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量技术论文

计量技术论文

时间:2022-06-26 22:1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量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量技术论文

第1篇

一、有利条件能使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

为了展开分析我们的问题,首先有必要确切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看似老生常谈,但不少分歧都与此有关。商品的价值,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按照通常的说法,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充满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其次也表现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乃至买者之间。正是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同类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即个别价值,另一方面却只能有一个为市场确认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意味着诸多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与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往往并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决定着他们的不同命运。竞争迫使他们千方百计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使它小于社会价值,力争以较少的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耗费能够被市场认可为较多的劳动耗费。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发挥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商品的社会价值有个全面理解。大家知道,商品社会价值的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的这一界定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是由两类标准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制约的。其一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历史经验证明,劳动者在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方面的差异相对说来要小得多,而他所拥有的生产条件的差异要大得多,发展变化的潜力几乎是无可限量的。而且,如果说在手工劳动时代是活劳动支配物化劳动,那么,随着机器大工业不断发展进步,情况就大变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这一变化今天更加突出了。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在制约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方面,前一标准条件更加明显地起着主导作用了。各厂商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从根本上决定了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量的对比关系。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不少人对这一点是重视不够的。

应该指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条件是多个变量的综合,包括分工协作、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规模、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效能等等。但其中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技术创新与进步对社会生产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不断创造出各种新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等。但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它所起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我们探索技术创新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时所关注的焦点。

二、先进技术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复杂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率先使用比社会平均技术优越的先进技术,能使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从而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这就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即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究竟应如何认识?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在生产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马克思还明确说过“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并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如果单从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说,或者单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说,都是不难理解的。在分别考察的场合,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厂商使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当然会相应降低。同样,如果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已被普遍采用,已经成为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当然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在分别考察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的原理是一目了然的;同时,自然力本身不但没有价值,而且技术越先进,利用自然力的水平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不但不会相应提高,反而只会相应降低,从而根本谈不上它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从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进一步分析,问题就显得比较复杂。比如,某个厂商率先使用了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把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但在市场上却仍能按同一价值出售,具有同一(社会)价值,就好比它包含了实际上并不包含的同一劳动时间。那么,如何进一步分析说明这一现象呢?如何解释上述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部分的成因呢?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思路。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仍应归因于操作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或“总体工人”的活劳动。理由是先进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是物化劳动,如无活劳动启动操作,它就无法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同时,它在活劳动操作使用于生产时,既然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因此,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源泉也不在它那里。为了自圆其说,这种观点进一步强调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操作使用劳动资料的劳动者的素质必然不断提高,其活劳动的复杂程度也日趋增高,认为这才是产生上述差额部分价值的源泉,至少也是这部分价值的来源之一。笔者不能苟同这种观点。我感到这种观点无论从历史事实看还是从逻辑分析看,都未必恰当。

先从历史事实看,近200年来先后经历三次重大科技革命。在此期间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的活劳动与使用正在被淘汰的技术的活劳动相比,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劳动的复杂程度在逐步提高;虽然如此,仍要看到在有些重要场合情况并非这样,甚至恰恰相反。比如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大工业逐步淘汰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时曾深刻地总结说:“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减低到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的水平。”他引用了大量资料,指出英国当时纺织品等重要部门机器生产中,作为简单劳动力的童工、女工已占工人总数一多半,于是“从事各种不同形式活动的比较复杂的劳动消灭了,代替它的是简单的机器劳动”马克思还多次指出由于大批女工、童工等更简单的劳动力被资本雇佣,使熟练的男劳动力也贬值了,从而直接间接地促使相对剩余价值乃至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这就说明上述观点并不能全面概括丰富的历史事实。即使在今天,就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传统第三产业与新兴第三产业之间也有重大差别,需要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

再就逻辑分析说,上述观点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悖论:操作先进技术的劳动越复杂,它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不但不会进一步降低,反而会相应提高,从而只会缩小而不会扩大这一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且,如果它过于复杂,以致使这一差额趋于消失,就会出现类似马克思所说过的那种情况,即它只不过是一种劳动变换而已,生产力却并未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一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分析还会看到,当这一先进技术被普遍使用时,这一个同样的活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到上述个别价值的同一水平。这也说明了上述活劳动复杂程度有所提高这一点,虽然在许多场合的确是事实,但它只能制约或影响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差额的大小,而不是产生这一差额的根源。

看来上述观点失误的原因在于未注意区分马克思所说的两种不同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应该明确复杂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作用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是不同的。拙作《生产力高的劳动创造更多价值的成因》对此曾作了分析,这里再强调一点:前一种自乘作用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或在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时,都是存在的,都会产生增加相关价值的作用;后一种自乘作用却不同,它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都并不存在,只是当观察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或矛盾运动时,它才存在,才会起到自乘劳动的作用。这是因为前者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活劳动本身的特点,后者产生的根源则在于活劳动使用的技术的特点。因此,对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说,真正需要进一步分析的不是活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否提高及提高多少,而是本身复杂程度既可能提高也可能没有提高的活劳动何以能够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这种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种活劳动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下面为了在纯粹形态上分析我们的问题,不妨运用马克思常用的方法,暂且舍象活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这一变量。

三、马克思的提示:机器的生产率

关于上述劳动的为什么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以及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一活劳动起自乘劳动作用的问题,马克思有一个提示对解决这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就是他关于机器的生产率的提示。马克思指出利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接着他对生产一台机器本身所费劳动与使用该机器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量的关系作了分析,强调“物化在机器本身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他并强调指出“机器所费的劳动和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或机器生产率的高低,显然不是由机器本身的价值和它代替的工具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来决定的。……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

从马克思这些论断中可以梳理并引申出几点重要思想:(1)作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不论是手工工具还是机器,都具有一种利用自然力以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力支出的功能,从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劳动效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肯定了这一点。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正常的或平均的生产条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在社会生产中,通过劳动资料的使用所可达到的节省或代替人力的平均水平。而使用先进技术于生产则意味着节省或代替人力的水平已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才导致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这一结果。需要明确指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机器可以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主要指的并不是形形的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否则他就不会在机器所费劳动与所代替的劳动之间进行量的比较。鉴于今天科学技术又比马克思当时有了惊人的发展,它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更有效地节省或代替了各种体力劳动,而且还在节省或代替脑力劳动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还需要明确指出,在商品世界,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在节省或代替人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方面所采取的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实质上都可归结为对人类抽象劳动的节省或代替。(2)机器所以能够在用于生产时具有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的功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制造机器所耗费的劳动一定要比它在用于生产时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少。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和使用机器了。应该指出,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当代各种生产技术。(3)机器这种所费劳动与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差额,马克思又把它称为“机器的生产率”。这是两种既相通又有所不同的表述。我们假设这一所费劳动为A,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为B,那么,马克思所说的差额就是指B减A的结果,而机器的生产率则为B/A。一个是绝对差额,一个是相对比率。两者可以互相换算。从分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说,采用B/A更简便适用一些。这种机器的生产率,实质上体现着使用机器于生产时所可被生产者无偿利用自然力以代替人力的水平。技术越先进,这一水平就越高,于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活劳动消耗就越少,从而其价值也就越来越小了。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马克思在提出机器的生产率后,还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矛盾运动的角度对有关剩余价值的问题所作的分析。他说:“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便宜,从而间接地使劳动力便宜,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尔被采用时,会把机器所有主使用的劳动变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它的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在机器生产被垄断的这个过渡时期,利润特别高”。他接着又说:“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面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可见利用机器生产剩余价值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这里的提示值得深思。他一方面把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当作相对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部分,另一方面又对二者的成因有所区分,并未简单等同起来。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他把超额剩余价值的成因归为机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并被垄断使用,从而即使是女工、童工更简单的劳动也能因而具有特别高的效率;而当机器在生产中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到这一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时这同一个工人的同样的劳动就不能继续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了,从而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只是在这种条件下他才说于是“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这是因为这时机器生产率不论多么高,它都只等于社会平均达到的同一水平,因此谁都不再能够靠使用这种机器就比别人节省更多的人力。于是,机器除了照旧在生产中转移自身的价值外,不会再为个别曾经垄断使用它的企业继续带来超额利润了;但与此同时,相对剩余价值却普遍增加了,这种增加意味着资本家对“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剥削的加深。

马克思的这一提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超额剩余价值同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被垄断使用密不可分。在这种条件下,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小于社会价值,但在市场上却好象仍然耗费了与社会价值所代表的同样多的抽象劳动。这样看来,正是由于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以它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率,在生产中相应节省或代替了更多的人类劳动,才既创造又填补了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当然,一旦这种先进技术普及了,商品的社会价值降到上述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种在价值创造中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西洋景就被揭穿了;同时,超额剩余价值也消失了。但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又会出现,新一轮在更高水平上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现象又会产生,并继续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所默认。

四、技术创新劳动自身的价值创造

先进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是创造和填补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根源所在。但是,先进技术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并且不是一般劳动的产物,而是创新型复杂劳动的产物。因此,归根到底,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又是这一根源的根源。因此,以上所说的先进技术在创造价值中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正是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的特殊作用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中,这种技术创新劳动通过作为它的智慧结晶的先进技术所起的特殊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在商品世界普遍存在着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永不停歇地起着拉动各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不断降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历史火车头作用。技术创新劳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这一无可替代的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的丰富内涵与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那么,技术创新劳动本身的价值创造又应如何认识呢?由于技术创新劳动结晶在它所发明的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上,因此,问题可以归结为先进技术本身所费劳动或它的价值应该如何估量。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先进技术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混为一谈,不要用它的使用价值去估量它的价值。当然,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价值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从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角度看,其使用价值可以说正好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率上,即体现在用它生产时所可无偿地代替人力的更高水平上。事实上,率先买进它用于生产的厂商所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这正是它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这一点。他说机器“代替人的劳动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机器所费劳动要远远小于它在使用中所可代替的劳动一样,先进技术也必然具有这一特点。而且,先进技术既然比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那么它的B/A必然更大一些。这意味着它所费劳动增加的幅度一定比它可代替的劳动增加的幅度小一些。这正是一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必须具有的共同特点。因此,如果以先进技术所可代替的劳动量去估计它的价值,就会偏高了,甚至会否定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事实,从而否定了这种技术的先进性。

由此可见,先进技术的价值仍应从发明创制它所费劳动的角度去分析。不过,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先进技术既是技术创新劳动的成果,那么它在一定时期内就具有独家生产的特点,还只有个别价值,缺乏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但它的个别价值又不能过高,以免率先购买使用它的厂商不能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丧失购买它的必要性。与商品社会价值相比,这种仅只体现在个别价值上的实际劳动耗费量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某些不确定性,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尽管如此,我们在交代了这一点后,下面还要对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耗费量作些探索。

首先,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当然是一种复杂劳动,但又与那些可以由许多人同时分别重复进行的一般复杂劳动有所不同。它以在不同领域内与不同层次上率先成功实现了某种从人类未知到已知的独创性为特点,别人一时都还未能取得相同或相似的成果。

其次,如果说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培训为基础,劳动者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从事某种相关的重复性复杂劳动,并相应地进行商品价值创造,那么技术创新劳动则有所不同。他们虽然需要接受甚至更多的教育培训,但有了这个基础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进而从事艰巨的创造性的探索,并率先取得创新成果。只有这样,他们的艰辛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被市场承认。因此,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上所要冒的风险就比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所冒的要大得多。这正是这种创新劳动的特点之一。

再次,技术创新劳动虽然一时还只形成个别价值,但它仍是一种市场需要的社会劳动,因此,还需要从整个社会着眼去估量这种劳动的耗费。事实上技术创新劳动虽仅由某人或某单位率先取得创新成果,但在此之前与在此同一期间往往还有其他若干探索者在从事类似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虽还未开花结果,但他们探索中取得的某些进展与经验教训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率先成功者往往因善于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才少走了弯路而拔得头筹。因此,社会地看,这种率先成功的技术创新所耗费的劳动中,还应该包括其他尚未成功的探索者的复杂劳动的一个合理部分。如果缺乏这一部分,该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就可能相应推迟,需要继续付出的创新劳动反而可能更多。

根据以上分析,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可以看作是某种倍加的复杂劳动。

总之,作为技术创新劳动的产物,先进技术的个别价值必然是比较高的。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上一时还处于独家垄断的有利地位,因此还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以高于自身价值的垄断价格售出。这就涉及先进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所带来的利益(首先体现在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瓜分或分享的问题,对此笔者拟以后另文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2篇

1.1体系管理要求

一般而言,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管理体系时,主要依据的标准和规范有:ISO9001:2008、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0:200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在ISO9001:2008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要求,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在开展内审、外审活动时,除了需要进行质量活动的过程管理,还需要做好历次质量活动文件质量的归档和整理,以及历次不符合项等数据的统计。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等规范涉及计量标准的管理。在日常计量标准管理中,从新建项目申请通过,到计量标准新建标资料的建档、已有计量标准的动态维护,以及JJF1033-2008、JJF1069-2012、CNAS申请(考核)资料的输出,所有这些管理过程涉及面广,各类考核规范要求各异,包含材料繁多,期间还涉及申报材料的审核、回退、批准、归档等过程,每个步骤需要严格按照考核规范的要求进行。此外,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项目的统计分析。诸如质量简报内容、政府委托的各类考核、各类项目所依据的规程、各类检定员的资质统计等。

1.2制约因素

体系管理包含机构日常运行各个方面,而体系所依据的各个规范之间难免有交叉重复的要素,日常管理中难免会有重复操作及遗漏。例如JJF1033-2008与ISO/IEC17025:2005中对于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管理都有相应的要求,当设备因评价不符合需要变更时,需要分别根据两个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相应类似操作(如图1所示)。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加大了出错概率。图1管理要素交叉示例类似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体系的有效运作,进而会影响机构的检测质量。检测质量一方面关系到能否满足客户的检测要求,另一方面从机构自身的角度来说,检测质量也关系到计量技术机构的生命,关系到机构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完善体系管理是机构始终需要重视的工作。

1.3体系管理信息化

体系管理虽然包含内容庞杂,但大多有法(标准、规范)可依。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考核规范要求分门别类,各类管理要素结构化罗列。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体系管理信息化。1)文件材料电子化。将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电子化,一并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2)材料格式的模板化。各类材料模板依据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操作时可直接调用模板输入;3)管理要素系统化。将各类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包含所有必需的管理要素;4)操作流程系统化。将日常操作中的材料提交、审核、回退、审批、修改、归档等操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提高效率。

2实现目标

通过对体系管理各要素及要素间关联性的分析研究,将体系管理各要素纳入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管理要素全覆盖。各管理要素在系统中进行管理,结合系统的工作提醒、提前预警等功能,减少工作遗漏,做到全面覆盖。2)闭环管理。在系统中,某一项工作从发起到流程审批,直到最后的、归档,各节点环环相扣,并可设置各节点完成时限,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3)实时动态管理。诸如计量标准、仪器设备、人员持证项目等都会有有效时限,系统可以针对这些有时限要求的要素提前预警。涉及某一岗位的所有待处理工作都会在系统中有待办提醒,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管理。4)无纸化办公。依据各项考核标准所形成的考核材料会形成很多文档,除了最后确定的申报版本需要形成纸质材料外,前期内部流转及最后归档的文档都可以尽量电子化,这样既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电子文档也可以实现高效检索。

3系统实现

3.1设计原则

3.1.1实用性

开发的系统必须满足实用性需求,做到使用方便,输入数据量尽量小,界面直观,易学易用,不同业务之间界面转换速度快。

3.1.2功能完整性

所提出的业务都能够在计算机平台上完成,对于同一类型的业务,由于输入要求或地址模式等条件的不同,将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

3.1.3高性能

系统在性能上做到实时性强、数据容量小、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出错率低、容错性好等优点。

3.1.4数据安全性

安全性永远是数据库的重要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3.1.5美观化设计

在满足实用性的条件下,界面设计做到美观大方,大小适中,排列整齐,各种控制键的中文名字简单明了,不同的业务甚至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界面。美观的界面配色柔和,减轻视觉疲劳,给员工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工作环境。

3.1.6系统可扩展性

在满足一期方案的基础上,考虑今后系统可能新增功能带来的系统软硬件的变化,为系统的扩充预留接口。

3.2系统结构和功能

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体系文件、质量活动、项目管理、统计分析。

3.2.1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体系文件在系统中保持最新版本,体系文件出现更新时,在系统中完成审批流程并归档。

3.2.2质量活动

外审、内审、管理评审、附加评审等质量管理活动纳入系统管理。系统具备各类质量活动的按期提醒功能。在系统中进行质量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审批、质量活动计划的、质量活动过程的流转、质量活动结果的输出、质量活动需改进项的管理。

3.2.3项目管理

包括新项目申请及不同项目定位的材料管理,包括计量标准管理、法定授权、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等内容。材料按照不同考核规范的要求在系统中设置模板,直接在系统中输入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各类考核申请、复查等所需的材料可以从系统自动输出word版本,打印即可用。建标完成后具备动态管理的功能,可以预警将到期的计量标准,并提醒相关负责人关注。所有资料在系统中归档,便于检索。

3.2.4统计分析

通过对系统内各功能模块相关信息的抓取汇总,生成各类统计内容。包括通过汇总质量活动的相关内容,生成质量简报;统计历次外审、内容、管理评审、附加审核等活动的不符合项出现次数、出现范围、整改完成情况等内容;统计许可证考核情况;统计能源计量审查情况;统计检定、校准、检测、检查对应项目及所依据的规程;统计各类人员资质等。

3.3主要数据库设计

3.3.1仪器设备

实现仪器设备的动态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使用情况,提前提醒相关人员按期送检标准器。设备信息与计量标准等其他相关模块自动关联,设备更新后其他部门相应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名称、型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制造厂、出厂编号、末次检定或校准日期、检定及校准机构、检定或校准证书号等。

3.3.2人员资质

实时维护各类人员所拥有的相应资质信息,包括检定员、各类考评员、注册计量师、内审员等信息。人员资质信息统一更新后,自动关联的相应考核模块信息也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姓名、所属部门、资质类型、取证时间、证书到期时间、证书编号等。

3.3.3检测方法

提供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国家标准等计量技术规范的查询、阅读、更新功能。检测方法与计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保持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规程/规范编号、年号、名称等。

3.3.4可开展项目

提供项目的检索、查询、更新等功能。可以生成检定、校准、检测、检查项目对照表,并作为各类考核材料中可开展项目的数据来源。主要字段包括项目名称、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依据文件名称、依据文件编号等。

4结语

第3篇

1.1系统的原理

抽油机井功图法在线计量技术是通过建立有杆泵抽油系统力学振动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给定系统在不同井口示功图激励下的泵功图响应,然后对此泵功图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泵的有效冲程、充满系数、漏失量、进而求出地面折算有效排量。该项技术的关键是对泵功图的识别,可以准确地确定凡尔的开启、关闭四个关键点,描述出泵功图关键的点、线、面的几何特征,计算产液量,并运用几何特征法、矢量特征法、神经网络法实现对泵功图故障的准确判断。

1.2系统的功能

油水井远程在线计量分析优化系统是以采油工程技术、测试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具有油井自动监测和控制、实时数据采集、油井液量计量、油井工况诊断优化设计等功能。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油井工况监测功能、故障报警功能、数据通讯管理功能、油井产量计量功能、油井生产系统分析与优化决策功能、网络查询功能。

(1)油井工况监测功能对油井采集电压、电流、功率、载荷、冲次、冲程、井口压力、油温、生产时率、曲柄销子、转速、扭矩及巡井时间等生产参数。

(2)故障报警功能停电、停机、回压异常、缺相及电流异常、抽油机抽空、防盗红外监控,曲柄销松动脱落。

(3)数据通讯管理功能单井采用自主开发的YD远程数据采集控制器(RTU)与上位机进行数据通信,图形方式实时显示压力、温度、载荷、电流、电压、功率等各种生产参数及泵、机等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现生产参数超限报警及设备故障报警,预测故障位置和故障原因并进行相应提示。

(4)油井产量、电量计量功能在油井正常运行期间,能够实现远程测试数据的自动录取,根据采集的压力、转速、地面示功图、电量等数据,应用油井量油技术,计算油井产液量,实现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能及时掌握油井的动态变化和用电情况。

(5)油井生产系统分析与优化决策功能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生产井参数优化设计、在线诊断、抽油井系统效率分析等。

(6)网络查询功能通过IE浏览器在油田信息网上可随时浏览各油水井实时生产数据、液量计量、工况诊断、优化设计等结果,查询有关生产报表及分析结果。

2.系统在南阳油田的现场应用情况

2.1实时监测油井的产液量该系统能实时监测所有油井的计量数据:理论泵排量、有效冲程、泵效、计算产量等。如图3.1所示。

2.2实时进行油井工况监控

实时报警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对油井工况监控和故障诊断结果进行实时报警,见下图3.2。安装实时报警程序的任何计算机终端都能实时收到故障的语音、颜色、闪烁报警。油井工况监控报警是对工况监控系统中发现的故障进行报警,比如:停电、停机、油压异常、缺相及电流异常、皮带打滑、防盗红外监控,曲柄销松动脱落等进行报警。故障诊断结果报警是对基于泵功图的特征诊断出的油井故障进行报警,比如:抽油杆断脱、供液不足、气锁、气体影响、凡尔漏失、泵筒弯曲、完全泵阻等进行报警。

2.3有效解决计量问题如实反映油井产液量的变化

对于功图和产液量时刻都发生变化的油井来说,传统的计量方法不够准确,而现在用油水井远程监控液量自动计量及分析系统可以定量地反映油井产液量的变化。以双新6-6井为例,在9月19日,油井的时段产液量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8:00的2.01T变化到14:01的20.56T;功图也相应地从严重供液不足到供液不足在变化着。而标产车只能取某一时间点的产液量代替整天的产液量,假如在14:01取样核产20.56T替代整天产液量,这就与油井的实际产液量相差很大。该系统非常真实地记录每一小时时段的产液量,从而可以求出油井一天的真实产液量。

2.4及时反映油井采取增产措施后的产量变化

对油井采取增产措施后及时反映地层供液情况和油井产量,以双J4-137为例,地层掺水由原来每天20方增加到每天50方,根据双J4-137井的日产液和功图变化情况来看,地层供液情况由地层供液不足变为供液良好,油井产量由10号10方增长到19号24方,说明增注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图3.3所示。3.5及时反映生产参数变化时的产液量以双H5-906井为例,该井在9月12日调整冲次,由7次调到4次;在9月15日再次调整冲次,由4次调到6次。油井产液量在11日至14日产液量明显下降,由以前58方降到39方左右;15日起,产液量上涨到53方左右,日后趋于稳定。由此可见,IPES系统的功图法在线计量技术能达到及时准确反映参数调整后产液量相应发生变化的效果,如表3.2所示。

3.结论

通过IPES系统的功图法在线计量技术在南阳油田的推广应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功图法在线计量技术能逐步取代传统的油井计量方法,确保油井产液量计量的准确性、连续性、实时性。

(2)该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出油井的生产状况,并且该技术还能简化了油田的地面流程,节约投资和降低成本。

(3)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波动大等类型油井,传统的计量技术已不再适用,功图法在线计量技术能够更好地反映油井的实际生产动态。

第4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网络下载频次;布拉德福定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07-02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XU Jun1, WANG Xiao-fang2

(1.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 of Anhui,Hefei 230051,China;2.Department of Computer,Artillery Academy,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researching law of distribution in CNKI database ,through image verify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radford law is applicable to journals survey with some new features.

Key words: Webmetrics; Web-download Frequrncy; Bradfordlaw

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促进了网络计量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电子文献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网上文献信息的日益增长,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必然要随之开展到网络领域,这是该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1]。

评价科技论文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有很多,如论文发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自引数、他引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同排序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率、论文的合作人数、论文的参考文献数、论文被下载的次数等等。该文选取其中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为研究指标,探讨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的应用。

1 数据来源

海量的信息搜索具有一定难度,并且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描述没有完全规范和统一,因此寻找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样本很复杂。由于SCI、EI收录的中文期刊数量很少, 不能在统计学意义上给出我国期刊的计量指标。为了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CNKI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数据,将以“网络信息计量”作为主题词的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2 实证分析

Web下载总频次是该期刊上网以来所登载的全部文献在统计当年被下载(包括全文浏览、转存和打印)的总频次。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

本文数据选择时间间隔为2005年到2010年,统计这期间“计量技术”专业相关论文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平均数量。共得到有中文“计量技术”作为主题的学术论文45篇,按照“下载频次”的降序排列,得到表1。本文取不同的分区值对数据进行区域划分,并分析计算,如表1所示。由表1中数据可知有下载频次的论文总数量N=45。全部45篇论文的“下载累计频次”A=R(45)=5292,我们取布拉德福分区数m为6来计算布拉德福常数am(m=8),比较布拉德福图形并探寻其规律[2]。

通过对原始数据按照“网络下载总频次”的递减顺序进行等级排列,当m=6时,共分6个区,同理,按照区域分析法[3],令每个区域文章下载总频次大致相等,计算平均值为A/m=5292/6=882,按照这一平均值计算各区域中的论文累计数Nj(j=1,2,…,6),得到区域划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得到均值a(6)= 2.06

依据表2的分析结果,当分区数m=6时,布拉德福常数范围为1-4.8,平均值为2.06。可以看出第四区的数目及常数偏大。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规律与传统环境下基本一致,数据分布仍具有一定的布拉德福分布特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得不明显,并且有新的特点,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仍适用。

3 图像分析

以“Nj的自然对数LnNj”为横轴,以“下载累计数R(nj)”为纵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得到数据分布图形如图1所示。

以“论文累计数nj”为X轴,以“下载次数累计数R(nj)”为Y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如图2所示。

图1 m 为6时(LnNj,R(nj))数据分布图形 图2m 为6时(nj,R(nj))数据分布图形

比较图1与图2中的曲线,可以发现具有相似性,曲线的走向与布拉德福图形一定程度上接近,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结合区域分析、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论文Web下载总频次”分布具有一定布拉德福分布特征,可以用来研究网络信息分布规律[3]。

4 理论总结

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n的平方)的关系。是用来描述科技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的,其数学表达式表示的是“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即期刊等级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期刊的载文量常常可以用其它指标来代替。例如, 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关系研究中,就以期刊被引次数来代替期刊的载文量,即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以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仿照Wallace等人的思路,建立两个基本假设:1)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的Web下载总频次” “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也可以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2)如果假设①成立,那么“期刊Web下载总频次”在期刊中的分布应该服从布拉德福离散分布规律。经以上验证该假设成立。

5 结束语

网络计量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本文参考了相关的知识和处理方法,对网络信息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布拉德福定律在网络环境下仍然适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此研究只是冰山一角,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计量问题研究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洋.期刊Web下载总频次的布拉德福分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6):38-42.

[2] 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05):26-28.

[3]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

第5篇

关键词 计量分析;科学史;ISIS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01-02

0引言

国际科学史权威刊物ISIS是由科学家萨顿1912年在比利时创刊。1913年三月出版第一卷至今,已出版103卷。萨顿作为《ISIS》第一任主编,对《ISIS》具有巨大的贡献。萨顿在《ISIS》的首卷第一期《ISIS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ISIS》是哲学与科学的哲学杂志;是历史与科学的历史杂志;是社会学与科学的社会学杂志。”[1]

很显然,ISIS是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熔科学史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于一炉,是一份综合性很强、内容丰富、水平很高的国际科学史权威刊物,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杂志[2]。本文主要选取ISIS(1913-2012)的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计量研究。

1 ISIS研究论文的内容计量分析

根据ISIS的目录,本文主要选取研究论文按学科和断代进行计量统计。按学科可分为数学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医学、技术、其他;本文以十年为时间单位并将分类的研究论文数占总研究论文数的20%作为划分热点的标准对ISIS研究论文进行计量统计,详见表1。

按断代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16世纪~21世纪和其他。详见表2。

从表一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ISIS(1913-2012)研究论文的领域统计分类所占比例分别为数学8%,物理科学28%,生物科学9%,地理科学4%,医学7%,技术4%,其他40%,总计1794篇。

很显然,在1913-2012年这100年中物理科学的比重平均超过20%,一直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这与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热点关系密切相关。数学在1913-1922十年中,比重超过20%,可以称为是阶段研究热点。其他类所占比例远远超过20%,这是由于其中包括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受到更多的关注。

从表2ISIS研究论文的内容断代中得出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19和20世纪呈逐渐递增趋势,这说明这两个时间是研究热点。其他类仍占有最多比重,这是由于20世纪以来科学社会和人类学普遍受到关注。

从图表的数据显示上看,现代科学史研究趋势已超越古代科学史。从而反映出科学史的发展趋势已从近代科学的源头希腊科学向“现代性”型的科学通史转化。不同的科学观导致科学史的关注度不同,从而导致科学史的发展趋势出现变化。20世纪以来80年代以来,科学史的发展趋势已从科学思想史向科学社会史发生转变,科学社会史成为科学史的新的研究热点,备受关注。科学史的发展迹象也从实证角度向科学事实发生着更深层次的变化。

2结论

从上面对研究论文的计量研究判断出这一时间科学史的研究热点。依据图一,就ISIS而言物理科学都是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这说明物理科学就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生物科学和医学都在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他们有望成为科学史的新的研究热点。依据图二,我们得出19世纪,20世纪的研究占一半以上,这说明科学史的研究已接近现代研究,而不是以古代和中世纪为主。

通过分析100年来科学史权威刊物ISIS在研究论文方面的统计数据,大体反映了百年来世界科学史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科学史内在逻辑看,表现为从物理科学研究一枝独秀到多门学科并举;从科学史发展的社会与境看,交叉学科关注度的增加,反映了科学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对科学史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了当代科学史的一门显学。正如袁江洋研究员所说,科学史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综合。

参考文献

[1]G.Sarton.Historie de la Science.ISIS,1913,1:4-5.

[2]G.Sarton.Le but d’ISIS.ISIS,1913,1:1.

[3]魏屹东,刑润川.国际科学史刊物ISIS(1913-1992)内容计量分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2).

第6篇

〔关键词〕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绩效;核心企业;文献计量;CNKI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24

〔中图分类号〕F124.3;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117-06

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都在经历着大的调整,创新这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不再是单个组织所能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创新活动的参与者的合作。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在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创新网络逐渐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

对于创新网络的学术探讨,开始于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Research policy》第20卷第6期关于创新者网络的研究专集。在该期的导论性文章以及Freeman的总结性论文中,交替使用创新者网络、创新网络概念作为等价概念[1]。以Freeman的论文为发端,基于创新网络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创新网络理论已经成为了指导创新活动的重要依据。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新兴大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开展创新网络的研究应当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根据CNKI的检索结果,分析国内创新网络研究状况的论文较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表的有关创新网络的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定量统计分析。描述和评价国内创新网络研究的总体状况,在比较国内外创新网络研究之间的差异后,对国内研究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1数据和方法

本文的文献数据选取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了追求研究数据的“纯粹性”,避免检索范围过大造成的无用数据过多现象对研究的不利影响,本文仅以“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作为检索主题,在标题和关键词中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5月10日。保存的数据包括文章的作者、标题、关键词、来源、作者单位、发表时间等信息。对检索结果进行“清洗”,剔除法律法规政策、文摘、人物访谈、会议评述、书评、征稿通知等非研究性的文章,最终的到1 609条有效记录。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以CNKI的最新检索结果为依据。运用统计软件对保存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分析国内创新网络研究状况。

2结果与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加油机,防作弊,措施

 

经营者以前常用破坏加油机的准确度、更换电脑芯片、加装遥控装置等手段来“短斤少两”、偷税漏税以谋取不法利益,扰乱了燃油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损坏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JJG443―2006《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中明确要求燃油加油机必须强制安装防作弊系统,自2006年9月8日后,加油站新安装的加油机,必须为防作弊加油机。

由电路模式可知:(1)监控芯片和计量芯片“各负其责”,监控CPU接收计量CPU的油量数据;(2)监控CPU认为计量CPU油量数据的生成是正确的。可是油量数据的生成正确与否却没有得到有效监控。

旧的税控燃油加油机可作弊的地方主要包括:(1)修改计量软件:改变脉冲当量;给监控芯片多发油量数据。(2)传输通道作弊:插入脉冲信号。论文参考。(3)传感器作弊:增加脉冲数;不出油也出脉冲。(4)流量信号作弊:少出油;油回流。论文参考。

旧的税控燃油加油机常用的作弊手段包括:(1)机械作弊:私拆铅封调整测量变换器的机械调整装置,机械作弊易发现,稽查起来也较容易。(2)更换计控主板作弊,既偷油,又偷税。(3)修改计量软件、传输通道作弊、脉冲信号源作弊:一般采用较高层次的技术手段,如:通过后台来控制修改后的计量软件作弊,通过无线技术(如遥控)来控制传输通道或脉冲信号源作弊,这些作弊手段可以做得非常隐蔽,还可以相互间进行组合,技术稽查的难度非常大。

2006年3月8日,国家质监颁布了JJG443―2006《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对燃油加油机的防作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防作弊系统工作原理可知:(1)流量信号经过编码器进行变换后,直接转化为油量数据,加密后送给监控微处理器,同时保持原来的脉冲信号不变,发送给计量CPU。(2)监控CPU解析油量数据,并和计量油量数据进行对比。(3)编码器和监控微处理器(即“税控芯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防作弊功能。(4)从源头上防止在

脉冲信号传输环节、加油机主板环节出现的各种作弊行为。

防作弊系统由编码器、RS232接口(转接芯片)和监控微处理器(编码税控芯片)3部分组成。论文参考。

防作弊系统防作弊的有关措施包括:(1)编码器和监控微处理器的双向验证。编码器和监控微处理器必须进行双向验证,建立安全的传输通道。双向验证失败后,监控微处理器将禁止加油机加油,并显示错误信息。双向验证是通过认证算法和安全的认证协议来保证的。双向验证不可伪造。(2)防止修改脉冲当量或增加脉冲数作弊。加油机脉冲当量检测功能的启动是在初始化后,一旦启动脉冲当量检测功能后,每次加油时都进行防作弊检测。每次加油时,监控微处理器对比编码器密文发送的油量数据和计量方发送的油量数据,看是否超出允许的精度范围(规程规定为±0.6%)。发生超差时,记录相关的信息,便于相关部门的事后稽查。规程规定,出现5次超差后,监控微处理器就会锁机,并显示相应的信息。加油机对应的枪就不再继续加油,只有通过重新初始化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处理才允许重新加油。(3)防止换计控主板作弊。加油机脉冲当量检测功能启动后,加油机每次换计控主板,编码器允许最多加3次油。超过3次,编码器会切断脉冲,禁止加油机继续加油。只有通过初始化,该加油机才允许继续加油。(4)防止利用编码器作弊。编码器不可以打开,打开编码器将失效并且不可恢复。编码器和加油机测量变换器间要进行铅封,防止编码器被随意更换。(5)作弊稽查。编码器和税控存储器都保存有每次异常的明细记录,包括加油数据、日期、加油量的偏差等信息。这些信息密文存放,不可修改。只有计量稽查部门用POS计才能读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防作弊系统采用测算脉冲当量的技术,可以控制通过更改脉冲当量(更换计量微处理器)进行计量作弊的现象;采用防作弊编码器可防范通过增加脉冲数来进行计量作弊的现象;采用编码器与税控微处理器双向验证的技术,可防范通过更换加油机电脑主板进行计量作弊和偷税漏税的行为;燃油加油机的防作弊系统,其从加油数据的产生源头入手,充分发挥税控微处理器的作用,使编码器与税控微处理器有机地结合成防作弊系统,有效地防止了通过更换电脑主板偷税作弊的行为,同时控制了通过增加脉冲数和更给脉冲当量(更换计量微处理器)进行计量作弊的现象。燃油加油机防作弊系统的应用,维护了燃油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 卢波. 燃油加油机如何检定[J].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01) :60-61

[2] 李恩泉. 加油机检定应注意的问题[J]. 品牌与标准化, 2010, (06) :26

[3] 王松. 燃油加油机检定小经验[J]. 中国计量, 2010, (02) :116

[4] 黄振宇. 国内外对加油机计量软件安全的监管手段比较[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02) :1-2

[5] 任栋. 燃油加油机因温度影响在周期内计量出现超差[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01) :17,19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社会网络研究;计量分析;共词分析;主题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17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070-04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门高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也是一项公益的社会事业。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也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其他国家略晚,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着眼于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事业,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步形成“以国家和行业为核心的、行业内部树型格局,呈现出国家和行业中心横向联合更深入、行业纵向覆盖更广泛的发展趋势”。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过程来看,本文侧重于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反映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1984-2012期间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论文为样本的。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主题”为检索字段,用“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检索词,检索数据库中自1984-2012年间的所有期刊论文,总共检索到4 278篇。从中排除报道类文章共有4 244篇数字图书馆建设期刊文章,其中也有一些文献定量分析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对频次进行统计描述,缺少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深层次的发展和最新的研究情况的研究。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法,关注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论文的作者、研究单位、期刊分布等规律,验证布拉德福定律在此领域的适用性,利用EXCEL2003、SPSS130、UNCINET60等软件绘制拟合曲线。此外,通过对所有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共词分析,得出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变化方向。

2文献年度分析

按照文献年代统计从1986-2012年的各年数字图书馆建设期刊论文数量,见图1。

3文献单位与著者分析

通过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研究论文著者及单位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了解该领域内著者的发文整体情况,确定该领域的核心著者、区域合作等情况,进一步实现对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跟踪研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论文进行单位及作者统计,单位发文频次大于6的单位列表见表1。通过构建矩阵,导入UCINET绘制社会关系网路图,进一步研究发文单位的合作关系,见图2。

5研究结论

51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第9篇

[关键词] 竞争情报 经济增长 协整 因果关系

1 引 言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是美国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近20年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竞争情报的崛起预示了人类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美国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协会( SCIP)的权威定义,竞争情报是指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即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信息。我国于1994年1月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北京市科技情报学会、上海科技情报学会和中国兵工情报学会四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 该专业委员会在1995年5月更名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对外称为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中国分会(简称SCIC)。从此,我国的竞争情报研究工作开始与国际竞争情报研究接轨,并且走上了有组织的道路。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包昌火(1998)[1]认为,技术跟踪、市场研究、环境监视、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工商秘密保护等方面都包含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竞争情报首先来自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竞争,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因此,积极开展竞争情报工作,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情报增值,促进经济增长。竞争情报与经济增长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吸引着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长期处在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中的国家来说,如何正确评估竞争情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学者对竞争情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过一些研究。如彭靖里和马敏象(2000)[2]、窦伟(2008)[3]、王知津和贺婷婷(2007)[4]等。研究的结果一般都在理论上支持竞争情报促进了经济增长的观点,但尚无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支持这一观点。因此,本文选择1989-2010年的相关研究数据作为基本样本空间,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竞争情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实证研究,以验证中国的竞争情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互相促进的双向因果关系。

2 样本数据选取和模型介绍

2.1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分析经济增长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该网站又名中国统计信息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是国家统计局对外信息、服务社会公众的唯一网络窗口。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如表1所示:

本文选择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作为年度竞争情报数量统计数据源。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9100多种重要期刊,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大众文化和文艺作品类刊物,学科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本文以该数据库收录的1989-2010年的竞争情报文献作为研究数据, 检索途径:“ 题名或关键词”, 检索词:“竞争情报”,分年度进行检索,对1989-2010年共22年的年度竞争情报数量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有关研究论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1989-1993年,我国进行竞争情报研究的文章非常少,主要是因为当时“竞争情报”这个概念刚引入国内时间不长,人们的竞争情报意识普遍不强,还未形成竞争情报研究的气氛,但到2010年相关研究文章已达到324篇之多。

2.2模型介绍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一般用于检验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易会文(2006)[5]认为作为一种计量经济分析工具,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可以从统计意义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性。但是,随机变量必须是平稳序列才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所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包含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2.1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 单位根检验是比较常用的检验变量是否稳定的过程(Gujarati, 2000)[6]。在任何时候检测,平稳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都保持不变。可能由于均值发生变化,所以非平稳过程不具有这个性质。迪基―富勒(DF)检验是比较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由于方程中的残差项有可能是白噪音(white noise),所以Dickey和Fuller对DF检验法进行了扩充,使得方程式包含有足够的滞后项,以使得误差项是序列上独立的,形成扩充迪基―富勒(Augented Dickey-Fuller,简记ADF)检验,Gujarati(2000)[6]认为ADF检验是较为普遍应用的单整检验方法 。具体方法是估计回归方程式:

其中t是时间或趋势变量,m为滞后阶数,εt为残差项。该检验的零假设 H0:δ=0,即Y有一个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备择假设 H1:δ≠0,即Y是平稳序列。如果δ的ADF值小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说明Yt是I(0),即Y是平稳序列。否则Y存在单位根,即它是非平稳的,需要进一步检验,直至确认它是d阶单整,即I(d)序列。加入m个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εt为白噪音。

2.2.2 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 然而,大部分整体经济时间序列都可以看作是随机过程产生的结果,通常都有一个随机趋势,是非平稳的。在进行时间系列分析时,当用于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运用于非平稳的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差分,把它变平稳,然而差分可能导致两个序列之间关系的信息损失,以此做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Gujarati(2000)[6]认为凡涉及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中,都含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谬误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问题。所以,动态计量经济理论要求在进行宏观经济实证的分析时,首先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避免分析时出现谬误回归现象,所以 Engle和 Granger提出了协整理论(Engle-Granger, 1987)[7]。其基本思想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变量序列可能存在某种呈现稳定性的线性组合,则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两变量之间协整关系通常使用Engle-Granger(1987)[7]两步法,而对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则使用Johansen检验。Johansen检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一种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检验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系统回归构造两个残差的积矩阵,通过计算求得矩阵的有序本征值,然后根据求得的本征值得到一系列的统计量,以此,判断协整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协整关系存在的个数。Johansen检验也是本文采用的方法。

2.2.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 根据协整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利用因果分析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采用如下的因果分析模型,作为基于向量自回归(VAR)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的基础:

其中: 分别指t 时刻的经济增长率和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 指代相关变量的系数。

3 实证分析与估计结果

因为本文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可能是非平稳序列,所以,笔者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如果变量具有非平稳性,则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分析。

3.1单位根检验结果

为了保证模型的有效性,首先应用Dicker-Fuller标准的单位根检验(ADF)对经济增长率(gt)竞争情报论文年度发表数量(nt)时间序列数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如果变量gt、nt存在单位根,本文将对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D(gt)、D(nt)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1989-2010年区间时间序列,在原假设 H0:δ=0下,变量gt、nt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都大于相应的DW临界值,从而都接受 H0,表明我国1989-2010年度经济增长率gt序列和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nt)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所以,本文继续对gt和nt的一阶差分序列D(gt)和D(n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在原假设 H0:δ=0下,变量D(gt)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大于相应的DW临界值,所以接受 H0,表明D(gt)仍然是不平稳的。D(nt)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小于相应的DW临界值,所以拒绝H0,表明D(nt)是平稳的,nt为一阶单整I(1)过程。

对于1994-2010年区间时间序列,在原假设 H0:δ=0下,变量gt、nt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分别为 1.964857和-2.633378,都大于相应的DW临界值,从而都接受 H0,表明我国1994-2010年度经济增长率gt序列和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nt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所以,本文继续对gt的一阶差分序列D(gt)和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nt的一阶差分序列D(n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在原假设 H0:δ=0下,变量D(gt)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3.466719小与10%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D(nt)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小于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所以均拒绝H0,表明D(gt)和D(nt)是平稳的。因此,gt和nt均为一阶单整I(1)过程,是同阶单整的。

3.2 协整分析结果

对于1989-2010年区间时间序列无法进行协整分析,GDP(gt)和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nt)两个变量之间不具长期均衡关系。对于1994-2010年区间时间序列,考虑时间趋势,由于经济增长指标GDP(gt)与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nt)均为I(1)过程,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这里采用Johansen协整法检验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由于使用的是两变量系统,因此零假设为无协整关系H0:r=0,H1:r=1,拒绝零假设则表明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对于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在零假设H0:r=0下,统计量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备择假设H1:r=1,同时在H0:r≤1下,统计量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H0:r≤1,说明相关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这表示在1994-2010时间区间以内,中国的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而如果把时间序列扩展到1989-2010年,则无这种长期均衡。

3.3 因果分析结果

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本文对1994-2010年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1994-2010年区间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在5%显著水平下,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nt与经济增长gt 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nt不是gt的原因,gt也不是nt的原因。从检验结果看,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经济增长对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的影响也不显著,没有单向因果关系,也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

4 结 论

本文利用因果分析方法对中国1989-2010年样本区间内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进行了数据的平稳性分析,单位根检验表明,1989-2010年区间内考虑时间趋势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的一阶差分具平稳性,但经济增长具非平稳性。1994-2010年区间内考虑时间趋势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一阶差分均具平稳性;通过协整检验发现,1994-2010年区间内,中国的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而如果把时间序列扩展到1989-2010年则无这种长期均衡。因果关系分析发现,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单向因果关系,也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实证研究的结果是1989-2010年区间内中国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竞争情报论文年度数量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的外生变量。

参考文献:

[1] 包昌火.加强竞争情报工作,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中国信息导报,1998(11):33-35.

[2] 彭靖里,马敏象.论竞争情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特点.情报杂志,2000,19(4):31-35.

[3] 窦伟.试论竞争情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44-45.

[4] 王知津,贺婷婷.论竞争情报观.情报资料工作,2007(1):12-15.

[5] 易会文.格兰杰因果检验用法探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5):34-36.

[6] Gujarati D N. Basic Econometrics, New York: McDraw-Hill Co.,2000:713-724.

第10篇

[关键词]科学计量 科学评价 评价指标 书评

[分类号]G301

科学计量学作为信息科学的子领域,其研究人员通常利用各种定量指标来评价科学成就。科学计量指标的获取大都来自论文及其引文数据,有时也会用到专利数量及其引用指标。本书的作者,匈牙利学者P6ter Vinkler是一位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2009年,由于在科学定量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Peter Vinkler荣获了普赖斯奖(The Derek de SollaPrice medal,科学计量领域国际最高奖)。来自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科学计量界素有“孤独的狼”之誉。虽然匈牙利有着悠久的科学计量研究历史,而且大规模的计量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依赖团队的力量完成,但Vinkler是个特例,绝大多数著作都由其独立完成。

在Vinkler漫长的科学计量研究生涯中,他引入了基础比率指标――“篇均引文”,并对该指标的普适性推广作了大量研究。Vinkler的成果内容以个人、团队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为主,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若干科学论文评价方法的评估》,该文发表在1986年SCENTOMETRICS(卷10,3-4期。第157-177页)上。

本书涵盖了上述指标并组织成体系给予阐释。具体而言,这些指标用于测度科研活动的成果(例如论文)、过程(例如每年论文数量的差异)或生产率(例如每位科学家的成果数量)等方面。可用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层面的评价研究中:如个人或研究团队(微观层面)、院系和研究所(中观层面)、大学或国家地区(宏观层面)等。评价研究可以是某个时间点(静态描述)或者一段时期的时间序列指标(动态发展)。

在利用科技论文及其引文进行科学评价时,如果评价基准线是世界水平,大多数科学计量研究人员会利用汤森路透集团的WOS(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报告(Joumal Citation Report)、其他有关数据产品或者Elsevier Scopus数据库。因此,为了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述数据库产品,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这些数据库及其指标的局限性。此外,作为拥有化学专业背景、目前供职于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书中还介绍了其他文献数据库如化学文摘库(ChemicalAbstracts)。虽然本书对若干国际化的文献数据库进行了介绍,但对各国的本国数据库并未提及。

另外,目前在科学计量领域颇为流行的H指数(见《科学观察》2006年第1卷第1期,利用若干篇文章专门介绍该指标)及H系列指数,在本书的介绍中也有所涉及。可以说,本书的大部分篇章,致力于介绍作者本人在评价指标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几个与H指数设计思想有相仿之处的评价指标。

书中的章节包括:

・科学计量评价的特点;

・科学计量指标的分类;

・科学的增长及其测度;

・加菲尔德(Garfield)的期刊影响因子;

・科学信息的老化;

・科学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科学计量方法在科技政策中的应用。

除理论介绍之外,书中还包括一些评价指标如何应用于学术研究评价的案例,其中部分已为人所熟知的指标取自于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实践成果(参见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中“Measuring Science”一节,作者Vall Raan)

本书对于精确科学和工程学科的评价作了重点介绍,偶而也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但几乎没有提到人文科学的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拍卖现状计量 统计分析 存在的问题

1986年,广州率先在全国恢复成立了第一家拍卖行,中国拍卖业在中断了30年后开始进入了恢复、试点阶段。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拍卖业进入了规范发展时期。随着中国拍卖业的发展壮大,“拍卖”也成为了学者们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近年来拍卖研究论文进行分析。

1.数据来源

以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设置检索字段条件为“主题=拍卖”。由于1996年颁布《拍卖法》,规范拍卖业,所以本文自此时间开始研究,设置检索时间为“1996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6908篇论文。

对检索数据进行按年代划分,如表1所示。从年论文产量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1年论文产量在600篇/年左右浮动,2002年到达700篇,2003年飞跃至1034篇,之后稳步增长到2008年的1726篇,2009年、2010年、2011年论文产量相近但有所回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科学发展规律角度,拍卖研究论文增长呈现文献计量学中的逻辑增长规律。从社会背景角度,1996年行业规范,拍卖业开始平稳起步,到2003年经济迅猛发展,中国的艺术品发展经历了井喷式的大发展,拍卖成交额突破1000亿,大量人才涌进拍卖行业,出现拍卖研究论文飞涨情况。

2统计分析

2.1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分析

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代表着拍卖行业研究的集中情况。对检索数据按作者进行统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育民最多,共24篇。但王育民教授在24篇文章中均不是第一作者,可以看出王育民教授指导其学生研究拍卖领域技术。王育民教授指导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从技术角度对电子拍卖的设计和开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剑教授发表关于拍卖论文17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拍卖机制进行研究和设计,尤其是政府采购组合拍卖机制。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先甲教授主要从博弈的角度分析拍卖均衡,共16篇。产量前十的高产作者还有重庆大学的黄河、浙江传媒学院的马健、江苏科技大学的田剑、华中科技大学的鲁耀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冯玉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鲁和上海商学院的窦莉梅。

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上海交通大学最多,75篇。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对拍卖研究居多,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拍卖机制、风险规避、均衡等。华中科技大学在拍卖方面研究较广,经济学院研究拍卖机制、管理学院研究拍卖博弈、技术学院研究电子拍卖技术,特别指出的是法学院进行拍卖犯罪研究。拍卖研究论文前十名高产机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浙江大学。

从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数据中可以看出,高产作者普遍集中在高产机构中,高产机构均为高等院校,拍卖研究已经出现了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而这些核心又推动和引导着拍卖行业发展。

2.2期刊分析

文献在期刊上分布呈离散状态,统计拍卖研究论文期刊情况,发现拍卖行业性期刊只有《中国拍卖》,并且发文最多。《中国拍卖》杂志是由国家商务部主管、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拍卖业的专刊,报道面更广、知道性更强。其他文献发表在艺术类期刊居多,其次是财经类期刊。刊登拍卖论文前十的期刊:中国拍卖、艺术市场、收藏界、艺术与投资、收藏家、东方艺术、中国花卉园艺、荣宝斋、中外房地产导报和中国书画。

2.3关键词分析

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网上拍卖”“组合拍卖”“拍卖机制”“博弈”出现频次最高,这也正体现了拍卖研究中的热点,也是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研究的核心方向。

3.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拍卖研究中还在很多问题。

3.1缺少系统性研究。根据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可以看出,拍卖研究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技术领域等,只是利用各专业知识将拍卖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缺少拍卖自身的系统性研究,如拍卖技巧研究、拍卖业发展研究、拍卖环境研究、拍品定价研究、拍卖主体研究等。这种现状也与拍卖教育体系有关,拍卖专业知识由拍卖协会组织从业培训,在高校中未设立专业学科,甚至没有专业课程。

3.2缺少法制研究。高产机构研究时,只有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对拍卖法制问题进行研究,这说明法学领域对拍卖行业关注较少,在拍卖研究中法制监管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规范的行业监管、法律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3.3缺少专业领域期刊。拍卖研究文献发表在艺术类期刊居多,其次是经济管理类期刊,拍卖行业期刊目前只有一种,应该多增加拍卖行业期刊种类,共同促进拍卖研究发展。

3.4理论与实践脱节。拍卖研究中高产机构多为高校,高产作者中理论学者居多,缺少实践经验,而拍卖从业人员参与拍卖理论研究的较少,出现实践与理论想脱节。应该鼓励从业人员对拍卖行业进行专业交流。

参考文献:

[1]许鲜苗、张海艳.我国拍卖行业的增长与集中度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06.

第12篇

通过对CSCD和CSI两个数据库的发文量、被引用量、篇均被引用值等几个重要指标的分析,从科技论文的角度了解高校理工科的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的校内排名,以及高校学术影响力在全国、在本省的排名。通过与国内顶尖大学、科研力量接近的大学的比较,了解高校的科研状况以及优势与差距。

[关键词]CSCD;CSI;深圳大学;高校;科研产出;科研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80-05

文献计量学是国际通行的科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客观的定量评价方式。文献计量学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数量关系、分布情况、变化规律与定量管理,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特征与规律[1]。 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I(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是国内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科研评价的两个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机构或学者的科技论文发文量、被引用量及篇均被引值,客观地评价学术机构或学者个人的科研产出和科研影响力,并根据科学数据对机构和学者进行排序。

CSCD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建于1989年。由于其对来源期刊的质量挑选严格,因此评价功能较高,权威性强。[2] 

CSI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于引文评价的数据库,由维普资讯创建,评价时间始于2001年,针对期刊论文对学者、机构、地区、期刊及国内科学发展动态和趋势做定量化的指标分析[3] 。

CSCD和CSI的共同点是以理工学科为主,引文数据可用于个人或机构科研学术成就及学术水平的评价。不同点在于:1)收录期刊的范围:CSCD收录的期刊“精”(仅千余种,大多为权威性的核心期刊),CSI收录的期刊则“广”(4 000多种),由此两者的统计结果存在差异。2)学科收录与划分不完全相同,在数据的比较方面也显示出差别。3)CSCD与SCI的性质相似,提供引文检索、数据分析、原文获取;CSI则以数据检索为主,重在指标分析[3—4]。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数据库的指标分析,从科技论文的角度了解深圳大学的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及其学术影响力在全国、本省的排位。通过与国内顶尖大学、科研机构的比较,与省内科研力量接近的大学的比较,了解深圳大学的科研状况以及科研的优势与差距。

1 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11年发文量与被引用量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个指标用于深圳大学理工科科研产出与科研影响力的研究:发文量、被引用量和篇均被引值。论文的发文量能够直接反映机构、学者的学术产出数量,但无法反映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论文的被引量(被其他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总次数)则通常反映学术产出的质量,是衡量机构或学者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机构或学者发文量不同,仅采用被引量评价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还不够科学合理,这样就有了篇均被引值。篇均被引值是一定时期内篇数与被引用次数之比,类似于影响因子。一般说来, 机构或个人的篇均被引值越高,则所的整体质量就越高,科研影响力就越大。

本文对两个数据库的统计年份均设为2001—2011年。鉴于2011年的数据尚不完整,故分析数据趋势时主要考虑2001—2010这十年。

1.1 深圳大学理工科科研产出及影响力的发展趋势

根据CSCD的统计,深圳大学2001—2011年共发表理工类的论文2 902篇,被引频次3 126次,篇均被引值1.08。各年的篇数和被引用量、篇均被引用值见图1和图2①。

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呈现了同样的发展曲线,即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07年量呈上升趋势, 2008—2010年微降或持平。尽管如此,深圳大学理工科2008—2010年年均发文量仍高于2001—2007年年均发文量26%,说明2008年以后深圳大学理工科发文的增长率虽然放缓,但发文数量的绝对值是增长的,增长量也相当可观。CSI数据还显示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11年发文量在全国2 776个机构③中排名229位,即位于前8%左右的范围。

在论文质量方面,质量较高的论文(以核心期刊为主的数据库CSCD所收录的论文[5])2006—2010年发文量比2001—2005年增长35%;而质量参差不齐的论文(广泛收录期刊的数据库CSI所收录的论文,包括优秀论文和质量一般或较差的论文)2006—2010年发文量比2001—2005年增长45%,增长率高于高质量论文。

从2001—2010年论文的被引量看,质量较高的论文(CSCD所收录的论文)被引量直线上升(见图2),2006—2010年被引量为2001—2005年的5倍;而质量参差不齐的论文(CSI所收录的论文)的被引量2004—2005呈高位,之后逐年降低(见图3),2006—2010年被引量仅为2001—2005年的56%。篇均被引值2003年之后逐年下降(见图3),2006—2010年篇均被引值仅为2001—2005年的39%。

以上数据至少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1)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10年的数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全国的排名处于较前的位置;

(2)其中高质量论文的发文量逐年增长,伴随着被引用量的快速增长,学术影响力的增长大大高过科研产出的增长;

[JP2](3)质量一般或较差的论文发文量同样逐年增长,增长速度高过高质量的论文。但这类论文的被引用量和篇均被引值几年来大幅下降,值得高度重视。[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