切相关,“柔情似水”“秋波暗转”“双瞳剪水”“眉眼盈盈”都是女性具有阴柔美和清灵美的写照,尤其少女的灵秀清纯、妩媚动人,有如水之清灵秀美的气韵,因而水也成为爱情的喻体和乐章。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水始终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男女相会的处所。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关于水的文化意义,傅道彬在他的《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曾从文化原型角度阐述说:“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礼义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义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这样的例子很多:“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汉水游玩的少女,隐约可见,可是江水阻隔,相会不易。想要游过去,怎奈烟波渺渺,汉水太广;想要绕过去,怎奈水天茫茫,江水又太长。诗句缠绵哀怨,深情流连之语,热烈持久之情,让人心旌摇荡,荡气回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这首诗同样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情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历代传诵的牛郎织女便是因为一条无情的银河而劳燕分飞天各一方。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有情人难成眷属,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缠绵无尽的河水,流淌着多少温馨浪漫而又凄艳绝美的传说。

二.逝去不返的时光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更容易让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被贬黄州,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当年春风得意的周公瑾也无迹可寻,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蹉跎岁月,于是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杜牧伫立于春光融融的汉江之畔,感慨人生易老,时不我待:“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来北去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汉江》)唐人罗邺看到落花流水而领悟到年华的易逝与生命的飘零:“人间莫谩惜花落,花落明年依旧开。却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无回。”(《叹流水二首》)在永恒的河流中,个体的人只不过是百年之过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苏轼的一曲高歌道出了历代诗人临水时悲慨而又凄怆的心声:在永恒不语的宇宙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人生何其短暂!

三.万物依附的母体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仿佛是万物依附的母体一般。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时所作,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借水写雄浑阔大的意境,杜甫在他的《登岳阳楼》里则更胜一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广袤数千里的吴楚大地在此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色又何等壮丽!从这气象万千的画面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胸有丘壑、心存天下的开阔胸怀。

四.跳动不止的音符

清澈的小溪,潺潺的流水,似活泼好动的男童,又像甜美情纯的少女,如跳动不止的音符,常常得到诗人的青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皎洁的月光下,明镜似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耳边响起,悦耳动听,更反衬出林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白居易的这首《遗爱寺》写尽自然之美:鲜花朵朵,杨柳依依,顽石溪水互游戏,鸟语泉声相应和,诗人欢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五.恬淡悠闲的隐者

诗人钟情于流水的自然、清淡、幽静,因为它与内心的闲适淡泊异质而同构。面对自由奔泻、悠闲自得的白云泉水,白居易艳羡不已,不由产生辞官归隐、独善其身的出世之想:“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云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大诗人陶渊明归隐后的诗作,恬淡的性格与清幽的水流浑然一体,真正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问。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桃花飘零,水流潺潺,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世,一派天成,宁静幽美。这片天地和谐、静谧、自由自在,远离尘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诗人简直要融化在这青山绿水,红花微风的世界之中,抒发了一种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幽逸情怀。

六.抒写愁思的载体

仕途失意时,诗人们更愿意来到悠长的水边,倾诉令人黯然神伤的故事。奸佞毁谤,美人远离,屈原江畔行吟,问天天无语,问水水无音,“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托物寄情,瞻念故都、牵挂国事的爱国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时运不济的杜甫为了安慰自己落寞的情怀,每每在曲江池边以酒浇愁:“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典当春衣,只为江头醉酒,心中该有多少苦痛?遭贬谪的白居易,卧病浔阳,住在低洼潮湿、杜鹃啼血、猿猴哀鸣的环境之中,终年难闻丝竹之声,无尽的愤懑和感伤难以排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孤寂如此,情何以堪。

羁旅他乡的文人骚客,泛舟水上,因感伤身世或思忆故乡而黯然消魂,将飘泊的孤寂谱成千种姿态。由于好友离世,诗圣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更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南宋蒋捷借壮年听雨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虞美人・听雨》)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江水秋雨之中。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是因为唱出了游子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之情而成为千古名句。

挥手送别,凭栏远眺,江边滋生了多少难舍与思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水天一色,看朋友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天边,心中充满了落寞与惆怅。“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离亭宴饯、风笛暮霭,茫茫无际的江水,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送别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了诗人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无限愁绪。

绵绵无尽的江水似乎更能唤起思妇的愁思。“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坪州。”(《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笔下的这位思妇,独自一人在江楼上倚栏远眺,等待丈夫归来,伴随着她的是无垠的空旷和孤寂。国破家亡之人,徘徊水边,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似乎更能感受到什么是欲哭无泪,肝肠寸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旦夕间由万人称颂的仁君变成阶下囚,物是人非,繁华流逝难再还,巨大的落差带来的巨大创伤恰似这悠悠的江水无穷无尽,淼淼无边!

水是诗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它已变成“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都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人一旦全身心地浸沉到水中,清新、灵动的诗句便会汩汩流淌。

参考资料:

[1]姜本红.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5(12)

[2]汪苏.对水的诗意表现和文化沉思[J].江汉论坛,2007(12)

[3]尉天骄.从文学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J].河海学报,2008(1)

第6篇

儿子捉了小蝌蚪,养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放在院子里,大人们都不去管它。小儿隔三差五来报告,“爸爸,小蝌蚪长出两条腿来了”“妈妈,小蝌蚪的尾巴越来越短了”。终于有一天,一只四条腿的小蝌蚪不见了,儿子在院子里遍寻不着。我告诉他,小蝌蚪一定是变成青蛙王子,跳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可是,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呢?”儿子问。“这大概是水的魔力吧,因为在水里,蕴藏着所有的生命奇迹。”

讲到水,就让我告诉你更多吧。刚才讲到小蝌蚪在水里变成青蛙,这是“水乃生命之源”的一个极好例证。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只小蝌蚪变来的,来自父亲身上的几亿只小蝌蚪,在母亲的子宫里赛跑,而你,就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一只,这才与母亲身上卵子相遇,创造了你,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奇迹。而这一切,只有在母亲的子宫,这一生命的原始海洋里才能完成。在奥运赛场上,人们惊叹于菲尔普斯鱼一样的速度,却时常忘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生命之河里的游泳冠军。水,赋予了我们生命。

鱼儿饮水的滋味,我们不辨久矣,因为在地球的进化史上,生命脱离海洋,走向陆地,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对原始海洋的记忆,大概只有在伤口流血的咸腥里,才会被偶尔想起。对曾经生命与共的水的情感,我们非但失去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悠游,反而多了一种阻隔。诗经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面对水之阻隔,诗人一唱三叹的,不仅有空间的隔绝,爱情的迷惘,更有人心相知的艰难。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的刻骨相思,始终无法逾越天河,那道天人相隔的永恒屏障。至于“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的哀怨,和“水深桥梁绝,中道正徘徊”的喟叹,则一再表明,水的阻隔,不仅使儿女情长,亦足以令英雄气短。其实,正是水的这种阻隔的天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心灵,促使人们不断向着生命之河的更深处漫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15世纪初,当郑和的船队出没在印度洋的滔天巨浪里时;1492年,当哥伦布经历大西洋冰冷海水的洗礼最终到达新大陆时;1853年,当美国将军佩里,率领四艘黑船,横跨太平洋,叩开日本国门时;2012年,当蛟龙号把中国人带到7000多米的海底深处时,重重海水的阻隔,不断激发人类向着生命的更深更远处前行。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如此说来,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促进人类心灵和文明进化的神秘力量。

生命的一切奇迹与秘密,几乎都与水的特性有关。关于地球上水的最初来源,至今仍不得而知,但科学家指出,在地球深处的地幔中含有无限丰富的水。所谓太一生水,古人很早就朦胧地意识到,在水里,蕴含着生命的天然元气,是大化流行的发动者。在《山海经》的女儿国里,妇女入黄池沐浴而怀孕,大概是先民对于水是生命之源的最初想象,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自问自答,则属于一种更为精微的哲思了。面对母亲河,黄河,诗人这样描述,“黄河水,水阔无边深无底,其来不知几万里。或云昆仑之山出西纪,元气融结自兹始”,也许,正是黄河水的元气,滋养了中华儿女生生不息。也许你会说,这不过是一些玄思妙想罢了,那我就给你讲一讲科学上的依据吧,虽然科学远不能解释生命的全部奥秘。以现代化学的眼光来看,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水所具有的神秘元气,很可能跟氢元素独具的“元”特征有关,氢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元素,氢原子占整个宇宙中原子总数的93%。氢元素是自然界中最轻的元素,氢原子具有最简洁的结构,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因此排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如果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多一个中子,那就成了重水,如果多两个,那就成了超重水。重水和超重水都是没有元气的死水,如果把鱼放在重水中,很快就会死亡。所幸在普通水中,重水的比例非常之低,大概只有0.015%。特别是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极少,因此我们若学古人,烹雪煮茶,并不纯然是附庸风雅。在水蒸汽凝华成雪的过程中,因为凝固点不同,大部分重水都被分离了出去,而当雪水融化时,又保存着类似于冰的,比液态水更为松散的结构,这种结构更易于渗透人体的组织。这两个原因,使得雪水特别富有活力,而被称为活水。我们虽然学不了妙玉,集梅上之雪的雅致,但在下雪天,储两缸雪也算不上什么麻烦事。“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连万里长江的活力,也跟源头的雪水有莫大关系呢。至于《西游记》里讲到的弱水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它也许是古人对没有生命迹象的重水河的一种神话想象吧。此外,水具有很高的融化和蒸发的潜热,它使气候的变化更为均匀,这样,地球上才有了秋天和春天。水还是一种稳定的惰性溶解剂,水不会被氧化,因为氢在跟氧结合成水之时,就已经燃烧干净,我们可以认为水是氢的灰烬。水作为一种在溶解物质作用下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的溶解剂,在进入有机体后变化很小,这对生命而言,意义重大。

水,至简,却又至刚,就如这眼前的涓涓细流,到了下游,竟能激起千堆雪、万堆雪,如巨雷震响,向天边卷去。面对汹涌的钱塘潮水,观潮的诗人不禁凛凛生寒,“寄语吴儿休踏浪,天河罔象正纵横”。潮水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虽令人震撼,却未必使人臣服,你看,那善泅的吴儿,手持彩旗,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又有另一位诗人,站在洞庭湖畔,看云梦大泽风起云涌,湖水蒸腾不息,连天涌起,水波的力量,足以使一座城池为之震撼,于是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千古名句。但要说对水所蕴含的神奇力量体会最深的,一定莫过于那个叫瓦特的英国人,是他,利用水蒸汽的神奇力量,发动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车轮。

水,至柔至美。西风南浦、桂棹兰舟,桃花潭水、山长水阔,烟波江上、秋水江湖,多少爱与哀愁,都付与不舍昼夜的流逝。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一江春水,侬本多情,奈何流不走,南陈后主的亡国恨。而亡陈之隋,炀帝杨广,爱水更甚,作《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美则美矣,但他修运河,看琼花,无疑是昏君举动,爱花爱水,终失好头颅。明崇祯五年,大雪夜,一个叫张岱的文人,西湖寻梦,不期在湖心亭遇客,雪中煮酒,留下一段水写的旷古痴情。

水之令人痴,更在人间烟火处,“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水,给了地球太多的温情,要知道,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行星,如水星和金星,因为更接近太阳,就算有水,也只能以水蒸汽的形式存在,而其余的外部行星,则永远是冷的。感谢上天,给了我们水,还有温度。然而,值得警醒的是,流水改变的,不只是时间,君子有水必观,今天,我们看着一条条河流,纳尽人间污浊,难道不觉得有愧于水的美好么?

所幸,小儿捉蝌蚪的池塘,一如旧时,风烟披薄,涧曲泉清,仿佛诗人王佐笔下的幽景塘,好景不须多,会意心自清,于此处观水,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烟渺渺,碧波远……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道不尽也,烟波去去千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