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

时间:2022-03-09 22:3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

第1篇

中职学生自私、对他人漠不关心等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其缺乏感恩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应该从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开始。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缺乏应有的感恩情愫,更谈不上感恩朋友、感恩社会与国家。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恩父母的文本内容。在课文《我的母亲》中,记叙了母亲勤劳、宽容、严于教子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敬仰之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的整合与延伸,例如笔者将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收编到教材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远离家乡,不能好好尽孝于母亲的痛心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另外,笔者还分发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传统文化读本,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理念,理解感恩不仅是一种人文情感,也是一种道德情操。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将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结构体系。

二、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层面。而是要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主题,布置学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课堂上开展了“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的演讲比赛。此外,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能积极为家长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利用节日强化感恩教育活动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在节日的氛围及社会公众舆论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感念师恩的征文教育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热爱祖国的朗诵比赛活动。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见义勇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组织学生写好评论,在班内办好专栏,并利用校内黑板报、校报、班班通网络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感恩向施恩的转化

在中职语文感恩教育的渗透中,最关键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起感恩理念以后,随之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感恩理念融入社会实践,加深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与内化。例如,笔者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去感受工人以及农民火热的劳动场面,见证他们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感恩风采;引领学生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拆洗被褥,体验助人的快乐;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让学生做社会调查,组建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打扫卫生、帮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体验到感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整个社会群体具有了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才能化感恩为动力,立足岗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总结

第2篇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第3篇

为了让全体同学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并促使大家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达到感、思、悟、行的效果,进一步从小家、大家以至国家、国际等不同层面,了解当今社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的巨大发展变化,切身感受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坚定学习信念,捉高道德修养,确定人生目标。根据上级有关学校寒假生活安排的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以“心在呼唤、爱在行动”为主题的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如下:

一、开展“感恩父母心、贺岁家书情”活动

我们每一位殷殷学子都应心存感恩: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培育,感恩朋友的关爱,感恩身边人的关注,感恩良好的社会风貌,感恩优美的自然环境等等。此中,切不可遗忘和最需要感恩的莫过于历尽千辛万苦养育和栽培自己的父母。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尊敬父母,心存感激,学会感恩。 今年,学校要求每位同学书写一封“贺岁家书”(一式二份)。通过家书,道出你的衷情,流出你的深意,寄托你的祝愿和向往,用你感恩的心,亲手交予父母亲贺岁的情。下学期初带其中一份家书及父母亲笔签名的回条交给班主任,各班进行统一收集后择优向学校政教处推荐(数量不限)。

二、开展“感知文明源、是非明辩行”活动

l、在寒假期间,每位同学有义务做好公民道德宣传,要求人人争做文明市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共青团员要特别发扬团的光荣传统,时刻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深刻道理,努力发扬社会新风尚,切实体现团员的先进性、模范性。

3、禁止参与赌博、封建迷信、宗教等活动,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在家应文明上网,要善于进行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的网页信息;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结交和约会网友;要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4、加强自我保护。对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说“不”,并及时联系家长或公安机关的力量给予打击;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增强消防安全意识,注意防火、防电、防爆、防冻、小心烟花爆竹;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流感等传染病感染;不到结冰的河边或湖面玩耍、滑冰;不随意外出,不在外留宿,外出要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

5、全体同学应严格按照《学生守则》规定,远离烟酒,远离,远离赌博,远离那些内容庸俗的书刊、网络信息、手机短信等,做到文明过年,文明度寒假。

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愿:职专学子的每一个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第4篇

2021最新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传承先进文化,纪念918

一,实践主题

传承先进文化,争做实践先锋

二,实践内容

1,纪念建国x周年主题实践活动

20xx年中国共青团迎来x岁生日,对于青年学生学习共青团历史,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激发团员青年学生爱国热情,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学生在实现共青团事业新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具有重要意义。广大青年学生要以暑假社会实践为契机,宣传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展示共青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开展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大调研;进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访谈等一系列纪念团x周年的实践活动,了解团的历史、增强团员意识,勇于承担新时期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2、开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政策宣讲活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方面。青年学生要全面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政策宣讲,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开展“走基层访民情”社会调研活动

青年学生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焦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心声,并结合基层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观察和了解。

4,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共青团组织,为所在村镇,社区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针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农民工子女,开展“青春助力--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和关爱互助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5,开展“就业创业见习”实践活动

青年学生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踊跃参与专业实践,生产实践,通过单位见习生,管理助理等形式深入到生产实践一线,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了解专业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发展趋势等,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学生还要在专业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6,开展"感恩父母,回报于行“实践体验活动

广大青年学生要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的实际活动。学生要合理安排暑假时间,多关心父母的工作,生活,健康状况,送上一分亲情;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一项家务小技巧,为父母减少一分辛苦;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大学生活,给家人送上一分宽慰。

第5篇

一、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箴言,感恩算是这个本性中的一个。父母亲友对你好,你也会自然地心怀感恩并想着回馈。老师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诲,学生也会铭记感恩。当今社会追求功利,淡化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青少年,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单纯被培养成只会做作业的“机器”,而德育则被不断地忽视,带来了不可想象的社会危害,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的不断涌现就充分证明了这点。例如清华高材生的伤熊事件,中学生弑父事件为社会的感恩教育缺失敲响了警钟。中国儒家推崇的著作在历史长河中汗牛充栋,宣扬感恩的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感恩是人伦道德与社会和谐的一个启发点。感恩是推动人际关系和谐的推动剂,感恩是社会的剂,感恩是民族美德的最绚丽的展示。感恩是真情的流露,感恩推动着社会和谐。所以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感恩成为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应用文化宣传重视感恩教育

学生在学校中所待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学校的人文德育氛围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与熏陶。《初中班主任工作手册》中提到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班会上的德育宣传教育,晚自习的班风检查等等。班会课的教育可以把感恩教育提到相应的高度,所以,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感恩的海报文章等第一手资料,然后在主题班会上依次分享,相互启发,相互感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知晓感恩的效果,而且在学生主动收集材料与演讲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了感恩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感恩这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其次,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可以利用书本上的生动形象的说词与图片打动学生。但仅利用书本上的内容难免狭隘与空泛,还应拣选感恩事迹,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关于感恩的生动事迹。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后黑板,两墙的挂壁等等这些构成学校文化氛围的地方可以被充分利用在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描绘感恩事迹,感恩标语等等。还可以开展感恩读书月的活动,让学生在书本中汲取感恩的营养,捕捉感恩的感动细节。开设感恩小练笔,创造条件环境激发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感恩的点滴事件,用感恩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学校学习中家庭生活中的感恩事件,父母篇、师生篇、同学篇等,可以设立优秀作文展示,从学生的作文中拣选出感情真挚,文笔流畅,能产生师生共鸣的优秀文章并给予一定奖励。

三、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除了用文化宣传把感恩的烙印印于学生的心灵中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感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衡量学生工作的重要尺度,因此文化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乐于感恩,善于感恩还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培养的方法:

1.让“谢谢”成为学生的口头禅。“谢谢”。英语的“thank you”是人类表达感谢的最普通的词,看似貌不惊人不值一提,但是却是我们向施与帮助的人表达感恩的最主要方式。每天将谢谢挂在嘴上,不仅是学生表达感恩良好素质的体现,也可以向别人传递感恩的符号使别人身心愉悦。培养学生说谢谢的习惯,开展说谢谢日,提醒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在关于感恩节日中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谢谢你”。感恩节是欧美国家传统的感恩节日,随着西方节日的不断传入,这一节日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这一天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恩想法,丢掉羞涩与矜持,用最大分贝主动地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感恩。在“母亲节”“父亲节”向父母表达感恩养育之情。组织学生观看母亲分娩时的视频,明白母亲生养的不易与艰辛。给父亲母亲做一顿饭,体会家务的繁杂与辛苦。给父母写一封信,将平时难说出口的感恩话语书面写下来,寄给父母,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感恩之心。

3.创设环境,结合学校开展的公益性活动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利用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与暑假三下乡活动,迈开脚步,离开学校,深入社会,通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产生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同时也明白感恩。将学生自身命运与社会紧密联系,同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慈善心灵。自然而然地倡导宣扬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例如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给希望工程捐款等。

让学生学会感恩,乐于感恩,善于感恩是当今初中班主任的紧迫任务,感恩的意义重大不容缺失。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宣传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将感恩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49 — 02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90后独生子女一代步入高校,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迎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90后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国家强盛的有力保障及主力军。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特指90后出生的在校大学生面对家人、他人、国家时,对自己所应该承担的使命、责任、义务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为此,笔者团队通过对西部某高校的在校90 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研究分析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据此提出笔者团队对强化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及建议。

一、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笔者团队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卷调查选择了西部某高校的某学院2013级、2012级、2011级部分学生。为此笔者团队共发放530份问卷,回收47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141名,女性334名,专业有文科、有理科。另外还对部分教师、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研究分析,笔者团队发现了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着性别、年级、对象、家庭等方面的差异性。现将问卷结果做如下分析:

(一)社会责任感的性别差异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90后女大学生表达对家庭责任、集体责任、民族的责任比男大学生要积极。对“见到父母劳累时,我会主动关心父母”这一说法,女生的表达比男生要积极主动,而且很多女同学表示会很细心的方式为父母分担,减轻父母的辛苦。这可能与女大学生情感比较细腻,较为感性有关系。家庭教育对男孩、女孩责任心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上是有区别的。女孩子被教育要细心、要乐于助人。男孩子要自强不息,成熟稳重。因此在责任心的外显程度上,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男大学生责任感就比女大学生低。

(二)社会责任感的年级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地分析,笔者团队发现了高年级比低年级的同学社会责任感强。责任感培养是由认识、到情感、到意志,最后向行为转化的过程。大学生心理成熟水平,阅历、经历丰富程度都会影响到责任感的高低。随着大学生年龄的成熟,更能体谅他人,更懂得对父母、社会和国家肩负的责任。对“我总是乐于参加社团公益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这一说法,2011级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有73.1%,2012级为68.9%,2013级为62%。可见,高年级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参与热情比低年级的高。这可能与高年级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比低年级要强,生活经验方面也较丰富。所以高年级学生的更能明确自身的责任,也更积极主动的承担责任。

(三)社会责任感的对象差异

笔者团队针对“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身体状况”的问题调查时发现选择“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回答者占70.7%,说明90后大学生是比较关心父母的。对社会责任、对父母责任,对他人责任这三个感恩对象中,对父母的责任感最强、其次是社会,最后是他人。从90后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程度最强可以看出,她们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愿意主动承担对父母的责任。成长在和平年代下的90后大学生普遍比较关注娱乐八卦的新闻,而对国家大事的关系则明显减少,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的冷漠。这些现象的出现应该与90后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关联,此外90后大学生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对身边的人体贴关怀不够,对他人的责任心不强。

(四)社会责任感的家庭差异

笔者团队针对社会责任感水平的高低与家庭背景有着关联性的调查研究发现90后的大学生由于存在一定比例的独生子女情况。具体情况是在调查的学生中有35.7%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有56.7%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在回答到“如果你获得助学金,你是否愿意拿出一部分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问题时,来自农村的孩子在意愿表达上比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好。这可能是农村的孩子没有城市的孩子成长环境优越,自己必须奋发图强。他们体会着生活的艰辛,更懂得珍惜生活,更知道感恩。而独生子女有着相对比较宽裕的经济条件,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成长过程较平坦,很少吃苦,缺乏助人意识和分享精神。

(五)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差异

笔者团队在问卷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当今90后大学生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不能积极主动的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责任感的培养方式、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班级活动的评价”这一说法选择“有意义”和“很有意义”仅有47.8%。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班级活动组织较好的班级,获得的荣誉也较多,同学们的班级凝聚力也较好。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度与集体荣誉感的强弱和活动开展的效果都有关系。不能简单的把是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作为评价学生集体荣誉感高低的标准,开展活动的内容、形式也将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笔者团队从分析结果中发现90后大学生对社会、父母、他人的社会责任感认识水平总体上是乐观的,但是90后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还普遍不足的问题。笔者团队通过研究分析,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如今在校大学生主体基本上是90后,90后的大学生出生、成长的环境更加的开放化、现代化,也相对比较和平和安定。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缺少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了解,对于责任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停留在简单的感性阶段。另外,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扭曲,以个人为中心,惟利是图,造成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淡化。

(二)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定程度上看家庭教育是怎么教的。现在的90后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条件和父母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剥夺了孩子的责任,使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炼。他们过于注重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为人处事上更多的不是能够为别人做什么,而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言教不如身教。父母对社会的看法和家庭的观念,以及家庭关系的和谐度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响,也影响着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三)学校因素

虽然我们一直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来抓,通过课堂教学和组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但是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过于乏味枯燥,内容比较零散,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责任感的效果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然而90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很多时候是口头上,而难以落实到行动中。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90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经历不够丰富,辨别能力比较薄弱,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社会上金钱至上、个人享受、惟利是图等观念蒙蔽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点无法适从。尽管大学生中大多数是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但是能真正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特别是面临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个人与他人利益的选择时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大学生了解责任的要求比较容易,但是要做到真正理解,并主动承担其责任就困难了。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父母做好表率

9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不正确导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不融洽,闹矛盾都会给孩子造成很深的影响,疏远了亲情,扭曲了心灵,容易形成矛盾的人身观、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身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溺爱养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吃不了苦,没有担当精神。父母不仅要为子女树立好榜样,还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和睦家庭氛围。

(二)开展感恩教育

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感与家庭背景有着关联性。在学校责任感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群体的不同特性进行责任感主题教育。我们要重视对受资助贫困生,获奖学金学生的感恩教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关系的都对90后大学生的独立性和情感表达方式有影响。感恩意识也是需要被激发和引导的。学校应该抓住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国庆节、校庆日等重要节日多开展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感恩教育,让同学们知历史,爱学校,明责任。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敢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增强责任感的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活动量化,并纳入到学分考核体系中,目的是鼓励大学生重视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为的是让大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好锻炼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使命。为此高校设计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与街道的、社区的结对共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干部赴乡镇的挂职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参加活动的学生态度不端正,动机不纯,为了要学分,混证书而参加实践活动,没有展现大学生的素养,甚至有的连公民的基本义务都没能很好的履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必须摒弃功利性,倡导服务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唤醒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树立正确价值观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QQ、微信、微博是她们习以为常地交流方式。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一些负面的信息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甚至有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找寻人生价值。价值观支配着人的态度、行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才能分辨事物好坏,正确理解作为子女的义务,作为大学生的使命和作为公民的义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好繁荣和谐社会的关键机遇期。90后大学生无论选择什么专业,无论以后将从事什么工作,首先必须成为一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因此,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赖锦隆.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三明学院学报 2011,(03).

〔2〕荣彩芳. 培养90后大学生责任感的策略探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方法途径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感恩教育与爱国教育一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应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落实人文精神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进行人的教育,丰富人的精神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门技能,关键是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立场、态度和追求,能从精神层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被社会所用,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勇敢前进,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成是人文精神教育,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对构建民族、地区文明来说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在老师授业解惑过程中融入的人文精神教育。现代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很多内容充满了人文精神,老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选择教材内容,及时地把知识纳入深刻的人文背景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能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和谐发展。除了书本教学,老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演练,将学生分成小组,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结意识,鼓励学生参加义务打扫,老年节拜访老人,母亲节给母亲写信或洗脚,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懂得感恩,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其素质水平。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激父母

我们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让我们能安心学习、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些都是父母为我们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他们把时间和精力贡献给了我们,把我们养育成人。所以,所有的孩子都要对父母感恩,不能毫无顾忌地向父母索要。要从内心感激父母,这是人类道德的底线,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会去爱身边的朋友、同学,爱这个社会。加强感恩父母内容的教育,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那无私的爱,了解父母的艰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2.承担责任

感恩教育其中的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感恩父母就是孝顺父母,听他们的话,能够独立自觉地学习,不让父母操心。感恩祖国,就是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这些感恩和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的。

3.相处和谐

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它给我们带来了食物、住所,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环境。感念社会之恩,平等的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善于交朋友,能和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沟通。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言传身教,做个好榜样

开展感恩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能将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选择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恩之情的内容,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教学。除了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外,参与社会实践,从生活环境中找到感恩素材也很重要,我们可以积极联系社会实践,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落实感恩教育。而教师也要做好榜样,言传身教,因为学生要形成感恩意识,不是只能接受书本上知识就可以了,关键是受身边人物、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在周围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效仿。教师要做好感恩的榜样,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2.感恩教育要融入日常教学中

我们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会发现,学生的感恩之情是那么薄弱,甚至连什么是感恩都不知道,他们缺少了这种感恩能力。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必须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感恩能力,在教学中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促进教学成效。

首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之类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得从学生的心智条件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内容。其次,从课本中走出来,围绕身边的社会、同学,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道德和公民责任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如:初一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等都是展现感恩精神和道德文化内容,值得我们仔细琢磨和思考。

3.进行以活动体验为途径的报恩教育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里都包含了感恩思想,例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中,都有体会父母、社会之恩情的内容,这些节日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其中有很多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的思想,而每逢节日到临,我们都应该去想想这些东西。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节日资源,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感恩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节日所带来的文化精神力量,深深体会到父母、长辈的艰辛,让感恩之情深入学生内心,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感恩的情怀!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情感,这是对初中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从道德层面出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恩图报,不忘国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道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走好将来的每一步。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很多感恩教学资源都应得到充分地利用,从感恩教育出发,贯彻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提高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J].南方论刊,2006(6).

第9篇

1.1缺乏对父母辛劳养育的感恩之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既是美德的传承,也是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些学生丢弃了父母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品德,在学校不比学习成绩比消费水平,讲阔气、讲排场,超前消费,买高档电子产品、出入高档餐厅,荒废学业,不求进步;有部分学生极少主动关心父母,不能准确记得父母的生日,只知道向父母要钱,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激之情,还常常拿自己与他人的父母比较,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

1.2缺乏对老师谆谆教诲的感恩之心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的辛劳付出,正所谓“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一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如遇见老师,装作低头看手机而不打招呼;在老师的答疑解惑之后,不懂得说句“谢谢”;更有甚者,随意缺课迟到、随意进出课堂,带头违反课堂纪律。

1.3缺乏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无私帮扶的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对来自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此类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后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在申请奖助学金时,同学之间互不体谅,争先恐后,有学生认为这是机会,不申请就吃亏了,即使是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也认为资助金本来就应该发给他们,何谈感恩,有时还会埋怨资助力度太小。有不少贫困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帮扶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在毕业后,其中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催缴贷款表示厌烦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两年后,有些学生选择跳槽,更有甚者,早已忘记企业曾经为自己垫付的学费。

2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诸多关系,恩情就是其中的一种。“感恩”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给予自己帮助的高度认可,并将付出真诚的回报。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积极施恩的人一定是明礼诚信的人,时时处处知恩情,他们在实践中定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有责任、敢担当,受欢迎,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思考

国家的资助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力量,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求得真知,习得本领。每位学生理应感恩,对于感恩缺失的现象,必须在资助的过程中,加强育人,创造条件,让恩情永驻。

3.1拓宽教育途径,夯实大学生道德品质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付诸实践,莫让这些道德知识书面化,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在教师教学层面,高等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相结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资助育人层面,要教育学生领悟道德的重要性。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优良的道德品质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体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模范引领计划,表彰那些懂礼貌、讲文明、有爱心、尽孝道的好学生,宣传典型的道德模范案例,用情景融入的方式引导受助学生试想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帮助,自身的感受如何?使学生真切感悟情操的境界,做一个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3.2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责任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人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时刻体验“责任感受”,将内在的责任感外化为责任行为,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就要重视营造“负责”的校园氛围,依托校园广播、宣传栏、教育网站等媒介,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组织各类具有道德责任教育意义的讨论会、辩论赛,使责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把“负责”作为行为准则,建立从入校到毕业、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的责任教育体系,将学生置于这一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明白,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签订了合同,就必须诚实守信,按时履约,负责到底。

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理论来看,品德问题往往与个体心理有关。高校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物质匮乏的压力,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忧患意识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但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也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价值观的扭曲,沉寂于自己的偏执理解,认知不到他人赐予的恩惠,不能也不愿帮助他人,私欲代替了责任。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对心理贫困学生的专项辅导,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认识事物,修德博学、明礼诚信,知恩、感恩、报恩。

3.4开设法律课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

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疲于专业文化知识的研修,很少接触法律这一学科。高校应有意识地调整法律教育的内容设置,将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学生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法规、制度的敬畏感,使他们自觉按照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凡事能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促进其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法、懂法、知法的新型大学生。

3.5组织感恩实践,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磨练个性、锻造人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社会实践。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带领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贯彻“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借助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开展“知耻感恩实践”等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党团支部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寒暑假“三下乡”、专业实习、毕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感恩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实际行动。当“知恩图报”形成风气时,人的良知将得到彰显,境界将得到升华,生命将得到完善,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4结语

第10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对感恩教育的缺失――影响道德培养的家庭因素

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缺乏正确理解,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加之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老人对孩子都比较溺爱,久而久之,孩子从思想上逐渐产生了偏激的想法:我学习是给家长学的;父母对我的所有关爱是应该的。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都被家长忽略了。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二)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生活优越,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听到孩子间在攀比吃穿,家庭条件差的孩子甚至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优越的条件,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得“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社会感恩教育缺损。

(三)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解决对策

(一)父母以身作则,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就要从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做起。我校在家访和家长会上加入了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学生在完成感恩任务后的表现,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家校协商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家长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

(二)学校营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感恩之情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德育与学科的整合,合理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思品等教材,挖掘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中,点燃学生感恩之心,在感恩中领悟人间的真情,感受生活的精彩。为学生创设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真我本色!

2.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感恩之心

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帮父母做饭洗衣等;各班级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主题的班会,将自己的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让学生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要求所有学生会讲十字文明用语(谢谢、请、你好、再见、对不起)。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4)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认养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摄影和演讲比赛等,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5)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恩

社会实践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之一。开展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主题活动,如组织演讲、征文比赛等,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定期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去活动,如到敬老院去为老人服务,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家庭、学校要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共同给孩子的明天撑起一片感恩的天空,让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慨人生,成为一个知恩感恩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对他人有益的人!

第11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应与担当的社会责任,更是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感恩意识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更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标志。但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绪令人担忧,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即知恩图报,感谢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并懂得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有三个层次:认可自己所获得的恩惠和帮助的“认知层次”;在认知基础上生发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的“情感层次”;将感恩意识外化为施恩的行为实践,内化成为人的个性品质元素的“实践层次”。总的说,就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不自觉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并成为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世界里发现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并学会感恩。而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是要及时把感恩教育和生活世界中具有丰富德育意蕴的事件有机结合,并贯穿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从而实现对通常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的超越。这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进而养成良好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感恩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以“90后”为主,他们有着青年共有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价值观世俗转向,主体意识增强。

多数大学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能够深刻意识到要立足于当今社会,除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同样重要。也有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于强化自我意识,使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和树立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化、团结协作能力较差,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网络负面影响,内心日渐空虚。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思想更为早熟,更有主见,同时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他们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空虚感,网络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

3.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教育缺失。

一个大学生的成长中凝结蕴含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情、他人的关怀之意。一个有责任心和道德修养的大学生应对这些表现出应有的感恩情怀。《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林语堂先生也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通情达理。”但是现实是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反而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对老师的孜孜教诲缺乏铭记和感恩,甚至最起码的尊重;对社会和他人的援助和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对社会公德不予遵守,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面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而对国家不满,认为“生不逢时”,感叹社会的不公。他们只知道根据个人的需要提出质疑和不满,却不认真审视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观念错位,忽视感恩意识培养。

“90后”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溺爱和娇宠给他们提供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方面的要求都尽可能地予以满足,但很少关心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2.强化教育功利色彩,弱化学校育人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高校育人功能显得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高校教育教学范围。对学生而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又迫使他们在考入大学后一切以就业为目标。一些高校也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启发和引导,仅仅是教条的说教,导致与道德实践脱节,使得学生成了一个网罗各种科学知识、先验理论的“知识袋”,而没有从实践上激发学生的精神感悟和生活体验,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学校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3.多种文化思潮冲击,挑战传统道德文明。

在全球各种文化交流激荡的大背景下,在经济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复杂时期,在旧的道德体系瓦解、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和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造成了较大影响,现代商业文明与传统道德文明产生激烈的碰撞,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传统文化讲求知恩图报,追求内敛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商业文明则讲究追求价值、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个性的张扬。这种冲击和影响极易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取向,导致他们忽略甚至遮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感恩教育色彩。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及措施

1.以知恩识恩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感恩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并体会什么是恩,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所有无私的给予都是自然的恩赐、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汇集和凝聚。因为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这要求接受赠予的人要有主动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心存感激之情,能把这种感恩之情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并积极践行。就高校而言,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是高校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

2.以现实生活为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高校感恩教育要真正回归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当做实施感恩教育的最佳舞台和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以此为契机,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引起学生的认同共鸣,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真正做到高校感恩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

3.以实践活动为手段,铸就学生感恩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要想使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感受领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升华他们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4.以言传身教为示范,提升学生感恩境界。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去学,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实践证明,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更是在感恩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除了应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外,还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实施感恩教育,做到率先垂范,深怀感恩之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老师是感恩教育的引导者、传递者和践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情人、激励人,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体谅和感情移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要让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循序渐进地培养感恩意识,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和境界,真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道德的光辉和真情的力量。

5.以评价体系为保障,创造良好感恩环境。

任何教育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有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保障,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有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20):9-121.

[2]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2):86-89.

[3]郑贤跑.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缺失与塑造――刘霆现象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2):29-31.

第12篇

点击进入:全国中小学生2017寒假安全教育平台

寒假致家长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您好!

衷心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为确保您的孩子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实践、有益的寒假,现就假期如何教育孩子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计划,完成学业

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孩子特点的寒假计划,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学习生活的计划性、自觉性,引领孩子健康、有益、快乐地度过假期,还可以增强家长对孩子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请家长朋友们近两天一定要指导孩子制定好假期学习、生活计划,科学安排寒假的学习、锻炼、娱乐等活动,如体育锻炼、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家务劳动、社会实践、串门拜访等。可将计划贴在醒目的位置,引导孩子自觉实施。家长要尽到监管职责,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惩罚。

二、加强教育,防患未然

假期中教育孩子注意安全。要防煤气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火灾、防触电、防拐骗、防鞭炮炸伤、防食物中毒等,同时教育孩子节日游玩时在公共场所谨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不让孩子进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去向以及交往的朋友。

三、孝亲感恩,文明过年

“百善孝为先”,请您利用春节走亲访友之际,加强对孩子孝道教育,引导孩子感恩父母、感恩亲友、感恩社会。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压岁钱要科学管理,合理消费。指导孩子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打扫房间、洗衣洗碗、收集春联等,让他们懂得体贴父母,增强适应社会的本领。

四、加强交流,成为挚友

家长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可信赖的朋友,让您的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会正确处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各位家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孩子在您的正确引导下,一定能合理地制定作息时间,让孩子们在您浓浓的亲情滋润下,惜福感恩度寒假,快乐平安过春节,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衷心祝愿家长朋友们阖家幸福、工作顺心、万事如意!祝愿可爱的孩子们身心健康、快乐学习、天天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