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10:0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参考文献真实规范的写作可以方便同一研究方向的研究学术者提供可靠有效的文献信息,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对这一学术问题研究的程度。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结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欣赏。
建筑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刘烽锋.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思路优化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497-497.
[2]周宏伟.刍议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4,(12):283-283,286.
[3]周宏伟.刍议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4,(12):313-314.
[4]周翱.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2):710-710.
[5]梁辉辉,杨鑫.刍议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4):390-390.
[6]伍后胜,庞宇.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实际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4,(18):114-114.
[7]朴洪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方法研究[J].民营科技,2014,(7):145.
[8]刘立伟.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4,(7):208-208.
建筑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世廉,董勇,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2005
[2]陈肇元,土建结构工程与耐久性[M].2003
[3]杨云峰.浅谈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4]王建军.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N].伊犁日报(汉),2006
[5]董心德,叶丹,张永平,蔡世连.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j].中国产业.2010(12)
建筑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建筑结构杂志
[4]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5]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结构专业
关键词 建工专业;核心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120-02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建筑业持续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职业教育资源的短缺和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建筑业人才素质偏低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围绕如何提高建筑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面对东北地区气候鲜明的地域特点、建筑施工专业技术复杂性高和建筑施工约束因素多变等特点,结合职业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1 核心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核心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黑龙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施工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施工员、造价员、内业员、监理员等)的客观要求,在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借鉴教学改革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充分考虑学院基本条件和学生基本素质,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深化改革。通过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分析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培养目标和典型工程任务开发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选择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2 核心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能力的内容
一般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同时也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根据高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访谈和社会调研,可以将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划分成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1 一般职业的能力
一般职业的能力是指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社会、判别真伪、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较好的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等从事职业活动普遍需要的各项能力。对于一般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公选课、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来进行培养。
2.2 专业的能力
专业的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具备现代工程核心意识,能将工程实际问题置于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道德和自然环境下仔细思考和缜密处理;具备熟悉和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相关文件,能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指导现场施工的初步专业能力;能够编制施工阻止技术方案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现场的预算、决算、具备工程项目招投标报价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备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编制工程招标方案投标文件和进行施工索赔的能力;具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备建筑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编制计划、总结、论文、说明书、报告、公文、合同等应用文的基本写作能力和用计算机处理文字表格的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的一般教学、课内做的各项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指导性质的课内设计、校外的生产实训等环节来进行综合培养。
2.3 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是目前国际上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和个人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进行技术问题解决和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和现场操作的能力;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能接受他人评价,并且能够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
社会能力就是指团队协作的能力、进行人与人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和工作伙伴完成相互协作的任务,公平的对待每位合作者,能进行事物的判断,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复合型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和深入、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勤奋工作、认真负责、高尚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职业综合能力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主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适宜的心理辅导、三育人活动的开展,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改革考评方法,特别是日常行为和思想品德实践进行量化考核,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量化测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3 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源素质的整体变化促使高职教育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在社会调研、职业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开设和评价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缓解行业人才紧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培养。
3.1 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职责、任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要求,听取社会各界对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积极汲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借鉴兄弟院校的教改经验,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确定可操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2 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调研结果和实践专家访谈会成果,对建筑行业进行细致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研究和分析了施工员等11个技术员级岗位、测量放线工等36个技术工岗位的职业能力,考虑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人才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归纳总结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3.3 关注学校的隐性教育
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优良品质、自觉学习的习惯、社会沟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养成。在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注重学生未来工作必备基本素质的培养,充分考虑院校的隐性培养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引导、校园文化熏陶、第二课堂的拓展和企业文化影响,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生涯,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基本素质。
3.4 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自始至终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积极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学徒教学法、顶岗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改变结果性考核方法为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5 注意吸纳相关科研成果
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思想研究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并逐步确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研成果指导改革实践并贯穿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改革的全过程。
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四年的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实践,将隐性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益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本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的就业局面,在我省获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参考文献
[1]杨晓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04.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政府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让建筑行业获得高速的发展,而怎样高效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始终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和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其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
一、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有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资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要对各级各类的资料进行分类,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保证资料的完整不散失,要将资料管理工作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当某个项目工程建设时间较长时,从项目开工到工程竣工这一阶段,工程形成的文件资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经历的时间长,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加之施工组织是临时机构往往是工程任务一完成,临时机构解散,而资料也随之消失。为了保证资料收集齐全、完整,资料管理人员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对工作中所要形成的哪些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资料收集要依据工程进展及时跟进、采取积极主动的收集方法。将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日期和工程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保管,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注意积累资料,为今后的建档提供基础。做好资料的收集、归档、积累、贮存等工作都是为今后竣工验收提供便利。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整个工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它对工程质量的评定,工程竣工后的收尾工作以及对新建工程的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因此,认真做好资料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力度不够
2002年我国颁发实施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条例,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施工档案资料的归档及管理。但是,由于部分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对档案资料的归纳与整理不够重视,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够,加之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同,导致了在建筑工程竣工后,工程档案资料不够完整,或是还没有形成。这样不仅延误了建筑工程档案的递交,也无法很好的反应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丢失问题严重
工程资料的丢失是资料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档案人员管理不善,进度落后和我国建筑工程单位普遍不重视资料管理的大环境下,工程项目的资料收集一般较慢,回档率也偏低。同时在借阅或管理人员易手情况下,缺乏妥善的管理机制配合,导致资料缺失。多数企业在工程竣工后,认为项目已经完成,资料归档则无关紧要,因此存在普遍缺失工程主体资料,工程监理资料及工程物资资料等现象,这样不仅影响的工程进度与质量,延缓了竣工工程的验收工作,也对企业的声誉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缺乏科学保存机制
工程资料的保存问题是指当工程建设相关的资料文件收集结束后,没有按照规范的装订和管理手段进行资料的保存,从而导致了工程资料的混乱以及丢失等现象的发生。工程资料本身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因此,在进行工程资料归纳存档时,也应该遵照规定,妥善保存,不能出现任何疏漏和差错。但目前我国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资料的保存工作并不到位,需要进行页码有序排列和装订的文件常常出现混乱,且相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常常放在一起进行保存,这使得区分选取的过程变得繁琐,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部分施工单位甚至还出现错装和部分文件内容遗失的问题发生,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管理机制不全
由于各施工单位水平良莠不齐,多数施工单位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因此档案机制不健全,是建筑工程资料收集与整理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就使得建筑工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难以保证与工程施工建设同步进行,也可能造成了有关建筑档案资料严重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建筑施工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深入有序推进,更为严重的是也必然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及进度
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应对措施
1、规范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极不规范,下面就以竣工图为例。竣工图是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的反映工程建成后实际形状和构造的一种定型图样,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中意义非凡。因此,工程施工单位应重视竣工图,设专人管理或由某一个工作人员兼管竣工图及其绘制,改变现在很多建筑施工单位对竣工图没有任何修改、说明,或者一些施工工程已经改变的单位也不会重新绘图等情况,仅在图纸上盖个“竣工图章”,就作为竣工图存档的现状。
2、做好技术资料的整理保管
根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有时导致技术资料是分散状态,因此要求有专人把资料进行统一的收集,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逐项分类整理。拿高层房建工程的资料来说,我们可以按楼号分别整理,可以把一个楼的所有地基、主体、装饰装修等分部资料放在一个单位工程里进行组卷。不管以哪种方法进行,组卷要求是平行进行,不能交叉进行,这样容易造成资料混乱。对资料应建立专门的台帐,详细记录每一个施工项目的时间,每一份资料的存放地点,方便查阅内业资料是否及时、完整。要用的时候能立即进行查阅,从而能减轻内业人员的工作强度。
3、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
要管理好工程资料必须把住人才引入关,招聘时引入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专业知识,并且专业技术、技能较高。再者,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建设单位的资料员参加档案业务培训,掌握档案整理立卷规范操作方法、建设程序和基建专业知识。档案人员应努力学习档案业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网络和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4、提高认识,加强前端控制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对工程资料管理重要作用的认识,明确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工程资料内容,掌握工程资料分类标准。从建设前期就对施工资料整理,分类设置归类,保障将来收集施工资料的完整性,按照“三同步”的管理原则,保证施工资料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收集、同步整理,同步竣工”,提高各参建单位资料员的工作效率和竣工资料整理的进度,避免因竣工资料整理不及时而影响工程竣工的现象。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对工程资料管理的认识水平,提高技术队伍的业务素质
首先应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对技术资料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审批、检查技术资料时对其不足要令其改正。同时,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技术资料管理培训,使他们明白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的地位、作用,掌握资料填写的要领、格式及验收流程等。为了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工程项目须设专职资料员,质检员要配合资料员的工作,进行现场的实测实量,并把记录原始数据填入验收记录表中,同时技术资料要与施工进度同步。
四、结束语
总之,工程技术资料工作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只有建设工程的各方主体积极行动起来,熟悉施工图纸,熟悉规范与标准,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系统全面地操作,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工程施工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明涛.房建工程资料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关键词: 成本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47-02
0 引言
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和改进实训教学环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学生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必需条件显的尤为重要。
1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
建筑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位列第四,是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近300亿平方米,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将更加凸显。而我国建筑业长期以来从业人员文化、技术和综合素质较低、建筑产品质量较粗糙,因此提高建筑业尤其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整体数量和素质,是当前建筑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专业岗位的工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应满足“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的要求,其中“懂技术、能管理”就包括了能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效进行成本管理。
在高职教育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成本实训基地建设对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成本管理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成本管理实训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开展情况
目前,成本管理实训在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开展情况主要包括两大内容,第一是工程招投标实训,第二是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具体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实训内容还是实训时间安排都比较薄弱。
3 成本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本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主要有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内容。
3.1 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主要是实训室的建设,实训基地应包括如下实训室: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室、工程开标模拟会议室、评标模拟室、招投标沙盘实训室、工程造价业务工作室、建筑工程构造展示厅、装饰工程构造展示厅、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筋骨架模型室、工程造价资料室、工程造价专业安装管道及设备展示厅等。
3.2 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以实训基地硬件建设为基础,进行下列相应的软件配套:与实训室及实训功能相配套的实训指导手册,该手册中应明确具体实训项目的目的、要求、内容、课时分配、实训操作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等;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该办法中应明确实训室的使用要求,使用注意事项等;实训管理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培养办法,该办法应提出实训教师的能力要求、工作职责,及相应培养措施等。
4 成本管理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
4.1 成本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具体应满足:①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如可以由学校组织成立校企合作实训办公室,具体负责实训基地的校企共管的相关事宜,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②实训基地的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等教学案例应主要来源于企业真实生产(经营)项目,推行项目化实训,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训教学;另外部分优秀学生可利用实训基地的硬软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比如利用实训基地的工程预结算软件参与企业的工程招标与投标工作。③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可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换岗交流,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到基地。④实训基地除应满足本校学生成本实训和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以外,还应为本区域或周围兄弟院校、合作企业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等服务,将本基地建成为教学中心、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⑤以行业和企业标准为依据,形成按项目、按模块的教学培训标准,对实训教学和师资培训项目进行质量评价。
4.2 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应满足:①管理制度:有实训基地相关管理制度,有实训任课教师须知、学生实训守则、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文件悬挂上墙,并落实到位。②设备维护:建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及时维修问题设备,并做详细记录。③设备帐物管理:管理人员会使用资产管理软件,设备条码粘贴齐全无误,现场有资产纸质清单。④安全管理:有安全检查制度,有专人定期检查,有记录;灭火器放置位置醒目,取用方便;无其他安全隐患和事故发生。⑤环境卫生:实训室设备摆放整齐,桌面无尘,地面、墙面、门窗整洁干净,无杂物堆放。
4.3 师资配备 实训基地的师资应包括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基地管理教师两部分,其中实训指导教师配备的标准可概括为“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整体水平高”,具体解释为:①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全部为“双师型”教师。②直接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不低于20%,外聘技术人员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③有1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副教授;有1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或1名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④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务能力强,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⑤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生师比在20:1以内(含培训学员)。
5 结束语
成本管理实训基地学生掌握生产一线基本技能的重要场所,所以基地建设应尽力做到环境的"真实性",实训基地能满足工程计价实训、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训的功能。采用各专业共享的成本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将基地建设成为具有产学研多种功能、具有辐射作用的教学中心、 培训中心、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解析[J].职教论坛,2012(03).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实训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8
1 前言
高职高专教育要求高职高专生有很强的实训能力,这种实训能力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实训教育来实现。实训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校内、外实训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程中,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具备实训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实训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训、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和岗位实训等。每一个实训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实训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需要从实训准备、过程指导、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工作中的经历,谈几点建议:
2 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一定的理论教学条件下,在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的实训教学模式会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实训动手能力。近年来,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岗位课程模块生产实训的特点,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共性并考虑南方地区雨季较多、较长的特点,分成两季组织实施,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等在雨季这一施工淡季进行,施工实训等则在雨水较少的施工旺季进行,形成“晴工雨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实训教学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根据各个实训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将施工实训、岗位实训等安排在施工旺季进行,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零距离上岗实训;而将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等安排在施工淡季,由学生在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等产教实体中进行。
第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最理想的实训方式是“校中厂”或“厂中校”,随时随地进行实习,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宜的方式是施工实训、岗位实训时,一定要让学生分散到施工现场,深入实际工作岗位去从事具体的工作,而不是下工地走马观花地参观实习,因此,我校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等产教实体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按项目真实环境实施实训;与江西建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将课堂建在山间水旁,由企业技术骨干现场进行实训指导教学,实际效果非常好。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比如在工程招投标实训中,依托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建立招投标模拟工作室,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完成实训。一组学生扮演招投标公司完成标底的编制工作,而另外几组学生则分别扮演不同的建筑公司进行报价参与竞标,完整地模拟工程招投标的整个过程。这样,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既熟悉了招标、投标、评标、定标的整个过程,又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3 实训教学的准备工作
3.1 实训教学项目的选择
实训项目的选择是关键的一项工作。实训项目不仅应符合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符合实际应用和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重复使用某一选题,致使内容陈旧并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最终,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实训项目的选题中,应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补充和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同时,应尽可能选用近期正在实施的实际工程,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看到实物,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积极性。比如在测量实习中,通过对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调研,发现全站仪目前已在部分大型建筑工地上使用,因此及时在测量实习中增加了1周的全站仪实训,以加强学生对先进测量仪器的使用,弥补学生在知识和仪器操作方面的空白。
3.2 编写实训任务指导书
实训任务指导书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性材料,是实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部分指导老师为了省事,在进行实训的当天才布置实训任务;部分老师虽然布置了较完整的实训任务,但实训任务指导书过于简单,对完成相关实训内容等未做出明确的交代,指导性不强。因此,在实训项目正式开始前,指导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好内容详尽的实训任务指导书,让学生了解、熟悉整个的实训内容和过程。实训任务指导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训目的、任务;②实训操作步骤与要求;③实训成果内容;④实训进度安排;⑤实训成绩与考核标准;⑥实训纪律要求;⑦实训参考资料。
4 实训教学的指导与管理
4.1 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
按项目真实环境实施实训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想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做好对实习实训的指导才是关键。任何一项实训,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实训的形式、方法上应予以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每个学生的实训内容完全不同,多人一组也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关键是要实训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予以把关。
对实训教学进行指导,仅仅依靠指导教师抽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是不够的。从实际的指导效果来看,指导教师应该要做到“扶一把、送一程”,即:勤到实习实训现场、勤提问引导学生、勤检查。因此,对于测量实习和施工组织实训等在校内进行的实训教学,指导教师安排的指导时间每一天应不少于6学时,且具体时段应相对固定,督促学生参与实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每个实训环节给予指导、评判,以保证学生能按进度完成实训任务,并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整个过程。而对于施工实训和岗位实训等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训教学,则采取聘用现场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工地进行走访,随时掌握着学生的实习情况,并通过检查中间结果来发现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的方式进行。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过程的真实性,又把被动解决问题与主动提出问题相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实训的教学质量。
4.2 加强对实训过程的管理
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考勤、课后作业及讲评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目前对实训教学的管理则较为松散,有的指导老师在成绩考核中只依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训成果予以评定 ,对实训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控或记录,导致学生松懈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的学生得高分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完成实训任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训过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①采用校内或校外集中实训的方式,重新合理划分和安排实训进度。
②加强对实训的过程管理,实训中的中间过程从任务内容和完成时间及质量上明确具体要求,不断检查纠错进行过程考核;前一步骤未完成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训。
③加强实训出勤考核。
④必须提交正式的实训成果并检查底稿,未接受过程考核的学生以不及格论,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口试考核。
5 实训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为保证实训实习的质量,我们采用校内或校外集中实训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中间的过程考核和最终提交实习成果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核,必要时采用面试和口试的方式进行。比如,岗位实习是学生毕业前针对建筑企业中的建筑工程技术岗位进行的实操训练,学生均是相对分散的到合作企业中零距离地岗位实训。为保证实习质量,学生实训结束后,每位同学需要提交实习论文、每周周记或施工日记,同时还需提交有企业兼职教师签字确认的实习单位鉴定。最后,每位同学还需通过岗位实习答辩以保证实习效果。
实训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训成果,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实训成绩。但是教师在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无法反馈给学生,导致有的学生无法真正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他们在今后的岗位实习及实际工作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问题可能还会犯相同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实训成果提交后不再返还给学生,这样有的指导教师只是简单的给出实训成绩而不会仔细去发现问题或错误。所以,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增设了实训点评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实训点评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适当增加实训教学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则预留出点评时间进行实习点评并填写实训成果点评报告。
6 结束语
为培养出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近年来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训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以下一些需完善的问题:
①“晴工雨学”的教学组织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②在产教实体和合作企业中开展的实训教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的科学分配、实训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均需进一步完善。
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不能充分体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理念,硬件资源有待进一步增加,产教实体的教学和对外服务功能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企业如何进一步深入到学校的实训教学中还值得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从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都致力于培养高级建筑管理人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兼备经济、管理、法律的相关知识,能从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而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领导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如英国里丁大学在培养计划中提出自我调整技能(Transferableskills),包括IT(文字处理、电子数据表、CAD、计划编制软件)、撰写报告、口头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使用图书馆资源、时间管理、商业意识和职业规划与管理等。通过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会(Seminar)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此外,英国的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作为评价标准。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不能得到社会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不仅是进入建筑管理行业的门槛,也为学生今后申请成为行业协会正式会员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1998年建设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1999年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估制度,由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对各高校进行评估。目前,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师、房地产估价师等专业认证考试日渐升温,受到业内人士的追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能力、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专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做了相应的尝试。它们主动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将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科目如工程监理、审计、成本控制等列入专业课教学,加大案例教学比重,加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同时积极与业内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联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能迅速胜任将来的工作。
教学安排的比较
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都是按照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模式安排。英国教学计划的安排弹性更大,具体表现在专业选修课范围广、科目多,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以里丁大学为例,建筑工程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开设了四个方向:建筑施工管理、建筑测量、工程管理与测量和工料测量。四个专业方向前两年开设的课程都相同,为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第二学年结束,不管入学时申请的专业方向,学生都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重新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学年则集中精力于所选专业方向的理论学习。
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已经在教育界达成共识而引起普遍关注。我国高校将实践环节分为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四部分。针对每项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考核方案。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实习流于形式的现状,却仍出现执行不力和收效甚微的问题。就生产实习而言,英国大学采取的管理模式更规范和实效。英国学校如里丁、拉夫堡大学等充分利用与业内企业合作项目的机会,整合学校科研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第二学年暑假学生到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届时学校会拟定一份提供实习工作职位的公司名单。有条件的学校还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使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确保实习质量。
英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理论教学常将学生分为15人左右的小班进行,每门课的课程指南会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阅读、整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参与实际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第三年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专业研讨会或实际工程项目。考核方式也形式多样,包括随堂测试、论文、报告、口头或书面陈述及参与项目等,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方向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比较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经过1998年的专业调整,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子方向为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般设在土木工程学院或管理学院之下,往往拥有强大的土木技术或经济管理学科背景。而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注重跨专业的交叉渗透,如英国牛津大学由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开设EEM(工程&经济&管理)。EEM是以工程技术为主,其中2/3的课程与工程有关,集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在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优势于一体,将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三个模块。其中平台课程由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组成,使学生拥有广泛而丰富的知识面。从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主干专业课程看到,技术类课程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地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技术是工程管理人员了解管理对象、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的途径,因此技术课程可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技术类课程以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为主线进行设置,涵盖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技术类课程应与建筑新技术的更新发展步伐相协调,传达最新的建筑技术信息。此外,英国经济、管理、法律平台课程基础理论为避免专业划分过细,强调综合性,以一门课程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其余课程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建筑业紧密相关,如工程经济学等课程。
通过对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走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提炼、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准确定位走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打造优势学科方向。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任务,涉及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难以在短短四年中培养出面面精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伴随科学技术革新、专业分工细化,需要大量专门化的技术人才。学校必须明确培养培养目标,追求“宽口径”的同时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各有所长、专业过硬、个性突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挂钩,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和建筑工程实践联系。引入教育部门和专业协会的双重认证机制,促进高校与专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业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在生产实习中努力探索校内导师理论指导和企业导师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 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某种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某类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简单地说,它主要包括“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基本问题。①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③《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④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2.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面向建筑企业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施工员、监理员、工程管理员、造价员、资料员岗位为出发点,从职业岗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开展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情景相一致的仿真环境、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全方位改革,形成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2.2 “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学交替,校企第一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技能。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第1~2学期,学生首先在学校一体化教室学习职业基本素质课程和部分职业能力课程,然后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入职锻炼,针对将来的职业岗位环境,体验职业工作,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的考核后获得“职场体验测评合格证”。在此培养阶段,学生在学校一体化教室和校外合作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技能,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一个辩证性循环。
(2)工学交替,校企第二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岗位专项能力。针对施工员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在3~4学期,开设工程测量、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主体工程施工、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专业职业能力课程,组织学生在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反复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一体化教学,用以过程为重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相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评价;然后安排学生利用暑期到合作施工企业参加1个月的实境训练,在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通过企业考核后获得“工作经历证书”。在此阶段,学生在校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学习型生产实训室和校外合作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岗位专项技能,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二个辩证性循环。
(3)工学交替,校企第三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在第5学期,学生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施工成本控制、施工组织管理等岗位综合能力课程的学习,实行对综合技能的实效考核评价,要求学生必须在进企业顶岗前通过一项建筑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得相应的土建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
在第6学期,学生在校外企业选择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校外顶岗实习6个月,结合顶岗工作完成毕业论文,进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并提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双重管理和考核,以企业现场管理为主,学校通过校外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进行监控;以企业的考核为主,考核合格后获得“顶岗实习鉴定证书”,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在此阶段,学生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三个辩证性循环。
从第一个辩证性循环到第二个、第三个辩证性循环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循环。第一个循环是基础,第二个循环是发展,第三个循环是综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校企三循环,使学生完成从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锤炼等阶段角色的转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升。
2.3 “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1)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属性;“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建筑施工过程,采取“校企三循环”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属性;“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属性。
(2)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的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人才,通过“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锤练”三次循环,分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融入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与规划等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共同培养和提高。
(3)以“双证书”为载体,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标准中导入国家施工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建筑工程施工员”、“建筑工程资料员”、“建筑工程安检员”、“建筑工程质检员”、“建筑工程造价员”、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及考点,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获得 “岗位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
(4)以“工作经历证书”为着力点,改革实训考核方式。在“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锤练”三次循环的过程中,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知识运用、岗位能力表现、工作态度和成果等做出评定,符合条件的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既是实训考核方式的重要改革,也是实践经历证明和就业参考,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资本。
(5)以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为途径,构筑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紧密结合建筑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整合学校、企业、行业三方资源,合力打造具有“跟进发展、产教合用”的专业标准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使之能直接服务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同时又能服务于在职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成为全面实现自主学习的平台。
2.4 “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程建设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以施工过程为导向,对相关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并着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现行课程标准相融合,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两大类,综合素质课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项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3)创新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与“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在“仿真企业环境+真实企业环境”的条件下实施教学,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保证学生校内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一致,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到职业岗位技能的转化。
(4)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编写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工学结合”教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吸纳企业一线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人员参编,将企业培训理念、企业文化、职业工作情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直接融进教材。同时,在教材内容中有机导入国家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教材内容。
(5)打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培养具有建筑工程执业资格的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境内外培训进修,提升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以“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为途径,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建筑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兼课;打造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校企互通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6)建成与建筑施工工艺过程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工场,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训设备贴近企业设备、实训环境贴近工作环境、实训项目贴近工作任务、实训过程贴近工作过程和实训基地功能多样化”的原则,以学校为建设主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加大对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建、扩建实验室和实训室,购置新型和先进的设备仪器,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同时与广州番禺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广州番禺建安公司等10家建筑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7)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考核改革,重视过程监控,遵循“能力与知识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应会与应知并重”的考核原则,确定专业理论考核和职业能力考核的权重,并结合企业考核标准确定能力考核要素,做到专任教师考核、兼职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与企业人才标准的“近距离”接轨。
(8)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长效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联系制度、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制度,强化顶岗实习过程控制,将理论教学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制度建设保证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安装 安装工程 建筑工程 建筑施工 施工协调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安装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安装工程能够高效完成,就需要在预定工期内、预定费用内完成质量达到设计标准。为了确保建筑安装工程最终成果能够得到认可,需要对施工各个环境进行协调,综合各类资源,确保工程质量。
二. 现阶段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其建筑电气施工环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来自于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工程技术上缺乏管理 由于目前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相关施工人员所涉及的具体施工项目往往都较为复杂化,且其中所牵涉到的科技要素也逐渐增多。就电气施工环节的弱点工程而言,弱点工程要求技术性与工艺性并行,因而为了保证弱电工程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与安装工艺的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相关技术文件的存档归类。总的来说,弱电系统工作作为整个电气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求的是施工单位在其系统设计与具体设备安装等各个环节上做好认真检查工作,依靠有关的标准与规范条例,是整体技术操作受到科学规范性的管理。 2.质量管理问题有待解决 在现今社会中,对于建筑施工单位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而这些所揭示的即是相关施工单位对于整体施工质量的把控欠缺。就电气施工环节来看,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ISO09001系统工程质量体系标准,必须保证在电气施工中,施工制图的规范性、具体管线施工得到监督检查、配线规格符合审查标准、主控设备质量有所保障等。而目前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实施,也就是说,施工单位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重视度还有待加强。但是忽视质量问题的电气施工操作最多只能是侥幸躲过一时,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具体施工单位最终还是要承担由事故所带来的恶果。
3. 设计质量问题 建筑安装工程都是经过严格的设计和审核的,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大部分工程质量事故都是因为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因为不合理的设计不仅造成了工程事故,并且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主要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没有按照勘测设计的原始资料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造成设计不合理,有些设计人员为了超赶工期,忽视了细节设计,草率的套用标准图,脱离实际;设计人员素质差,缺乏设计难度大的工程实力设计单位缺乏质量保证措施.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专业协调与配合 1.土建单位和装修单位间专业的协调配合 从建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来看,土建、装修和安装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各专业之间即互相影响牵绊又互相促进制约,只各顾各自行安排施工,对其他专业的施工要求不管不问,是目前建设项目施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此造成的工程返工、整改、拖期等等情况不胜枚举,也给项目成本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 在一般的建设项目中,土建施工单位往往是作为总承包出现,作为一个好的项目总成包,除了要管理好总包自身合同范围内的施工内容外,更应该关心并了解参与项目建设的其他专业的施工需求和技术要求,将其纳入总包统一的管理框架下,无论是总包直接分包队伍,还是业主另行外包的专业工程,进到施工现场均应服从总包单位的统一管理,在质量目标管理方面,各专业分包工程也必须响应总包方大合同中约定的质量目标,专业分包合同中约定分包工程质量目标至少不应低于这个目标。 在技术管理层面,各专业队伍应对本施工工作面内其他专业的图纸进行对比了解,例如:土建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必须掌握该区域内安装预留孔和预埋件的具置、尺寸,避免事后开凿安装;安装施工必须了解土建和装修的设计图纸,了解整个建筑的构造特点和装饰特点。 土建、装修和安装都是建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间相辅相成、联系密切。但作为独立项目各自有各自的运行规律。根据安装工程的阶段特点,在砼结构施工阶段,主要安装电气、管道,其他工种处于准备阶段。此阶段这两个专业与土建专业的配合最为频繁和密切。了解其间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序有效地做好项目间的协调配合。
2. 内部协调与配合 建筑安装施工一般涉及管道、电气、空调通风、设备四大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要做好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施工。 一般来说,管道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 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安排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的问题。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其他专业图纸、资料进行了解,尤其对与本专业相关且交叉密集工种的施工对象布局、工艺等应有所了解。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
3. 工程施工过程中前方和后方的协调 前、后方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它对于各类建筑施工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个共性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决定权是在前方,还是在后方?是在项目上,还是在大本营里?"项目法施工"运用动态管理原理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使长期以来的前方与后方难以协调与配合的局面得到了根本转变。 有共性必有个性。在高层建筑安装施工中,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必须紧紧围绕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各项特性来进行。为此,必须了解各专业施工形象进度计划,以便及时、合理地调配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 各专业总量、插入时间及在各阶段的工程量均不尽相同,根据动态组合原理,结合各专业阶段特点,合理组合各生产要素,达到前、后方的有理、有序协调与配合。
4. 安装施工协调与配合的实质 总的来讲,协调与配合实质上是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就是运用项目法动态管理原理,优化组合诸生产要素解决协调与配合辨证关系。国际管理学界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得出了“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及“效果高于效率”这两个结论。这值得深思。从统筹的角度来讲,“做正确的事”涉及的是组织合理化或理事的问题,而“正确地做事”则涉及计划优化或理用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首先要明确该做什么事才是合理的,然后才是如何正确地把该事优化做好。
四.结束语。
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与协调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中不仅仅要关注保质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更要注重施工机械和操作人员的统一协调,综合各类资源,切实提高建筑安装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建齐 建筑通风空调安装工程的施工协调与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6期
[2]苏笋然 谈建筑装饰工程与安装工程的协调配合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12年11期
[3]门志斌 建筑安装工程与施工协调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年6期
论文关键词:计量与计价,考试改革,技术型人才
一、课程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学生取得预算员岗位资格、造价员资格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在其建造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在价值规律指导下建筑产品造价的构成因素,涉及较广泛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经济学科。设置该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介绍预算定额、工程造价的确定和工程量计算等知识,使学生掌握一般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高水平的课程,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认真抓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把整个教研室培养成能打硬仗的队伍。
教师都应该参加一线教学工作和兼职参加工程实践。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参加工程实践外,为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还应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理论水平。年轻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都到工地参加工程实际锻炼,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水平,这将为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面向工程咨询、工程施工一线,把最新管理规范、管理技术引入教学。
根据学院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把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软件和最新的法律法规及时引入教学当中,通过课堂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前沿知识讲座、现场实习、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掌握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最新知识,毕业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最新需要。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索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针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课程组老师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推行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除了主讲教师课堂上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外,还组织学生团队上讲台交流、预算软件操作、安排教学参观、利用小组集中现场实习、项目导向性教学、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社会咨询服务等方式,理论结合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研产结合、相互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以科研促教学是近几年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本学科主讲教师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常深入工程现场,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等手段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了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新颖、生动具体,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毕业生就业于造价咨询单位、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单位等,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用科研成果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一)现状
1.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题目过多,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2.忽视实践环节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3.平时形成考核不规范、不彻底;
4.考试形式陈旧、方法单一;
5.考试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革考试内容:
(1)理论考试应注重考试题型的灵活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2)突出实践考核,锻炼创新能力。
(3)逐步完善考核标准与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变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改善考试内容记忆性多,操作性少创新性少的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已采用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理论性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理论考试与职业技能训练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闭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常规题型进行;开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编制工程预决算的能力,通过学校现有的资源,把学生集中起来在考试中完成一套单层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题目难度,引导学生完成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的编写。考试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的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同时要求学生完成预算书,整个预算书涉及工程量计算、计价、计费部分,数据相辅相成,不在只是完成某一个题目或者某个知识点的内容考核,而是需要学生掌握读图、算量、查找量、套价、计费全过程。从而体现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考试,我们把图纸给出,数据通过表格给出,以填空的方式请学生把需要考核的部分内容填写完成。
(五)考核效果
由于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初次进行尝试,从全校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8个班级共500余人数中,抽取4个班约230人参加教改后的考试。主讲教师参与考试过程和改卷过程:学生大部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能力不错;但是在综合运用能力还有所欠缺。
本次考试改革的方法将在下年级全面推广。通过此次教改实践,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培训学生的对本门课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签订能力;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建筑工程索赔与结算能力;预算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工程造价新技术能力”。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我们将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能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实现人才的“零距离”培养,最终形成全面顶岗就业能力,这将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洋,刘小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江西省科技出版社.2009.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
建筑施工信息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基础,涉及到建筑施工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信息部门对信息的掌握和获取必须保证及时准确。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处理和简单的记录保存的方式。面对建筑工程在质和量上的不断发展,施工中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且对信息的精确性和处理速度要求也随之增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手段都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应当在认清建筑施工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创新建筑施工信息管理措施。
一、建筑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流程涉及到各方面工作,例如原材料的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建筑技术应用,工程质量监督等,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进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涉及众多部门,有企业单位,也有事业单位,有施工单位也有监理单位。关系错综复杂,信息五花八门,但这些信息又称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使信息能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施工信息管理工作。在信息管理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的采集,传递,保存和查阅调取各个环节中都应当考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此外还应当引入现代管理理念,规范有序的整合信息流动各环节的衔接程度。
二、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信息管理对建筑施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已经普遍引入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大型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对于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对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涉及施工中的信息采集、信息保存,信息流通和处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确保施工企业在组织施工时能够顺利便捷的查找和利用这些信息。该系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大型中央数据库,该数据库广泛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在专门软件的操控下进行合理有效的归类和匹配,在编制施工预算和调控工程施工进度的时候能够在专门软件的操控下直接生成最佳方案,或生成多个方案供我们选择。(2)施工项目信息门户。这种信息管理技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实现项目多个相关单位的共同参与。施工单位以项目中心建立主页面,各相关单位通过申请用户权限进入各自的用户界面,关注施工单位的关于项目紧张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决定自己的企业行为。例如某建筑施工项目在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材料使用情况及时的在项目网页上,各相关供货商可根据原材料的使用情况及时的联系项目主管单位洽谈进料事宜,这就大大提高了项目进展的效率,从而也体现了信息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施工项目信息门户系统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为施工单位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工作时间,再以项目的原料使用这一事项为例,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一般都是人工估算材料的使用时间,在发现材料不足或者即将不足的时候派专人联系供货方,洽谈供货事宜。这一过程需要耗费时间,同时也分散了施工方的精力,而施工项目信息门户系统可以使供货方随时了解项目材料使用进展,施工方不必再为材料的短缺或者不足而专门联系供货方,这样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拿出更多的实践关心工程质量等其他工作。(3)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建筑施工十分有利的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原理是采集和存储一定区域内或者项目施工地的地理信息,这些地理信息包括施工地点的地上建筑物信息,地下管道信息,土质岩层等地理信息。这些地理信息输入书库,经过专业软件的编制处理,可提供可视化的图形数据,来呈现某一区域的地理概况。现代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在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的时候可随时查阅,给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该系统是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中随时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为工程进展提供数据支持。在某种程度可以说这些信息是建筑企业的一种资源,它影响着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对施工项目和施工单位的顺利高效施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杨亚阁,轩慧聪.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
[2]周琪,刘胜友.关于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
[J].企业导报.2010(9)
关键词:土木工程;强化工程素质;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袁康(1982-),男,重庆人,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兵团精品课建设项目“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8-02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项目规划、研究开发的能力。[1]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2]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主要注重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培养人才,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即邀请工程单位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的探索思路,与兵团设计院、天筑建设集团等多家工程实践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渐建立一套基于“强化工程素质”为出发点的土木工程专业全程(涵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竞赛)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本文将阐述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经验,以供参考。
一、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传统的实验课程相对独立的从属于各自的理论课程,学时量小,学生在课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去完成,对于实验的目的、重要性等都缺乏深入的理解,甚至有些实验逐步演化成演示实验,其弊端显而易见,急需改变。目前,石河子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优化实验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从材料性质到结构性能实验,其过程有其内在逻辑性,学生必须在深入了解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后才能将材料制作为各种受力构件,并通过结构实验去认识构件的受力性能。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将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进行统筹安排。例如,混凝土结构构件实验与混凝土实验、钢材力学性能实验可以进行综合设置,提前给出一个按实际工程受荷、选材的构件,让学生通过所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知识来循序渐进地完成该构件的混凝土制作、钢筋指标测验、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承载力实验,并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通过一个细小的构件完成,让学生充分实践到结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
2.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在实验教学方式方面,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
(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从构件制作、实验操作都以学生摸索为主,老师只提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4]等相关规范和标准。
(3)应对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异同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4)针对实验内容,到工地、质监站等相关联合培养基地进行观摩,让学生聆听各项实验在工程实践中的意义,强化学生工程意识。
二、推进校企联合模式的实习改革
实习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第一次直接接触工程实践,也是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体现最为明显的环节。石河子大学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包括测量实习和工地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在实习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工程有感性认识
所谓集中认识实习,即是在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对已建和在建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集中认识实习为期一周,开设时间在大三的第一周,主要在联合培养单位完成,实习的开展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实践认知,也是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所以在实习科目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地做到广泛和全面。另外,考虑到专业课程的抽象性,石河子大学在改善教学方法上亦有尝试,即将部分理论课时与分散的认识实习结合,开展工程现场教学。例如,在混凝土课程讲解钢筋的布置时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行讲解,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讲述梁格布置时,直接以所在教学楼结构布置为例进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双导师制”、“专题讨论”、“循环实习”提高工地生产实习成效
工地生产实习是指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对在建建筑进行跟踪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与实际工程的亲密接触,让学生了解工程人员的艰辛与责任,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最为接近实际的实践环节。如何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长实践经验是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双导师制”进行实习指导,即学校老师和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既可以从施工技术人员处获取实践经验,也可以从老师处获取相关实践内容的理论解答。
(2)适当引入“专题讨论”,学生进入的可能是不同结构形式的工地,如有框架、剪力墙、底框、钢结构等等,也有可能进入的是不同的施工阶段,有的在主体阶段,有的在装修阶段等等。针对不同的实习环境,可以事先设置一些专业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为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充分参与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采取了“循环实习”的方式,即每组学生在一个工地上实习一定时间后,与在其他不同结构形式或不同施工阶段的学生进行交换。该措施使得学生的实习成效进一步增强。
三、强化设计环节的实战性
1.系统化设置课程设计群,模拟工程设计和施工流程
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步骤,也是毕业设计前必要的分解练习。因此,对课程设计环节应尤为重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选题上选择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民用建筑。
(2)在课程设计先后顺序上的安排也按照实际工程的建设程序进行设置,按照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的步骤逐步开展。
(3)在设计深度上基本与工程实际贴合,同时强调作为工程人员的重要素质――手算和手工绘图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的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以就业去向为依据,突出毕业设计实战性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最为重要的实战演习。经过毕业设计,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学会了如何查阅规范、图集等相关资料,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让毕业设计更加具有针对行、实践性,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考虑目前我校毕业生流向主要有设计院、施工单位以及继续深造三个方面,毕业设计分设建筑结构组、结构施工组、论文组。其中,建筑结构组主要完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作,为学生进入设计院后从事建筑设计或结构设计奠定宽泛的基础;结构施工组主要完成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内容,为有意去建设单位就业的同学提供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论文组主要针对毕业后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设置,论文题目组要和相关指导教师课题相结合。
(2)毕业设计题目应充分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设计单位经常性保持沟通,课程组对毕业设计相关资料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目前积累各种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100余份供学生选择进行结构设计。毕业设计题目涵盖了住宅、商场、办公楼、车站、会议中心、展厅、医院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
(3)邀请了设计院资深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弥补和促进,最终使广大学生受益的目的。同时,也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得到提高。
四、专业竞赛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团队意识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复杂性要求毕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挑战性强的工程任务,专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前模拟工程实践的平台。石河子大学主要设置了“建筑模型大赛”和“结构设计大赛”两项竞赛,要求参赛学生按分组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下完成模型的构思、设计、计算、制作等流程,并撰写设计说明和计算书,最后在现场进行模型的展示和答辩。通过整个过程基本模拟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程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竞赛过程中邀请相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指导、现场点评,使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石河子大学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逐步建立了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工程单位的反馈意见不断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确保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行业输送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玫,潘志忠,赵艳.浅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3):373-375.
[2]王建平,胡长明,李慧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6(3):122-124.
>>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效果保障研究 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必要性 “超整理术”在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分析法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筑学专业结构选型课中运用模型教学的思考 现代技术在建筑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 PBL教学模式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德国实践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或“.html”保存文件;而具有交互式的功能页面,可以应用Vbscript、javascript、DHTML进行动态网页的制作,用JSP、ASP、PHP动态编程技术,数据库可以使用SQL、Microsoft Access完成,形成动态网页文件,完成动态连接。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网络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起较为通畅的教学氛围。 “利用基于各种数字特性的功能特性和资源,结合利用能适应开放、灵活的分布性学习环境的其他形式学习材料,面向处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实现精心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性、促进性的学习”方式。
(三)应用定位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学专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建筑摄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等强调“体验性”的专业课堂情景教学。课程针对性和相对封闭性是该系统与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专业教室辅导的最大区别。为课堂教学提供情景体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体验性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职能。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专业项目学习中的实践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居住建筑设计”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住宅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构思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创建虚拟的建筑情景体验项目学习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具备一定建筑设计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对于虚拟空间情景体验学习充满兴趣。
2.应用软件
我们主要应用中国·数字大学城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的开放式、社交化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准备了最先进的网络辅助教学工具,并无缝的与SNS、微博、百科等Web 2.0应用进行了融合,让教师可以轻松愉悦的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全新教学乐趣。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能够方便地与多款媒体设计软件相互支持,营造出真实的空间和建筑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空间情景体验环境。在3D MAX建模中,直接将图形文件导入到场景中,应用准确的建模方法,制作体量模型。
3.教学目的
为课堂教学营造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为完成逼真的各类项目任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实施
1.实施步骤
(1)背景教学。确定项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居住建筑各种类型与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以及中西人文与历史环境知识是教学重点,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背景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源供学生开展课外学习。
(2)活动探研。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们组成各自的兴趣小组,初步了解了教学任务之后,进一步收集有关学习的信息和资源,进入各级图书馆资源网站,或者检索项目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研究。
(3)情景体验。学生在课堂上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观赏动画演示的同时亲身体验任务书中描述的场地环境,通过点击相关案例作品及三维场景内容了解大师作品,以专业建筑师角色接受的项目任务。同时教师根据项目特点在系统中设置考核指标,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效果进行评价。
(4)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系统评价结果,并截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体验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和案例剖析,通过分析典型错误发现教学中的认知难点。
(5)教学反思。教师利用保存的模型和设计草图电子文件对学生的失误进行统计分析,改进授课方法和侧重点并将每个学生的情景体验中的作品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查找知识欠缺。
(6)归纳总结。学生将反思结果汇总,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含对大师作品分析、典型设计方法的认识以及重要设计语言的把握,通过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深化对课程的认识。
2.实施个案
居住建筑设计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项目教学是一个渐进过程。下面我们以居住建筑设计中第一单元“别墅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背景教学。“别墅设计”是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一课,掌握基本建筑与场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居住建筑功能分析及基本的人体尺度知识。背景教学环节教师主要在课堂牢固树立建筑为人服务的意识,对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的感受高度重视。结合其他课程,初步综合学习并运用建筑的结构、构造等知识。
(2)活动探研。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使他们协作、商讨,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建构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超级链接进入专门制作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库里有老师准备好的大量分类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案、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料、学习内容搜索工具软件、优秀论文,包括超级链接到Internet上的相关资料等供学生使用。
(3)情景体验
步骤一:评价设置
首先对各个因素分配具体的分值。对分值进行具体的量化要求,如选择五分制、十分制或者百分制等;分别对不同住宅设计方案的的因素给出具体的分值,老师可以对每组方案设计的优劣给我客观、具体的分值。
步骤二:情景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进入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了解项目任务书,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对每个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公开的分析和解答。然后,学生在理解了任务之后,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创建虚拟的模型空间,以使用者的视角观察空间,以亲身体验完成整个设计过程。通过网络对话与指导教师对建筑方案进行商榷,对于每个方案给出指导意见和提供个性化的分析方案。
(4)案例分析。
教师选取因整个内部结构不严密紧凑、空间穿插无序、围护体各界面要素的虚实构成关系不明确和室内陈设不符合建筑风格的整体性要求,细部装饰没有结合整体(天、地、墙面)考虑的原则的案例设计进行剖析。通过剖析案例重新归纳空间设计法则和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如何合理借鉴某种设计风格的方法,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对话工具选取学生与交互对话进行详细讲解。
(5)教学反思。教师将每个学生的电子文件在校园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观看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巩固所学知识。有的学生还将整个的设计过程运用Flash软件制作成视频在校园网站上。教师通过观看学生情景体验视频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重新定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改进教学方法。
(6)归纳总结。学生根据模拟完成设计任务心得和对课程的掌握与理解,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撰写诸如别墅建筑设计调研报告、别墅建筑设计心得等总结性文章并到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平台和其他公共网站。
3.学习成果
为了了解与掌握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对建筑学专业的2010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08).
[5]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韩建华(1978-),男,吉林舒兰人,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