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14:5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渗透教学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有句广泛流传的俗语“三岁看老”,虽然这句话包含了一些主观意味,但不可否认,人在少儿时期的教育对人心智,甚至是人生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些教育观念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只重视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视了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小学时期,大部分人是处于少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小,知识少,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小学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帮助少年儿童塑造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原则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即“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就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方向性原则。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要遵循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的规律,同样,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并予以关注。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进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语文教学,它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课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促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美、丑,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德素质,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德形成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培养着学生的情感日益丰满,修正着学生世界观的达成。现在思想品德教育怎样才能更有实效?我认为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学校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必须跟上时代,真正做到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这样,才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接受,才能让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生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应付考试,而不是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完善,使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正确看待、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厌学、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等。我想,这时思想品德教育应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形成上,帮助学生疏通心理认知的障碍,利用适当的活动放松学生的心理紧张度,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耐挫折、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这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合理地缓解压力,还能健康成长,心智成熟。
二、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我们可以选取一定的合适的故事、视频、资料等,进行合理的编排,制作成学生容易接受甚至是喜爱的动画、课本剧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促进学生向上的内驱力的形成。比如,很多学校将一些榜样的事迹以及成长过程制作成宣传板、橱窗等,在校园的走道内悬挂,形成文化长廊,而这里的文化就是教育的智慧,是很好的创意,很好的渗透德育内容的方式,适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形成一定的理想追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所思悟,达成自己的目标,召唤自己的恒心与毅力,激发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了明天的飞翔,要扎实从今天做起,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靠近。这样,逐步唤醒学生的理想,让学生能够自信地朝着理想飞翔。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将来使用到自己所学到的文化知识,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品德素养却会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让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的正确的世界观无疑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学校可以将一些内容制作成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祖国的荣誉与个体骄傲的关系,感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感悟团结的力量,感悟担当的重要,感悟责任的重大,感悟爱心的温暖!当学生明白了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后,无形中会对将来的生活、工作产生正确的影响。这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不断地进步,提升思想,提升智慧,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作者:陈燕 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张集镇张集小学
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方法
大学时期是学生性格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德育融入其中,既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把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达到提高身体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优秀品德的目的,是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根据自己的体育教育经验,分析了基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队列训练中培养纪律性 延续学生的军训作风,将军姿贯穿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在集合口令响起后,学生迅速列队、整理衣冠、报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所要求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列队训练。训练中,严格遵守纪律,站姿正确,衣着整齐,不做与列队无关的其它活动等。队列训练不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姿,还要纠正诸如挺腹、含胸、歪头、斜肩等小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仪容严整、衣着整洁的良好习惯,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的观念,提高反应速度、动作标准和协调统一的应变能力。
在竞技体育中锻炼其坚强意志 竞技体育本身具有培养情操、锻炼意志的含义。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的不同,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会出现畏难的情绪,如怕流汗、怕受伤、胆怯等一些心理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远、单双扛等难度和体力消耗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所以,针对学生各种的畏难情绪,要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等,使学生深入学习并减小畏难情绪。通过对竞技项目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如在篮球教学比赛时,通过三对三的小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而且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小组的学生通过配合、策应、传切等锻炼,可以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游戏中相互合作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游戏与很多正规的体育锻炼相比,它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很多体育游戏动作多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力量、耐力等。某些合作性的体育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体育课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时,不仅能训练学生投射和躲避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发扬集体合作的精神,做到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荣誉“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整理体育器材中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品德 在上体育课时,离不开体育器材的配合。所以,在课前整理活动场地、领取体育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树立爱护公物等品德的重要契机。如在课前组织学生去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械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领取,禁止学生拖拉体育器材,如在领取篮球、足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小件体育器材时,不许用脚踢、不要乱扔等行为,发现有损害或者不正常使用体育器材的现象应及时制止教育,对于那些主动帮助老师整理活动场地和爱护器材的同学应给予赞扬。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体育器材,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培养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复杂的身体练习,将学生的思想活动反映到各项体育训练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克服各种心理困难,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形成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通过竞技性的活动,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品德;通过讲解和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使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有机结合,体育教育为品德教育提供培养机会,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又能更好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多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体育教学方式和训练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既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又要培养学生形成优秀品质。因此,应切实将体育教育建立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89-01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人才,首先得让学生成人,所以德育是首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做到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要形成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何才能利用思想品德课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让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升华,成为具为高尚品德的社会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品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品德教师身兼智育与德育的双重重任,一定要在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学会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拥有一颗“国家公民的良心”。如果教师自己奉行道德双重标准,就会使学生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品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如教师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的理想,那教师首先就要用心、认真、努力地上好课,真诚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引领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绝不能只是马马虎虎地对待工作,应付式地对待学生,把满腹怨气带到课堂上。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富有智慧
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受教材内容较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效性较差,品德教育难以落实。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学会尊重他人”的内容时,恰逢某学生要趴桌子睡觉。笔者走到这个学生旁边,目视其他同学,用轻松的口吻说道:“尊重他人很重要,曾有一名人说过,打扰别人休息,等于谋财害命。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休息的权利。老师可不想谋同学的财,害同学的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命更重要的呢?同学们说是不是呀?”此种情境下,学生们自然明白笔者的话中有话,都笑了,而那个半睡半醒的学生顿时清醒,满脸的不好意思,认真地拿起了课本。笔者假装不理会,继续讲课。这样做,也就一会儿的工夫,既让课堂气氛轻松,又巧妙地结合了教材内容及时提醒学生,品德意识就在教师用语言营造的氛围里得到了强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教师要注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枯燥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平时上课时,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实践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八年级“相处之道”中有关“尊重孝敬父母”的内容时,笔者请学生在课堂上真诚地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激之情的信,并希望他们能在家里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过后,有不少家长向笔者反馈,认为这一做法不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且拉近了亲子关系,有些学生开始理解父母并从行动上孝敬父母。笔者认为,只要教师适时灵活地采用符合学生情感特征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品德的养成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高校负担着为社会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素质过硬和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学校体育教育的革新,已经从单纯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过渡到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比重,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的特点,适当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增强民族自豪感。(二)集体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彻底贯彻以集体利益为先的思想。(三)文明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要具备尊师重教,与同学友爱、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等良好道德品质。(四)意志品质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承受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面色坦然地处理问题。(五)团队合作意识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能通过团体项目,学会合作精神,了解1+1>2的思想。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实施一项策略之前,先要了解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方案,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国现在就读的是“90后”的大学生,这批学生的思想和“80后”努力踏实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当代“90后”的学生一贯被贴上突显自我、实现自我的个性标签,他们是比较向往自由的。再看社会背景的话,“90后”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所以直接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达不到该年龄的高度。学生依旧存在着叛逆心理,张扬个性的元素,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艰辛及为人处世的思想。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炼,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功利意识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进行犯罪活动。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二)教师以身作则,在言行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书育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体育素质,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技术,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学校也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制定课堂规程。课堂规程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基本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好作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在开学时期就对学生进行课堂规程的教育,重点讲述课堂中要时刻注意人身安全、讲礼貌、尊师重教、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问题。只有在遵守严谨的规程中,学生才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体会体育教育的奥秘。(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最快捷方法。例如,集体配合完成一项任务,在学校中寻找标识物来完成任务,达到终点。游戏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思想品德。在最后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游戏中体会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关爱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集体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五)挑战自我。体育课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宗旨的,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在练习中要关注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安抚,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思想精神。(六)奖罚分明。在体育课中,对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并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当众提出表扬,并鼓励大家要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在平常实践中得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具体策略,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最重要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最终使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斌.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民营科技,2010(12).
[2]罗毅.体育课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1(20).
有一种教学误区就是体育课只涉及到身体健康发展,与思想品德教育无关。其实不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材;对学生进 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在上述三项基本任务中,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则不够理想,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
一、精心设计
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 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提高学生的兴 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做队列练习时,是比较枯燥乏味,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出 “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以实际动作向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时 ,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 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 ,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 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综合训练课上,创编了一套组合游戏――《路上》,在游戏中设置了“雪山”、 “草地”、“铁索桥”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跑、跳、翻滚攀爬及投掷等活动,全身心都得到锻炼,这是一节“ 军事课”,又是革命传统教育课。
二、寓教于乐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 力不集中很适合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 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 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 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时 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些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 圈,如果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是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 趣。又如“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 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达到锻炼和教育目的。在低 年级或学前班搞穿衣服扣扣子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用“石头、剪子、布” 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三、心有德育场地宽
当前,一般的学校场地都比较小,器材也比较缺乏,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特别是上活动课,场地、器材 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场地,巧用器材,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简单、有限的器材用 活了,学生也会感到新鲜,激发学生兴趣。如短绳:除各种手摇跳外,还可做绳操,“踩老鼠尾巴”游戏:几 条接起来做“四角拔河”比赛;也可放在地上做蛇形跑;“过独木桥”等等。再如实心球:除面向、背向投掷 外,也可做头上、胯下传球比赛;还可做“赶猪”、打“保龄球”游戏等。在练习各种姿势的走步时,可利用 蓝球场的边线,让学生踩线走,踩到线外判为掉入河中,把枯燥的行走课变得很有趣。如果操场边有树,可用 拔河绳系在两棵树上,让学生手足并用爬横绳,如果途中脱手或脚踩地均判掉入“深渊”,这种游戏能锻炼学 生攀爬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 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儿童化、形象化。多表扬、少批评。对后进学生千万不 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先进学生结“ 对子”,对后进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多少年以后,你在他们心目中,始终会是很崇高的,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良性作用。
关键词 体育课 思想品德 教育
一、体育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教学,以故事、演讲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四)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护公物观念教育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劳动观念、爱护公物观念相对薄弱。每节体育课都有大量的场地器材准备工作,这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通过号召学生自觉参加搬运器材,规划场地,洒水扫地,自己动手,亲身参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
二、体育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有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教学的项目中,例如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
(三)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四)表率示范法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工作中要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应利用一切社会环境等因素创建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双边作用,把小学思想品德课确定重要地位,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现阶段小学思品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小学思品教育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教育教学的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所用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
小学思品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环境的定义:个人的生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对行为有影响的外部条件。在这里主要讲影响孩子受教育的最基本的三大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最原始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从孩子接受教育开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学生处于亚健康的氛围,对孩子学习乃至品格行为的养成具有强烈的干扰作用,例如:社会的虚拟网络,孩子的抵制能力不足,会有一些孩子沉迷网络,迷失道德规范。(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最适宜学生发展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成绩第一位的主导思想,而且,在大部分学生实行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再者,思想品德教育评价难以量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方向。(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现在的家庭,或者父母忙着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甚少,或者部分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为孩子做各种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校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同样的存在不足之处。(1)教材内容。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本内容过于简单化,而且脱离学生的现实学习环境,课本上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实际,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形式。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形式,一般是说教,这种课堂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足够的动力,学生在这种枯燥的课堂进行着思品的学习,学习效果不能的到保障。(3)课程评估体制。在学校的课程评估体制关注的是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课下的行为规范等表现没有有效的监督,但孩子的品行更多的是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对课堂以外的孩子的品德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形成像课堂一样的评价体系,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内从事教学,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监督,对课堂外学生的表现更没有关注。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双边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教育的一个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组织秩序和引导学习等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接受知识、听从引导等角色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现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这种双边关系不能够得到良好的配合。(1)教师主体地位不明确。现在很多小学,尤其是乡镇上的小学,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呈现混乱驳杂的现象。例如,在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或者管理层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把思想品德课划分给语文、数学等科目;或者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形式方法简单化,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更有思想品德教师本身不重视自己所教科目,认为没有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轻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日趋严重。(2)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受教育就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利,现在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没有取消学生的这种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严重忽略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性。现在教育多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填鸭式教学,并没有太多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现在学校教育这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忽略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课堂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害无益。
二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策略
对于上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优化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
环境促进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成长,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来说,将发挥出积极有效的影响力。三位一体,顾名思义: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环境应当为学生提供融洽的氛围,让置身于社会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身边的社会现象为镜子,更正自己不良的社会行为,监督社会不文明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品德的养成;家庭环境对孩子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家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引导孩子品德养成,并关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做出及时制止、引导和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真实性;学校环境,应该创造一种文明校园,从教师到学生都是文明积极的,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发挥出学校的润泽学生的作用,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最后就是整合三方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孩子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走出思想品德学习的误区。
(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管理下功夫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必须能够接受这些教学内容,从趣味性方面考虑,可适当的增加彩色插图、品德小故事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由我要学转变为我喜欢学,教学内容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纪念馆、清明节扫墓等,置于孩子这种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简洁而不仅仅是简单,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理解,再引导孩子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课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欢快的实践活动,提高感性认识,感性带动行动,促进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最后,在对学生教学评价上,转变以往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的评价方式,应结合试卷测试、日常行为等给予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三)明确师生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的双主体地位
教师队伍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要培养优秀品行的学生必须要有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立优秀的队伍,学校应多给教师提供平台,进行业务学习、科研活动等,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弥补不足,提高个人水平,每个教师努力,就会发展成优秀的教师团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变“你应该怎么样”为“我应该怎么样”。要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的关系。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小学生的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育者培养的不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且是品行更加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品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以期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小学生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2003,03:140-144.
[3]毛伟.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南方论刊,2014,02:78-79+91.
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事业,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专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人体特征和机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机能已趋于健全,高级神经活动已接近成人水平,这就为他们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更为高级的脑力劳动奠定了基础。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心理素质不稳定。中专学生在性格上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体育教育工作者深知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性情、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团结互助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体育教学的这些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文化课的教育才是主要任务。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体育教学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些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不可缺少。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内容结合到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这是每一位中专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2中专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否很好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体育教师个人水平的体现。教师自身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体现者,体育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生活、工作的态度,以及体育教师个人的理想、信仰、追求等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进而对全体学生产生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要严以律己,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形成教师的威信,这样的学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缺乏师德和专业修养,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还会造成反面引导,甚至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决杜绝此类行为。
2.2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专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表现,处于思想由形成向成熟的过度阶段,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轨迹,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害,造成情绪失控将影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中专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实况制定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方式和心理教学方法,将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同一水平上。
2.3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学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经验双向结合、个体自觉地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内在修养动力联合而形成的。中专体育多样化、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理想、责任相联系,上升为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能够推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实践,通过运动的成就感进一步扩展对理想实现过程的认识。理想的实现源自不竭的动力和健康的体质,健康是通向成功的基础。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能够赋予学生使命感和荣誉感,自助地将个人的发展投射在爱国理想的实现上。体育运动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不断增加学生突破障碍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加上正确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克服障碍、不畏困难,能够打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懈怠和畏惧,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运动环节。既是体育教学有意义的尝试,也帮助了学生重新建立对体育精神全新认识。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体育教学应该趋向具体和形象,并侧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道德品质的教学内容应该结合体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应该是潜移默化式的教学。
3不断改变组织教法,增加思想教育内容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但也是最易于受周围外在环境影响的弱小人群。因此,有必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是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他们陶冶道德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1.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小学品德教育主要是以思想品德课为载体,以老师授课为主要传播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认识这个世界,美好的事物让他身心感动,并据此初步确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他们还没有能力完整规划好这个理想,需要周围的老师、父母及朋友的帮助,这样让他们自己慢慢学会辨别是非和掌控好自己的行为,为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小学生刚刚体验班级这样的大环境,自律性与团结友好意识还比较弱,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行为和团结精神,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团体精神及团结的力量,使他们一改以往的“公主病”“皇帝病”等不良习惯。因此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目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已经具有潜意识的表现出一定的情感与行为,具有选择性接受的能力,而老师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还是以灌输课本上的知识,空洞乏味,这用述说式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此阶段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2.2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不到位
老师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自己的成长经验为辅,面对面的口述和交流,这种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因为生活环境不同,也不容易产生共鸣,没有亲身体会,就会缺乏真实感与体验感,很难深层次的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会影响到教育的时效性。
2.3对学生课外活动不够重视
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研究焦点,非常注重学生的真实感与自我体验感,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才能发挥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意义。而目前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参与不够,真实感不强,课本内容与实践活动不能完美的结合,课外体验活动甚少,这种教学方式有碍于学生思想情操的提升。
3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对策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促使人们更积极地观察与认识事物,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学心,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有必要设置良好的导入学习模式,设计活泼的课堂互动活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并恰当的给与必要奖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品德的力量,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获得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性。
3.2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实践
课堂教学方式只能说把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大脑表层,并有带给学生深刻的感悟。如果把知识付诸于实践,走出课堂,采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他们自然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节活动,告诉学生爱护动植物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当小小志愿者,让他们明白尊老爱幼的真实含义;在参与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活动中,告诫学生遵守交通秩序保护的是每个人的生命。
3.3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太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知识与成绩,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的价值意义。学校应该多向学生家长表明教学目的,期望家长在重视孩子智力开发的同时,多多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并及时给与孩子一定的引领与指导。老师也必须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及时与孩子家长交流沟通,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3.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强化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是可以改变老师处于主体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现象,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学生也会更有兴趣,也会很放松地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多媒体可以使知识通过真实案例视频或动画等形式再现,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思想品德的作用。
3.5不断扩大知识眼界
老师应多留一些课后的知识拓展作业,比如,让学生多看看新闻与近期报纸,关注时事,然后在课堂上发表一下自家的见解与感悟,目的是加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好学心,重点是提高学生理解与思考的能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全面推行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学校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经常组织一些“献爱心”活动、爱国主义动漫等,培养学生要勇于探索、坚强理智、团结友爱的意识。
4小结
经以上探究,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究与解决,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力度不到位和缺乏课外实践活动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商艳风.如何改进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78.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引 文: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为了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它是取材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指向于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对思想品德教育“引领生活”的社会功能进行详细的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应当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社会功能及其改造功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作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相结合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道德学习对于在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实现对话与意义的建构。
1与学生生活世界对话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来源于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阅历较为匮乏,因此,如果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去甚远,教学工作就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所以,教材的内容同步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更好地实现学生道德素质与学习同步成长较为关键,也是最终的目的所在。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授课,应当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中重温自己的道德生活,学生是课堂内容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不再仅仅是学习的局外人和旁观者。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应当将自己转化为学生角色,并在授课时超越教材内容,深入的挖掘学生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对话情境
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是学科知识教学,而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是道德学习。开展高效的思想品德学习要努力实现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进思想品德学习的情景中去。
2.1设计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有“战争何时了”一节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目前国内外的战事战争很少有人去主动关注,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就对课文中的情形完全了解难度很大。那就需要教师在执教这节课内容时分解教学目标,一是学习知识,二是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一步,阅读整篇课文,设置具体问题:战争的发生年代、战争的持续时间、参战国家、具体的伤亡人数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引导学生归类与分析课本内容,并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些数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震撼?通过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问题的解决就是第二阶段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导入。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解决与分析既是一种引导,又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唤醒,学生由过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被动地死记硬背,转变为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深刻意味,让学生自己充分认识到当今和平的来之不易与珍贵,树立和平意识。
2.2预留对话空间。道德学习与接受性知识学习相比,主要以建构生成式学习为主。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会促进学生不断形成新问题,但是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这些新问题有很多是不可预知的,迫于教学内容安排的考虑,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声音无暇顾及,这就导致了思想品德学习最佳时机的错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预留时间和空间,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认识和问题都能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和解决。
2.3多种感官参与。道德学习不仅诉诸学生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诉诸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在新课改之后,要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大量减少枯燥无味的讲解,而是在教学之中大量地使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教学中的参与,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所以,新形势下,教师要努力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价值引领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相比内隐性较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在课下立马有成效。所以,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思想品德学习是否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全面客观的了解,也正因如此,并不是单单用“正确”和“错误”来体现和评价所有的道德方面的事情。作为道德课堂的一部分,评价本身应体现教学的价值性,注重道德课堂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
一般来说,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前后认知水平的变化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别设计出用于课前和课后测试的实验研究对照表。还有就是可以考虑为以周为时段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份个人成长档案,检验学生包括帮助家长做家务、争做环保明星等道德学习成果。还有就是设计生活实践性作业,如社会调查、社^采访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付诸学生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因此,道德学习的评价应当在开放性、多元性和可选择性方面多做文章,既要充分遵循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建构让学生做道德学习主体和道德选择主体的角色内涵。德育课堂回归生活世界要大力摒弃那些流于形式、只重表面、泛泛而谈、教师主导、背诵为主的模式,而是要实现师生共同的道德成长。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道德成长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4结束语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具有趣味性和日常性,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系统的工作。而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们乐于学习的一门课程的根本就是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追求解放的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堂应当如何构建、如何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学习、思想品德学习又是怎么实现、与一般学科知识的学习相比它有哪些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应当在全体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但的探索与研究中印证与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桂玲.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9).
[2]方翠美.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12,(07).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分析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体系中涉及思想层面的内容不多,单纯的看书和做题只会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智商提高,情商下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茁壮成长。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缺乏感悟
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语数外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领悟并形成良好的品质,教育的目的更注重其内涵的培养,但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为教师授课的形式,“教师念,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达不到教育目的。
2.任课教师不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或聘请不到专业教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一般都是由非专业教师代课,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念书,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不佳。
3.课本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代脱节
为使学生了解历史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其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学习目标,课本教材在编写时总是以“炸碉堡”“郭沫若艰苦读书”“英勇赴死”等很久远的大事件来教育小学生,因学生的年龄小,既不能深刻理解时间的含义,又会使课堂氛围十分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
4.家长不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难度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身体力行,起到榜样作用。但是有些家长意识不到其重要性,认为学校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人,殊不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家长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具体改进方案
1.引进开放式教学模式,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阶段的特色课程,在初高中教学中不会继续开展,而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喜欢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和现场开展话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结合课上探讨的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
2.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结合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在不断改变,但是由于很多家长生活压力大、工作忙等原因,导致孩子普遍缺乏关爱,从而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界形成排斥心理。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也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互动交流会,让学生与家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弥补学生心灵上的缺失。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的团体活动,增进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引起社会重视,实践出真知
要小学生培养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良好品质的力量。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中体会帮助人和被人帮助的乐趣。小学生的思想性和观察能力事实上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加之其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思想的熏陶和品质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代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与从前大不相同,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相处与待人接物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对当代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当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