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20:0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材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年年初开始,四川重庆市在360多万小学、初中学生中进行了部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石桥铺小学的十多名学生调查发现由于不能在循环使用的教科书上写字答题,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小麻烦”。
书本里的实验报告要重新复印
六年级的吴禄玲同学说,上学期,他们的调查小组在北部新区部分小学进行了调查,涉及到400多名同学、近百位家长,以及数十名相关科目的老师。有八成的家长和九成的学生赞成循环使用教科书,没有开始循环使用的学校里,九成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循环使用。
参与调查的同学韩迪聪介绍说,调查发现同学们在循环使用教科书时,因为不能在上面写字填空了,就需要准备一个本子,抄写教科书上需要填写的内容。比如说《科学》,里面就有一些实验报告,同学们或者把报告填写部分抄下来,或者是自己复印,要不就是只听课,不做题了。
同学们反映,这样影响了教学的进度。老师们也发现,这也制约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调查小组的指导老师刘老师分析说,循环教材的使用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学习习惯,但影响了学生融入教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建议重新编循环教材
调查小组建议循环使用的教科书需要重新编,认为要把书本里需要同学们填写的地方、做作业的内容从书本中分离出来。调查小组将把他们的调查和建议整理成报告,向当地教育部门和相关的教材编委会反映。
记者联系到北部新区教育局,相关人士分析说,同学们的建议就是重新编排教材体系,这一方式利于让循环使用教科书顺利进行下去,但教材编写需要教材编委会作决定,教育局在合适的时候也将把同学们的调查反馈给教材编委会。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供教师进行生态观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紧扣教材进行宣传、讲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生态观。这不仅是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关系到这一代人以后在生活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如何紧扣具体教材进行生态观教育?例如
(1)植物绪论中讲到什么是生物?可结合花木丛生的秀丽山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张挂图说明人类生存和发展依靠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2)讲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时应给学生讲明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品、能源、氧气;植物的根可固土防沙防风等。
(3)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动物教材中海洋鱼类一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近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由于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沿海、近海海洋生物物种减少,渔业资源衰退,质量下降。
(5)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中,让学生探讨“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进行扩充,适时的渗透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剖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著称于世。我国土地面积约等于40个英国,17个法国,26个日本,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亩。为了生活,我们与植物争夺地皮,与动物争夺食物,使我国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生存大力发展工业,使淡水、海水污染,使土壤、大气污染。结果,当今地球雨林正以每年175公里的速度消失,40多种鱼类因污染和过度捕捞濒临灭绝,每年约有2.8亿人沦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人们在深受自然生态破坏带来的苦难之后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环境保护日趋注重,1992年我国就出席了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每年6月5日定为环保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以一定主题宣传人与自然。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介绍,使学生懂得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一个环境,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关于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决心和举措。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周围环境现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生活周围生态环境,在调查基础上,撰写“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或在学校内设立“环境宣传专栏”。通过这些活动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思考。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主题,确定调查的地点、时间、要求,让学生实地调查,把调查结果和调查中自己的认识、体会以“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形式书写出来。调查中可以请家长参与,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调查,另一方面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目的。例如在耿马县,可对糖厂等进行调查,了解污染物、污染源对水质、土壤、植被、农业的破坏和影响,并访问环境保护局,了解我县主要环境问题,防污措施及执行情况,从而写出有据有理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呼吁全县人民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环保主题的各种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接受生态观教育中,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生态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
关键词: TFU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为理解的教学(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简称TFU)”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项目研究人员和教育学者于1989-1996年开发出的一种理解教学模式,用于课程及教学的设计、修改和审核,以帮助学习者增强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的本质,引导教师积极思考教学的目的和方式,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此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设计的能力,帮助学习者增强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实践效果颇佳。本研究旨在讨论该研究成果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 TFU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根据WIDE WORLD对TFU教学模式的相关表述, TFU教学模式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分别是启发性论题(Generative Topics)、 理解目标(Understanding Goals)、 理解活动(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s)和持续性评价(Ongoing Assessment)。 这四个组成部分恰好对应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需要思考的四个基本的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在“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中,对每个组成部分的界定都有科学具体的标准,这些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合理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避免教学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 TFU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TFU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理念,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才会真正理解并应用它。以下是笔者采录到的运用TFU教学模式的范例,由此可进一步了解TFU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该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师选取了“评价周围流行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启发性论题。“评价事物”是本单元的一条主线,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进行交流,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吸引力,因此这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启发性论题只是启发学习者进行理解活动的开端,但作为教师,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必须清晰可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了4个单元教学理解目标。理解目标是以陈述句或问句的形式提出的,非常具体明确,分课时目标和整体目标要具有连贯性、整体一致性,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习者是可以达成整体目标的。
理解活动是根据某一单元或课程的进展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习者定期地、积极地、有创见地使用需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在本单元的6个理解活动中,有1个初级理解活动,3个指导下探究理解活动,2个终极理解活动,活动的层次性明显,由浅入深,规定的标准具体,易于老师和学生进行操作。如要求学生阅读调查报告并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特点,学生很容易观察到调查报告的时态、首尾句的不同。在下一个理解活动中,这些写作特点就成为评价学生写调查报告的标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利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
持续性评价是学习者持续得到反馈学习信息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及时与他们交流,使学生明白自身与目标的差距并有努力方向。在整个持续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多个评价角度来实现形成性评价。例如学习者在用目标语进行两人对话时,评价角度可以是目标语是否得到恰当使用,能否实现真实交际;在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现场采访时,以及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在小组间进行展示时,评价角度可以是:调查问卷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恰当运用目标语言进行采访;调查报告的书写是否规范等。总之,在持续性评价中,学习者得到的反馈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一个总结性的考试或评语。通过评估学生在每一个理解活动中达到的理解水平来帮助学习者在整个单元中逐渐达成一个或多个理解目标。
三、 TFU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实践意义
初中英语教材采取单元话题式编排,话题涉及广泛,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不知道该如何合理使用教材。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偏离、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不够一致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因此,为了理解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尤为重要。首先,“为理解的教学”的教学模式,考验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借鉴哈佛TFU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 ① 教学的层次,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要熟悉三年的教材及学科教学要求,然后结合所教年级和教材进行总体规划,最后再具体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课时目标中再分别设置清晰的分目标; ② 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还应注重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等。其次,“为理解的教学”的教学模式,考验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在备课时“有意设计”,在课堂上“无意呈现”,让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吸收,消化,最后转化为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蓓玉,胡航,姜琴,等.为了理解的教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8(1):74-78.
2. 尹睿,谢幼如.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9):40-43.
3. 许雪梅,陈珍国.美国哈佛TFU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3):23-25.
关键词:“环保教育”;探究性学习;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7-02
目前从小学到中学这一阶段的教育中仍没有环保教育这门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基础课《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中也只是提到了保护环境,对于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设计了这一专题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调查统计,了解本校——民勤——甘肃——中国——世界的环保情况,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初步掌握一般调查方法,并学会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统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环保标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二、活动指导
1.讲授3课时:小论文的写作方法1课时,小报的构思1课时,调查报告的写作、调查的注意事项等1课时。
2.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到环保部门了解我县的环保情况,查阅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网上搜集信息,还可参考有关的报纸、杂志、电视等。
3.教师经常深入各班解决学生的疑问。不仅师生之间要多交流沟通,也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们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但不是一味地替学生们去做,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建议和指导;密切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知、思维走向以及情感动态。
三、活动步骤
以小组为单位,2~5人一组,也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全体参与,每人选2~3个课题来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自主学习。为了获得有关的环保知识,学生须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课外资料,进行自学,从而懂得有关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收集有关的信息,或查询写小论文的资料,学会设计、布局小报的版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相互交流、讨论、提供信息源。
2.调查研究。刚开始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较简单的调查活动,如调查教室内、宿舍内、盥洗间、食堂内、校园内环境的情况,并记录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自己所在乡(街道)、整个县城的环境情况,并记录数据。
3.汇总整理。每个学生将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并设计环保标语,后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力求达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调查报告真实、建议有价值,论文有理有据,标语有创意、新颖、易理解、易记忆、有创新。
4.讨论交流。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上台朗读调查报告、小论文,实物投影自己的小报等作品,并讨论如何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做好环保?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小组长汇总环保建议,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5.写倡议书。班长汇集各组环保建议,汇合成班级的环保共同目标,并向全校师生写一份“拣起身边的每一片垃圾”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共同爱惜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我们的校园,使校园的水更清、天更蓝。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重视评价考核这一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活动质量,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为了做好评价活动,我认真写好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指导方法、调查阶段小结,认真安排并记录好每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此次活动结束以后,有大部分学生感触颇深:“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很有新意,既能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兴趣选取自己喜欢的题材,又能鼓励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找寻相关信息和资料,这样学生们既获得了知识,又增加了历练,能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体验。”
五、活动体会
1.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尝试、喜欢动手实践是中学生的一大特点。探究性教学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更深刻地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符合中学生团体意识增强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在团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中学生的另一大心理特点。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讨论,密切配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体会成功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极大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抓住了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生的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非常强的探究欲望。探究式教学通过设置情景问题,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这就指明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形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课和语文课上的事,数学教学中也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转播数学知识的同时,承担培养学生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的责任;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队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现的和隐性的德育素材,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中“德育”,限定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其中:
1.“.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爱祖国爱科学———在初中数学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提升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爱科学的人生观;
2.“集体主义”主要表现在:从交流合作、合作探究学习中体现互帮互助,关爱他人,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
1.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提升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爱科学的人生观(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
2.从交流合作、合作探究数学学习中体现互帮互助,关爱他人,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展示);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解答)。
据此,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5月--7月,研讨开题报告内容,收集研究资料做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人召开研讨会,分配任务)
第二阶段:7月--10月31日,收集“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内容,指定调查问卷及调查,教学案例的实践和评价,论文材料收集,形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8月1日--XX年元月底,对前期研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文字材料,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
1.主件:
结题报告;
2.附件:
(1)搜集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的材料,制定调查问卷材料,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一、都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注重“义理”教育
“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文道关系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必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叶圣陶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由讲究文道统一,注重“义理”教育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占相当大的比例。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如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所指出的,“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又在“教学建议”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是课程标准所反对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应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循环往复,“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日本的《只要翻过那座山》等,也可见日本语文教材也较重视"义理"教育。长期以来,日本语文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可以说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是非常相像的。日本人采用汉字,日本学者有许多与中国学者一样能用汉文写作,既能赋诗,亦能著文。在日本教材中经常可以看到中文对它的影响。李庆是一个住日学者,他在日本执教十余年。他曾经在《日本汉学史》中对近代日本汉学史的全盘研究,主要以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20世纪的汉学为重点。在这之前也有涉猎,但只是提纲挈领,而于明治以后,则尽量详细论述,不厌其烦。所以这部著作计划要写五卷之多,现在出版的只是第一卷,只是讲日本近代汉学的起源与确立。这一卷的特点是材料详尽,读者尽可以将其当成工具书来使用,举凡日本近代汉学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著述,在这里都要涉及到,重要人物则加以详细介绍。而且该书的主体部分实际上就是以重要汉学家为主线来展开的。《日本汉学史》还试图解决日本汉学的来源,日本汉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及日本汉学与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的关系。其中如对“尧舜抹杀论”的论争就很有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不但从自己的角度研究汉学,而且接受西方诸如专门史一类的新概念,来编写中国的学术史,例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日本人就先于中国人本身。这一特点在本书也有所反映。与此同时,因为作者将日本汉学看成是世界汉学的一部分,所以每一个时期都简要地提及同期西方汉学的主要成就,以资比较,让人看出日本汉学的特点来。
二、都以学生的阅读培养为中心
阅读,对于一个正常的、当代人来说,大概和吃饭穿衣、婚姻嫁娶、成家立业、生老病死一样,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食”便成了生存的第一要义。人们在谋求生理需要之食、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在谋求精神需要之食、创造精神财富。因为人是有精神的。人不仅有生理之需,亦有精神之求。社会财富仅有物质财富是不完整的财富,物质财富加精神财富才构成了完整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需要交流,社会财富交流的方式是经济,精神财富即文化财富也需要交流,需要传承,需要载体,于是便有了语言,先是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作为文化、思想、情感的交流、传承的载体或形式,有它的局限性,受时空的限制,于是便有了文字,有了书面语言,也就有了文章。于是,便有了阅读。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写文章最直接、最简单的目的是让人读,读文章虽然是吃饱饭才能做的事情,虽不如吃饭那样重要,但经曹子桓这样一说,和吃饭这样人生第一大事也差不了哪去。吃饭可以养活肌体,读书则可以养活精神;由此观之,吃饭是人生大事,读书也是人生大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核心内容。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日本的语文教材都把它作为重点内容。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是重要的,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即谁对谁影响、作用更大一些;从阅读教学所占用时间和师生所投入的精力来看,从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来看,阅读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诸个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学的基础,对其他训练的影响、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着制约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道理很简单,一个不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他的写作能力则无从谈起,这是自不待言的事情。识字无非是手段,目的是为阅读和习作做准备。至于过去不被重视的口语教学,虽然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然其“度”再高,也不能与阅读教学比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虽然都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际的工具,但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来看,书面语言是比口头语言出现的晚的一种更高级的语言形式,使用书面语言是比使用口头语言更高级的语言能力,使用书面语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口头语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书面语言则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曾经在全国推广过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和目前进行的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学习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阅读教学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复旦附中学生汤玫捷曾作为国际交流生,在美国一所知名中学学习一年,她告诉记者,美国基础教育体制很重视针对学生的文学阅读训练。用英语文学课来举例,九年级有必读的《远大前程》、莎士比亚喜剧和历史剧任选、近代短篇小说选集、当代小说两本,及诗歌选。到了十二年级,则要以莎士比亚全集为课本,并加以哲学文化理论。阅读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日本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翻阅日本母语教材,阅读教材的数量占了全部教材的一半以上。同样,在我国母语教材中,也很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在这里就不做赘述。
三、编排体系不一样
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日本的教材编排自成体系,但总的特点是比较灵活。
四、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我国母语教材还做得不够
每年的诺贝尔颁奖,总能习惯性勾起国人的诺奖情结。无缘诺贝尔奖的现实一次次引发国人在观赏“花落谁家”中陷入失落,缩头深思。美国人为何频频获得诺贝尔奖?“大国梦上的诺贝尔奖瓶颈”“中国问鼎诺贝尔奖,除了时间还需什么”等连篇累牍的报道,更是让13亿国人陷入科研的悲情中久久不能散去。当然,个中的原因一言难尽。笔者认为,落伍的教材窒息了国人的创新思维,使“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科学家、文学家长期处在“慢半拍”的追随者境地,让国人长期与诺贝尔奖保持“一步之遥”。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何长期无缘诺贝尔奖?主流的意见是缺乏创新精神,而让创新精神疲软诸如科研体制、外行领导内行、科研立项体系等众多因素链中,教材具有“基因”般的地位。因为,诸如不合理的科研体制、外行领导内行、不完善的科研体系等因素是制约创新精神的“外因”,而低劣的教材能潜移默化的窒息创新精神,把保守、畏缩内化到人的无意识中里。作为知识的一种载体或曰媒介,教材不仅承担着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渊源,而且教材编写的体系框架,文字组合模式还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塑造着学生运用知识的潜在能力。优秀的教材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让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让其终生受益;低劣的教材仅为学生堆砌过时的知识,在考试指挥棒的驱使下不仅磨蚀学习兴趣还侵蚀学生自生的创新火化。而当众多的低劣教材构筑成学生获取新知的知识氛围时,创新精神也就在枯燥的教材营造的文字海洋中集体性的死去,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工、留声机,而不是知识的酿蜜蜂,吃草挤奶牛。
反观获诺贝尔奖最多的美国,其教材特色与中国大不相同。教材厚、案例多且与理论相结合,更新快且有系统,体系灵活、语言生动形象、哲理丰富,读之让人深思。1957年前苏联先于美国把卫星送上天,美国朝野为此震动,1958年出台《国防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改革力度,重视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最终让美国后来居上,至今称霸科研领域。不能否认,把长期无缘诺奖的责任打在弱小的教材身上,有让教材不能承受之重之嫌疑。然而,细节决定成败,教材问题仅是导致中国无缘诺奖因素链中隐蔽的一个细节。长期漠视这个细节,不获诺贝尔奖是小,窒息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害苦一代人为大。
美、日母语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大多数教材的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题,包括由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到需要推理、判断的问题,涉及思维能力的各个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如,日本教材上文所节选的《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要求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五、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我国语文教材却未体现,或体现不够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能力目标:
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分析,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噪声和它的形成;(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怎样减弱噪声.
教材首先指出,噪音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点明了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保护意识.随后教材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噪声的形成,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了什么声音属于噪声;紧接着指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后,文中列出表格,通过大量数据及各种分贝声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作依据,阐明了噪声对人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材针对听到声音的条件,提出了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教材最后的“想想议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改造自己的环境.
本节的重点是从环保角度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法建议
1)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涉及到的是现今社会的敏感话题,是现实生活中正在面对的问题.所以,对于本节知识的讲解决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联系实际.课前可让学生调查和查找一些本地、本校周围的环境、位置和当地政府的一些规定和采取的措施等.
2)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减弱噪声的几个途径.在这个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与第一节教材中相应知识相连系.例如:在第一节中,我们讲到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是:
声源的振动介质(空气)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①②③
联系这个物理过程,带领学生总结出可以从三个途径减弱噪音污染: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最后让学生参与进来,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自己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3)根据本课内容,将本课作为阅读、讨论课比较适合.但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拟出阅读提纲.
教学设计示例
示例1:
教学重点: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具:录音机、录制好的磁带
教法: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录音机放一首学生中流行的歌曲,在演唱进行一半的时候逐渐有了杂音,最后只有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或用户装修房屋时的电锯声.
学生指明这是噪声.
点明课题:我们这节课将学习有关噪声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阅读提纲: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2.优美的歌曲一定是乐音吗?(举例说明)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4.上课时间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的来源?
5.你知道城市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6.噪声的等级用什么计量?
7.你知道噪声对人的身体有哪些危害?(除影响听觉外的其它危害你还知道什么?)
8.你认为应怎样减弱噪声?
9.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规定?
10.你对学校环境改善有哪些建议?
学生阅读后,进行讨论,讨论中不限于课文中已提到的事例.
(三)小结
1.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2.噪声的等级划分——分贝.
3.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4.减弱噪声的途径
示例2: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引入:作为学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当课堂纪律很好时,我们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较为深刻;但是当某一节课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课堂纪律较乱时,这节课的听讲效果也就特别差,好象对老师讲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引出:安静的环境容易使人注意力集中;吵闹的环境(噪音)分散人的注意力,由学生的切身体会引入
(二)新课教学
一、噪声
举出不同事例
(1)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
(2)在音乐厅听音乐
(3)入睡时有人放声歌唱
问题:上述声音是否是噪声?噪声如何界定?
指出: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指导学生读表:书第40页(或用投影仪打出)
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
常闻声
贝数(dB)
感觉
微风吹动树叶沙沙声
耳语
10
20
极静
静夜
室内一般说话声
30
50
安静
大声说话
嘈杂的闹市
70
90
较吵闹
电锯
110
很吵闹
响雷
螺旋桨飞机起飞
120
130
鼓膜震痛
喷气式飞机起飞
火箭、导弹发射
140
150
无法忍受
通过阅读表格,让学生感受到:噪声是个我们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回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必要的教育,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指出:在现代化都市中,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重大公害,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噪声的控制
与第一节教材中相应知识相连系:
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
声源的振动介质(空气)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①②③
联系这个物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从声源的振动发出声音,到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问题:针对上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可以从几个环节减弱噪声?
总结出可以从三条途径减弱噪音污染.并分别举出事例:安装消音器或隔音罩;植树造林(重点讲解其优越性);带耳塞等.
学生参与: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请同学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四)总结、扩展
教师应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课题】噪声污染对人体听觉危害的调查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对不同作业环境下人群的健康调查,及查阅资料,写出噪声污染对人体听觉危害的调查报告.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课题】社区(或学校)噪声污染调查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止噪声的建议.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社会调查;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调查报告;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数学是一门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且在各行各业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职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的时期,要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就需要考虑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考虑学生就业方向,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教授相应的知识。为此,需要在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的过程中,配合校本教材,设计更恰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升。那么,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遵循应用性原则
中职阶段主要是为各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数学教学也应遵循应用性原则,开发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性教材,例如可以将生活中的银行借贷、炒股基金、房租租赁买卖、移动电话收费等实际问题引入到教材中来,作为案例来讲述,或者作为课后习题来练习。这样的案例与问题是比较实用的,能够使学生在校本教材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应用性内容,激发积极性与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有益的数学知识。如进行统编教材中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初步》教学时,我校遵循应用性原则,设计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教材中要求学生对校内同学一周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并设计表格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十分实用的,也是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通过调查报告,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为今后的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二、进行学生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设计校本教材
虽然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等,非智力因素水平也相差甚远。如果运用国家统编教材,会忽略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差别,使学生难以得到最佳的发展。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水平测试,发现学生的具体漏洞,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再开发校本教材,就会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为此,我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数学水平测试,以此获知学生的数学基础,据此设计符合学生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校本教材。
三、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
在中职数学的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中职教学实际,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融入相关的专业,架构适当的教材结构,编排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案例,且请同行及专家论证教材的信度与效度;最后,教材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反馈与评价,持续地完善。比如,如何在邮局和火车站之间设计一条铁路才能更省钱,怎样用100元现金在超市里买到最多的东西。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就是如何在规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教材编排开发中,可以先编排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性知识,其次,编排开发一些需要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活动,最后,可以安排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w验如何用特定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提高学生数学体验。
四、校本教材要体现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有着很多种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又具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有着对数学不同的需求。因此,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且体现专业特色,着眼于不同专业的不同数学学习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我校这几年一直致力于校本教材的改革和研究,在运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也不断开发校本教材,修改教材,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就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设计了一套更适合学生使用的特色化教材,为专业学习服务,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中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在我校的校本教材中,对于不同的专业,我们设置了不同的教学重点。比如,会计专业的数学教学更侧重于代数,尤其是计算和统计,而幼教专业的数学教学则侧重于几何,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受益。此外,不同的专业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也是贴近学生专业的,是与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有关的。
五、结语
中职生数学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国家统编教材的运用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与中职学生所学专业情况,不断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难度适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性质的材料,又要力求使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统一,还要与时俱进,体现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够用性和服务性,选择与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相联的教学项目、实践活动板块。在不断的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将教学推向深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考;思想品德;备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04-02
我省中考文科综合(含思想品德、历史)实行全开卷考试以来,在“”下立于不败之地就成为人们不断的追求。在初三思想品德中考复习中,我主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开卷考试的内涵,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开卷考试几年来,学生形成两种典型的错误认识:有的认为“开卷考试不用记,考试时翻翻书就行”、有的认为“开卷考试书上没有原题,记也没有用”,所以在复习时消极怠工。因此首先应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才能使复习有效率。
虽然开卷考试考生可以看课本,对机械记忆的要求有所下降,但它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侧重教材中隐性知识、学生思维加工过程、践行的考查,总体要求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开卷考试提供的背景材料都是教材中找不到的时政热点,教材中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现成答案,但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储备每道题都翻书,时间不够用。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搜集了近年来一部分省、市的思想品德开卷考试的试题,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不是简单了,而是变难了――不仅要有相当程度的记忆储备,而且要会灵活运用;以往背过能得分,现在背过不一定能得分;但平时不下功夫去学,一定得不了分。犹如数学公式、定理,首先得知道公式定理的内容,然后去用。同样思想品德学的理论就是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公式、定理”……
二、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明确不同层次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文科综合考试学科说明是进行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认真研读课标和学科说明,明确不同层次的要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行《课程标准》的分类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近年来的中考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在备考中应重点把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能真正动手做的活动,我让学生做;受条件限制不能开展的活动,我让学生写活动设计,或设计调查报告,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锻炼能力中对重点知识重点把握。
三、抓好基础知识,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开卷考试“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般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没有对教材知识的系统掌握,取得好成绩不大可能。这就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各单元、各课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按先后联系的排列顺序,形成知识体系;然后打破教材的章节,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这一过程是比较乏味的,我通过开展 “今天老师我来当”“原创习题大家评”“知识擂台赛”“课堂星级户”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以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加强给材料分析训练
中考侧重能力的考查,从客观题到主观题绝大部分是给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作答。在备考中,我加强对学生的给材料训练――材料包括漫画、图表、俗语、名人名言、以及文字材料。大体有三种情况:
1、利用原有的材料,如课本上的,让学生思考除了题目中的设问外,这则材料与教材还有哪些结合点,还可以怎样设问;
2、及时把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充当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
3、结合复习进度,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选取一些典型的、尽可能多的包含教材知识点的材料,教给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路。大体做法:给出材料――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我只给以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来。同时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如“为什么”的题,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原因、二是意义;“如何理解”的题,就从三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应怎么。
五、多角度、多层面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试题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发散与整合、常规与创新等。这一点,在给材料分析题中要有意识培养(如四所述)。
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学习形式的开放性。给材料活动设计(主题班会、辩论会)、模拟选举、写社会调查报告、自设疑自回答、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等,敢于突破常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留作业时我尽可能给学生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如:学生可以做我留的常规作业,也可以写小论文(平时结合时政热点及时给他们提供写作的素材)或自设疑自回答或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只要他们写了,我就给批改。
六、关注社会热点,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
中考试题不管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往往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因此关注社会热点尤为重要。一年中的社会热点很多,在中考试题中不可能都得到显现。有的问题很热,但与教材没有结合点,就没必要重点准备。我们要重点准备的是那些与教材有结合点的或“冷”或“热”的重大时政 ,对于这样的背景材料,第一,教师一定要完整把握一个重大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形成专题训练。
七、处理好思想品德与历史的关系
文科综合,首先是加强学科基本素质和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试题占一定比例……真正跨学科所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其立足点还在于对学科内知识的掌握。如果没有扎实的学科内知识的基础,答好灵活性较强的跨学科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首先要夯实学科内知识的基础,然后,要加强思想品德、历史的跨学科联系,找准思想品德和历史的结合点,加强训练。
一、构建平台,变“纸上谈兵”为“实兵演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版本、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语文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获得更多的真实感受,从而形成更直观的独具个性的认识,促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也为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如针对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调查从身边得知或者生活中见到的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伤害行为,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素材形成有根有据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中的“保护野生动物”综合实践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交流自己的调查所得,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丰富构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丰富课堂教学构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如针对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教学,教师会发现初中学生对身边的小鸟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查找和搜集关于身边的“鸟鸣声”的专题实践活动。多数鸟儿的鸣叫是清脆悦耳的,也有会给人们带来烦躁情绪的,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广泛地搜集资料之后,开展关于鸟的品种、鸟的叫声、鸟的保护等方面知识的竞答比赛和社区知识普及等活动。为了能够在知识竞赛和知识普及等活动中表现得更突出和优秀,学生也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广泛地找寻素材,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活动。
三、扩容建设者,提高学生处置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归根结底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拓展语文教材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更多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其第四单元的内容“江山”,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家乡的山山水水等风景,引导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调查报告。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更多地发现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多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生活化教学,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将教材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地感知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从而形成更强大的求知动机和欲望。而语文综合性实践又多是缘于生活中的语文运用,是结合人类在生活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合作活动的教学过程。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势在必行。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将眼光投向社会生活实际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来组织开展更多的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和交流。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进一步强化,也就能够更多地进行自我认知、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最终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案例教学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多样性需求,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并无完全体现出其本质,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缺乏特色,没有明确的目标;忽视学习主体的客观实际,教学结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等等,本文以法学专业教学视角分析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1.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培养模式,对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即在打好学生理论基本功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拓展课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案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环节,如开展社会调查、组织辩论赛、主题讲演、组织参观考察、聆听专题报告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努力实现讲(系统讲授)、读(读书笔记)、听(听专题报告)、谈(讨论交流)、看(看专题录像)、走(参加社会实践)、写(读书心得、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多途径的结合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的环境下自觉掌握理论知识。
3.发挥学生主体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丰富校内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实际问题并通过参与集体讨论,学会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以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这些活动有利地促进了学生交往、协作、口头表达和活动组织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心理需求,一是将学习内容整合,以专题讲座形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引发学生对自身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二是采用案例导入、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听、读、看、说、写”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启发式教学,具体做法是把“听、读、看、说、写”(听,即听教师讲课;读,即读教材及其他参考资料;看,即观看教学影像资料、到实践教学基地学习;说,即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写,即写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五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程的学时和教学环节。在课时分配上,既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教学主要采用参观考察、专题讲座、主题活动、课程论文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
3.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变老师单一教学为师生互动教学。
三、考试考核制度改革
1.考评制度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体现学生的素质。将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列入考试成绩。同时增大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分值;改变了只重理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状况,把学生平时行为情况融入课程成绩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卷面考试、日常行为养成评定相结合的学生成绩全面考评制度。
2.建立试题库。试题库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深入地领会大纲、全面细致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题库每学年都要进行充实。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收看影视资料。充分利用课间和每周五时间组织学生收看《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教学影像资料。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2.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除了由教师带队统一组织部分学生赴实践基地开展专门的活动外,走出校门的“面”上的实践活动一般集中安排在长假(寒、暑假或“十一”等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都要在教师指导下写出规范的调查报告,并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奖励。假期社会调查,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关键词:市场调查;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75-02
《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的能力与素质。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依据市场调查行业规范,对《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进行改革很有必要。
一、课程改革依据
市场营销专业按原来的培养方案都是新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学基础》,再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知识点的重复。特别是《市场调查与分析》,学生觉得课程内容与《统计学基础》重复较多,学习兴趣不浓。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改革,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聘请多名企业专家,对市场营销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了市场营销专业岗位有市场调查员、商品推销员、客户管理员、渠道管理员等四个岗位。市场调查员岗位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岗位之一,通过在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分析市场调查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调查行业的要求,依据市场调查员职业技能标准,确定了市场调查员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并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完成了《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确定了市场调查方案、问卷设计、抽样设计、实施调查、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六个模块。
二、课程改革思路
1.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通过聘请多家企业营销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进行广泛的调研,明确了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有市场调查员(市场信息员、统计分析员)、商品推销员(促销员)、客户管理员(客户代表、客户经理)、渠道管理员(渠道专员)四大岗位。依据市场调查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2.按照行业规范构建学习领域。市场调查行业规范是的本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依据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行业规范,即:设计市场调查方案—进行问卷设计—确定市场调查方法—选取市场调查方式—整理统计调查资料—进行调查资料分析—撰写市场调查报告等基本流程,据此设计市场调查概论、市场调查方法、市场调查方式、调查资料统计整理、统计指标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相关与回归分析、撰写市场调查报告等十个单元。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文案调查法、观察法、实验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设计、测量技术是本课程的重点;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分析预测是本课程的难点。
3.教、学、做合一。通过练方法——以问卷和抽样设计为基础,到真实的市场实训实习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练技术——以抽样设计、入户访问、街头拦问、调查资料统计分析预测为练习项目,让学生切身感受《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再由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循序渐进,实现了课堂与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课程改革实践
1.实现教学过程向工作过程转化。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实践。它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我们寻找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情境。《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根据市场调查员在调查与分析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共安排十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布置工作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并制定方案、设计问卷、实地调查、记录结果并统计整理、效果评价、思考与练习等内容。
2.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经过三年的课程改革探索,2013年2月,我们编写了《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校本教材,本教材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首次以项目的方式表现学习情境。教材按市场调查、统计整理、分析预测等顺序编写,是一部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他们奉献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是校内外专家集团智慧的结晶。
3.探索出基于“一条主线、两个典型、三个真实”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一条主线:以市场调查过程为主线。针对真实的市场调查过程确定教学项目,基于调查方案制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整理、分析与预测过程序化教学内容。(2)两个典型:以问卷设计、访问调查为典型载体,从单项调查过渡到综合性的调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课程内容与市场调查员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一致。(3)三个真实:在真实调查、真实市场、真实岗位的情境下,接受企业的调查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入户访问和拦问等现场市场调查实习,在并校内实训室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不仅使课堂与市场一体化,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市场调查任务,得到实践锻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伙伴学习法:对《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的一些理论,对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进行讨论、相互提问,提炼出关键知识点、难点。教师再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相应的调查方案、问卷等,让知识转化为能力。(2)项目教学法:从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切入教学内容,以各种调查方法确定实训任务,从抽样框操作标准出发,教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能;从街头拦问出发,教学生掌握访问技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从就业质量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3)现场教学法:将全部课程移到教室外和市场上来完成,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调查工作环境和真实的调查岗位中,规范调查要求,严格操作技术。例如,收集文案资料、设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和进行抽样设计、街头拦问等,使教学内容与市场调查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业调查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市场调查任务,并从中产生成就感,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体制、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与企业结合的调查工作结合难度较大,青年教师经验和资源不足等。解决的办法是:(1)完善顶岗实训的设计,与校外合作企业经常联系,有效对接,承接企业真实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在市场中锤炼成长。同时做好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指导力度,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及实训实习指导。(2)制定政策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市场调查的业务能力。(3)利用学校现有教学团队优势和良好的实训条件,积极开展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预测的技术咨询、培训和调查项目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