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

时间:2022-10-05 13:4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

第1篇

1.安全问题分析

1.1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差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现代医务工作者趋于年轻化,许多医务工作者都是刚步入医疗行业的,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在进行临床工作时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不是认真客观的去分析,这就导致医务工作者在处理疾病时不准确、不能客观的把握病情,治疗不恰当,引起患者的不满。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遇到问题时不自我分析,强调职业的特殊性,平时说话做事不注意,存有侥幸心理,引发了医疗纠纷。

1.2与患者沟通不良

随着患者健康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值增高,患者在承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把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期望得到医生的理解与帮助。如果双方沟通不良,如医生没有把患者的病情详细告知、或在开某个处方或检查时没有及时的告知患者及家属、或服务态度不好言语措辞不当等会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另外,部分医生对疾病的转归与发展把握不准确,当疾病发展超出患者的预料时就会令患者不满,例如某些医院的医务人员在给患者做体格检查时,只是简单的操作,并未把相关的体征考虑全面,在下诊断时就会比较片面,治疗也就相对不足,引起病患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经调查显示,在现代医疗纠纷中,有30%是因医生技术问题引发,70%以上是因医患双方沟通不及时引发的[1,2],因此及时的做好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是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需要医院给医务工作者进行医疗安全意识教育,尽可能的降低医疗安全隐患。

1.3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严格、执行不到位

现在很多医院往往对卫生系统所制定的相关医疗安全方面的制度做不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或是有严格的制度却执行不到位,在医院中核心制度的落实是保障医院能否稳定前进发展的基础,但在当今利益为先的环境下,许多医院把这种核心制度当成一句空话,医务工作者对其忽视,不自觉遵守[3],督查部门和医院领导层也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往往督查流于形式,或是有问题反映上去领导也不给予严格的处罚,所以不能把制度落实,进而导致医疗安全问题进一步的增加。

2.针对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2.1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培养

医院组织相关的人员对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以及医德医生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对医疗风险与医疗安全引起重视。与此同时医院要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医疗事故的相关法律法规[4],进行病例讨论与学习,参加相关的医疗风险与安全的讲座,让他们在案例中获得警示与教育,从纠纷中体会到风险的存在,在学习与分析原因的过程中,自觉体会责任的重大,让“风险就在眼前,医疗安全人人相关”意识扎根于每个医务人员意识中。

2.2增强人际交流与沟通

人际交流与沟通是一门学问,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具备这项能力。在平时,除了注重加强临床技术的培训之外,医院还应经常组织员工进行相关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树立“以病人为核心,以病人为本”的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切实的做到微笑服务于病人,对病人的病情认真的思考分析,及时的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为他们排忧解难;一方面,要学会尊重病人的隐私权、知情权,对于病人想要保密的病情,要在取得病人的同意后在告知家人,对于给病人开的处方或者检查,要在取得病人或者家属同意后再实施,对于不理解的认真的交流与解释。另外,每一个病人都要平等对待,不因患者的职业、出身收入多少来区别对待,都要把病人当做独立的人格来看待。

2.3完善医疗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同样的在一个医院里,没有制度也无法成方圆。医院应结合自己本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已有的制度与政策,制定相关的文件或者额外的制度,来完善医疗安全保障制度,如可以制定相关的医疗安全奖惩制度、医疗安全等级划分制度等,把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进行提炼与总结,使每一位医务人员明白其中的核心,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切实按照制度灵活处理,并把制度标准化规范化,使每个医务人员都知道,只有认真的把制度规范化的执行与管理才能把安全隐患与风险降到最低。医院要在监督管理方面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管理。每一个医务人员在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医院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度可循。对发生的医疗错误,做到“不隐瞒不徇私不做假”,把发生的医疗差错认真的登记,反馈,检查,了解事实的原委,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时间的损害程度。对于病患的投诉或者举报,认真的调查取证,与病患沟通了解情况,并把情况反馈到相关的科室或者管理部门,使事情得到及时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伤害。对于薄弱环节,如复杂困难的术后病人、急危重病人、孕产妇、新生儿等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加强对待与防范。同时对于一些特别的科室,如手术室、血库等[5],加强重点的防范。平时还要加强实习人员与进修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实践证明,加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环境越来越恶劣,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难以挽回。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医疗安全保障制度,做到良好的监督与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是一个医院医疗质量的体现,也是保障医务人员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医疗风险并认真面对与对待,才能减少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发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理博 . 提高沟通技巧,和谐医患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233.

[2] 胥林花.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切实降低医疗风险[J].中国卫生产业,2013:178-179.

第2篇

通过医院组织的自查自纠活动,我认真对照检查自己的学习态度、日常工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通过本次自查自纠活动来认识和检查自己,从中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一、存在的不足

一、在学习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对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把自己该做的各项工作做好,确保不出问题就够了,学不学一样能搞好工作;二是把学习的位置摆的不当,没有挤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学习,片面的只做具体事。

二、工作方法不灵活,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本人自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已经以来,由于平时的工作有时比较忙,在不断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工作方法简单,不灵活,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致使自己在工作中走了不少的“弯路”,难免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纪律涣散在工作中经常不穿白大衣,体现不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形象,由于工作忙经常忘记签到,给纪律管理者带来了好多不便。

二、整改措施

我将自觉按照以下措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一、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及业务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

己工作水平,努力做好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

二、是正确对待每人的批评意见,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弥补不足。

在今后

的工作中我将会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提升服务水平,向医院各位领导们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3篇

关键词:医院;人事档案;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作用

与开发人事档案本身作为重要的资源,在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以及相关人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其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认知,提出具有良好可行性的开发思路,可以对人事档案的价值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

1医院人事档案的概念分析

医院人事档案主要是指人事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各个科室工作人员自身的基础资料、政治面貌、学历、工作经历等多方面内容,反应了医院内部有关工作人员,自身的具体成长经历以及工作情况等信息[1]。医院人事档案资料本身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奖惩、职务评定以及工作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当前医院内部改革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更加关注具体岗位人员的全方位管理,对于人事档案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帮助医院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人才利用效果,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2医院人事档案的作用

第一,提升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医院人事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医院人力资源的全面优化,对于提升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事档案信息为人力部门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信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具有指导的重要作用。对于医院本身来说,长久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持与合理的人处理这样配置。只有充分地对人事档案进行利用,才能对于医务工作者自身专业素质能力情况进行充分掌握,结合当前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特性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人才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最终达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目标。第二,推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人事档案可以发挥重要的信息才考作用,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关键的指引工作。人事档案信息对于人才自身的工作经验、政治表现、培训学习情况以及技术能力等进行了充分的体现,为人才的考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2]。通过人事档案,可以对于当前在岗医务人员自身素质能力方面的不足进行更好地体现,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信息方面认知不够全面所造成的培训失误的问题,也避免了优秀人才被埋没,提升了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开展效率。第三,合理的人才评估。对于人事档案信息来说,其可以为人才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支撑的评估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关系到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待遇提升,同时也是对他们能力的重要评判。在人力资源评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利用人事档案来进行信息的辅助,结合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工作经历、绩效等方面,展开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工作,确保待遇合理化,这对于推进医院内部工资制度改革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3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医院人事档案

第一,更加合理地完成人事档案信息的全面整合。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要对于市场发展动向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创新,结合不断地完善策略,将人力资源档案工作的的效能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管理部门要对当前人事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结合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采取科学的策略,提升人事档案的管理成效[3]。医院内部也要对于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化的控制,全面依据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做好分集管控和统筹管理。只有做好全面整合,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为人事档案资料价值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二,打造符合现代医院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在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管理思路,科学地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在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规划和架构,打造一个更加科学的人事档案数据库。利用更加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展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也可以有效地满足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复杂化的管理需求。在新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引入更加开放化的管理思路,对传统手工管理的模式进行改变,这也也可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在内部要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监管,并且定期展开考核与评定工作,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足够规范可靠。在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中,要依据不同档案的类型、性质进行分类,并依据形成部门与类别,做好编号整理。第三,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面向医务工作者队伍进行全面的开展,其工作的执行主体是相关管理的工作人员。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也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对于其开发过程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自身观念,主动地对相关档案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同时积极了解先进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积极适应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4-5]。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更加强大的档案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可以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对关键信息进行提炼,为决策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对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4结论

总而言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很多我们需要改进的问题。我们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人事档案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将人事档案资源的价值进行更好地提升和体现,为医院自身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人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要明确人事档案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基础资源进行利用,不断地进行开发,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地人力资源保障,提升医院的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张英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卫生计生委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唐薇.浅析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05).

[2]吴国念.发挥人事档案在医院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中的价值[J].办公室业务.2014(01).

[3]黄永发.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4(09).

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

对于医院来讲,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工作,不仅要面对较多的实习生压力,同时还要面临日常的工作压力。因此,以往很多儿科护理实习生,其接受的带教管理模式,都偏向于常规模式,整体上很难有所成就。由此可见,常规带教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儿科护理实习生的时间,还对日常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人才培养而言,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本文针对儿科护理实习生,讨论带教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5月~2013年12月带教的儿科护理实习生107为对照组;选择我科2014年5月~2014年12月带教的儿科护理实习生114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例,女105例;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3岁±1.2)岁;中专54例,专科53例。对照组男3例,女111例;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4岁±1.8)岁;中专62例,专科5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带教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学生的最终成绩及对带教管理模式的满意度。1.2.1对照组应用常规带教管理模式,根据儿科护理实习生的专业,直接将相应的人数分配到各个科室当中,安排相应的护士进行带教管理[1]。1.2.2观察组应用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首先,根据护士的带教规范及相关标准,有效制定临床实习计划,确保儿科护理实习生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工作、患者,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应用[2]。其次,在带教管理护士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到护士本身的工作强度、时间,以及儿科护理实习生的能力,保持护士与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匹配度,减少矛盾和冲突,维持好医院的正常工作[3]。第三,实施岗前培训。儿科护理实习生是即将步入到医院工作的人员,因此在带教管理时,有必要对其开展基础的岗前培训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了解到工作的要点、难点、细节等等,减少差错,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4]。第四,积极完善入科宣教。护士在带教管理过程中,针对分配到本科室的儿科护理实习生,必须在宣教工作上有所努力,要让所有的儿科护理实习生,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办事,绝对不可以过于理论化,要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第五,运用多元化的带教管理措施。结合儿科护理实习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以及日常工作表现,通过合理的工作强度安排和不同的训练手段,帮助儿科护理实习生克服自身的薄弱环节,达到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准。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儿科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同时在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满意度方面,设定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标准。满意:儿科护理实习生得到了相应的帮助,获得了专业的技能学习,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一般:儿科护理实习生认为,带教管理模式并不适合自己,虽然能够达到带教效果,但是与心理上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满意:儿科护理实习生与带教护士出现矛盾,双方各执一词,对带教管理十分不认可。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科护理实习生满意度为98.0%,对照组儿科护理实习生满意度为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儿科护理实习生而言,带教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现阶段入职的很多医务工作者,仅仅是在理论成绩上达标,几乎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入职以后,还要“从头学起”,这对繁杂、大量的医务工作而言,造成了很多的阻碍。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应用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后,其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均比较突出。相对而言,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为儿科护理实习生匹配最合适的护士,在专业技能的应用、客观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减少了以往的矛盾现象,能够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建设出强大的人才队伍。同时,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基本上不会对带教护士、儿科护理实习生的时间安排,造成太多的不利影响,二者的日常工作均可以按照预期来开展。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是对实习生的一种再教育。实习生进入到医院参与医疗工作时,需经过正确的引导,才能熟练的应用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建议在今后的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中,将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推广应用,为医院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丽.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11):2286+2303.

[2]陈辛华.精细化管理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运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05(06):123-124.

[3]曹艳,鲁丽萍,王刚琴,何瑾,杨婧.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03):133-134.

第5篇

【摘 要】文章阐明了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适时之路和发展的现状、方向,强调了图书馆应重视为临床科研服务的态度以及队伍建设和先进信息技术的配备和应用,并对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出了解决途径,深刻讨论了工作中的具体事宜。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科研服务;队伍素质;人才引进;奉献

随着信息与科技高度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信息化的飞速猛长,必然要求馆员不再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医务工作者要在自己学科前沿进行科研、教学、医疗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解国内外学术动向,图书馆作为医院图书情报工作的载体,承担着为行政、临床、医技等多项信息的收集、存贮、加工、整理、统计、传递的任务,也是保障医院工作顺利开展的铺路石。

长期以来,医院图书馆在为临床服务的过程中,注重提供文献资料查阅,存在“被动服务”现象,忽视了图书为科研服务的职能。更有其门难进、脸难看,甚至将读者拒之门外现象,工作缺乏主动性,偏面认为图书与日常工作关系不大,加之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贫乏,计算机技术不达标,信息来源速度缓慢,直接导致临床医护人员对图书工作的不信任,认为图书馆只是一个存在的科室罢了,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有无则可,进而导致图书馆与临床科室工作衔接不畅,造成医护人员不愿去图书馆耽误时间。与县级公共图书馆相比,由于资金和馆舍有限,使信息存量受到了大大的限制,很难提供必要的资料文献,给医务人员查阅资料带来很大阻力。为了保证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仅仅依靠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大量的工具书、刊物、期刊和实用性、系统性的书籍供医、护、技参考学习,并加强重点学科藏书,保证临床,尽量把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书刊资料收集全,保证其学科资料的新颖性,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体系,必要时,藏书及购书对象可向重点学科及学科带头人倾斜,同时,提供网络医学信息资源以及光盘等,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是馆员工作的根本。

图书馆的藏书和读者的需要是相适应的,本着加强知识储备的重要 性和实用性,兼顾各学科,保证临床,在选购书籍时突出专业性以满足他们的资料需求,体现图书馆藏书的专业特色。此外,重视针对,例如医生报考研究生,但由于工作太忙,图书馆应破例为他们增订所需书籍与刊物,及时上门送书,充分体现馆员从事的一项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工作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必要时延长借书时间和图书馆推迟下班时间,这样,既体现了馆员和图书馆的生存价值,又更好地发挥了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开创图书馆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医务工作者的继续深造及晋升职称,保证科研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图书事业发 展的前锦和如何体现存在的重要性,于馆员的素质、职业道德、文化层次、业务水平、服务意识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标准,“一切为了读者”,强调图书馆的重要性也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标语,是坚苦细致、不怕苦和累、不怕麻烦的辛苦工作,满意服务就是树立“读者第一,服务第一”,做到百问不厌、百借不烦、随时纠错、科学管理、优质、高效地为读者借还书籍,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始终是馆员奋斗的目标。因为,医疗单位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问题,所以,还要有文化、有事业心的大学生充实图书干部队伍,不断注入生机勃勃的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业务培训和进修,学习其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这是图书馆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基础,更是展示图书馆为医疗行业服务存在的作用和价值。

其次,图书馆收藏着各类书刊、资料,经过广泛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使读者理解和应用,医疗单位大多都是医学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5%,而其余85%的知识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获取。近年来,医务人员通过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掌握了一定的国内外先进技术,攻克了难关,更新了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意识,努力撰写论文,有的被选入国家级杂志和省级刊物,还有的被选入全国专业学术交流会上交流论文,有的顺利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图书馆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信息需求量大的今天,读书将成为人们终身的学习目标。可见,图书馆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建设好医院图书馆更是每届领导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图书馆的功能将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使医务工作者轻易获取分布在世界各地数据库中的所需要的全部医疗信息,把终身学习提到“生存概念”的高度,把学习从单纯的接受教育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是知识转化为智力,让精神资源转化为动力和生产力。从被动的学习习惯转换为自觉行动,用图书馆所提供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及国内外先进的医疗知识来充实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的储藏地,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当我们正在迈入21世纪的路上时,图书事业也面临着存与亡坚巨的挑战,图书事业履行的职能正在朝着新的更大的作用而变化、发展。同时,图书馆是医疗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基地,我们都要充分认识图书馆在医疗系统存在的意义和生存价值,提高重视医院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加大力度,加强图书馆藏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图书馆将在信息知识时代更好地为一线临床服务,作为县级医院图书馆,藏书建设是基础,服务一线是重点,发挥职能是核心,人才队伍是关键!只有夯实基础,优化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工作方法,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才能更好地为正在辉煌、发展、壮大中的医疗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医院也顺应时展潮流,实行电子病历管理制度。本文从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实践出发,总结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院;电子病历管理;问题;对策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病历书写格式。由于专业知识储备量的差异,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上所出现的偏差,医院在电子病历管理工作中的病历资料填写环节,书写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医院已经提供规范、统一的电子病历格式,但是有些科室处于自身特殊性,对电子病历格式进行了一定调整,这就影响到医院电子病历格式的同一性,给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1.2病历填写不及时、质量不高。部分医院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医务人员数量有限,而患者数量较大,这就造成了医务工作人员繁重的工作负担,空余时间十分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子病历填写的及时性;除此之外,由于相关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限制,并且在实践中常常是实习人员负责患者病历资料的填写工作,主治医生疏于审查,进而影响了患者病历资料填写质量。

        1.3医师签字不及时,甚至存在代签现象。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主治医师为了争取业务,而忽视对下级所填写的患者电子病历资料的审查和指导,甚至处于便于工作开展的考虑,将个人密码公开,在临床实践中主治医师不及时签字,甚至代签的现象屡见不鲜。

        1.4电子病历资料拷贝问题。处于工作开展便利性考虑,医院会在其所提供的电子病历模板中保存部分病历资料,以作为参考,然而,在实践中,部分电子病历资料的填写人员为了图省事,只是对模板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并未认真加以修改,这就造成了患者电子病历资料记录不准确、甚至是雷同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力医院电子病历的质量。

        2完善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2.1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对医院各个科室主治医师及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道德教育,使其端正工作态度,深刻的认识到规范、认真填写患者的病历资料是基本职责,并采取宣教等形式,促进义医务人员责任意识的不断强化,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到日常的医务工作中去。特别是对于工作任务较重的科室,上级医师要认真的指导下级医师的工作,发现不妥之处及时加以指正。电子病历可以对临件进行全程的协助,并且在完成临床业务的同时监控管理临床业务的发生、发展、时间安排以及处理措施等流程,也对提高医务工作效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电子病历应用之后,临床医疗监督部门可以根据统计并分析系统提供的管理模块,实时监控电子病历中的监控项目。电子病历可以保证监督部门全面监控临床医疗质量,落实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2关注专业技能指导和培训。医院管理者要对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为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人员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和专业素质锻炼的机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使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认真规范填写患者病历资料的重要性,规范电子病历资料的填写方式,确保医院内部各个科室在患者病历资料填写方面实现统一性;除此之外,主治医师要及时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患者病历资料质量,促进医院医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2.3做好患者病历资料的存档工作。患者的病历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性质的文书,确保其完整性极为关键。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不管是传统的书面形式的病例资料,还是以电子形式呈现的病历资料,对于患者及医院管理工作而言,同等重要,医院的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及部门对患者病历资料的管理工作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在规定的时间认真填写患者电子病历资料中的各项内容,相关的医师要及时签字,杜绝代签现象,并认真做好患者

第7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可是,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之间开始出现信任危机,一方面的原因正是部分医务人员对于生命的漠视,亵渎生命的神圣。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也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不仅包括教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也包括医疗救助和医患沟通与关怀。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需要,对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卓越医生”,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现代主流医学模式,“卓越医生”已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现代不仅包括临床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还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文体验的能力。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同为医学生核心技能。医学要求其从事者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精神,尤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

1.2缓和目前紧张医患矛盾的利剑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社会媒体报道伤医案层出不穷。毋庸讳言,当前医疗环境并不理想。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之时,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样刻不容缓。医学是人民生命的最后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准、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3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汇聚,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盲从性和矛盾性等特点。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学生择业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影响,往往表现为功利性强,这与救死扶伤的初衷所违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学生的的困惑彷徨,信念不断动摇。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承担起推动祖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同时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品质、人际交往能力,无疑增加了个人竞争力。

2生命教育视阈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对于生命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陶清提到,生命教育是以实际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生命教育初始价值目的设定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1]。刘小勤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体现维护患者权益的人本性原则,受教育者情感参与的体验性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性原则及职业素质养成的终身性原则[2]。简言之,生命教育是从教育角度揭示生命的宝贵和价值,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初始价值追求。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将病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具体来说,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表现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1尊重生命

维护人类生命的神圣,应该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前提之下,彰显生命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不是通过无条件的存在来体现,如遇到现代医学无法救治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和生存质量、家属的意愿和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治疗、维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不管采取任何措施,都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

2.2关爱生命

不是对抽象意义上生命存在的关爱,而是对现实存在个体的关切与爱护。在现实接触诊治病人中,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体验,切身感受患者忍受疾病的痛楚,除了急于改善患者疾病的诊疗手段,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灵的抚慰与人性的呵护。

2.3珍惜生命

医生要明确对患者、家属及社会负有的责任,医生的诊疗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家属的负担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

2.4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3]。敬畏生命,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油然而生。敬畏生命同时也要敬畏死亡,尊重自然规律。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应该勇敢的面对,死亡是生命终点,因此才赋予了生命特殊的意义。

3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生命教育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生命质量的保证、生命尊严的维护。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必不可少,而生命教育作为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维度,却在现实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化地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大量医学专业课程而忽视了职业精神培养,有的则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有明显重医轻文的的偏向,选择人文课程只是为了凑足学分,等等。由此可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问题急需解决,而生命教育可以作为突破口,围绕其探索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3.1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

要实现生命教育目标最直接有效地途径就是开设相关课程。独立开设课程,配置师资,虽然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但势必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增加院校运营成本;同时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尚浅,教师经验不足,势必导致课程流于形式。现阶段深入挖掘现有课程,可操作性更强。首都医科大学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并在进入临床后开设《医德修养》必修课。自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一直负责《医德修养》课程教学,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课程形式多样,除了常规授课模式,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分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亲身参与真实感;天安门观看升国旗活动,感受爱国情怀;模拟医患沟通表演,重现场景时才感到自身知识欠缺;教师自述身边实例,生动感人。以上课程作为载体,渗透进入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融入生命观教育、伦理思考、死亡教育等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守护职业精神。

3.2高等医学院校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鉴于医学生职业特点,生命教育仍要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发挥其渗透作用。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上。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解剖课课前向遗体默哀,向“无语良师”学习到对生命的敬畏;实验课上,对动物实施麻醉,无痛操作,计算苏醒的时间及时安乐死,以减少动物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伦理课上讨论现代医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亲身体验医患沟通的技巧,体会医务工作者现实中承担的生命责任。

3.3通过通科轮转实习增强医学生生命体验

通科轮转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阶段,生命教育当然也离不开这一阶段的突然。从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切身零距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理论学习阶段的生命感悟得以升华。在妇产科经历孕妇怀孕十载,一朝分娩之痛,感悟生命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加深珍惜生命的理解;在儿科,面对无法用语言表述病情的幼小患者,以及患儿家属急切焦虑的心情,深感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面对肿瘤病人,同样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安抚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在现有医学技术仍不能治愈的疾病面前,保证患者生命质量和医者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医学生最能体会“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誓言,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内化为崇高的职业精神,督促在行医生涯中用行动来践行生命誓言。

3.4完善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

传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存在较多弊端,例如: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评价过于外在化,从而导致生命教育流于形式。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应该建立在四大原则上,即人文性、互动性、实效性、全面性[4]。第一,人文性是构建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发点,传统的评估体系过于机械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生命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延伸[5]。科学的评估系统应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学生为本。第二,互动性指多方面的互动。现实条件和情况是在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互动反馈才能及时调整策略。以往的评估体系里,课程、教学、评价界定分明,各个环节相对静止。增加三者的互动,才能科学的构建评估体系。第三,实效性是评估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对于生命教育的实现程度要有特定的评价指标,以达到生命教育制定目标,满足教育主体的需求。生命教育要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第四,生命教育评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四大原则相互影响与制约,为使整体发挥最大作用,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设计。自北京天坛医院开设一系列德育课程以来,理论、实践、专题讲座并行,而生命教育的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的提升,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除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也占有较大比重,包括教学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结

生命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密不可分,医学高等院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意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和评估系统,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性,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德育工作经验,生命教育应通过课堂授课系统化和理论化,通过设立医德修养课程,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医德基本理论和规范,通过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帮助同学深入理解医患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采用医患沟通模拟训练和临床实战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同学反映普遍较好,但仍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清.生命关怀论纲[J].江淮论坛,2009,(3):82-88.

[2]刘小勤,罗平.生命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J].医学人文教育,2012,33(1A):59-60.

[3]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孙岳兵,周俊武,鲁良.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报,2015,14(6):107-110.

第8篇

临床检验是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目视观察、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从而为医生、为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不完全独立的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涉及学科覆盖面广等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阶段正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是从事临床检验工作者步入正式岗位的准备环节,也是一位合格临床检验工作者必经之路,它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实习过程中,检验实习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相地结合,使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临床,专业知识会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近年来,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对从事检验医学的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即将步入临床检验工作的实习学生,在刚接触实践操作时,就要提出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增强操作技能,提高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其作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作为临床检验工作实习生的老师,要引领好学生,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妥善有效的方法,高尚的人格情操。以下是笔者近年来带临床检验徒弟的部分思考:

一做好实习生的自我安全防护教育

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学生,工作热情高,勤于动手,自我保护意识淡泊,因此必须在他们充分了解检验科各实验室的简单概况基础上,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教会他们如何防止实验室感染,正确处理医疗垃圾及医疗废物等知识。使他们明白,检验科接触的多为临床患者的标本,这些标本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物质或病原微生物,若不注意洗手等消毒措施,很容易造成实验室污染和自身感染,而这些正好是刚踏入医院实习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岗前教育,强调劳动纪律,明确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实习过程中医院内感染恶性事故的发生。

二制订有效地、切实可行培训计划

检验科专业还可以细分成临床检验、临床化学、免疫、微生物和血库,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的分工任务,将培训任务细分为各小部分,分的越细,任务就越具体,实施就越容易,越有成效。总的来说,制订学习时间及实习方案、实习要求不可缺少。如实习生不准随意调科室或减少、延长某个专业的实习时间,严格执行排班安排。各专业组拟定规范的实习带教流程,以课程及实纲为标准,充分考虑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及需要掌握的检验医学进展等内容,如临床化学专业组的一般实习流程为:介绍临床化学的检测项目及结果的临床意义、标本的接收及处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生化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操作要领、室内质量控制原则、检验过程的分析、检测结果的审核、检验结果报告的打印等。

三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密切结合

提高实习生的基本技能是实习阶段的工作核心。实习生来院之前仅仅学到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动手机会相对很少,只有通过临床实习,不断实践才能掌握相应技能。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仪器检测逐步取代了手工操作,使得手工操作机会大大减少,但手工操作仍是检验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有些项目仍需手工操作才能完成。如各种体液常规的形态学检验,仍然是人工操作和显微镜检查。再例如血液分析大多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仪器对幼稚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等辨认能力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替代镜下分类。针对这些情况,要让实习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在强化手工操作的同时,同样重视实习生的仪器操作培训。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结果异常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手工方法和仪器操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学习,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建立全面质量控制意识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质量控制的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质量意识马虎不得,要随时随地树立质量意识。指导教师应随时对实习生强调质量控制的意义,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控制工作,重视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验室质量管理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样本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准备、运送及保存;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测定出的检验结果的合理临床解释及应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检验项目的精确度、准确度,即仪器、试剂、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检验人员的素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更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核心。例如分析判断标本本身对结果的影响,如脂血、溶血、黄疸标本,在抽取标本时受到的稀释和污染对结果的影响等,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实习生进行质量控制的操作。

五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抓住临床实习期这个最佳时期来培养实习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研能力。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这实习期间,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好科研方向,向科室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资格高的老师虚心请教,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 技术路线 心理 文化 社会

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29-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全国各行业、各领域从自身职业要求及特点出发,富于创造性地进行了诸多理论探索,并身体力行,总结出不少颇有应用前景的经验。其中,医疗系统就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卫生部已经确定,将此项工作作为新时期医疗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将此项工作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工作落到实处。本文试图围绕上述战略任务,从一个较新的视角,就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1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术路线概述

1.1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患关系从总体上、主流上看,还是基本和谐的。特别是近一时期医疗系统在自身建设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大讨论”、“大走访”等,对提升医疗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专家们经过调查分析,明确指出,目前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大量存在,其中,主要因素有:其一,医患沟通不畅,患者对医务工作人员,心存误解。其二,缺乏相应的有力保障,导致医患关系不佳。其三,少数医务工作者素质不高,造成医患关系的疏远。其四,部分患者素质欠佳,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其五,当前社会环境因素不甚理想,也使医患关系随之受到影响等等。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急需要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

1.2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技术路线的重要性

勿庸讳言,在完成卫生部布置的战略任务中,不少专家学者,一线医务工作者均进行了大量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工作经验。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尚存如下倾向性或不足:其一,对纯理论层面研究或关注颇多(这是无可厚非的);其二,对宏观层面研究或关注颇多(这也是应该的);其三,在关注如上两个方面的同时,如何在微观方面,提出更为具体的,更具有应用价值的,更具可操作性的技术、技巧、方法等,以推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其四,尤值一提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观念、行为模式、思维导向等均在发生着嬗变,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引进新兴学科理论,用以支撑和强化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则显得尤为薄弱。

1.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三种技术路线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技术路线的研究,就具有了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文献研究、走访调查、基层工作实验与总结等,本文就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技术路线,提出如下建议。

2 心理学技术路线:动因、需求与心理和谐

2.1 心理学技术路线的基本原理

医患关系的和谐,首先取决于双方之间心理的和谐,或曰双方之间心理的接近程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总是由其心理动因及相应的心理需求决定的。换言之,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接受心理程度。

所谓接受心理,即“指对一个特定或特定人群进行宣传,影响其心理活动或变化。”接受心理学强调:当今时代,以受众为中心,已经取代以宣传者为中心,受众不是消极的“接受”信息,而是积极的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即“受众本位意识论。”过去传统的“枪弹论”、“强效果论”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德国学者施拉姆非常风趣的说:“受众参予好象在自助餐厅就餐,吃什么,吃多少,全在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伊丽莎白・纽曼则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即受众者看似被动(沉默),实则在潜意识中已逐渐积累起接受习惯,并由此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所需信息,形成相应的人际关系或心理关系[1]。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时候,就要遵循上述心理规律,寻求相应的工作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具体技术路线: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学具体技术路线,主要是通过心理接近性途径,达到医患双方的心理和谐。

“接近性”(Proximity)在新闻学中的含义是:“指新闻事实与读者在距离、经历、心理、职业、年龄等方面的重合或近似程度[2]。”或者说,“指新闻与读者在地理上或思想利益上的接近。”“事情涉及读者的切身利益与思想感情越是密切,读者越重视[3]。”在社会心理学家的视野里,人际间的“接近性”也是极富魅力的课题。L・M・安德列耶娃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用专章从口头交际、非口头交际、动觉学、时空组合等诸方面论及了人们相互“接近”的艺术。并结论道:所有这些,对“信息译码的最佳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

在实际工作中,我可以利用如下三条接近性技术通道,达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2.2.1 医患心理沟通中双方信息传递的时空接近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往往对距自己空间和时间最近的人和事更感兴趣。因为,空间和时间距离越近,相关的程度就越紧密。对此,日本学者辰野千寿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了评述。他认为,在接受信息时,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的标准,如果距离这个标准很远,就会失去动机作用的力量。从这个观点出发,在医患沟通时,就需要“给予与这一基础有适度距离的信息。”

比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工作中,有的基层医院、卫生院进行的“定期新闻”,“专题问题宣讲”、“医患开放日”、“医患恳谈会”等活动,便是最好的方法。

2.2.2 医患心理沟通中双方心理情感的接近

首先,医患双方心理情感的接近,对于医患和谐心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动力作用,马克思曾说过:“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患均对其自身活动倾注了满腔的热忱和激情,就会产生出如马克思所言的那种“积极力量”。这种积极力量将成为一种心理动力,推动着工作过程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其二,在医疗过程中,在工作中,情感可以通过外显表情,比如医生的喜悦的面容,生机蓬勃的神态,充满激情的语调,来传递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其三,感染作用,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之间的情绪和情感是可以相互传递,并相互感染的。由这种感染而形成的情感氛围可起到如下作用:一是强化作用。即通过某类情感诱导,对双方的认知倾向、思想品德形成、人格塑造等,给予一定的强化。二是迁移作用。即通过情感感染,使双方在不知不觉中,由喜爱此物达到喜爱彼物,从而产生认同,达到心理的和谐。

其次,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情感运动的技术细节:

第一,现实感情相交换。所谓现实感情相交换,就是指医患双方的情感交流中,所表现出的“现实”情感能让患者产生平等、亲切、和谐的感觉,并与之进行“交换”。这样,才能形成现实感情的“双向对流”。

第二,基础感情相共鸣。所谓基础感情相共鸣,就是指医务工作者在知识水平曲线、观念志趣的和谐、情感平衡等方面和患者有共同的基础,并以此形成情感和心理的共鸣。

这就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必须尊重患者,爱护患者,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强词夺理,以势压人。因为,当代患者其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非常强,他们反对训导式的交流,喜欢探讨式的对话。如果医务工作者能以平等待人的方式,烘托出一种亲切、和谐、平易、融洽的情感氛围,无疑地会给医务工作者树起可亲可敬的形象,会给患者带来谆厚的情感美的享受,并由此亲近医务工作者,愿意接受你所要传输的信息。这正如布贝尔所总结的那样:“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并接受他的教育[5]。

比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工作中,医疗机关采用“定期走访”,“结对帮扶”,“医患互动”、“发放问卷调查”等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2.2.3 医患心理沟通中外显形式的心理接近

医患心理和谐的沟通与构建,必须通过相应的外显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其中,主要包括:

其一,空间编码的合理利用。

空间位置的组合与变换,是医患心理沟通的基本技巧之一,也是外显性接近常用的手段。对此,社会心理学家L・M・安德列耶娃特别指出:“组织交际过程的空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它带着意义上的任务,即作为交际情景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减词义。比如,两个伙伴面对面,就有助于接触,这种姿势表示对讲话者的注意;相反,如果在背后大声叫嚷,就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6]”。实验证明,某些空间上的交往组形式是有其优越性的。空间接近的创始人E・霍尔,特别将此称为《空间心理学》。因此,医疗机关许多医生经常巧妙地进行空间组合,恰当地变换空间位置,以取得空间接近性的最佳效应。

其二,各种动觉系统的贴切性

所谓动觉系统,主要指医务工作者的手势、面部表情、目光,以及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表情等等。正如心理学家们指出的那样: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总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一旦动觉系统纳入医患心理沟通中,就会给其“接近性”带来特殊的审美魅力,收到良好的“接近性”效应,并由此获取最佳的效果。比如,配合着有关的交流信息,医务工作者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礼貌的手势等等,都会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把患者的心同你的心拉得很近。遵循上述要求,不少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采用了多种形式,使其外显形式更加贴近患者的心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文化学技术路线:内蕴、品位与医生形象

3.1 基本原理

医患关系的和谐,其次还取决于双方在文化层面的认同与肯定,或曰医生在患者面前所展示的良好形象。而这种良好形象的塑造则与其文化特质息息相关。

从广义上讲,所谓文化,即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所定义的那样:“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7]。”

从狭义上讲,即从亚文化的层面讲,则特指医疗文化,它“是医生价值观的体现,是医生特有的思想、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气质、风格、仪表等方面的总和。”医疗文化能帮助“医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医生形象。”

勿庸讳言,一度时期以来,在医疗工作中,不少地区和部门重业务工作,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是存在的。因而,造成了少数医生在自身的文化修养及相应的品位、气质,即医生形象方面,与人民群众对其期望与要求形成明显反差,严重损伤了医生的整体形象,影响了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因此,就这一角度出发,从文化技术路线入手,对其加强建设,就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非常重要的任务。

3.2 具体技术路线:

3.2.1组建相应机构,让医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组织保障。

为了克服那种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即工作落不到实处,因而收不到实效的状况。在医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组建或依托相应的机构,并给予一定的条件支持(如经费、场所、负责人员等),让这些相应机构,对医疗文化的建设提出具体意见,设计具体的工作方案,组织相关的对象等,并据此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开展医疗文化的建设。

比如,目前不少市、县医疗系统均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医患协会,有的市、县医疗系统还专门建立了医疗文联等组织。我们完全可以依托这些协会和组织,将医疗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贯注到这些协会和组织的日常活动中,让医疗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2.2 制定符合医生特征的医疗文化内蕴,让医疗文化建设有相应的目标。

如前所述,医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其有人类总体文化的本质特征,受其制约和影响;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或曰受医疗工作的特殊性所规定,它亦具有相应的特殊内含,特殊目标。

举例来说,单从医生的气质、风度、仪表等来看,均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有着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因而也对患者有其特殊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医生,共同研究、讨论,制定出关于医疗文化的系统的内容和目标,以便我们在开展医疗文化建设时,有比较具体而明确的方向。

3.2.3 以多种手段,通过各类渠道,创立新颖的形式,有针对性的传输、宣扬医疗文化,让医疗文化深入医生之心。

围绕医疗文化建设的系统目标,可利用行政手段并与各类协会(文联等)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文化建设活动。

首先,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可在各医疗机关所在地,利用相关条件,进行医疗文化的宣传。比如,有的医疗机关有意识的设计医疗文化墙;展示相关的医疗文化的标语、招贴画;成立专门的医疗文化阅览室、荣誉室等等,便是行之有效的形式。

其次,可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组织各类形式生动有趣的、医生们喜闻乐见的医疗文化传输活动。比如针对青年医生喜欢互动、自主性强、欣赏时尚等特点,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网上专题演讲,论辩演讲等等。还可以结合特定的时段(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春节等等),开展不同形式的联欢、演出、游乐等等。让医生们在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中,得到医疗文化的熏陶与教益。

总之,通过医疗文化的打造、医疗精神的提炼、医疗医生文化行为的养成培训等,就可以提升医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医生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4 社会学技术路线:群体互动、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

马克思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名言: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既是从哲学的角度,也是从社会学的广度对人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也应遵循这一本质特征而运行。其中,社会学所提供的理论支持与技术路线,特别值得我们的重视。

4.1 社会学技术路线的基本原理

当今时代,社会学已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科学。

社会学从宏观方面所进行的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等,从微观方面所进行的家庭结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构成模式,犯罪和离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群体之间的冲突等,均对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社会学所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对医患和谐关系的技术支持也是颇有价值的。比如:由拉扎斯费尔德(PauiF.Lazarsfeld)倡У亩量研究模式,由此来探测社会变迁和人们对这种变迁的反应[8]。再比如:社会学研究中常采用的定性研究――参与观察、尝试交谈,专题小组讨论等等,均对医患和谐的构建有直接作用。

4.2 社会学技术路线的操作

4.2.1 群体互动的若干渠道与技巧。

群体交往互动及影响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技术路线,在具体工作实施中,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以获得相应的工作效果。

首先,把握群体心理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所谓群体心理,即指“人们在群体中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群体心理。如群体需要、群体规范、价值、情感等,它们都对个人的行为发生起作用[9]。”遵循上述原理,我们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人性需求、群体规范、群体行为习惯等,设计不同的工作路线,从而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如:以社区农民工为例。该群体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们却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其基本生存条件,心理状态等,与城市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与之对话,在为其服务,在为之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针对该群体的上述特点有的放矢,才能让其接受,让其满意,并由此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例如:有的医院和社区医生,在农民工群体中开展的“定期信息与沟通会”;“农民工医疗知识免费咨询与培训”等活动,均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其次,密切关注集群行为,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调控。

所谓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10]”。

当今中国处于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尽管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很好的,但其间各种矛盾也显得突出。这些矛盾潜压在患者心中,一遇突破,便会诱发各种集群行为,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这是尤其应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首先,事前的疏导与引导。集群行为表面看是无明确目标、突发性的,但集群行为背后则一定有其内因。所以,事前的有目的对可能发生的集群行为的诱因给予关注并疏导十分重要,此即本质意义上的“治其本”。其次,在对集群行为进行控制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两点,其一,集群行为的发生,首先是由高度的刺激和暗示诱发。因此,一旦有集群行为发生的苗头,则马上应对刺激源给予消灭。其二,集群行为的发生,还同相应的情绪感染有关,所以,应及时堵塞相关的情绪感染通道(如及时将人群隔离、疏散),以免相互因情绪感染而进一步扩大事态。

4.2.2 社会归因的宣传与明示。

所谓社会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11]”。

影响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患者对许多事件的社会归因的误解有关。因此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社会归因,便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第一,医生们应通过一定的渠道掌握必要的社会归因的常识,即进行相应的社会归因技术培训。比如:海德的归因理论,徐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度理论,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等等。第二,通过对这些归因技术的把握,我们在开展工作时,便会逻辑清晰,解释有据,效果良好。也才能在与患者沟通时,对许多事件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4.2.3 人际沟通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12]”。

在社会印象中,医生是社会权力角色的扮演者,理论上属强势群体,而患者则相反。因此,在医患之间的人际交流、沟通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身角色的扮演,使医患之间的沟通能顺利进行,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在观念意识层面要进一步树立“民本化”的医务意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强化医生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医疗机关和医生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教育医生摆正自身位置,定位在“白衣天使”和“勤务员”的角色上,怀有一颗“民本之心”、“爱民之心”,不能把人民群众赋予的特殊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更不能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而随意侵害群众的利益。要从涉及群众利益的窗口单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真抓实干,竭诚为人民服务,从而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同时,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学会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艺术水平。

其次,在具体工作中,要掌握必要的人际交流、人际沟通的技能。

人际沟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从言语沟通的艺术、空间编码的应用,自身形象气质的塑造,体态语的科学使用等方面,针对不同的沟通人群,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达到相应的沟通效果,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有将多学科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创造性贯注于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之中,并通过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上述技术路线即工作手段和方法,才能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接受心理学.2007年郁金香,[N].腾讯博客。

[2] “演讲与口才”[J].1987.2,P32

[3] “新闻学简明辞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P82

[4] L.M.安德列娃“社心理学”[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P104

[5] 布贝尔“品格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P302

[6] L.M.安德列娃“社会心理学”[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P104

[7]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P43

[8] 百科名片“社会学”[N].“百度”。

[9]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06.

[10]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20.

[11]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P153.

[12]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0.

作者简介

张介平.女(1975.09- -)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第10篇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时间的脚步把我们带进了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医疗机构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新的时期如何顺应新的发展,为医院作出新的贡献呢?这成为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深深思考的问题。我,一个在平凡护理岗位工作了9年的护士,我想我能奉献的就是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的核心便是“爱”。

的确,我们不难想象,一位身患疾病、精神失落的病人,他是多么渴望能得到别人,尤其是医务人员重视和关爱啊!这种重视和关爱,无疑是一味难得的良药,能帮助病人从精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用信心和毅力去战胜病魔。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曾断言:“医务工作者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一是语言。”语言,充满爱心的语言,它虽然不是药物,但事实上却起到了一般药物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病人,一声体贴的问候,宛如一股暖流沁人心脾,刹那间让病人体味到医患之间的平等和亲切,并从中得到心灵的安慰和莫大的鼓励。这方面,我有许多真切的感受。

记得我在内科工作时,有一次科室收了一位70多岁的重病号,可她自己却对疾病失去了信心,坚持不肯进病房。她担心我们医院和她以前住过的某乡镇医院一样,服务态度不好,于是就和送她来的亲人吵了起来。目睹这一切,我微笑着走了过去,甜甜地说:“婆婆,我是您的主管护士,您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告诉我,好吗?”听到我说话,病人停止了喊叫,扭过头来,用疑惑的眼神上下打量着我。

凭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我清楚地知道,这是与病人沟通思想的最佳时机,于是我用柔和的语言和病人“套起近乎”来。不出几分钟,病人稍稍安静下来,并勉强答应了住院。住院期间,我每天都会去病房看看她,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她做基础护理、健康指导,并用温和的语言去鼓励安慰她。由于老婆婆与医护人员配合得好,病情虽然反复过两次,但不出半月,也就基本痊愈了。出院时,婆婆拉着我的手,眼角闪烁着感激的泪花,“谢谢你,好心的姑娘,谢谢!”我欣慰地笑了,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护理的病人康复更让人高兴呢?

我们就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痊愈的病人,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朝气的黎明。因为有爱,我们昼夜守护在病床边,无怨无悔;因为有爱,我们勤练操作技术,为的是更大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因为有爱,我们努力学习新的知识,用温暖的语言为病人作出更有效的健康指导……我们多想对病人说:爱与你我同在,让病魔走开!

天使的爱是“提灯女神”南丁格尔手里那盏穿越百年不灭的明灯,它照亮了病人,也温暖了我们自己。而这爱有深刻的相互作用,仔细看看病人的眼睛吧,那里常常流露出对护士的爱,也反照出护士的灵魂,这种情感没有任何污染,格外纯洁可爱。

从1860年至今,100多年来,我们的护理事业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路。到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护理的新技术、新业务,才能适应变革,与时俱进。我们用自己的爱心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而努力奋斗!

第11篇

【摘要】:社会各界举办大型活动时,考虑到会出现急症和伤情及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对活动期间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极为重视。医疗机构为做好此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工作组织方案,人员配置培训方案,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整体提升,也有助于医学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障工作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爱惜生命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普遍的追求。考虑到存在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期间,对出现急症和伤情的患者来说,初期就得到医务人员及时的救治和护理,能为其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社会各界在开展大型活动时,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举办地政府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因此,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突发重大事件的发生,减少患者死亡率,保障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背景

我院所处区域――吴家山台商投资区,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引得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相关企业的大型商业活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活动也不断增加。为保障各项活动的圆满举行,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自2004年开始,大型活动举办方都会郑重邀请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参入,因此,我院接受此项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

而在数次活动中,对突发的急症、昏厥、中暑、心绞痛、高血压、脑血栓、摔伤、骨折、拥挤踩踏等事件,医疗保障服务小组不负众望,进行了及时、有效和妥善的处理,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大众所认知。

为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障服务的需要,我院根据大型活动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健全了相关服务工作,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

二、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

要健立健全医疗保障服务工作,首先要制定工作组织方案,明确医务人员职责、做好医务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工作。

1、由业务院长领导并任组长,医务处、护理部、急诊科、门诊部、其部门负责人为其成员。当出现急症、伤情和突发事件时,院内人员在业务院长的领导下,各部门负责人要担当起各自职责,同时启动我院急救预案,在医院统一部署下协同合作,投入抢救,形成现场(院前)、院内“接力式”的救护体系。

2、医务人员的配置和培训。要明确医疗保障服务是配合组织方共同将活动举办成功的一项工作,在强调自身职责时还应注意:医疗保障服务工作者不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所以,在人员配置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⑴事件的突发性:急症和伤情的出现不可预知;⑵事件的紧急性:一有呼救应立即投入救治;⑶病种的多样性;⑷急救环境的复杂性和条件的局限性;⑸高标准的身体素质要求:有时医务人员需持续几天的工作或搬运病人,因此需要身体健康,体格健壮;⑹高水平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需与患者有效沟通,还要有效配合主办方的工作。

根据以上工作特点,我院领导小组从门诊部和急诊科中着力挑选精干的医护人员。具体要求包括: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做到沉着、冷静、果断;⑵具有较全面的医疗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⑶体格健壮,吃苦耐劳;⑷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医护人员培训是医疗保障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医护人员应每月开展一次培训,力争做到熟练掌握各项急救、医疗、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对重要技术,重要部门的重要人员要进行经常性排练,以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使我院医疗保障服务的整体水平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1、做好责任分工。一个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一般由一医、一护、救护车和司机组成,门诊部分管对外医疗工作的主任担任小组负责人。当出现急症和伤情时,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与应急援救各方形成合力,投入抢救,对轻度伤病患者作现场治疗,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性处置后,迅速将其转送到医院。此外,小组负责人还负责与主办方的协调、沟通工作及与院内的联系、沟通和汇报工作

2、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小组负责人在大型活动举办前应与举办方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活动的性质、特点、场地、规模、人数、时间、气候等情况。再结合以上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来准备药物及器材,及院内所需准备事宜。

3、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急救箱内放置的各类急救药物,并标名分类整齐放入,以便抢救时迅速找到所需药品,提高抢救效率。此外,急救车内也应配齐所需医疗设备,如:氧气筒、心电图、呼吸机、担架、外科急救包、内科急救包、听诊器、血压计、医用耗材等(还可以根据活动需求增设配置)。

4、熟悉场地环境。应在指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迅速与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见面,进行工作对接,熟悉周边环境、方位,选好急救通道及可利用救治的场地,测试好通讯器材,并在指定位置安置急救箱及其他急救器材。如有不利于医疗保障工作开展的情况,应及时与举办方交换意见,排除干扰工作因素,争取医疗保障安全最大化。

5、现场工作处置适宜。在活动现场工作时,医生护士应交换巡视,排查现场存在的隐患并及时纠正,做好预防,减少风险。如需持续几天工作时,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对较轻伤病员治疗后,应做好病情、治疗、护理记录,根据病情发展密切观察,并向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报告患者情况。如出现急重症者或突发事件,应采取全面、适当、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并迅速向医院报告情况,启动急救预案,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准备。

6、活动结束后,做好善后工作。活动结束后,应再次与活动方相关负责人联系,汇报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情况,听取评价意见。直至活动相关人员全部离去,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小组才能清理物品撤离。

四、医疗保障服务工作体会

1、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大型活动往往会和政府形象、社会稳定相联系,其举办水平具体体现了政府的组织和控制能力。因而大型活动中的出现突发重大事件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性和危害性,所以在大型活动中应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极为重要。

2、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对完善医疗体系、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大型活动中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为急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为医院服务社会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助于急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展示医务人员良好形象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带动区域医疗机构的整体提升,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医学建设和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内化;影响因素;道德修养;医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2-04

社会的文明进步源于道德建设,道德内化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现医学生的道德内化,是形成未来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医科学生的医德内化,是指一定的医德理论、医德规范或医德观念等作用于医科学生,对医科学生身心产生某种影响和需要,使医科学生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医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将社会要求的医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医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医德观念和信念,成为支配和控制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医学院校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未来高素质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则是形成医德医风行为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育出国家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那么,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如何实现?本文针对当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现状,分析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研究实现医学生医德内化的途径。

一、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

为了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发现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可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出的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途径。为此,在我院临床医学、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的主题是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十项调查指标供大学生选择,包括: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个人自身的修养,其他课程教师的教育,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价值观的趋向,同学之间的潜移默化,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指引,媒体宣传舆论的导向和学生自身知识消解能力的限制。该调查发放问卷629份,收回问卷518份,有效问卷511份。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如下:(1)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影响大231人占45.21%、影响一般224人占43.84%、影响小43人占8.41%、没有影响13人占2.54%;(2)个人自身的修养:影响大286人占55.97%、影响一般189人占36.99%、影响小27人占5.28%、没有影响9人占1.76%;(3)其他课程教师的教育:影响大185人占36.20%、影响一般268人占52.45%、影响小52人占10.18%、没有影响6人占1.17%;(4)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大321人占62.82%、影响一般158人占30.92%、影响小30人占5.87%、没有影响2人占0.39%;(5)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影响大321人占62.82%、影响一般142人占27.79%、影响小46人占9.00%、没有影响2人占0.39%;(6)家庭成员价值观的趋向:影响大225人占44.03%、影响一般222人占43.44%、影响小55人占10.76%、没有影响9人占1.76%;(7)同学之间的潜移默化:影响大182人占35.62%、影响一般248人占48.53%、影响小71人占13.89%、没有影响10人占1.96%;(8)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指引:影响大201人占39.33%、影响一般214人占41.88%、影响小87人占17.03%、没有影响9人占1.76%;(9)媒体宣传舆论的导向:影响大245人占47.95%、影响一般189人占36.99%、影响小64人占12.52%、没有影响13人占2.54%;(10)学生自身知识消解能力的限制:影响大247人占48.34%、影响一般217人占42.47%、影响小43人占8.41%、没有影响4人占0.78%。

从调查结果砜矗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个人自身的修养方面,对大学生的医德内化、行为选择的影响相对其他制约因素更大。

二、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的现状及分析

医德是行医活动中对医务工作者的一项评价标准,医德内化则是医务工作者实现医德向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实践的理论必定是空洞的,医德作为医学领域的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调整医患关系,规范医务人员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造就医德高尚的人才。医务工作者,是医疗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医德意识是否强烈、医德行为是否高尚是医疗活动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医生实现医德内化,并将医德规范落实到临床实践中,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上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助推“全民健康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实习生中进行访谈。大学生们根据在医学院和医院的学习、见习、实习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和总结,结合自身的情况与体会,提出了观点、看法与做法。

问题1:临床上带教老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实习时,专业课老师有没有对你们进行职业精神比如事业心、责任心、对病人同情心,以及爱心、耐心、细心等医德教育及示范?如果做了,具体表现如何?

麻醉学专业学生:麻醉学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是在手术室与病人打交道。因此,他们就带教老师在术前术后及麻醉收费方面的做法谈了看法。有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总体来说能做到尊重病人,与病人悉心交流,在病人面前充分注重医生形象,尊重病人隐私。也承认科室有特别关心实习学生的老师,他们真正用心去帮助学生,带领学生成长,不计较报酬,这样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尊敬。

有检验班学生说:实习生的生活,半职工半学生,可又没有人把我当职工一样尊重,也没有人把我当学生,对我的学业负责。给我的感觉是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无从谈起,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犹如空话。

也有学生反映,有的带教老师借口工作忙而不愿跟实习学生多交流,在知识的传播、经验的传授上有所保留。“这个好像是……,这个有点像……,这个大概是……,依我的经验判断……”专业老师对知识点这样不严谨的回答,对学生误导很大。还有的带教老师的语言不分场合,当着实习生的面数落单位中的利益纷争,抱怨待遇,甚至向实习生交流滥用药物、过度治疗、做不必要的创伤检查等不当医疗行为的所谓心得。所以,有实习生呼吁:带教老师,请注意你们的言行吧,让实习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保持一颗纯洁之心,对医生医德怀着崇尚之情。

有影像专业学生如是说:实习期间,大部分专业老师在病人较少时或者夜班时间,会进行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多数老师会结合自身实际,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讲给我们听,希望对我们有所借鉴。在检查病人时,带教老师会边检查病人边告诉我们注意事项。比如,在解开病人衣服检查之前,先跟病人沟通,征得病人的同意。在放射性检查时,要将病人的非检查部位用铅衣遮盖,避免放射性损伤。要边做检查边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临床病情的同时也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感情。要对病人有耐心、爱心,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但有的老师对学生缺少耐心,不愿意进行医学伦理学方面的教育,只是说你们以后就知道了或者说不用跟病人讲那么多,哪有时间。

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说:实习过程中,专业课老师没有对我们进行职业精神及医德教育。但在进入实习前,学校组织了实习前培训,对实习生提出了要求,内容涉及职业精神及医德教育,敦促我们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医学道德规范。在医院实习一年,最重要的感受是:现在有些医院以效益为先,增加床位,控制医护人员数量,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而病人方面,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追求健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大部分群众身体稍有不适便前往大医院就医,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因此,大医院病人极多,医生工作量极大,分配到每个病人和实习生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感觉现在医院的部分医生,没有意识到医学伦理原则等人文方面理论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2:工作环境到底对医学生医德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请谈谈其中的认识。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医学生将医德理论及医疗行为规范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完成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医德形成自己的认识。不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会受到不同渠道的影响特别是可能受到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比如有的医生收患者及家属的红包、礼物,或者一些不良医务人员与医药企业、医药代表勾结,给患者开大处方吃回扣,甚至利用工作之便向患者索要钱物。这些不良现象,势必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德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医德的内化。

实习生谈实习:初来实习时,每位同学都是怀揣着理想,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知识的洗礼,新岗位的挑战。对病人态度好,有同情心,对工作满腔热忱,在科室里抢着干活,积极向科室老师提问学习,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甚至有的同学喜欢沉浸在那种忙碌辛苦之中。但仅仅经过一年甚至半年实习,就变得不那么单纯,对目前医疗现状,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患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实习学生学习性强,但有时囫囵吞枣分辨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有时还遇到外界的诱惑。所以,工作环境的好与坏,对实习学生存在较强的潜在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医德理论与现实医疗环境的差距。还提到,在大学阶段,学到的多是理论层面的医德知识,而到了实际临床工作中就会发现,有时现实并非如此。各种负面现象摆在面前:有的医生开高价药、让病患做多余的检查、做不必要的手术,而患者辱骂医生、打医伤医等事件偶有发生。在这个时候,该如何抉择呢?很多人一贯坚持的医德信仰产生动摇,有人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有人选择自我保护:有潜在风险的手术不做,能诱发矛盾的治疗方案不用,自身安全排在第一位,救人排在第二位。以前σ降碌娜鲜丁⒗斫狻⑴卸稀⒀瘢在这一刻发生颠覆,医德内化更是不大可能。

三、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途径

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医学生医德内化受到多方面的干扰。若能够从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个人自身的修养这三方面积极干预,就可以为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提供指引。

1. 专业课老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医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各门医学专业的老师,因此,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的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负责任的专业课老师不是那种只会讲授医学理论知识,不注重医学生人格是否完善的老师,而是那种不仅能够将医学知识传授给医学生,而且告诉医学生人生的哲理、做人的原则、行医的精髓的老师,他们不只是教,更多的是育。

专业课老师的形象在医学生眼里就是一面镜子,他的行为举止折射出来的就是个人的修养与内涵。因此,专业课老师在上课之时,一定要十分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时刻不忘引导医学生健康发展。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之时,专业课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言传身教。第一,专业课老师在上课时,穿插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医学前辈的经典事迹来启发医学生,并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教育医学生如何看待医学事业,如何无愧于医学生涯,从而强化医学生学医、行医的信念,立志成为值得让人尊敬和信赖的医生。第二,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自己的经历体验与学生们分享,启迪医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应当如何抉择与处理,让医学生明白什么才是医患一家亲,深刻地领悟到医之魂的精髓所在。这样,专业课老师的循循善诱,能唤起医学生内心的医德情感,培养其健全的医德人格,从根本上执行良医准则,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抓好临床实习工作中的医德教育,至关重要。带教老师是医学生的导师,影响着医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观念,为实习医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定期组织专家和实习学生座谈,以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全院上下要抓好医德医风廉政建设,抵制院内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的医院医德文化氛围。

2. 社会环境是客观的,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好或坏,或美或丑。只要舍弃得当,运用合理,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遵循自身法则,走向正轨,繁衍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演绎成叹为观止的锦绣河山。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学会彰显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尤其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医学生,更应该认清自己,辩证地来看待这个社会和事物,要保持内心的纯真,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的品性。当然,在校医学生的心性还不成熟,磨砺也不多,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认识这个社会,服务这个社会,完善这个社会,进而完善医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

引导医学生认识社会这个大环境,可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通过时事案例,在医学生间展开讨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利弊,提高医学生辨别是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分析问题中消除医学生的内心困惑,引导医学生树立起正义感,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则是在逆境中达到目的。所谓在逆境中达到目的,就是要求医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中出现的那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进行反思,然后让医学生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事情拿出来进行深刻剖析,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活动,再进行引导,将医学生带进伦理的范畴、道德的规范之中,促使医学生意识到具有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医生医德的必要性。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能成就一个人,是个体主动实现道德内化、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如果存在不好的医疗环境,势必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理解、判断,对信念的坚持,以及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改善医疗环境势在必行。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患的权利和义务,对违法者严厉惩处。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和医德人文素养。规范医院的治疗流程及操作,确保安全、规范、高效医疗。

3. 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促使其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

道德内化,是通过外在的社会教化与自我的内在吸收而达到最佳期待效果。新的医疗模式对于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医生的个人修养和医疗服务质量是人文素质所诠释的新的内涵。个人修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医学生个人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医德内化实现的成败。在医学这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领域中,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修养也就无所谓人文。因此,医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成为检验医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不可缺少的指标。个人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别人无法赠予,只能通过内心的w验、感悟、领会,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所有。

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促使其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医学院校的老师可以给医学生推荐适合医学生锻炼心性、提高认知能力的书籍,让医学生学会自己寻找知识,学会自我整理思维,让其在学习中成长,在思考中成熟。第二,安排医学生与学校附属医院里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能力,学习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职业责任感、对社会对医业无限热爱的情感等高尚品格,使医学生能够被感染,能够从前辈那里学习行医的准则和医德医技,从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四、医学生医德内化的现实效果

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探寻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将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并转换为外在行为的实现途径。医学院校要将德育理论与医疗实际相结合,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榜样力量;向医学生宣传社会大环境下的正能量,彰显真善美,使医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看待一些片面报道;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并促进医学生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让医学生积极探讨医学理念、医学人文、医学精神并相互交流启发;利用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指引医学生的医学生涯,注重德行的转化。这样,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医德内化的效果。

实习任务完成回校之后,又在大学生中做了这样的调查: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你们是否有意识地把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用于临床实践,又是怎么做的?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肖栋:实习时,有意识地把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用于临床实践。具体做法如下:询问病史时,自觉地做到举止端庄、态度热情,全神贯注、语言得当,耐心倾听、正确引导。给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做到全面系统、认真细致,关心体贴、减少痛苦,尊重病人、心正无私。在需要病人签字时,认真遵守知情同意原则。例如,让病人在大病历、入院告知书、授权委托书、不收红包协议、手术知情同意书等病历资料上签字前,先让病人阅读,病人不懂的地方耐心详细地解释,待病人看懂后再签字。在实习中,还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原则。具体包括两点:为病人保守秘密――在询问病史或诊治过程中,有病人常常提供各种隐私,对此从不随意泄露,做到守口如瓶;对病人保密――在特殊情况下,如病人患有癌症或者其他危重恶性疾病时,为了有利于患者治疗、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不得不对某些病人隐瞒其病情及预后情况。在实习过程中,还很注重医患沟通原则。当病人对诊疗工作有意见时,会耐心地倾听,有意识地站在病人的角度想一想,热情详细地向病人解释,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化解矛盾。当病人对手术方式或者对并发症不理解时,会用打比方、画图等方法帮助患者理解,最终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彭绪峰: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课本上的伦理学知识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在采集病史时,努力做到集中精力,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病人的陈述和提问,尽可能用打比方的方式将医学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并不时地用点头、轻拍病人肩部等方式对病人表示自己的专注与同情。在体格检查时,事先与病人沟通,做好解释工作,说明目的,尊重病人的选择,并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暴露必要的检查部位。在检查女性时,按照要求都会请一名护士在场。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关心体贴病人,如冬天做腹部体检时,先搓手或用热水洗手后再用手把听诊器焐热,传递温暖;在做直肠指诊时,边做边与病人交流,转移病人注意力,从而缓解病人的焦虑。在外科换药时,认真细致,严格操作,按章行事。换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最普通的事,然而也是最容易疏忽的事。一个无菌切口,可以因为换药不当而感染造成延迟愈合,换药动作粗暴则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每次换药之前,都会充分了解伤口、创面部位大小深浅,是否需要扩创或冲洗,是否需要拆线或缝合等。对所需的敷料、器械、药品等先检查是否齐备,比如深伤口所用的长血管钳探针、置换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特殊引流管。对病人精神状态、全身状况及换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均详细了解,充分准备。换药过程中,边操作边给患者汇报创口的变化,并注意安慰、鼓励患者。

对此,也有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有影像学专业学生说:尽管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临床诊治伦理困境,想用医学伦理学知识去帮助化解,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难以想到相关的伦理学知识,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也许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欠缺,所以,在临床遇到问题时,还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解Q。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还需要外界合理、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只有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长期来建设,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医学院校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未来高素质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则是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行为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培育出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洁,齐玉龙.医科学生医德内化教育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

[2]林玉美.医学生医德信念确立的人本学追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3]蒋广根.医德教育必须重视心理规律[J].医学与哲学,2000(03).

[4]谢志青.医学生医德人格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5]杨海静.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