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03:5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职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一)发展的现状
首先,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 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年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 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其发展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回归,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盲 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而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可用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 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 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 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再次,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高等 教育的一半。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 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在校生人数从117万增加到近880万。高职教育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我国高职举办形式主要有三种: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 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型和中专的放大型。某些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 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第二,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使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社 会“读书”指单纯做学问。中国人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成高低贵贱,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 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少人重学术轻应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重“白领”轻“蓝领”,视高职教育为“次等教育”,学生们不愿上,家长们不支 持,用人单位不重视,社会认可度低,使得高职院校招生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尊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氛围的形成。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中 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出现在校门上就感到不光彩。”[1]
第三,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 障。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普通高等教育,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 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 款。其中33%的学校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 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 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第一,政府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模糊。《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 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第二,对高职教育的定义模糊及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认识不清。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观点。
第三,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缺乏。能够真正满足社 会需要的高职教育人才,往往也是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企业愿意提供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而在企业也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更多成就。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摒弃传统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准确定位,充分认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的生产第一 线人才,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二,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提高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其次,政府应按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再次,职教经费投入应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鼓励行业、企事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等各种力量办学,充分调动企业办职教的积极性。用法律条文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对企业、个人、社团投资举办或捐赠职教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
第三,提高师资素质,壮大“双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教学成败,建设一支有质有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条 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体系;百年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刘娟(1981-),女,山东枣庄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讲师,工程师。(江苏 徐州 22114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28-03
笔者随江苏省高职机械教师进修团于2013年7月至8月到达加拿大苏安学院进行为期四周的学习培训,该培训项目主要由加拿大苏安学院(Suon College)和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负责。此次培训通过课堂学习、教学参观及文化考察等多种方式了解到加拿大的教育体制与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国高职教育现逐渐趋于理性与稳定,课程如何办出特色,使之既区别于中职课程,又区别于学术性大学课程,满足国家以及市场的需求一直是我国高职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加拿大的高职教育较为成熟,在高职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借鉴。
一、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简介
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学院成立于1966年,是安大略省第一所公立学院,也是加拿大政府正式对外公布的90所高等院校之一。
百年理工学院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被加拿大社会视为专业技术及专业技能人才资源输出、培训基地。
百年理工学院现有4个校区(Ashtonbee、Progress、HP、CCC),招收高中等级毕业生及社会生源,采取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双轨模式,每年可为约4万~5万人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提供多专业、多学制培训;学院开设100余种国际认可的专业,涉及商业金融、旅游管理、交通运输、保健、传媒等领域,并与多家世界级大公司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为各种专业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场所,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百年理工学院拥有单独颁发大专毕业证书、学士及硕士研究生证书的权利,且与多所北美洲(多伦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约克大学等)及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百年理工学院学制灵活,学生可自主选择,新生入学通常选择三年制,若中途感觉学习困难可转入两年制,若学有余力可转入四年制。学生在百年理工学院获得毕业文凭后,若成绩符合要求可申请到对接大学继续深造,合作院校承认所获学分。
二、加拿大教育体制概况
1.加拿大完善的教育体制
加拿大联邦政府重视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处于全世界前列,各省享有独立的教育自,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其他措施支持地方教育。各省政府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教育体制,对各类教育实行宏观管理。省政府每年会对提供的资金去向及用途作专题报告,对所投资学院的教学质量情况、招生情况、费用支出等进行跟踪报告,并给予公示,对于开支的合理性进行评审,让所有纳税人清楚资金的用途。
加拿大各省教育制度不尽相同,但学制大体相同,一般分为初、中、高三等教育级别。加拿大魁北克和纽芬兰地区执行11年教育制度,其他地区执行12年教育制度。各阶段学制如图1所示。受历史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及等因素影响,加拿大的大学教育融英国教育的一丝不苟与美国教育的灵活变通于一身,200多所高等院校主要分布在安大略省、魁北克省。
加拿大实行终身教育模式,教育对象不仅只针对适龄人群,也提供给已工作过且需要进行技术提升培训的群体。据统计,25~45周岁有工作的成人中百分之七十都会接受各种程度的职业教育。学校对于相同类型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学习时间组合,有3、4、5、6个学期及5或6个学期加1年 Co-op(带薪实习)的不同学制组合形式。其中3个学期的快速班专为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员设置;2年、3年学制毕业生通过相关行业认定可分别获得技工及技师资格。
灵活的教学模式确保职业教育能够满足不同求学者的需求,职业院校现已发展成为加拿大乃至全球的经济引擎,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发展程度已成为文明社会的评判标准之一。
2.践行“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加拿大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的共识为“了解学生,知道学生需求(由企业提供的好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只有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时,企业才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学生”。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全世界移民汇聚在此,人口343万人中的98%都是外来移民。在CENTENNIAL COLLEGE,国际学生占50%以上,学生的多元性(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不同的年龄及个性、不同的经济状况以及身体状况……)对加拿大教育教学带来很多挑战。百年理工的教师特别注重关心学生的多元化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1)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生就业为前提。任何一个专业的开设都以学生能否得到充分就业为前提。在申请专业开发过程中对学生能够胜任什么岗位、能够在那些企业就业都写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有清楚的了解。在课程设置上将就业时不需要的学科直接删除,学生在两年制的职业院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比四年制大学还要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常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每周2小时理论+2小时实践或2小时理论+3小时实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参与。
(2)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灵活多样。加拿大各类职业教育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等)及基本就业能力(交流、管理、职业素养和合作能力等)作为办学中心。在职业教育中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设计多元化的课表,将教学内容细化分解成可以理解的教学单元;关注性别差异在科技应用方面接受能力的不同;寻找各种途径与好动、顽皮学生交流沟通,课堂教学生动、丰富、互动、民主……绝大多数采用大纲、课程网站、课堂讨论、多样化教材及教辅资源、累加式考试、项目引导、课后答疑、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和多种现代教学技术综合运用等方式开展教学。
(3)设立学生发展中心,关爱弱势群体。百年理工学院的图书馆除了原有的提供书籍借阅等传统功能外还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向学生提供各种咨询辅导(包括学习辅导、语言辅导、心理辅导)。需要辅导的同学可提出申请,由学校招募相关同级或高年级学生并提供费用,建立一对一辅导体系。加拿大教育为有障碍人士(身体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提供人性化辅导,向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提供手语教学、为身体残疾的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无论是学校、商场还是公交车,处处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于乘坐轮椅的残疾人来讲,上公交车有自动升降装置、各类出口的大门采用按键开启式,这样确保每一位残疾人都可以方便外出求学、上班。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处处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以及行为。教师有责任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关心和指导,及时跟踪他们的学习、情绪和行为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和反馈。
虽然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教学带来挑战,但这种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促进了学校以更加规范化、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人才。
3.强化校企共建融合,让企业了解学生、接纳学生
对于学校而言,与企业沟通共建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成立专门机构——合作教育部,在学院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专门负责与企业沟通开展带薪实习项目“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的简称,也可翻译为“合作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Co-op”类同于国内所说的“工学结合”,是融合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加拿大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各不相同,依据专业教学需要、企业工作岗位及学生自愿等情况综合确定采用何种模式。典型“Co-op”模式见表1。
百年理工学院有两种国家承认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 programs(more than one work period)”模式和“Co-op Internship programs(one single work period)”模式。具体见表2。“Co-op programs”模式即“长期实习(指多于一个工作周期的实习)”,学生在校学习、企业工作各一学期,工作与学习的融合将对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对于行业了解方面有很大的帮助;“Co-op Internship programs”模式即“短期实习(指一个工作周期的实习)”,学生在校学习、企业工作各一年,学生和实习企业深入地彼此了解,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Co-op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知识带入课堂,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合作教育部在寻找企业,为学生提供充分实习资源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企业的新岗位、人才需求以及企业要求与学校专业项目的冲突,及时调整相关课程计划,在获得企业潜在赞助机会的同时,使雇主成为共同教育的实施者,提升学校知名度及就业率;另外,在参与Co-op的过程中雇主可有效应对用工高峰以及临时用工短缺,降低企业人才引进及培训成本并获得省政府所提供的减税优惠。
通过合作教育这一教育战略的有效实施,经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通力合作,一方面确保学校能够吸引高质量的学生来校学习,并使培养的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融入社区经济发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时刻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形成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己任,相关企业以“参与高职院人才培养”为荣的良性局面。
三、启示
我国高职教育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借鉴加拿大的成功经验,可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同感
加拿大的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研究“如何做”,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学生研究“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考虑“此次课使学生会做什么”,学生对于学校、专业的认同感很强,每个学习者在自由、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应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习平台,构建适合学生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同感。
2.进一步优化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满足企业需求能力的培养,学生取得专科学历的同时能够掌握多种技能。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为相当庞大而又相对独立的中学后教育体系,成为综合大学的重要补充。灵活的办学形式确保每个人,尤其是在岗员工能够很方便地回到学校学习相关课程,学校的大门永远向求学者敞开。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在政府的推动下,构建企业员工终身学习体制将会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昌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探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与湖南工业大学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2]金彦平.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王庭俊.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4]匡桂阳.加拿大Co-op教育的实施与优势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5]宋丽娜.中加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状况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链
随着社会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管理层次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对新技术、新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转向对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需求,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高职教育自诞生日起就处在一个与企业“价值链”相类似的“价值链”中[1]。
高职教育的“价值链”如下:
教育生源(普通高中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合作伙伴)→就业(升学、自主创业)。
2 高职教育的价值特征[2]
高职教育的价值是指高职教育对社会及对个人的作用和意义,具有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在价值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外在价值,为具有实践能力优势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和将认识方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职教育的价值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对于社会或个体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1职业与技术
职业性与技术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针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注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注重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同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将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作用的技术型人才,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一是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者或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基层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懂市场、懂企业、懂专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二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指向比较具体明确,基本上按照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专业,某一职业岗位(群)可能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组合。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强调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2地方与行业
从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来看,还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既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受到当地社会主流经济发展的制约。高职服务对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服务,为人的就业服务。因此,高职教育都是根据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等因素来办学的,培养的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工作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明确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地方性特点,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服务项目都密切适应地方和行业的需要,突出体现了其服务的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
2.3合作与互动
对高职教育而言,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型科研能力上。高职院校是应用性研发的重要阵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和其他类型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实习、实训、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在师资、教学资源上进行共享。产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和体验,这是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校企结合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需要,是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企事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统筹与服务作用,使政府、学院和企事业三者之间产生互动联合,拥有广东省交通厅唯一的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考试中心、广东省交通厅唯一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站、广东省交通厅唯一的丰田营销教育中心(f-sep)。产学研不仅强化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而且成为提高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2.4适应与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是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这是区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社会活动,必然植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中。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对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来体现。一是培养区域适用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通过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由于不同的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同的发展区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设置必然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其课程设置也会有所区别。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树立特色化的办学目标,才能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真正做到适用对路,才能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价值特征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才资源开发相匹配。人才资源的数量、素质结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先决条件和保证条件。高职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知识传播、知识物化的重要基地,贯穿区域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已表明,高职教育的发展能明显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区域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高职教育提出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同时,从区域得到办学经费和资源,根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设置专业,从区域得到绝大多数生源,毕业生大部分在本区域就业。所有这些,都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托区域。高职教育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很好地满足区域需要,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化。只有这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3.1从市场经济出发,调整教育结构,以适应区域动态经济和谐发展为前提
由于高职教育生源比较复杂,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千差万别,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系统性偏差造成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缺的矛盾,表面上看职业需求趋向饱和,但一些紧缺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却适应者少。要解决高职教育质量这一深层问题,必须从市场经济出发,调整学校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要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区域性,高职院校要依据自己所在地的特点进行运转,办出特色;二是产业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管理教育,使教育具有产业性;三是多样性,市场经济是多方面的,适应它的需要的高职教育也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层次的;四是灵活性,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数量、规格上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才能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真正共生共荣。
转贴于
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师资、生源、声望来实现质量的竞争优势。办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驾驭市场的能力。市场能力主要包括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招生、就业指导能力)。只有加强专业调查与分析,才能达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从招生专业结构上看,应密切结合市场对专业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则增加招生份额,调整或停办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从市场营销能力看,应关注本地区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当一项重大项目开工之时,就是该专业开办之日,就能使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的需要相适应,学生毕业之际,正是企业需要之时。
3.2从人才培养出发,不断创新模式,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
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要在新一轮的发展和竞争中形成优势、赢得主动,最重要、最可依赖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更加迫切需要加快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在继承与创新和借鉴与扬弃中建设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的、多层次的、灵活的高职教育体系和高职院校。
3.2.1以就业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创新[3]。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为学生个人就业服务。以就业价值取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高职教育突破发展的“瓶颈”的关键点。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发展以就业为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指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指培养学生的人品和开拓技能。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等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比较成功模式,是让高职院校走向企业、也让企业走进学院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有效的将学院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也打破学院和企业的界限,直接到企业进行定岗、定员、定位实习,并承担与正式职工同等的责任与义务。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谋生之术,而责任感、开拓技能却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这是立世之本、成业之策。只有两手抓,两手硬,让德育与教学两张皮紧紧地粘贴在一起,而不是彼此游离,学生才可能具备顽强的就业竞争力。
(一)适应了“学会生存”的国际大趋势
早在2O世纪70年代,毋冶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每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著名报告,疾呼生存教育的重要性;上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就是四个支柱的核心。于是,“Learningtobe”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学会生存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讲,学会谋取社会职业和工作岗位,无疑是其最紧要的生存能力;而这种生存能力又必然构成其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显然,拥有“职业+技术”优势、被定位为以就业为办学方向的高职教育,在性质和政策定位上就与“生存”、“就业”等关键词紧密相连。
(二)由中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所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社会和谐之基;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并且劳动力最多的中国,其就业问题又具有特殊性——青年就业、转轨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相互交织。青年就业状况映射国家经济成长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转轨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又事关城乡统筹以至一体化发展的成效。以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数以亿万计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的、既“高”又“职”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下称高职教育),如何将庞大的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深入的分析不妨回望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国际危机和1998年的国内特大洪水,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拉动内需;正是基于这一政策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启动了——教育产业化俨然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自前几年开始酝酿而2001年正式全面推行的高校扩招,迅速并大规模地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相应地,这种“驼鸟政策”的“副产品”是:当时被延缓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累积,经过3.4年的学习周期,终于在2004年开始爆发。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2004年教育部以《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正式确立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在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直面经济低迷的严峻性
(一)高职教育及其就业导向正走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当历史的脚步迈向2008年,世界金融与经济形势的突变,使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遭遇最严峻的考验。其实,早在2007年4月,本次全球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已现端倪,然而,世界并不以为然。中国基于自己的国情,对于经济增长的困境及其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就业难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方略一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新国策。
让世界始料不及的是,到了2008年8月,情势急转直下,美国次贷危机以致金融危机已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对实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三大世界经济体同时出现了经济衰退,从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强烈的波及效应。作为最大的新兴体国家,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显示2008年10月,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94.7,与9月份的105.3相比,下降了10.6,是2002年1O月以来预警指数最低的一个月;而当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4,与9月相比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此外,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满意指数分别为94.2和89.8,也都呈下滑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受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从目前来看,到2009年,其深刻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经济的明显下滑,带来的是失业问题的空前严峻。以沿海地区为代表的企业倒闭潮和一些艰难维持的企业的“员工长期休假行动”(一些企业迫于《劳动合同法》的压力,不敢公开大量辞退员工而采取的对策),造成了快速上升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失业。显然,那些非熟练甚至是半熟练的劳动力,在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底层的和中下层的工作者,无疑会首先进入这个失业大军;而直接面对并服务于这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受教群体的职业教育(当然含高职教育)无疑受到的冲击也是空前的。中国的高职教育及其就业导向正处在作出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
(二)实现从传统型到创业型的就业模式转变势在必行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那么创业就是经济活力之源、社会进步之翼、扩大就业的倍增器。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型到创业型的就业模式转变在于:
首先。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抓纲带目、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意义的就业只是个人行为,而创业形成的结果则可以是群体性的就业增长。也就是说,创业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手段,不仅产生一对一的就业效果,而且以一定的乘数创造大于一的就业机会。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资料,2007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总数达到520.5万家,吸纳就业6927.5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2621.4万家,吸纳就业5309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就业规模分别是13.31人和2.O3人,这意味着这两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分别是以13和2的乘数而创造就业岗位,前者和后者分别以一个人的创业创造13个人和两个人的就业机会。
其次。以创业促进就业更符合当前的就业特点。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青年就业群体越来越大,一方面,这个新生就业群体因缺乏直接工作技能和就业经验,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常常遇到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又与下岗失业群体不一样,具有教育水平较高、知识新和思想开放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越来越高。必须把对他们的创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兴起的,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国内大学校园。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其后,许多高校陆续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虽比普通高校起步晚,但高职院校可以立足“职业+技术”的独特优势,同时将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业意识融于他们的创新行动之中,定能使他们潜在的创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再次,把创业和带动就业相结合,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有效途径。单纯的就业通常只能使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而创业还可以使他们获得其他投入要素的报酬。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仅指金融资产收入,也包括创业过程中获得的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报酬),鼓励创业不仅可解决一个人甚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还通过劳动报酬和其他要素报酬,使收入份额向普通劳动者一方有所倾斜。
三、从传统型到创业型: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模式转变的方向性
(一)高职教育面临构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新型关系的新任务
处在市场经济最前沿的高职教育及其具有深远影响的就业导向,如何回应时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是一个事关其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全新诠释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提出了“实现从传统型向创业型的模式转变”的命题,其基本内涵在于:基于这一政策要求,高职教育要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新型关系;要转变社会服务方式,以教学和科研为支撑而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显然,这些有赖于高职教育能否从倚重教学转向教学与科研并举。
在传统型就业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往往是以教学的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取代科研而得以协调的,从而使其仅以单一的教学活动服务社会;而受制于现行的考核制度并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高职院校为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将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放在首位甚至是唯一的位置。在创业型就业模式下,高职院校单一的教学活动显然无法适应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将以“三位一体”的创新训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其矛盾也在这一实际的进程中得以动态地协调;而两者这种动态的调适本身就是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生动体现。
(二)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考察的历史宽远性
在当前社会转型(我国已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之际,正值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交织期)、经济走势已下行的关键时期,大学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对此,人们诉求于大学理想,寻找着大学的发展新方向;作为以发展技术见长而更具有功利性和工具性、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的中国大学的专门教育——中国高职教育,更是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战略抉择。回溯大学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历史演化轨迹,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从传统型向创业型的模式转变的更宽广而深远的维度。
大学的千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的不断冲突与协调史。经典大学理想鼎盛于l9世纪初而衰微于该世纪末,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生活;20世纪中叶后,象牙塔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大学,其理想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目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增加了服务社会的新职能,而且是生存方式和理念的改变:人才培养目的已从追求人的完善的终极目标转变到满足社会要求的现实需要,科研也从对纯粹知识的探求转变到对应用知识的更多关注。回到现实,正是大学社会理想和观念变化的缩影。
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学应该做什么、大学为什么而教、大学应该教什么[4]。“大学应该做什么”内含的是大学先后产生的三项活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矛盾及其协调。其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最为尖锐。由于针对高深学问的教学本身就带有研究的性质,而研究学问本身就完善了人格。因而在大学的理想中,无论是基于人的发展还是知识的完善,两者是能够结合的;然而,社会的变革及其对校园越来越大的影响,终归打破了校园原有的封闭式的平衡,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得她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大学加速了向社会的靠拢并具有了更多的实用价值,其经济社会功能日渐凸显——培养人本身的教学和为培养人本身的教学服务的研究以及纯粹科学渐受冷落,而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科研即社会服务型研究大受重视。科研的独立及其分化——分化出纯粹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或社会服务型研究,尽管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但更是由于其在近代工业革命中展现的巨大力量。精神的东西一旦化作为物质的力量,对社会的影响与改变就会巨大而又难以逆转。“大学应该做干}‘么”的冲突与协调,又引申出“大学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应该培养人的理性、个性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还是培养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而为个体的谋生做准备;其背后则是自南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差异及其整合。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别体现了大学与社会的主要的价值取向,前者彰显了精神发展需要,具有非实用性;后者则催生了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的分化,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用性。由于工业主义的发展以及生产领域中技术变迁的影响,一种专门的教育及职业的教育开始崛起并逐步从大学中分离出来。但过度的专业教育又会不断显现出其弊端,集中表现为仅为职业做准备的狭隘性。于是,通识教育,这个“现代版”的自由教育就诞生了。通识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延续,又是自由教育的现代再现,即强调以专门知识发展精神以及人作为国家公民的综合素质。“大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实为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协调。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就在于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中,学生能够进入到更广阔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视野。
可见,总是打上了那个社会烙印的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实为大学教育的“有用”与“无用”的千古之争;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现代大学,痛并快乐地接受着一个难以逆转的事实:那些顺应社会现实需要和发展要求的大学教育活动被认为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改革[N].上海证券报,2004-07—19(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
[3]高飞,杨冠宇.大学生刨业与.商情,2008,(2):13—14
[4]赵婷婷.大学何为——理想与现实问的冲突及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9.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内地;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75-03
台湾技职教育(台湾的职业教育通称技职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发展以来,形成了一套体系较为完整、机制较为成熟的教育制度。可以说,20世纪70、8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笔者有幸于2011年暑期随团赴台交流考察台湾技职教育的情况,重点参观和访问了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对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以下拟就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示作一些探讨。
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
(一)完备的学制培养多层次人才
与内地的职业教育不同,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及博士教育等五个层次,对应的教育载体分别为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附属研究所(各层次技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台湾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进入普通学术教育体系或技职教育体系。前者可以升入高级中学(即我们熟知的普通高中)、学术型大学或独立学院,与内地发展较为成熟的学术类高等教育类似;后者则可进入高级职业学校或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同时提供学术类课程和技能专门课程),学生可依据其成绩升入四年制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简称四技二技)接受高级技术培养或进入专科学校(简称二专五专)接受中级技术培养,其中,四技二技的毕业生还可报考职业技术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由此可见,台湾的技职教育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双轨并行的机制,上下衔接,体系完整,且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灵活性选择,如图1所示。与内地的高职教育相比,台湾的技职教育不仅定位明确,以培养各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而且学程的设置兼顾个人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其科学的定位和完备的学制使职业教育成为与学术型教育并重并立的另一教育体系,逐渐打破了传统的“重学历,轻学力”、“重理论教育、轻应用教育”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多层次人才。
(二)重视教学质量,提升技职人才素质
台湾的技职教育特别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其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是以构建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目标,以建立完备的教学品质保障制度为保证,覆盖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过程,涉及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课程层面及设备层面的完整体系。台湾技职教育将提升技职人才素质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建立合理的机制,多渠道、多角度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
首先,在教师层面,通过严格的遴选制度,选择兼具丰富实务经验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担任教师,同时构建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建立优秀教师选拔制度。其次,在学生层面,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外语能力,通过一学期(年)的专题制作提升学生在专业上的创造力,通过非正式课程如社团活动、课外实习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参访企业、了解产业结构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使学生具备适应职场的能力。再次,在课程层面,制定严格的教学品质保障制度,在学校、院系制定的教学目标及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使各门课程从规划、执行、评估到反馈修订都有严格的步骤及方法,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完整而严谨的课程规划,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就能为四年后毕业就业树立明确的目标,始终以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为宗旨。最后,在设备层面,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的需要,充分保证实训设施的配备,通过实际操作或模拟方式使学生能充分应用所学技能,同时配备相关仪器及多媒体设施,协助教师进行多媒体教材及网络视频的制作,通过信息化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辅助资料,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空间。
(三)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育与技术研发
产学研合作为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更新产业资讯,从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培育适应最新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填补产业界人力资源缺口,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能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专题制作项目获取相关科研成果,协助企业转型和升级。据统计,在2003~2008年间,台湾的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合作金额超过147亿新台币,学生参与人数累计达9380人,技术创新成果累计达2342件,技术转移成果累计达1851件。
以景文科技大学为例,在2009~2010年度,该校的产学合作教学绩效名列全台私立高校首位。学校以高薪吸引优秀的产业界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力图将最先进、最务实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邀请相关产业界人士给予指导,并在教学评估时提供意见,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校内教师与产业界专家共同授课的方式,使校内资源与产业资源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从育人角度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与内地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一样,台湾的技职教育也重视学生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上的培养。但与内地不同的是,台湾的技职教育并不是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是要求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培养优良品质。如景文科技大学校长讲述的一个例子:学校要求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参与某个社区的义工活动,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亲身实践,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从原本的不修边幅、不懂得分享成长为懂得珍惜生活、乐于奉献的青年。学校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项目纳入学生品行考核范畴,同时也将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考核内容,通过双向的考核制度保证在具体实践中开展的通识教育的强制性和连续性,有助于从育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潜在课程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所谓潜在课程并非通过实质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而是一种间接的影响,通过学校的环境、设施、学习环境的改善等缓慢长效地影响学生的心智和处理事务的态度。
例如,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在生活区中增加学生讨论区,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注重美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废水回收系统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理念;校园内配备无障碍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的胸怀;提倡师生间的关怀与尊重,同事间的和睦团结,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校园伦理风尚。可以说,潜在课程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良好案例,台湾的技职教育中潜在课程研究内容之细致、理论之完备确实有内地教育值得学习的地方。
台湾技职教育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内地的高职教育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但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高职教育仍发展较慢。然而,从最近互动频繁的两岸高职教育交流局面来看,内地的高职教育,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的先进经验,利用地缘优势,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
(一)构建多层次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内地的高职教育应借鉴台湾技职教育在学制设计、人才培养上的宝贵经验,完备和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内地的高职教育之发展受限,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受教育者认为接受高职教育属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之所以有这样的偏见,根源在于内地的职业教育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满足感和成就感,专科层次的职业技能培养使受教育者在看重学历的社会舆论面前备受压力。缺乏完整教育学制和培养机制的职业教育使学生不能获取通畅的上升渠道,职业教育难以形成合理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与学术型高等教育相形见绌。
笔者认为,内地的高职教育应尽可能地为高职学生构建完整和通畅的上升渠道,尽可能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构成高职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的培养体系,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体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尝试建立与台湾技职教育对接的试点,鼓励有条件的闽籍专科高职毕业生到台湾的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深造,获取本科以上的职业文凭,允许两岸的学历互相承认,即借用台湾技职教育的完备体系培养内地高层次创新型技职人才,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台湾就学率较低的状态。
(二)明确教育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内地高职教育在定位上应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在学生培养上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为最终目标,从而构建起保障教学质量的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应在充分进行行业调查、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准确数据,并定期追踪和更新,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相关核心课程,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就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应通过建立和执行评估机制保证教师的教学目标始终与设定的教学规划一致。
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除了教务处的作用以外,还应整合各院系、各专业的资源,不仅要单一地监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多层面地综合设计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案、学生职业探索方案,甚至是学生的生活规划方案、基本道德观方案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树立教学特色,培养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内地的高职教育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合作,主要还应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进行制度上的改进。
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立法或立项,出资或补助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和学校的负担,引导企业参与到产学合作项目中来。同时还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对成果绩效优秀的合作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奖励或税收上的减免等,吸引企业界人士和学校的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产学合作项目。
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应用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宝贵价值及校企合作的共赢性。一方面,应鼓励企业有经验的技术员或研究员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配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和扩展,允许学生和教师充分参与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
再次,学校的师资结构应注重具有实务经验教师的比重。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定期脱产到企业学习深造,提高其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应以高薪吸引企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及培养计划的制定等,将先进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另外还可以效仿台湾技职院校“专题制作”的做法,把学生的毕业实习与“专题制作”结合起来。内地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平台的作用,学校应加强监督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项目中,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相关专题的制作。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潜在教育的作用
台湾的技职教育对潜在教育的研究和应用有很多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借鉴的地方。虽然我们在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软件建设上,或者说在人文情境上仍缺乏明显的特色,从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潜在教育中的作用。学生社团建设应加强活动质量,除了关注校内的活动以外,也应增加对校外公益性活动的关注,可以延长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社团建设成为潜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开展具有校园专属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环保宣传、健康教育、社区困难家庭辅助、幼儿学前哺育服务等,可以充分利用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氛围,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技能。另外,可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在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等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校外专业辅导等活动纳入通识课程的考勤考核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推动闽台高职教育互访交流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特殊的地缘优势使福建的高职教育在对台交流上处于前沿。闽台之间的高职教育互动交流可以从合作办学、学术互动进一步升级为资源互补、教学质量认定、学分学历通用、灵活就学等。例如,可增加福建的高职院校师生赴台进修的比例;允许闽籍高职学生获得台湾本科以上职业型学历,且两岸学历互认;允许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在闽创立分校或培训点,使学生直接享受台湾技职教育资源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台湾在闽的产业转移特点,使两岸的产业界、学术界联合起来,让台湾的技职院校和企业成为产业研发的智能库,让福建的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具备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人才库,使在闽的相关台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成为产业链延伸升级及技能型人才配给的受益者。这样,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两岸产业布局相配合,不仅可使学生在毕业就业上有对接的可能,同时也可使福建的高职院校建设更具特色。
台湾的技职教育无论在宏观的学制设置还是微观的具体课程管理上,都有很多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及其主管部门学习借鉴的地方。交流互访有利于增进两岸高职院校间的互信与合作,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梳理办学思路,构建独立完整的学制体系,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两岸高职教育资源互补,将是今后内地高职教育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政策与人力培育发展[Z].新北:台湾景文科技大学,2011.
[2]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28-31.
[3]周肖兴.赴台教育考察的思考[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10):1-4.
[4]韩娟.关于闽台技职院校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37-39.
[5]张志华.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学生教育培养的启发[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25-27.
[6]王炜波.台湾技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82-85.
[7]民建中央考察团.台湾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6):60-65.
[8]林东.我国台湾地区与内地职业教育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36):33-35.
[9]林辉亮.加强产学合作提升技职教育品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31-35.
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职学校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高职教育教师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精湛的操作技能,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能力。高职教育涵盖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方面。教学的环境在教室和实践基地之间转换,因此,高职教育教育既要有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力,也要具备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2]。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也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教育教师教学素质的不足之处
(一)知识结构不完整
高职教育教师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学历教育等学校教师升格而来,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在新时期略显陈旧,有些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对学生从事的行业发展不加考虑,满足于将基本概念讲述清楚,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开展相关教学实践。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对教师与学生都构成了影响,制约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思想不适应新时期教学形势
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具备了丰富教学经验,一方面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也带有深刻的学科本位思想,较多的遵循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形势[3]。高职教育本身带有特殊性,有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有的教师只注重实践能力的传授,忽视理论学习,或只重理论,对实践操作较少指导,教学思想过于僵化。
(三)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出除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学历教育等教师以外,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也适时从社会上考聘了一部分的年轻教师或企业一线管理人员,这些新入职的教师因为先期并未接受系统的实践课程学习,实际的教学经验及实践教学技能都短缺,致使动手实践教学能力较差,不能较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实际。此外,原有的教师,在实践能力上缺乏及时更新,也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能力不均匀,创新意识不够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具备良好的理论讲解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手口并用能力。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教师或是经验不足,但新设备的操作技术掌握较快,或是教学经验丰富,但欠缺新设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了教师队伍能力出现分化。此外,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也缺乏有效手段,创新意识不够。
三、增强高职教育教师教学素质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使教师掌握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做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又能使学生对本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详细了解,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及“精品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补充新知识,对教学涉及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现状与趋势做到相当程度的掌握,并把相关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二)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
强调教师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使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意识到所承担的教学重要性,启发教师不断钻研学科教学,建立起强烈的责任观念。通过各种学科教学会议,深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团队意识、进取意识及竞争意识,适时推出教师教学研究新课题,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素质的螺旋式上升。
(三)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培训工作常态化
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及进修学习,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高职院校要加大教师资金投入,适时增加教师的工资收入,保证教学的稳定性,连续性。及时使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定期开展教学评价,对在课堂中及时引入行业生产新理念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增加高水平教师的公开课数量。
(四)加强校企联动,推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新的教育背景下,要实行学用的有机结合,加强与社会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打通校企的合作渠道,推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4]。增加培训实习机会,建设企业牵头,学校配合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自身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借助企业的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四、结语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言者,好的教材应该能够把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和方法渗透到知识体系中,所以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教材应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融入教材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真正使学生成为一线企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换而言之,高职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技能;不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应用的能力。
一、高职教育教材现状分析
通过对15个专业200多本高职专业教材的应用情况调研分析,发现高职专业教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新生专业教材匮乏。目前高职教育教材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随着各种技术行业的多方向分化激发了高职教育专业的派生和扩展。以农业技术类为例,2010年目录内专业数有11个,2014年已增至23个,2014年仅目录外高职专业就有637个。再如原有的铁道信号专业分化为城轨交通控制、高铁信号和铁道信号等。原有的一个专业领域可能派生出多个相关的技术型专业,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技术细节却大相径庭。新行业新技术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有成型的指导性资料。这就导致了教材的严重缺失。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教材体系滞后的冲突。国家已经意识到各个行业的发展急需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大量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史无前例地被重视起来了。行业的专业分化和技术更新催生了很多新型专业,也促使各专业进行一波又一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以本人熟悉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4年内多次调整修改,但教材依然是老调重弹。又如高铁信号专业只是在原来铁道信号专业的基础上删减或增加一些知识点,教材体系依然沿用铁道信号专业的,这种情况在目前这种职业教育新生专业不断涌现的状况下屡见不鲜,看似不同的专业领域可是课程及教材体系雷同率极高。
3.教材内容缺少高职特色。目前的高职教材,大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删减、增补而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轻视应用技能,虽然很多都标注着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牌,但在一线教师调研时80%以上普遍反映,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这些教材依然有90%的内容不能从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去提出问题和设计知识点,不具备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理念,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即使有很少一部分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高职教材,也只是原有专业教材的重新解构重组,少有把典型工作任务流程作为贯穿知识体系的教材出现。
4.教材编写队伍存在的问题。①教材编写队伍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专业师资从数量、质量上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专业师资大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可能专业理论足以为师,但他们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本专业对应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特色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均有不可忽略的缺失。(调研中发现,某专业教师双师率100%,可是实际具备实操技能的不足50%,大部分老师只是拿了个证而已)。高职教材基本上全是这些在职的高职院校老师在编写。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编写教材,他们仍然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主编写出的教材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色,难以符合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②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不够。高职教育是为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所以高职教材的编写应打破原有的教师编写的观念,提倡以企业一线技术管理者为主导,高职院校教师为辅的理念。企业技术人员更了解工种及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流程,懂得工作任务需求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校教师更熟知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这样由一线技术人员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架构出即符合专业知识体系又具备工作过程理念的教材内容,由在校教师把握教学组织的编排,这样校企双方相辅相成查缺补漏编著的教材才是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调研教材200多本,只有14本(7%)有企业人员参与,其中4本(2%)企业人员是主编之一,可见,企业技术人员主导高职教材的编写的积极性很差。大部分编者都在前言中说明教材编写是在进行了一定的企业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实际如何无从知晓。③编写人员编写教材的功利性太强,责任心缺失。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潮影响下,高校教师也不能独善其身,职称评定、科研任务等压力使很多教师不顾个人能力限制,若干教师相约东拼西凑相互抄袭就能编写出一本教材,出版行业把关不严,没认真核对,导致高职教材多而乱,符合高职教育核心价值特点的少之又少。
5.高职教材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脱节。高职学生毕业不仅要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而且要通过专业技能鉴定拿到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双证制。它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技术和技能。但由于高职教材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不够,缺少互动沟通平台,也没有校企实质性合作机制激励,导致高职教材的编写内容和标准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鉴定标准不对接。调研中某院校某专业近两年参与编写过教材的教师有20%,其中了解行业标准的不到10%,熟知行业标准的只有2%。
6.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缺乏案例支撑。目前的高职教材,大都是传统教材知识体系的解构重组,由于编者水平的限制增加行业新技术新内容的很少,更谈不上寻求案例支撑了。调研教材200多本,其中有案例提供的只有12%,绝大部分仅仅是理论体系的堆积。
二、高职教材建设优化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高职教材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我们应该寻求思路予以突破。
1.加强教材编写制度规范化管理。在高职教材编写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管理机制,高职教育主管部门或高职教育学会联合企业的行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及高职教育专家形成高职教育教材开发管理机构。由该机构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各个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规范不同专业教材编写的范畴,明确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所需要的资质,严禁资质不够的教师或行外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完成由本管理机构内对应专家组审核,才能在职业院校流通使用,没有经过认证审核的教材不被采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师蜂拥式编写教材的乱象。
2.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根据对应工作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由一线技术人员主导把传统的教材进行解构重整,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流程层次设计教学内容,把岗位专业知识及新技术融入教学环节,教师参与教材的教学组织编排,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雏形,在教学中试用并改良调整后交付出版部门审核出版。
由于企业技术人员主导教材的内容布局及环节设计,必然会把岗位技能规范及行业标准渗透到教材内容中,从而加强教材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性。
3.加强校企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后备资源库,邀请一线技术能力强的技师利用淡季到院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式讲座,学校给予一定的报酬;同时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的刚性制度,增加教师认识一线工作任务实际案例的机会,并锤炼岗位技能。这样对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实践能力、编写教材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并且具有长效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技术应用型
一、引言
社会发展既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也需要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突破式扩张、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创新性不足以及职业教育的“非职业化”导致了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并呈蓬勃发展之势,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正显示了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特殊功能。然而,高职教育毕竟发展时间不算太长,而且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要在社会上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本人通过几年从事高职教育工作实践,现就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浅谈几点体会。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准确定位。
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目标准确定位,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更是高职院校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目前许多学校提倡“开门办学”,其目的就是与社会接轨,高职教育本来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就必须要和社会有效过渡。因此我个人认为,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学校应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为学生联系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目的性教育”,甚至有可能的话可以开设校企合作班、订单班,直接开设社会所需紧缺人才的专业,结合社会实际,打破高等教育“象牙塔现象”,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走向市场,适应社会,为企业做事。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应该说是最切合实际的,即社会生产实习――学校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科学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在学校中体会掌握到社会生产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又可以在实训基地社会生产中加强理论的学习,另外在一些教师和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创新性科学研究。但是,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对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实施的难度较大,因为一方面多数院校在这方面的投资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数公司企业带有盈利性质。因此,我们必须在产学研上下功夫,只有真正做到产学研的协调统一,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创新型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有全面具体的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但又别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为今后成为高科技人才储备知识。而高职教育是技术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对其学生是针对比较具体的目标培养的,不同社会的定位直接导致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比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因此对学生的要求重点应向技术实践偏移,当然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应以“基本够用”为前提。
其次,有必要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生源是最主要的体现其生命力的指标。而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其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欠缺。这类学生大部分高考分数都不是特别理想,他们的中小学知识结构和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比较有限,因此就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老师要把一些必须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必要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或者通过实验来演示,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而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赶进度,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上课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
(三)高职院校的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应有特点。
高职教育的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应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进行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一般来说,应优先考虑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这类教材是我国教育部门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制定的,这类教材比较适合这一层次的需要。然而对于一些专业,很少有专门的独立的教材,那么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社会发展,由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自己编写教学讲义,并且可以不局限于规定的课时时间,以灵活的形式来实现。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培养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
与其它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创造各种实践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完善实践条件,保证实践的质量。学校还应鼓励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取证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五)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制度。
学校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制度。考试一般都具有以下多重功能:(1)考试的评定功能。考试能评价、鉴定应试者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2)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考试能够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教学与学习的信息。(3)考试的教育功能。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能力,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考风考纪等诸多方面。科学的考试,对考生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功能。(4)考试的激励功能。考试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平台,考试如同收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成绩优秀,体现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就,这种成就感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及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要体现“能力测试”,对考试命题就提出了较高要求,考题要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除了使用的较多的动手操作考试,还可以突破现行的闭卷笔试,适当采用一些开卷半开卷的形式,甚至可以考虑面试和答辩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前提是要能体现上述考试的功能。当然各种形式的考试侧重点也不同,各有优缺点,老师可视情况而定,也可多种形式结合,扬长避短。最后把课程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亦可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的形式。
三、结语
以上是本人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请指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进行百倍的努力,认真实践,才能实现这项改革的成功,从而将我国的高职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耿玉霞,曲玉香.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
【3】滕海燕.浅谈高职教学改革的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8,1.
【4】白云霄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
【5】杨厦,张玉青,代伟,黄丽,杜娟,张艳波.论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我院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网络教育 高职教育 教学模型
1 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师和学生所担当角色的现状及愿景
在传统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以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比较固定且单一,仅仅来源于授课者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料的固定内容。在此教育教学模式下授课者的角色基本是向学习者进行"自我经验复制";在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已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指导者、参与者、监督者和评判者。学生的角色也由过去被动的"填鸭"变为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控制学习进程的自主觅食的"水陆鸟"。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跨区域跨时空授课、学生自助式自主学习成为现实。这便是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最显著、最精准、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种角色的转变是未来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前景。
2 高职教育新型网络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网络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网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智能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网络教学模型的构建、网络教学课程体系及相应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配套建设成为制约网络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网络教学模型的构建尤为突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场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变革中不可避免地要走在改革的前沿。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分享自己所在院校的网络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共享到兄弟院校优秀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随意与网络共同学习者及指导老师进行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基于这样一种学习模式,即使是特普通的学生也有机会分享到顶级优秀教师或学科专家的教学精品资源。海量的资源信息和便捷的获取手段使学习者不仅可以参与到本专业的系统学习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跨专业或跨学科进行探究式研究或学习。
网络教学模型是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智能网络教学模型注重强调学习系统个性化、智能化,因而在学习系统中引入自适应控制模式。这种教学模型克服传统数据模型的诸多缺陷,在系统模型中增加了一个可体现学习者个体信息和学习导向的用户模型,该模型中包含学习者的基础认知水平、未来学习目标、个人偏好、信息类型关注点等个体资料信息。模型系统会在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其用户模型的具体框架内容有条件地在学习空间中为学习者筛选出相关的知识点信息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所展示信息的冗余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广泛提高其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能。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系统模型会根据学习者的同步信息和知识结点的评估结果动态修正用户模型,从而形成一种能够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自适应校正并且监督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适应自主学习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 高职教育网络教学模型研究
笔者在反复研究已有网络学习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在充分研究著名Dexter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系统具有自适应功能的目标,在Dexter数据模型的存储层上增加一个用户模型,建立了高职教育网络教学模型的基本框架。
3.1 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框架结构
这个系统模型的特点是:
A.该模型扩展了Dexter数据模型,增加了学习系统的自适应性;
B.在系统自适应展示过程中,要依据用户模型的初始值和即时更新信息及域知识(其它)层中所存储的学习规则。
3.2 用户模型结构示例
用户模型是用于记录学习者个体基础信息和扩展信息的,该模型中通常包含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基础认知水平、个人偏好、学习目标、信息类型关注点、信息结点学习评估等个人信息。该模型中的基础信息是在学习之初由人机交互方式产生,其它信息则是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由学习系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评估结果动态更新产生。因为用户模型的个体化特性和即时更新的特点,使得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时刻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征,所以学习系统能为网络自主学习者存储不同的展示参照规则,从而使不同的学习者或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时段,都具有不同的展示特征。
下面的示例描述了本文用户模型的基本框架结构:
man | woman
high | medium | low
red | green | yellow | blue
high | medium | low
… … … … …
… … … … …
… … … … …
4 结束语
将用户模型引入到高职教育网络教学模式中是提高高职教育网络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用户模型后的网络教学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学习者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学习空间迷路和学习者认知负载过大等问题。这个问题是当前探究型自主学习研究所面临热点问题,该模型的研究对高职教育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问题 措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差、独立工作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差的问题,且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相脱离,因此加快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目前高职教育仍存在“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管理思想,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评价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较大。同时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对实践教学投资较少,使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难度和压力较大,所以有的教师避重就轻,减少或不搞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如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知识体系等科学前沿知识十分缺乏。实践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主导讲解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和示范步骤,学生完全在老师设定的范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机械操作,盲目模仿,缺乏思考创新。
3.“双师型”教师缺乏。很多高职院校注重教师的高学历和高职称,而忽视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老师没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行业背景,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实践能力较弱。
4.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高校实践教学制度体系,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使得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
构建高职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它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又要凸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素质、知识、技能并重的特点。高职实践教学需要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实践条件的完善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一方面要通过申报项目争取政府对专业建设实践条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企业平台如实践场所、生产岗位、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与技术等,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起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之所在。“双师型”教师需要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同时还要深入相关行业、相关岗位,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经验,并了解和掌握本区域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另一方面,可通过聘请合作企业、科研单位实践技能高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兼职教师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专职教师,多渠道地建设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
3.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实践课程体系是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的核心,结合专业特色优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保障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要整合专业核心技能,避免重复或脱节;创新教学方式,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贴学科发展,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是实践质量的保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需建立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机制,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构建评价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与评价,制订配套各实践环节成绩评定的方式和方法。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并用的多证制,使学生在毕业时既拿到毕业证书又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强和素质全面的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应金萍 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2)。
关键词:高职教育;认同度;提升;思考
尽管近些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同度始终提升缓慢,因此,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是本文力求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认同度不高的主要表现
1.高职院校依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从现有的教育制度来看,学生对于学校层次的认同,依然是以本科院校作为首选,尤其是重点大学更是每一个高中生梦寐以求的,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却是寥寥无几的,根据不完全统计,报考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还不到学生总数的5%,这反映了家长与学生对于报考高职院校的意愿是偏低的。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对于高职院校在思想深处缺乏认同感,多数情况是因为报考本科院校落榜后,带着失落的心情不得不上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选择是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无奈选择。
2.一厢情愿的校企合作实效性不强
从现阶段校企合作的事实情况来看,大多数校企合作都是学校主动去寻求企业,而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与学校展开合作的却非常少,即便是实现了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动机也大多是凭借私人感情,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对于企业生产的帮助不是很大,学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事,企业没有太多的义务与学校展开合作,帮助学校培养相关的人才,因此,一厢情愿的校企合作,难以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不强。
3.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缺乏应有的认同
从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同度也不算高,对于高职教育的了解依然还是内部的人要了解得多一些,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理解依然停留在单纯的职业教育范畴,认为高职教育只是职业化教育较高层次的部分,没有将高职院校视为是大学,在社会的宣传领域,同样是以高职院校就是单一的职业教育作为宣传内容,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
二、高职教育认同度提升的策略
1.大力开展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
我们国家开展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已经将近十年了。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开展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同度,对高职院校吸引力的增加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报考这类高职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加,许多报考这类学校的学生都将其作为第一志愿,并且这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出现了明显的提升,相关的行业企业对这类院校的支持率与认同度也明显增强了,用人单位的满意率也明显增强了。示范类高职院校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职教育认同度的提升,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以就业准入制度的强化促进高职教育认同度的提升
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准入的门槛很高,一些国家规定,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违法的,是不被承认的。而在我国职业准入的门槛就比较低,即使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这就在客观上降低了高职教育的作用,高职教育难以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
三、以高职教育层次的提升促进高职教育认同度的提升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gional industry;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8-0237-02
0 引言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和经济效益宏观上决定并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发展速度、教育质量,微观上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因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将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依据,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良性互动。
1 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区域产业的发展
1.1 高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区域产业发展 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区域产业所提供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高度受制于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向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宗旨、发展规划等。高职教育应理性分析和科学预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培养区域?a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2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受制于区域产业劳动力结构 不同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分布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向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所在地区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所在地区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淮安地区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十三五”期间淮安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现实状况,积极构建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对高职开设专业的动态调整。
1.3 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受制于区域产业技术结构 生产的现代化的程度决定了区域产业技术结构。伴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必会带来区域产业技术结构的变动。而技术结构变动的的趋势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苏南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为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上的需求,其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已开始延伸至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今后,随着苏北地区产业发展,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逐步增加,苏北地区的高职教育的主体层次相应高延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2 高职教育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2.1 高职教育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技术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支柱,而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等教育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最重要阵地。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越来越呈现出本土化、特色化,因此,对于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追求的不再是华而不实的学历教育,而是提供适应各类产业结构提升优化而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高职教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实现了产业、科研及教育一体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中的新科技、新项目可以有效的转换为市场的经济实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产业的高效性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企业的需求,积极配合企业进行专业项目的研究及资源的开发,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高职院校其本身的优势就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企业与院校的紧密结合,在最终程度上实现相互渗透的发展模式,并为区域产业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