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03:3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中全会公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年来,大竹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煌歌中心商圈基本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引进家乐福、太平洋院线等知名企业入驻;新建商贸中心4个、专业市场3个、乡镇综合市场5个,新(改、扩)建农贸市场56个,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253个、“新网工程”农家店203个;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流通示范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大竹城市街景立面、道路系统、专业市场等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乡镇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逐步完善,编制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及347个新村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拓展。“东扩、西控、南拓、北进、中提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县城建成区达24.2平方公里、24.1万人。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协调推进,北城、东湖、东柳三大新区初具规模,北门片区旧城改造完成70%,十字街片区完成第一批次改造,西门片区旧城改造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绿色是大竹靓丽的名片。大竹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蓄积量不断提高,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坚持亮化工程和绿化工程配套跟进,城市亮化系统更加完善;绿化植物种植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率达27.74%,人均公园绿地9.95平方米。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大竹被评为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列入全省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五峰山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通过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审。2015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比2010年增长16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也是大竹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大竹开放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大竹经开区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9.5平方公里,入驻项目101个,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月华食品园建设有序推进,鼎泰陶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跻身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2.26亿元,比2010年增长63%;实现外贸进出口2050万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商贸企业14户、达98户,培育自营出口企业30户;新发展电商企业35户,建成美联电子商务集聚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是扶贫致富的根本保障。五年来,大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需求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更加优化,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大竹累计支出65亿元,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达70.9%。连续三年集中办理县城社区民生实事279件,实干惠民电视公开承诺践诺惠民事项2508项。坚持每年实施一批群众急需急盼的政府民生实事。
综上所述,大竹产业致富、产业扶贫的经验是自觉全面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最新基层实践。我相信,只要大竹始终争当自觉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就一定会开出更多幸福的花儿,结出更多致富的果实!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公报中所强调的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将是“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最现实的抓手。
和谐关乎民生,只有在民生中才能体察到真实的和谐度,那么“和谐安徽”的构建需要从何处破题呢?近日,《决策》约请安徽省社科院和谐安徽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余秉颐研究员,从民生角度展开关于构建和谐安徽的对话。
就业:民营经济可以释放巨大潜力
《决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失业率居高不下、闲散人口众多的状态下,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乃至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请问安徽省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
余秉颐:总的来说,安徽的劳动人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安徽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3年上升约0.4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已超过6%;今后几年安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大约为60万左右,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有800万需要消化转移,且每年还要新增约15万富余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增长也很有限,按安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4.5万至5万个就业岗位匡算,每年只能安排50万至55万个就业岗位。可以预计安徽省就业形势的总体趋势是:今后5至10年内,就业岗位每年短缺约为20万个,失业率难以降低。
《决策》:就业需求的无限性与岗位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极具普遍性,不独安徽需要破解这一难题,安徽在扩大就业空间上有没有一些可以挖掘的潜力?
余秉颐:安徽的民营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对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
从安徽民营经济的行业分布和发展现状上分析,民营经济每投资1万至10万就可新增1至数个就业岗位,比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要高出数倍甚至10倍。安徽城镇民营经济就业总量在2003年仅占国有、公有制经济就业总量的60%,而在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就业总量早已超过国有公有经济就业总量的2至8倍。由此可见,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巨大。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民营经济的用工制度比国有经济有着更大的弹性,易于产生就业岗位的“衍生”效应。一个岗位可能有2至3人就业的同时,1个人可以兼职数个岗位。这种动态就业岗位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也有利于新型就业观念的形成。
《决策》:安徽跟江浙等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无论在规模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颁布以后,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徽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
余秉颐:如果我们将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放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就必须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但我们不能说发展民营经济的目的就是解决就业压力,那样逻辑上就有问题了,好象发展民营经济只是劳动保障部门特别需要去关注的事情。
最近几年是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如果政府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从降低准入门槛、产权明晰、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进行扶持,那么安徽的民营经济一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从而也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做出可贵的贡献,这是直接关系民生的大计,也是提高社会和谐度的可靠途径。
社保:耐用消费品时代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决策》: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社会保障是耐用消费品时代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如果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观点,请问我们怎样从民生的小角度去理解社会保障这一关乎民众和谐感受的大命题?
余秉颐:社会保障是我们这次做和谐安徽课题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耐用消费品时代确实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背景,跟80年代不同,我们现在的消费更多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耐用消费品,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就是最直接的佐证。
如果我们不知道明天购置商品房需要多少钱,不知道将来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不知道老了得病医疗保险还有没有,有没有足够的养老金去保障风烛残年,这就是说人们对生活没有办法产生明确的预期,你会怎么做呢?只有尽量地存钱。这是我们谈为什么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提高民众和谐感受的制度基础。
《决策》:如果放在“和谐安徽”的语境下去谈社会保障问题,你认为安徽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做努力?
余秉颐:安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处于探索中,已经建立的社保体系很不完善。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和弊端:一是全社会的保障意识不强,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存在社会保障意识薄弱的现象;二是管理多头化,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劳动、人事、民政等部门多口管理,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三是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弱;四是社会保障资金支大于收,财政负担过重;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当落后,受益覆盖面小,受益人数少。
当然,多头管理之类的体制弊端根源在上面,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安徽在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支出制度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执行,解决社会保障资金过多依赖政府和企业单位的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规范的管理,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更为合理的支出。
安徽的社会保障事业还有一项需要考虑的是,作为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需要设计一个覆盖面较大、惠及人口较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突出考虑两种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考虑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对象;二是尽快出台关于失地农民安置的政策,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教育与卫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道关
《决策》: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安徽拥有6400万人口,三分之二在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安徽最大的命题。对安徽来说,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
余秉颐: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我们把医疗卫生看作农村社会的生存需求,把教育看做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的话,那么目前应该是这两个需求同时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棘手的两个问题。
先说教育之难。2000年,安徽成为全国首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份。税费改革前,安徽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财政收入保工资、教育附加保运转、教育发展靠集资”,其中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平均每年约11亿,约占同期农村教育投入总量的30%,对农村学校消除危房、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实施“两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税费改革取消了包括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在内的乡统筹及面向农民的各种集资收费,教育投入机制发生了质的转换:由多渠道投入向政府财政单一渠道投入转变,由“农村教育农民办”开始向“农村教育政府办”转变。而安徽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大省,2004年全省的财政收入只有520.5亿元,仅仅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撑庞大的基础教育支出显然不现实。
我们再说医疗卫生之难。在农村我们经常听老百姓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这非常形象地描述出农村存在的因病致贫和缺医少药的现状。
前不久,卫生部门对安徽省10个县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因此,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时,把工作的重点确定在通过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少生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关键词:构建;社保;基金;体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加大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攀升,但是,社保经办工作中在待遇保障、各地保险衔接、经办服务水平方面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民参保率不高。现有的社会保险政策并没有调动广大年轻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尤其是年轻人参保意识不强烈,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不用考虑社会保障这么长远的事情,同时还在顾虑职工保险缴费太高,压力比较大,居民保险待遇又太低,等岁数大点一次性补缴上。
二是社保基金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实现社保基金全国统筹,全国各地社保政策不统一,参保人员工作、居住流动性比较大,由于各地经办操作流程不统一,社保基金在调动衔接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参保人员与单位解除合同还要多次来回跑保险接续。
三是经办服务水平不到位。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大多是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保险,长期居住外地人员在缴费、报销、待遇领取等手续办理上比较麻烦,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需要返回老家或者到处跑着盖章办理;生病住院需要办理转诊手续;报销药费不能联网结算,需要先自己垫付钱再回原参保地报销等。
四是部分省份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全国连续12年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也逐年提升;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逐渐扩大;老龄化趋势加重等。各项社保基金支出不断加大,部分地区社保基金当期收不抵支。
目前社保经办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保基金的长期平稳运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科学建立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体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全民参保基金征缴体系
1.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研究制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征缴工作考核意见,成立扩面征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到人,并建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征缴工作定期调度制度,定期抽出时间对这项工作进行科学调度,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2. 多方联动,搞好一体执法。与工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调,在办理工商登记、安全生产年审时,把是否参加社保、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督促用工单位先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再给予年审。与劳动监察部门配合协调,以开展工伤预防为突破口,对工伤事故发生较多企业的用工人数、工资、工伤处理情况等事项进行审查,杜绝工伤隐患。
3. 加大稽核工作力度。坚持把稽核工作冲在各项工作前面作总抓手,以书面稽核和实地稽核相结合,严格稽查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和人数的企业,对于查出的问题,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劳动监察部门内部自上而下进行网络化建设、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申报、企业评先选优、建筑行业资质检验、外资企业验厂之机,积极协调配合,把参保不充分的企业及时通报曝光,通过联合执法,促进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
4. 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注重舆论诱导的作用,紧紧围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续保工作,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咨询点等有效载体,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对部分重点企业,召开职工座谈会,现场了解他们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看法,面对面的解释企业职工提出的问题。
二、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体系
目前各地社保基金统筹层次比较低,各险种基金统筹层次不一致,最多实现省级统筹,各地政策、操作流程都不统一,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是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平稳运行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体制改革的需要。只有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完善基金调剂机制,统一社保基金信息,才能增强社会保险抵御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1. 统一基金筹集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应当实行‘大数法则’和‘平均准则’”。参保人员越多,社会保险覆盖面越大,从社保基金源头上最大限度的集中社会力量,才能化解和防范少数人或者少数地区发生的风险,保障基金安全。全面实现基金统筹可以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统一预算、分级核算,统一调剂、分级平衡,统一考核、分级负责”办法,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接转手续,方便参保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健全异地协办机制,跨省市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由费用发生地经办机构进行监控和结算,相关经办机构之间进行统一核算;将经办服务向镇、街道和社区延伸,建立统一的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和调剂金制度,合理控制统筹基金结余,调剂金分别按各地当期缴费的一定比例计提,基金节余较多的市、区可以适当提高计提比例。
2. 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社保基金可持续平稳运行也必须实施网络战略,建立统一的社保基金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各险种“一卡通”结算,规范社保业务经办规程,上一级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对下一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实现保险经办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整合社保基金信息管理资源,规范信息管理,努力实现数据共享、可控;集中管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对社会保险的各项业务经办、基金征缴、待遇拨付、参保人员信息变更、基金支付能力等实行全程监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不断探索拓展社会保障卡功能,尽快实现“一卡全国通用”。以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规范的工作流程,确保社会保险数据准确和基金的安全,为全体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社保基金内外监管,建立基金安全运行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管理和运营等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和健康运行。
1. 加强基金内控管理。建立政策与经办、待遇审核与基金支付、科室职责与岗位设置相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基金管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内部自查自纠活动,查疑点、找漏洞。合理设置各科室的经办岗位,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换,严格落实三方责任,要求每笔业务必须经过初审、复审两个环节,做到经办职责明确、程序详细、相互制约监督,杜绝一人即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从细节操作上抓规范,抓管理,抓落实,最大限度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 严抓基金对帐制度。明确社保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对账程序,规范收支管理行为,加强监督和管理,基金管理人员坚持每月与银行对帐、与业务科室间对账、与财政对账。同时会计、出纳要坚持日对账,每日基金管理会计、出纳对当日收缴基金、拨付基金与系统信数据相核对,确认无误后编制收入拨付日报表;每月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每月月末基金管理人员与财政核对财政专户帐目,及时查询收入、支出户,核实财政拨款到位情况,并填写台帐备案。
3. 加强基金外部监管。当前,社会保险工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社保经办业务在系统上运行,基金在银行中流动,社保基金管理工作无疑也必须借助信息系统的力量,研究探索制定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社会保险业务―基础信息档案―基金一体化的经办管理模式,将基金管理风险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从静态监督转变为动态监督,从现场监督转变为现场与远程相结合监督,从源头信息数据上杜绝经办工作的风险点。经办机构设立稽核机构,配备专职稽核人员,制定统一的稽核核算流程,日常稽核、专项稽核、重点稽核相结合,保证基金安全使用。
四、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建立防范化解基金风险体系
1. 提前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在完善社会保险自身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与公安、民政、法院、经信等部门的数据,了解掌握人口老龄化发展情况,综合考虑预期寿命、人口增长率、老龄化增长率,通过年龄统计以及发展趋势与社保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老龄化对基金的影响以及年龄对待遇调整和基金收支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户籍地参保人数、就业从业年龄人数、参保单位类型分布等指标,了解掌握全民就业参保基本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安排,积极探索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积极稳妥分步实施。
要让“全面二孩”政策最终传导到千家万户的生育行动上,并且后续不会引发严重的社会负担和外溢矛盾,还需要通过制度衔接、措施配套和职能转变,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和服务便利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一大亮点。政策公布后,公众和舆论普遍积极肯定,但在欢欣鼓舞之余,不少人也相当犹豫、担忧,纷纷表示“生不起”。
生孩子,首先是夫妻的事,是家事。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讲究“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儿女双全”、“养儿防老”,更多是传宗接代的意义。这几十年过来,国人的观念认识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主流人群的生育意愿在逐步降低,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不仅约束了生育数量,改变了生育习惯,更让优生优育理念深入人心。今天大多数的夫妻和家庭,更关注生育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子女数量。
当然,生育理念的变化并非这么简单,这里头有人们顺势调整的原因,更不乏被动调适的因素。所谓“生不起”就是如此,其潜台词更多的是“养不起”,是对于生完孩子之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长期持续、无限责任的家庭综合投入的担忧。改革开放后家庭经济水平普遍增进,夫妻对自身、对子女的期望值全面提升,生养孩子的各方面预算和投入一直在不断加大,而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外部约束压力和社会政策的保障供给不足,则进一步抬高了生育成本和分享优质资源的门槛,放大了不少人“生不起”、“养不起”的现实焦虑。说白了,生儿育女需要支付成本,人们愿意为自己孩子生得好、过得好大把花钱,但面对现实难度,却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而却步。
毋庸讳言,“忧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群体性心理,这种焦虑值得重视。生育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政策问题,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想要让二孩真正生得起,就必须尽力解除大家实际面对和感受到的诸多后顾之忧。这不是靠计划生育政策本身调整就能解决的,“全面放开二孩”不过是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而要真正让政策落地落实,最终传导到千家万户的生育行动上,并且后续不会引发严重的社会负担和外溢矛盾,这个过程的中间和还有大量必需的功课要做。
近年来,国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动之间的割裂度愈来愈大。除了人们对生育问题的观念发生改变,更大程度上则受制于养育成本的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优质资源拼抢激烈,社会保障无法实现有效兜底,等等。“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全国有1100万对夫妇符合政策条件,而付诸生育行动的只有15.4%,不过169万对。如此数据落差,很难说不会在“全面二孩”政策启动后继续出现。关键就在于国家要正视这样的现实,理解人们的诉求,有针对性地给出政策解决方案,通过及时的制度衔接、措施配套和职能转变,释放出更多政策红利和服务便利。
这两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发生转折,开始下降,同时老龄化社会压力空前袭来,人口发展和人口安全面临新挑战,调整人口政策已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由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主转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系统性地加强那些惠民生、利长远、合民心、顺民意的政策的规划实施力度。现在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是观念全新、多元开放的一代,他们不会仅仅因为生育政策放开,或者国家提倡甚至简单激励就予以行动,而需要切实感受到国家政策和配套举措的温度、灵活度和人性化,需要满足完全不同于前几代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他们真正愿意生而又生得起两个孩子,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施政智慧。
中国人常说,人多力量大。其实这不只是说人口数量,更要看人口质量、人口素质。虽然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还会长期存在,但我们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让80后、90后这一代年轻父母真正承担起历史责任,为国家和民族养育出更为优秀的下一代。这不光是宏大命题,更是具体问题,需要全社会来谋划和努力。
(摘自《小康》)
关键词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 供给 社会主义
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机组成部分,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是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现状(一)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差距过大。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上的不平等,农村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严重滞后。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校园,占总量的67. 70%,而广大农村地区仅占8. 18%,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匮乏的体育场地设施,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区域不平衡。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中很大一部分为地方性公共体育产品,多由地方政府供给。
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地方领导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同,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呈现出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状况要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
(三)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结构失衡。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还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公共体育产品如健身设施和健身知识等供给严重不足,但能够反映和满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政绩”和“利益”的需要的大型体育场馆如“一场两馆”或“两场一池一馆”等和竞技体育等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过剩,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总体供给结构失衡。
(四)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投入乏力。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部分省市农村体育场地数量与第四次普查数据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投入不足,被调查的许多区县农村内没有固定的体育经费,致使部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荒废或被挪用。
二、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原因(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状况。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也是一样,存在严重不足。
(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由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在供给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无法通过收费弥补供给成本,致使私人部门不愿意或根本不会提供足够数量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从而使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体制。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一直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绝对主体。在社会公共体育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政府包办”的单中心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已不能满足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实情况下,由于体育行政部门把竞技体育成绩作为体育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形成了竞技体育产品在非意愿选择下的过分供给,其他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供给就显得力不从心。
(四)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主要由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决策机制以及筹资机制等构成。制度外的资金筹集机制在加重了农民负担的同时,导致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严重不足。由于这种制度外筹资机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情况下,常常演变为乱收费行为,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有效供给的建议(一)统筹城乡公共体育产品供给, 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体系。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的需要,在统筹城乡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严重短缺的事实,应把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生产的投入力度,把解决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问题放在优先解决的位置,加快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二)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实施多主体供给方式。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投入的同时,应坚持以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为主,引入民间资本和第三部门参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提供,或者采取政府与私人共同供给。
(三)改变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方式,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民主表达机制。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方式,实现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自主化。应该允许农民成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各类社会组织,使其真正能代表农民的利益,通过组织的途径表达利益要求,并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同政策制定者、服务提供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价还价,最终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村政治制度向农民本位的回归。在发展农村体育中,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体育参与意愿和权力。逐步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259-01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阿克苏地区考察调研时强调,“阿克苏地区要在南疆地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并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可见,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小城镇战略的实施,对加快工业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推进城镇化既能持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与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城镇化建设能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实践证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对拓宽农民就业门路,改变农民身份,实现农民富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据资料显示:小城镇吸纳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40%左右。一些发达小城镇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内地的中小城市,产业与地域转移造就了农村劳动者实现身份的改变和转移,有效实现了农民富有,农村富裕。
(二)城镇化建设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城镇化具有巨大的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城镇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变粗加工为精加工、变农产品为农商品,实现“一条龙”生产经营规模,真正把农户与企业、生产与流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能助推工业化发展,不断增大经济总量。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完善,城镇化的承载功能、经济功能、辐射功能就会增加和完善,就能更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工业水平的提升,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四)城镇化建设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不断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必然要兴建和完善水、电、路、桥梁、通信等事关民生的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改善,必将推进城镇功能和品位的提升。
二、阿克苏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阿克苏立足本地实际,扎实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阿克苏市、库车县等一些独具特色、充满活力、汇集人气、商贸兴隆的小城镇不断呈现,为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构建了重要战略平台。然而,作为南疆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底子薄、基础差、欠开发是不争的事实。
(一)城镇化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城镇化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化率为37%,全疆平均水平为41%)。
(二)城镇化水平进展相对缓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阿克苏市、库车县两座“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还亟待加强。
(三)住房保障相关政策还不完善,规范化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住房制度改革有待深化,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水平与群众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对推进阿克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实是求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漫长渐进的历史进程。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要立足客观实际,放眼未来。既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又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民生为导向,分析和研究扎实推进城镇化的措施,确保好事办好,社会稳定。
(二)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推进城镇化建设源动力在于市场化,市场化发育如何影响着城镇建设快慢和规模。阿克苏地区由于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慢,城镇化水平也显得相对较低。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坚持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道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要素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实现最有价值的流动和配置。
(三)突出“龙头”带动和产业支撑。近年来,地委、行署充分考虑阿克苏的现实力量又适度超前,突出特点,统筹规划,逐步形成了以阿克苏市、库车县两座“龙头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体系。为此,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县城为重点主体地位,按照阿克苏市围绕“水韵之城,人居最佳”的总体定位,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精品城市。
作者单位:阿克苏地委党校
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民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意义重大。
推行政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政务公开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措施。
推行政务公开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政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作。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行政务公开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制政府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依法治国最关键的是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而推行政务公开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带头守法、严格执法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方式和时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促进行政权力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推行政务公开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易发多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权力运行的一些重要环节监督不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政府行使权力的行为始终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有利于用制度的办法使广大公务人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版权所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重点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号和黔党办发号文件精神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切合实际、稳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工作目标是经过不懈努力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主要任务是明确各部门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抓紧编制本地本系统对外、对内公开的详细目录对外公开的目录要向社会公布对内公开的内容要在机关内部向机关干部、职工公布逐步从内容、形式和时限等方面对政务公开加以规范。
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通过政府新闻会、政府网站、政府公报、窗口式办公、电子触摸屏、公开办事指南、政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公开政务内容真正做到方便群众办事、便于群众知情、有利于群众行使监督权。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为使政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形式方面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市州、地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区、特区政府行署要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加挂行政投诉中心牌子。二是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公众、保障安全”的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网站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特别是县以上政府要加快建立政府网站。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会制度定期政务信息。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逐步扩大社会公示和听证、专家咨询和论证的范围开展邀请人民群众旁听政府有关会议的试点。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挥其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
在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形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对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各级政府及主办部门或单位要采取有效形式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对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要进行审核并说明理由报上级主管机关备案公开事项如有变更、撤销或终止要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向政府申请公开不必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事项各级政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规定的程序向申请人公开确实不能公开的要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受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及时对申请进行登记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公开的答复。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要运用民主评议形式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通过组织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公开的制度是否得到落实等进行评议接受群众监督并根据群众评议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考核责任追究制度。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终、届中和届末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政务公开的各项措施要落实到位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监督保障机制。要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一是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要采取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群众代表担任政务公开工作监督员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政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或视察。二是各级监察、审计等机关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专门的监督。三是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举报电子邮箱等方式认真受理群众投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加强舆论监督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宣传和监督既要宣传好的典型又要及时报道政务公开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政务公开能否深入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一要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把政务公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各地区、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地区、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把政务公开工作与政府其他工作统筹起来研究部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分管领导负全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监督落实依靠群众参与和争取社会支持的工作责任制。二要深入调研。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要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指导、协调政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并搞好五个结合一是与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相结合。要把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与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二是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相结合。《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依据、实施过程和结果公开等制度行政许可事项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对于必须审批的事项要严格依照《行政许可法》办事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三是与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相结合。要以服务公众为中心使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四是与推行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相结合。在三个公开中政务公开是核心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是基础。政务公开的深入开展将有力地推动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同时要切实抓好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为政务公开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研究部署“三公开”工作时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部署使三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五是与源头治理的各项工作相结合。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财政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等四项改革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使政务公开渗透到治本抓源的各项工作中去推动源头治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推进政务公开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这是目前政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务方面倾斜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不断完善和实施公共政策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政务公开和政府工作的标准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格局存在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过低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居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薪外各类附加费过重、居民即期消费存在后顾之忧等问题,这使得我国民众收入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
过去十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GDP年均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却徘徊在6%至8%之间。总体上来看这些年,政府和企业所得的份额是增加了,居民收入虽然总量也增加了,但是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却是相对减少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居民的劳动报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正在下降。
从整个经济环境来看,调整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刻不容缓。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企业提高员工待遇和福利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趋势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正推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民众,都在强烈呼吁政府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经济进入均衡共享的包容性增长阶段,让广大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十二五”规划中把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国民经济亟需进入“GDP增长一居民收入提高一消费增长一内需扩大一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格局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报酬比重低。我国职工工资的上涨幅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我国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过去十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GDP增长10%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只增长了6%-8%,出现政府在分配中得“大头”,居民收入占“小头”的失衡格局。同时,资本所得也高于劳动所得。二是收入差距大。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收入比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在地区收入方面,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之比达13倍。三是薪外附加重。有报道显示,日前搭载在工资上计提的“五险一金”等缴费项目有20多项,企业负担太多太重,客观上挤占了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同样,工资被扣除一部分缴纳到各项基金中,员工实际到手的现金减少。四是居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居民生活成本过高,特别是高房价使城市居民生活成本有难以承受之重。五是未来预期忧。老百姓对未来消费有后顾之忧,上学难、看病贵、住房难、养老负担重等问题成为阻碍居民消费的障碍,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
“十二五”期间领域的改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2010年中同改革论坛上指出,“十二五”期间,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结构调整着力点必须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改革也将涉及全方位结构调整、涉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重大任务。
据了解,根据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十二五”期间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城乡改革等领域的改革攻坚。
首先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层级,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 第二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包括要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的职能定位,逐步实现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完善国有资产制度,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要大力推进铁路、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的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第三是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稳定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制度的改革,切实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
第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建立财权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健全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着力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有效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第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使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六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七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效率的关系。
第八是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彭森强调,实施这改革,是因为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在“十二五”期问,中国过分依赖出口增长,以及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继续。同时,国内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即“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农业占经济的比重将降到10%以下。
全方位结构调整启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也将深化。而政策着力点将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
以调整中央、地方关系,建立财权和事权匹配的体制而言,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就指出,目前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4%,未来需要下降到30%以内。同时政府全部开支,不能超过总开支的15%。地方目前因为财力匮乏,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也需要改变。
以协调推进城乡改革为例,“十二五”将加快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区域之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研究建立进城人口、农业人口、承包地、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统筹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和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土地不足的问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指出,农村做好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在宅基地,农村承包经营,农村集体财产等多个方面确定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权益。“这也是目前农村纠纷最多的一个问题。所以‘十二五’的农村改革必须涉及到一些根本制度问题,要建立承包地、宅基地的退出和补偿机制。”廖洪乐说。
收入的多元性增长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趋势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收入的多元性增长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要实现收入的多元性增长,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联手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建赢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
二要调节收入差距,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鼓励创业,使更多的创业者成为中等收八者。要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民企的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国有资本预算,规范国有企业分红。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要扶持低收入和困难人群,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动态补贴机制。
三要政企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提高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能消费”。现在企业利润率很低,企业加薪不能完全靠企业。政府要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为企业增加员工工资创造条件。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要坚持企业自主分配与平等协商相结合。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考虑家庭综合税负能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计征和抵扣。提薪是渐进的,扩大收入是多元化的。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住房。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将资产变为资本,让老百姓创业有资金。要拓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的发展现状:
1.1投资规模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个的产生、实现了当年的大幅增长。2002 年我国建立正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为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03 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1.2投资地域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全球迅速扩张。在 2003-2009年间,中国在短短6年间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新增37个,至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覆盖到全球的大部分国家。
1.3投资行业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占比33%,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
1.4投资主体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数量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数量并不是最多,所占比重并不大,最多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类型。至2012年末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为26%,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33%,其他类型企业如外资、台港澳资企业、集体企业的数量比重和存量比重都很小。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人民币的持续走强,都加快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但是,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2.1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很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来实施计划投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较差,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融资困难
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还比较小,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44%的受访企业反映利用公司自有资本进行对外投资,27%的受访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成为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支持企业对外投资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金融产品,企业对外投资中需要的离岸金融、信用担保、贷款保险等,只有少数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且在服务效率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3体制掣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而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对境外投资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如目前企业办理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商务、发改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核准,很多企业反映一个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从申请到实际对外支付投资款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尤其是投标项目往往时间要求急,一些企业反映,有时因为无法确认境外投资项目审批通过的时间,会放弃一些有竞争优势项目的投标;而有些企业为便利海外投资运作,在香港等境外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海外投资项目大部分通过境外投资公司运作。
3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相关对策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业“走出去”,切实解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完善。
3.1宏观层面: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3.1.1构建我国对外投资专门执行机构
对外投资执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时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在政策上给予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代表国家与投资东道国政府开展合作,引导企业对外投资,负责拟定和完善有关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提高对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增强对投资项目跟踪管理,从宏观上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对全球投资形势进行信息收集汇总,改进和完善信息服务,为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
3.1.2加大金融深化和金融支持力度
从世界各国来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一般业务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和出口信贷保险,我国目前具有进出口金融机构职能的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是典型的出口信贷与保险相分离的模式。政府应该鼓励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出口融资业务、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外国政府贷款转贷业务、资金业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微观层面: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
3.2.1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我国企业要实施跨国经营,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和管理体系。要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首先需要具有全球经营能力的人才,包括技术研发、金融、法律、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和熟悉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经理人才。其次,在国际化经营中企业必须发挥和保持比较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战略转型,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2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
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采用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与国内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资源配置,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的竞标能力。在国外,我国企业也可以加强与国外跨国企业的合作,借助国外大型企业的全球网络营销系统、全球生产体系,加大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利用其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市场空间加深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2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詹儒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关键词:“互联网+” 医疗健康产业 发展现状 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自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背景
随着“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医疗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医疗健康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引导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政府也大力引导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健康产业需求巨大。从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走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消费意愿也日益增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
三是人口老龄化。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在医疗器械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病床护理、老年康复中心的各种器材、保健器材等都是医疗健康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品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养食品等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给人们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一)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突破了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匾乏得以缓解。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无序现象,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将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导诊到相应的部门。在远程医疗方而,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联网实时共享相关信息,有望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充分利用稀缺的医疗资源。
(二)重塑医院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院通过移动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通过开发手机App软件,将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传统服务全部在移动互联网实现。患者通过移动应用可实现自助旌拧⒚耪锖妥航煞选⒓觳楹突验报告查询、专家排班等信息查询及满意度评价等,不仅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等问题,而且增强了获取服务的便利性,提升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大医院的拥堵很大程度上卡在了慢性病这一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慢病群体进行管理,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可合理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单从互联网医疗角度出发。拥有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仅仅是分级诊疗的基础性资源,提高医生接诊效率的模式才是关键,慢性病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医疗的大数据优势,实现分级诊疗。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健康医疗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医疗健康+养老
2015年1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医养融合,就是为了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医养结合模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养老院的入住率,同时也减轻医院病床的压力,使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得到诊疗和护理的服务。发展医养结合,强调的就是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长期在大医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让一些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根据健康情况和自身l件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接受服务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护理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
(二)医疗保健器械家用化
根据9073养老模式来看,今后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社区养老,97%的老人都会通过社区居家来养老,国家也提倡社区养老,要把医疗健康与养老相结合,未来的医疗器械向家用化发展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普及化的小型医疗保健器械,具有一定预防、诊断、保健、治疗、辅助治疗、康复等作用,这种产品适合于家庭及老年人家居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操作方便简单、安全可控,方便实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生话水平与生话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保健,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护理器具、家庭保健器械、健康远程监控预警、家庭医疗康复器具等各种自动、半自动的电子家用医疗器械今后也将成为普通居民家庭消费的一部分。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国际市场;低碳;中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各国都进行了许多研究,随着碳排放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碳的排放量这一问题成为了世界的共同目标。
碳排放权交易(又称碳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减少碳的排放量而采取的市场机制。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控制低碳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进而形成碳排放权的交易,称之为碳交易。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面前绝不会推卸责任,特别是对碳减排这个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为此还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中国也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争取早日建立起健全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电力、有色、建材、化工、冶金和航空服务这6个领域将初步纳入全国碳减排市场。
2.研究意义
(1)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长远的历史进程,不光要立足现在,更要放眼长远,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发展。在15年10月26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就明确提出我国的发展必须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换句话说就是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地走文明发展道路,在这次全会中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两型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更要做到保护好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到节能减排。在中央作出的总的布局的框架下,地方上积极响应,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特别是排污大户,比如小水电、小水泥、小煤矿以及小化工等,很多地方是以牺牲GDP来换得绿水蓝天的。
(2)借鉴国际经验建设碳交易市场的需要
国际方面,欧盟及其他发达国家都有着自己化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中国可以参考已有的交易机制来建立属于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国内方面,中国一直在进行低碳转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挑战,却也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中国要想在建立碳减排机制的过程中取得较大的成效,就要认清碳排放交易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国际碳减排中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碳排放交易的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交易来调节全球碳排放,根据每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对于碳排放的数量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分别设定一个控制值,当碳排放气体少于规定数值时就可以将剩余的数量当做商品进行买卖。
ENGLAND ECONOMIST庇古提出的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奠定了现代环境科学的政策基础,而AMERICA ECONOMIST科斯提出的KOSI RULES则为碳减排权交易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学者欧玲则是激励了实践者去创造新的机制。
碳排放交易的实证研究与研究方法主要有:1.常威在2015年通过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分析来说明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2.嵇欣在2014年通过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来对碳减排体系的政策设计进行比较:1.配额分配、2.配额缴回、3.成本控制。可以看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不足表现在:配额供应可能出现过量;信用市场将面临深刻调整;碳价低及不确定性影响低碳投资;碳泄露行业获取“意外之财”。
2.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国际经验借鉴的研究
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U ETS)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国际上的两大碳排放交易场所。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是欧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这一目标的主要政策。自2005年进入试验阶段以来,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却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孙法柏和李晓芬在2010年提出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覆盖全国,横跨全球的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排放权交易制度。它拥有62.1%的全球碳市场主体和70.1%的碳金融市场,其市场价值和数量均明显多于包括基于情节发展机制在内的基于项目的碳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也有自己的特点:1.它是全球首个具备法律约束力的碳排放市场交易平台;2.门槛低,北美地区的国家都可以自愿参与;3.、目前有六种温室气体的减排交易可以在那里同时开展。是全球唯一的综合性平台。
3.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研究
1997年于日本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利用了国际排放贸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简称IET)、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来推动全球碳减排,我国主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根据网络数据,2014年,全世界的碳排量将近355亿吨,而中国的碳排量居世界第一,将近98亿吨,所占比例超过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在同年的前九个月碳交易量达到2420万吨,同比增长了167%;碳交易金额高达5.93亿元,同比增长了64%。假如整年增长速维持着前九个月的增长水平,那么预计2015年的交易量、交易金额分别达到3053万吨、6.7亿元。截止到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的减排配额和自愿减排量存在巨大的差距,配额达4512万吨而自愿减排量却只有区区的1092万吨,仅占配额的四分之一。
综上所述,碳减排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对于解决全球变暖等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碳排放交易国际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一)发达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
《京都协定书》生效后至2009年,从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2009年全球碳排放的交易的金额为2005年全球碳排放交易的一十二倍,短短四年市场发展迅速。甚至有人大胆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碳交易规模将会接近3.5万亿美元,远远超出其他市场。全球逐步形成了将碳排量当做商品进行交易的新兴市场。根据欧洲碳减排交易历史数据预计, 如果允许在期货和期权市场中进行碳减排配额交易, 光这一个市场的年交易规模就会达到惊人的580亿美元。
(二)碳排放交易国际市场的发展
根据相关国际机构的数据分析,2011年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金额已达到1760亿美元。尽管碳市场交易量不断增长,但关于碳减排的国际气候谈判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虽然碳排放交易的量在持续增加,但是碳排放的交易价格仍在持续走低,成交总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交易量的大幅上涨。欧盟的碳指标(CER)交易价格持续走低既是由于受到了国际气候谈判的影响,又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所导致的。自2011年7月开始,EUA价格持续下降,约由12.5欧元左右持续下滑至7.5欧元左右;CER二级市场价格也从10欧元陆续下降到3欧元左右。有分析家认为,CER指标近期仍将走低。虽然目前的CER指标回升无望,但从长远来看,价格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通过对各个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研究以及它们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经验,给出了有用的建议,且为后期的完善做了更进一步的推动。
三、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建议
(一)中国碳减排交易市场试点地区及其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只有7家试点碳排放权交易所,分别在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湖北、重庆、上海。
虽然试点省市都制定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实施方案或意见,但相关政策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大部分的试点省市虽然明确了免费分配的配额分配方法,但是没有考虑到行业的特点以及它的生产力水平;其次是虽然部分试点省市表达了碳抵消的范围为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想法,但是既没有指明某些特定范围的碳抵消项目,也没有标明使用碳抵消信用的比例限制,同时更没有指出碳抵消信用是不是可以通过其他试点省市的碳配额进行抵消等等;第三,只有深圳,明确了不履约的处罚;第四,只有北京、上海、广东等三省市明确了成本控制政策的部分内容(储存配额是允许的但不可以预借配额)。
近年来,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由于市场交易方式多样,市场流动性差,市场发展不完善等相关原因,导致当前形成了多个分割的交易市场。由于受到市场的不稳定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双重影响,导致目前的市场交易价格还是会经常出现巨幅波动,比如中国的CDM项目的交易价格就是从最初的5美元左右一直上升到了15美元,而现在基本稳定在10美元左右。不光中国的交易价格波动剧烈,发达国家的市场交易价格波动得更为强烈。欧洲气候交易所曾经创下了30欧元/吨的纪录,仅仅过了一个月又迅速下跌至10 欧元/吨,仅为最高纪录的三分之一。2007年的期货价格更是跌到了4欧元/吨。
中国在碳排放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运行机制必须符合自己的自身情况。要彻底摆脱过去那种政府唱主角的被动局面,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统一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依靠市场来提高相关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效率,而不是靠行政分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用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其次,充分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更适合的行业来进行这一改革。再次,政府应制定详细的成本控制的政策,并说明未履行的处罚。最后,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与加强各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国家政府要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人才储备支持。科学合理地分配碳排放指标。政府应将碳减排强度的要求与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形势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碳减排总量目标。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行业的差异性,促进相关行业率先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减少碳排放量。采取自由分配和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进行分配企业最初始的碳排放量,对先进企业予以适当的配额奖励。
(二)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路径
从2014年国家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可知道,到2016年,计划将全国统一的碳减排权交易市场建设完成。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在2015年10月25日公布了“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第一次被放入到五年规划。这一切都表明了国家对于碳减排的重视,为碳减排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契机。
1.企业碳减排配额的分配
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对策制定,应该从各类型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现状预期目标等多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关联的问题出发。为碳减排交易中存在的与企业有关方面的问题寻求良好的解决之路,才能使低碳经济成为可实现的道路,使中国碳减排交易市场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客观进行市场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交易市场。全面的分析各企业所处行业发展状况、企业所产生的碳污染情况,对碳排放总量以及控制量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分别制定一个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分阶段的完成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设。
重点分析各行业的排污情况,将使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做到科学合理且更方便的规划。同时,应加强各地区的碳减排交易市场之间的联系,增强市场交易的流动性,这样有利于碳减排总量的统计以及碳减排交易的进行。
制定企业的碳减排总量。在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相关污染行业更应控制碳排放总量,积极响应政府对于低碳经济的追求,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作出应有的贡献。对高污染行业要尽量控制,对可转型的污染企业早日完成转型过渡,使碳排放总量降到可控制的范围内。
2.政府方针政策
政府的政策方针都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兴衰,因此,国家政府一直在积极进行低碳经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来支持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建立,为中国碳减排交易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各行业中的各企业加强管理和指导。政府应鼓励各企业进行能源改革,为促进低碳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早日完成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建立。为企业降低碳排放等改革进行一系列程序的简化。
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队伍中的一员。我有五个姨、两个舅舅、两个叔叔、三个姑姑。所以,每年过年家族聚会,我都要皱着眉头想一会儿,才能正确叫出这些长辈的称呼。对这么多亲戚,我确实有几分头疼,直到三年前的一天――
“你二姨病了!”一向坚强的妈妈跟我说这话时,眼眶发红,明显刚刚哭过了一场。我大吃一惊,二姨在我心目中是极其能干的。她胖胖的身躯,走起路来却异常敏捷。外婆早早就身体不好,二姨几乎就是弟妹们的半个妈妈,我妈的工作、舅舅的婚事,都是二姨跑前跑后地张罗。她这一病,在家族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二姨得的是红斑狼疮,而且病情发展极快,县里的医生要求我们马上送她去省城的医院。送去简单,可谁照顾她呢?二姨父年纪也大了,三个女儿都有工作。舅舅和姨们立刻碰头,每个人分配了时间。我们家就住在省城,我妈又退了休,她便主动请缨,提出愿意照顾二姨两个星期。
“玲子,你赶紧打听一下。省城哪家医院好,再托关系找个病床,听说现在还有病人住走廊呢!”一向沉稳的妈妈急忙嘱咐我。想起二姨慈祥的笑容,我连忙点头回答:“好的,妈,你放心。”我托人找到省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主任,又请了一天假,专门候在主任办公室门口,请他帮忙照顾。
安排好病床后,二姨被送到了省人民医院。见到病得已经认不清人的二姨,我妈眼泪又“哗”地流下来了。那段时间,她每天从家里做好饭菜,转乘两道公交车给二姨和二姨父带去。二姨父哑着嗓子说:“妹子,太麻烦你了!我们到食堂吃就行了。”我妈边给二姨仔仔细细地抹身体,边说:“外面的东西哪有家里做的菜干净。你放心,姐的身体一定会好的。”
后来,二姨的女儿们、舅舅和其他姨也陆续来了省城,换二姨父回去休息。在众人的精心照顾下,二姨的身体日渐好转。妈妈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两个月后,二姨终于出院了,虽然因为激素治疗,她的脸胖了一圈,但她看着舅舅、姨们的眼光却满是欣慰、幸福。
从那时起,我终于明白了有兄弟姐妹的意义。今年上半年,二姑姑被查出脑部长了肿瘤。她早年丧偶,儿子又在外地工作。得知病情的她当时就蒙了。
大姑姑得知后,一挥手说:“咱们去省城治,别怕,我照顾你!”大姑姑是老师,已经退休的她被学校返聘,收入可观。可为了妹妹,大姑姑向学校提出辞职,陪同二姑姑来到了省城。
我爸开始了当年如我妈那样的“送饭之旅”,我仍负责找专家、找医院,大姑姑则每天在医院里陪护。二姑姑做手术那天,叔叔、姑姑们都守在手术室门外。当听到医生说“手术挺顺利,初步估计是良性的”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二姑姑出院后,我又帮着走医保流程报销。虽然事情繁杂,但我明白,我现在付出的每一分,都是在给我的父母积蓄福报。因为将来有一天,我妈、我爸可能也需要那几双苍老的手,送上贴心的照顾。只是我希望,这一天,越晚越好……
“亲友联盟”,信赖才能互助
我和爱人都是独生子女,在享受万千宠爱的同时也独扛千斤责任。那一天,父母因中风和高血压双双住进了医院。得知消息后,我立即请假赶到父母的病床前。由于父母住在不同的病室,所以需要我两头照顾。老公则要照顾孩子和他的父母,不能为我分担。看到与母亲同病室的老人有人轮流照顾,我十分羡慕。对方说:“父母只有我们一个孩子。我也万般无奈,只好联合表兄妹、堂姐弟组成‘亲友联盟’,互相照顾。”
我一听,觉得这倒是不错的主意。当天晚上,父母休息后,我就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姑舅、叔伯家的兄弟姐妹们都拉进群里,以“互助养老”为主题和大家沟通。经过充分讨论,我和同为独生子女的堂妹安末、表弟小树形成了互助组。
第二天,由小树和我轮流在医院照顾我父母。小树还把我父母当天的状况拍下来发到微信群,我忽然有种家有所依的轻松感。父母年事已高,病愈出院后没有了之前良好的状态。安末提议:“一个人要跑几家照看老人,任务仍然很重。不如让老人们住在一起,这样他们不仅能够互助,而且便于我们照顾长辈。”
我妈说:“我去别人家住不惯,要不让他们都搬到咱家。”安末的父亲也不乐意“挪窝”:“我喜欢热闹,但我不想搬家!”不过,最后长辈们还是心疼我们奔波太劳累,就达成统一的意见:按季度轮流合住。我们作为责任人,开始执行轮流照顾长辈。
第一个季度,几位长辈合住在我父母家,我隔三差五会跑去看望他们。我发现他们合住后,家里的欢声笑语多了起来。他们闲暇时打打牌、种种花,不亦乐乎。我妈对我说:“不要担心,我们是和你姑姑、姑父和叔叔、婶子住在一起,大家互相照应。你忙你的,以后一星期看我们一次就好了,别因为照顾我们太耽误工作。”
数个月“抱团养老”的生活,让我犹如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缓解了赡养的压力。
他们在安末父亲的农家小院里合住不到一周,我接到小树的通知,他要退出养老互助组!他支支吾吾,却掩饰不住内心的不满:“我父母认为在哪儿都不如自己家!”
无论我和安末如何劝慰,小树都没有改变这个决定。帮小树父母收拾物品时,我注意到小树和父母对着墙柜指指点点。我一抬头,竟然发现上面安装了摄像头。
安末也意识到了原委,赶紧解释:“姑姑、姑父,是我做得不周全,让你们误会了。前两年我妈走时,我和父亲商量安装了摄像头。父亲独居,我没有更多时间陪伴他,又担心万一他有什么意外,我不能及时知道,就安装了摄像头。但是,自从咱们一大家人在一起后,这个监控系统再也没有运转过!”说完,她端了条凳子站在高处,从摄像头的后面掏出半截断了的线头。
大家都愣住了!小树的妈妈――我和安末的姑姑把卷好的被褥抖开,在姑父的帮助下重新铺到了床上,说:“孩子,什么也别说了!是我多心了,我其实一点都不想走呢!”
在一起,重温兄弟姐妹情
2014年冬天的一个大雪天,我89岁的母亲去世了。送走母亲的那天晚上,由大哥牵头,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开了家庭会议。
大哥伤感地说:“父母现在都不在了,我们兄弟姐妹就是最亲的人,谁有困难都要互相帮衬。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咱们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没人照顾不行。我在老家的宅子闲置了多年,我想咱们几个家庭凑点钱,把它推倒建几间养老房。咱们都退休了,在城市待腻了的时候,几个家庭就住在一起,种种菜,养养鸡,过过农家生活。大姐夫去世,大姐在老家独居,咱们回去,也好有个照应。你们觉得这个提议怎么样?”
大哥的话得到了大家的响应,都觉得这是不错的养老方法。几个月后,在我们的操持下,养老房建起来了。一个四合院,我、大哥、小妹、大姐四个家庭各住两间,剩下的房子就是厨房、卫生间、娱乐室和活动室。
在这里,一切的费用都是AA制,以前每家请一个保姆,如今住在一起能互相照顾,连保姆都不用请了。在日常管理方面,我们有着明确的分工,有管卫生的、有管伙食的、有管娱乐的、有管保健的。对于这种“抱团养老”的方式,我们的孩子都很支持。
我们住进老家的新居后,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从四十多年前走出家乡到现在,由于各自为工作而忙,为家庭而忙,我们兄弟姐妹很少相聚。现在,我们又聚在了一起,都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大家像小时候一样亲密无间,体会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年华老去的我们倍感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光。
在乡下,大哥有几分地,我们开辟了一块菜园,种了蔬菜和瓜果,还在屋后的空地建了鸡舍。我们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闲暇时或在网上神游,或在村里串门,日子过得闲适快乐。一到节假日,在外打拼的孩子们开车来看望我们,我们这个大家庭立刻热闹起来。
2015年冬天,大姐的腰腿疼病又犯了。大姐的儿子因为在杭州工作,一时半会儿抽不开身,不能回来照顾她。我们担负起了照顾大姐的责任,陪她去医院做理疗,在家帮她做康复训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大姐的身体渐渐得以康复。
大姐感慨地说:“老了老了兄弟姐妹还能团聚在一起,像小时候父母在的时候一样,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真是开心。”
对于我们这样的养老方式,左邻右舍都很感兴趣,都说这样的“亲友联盟”养老模式,既增强了亲情,还解决了实际问题,真是好办法。我觉得也是,人老了,孤独如影随形,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这样的晚年很精彩。
多方合力,才能解决养老困境
“空巢老人养老忧虑”缘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城镇化速度加快,两代人异地居住情况渐多。较为发达的都市对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吸附力,青壮年人口流动显著。在地方生活的父母,或是帮助移居大城市的子女照料孙辈成为“老漂族”,或是当了“老漂族”后回到原居住地成了“空巢老留族”。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越来越强烈,部分家庭可能产生养老现实困难。其次,当下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再次,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但因为家庭规模渐小而显得力不从心。“空巢老留族”若身体都硬朗,可以互相照顾,甚至父母辈照顾爷爷奶奶辈;若是身体不好或“单留”者身体不好,将面临较大生活困难。目前,老人们有钱买不到有质量的服务,子女们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无法长期请假照料等,这些与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相比相去甚远。
针对“空巢老留族”养老的民间新风尚,如“亲友联盟”,形成了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老人们的兄弟姐妹之间可以互相照顾,因为共同成长的经历、阅历和喜好等,既丰富了老年生活,又帮助了子女;即使在外地工作的亲生子女不能长期在身旁照顾,其表兄妹或堂兄妹的照顾也可有所分担。但因当前家庭规模普遍小、经济条件欠佳、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也可能出现不便利、不和谐而导致无法长期坚持的情况。这些只能暂时部分地缓解家庭养老,丰富养老互助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需要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共同积极应对。第一,充分发挥家庭的赡养功能。子女要充分尊重和支持父母的养老需求。愿意随迁的,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积极帮助来人融入流入地的社会生活;不愿意随迁的,尽可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第二,建立多样化立体化的社会养老体系,是解决养老忧虑的国家方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不仅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而且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第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政策养老等多样化的养老方式,是当下全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必然趋势的应对之策。
总之,重视养老问题,满足养老需求,让老人和子女放心消费,既可保障改善全面小康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养老负责,还有利于刺激消费增长,提供就业空间,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外如何面对养老难题
韩国:配备生活指导员 为照顾独居老年人,韩国特别安排了生活指导员。生活指导员主要由40岁左右的女性担任,她们定期打电话问候独居老年人,定期访问独居老年人住处,陪他们谈心。此外,生活指导员负责教授老年人一些保健知识。
瑞典:建立家庭扶助制度 老年人提出需要扶助的申请得到批准后,政府便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提供医疗、家政等服务,并为有特别需要的老年人配备警报器。当老年人处于病危状态时,政府不仅安排专人24小时守护直到老年人去世,还负责安葬。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日本:电子宠物“监护”老年人 为照顾老年人,日本推出了可作为通信支援系统终端使用的宠物机器人。通过电话线路,将宠物机器人与外部支援中心连接,对老年人的安全与健康进行监护。宠物机器人还能做出可爱的动作,让老人开心。
德国:老少互助其乐融融 在德国,一些老年人会邀请和他们孙子辈一样年龄的大学生来家做客。这些大学生住在老年人孙子、孙女原来住过的房间,不仅可以随便使用电器家具,而且不需缴纳房租。大学生则需要关心老年人、承担家务,需陪伴老年人看电视、聊天、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