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04:2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初中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教学大纲要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新知识前,首先是九节课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复习,授课老师应如何做才能“旧中见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如何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的要求?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实践,就以上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倍功半。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多次复习。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我认为这样做收效较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 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quot;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 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然后老师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 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缺少条件的题如何解。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如果学生不主动依老师的指导及时去理解和掌握,慢慢就会掉队。例如就有高二的学生进行连续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时,还存在采用初中老师严格要求的分步计算法慢慢求解,却置高中老师教的利用关系式快速算法而不顾等问题。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盲区”,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一是初高中教材的版本不同。初中的教材是人教版的,而高中的教材是苏教版的,教材的延续性相对较差,知识的跨越较大。目前初中化学的教学比较不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许多知识内容仅仅是点到为止,甚至删减,而这些知识很多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而这些内容高中教材中又没有重新体现,这样就容易形成盲区,给教学衔接带来问题。
二是学习内容上,初高中化学本身存在一些不相适应。初中化学的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的学了要加强形象思维外,还要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三是学习方法上大多数学生还未走出初中学习的模式。不少学生仍在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来学习高中课程,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矛盾,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使初高中化学教学能有机地整合并协调发展;使初中的教学能更好地为高中的教学服务显得非常重要。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了解新课程知识内容的变化是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前提
作为教师,应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初中教师要能够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必须过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有出现而高中不再出现;高中教师基本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不再出现但有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应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二是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如O2和CO2的主要性质;实验室制取O2和CO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等;三是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的知识点。如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等。
在课标删减或降低难度的知识点中,很多在高中的学习中马上要用到,如酸碱盐的溶解性在离子反应中的运用,建议对于类似这方面的知识,初中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能够在相应的章节做适当的拓展,特别是初中有出现但没作要求但高中有要求并没再出现的;高一教师在开学初可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利用一些时间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复习,重点是对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酸碱盐、化学实验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和深化。
二、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关键
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学生的知识才能建构。化学又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化学的概念和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学会“推论—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采用“推论—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对事物进行推论,而后再用实验进行论证。
二要学会用联想、类化的学习方法。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这一节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用联想、比喻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让学生联想熟知的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指出“物质的量”与它们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巧妙地引用这样的联想和类化,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掌握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要学会用比较、对照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化学知识太细、太零散、太零乱极易混淆。如在学习高一《钠的化合物》时,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从组成、类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不同点和相互转化关系。使学生不仅一目了然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要学会及时整理、归纳。华罗庚和钱学森都曾经提到:读书要由“从薄到厚”再由“从厚到薄”。显然两位科学家在学习上强调整理和归纳。因此,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便于抓住重点,掌握规律。如学习完《氯气》这节后引导学生从结构、性质、制备、鉴别、用途、贮存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整体性、综合性的总结,才能达到学习的更高层,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知识。
化学具有特有的特点,它以形象思维为主,一般从直观的、熟悉的、具体的演示实验或自然现象入手,加强对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高中化学学习不但要注重形象思维,还要通过建立理想、抽象化的模型加强对一些化学规律和概念的学习。学生不仅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法,还要适应高中化学内容的容量大、进度快、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的特点,而教师需逐步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空间思维、发散思维。所以利用好开始复习的时间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方法,加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后期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
一、夯实基础
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任务并吃透教材,才能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高中化学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高中课堂应在课程标准下根据社会需要和教学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间,以物质结论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等和物质变化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相联系,构成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在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前,介绍碱金属、卤素,从而使学生易于归纳物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及其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元素周期律之后,介绍氧族、碳族、氮族知识,使学生通过演绎的方法,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其探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法,营造化学教学情景,在这种教学情景的帮助下,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再利用获得的知识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三、通过学生认知来创设教学情境
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高中生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中生在思考问题时,有其局限性,一般都会局限于原有知识以及经验,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的情形,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走进错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使他们感觉到惊讶或是困惑,因此问题情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高中化学知识实际学习过程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等。上述矛盾均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形成积极地认知氛围与情感氛围,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矛盾进行合理地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学科目,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让学生做一套事先准备好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试卷,这样教师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初中化学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和同学们座谈了解他们在初中阶段是如何学习化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情况档案,结合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初中化学成绩较差的同学,并不能说明你高中化学就一定学不好,只要你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努力补充前面的空缺,完成好高中每节任务,你一定会迎头赶上。在此阶段主要以建立自信心为主。旧知识新上法复习课是很枯燥的,之所以枯燥是因为只是我们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归纳、总结,陶醉在自己的知识海洋。而此时同学们多数早已陶醉在自己的梦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反复向学生灌输知识会适得其反,课堂是为学生提供的表演舞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激情。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由灌输变领、引、点、拨。教师要留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具体做法可以采取将一些需要考查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些试题中,可以参考当年一些地区的初中中考化学试题、竞赛题、高中高考以及升高中的能力题,这些试题中涉及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对于初中生的一些易错题,从中精选出一些优秀试题编成一份试卷,这份试题可以在第一节课时进行练习,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初中的知识,不会的试题学生间可以进行讨论,这些试题虽然考查的都是初中化学知识点,但是这些试题出题的方向和角度很有新意的,通过做这些试题学生会了解到初中一些知识点高考时还会涉及,从而学生认识到复习初中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情况,可以再编制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试题,这些精选的试题应当涵盖初中化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阅卷后可以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做开拓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重难点被直观的现象瓦解掉,抽象的知识点较少,需要知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更倾向于系统化、理论化,还要求能灵活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光是死记硬背、机械的做题是学不好的。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正确对待教材与资料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预习要将理解不透的内容勾画出来,做到听课有目的。有的同学总认为这一环节不重要,其实不然。首先课前预习花费不了很长时间,不像某些同学想象的那样麻烦。其次,它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积极的在课上思考更多的问题。高考题中的任一知识点的考察雏形都来源于课本,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都直接用资料书不使用课本,这样是万万不行的。那么资料书应该怎样利用呢?阅读资料书可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惑,而且课本上的习题少且简单,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做些资料书上有价值的习题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但不要搞题海战术,首先知道所学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做重点题型,对于易错知识点要反复练习并且记录在错题本上。
二、注意做好课后总结
一天的学习完成之后要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合上课本,在脑子里把老师课上讲的内容重复一遍,以免遗忘。将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整理一下思路,理顺逻辑关系。然后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全面并对应习题看看题目中是怎样考察这些知识点的,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一第一章物质的量这一节,物质的量是桥梁将宏观的量如质量、体积和物质微观的量如粒子数联系起来,可以画出这样的转化图。
三、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讲解了化学实验基础及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其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粗盐提纯实验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及知识的衔作用,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高考化学试卷中压轴题即为实验题,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并且分析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的异常现象等。高考实验题都是课本实验引申出来的,来源于课本。必修一中的实验基础主要讲解了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分离装置,难度不大。后面的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有氯气的制取、铜与浓硫酸反应、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室制氨气、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三种制法,铁及其氧化物,铁盐性质实验等等,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分析。
必修一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这部分内容原理性强,要着重于理解,活学活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先要熟记基本概念“升失氧,降得还”,然后会利用化合价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掌握其配平。掌握基本方法后还要多练习。
关键词:教材分析;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学能力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化学现象一般都取自实验或生产、生活中,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材,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因此,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的知识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合理衔接
由于本人对初中教材非常熟悉,通过认真钻研高中教材,明
确了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却做了要求(如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如核外电子排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等)。我做到心中有数并把它们罗列出来,衔接时注意把握时机和尺
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例如,化学用语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只要求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主要化学方程式。但高中必修1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难度上都要比初中多出好几倍。所以在衔接时,只能在初中化学用语基础上,补充一些重要的原子团,离子符号,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就不会突然觉得难度太大,学起来也比较有信心。所以为了顺利衔接,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最低要求。
学生要知道物质不仅可以从组成上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性质上进行分类。于是我先复习初中物质分类的框架,再慢慢引入从性质上把氧化物又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并要求从概念上理解记忆,这样就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自然地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几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因此,在教学内容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应尽量做到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三、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中获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能迅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状态,衔接是不成问题的。而那些在初中靠死记硬背而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从下列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1.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所以高中教学要从一开始就大胆放手,不能像对待初中生那样帮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因此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及时对答案的习惯;养成及时对各种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在课堂上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所以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刚迈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依赖性较大,学习主动性不强,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但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另外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挑战,如果能适当补充一些容易接受的高中新知识,这样对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对那些本来化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找回信心;较快提高成绩。
3.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自学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重在两方面,一是课前预习,主要通过学案来完成,这样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只要精讲,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课堂指导阅读。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有时需要补充课外的延伸内容,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延伸需要学生去自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看一些有关化学的科普书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很好地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工作,就可以让学生不但在心理上不害怕高中学习,而且在行为上能很快地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高一为起始年级,千万不要让学生输在起点上,千万不可小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胡崇山.新课改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2008(8).
【关键词】化学 衔接教学 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28-01
在从初中课程迈向高中课程的过程中,其知识的难度和广度存在较高的台阶,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感到很难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许多学生觉得高中阶段的课堂容量大,内容难度大,找不到重点。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初、高中知识没有得以很好地衔接,初中化学教材几乎涉猎了中学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在初中毕业会考和普通高中升学考试中涉及很少,一些甚至从来不考。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因素,致使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相对边缘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只是一带而过。这种教学实际直接导致在初中介绍概念、高中深入学习的知识的教学在起点的初中阶段就已经造成“欠账”的情形,这必将给高中阶段的教学带来障碍。为了使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卓有成效,开展衔接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时下多数学校一般都是给学生配发了衔接教材,但也出现了衔接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为了补救这些不足,就出现了一些学校按照衔接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过一遍,但根据本人在衔接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收效甚微,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同时对于衔接教材本身,其质量也不是怎么好,大都是对一些知识点的拼盘式的概括,缺乏对知识之间必要的系统性、规律性的衔接,教材编写时从学生的实用性角度考虑得太少、太浅,对学生在知识准备、方法指导和能力转变上起到的功用微乎其微,感觉只是一本很普通的复习资料而已。
但为了做好由记住“是什么”向弄清“为什么”的转变,由“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向寻找“规律性”理解要点的记忆方法的转变,由“看小说”的阅读方式向“研究型”的阅读方式的转变,初、高中阶段的衔接教学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究竟怎样改进衔接的内容和衔接教学的方法才会有较好的衔接效果,实现“无缝”衔接的终极目标呢?以下就本人的实践做一归纳,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 衔接教材对一些化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工具性的知识应给学生以复习的方式做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沿着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类型这条线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这样会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有一个很明确的主线,同时把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重新解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明显感受到学生在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方面是有很多问题的,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对化合价的不理解和不熟悉上,所以这部分内容的细化和系统化将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和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沿着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所处的位置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化合价的值这条线进行归纳总结和衔接教学。因为这条知识线是把初中所学的在学生看来是无序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给学生指出一个明确的知识规律,而在衔接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好这条规律线,将会对学生在化学知识的认识上产生系统化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达到熟悉已学基础知识的目的,还为以后学习新的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对于在初中教材中只是简单交代了概念,而没有做深入要求的一些知识点,如电子式、有机物的一些通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具体情况以及排布规律等知识,应当在编写衔接教材时将这些内容增加进去,同时增加这些内容的使用说明,在使用说明中重点说明该内容在高中教材那些内容的学习中具体使用,相当于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参考资料。而这些内容,在新课程学到相关章节时,教师可以在授课中以资料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会使其实用性大增。
二 在衔接教学的开展方面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这样可以提升衔接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第一,在衔接教学中,对于上述第一点前面两部分所述内容在开学初以总复习的方式,由教师组织在课堂上系统详细地学习和归纳一遍,为今后高中三年的化学学习夯实基础,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因为觉得是初中已经学过的,不怎么重视的浮躁现象。另外,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要只是快速地过一遍就了事地去教学,而要本着从根本上弥补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的不足和欠缺入手,彻底解决制约高中化学学习的瓶颈的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衔接教学。
第二,对于上述第一点第三部分中所述内容,教师在衔接教学时不要让学生纯粹去复习或熟悉,要求学生在涉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再对该内容进行学习前的准备学习,当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基础知识的再现性学习。
一、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及目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素质的培养教育。从教科书的设置和实际教学角度出发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初级的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在生产、生活以及国防上某些应用。高中的化学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更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时,知识趋于系统化,思维趋于逻辑化,要求学生对于知识不再是停留在只是记得住的表层,还要理解为什么,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能按照这种思路去思考,也就是说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且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这种差别下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要做的是怎么把它们拉近距离,而不是一味求快求成而把差距扩大化。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教师不清楚高中的教材,高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初中学习基础情况的了解,是教学衔接漏洞所在。那么,对于初、高中的衔接的问题就要研究教科书中知识的过渡和联系,对于具体问题设置详细方案,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中具体知识点的有效衔接。
以下对部分初、高中教材衔接比较密切的部分知识点进行列举:
1.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接触的化学实验如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所选实验仪器,还有性质的验证等等,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原理。高中后学生自身有所成长,但对于化学实验了解还不多,课程标准对于该专题的标准描述多为“体验”、“学习运用”、“初步学会”、“初步认识”,但是对于课标中要求实验将贯穿于整个高中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高考中对于实验中要求从最基本的安全操作,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理性逻辑严密推理和误差分析,要求却考查的颇为全面。所以,这部分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对比、总结,然后逐步提高,不能急于求成。
2. 物质的量。这一部分在课改后的高中课程中作为了高一必修1第一章的知识。在高中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普遍觉得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主要是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组合眼花缭乱。但是物质的量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初中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涉及到了微粒。对于这部分的描述是: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这部分初中多加以练习,如增加分子中原子个数及比值,再加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练习有助于物质的量的计算和理解;或者在高中渗透物质的量定义之前对于微粒部分进行区分,对于一些数量关系加以巩固,有助于物质的量这部分的学习和理解。
3.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对于原大纲中氧化还原反应停留在得氧失氧的阶段,新课标对此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和其他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比较片面和浅显。高中化学进行新课改后把氧化还原放在物质的量之后又是一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高中可以对得氧失氧和其他类型但也属于氧化还原的反应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创设教学情境,放手让学生讨论,积极思考与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前提是必须把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别是化合价口诀巩固好,让每个学生过关,达到快速反应,这是学好氧化还原反应必须打好的坚实基础。这之后才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还有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特征:化合价变化理解的深刻,然后再进行单线桥、双线桥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
4. 物质分类。初三化学学习对物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对于酸、碱、盐分类比较不具体。虽然高中新课标内容变成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但是本人认为为了以后另一个难点——电解质的学习,教师需要强调酸、碱、盐定义及区分方法(如酸可分为含氧酸无氧酸,按照电力出氢离子的多少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等等)。并且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知道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还应该讲解一些简单的实验室中酸碱安全使用和急救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把握高效课堂机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教法衔接
关键词:高一数学;困惑期;以人为本;循序渐进;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14-02
陕西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应用能力要求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继欠新。这对于刚刚离开初中校园的莘莘学子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习惯了老师的精讲细练,习惯了自己的细嚼慢咽,对新教材、新老师、新的学习方式感到迷茫害怕,思想上困惑继而产生厌学情绪。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探究高一新生对数学产生困惑之源并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产生困惑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高一数学教材一开始就学习集合,继而开始学习函数,函数是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自身的特点比较独特: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变量参数多,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大”的特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通俗具体有了明显的差距,学生短期在思维上有这么大的跨越是难已承受的。
2.学生的原因。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更缺乏自我探索的精神。进入高一学习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题。高一学生一般都在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初期,这时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闭锁性,不善于和老师沟通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心里更是困惑,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的原因。在教学中,多数老师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担心学生打乱了他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把问题探究放手交给学生,就算有时放手也是更多是放手给了优等生,更多是老师的包办,促使了学生依赖思想的形成,也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老师的步伐,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多措并举,帮助高一新生度过数学学习的困惑期
1.思想上多交流,多鼓励,帮助学生提高面对新生活的能力和克难攻坚的信心。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注重运用情感和成功的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把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进行及时疏导和鼓励,让他们总是信心百倍,使他们善于在失败中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2.搞好定性调查,确定分层教学策略,“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制定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卷,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在各种不同知识点存在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时查漏补缺,并针对每一位学生出现的不同症状单独给予指导,让学生短期的困惑得到及时的解决。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获,增强学习的信心,强化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多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师生关系融洽,健康发展。
3.重视初中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讲授新课。高中数学逻辑性强,不管哪一章节的知识,它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发展变化而来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把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要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讲授新课。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课时,若从定义直接入手讲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复习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在实数上,y随x的增大而增大(增大而减少)来引入我们的单调递增(递减)函数的定义:在函数y=f(x)的定义域内的一个区间A上,如果对于任意两数x1,x2∈A,当x1
4.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鼓励学生参与,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1.化合价概念的讲解
初中阶段对化合价的概念是指各元素相互化合时的原子数目比。但是换句话讲,要是有学生问我“既然是原子数目比为什么要加正负号呢?”我觉得光利用初中阶段的定义就无法解释了。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个人觉得由于上了高中之后不会再有章节专门讲解化合价的基本知识,我们完全可以把高中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拿到初中课堂上做一个简单介绍,给学生简单地讲解为什么化合价有正负之分。离子化合物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后依靠离子键所形成的,得电子元素化合价为负价,失电子元素化合价为正价;而在共价化合物中电子不会得失,不同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但电子对会有偏离,偏向哪个原子的那个原子的元素化合价就为负,偏离哪个原子的那个原子的元素化合价就为正。
2.部分离子的鉴别
初中阶段常见离子的鉴别主要是在酸碱盐部分学习的,其中对硫酸根离子、氯离子以及铵根离子的鉴别要求只是了解;而高中化学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鉴别是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第二单元中,书中并未对这些离子的鉴别再做详细讲解,只是引出了焰色反应这一知识点。那么初中阶段我们完全就可以按照高中阶段对这些离子的要求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到了高中就不会手忙脚乱。
3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
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是指物质得氧与失氧的反应,而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则是指元素化合价上升的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下降的发生还原反应。为了学生上高中时更容易接受氧化还原的定义,我们在初中阶段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时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基本反应类型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复分解反应元素化合价一定不变,置换反应元素化合价一定改变,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当有单质参加或生成时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这样学生很快可以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区别和联系。
二、解决措施
初高中化学知识联系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高一年级,针对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为了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个人觉得初三毕业的这个暑假和高一学年应当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我提出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
现在有些网络上比如中学学科网,就有很多的初高中衔接资源,初三毕业学生利用暑假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做好预习工作。另外作为我们初高中老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微课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自学,制作这些微课时不需要讲解的过于细致,只要能让学生掌握基本定义就可以了。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和视频进行预习,并适当完成一些练习,就可以为高中的化学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2.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2.1心理上的辅导
学生进入一个新环境,需要有一个漫长的适应阶段。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高一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比初中下降许多,怎么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由优秀到落后,对学生的心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时,如果老师能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就能帮助学生克服焦虑、不自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古人云:“亲其道,信其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情绪高昂,鼓励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拼搏奋斗精神。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2)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平等对待学生,和后进生交朋友。(4)处理好师生关系。
2.2知识内容的有效衔接
初中课程教学着力于基础知识、一般概念和基本的化学反应;而高中则更加深化,不仅知识量大大增加,而且难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强。所以高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在利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引导到高中教学中来,有意识地衔接好初高中知识,做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中的知识,哪些高中需要初中教材没有出现,哪些知识点初中出现了,但层度不够,这些都要了然于心。
2.3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初高中衔接。初中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能够根据课改精神更新观念,教学中多采用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互动,重视能力的培养,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着“课堂热热闹闹,课下啥也不会”的现象。和初中教学比较,高中课程教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制约,教学方式还相对滞后,这便使进人高中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这要求高中教师改变方法,在新课改与现有高考模式之间寻找平衡点。多多学习优秀的教学理论,寻找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提高成绩,实现高分高能的完美结合。
2.4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化学教学;迁移能力
教育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就学科教学来说,主要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因此,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接受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去,也就是知识的迁移问题。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解题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认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并在这五个阶段中逐渐培养出化学思想。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个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实质,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也即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做下了铺垫,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等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一切化学反应,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中的守恒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实验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出对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的分析才能对已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使认知水平和能力达到新的高度。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例如,在研究碱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现象,能不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呢?怎样证明这些现象是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而不是由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的呢?于是我提出了以上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法:①分别往两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矿泉水瓶中倒少量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旋紧瓶塞,振荡,观察塑料瓶的变化;②将两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小试管分别倒插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和盛水的烧杯中,观察试管内液面的高度;③往一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集气瓶悬空倒置,观察现象;④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对比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学生运用了对比思想,实验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对知识的迁移。
三、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在化学学习中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共同作用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在学习中越能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复习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当学生对课本知识吃透以后,就要着力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这时就不要局限于某章某节的内容,而应着眼于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
四、通过化学习题情境的设置,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内容多、作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开放性强、针对性强、有一定代表性的习题,精讲精练再精讲,通过引导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使学生能够依此类推,逐渐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还应注意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又要通过训练,打破原有的思维方法,建立、发展和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维方法,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要使学生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为今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笔者通过学习过程,实验探究过程,创设情景构建知识网络等方面的教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在学习策略上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教与学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竟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 听课 复习 独立作业 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习气。
4.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建议的建议供你参考。
4.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 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4.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4.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困难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17-01
新课程理念给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白学生学习时容易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根据这些情况量身定制,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自信,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成功和欢乐。化学的学习,既带有研究性质又具有方法论性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强。根据笔者对高中化学的多年教学实践得出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主要有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方面和化学知识学习理解等两个方面存在困难。
1、初、高中衔接的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较,化学概念更加抽象、思维难度更高、题型分类更加多元化、问题解答更加灵活,使得部分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更甚者自暴自弃,拖垮整个高中学科。所以,教师要在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方面下功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还较弱,学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往往是以兴趣为主,跟着感觉走。另外,特别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刚刚经历中考,容易产生“歇一歇”的思想,对学习没有紧迫感。也有部分学生一直都对化学有畏惧心理,怕学化学,进而对与化学相关的任何知识都不感兴趣,被动地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对于上述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淡化高中化学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课堂大胆提问,增加学生对化学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对化学的学习中来。
1.2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在预习中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对不懂得部分做上标注,上课时认真听讲该部分,听懂后就会产生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增加互动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在交流和实践中学得知识。另外,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坚持每周对所学知识做一个小结,在总结和复习中让所学知识基础更加牢固,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1.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最佳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家庭实验、多媒体教学、举办知识竞赛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时,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化学教学过程,自主获取化学知识,努力尝试运用化学知识,在化学知识的不断获取和化学问题的不断攻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也正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之所在。
2、化学规律的学习困难及应对策略
高中的化学规律明显地比初中的化学规律抽象难懂,且逻辑性强,更加系统化。因此,高中化学规律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和更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细讲,把规律讲透,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化学规律的学习困难。
2.1 明确化学学习的方向
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明确本节、本章所研究的化学现象,了解所建立的化学规律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学习的方向。可以多结合图形分析、模型展示、树状图等方式,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善,哪些知识已经学习,哪些正在学习,哪些需要加强学习。当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有意识地开展学习,那么,化学学习困难的解决就有了具体的方向。
2.2 培养过程分析的能力
初中化学知识中,记忆性知识较多,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导致学生忽略对化学过程的分析,形成“会化学”却“不懂化学”的尴尬。高中化学知识更具逻辑性和灵活性,强调对化学过程的分析和理解,死记硬背很难掌握其精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大对化学过程的分析,鼓励学生对化学过程分析、总结,验证化学规律。另外,在分析中还要结合实验、多媒体等手段。保持证课堂的知识性的情况下还要让过程分析具备趣味性和吸引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2.3 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化学知识灵活多变,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同的化学过程。如溶质和溶液,仅一字之差,意义却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得到同一个结果,但是有的方法可以省事省力,有的却耗时耗力。所以,学生的思维越灵活,学习和应对各种化学规律,处理化学问题时就能更具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