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综合素质论文

综合素质论文

时间:2022-10-10 15:57:32

综合素质论文

第1篇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第2篇

现代的播音工作中,很多时候要求播音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好的文学功底,以免因为播音员的知识贫乏而影响节目的质量,由于播音稿件涉及面广,它要求播音员能够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而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让播音员在节目过程中对作品进行第二次升华,赋予作品艺术性,让普通的稿件获得更就的播出效果。(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播音工作中,特别是直播中,对于播音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有着极大的考验,它要求播音员要随时面对各种情况的发生,任何一次突发事件都是一次考验和测试,这时具备优秀心理素质的播音员会在短时间内迅速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尽力保持声音的稳定和平静,在意外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抢险”、“补台”。

二、加强播音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既享受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阳光之下,又面临着它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播音员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份子,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党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因此处在广播传媒前沿阵地的播音员更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让自己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更准确的传播各种讯息,获得良好的社会反映。播音员首先应该加强自己的政治素质,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播报文件过程中,播音员的声音和感情应该与文件精神保持充分一致,让听众能够准确的理解文件精神的实质。其次,时代的发展让播音事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当今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播音事业肩负着向世界展示国人精神面貌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形势下,播音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播音专业技巧的学习,加深对播音工作的理解,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播音创作。提高播音员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提高播音员综合素质的策略

(一)加强政治思想

播音工作是党的新闻工作的组成部分,作为新闻的传播者,首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思想,做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密结合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方向,从而做好宣传工作。播音主持人还要坚持深入生活,从实际出发,对于一些社会敏感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接触到涉及到一些政治性很强的话题,播音主持人这时更应该仔细调查研究,对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有一个深入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其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触及这些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节目内容,保证在进行播音工作时不出现政策性的错误。

(二)提升道德修养

当前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涵盖千家万户,播音主持人因此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播音员在听众心中不应该只是扮演一个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而更应该是代表正义和道德的化身,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在听众心中树立起播音员的良好形象,让播音员更具有社会公信力,促进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发展。作为一个播音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派的工作和思想作风,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保持我们应有的品格,明确政治立场,不让党和人民失望。

(三)提高专业素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必须致力钻研业务,学习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丰富文化知识和业务技巧熟练的新闻传媒工作者。首先要加强有声语言的培养,有声语言不代表生活中的口语,二是播音专业工作语言。播音员要做到在节目中保持普通话的标准,预言规范化、准确化、简练化,口齿清晰,吐字流畅,竭力避免录制过程中出现方言土语。其次要加强自己内心情感的培养,在直播现场要调动自己内心情感让听众产生共鸣,让听众在沉醉于节目之中并得到心灵上的享受,不知不觉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敞开心扉。只要播音员能够把自己对节目的理解和内心的真是情感融入进去,那么广播节目对听众来说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除上述几点外,有关部门还应该定期召开播音员工作会议,加强播音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还可以通过树立模范,表彰先进播音员来激励更多的播音工作者努力工作,提升自我业务素质能力。

第3篇

自学辅导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辅导为副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就是为了顺应这一时展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过去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这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也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要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枯燥说教走向民主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基于上面的考虑,笔者把自学辅导法大胆地运用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验中去,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实验准备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学精神的教育观念

大家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让我们审视一下过去的教学行为,就不难发现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满足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习惯了,学生也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为满足于学书本知识而死记硬背,很少有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如何会学,如何自学。据调查显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只占他一生应用知识的20%,绝大部分要靠自己走上社会后自学获得;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不仅在于所受教育的层次高低,而且还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独立获取知识,并能系统化的能力,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或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生存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大注重学生如何去学。自学辅导法则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怎样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仅靠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讲清道理,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定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的动机,而这将成为我们推行自学辅导法的强大动力。

2.营造自学的氛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成了推行自学辅导法的拦路虎,不搬掉这个拦路虎不行。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课间休息时老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政治课本及相关资料,政治教师还要取得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该法得以实行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教材观。不要仅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广泛涉猎书刊报纸等形式,学会运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第四,要与语文老师配合好,加强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政治教师必须与语文教师一道早让学生过“双基”关。这一点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重要。

3.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①初读。就是让学生通读全册书,从总体上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从教材目录入手把握教材内容和结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古人云:目录不明不做学问。目录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教师要指导学生善用目录来宏观把握教材。②细读。读课题(绝大多数是论点),读每节课(单元)的前言,弄清各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制成知识结构图表,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单元整体印象。③精读。一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每一框节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二读每一框节的具体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观点、立场和方法。三读课外资料。读时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借以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初读一般用于开学上新课时,细读用于每单元开始,精读用于每一框节。精读是主要方法。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分解组合教材内容的方法。①教会学生扩书。由于政治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与现实联系得不紧密,有些内容阐述得不是很细、很深入,列举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为使书本上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现实材料吸纳到教材中来是必要的。如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就可以吸纳到教材中来。大量的现实材料一旦引入教材,既可增加理论力度,又可以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使课本内容(自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学会缩书。就是把课本内容归纳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结为几句话、几个词,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③学会议书。即学生自学一段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所得就好。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则认为“一切天性与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总之,一个人从小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划评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第三,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宋人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以这么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惟上”“惟书”,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勤学好问。

总之,自学辅导法的实验准备工作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向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非易事。因此,做好这一切不但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扎扎实实的把实施自学辅导法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这是确保自学辅导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措施

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时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深入,或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自学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没有其他自学教材的情况下,老师要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自学纲要。一般可采用自由式和目标导学式两种。

1.自由式

由学生自学(精读)某一框节,列出学习要点,编制带阅读体会性质的提纲,在课堂上讲出来,由集体讨论补充,老师帮助形成知识结构图表(板书形式),凸现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多方位多角度诱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基本程式是:精读列出提纲要点讲出要点归纳结构图问题讨论课堂反馈。这是一种带归纳性的自学方式。学生不仅要认真读书,列出提纲,还得从中发现问题,并由自己设法去解决。课前学生以自学为主,课上可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读并补充。这样做,一方面督促了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在课前心中有数,真正做到备了教材、备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切忌设框框条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的看法有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师生平等地讨论、切磋,直至达到共识为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目标导学式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可课前预留,也可当堂出示),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老师辅导。基本程式是:出示问题自学讨论明确目标检测反馈。这是带有演绎性的自学方式,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编制的自学阅读提纲(问题)的框架内自学。例如,可拟这样一个框架:①本框主要讲了几个问题;②每个问题在书中哪些段落;③每个问题书中是怎样论证的;④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⑤通过预习,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或有哪些启示)。这种方式目的性强,教师操作起来方便,但不足的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其个性发展。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老师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分层原则、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讨论原则等。这里着重讲一下分层原则。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包括自学主体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和评价分层。所谓自学主体分层,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把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成绩优良;B组次之;C组即所谓的后进生。一般来说,一个班中间(B组)大,两头(A、C组)小。老师不应把分组情况告诉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只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这个分层是一种动态分层,要随时注意其变化。所谓目标分层,是老师按《课程标准》规定的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细分为几个不同的能级层次,如识记、理解、活动等,并在学生自学前告诉学生(学生最好做到《课程标准》人手一册),让他们在目标的调控下自学。这种分层比《课程标准》的三个层次更细化、更具体,可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和时事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任务分层,是指老师对A、B、C三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自学任务。对A组,要求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归纳总结,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即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都要达到。对B组,只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层次。对C组,也只是要求其识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概念即可,不可要求过高。当然,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一视同仁。所谓评价分层,就是在讨论明确和检测反馈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即为优秀,应予鼓励。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摘到桃子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评价分层都是动态的分层,老师要随时调整要求及评价。要实行好这一原则,老师必须吃透两头,大幅度增加备课量。

无论采用自由式还是目标导学式,可根据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状况、教材特点而定。一般而言,初二法律常识部分可用自由式,初一新生接触思想政治课时间不长且自学能力不强,可采用目标导学式,初三可灵活运用。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落到实处,坚持不懈,都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操作等多种能力。

三、收获及启示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主要是担心这种教学方法会不会影响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人们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期望值很高,加上对此法不了解,由此而产生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学生最大的变化是由过去“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自学辅导法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重知识结果,偏重认知性学习,受教材左右很大,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辅导法为中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新天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破天荒地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政治课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了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第二,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生活世界更丰富多彩。过去学生的学习采用的是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成了只会背书本条条而不能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自学辅导法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拉向自然和社会,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仅拓宽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强化了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形成多种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文化传播

在我院许多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近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古人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递者之外,还应是方法的引导者;而具体到英语教师,我们还得承担文化中介人的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整体过级率不高,更是对这一方面很重视。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特别是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对英语就不太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当前,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英语文化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自己了解了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后才能在课堂中准确地介绍这些文化,教授好英语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目的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除此之外,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学既担负着英美等国语言教学的任务又具有传播英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知识的作用,是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应有扎实的语言学、文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学激情,教学效果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会有什么激情,在教学中也很难期望这样的教师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那些教学效果差,学生欢迎程度低的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事实上,只有知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以上这些改进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将以上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者甚少。目前我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都由50岁左右的教师和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构成,独立院校的这支队伍中绝大多数只有大学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方面他们在掌握新的教学理论上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师资队伍人员不足,都是超负荷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还在努力掌握自己的老师在教授自己时所用的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授课方法。旧时的教学方法沿用了老的教材,过时的教案,那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不高,死记硬背的痕迹难以消除。

三、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

我们总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很重要,重要到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激情呢?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导向性的心理情绪状态。一切艺术创造都是在激情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师在传播和再现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拥有激情。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一个富有激情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一拿起课本,一走进教室,就能全身心投入,走进学生心灵,架起课本和学生之间大桥梁,通过激情再现,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语言文化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激情是如何培养的呢?

1、激情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一个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英语教学事业,并以此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全身心的去关心他们。只有这种敬业和真挚的爱,才能使教师产生教学的激情。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的;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挚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是大学英语老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应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新路子;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英语教学的无限乐趣,不断产生英语教学应有的激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是英语教师产生激情的必由之路。

四、掌握其他英语教学手段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能够紧紧把学生吸引住。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的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手段。当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后,教师还要进一步传授英语国家中非语言交流的知识,以激励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英语交流沟通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学会了不少英语词汇,也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但是英语语言只是所有英语交流媒介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交流和沟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能在更加广阔的英语交流空问自由翱翔,享受到有灵犀一点通”的快乐,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既是英语语言专家又是非语言交流专家。

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完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英语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掌握不断改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卓越功效来。

第5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专业知识;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3)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广泛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认知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变革,对中国当下的文化传播与知识接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昔日作为主导的精英文化正日益边缘化,潮流时尚与大众文化正渐趋主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与热捧。同样,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传播与交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影响了大众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学生心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然,毋须赘言的是,这些发展和变化也正影响着当下高校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取向就越来越朝实用性、功利性方面发展。众所周知,在大学生眼里,相对于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来说,高校的文学等人文学科一般被视为是一个不能立即见诸效用、取得经济效益的学科门类。学习人文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前景上不被看好,人文学科甚至被一部分人看作是“无用之用”的学科。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压缩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以此来应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这是不言而喻的。就高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地位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门学科是一门显学,非常地受重视;而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市场效益,人们的价值取向亦受此影响,就高校的课程教学来说,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正日渐式微,文学专业渐趋边缘化。这些现象,令人困惑,让人深思。文学的价值真的隐退了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真的和当下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冲突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到底又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这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当前的大学校园,就会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价值取向上日益功利化,道德意识淡薄,人文涵养贫乏,阅读能力欠缺,文学素质欠佳。如: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混乱,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道德败坏之举的事情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不少大学生的阅读水平较差,就连中文系也有学生反映看不懂鲁迅的《阿Q正传》;部分大学生文字功底差,文学水平低,甚至中文系有的同学连最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具备,交给老师的请假条存在格式错误、语句不通、措词歧义等问题。这些不良现象,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大学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反思。而作为大学里正渐受冷落的文学教学,特别是最切近时下生活、最容易被理解接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对这些现象却有一定的纠偏与改善作用。文学的熏陶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现当代文学作品里倡导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取向对时下的大学生能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对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挖掘是有积极影响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了解历史与认识现实的作用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确如此,在某种程度说,文学是对现实的某种反映与折射。毋庸置疑的是,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都会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作家们的创作既有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演绎,又有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描写与表达,还有对思想观念的诠释、日常生活的反映与对人生经历的思索和探寻……。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载道”观影响深远,中国作家一直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工具性价值。正是因为这一文学传统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所遭遇的特殊境遇,就使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呈现了一大特色,那就是作家们的文学书写充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对现实现状的思考探求、对时代社会的及时反映等。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既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奋斗史,又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有理由说,作家们的创作是对其所处时代的书写和对当时的现实现象的阐释与思考,他们的创作就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所做的艺术虚构与书写想象,巴金在谈到《寒夜》的创作时,就这样说过:“作品中的几个小人物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情等等却十分真实。”[1]P1这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文学是为存在作证。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里,他认为文学的变化是与社会风俗、政治兴衰、现实生活有联系的,也就指证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所呈现的社会变化变迁与变革发展亦是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参与了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的叙述与表达,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与内涵。中国现当文学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自1917年以来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人文风俗和国家民族所经历的变化变革等内容,写出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所经历的思想变迁、生活变化和认识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与宽广的社会内容:20年代的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现实问题和不良现象进行了反映;30年代的左翼文学对中国当时的革命现实、民族危难进行了及时的描写,人文主义文学表达了对人文理想的诉求;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呈现了特定时代政治政权的区域性质与民族文化的语境特色;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文学对中国特定时期的政治现象与历史境遇进行了叙述;新时期以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就对历史与政治进行了反思、对当下现实变革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反映,而随后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历史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写作等写作现象与创作潮流都与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关联性。大学者王国维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这可谓是对中国文学特色所做的一个恰切、鲜活的注脚。因此,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如:夏衍1936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生活,通过对该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剥削与压榨;从茅盾的《子夜》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帝国主义经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压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读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能让学生们形象地了解当时发生在农村的斗争……。因此,我们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形象地认识中国现实。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与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想态度,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2]P6早在“五四”时期,当时的有识之士就大力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解放与社会革新,唤醒了长久沉睡的生命意识,重新发现、阐发了“人”的内涵,开始尊重个人,承认个性主义,维护人格尊严,倡导价值信念与对人生观的指引。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里就猛烈抨击我国古代的“非人的文学”,明确提出了“灵肉一致”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思想;鲁迅在《伤逝》里探讨了当时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的滞重,男女的自由平等之路还很漫长、曲折;卢新华的《伤痕》写出了被特定政治历史所扭曲的亲情与异化的人性……。由此可知,现当作家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表达了他们对人的关注、对存在的思考。

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3]P76这表明,文学能给人以力量与慰藉,物质财富的存在是有时限性的,而精神财富则可以超越时空阈限而成为人类共享的永恒财富。在当下日渐功利化、欲望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更倍感精神空虚、内心孤寂。通过现当代文学教学,能指导学生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体悟,挖掘文本中潜隐的人文精神和信念内涵,来弘扬理性、维护尊严、唤醒良知、提升修养,以期来抵御市场化、物欲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指向。如:鲁迅在《狂人日记》、《祝福》等作品中,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郭沫若在《女神》里,对个性自由、自我解放进行了宣扬;铁凝在《午后的悬崖》里,表达了人性的省察与对自我生命的超越等。这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里,都体现了某种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里最重要的内涵。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挣脱欲海、回归自我、心存达观、灵魂救赎等。

文学表现社会现实,呈示人类思想感情,传达出完善自我的意向性旨归。因此,我们说文学的德育功用就是通过艺术塑形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完善道德,提升品质,修炼涵养。通过文学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来感化丑陋,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修养身心。中国古代在《大学》里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从人的道德标准和精神追求方面来谈教育的,大学原本就应是坚守精神价值与思想对话的地方。法国思想家萨特认为,文学是诉诸心灵的东西,好的文学都有引人向善的“召唤”作用。在鲁迅的《一件小事》里,可以看到“人力车夫”的高尚品质;冰心在《超人》和《悟》等作品里宣扬“爱的哲学”,把抽象的情感带进了生命主体,使生命的关怀与博爱不再是理念,而是用爱的本真存在把人从罪与恶的沉沦中唤醒,用“爱”的生命伦理来面对一切,从而来化解矛盾、吁求人性、询唤良知,让人在追求真善美的诉求中获得生命的升华;沈从文的《边城》写出了湘西人的纯朴善良、重义轻利的美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大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与感染,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进行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将这种正面的道德意识化作他们的实际行动与理想追求。另外,当指导学生们读到罗淑在《阿牛》里对母子间温情撕裂的表达;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对金钱腐蚀后的变态与疯狂的揭露……,这些不良现象又会让大学生警醒和反思,有助于从正面价值准则上引导他们坚守理想、健全人格和完善道德。因此,通过教学指导大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给大学生以愉悦和享受,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更有助于开阔视野、增强辨识能力,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与道德取向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这一教学价值逐步得到学界同行们的关注:“我们要提高各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读好的就是现代语言大师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大师们的艺术语言认识20世纪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并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获得美的体验,陶冶性情。”[4]P87-88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影响

当前,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与综合型人才,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侧重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由于受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形势的影响,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和教学内容被大量的缩减。中国现当文学教学在新形势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由过去重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到如今注重文学体验与审美鉴赏,学生由以前对知识被动的接受到现在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变化,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现当代文学教学上的这一转变,改变了传统意义教学上的一言堂、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适应了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向应用型、素质型教育的转化。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所起的作用与意义已引起大家的重视。王卫平在《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一文中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5]P68阅读鉴赏是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让大学生对史实与现象有更亲切、更鲜活的理解和认知,以此获得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性体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揣摩故事情节的设置技巧与寻绎结构的安排方法等,从而达到学习写作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思考,然后搜集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来归纳整理出有自己见解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做富有个性的讲评,教师在一旁适时地做出点评与引导,让学生在写与说的训练中逐渐提升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要注意对课外教学的重视,在课外要加强对学生小论文写作的训练,教师要对小论出点评、分析,让学生在不断的写作锻炼中得到提高、不断取得进步。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使他们有机会充分锻炼能力,培养技能,开拓视野。

美国理论家韦勒克指出:“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它必须研究的不是文献,而是具有永远价值的文学作品”。韦勒克认为,文学有它自身独有的特色,那就是文学中的审美性和想象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才会有亲历的美的感悟与艺术的想象,才会感受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在一般人看来,高校中文系学生的特色和强项就是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与表达能力,而要达这样的要求和标准,大学生只有通过平时大量的、广博的阅读,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里遴选的作家作品可谓是每一时代颇具代表性的作家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既体现了时代内涵与风格特色,又代表了作家们所处时代的创作水准与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典型性及广阔的阐释空间。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有助于实现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也符合当下高校注重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目标相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人格,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许就是人文学科的“无用之大用”吧。因此,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对这一课程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便于更好的发挥该课程应有的教学功能与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巴金.谈《寒夜》[A].寒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张全之.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

[3]王国维:文学与教育[A].王国维文学美学论文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4]杨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第6篇

一、对工作经验的限制

目前,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多数企业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因招聘大学生而带来的附加培训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就业时碰壁现象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想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制度保护;此外,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就业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保证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公平就业。

(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前提。由于经过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是一个享乐的场所,心态的适度调整是该阶段的一个难题。由于我国大学秉承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将就业的客观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干部也要意识到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机会锻炼自己。最后,大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

(二)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意愿在双向选择体制下,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只有打破传统的被动就业模式,树立灵活的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就业范围,从而增加就业难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愿,能够帮助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业率的思想,致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十分慎重,担心求职人员跳槽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行业行为也不够规范,为此对就业机会选择的主动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简历的设计、投递以及对面试环节的充分准备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选择就业机会的主动性。要知道,作为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资料,简历的设计一定要简练、别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递简历的数量,并根据个人偏好对面试单位进行适当舍取,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结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增长。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话题。就业似乎成了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想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要知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呈正相关的。此外,想要把握好就业机会,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对大城市的就业预期以及对高薪行业的觊觎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为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就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晨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经管类专业 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经管类学生是文科专业的一大类学生代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理、工、农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发挥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正是“德、智、体、美、劳”的简要概括,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精髓,是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发展的根本,是伴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是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心理素质是考验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必备良好的基础,若心理素质不过硬,便减轻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砝码。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综观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类事件,都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发人深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差。优良的传统中国文化被摒弃,不能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和成材;社会不良作风和习气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并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带给思想的冲击波愈演愈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大学生视为精神的枷锁,流于形式。这些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偏颇,更不用谈及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

(二)心理素质差。当今大学生承受外来压力的影响,承受力越来越弱。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能主动去承受压力,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更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考验等。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的大学生群体,不能靠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结果导致心理抑郁,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错误,结果不可思议,触目惊心。

(三)文化素质差。大学生盲目以“专业为本”,忽略了复合知识对于文化知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忙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人文修养提高和综合素质全面改进;盲从“个性发展”,遗弃传统而不重视平均发展,造成个性突出,难以被众人所钦赖。

(四)身体素质普遍差。目前,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休学、退学、住院长期治疗的屡见不鲜。选修课程的增加也为一些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高负荷运动的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也使一些懒于锻炼的学生有了可趁之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五)能力素质较弱。这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适应力表现为人际关系把握失分寸,适应新环境不知所措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读大学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所以“读好书、勤读书、只读书”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养成了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激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一直在寒窗苦读阶段的思维定势模式,形成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进入80年代,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也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在原来教育观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只读书现象”越发严重,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交际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等症状。

(二)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从而较早地使素质教育产生了发展的障碍,加之大学后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本来先天知识结构不足的学生们更削弱了对除专业知识外的一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上欠缺。加之从以往“填鸭式”学习转变到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型期,的确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上都要下大力度,寻找一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新形势的把握对学校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合乎社会的品位,也是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对学校层面和学生层次的考验,科研性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务实性人才还是灵活性人才,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的满足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而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考察和选拔也有了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学校培养怎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问题重重地打了个问号?所谓综合,也就和社会需求需要重新整合而不断变化了。

四、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是确立学生素质提高前提。

道德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正所谓“会做事,先做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乃至每个社会人必备的一个根本素质,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而影响和改造着先天道德素质,因而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后天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道德素质教育,学校都定位于道德品德课程和政治科目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思想积极、道德过硬、品质优良等。在这个层面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美德;有着诚实守信的公德,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等。

有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带动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校教师要教授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现实头脑,承担起历史使命;通过古书、古籍、古语来验证和体会人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作用。这个过程是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在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的同时,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培养人道德素质的作用。

有了理论的指导,辅助于实践,这样才能在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社会实践伴随着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比如进入社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去感受道德氛围;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修养提升活动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真理,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这些道德教育课程有更为可信的认知。坚定老师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情怀等,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采取实践活动去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来满足社会需求,来提高综合素质这一体系的灵魂所在。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潜藏危机的防患意识,增加心理帮扶工作力度。

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这五大重点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指针,在与过去简单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压力的充斥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专业特点更要求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他们面对各种提高素质的途径上增加了负担。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课程首选为必修课,从而不会导致学生们无处求医、羞于求医,如果把这个课程推广普及到每个人,心理问题便不致于成为另类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随着心理方面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完善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组织各种生动的心理选修课程、各种心理帮扶工作、心理测试等活动让学生们对心理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接受和认识,并去理解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巩固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地位,创造浓厚的人文及能力发展环境。

1.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爱专业的思想、切合实际地增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的机会。教师改善教授课程的方式,能积极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内化过程,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专业知识学习。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就来自于个人兴趣取向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用文化素养很深厚的书来激发文学体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来提高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但兴趣所向会导致“缺什么、补什么”教育初衷的大大减弱,学校的教育给一般学生培养这方面知识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来选取,但这样会导致越不感兴趣、越抵触的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少,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结果导致面向社会需要这部分知识时而不知所措。学校要建议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所在的同时,缺什么补什么,要逆其思维而行之。

3.能力当先,势在必行,多样化手段提升大学生能力潜智。

第8篇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素质模型;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12-02

一、胜任力的内涵与胜任力模型

一般来说,素质是驱动一个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它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1.胜任力的内涵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兰德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题为“测验胜任素质而非测验智力”的论文,这篇论文首次提出了“胜任素质”的概念。1993年,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博士和赛尼.M.斯潘塞在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对“胜任素质”给出了一个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定义。胜任素质是指能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是指个体潜在的特征,能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因果关系是指胜任素质能引起或预测行为表现及绩效。效标参考是指胜任素质能够按照某一标准,预测效标群体的工作优劣。

2.胜任力模型

莱尔.M.斯潘塞博士和赛尼.M.斯潘塞还提出了胜任素质的“冰山模型”。根据胜任素质的“冰山模型”。胜任素质主要有五大类型,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犹如一座浮在水中的冰山,其中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相对容易观察和评价,是胜任工作和产出工作绩效的基本保证。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潜藏于水面以下,必须有具体的行为特征才能推测出来,但它却是左右个人行为和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主要内在原因,水面下越深的部分对于绩效的影响也就越大。

根据胜任素质理论的研究,胜任素质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胜任素质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并能区分优秀业绩者与一般业绩者。胜任素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或决定作用是通过行为而发生的,在工作绩效中,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各自受到不同胜任素质要素的影响,合作意识、恒心、责任心等因素与关系绩效有着较高程度的相关性,而知识、技能上的差异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关系绩效的影响程度。

3.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通过胜任力理论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与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接轨;通过探讨优秀大学生的胜任素质组成,借用胜任力模型的开发方式开发优秀大学生的胜任素质,可以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并探讨各种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细化及泛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打好基础;并可为高校人才评估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二、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面,但目前这方面的理论实践尚存在一些不足:

1.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在评价主体上,目前的大学生素质评价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他评”系统,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反馈,使评价本身失去了目标性的指导意义。

2.评价客体的表层性

目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只考察考试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并按一定权重量化计算后,依据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考察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行为化、人为量化的指标体系,只需通过感知就能获得所需信息,经过简单的算术运算就能做出所谓的价值判断。事实上这种评价方式是把事实判断当作了价值判断。只有价值判断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即其实际的素质水平。由此可见,这种以事实判断为根本的评价系统,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是起消极作用的。

3.评估方法的滞后性

因评估工具及理念的滞后,使大学生素质评价流于表面化。由于大学生素质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心理现象来体现的,因而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不一定在大学期间有明显表现,而需要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境下才能表现出来,因而这样的评估方法往往预测性不高,并且不能说明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实际表现。

4.评估内容的欠缺性

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评价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而没有考察到个人在实际生活和社会中的表现和能力。但事实证明,一个优秀的学生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这样的评价系统对学生未来的个人成长与人生规划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究竟怎样才是“高素质的大学生”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三、运用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1.市场导向的评价理念

运用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建立评价指标。打破原先的评价体系模式,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大学生人才素质结构,将学校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联系。体现了市场导向的评价理念。

2.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运用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将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以及自评相结合,从多角度看问题,强调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将胜任力的开发理念和研究方式运用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中,这是一种方法上的创新,丰富了大学生素质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3.揭示了隐性的、关键的素质

个性因素、潜能等较为隐秘,过去的综合素质评价由于缺乏合适的手段,评价方式仅停留在表象,未深入地探讨背后的内隐素质。胜任力理论将心理测评技术运用到大学生素质评价之中,并以此开发优秀大学生的核心素质。

四、运用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程序

在当今就业结构发生巨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和个人发展的压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面,是以高校和社会为评估主体,大学生个人及群体为评估客体的一种评估方式。其意义不仅在于教育单位的评估,更多的是对于大学生本人的意义。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与当今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素质评价体系,并将之用于大学生素质评估及自我评价,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确立及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含以下基本程序:

1.识别大学生核心胜任素质

首先需要根据绩效标准与实际考核结果,确定研究样本,包括绩效优秀者和绩效较差者。然后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关键事件,并对关键事件进行信息整理与归类编码,得到大学生核心胜任素质。

2.构建大学生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建立以绩效管理为目的的胜任素质模型,不仅要清晰地界定每一具体胜任素质,而且要具体描述大学生为胜任某一职位或实现特定绩效目标而必须做出的具体绩效行为。在识别大学生核心胜任素质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胜任素质模型。

3.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胜任素质的评估,评估人员可以根据胜任素质模型提供的一系列行为例证为依据,在进行评估时有针对性地观察和监控这些行为,收集相关的评估数据。即全面收集来自被评估者、被评估者的上级、以及同学的反馈信息,分析大学生胜任素质的水平、层次及存在的差距。然后分析它们对绩效的影响,确定胜任素质弥补的先后顺序,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的行动计划。

4.设定教育目标,实施培养方案

通过对大学生胜任素质的分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就了解了大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好,哪方面的素质差,好的发扬,差的要加强培养,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

5.沟通与反馈

大学生的胜任素质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要与大学生本人进行沟通与反馈,以便大学生能够自觉的、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主要步骤不完全是一个时间先后的顺序,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比如,沟通与反馈不仅仅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最后阶段出现,实际上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的全过程都应该加强沟通与反馈。

五、结语

胜任力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具备的胜任该项工作的素质。胜任力的一大特征就是对一个人的绩效具有预测性。这是因为胜任力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由动机、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组成的核心素质,因而能够预测个体未来的发展。从胜任力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好的将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与社会实际用人需求相结合。胜任力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更在于从胜任力出发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胜任素质模型应用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还缺乏成熟的应用模式,在实践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但是随着我国大学生素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必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测评的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伊:基于胜任力的优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第9篇

关键词:士官 学员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5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35-01

士官学校是培养军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目标是为部队培养军事政治素质强、装备维修能力强、会使用、会组训、会管理的高素质军械士官人才。这种特有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士官学校的学员应该具备综合的素质,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士官学员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也就成为士官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员的思想、知识、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出定量的判断、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正确区分每个学员的素质状况,了解其优、劣、长、短,掌握其思想、学习动态,进而为学员的有效管理提供帮助。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奖勤罚懒,调动学员积极向上的动力,促进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使每名学员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政治信念、理论水平以及军事技能等,为自我发展、自我设计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实施士官学员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是正确认识士官人才培养规律,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士官学校在评价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还很不健全,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还远远不能承担最大程度调动士官学员的积极性、挖掘士官学员内在潜能和促进人才成长的重任,必须依据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对这些机制和经验进行重新审视,并加以改革和调整。

1 官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1.1 评价主要以学员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作为依据

目前,士官学校对学员的评价主要以学员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作为依据,这可以从《学员奖学金评定办法》和《优等生评定及奖励办法》里看得出来。以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学员的方法固然简单易行,但片面追求学习成绩,会导致学员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对士官人才的需要。

1.2 评价要素不全

现行的评价要素主要集中于学员的学业成绩、士官组训能力考核和技能等级考核等显性的、容易组织考核的项目,但对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创新和实践能力、道德实践等隐形的指标都没有提及,评价内容不够完整。

1.3 评价数据不能保证客观性

当前的对绝大部分定性指标的评价主要由学员队干部评价。虽然队领导是学员最直接的领导者,对学员的情况最熟悉,但评价结论主要取决于学员在队干部心目中的形象,评价结果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客观、公正。

2 改进现行评价方式的具体方法

士官学员综合素质评价是建立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它是整个评价工作的重中之中。对于新型军事人才的素质结构,军事教育界提出过一系列的标准。王焕福总结了跨世纪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六种素质,即:坚定的政治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宽厚的科文素质、超凡的谋略素质以及较高的创造素质。鉴于军事变革对士官人才的要求和士官学校实际,士官学员综合素质可分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部分。

2.1基础性素质评价

基础性素质指学员在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训练和课外军事、科技文化活动等环节中形成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实行“一票否决”制,基础性素质得分由另三部分进行加权相加而得,其中,权重由专家组经过讨论商榷定出。另外,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主要评估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主要由学员理论必修课程成绩得出;军事素质主要评价学员的军人作风养成、军事基本技能、军事专业基础三个方面;身体心理素质主要评价学员身体、心理的健康状况、体能达标水平等,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毕业联考体能测试的成绩和学校组织的体能考核成绩。

2.2发展性素质评价

发展性素质是指学员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体现创造性、实践性的素质,主要评价学员在组织管理、创新发展、文体特长、操作技能(含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考核、基本技能考核)等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分为加分项和扣分项。加分项以表彰学员在完成基本的任务之外的创新才能和表现。扣分项主要针对学员在校期间没有达到基本培养要求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评比量化。

学员综合素质评价以学员队为单位进行,学员最后综合素质评价得分等于基础性素质评价得分加上发展性素质加分,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积分情况进行排名,前30%为优秀,后10%为一般,其余60%为良好。

参考文献:

[1]梁明晓,张永红,王光辉.浅谈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价[J].中国军事教育,2007(19).

第10篇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师德、文化素质、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量基础教育师资靠地方师范院校来培养。这个意义上,地方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师范院校,应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和战略定位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使体育教育专业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为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质上是教师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教师教育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除了一般的专业技能外,还应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无论是从基础教育改革还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来看,体育教师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比专业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所以,应从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改革着手,建立融师范性、学科性、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础教育的师资的培养,学生除了应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之外,作为教师,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针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以及改革发展趋势,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程体系,科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并重,校内外一体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人文科学板块,特别是有利于跨学科和人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应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在通识教育中适当增加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文学科特别是大学语文、体育美学和艺术欣赏类的人文科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以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体育师资为目标,构建了融学科性、专业性、实践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术科之外的人文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进,师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并举”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要强化与基础教育新课改关联的选修课,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加大实习改革力度,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使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实行无缝对接。

(三)全面推进体育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外,也体现出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如不太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较差,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过于狭窄等。由于课时的限制,指令性的教学课程过多,通过增设课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余地不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关注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好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在专业课(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学科教育,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1.推进体育专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上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一定程度地淡化“专业”意识,避免对“专”的误解,我们培养目的不是专项运动员,而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实际上,对基础教育而言,学校并不需要单一的“专项”体育师资,而需要相对“博”,学科知识和专项上的“博”和“通”。其实,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篮球专项的老师上其他球类或田径课程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要加大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在专业课(基础理论和术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与社会特别是科技、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注意通过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学科教育和当今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体育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课,体育学科基础理论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属自然科学,有大量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既有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又有人体结构、运动生理所包含的美学原理;体育实践教学如术科技能和体育竞赛,更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多方面展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审美教育的价值理念,成为体育教育中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教育中推进科学和人文精神并举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宗旨通识教育的目的。

2.强化体育专业教育中精神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不能简单地把专业技能理解为术科教育,应把术科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强身健体、健美心灵、提高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专项教育中动作的要领固然重要,但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体育术科除了动作的要领,还有潜能的挖掘、个体极限的发挥、战术战略的运用,这既体现了综合智力的运用,也是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比拼,也包含了如何管理和协作关系、使团队力量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管理科学的学问。术科教学和体育竞技的规则和规范,又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最好的教材。术科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应注意挖掘和渗透这样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让公平公正、尊重规则、尊重对手、超越自我、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渗透于专业教育中,培养和丰富未来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提高师德水平。现代教育认为,心理健康和意志力的培养不亚于智力的开发,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因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会有健全人格。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健康,健康的生活观念和心态,体现为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是培养意志力和增强心理修复能力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体育专业教育应渗透这样的健康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

3.增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和美有着不解之缘,多方面展示了人体的形式美和人的精神美,成为人们审美体验的对象。体育的强身健体、健美身心、提高人的精神气魄和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陶冶、美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体育,既是具像化的人体美,又有抽象化的精神美,是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形象化的教材。体育专业教育中,人体解剖和运动生理学,术科教育中的艺术体操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就是在这些专业理论和术科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体育和体育科学所包含的美,以及体育美的丰富表现形态如形式美、运动美、精神美、社会美,“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知美,感受美,体验美,化抽象的理论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人体美、运动美和体育美的鉴赏力,达到基础理论学习和审美情趣培养相统一的目的”。影响和提高大学生心灵境界,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新世纪以来,师范教育改革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资源;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22-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语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路标。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语文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我们学习美国教育所移植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学习起来难免会产生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反复论证,逐步解决。结合我们的实际:我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作一些探索,并作一点浅见。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

既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综合性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素质。综合素质无论指在小学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都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且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套办法与经验。既自己懂行,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起到积极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综合性的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目前学校里的教师,多是单科制,教语文的就懂得语文专科知识,对于其它的数、理、化、图、音、乐等知识了解得不多,致于其它学科的专项技能掌握更少。现在,一些发达城市,例如:深圳,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甚高,小学教师要求本科化,中学教师要求研究生。因此,高学历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给综合性学习带来不理想。众所周知,本科以上的教育基本是专才教育,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均是熟悉其某一专业的人才,而不是知晓各专业的通才。而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知识必然是综合的。如:办“手抄小报”。该项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指导学生完成此项任务,教师就必须从听、说、编、写、画、评等这几项综合知识人手,教师就必须具备这几项的知识才能,这不仅仅要求教师应有的语文素质,还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因此,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考虑、妥善安排时间,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让教师除了加强本专业的不断进修外,同时还应该努力学习其它专业的知识,掌握好教学的技巧技能,这样在小学语丈的综合性的学习之中,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二、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放社会的文化资源

语文的知识来源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的社会。语文知识是人生体验的总结。语文知识往往和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着。综合性学习如果只是围绕着课本转,那么就会使充满智慧的学习方法缺乏灵性。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开放社会文化资源。比如实现课内外教学联系,密切社会图书、报刊与学生的联系。在小语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教方法,引导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采访、调查,将语文知识运用实践,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特别应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好学生学习语义的主体积极性,经常鼓励开展教学评价。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或上级主管行政也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估,进行考核,而最主要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书面测验。书面的测验,有时具有科学性,而有时也有片面性。因此,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第12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其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的培养,值得整个社会关注。艺术教育是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渗透性和典型性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艺术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模式的创新、渠道的拓宽、内涵的丰富等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发挥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强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是其得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其中的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含了较大的学科容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其课程的合理进行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师生的爱国意识及政治觉悟。各种教育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其中,艺术教育对于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含道德修养、心理生理、文化修养、人文情怀、专业素养、技艺技能等方面。其中,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技能,在每个人的成才过程中都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奉献、回报社会能力的前提,是要具备较好的道德修养素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阵地,综合素质教育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引起高校及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当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平等、普及、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行为,要努力做到去崇高化、去专业化、去精英化,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准,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艺术教育有四点基本特征。第一,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可通过对艺术的批评与探索,实现“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基于以上目的,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其内容不同于一些艺术院校中的纯技法教学,更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艺术教育倡导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和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相关知识的传达与教育应通过倡导性和引导性的方式方法。第二,艺术教育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艺术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艺术理论。艺术教育可通过作品欣赏、作品体验、作品创等实践方式进行,要深化这一教育过程,还需借助艺术批评、美学探讨和艺术史学习等方式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有序性、多学科性、综合性特点,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和作品欣赏课程的初级范畴,日益成为融合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第四,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程性和全民性的终身教育,应伴随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人们成长的全部历程。艺术教育不能只作为学校某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应该切实肩负起培养人格健全、有创造性、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一长期教育任务。艺术教育必将超越学校教育的阶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家庭,成为一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由此不难看出,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面临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更偏重理论讲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同时,传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块相对单一,缺少立体交叉的互动体验,趣味性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相对缺乏趣味性、文化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而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门类的知识,能在感性教育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好的补充。艺术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首先,艺术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参与体验课堂艺术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艺术氛围中培养乐观的情绪和性格,对艺术审美有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以有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其次,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能力和技能。艺术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并在艺术的陶养下端正学习态度。再次,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引领下,学生能感受“江山如此多娇”的盛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气,感受“月是故乡明”的牵绊,从而饱含深情的热爱脚下这片古老土地。最后,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比于传统教育,艺术教育更像是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观向前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可借助开展各类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发挥艺术教育作用的措施

当前,在部分高校中,一些非艺术专业学生功利性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心态和现象并不少见,对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并不重视。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在大多数状态下是两门并行的课程,两者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结合和互补。如何积极有效地借助艺术丰富的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新课题,如果相关教师能做好这一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具有非常大的益处。

(一)向开放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领域开展艺术教育时,教师可积极采取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的开放式教学,同时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等。这些都需要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更应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增加舞台表演、写生创作等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领悟真理,也让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是由高校各级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承担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的坚强保证和后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练好“三门功”:经典研读功、社会实践功、科学研究功,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教师的政治立场与人文素养决定了其认知与教学水准的高度。

(三)构建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但一些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部分教学中的具体实际操作。例如,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如果简单地套用理工科或文科的教学方式或评估模式,容易忽视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建设艺术专业学科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应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

(四)充分利用、开发、整合教育资源

高校要充分利用、开发、整合艺术教育资源,让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如邀请艺术界的相关专家走进学校,让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并开展戏剧演出活动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锻炼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登台汇报演出、声乐比赛等,把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结语

综上,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受教育阶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应用≠国际化视野,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今天的艺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塑造关怀和理论素养兼备的优秀公民,培养其应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这是教育工作者及教育领域应深入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者:程晓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许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J].学理论,2013(2).

[2]陈迪立.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青年工作论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