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教育学论文

描写教育学论文

时间:2022-12-17 00:5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教育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教育学论文

第1篇

关键字:影视素材 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日常作文教学中缺乏想象力是影响学生作文的重要因素,而影视媒体和素材却是启发学 生想象的有效途径,让原本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活现在银屏上,引发学生主动想 ,增强学生想象的生动性和新颖性;影视艺术具有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的运用,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所以,影视素材和影视艺术手法能最大限度地营造一种积极、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行动,活 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从而写好作文,

那么具体如何利用影视素材组织写作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巧借影视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激发学生想象力方面,很多优秀的影片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例如法国著名导演让・皮埃尔・热内用诗意的现实主义、悬疑的故事情节、另类 的拍摄角度构造了经典电影《天使爱美丽》。导演精心的构思挑战了我们的日常经验 和思维局限,所有的细节,所有的镜头,所有的情节,彻彻底底地出乎我们的意料。可以让学生看完一个片段之后,让学生根据情节 的发展,展开合理想象,构思和写作后面的故事情节,也就是我们作文中的“续写”,然后与原影片比较,看看各自的意境,进一步激发想象空间。同样在放映《那山那人 那狗》给学生看,只放映前面的一小段,即在影片开始,儿子与 父亲走在山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儿子走得飞快在前面,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 跟在远远的后面,父亲说什么,儿子都说我知道,俩人之间很少交流,儿子心中充满 了对父亲的不理解――接下来会怎样呢?停止放映后,学生还回味于刚才观看的影片 情节,带着悬念和好奇,让学生将故事接下去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 故事中的主人公安排命运。学生饶有兴致地开始动笔写作,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总体 的交流,分享大家的故事,看谁的想象最合情合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影 片已有的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此来训练学生想象性的思维能力。

2.利用影视素材,充实学生的创作宝库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文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现实中,学生作文常常是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尤以中学生议论文 写作诟病最为显著――材料单一、雷同,总是举一些毫无新意的例子,诸如爱迪生、 居里夫人等人的事例。针对这些问 题,借助影视可以优化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我们从电视剧中看人生百态,从新闻调查中深刻 地认识社会,各类影视资料成了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这一资 源,学生作文就会有话可谈,有情可抒了。学生通 过观看一些电视栏目可提高议论水平。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等栏目。通过观看这些电视栏目,自然又能为议论文积累大量的素材。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我们从央视、省级及地方卫视的众多优质节目 中汲取话题,开阔学生的视野,间接地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让每位同学在看到话题 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评”、“有感而发”,而不是翻来覆去只会写那些 “假大空”的套话,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为写作积累素材。所以,我们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地从影视中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透视影视素材,升格学生的写作技巧 影视素材手法与文学的表现手法有许多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转换。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尝试指导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知识 的同时,自觉地巧借影视的表现技巧,汲取影视的艺术营养,用之于自己的写作。比如“首尾呼应”,使用单纯的文字范例,学生很容易将其简单的理解为相同的内容在文章首尾重复出现。而如果利用影视素材,用多媒体播放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开幕时,一幅画多彩画卷徐徐展开,以 画卷为载体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闭幕时,画卷缓缓合拢,火炬 渐渐熄灭。以画卷的开合将闭幕式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强调展现中国文化的主题, 加深印象,引起共鸣,并不是简单重复展现画卷。还有“伏笔”、“对比”以及“侧面烘托”等写作技巧在热播剧中比比皆是,因此透视影视素材对学 生正确理解写作技巧、合理利用写作技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借鉴特写镜头教学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 如《欧也妮・葛朗台》中描写葛朗台抢夺女儿梳妆匣的一段,影视资料就以细腻传神 的“特写镜头"表现了这个守财奴对于金子的贪婪执著,我们可以以此为例指导学生 认真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在写作中提高细节描写能力。如《祝福》中先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时对其眼睛的刻画,不正似影视素材的特写镜头吗?作者抓住人物具 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进行细致描写,让使读者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具体操作时可以选择影片中一两个特写镜头,根据前后情节的发展,让学生用文 字把镜头写出来,并说出这样描写的理由,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内心活动的揣摩, 加深对细节描写作用的体会。利用特写镜头学细节描写,一个欣喜的眼神、一弯紧蹙 的蛾眉、一个佝偻的背影……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指导学生在作文时少 些平铺直叙,多些细节描写,那么学生作文水平将会得到新的提升。

综上所述,影视素 材资源与语文日常教学整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影视素材内容丰富,并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人,把影视素材资源应用于语文日常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影视素材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 境,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还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拓展学 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影视素材引入语文教 学中,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供便捷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浩明.影视素材:激活语文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 (3 ).

3. 陈焕新.影视――拓展语文教学点的立体空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01 ).

第2篇

这样的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能从简要的语言输出的角度上升到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具体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思想。近些年来一些高考作文更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和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把握教材,重视接触到的课程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的语言。现在课文取材很宽泛,写作的形式很多样,写作的体裁也非常多样,并且难易程度很适中,非常适宜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英语写作练习活动。这些练习要求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课程知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重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英语表达的才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按照教学实际的要求,更加灵活科学创造性地选择学生的教材。教师要重视以教材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大量的研究试验表明,以教材为蓝本的写作训练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具体教学的经验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缩写,运用缩影的形式把握教材

缩写就是在保留原有的文章的体裁和题材、主要内容和结构顺序、人称角度等方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的重要的内容,压缩文章的篇幅,让文章内容更简明、语言更加精炼、中心更加突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缩写的时候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于和文章有关的主题内容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剪裁,不能随意摘取文章的主要内容应付了事。

教师要教育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要求学生做到切近中心,对学习进行科学而高效地提升,使文章不断精炼。

我们可以在缩写的过程中运用以下几种缩写的办法:

1.对于叙事记人的文章,要按照情节或者人物性格的线索,通过叙述的重要情节和性格特点来叙述文章。一般文章如果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事件,我们可以用表示时间脉络的词语来穿插,概述全文。

2.对于科普文章、说明文章或者说理文章,我们可以列出段落的中心句子,迅速捕捉文章的中心句,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每个主题句,并进行科学的归纳。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恰当运用一些关联的词语,让学生添加一些支撑的句子,串联成较好的概要。

缩写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提炼语言的能力,缩写,是改写和续写的基础,仿写的前提。

二、仿写,用类似的情境来模拟文章

英国著名的作家在谈到写作经验的时候曾经讲过,学习写作除了要多练习以外,还要学会多模仿。学生仿写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文章的体裁和重要句型的掌握,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科学系统地掌握,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一些方法:

1.仿写课文的思路

仿写最重要的是模仿写作的思路,教师教育学生仿写记叙文的时候要把握文章的线索,重视将事情的发生或者发展的条理叙述清楚,在描写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性,要求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重视从具体到抽象,从浅显到深刻的理解过程。说明文要求学生选择科学的角度,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顺序来认识事物的特点。要教给学生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保证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仿写文章的结构

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部分是记叙文、议论文等,教师在教学生仿写的时候,要教授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以记叙文为例,教师要教育学生运用三段式的方式进行科学地布局,并采用一定的叙述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第一段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二段交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三段交代事件的结果。教师在教会学生写好议论文时,教育学生在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摆出正方的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的观点;也可以教育学生采用四段式的方法,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列出正方的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的观点,第四段展示自己的观点。在教育学生把握好了文章的结构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写出结构紧密的好文章了。

3.仿写文章的句式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作文评价 作文文体教学 驾驭文体能力 内容效度 效标效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表达与交流”模块对高中写作教学无疑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由五本课本中“表达与交流”内容编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注重什么淡化什么。具体为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必修二: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必修三: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理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必修四: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必修五: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不管从标题上,还是从篇目内容及课后练习上,认真分析比较,我们都可以归纳出“表达与交流”的三大内容:一谈如何写好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谈“虚构”与真实,侧重虚构,三谈好文章的四项指标――深刻、充实、文采、新颖。没有涉及它们与文体的相关,更没有涉及文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指导。必修教材的“表达与交流”忠实地执行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并不特别强调文体,小学以叙述文为主;初中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普通高中只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文体规定。这反映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美国高中作文教学却与我们不同,文体教学在美国高中作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作文教学的几大模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在作文教学纲要和指导观念里,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和写作基本能力训练与表达方式的训练共同组成美国的写作教学的三大内容。这三大训练有多种训练体系,有单向的也有综合的。“文体”意识和实际指导在这些体系中随处可见,如“思维―表达训练体系”主要进行思维和文体写作的训练,其他还有一般文体写作训练体系、实用文体写作训练体系。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叙述文、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劝说文、技术性文章及常用应用文,对每一文体都有明确规定。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文体教学得到了同样的重视。

如三册《美国语文》(2004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著名中学语文教材。文体类型(除编译时由于篇幅关系删去的戏剧、诗歌外)统计如下:

文体类型具体类型举例:

(1)小说:短篇小说、科幻小说、长篇小说;

(2)散文:分析散文、讽刺散文、说明散文、思考性散文;

(3)其他类:日志、神话、传说、故事、叙述文、布道、自传、劝说文、演讲、格言、书信、通告、游记、回忆录等。

课后写作练习文体训练类型举例:

(1)想象、娱乐、感受类:神话、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电影情景、人物传记、日记、续写、改写、广告、网页制作、格言等;

(2)通告、阐释、描述类:通信、通告、新闻报道、报告、描述性信件、摘要、讣告、课程描述、竞赛公告等;

(3)劝说、建议、说明类:说服性的短文、给校长的建议、建议专栏、收藏者指南、提议、有说服力的信条等;

(4)分析、评论类:文学分析、社论、批判性回应、说服力评价、比较研究等。

与淡化文体教学对应的是中国作文评价标准是面向文学性、诗意和哲理性很强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通用标准;与注重文体训练对应的是美国评价标准鲜明地体现为分文体定标准。这种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做法是较为严谨的。它能充分反映评价学生驾驭不同文体的能力,较之抽象地评价内容充实否、结构完整否、符合要求的“通用”标准否,更能起到实际的评分指导与规范作用。

我认为美国作文教学对文体教学的重视,是美国作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在美国教学中最令全球教育界惊奇的事就是美国人普遍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只要受过普通教育的美国人,都能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且表达清楚,同时尽可能遣词造句,使意义更准确。而这种情况,反映的正是美国高中作文评价有相当高的效度。

美国作文教学之所以卓有成效,注重文体教学和注重效标效度的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作文评价功不可没。这样的结论不是主观臆测,而是通过客观分析得出的。了解美国文体教学与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作文评价,并对评价效度进行分析,我国作文评价的效度问题亟待解决。

怎么改进甚至改革高中作文教学呢?作文成绩与写作能力是否成正比呢?

举个比较绝对的例子,假如高中作文教学只有新诗教学,作文练习与测评题只有新诗形式的测评题,有这么一个可能结果,老师抱怨作文难教,学生抱怨作文难学难写、没东西可写、太多束缚不自由……还有一个可能结果是,作文测评成绩不错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不会写读书笔记,不会写文学评论,不会写报告,不会写社论,不会写计划书,不会写基本的商业策划,不会写比赛公告……作文测评成绩不好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却成了新兴作家或者公司的文案高手……于是作文教学改革呼声四起,兴起了半命题写诗、话题写诗、材料写诗、漫画写诗、不定题材写诗、生活化写诗、心灵化写诗、学生诗作互评、多就少改诗、总评诗、面评诗、每日一诗……

当然,上述是一个较为绝对的例子,可事实是,这个绝对例子与当下高中作文教学内容的关系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高中作文教学中并未有更多样的文体介绍和指导,在大部分学生的脑海中,他们知道的文体就只有文学性质的记叙文、散文、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诗歌和戏剧,就在这有限的三四个文体中选择,较之于事实上丰富多样的文体而言,“文体不限”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体不限么?脑海中根本就没有多少文体概念知识,何谈文体不限的选择呢?在记叙文、散文、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诗歌和戏剧范围内分文体定标准的作文评价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文体定标准作文评价呢?如前文所示美国中学文体训练类型涵盖了工作岗位上大部分的文体写作,培养了美国人而不是美国学生普遍良好的写作能力,而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作文教学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在进行工作岗位上基本的文案写作时一般都是初次接触,能力匮乏。这不仅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文体教学缺失造成的后果,还反映了对应于淡化文体教学的淡化文体评价的作文评价的低效度。

任何测评都涉及效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在作文教学中或者在升学考试中指作文测评的分数反映学生作文真实能力的程度。在判断作文测评是否有效性时,在考虑到测评的内容效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最容易理解,它关心的是测量的内容。比如某一个学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内容效度就会考察诗歌写作测题是不是与这个学段教授的诗歌写作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正相关。

效标效度稍微复杂些,是指当前一项测验结果与作为效标的资料或数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效度的高与低,需要有一定的参照点加以考查,尤其是能力的测试。实际上能力都是无法测量的,因此我们只能确定一个或几个能反映能力的标准,然后做间接的比较。这种人为确定的效度标准简称“效标”。效标效度关心的是测量结果和另外一个效标(criterion)的符合程度。比如,据说微软公司招人的时候会考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像“纽约有多少个水井盖”之类。考察者并不真的关心答题者是不是真的知道纽约有多少个水井盖,他关心的是答题者以后的工作业绩(相当于效标)。那么考题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工作业绩呢,或者说这些考题和工作业绩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呢,这就是效标效度。比如,在美国高中作文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与测评,这个测评,除了关心测评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外,更关心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及发展。测题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写作能力呢?或者说这些测题与日后的写作能力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呢?这就是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的区别首先是调查者(investigator)的观察的取向(orientation)不同。使用内容效度的调查者,关心的是测量的得分。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测验,那么学生在这张试卷上的得分正是教师所关心的。使用效标效度的调查者,他关心的是效标的得分。比如上面举的招聘的例子,公司并不真正在乎你在招聘试题上的得分,他在乎的是你以后的工作业绩(相当于效标),上面举的作文测评的例子,教师还关心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相当于效标)。

这是两种效度在观察重心上的区别,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推论(inference)的程度的不同。对使用内容效度的测量者来说,基本上不存在推论。还以作文测题为例,作文成绩高分就说明这学生作文能力好,教师不需要进行推论,作文成绩得分直接说明问题(如果要引申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在进行推论了)。在效标效度的例子里,推论是很明显的。招聘试题上的得分真的能预测将来的工作业绩吗,诗歌写作成绩好真的能预测将来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吗?局限于记叙文、散文、小说、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和诗歌的写作成绩好,真的能预测将来的写作能力吗?这时候推论的意味已经很强烈了,实际上效标效度就是用来衡量这种推论的可靠性的。

测量者关心的是测量得分时,用内容效度;测量者关心的是效标得分时,用效标效度,也许还需要解释一下,这两种效度并非只能用于不同的作文测题,而是取决于测量者如何使用作文测题。比如,同样是一套或一系列作文测题,两种效度都可以用来考核它,这取决于施测者如何使用这套或者一系列作文测题。如果施测者只想从中知道学生对相关的写作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那么他应该关心这套或这个系列作文测题的内容效度如何;如果施测者想以此推断学生将来工作生活中的写作能力,那么他应该关心这套或者这个系列的写作测题的效标效度如何。

在关注效标效度时,不能忽略了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它们是在时间上对效标效度进行的分类。它们的区别是时间上不同,同时效度的效标和原测量工具是同时施测的,而预测效度的效标是在原测量工具之后施测的。比如学习期间正式进行的作文写作测验的同时效度的效标是与这些测验并行的学生写作练习成绩和老师观察评价等,而预测效度的效标则可以是期末考作文成绩,高考作文成绩和生活工作中的写作能力。

前文已经说道,效标效度的使用者真正关心的是效标上的结果,因而待检验的测量工具其实是作为效标的替代物出现的。为什么要使用替代物呢?其理由在预测效度这里很明显,效标是作用于将来的,我现在要知道结果就必须使用替代物。比如要知道学生在将来正式高考时的可能成绩,那么我们需要使用有较高的预测效度的模拟试卷。又或者要知道学生将来写研究报告的能力,那么教学时应该使用有较高的预测性的作文测题;这两个例子里的模拟试卷和写作测题都是为了实现预测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替代性的测量工具。

结合以上关于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的分析,我国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的现状如下:高中作文教学模块“表达与交流”有三大内容:一谈如何写好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谈“虚构”与真实,侧重虚构,三谈好文章的四项指标――深刻,充实,文采,新颖。作文评价对应于这三大内容的评价标准。那么从理论上说作文评价已有了较高的内容效度。可是内容效度高并不代表作文评价的效度高,并不能真实反映作文教学的成效如何,是否科学合理。在作文教学中,文体教学的严重缺失,文体意识严重匮乏导致学生日后生活中自由写作思维极为狭隘,没有可供自由选择的文体写作,驾驭文体能力相当乏弱导致学生日后无法快速应对丰富多样的文体写作,这反映了我国高中作文教学评价相当低的效标效度。

事实上,高中毕业后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开始社会生活、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多少人会继续进行我国高中作文类型的写作,例如写文学性、诗意、哲理性很强的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反而是当下高中作文教学所淡化的形式规范性很严格而且思维能力要求各具特色的其他文体写作特别是实用文体写作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写作,可是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忽视对效标效度的分析,并没有把驾驭这些文体的写作能力当做预测效标来分析和重视。缺少这种效标效度分析的作文评价就无法发现当下作文教学成效低微,学生应对生活与工作的实际写作能力低弱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全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2]陈文中.外国大学入学作文考试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4(4).

[3]周鸾飞.近五年我国高中教学作文评价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贺义廉.高考备考作文训练的现状与误区[J].当代教育论坛,2008第5期.

[5]王选遨.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教学新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3)

[6]朱晓斌.西方写作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VOL24(4).

[7]张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评价回归生活的诉求[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9.

[8]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瞿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一、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知能训练的需要编排的,这其中的德育因素与整个学校德育的序列先后不一致,深浅亦不同,因此给语文德育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可能是开篇导语,通过导语使学生具备理解课文的感情基础,使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们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们也要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如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俭以养德》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节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这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实现“阅与感”的统一与共进

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给予引导,同时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阅读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一些文艺理论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实现“句与悟”的统一与共进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四、实现“乐与思”的统一与共进

教师还要利用传统节日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清明到来之时,给学生讲述清明节的来历及其意义。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凡是对人民作出过贡献,做过一些有益的事的人,都值得我们的怀念。作为人,我们要做到不忘先辈,不忘祖宗。鼓励学生立志为家庭,为家族,为国家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中秋来临之时,可以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学生讲述盍家团圆,家庭的温馨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作为人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爱家人,爱家,爱国,爱和平的美好情操。

“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思想感情有所升华,实现语文能力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

第5篇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舒城三中 涂德根

一、学生现状分析:

经过师生七年级一学年的努力,本班大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但是,部分优秀生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本期分班,部分来自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新学期开始要耐心的教育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尽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另外,部分学生存在着应试思想和厌学情绪,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

第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两个单元都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平民生活,目的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

第三单元,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两个单元都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第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这两个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本册教材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第一、三、五单元的是相对大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第二、四、六单元的是相对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重难点。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重点如下。

(1)一、二两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2)三、四两个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3)五、六两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如何使作文教学还其真实面目,下面仅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着眼生活,素材求真

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构建开放的作文课堂和学生一道走进广阔的大自然,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去郊外踏青,看麦苗野花,听鸟语虫鸣,嗅泥气花香;到田间地头,看农民耕作,到大自然中采撷,在生活中徜徉。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句,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掌握一些自然景物的名称,他认为这对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是很有好处的。在同学们学过的古诗词里,就有不少带鸟名、花名、山名、地名的词语,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身边的一事一物都应指导学生精心观察,细心“觅物”,为写作积累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的积累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准备之一。每个人的一生是自己的宝贵财富。只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生活的馈赠,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情愫,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料库,学生的生活沉淀会日益丰厚,自然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那么学生再张口说话、举笔行文时就不用发愁了。

二、不拘形式,表达求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作文教学应针对小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实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减少“清规戒律”,消除条条框框,充分考虑到学生表达的需要,鼓励他们写真事,说真话,吐真情。

《语文课堂标准》所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教师可根据写作训练内容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适时提供一些练笔的机会。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写写《信寄出后》的故事……学生看到这类题目后,不仅有兴趣,更多的是表达的激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打破写作训练在时空及内容、形式上的限制,把整个写作训练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中去,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作文天地里学习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作为写前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表达,这是作文的基本内容,学生要清楚。但是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规定程式,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学生找到门径之后,教师应强调写“实”,但不受“真实”限制,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自由空间,大胆构思,随意表达。如写“雨”,学生可赞雨的大公无私,滋润万物细无声;可贬雨的泛滥成灾、残酷无情等。只要立意新颖,富于创造,就应给予鼓励。因此,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作不能局限于形式,要重视学生个性,要在精心选材、巧妙构思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联想,让他们有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学会用作文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感受,那才是最真实的,而且能使文章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三、朴实表达,语言求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写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朴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到一个“真”字。然而,近来一些学生佳作一写就是比喻、排比、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片面地把“有文采”理解为“浓妆艳抹”,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有文无质的文章。

不可否认,华美的语言是写作水平的体现,但不是唯一标志。读过吕叔湘、鲁迅等名家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语言大师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特别讲究返璞归真,文章大多生活气息浓厚、朴实无华,却闪耀着内在美的光芒。据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是先读给一些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听。如果听不懂就继续修改,直到听懂为止。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他陪审稿时,在总理身边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文章这样写道“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几句朴实的话就把总理生活简朴的形象描绘出来,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又如《游金华双龙洞》一文所以赢得了人们的赞赏,重要之处也在于语言朴实。“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人,是这样的小船。”语言虽朴实,但读后却有身临其境之感。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用一句句鲜亮活泼的“童言稚语”勾画出一处处情真意切的真情表白,提出一点点富有创意的见解看法,把所想写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写下来。

四、表现自我,情感求真

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写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

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不懂得细心观察,从自我出发,记叙自我经历,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教育学生说老实话,写老实文,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的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因而,平时应倡导和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把学生写日记写书信这种“私人写作”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培养学生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7篇

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语言:无声语言就是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语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学生追求上进,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为什么学生在上语文可是毫无兴趣、毫无激情,甚至“谈语文而色变”?我认为这跟教学的主导者一教师有《艮大的关系。语文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而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情感就没智力。这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与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的作者那浓浓的情。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艺术的创设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乡愁诗两首》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课文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抒发过这种奇异的情感。以屈原的《离骚》为首,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李白的《静夜思》,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到杜甫的《新婚别》,所抒发的无一不是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一种揪心裂肺的痛楚,一种刻骨铭心的挚爱。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味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吧。这样,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的体验上,从而发出了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授课没有意趣,学生势必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上课有了意趣,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感知事物,去研究事物,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记忆力增强。同时,由于情趣高涨,克服困难的一直也会增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显然,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情感丰富,也不想以论文那样充满哲理。因此,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到《种树“种到”联合国》、《向沙漠进军》等文章时,为了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采用了各种语言手段。如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就用歌唱的形式“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时,就唱到“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的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节约用水时,就采用幽默的语言,即“动物也有生命,我们没有剥夺他们生命的权利”和“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这些幽默的语言比起用命令式的语言如“不要践踏草地”、“请保护动物”、“不要浪费水资源”等干巴巴的语句来,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善于用有声语言激励学生,还要善寸:用无声语言来熏陶学生。伦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实质上是造就完善的人格的过程。教师有良好的人格形象,威信就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就大,就会形成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学识渊博,礼貌待人,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对你有一种亲近感,就会接受你,接受你的观点和教育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成为学生的表率。换要懂得用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你容易亲近,和你相处有愉悦感和温暖感,可以和你成为知心朋友。这样,教师的人格形象就感化了学生。

中学生正处在伴幼稚半成熟的朦胧阶段,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某些变化感到迷惑和神秘,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导他们。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位学生正入迷的看一本关于性方面的书。当时,我没有没收他的书,也没指责他。我停止了讲课,沉默片刻,那位学生发现我注视着他,赶紧把那本书收进抽屉里,并胆怯的望着我。我对她莞尔一笑,他顿时满面通红。事后,他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到:“老师是你的微笑让我无地自容,是我认识到了错误;也是你的微笑挽回了我的尊严,是我不至于在同学中丢脸。你的那一笑,是我永远铭记心里,成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感谢老师的微笑,也希望你替我保密”。从这件事中,我深深的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假如当时我没收了他的书本,而且曝光。那么,将会是另外一个结局。在教学中正确的使用无声语言,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艺术的使用语言,以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再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爱国情感等进行描述,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中,让他们充分领略风光描写中的自然美、体味议论文中的理性美,品味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美,从而产生对美的追求,对学习的渴望。也许,老师一个肯定的手势,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感到满足。在教学过程中艺术的使用语言,可以激荡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用激励说服的语言来造成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可见,在教学中艺术的使用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素质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在语文学科中具体体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以下我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正确的人生观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其中语文课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如在教学王愿坚《七根火柴》可以以无名战士的献身精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桂林山水之歌》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特级教师陈志聪说:“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江山多娇的祖国、爱人才辈出的祖国、爱语言优美的祖国、爱具有优秀民族特点的祖国。”

2.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是“小皇帝”,惟我独尊。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十分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课文,通过引导和启发,或者通过课内活动,帮助他们从个人的圈子走出来,关心热爱班集体,尊重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关心家庭,关心国家。例如《七根火柴》文中的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忘把七根火柴如数的交给同志,并叮嘱一定要带给部队。这七根火柴,无不闪耀着集体主义精神的火花。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许多科学技术都已跨入世界先进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一些不好西方思想也渗入中国,使得一些青少年学生迷失方向,贪图享乐,没有追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典型课文进行启发,帮助他们理解古贤人的崇高理想和宽阔胸襟,真正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刻含义,懂得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人生箴言,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语文教做人,学语文学做人,”从而达到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目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的语文技能,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的智能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

1.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以及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史等文学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语文训练的基础。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础,才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的语文技能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采取多中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训练,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

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还要求能够养成默读、速度的习惯,养成读课外书、读报的习惯,不仅能读现代文,还要会读文言文等。只有多读,才能懂得文中的深刻含义,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只有多读,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学生写作,要会写日记、会记录,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要能够把自己观察到或想到的东西,经过分析、归纳,发挥一定的想象或联想写成文章,要学会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第9篇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随处可见。如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记叙文中的衬托对比描写、说明文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修辞方法中的对比格、对偶格,以及形近字、反义词的比较区别等等。其显而易见的作用已成共识,但这仅仅是比较教学法的浅层次的认识。

比较教学法的深层意义,借用比较教育学说法,应是研究“多种成果,都是从一定角度,向人们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信息、评价、看法和建议”。在其认识性功能与任务方面的体现,应是“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丰富的认识,扩大其对教育的视野。”简言之,即为学生选择一定数量的相同、相似、相近的阅读学习文章,用比较教学法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诗文鉴赏和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比较法,力求达到不教而自能读书、鉴赏和作文,以期真正提高其素质。

在我国,比较教学法古亦有之。朱熹曾说:“将精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朱子语类·论读书》)现代著名教授周振甫先生也说:“读书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合会起来,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样“印象深刻些,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还强调“凡读古书,皆须两本对看”。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略读指导举隅》和《精读指导举隅》中不约而同地主张“参读相关文章”、“参读有关文字”,并强调应作为“国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贯穿在教学指导中。叶老还说“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在精读文章以外,再令读一些相类似的文章。”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在《文章讲话》中,也都有此类观点。钱钟书先生研究《君子于役》中“闺思”这一情节,就先后反复比较了白居易的《闺妇》、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潘岳的《寡妇赋》、韩僵的《夕阳》和吕温的《药师如来画像赞》等多篇诗文。

这些,应当是我们对比较教学法的感性认识。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法的思想(或理论)拟作如下表述: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某些方面已涉及比较教育学的内容,它通过对不同时间与空间之间语言及文学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探求与揭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般原理及规律。例如古今汉语词语、语法、句式、篇章结构的比较学习与习得,古今诗词(含歌词)的对比鉴赏,中外名家散文小说的比较阅读,文学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审美比较,古汉语翻译与英语翻译的意译现象的比较,以及论说文的汉、英语文章的思维方式、结构形式、表达模式异同的比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教学法起码可有如下几点收益。

1 比较法可提高学生识别力(比较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比较法既具理论性又是方法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否认比较法的重要性,“没有比较,就不能鉴别,没有鉴别,就不能提高”。例如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将优、良、中、差者展示出来,教师不语,学生也能评出个大概。经过探讨,教师点拨,然后进行二次作文,效果都有显著提高。实际上,教师都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比较法教学,而教师能否准确明晰地引导学生在思维、思路和方法上牢固建立这一思想,甚为关键!

2 比较能拓开作文思路。逻辑学上说,前提改变,结论也须改变(假言判断和推理),但高中教材已删除这一课程,学生便茫然。读了朱自清的《春》之后,多数学生陶醉而不可自拔,直至高中阶段,每每下笔写“春”,便生吞活剥地剽来几句。笔者印发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优秀散文《春之怀古》作比较阅读,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道理,联系现实问题去思考,自然有的放矢,不落窠臼,有感而发。

3 比较可提高阅读鉴赏力。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的鉴赏》(见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品滋味、求意境、探寄托、赏情采”中也都广为举例,甚至将书法篆刻绘画进行了纵横比较,(已涉及比较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内容了)。古人诗词唱和(如《红楼梦》大观园的诗社赛诗)、曲水流觞皆为同题作文吟诗,已成佳话;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作文《灯影浆声中的秦淮河》更是传为美谈。教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石壕吏》,比较阅读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该文首尾及中间的三个比较句尤其应作重点分析),比较阅读唐瞍先生的《在马克思墓地》;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体会其“叠词运用”的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美感,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比较法可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若能吃透教材又总揽全书(初一至高三年级),则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曾以“母亲”为话题,简介柔石先生的《为奴隶的母亲》,从教材中的《母亲的回忆》、《祝福》、《母亲》、《荷花淀》等名篇中,让学生横向比较其中的艺术特点,学生见识得到增强,而勿需教师“满堂灌”或“嚼烂了喂”。例如将用象征笔法的几篇课文,如《马说》、《爱莲说》、《陋室铭》、《白杨礼赞》、《致橡树》、《硕鼠》、《秋水》、《过万重山漫想》等横向比较阅读。则既可明确理解象征,又可深入了解想象与联想的一些特点和意义。同理,在不同体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可从不同风格、不同角度、不同国籍年代的作品上,比较出不同的创作风格、流派,或异曲同工,或殊途同归,或同题异体。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到多角度、多屡次、立体化、复合型的文学美的熏陶。

第10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0-02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鱼”和“渔”

结合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这里的“鱼”是指具体的语文知识;这里的“渔”是指具体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就是指教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为辩证一些,使其积极的意义更能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

结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应该这样辩证地理解它的含义: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鱼”与“渔”是同样重要。无论是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方法,都应该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与研究如何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样重要。其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鱼”和“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鱼”和“渔”的关注应该均等,不能有失偏颇。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渔”而轻视“鱼”,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注重授之以“鱼”,而轻视了“渔”的作用,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机会。而由“鱼”到“渔”的转换,就需要依靠“启发式教学”了。拘句话说,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地研究由“鱼”到“渔”的转换的最佳途径。

二、启发式教学简论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述而》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过这样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随着文化的发展,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论语集注》中,对此又进行了这样的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科的独立,启发式教学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在当时,启发式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并列存在于当时的教材《教育学》中。后来,启发式又作为一种具体教学方法而存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施祖毅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李媛媛于2013年发表于《教育探索》的题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都把启发式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从“鱼”到“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

1、研究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字词教学、语句教学、段篇教学组成的。无论是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鱼”和“渔”的关系,还是探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都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分别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讲, 研究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可以涉及到有关授之以“鱼”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授之以“渔”的问题。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讨论。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1)字词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始于词语教学。在具体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对词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没有词语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的成功运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后边一系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为阐释自然环境对迁客骚人的影响,作者有一段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段文字里,有两个词语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段落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和“集”。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本义。第一个词语“景”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造字方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景”字的本义,即“日光”。因为“景”构成中的“日”是其形旁,表字义,即这个字与“日光”有关,而“京”则是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即“京”表示它的读音。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文中“景”字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为理解“春和景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后边的词语“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弄清其本义。文中的“集”是一个会意字,它由“隹”和“木”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隹”的本义是一种鸟,而后边的“木”又与树木相关;所以“集”的意思应该是“群鸟栖止于树上”。

通过上边根据造字法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不同的词语从字形上判断其本义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记住这个词语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古文的翻译更加准确。如前者,对于“春和景明”,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对于后边的“沙鸥翔集”,学生更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

上边的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式教学,完成了由造字法知识的“鱼”到利用造字法知识分析的“渔”的发展变化。

(2)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应用于词语教学,而且,启发式教学还应用于语句教学。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作者用这个段落来表现自己因瘫痪而产生的暴怒心情: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在这个段落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是理解整个段落的关键性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学生理解这个段落,乃至整个文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这个段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段落中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暴怒无常”的表现。即“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作者这些暴怒无常的表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而且还对“暴怒无常”这个词语所在的语句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对理解后边母亲的那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3)段落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段落中的教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理解段落定语句的含义;另一个是理解某个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对于前者,它和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密不可分,又因前边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过多地论述了;对于后者,即段落在文章结合中的作用,我们结合下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文章的开头部分有一个这样的独句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对这个独句段的认识呢?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问学生“二十年前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学生从下文找到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个独句段在文中引起下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父亲已经有两年不相见了,但我为什么不能忘记他的背影?”来加深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前者侧重于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后者适合结合具体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4)篇章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段落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步入篇章的学习领域。在篇章学习领域中,启发式教学更是学生由“鱼”到“渔”的关键。所谓的篇章教学主要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所选课文篇章的理解。在宏观的理解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另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结构对学生作文的结构安排的影响。下边我们结合大家熟知的《伤仲永》来分析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第11篇

一、有的放矢,指导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进入阅读领域的钥匙。打不开大门,就无法对阅读材料作确切的认识,因此介绍阅读方法是阅读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介绍阅读方法。如记叙文“六要素”阅读法;议论文“三要素”阅读法;说明文“五要素”阅读法;小说“三要素”阅读法;散文“形散”阅读法等。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整体感知能力。

二、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练习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阅读教学不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可采用如下几种途径:

1.模仿课文中的某种句式,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练习。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难道……难道……难道……难道……”阅读理解之后,可让学生仿照这句式,写一段景物描写,还可以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2.写读书笔记。为了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要求学生精读文章之后,写读书笔记,内容可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结构特点等,或是写心得体会,并不要求方方面面俱到,可以写自己见解独到的一面。例如,学生读了鲁迅的《故乡》之后,有的学生喜欢月下瓜地的优美景色;有的学生喜欢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有的学生对闰土与杨二嫂二十年间的变化深有感触;有的学生则思考造成他们变化的社会根源。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出发,每一种思想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走出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和创新

教材主要包括教科书和相关的教辅资料,在阅读教学中,单靠这些是不能满足阅读要求的,更何况教师在教授时,还要实行“去粗取精”,真正传授给学生的信息已经不多了。所以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的同时,还要给予补充和延伸,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有指导性的自主学习,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掌握教材的蕴涵的信息。

另外,要把与文本思想内容有关联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探索归纳规律,形成技能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既学到了方法,也陶冶情操,经过多次的不同层次的演练、归纳、类化和再创造,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问题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贵在坚持,才能显示成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定收获甚微,尤其是阅读能力弱、阅读习惯差的学生,更应督促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自主习性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1.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

要使自主性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必须坚持“每天读一点”的习惯。初中生虽然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但是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如果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那么,一个学生在初中三年可读三十到六十本好书,这是一笔多么大的知识财富啊!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每天的阅读应及时记录,如阅读日期、书名、作者等,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对重要的词语用圈、点、勾、划作记号,对重要内容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语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长期坚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加强了对读物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的语句、片段为己所用。

3.养成“收仓入库”的习惯

发挥阅读的最佳作用,积累是关键。因此,我们要把所读内容及时筛选收藏、贮存,养成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把阅读所记笔记、卡片,所剪辑材料及时收集,通过分门别类的整理,有序归类“入库”,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便于日后备用。

五、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第12篇

关键字:吕凤子;艺术特征;艺术思想

引言

吕凤子,别署“凤先生”。他15岁中秀才,20岁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学习,具备全面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西学修养,尤其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很深造诣。他的中国画题材多样,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画,尤其人物画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最精彩。他的人物画基本上是以线描写意为主,用笔遒劲流利,融入草篆,凝练生动,在笔墨构成中将豪肆与精工相结合,写意、写实相会通。他笔下的罗汉,笔墨粗犷简练,造型奇古,神态动人,画格高古神奇,气象雍容浑穆,作品寓意深刻,含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内涵。《四阿罗汉》是其代表作品,如图1。

一、社会时局思想

美术讲究有物,即作画不能空谈,要画之有物,赋予内涵,有故事的画作是成为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吕凤子的画作融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画作的内容时刻关注着政治和社会时局。吕凤子认为绘画具有教育的功能和社会意义,画家的创作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现实和当时的政治背景,绘画要“写神致用”。他的绘画题材中既有罗汉、侍女等传统题材,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人物题材,吕凤子在习作中流露自己对社会的深情关注。吕凤子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现出对社会动荡中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如1925年的《观涛图》,其题跋:“大风旋巨浪……杂着人间几许哭声。”沉重心情跃然画作。

建国后,吕凤子以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作品逐渐减少,罗汉题材、仕女画题材、词意题材的作品几近绝迹。更多的他以白描的形式创作,直抒胸臆。《寿》《阿四的心愿》《菜农的喜悦》《老宋唱》《老王笑》《送公粮》《苏州园内新游人》等作品,将翻身后的农民形象搬入画面,画风为之一变,其绘画作品由之也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美术界的极大好评。

二、引书入画思想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有“书画同源”之说,就为书画之关系做了定论:书与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通互补。在世界文明史中,此种艺术现象独一无二,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和特色。吕凤子受乾、嘉以来金石学的影响,精研金文、汉魏碑版,并引书入画,因而具有精湛深厚的笔墨功底,并将之运用到绘画艺术创作中。他根据绘画创作的需要,或追取先秦金文的奇肆古朴,或追取汉魏碑版的朴茂雄浑,或追取行草的流畅飘逸,因此其绘画线条具有很高的质量,使其绘画具有雄浑奇崛、高古朴拙的精神风貌,有着阳刚雄浑的绘画格调。

三、作画的文学修养

画,不仅仅是画,这应该是对吕凤子画作的最好评价。古人历来提倡诗画结合,强调诗与画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文字的起源就是古代象形的图画。吕凤子的画作不仅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时局和形式多样的笔墨功底,还将文学与绘画高度结合,其要表达的现实意义常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吕凤子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佛教有深入的研究,将其中的精髓运用到自己的画作创作中,通过诗句展现出自己画作的艺术形象,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学的方式付诸作品,为人们创造了大量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

四、教育的艺术思想

在艺术的各种功能中,吕凤子将艺术的教化功能放在第一位。吕凤子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1935年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吕凤子一生大部分的事件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借古今诗词书法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将所见所感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表达着对时局的看法,教化人民为国而思、为民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