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时间:2022-02-02 07:5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物价变动,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毕业论文ppt,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的第二章的第十二条至十九条,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8条,分别是:1.客观性;2.相关性;3.明晰性;4.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7.谨慎性;8.及时性

综上所述,各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在反映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正确计算企业利润,保全企业资本等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行性、及时性、重要性、成本效益以及经济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物价变动时,固定资产的现行成本必然不等于其历史成本,这是由于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实体资产升值会产生持有利得。如果折旧是按年重置价格计算,因为年末、年初的固定资产重置成本不同,而折旧是按每年的现行重置成本计提的,由于重置成本不断上涨,每年折旧费也会增加。但即使按每年的重置成本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寿命期末,其计提的折旧之和仍小于期末的固定资产重置成本与残值之差,即会产生积欠折旧,企业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能实现实体资本保全的。由于折旧费用的少提,必然造成企业虚增利润,企业资产(实物生产能力)也作为虚增的利润进入分配渠道,如作为股利分配给投资者或以所得税的形式上缴国家而隐性地流失了,企业的实体资产也难以保全。

在通货紧缩环境下,实体资产的贬值会造成持有损失。如果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计提折旧,必然会导致多提折旧,促使企业虚减利润。虽然一方面企业的固定资产得以保全,但由于多提了成本费用,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如影响经营管理当局的决策,不能适时地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经济和降低长期平均成本的效果,也不能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利润的虚减也会导致企业所得税的流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目前,物价变动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正是由于这一客观经济现象的存在,传统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会计理论和实务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直接降低了由传统会计模式产生出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虽然目前有些国家采用了能够反映物价变动的会计模式,但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传统会计,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均没有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根据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并未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这些信息的质量由于物价变动的客观存在而降低,从而影响其利用价值毕业论文ppt,也影响了决策者据此进行决策的可靠性。

物价变动对现原始成本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计价失真论文格式。在原始成本会计下,不论物价如何变动资产始终按取得时的原始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价值是它们原始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价值是它们原始成本的未摊销数。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原始成本会低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计价少计。

(二)利润确定失实。在原始成本会计下,资产按原始成本计价,转销时也按原始成本转销,而收入却按交换时的现行价格计价。这样,利润即是按现行价格计价的收入与按原始成本计价转销的费用成本相配比的结果。在物价上涨时,较高的现物收入与较低的原始成本相配,产生的利润较高。而事实上,在这较高的利润中,有一部分是物价上涨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真正的盈利,企业利润确实失实。

(三)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在原始成本会计下,资产总额实际上是各个时点所取得资产的名义货币数额的简单相加。然而,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各个时点的货币购买力是不一样的。不同购买力的名义货币相加,得出的结果缺乏可理解性。

(四)企业再生产能力下降。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资产计价日趋低估,利润日趋高估。企业按高估的利润上缴所得税,再按高估的利润进行分配,把一部分投入资本作为利润分配给了投资者,企业财务由此也日趋减弱,再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物价变动对会计理论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毛宗平,陈海明,段进东.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证分析[J]. 企业经济,2002,12.

[3]物价变动会计[EB/OL]. 中华会计网校,2002-4-5.

[4]刘国武,陈君宁,贾银芳.物价变动与企业会计模式选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5]梁杰,谭佳音.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及评价[J]. 商业研究,2002,12.

第2篇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是人们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水平。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等八项质量要求。这些质量要求,既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也保留了我国原有会计制度的一些规定。但尚未提出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现实环境,探讨如何进一步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从事会计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规范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强调可靠性;后者则认为:会计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一般认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采用的是决策有用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会计目标倾向于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兼顾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应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追求的质量标准。与普通产品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人们常用是否真实、是否可靠、是否相关等标准作为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般认为,会计目标应包括并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过来维护或服务于会计目标,为实现会计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即具备高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能促使目标的实现。如FASB明确提出:会计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将决策有用性置于最高层次,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种主要质量标准——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国外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状况。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此后,国际会计组织、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在美国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下面,以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加以分析。

1.美国。美国会计学会(AAA)首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此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均未提出完整的框架体系。直到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SFACNO.2),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图。

2.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会计信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归类为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不同层次。

3.英国。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其1999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各部分又由不同的质量特征组成。

(三)研究成果的比较综述。将上述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加以比较不难发现,FASB、IASC、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比较接近,都是在财务报告框架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三者都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其主要的质量特征,并且考虑了成本效益原则,即以“利益大于成本”作为普遍约束条件。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并行列示的,没有区分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但是,上述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都没有包括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等特征。事实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是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其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增强财务报告透明度应成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想

(一)我国的会计环境。我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对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选择也有差异。如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份由众多投资者拥有,公司由专业经理人员管理,加以活跃的接管市场和经理市场,形成了强大的会计信息使用群体,其会计信息强调对外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而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仍不够完善,股权主要由国家和法人控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严重。因此,笔者认为,应以客观真实作为基本的质量要求,并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二)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说明。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特征,我国仍要坚持真实有用,即在讲究客观性的基础上,兼顾相关性。这里,客观性比真实性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包括了真实、可靠、可验证等含义。至于相关性特征,可以借鉴FASB的解释,不再详细阐述。在客观性和相关性的关系上,不能将二者对立,相反,只有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的会计信息才更具有相关性。将可比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辅助的质量特征,对主要质量特征加以补充,共同支撑会计信息的真实有用性。: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主要强调信息的透明度。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现实中,经营者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因此,对使用者来说,信息的透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透明性特征实质上强调了企业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诚信程度。当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是一个综合的质量指标,又包含了充分披露、可比性、易于理解等内容。

最后,将重要性作为承认信息质量的起端,即只有符合重要性的项目才需考虑其质量

特征。所谓重要性,是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表达时,可能影响依赖该信息的人所做出的判断,换言之,该信息的重要性足以影响决策。

当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讨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逐步健全,投资者素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将发生变化,由此引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也将随之改变。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

第3篇

1.会计信息概念分析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展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信息。会计信息以会计的角度展示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一系列的数据,包括依据会计凭证输入的会计财务资料、输出的财务报表和资金、成本等一系列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实施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是否真实、可靠、合规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会计信息的作用

第一,会计信息为投资人的决策提供了参考。目前,企业的资金来源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股东和债权人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他们对企业的经济信息了解的很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生产必须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第二,会计信息是未来资金走向的“风向标”。企业的发展需要做好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资金是企业基础资源也是最终要的资源,因此做好财务预测十分重要。会计信息能够显示企业的现金流动、负债状况、还债能力等,是企业做出预测的重要依据。第三,会计信息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政府对企业活动的监督主要依靠审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实现的,税务部门也能够通过财务报表监督企业的缴税情况。

二、内部审计概念和特点

1.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客观的、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评价组织的经营活动是否对组织的经营目标有促进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内部审计的特点

第一,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就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监督活动。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的人员负责,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和评价。第二,工作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独立的部门来实施审计工作,必须保持独立性,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第三,审计过程相对简化。内部审计主要以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依据。从审计工作的规划,到实施,再到后续的审计都有明显的针对性,而审计人员也是本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各个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完成,极大地减轻了工作量,同时审计的效率也很高。第四,审查范围较广泛。内部审计的范围包含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的流动,任何财务运作方面的信息都是审计工作的范围。

三、内部审计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探析

1.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与否的影响

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它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评价组织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是否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部分之一,此外,内部审计也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对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会计法》中明确了组织负责人的责任,即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因此,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履行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监督等职能,这样才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内部审计部门是否独立的影响

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与其地位的独立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企业内部,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是某个部门的下属部门,没有保持独立,很难树立起权威,势必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因此,必须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其在组织内部的权威地位。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流于形式,与被监督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独立性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能够深入到实质性的领域,例如,审计效率低、审计结果被忽视等。还有很多企业认为内部审计没有必要,都是“自己人”,对内部审计持有怀疑态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审计部门在组织内部必须处于以个较高的地位,必须保持其权威性,必须不受外界的干扰,以此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3.内部审计运行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内部审计的运行是否合理。只有有效地运行效果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才能为企业未来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才能得到肯定。因此,内部审计运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应该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个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指标体系。第二,要有合理的内部审计的具体过程。第三,要充分论证考核结果,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另外,还要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奖励或惩罚,以促进内部审计运行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利用内部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措施分析

1.转变经营观念,科学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部门要重视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内部审计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经济管理等四个传统职能。企业作为一个多方利益的结合体,不同的参与方有不同的利益动机:经理期望财务报告能够夸大经营业绩,进而提高报酬;股东期望得到真实信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等等,然而会计信息并不能同时满足这些利益需求,因此必须实施内部审计,提高信息质量。在经济监督方面,必须以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标准,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科学的评价,提高它们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此外,还要对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所形成的书面材料进行严格审查,使其符合规定;要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要监督各种奖惩的执行情况等。在经济评价方面,要审查预算、决算等方面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根据审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经济鉴证方面,要积极鉴证领导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把鉴证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经济管理方面,要积极为管理层的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首先,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现代企业制定要求必须建立内审计机构,提高监督职能。在立法方面,要制定关于审计机构的法律,要求其必须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由外懂事会组成,它主要负责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同时还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如预算、人事、审计计划、审计结果等。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要建立审计机构,为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有董事会的企业要设立监督委员会,对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懂事会的企业,其审计部门要对企业负责人负责,但其财务报告必须由注册会计师鉴证,同时还要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保证其独立性。其次,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制定工作制度就是要让审计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让审计人员明确职责。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审计工作在程序上不受外界的干扰。一方面,企业章程中要明确审计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的“宪法”,它能够赋予审计部门权利,能够要求企业其他部门给予相关的配合,是提高审计工作权威性和独立性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要明确审计工作范围和职责,是审计工作规范开展的标杆。第三,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标准,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第四,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严格的问责制度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合法开展,实施奖惩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可以通过招聘、培训和考核,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选择那些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人员。我国的内部审计与外国相比,发展历程短、人员素质也较低,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容乐观。因此,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实施内部审计师考核制度。国内外的内部审计时间表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制约审计工作质量瓶颈,因此,要积极开展培训和考核工作,使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促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第四,加快内部审计法的制定。要加快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的制定,将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使其有法律依据,例如,组织负责人对审计人员打击报复的,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内部审计法还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要让其对审计结果承担法律责任,以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促使其按法律要求开展审计;还要在法律上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

3.扩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

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扩展其范围。在审计工作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利用,根据审计软件,扩大审计范围,这样既能全面地收集企业内部的信息,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要积极与企业其他部门合作,为企业共同服务,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内部审计还应该重视组织战略、社会责任、第三方风险和信息安全。首先,充分认识组织战略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内部,组织战略是企业资源的分配和发展方向的直接决定因素,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审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组织战略,积极参与到组织战略的制定中。要认真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资源的分配、方向的转换和核心竞争力的调整提出科学的意见。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企业的各个层次上做好调研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所取得的内外部信息,在企业的战略会议上提出建议。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做好协调工作,认真检查战略决策的执行情况,做好评估工作,审查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供决策者参考。其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要认识企业相关的社会责任标准,以及客户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要帮助企业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制定经营守则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公共利益、法律责任、大的责任等。第三,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审计。以社会责任标准为审计依据,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绩效等方面开始审计,检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以报告的形式为管理层提出意见,改进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努力做好第三方风险管理。第三方风险主要包括商业伙伴风险和外包服务的风险,是企业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市场虽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业客户,但商业客户也存在危险,因此企业应该设计和规范对商业伙伴的调查,重点在贪污、贿赂等,避免对企业自身造成损害。第四,信息安全审计方面。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保密性的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代企业的办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成为了信息安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信息审计方面,要关注技术、关注程序和关注人,尤其是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方法意识。要制定“信息安全规范”,明确程序的使用规则,安全使用网络,要制定“信息安全事故追责制度”。此外,还要积极与云服务商合作。

五、结语

第4篇

学生:xx

xx工业大学会计学院

一,课题来源及类型

2,课题类型:

二,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四,课题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市场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五,课题的研究进度(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

打算用五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初步形成论文的大体模式.用三周的时间整理思路并形成初稿.用三周的时间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定稿.

·开题报告范文·英语开题报告范文·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会计开题报告

交论文提纲:2005年月日

交论文初稿:2005年月日

交论文定稿:2005年月日

论文装订:2005年月日

第5篇

投资活动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根据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成本会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产生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及资本市场机制来降低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

高效的公司治理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已审计的财务信息是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是衡量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否匹配、激励和监督是否相容的关键,某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治理效率。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会计信息具有定价和治理的功能,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冲突。例如,Biddle(200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和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有关,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机制源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摩擦的减少,具有高质量财务信息的公司会更少的偏离预计投资水平,从而抑制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同时,这些公司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性较小,在现金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流充裕及低杠杆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正相关关系较弱,但在现金流匮乏及高杠杆的企业中,此正相关关系较强,此外,当一个企业的总投资水平较低时,高质量的会信息可增加企业的投资水平,而当总投资水平较高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减少总投资水平。

那么,对我国企业而言,会计信息是否也能发挥相应的定价和治理功能,从而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呢?为此,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的国内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管理者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中的运用,能够监督管理者和股东的行为,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

崔伟等(2008)通过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发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规模等得到控制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表明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有积极影响。李青原(200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不仅与公司的投资不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也与投资过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中,在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公司中,与投资过度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袁建国等(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过度投资存在显著负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在自由现金流较多的上市公司中,负相关程度更强。潘立生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抑制企业的投资非效率行为。蒋瑜峰等(2012)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的投资不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抑制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在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中,此负相关关系更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此类企业产生更大的治理效应。马千棠(2012)研究发现: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投资非效率问题,但投资不足问题相比投资过度问题更加严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强于对投资过度的抑制作用,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何熙琼(2012)以国内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但并非一定可以减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国内企业的成本普遍较高,在成本较高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加深远。罗斌元(2012)通过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同时,成本或者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较明显。Kevin Sun研究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如何影响这种关系,其研究发现:相比主要来源是股权融资的行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披露质量及审计质量等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高于主要来源是债务融资的行业;主要来源为股权融资的行业并非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而是受制于会计监管。郭琦等(2013)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有限,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小。

三、结论

会计信息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成本及投资机会识别能力等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借助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于公司治理及资本市场等机制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其融资成本较高,更可能产生投资不足问题;较低的投资机会识别能力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较高成本,则可能产生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问题。

国内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会计信息也能发挥相应的定价与治理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其中,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及投资不足行为。此外,在成本或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参考文献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9.

[2]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9.

[3]潘立生,权娜娜.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1.

[4]袁建国,蒋瑜峰,蔡艳芳.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

[5]崔伟,何一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行为——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6]罗斌元.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7]饶茜.政治关联、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D].重庆大学,2012.

[8]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 开管理评论,2009.

[9]杨勇.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之关系研究[J].企业研究,2008.

[10]潘立生.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11]马千棠.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第6篇

证券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降低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公司的监督成本。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使市场效率得到提高,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相互依存的。论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完善治理结构进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改善的对策。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

(一)公司治理结构概念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指公司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的所有者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等进行监督和控制。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指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的制度安排。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重要性会计信息是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提供给利益相关者,让他们对企业有所了解,进而做出相关的投资等决策,同时企业因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获利,提高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应具备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特征。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主要的特征。一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企业的经济如实反映,使企业对财务进行更好的处理,作出更有利的决策;另一方面能够给国家财务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以使国家更好的调节经济,利于经济发展。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仍然存在。虽然《会计法》等法规都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但这种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证监会、中注协等相关监管机构为了杜绝公司的这种不良行为的恶劣影响也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是此类现象仍有前仆后继之势。有些公司由于面临申请上市、配股等原因,不惜包装自己来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各种方式人为提高利润。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干扰公众对有用信息的辨别和使用,可能会披露大量相关性小的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很少有实质性的内容,导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含金量较低。从成本与效益方面来讲,企业提供信息时会考虑所提供信息能带来的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公司的预期收益高于它的相应成本时,公司才会更好地去提供,从这方面看,公司一般不会主动去提供质量高的信息,而是比较被动地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去提供,这样也会影响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股权分散和集中的程度应该保持适中。在现代很多的企业中,股权大部分都集中在大股东上,当股权超过一定限度时,存在着股权绝对优势的股东直接利用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控制权,为自己盈利而操纵公司,甚至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在股权过于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持股比例过低,收入少,而公司治理的成本是高的,所以小股东"搭便车"的现象更容易发生,使得实际拥有公司的控制权的是经理层。在这个时候,如果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管理人员就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操纵会计信息的披露,这样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独立性是董事会客观监督评价管理层并做出经营决策的基础,是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虽然公司法等都有明确规定公司治理中成员的职权,但在集团公司内部,越权干涉公司的经营业务,严重侵害了董事会及成员的利益。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常常由同一人担任,使董事长在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容易产生“内部控制人”,导致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在公司治理中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很难达到公允状态。

(四)监事会不能有效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行使监督权。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监事会处于监督地位,但实际上监事会却形同虚设,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也没有处置董事会和经理违反法律法规的权利。另外,由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监事会人员的任免大多受到董事会的影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而且监事的薪酬由董事会决定,股东大会只是走一个形式。监事会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而成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附庸。

(五)经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财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财务员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级管理人员的影响和控制。这样来看,高级管理人员才对信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比较单一,都是固定工资加奖励,而且主要是短期激励,这样的话容易使经营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容易使经理层利用虚假信息,谋取不法收入。再者,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处罚主要由公司或股东承担,收益却有高级管理层人员享有,这方面也会促使高级管理层人员操纵会计信息。经理层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策

(一)优化股权结构首先,可以通过再融资使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再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发行新股,而且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国有股东往往会将配股权转让或放弃配股权,这很有助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约束机制,形成多股东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合理股权结构。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股东大会、各高级管理人员相互制衡,明确利益相关者权责,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新的投资者,发展私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股东会和董事会来自不同的担任者,形成多股制衡状态,另一方面引进外资可以协调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进而形成相互制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应努力加强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减少董事会兼任经理情况,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减少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扩充监事会的职能,加强对现存董事会的监督,使不同利益者之间形成权利制衡,避免中小股的利益受到侵害。董事会应与公司的业务、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保持独立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也能规范会计行为,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有效发挥监事会职能为了更好发挥监事会职能,首先应该明确监事会的职能,改善监事会职能虚化现象。而且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我国公司法制规定了监事会的消极任职资格,没有明文规定相关的积极任职资格。监事会也要积极吸收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债权人、职工、政府部门等参加。另外,要对监事会成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更加清晰了解,财务信息使他们的监督核心,加强监事会成员会计相关方面的知识学习,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方面教育,使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及任务,主动关注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四)完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化的管理层薪酬制度,授予股票、股票期权作为经理层的报酬,可以使管理层和所有者的目标一致,减少成本,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股东的问责机制,让股东充分约束经理层;董事会方面,应加强其独立性,由经理层管理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业务,董事会加强对他的约束。同时应当根据各个国有上市公司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五、结语

第7篇

一、会计信息可靠性国内外研究概述

一直以来,国内外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并不断修改和完善,其中,各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可靠性的描述和定位略有不同。而且,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权衡与矛盾的处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美国的研究 1973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伯罗德报告中,提出了7项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可靠性的描述。1977年AAA发表的《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认可》认为,为了做到对决策有用,财务信息必须具备几个质量标准,首先是相关性;其次是可靠性,客观性、可验证性、不偏不倚以及精确性与可靠性质量部分重叠的术语等。1980年FASB第2号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信息的可靠性需依对一个事项反映的真实程度而定。由于使用者对用于编制信息的规则方面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可靠性在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是各不相同的。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和反映的真实性两方面内容。

(二)加拿大的研究 1988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公布了财务报表概念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认为,当财务会计信息与其实际所反映的交易和事项一致时,而且这种一致经得起独立的验证且不存在差错与偏见时,该信息就是可靠的。它包括如实表述、可验证性、中立性和稳健性。同时还认为,当难以同时满足多个质量标准时,可根据职业判断适当平衡,进行取舍,但要服从会计目标。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研究 1989年7月IASB公布了《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4个主要的质量特征,认为,当信息没有重大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可靠性包含“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此外还提出了三项有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各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认为,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特别权衡可靠性和相关性与财务报表及时提供之间的关系、可靠性和相关性与编制财务报表的效益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各质量特征之间也需要权衡。2006年,IASB和FASB联合趋同框架,用“如实反映”取代了“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规定,若要如实地反映其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信息必须是可验证的、中立的和完整的。

(四)英国的研究 1999年,英国ASB发表了《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四部分来描述,其中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与财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特征,认为,当信息能忠实地反映其意欲反映的或能被合理期望反映的(交易或事项)而为使用者所倚重;不存在故意的或系统的偏见;没有重大差错、在重要性的边界内是完整的;在不确定环境下编制过程中,在进行判断和做必要估计的过程中适当地应用了一定程度谨慎的时候,则称信息是可靠的。可靠性的信息是完整和如实提供的,包括如实反映、稳健性、完整性、中立性和公允披露等次要质量特征。还指出,当相关性和可靠性发生矛盾时,以及时提供的、效益大于成本的最相关的信息为最可靠的信息。

(五)我国的研究 理论上,我国不少学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专题有所研究,但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对质量特征体系的研究和对中西方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葛家澍教授在2003年版的《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在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即使在公允价值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但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将会使所有使用者的决策都会被误导,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吴水澎教授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指出,可靠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中立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可靠性是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基础,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可比性的前提条件。迟旭升认为,应将公允性、真实性确定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其次是可靠性、相关性。万晓文在对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比较后提出,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中把可靠性列为主要质量特征的层次。而实务界对可靠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法规上,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关于可靠性的描述,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规定中其实隐含着三方面要求,即可验证性、中立性和真实性。另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更需要可靠性的保证。

二、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的不足

早期的会计文献,多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综合的研究,很少专门针对可靠性的研究。因此,对可靠性的研究回顾也多是从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中提取出来的。总的来说,从FASB首先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代替客观性开始,到各国相继对可靠性进行描述,都可以认为是可靠性研究上的进步。然而,会计实务的进程和一些会计造假案例的频频发生,无不与会计信息可靠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理论研究和准则规定尚不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一)可靠性的概念模糊 尽管目前各国会计机构已对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行了表述,有些国家侧重于可验证性,有些则侧重如实反映,有些则认为可靠性主要是指精确性,但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解释可靠性的准确含义。从总体上来看,各国表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比较笼统。事实上,可靠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由于会计中的各项估计和限制,会计符号很难与经济事项保持绝对一致,两者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信息对可靠性的偏离。如,存货计价方法事先假定了实物流与资金流的关系,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很难判断哪一种方法的信息更可靠。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较为可靠或不太可靠的程度区别,完全可靠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这个术语。

(二)可靠性的具体标志不明确 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机构对可靠性的构成成分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而在当今会计准则不断国际化的前提下,产生了可靠性具体标志不明确的问题,即可靠性到底由哪些标准来衡量?通过上述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此衡量标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三)对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权衡不一致 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为可靠性和相关性孰重孰轻争论不休,对于“两者谁应该作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难以在国际上给出统一的规定。大部分国家都坚持会计目标法,即:在决策有用观下,侧重于相关性;而在受托责任观下,则更强调可靠性。因而,不同的国家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势必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结构体系的构建和会计实务的处理,继而会进一步影响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四)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我国在2006年新准则中,只是简单的罗列出了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未进行类属划分,没能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这不利于人们对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进行有效地权衡,也给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带来了困难。事实上,不同会计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也存在着主次之分。

三、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完善对策

针对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一)明确可靠性的概念 对于可靠性这一观点,应该动态地去理解。会计所核算的内容是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除了主观上的偏向,会计信息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也很难达到绝对可靠。因此,要动态地去理解可靠性概念:对于每一会计信息,都不应该苛求绝对的精确,要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有差别的去理解不同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比如预测性信息比历史信息的可靠程度要低,但它更有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可靠性描述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规定兼顾了国际上流行的两大会计目标观,顺应国际趋同的潮流,也符合我国国情,并将如实反映纳入到可靠性的定义内。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着较为可靠或不太可靠的程度区别,很多会计数据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而得到,加上会计政策给予会计人员的会计政策自由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从而使得最终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只能是相对的可靠,并不是绝对的可靠。所以在界定可靠性定义时,要补充说明“由于现实中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会计信息应尽量追求更加可靠,不必苛求绝对可靠”。

(二)明确可靠性的具体标准 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涵,各国会计团体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如实反映(即真实性)和中立(即不偏不倚)的会计信息是可靠的。所以,可以认为,可靠性的具体标志应该包含如实反映、可核性和中立性三个方面。“如实反映”是Solomons发明的一个词,其定义是“计量或描述其意在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或者一致性”,也就是说,如实反映要求会计数据和欲用会计数据反映的事项之间应当是相符的。倘若会计计量度真实地反映了意欲反映的事项,那么,就可以认为该计量过程没有受计量和计量人员偏见的影响。可核性,也称可验证性,是指不同的计量者采用同一计量方式对同一事项计量能得出同样的结果。中立性,是指在会计报告或信息呈报方面没有偏见,要求会计人员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的记录并报告信息。因此,评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仅要测试会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还要考证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的相关人员的中立客观性,更要验证经由上述人员的加工处理后呈现到会计报表上的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这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判断将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较强的技术和严格的政策、准则以及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三)合理权衡可靠性和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两者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会计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辩证地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尤其是两者不能兼顾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理处理。会计离不开经济的平稳运行,经济形势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物价大幅度波动时,以历史成本所反映的价值便成为了“历史”,其作为可靠性的典型代表就显得不那么可靠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些资产的计价可以采用一种代表相关性的计量属性,从而更加偏重对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满足。此外,不同的会计目标也会影响到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权衡,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者对于信息的质量要求各有侧重,其中,受托责任观注重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则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因此,为了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避免出现“百家不同之言,从而影响趋同进程”的现象,各方应从国情、社情和企业具体情况出发,尽快作出合理的会计目标定位,更加妥善地处理好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关系,根据所处的形势确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但并不抛弃另一方面,兼顾好二者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

(四)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应按照会计信息处理的环节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方面的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质量。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属性和方法及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会计信息的内容;后者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二者不能混淆。其中,可靠性应归属于会计信息内容方面的质量。

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完善,可靠性问题会越来越受到会计界的关注。但不管未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可靠性和相关性。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也是在会计信息失真频发的社会形势下所需要重视的主要矛盾。

参考文献:

[1]刘仲文:《国外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历史演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2]尹秀娇、沈星元、尹招华:《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3期。

[3]王文昭、张小红:《浅谈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S1期。

[4]温日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

第8篇

关键词:债务重组,新准则,利润操纵

 

我国的债务重组准则,是一种旨在在化解债务危机,改变债权人和债务人原有的合同关系,并对双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的技术规范。论文大全,利润操纵。然而,债务重组准则往往演变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调节的“利器”,通过债务重组活动达到虚增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2007年1月1日首次在上市公司推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债务重组准则有了原则性变化。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更加准确,并且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使得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公允,减少了利润操纵的空间。然而,新准则仍客观存在利润操纵的隐患,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新债务重组准则存在利润操纵隐患

(一)利用重组损益的确认来操纵利润

旧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使得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债务,不确认为当期损失,而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将其改变为确认债务重组损益,并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首先,对于债务人来说,特别是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豁免,该收益交直接反映在其当期利润表中,使其账面业绩大幅度提升,这就为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其次,对于债权人来说,虽然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仍然有可能通过安排债务重组的期间来转移利润,比如在债务重组的前期可以对准备进行债务重组的应收债权多计提减准备,然后债务重组当期转回所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实现将利润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期间转移到债务重组的期间。论文大全,利润操纵。值得注意的是,关联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如债务人与债权人合谋,将债权人利润转移到债务人账面上,就可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二)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来操纵利润

新准则在非现金资产等业务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旧准则主要使用账面价值)。从理论上讲,我国采用公允计算量,一是能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化程度偏低,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鉴证提供十分可靠的相关证据。大多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只来源于双方的协商,使得公允价值难以“公允”。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且没有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以职业判断来确认公允价值,增加了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在实施中,公允价值往往成为企业控制利润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措助关联交易,滥用公允价值来编制利润、粉饰财务状况。第二,一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受自身利益驱使滥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和会计造假。论文大全,利润操纵。第三,企业人为高估或低估所持有资产的价值,以少量资产抵偿大量债务,操纵企业利润。

(三)利用债务重组其他条款来操纵利润

比如以修改其他债务条款的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在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如果涉及或有应付金额,并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或有事项准则中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须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责金额之和的差额,应作为债务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应作为债务重级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论文大全,利润操纵。此条款的规定也为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针对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利润操纵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债务重组法律法规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是专门规范债务重组的规范,对债务重组业务的处理有重要意义。然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质上是一种技术规范。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对债务重组进行归置的法律法规,对债务重组事项涉及的法律方面规定分散在《企业破产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债务重组的专门法律,使其法律规范与技术规范相结合,“双管齐下”,保证债务重组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一方面,从法的高度对债务重组进行规范,增加了威慑力,加大了监督力度,提高了处罚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的形式,迫使企业管理者加强对财务报告的责任制,通过完善的财务制度,强化企业控制度的管理,提高企业各种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并采取措施弥补各种缺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操纵成本。

(二)加大会计监督的力度

监督机构应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的管理和限制,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第一,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部门、证监会、注册会计师的职责,依据法律的规定和授权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论文大全,利润操纵。特别应警惕部分和授权对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特别应警惕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主体的经济操纵等违法行为,保证会计准则执行到位。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因此,在监管政策的实施中需全面考虑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影响。第二,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监督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以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审计工作,对于濒临亏损、亏损的上调公司存在的异常波动的营运资金项目及异常的应计收益项目,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另一方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首先水平,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使其能客观公正的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应尤其关注关联企业之间债务重组交易的公允性审查,以此规范债务重组交易的公允性。第三,从公司治理角度,加强内部控制能够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保证会计监督到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其一,需强化监事会的监督权。扩大监事会和监事的职权,提高其地位,增强其工作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其能真正担负起监督职能。其二,需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大全,利润操纵。独立董事成员可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内部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合理评价。其三,需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管理者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消除激励管理者的利益障碍。

(三)增加会计信息披露

债务重组业务的信息披露尚待完善。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下,报表使用者不能单单凭借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提供的债务重组损失,就完全确定债务重组的相关信息,而应该与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因此,从一致性原则出发,将债权人由于债务重组所承担的损失统一反映在利润表项目中,以便能正确分析其利润构成,提高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利用价值,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此外,债务人不权要披露债务重组事项产生的利得总额,还要披露债务重组利得对所得税的影响,披露债务重组得得产生的每股现金流量以及股东权益报酬率等重要财务指标,披露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以此,充公全面对债务重组事项进行披露,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证该债务重组活动健康有效地进行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依据新准则,会计人员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对公允价值的确认的计量,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为此,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第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会计人员坚持诚信原则、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遵守诚信既是会计人员上岗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防止会计虚假信息的基本前提。会计人员须本着诚信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待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对其作出合法合理的判断。第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会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与会计相关的国际贸易、经济、金融等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会计人员还需放开视野,学习国际通行的一些会计方法与准则。第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要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还要熟悉本行业及相关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情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三、结束语

新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不仅适应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趋同于国际会计惯例,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深刻理解新准则的内容,贯彻执行新准则中的规定,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企业信息的可靠性,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⑴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193-198.

⑵刘茂盛,刘晓霞.浅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⑻:12-13.

⑶梁邵华.论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8⑵:18-19.

⑷孙敏.浅谈债务重组损失信息的披露[J].财会月刊,2009⒂:66.

第9篇

【关键词】约束条件;主要质量特征;次级质量特征

引言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加强经济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是市场经济公平、高效运转的重要信息来源。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仍存在着内容失真的现象,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且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直至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概念,取代了之前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形式,希望能够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但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过于简单,各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尚不明确。所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市场环境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现状

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研究所于1961年和1962年分别发表了《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ARS 1)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ARS 3),其中便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探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首次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概念,并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念,为日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了AAA、APB和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达到的一系列质量要求。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出四项主要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项有关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效益与成本的权衡、各质量特征的权衡。

伴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术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的构建设想。例如,吴水澎教授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是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关键质量特征及其构成内容等部分组成;陈国辉教授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包括:总体质量特征、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即决策有用性,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葛家澍教授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中提出,“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质量。关于第一类,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可比性(含一致性)是次要质量;无论主要或次要质量都要具有可理解性;重要性是有用质量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选择信息的约束条件;关于第二类,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胜于形式、谨慎和透明度。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

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如职工对其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政府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进行监督和调控的需求;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的监督和评价需求;潜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状况、经营业绩真实状况的了解需求。因此,“有用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在有用性这一核心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的生产就必须受效益大于成本这一原则的约束,否则,凡是有用的信息都要提供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会计信息的效益和成本又很难量化。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搜索和加工处理成本、报告与审计费用、机会成本等。会计信息成本最终通过间接的方式转嫁给各个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方法应尽量简化,其计量的结果要相对准确,并不要求十分精确。会计信息的收益包括的内容非常广且大部分难以确切计量,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信息使用者收益等。

会计信息能否真正做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即“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即要求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就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直接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特征,相应的次级质量特征应是合规性、完整性。

合规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按我国会计法规的要求,提供合法合规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统领,分为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多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首先符合合规性会计信息才有可能做到真实性。

完整性要求尽可能地披露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关的信息,不遗漏一些可能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包括会计上通常所界定的符合重大性标准的信息。会计信息重视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个侧面的描述,来达到总体上反映真实经营活动的目的。没有完整性的配合,真实性也会失去意义。

相关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决策有关,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只有相关的信息才可能是有用的信息。为保证相关性,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的会计信息却会侵蚀其相关性,使之变得不相关,或者说只有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是相关的。现行会计系统下,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积累和汇总及其公布都应尽快送到使用者手中,且财务报表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予以编制,以尽量展现企业的那些可能影响使用者预测、决策的情况变化。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进行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说明异同,以判断优劣和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做到横向可比,尤其是同一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间同类信息的比较,可以明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等。同一企业不同发展时期要做到纵向可比,可以揭示企业当期发展程度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比较,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重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应是充分可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时是事无巨细,相反需要考虑信息的重要性。如果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有损于信息的有用性,甚至影响决策。从效益大于成本这一约束条件看,也不应提供过多过细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质的方面讲,只要该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量的方面讲,当该事项的发生达到一定数量时,则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被认为是重要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判断重要性的重要原则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信息的披露应更注重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存在着实质和形式不一致的前提下。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一致。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是唯一的,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二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分别按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选择的会计确认方法,非此即彼,存在着矛盾。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的选择,应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为:

图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图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一时期和某一时点的经济活动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会出现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不可能构建出一套“完美无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需要我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3.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94.

[3]吴水澎,陈汉文,谢德仁.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16-218.

[4]迟旭升.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72-74.

[5]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9-19.

第10篇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一般来说,会计基本假设具有客观性、难以正面证明和独立性等一些特征。离开了会计假设,其他会计理论都无从谈起。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会计基本假设只有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才有助于会计人员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时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正确的处理。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假设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传统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以保证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正常发展。

一、信息化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不仅为会计信息的传播提供条件,同时也使企业的组织形态、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虚拟化状态。企业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的概念呈现模糊性,这就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但是,会计信息化只是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范围进行了拓展,其内涵既包括原来意义上的会计实体,也包括各种虚拟的临时组织。会计信息化虽然极大的拓展了会计主体的外延,但是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无论会计主体的外部形式和存在介质如何变化,今后的会计服务对象仍旧为某一特定主体,并以其客观存在或发生的经营行为作为处理会计信息的唯一依据。因此,也就不可能动摇会计基本理论的根基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信息化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所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唯一依据。

二、信息化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一方面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虽然各种新型媒介主体的诞生、发展、消失都难以判断,其经营活动又常呈现某种短期性,或者说是瞬时性,但是其设立目的始终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只有保证了这种稳定性,虚拟组织才能以相对不变的整体形式与外部进行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许多虚拟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向实体企业转变,以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提高信誉或者降低风险,这也就要求其保持自身的持续经营。因此面对信息化进程带来的影响,持续经营应当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在遵循的前提下更多的从动态上对其进行把握。

三、信息化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会计信息化不仅使企业与外部实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而且也为信息使用者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提供了可能。因此会计期间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网络通讯在线、实时反馈的功能可以进一步细分。信息化提供了更为迅捷的方式以供决策者了解更为详细和全面的横纵向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执行统一的会计期间核算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客观可比的标准,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管理,进行经济决策,信息相关者也可以在相对稳定的期间了解企业的经营和效益。所以坚持会计分期的假设和信息化的发展完全可以是相辅相成的。

四、信息化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网络通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电子数据的交易记录,丰富了货币计量的形式。例如,网上银行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经济业务和各项交易的实现更为便捷。然而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无论什么货币都需要计量单位,如此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价值。因此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是对传统的货币计量的丰富和进一步发展。

五、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计划,调查,内容,重点,方法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审计计划的指导思想,要想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以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做好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工作。

一、计划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

1、确定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按照相关审计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必须提前3日下达审计通知书。因此,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应确定在下达审计通知后进驻被审计单位后进行。

2、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索取会计报表、合同、会议记录等经济资料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考虑审计固有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二、前期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其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1、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前要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类别及经营特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类型、主要产业政策和具体会计制度以及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了解其关联方和内部控制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2、了解基本情况的基本方法

(1)查阅行业业务经营材料。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情况可通过以往的审计案例和行业报刊资料来获取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的成本、平均利润率等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可通过查阅公司章程、会议记录、对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程序、查阅正在履行的合同、分析近几年度的会计报表和纳税申请表来进行了解。

(2)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判断期初余额对本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并要重点了解上期期末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否一贯性。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商业票据贴现等对本期会计报表的影响。

(3)阅读会计报表的同时,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依据报表中存货与主营业业务成本及预收账款项目的对应关系。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产成品、在制品的数量与资产负债表列示存货余额的适当性,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的交谈,可以初步了解人员结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及单位成本和目标利润的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取企业部门机构设置,得知某些特点部门或下属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了解有关企业管理层和机构的重大变化及决策程序,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对于已经确认的关联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让每位审计人员都了解并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二)利用分析性复合程序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为制定审计计划做好准备。

1、计划审计前期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主要目地是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取更多的了解及其确认会计报表数据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波动,以便查找出存在潜在的错报风险领域。

2、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方法

(1)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与比较。①绝对数比较。比如将本期金额(如应收帐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余额)和预期(上年数或本年计划数)金额进行简单比较,如相差较大,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以重点考虑。②会计报表的纵向垂直分析,比如计算本期毛利率与预期数比较,以发现异常变化。毕业论文,内容。③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是审计人员和财务分析人员常用的分析方法。比如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活周转率、产值利润率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

(2)估计期望值。①根据本期间内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负债平均数额的增加会导致利息费用的增加,应收帐款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坏账费用的增加。②根据会计信息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非会计信息指标的工人数、产品数量、生产经营场所的规模与可以预计会计信息指标工资费用、制造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的账户余额。

(3)执行计算比较。对于发现的重大差异或波动,判断其重要性,同时确定差异或波动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三)编制审计计划前要重视对重要性水平评估。

1、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毕业论文,内容。

2、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前期调查时要关注会计报表、账户余额和交易额两个层次的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评估,一般采用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例如,国外知名的会计事务所,习惯上用的固定比率法是以净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1‰,营业收入的0.5‰―1‰作为重要性判断基础。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②对账户余额和交易额进行重要性评估时,把审计时间重点分配到错报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

(四)审计计划前期对审计固有风险的调查是制定审计计划、关注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前提。

1、调查的重点是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承受外界的压力及其业务性质、容易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和账户交易额。

2、调查的方法。①通过询问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对诉讼案的调查了解,确定管理人员的诚信度,如果管理人员的经营诚信度高,那么固有风险就低。②通过对报表的阅读和查阅借款合同来了解管理人员是否遭受着异常压力,如果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被银行逼迫还贷、企业已连续几年亚种亏损,那么管理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大,固有风险较高。③关注被审计单位容易错报的的会计项目,例如,被审计单位常常以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存货和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因此很容易产生错报或者漏报。④运用专业判断,确定账户余额的可靠程度。例如,或有损失,坏账准备,存活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等账户金额,出错的概率比较大,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其固有风险的水平。毕业论文,内容。⑤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和复杂交易。例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确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关联方交易以及下一会计年度初的销售退货交易,可能意味着被审计单位有“粉饰”会计报表之嫌,相应的固有风险较大,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期要特别关注。毕业论文,内容。

审计计划前期外勤调查工作结束后,审计组负责人应召集会议,紧紧围绕审计总体目标对计划前期调查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实务操作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程序,形成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材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计划,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核算,是固定通过某一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形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流程。一般说来会计核算流程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应对这一趋势。于是引起了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会计业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组合,其中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具备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存在的问题

顺序化的业务流程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基础流程,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摘要内容就是会计凭证,即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

在一般的情况下,顺序化的业务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在日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传统核算流程日益显得迟钝、僵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更具灵活性的流程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内外部信息建立最合适的流程,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二)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单位的负责人主观意识不够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真实性有些漠视。各单位之间的也缺乏沟通,加之会计体制复杂多样,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很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前进论文格式范文。然后是会计管理环节的弱化以及缺乏指导,加上会计队伍缺乏主人翁意识,大部分私营企业的会计为打工人员,缺乏归宿感,其职业道德和开拓的精神的淡化了。最后是我国总体上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虽然每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总人数不少,但是能真正担当某一职务,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很少,加之,我国每年的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是当前人才数量无法满足的。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已经显露出了迟钝、僵化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认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企业按职能分工的管理模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安排工作,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业务为重点转变,从人为分工向业务需求转变,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和服务质量【2】。随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逐渐突显,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业务流程作了一定的研究。

吴旺盛认为会计核算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他强调的“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与国外研究的主张是一致的。

袁树民认为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现代会计应该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新时期,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流程。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基础会计核算数据向会计核算系统中央处理服务器直接汇总,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核算流程再造,动态会计平台通过向中央服务器传送原始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成本的真实性。还有优化核算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会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记录、汇总、查询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取消内部往来的单据传递和重复核算、对账等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人员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袁树民依然强调了“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主张以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

随着科技手段在各行业的渗透,会计核算也引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无法比拟的技术手段。就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来说,它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十分相似。实际上无论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化软件,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开发的软件,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流程在细节上都差不多。

流程中,消除了原始系统中的账簿等数据重复存储的部分,使得数据更加单一,直接明了;实现了会计数据采集输入的自动化,尤其自制凭证部分的数据来源,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成本;自制转账凭证直接记账,不再审核,遵从“上游审核过的数据没必要在下游进行二次审核”的设计原则,简化的审核程序,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更强;增加了预测未来、辅助决策部分,提高了预期值;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调用尽量实现自动控制而非人工控制,增加了共享交流的机会【3】。同时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数据传递关系,而且存在系统间的控制关系,包括调用控制、时序控制等。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流程更加便捷、迅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实施办法

(一)首先要确认核算流程重组的内容和目标整个核算流程的重新组合,需要先行制定计划,明确重组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努力使改革方向明确、任务具体、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要结合当前具备的资料条件,评估优化的等级以及在原有基础上优化的程度。而且,这个任务目标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流程重组更多的是属于服务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速度、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追求。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流程的全盘否定【4】。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干预手段使得在原有流程有所突破,屏弃传统核算流程中滞后的因素。

(二)转变会计人员陈旧观念

以往的私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会计核算缺乏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解决好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障碍会计核算流程优化,打破陈旧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实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从核算向管理与控制的转变,从而将信息技术、会计方法与管理融合。企业方面要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培训,促成会计人员拥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使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积极的风险观念。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对于存在风险要改变过去的消极态势,要具备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

网络系统观念论文格式范文。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各自为战的局限状态,以网络为桥梁重新认识会计核算,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会计人员思想中构建新的核算理念【5】。

(三)会计部门组织结构的重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部门组织的变化,由于上述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再对诸如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项目进行分开核算,所以也不再需要按此划分专门的岗位,并且由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前移到业务部门进行,会计人员不会再被困于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中,所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部门需相应地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部分职能部分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各职位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统部门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定期维护;财务小组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会计实务工作转向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由前线工作转为后台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收集、操作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监督与分析,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分析。

(四)注重会计系统流程监控

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参照COSO模型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框架对我国企业进行整改,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加以梳理和重构。同时,萨班斯法案重要的要素之一即是对工作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的控制,将原有的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转变为规范一致的管理流程,这正是我们创建严密的会计系统流程监控体系的有力依据。在SAP新版本的设计中,已经融入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基本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立标准流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总之,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了协同和无缝连接,使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变成现实,使供应链上的信息需求者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些核算流程,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实现会计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手段的创新,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观念更新,职能更新,只有会计核算流程中参与的各要素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让会计核算优化深入人心。对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当前,还必须有一个长期、深入的跟近过程,后期的监控和评估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地实施会计流程优化,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人员更好地认识核算流程,最终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14-2O.

[2]彭桂山,周莉,邱轶安.会计信息化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9):69-71.

[3]蒋尧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J〕.当代财经,2001(9):56-61.

[4]陈良华.供应链管理的演进与研究框架的解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9.

[5]陈虎.基于网络的会计核算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