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赏析论文

音乐赏析论文

时间:2022-06-20 17:2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赏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赏析论文

第1篇

办刊特色:

本刊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名音乐家们为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而构建成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而举办:中外名家艺术大讲堂。将平面媒体与娱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于为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与国内知名艺术专家全方位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并将其打造成为继《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之后国内第三个与著名艺术专家、学者接触的精英品牌。“举艺术名家之力,兴艺术教育之火!”是我们全力办学之宗旨。理念是学习、交流、传播、发展!以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中心、以传播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本着对艺术的传承发扬精神,为爱好艺术的学者们打开学习之门,培养创作新人,给有梦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能更多的发掘出潜在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作品。

目标群体

艺术创作的人 创作精神的人 谈论艺术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创新的人 关注音乐的人 爱好音乐的人

发行渠道

主渠道:全国各大书店、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专业院校)、邮局征订、报亭等特殊渠道

共赢传播:央视娱乐栏目合作、央级音乐电台、多家网络联盟、明星官方fans网站、唱片公司、星级写字楼、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度假村等。

主要栏目

    封面人物:音乐人物、艺人新秀等音乐人才!美术书法名家、教授!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体会到你的优越!

    谱乐声音:各院校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词曲原创作品展示台,让“伯乐”看到你的存在,让优秀作品为更多人共享交流,词作可寻谱者,谱乐寻找佳词的互动平台。

    校园沙龙:展示校园最新动态、招生、活动资讯,各大院校“名师高徒”专访,校园留言,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

    资讯:选登各影院、剧院上演信息,专辑发行等文艺快讯!

    音论乐坊:音乐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执教文坛: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第2篇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自2008年整合以来,可以看到课程的改革对这门课程的发展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5年期间,课程整合后有着怎样的调整和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名作赏析;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发展从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到今天,不足百年历史,而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中,中国音乐史的学科界定、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材编著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而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更重视文本讲授,课堂上有文理性而缺乏趣味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如今的大学音乐课堂中不被重视。在本文中,作者将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分析中国音乐史课程在2008年至今的发展、改革现状,希冀对本门课程的发展略尽微薄之力。

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与《音乐欣赏》课程的分离到结合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需求,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旨在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置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背景中来进行,同时也使得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促使学生的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2008年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整合为了一门课程。

如杨荫浏先生所言:“音乐史不能没有音乐,不能离开音乐,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如何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这两门课程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不仅是学科的整合,也包含了教学方法的整合。从2008年开始,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两门课程整合到现在,已有5年的时间,作为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将这门课程在整合以后的优缺点做一阶段性的总结:

优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通常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完成音乐的审美体验。这样可以利用直观图像、音响来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和欣赏、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相比较之前的以史论为主,课堂多了“声、色”,增加了课程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在情感的体验中达到教学效果。

缺点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时间跨度较长,课程设置总学时是一学年,共64个学时,存在着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总体矛盾。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地做出调整。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材有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书中囊括了中国音乐史的三个时期,分析了75首作品(附有谱例),较为适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也给予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脱轨

分析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音乐在教材中主要的内容是声乐演唱、声乐及器乐作品欣赏。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从这些内容来看,大学课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也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人中小学教学“学无所用”之处。

因此,在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尤其是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传授中国音乐史的知识,更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用单一或者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不仅不能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讲解理论的部分多采用讲授法、讲解法,而完成音乐欣赏的部分应该是多采用欣赏法、情景陶冶法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开来教学。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

当然,为了适应教学内容要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不管是理论的讲解还是音乐的鉴赏,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大量的增加,知识面也较广,因此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变革,也对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音像资料的建设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音乐史资料包括文、谱、图、音、像、物等内容。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的这5年期间,也在不断完善课程使用的音像资料。我们现在应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及信息与我们的课堂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音乐作品视觉化,通过建立虚拟的历史展现场景,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对音乐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有部分作曲家创作的一些古风作品,是在音乐学成果和音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社会发展情景所创作的作品,例如钱兆熹的《原始狩猎图》,运用骨哨与乐队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狩猎时的情景。虽然不能完全地复原以往的音乐,但是却能给学生们带来听觉的震撼,让他们能运用想象,对那个时期的音乐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音像资料的建设在大学史论课程中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如今,在各高校音乐专业中,音乐史的课堂所反映出的是缺乏互动,课堂效果不如人意,音像资料的完善对上课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文字与声响的结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主要是以中国音乐史的脉络讲解为横向线索,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赏析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作为纵向线条。虽然看似两门课程,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要将文字与声响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解中,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大量的文字讲解与图片、视频、音乐等相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对历史源流中的音乐作品有感性的认识。例如我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授中,根据每个时期会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以及乐器的演奏视频等,借助音响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美育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电子设备参与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个比较轻松、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也能让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有更加全面而且完善的认识,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深化音乐历史的认识,感悟中国音乐历史的魅力,通过文字与声响的结合使得学生对音乐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变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向前推进。它以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新的评价等强烈冲击着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使高等师范(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作为高师音乐学学科的核心课程、基础必修课程,它在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几十年来,我国承袭原苏联的教学体制结构,一直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载体的被动教学形式。加上又存在该课程与其它音乐理论课、人文类课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贫乏的状况,难以使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音乐新课程所要求的新型师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试图依据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总目标以及教学领域的整合与拓展,结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性质与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个人观点和看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照。

一、更新教学观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作为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在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以及音乐理论素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是发挥该课程教学效力的前提条件。

第一,确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有机联系”的观念。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普遍滞后于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尤其是缺乏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有机联系。这就导致很多课程的教学脱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大小与质量高低,音乐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第二、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的观念。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功能,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抹杀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和扩展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动思维、积极探讨的活跃状态。这样的师生互动局面必定能使西方音乐史这样的“史”课活起来,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第三,树立“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观念。以往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五分钟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今,教师们意识到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衰落。为此,笔者建议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综合、灵活地运用聆听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体验法、欣赏法、阅读法、讨论法、发现法、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法等。只要学生欢迎又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就该大胆采用。

二、扩展教学思路与教学视域

长期以来很多高师音乐系科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要么仅仅局限于作曲家和音乐作品的介绍;要么囿于传统思维模式,把《西方音乐史》教学限定于西方音乐历史本身的领域与范畴之内,教学呈线性模式,割裂与其他边缘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显然,这种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目标,也不能培养出胜任音乐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因此,笔者认为应在《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堂上扩展教学思路与教学视域。

殊不知,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形态发展史,更是人类社会的情感史;既要研究音乐艺术的社会意义,也要研究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意义。因此,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就应在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审视音乐风格的演变,认识各个音乐流派,领略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也就是说,在讲授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自身形态的发展变化,而要把这种变化放在其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的大环境中来考察,把各种影响音乐发展的思潮、事件、观念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貌。

此外,西方音乐史的教师应跳出单纯以“史”论“史”的局限,做到多种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将美术、文学、哲学、风俗学以及社会学等内容适当引入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如聆听现场音乐会,参观各种艺术展览活动、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等,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应以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师范性”,即重全面、厚基础而不求其精,重素质、厚创新而不求其深。因此,笔者作为一名教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师,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即既要符合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又要有利于他们将来能自如应对音乐新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音乐理论课,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层出不穷,经久不衰的音乐名作浩如烟海,各时期、各流派的音乐风格精彩纷呈。可见,如此卷轶浩繁的西方音乐历史、浩瀚无际的音乐作品、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都为教师挑选出让学生做出审美观察和反映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巨大空间。然而,在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中某些作曲家或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时代久远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诸多音乐表现手段复杂多变等原因,很难让初次接触他们的学生立刻产生审美反映。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该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并借助相关的姊妹艺术(如美术、建筑、雕塑、诗歌等)帮助学生了解该时代的风格特征,进而使学生产生对该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审美体验。例如:当讲到巴赫的赋格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感受同时代建筑和美术的风格特征,以此加强他们对复调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复调音乐的审美体验,领略巴赫作为复调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运用现代手法表现古典音乐的录像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理解,提高审美体验能力。例如:迪斯尼制作的一张《幻想曲2000》,其中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配上色彩斑斓的线条,使得原本高深莫测的复调音乐在流动的线条中变得异常形象、生动。此时的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音响的形态时,也逐步体验到其中丰富的内涵,并从音乐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中品味音乐,产生审美愉悦,获得全新的音乐审美体验。

(二)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大部分教师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以时间线索为脉搏,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直讲到20世纪现代音乐。在此过程中会碰到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内容、形式、体裁、题材都非常广泛,而且又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作曲技巧,如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结构等。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为薄弱、音乐涵养不深以及音乐分析能力不强的缺陷,在接触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大型奏鸣曲、歌剧和交响曲时,必然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倡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先给学生讲解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短小抒情的钢琴小品、艺术歌曲,再到大型套曲、奏鸣曲、赋格曲、交响曲等,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之后再回溯到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甚至更久远的时期,最后进入到20世纪的音乐。这样由简到繁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逐步得到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品味、艺术修养以及理论素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这些正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目标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大量西方音乐文化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西方音乐史的教师在教学中只会运用“ 填鸭式” 的讲解方法向学生灌输音乐史的知识点,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采用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法

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是将西方音乐史与相关的文化、艺术领域结合,例如音乐与文学、诗歌、舞蹈、宗教、美术、电影等,借助这些相关文化、艺术等领域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从多方位了解作曲家、作品,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且让繁复艰深的音乐史这样的“史”课更为生动、鲜活,易于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使“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至于将来能把它贯穿到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

(二)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法

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和范围既庞大又复杂,包括数不胜数的作曲家、不胜枚举的音乐珍品、悠远漫长的历史跨度以及纷繁多变的风格流派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若能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围绕特定内容展示丰富的文献资料、图片信息、乐谱和音响等材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授“中世纪音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此时期代表性的教堂建筑图片,如巴黎圣母院、圣斯提凡大教堂、圣马可大教堂、比萨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建筑。这些壮观神圣、凝重深邃的建筑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此同时,配合播放中世纪的奥尔加农、经文歌等。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对中世纪音乐的立体的风格印象,从而充分感受到中世纪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灿烂辉煌。

(三)尝试实践体验式方法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离不开音乐作品,在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听赏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尝试演唱或演奏作品。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早期复音音乐的认识,除了给学生聆听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及经文歌等多声部音乐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声部演唱。通过亲自参与演唱的方式加深对早期复音音乐的印象、认识与理解。在接触到各种音乐体裁时,如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唱的方式感受它们的风格特征、思想内涵等;像钢琴小品、小奏鸣曲这样的器乐体裁也是音乐专业大部分学生容易把握的,可以鼓励学生演奏作品获得对该作品及其创作者的深刻认识。这与音乐新课标提倡的“重视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

(四)多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方法

讲授法是音乐史课最常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单纯的讲授法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倍感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善于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谐和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这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后会自觉地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

结语

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多个年头的今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史论课程,作为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培养人才的内在功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不仅体现了音乐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也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23―113.

[2].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优化途径[J].中国音乐,

2007(3):96―98.

[3]李晶.西方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音

乐探索,2007(4):107―109.

[4]周炜娟.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史论课――《西方音

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06

第4篇

《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关于“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将其理解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结合当前社会状况,音乐本科专业应当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实际情况。所谓“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实际上就是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当然这里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广义性和普遍性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家教”,也应当是“复合型”的“高素质”教育者,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存,也关乎国民音乐素质教育的质量。当然,“复合型人才”的提法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要求知识面广,知识的融合度要高,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复合,深度和广度的复合。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系根据《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分设了四类课程:音乐学必修、音乐学选修、公共必修、跨专业选修。其中,前两类是指音乐学科的相关课程,后两类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技能,也能熟知专业理论,不仅通晓音乐学科,也能粗通其他学科。以此实现《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

《课程方案》没有明确“跨专业课程”的设置,这方面,我系充分发挥了长治学院做为综合性师范高校的优势,结合教育部对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要求,同时根据音乐专业的需求,积极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从而开设了一系列的跨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赏析、电影电视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朗诵与正音、戏剧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现代教育理论、中外教育史、汉语方言、中国文化简史、外国文化简史、中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专业外语文献选读、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大学语文等,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将来的教学与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这样的做法,必然带来与《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尤其是学时和学分上的出入:

从课程设置结构比例来看:总学时2537学时,比《课程方案》要求的最低限度2600学时还要少63个学时;而相关的公共课程1048(808+240)学时又明显高于《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总课时的减,少除了长治学院对各系整体规划要求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时间。笔者认为,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一位音乐学生,都必须以实践做为基础,而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在于课堂演唱(奏),更应该是舞台、实地教学的实践,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面进行了加强,详见后述。

第二,以上四类课程设置与《课程方案》提出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跨专业课程在《课程方案》被列在“专业课程”>“选修课”>“任选课”>“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类下(约216学时)。笔者认为:此类课程不是音乐学的专业课程,而是跨学科性质的公共课程,所以应当划归“公共课程”类下,与“公共必修”同级。这个看似无关宏旨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于学科概念、内容,以及“复合型”、“高素质”概念如何认识的问题。做为一个音乐教育者,多元视角尤为重要,将“跨专业”提升到与专业课同级的高度,是强调人文素养、强调多元视角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力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比《课程方案》216学时,跨专业240学时也明显高出不少,这同样是出于对学生多元视野培养层面的考虑。而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影响到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反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可以触类旁通。尤其是在对音乐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就毕业生论文来看,写作能力和研究角度也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与公共课程的增加是有很大关系的。

《课程方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中,强调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恰恰是在音乐本专业上强调甚多。而在“较高的文化素养”方面关注不够,这种长期的“不够”,也使得学生难以更进一步地具备“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由此,“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强调,是十分必要和紧要的。

《课程方案》“实践环节”实施应结合社会需求

“综合实践能力”是一名音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课程方案》除了对课程设置加以细化之外,还专列“实践环节”以强调其重要性。具体为: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艺术实践(6周,第二至七学期集中进行,第七学期安排1周时间作毕业汇报);科研实践(论文写作及答辩,4周)。其中,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科研实践,都应当以艺术实践为根本,毕竟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只有专业技能上过硬,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的实践,否则都只能是或为空谈,或流于形式。而强

调艺术实践,培养技能技艺,又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是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种理念,关键点是,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演唱(奏),等同于舞台上的演唱(奏)实践。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课堂学习与舞台汇报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而舞台表演也有差别,在学校音乐厅的汇报演出。还不能等同于诸如下乡、比赛、庆典等场合的文艺演出,二者对于表演者而言,区别在于心理状态――这对于表演者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点,观众的欣赏口味、评判体系,不同性质演出对于演员的不同要求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演员的现场表现。因此,我们不仅仅是组织校园内部的舞台汇报,还组织多种性质的音乐演出活动。例如,参加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开幕式文艺盛典(2007)、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录制(2008、2009)、文化部“唱响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贺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文艺盛典演出(2009)等,做为地方院校,这种机会并不常有,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学生们在国内知名导演、专家的亲自指导下,从根本上提高了师生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为学生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的这种做法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实践,也不是单纯为艺术实践而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方案》中提到的四种实践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补充的。因此,在强调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环节上,我们首先做的事情是充分考虑和观照社会需求。自2008年3月开始,我系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调查基础音乐教学现状,了解其实际需要及对我们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邀请中小学校长和音乐教师座谈。共同分析和研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文化活动;同时,长期关注各种用人单位、用人渠道的用人动向等等。以这些做为重要参考,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并在恰当的时机,强化或侧重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及更长远的就业发展机会。

既然《课程方案》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在教学目标上,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体现。音乐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既有的技巧、知识,又要敢于创新,敢于创造。《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我系每个学期定期举行学生汇报演出,鼓励学生演唱(奏)原创作品,哪怕是一首普通短小的歌曲,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建立自信开始,转而成为兴趣化的关注,进而系统化地学习创作,从而增强了能动性。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论在专业,还是在音乐理论课程、公共课程的学习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观。很多学生自发地写了心得体会,还有些学生根据当地曲艺、戏曲、器乐曲进行改编,这些都令我们教师颇感欣慰。

依托“非遗”保护项目拓展教学空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课程方案》也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在“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中一级分类(选修课一级)中专设“地方和学校课程”,规定以“约180学时,10学分”为参照系,“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内容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长治学院地处山西东南部地区,这里有大量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不仅有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沁州三弦书、襄垣秧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国家级传承人,还有迎神赛社、庙会等多种民俗活动;不仅有大量神话传说,还有大量文物古迹。这些为我们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由此,我们增设了晋东南说唱音乐赏析、上党戏曲剧种名段赏析、上党八音会以及民间音乐采风等具有晋东南地方特色的课程,并根据课程需要编写了《上党地区传统音乐概论》(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整理拓展出《资料汇编》和“系列丛书”。同时,根据本科设置特点,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托论文写作课程,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同时,将当地知名艺人请人校园做专题讲座,并教授学生唱(奏)民间音乐。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使教学空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这种做法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使学生感知并热爱传统,学习并传承传统;第二,学生以此为契机,可以采集汇报演出的创作素材,也可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而由此带来的深层影响是,使学生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过程,锻炼了“科研”思维,从而真正具备《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所讲的“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部每年对各试点学校下达明确的指导性文件,确定每年工作的任务与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制订相应的指标,对各个区域的试点单位进行教学量化考核。

2,教育部体卫艺司应当将各试点学校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教材统一审核后纳入国家统编教材范围。

3,建议各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组织本省试点学校向下发展自己的中小学教学试验基地,真正意义上推广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研改,将试点的各项工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

第5篇

广义上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有别于严肃艺术、精英文化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对应于英文的popular culture。流行音?罚?popular music)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因其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的赏析,可以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流行音乐的文本,即歌词,蕴含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真实语言材料。以深受学生喜爱的欧美流行音乐为例,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既有利于目的语训练,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意识。同时,歌手或乐队的背景信息和歌曲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同样,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欣赏中文流行音乐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开设流行音乐的赏析课程可以在音乐、语言、文化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二、研究目的

目前国内院校的相关课程以外语院系开设的英文流行歌曲赏析类课程为主。此类课程或者只侧重听力、口语训练,或者只强调歌词翻译和语言结构分析,或者只单纯地关注文化介绍,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未能将音乐、语言、文化三个元素有机结合,导致此类课程极易成为单纯的语言文化技能课程,日益凸显的枯燥性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一些艺术院系开设的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只是单纯从音乐层面上介绍流行音乐,完全忽略其语言和文化的元素,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言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需求。因此,建立音乐、语言、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充分考虑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系统梳理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同时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详细介绍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赏析,试图从音乐、语言、文化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课程“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自2016年起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本次调查选取2015年至2017年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方法,在课程结束时发放问卷,当堂填写并回收,确保真实和有效性。问卷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需求、音乐素养、学习态度、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共计150名学生选修该课程,但是每学期都有没选上课的学生旁听,因此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涵盖从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学生,其中男生97人,女生68人。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

61.1%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多数学生在上该课程的第一节课时表示选修此课程是因为被课程名称中的“流行音乐”所吸引。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实就是听歌与看音乐视频,忽略本课程的文化元素及连接音乐与文化的另一个元素――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载体,深入学习音乐当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不只是单纯地沉醉于音乐之中。

38.1%的学生是为了“拓宽知识面”而选修此课程。从问卷其他问题的结果与实际授课情况看,的确有一部分学生对音乐本身并不是特别爱好,但对音乐背后的文化很感兴趣。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学生对这门课的选课积极性很高,但是在文理科分布上呈现很大差异。理工科学生所占比例高达85%,文科学生仅占15%,且集中在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德语、俄语、日语等语言类专业。由此看出,理工科学生更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欠缺,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热情。语言类文科专业学生选修此课显然是为了增长专业知识。

(二)音乐素养

虽然有61.1%的学生是因为对音乐感兴趣而选修此课程,但是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在选修此课程前,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分清流行音乐具体有哪些类型,只知道自己听的是一些时下最流行的歌曲,对布鲁斯、爵士等经典风格基本一无所知,对摇滚的了解仅限于“吵闹”、“叛逆”等刻板印象。经过学习,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已有基本了解,最感兴趣的风格是乡村音乐,所占比例为32%。喜欢一般流行歌曲的占31%,喜欢摇滚的占27%,相对陌生的布鲁斯和爵士各有4%,而喜欢非主流或其他另类风格的仅为2%。

布鲁斯和爵士在欧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已成为主流音乐风格,但在国内依然属于小众风格。音乐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不同的风格类型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课程中系统梳理流行音乐的脉络,介绍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习态度

学生的出勤率能够直接反映学习态度。有41%的学生能够做到满勤,53%的学生偶尔缺席,6%的学生很随意,“有时来有时不来”。虽然无人选择“偶尔出勤”,但从教学实际看,每学期都会有个别学生只是在开课初期和考试时来上课,甚至还有一名学生仅在考试时来过一次,对考试形式和要求一无所知。

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本课程考查形式为当堂对某一首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考试时教师会播放两首音乐作品,分别播放三遍。第一遍为盲听,不介绍任何背景信息,直接播放音频。第二遍给出歌手、乐队信息和歌词,让学生对照歌词听一遍。第三遍播放音乐视频即MV。学生在两首作品中任选一首,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学生写作的文本来看,出勤率高的同学,在歌曲分析和评论模式上,明显借鉴了平常上课时老师分析讨论歌曲的方法。无论是观点论述还是谋篇布局上都较为翔实和有条理性。而出勤率低的同学的文本则只能通篇翻译歌词或是机械复述视频内容,缺乏自己的观点。几乎从未上过课的同学的文本就更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

之所以采取当堂写作的考查形式,是因为如果让学生课后写论文,学生必然会参考网络资料,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会直接抄袭网络原文。近年来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考试时还在教室里增设手机屏蔽仪。

(四)教学效果

1.转变听音乐的目的

选修本课程前,大部分学生听音乐是为了“了解相关文化”和“学习语言”,所占比例分别为42%和22%。另有15%的学生是为了“抒感”,21%的学生听歌是“纯粹娱乐”。

选修本课程后,因为“了解相关文化”而听音乐的比例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为78%。单纯?榱恕把?习语言”而听音乐的比例下降了18个百分点,仅为4%。为“抒感”而听音乐的比例为16%,与选修前基本持平。而“纯粹娱乐”的比例则下降了19个百分点,仅为2%。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音乐及相关文化的兴趣有了显著提高。一些过去单纯为了“学习语言”或“纯粹娱乐”而听音乐的学生,也逐步将听音乐的目的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了解上。

2.改变听音乐的习惯

不同的听歌目的决定着不同的听歌习惯。歌词是反映歌曲文化主旨最直接的因素,从听歌时是否看歌词这一习惯可以反映出听者是否有“了解相关文化”的听歌目的。

选修本课程前,学生中听音乐“边听边看歌词”的比例为10%,选修后提高为41%,增加了4倍多。“喜欢的才看歌词”的比例从选修前的65%减少为43%,这是因为其中有40%转化为“边听边看歌词”。“从来不看歌词”的比例由13%减少为5%,其中有高达62%的学生转化为“边听边看歌词”。选修前有2%的学生听歌“只作背景音乐”,在选修后则全部转化为“喜欢的才看歌词”。由此可见,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正确欣赏音乐和了解相关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提高音乐素养

很多学生在选修本课程前的音乐素养并不容乐观,认为诸如Taylor Swift、West Life之类的歌手所唱的歌曲就是流行音乐的全部。有别于其他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本课程并没有局限于单纯语言技能训练或文化讲解,而是将语言文化的载体即音乐本身,提高到和语言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音乐、语言、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因此,系统介绍流行音乐的历史和风格类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几乎所有学生的音乐观念都受到影响,有1%的学生甚至表示“彻底颠覆先前的观念”。在经过音乐观念的洗礼后,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本课程的学习对今后听音乐有所帮助,其中73%表示“有一定的帮助”,6%表示“非常有帮助”。由此可见,学习本课程后学生绝不仅仅知道了几首经典流行歌曲,或是学会了几句英语常用句型,从根本上提高音乐素养,为其以后继续了解学习相关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本课程区别于其他同类课程的一大特色。

4.促进语言学习

虽然选修本课程后,以“学习语言”为目的而听音乐的学生比例由选修前的22%下降到4%,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依然认为本课程对“学习语言”是有帮助的,其中73%表示“有一定的帮助”,6%表示“非常有帮助”。教授语言技能从来不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了解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很多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可能才体会到先前对于流行音乐的认识是本末倒置的。学习语言是手段,了解音乐文化才是目的。

5.增进对大众文化的了解

经过学习,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语言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与音乐相关的大众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改观。问卷数据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学习本课程增进了对与音乐相关的大众文化的了解。对相关文化“有所了解”的比例由选修前的26%上升为89%。选修前有63%的学生对相关文化“一知半解”,选修后这一比例下降到11%。表示“一无所知”的比例更是由选修前的11%降为0%。

音乐、语言、文化三种元素在教学中环环相扣,一脉相承。音乐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增进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体验到了全新的音乐熏陶,借助语言文本的学习,又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最终获得音乐、语言、文化三方面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教学满意度

教学效果的好坏无疑是检测音乐、语言、文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同样也是衡量这一教学模式可行性的重要尺度。

在网络时代,学习一门新知识并非难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基本都能在网上了解到,类似的网络公开课不少。如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体教学,而不是迷失在网上海量的资源之中,是三位一体教学设计中需要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务必要设计出切合学生需求、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合理整合资源,同时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实体课堂的生动性和交互性,切忌一言堂式的资源灌输,让教与学之间产生隔阂,让学生如同面对网络虚拟课堂的电脑屏幕。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需求分为表面需求和潜在需求。如前所述,61.1%的学生选修此课的最初目的是听歌看视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起初最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和看到的歌曲往往是他们熟悉的“经典歌曲”,这种表面需求恰恰是本课程极力避免的。流行音乐已有百余年历史,风格多种多样,经典歌手和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受到资讯、媒体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人熟知的经典流行音乐可能仅限于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之类的歌曲。这就需要老师大量介绍其他相对陌生但同样是绝对经典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潜在的需求。很多学生喜欢听陶?匆焕嗟?R&B(节奏布鲁斯),经过学习了解到R&B起源于黑人的Blues(布鲁斯)音乐。在了解Blues的经典作品后,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其实是Blues。同样很多学生喜欢听王若琳的歌曲,经过学习后可能会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Jazz(爵士)。

受限于课时,一些众所周知的经典作品,教学中只能一带而过。只有不断接触学习新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素养。如果只满足于表面需求,那么完全可以选择上网。走进课堂才能探索未知。教学中也有学生反映很多年代久远的经典作品并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时代在发展,艺术作品在与时俱进,年轻一代可能会难以理解和接受老的艺术经典。但是本课程的主旨在于拓宽学生视野,介绍他们未知的音乐文化,而不是强行改造个人喜好。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本课程可能是他们接触这些“难听”的经典作品的唯一机会。虽然不喜欢,但至少了解到有这样一种经典存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文化素养。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老师也会积极引导学生课下上网搜索补充更多课堂上无法详细展开的内容。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更多的学生开始在听课的同时,同步搜索老师授课所讲的内容,并实时和老师互动交流,极大地提高学习主动性。实践证明,基于上述理念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问卷数据显示,50%的学生喜欢“听课”模式,42%的学生喜欢上网与听课“两者结合”的模式,只有8%的学生喜欢单纯“上网”的学习模式。

相应地对本课程的总体教学满意度学生们给出了积极的评价。2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75%的学生表示“满意”,3%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有一人表示“不满意”。

五、结语

本课程突破了以往类似课程仅局限于语言技能训练或文化赏析的单一性,将课程的核心载体音乐本身提升到与语言和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深入探讨传媒、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化与流行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影响。

第6篇

论文摘要: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而电影是集多种符号资源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合理有效地利用影视作品有助于外语学习,使学习者立体式地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模仿和使用英语,使学习者在愉快的环境下自觉学习,从而激励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和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外语教学走出以文本和教师讲解为主的藩篱。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以英语电影为语篇语料,以大学英语听说和读写为着力点进行研究,以期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单一教学模式的藩篱,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异彩纷呈,路径各异,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探讨到实证研究都有所涉及,而且研究范式也呈多样化态势,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体系。首先以胡状麟(2006)、张德禄(2009、2010)、朱永生(2007)、韦琴红(2009)、曾方本(2010)等为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之探讨和研究。这些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符号语言学理论的观照下展开的。其次,诸多专家学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阈下对不同语篇进行的实证或个案研究,李妙晴(2008)、谢贤春(2009)等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以及电影海报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给电影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有张德禄(2009、2010)、龙宇飞、赵璞(2009)等,总之,这些路径各异的研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二、电影的多模态性赏析

既然电影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那么我们在赏析的时候也就应该多维度、立体式地进行赏析。由于电影话语分析涉及到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多种符号模态,以往人们常从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心理学、美学等宏观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而较少用以语言学为切入点的语篇分析方法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电影图像、音乐和文字相互兼容的方法。下面以《国王的演讲》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王的演讲》在音乐方面影片巧妙地选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作为配乐,与人物刻画、影片主题相得益彰。影片一开始就响起古典而优美的音乐,在配上一直古老麦克风的干净画面,使观众能够体验到一种在吵杂的现代社会中少见的古典美,这也给该片奠定了历史传记片的基本基调。

该影片在图像颜彩方面主要运用了黑白和灰色,灰蒙蒙的天空,幽暗的房间,微微闪着火光的壁炉,还有那雍容但并不华贵的宫廷,处处充满着二战大背景下的那份英伦色彩。电影中的图像选择也颇具特色,大多数图像表现了伦敦灰蒙的天、稠湿的雾、灰色的雕塑以及古建筑,还有绅士们的风衣、礼帽、雨伞,在雾都上空被云层遮掩的逆光中,但是极具魔力地呈现出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的变化在影片中也体现了叙事的进展和变化,刚开始的灰蒙蒙一直到最后国王成功演讲后出现的明亮的色彩也暗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影片最后国王的那段的演讲将影片推向了,期间的画面特写镜头也为演讲增色不少。

影片的语言也值得欣赏,从中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语境下如何理解地道英语的表达。更进一步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影片的理解大有裨益。

三、以电影为语料的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

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实践表明,运用电影进行外语辅助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虽然具体教学设计不尽相同,但我们应该遵循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利用影片辅助外语教学绝非在课堂里播放电影让学生观看而已,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听说教学时,除了像模仿语音语调、角色扮演等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保持听说的兴趣和动机。

第7篇

1. 体悟文章情感美。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时,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 探悟诗文哲理美

王国维论文之高妙处在于“意境”,中国古文论自古有“言义之辩”。高中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基础能力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意韵、探求文章哲理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学生能力提升,在审美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展现,教会学生领悟文章意蕴美探求文章的哲理是很有用的。如学美国诗人狄金森《篱笆那边》一文,我引导学生探求简单文字后面的重要哲理,让学生明白保持童贞和追求美好事物愿望的重要。再比如庄子《秋水》一文,如何让学生理解蕴涵在其中的哲理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赏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到“山外有山”的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做到既有趣,又有情,而且注重美,即加强美的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彩和名家作品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美。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说时时处处都能体现美的教育,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以及教师自身具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抒美的能力。总之,“欲育人者先自育”,只有教师提高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的自觉性,并不断地提高德育渗透教育的本领,其正做到“自觉”和“自然”,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8篇

“听、唱、想、说”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音乐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指挥要求无条件服从,这样就阻碍并限制了学生表现力和感受力的发挥,作为教师应当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例如:在欣赏艺术歌曲《魔王》时,在音乐中只有一个男高音演唱者,他在演唱时用不同的嗓音、语气唱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只有通过仔细的聆听才能听出叙述者的旁观、父亲的焦急、儿子的恐惧和魔王的诱惑。

教师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借助钢琴和乐谱熟悉主题旋律,学生在听完一遍乐曲后对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印象较为深刻,教师这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初步认识,从而了解到怎样的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有机的融为了一体,并且体验人物性格特征,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音乐艺术本身不同于视觉图像或文学形象,所以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角度都不一样,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小夜曲》这首艺术歌曲,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可以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音乐期间教师可以有感情的叙述,营造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使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

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一定要善于发掘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音乐欣赏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主动地感受,欣赏音乐也要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一堂欣赏课上不仅要有老师的形象生动地讲解,也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这样音乐欣赏课堂才能丰富充实。引导学生说出欣赏后的感受,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通过结合上述四方面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使学生和老师有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将文学、绘画等学科有机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孤立地、机械地、零散地教学,都不可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化感受,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有些音乐作品将文学、绘画等学科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更好的展现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围绕音乐要素,对比教学,更深层次挖掘音乐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音乐要素比较法,可将不同音乐作品同类的音乐要素作比较对中外乐曲或歌曲的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聆听的层次上,而应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的内涵,把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有些音乐作品虽然题材类似,但出自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这样音乐作品的旋律和风格也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对类似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不但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最终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本篇论文以最具代表性“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为欣赏课例,通过一系列具体教学案例的设计与阐释,试图寻找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法,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即学到音乐技能,又得到美的感受,以达到优化高中欣赏课堂教学设计的初衷。

作者:马垚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是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三个方面,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大力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特别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定教育培养方案,在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重新审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提出了人才需求挑战,我们就必须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一贯的师范教育教学制度,构建由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制定的课程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高师院校也就必须总结自身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不足,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评价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师。

有关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各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都研究制定了各自相应的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自在课程设置上的调整,都在于提高免费师范生的价值,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到的各项技能。尤其是根据我国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出了解高中新课程、理解高中新课程、有能力教好高中新课程的高素质本科毕业生。

二、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关于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学分都在50学分左右。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占4/5(36-40学分左右),通识教育选修课占1/5(8—10学分左右)。

通识教育的课程是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从思想政治、外语、体育、信息技术、国防教育等方面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识教育必修课的主要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外语综合能力培训》、《文献检索》。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组合供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多元性和广博性,为学生的自主选择留下了空间。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以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包括跨学科或学科门类的相关基础课程和本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其课程设置、学时、学分都根据各学校的情况研究制定,学科基础课程原则上都在前两年开设,属于必修课程。

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基础性知识而设定的,各专业开设都在两门以上相关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加强学科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向的原则,为各专业方向设置的共同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要强调基础性。

三、专业教育课程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能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最初构建和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模式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化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执教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

在本科学习阶段,使学生学习并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动向状态,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一贯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制度。

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其中学科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专业课程中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在70一8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占2/3左右,专业课程选修课学分占1/3左右。

1、专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对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的培养上,应加强师范性与教育性,体现为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培养基础师资的目的,鼓励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到相对落后地区长期执教,使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及培养目标更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依据。

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和方法高等音乐师范人才的培养,在坚持严格专业化训练的同时,兼顾我国不同地区师资水平差异造成的生源专业起点不同的特殊情况,进行学科专业方向学习的灵活调整,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音乐人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教育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到实际工作岗位后却不会教音乐,不懂教育规律与方法,不能把已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所以,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2)加强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自主化

在课程设置中,实现必修课程的学科化、选修课程特色化。精选必修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增加选修课门类,整合单项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化,使学生获得不同门类的基本学分,达到知识结构的均衡合理。

(3)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拓展

学生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课程以外,可以根据未来从教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进行学科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条件,选修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在乐器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有家乡地方特色的乐器进行专业化学习,回到家乡可以带领学生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4)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促进由学年学分制到完全学分制的过渡。

2、学科专业教育的课程要求

(1)在必修课程设置中,全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和反映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例如,在专业主干课程的钢琴技能课中,加入歌曲伴奏能力的训练。在声乐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加入自弹自唱技能训练,这些都为适应未来的教师工作、提高执教能力奠定了基础。

(2)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构建由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到中小学为期半年的教育教学实习制度。

通过观看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等,讲解教学环节和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去实地观摩教学。不定期的请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讲座,请大师到学校讲授大师课,提高专业水平。

(3)加强与基层教育现状的信息交流,积极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师范生免费培养教育特色。

四、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1、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艺术修养。课程包括古典诗词鉴赏、艺术概论等。

2、本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提高音乐基础理论水平,提高音乐基本素质。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曲式与作品分析、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复调音乐、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

3、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为声乐、钢琴(演奏与伴奏)、器乐技能训练(中国乐器、外国乐器)、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等。不同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研究制定了各自相应的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到的各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招生考试科目中,通常有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三门课程。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后,除了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学习外,在专业必修科目中,主要的精力也都放在了声乐、器乐的学习上。声乐、钢琴、器乐课程的学时也是较其他必修课程中最多的,大多开课为6个学期。根据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应大力加强《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学习。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中,合唱指挥的应用尤为常见,在本科学习阶段加强合唱指挥的学习,加强组织合唱排练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钢琴专业学习中,还应培养学生为器乐和声乐伴奏的能力培养。在钢琴专业课程中加入歌曲伴奏,并加入即兴伴奏能力的训练,为的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因地制宜的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在乐器技能训练课程中,学生通过对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的学习,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为未来的音乐教学拓展奠定了基础。

4、音乐教育专业限定选修课有:合奏与指挥、小型乐队编配、戏曲音乐概论、形体与舞蹈编导基础、歌曲写作与改编、音乐美学基础、音乐MIDI制作、交响乐队技能训练、民族乐队技能训练、合唱技能训练、合唱合奏基础训练等。这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在1—8学期都从不同学期开始进行。理论课程的开课学期可以在第一学期,并且学时较短。技能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时可从第二学期开始,持续到第八学期。

5、专业任意选修课: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音乐评论、音乐编辑、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法、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重唱与表演唱、声乐教学法、朗诵与正音、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教学法、中外管弦乐器演奏、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管弦乐器教学法、室内乐、戏剧表演与名作赏析、戏曲与说唱音乐、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电影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戏剧名作鉴赏、中国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专业外语文献导读、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地方戏曲赏析、音乐剧表演与创编、意大利语音等。可根据各自院校的不同教学条件与要求做相应的设置和调整。

五、教师教育与实践

1、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

2、学科必修课:学科教学论(音乐)、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等。

3、实践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粉笔字技能培训与测试、钢笔字技能培训与测试、必读书目阅读、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

第10篇

[关键词] 教学目的 策略 电影欣赏 分析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课堂上的普及,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师的教学方面主要是缺乏规范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研究的投入不足等:“目前,我国英语影视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扬先明,2007)。同时,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仅仅是抱着看电影的目的选择了这门课程,加之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这门课程并未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随意性很大,甚至导致将影视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杨先明,2007)。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高校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英语影视教学的理论体系,对英语影视课程应该教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教学模式如何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杨先明,2007)。

处于这个体系核心位置的应当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存在的意义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学策略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保证。

二、教学目的

目前在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中有一个误区,即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这门课程与其它英语专业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未形成明确的教学目的。

客观地说,当前有不少教师正在积极地从事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其一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的技能,其二是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诚然,赏析英文电影的确能够起到这两方面的作用,但据此就将这两点作为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最终目的还是有待商榷的。

确定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考虑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的水平和特点。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的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会或多或少地引入英文电影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把英文电影赏析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一般都是在三年级之后。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仍在专门的听力和口语课程中接受着系统的训练:同时,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包括专门讲授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课程,例如《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等。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赏析英文电影的目的仅仅是提升语言技能和学习文化,那么完全可以在英语专业的听力、口语、视听说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课程中引入英文电影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而不必将其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

顾名思义,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英文电影,因此和英语专业开设的其它课程一样,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目的也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具体的说是教授学生英文电影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英文电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明确了教学目的,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课程设计和确定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力求达到“赏”与“析”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三、英文电影欣赏的教学策略

客观地说,很多学生选择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初衷就是看电影,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用审美和认知学的理论来规范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英文电影的相关知识,而不仅是观看电影。根据电影欣赏过程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一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从而使其形成“审美活动所特有的一种态度一审美态度”(袁智忠,2000)。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影片的选择

英文影片的选择是进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在选择影片时首先要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即影片的主题必须是积极的、高尚的,内容必须是具有艺术性的、值得探讨的。随着世界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优秀英文影片不断涌现,因此,在保证以上所提到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对英文影片进行分类选择,从而保证影片选择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当谈论到某一部电影作品的时候,人们首先想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拍摄的以及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因此历史和类型是给电影分类的两种基本标准。电影诞生于一百多年前。它的历史并不算漫长和复杂。按照时间顺序对其分类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作为西方电影艺术主流的好莱坞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早期电影、经典好莱坞电影和后经典好莱坞电影。影片类型的划分主要依靠电影的题材、形式、风格或效果:根据题材可以划分为社会问题片、爱情片、黑帮片、战争片、科幻片、奇幻片、西部片、灾难片、犯罪片、诗史片等。根据形式可以划分为动作片和音乐片。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强档片、黑(新黑),根据观众的反应可以划分为喜剧片、恐怖片、惊悚片。

在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的前提下,英文电影欣赏课程所播放影片的选择应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根据电影的历史分类和类型分类标准选择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影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客观而科学地认知英文电影的全貌、系统地学习英文电影的理论知识、全面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避免因重复播放同一类型的影片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在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可以在第一堂课上做一个问卷调查,在选择的每一种电影类型中列出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问卷的结果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参考。

(2)电影理论的讲授

向学生讲授电影的基本理论是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关键一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学生才能够实现从被动地观看影片向主动地欣赏和分析影片的飞跃。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着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受到课时和学 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可以选择一些基本的理论进行讲授,例如角色与表演、叙述、风格等。

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有别于影视理论课程,学习电影理论并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而是进行赏析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单纯地讲授理论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在选定了某部的影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在这部影片中得以体现的一些理论讲授给学生,然后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去体会理论的应用。以《阿甘正传》为例,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电影,象征手法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可以先讲授电影风格和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并指导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去发掘“羽毛”的象征意义。

(3)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影片之前应该让学生对影片的背景有所了解,包括片中讲述故事的社会历史背景、主创人员简介、男女主角简介、故事情节梗概、影片所获奖项等。

鉴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分成小组去收集影片的背景资料并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筛选资料的能力,为之后的电影评论打下基础。

(4)欣赏指导

每部优秀的英文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教师应在播放影片之前就影片的亮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引导学生有侧重地欣赏。以《音乐之声》为例,“其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巧妙地把人物、歌舞、情节、气氛有机地融为一体…;二是所有的场面都实地拍摄…还选用大量湖光山色的秀美画面,令人陶醉…;三是高明地交织了三对矛盾冲突…”(徐阿李,2003;122)。

2、进入和共鸣阶段

进入和共鸣阶段是学生进行电影欣赏的实质性阶段,也是教师播放影片的阶段。一般说来,电影的播放方式有三种:通篇放映、分段放映和定位放映。鉴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采取通篇放映和定位放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进行通篇式的放映,保持影片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运用电影的基本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影片的角色与表演、叙述、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定位式的放映,让学生再次感受影片的亮点,加深理解,为回味性延留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及之后的电影评论做好准备。

3、回味性延留阶段

影片播放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从影片中获得的审美表象,这个阶段便是电影欣赏的延留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学生继续对电影予以解析、破译和玩味。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课堂活动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为下一步分析影片做好准备。

仍以《阿甘正传》为例:影片放映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进行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的学习,和学生一起探讨“羽毛”的象征意义。课后习题则可以布置学生思考和讨论这部影片中另一个象征元素“巧克力”的象征意义。

同样,《音乐之声》放映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影片亮点之一即三对矛盾冲突的交织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具体指出这三对矛盾。

基于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同时加深对电影理论和影片内容的理解。

四、英文电影分析的教学策略

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不应只停留在影片欣赏的层面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影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论。“赏”与“析”相结合才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为以后的学习乃至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

1、常见的评论角度

主题分析:分析电影的主题是电影评论的传统方法。主题是一部电影的主要观点。是编剧和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主题是电影的中心思想,它使所有其它的电影元素一类型、角色、叙述、风格一都围绕着它。主题的本质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主题有:广泛的人类问题、人生哲学、宗教和伦理问题、历史问题、国家和国民特征以及社会问题等。

作者论:“作者”指的是在商业化的电影工厂制度的局限下仍然可以在电影中烙上自己独特烙印的人。作者通过运用视觉风格让电影成为一种艺术。

结构主义:这是一种分析现象的手段,其方法是在二元对立系统中分析这个现象的基本结构。

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分析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针对妇女遭受的偏见和歧视进行批判。

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学是西格蒙・弗洛伊德建立的关于性格的理论,它从很多方面帮助电影研究。首先,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通过分析作者的心理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其次。对角色的内部心理进行分析:第三,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来研究电影。

2、教学策略

电影评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思考能力、语言水平和论述技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专业影评者的电影评论文章,供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影片进行评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同时,鉴于这门课程形式上的特殊性,期末考试可以改变传统的方式,采取以电影评论为内容的论文形式,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五、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手段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

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且是一门综合知识性课程。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不仅有使人愉悦的音响,而且它有着自身的思维发展逻辑、情感表现方式和意义。而音乐材料和音乐规则是音乐欣赏建构的基础和媒介,它们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构成,影响着欣赏者从音乐中得到的审美享受。

理论上通常将音乐欣赏按照欣赏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阶段:①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音乐的悦耳、好听;②感情的欣赏:对乐曲表现的基本情感有进一步的体验和把握;③理智的欣赏:在较高的层次上对作品的音响、思想感情、表现意义等作知识性、专业性的赏析。因此,在较高层次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除了在欣赏过程中要有音质较高的音乐音响外,还要具备很多因素。一是要求欣赏者必须懂得一些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段、结构和技巧;二是教学中要有声音、文字、图像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三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用到多媒体电脑设备,但一般仅限在某些准备材料较顺手的课堂上或精心准备的观摩课上。在绝大多数欣赏课上,多媒体电脑设备只是起到了板书的作用,课堂上的时间也往往会浪费在繁琐的操作上。尤其在器乐曲欣赏方面,想单独听取或介绍某一乐器特色时只是反反复复听几遍音乐而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音乐欣赏课的“笼统性”和“表面性”,很难达到较深层次的音乐赏析。然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发展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以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以往音乐教学中达不到的教学手段能方便地得到改善,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MIDI制作与数字音频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两大核心内容,在音乐欣赏课中,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应用:

1.音源(或软采样器)的应用

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相当数量的音乐作品可直接下载到MIDI文件,供教学使用。有些MIDI文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块音源(或软采样器)中就有几百甚至上千种音色,使用Sonar、Cubase SX 、Musicator Win3.0等MIDI编辑软件就能轻松播放这些音色。

2.音频文件的应用

丰富的网络资源,同样可以下载到各种音乐类型的音频文件,绝大数音频文件的音质是很好的,能直接供教学使用。mp3是最常用的一种音频格式,只要在电脑中装有相应的播放器或专业音频播放软件即可。音频文件可以选取任意时间开始或结束,并且每次的速度不会有区别。音频文件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均衡器进行调节,放大或缩小某些频段的声音,以便突出某一部分音乐。

3.音乐编辑软件的应用

能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专业音频软件有很多,如:Samplitude8.0就是一款具有专业品质、功能非常强大并且能进行全面录音、音频编辑、混音的专业音频软件。

首先,Samplitude8.0有一个非常专业的CD抓取功能,能够把电脑光驱中CD盘上的音乐直接抓取到电脑中,保存为wav、mp3、mpg、wma、ra、aif、ogg中的任意格式,音质不会得到任何破坏。另外现有磁带中的音像资料也可以通过Samplitude8.0转录到电脑中去,保存为想要的音乐格式。

其次,Samplitude8.0的音乐编辑功能非常强大,能够切入到音频素材的任何开始或结束位置,也可以改变音频素材的开始或结束时间。Samplitude8.0自带了很多专业效果器,可以给音频素材加入各种不同的效果,编辑好的音频素材可单独输出为任何音频格式。通过使用Samplitude交叉淡化编辑器,能够把不同的音频素材拼接在一起,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同样,我们也可以随意编辑MIDI文件。在MIDI编辑软件中,可以选取MIDI文件任意一小节的任意一拍开始或结束处进行播放,还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设置音乐的某一段反复播放。如果需要强调音乐作品中某些乐器或声部,在MIDI文件中可以随时设置某一个或几个声部独奏,并且可以单独调整乐器的音量、声像、力度、合唱与混响效果。也可以将一个快速MIDI音乐文件降为中速、慢速,比较因速度不同而引起的音乐形象差异,而且音质不受任何损害。专业的MIDI编辑软件都具有乐谱显示的功能,旋律线、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分析。在音乐欣赏课中,介绍不同乐器的音色时,可以应用MIDI编辑软件中音源(采样器)里的音色,这样工作的可操作性也就提高了。我们还可以将只有乐谱而暂无音响的资料制作成MIDI文件,它可以是一件乐器,可以是各种风格的流行乐队,也可以是庞大的交响乐队,这种工作需要教师有较强的MIDI制作的能力。

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我国进行,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改革与提高的问题。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音乐人才和音乐师资,如果在教学中不断发挥教育创新精神,同时改进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那么这将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牟新著《电脑音乐制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9月版。

第12篇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