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自我陈述报告

学生自我陈述报告

时间:2022-02-25 05:2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自我陈述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自我陈述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第2篇

一、如何做好学生干部工作

1.学生干部的选拔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前提下,经由民主推荐、自荐、组织推荐等形式产生候选人,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学生干部。在特殊时期、民主推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由组织指定、任命或聘任等形式产生。

2.学生干部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思想上需积极进取,能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端正动机,增强责任心,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敢于揭发和批评违纪行为。其次,学生干部需熟悉学生工作和组织结构,对学生工作充满热心,组织集体观念浓厚。第三,需具备良好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或潜能。

总体来讲,学生干部要符合“一好、二强、三高”的标准,即学习好、工作能力强、自控能力强、思想觉悟高、政治热情高、群众威信高。以身作则,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能真正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3.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①需要有正确的定位: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要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要提高自己,作为干部需要有服务同学、奉献学校的意识;②要明确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能力:A.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组织协调、综合表达和社会交往等工作能力;C.较好的学习能力,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③具有较好的个人魅力:能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并取得同学们的拥戴和信任,并对同学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4.学生干部的监督。要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在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来自老师、同学的监督与自我监督同样不可或缺。

二、学生干部的述职报告制度

述职者,述所职也。述职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书面的陈述,即为“述职报告”。述职报告制度是任职者陈述自己任职情况,评议自己任职能力,接受上级领导考核和群众监督的一种监督考察制度。

1.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目的。首先,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未来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次,能更好的促进内部交流和学习,使得学生工作有一定的继承性,可以继承以前工作中的好的做法,改进不好的做法,并可加以创新。

2.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特点。①个人性:学生干部述职报告要求学生对自己负有职责的工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并能从中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述职的工作要求是“客观的、自己的”,与一般的报告相比,需要有个人性的特征;②规律性:学生干部述职报告要求实事求是,但是也不是记录流水账,要对已有的事实、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分类、整理与总结,能够得出公正的评价、经验和规律等;③通俗性:学生干部的述职报告,注重现场的交流,需要以大众的理解为标准、现场用通俗的语言去适应评审团的接受心理。

3.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内容。述职报告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是普通的散文或叙述文,它是类似演讲文稿的一类文体,要求在平实中透出规范。主要内容是学生干部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汇总,包括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工作事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建议,下阶段的工作计划等。具体分为:工作阶段内详细情况说明;工作阶段内详细的学生群体所反映情况汇总;工作阶段内深入准确的自我总结;具有可行性的下学期工作计划;建设性地提出对未来工作的看法和学生群体活动的发展建议等。

4.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评判标准。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需要“德才兼备”,在学生干部述职报告中,需要体现“德”、“能”、“勤”和“绩”等方面内容。①德:在工作中能否遵守社会道德、践行诚信原则等,能否树立正确的模范意识,起到道德模范作用,成为同学、老师值得信赖的伙伴;②“能”:工作中是否有责任心,是否善于计划和组织,能否按时、按量的完成组织交予的任务等;③“勤”:是否保持了勤恳踏实的秉性,有较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能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做好服务;④所负职责的工作是否能在完成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或创新。

学生干部述职制度的开展有利于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亦能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在树立学生干部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与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浅谈如何当好一名大学生干部[J].中国科技纵横,2010(24):143-144.

第3篇

加拿大一直是中国学生选择的热门留学国。近年加拿大移民局官方数据显示,在加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超过4万名,已然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国际留学生群体。学习是留学生的核心任务。在一个全新的学术和文化环境里,中国留学生是如何评价和看待他们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呢?我们深入采访8位来自加拿大某高校不同专业的中国学生,他们均已在加拿大学习超过一年。本文聚焦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经历的认识和反思,力图真实呈现他们的学习适应过程。研究发现,加拿大学习经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既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术之旅,又是一次充满成就感的自身发展过程。

一、具有挑战性的学术之旅

1.英语语言

研究结果表明语言问题仍然是中国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说和写两方面。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出国前接受的各种语言培训并不能满足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的语言需要。研究结果表明口头表达(说的技能)被列为最大的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成绩提高和与当地人的交流。正如Badke指出的:“如果国际学生无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语言将继续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3]学术性写作成为留学生极为关注的另一个语言障碍,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在之前的英语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完整的英语写作教学,并不熟悉学术性的写作方法和格式。曾有研究表明亚洲学生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立论和论证观点[4],而本研究发现中国留学生的写作困难主要集中于词汇选择、句子组织、文章结构搭建和学术写作标准格式(如APA或MLA格式)。相比较写作的内容,中国留学生更注重写作的表现形式。

2.学术技能

研究表明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学术挑战还来自缺乏必要的学术技能,主要包含团队合作、报告陈述、多媒体操作能力。中国传统中团队文化并不像在加拿大那样流行,中国学生从小比较习惯独立完成任务。有受访学生表示融入团队工作的主要难度在于语言障碍和交流技巧。同样,当地学生也对中国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这更加大了团队工作的难度。本研究认为中国留学生除了自身在学术方面多努力外,还应该多了解合作伙伴的文化。受访者表示学习中研究报告陈述和多媒体操作的使用量比国内学习时期大大增加。他们表示如何掌握报告陈述的技巧和如何熟练使用各种电脑软件展示结果是必要的学术技能,是阻碍他们学业成功的一个较大障碍。

3.教育氛围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留学生还感受到不同的教育文化所带来的压力。课堂互动和参与是留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在加拿大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甚至高过教师。受访学生表示老师非常乐意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此进行讨论。尽管所有的参与者都对这种积极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氛围很欣赏,但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对此难以适应。他们表示英语水平欠缺使他们倾向于在课堂上保持缄默,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除语言障碍外,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受孔子文化影响甚重,强调“有序性”和“尊重权威”[5]。在这种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们认为不应该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或讨论以致干扰秩序,出现过分热闹的课堂。第三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多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因为受国内教育氛围影响,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知识的传授。当真正让他们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时候,他们发现无话可说。亚洲文化把更多的重心放在简单地重述权威的观点,而不是在比较、讨论和评价观点上[5]。综上所述,不同的教育氛围和文化使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互动和参与上承受了较大的学习压力。

4.评价系统

本研究中,受访者均表示加拿大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评价体制很不相同,虽然加国教学新颖的评价方式很打动他们,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方面,他们觉得综合的评价方式很具有吸引力,除了书面考试外,最后学科总成绩还包括课堂参与、平时作业、研究能力、报告陈述等其他各项内容。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因此出现较大的压力和焦虑。首先是前文已经指出的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相应的学术技能,在报告陈述、课堂参与等环节得分较低。其次,在书面考试这种评价方式中,参与者普遍指出国内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选择题比例降低,而问答题比重加大。因此,考试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背记。而Biggs指出非常多的留学生“更倾向于死记硬背”[6]。Rao的研究把东亚学生的学习风格归类为具体有序型,其代表方式就是机械性的背诵[7]。因此,加拿大综合性的教育评价方式和中国学生学习风格的倾向性中出现的不兼容状态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挑战。

5.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学习适应过程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部分受访者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强调尊重权威和师长,而当地师生关系比较灵活和随意,这使得他们在处理此关系过程中感到困惑、尴尬和难以适应。有同学特别表示没有办法接受对老师直呼其名。另一方面,一半受访者表示这种轻松的师生关系降低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而把主动学习的压力转移给了学生。Biggs早前的研究就发现国际学生对老师有极大的依赖性,非常渴望老师的主动帮助[6]。而加拿大的师生关系则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和当地学生的关系,多数受访者表示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很难和他们建立一个亲密的朋友圈。Liang指出影响亚洲文化的儒家思想强调谦逊原则[5],而加拿大教育则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交流方式上的各种冲突。部分受访者表示当地学生无法理解中国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的态度。一个受访者特别表示对当地学生强势的表达方式不能适应。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对中国留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相当的学习和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的留学经历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术之旅。必要的学习语言,所需的学术技能,不同的教育氛围和评价系统,崭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给他们的海外求学生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障碍。

二、充满成就感的自身发展过程

“教育环境的改变使国际学生有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以此来满足不断提高的专业化要求”[8]。本研究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在适应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过程中,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自身发展过程。

第一,语言能力提升。一方面,中国留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全英文环境影响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受访者表示全英文环境不能保证语言能力的提高,还要依赖个人主动地进行持久练习;如果不懂得与人交流,仅封闭于自己或者中国朋友的小圈子内,则语言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语言能力的提高缓解了学生在团队合作、课堂参与、汇报陈述、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并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树立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学术技能上取得的一大进展。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中国学生习惯于接受大于批判[7];而西方教学模式中师生都被鼓励要进行批判性思考[3]。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通过批判性分析树立观点,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极大地帮助他们成功应对各种作业和课堂活动。只有具有良好的思考习惯,才能避免欲说无辞,下笔无句的尴尬局面。

第三,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学生们都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Zhang曾指出,中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的细致地指导,在家则受到家长的全程监督”[9]。而在加拿大,由于父母身在国内,鞭长莫及,师生关系平和且随意,学生们不会受到过多的学习压力和监督。因此,学生们需要自己承担起学习的主要责任。他们要学会自我控制,要学会主动研究,要学会管理时间,要学会在没有外界监督和压力的情况下随时督促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中国留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能否成功,不取决于老师的态度,而是完全由自己掌控。

第四,学生们普遍表示交流能力有所提高。除了语言能力提升外,受访者认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提高来源于自信心,面对挑战的勇气,以及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同时,他们开始逐渐理解不同文化下产生的不同交流类型,开始学习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这反映了他们发展了更加包容的个性,在面对差异时能够修正自己的态度。

第五,虽然没人能完全克服课堂参与少的问题,但他们反映自己的态度已经越来越积极。语言能力提高,环境影响,学习动力,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氛围的欣赏,都是扭转他们态度的原因。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开始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与老师和同学讨论。

第六,学术技能的提高,如报告陈述技巧,多媒体操作,各种课程软件的应用,也是体现中国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方面。

有挑战就要发展自己去接受挑战。中国留学生在语言、思维习惯、学习态度、交流方式和学术技能等各方面不断地发展自己,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因此,加拿大的学习经历对他们而言,既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术之旅,又是一次充满成就感的自身发展过程。学生们通过不断地提高和发展自己,迎接学习的各种挑战,逐渐适应一个全新文化下的教育环境。

有意向赴加拿大留学的同学可以从本文中了解中国留学生的学习适应过程和加拿大的学术文化,尽可能做好心理和学术上的双重准备,尽快适应加拿大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贺平,唐洁.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经历的文化冲击现象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03):83-86.

[2]陈钰.中国留美学生适应性问题浅论[J].云梦学刊,2011,VOL32,(4):110-113.

[3]Badke,B.W..Beyond the answer sheet:Academic succes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M].Lincoln,NE:iUniverse.2003.

[4]Wang,Y.,Martin,A.M.,Martin,H.S..Understanding Asian 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literacy problems[J].College Teaching,2002,VOL50,(3):97-101.

[5]Liang,X.S..Academic adaptation: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graduate programs at a Canadian university[dissertation].Calgary:University of Calgary,2003.

[6]Biggs,J..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M].Wiltsire:The Cromwell Press,2003.

[7]Rao,Z.H..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J].TESOL Journal,2002,VOL11,(2):5-11.

第4篇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等途径让学生明白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安排学生到特殊学校见习,观察特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残疾学生的表现、体会特殊教育中教师爱心、耐心、责任心的重要性及教师的奉献精神。2.举办专题报告会。通过邀请特教机构、特殊学校的领导、特殊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等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个人学习目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3.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伟大,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不要只看到待遇低、工作辛苦,要品尝苦中之乐,启发学生要从内心深处热爱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

(二)构建系统化的职业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职业发展的理论根基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和学生自学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这类知识则需要学生现场观摩以及亲身实践来获得。1.重视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学校要抓好课程制定、教师教学、学生自习等各项环节,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切实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概念和科学规律,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形成科学的特殊教育观念,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履行教师职责打好基础。2.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创造条件。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直接相关,因此,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参加各种见习和观摩活动,以便学生为将来的职业实践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特教机构进行见习观摩和模拟仿真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1.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Eve)首先开发建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专门训练师范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各类特殊儿童各学科的教学法都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来完成。利用微格教学来训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可以使学生对特殊教育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特点、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等诸要素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其撰写教案和学案提供依据。利用微格教学训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可以克服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性学习。2.多岗实习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特殊教育实习,实现学生全程化和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也就是在做强特殊教育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自闭症疗育师、语言训练师、感觉统合训练师和育婴师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主的特殊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偏见,所以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着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会使学生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发挥自己专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才艺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还可以聘请杰出校友、师德模范、同专业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作报告、举办讲座、开座谈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展示自己、树立自信,还可以养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2.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引导学生克服职业倦怠目前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频繁调换岗位的现象较多,究其原因与学生的职业倦怠密不可分。因此,实习和就业前做专门的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做好思想等各方面的准备。实习中,安排专业指导教师跟点辅导,根据学生遇到的思想、生活、工作方面的困惑及时予以解决。当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时,充分利用实习机构的各种资源,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寻找职业中的新体验,寻找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理性看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积极地克服对职业的倦怠。3.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高职教育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从入学开始,全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指导课、讲座、就业信息服务、搭建校友交流平台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特殊教育的社会需求,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和现实客观状况,学会为自己确立起可行的中短期、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的职业生涯发展。总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凸显了特教专业特点,强化了技能性,使特教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技能,进入职业生涯就能适应工作。为特殊儿童接受专业的教育提供了保证,从而发挥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佳佳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65-03

连锁经营作为商品服务等零售行业经营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每年不仅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经营模式具有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等特点,能将复杂的业务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的简单化,因而成为不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选。学习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连锁经营的基本技能,树立现代连锁经营的理念,具备连锁企业基本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连锁经营管理是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不长,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严重缺乏实践训练,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企业进行走访与调查,了解企业用工的需求特点,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对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1.体现基础性、通用性。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也是十分迅速,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学生个人理想的追求,为学生终生学习构建基础和平台,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离开学校后也能根据工作的需要,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的需要。因此,教学内容要尽量体现基础性、通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课堂讲授的时间,适当增加案例讨论、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内容,推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连锁经营管理是高职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对于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着力突出市场的定位、企业的营销、门店的开发、商品的管理、店铺的设计、物流的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等连锁门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对实际操作问题进行深入叙述,结合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要求,确定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3.内容具有实效性。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模式,连锁经营的发展迅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因此,连锁经营管理的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实效性,从而拉近课程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或经营细节,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企业,可以选择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加盟创业投资少,见效快,成为不少人的创业首选,但是,加盟企业和项目鱼龙混杂,有些纯粹就是欺诈或变相的伪劣产品销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观看,然后进行讨论,从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二)增加实践教学项目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建设,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学院实际,结合学生特点,编写《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实训指导》。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课前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入相关教学内容;对于连锁经营中典型的情况和问题,则以某些典型案例为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配合认知实训的目的,比如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则组织学生到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参观学习;连锁企业经营中所采取的措施、做法,往往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可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效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课程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也决定了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方法,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选择,合理利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还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下列教学方式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换位思考的运用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涉及的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基本规则较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进行全面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然而,对于缺乏生活常识与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这些理论内容十分抽象,难以理解,日积月累,不能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丧失。换位思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不仅使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而且学习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学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客观分析问题。同时,教师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和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连锁经营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运用较为普遍。课程中的教学案例源自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各种案例的分析实际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经验的学习与总结。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习,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个人的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用于课堂教学,这类案例篇幅一般不长,主要以案例的学习和分析为楔子,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或者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论证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另一类则是一些专题性的案例,主要用于学生的分析讨论,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案例教学的运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案例都是直接介绍有关的事件或企业的运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或经营背景,容易出现无法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为学生做好案例的背景知识介绍,使学生对案例形成真实、全面的理解,正确分析案例,领悟案例分析的实际意义。

(三)任务驱动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涉及实际操作或应用方面的内容,学生难以凭想象去理解和认识,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训练。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院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配合相应的实训项目制定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学生或是个人或是分组进行,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网络信息等方式,完成相应的考察工作。笔者在常规的做法上进行了一些调整,要求学生在任务成果(如调查报告)形成后上台陈述,陈述内容以调研的过程为主,适当增加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通过学与做的相互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同时,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情况,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应用水平。

以连锁企业的促销调查为例。如今,门店促销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化项目,关于促销的意义和促销的方式,教材中介绍不少,但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促销方式对于不同类别的门店、不同类别的商品,效果究竟如何,则需要通过考察才能真正认识。第一,明示调查任务、目的和要求;第二,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考察工作;第三,每个小组以抽签方式决定调查对象;第四,小组成员根据要求制订调查方案,实地考察;第五,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第六,小组选派代表,在讲台上进行调查情况陈述,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学生、教师进行点评,共同学习和总结。整个任务的执行和完成,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实现。调查的进行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在调查报告中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说明,让学生感觉比较紧张的是课堂陈述,不仅要求流利的陈述调查过程,而且有关方面情况还需要进行现场分析,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点评。完整的陈述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锻炼也十分有效。

(四)角色扮演的运用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基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实践方法。教师随机选择数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其余学生必须注意观察,演示结束,由学生指出演示过程中各角色的演示所反映的问题,应该如何预防或如何解决,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角色扮演法主要应用于门店的营销策略和店铺管理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经营者、招聘者、应聘者等身份现场演示。通过模拟性的演示、切身的体会,认真领悟和学习有关知识。不仅对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将知识、技能的训练延伸到与今后工作息息相关的领域。

以连锁企业店铺管理中关于从业人员的职责这部分内容为例。如果由教师将店长、理货员、收银员的职责逐一解释,不仅学生感觉困乏,教师也是费心费力不讨好。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为招聘组和应聘组,应聘组按照店长、理货、收银的岗位细分为三个小组,每组学生要求事先查询有关招聘应聘的规则,招聘组需要准备好对应聘方的提问,应聘方需要认真阅读和熟悉有关岗位职责与要求。模拟过程中,应聘方需要按照礼仪要求参与应聘,针对招聘方提出的问题,应聘方需要作出相应回答。模拟结束,其余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点评。整个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认真领会了有关岗位职责的规定,也学习了应聘的基本要求,个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三、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单纯的一份试卷的考核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现代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考核应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加强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将考核时间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陈述、实训表现、出勤情况等内容,贯穿整个教学全部过程,其中作业部分占比30%,以学生调查报告的质量作为考核内容,实训表现与课堂陈述占比20%,不仅考查学生参与各项实训活动的表现,也考查学生课堂陈述的质量和表现,出勤情况占比10%,这也是约束学生纪律的手段;期末考试成绩以理论笔试为主,主要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总之,连锁经营管理的课程教学,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琼,郑光财.对《连锁经营》课程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5(14)

[2]施玉梅.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扬州职业大学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3]丁涛,黄春兰,曹基梅.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

[4]马明国,蒋建新.“生物质能源利用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4)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201009A)

第6篇

入职到现在已将近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多方面的,不仅是角色的变化,还有思想的变化。从一名学生转眼间便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我意味着太多太多。这也要求我从各方面的跟得上我身份的变化。

入职的到现在大的职业培训已有两轮,从这培训中我获得了很多,也使自己成长了很多,再次感谢学院领导及学工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安排我们入职培训。今天,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情况。

一、思想政治方面

半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学习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逐步理解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第一天入职,我就对教师这个职业责任做了分析,为自己设定了工作目标。何为师者?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传什么样的道,如何传道;授什么样的业,如何授业;解什么样的惑,如何解惑;一直是我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想成为一名好的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帮助同学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其中,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都是涉及每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问题,我只有牢牢把握这些方面才能作为一个好的传道人。

二、学习科研方面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了自己能更好的授业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我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学习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我认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学识才能够更好的为同学们授好业,成为一名好的师者。。我按时参加每次例会,学习研讨学生工作,主动向老辅导员学习工作经验。我还主动承担三项创业计划大赛的指导工作。并参加了一项校级课题《我校大学生公民素质研究》的研究工作。

二、班级管理方面

为了更好的为学生们解答疑问,我经常性的安排学生谈话,从学生党员到学生干部,从学习好的到学习差的,都分别和他们谈话,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更好的明确自己职责,提高他们思想认识,让学习好的主动去帮助学习差的学生,施行“一帮一扶持”制度,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年,我担任六个班的辅导员工作,三个大三本科,三个大一专科;大三班级本科正是选择考研就业的关键时期,为了能给学什么树立一些模范,指导好他们的奋斗方向,我邀请我系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张峻松同学给大三学生做了一场关于如何准备考研的讲座,同时我还邀请我校今年以承德质检局公务员考试总成绩第一的我校毕业生刘云朋同学回来给学生们做了一场关于就业和考公务员相关事宜的讲座,让大三学生不再迷茫,此次活动得到了学生们很高的评价。

为了能经常性和学生交流,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健康的利用网络,我要求我的班长团支书分别建立自己的班级博客,班长每周上传班级周志,团支书建立自己的工作博客,每两周上传一次团日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班级工作,我也开通自己的工作博客,加强班级管理,定期发表自己的工作日志,指导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工作。

四、学生组织管理工作

本学期,我还分管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指导工作,在我指导下,我系学生组织也分别开通博客,建立了飞信群、qq群,方便了学生干部在网上交流学习。同时各部室建立相关班级委员的飞行、qq群,加强了学生组织对班级的管理工作,使得学生组织信息公开化,规范化。通过学生会成员的努力,学生会拿到了“优秀学生分会”的荣誉称号。

第7篇

关键词:实践型;高职;市场营销;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实践型课程是指为培养学生具有实践性或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为任务的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对接。这决定了其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注重职业素质的特点。实践型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2007年始,我院与英方专业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开始引入外方优质课程体系(CIM课程体系)的尝试,首批合作专业为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引入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吸收外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外方提供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本土化研究。

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做到实践内容贴近工作岗位内容、实践过程

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结果力求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平衡。

一、实践型课程目标

1.以能力本位代替学科本位

以能力本位代替学科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共同点。我国将高职学生的培养定位为具备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外方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可发展

的、有助于形成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是作为特定职业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营销领域中,学生可以有效完成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制订工作计划、解决行动问题、撰写报告、报告陈述等。

2.以人格本位完善能力本位

外方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目标相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必然要求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基础上优化人的素

质,承载有序而自由的国际经济交往。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人格本位完善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人格本位的教育就是对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提炼,使参与者能充分意识到自己同他人的依存关系,谋求共同发展;尊重各种文化的价值,平等、诚信地与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打交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良好的理智品质、自学能力、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理性精神,独立思考,追求高水准;具有优异的心理品质,自主而不自附、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贱;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能从容应付变化与挫折,勇于承担责任,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组成,即职业能力目标和

职业素质目标。其中职业素质目标是从专业素质培养角度出发所提出的,强调课程应使学生不仅具有营销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与职业伦理,积极向上的自主创业精神

和团队合作能力,体现以人格本位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理念。

二、实践型课程设计

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工作任务的衔接性,进行实践型课程设计。

在外方设计的课程体系中,首先对某专业职业领域的技能进行分析,确定一系列核心技能,再据此整合成多个核心课程模块。模块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可以更贴近职业技能目标,更富有变动的灵活性。以此为借鉴,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们也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中使用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根据主要职业岗位群中的就业定位,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接下来将这种技能进行分解,以此设计出相应能力模块。在这种模块化学习过程设计的尝试中发现,如果模块之间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结构零散而不

完整。一组缺乏联系的、松散的模块,不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结构。但是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的是能力的拼凑而不是能力的衔接。为此,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注意模块之间的逻辑性和衔接性。总结出实践型课程设计方案。

1.一条工作主线

大平台、小模块的教学设计,以完整的工作任务贯穿课程内容的始终。以一项大的工作任务为平台,以此为驱动设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个模块环节,形成大平台、小模块的教学设计方案。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种完整、逻辑性强的模块串联设计使学生在依照程序完成各个模块练习锻炼技能、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同时,大平台、小模块的设计方案为校企联动开展实践型课程任务创造了可行条件。

通过对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解,确定市场营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营销策划技能。因此,在工作任务的设计中,以“Marketing Plan”为工作主线,贯穿课程内容的全过程。为适应淮安的市场特点,增加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将营销计划定为“某某产品在淮安大学城的营销策划方

案”(如下图)。

以学生熟悉的市场、熟悉的地域开展营销策划,一方面增加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营销策划方案的可执行性。在执行中鼓励学生参照策划方案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创业意识。

2.两项培养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两项培养目标,即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在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般能力与个体所处的职位和工作角色联系

起来,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如下图)。

3.三种技能考核

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评价,建立职业素质+职业基础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位一体的考核形式,体现课程考评的过程性与全面性。

专业素质是一种跨职业、可转变、可发展、有助于形成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中,采用职业素质+职业基础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位一体的考核形式,职业素质是对专业素质的考评,基础能力是对专业知识的考评,综合能力是对岗位能力的考评,三项考评贯穿于技能培养和锻炼的全过程。同时,考评主体由教师考评扩展到学生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体现考核的全面性。

以市场分析工作任务为例,职业素质、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为:职业素质评估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评判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刻苦耐锉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职业基础能力评估项目主要考核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能否准确、合理地应用主要知识点,以及工作任务完成的及时性。

职业综合能力评估项目主要依据岗位技能要求而设计,主要包括调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等。其中对陈述能力的考核注重陈述形式、陈述内容、陈述效果及答辩情况,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岗位能力。

4.四项系统工作任务

在教学设计中,将营销策划方案这一完整的工作任务分解为四类典型工作任务,即市场认知、市场分析、市场开发和市场策划。并由此设计出十四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的、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将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知识分解嵌入到各项阶段性工作任务之中,力求达到教、学、做的融合,实现教学过程从“教”到“学”到“做”的转移。

三、实践型课程形式

以互动的形式、交往的形式和体验的形式完成实践型课程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型课程由于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形式也需要有不同的设计。在实践型课程形式的设计中,注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学生,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具体的实践型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表现为:互动的形式、交往的形式和体验的形式(如下图)。

四、实践型课程管理

遵循PDCA循环原则,实施实践型课程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突出能力评价。

PDCA循环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特博士提出,后经由戴明博士完善并在质量管理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PDCA循环是由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依照计划、运行、控制、改进的顺序进行设计并围绕工作目标不断进行循环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应用这种循环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发挥其环环相套、相互促进、不断循环的特点,有效促进教学管理质量螺旋上升。

1.Plans――计划

(1)明确工作目标

在课程开始之时即布置工作任务,使学生明确通过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完成的系统工作任务,即某产品在淮安大学

城的营销策划方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小组筹建、工作项目确立等一系列工作,做好实践型课程的前期组织工作。

(2)确保工作质量

编写工作任务指导手册,在指导手册中对各项操作任务进行任务描述、任务目标、任务指导和任务范例等几个部分的指导,对学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起到辅助指导作用,确保工作质量。

2.Do――运行

将PDCA管理程序贯穿于教学管理过程之中,重视对执行过程的督导和管理,督导工作进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设置十个考核点(对基础训练内容),跟踪评估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分工合作,使任务有序展开,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Check――控制

(1)预防性控制

预防性控制,即事前控制。主要体现在将各项工作任务的详细考评标准事前告知学生(在考核手册中有详细说明),采取三位一体评价的考核方式,从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突出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学生在工作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可以考核标准为参照,事先进行自我考核,从而避免了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起到预防性控制的作用。

(2)反馈性控制

反馈性控制即事后控制。在事后控制的设计上注意教师与学生双向信息的反馈。一方面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完成的操作任务都做出详尽的修改,告知学生不足之处,实现考评信息自教师向学生的传递。另一方面,在考核项目中设置成绩评定和教学反馈意见表,使学生获得一对一向教师反馈信息的通道。这主要是考虑到中方学生比较含蓄,通常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使得教师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对工作任务操作意见的理解。因为反馈控制的双向性设置,可以使考评效果更加完善,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意见的接受情况。

4.Action――改进

通过对基础训练内容的操作与控制,学生对自己每项工作任

务的完成情况都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在改进阶段即根据教师对学

生的反馈意见,完成综合训练的四个部分内容。综合训练的过程即在基础训练基础上改进提高的过程。最终,学生通过营销方案陈述和答辩,完成系统工作任务。

遵循PDCA循环的过程管理,在于不断分析现状、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效果、理出思路、总结经验。这种过程管理方法可以保证实践型课程管理中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这种过程管理方法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参考文献:

[1]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06).

[2]王崇彩,胡月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实践课程多维考核模式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1).

[3]李爱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

[4]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5]徐静.实践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9.

第8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实践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是高职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高职教育与技术能力、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但它终究还是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训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在高职课程的价值取向上,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转向注重发展职业能力与建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超越技术生成与精神建构二者的对峙,是高职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主要目标,这对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高职一味地迎合市场经济和社会上各色各样的需求,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全部依据就在于对现实世界的适应。在这一观念支配下,课程被当作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只注重如何用手段达到目的,至于目的本身的价值是否为人类理想的终极价值则在所不论,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的高职课程建设存在重客观轻个体、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框架也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进行构架如图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特色

(一)教学内容选取基于经验和策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获取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为主。以实际存在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和“为什么”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基于行动,是工作过程的归纳、抽象和整合

课程内容组织按照工作过程来串行组织,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在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归纳、抽象和整合让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三)“教”法基于尝试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实现“互动”的“传授”

教师传授学习内容的学习组织措施以“互动”的“传授”为主,通过思考直面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再对解决问题的原则予以阐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予以评价,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类似情境中予以应用,让学生能在社会技术学的层面,主动参与技术的设计,从而整体地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结果。

(四)“学”法基于学习技术进行自学技术、交流技术和创新技术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掌握自主性地获取信息、生成性地加工信息、指向性地阐释信息的技术,形成与别人沟通、合作的技术,掌握设计导向、催化导向和方案导向的创新技术。实现本体主动、自我调节以及实践关联的内涵学习,支持多种联想、理解反思与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五)教学环境是基于实际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真实再现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关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它涉及同一范畴的多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这些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是在遵循“比较—鉴别—异同—范畴—迁移”的逻辑顺序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凸显实践的学习情境的载体学习中获得感悟,再经过同一范畴的学习情境的载体学习而辨明异同,形成非完全符号的“类”概念,进而有能力应对新的情境。这样,从开始的相对简单的情境教学“手把手”,逐渐进入后续的相对复杂的情境教学“放开手”,从而完成从经验学习到策略学习的跃迁的全过程。伴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有利于其在新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与实践成果

从职业出发,在理论上构建社会职业——教育职业(专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一步一步细化,关注于生产或工作的流程,并按这样的流程,对高职课程进行设计和实施。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七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7门校级精品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进行了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建设

课程建设的内容注重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取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二是选取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课程内容的排序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如《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以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流程中每个节点(设计任务)要使用的技术为依据,以真实电子商务平台管理开发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训为实现途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iis服务器创建、html及javascript、c#技术、asp.net技术、身份验证技术、ado.net、adrotatorweb服务器控件应用等七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以模块为教学单元,以工作流程为学习任务,进行教学组织。

(二)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应本着能力本位、素质基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行动为导向,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设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每项任务的实施按照任务提出——资讯相关知识——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施方案——教师检查、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按设计方案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巡回检查、监督、指导、验收——学生撰写任务报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按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报告。采取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职业性的要求。如《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宏观上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本教学团队开发的实际课题“甘肃林院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实例项目,以它的实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本系统分解为独立的任务单元,以完成各任务单元作为目的,结合“情景教学法”,采用印度软件车间模式,小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设计,以此掌握动态网站开发的全过程。在微观教学设计上,始终以“甘肃林院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中的模块作为问题牵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在每个任务单元里分析出开发“甘肃林院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各个知识点,积累实用、够用的理论知识。通过在每个任务单元中要解决问题的延伸、拓展,在前后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知识点的多重循环,巩固和加深学生从应用角度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平台。完成各任务单元的过程,就是以层层递进、模块组装方式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建设按照“校站联动、共建共享”的原则,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与行业深度融合,建立集学生就业、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教师顶岗锻炼、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五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尽可能在实训现场、生产一线,以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现场授课,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教学设计和实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教学场所、授课方式、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多样化(课堂实训、课堂小论文、综合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可选性、可拓展性、可延续性和可更新性)。借助情景或情境构成学习的时空,使学生能够在客观与客体的“景”或“境”中探求知识,并通过主观与主体的“情”的加工升华为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可以有目的地调用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为主,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这符合高职课程建设的目的、原则。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体系,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办学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武文.基于“工作过程”还是“能力本位”--对高职人才培养借鉴国外模式的几点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2):46-49.

[2]胡成明,胡承武.浅析高职设计教育改革方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开发[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3):12-15.

[3]廖福英.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践行障碍及其对策[j].理论博览,2009,(6):51-52.

[4]鞠红霞.“工作分析"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17):104-105.

[5]孙可,金鸿,陈羽.基于工作过程的光电子技术精品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09,(4):106-107.

[6]于丽.论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之间的必然联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17):14-15.

第9篇

伏案回眸,总结一年来的学校管理工作和校长岗位的任职情况,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加以梳理、盘点和反思。在梳理中发现不足,在盘点中找出差距,在反思中谋求新的增长点。这既是一种自我激励和加压,也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更是接受领导指点,同行相助的极好机会。下面向陈述我一年来所做的工作,恭请领导和同行指正。

一、提升自身修养,整合办学力量

1、树立目标,争创优质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有效组织和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重点工作,并以此为工作支架,

2、学习理论,指导管理我在工作中比较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尽管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也不忘忙中抽闲翻阅报刊,了解时事;学习理论,指导工作;参加学习,自我完善;不断实践,提升水平。业余时间参加了“专升本”的自学考,努力提高“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能力,保证自己的办学方向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确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

3、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校”是我一贯坚持并贯彻的原则。坚决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各项规定,在行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收费、廉政自律等方面按规定和要求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无违规操作行为。努力做到用严谨的治校态度去影响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教师,勤为先、廉为本,学校经费我能坚持按财务政策严格把关,实事实用,较大额度费用支出一定经过集体讨论,必需的招待与书记商量后共同行事。

4、班子团结,形成合力做到团结协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班子人员能心情愉悦地工作;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坚持做到反复酝酿、多方听取意见,由教代会通过后再执行。班子领导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创新求实,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处讲,劲往一处使。

5、以情感人,人本管理不论是年终考核、还是评优工作,我坚持做到计划设计周密、问题分析详尽、操作流程精细,只信唯才是举,不搞任人唯亲,事情放在桌面上,不搞小动作,用真心、诚心感染人。由于坚持了考核看实绩,用人看本事;办事要公开,处事要公平,看人要公正;不把人看死,不把事做死的原则,所以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树立了威信,赢得了口碑,为开展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提高学识水平,增强管理才能

1、转变教育观念,校长引领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改的关键是第一线的老师,而老师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了加快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们采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辅导”的方法来加以强化,通过课堂实践帮助教师理解教改理念的内涵。经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尝试,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在教学平台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究型、拓展型教学内容的设计已成“家常便饭”、屡见不鲜。作为校长的我,在课改的浪潮中一马当先,平时学得的理论是我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撑点,平时的教研活动是我与老师们探讨新教法的平台,平时的课堂是我和老师们探究新模式的舞台,平时从听课中发现的成功案例是我挖掘校本培训最好的资源。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积累,在积累中走向成熟是我和老师践行课改理念的重要途径。

2、构建实践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发现与培植了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营造了有序竞争、人人争先、百家争鸣的良好教学氛围,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显著亮点。把实践的空间从一节课延伸到了备课、说课、评课、反思、杂谈等各个环节,为每位专任教师多层面、多规格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提供了舞台,在展示自我中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中发展自我,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成为认识他人、融入群体的场所,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艺术的百花园,成为学校聚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三、聚焦课堂教学,真抓实干出成绩

1、成立领导小组为了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进课堂工作,我校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素质教育进课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对本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讨,及时了解本校素质教育进课堂工作的实际状况,商量相应对策,并研究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监控措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探讨课改精神,开展活动,撰写文章,组织交流,真正使课改的精神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进课堂得到进一步深化。

2、制定课堂管理常规我们根据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从学习、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分析、总结、教研等十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控制。

3、实施课堂教育随访制课堂教育随访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随堂调研,采用事先不通知的办法进行一月一次的素质教育进课堂调研活动。

二是进行“专课专用”情况的检查活动,实行突击抽查与平时检查相结合,检查包括了配套教材、劳技等材料的使用情况,真正实现开足开好、专课专用的课程标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

四、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我校从校长到教师,丝毫不敢懈怠,树立了“全员育人”的观念;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优美、健康、和谐,让一草一木、一石一树会说话的育人氛围;细化、量化道德规范,并寻求丰富有效的德育载体,加以强化,实现内化。针对父母离异、经济困难、行为习惯差、学业成绩差、心理欠健康等问题。辅导员直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辅导员已成为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试行以后,我们将延伸、发展导师制的内涵,增加被“导”学生的数量,用真情去感化、教育更需要关爱的群体。

五、创建文明安全校园我校着力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的氛围。在给校园添一份美的同时,保证校园有充分的安全,严格遵照教育局的要求,制定了校园安全防范制度和应急处置等制度。

第10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航空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69-06

一、引言

美国专业发展工程师会(ECPD,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的前身)定义工程学为是有创意的应用科学定律来设计或发展结构物、机器、装置、制造程序、或是利用这些定律而产生的作品,或是在完整了解其设计下建构或设计上述的物品、或是在特定运作条件下预测其行为,所有所做的都是为了其预期的机能、运作的经济性或人员及财产的安全[1]。工程学包括非常多的子学科,然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利用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针对工程学的传授和学习过程,我们称为工程教育,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的特性[2]。目前的大学阶段教育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教育特别强调工程教育,这类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一般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之外需要更加突出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素质既包含技术性素质,也包含非技术性素质[3]。一般来讲,工程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广博的工程知识、良好的思维方法、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耐心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培养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是中国高等工科教育突出的问题。因此,以现代工程教育为导向,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为依托,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它的基本原理是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简单说来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前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而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及解决教师给出的实践性课题等,这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同学交流,随时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工程学科的学习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因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是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实践的能力,以至将来能够胜任工程师的角色,也就是在有了想法以后,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工程类学科中的大部分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过程性知识不能直接陈述,例如可以通过实践作业来获得。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可得到教师的更多时间的补充指导。

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一种改进的针对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模型,其中融入了任务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优势,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适航与航空安全》课程教授过程。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在工程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本科工科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其具备基本的工程能力,为日后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对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表述为三点:(1)具有宽广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2)具有大工程观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3)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知识与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能够做到“在工程中敏锐的发现问题,深入的分析问题,快速的学习知识,准确的解决问题”。事实上,工程类学科中的大部分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也就是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过程性知识不能直接陈述,只能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而且也不能像通过记忆来获取陈述性知识那样来获取过程性知识。通常学习过程性知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习得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即陈述性知识),让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这也是我们古人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第二阶段,转化知识。这是一个深化理解和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各种练习方式,使贮存于知识体系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应用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取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与陈述性知识相比,过程性知识的习得速度较慢,但遗忘也较慢。如果长期运用过程性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会逐渐积累许多经验性知识,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知识,而且还有个人的技巧,是一种个体性知识。

目前我们本科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与概念和基本方法上面(如图1所示,基本属于陈述性知识),对于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属于过程性知识)却重视不够。在这样的教学内容驱动下,我们的授课方式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课堂上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为主,学生们则以听讲和背书为主要学习手段。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内容一天之后就会忘记大约74%的内容。然而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所需要的知识内化过程通常是在课后通过复习和作业来完成,这个环节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薄弱点,所以经常导致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就已经没有多少知识的储备了,更不要说在毕业之后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了。另外,学生通常认为学习是学校内的事情,毕业之后就是工作,再也不用学习了,由此可见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如图1所示)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这项能力恰恰是优秀的工程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二)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它的基本原理是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简单说来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前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而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及解决教师给出的实践性课题等,这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同学交流,随时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工程类科目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了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了课前。在工程类学科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可以获得许多优势。

1.有助于延长了课程的有效学习时间。

2.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5.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三、融入任务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的引入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9]。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实施,因为在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陈述性知识的自主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而在课堂上利用任务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充分的调动自身能力参与和体验实际任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过交流与合作,解决任务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换为过程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有趣的课堂氛围还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案例式教学的引入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之后迅速成为一种为全球培训界为全球培训业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案例式教学有效地促进了陈述性知识向过程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任务型教学一样,案例式教学非常符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们在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会不断运用课前自主学习的陈述性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不断的将陈述性知识向过程性知识转化,力求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与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与交流。事实证明:案例教学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一种适合工程类课程的融合任务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learning Using Task and Case)。如图2所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课程的学习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课前自学、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

1.课前自学。课前教学阶段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原本一直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阶段翻转到了课前,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来完成。根据工程类学科的知识构成,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方法,在这个阶段我们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资源、技术支持和学习方法与习惯。(1)学习资源。由于在这个阶段学生采用的是自学方式,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料。①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课前学习资料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它的形式可以是PPT加音频,也可以是视频短片,还可以选择网络上开放的相关课程视频。教学视频的内容、形式、时长等方面是影响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教学视频在内容上应该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录制一段视频,时长一般15分钟左右,不宜太长,这样既可以保持学习注意力,又不会给学生构成太大的学习负担。另外每个视频还应配有相应的文字副本,方便学生查看,避免观看视频时忙于低头做笔记而使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教学视频通常在课前一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目标是达到对基本概念的熟知以及对基本方法的深度学习。②辅助学习资料。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是工科类学习经常参考的资料之一,另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③课堂任务的准备材料。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融入了任务型与案例式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以完成特定任务或者自主分析案例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前阶段将课堂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案例提前交代给学生,会让学生的自助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更高。(2)学习方法与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是工科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阶段恰恰是培养工科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和所学课程的自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建立自我学习的方法继而树立自我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翻转课堂通过课前阶段的深度学习实现了对课堂活动的时间的延长。由于课前已经把课堂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自主学习,这样也就减少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就多了。所以在课堂教学阶段通常会采用合作式和交互式学习方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了任务型和案例式教学。课堂活动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环节。(1)知识回顾与现场答疑。尽管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但是在课堂上我们通常会首先进行本课内容的简单回顾,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疑问与困惑进行答疑。该环节的时间比重应该控制在整堂课的20%以内。(2)任务活动与案例分析。将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总结,形成任务让学生完成,或者将工程中的实际案例提供o学生供其分析,这两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培养工科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素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贯彻了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做中学、用中学、体验中学”的特点。任务活动阶段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工作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课堂任务活动的实施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教师根据本讲的知识点设计出相应的子任务以及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的综合任务,每个任务都要设计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具体的任务成果;②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进行子任务活动,充分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充当参与者、监督者、指导者、或协调者的角色,实时把握活动的进程,并对活动进行动态调整和指导;③汇报交流。任务活动完成后各个小组选出一名或几名学生进行成果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报告、评审等。

课堂上案例分析活动的实施通常包含以下环节:①教师根据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并基于案例提出附加问题;②学生独立对案例进行分析,回答附加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疑惑;③教师随时解决和回答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疑惑,并适当地穿插讲解相关知识和部分提示;④完成案例分析后,教师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结果汇报,并做点评。

3.考核评价。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良好结合。通常我们将对学生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课堂考评,通常采用形成性评价,一个是传统的期末考评,即总结性评价。(1)形成性评价。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情况并结合在任务活动实施过程中观察了解到的各组的整体表现,对汇报的学生及所属小组在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参与度以及协商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2)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末会通过考试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考评,考试内容以课程大纲为主线,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四、实例

(一)《适航与航空安全》课程背景

《适航与航空安全》是系统安全性工程里面的一门典型工科类课程,该课程以系统安全性理论为基础,主要讲授飞行器的适航性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航空安全的基本知识框架,掌握适航性与飞行安全相关的技术手段,了解相关的标准与法规,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该领域的简单问题。

如图3所示,该课程内容围绕航空安全的核心展开,包括针对飞行器的适航和安全管理两个主要内容。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上述的课程知识体系,并结合航空安全工程的实际工作,制定出该课程的授课大纲,讲全部课程内容分为13讲,每次授课3个学时,共计3时。

根据3.3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我们以“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这一讲来说明我们的课程设计,如下图所示。

“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这一讲的翻转课堂教学主要须做到安排课前自学和案例式课堂教学。

1.课前自学,教师通过在公共邮箱或者是课程中心中上传航空安全人为因素讲义及相关案例视频,并给学生提供查找相关知识的资源,鼓励去寻找讲义中没有的知识,如查找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案例或补充讲义中覆盖不全及不详细的知识点,同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2.课堂教学先要回顾这一讲的知识,并解决学生仍存有的疑问,接着给出一到两个相关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案例,让学生分组根据目标任务分析,最后进行分析情况汇报。

对于课程教授完成时的考核评价是对整个课程而言的,因此在图4中并未体现考核评价这一部分;考核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形成性评价和总结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各组的整体表现,对汇报的学生及所属小组在逻辑思维、任务分析程度、活动参与度以及协商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并放入学习档案袋中;总结性评价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来考核,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

五、结论与展望

在本科工程类科目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势,不仅符合工程类学科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是一种值得研究与推广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程类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尚有以下方面需要继续探讨与研究。

1.授课教师的思维转换与能力提高,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课前阶段教师要录制授课视频,使得教师的授课方式需要有很大的改变,在课上阶段,教师与学生需要合作式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交流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教学方式的技术化支持,目前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如何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网络工具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领域。

3.评价考核方式的改变,翻转课堂的教学特色在于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而传统的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和考核的方式显然不在适用,我们需要新的方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评价考核。

4.教学效果的长期观察与改善,翻转课堂的提出和使用虽然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将其真正的应用于工程类科目的教学中还缺少案例研究与长期的使用观察,只有在长期(一个或两个学期以上)的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才能通过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来进行效果的评估和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https:///wiki/工程学.

[2]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6.

[3]张晓东.简论机电工程类学生工程素质培养途径[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1).

[4]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5]邱然锋,陈拂晓,张柯柯,郭俊卿.关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R怠白吭焦こ淌ε嘌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C].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4) Shanghai,China 2014.

[6]李燕.基于任盏某跫逗河锟谟锓转课堂教学模式[J].数字化汉语教学,2014.

[7]张永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106-109.

[8]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9]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9):46-51.

[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11]https:///wiki/%E8%BF%87%E7%A8%8B%E6%80%A7%E7%9F%A5%E8%AF%86.

[12]https:///wiki/%E9%81%97%E5%BF%98%E6%9B%B2%E7%BA%BF.

[13]J.L.Bishop,M.A.Verleger.The flipped classroom:A survey of the research[J].2013.

[14]Bates S.The inverted classroom in a large enrolment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a case study.[C]// HEA STEM Conference.2012.

第11篇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个人经历;内容分析;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055、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152-05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Personal Experience ofParticipants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Examination

LI Qiang,XU Dan,GAO Wen-Jun

Psychology Research Centre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Abstract】 Objective:To get the knowledge about participant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Examination (NPCE) for Licensure and Certification. Methods:Self-analysis report which was submitted by the participant of NPCE was analyzed with content analysis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y of content and origin, all personal experiences were generalized and classified into ten clusters and thirty-six categories.Results:(1) Ten clusters were ranked by the descending of its frequency. They were occupational influence, model influence, family roles, distress of family members, frustration in school work, frustration in living, parent-child separation, family conflict, psychological or behavioral problem,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2)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nts between 30 to 39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other two age groups (6.5±2.9/4.3±1.9, 4.7±1.2, F=4.09, P=0.023).(3)Interaction effect was found between age and experience of family roles(Fisher's exact P=0.003), as well as age and experience of family conflict (Fisher's exact P=0.023); Diflerent rates of family expenenu were reported in dfferent age gooups(40,66.7%,Fisher's exact P=0.023).(4)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personal experiences.Conclusion:Disparity in concealing level created experience differences reported by participants of all ag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occu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used the diversity of occupational influenc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experi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of NPCE in China and abroad.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content analysis; personal experi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

随着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起步,一大批人投身心理咨询业,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人想成为心理咨询师?他们是否有什么独特之处?国外有研究显示,心理咨询师在价值观、需要、个人经历等方面都存在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可能看重职业所赋予的自主性[1];他们有被人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照顾他人、产生控制和施加影响、为别人解答问题等需要[2]。也有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比平常人经历了更多的心理痛苦,在童年时遭受过虐待,源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存在各种机能障碍、家庭暴力,父母未能承担应尽之义务,自己或亲属曾接受心理治疗。他们曾获益于心理治疗或良师(mentor)的引导等[3-6]。而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尚无研究结果发表,前期个案研究显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从业动机与其个人经历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7]。本文用二次文献分析法开展了进一步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2006年天津市报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二级)的478名人员为总体,其中上半年150人,下半年328人。选取总体的10%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但考虑到所抽被试在综合评审时提交的报告并非均为个人分析报告,根据多年评审经验,在实际抽样中将比例扩大为12%,以保证获得10%的样本量。抽样分上、下半年两次进行,具体方法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先将报考者按照考号排序,然后将其分成若干个抽样单位,每个抽样单位的样本数不少于总体的12%,最后采取简单随机法(抽签)选取其中一个抽样单位作为样本。共获得样本58人,其中上半年18人,下半年40人。剔除其中未提交个人分析报告的无效样本6人,实际获得有效样本52人。其中男18人,女34人;50岁5人;职业:教师16人,医务工作者16人,心理咨询员(三级)5人,其他(管理者、营销人员、记者、学生等)15人。

1.2方法

1.2.1建立内容分析系统

1.2.1.1确定分析单位 在本研究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是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报考者。

1.2.1.2形成类目 由于国内尚无同类研究,笔者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1-6,11-13]采用了自下而上,以分析材料的内容为基础的类目形成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阅读所有分析材料,对报考者的个人经历形成整体印象,将报告中涉及的所有个人经历汇总,并初步拟定类目及标准;

第二步,从分析材料中随机抽取9份,由三名研究者对照初步形成的类目和标准各自独立编码,然后讨论、调整类目、修订标准、再次试用……,反复修订类目及标准,直至所形成之类目简洁、准确、界定清晰,标准的定义客观、操作性强,研究者之间观点达成一致;

第三步,经多次讨论,将内容相近或来源相同的个人经历归到一个大类中,最终形成家庭角色、家庭矛盾、家庭成员的遭遇、亲子分离、心理与行为问题、生活上的挫折、学业上的挫折、人际关系问题、榜样影响和职业影响等10个大类。经过这三步形成的分析系统即为正式分析的编码手册。

1.2.1.3编码 三名编码人员依照编码手册分别对52份个人分析报告进行编码,凡个人分析报告符合某一类目的编码标准即在编码登记表相应的经历上记1;反之,记为0。

1.2.2编码者一致性信度

对三名编码人员的所有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者信度分析,信度系数为0.87。由此可知,分析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1.3 统计方法 用作统计分析的数据是综合三份编码数据得出的,即各样本在每一经历上的值取自两名(或两名以上)编码者相一致的编码值,依此来降低编码的误差。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文字的叙述性文献转化为定量的数据[8],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报考者个人经历内容分析结果

表1显示,报考者的个人经历按照其在样本中出现的频次排序依次为:职业影响、榜样影响、家庭角色、家庭成员遭遇、学业挫折、生活挫折、亲子分离、家庭矛盾和心理及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这10类经历主要集中在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

2.2不同年龄、性别报考者的个人经历差异比较

表2显示30-39岁报考者的个人经历类目总数显著高于40岁组,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所有经历大类中,三组之间仅在家庭角色和家庭矛盾两类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对数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在是否报告家庭角色经历上,40岁组的人次分布与期望次数有显著差异,前者未提及家庭角色经历的人数较多,而后者提及家庭角色经历的比例较高;30-39岁报考者在报告中陈述家庭矛盾的人较多。偏关联检验发现,即使排除性别和职业两因素的作用,年龄与家庭角色、年龄与家庭矛盾的交互作用仍然存在(Partial χ21=13.43,P=0.001;Partial χ22=12.58,P=0.002);不同性别的报考者之间在各类经历上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的偏关联检验显示性别的主效应虽显著(Partial χ2=5.00,P=0.025),但性别与经历间并不存在交互作用。

2.3不同职业报考者的个人经历差异比较

不同职业报考者在职业影响上差异不显著(确切P=1.000)。

3 讨论

3.1报考者个人经历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30-39岁报考者在个人分析报告中所陈述的个人经历种类要显著多于其他两组,年龄与所报告的经历种类呈倒U型关系。这一结果与通常认为的经历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的常识有出入。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龄人群在掩饰性上存在差异所致。>40岁的报考者掩饰性更高,更倾向于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方面,而隐藏不好的一面。在撰写个人分析报告时,>40岁的报考者对一些违背社会期望、影响自己形象的经历避而不谈,如家庭矛盾这一尖锐和敏感问题,他们均未在个人分析报告中提及。而对于家庭角色这类不与道德评价直接相联系的中性经历,他们就未出现上述的掩饰行为。但这一观点仍需后续研究的验证。在家庭角色大类中,包含了身为长子或长女、承担生活重担、为人父母三种经历,无论从报考者出生的时代背景,还是人正常的生理和社会发展来看,这类经历的出现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2我国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与国外心理治疗师个人经历的异同

从我国心理咨询师报考者的家庭情况来看,他们中有人是家中的长子或长女,自幼就帮父母照顾弟妹或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有人不得不长期照顾患有心理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的亲属。这都是亲职化(parentification)的标志。亲职化是指在家庭互动模式中,儿童或青少年被指定承担原先应当由父母所应提供的角色与责任[10]。Fussell发现与物理学家相比,心理治疗师童年时更多地经历亲子角色的倒置[4]。Maeder也提出心理治疗师曾是父母的照顾者,只有在提供温暖和情感抚慰时才能够获得同样的情感回报,他们对于自我概念的价值评价大都源自帮助和照顾他人,因此他们经常通过助人这一途径来寻求自我肯定和亲密情感[11]。

心理咨询师报考者的生活常充满了挫折与坎坷,他们的身体、心理可能具有某种障碍或缺陷,抑或在生活或学业上遭受了重大打击;另外一些伤害则来自他们糟糕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形式、激烈程度各异的冲突;有人则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被动、回避、退缩或易起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的相关临床文献中,他们常常被称为“负伤的治疗者(wounded healers)”[11],那些挫折经历和带着伤疤的情感痛苦似乎能增强他们理解他人和共情的能力[12]。

本样本中67.3%的报考者在报告中都强调了榜样的影响,他们的“榜样”或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社会及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或是身边的某位好老师,又或者是有幸结识的心理卫生工作者。Henry及其同事指出,这些角色有的激励他们不断前行,有的被他们视为追随的目标[13]。

除以上的相同点外,表2所列的某些经历是我国心理咨询师所特有的,包括:为人父母、由祖辈带大、高考失利以及职业影响。这些经历或与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道路直接关联,或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石。“为人父母”与“职业影响”中的各种经历,凸显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的特殊性。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刚刚开始,行业门槛较低,日渐壮大的咨询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成员来自与心理学相关的各行业,如教育、医疗、管理等。这与西方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培养模式完全不同[14]。我国心理咨询师准入人群表现出两方面特征:年龄跨度大,报考者从二十几岁至五十多岁[15,16];在职业经历方面较国外同行丰富,即报考者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前大都具有从事其他职业的经历。因此,一些报考者或出于教育子女的需要,或因先前职业的影响来学习心理咨询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祖辈带大”是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一大特点,既有父辈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子女等现实原因,也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塑造的以紧密联系的扩大家庭为主体的家庭结构有关。幼年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不仅妨碍亲子间正常依恋关系的建立,继而还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方式及职业选择[17]。

高考失利给当事人心理上带来的挫败感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压力丝毫不逊色于童年期遭受的各种不幸[18]。从应激的角度看,高考受挫的个体投身心理咨询行业的行为作为一种应对方式,也是源于自助或补偿的需要[7]。

通过与国外研究的比较,发现在国外研究中揭示的某些现象在本研究中并未出现。如遭受虐待。在报告中,很少有报考者提及自己有受虐经历,即使在叙述家庭冲突或家庭暴力时稍有暗示,也表述的极为隐晦,无法判断是否被虐待,更未发现待个案。而国外的研究结果与此不同,Elliot等研究发现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女性比其他职业女性遭受待的比例更高[5]。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样本数量偏小,未能涵盖可能的全部情况;也可能是因为该经历高度隐密且不光彩,加之研究所选材料是提交评审的自我报告,不能排除报考者出于心理防御和印象整饰而刻意隐瞒的可能。

3.3本研究的不足

由于研究材料的特殊用途决定了其内容难以尽含撰写者的全部个人经历信息,报考者出于印象整饰等目的可能隐瞒一些重要经历,这就使得在得出研究结论时不够全面:按照报告的撰写要求,报考者所陈述之经历须为其个人成长或从事心理咨询有着重要影响的个人经历。但无法做出个人经历与选择心理咨询职业动机二者之间必然联系的推断,更无法建立某种经历与某一动机之间的因果性联系。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由于本研究仅与国外同一职业群体的研究进行比较,而未与国内其他职业人群的同类研究作对照,因而仅能发现文化因素的影响,却无法揭示职业因素的作用;本研究样本代表的是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报考者,目前国内的研究也多以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但心理咨询师考试报考者并不等同于获得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且其获得职业资格后也未必一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因此,以前者为对象的研究能否推论到后者?报考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职业心理咨询师?仍是尚待考察的问题。

致谢:感谢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本研究的支持!感谢樊倩倩、佟晶同学在本研究中所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Krous TMD, Nauta MM. Values, motivation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future professionals: who wants to serve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Prof Psychol: Res Pract, 2005, 36(6): 688-694.

2 Corey MS, Corey G. Becoming a Helper.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2003: 4-7.

3 Racusin G, Abramowitz S, Winter W. Becoming a therapist: Family dynamics and career choice. Prof Psychol, 1981, 12: 271-279.

4 Fussell FW, Bonney W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psychotherapists and physicis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Psychotherapy, 1990, 27(4): 505-512.

5 Elliott DM, Guy 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versus non-mental-health professionals: Childhood trauma andfunctioning. Prof Psychol: Res pract, 1993, 24(1): 81-91.

6 Backfield J.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Patterns of influence on the career-span development of psychotherapists. Diss Abstr Int, 1996,11:3399.

7 李强,许丹. 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个案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05-208.

8 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编.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第13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50-66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10 吴嘉瑜. 倒转的亲子位置-“亲职化”儿童之相关文献探讨.辅导季刊,民国94,41(1):21-28.

11 Maeder T. Wounded healers. Atl Mon, 1989:37- 47.

12 Sussman MB. A curious calling: Unconscious motivations for practicing psychotherapy. Northvale, NJ:Jason Aronson,1992.

13 Henry WE, Sims JH, Spray SL. Public and private lives of psychotherapis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3.

14 江光荣,夏勉. 美国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制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14-117.

15 赵白帆,刘梅. 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卫生软科学,2002,16(6):40-42.

16 方华,杨卫敏,朱紫青. 四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概况分析及教学管理工作的体会.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增刊):40-41.

17 Roe A, & Lunneborg PW.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areer choice. In: Brown D, Brooks L.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0:68-101.

第12篇

【关键词】选修课演讲辩论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阐述个人观点时不能创造性地表达等问题,难以完成深层次的语言交际。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演讲和辩论的形式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下面实例着重阐述了英语演讲辩论活动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二、课堂演讲实例:Do we need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本课题材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 Book 8, Unite 5, The Conquest of theUniverse.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首次登月,首次航天飞机飞行,土星及其卫星,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等。

2、指导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主要事件及其原因。能够就人类是否应该继续探索太空这一话题展开辩论,陈述自己的理由,在陈述观点和说明理由时能够正确运用名词性从句。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连续发言的能力及表达自己观点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了解人类不断探索外太空的历史,了解太空探索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学事件,增强开发外空,谋求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教学难点:

1. 以公众演讲方式提高学生当众讲话能力。

2. 任务语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步骤:1、情景导入:播放电影片段Star Wars。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三、图片激趣

—展示人类生存空间的图片(学生预先搜集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原因。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演讲技巧(body language, eye contact, speech, pronunciation , facial expression, etc.)

此环节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深入进语言情景中。

四、设定赛程

—以竞赛形式、小组为单位划分赛区,选出相应的选手、评委、计时员等。

—制定评分标准:Content, Language ability, Voice, Stage performance, Time control,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etc.

交流互补,理清思路:通过师生交流,资料的整理,呈现英语辩论的特点、技巧、评价标准及角色要求。

A.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 must: define the topic; present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 begins arguments against the negative side.

B.The first negative must: accept or reject the definition; present the negative team line; rebut some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 presents strong negative arguments.

C.The second affirmative must: reaffirm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 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negative’s cas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 round off the debate for the affirmative.

D.The second negative must: reaffirm the negative’s team line; 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negative’s case.

五、选手展示

此环节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使其有据可依,步步深入,在有相当难度的挑战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阶段为学生了解过程、明确思路做好一定的铺垫。由此,辩论开始。现将正反两方的部分观点归纳如下:

Positive: It is right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Argument 1、It is known to all that human beings have spent many years exploring the universe and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success.

Argument 2、There are more important problems on earth. Our living space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so we need to expore more outer space.

Negative: It is wrong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Argument 1、Space travel is too dangerous. The human body is not designed

for zero grevity.

Argument 2、people will never be able to travel to other planets because it

takes so long to get there.

Argument 3、It’s a waste of momey spending space probes into space.

六、反馈评价:

—学生互评。选手进入其他各组交流,征询反馈意见;选出优胜者,各组代表评价。

—选手自评。自我评价使学生体会自身不足,认清努力方向。

—教师评价并小结:本课旨在针对学生交际操练匮乏、开口意识薄弱、语言语调不规范等弱势,试图充分挖掘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论断。

七、结语:

演讲与辩论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有其特殊性,教师必须更加灵活地控制课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克服各种障碍,积极参与。教师也应努力营造一种宽容,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演讲与辩论活动不受到正确或错误的评判。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目标的引导者和学习群体的协调者。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还要有演讲与辩论的示范能力,掌握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