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01:3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测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现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对各层次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
建筑行业也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其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奇缺。为提高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急需培养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教育目标,其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鉴定则是能公正、客观反映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最佳方式。根据《职业教育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
二、技能鉴定目的及鉴定科目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特点应凸出职业技能培养。鲜明的就业导向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对某一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技能实训形式灵活,要求多样,指导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要求有配套的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所以各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均感到困难很大,在编制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时,偏重于理论教学,有意无意减少实训学时甚至取消实训教学计划,导致学生职业技能降低,影响教学质量。
为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水平,国家现已推行统一标准的专业技能鉴定,通过鉴定客观地反映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显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通过推广技能鉴定,实行双证(毕业证加专业技能证书)制教育,采用统一的考核方法、统一的技能水平衡量标准,能极大地促进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改进实践性教学效果,凸出高职教育特色(见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众多,从业工种各不相同,涉及面广泛,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各异。但详细分析其行业特点,对一线的技术及管理工作进行分类,其岗位群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如现场施工员、班组长、工长、现场监理员、施工队长及项目经理;第二类是各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如技术员、技术主管、现场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等;第三类是后勤技术支持人员,如资料员、档案员、实验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等。
由于建筑行业工作的复杂性,大多数岗位往往需要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需要与众多部门或人员有工作联系,不同岗位之间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常有交叉和重叠,要求作业人员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为提高本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从职业技能的性质、与本专业的关系及技能的综合程度等方面进行细分,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细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操作技能及综合运用技能三大类。每一大类技能又可分解为数种技能或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可在学校的组织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一种或几种专业技能参加实训及鉴定。
三、技能实训的方法
根据各种技能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联系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方式,可将技能实训的方法分为基础技能实训、各种单项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三类实训方法(见图2),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基础技能实训
课堂实验实训是基础技能及部分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计算机考证实训、公共外语考证等形式。实验技能主要由实验课培养,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成绩考核,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习得,通过增加上机时间,使上机实作与理论教学时间相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认识实习一般可集中安排一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场的参观,形成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初步轮廓的认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此外通过习题课、应用文写作实训、英语口语实训课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英语水平及其他基础技能水平。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绘图、计算机操作等实训技能的考证。
2.单项专业技能实训
单项专业技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专业软件应用能力,采取讲授与上机编程实训相结合的形式,以上机为主进行应用软件实训;材料工实验实训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通过国家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鉴定证书;建筑测量技能的学习在《建筑测量》课程的学习后,先进行阶段性的测量实习,然后集中进行建筑测量实训及技能鉴定考证,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取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专业课课程设计(大型作业)是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本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地基基础课程、结构类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构造类课程(房屋建筑学)、专业工程类(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等)课程设计,涉及面广泛,知识量大,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技术资料,以手工计算为主,结合计算机绘图技术完成实训任务;施工生产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过程,一般可安排三至四周的时间。通过现场实习,融会贯通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及施工监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训练。在第二学年安排公共外语等级、测量工等考证。新晨
3.综合运用能力实训
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对理论知识、基础技能、专业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技能可通过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综合试验等途径习得,其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内交叉进行。毕业实习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到建筑工程施工或管理过程中,直接参与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设计)收集资料,做好准备;毕业论文(设计)应根据选定的题目结合工程实际,综合所学知识及技能,独立完成论文撰写或设计文件;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在校学生变为技术管理人员的过渡阶段,是适应熟悉某一岗位的切入点。通过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试验可结合顶岗现场工作或科研项目需要,穿插在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或毕业论文中进行。综合试验可以是工程研究试验,也可以是实际工程中的检测试验。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研实验方法,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经过相应的技能实训,在第三学年安排施工员、材料员、预算员的考证。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实训室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应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更加突出技能培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课内实践教学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仪器的构造,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步骤,了解测量工作的程序。综合实训是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所学的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训练,以巩固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内容。综合实训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方式。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重中之重。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曾说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甚至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要。”这句话对高职学生同样适用。因此,“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合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自建筑类专业开办以来专业教师就严重不足。经过几年的发展,学生人数在逐步增加,而教师数量的增加很有限。每名教师都至少身兼两门课程。笔者在讲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同时,还担负着“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学校又没有安排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因此,笔者必须同时承担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工作。有时还需合班上课,这就给实践教学安排带来很大的麻烦。
2.学生数量多,仪器设备少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学生逐年增加,但是测量仪器数量有限,这就出现了两种问题:一是合班上课时,往往十几名甚至更多学生操作一台仪器,学生亲手操作仪器的时间很少,甚至有的学生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根本不能接触到仪器。二是学生人数多,分组也就多,一名教师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指导也就不充分,不能及时、全面地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3.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由于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2+1”教学模式,即两年的校内实习(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所有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都在两年内完成,这期间,学生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资格证书等考试。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的课程数较多,各门课程的课时较紧。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课时为72学时,在这72学时里,既要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也要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与操作练习。尤其是现在新仪器、新技术越来越多,测量课程的内容也随之增多。如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GPS认识与使用等都必须加入到教学中来,使得测量课时显得更加不足,实践课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因为没有专职实训教师和测量仪器数量的不足,致使教学中不能安排平行课,这也限制了实践课时的增加。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实训室的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仪器设备。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分组率达到最小化,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动手参与,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
自2009年笔者担任建筑教研室主任以来,针对测量仪器设备较少的情况,几次向院方申请,并详细地阐述论证了购置新仪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取得了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先后购进了J2型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垂准仪等设备。虽然还不足以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但也增强了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增加了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2012年9月,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将正式搬入辽滨新校区。在新校区实训室建设期间,笔者积极参与了210平方米的测量实训室的规划设计。在原有的仪器基础上将增加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垂准仪、水准仪等仪器设备的数量。届时,可使建筑实训教学开出率达到95﹪以上,实训分组率最小化,力争达到每一名学生都能动手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筑测量实训室的建成将极大地增强开展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亲自动手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对于测量教学是很重要的。比如,讲解经纬仪的构造和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能人手一台仪器,就比看书或挂图形象得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照练习,相信每名学生都能迅速地掌握该部分内容。又比如,讲解施工放线时,完全可以在操场或空地上给出施工图纸,让学生进行模拟放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
2005年,盘锦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建筑专业学生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比例。上不上实践课、上多少实践课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2008年笔者开始讲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时,根据当时具备的实践教学条件对课程教学计划作了适当修改,明确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必须开设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水准仪的认识和操作练习、经纬仪的认识和操作练习等。但是由于实验仪器数量较少以及没有专门的测量实训场所的限制,只安排了不到10课时的实践课,并没有安排综合实训。随着专业发展的需要,经过几次调整,将实践课时比例逐渐增加到24课时。删除了部分陈旧、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理论内容,将这部分课时安排给实践教学内容。确定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基本项目:水准仪认识与操作、经纬仪认识与操作、全站仪认识与操作;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距离丈量、高差测量、角度测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了施工放线部分,如抄平、轴线投测等实践操作内容,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2012年9月,搬入辽滨新校区后,有了专门的测量实训室,将继续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把综合实训正式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比如,安排学生做一个实地的建筑物定位与放线,在地面标定出建筑物轴线,设置定位桩。
3.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测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建筑工程测量”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又缺乏工程经验,有些内容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因此,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实物演示教学。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是测量实践教学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手段。通过对实物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熟悉仪器的构造,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但是由于仪器数量有限,教学时间也有限,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操作,只能有少数学生参与。因此并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能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虽然,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也有所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2)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在实物演示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例视频课件把抽象的课本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建筑工程测量过程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明确、清晰地了解仪器操作的要求与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自主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了解教学的计划、目标、方法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管理。笔者在一次学习中了解到自主式学习在测量教学中的应用后,也大胆地尝试使用了这种方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台仪器,指导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然后对照仪器参考课本的理论,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专长,使他们取长补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本科院校和专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就是毕业设计的改革。在工程监理专业设计的改革过程中,训练和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建筑工程的能力是各大院校需要加强关注和重视的。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都在沿用这个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对高职教育目标的培养具有深刻的认识的,对于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该专业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更好发展。
1毕业设计改革背景
该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培养施工技术员和监理员,学生应重点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及建设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能力和技能。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是进行房屋建筑及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及预算,主要是训练学生建筑设计和结构计算能力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能力,这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业务规格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于以上认识,在最后一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取消传统的毕业设计,并以职业技能综合测评取代毕业设计答辩。改革效果较好,学生动手能力逐年明显提高,受到了建筑企业的普遍好评。
2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改革对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主要是将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取消了,只是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检验和训练,这样一来,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难度降低了很多,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还有就是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有效的统一了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也完善了该专业的毕业考核,科学合理的统一了专业规格和考核内容。最后能够促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对于专业能力掌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够被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高职的教育特色能够完美的体现,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和择业。
3职业能力(技能)实训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人次业务培养的要求,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分为三个阶段,一共具有17周的时间。首先第一个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实训阶段,其的时间共需要5周,这个阶段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建筑制图能力和识别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建筑工程监理规划的设计实训阶段,共有2周的实践,这个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立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的设计能力。这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的实训工作主要表现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设计成绩和工程项目的规化设计成绩的评定。最后一个阶段是建筑施工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实训,这个过程共有10周的时间,主要的内容主要是训练毕业生的现场技术和现场监理工作,这个阶段有利于毕业生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施工监理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的实训完成之后,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评需要及时的进行,然后将第三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与前两个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进行相加处理,最后形成毕业生的最终成绩。
4职业技能综合测评
4.1测评组织。由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站工程师、建筑工程公司技术员及我系建工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A、B两个工作组。A组为建筑工程施工测评组,B组为建筑工程监理测评组。
4.2测评试题。试题侧重技能操作和能力测试,由专业教师及施工、监理企业的专家共同编写。试题分为A、B两类。A类一建筑施工能力(技能)试题:包括技术员实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使用及检测等。B类一建设工程监理能力(技能),包括监理员实务、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等,题型为案例分析。
4.3测评程序。由工作组秘书组织学生依次到A、B测评组参加测评。被测试学生随机抽取试题,需抽取A类试题建筑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施工实务或管理各一题,抽取B类试题一道。抽取试题后(试题原则上不得更换),准备10~15分钟。然后学生对测评试题进行分析回答或现场操作,答题和操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各组评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现场打分,平均分作为学生该项成绩。
5成绩评定
最后综合成绩由建筑施工图设计、监理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综合测评等四部分成绩构成。
5.1建筑施工图设计成绩(15分)。根据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表现、施工图质量、运用理论知识的准确程度、设计说明书等综合评定。
5.2监理规划设计成绩(15分)。根据监理规划设计阶段的实训表现,以及监理规划设计的质量、规划的合理性等综合评定。
5.3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成绩(10分)。包括施工表现、实训日记、实训报告(总结)、答辩成绩。
5.4综合测评成绩(60分)。其中建筑工程测量20分,建筑施工内、外业管理实务20分,由学生抽取A类试题现场测评;建设工程监理能力(20分),由学生抽取B类试题现场测评。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是大势所趋,对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学校和社会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经过调查显示,各个建筑企业和公司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和健全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有效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朝升.对工程监理人才问题的思考[J].建设监理,2015(8).
[2]黄云龙,刘大成.工程监理为农发项目保驾护航[J].当代农村财经,2014(9).
[3]韩玉英.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出路之我见[J].建设监理,1998(4).
[4]王家鼎.浅析工程监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
关键词:服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91-03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1]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成熟的理论构建,但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目前普遍形成的共识。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素质和办学形式等微观层面,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作为建筑类的主打专业,各校该专业办学规模大多超出承载范围,专业“负重前行”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无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单一的教学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与适应性,暴露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缺憾;三是不少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色彩浓厚,教学与职业环境脱节,实践教学总体薄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四是人文教育融合不够,学生的劳动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弱。
近年来,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坚持服务宗旨,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在构建和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构建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设计符合一定办学理念价值实现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和技能型特征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实施工学结合。服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存的土壤,只有通过各种服务才能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是高职院校被社会、市场、学生及家长、行业企业、地方政府认可的基本,在服务体系方面,紧贴地方发展和需要的实际,打造宽基础、精品牌的服务体系”。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主动适应区域建筑行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以服务为主线,校内外企业并用,院、系与教师个体服务并存,将产学研等专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实施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所谓“双融合”就是以“校办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平台,实现企业的生产与教学融合;鼓励以专业教师引领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服务项目与教学融合;“三衔接”就是通过生产与服务项目,将企业生产的岗位标准以及各类服务的作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衔接;将企业生产环境以及服务作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衔接;将生产产品以及服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以企业生产现场和专业服务场地形成流动教室。见图1。
三、实践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搭建立体式服务平台。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型人才培养,需要提供教学与服务一体的平台。它涉及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而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两者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相对性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2]一是不拘一格,引入市场机制,形成适应铁路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此,明确建立院、系、专业教研室、教师个体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学院层面依托专业群兴办产业,由学院提供场地,引进企业资金,增强校内现有实训基地的生产,依托专业群开办4家“校中企”;系部层面则鼓励依托专业及其实训基地成立小型公司;专业教研室建立以教师工作室为主的从事承包型施工实习、项目型毕业设计、任务型顶岗实习、外包式图文处理中心;教师个体有兼职技术服务与公派技术服务等。[3]二是对接产业、企业,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我们变单一的由企业提供教学平台为建立主动服务平台,使校企成为资源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主要措施包括:(1)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处,教学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技术服务激励和保障运行机制。(2)搭建多个合作平台:与本市十几家规模建筑企业组建建筑职教集团,采取理事会运行方式;组建湖南省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以董事会体制运行;与铁路工程建设企业合作成立南方高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基地。(3)创新并实施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互兼互聘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业绩校企间互认与对接。学院给每个相关企业安排一个专业教师对接联络,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及时掌握企业信息,为实施工学交替带来方便。企业在接受服务中得到实惠。体制、机制建设保证了校企合作平台运行制度化、常态化。
2.改革课程体系。为适应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课程体系要具有模块化和职业化特征。为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广泛进行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和资料员。对职业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该专业职业岗位(群)34项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性质相近、前后关联等原则合并、归类出14项行动领域,为满足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建立了以建筑施工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3.制订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对上述课程体系按职业教育的总体年限进行计划安排。我们改革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阶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递进培养阶段。包括“专业基础及单项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四个能力培养阶段。实施“411”教学组织模式,即在1~4学期,除学习《建筑识图基础与CAD》、《建筑测量与放线》等基础性课程外,通过校中企和校内实训基地服务平台进行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理实一体化”项目训练,培养单项能力,初始体验入职岗位,融入职业环境,感知企业文化;第5学期,依托“校中企”或校企合作承接的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平台,针对完整施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的综合应用,分模块开展造价管理、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资料管理、施工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由学生向“企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
4.建立刚柔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1)全面建立培养专业人才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为满足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突出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地位,对现有常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整理、修订与完善,形成较为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利用《正方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扩大系部管理权限,保证教学管理“活而不乱”、“活而不松”。(2)积极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突出本专业教学的服务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制最长可延至5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申请工学交替,学生在合作企业学习的专业课程,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评定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除安排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的必修课外,增大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发展需要自选学分课程;实施以证代考制度,对于取得行业岗位资格证或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学生,按规定计入相应的学分。(3)实施弹性教学组织模式。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的交融和结合。鉴于目前实践教学组织的难度,明确优先考虑工学结合中的“工”字部分,允许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学期中的分段模块式教学制。可根据企业生产和服务项目情况,适时动态变更教学进程,灵活安排教学,创造条件使衔接程度高的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尽可能在“做中学”或“学中做”。学生在这种开放性、职业化的环境中学习,获取职业经验,经历职业磨炼。(4)改革学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①健全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内容、方式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匹配,形成灵活、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考核尽可能依托生产任务、技术服务项目,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实操(顶岗能力)、项目制作、论文与答辩、网络测试等;评价方式可以将教师测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②探索特殊技能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爱好,鼓励个性发展,对具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如参加竞赛获奖、发表专业论文、取得发明专利、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其相关课程可申请免试,单独考核认定。
5.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技术服务既是校企紧密相连的桥梁,也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摇篮。专业教师的服务能力和动力是实施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在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了技术服务相关加分指标,每年有计划轮流选派2名专业教师分别到合作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校办产业引入股份制运作方式,专业教师参股并参与经营管理,承接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项目。在依托建筑专业群成立的校办产业中,有12位专业教师是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较强职业技术型专业教师队伍。
四、实践成效
从2007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该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下列明显成效。
1.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融入企业文化,身处岗位实境,接受综合训练。自主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责任心、劳动观等社会能力普遍提高。
2.通过服务平台,建立了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机制。形成行、企、校“三位一体”,企业能工巧匠、学校师生参与其中的良性互动局面,近三年来,累计吸引了企业四百万元的投资,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扩大服务规模。
3.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目标明确、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率明显提高,用人单位称赞毕业生“基础牢、上手快、适应强、留得住”。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在92%以上,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4.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教师们不得不走出“象牙塔”,进入“服务站”。与工程实际的全面接轨,全面提高了业务能力,现在学院本专业教师中,有2/3以上人员有企业工作经历,“双师”素质教师占85%。有65%以上获建筑行业注册执业资格。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
参考文献:
[1]望冠,彭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1,(5).
[2]赵志文,陈安生,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