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9:5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突发卫生事件;铁路;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以及铁路交通工具在其传播链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视。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跃式、远距离、活性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铁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间接影响或无形侵害的场所。卫生部在《关于非典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了“预防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进一步催生了铁路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含义
1.1铁路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1.2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铁路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快速反应;条块结合,路地联控;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基本原则。铁路是全国大联动的运输行业,呈走廊式分布,系统内部工种设置复杂,管理以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纵向管理为主,因此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铁路逐级负责,实现内外全面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2建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几点看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2.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危机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在宏观层面上指挥、决策、调度、协调权威性高的组织主体。铁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性质和管辖区域等不同情况,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其次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指导和检查;在铁路疾控机构成立现场调查处理小组。
2.2制定有效权威的应急处理预案根据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牵涉到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多环节的相互支援和衔接才能达到全面控制的经验。因此,铁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认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达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实现组织上下结合,程序流程贯通,分工责任明确,执行简便可控。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环环相扣,保证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执行预案来规范行为,培训队伍,并通过建立防范和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高校;危机事件;SOP;校园稳定;学生管理
0 引言
高校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风向标,高校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经调研发现,近年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且多集中在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校园治安管理以及外部公共沟通等领域。这些领域几乎涵盖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突发事件使高校除人财物受到损害之外,还会引发社会不良影响、高校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
为有效维护校园稳定,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秩序保障,众多教育学者已将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纳入研究范围。然而,针对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层面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在危机管理的预防、应对、处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危机管理从“事务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型”转变,并在管理机制运行下有效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值得思考探究。
1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区别于普通学生事务管理,就涉及范围而言,危机管理牵涉的学校部门多、社会范围广。当前多数高校应急管理制度建设薄弱,组织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模式滞后,需要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方能提高危机处理的水平。就校内管理体制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师生安全理念不足,缺乏应急实践;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高校辅导员数量相对少、日常任务重、专业化程度低,在危机管理中缺乏科学化的梳理和总结等等。这些问题将导致高校学生危机潜在高发、应急处理低、水平重复,不能有效解决突发局面。因此,如何规范学生危机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责任制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 构建高校学生危机管理SOP机制的意义
所谓SOP,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个单词的首字母,即“标准作业程序(标准操作程序)”,也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通俗地讲,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对于高校危机管理来说,SOP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危机管理高效完成,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2.1 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者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能力
科学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积极化解事件对高校产生的冲击和威胁,是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危机产生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通过经验总结建立标准化处理流程,对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指导,在提升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使学生管理人员在危机来临之时,能够做好积极应对,发挥重要作用。
2.2 有助于推动高校内部形成合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任务,更是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的目标。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危机管理SOP机制,成立危机处理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职责,协力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反应体系,才能快速恢复正常校园秩序,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3 有助于丰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论体系
SOP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危机管理的处理速度和水平,更可丰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论内容,提供有力参考。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新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特点也在不断变化,通过SOP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为构建有效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供一定参考,分门别类,以不变应万变,是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研究的有效补充。
3 SOP在高校学生危机管理中的建立原则
3.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说:“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高校学生危机管理SOP机制的建立,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良好的危机预防机制、教育引导机制,并在危机处理中时刻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财产、生命等利益的损失。
3.2 统一指挥,快速反应
通过SOP,建立危机处理领导协调小组,根据部门特点和目标明确责任,做好日常应急处理培训工作。在危机发生后能够积极沟通,有效处理,快速反应,减少危机的破坏性。
3.3 科学管理,透明公开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SOP机制的建立,应以科学管理为原则,建立公众协调小组,有效推动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参与;并本着透明公开原则,积极做好社会应答预案,及时消除各种猜测、恐慌心理,争取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4 系统构建高校学生危机管理SOP机制
对于高校而言,危机管理是在危机观念和危机意识的指导下,高校主要领导者组织相关人员,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收集、预测并分析危机信息;拟定危机管理预案;培养危机应对能力,对校园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处理、恢复及评价的系统化的应对过程。
4.1 以危机发生前、中、后为节点,健全危机管理、修复机制
4.1.1 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危机事件的爆发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如果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管理,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出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一方面坚持全员育人,丰富教育内容,建立良好的家校、师生沟通流程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危机意识教育,确立基层危机的防控意识,教育与训练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危机事件的发生。
4.1.2 建立有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处理危机,需分门别类详细周全地制定SOP应急流程,根据事件特点分解任务事项,如学生日常事务(评优、资助、保研推免、休复学)、个人突发事件(心理、违纪、个人意外伤害)、(大型活动、自然灾害、疾病传播等),以此为基础,根据需求制定处理流程,建立沟通、培训、责权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加强信息收集与沟通,形成事件有突发就有应对,处理有分工就有合作的高效管理局面。如台湾华南大学,将学生日常活动以军训、课外活动、生活事务、卫生保健、学生辅导、学习管理、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类,在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且制定有日常管理和突发应对的SOP流程,使学生的危机管理提前,有利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园稳定。
4.1.3 建立科学的危机修复机制 危机事件的后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要做好人文关怀机制的建立,根据事件的不同类别,通过集体关注和个人关注的方法,建立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关怀和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早解决,使危机中受到冲击的人员能够重新融入校园生活。另一反面,建立“分析总结完善”循环SOP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用标准化流程指导实践,用实践完善标准化流程,丰富危机管理理论内容。北京林业大学建有危机事件事后心理干预的标准化流程,形成校院两级分工协作,有计划地针对受突发事件影响人群进行干预,促使快速恢复正常生活学习。
4.2 以网络媒体为教育、引导平台,构建舆情预警及机制
目前社会处于自媒体时代,巧妙地运用网络媒体做好宣传教育及危机处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一,高校可以通过网络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学生爱国爱校、诚实有信的精神风貌,提高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适时正能量消息及危机应对常识,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其二,高校可利用网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公众网络对话、网络分享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关怀和帮助,避免信息不通造成的忽视与误解;其三,利用网络做好舆情的监督管理,建立危机应对SOP流程,快速应对,正确引导;其四,在危机解决后期,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危机公关,说明情况,表明立场,阐明对策,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4.3 以明晰的流程为指导,建立标准化危机处理机制
SOP的制定建立须具备明晰的危机事件分类和详细的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理清处理目的、范围、权责、程序,并附相关表单。建立由校、部(院)两级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理顺部门工作,明确分工,保证各类事件处理沟通无障碍、采取措施专业且有依据。在流程框架上做出相应的子流程图,把握每个程序的关键控制点,采取“肢解、分析模板法”进行控制点处理量化,加以图片或图例解释,使某些细节进行形象化和生动化,便于快速应对处理。此外,应注意SOP事件的前后对应,如学生奖惩管理,一方面要以学生奖惩管理制度作为日常工作准则;另一方面就要有对应的事件处理流程应对突况,预防有规则,处理有程序,方可促进危机管理的良好运行。
5 结语
现代社会处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阶段,只有不断了解新的时代背景,掌握高效有力的应对方法,运用标准化流程系统、快速做好学生危机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研究:典型案例与处理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马玉乐.构建网络平台加强高校危机管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95-197.
[3]王向军.高校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标准体系
目前阶段高校制定应急处理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在2006年1月8日正式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促使了各个高校纷纷开始进行应急机制的建设和健全,从而提升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理能力,将高校内部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地预防并及时地解决,从而使得校园内师生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让高校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高校应该树立平安校园的管理思想,编制和完善适合本校状况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以此作为处理的标准。但是从目前的阶段来看,很多高校在指定了应急预案制度之后就弃之不顾,只有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才想起要套用其中的工作流程,高校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动态管理能力非常差,很多原预案内容并没有随着治安事件发生性质的变化或者变动而改善,这导致很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预案制度早就已经陈旧和过时,操作性已经大大降低,所以仅仅依靠应急预案来进行应急处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远远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复杂动态形势的,应急预案的实施应该仅仅是应急处置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具备教育、引导、规范和操作的功能,应急预案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而且这些操作流程仅仅靠书面表述是难以达到应用的效果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如果缺乏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体制、日常高校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演练,那么在真正地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高校安保人员大多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最佳的处置时机被延误,造成严重的、惨痛的社会效果。
举例来说,某高校校门口出现一个手持60厘米长、4厘米宽的尖刀的歹徒,其先是踢翻校门口停放的禁止机动车停放的标牌,然后挥舞着尖刀冲向校园主干道,安保人员一面追赶歹徒,一面用对讲机呼叫队友进行增援,在距离校门口300米的地方4名安保人员堵住了歹徒,但是由于安保人员没有携带任何安保设备,只能赤手空拳应对歹徒,被堵住的歹徒开始疯狂地向安保人员砍杀,其中三名安保人员先后中刀倒地,此时一名学生抓住机会将歹徒踢倒在地,随后接到报案的民警赶到现场制服了歹徒,但是手上的安保人员中两名因为伤势过重,不幸殉职。这样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惨痛的。
现在高校内部人员流动大、开放性高、治安形势日益复杂,高校的治安管理维护和校园安全工作应该以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的校园安全和治安维护工作只要依靠的是校园内的保安,大多数的保安接受的安全培训较少,对于相应的器械操作也不熟练,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上的应对能力还非常差。我国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全国各个高校在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消防演练,借此提升全校师生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得他们在遇到火灾的时候能够提升自身的自救能力,并让校园内火灾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由此也可以窥知相关的安全演练对于提升校园内部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治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构筑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体系框架。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特点,国外不少的专家已经意识到这方面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在针对应急处置阶段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理论界认同度最高的模型主要有四个: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4R模型、危机管理专家米特洛夫提出的五阶段模型以及三阶段模型。笔者认为三阶段模型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非常适用,它将突发事件的管理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在顺序和逻辑上都比较清晰,能够将应急处理的全过程囊括其中,在处理的手段上具有很大的弹性,也符合中国人在处理事件上的习惯和习俗。该模型保持了标准体系在级别维度和性质维度上的完整性,而对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应急内容维度的研究上。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工作的特点来对校园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维度为主线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框架体系。
其次,要建设健全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和建设专门的组织机构。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频发的阶段,常设的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构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应急处置应该秉承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在管理内容上应该实施全员参与、各有分工的管理体系,在责任追究制度之下进行健全的应急处理体制的构建。每个高校应该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来负责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各个院长和主管应该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承担不可推卸的职责。
再次,注重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责任共担。在处置紧急预案的工作中,应急预案的演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应急能力和提升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安全教学和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学校各个院系和部门应该从提升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治安安全事件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只有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才能够让全校的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在现实的管理中因为频繁演练而取得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平时多演练,事发时候承受的损失才能降低。全校的全体师生都应该参与到演练之中来,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为学校的安定和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要完善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各分院也应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门机构,并赋予其特别权力,负责监管本分院安全状况;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计划应通过相应规章制度加以确定,将危机经费纳入学校发展计划,明确有关部门责任,加强主管部门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姜传胜,邓云峰,贾海江,王晶晶.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
关键字: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贝叶斯公式;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铁路运输发展,逐步形成既有铁路与高速铁路构建的铁路运输网,同时地铁、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引入,不断形成了城市综合铁路客运枢纽站。铁路客运站规模的扩建,多种运输方式的密集并存和衔接,不断吸引了大量旅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客运站的应急处置受内部结构复杂、人员密度高、运输方式多等因素影响,困难将大大增加。因此,为了保证运输和旅客安全,应必须加强突发事件下铁路客运站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 铁路客运站应急管理分析
铁路客运站应急能力评价是以其应急管理的综合水平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相关指标集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对铁路客运站的应急管理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分析评价。由于客运站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应急能力的评价也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不间断地评价结论激活应急管理,使其不断地提高,以满足客运站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运营需求。一个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要经得起突发事件处理后的评估,要具有结合处理结果修正原体系的功能。
铁路客运站应急处置可分四个阶段:事件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
事件预警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为了消除突发事件出现的机会或者为了减轻突发事件的损害所做的各种预防性工作,通过各种减缓性措施减轻其危害。预防的核心是减少复发性灾难的损失,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完善预警机制具有显著的作用。
应急准备是指针对特定的或潜在的突发事件所做的各种应对准备工作,它是连续不断的过程且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目的是在紧急状况下能采取合适的行动,充足的准备可以降低紧急状况时的未知因素带来的危害。应急准备包括进行预案的制定修正,应急资源保障等。
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阶段。
应急恢复是指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后,为恢复常态和秩序所进行的各种善后工作,包括对原有状态的恢复,对事件原因的调查等。
2.铁路客运站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基于全过程管理的模型设计
模型的设计是根据应急全过程管理,将指标体系分为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恢复四大部分,从而体现应急全管理的四个不同管理阶段的应急管理内容,以达到对这四个不同阶段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的目的,从而实现整个应急能力的评价。所得评价结论不仅反映出整个应急管理的现状,还反映出不同管理阶段的管理水平,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和手段。
结合铁路客运站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目标层A:高速铁路客运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一级指标层B: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恢复。
二级指标层C:①事件预警:监测预报、管理建设、人员培训;
②应急准备:资源准备、信息传递、机构组织;
③应急响应:应急指挥、救援疏散、安全控制;
④应急恢复:善后处理、恢复建设、总结分析。
2.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表2-1目标层对第一层要素判断矩阵
说明:1、判断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1,是因为自己与自己相比重要程度相同;
2、应急响应与应急准备相比,应急响应稍微重要;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要素的优先级向量。
a.首先计算表2-1判断矩阵各要素的优先级向量,由于此时判断矩阵为4*4矩阵,则首先计算矩阵各行要素乘积的4次根:
b.其次,将上述计算结果正交化,即先将上述个数相加,在除于每个数,这样,就得到了表2-1中各要素、、、的优先级向量:
故: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恢复的优先级向量为
一致性检查:
故认为准则A对四个指标建立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好,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同理可得:第一层对第二层要素判断矩阵。
2.3利用贝叶斯公式修正专家权重
专家决策时,既要用精确的量化数据,也要用不能量化的信息,因此,综合考虑客观的因素,全方位的修正指标权重。
2.3.1贝叶斯公式修正专家权重方法
设n个专家对m个指标作决策,专家的特征向量记为:。其中的元素代表专家对方案的评价值,如果按照一定的赋权方法给专家们赋予的先验权重分别为:。则初步得到的群决策结果可计算为:(2-1)
是利用专家先验权重初步计算出的方案的群组评价值,满足性质和。将上述群决策中的问题与全概率公式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如下:n个专家对应于事件;每个专家的先验权重对应于先验概率。n个专家看成一个完备事件组。再另指标对应于事件,则专家的特征向量中每个元素就对应于条件概率。以上群决策结果的计算公式即为全概率公式。
利用贝叶斯公式修正专家权重和初步的群决策结果,根据贝叶斯公式:,分别对专家权重进行如下修正:(2-2)
是在集结方案的评价值时,专家的后验权重,它是获得方案的初步群组评价值为的信息后对先验权重进行的修正。由计算公式可知:每一个专家 都有m不同的后验权重分别对应于m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利用修正的后验权重,重新计算群决策结果得:
(2-3)
2.3.2层次分析法专家权重修正
在20名专家中随机选取5位分别对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恢复四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给出各自的判断矩阵,并且由判断矩阵计算出的特征向量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特征向量分别为:
专家的先验权重分别是:,,,,用贝叶斯方法修正专家权重并进行群组意见集结过程如下:
①由式(2-1)计算出初步的群决策结果:,,,
。②由式(2-2)修正先验权重,得到后验权重:
,,,,
,,,
,,,,
,,,,
③由式(2-3),利用后验权重重新计算群决策结果:,,,同理可分别对其他决策层进行权重修正。
2.4铁路客运站应急管理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案例
表2-2评价准则
首先选取20位专家,运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对应急管理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根据20位专家的打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即可得到应急管理水平。运用模型和计算的过程如下:
1. 确定铁路客运站应急管理综合评价集及各评价因素的子因素。
本模型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第一层的因素集组为:={,,,}={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恢复}。其中,={,, } = {监测预报、管理建设、人员培训};其,,同上。={,}={风险辨识,监控,安检};,等同上。
2. 建立评判集={,,}={优,良,差}。
3. 通过对20位专家问卷调查,就某铁路客运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
表2-3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监测预报)
(监测预报)
4. 构造二级指标层权重矩阵。
各评价因素的子因素的权重分配是由专家打分多次综合均衡后确定下来的经验值。指标层权重矩阵为:
= (, , )= (0.185,0.540,0.275)
= (, , )= (0.287,0.182,0.531)
= ( , , )= (0.333,0.606,0.061)
准则层权重矩阵为:
= ( ,, ) = (0.214,0.454,0.332)
5.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0.254,0.528,0.218)
= (0.253,0.511,0.236)
=(0.577,0.212,0.211)
6. 构造准则层评判矩阵:
=
7. 进行二级综合评判:
同理对其他一级指标进行评判结果如下:
8. 构造上层准则层评判矩阵:=
9. 进行三级综合评判:
10.得出评价结论:
==。
因此,可以判定该客运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为二级,属于良。
3. 评价结论
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对客运站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的反映,也应该正确地验证全程处理结果的等级,即客运站应急管理采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处理,所得到的结果应符合对客运站突发事件处理评价体系的等级。层次分析法虽然可以全方位的评价一个指标体系,但偏于主观,虽然修正了权重,但专家的个人意见还是占主导地位,所以还应综合考虑客观因素,将实际发生时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加入指标体系,并将其数值进行分类,真实反映单位时间内各项损失值,将更能体现铁路客运站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37-3 9 .
[3] 刘民伟.铁路大型客运枢纽站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的研究.2008.
[4] 陈序.铁路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危及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急需学校甚至政府快速应对的负面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除具有突发事件的共性,又因其特定的发生场所——高校而具有了其特性。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这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运作,影响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给学校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展开了对应急管理的研究。陈安、王宏伟等提出了应急管理理论。赵林度在城市应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他学者从政策理论角度给出了对高校应急的相关策略。但在已有的研究中,缺乏针对中国高校的系统的应急理论研究和应急体系的构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基础理论
1.高校应急管理
管理学对应急管理的观点有很多。伊恩·L. 奥古斯丁认为应急管理是关于应急为何生,以及如何能够阻止其发生或恶化的研究;罗伯特·希斯认为应急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 ;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丁烈云、杨新起等认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学校、政府在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2.全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法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划分为减轻(Reduction)、就绪(Readiness)、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减轻阶段是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阶段。王宏伟将这一阶段定义为“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为致灾因子或降低脆弱性的行动”。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中,我们将减轻阶段定义为“基于高校本身所采取的一切降低高校内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或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行动”。这一阶段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建校时就应注意的,在日后高校应急管理中不易补救的措施,如:高校选址、建筑设计、电路水管的布置、各处安全设施的配置等问题。该类措施使得高校在遭遇同等突发事件的冲击时,能将损失降到最小。就绪阶段是发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的阶段,该阶段的任务包括:成立应急办公室、制定预案,进行预案演练等。该阶段任务完成后,高校应基本具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能力,即为应对突发事件已准备就绪。该阶段在发现安全管理漏洞时应及时补救。响应阶段是事件的爆发、控制与解决的过程。应急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信息获知、有效反应、重点应对。恢复阶段是在突发事件的主要矛盾解决完毕后处理次要矛盾的过程,主要包括排除危险因素,防止次生灾害、评估损失并修复受损设施、灾后公众心理干预、评价奖惩以及应急管理预案的终止。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就是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二、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1.减轻阶段
减轻阶段是应急管理最基础,也是最易被忽视的环节,该阶段要求高校选址避开突发事件易发地带;建筑质量及安全通道的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电路铺设为暗线,有效防止私接私拉问题;水管布局应与应急设施布局相适应。
2.就绪阶段
(1)应急组织机构。将学生管理办公室内分管突发事件的部分与保卫处分管突发事件的部分合并,成立一个专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办公室——应急办。应急办向上接受校办、党办领导,向下负责协调后勤部门、卫生科、宣传部门、心理部门、法律咨询部门工作,形成一个三级一体的领导体系。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针对该校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应急预案应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全面具体地考虑突发事件的种种可能情况,并在实际应急工作中不断完善。
①应急预案制定。制定高校预案总则,明确高校有关部门相应职责,形成有序的常规化管理。按突发事件类别制定预案。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制定,并结合高校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细化到某类事件。在同类事件的预案中,再对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以及事件等级制定不同的方案。借助三维GIS的帮助,模拟出最佳应急方案。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各高校各自为战难以对所有突发事件做出预案。鉴于此种情况,本文拟将高校预案进行校际共享,对于已发生的高校预案中未曾出现的情况,可以参考高校突发事件预案库,再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事件处理方案。
②预案演练与评估。对于可积极应对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根据预案进行定期演练。
演练前,宣传部门负责进行应急知识普及,注意形式多样化,举办专家讲座、开展应急活动周活动,或者是应急知识进课堂,作为一门课程普及应急知识,调动同学参与积极性。做好演练宣传工作,向参与演练人群详细解释演练流程。
演练中,注意秩序,确保安全。对于耗费应急资源的演练,如消防灭火,可采取比赛方式,宣传应急器材使用方法。其他演练,应尽量使可能受影响人群都加入演练当中。
演练后,及时做好总结,发现预案中的不足,进行改正,并将演练结果及时反馈给参与演练人群。
(3)应急资源资金。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管理能力, 而高校管理能力是由可得资源和资金的多少, 以及有效发挥这些资源最大效用的能力决定的。
①资金。高校应急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一般应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预备费用,以应对突发事件。这类资金的资金量应视学校规模而定。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动资金,由后勤部门负责,用以购买更新应急设施。一部分固定资金,用以应对突发事件。
②资源。应急资源的配置应按国家标准定,同时兼顾学校自身重点,关注突发事件易发地带。应急完毕后,后勤部门及时动用应急资金中的流动资金购买补充应急物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学生心理问题监测。前诸多高校突发事件因学生心理问题而起,而该问题因平时不易发觉,破坏性大而成为高校应急中的棘手问题。据此,高校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库,对检查中暴露出的一些有心理隐患的学生应给予关注,适当地由心理老师介入;加强日常师生沟通,确保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及时排除隐患。
(5)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评价。以组织弹性来衡量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工作水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弹性是指其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或理想状态的能力, 包括恢复到正常绩效水平 (应急资源储备、专业救援人员比率等 )的速度。只有高校应急系统具有足够弹性,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3.响应阶段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人员及时将信息反馈至应急办,应急办负责学生工作与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第一时间赶至现场,通知相关部门,合力控制局面。同时以电话方式口头报告党办、校办相关负责人。党办、校办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应急管理各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应急办人员介绍突发事件起因及目前情况,对事件发展作出评估,而后根据高校已有预案或参考预案库中预案,制定解决方案,分配各部门任务。
各部门根据会议安排,负责相应工作。卫生处负责伤员健康恢复工作;后勤部负责应急物资的供给;学生处处理与学生有关事件,安抚学生;保卫处维持高校正常秩序,加紧巡逻;宣传部作为校方对外新闻发言人,负责向校内外公布事件进展,避免谣言产生,同时防止媒体过多报道产生负面作用,使事件成为反面教材;心理咨询部门负责对突发事件涉及人员的心理干预,稳定师生情绪;法律咨询部门确保事件的处理依法进行,收集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资料,为事后处理问题做准备。
4.恢复阶段
恢复阶段首要任务是排除危险因素,防止次生灾害,该工作主要由保卫处和后勤部负责。其次,评估损失,由应急办联合后勤部检查登记受损物资,人员伤亡,整理成书面报告,报党办校办,动用应急资金修复受损设施。 再次,心理干预,由心理咨询部门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对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心理创伤,助其走出阴影。对于受打击较大的人群,需进行长期心理干预。然后是经济赔偿问题,突发事件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赔偿问题,双方常在赔偿金额问题上进行拉锯战,严重影响事件的快速解决。高校可设置法律咨询部门,由具有律师资格的人员常驻该机构,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赔偿问题的谈判,从法律角度加速赔偿问题的解决,依法办事。最后,由党办校办组织召开突发事件应急总结会,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会议内容整理成知识,以报告形式存入应急管理预案系统。对此次应急中人员表现进行奖惩,应急终止通知。
三、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上文中提到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每一类相应的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如下:
1.自然灾害类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驻地发生自然灾害危及高校的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包括气候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类应对策略为:遏制致灾因子,降低高校脆弱性,做好各个方面的监控和相应管理工作,尽量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具体有:注意建校选址,远离地震带和火灾高发区;建立和定期疏通排水系统等。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成立应急办公室。明确责任人及其职能,并进行相应培训,从而在事件发生时能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地做出正确而高效的决定。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应急办的协调下有序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确保受灾人员安置及救灾资源供给。
2.事故灾难类
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发生各类事故灾害所造成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火灾事故、交通事故、校园周边安全事故等。除自然灾害类事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外,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保卫处制定日常行为规范,远离和监控各种可能的致灾因子,如禁止使用违章电器,禁止乱接电路,校园内车辆限速行驶等;后勤部门注意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对安全通道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安全通道的畅通,并定期与宣传部门联合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应急办负责人在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排人员疏散,报警接警;卫生科负责现场急救;宣传部门事件起因及进展,避免谣言产生;心理咨询部门对受影响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最后,由应急办调查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
3.公共卫生事件类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该类事件应注意监控校内及高校周边食品卫生安全,普及相关常识。在高校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科针对该问题迅速给出急救和防控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和疫情扩散。宣传部及时公开事件处理进展,做好与师生家属、媒体的沟通工作,与心理咨询部联合对师生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恐慌和谣言。事后,应急办调查事件原因,并由法律咨询部门负责处理相关经济赔偿工作。
4.社会安全事件类
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内发生的社会恐怖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预防和应对该类事件,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相应照顾,避免民族宗教事件的发生;安保部门防止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遏制该类事件的致灾因子。心理咨询部门根据心理健康库的资料,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师生出现极端情绪。注重安保部门人员的日常训练,加强安保监控力度。事件发生后,应急办人员及时赶至现场,保护案发现场,第一时间联系警方,配合警方调查。事后宣传部门进行相关信息公布,心理咨询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不断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急待解决。本文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高校突发事件分为减轻、就绪、响应、恢复四个阶段,并结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的经验,提出各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将数据库知识运用到高校应急中,建立师生心理健康库,随时监控,防止他人因心理问题暴力伤人。将法制观念引入高校应急管理,以法制化加速突发事件的解决。注重媒体的双刃剑作用,合理运用媒体公布讯息,避免谣言,同时防止媒体过多报道使事件成为反面教材。随着科技发展,类似于三维GIS技术也将运用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使得管理科学化。一个越来越系统、法制、科学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必将有助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避免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丁烈云,杨新起,等.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2] 施雪华,刘耀东.中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1(2).
[3] (美) 伊恩·I·米特若.危机!防范与对策[M]. 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娄钰华,李生校.高校危机管理策论:一个模型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
[5]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3-45.
[6] 王宏伟.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出文献版社,2010(8).
[7] 肖潇,朱大明,夏蓉.基于三维 GIS 的校园火灾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河南科学,2011(1).
[8] GwyndafWilliams,S tuart Batho,LynneRussell.Responding to Urban Crisis- The Emergency Planning Response to the Bombing of Manchester City Centre [ J].Cities, 2000, 17( 4 ) : 293-304.
[9] 赵林度,程婷.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弹性研究[J].软科学,2008(3).
考虑到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工作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结合现有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青岛市决策型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决策型系统建设是提高政府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加强政府工作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当前,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部门作为海洋渔业生产安全和相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部门,其工作能力建设的重心是提高对重大或不明突发事件的决策能力。在决策型系统建设中,吸取了现有系统在处理此类事件过程中的不足,结合类似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将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评估决策子系统作为系统的关键部分进行重点设计,以实现对事件信息的快速、准确、有效的评估决策,切合海洋渔业应急管理工作对系统决策能力的要求。
2决策型系统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突发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而公众沟通作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应在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得到足够重视。决策型系统将公众沟通系统作为三个应用子系统之一,在海洋渔业部门网站建设新型的突发事件信息平台,突发事件信息、决策信息、指令信息等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的传送,将按预先定义的格式自动在平台上,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平台还设计有公众留言功能,接收来自公众的反馈信息和相关诉求,形成政府和公众的网上互动机制,协助政府发现风险源,调动相关资源,有利于事件的及时解决。
3决策型系统建设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党的十报告的提出,尤其是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出台后“,大部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旧有的海洋渔业管理体系正被逐渐打破“,五龙闹海”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大部制”改革对整合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部门、构建集中统一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也为决策型系统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决策型系统中,现有系统将被整合为指挥调度子系统,负责评估决策子系统所发出的决策信息的执行,双方各司其职,构建起统一、畅通的海洋渔业应急业务流程,系统建成后将对集中统一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促进改革的持续深入。
二、青岛市决策型系统的基本设计
1决策型系统的设计原则决策型系统的设计在符合普通信息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海洋渔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基于对系统处理能力及所处理事件的性质要求,设计中应强调三点原则:第一,突出重点。评估决策功能是决策型系统的核心功能,决定着系统关键的决策能力,因此,应将建设评估决策子系统作为决策型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其中,应急预案作为子系统的核心,保证决策工作正确高效的推进;相关领导作为子系统的决策者,把握决策工作的整体方向,果断进行决策。统计分析人员和专家作为子系统的辅助者,保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决策的专业性。三者的设计应针对各自特点和作用进行:一是应建设完善的预案库,并在事件结束后及时更新,同时在评估决策系统内设置应急预案的查询、启动、执行、结束等相关模块,完整、有效地发挥应急预案的功能;二是应考虑相关领导的决策需要,设计直观、快捷的决策功能;三是应借助先进的统计分析工具建设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建设完备的专家库。第二,易集成性。出于系统整合的需要,系统设计应完善地支持新旧系统间功能、数据的集成,从而使决策型系统能够提供较高的工作效率。具体设计中,应利用中间件技术,提供多样的接口支撑丰富的组网方式,全面支持需要整合的现有系统的工作环境。第三,较强的安全性。海洋渔业应急管理工作事关民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对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安全方面的设计,保证系统365天24小时全天候运行,具体设计中,应提供自动报警、自动备份、恢复、限制访问量等功能,并尽量降低维护次数。
2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考虑到《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新近公布,还未对新国家海洋局的职能、机构、人员制定“三定”规定,新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尚未成型,因此根据现有体制进行系统设计并不合适。基于对方案和已有体系改革研究成果的理解,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适拟作如下改进: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应由市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一级)、区域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二级)、基层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三级)组成,按级别成隶属关系。各级指挥中心作为其所辖区域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的核心机构(指挥中心设在各级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内,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部门或相关办事处内)。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各级指挥中心实现系统互联,从而形成信息共享、应急协同、覆盖全市的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依据所设计的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体系。
3决策型系统的业务流程依据系统的体系架构,二级、三级指挥中心所应对的突发事件大都规模较小,应对难度较低,其系统所需求的功能以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为主,同时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区域和基层海洋渔业部门现有的执行型系统能够基本满足需求,因此暂不考虑在市级以下部门建设决策型系统;而一级指挥中心所处理的海洋渔业突发事件通常具有规模大、成因复杂、应对难度高的特点,需求的功能以评估决策为主,因此适于建设决策型系统,其主要使用人员为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根据一级指挥中心的功能需求,针对重大或不明的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决策型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如下。
1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事件依据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青岛市三级指挥中心管理的监测预警设备在获取事件信息后,对于规模、发展势态等较为明朗的事件,若为Ⅲ级和Ⅳ级类型,三级指挥中心应独立解决;若为Ⅱ级,报告二级指挥中心解决;若为Ⅰ级或规模、发展势态尚不明朗的类型,应在第一时间直接报告一级指挥中心解决。若在解决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或工作难以继续,应逐级上报解决。
2事件信息的接收和评估决策一级指挥中心设置值班室,负责接收海洋渔业突发事件信息。除下级指挥中心的上报,事件接收的方式还有:第一,上级部门的指示;第二,周边省市海洋渔业部门的转报;第三,知情者通过网站、电话等方式的上报;第四,指挥中心统计分析部门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数据,提前预测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系统接报后,值班人员需要准确、清晰地确认事件详细信息,并将突发事件信息上报给指挥中心的统计分析部门和相关领导进行处理。统计分析部门的工作人员接收信息后,比较历史数据、过往案例等,迅速对其性质、类型、发展倾向等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以图形、表格等直观的形式整理成报告,上报给指挥中心的领导。指挥中心的领导根据报告,参考现场情况,在专家的协助下,决定是否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进行应对。
3指挥调度应急预案启动后,指挥中心的领导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指令,下级指挥中心根据应急预案和指令,派出由相关部门人员、车辆、船只、飞机等组成的事件处理小组(携带通信设备)到达现场,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将现场的语音、视频等信息通过通信设备传回指挥中心,形成有效互动,解决突发事件。
后期处理事件处理完毕后,统计分析部门的工作人员将事件基本信息、起因、对策、处理结果、分析信息等汇总到海洋渔业数据中心,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趋势分析做好准备;同时,在通过比较发现事件中应急预案的实际执行过程与原始要求的差异后,更新应急预案。自突发事件发生到处理完毕,事件发生、指挥调度、事件结果等全部信息都将同步公布在突发事件信息平台上,同时将知情者的重要信息反馈给领导参考。虚箭头表示系统的信息流方向,实箭头表示指令流方向。
4决策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依据系统的业务流程,将决策型系统划分为评估决策、指挥调度和公众沟通三大应用子系统。系统以海洋渔业数据中心为数据库,利用现有的市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各级、各子系统间数据信息、事件信息的报送和指令信息的下达。各应用子系统和海洋渔业数据中心的功能设计如下:评估决策系统接收来自上级部门系统的指令信息、下级和周边部门系统的事件信息以及海洋渔业数据中心的数据信息,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信息并获得直观的事件报告,在预案库、专家库和资源库的协助下输出决策信息,传送到指挥调度系统和公众沟通系统。事后,将事件汇总信息和应急预案更新信息传送到海洋渔业数据中心。指挥调度系统接收来自评估决策系统的决策信息,借助大屏幕指挥系统、无线指挥系统等输出指令信息,传送到下级和周边部门系统以及公众沟通系统。公众沟通系统接收来自评估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的各类信息,依据已定义好的相关格式自动于突发事件信息平台,同时输出公众留言信息,传送到评估决策系统。海洋渔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应以预案库、专家库和资源库为主,负责对各类应急预案、案例、部门信息、专家信息、政策法规、地图等的收集、加工和存储,输出相关数据信息,传送到评估决策系统。事后,接收来自评估决策系统的事件汇总信息和应急预案更新信息。
三、决策型系统建设应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困难
值班工作是确保政府管理工作及时高效运转的重要手段,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是值班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有效应对重要情况,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从确保政令畅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高度,提高对加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明确主要负责人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做好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挑选政治可靠、责任心强、业务熟悉、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处理能力的精干人员,充实到应急管理办公室(值班室),不断提高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值班工作制度
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值班工作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一)24小时值班制度。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值班室),市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以及与政治、社会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均应设立专门的应急值守工作机构或赋予内设机构应急值守工作职能,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值班人员,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履行本地、本部门和单位的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能。遇有较大及其以上级别的突发事件及重要活动、重大会议等敏感时段,要加强值班力量。
(二)领导带班制度。非工作时间和法定节假日期间,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与政治、社会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稳定工作的负责人要亲自带班,市直其他部门、单位负责人要保持通讯畅通。带班领导要及时掌握和处理有关信息,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先期处置。
(三)值班记录制度。要统一制作规范的值班记录簿并严格执行值班记录制度。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应将发生的事项和处理情况在值班记录簿上记载。值班记录应字迹清楚,要素齐全,详略得当。接处的突发事件信息,应详细记录处理过程(时间精确到分钟)。值班记录簿必须编号归档。
(四)督促检查制度。要按照“一级督导一级”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对值班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采取措施予以整改,不断提高值班工作水平。
(五)培训交流制度。要针对新形势对值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经常性组织对值班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掌握各项业务流程和要求,不断提高值班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定期召开值班工作座谈会,及时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信息要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原则
依据突发事件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实行责任主体报告原则、第一时间报告原则和按照事件分类分级标准逐级报告原则。
(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范围包括:突发事件信息和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段、敏感人群,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内容要客观、简明、准确。已发生的突发事件信息应包括以下要素:信息来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现场情况、事件起因和性质、简要经过、已造成的后果(包括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下落不明人数等)、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应包括以下要素:信息来源、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对突发事件及处置的新进展、可能衍生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对上级领导就突发事件信息作出的批示、提出的要求要迅速贯彻落实,加强督查督办,及时反馈,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全面总结评估应对工作,及时报送书面报告。
(三)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方式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方式分为初报、续报和终报。初报,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一般应以书面形式报告,如事态紧急,可先用电话直接报告事件初始信息,但必须迅速补报书面材料;续报,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以书面形式持续报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终报,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以书面形式报告事件处理结果及对整个事件的调查评估。
(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责任主体
根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突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是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不得由有关部门代替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单位有责任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跨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汇总、报告相关信息。
市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信息。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突发事件,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完善信息交换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完整地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信息。
(五)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时限要求
1.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标准,被确认为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的,必须在事发后1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事件主要情况。
2.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标准,被确认为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必须在事发后30分钟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事件主要情况。对于个别情况特殊,确实难以按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信息的,可延迟至事发后1小时内报告,但必须说明原因。
3.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时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六)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一律由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扎口处理。
四、进一步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对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值班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值班人员是否到位;是否明确领导干部带班;突发事件信息是否及时报告和处理;值班通讯工具是否完备通畅等。对检查出的问题,要迅速研究解决。市政府办公室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定期汇总分析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对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考核奖惩。对出现值班和带班人员脱岗、漏岗及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突发事件信息问题的有关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因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突发事件信息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本NKK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12秒播出了地震信息并且在6分钟内发出了海啸预警,广播信号在城市警报响起的同时播出地震预测地区的信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以最大程度减小了二次伤亡和损失,很多人听到警报广播后抓住海啸来临前的短暂时间成功逃离险境。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应急信息的重要渠道,美国早在1963年就开始建设应急广播系统。广播成为紧急报警系统和救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广播信息迅速、传播便捷、覆盖面广、伴随性强,不受地理障碍限制等优势,是国家应急信息最佳平台之一。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传播、应急疏散、应急调度、应急救援等层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应急广播系统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继2006年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之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已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意味着国家应急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应急广播体系从国家战略层面逐步建设。省级媒体作为省级政府应急预案中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沟通情况、保障救援、引导舆论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发挥自身优势,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宣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建台之初,安徽交通广播就建立了突发事件和恶劣天气应急报道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重要程度,分别采取相应措施。2006年合肥市区暴雨、2008年抗击冰雪、2009年四牌楼塌陷事故、2010年合安高速多车连环车祸……自开播以来,安徽交通广播在应对历次暴雪、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以及影响道路通行的特重大交通事故或者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由于信息准确、及时,发挥作用明显,工作得到了安徽听众,以及省政府应急办、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的充分肯定。
2011年9月1日“安徽省应急广播”授牌仪式在合肥举行,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家省级政府应急广播正式成立,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正式成为安徽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突发信息平台。这一突破性的举措将为建立地方应急广播频率,实现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功能带来新的探索。“安徽省应急广播”成立两年多来,在日常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采编播队伍锻炼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进展。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安徽交通广播发挥了广播在应急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在应急广播建设方面探索前行。
一、搭建常规应急平台
对很多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需要从日常做起,预防为先,才能未雨绸缪,因此搭建常规应急平台,制定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安徽交通广播从常规工作抓起,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完善值守报告工作机制,建立应急资料信息库。每天及时接听路况热线,保持与全省高速公路、国省道、机场、铁路等相关部门联系,保持与交警部门联系,从中发现突发路况信息或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线索。责任编辑和记者每天随时关注媒体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接听新闻热线,负责热线内容的核实工作,主动与业务单位联系,以了解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线索。安徽交通广播要求主持人也要善于发现节目短信平台、热线和微博中所接到的突发事件线索。
在应急处置方式方法上,有很多经验需要保存下来,可供以后参考。一个详细、完备的应急资料信息库将发挥信息储备的强大功能。如高速公路、国省道各类恶劣天气行车安全提示;如各类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和车友预防及应对措施;再如地震等地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知识,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知识等。平时做好资料库信息的维护和更新,并进行分类整理,方便调取。
此外,安徽交通广播还在技术保障、媒体合作、政府管理等方面搭建起一个应急准备平台,随时满足应急传播和管理的需要。
二、搭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处置平台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广播可以迅速及时地信息,可以进行便捷高效的连线互动,广播因为其传播终端方便携带,从而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独特传播优势。在战争年代、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当报纸、电视、互联网无法穿越地域和传播方式的障碍送达受灾地点时,空中电波则以“轻骑兵”的姿态冲锋在信息传播的前沿,及时向当地听众伸出援助之手,伴随危机中的人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安徽交通广播多年来在应急事件报道中,充分考虑并发挥广播的这些传播特点,在节目采编播各环节,形成一个应急处置的规范流程,搭建起一个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向公众权威信息,保障社会救援,抚慰民众心理。
安徽交通广播制定了规范的应急处置流程。相关工作人员接到突发新闻线索或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第一实践向新闻部负责人汇报,同时通报给节目部值班主任,重要信息及时通报相关单位。新闻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核实事件的真实性,然后迅速作出部署,安排新闻播出,派记者前往事件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一线指挥者安排工作人员整理前方报道内容,及时播出。频率节目作出相应调整,随时播出事件的进展情况,“全天候,多角度,多层面”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应急工作流程启动后,各岗位各部门随时保持通信联络通畅,迅速进入紧急工作状态,严格按照频率应急预案执行任务,相互配合,共同应对。创新节目形式,采取立体化报道的手段,连续,滚动.不间断地播出新闻报道。
2008年,安徽遭遇重大雪灾,公路、民航全部受阻,尤其是一些高速公路临时中断,很多车友长时间被堵在路上,安徽交通广播打破节目常规,全天开通应急直播节目,第一时间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迅速和前方记者、公安交警、路政连线直播事态进展,及时雪情、交通信息,同时利用广播的优势与车友互动,舒缓车友情绪,连续直播20多个小时,为夺取抗雪救灾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多位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安徽交通广播先后被安徽省政府、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抗雪救灾先进集体”。
当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有效遏制不良社会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如果主流媒体缺位,必然造成小道消息泛滥成灾,从而造成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安徽交通广播在沟通舆情,引导舆论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安徽交通广播正在打造自己的新闻观察员队伍,每天对重要新闻和突发事件做出分析和解读。
2011年安庆“1?19”地震、桐城“6?17”地震发生后,安徽交通广播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了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报道了震区群众的生活状况,消除了公众的恐慌心理。2011年3月16日晚上,安徽省部分地区出现抢购食盐事件。安徽交通广播派出多路记者采访,由于报道及时、权威、全面、有效,对稳定市民情绪,制止谣言风波,实现舆论引导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搭建社会救助平台
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后,应急广播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社会救援和心灵抚慰方面。广播在救灾和化解危机的过程中,通过电波搭建起社会资源调度的平台,为危机中的人们提供救援措施,调运救援物资,提供救援资讯,承担救援任务,广播的作用不可小觑。
2011年4月24日上午10时许,芜湖17岁小伙小陈在该市一家工厂做工时,左手拇指不小心被电锯切断。辗转了三地的医院,五个多小时后,小陈在南京第四五四医院接受了手术。之所以有这样的速度是因为马鞍山爱心车队与南京两地的爱心车队展开了一场“爱心接力”。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安徽交通广播搭建起的社会救援平台在处理这些百姓家中遇到的急事难事中同样具有实际作用和意义。
安徽交通广播还为日常性援助建立了平台。如每年为高考的考生开展爱心送考活动,由合肥市的的哥的姐自发组成的爱心车队,帮助考生和家长顺利参加考试,至今已经有11年,义务帮助50多万人次。安徽交通广播一直注重开展爱心活动,以“大家帮大家”为宗旨,开展重阳节敬老爱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爱心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广播是一种情感性较强的媒介,听众对于广播具有情感依赖,希望广播能够成为随身携带的知心伙伴,遇到问题也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急广播搭建起的社会平台起到沟通社会情感,抚慰听众心灵的作用,生动感人的报道成为听众心灵交汇的“桥梁”。
四、建设采编播专业应急队伍
应急广播的新闻报道质量取决于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社会责任感强的采编播队伍。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是决定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频率整体的应急能力,安徽应急广播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岗位职责采取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平时加强应急业务学习和研讨,提高队伍的整体应急能力。
安徽应急广播的记者和编辑平时要了解当地基本情况,熟悉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提高新闻敏感,积累应对和报道的经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现场采访记者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赶赴事件现场,对目击者、事件当事人、事件处理等人员展开广泛采访,仔细观察现场环境,确保客观、公正、准确报道。
直播室主持人同样要熟悉安徽省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主动和一线指挥人员及路况编辑加强沟通,全面清晰地掌握事件信息,了解事件最新进展,整合各类信息,组织播报。一旦遭遇突发事件,特设“应急主持人”,承担主要的电话连线和事件播报工作。
安徽省应急广播作为省级媒体,与本省听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培育了一批忠实听众,如今,一旦哪里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听众往往都能在第一时间把信息提供给应急广播;而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听众也总是锁定FM90.8安徽省应急广播,及时了解事件情况,由于听众黏性高,应急广播对突发事件的跟踪报道便利、高效,更有针对性,具有区域性、接近性、当地关注度高等特点。这与一支深受本地听众信任和喜爱的采编播队伍密不可分。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创新机制;协同运作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1 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而且灾害大都难以预测。如地震、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也会因为预报提前时间太短,应急物资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也很难实现,物流过程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08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两次巨灾:1月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级地震灾害。其中,1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受害者涉及14个省份约7 786.2万人。“5·12”汶川地震直接导致69 227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①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了9级的强烈地震,导致了严重的死伤。因而,研究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使突发性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与规律来建立应急物流的创新机制,实现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应急物流的内涵、特点和研究内容分析
2.1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1]。普通物流是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
2.2 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如下特点:
2.2.1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或非正常性[2]
突发性或非正常性是指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即应急物流所发生的时间是人们很难在事先进行准确预测的。这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显著标志[2]。
2.2.2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
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物流需求,突发事件的随机性主要表现在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时间及供应地与需求地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应急物流的物资供应无法事先计划,只能根据突发事件的需要来临时确定。应急物流的随机性也要求物资供应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储备保障来支持。
2.2.3 应急物流需求的紧迫性
应急物流的目的是快速及时地将所需物资供应到需求地,快速高效地满足救援需求,因此要本着快速及时原则,把物流的某些中间环节简化甚至省略,使整个物流流程变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运作更加高效。特别是应急物流机构往往是临时组建而成,而物资供应的快慢又事关全局,应急物流的速度决定了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故应急物流具有紧迫性的特点。
2.2.4 应急物流的公益性
在灾难面前,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了首要选择。在应急物流中更多开展的应该是社会公共事业物流而非商业物流,而公共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也必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应急物流体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性特征。
2.2.5 应急物流的合作性
应急物流所需要的应急物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向储备仓库调集及向全社会采购的。而为了保证应急救助工作的顺利完成,救灾指挥部门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通过政府的力量调动储备物资,召集重点厂商供应补充物资。所以应急管理工作往往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介入,因而应急物流活动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是应急物流运作的主要问题。
2.3 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研究内容
应急物流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
3 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研究
3.1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3.1.1 构建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则[3]
(1)系统化原则。现代物流的目标是要达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最佳融合,一个单一的信息系统是难以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物流信息化的过程必须贯穿系统化原则,将信息系统建设与指挥、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配送及运输调度通盘考虑,达到信息的无缝链接。
(2)社会性原则。应急物流通常是为了特定时间的特定需要而进行的物流活动。而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物流资源又是有难度的。因此,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应该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完成物流资源准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面向社会的公共信息平台;另外,应急物流要求是高效的,故而其信息平台必然要走专业化道路,相应的信息保障应当交给社会上的专门机构去处理。
(3)规范性原则。应急物流的信息来源较之常规物流更加复杂,涉及人员、物资调度、转移安置等各种信息,为了使信息流在各系统之间畅通无阻,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而且企业应当无条件遵守,从而在应急状态下使信息能够在不同系统之间达到实时交换。同时,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在非常时期的扩充和使用也必须有法可依,并且要依法实行。所以,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规范性也包括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与实施。
(4)经济性原则。为了确保完成应急物流运行的目标,有些时候是采取突击的办法,往往是高成本甚至不计成本运作的。但这并不是物流的本质属性。物流运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物流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的设计必须自始致终贯穿经济性的理念,这既是信息系统运行的目标,也是信息系统自身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3.1.2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标
(1)灵敏的信息预警机制。应急物流主要面对的是临时性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掌握需求信息是信息平台构建的重点。加强各种产品的市场分析能力,收集并掌握各种产品的需求及价格变化,特别是一些产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如地震时期的帐篷等,做好重点物资的实时检测,提高信息平台的预警反应能力,进而为开展应急物流提供主动权。
(2)规范的信息转换机制。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大量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而有些信息是应急物流必须的信息。如何尽快地将应急物流的需求信息转换成常规物流下规范的供应和需求信息,确保物资的流量、流向满足应急物资需要,成为应急物流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信息转换机制,快速高质量地将信息转化成可以识别的,便于统计的标准化信息格式,统一指挥和协调,防止混乱和无序的产生。
(3)科学的信息决策机制。提供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只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信息平台更主要的是要参与应急物流的决策中。物流信息平台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收集与整理物流信息后,利用标准的信息来分析,建立合理的物流运作模型,结合物流运作的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运作方案,为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优化物流流程和日常管理,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率。
3.2 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机制
应急物流系统受到突发事件发生的触发后,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所需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应急物流的需求方和供应方。从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出发,制定包括应急物资的采购、包装、存储、运输调度及配送的系统性应急物流方案。根据应急采购机制,从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中确定应急物资供应商,并实施应急物资采购。利用应急物流运载工具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确定应急物流所需运载工具并实施租用。实施应急物资的运送,采用包括 GPS、GIS手段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监控调度[4]。加强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充分利用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快速高效地为灾后救援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此构建的快速反应应急物流系统才能满足应急物流对于时间的要求,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供应所需的必要物资。
3.3 应急物流政府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政府保障机制作为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核心,主要涉及应急物流协调机制、应急物流采购机制、应急物流储备机制、应急物流调度机制和应急物流配送机制。
3.3.1 应急物流协调机制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上,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应急物流必须实行应急物资的统一采购,运输工具的统一指挥与协调。只有强有力的政府职能部门才有能力使应急物流由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主管部门应使这样的协调机制常态化,使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物资的供应能按照需求在第一时间内送达,并根据受灾程度按需供给。减少物流成本损失,同时能抓住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
3.3.2 应急物流采购机制
应急物资的采购是临时发生的需求,在采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变化是其主要的特点。因此应急物资的采购应该借助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与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企业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所需要的物资,确保应急物资的品质、效率和质量。
3.3.3 应急物流储备机制
物资的储备的目的就是防止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不时之需。因此,应急物资的储备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机制。比如帐篷、饮用水、食物等急需的物品,应急物流体系中应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3.4 应急物流调度机制
应急物流的调度主要是车辆的安排,使之能够及时的将所需物资送达目的地。应急物流对于时间的要求是快速及时,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的车辆来运输物资是另一个主要的工作。筹备好的物资要保质保量地送达目的地,合理的调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3.3.5 应急物流配送机制
配送机制是应急物流另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到筹备的物资能不能及时地送到每一个需要者手中。这里的配送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包括末端线路是否畅通等。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物资就很难到达现场,因为道路被阻断了,使得配送无法继续。
3.4 应急物流反馈机制
应急物流反馈机制是一个评价机制,是评估应急物流运行质量好坏的一个监督机制。应急物流涉及的环节多,面临的环境复杂,对物流质量的要求又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效的物流活动,不仅是物流运作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管理能力的问题,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应急物流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纠正处理,使应急物流的运作朝着有利于救援的方向发展。
4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几点思考
4.1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应急物流的标准作为基础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应急物流运作大多还停留的理论研究阶段,应急物流的标准化更不成熟。因此,顺利开展应急物流的运作要在标准化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标准化的运作,才能规范混乱的应急物流运作,才能有序地进行物流运作,规范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进而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4.2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应急物流的分级作为前提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以根据其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如可以按危害程度由高到低分成一、二、三级灾害等,通过分级管理,达到合理的物流资源配置,使应急物流的处置更有针对性,同时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
4.3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专业应急物流人才作为保障
人才是任何管理活动的灵魂。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急物流的实施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现在我国在消防、公安等部门有一批这样的人才队伍,但是其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有专业的物流人才作为保障,应急物流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注:①数据截止时间为2008年9月25日12时。来源: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 现代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 高东椰,刘新华. 浅论应急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3] 王文亮.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4]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 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巨大,汶川大地震就属于突发公共事件。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应对频繁发生的飓风、地震等突发灾害专门成立了联邦灾害救助管理局。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中需要耗费巨额的社会成本,而这些只能由政府承担,因此,国家应具备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应急支持体系,力求使灾难损害最小化。
三大制约因素
突发事件给财政工作及财政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迅速建立起一套合理合规、行之有效的财政应急机制,对于社会趋利避害、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建立财政应急机制还存在多种制约性因素。
经济体制缺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不足10年时间,财政尽全力介入或创造条件介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仍会受到体制上的种种制约。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传统政府职能的退出,和以市场为主要配置资源方式的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公共问题方面还存在明显的职能缺位,这必然会延迟建立财政应急机制的时间,降低其质量。
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地震灾害救灾资金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如没有对下拨资金在各恢复重建项目中的划分原则做出明确规定,致使地方政府重基础项目恢复,轻普通民房的重建,虽然对中央特大救灾资金多长时间内下拨灾民手中有了明确规定,但没有对地方政府财政专户的一般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下拨做出明文规定,致使地方政府的救助资金长期滞留财政、民政部门;另外,企事业单位捐赠的善款可否税前列支,可否冲抵税款等,也没有明确规定。
流程设计不规范:首先是地震救灾款申报中的问题。我国地震救灾款的申报由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会商后向上级部门申报,这就导致地方民政、财政存在合谋套利的可能,如轻灾重报、无灾有报等。另外还存在“搭便车”行为,地方政府随意挪用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解决城建、交通。教育等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其次是地震救灾款的接收,分配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救灾物资主要由财政、民政、社会捐助等方式获得,而对救灾物资的接收则存在多头接收,缺乏统一的汇集管理;救灾款的分配没有统一的精确的分配标准,随意性较大;分配过程中还存在等不法行为。
“三步走”战略公共危机前的财政预警防范机制
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还不能通过预先处理来规避公共危机的发生,因此,做好危机预警机制是有效减少损失的关键。首先,各级财政部门要树立危机和忧患意识,大力普及公共危机知识,定期进行知识培训,以便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其二,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自己的预警范围和预警级别,根据各地实际遭受突发事件的事实来制定相应的监控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警戒级别,以便提供及时的预警。
其三,建立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即包括财政法律制度、机构框架和风险预警在内的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财政法律制度为制定非常时期的财政法案提供法律支持,以大大缩短危机发生后再寻求修改有关财政法律的时间;机构框架为财政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智力支持和操作流程;风险预警为评估各种突发事件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提供标准,并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运行情况警示。
其四,建立应急预算。主要是指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公共收支安排,包括可能的突发性支出和应急的收入来源。应急预算应建立在谨慎评估未来可能的突发性支出的基础上。其五,建立信息共享系统。财政部门要与地震预测,监测部门及其他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危机信息,力争适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应对公共危机做好充足的事前防范工作。
最后,完善预备费管理。预备费是国家预算为应付某些自然灾害、意想不到的事件而引起的难以预料的开支而设置的专项基金。完善我国预备费要考虑三点:一是要提高预备费比率,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项基金。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预备费的提取比率过低,难以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因此,财政部门应根据近些年的实际情况,将预备费提取比率设置为2%~5%。二是预备费要实行基金式管理。通常预备费当年设置,当年用完,如果当年没有发生突发性支出,也在当年花掉。这既浪费了财力又没有达到设置预备费的真正目的,因此,预备费要实行基金式管理,把当年没有用的预备费结转到下年度使用,这样在不发生突发事件的年份里预备费可以得到有效积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三是拓宽预备费基金的来源。各级政府财政的预备费除按本级支出额的一定比率设置外,对每年的预算超收收入和财政盈余建议按一定比例增加预备费基金。
公共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机制
公共危机发生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秉着“生命第一,分类分级,战时联动,适时监督”的原则,及时应对公共危机,力争将损失最小化。
第一,迅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发挥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功能。中央及其以下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并结合各自的管辖范围,确立一个应急指挥中心,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协调各方资源保证应急所需资金。第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要根据公共危机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各级财政作为应急抢险救灾的主体部门之一,也要依据危机级别及各级财政承担比例迅速调集资金加以应对。
第三,简化应急拨款流程。及时性是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原则,而目前我国财政资金的划拨流程则显得有些缓慢,层层协商可能会延误灾难处理的时机,“特事特办”制度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终不是长久之计,必须简化突发状态下的财政资金划拨流程。第四,推行公助、共助、自助,寻求国际援助的防灾、抗灾财政分担政策。
公共危机后的重建机制
公共危机重建是恢复灾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财政资金的支持是恢复重建的重要保障,主要措施有:
财政资金的及时补偿: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灾区的需要,制定明确的资金救助计划和资金补偿机制,即要考虑灾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品的需要,考虑到对遇难家属进行慰问抚恤以及抚慰灾民心理的需要等等,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所以做好财政资金的及时补偿是稳定民心,恢复灾民信心,搞好生产自救的关键。
协助灾区搞好重建:财政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共助灾区重建。财政资金清理回收对财政资金的清理回收有明确的规定,多余的资金除用于规定的开支范围外,其余的要回收财政专户,对应对过程中产生的资金不足要查找原因。对财政资金进行全面审计检查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后,要对财政资金的整个申领、使用过程进行全面审计检查,对违规使用资金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形成一个公正公平的问责与奖励机制来推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系统化、体制化,长期化、法制化。
在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对整个应对过程进行详细总结,找出应对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财政应急预案。
汶川大地震例证
通过回顾汶川地震后国家财政拨款,用款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根据“分类分级”原则迅速展开公助行为:地震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了国家救灾一级响应,民政部协调各方资源,中央财政紧急下拨地震救灾资金8.6亿元,其中有7亿元是5月12日晚向四川紧急下拨的地震救灾资金。四川财政作为应急抢险救灾的主体部门之一,于14日8时紧急调拨6.1亿元用于抢险救灾,并联合四川省民政厅下拨民政救灾资金500万元。
战时联动:财政部与交通运输部、地震局等部局联动,5月13日下午下拨救灾抢通资金1000万元。
互助与国际援助 地震发生后,各地财政纷纷向四川、甘肃、重庆等地区捐赠物品,救灾款,中华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呼吁民间团体相互支持。截至20日,先后吸收社会捐赠款物达139.25多亿元,接受部分国家和地区救灾款物900万美元。
范文一
市分行会计部:
20XX年是我在XX支行担任会计主管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对公业务的个人客户经理,迅速的转变成为一名会计主管,除积极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努力工作之外,能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会计基础管理精神,狠抓会计内控建设。
1、坚持按月开展自查工作,促进会计内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自查是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操作风险的重要防线。对这一块工作的重视我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尽管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还是坚持按计划、按程序每月对支行全部网点开展一次认真细致的检查。做到每次检查都有方案、无通知、有记录、有整改、对责任人有处理、有通报。监管的内容也严格按照会计监管制度的规定和案件专项治理的要求逐条细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把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自查的重要原则,通过持续、认真细致的自查,支行的会计内控管理比以往年度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2、建立全面的岗位责任制,把岗位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做到每一项工作有人管,每一个工作有人抓,防止出现相互推托、工作脱节的现象,按照岗位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使我支行内控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认真贯彻和执行各项会计、出纳制度及操作规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会计出纳工作基础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1、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提高柜面服务质量为目标,从工作制度、员工素质入手,高标准,严要求,苦练业务技能,强化管理考核。一年来,我认真贯彻和执行总行各项会计、出纳制度及操作规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比如:对挂失业务、全国支票、汇兑业务等关键业务进行了规范,改变了以往登记簿登记不规范、资料不全的问题,对于发生的交换差错事故及时整改,防止了各类差错隐患的再次发生。
2、在工作中,我坚持日常及时制度检查和事后稽核通报,加强内控管理。各项会计出纳制度是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制度的贯彻落实上,我注重双管齐下、标本兼治。一是充分发挥日常内控的监督和规范,时监督和监控检查的机会,使我支行内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正确处理好事后稽核发现的问题。首先按照我行各类文件的相关规定,对临柜会计出纳业务进行即时、定期、不定期的监督和审核,其次做好和事后稽核的沟通工作,正确处理好事后稽核中心发现的相关差错,及时做好事后稽核差错的分析反馈工作,及时给予出错柜员通报,查找问题原因,及时落实整改。从各个环节加强对柜面业务的管理,提高了我支行的内控机制。
3、注重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履职能力。会计主管履职到位与否,是会计内控好坏的关键一环。由于我之前的岗位是个人客户经理,因此,如此之大的角色转换对我的业务要求非常高,如果自己不对会计业务有一定的了解,就无法对支行的会计风险进行把控,因此,我坚持学习业务,虚心向老员工请教,积极与直管领导,主管行长进行沟通,通过自己的努力,熟悉业务,进入角色。
三、加大力度强化风险管理。
1、对公账户对账工作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中,营业部高度重视对账工作。在一、二、三季度对账工作中,营业部重点账户对账率达到了100%,完成了分行对账工作要求。
2、定期组织案防例会,强化员工风险意识
营业部按月组织全行案件防控工作会议,并定期传达总分行业务风险文件制度;定期配合综合部开展员工行为专项自查、互查工作;按照分行要求建立声誉风险防控体系,并定期组织演练。
3、加强晨会学习,堵截柜面风险
在每日晨会中,营业部开辟了风险防控工作专栏,组织进行每日风险提示工作。重点对突发事件处理、柜面风险防控、案件防控动态、操作风险防范等工作环节进行逐个剖析,在员工思想上构筑了牢固的风险防范平台。在过去的一年中,营业部有两人共两次次堵截了柜面诈骗案件,培训效果明显。
4、突发事件处理工作方面
按照分行文件制度要求,营业部梳理并建立了多项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如防抢劫处理预案、防火预案、声誉风险处理预案、理财产品应急处理预案等,并定期配合支行综合部组织全行范围的突发事件模拟演练工作。通过上述演练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业务指标方面
1、20XX年支行营业部的中间业务相对偏低。总结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支行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客户的结构也较为单一,部门没有人手能够外出营销;其次部门经理工作监督存在疏漏,在产品培训及员工辅导工作上存在不足;最后,员工主动营销意识薄弱、营销能力有所欠缺,产品营销工作无论从员工营销开口率还是营销成功率上均为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存款业务方面,支行的存款90%来自于海关的存款,因此海关收税的高低严重影响支行的存款业务,而个人客户的数量又较少,来行办理业务的客户绝大多数都为老客户,所以营业部存款余额增长乏力。
4、对公网银对账工作推进迟缓
20XX年,营业部对企业账户签约管理工作重视度较高,全员几乎都参与到银企对账工作中,但是有极个别企业老总在国外治病,无法回国,造成支行的3季度对账率未达到双百。
基础管理方面
20XX年支行发生一笔重大差错,原因是在我休假期间,支行员工手工修改重空号码,造成严重的串号使用凭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我对员工的管理不够严格。
②、员工的风险意识太差,我没有尽到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
柜面服务方面
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柜面服务规范性有待加强。集中体现在,营业大堂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足,更多时候员工仍是被动接受客户咨询,提供被动服务;柜面规范服务的持续性不足,部分员工不能保证工作日全时段的规范化服务。
工作执行力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在工作执行力上尚存差距,集中体现在:
1、工作计划性需加强,部分工作计划考虑不够充分;
2、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业务流程为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检查监督力度不足;
3、对员工的风险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五、20XX年工作目标
1、加大员工的技能、服务培训力度
部门将以分行五岗位考试要求为模板、以支行服务检查要求为基准,定期、持续开展员工操作技能及服务培训工作,并按月进行评比。同时,加强检查落实工作,全面提升营业网点服务核算水平。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全面降低差错率
部门需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来满足支行日新月异的业务对新员工的要求。同时,加大核算质量的考核力度,制定支行13年新的考核办法,联合全部网点,共同考核,赏罚分明,并与年度考核挂钩。最终实现审计检查及分行会计部差错考核双达标的目标。
3、加强风险培训
由于20XX年的重大差错,使我认识到,对于新员工来讲,风险意识需要日日灌输,天天培训,13年部门将大力加强风险方面的考核,一旦发现有可能出现风险的错误操作,支行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4、加强部门员工主动营销的意识
部门将以旺季营销为契机,对部门营销意识较好的员工进行大力的表彰,对不主动营销的员工进行较严厉考核,并形成制度,全年执行。
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围绕学院2014年总体工作思路,在认真落实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抓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课程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工作重点
1、教学管理工作
2、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建设工作
3、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
4、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5、毕业生就业工作
6、学生管理工作
二、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完成各项常规教学任务
完善的常规教学管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我系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运行良好,但在评估工作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为此,在新的一年,我们将一方面坚持计划,规划的规范 性,制度性,减少弹性;同时,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中检查,督促的经常性,持续性,有效性.
1、要求各任课教师根据所任教课程的特点,认真完成好各教学环节,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项相关工作.
2、吸取迎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相关教学文件,加强档案建设与档案管理工作.齐全,完整,高质量的教学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新的一年将大力加强相关教学文件的建立,健全工作.如理论教学中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档案,教案,教学日志,听课记录,点名册,作业及作业批改纪录等;实践教学涉及到的基本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任务书,计划书,审批表,总结 ,实习/实训报告 (含报告批改记录,报告成绩),实习/实训指导记录等都要建立健全,并在教学检查和期末评定中作为考核项目.
3、各任课教师应在遵循教学规律,坚持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素质及专业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杜绝照本宣科.
三、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课程建设
1、 办学模式的探索
1.1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春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目前广州春运应急管理能力而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在灾害天气影响下的广州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必要性,而系统建设应按照应急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处理、应急预警评估和辅助决策分析等功能。1.建立综合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数据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包括空间基础数据、气象基础数据和各种应急资源信息的处理分析。同时,提供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交互查询手段;提供数据更新维护手段,使应急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及时地更新和处理信息。2.建立突发事件预警评估功能,实现从大量预警信息中过识别和提取具有指向性的信号征兆,通过信息征兆关联性及危险性分析,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对气象灾害、运输点及周边区域的乘客滞留量、交通流量等实时监测数据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和交互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建立异常天气预警体系、交通流量预警体系、各交通运输点人群聚集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等,为应急管理人员掌握风险的形式、危害程度和预警分级提供可靠信息支撑。3.建立辅助决策分析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突发事件演变特征,分析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直观地模拟和可视化表达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并进行危险区界定、疏散路径规划等空间分析,为决策者的应急决策、优化应急处置方案提供空间决策支持。4.建立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对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载体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媒体、公众网、短信等多种方式,并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日常安全信息、应急信息等进行快速。5.建立预案管理功能,支持预案制定、审核,以及预案应用,同时提供预案和预案维护等操作。
1.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基于GIS的灾害天气影响下的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开发环境为2008,开发语言采用C#。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平台使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5,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与处理基于ArcGIS9.3中的ArcEngine组件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即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表现层,不同层次包含现场决策指挥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平台等组件(图2)。现场决策指挥平台主要提供现场决策指挥救援的模型库,包括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模型、危险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模型、预警分级模型等。这些模型库基于综合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结合实时天气条件、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和周边环境等信息融合,模拟预测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规模、范围和危险程度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应急数据整合、空间分析、预案数据管理和专家信息管理等服务。不同信息服务通过XML标准通讯协议实现传输和共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综合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并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协同可视化、交互分析环境提供现场的相关信息展示。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复合性应用,如交通场所周边区域监测与乘客滞留量预估等功能。同时,结合对现场监测点所反馈的异常状况,实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报警或自动定位和图文切换,并根据对突发事件状态的描述,实时提供疏散路径规划、资源调度决策支持和信息功能,以及救援预案的表示、存储与检索功能,形成基于地学模拟的空间决策依据,并进一步与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相结合,提供综合应急指挥功能。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数据作为基础,故对数据的组织、整合及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设计是系统建设的关键。系统综合数据库平台由气象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构成:(1)气象基础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温度、降雨、气压、风向风速四类气象台站数据,以及由温度、降雨、气压匹配于气象观测站空间位置生成等温线、等压线、降雨量色斑图数据等。气象观测数据在时间尺度上是动态变化的,在空间上与气象站匹配。(2)地理信息数据库将所有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和数据表单均保存在一个地理数据库中,并组成层次分支结构。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和分层存储和管理的境界线、水系、交通设施等基础地理要素,以及专题地理数据,例如公安消防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空间要素。(3)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交通运输场所的运输组织数据,包括计划表、运力和停运/延误数据等,以及乘客滞留量、人员流量变化监测数据,为系统的乘客滞留监测、预警评估、乘客进站控制、安全疏散和安置等决策分析提供支持。(4)应急资源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应急人员、救援队伍(如医护、消防、公安武警等)和救援物资数据(如医疗、御寒、食品等),同时还包括其他社会资源,如社工人员和慈善团体等。(5)应急专家数据库支持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评估、分析和判断,从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基础,支撑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应急措施调整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应急专家数据库包括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决策技术、案例分析、事态发展演化等数据。
2系统功能设计
2.1应急指挥模块
应急指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组件,一方面提供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整合与监控功能,另一方面提供对应急人员的调度指挥功能。具体来说,应急指挥模块由应急信息管理、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与指挥和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构成。应急信息管理功能负责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综合管理,包括语音、文本、图像等数据。应急预案启动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情况下,如火灾、治安,或因电力设施故障等其他原因造成人群聚集、人员伤亡、乘客被困等非正常情况,根据对事件评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与指挥功能实现在指挥、监控应急预案执行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图形化显示分级响应流程,同时提供相应的应急人员、物资等资源的调配方案;决策者根据应急响应流程,向各应急组及现场指挥部发出指令,部署协调救援工作,并根据各应急小组及现场指挥部对事件发展及应急情况反馈,进行效果评估。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基于应急指挥模块,通过对各方动态信息掌握、整合分析和实时监控,准确判断事件的变化,并对预案的执行做出相应的变更。
2.2辅助决策分析模块
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图文一体化的人机交互模式提供路径规划决策、疏散指挥决策和人员调度决策等功能。路径规划决策功能根据救援物资、人员和事发地区道路等情况,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如距离、时间等,合理规划出应急救援路径,使得救援力量最快或以最佳路线达到救援目标,或者对疏散、救援、处置等多种运动物体提出优化目标,以有效组织这些应急行动的运行,避免行进方向相互冲突(图3)。疏散指挥决策功能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结合事发地地理空间特征、乘客聚集特点和事故现场动态数据反馈,提取相对安全的避难区域,通过地学模拟的乘客疏散组织形式,实现乘客疏散指挥,并在电子地图上勾画出人员疏散路线和方向。人员决策调度决策功能实现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地点及周边环境直观表达,把公安、消防、卫生等救援队伍调动起来,结合路径规划分析和疏散决策将救援队伍快速布置到相应地点,并明确各专业队伍在救援工作中的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式,为应急响应机制和启动形式、组织原则和指挥作支撑。
2.3应急预警模块
应急预警模块实现对突发性事件发生做出预警。系统基于应急分级模型按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预警分级模型采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对事件的类型、滞留人数、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可用的救援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事故的预警等级进行界定。
2.4气象监测模块
应急系统提供接口实现气象数据导入及其处理。通过导入的气象数据,包括类型(如气温)、设置插值方法、设置等值线间距等参数等,应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地图上标示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站点分布及数据记录,以及风向风速的风向杆的标注;系统还可以调用地理数据对站点气温、降水量、气压数据进行插值等操作,通过“反距离加权”空间数据内插法使离散的雨量监测点转换为连续的分布趋势面。
2.5信息查询与模块
应急信息查询功能主要围绕关键区域和突发性事件地点的相关信息的查询,用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决策者提供详细地理空间、人员、运力、天气、交通、防护设备、应急物资等信息。查询功能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实现关键区域或事故点周围应急队伍、卫生医疗机构、危险源、防护设备、救援物资的分布及布置信息查询,同时提供对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网络及相关的属性信息浏览和查询。而信息功能是应急管理系统向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信息载体包括互联网、短信、广播电台、电视台及新闻媒体为多种方式,根据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春运应急信息进行,如应急响应级别,实时交通运行状况、受影响区域和乘客滞留状况等信息。
2.6预案管理模块
预案管理模块具体包括预案制定、预案应用和预案管理三部分。预案制定包括基础信息录入、查询和修订以及预案制作,预案审核等功能。预案应用包括预案查询、预案演示、预案调整、预案调用、预案更新等功能。预案管理包括预案和预案维护等功能。其中预案能将已完成的预案给相应的应急小组,预案将采取责任部门主动下载的方式,并对责任部门可访问预案的权限控制。预案维护具备对已完成预案进行调整修订的功能,此功能的使用将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并记录调整过程和内容。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