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审计工作计划

医院审计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18 05:5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审计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审计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医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

1.降低医院内部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了解医院及其环境为起点开展审计工作,包括了解医院的性质、内部控制、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等方面。风险导向模式的运用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医院审计业务的切入点提高到宏观的、全局性的高度,使其能够更有效地选择重点审计领域和审计事项,实施科学的审计程序,在降低医院经营风险的同时,更好地降低了医院内部审计风险。

2.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根据风险的大小安排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所制定的审计方案会重点关注风险较高的领域和事项。一般来说,低风险的领域和事项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占比例较高,高风险的领域和事项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可以集中医院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和力量,主要投放在高风险的领域和事项,大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3.提高医院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关注医院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为降低各种风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因此提出的管理建议更加全面和具体,从而使其为医院管理服务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也进一步促进了医院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医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各相关部门应全力配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要发挥实质性作用,一方面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医院管理层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将决定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和引起重视,进而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应用到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找准风险控制点,对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控制,对各种风险的控制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使其成为医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数据来源。

2.全面了解医院基本情况,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对医院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医院的基本情况,如医院年总收入、病床数、固定资产、职工人数等方面内容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对医院内部进行风险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其次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最后按风险评估的高低制定审计方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从而实现预定的审计目标。

3.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应建立科学严密的医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第一层次为共性标准;第二层次为行业分类标准;第三层次为项目补充标准。三层标准互为补充,互为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时,还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以保证审计人员选择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审计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

4.进一步提高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运用医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需要对医院的内部、外部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等一系列工作,这就对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想要全面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加快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另一方面还要吸收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要注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以解决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5.加强信息技术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审计方法的新发展,要大力支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网络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硬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建立起一套业务覆盖面广、查询效率高、审计周期短、分析准确的医院内部审计系统,从而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本文作者:吴乃龙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审计处)

第2篇

摘 要 本文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作为研究对象,对程序结构的基本构建,及其在实施过程当中,各阶段工作的操作要点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程序 构建 实施

对于我国而言,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践行经验还比较薄弱,发展时间也相对较短。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协会所的包括基本准则在内的相关审计行为标准共计29部,特别是在2005年,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文件当中,由于首次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因而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一个长足性的发展。纵观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低迷性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当中,其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更加激烈。在此环境背景下,为了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就需要对风险要素进行全面性的干预管理,将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构建并逐步完善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使其更好地为风险控制所服务。本文即主要针对以上相关问题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构建分析

结合我国现阶段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方面的研究进展来看,现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程序实施标准与框架结构。因此,在有关此项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过程当中,需要以国外的成功经验作为蓝本,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操作流程。笔者认为: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当中,其操作程序应当涵盖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以及后续审计阶段这四个方面。现针对程序构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作详细分析说明:

首先,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的角度上来说,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在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加以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确定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目标,并对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潜在的风险要素进行识别与评估。通过此种方式将对企业经营目标达成有不良影响的风险要素确定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重点,并通过对风险要素风险指标大小进行量化性评估的方式,研究内部审计相关措施开展的优先顺序。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编制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计划与年度审计安排,借助于此,确保内部审计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与分配。

其次,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角度上来说,在审计准备阶段已对风险要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之上,需要对被审计工作单位相关风险要素是否具有内部控制以及管理制度保障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加以测试与评价,同时还需要研究以上项目所对应的剩余风险,并以剩余风险为对象,制定可靠的风险应对措施与方法、策略。

再次,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报告阶段的角度上来说,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审计工作人员通过对相关程序措施的落实,需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通过量化指标数据的方式,对审计行为的结果加以评估。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内部审计工作建议,以此为依据实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改善。

最后,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角度上来说,在发出审计报告之后,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针对相关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展开跟踪检测,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对审计建议予以采纳,并落实了相关的审计要点等问题。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实施分析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施与开展过程当中,包括财务报表、采购系统、销售系统、信息系统在内的相关要素均是内部审计的关注对象所在。特别是对于集团性、规模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涉猎范围比较广泛,还需要充分结合其所处行业领域以及项目的差异性特征,划分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风险项目,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建立在行业差异性基础之上,体现其针对性特征。

在可供选择审计项目确定之后,需要对各个项目所对应的风险因素加以衡量。结合审计实务操作经验来看,我们无法通过对风险值评估工作经验的累积,构建一套理论意义上的指标工作体系。但,内部审计工作部门可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制定涵盖各类风险要素的集成汇总表,选择当中的部分事项作为企业的风险要素并加以评估。具体而言,企业所涵盖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多个方面:(1)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2)企业资产规模;(3)企业资产流动性;(4)企业所处行业市场竞争条件;(5)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复杂性特征;(6)企业面向供应商及顾客的影响;(7)企业管理层会计预测准确性;(8)审计日期及审计结果;(9)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工作水平。

结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审计项目开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风险要素十分的多。因此,在风险评估过程当中,无法直接通过审计项目对风险控制措施加以实施,而应当采取对各类风险要素加以量化的方式,研究风险评估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对于企业所实施的项目而言,在将其视作总风险的背景下,则经济业务特征、经营管理水平、内部经营环境、外部经营环境,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就属于总风险下属的子风险,而子风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相关的具体风险要素。

在明确企业经营管理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相关要素基础之上,需要对各类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实际工作当中,应用较多的量化方法为:将风险程度按照其严重性划分为A、B、C、D、E共五个级别,与之相对应的风险分数分别为1、2、3、4、5。对于单个风险要素而言,其所取得的风险分数越高,则意味着风险严重程度越大。通常意义上可以将以往年度审计发现问题、专家意见、以及数据指标作为对风险要素评分所采取的数据支持。

进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当中,还需要将对风险评估矩阵的应用最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对风险评估矩阵的应用,能够确定企业在当年度经营管理过程当中,需要予以优先审计的工作项目。在此基础之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参照项目总风险的大小水平,确定各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先后顺序,并按照其优先顺序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通常意义上来说,需要将风险要素评估水平较大的项目,为其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

最后,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需要以企业所确定的本年度经营管理期间,风险导向下所却确定的内部审计要点的优先次序,由内部审计工作部门编制年度经审计工作计划文件,将企业项目执行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要素以文字说明与计划表配合的方式加以呈现。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完善与扩大的背景之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其所处的整个竞争环境呈现出了极为显著的激烈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在这样一种发展环境作用下,企业应当如何对既有的风险体系加以健全与完善,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工作水平,将风险要素对企业的影响降至最低,此问题无疑备受企业各方管理人员的关注与重视。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在构建与实施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爱玲.关于通过规范审计程序进而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探索.价值工程.2010.29(21):8-8.

[2]郭莲.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诱发因素及其防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22-23.

[3]张瑞.简论内部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措施.价值工程.2011.30(2):128-129.

第3篇

[关键词] 医院;新内部审计准则;制度;评价;职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12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18- 02

2014年1月1日起《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开始实施,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使其真正担负起管理、监控的双重职责。审计监督是宪法赋予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作为综合经济监督管理部门,审计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随之而来的医院审计工作也变得日趋复杂,审计业务愈加繁重,只有在审计工作中抓住审计重点并找到相应的方法,才能不断完善审计工作,切实有效地发挥审计工作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监督作用

1 组织落实,建立较完善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

医院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首要问题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制度。医院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审机制,使其真正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医院内部审计按照国家审计法规,行业审计规章,结合单位的特点,制定出内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程序等相关的、可供操作的内审制度,从领导上、人员上、组织上、制度上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 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项目的审计

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其产生根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人本身的贪欲之外,其滋生条件也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诸如工程建设、采购等领域。由于发展速度快,制度建设和规范制定跟不上,容易产生腐败现象。此外,工作人员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也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日常审计过程中应通过对单位财务管理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的检查,针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着力在制度设计、制度完善、制度监督、制度落实上提出建议及改进意见,帮助其形成一套程序规范、约束有力、监督制衡、有效防范的制度。比如在医院,卫生材料涉及品种多、数量大、流通渠道多、价格不规则波动,医疗设备结构复杂、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再加上进货渠道的“暗箱操作”,是腐败问题易发地。因此审计的重点放在院采购环节上,加大对卫生材料、设备采购的监督力度。我们对卫生材料进行了专项审计,并提出建议和要求。采购依照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对采购量大的物品实行招标采购,在采购中坚持“重品牌、质量好、价格廉、服务优”的基本原则,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审计药械的经销商是否具有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医疗器械注册证等必备的证照。基建维修工程项目的审计也一直是医院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工程建设中的损失浪费的控制,尤其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供应材料的规格、数量是否和决算一致,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是否真实等均要监督控制。因此完善对基建维修工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程序,全方位、全过程对项目决策、工程招投标、隐蔽工程施工验收、资金使用管理、工程价款结算及工程质量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是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腐败行为产生、防患于未然的方法之一。

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其审计对象是“大权在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制度,对督促领导干部加强自律、认真履职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坚持客观公正评价原则,不断完善审计方法,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中突出“三问”:①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经济管理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问责”;②对经济指标完成、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进行“问绩”;③对是否遵守财经纪律、贪污受贿进行“问廉”。总之,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一要让组织部门全面了解领导干部在决策、管理和组织实施经济工作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情况,便于合理地使用干部;二要让领导干部本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三要让广大干部受到教育和警示。

4 发挥职能优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犯罪手段越来越隐蔽,案情越来越复杂,审计部门虽然不能直接查办渎职侵权案件,但具有查处经济犯罪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发现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线索方面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审计监督应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线索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发现案情,敢于碰硬,紧追不放,一查到底。审计对经济大案、要案还有协助查证的职责,对办案过程中需要补充审计、延伸审计或审计查证支持的要及时组织力量补充查证,有力配合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医院内部审计部门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然后通过理顺这些工作内容上相应的制度来完善我们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后,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规范我们医院的内部审计流程。我们必须要有常规的审计内容也有不定期的审计项目,从可行性、合法性、效益性等角度来出发,健全我们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工作,从而健全审计评价机制,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的管理作用。

总之,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背景下,医院内审机构将更有利于对医院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立的内部控制来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强化资金安全、规范内部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同时,内审机构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评价医疗行为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保证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史秀芸.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6).

第4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客观性; 内部审计职业谨慎; 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133-04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应对影响组织目标之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从逻辑上来说,一是能发现消极因素,二是能推动针对消极因素采取行动,通俗地说,就是能发现问题,并且还能推动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机制是内部审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权威性都是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结论或建议就难以推动针对性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推动后续行动的内部审计是浪费资源。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从理论上搞清楚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对内部审计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有较深入的研究,也有少量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但是,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对于独立性来说,权威性可能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更为相关。本文拟提出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文献综述,梳理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相关文献;其次,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再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若干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框架的解释力;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审计权威性,二是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

一些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内涵。沈克俭[ 1 ]认为,权威性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对查出的问题,要有事实、有根据,评价要中肯,要能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决策和监督提供公正、正确的信息。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 2 ]认为,具有使人信服的强大威慑力和声誉是权威性的具体表现。秦荣生[ 3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审计工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审计组织作出的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无权进行否定。孙宁[ 4 ]认为,权威性体现为审计意见能得到落实。李景祥[ 5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或审计决定的执行力。

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影响因素,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础[ 2-3,6-11 ]。一些文献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例如,质量审计[ 12 ],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自愿程度及领导重视程度[ 13 ,5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12,14 ],审计技术方法[ 5 ]。

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作为其权威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越高,内部审计越是具有独立性,从而也越是具有权威性[ 15-22 ]。

此外,一些文献还涉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特有损害因素及限度。一些文献认为,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报告其发现的问题,这实质上是指出管理部门的错误,因此,管理部门很有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透明地理解问题并推动问题得到整改,必须主动与管理部门协调好关系,如此一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损害;第三,由于处于同一个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最终可能损害独立性;第四,咨询服务需求的增加可能带来内部审计人员自我评估,从而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23-24 ]。阎栗和吴开兵[ 25 ]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该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独立性的提升可以增加组织价值,超过这个度,独立性过高,会造成内部审计与经营层(甚至是高级管理层)的对立,进而增加内部审计与经营层信息交换成本,影响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功能的发挥。

上述文献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权威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此。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这个机制的建构要以效果为基准来作出相关抉择。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制度也就没有效果。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等,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保障了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上述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实线部分)。

(一)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对内部审计效果的影响

权威是对指令或安排的一种服从和支持,权威性就是处于权威的性状。内部审计权威性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结论和计建议,对于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人们可能会持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对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进行冷处理,实质上是视同其不存在;第二种态度,表面接受了,实际上不采取切实的行动;第三种态度,很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动。上述不同的态度,只有持第三种态度时,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才得到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才处于权威的性状。简单地说,内部审计权威性是指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相关方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应行动,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也就是发自内心地同意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二是行动,也就是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并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上述两个维度,行动比认同更重要。 不少文献以及IIA的规范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固然没有效果可言,但是,即使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也可能没有效果。表1描述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不同情形。

表1显示,有些情形下,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但是,内部审计制度没有效果,其原因是,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建议,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针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形下,独立性、客观性并没有缺失,但是,内部审计的价值缺失。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仅仅注重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不够的,而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重视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采纳及相关的行动、重视发现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当然,如果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即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接受或采纳,由于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没有反映真实的问题,真实问题也未能解决,内部审计同样没有价值。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客观性不可或缺,但是,仅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还不够,必须由独立性、客观性推进到权威性,后者包括前二者。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有很大的不同。民间审计只是对审计主题发表审计意见就可以了,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整改并不承担责任。内部审计则不同,发现问题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接受或采纳是内部审计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权威性包括独立性、客观性,并且比独立性、客观性更重要。

(二)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既然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那么,如何保障内部审计权威性呢?前面已经指出,权威性包括接受或采纳、行动两个维度,行动比接受或采纳更重要。接受或采纳的基础是审计质量,审计质量越高,接受或采纳程度越高。接受或采纳对是否行动会有重要影响,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也会影响相关方是否采取行动,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地位越高,相关方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不一定是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组织地位,而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也就是在组织治理或高层中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岗位或机构。总体来说,直接保障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也就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机制是审计高质量和高组织地位(图1)。下面具体分析上述两种机制。

先来分析内部审计高质量保障机制。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图1)。内部审计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偏不倚,不得因偏见、利益冲突或他人的不当影响而损害自己的职业判断[ 26 ]。怎么才能做到客观性呢?一是精神上具有独立性,没有利益冲突且不受他人影响,主观上没有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失去独立性,审计人员可能在主观上就有迎合某种需求从而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二是工作态度严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会因为工作不严谨而产生错误判断。三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不会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产生错误判断。上述三个方面组合起来,就为客观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图1)。换言之,独立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客观性的保障机制[ 27 ]。

内部审计产品除了审计结论外,更有意义的是审计建议。一般来说,客观性主要是针对审计结论而言,对于审计结论来说,做到了客观性,也就具有了高质量。但是,对于审计建议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建议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其质量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审计建议实施后的成本效益比等,这些因素都是审计建议的质量维度,这些维度是客观性保障不了的,需要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素养和经验,所以,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质量,一是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二是影响审计建议的质量(图1)。

接下来分析内部审计高组织地位保障机制。内部审计部门本身的组织层级不一定很高,但是,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不只是代表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而是代表本组织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所以,这个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就是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例如,如果由CEO领导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是由CEO来代表的,相关单位或个人会从CEO的组织层级来选择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态度。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监督体系都是以卑临尊,这样做当然也有弊端,但是,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监督者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为被监督者的秩级比监督者高,监督者必须认真地收集证据,不敢轻率地作出结论。与以卑临尊同时存在的是领导监督机构的岗位或机构秩级很高,很多情形下是皇帝亲自领导监督机构,这样一来,监督者本身秩级不高,但是,监督结论或建议代表的秩级很高,这就为监督结论或建议树立了很大的权威性[ 28 ]。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能否得到接受或采纳并推动相关行动,除了审计质量外,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层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的行动源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认同,二是威慑力。高质量的审计获取了认同,这为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基于认同可能有行动,也可能没有行动,所以,在认同的同时,如果再增加某种威慑力,则相关人员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独立性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组织地位是核心内容,组织独立一方面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不能低于审计客体,另一方面还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组织层级越高,威慑力越强,基于审计结论或审计建议的行动也就越有可能发生。所以,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又一个重要保障机制(图1)。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是广东核电公司集团与香港中电集团共同出资,其中广东核电公司占75%股权,香港中电占25%的股权。大亚湾核电站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建议执行力度非常大,审计建议回复率100%①,并且,还做到了三个“必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必须落实,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必须追究[ 29 ]。可见,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很高。

这种权威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二是高层级的组织地位。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首批通过IIA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中国企业,其内部审计质量可见一斑。高质量的审计一方面基于其具有国际水准的内部审计规范,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完整的审计工作体系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从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到开展后续审计,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通过这些规范,为其审计质量提供了程序性保障[ 30 ];另一方面,其审计质量还源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这支审计队伍来自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并且还有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31 ]。

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属于公司的一个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相比,并没有特殊的组织级别,但是,I导内部审计部门的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是为了让总经理支持审计建议的落实;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是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不经过总经理直接发出审计报告,每半年在董事会作独立报告,阐述审计活动和发现[ 32 ]。

综上所述,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审计质量和审计组织层级是这种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因素,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权威性就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审计结论或建议,二是基于审计结论或建议采取针对性的行动。内部审计权威性与独立性、客观性具有差异,在有些情形上,可能存在独立性、客观性,但是不存在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来说,权威性比独立性、客观性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提升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不能不重视独立性、客观性,但是又不能只重视独立性、客观性,而要更进一步,要重视权威性。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所以,需要从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多个维度努力来推进内部审计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克俭.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遵循的准则[J].财会通讯,1984(S4):19.

[2] 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改变现行审计机关的行政隶属关系是保证审计权威性的根本出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4(3):63-64.

[3] 秦荣生.审计客观公正的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求[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3):31-34.

[4] 孙宁.依法落实审计意见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6):32.

[5] 李景祥.论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12):5-6.

[6] 钟文俊,宋建民.改革和完善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构想[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11):39-40.

[7] 朱靖娟.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9):20-23.

[8] 宋锐.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探讨[J].财经界,2009(6):142-143.

[9] 魏昌东.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定位缺陷与完善对策[J].学海,2010(2):164-168.

[10] 肖艳芳,汤英,邱元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委派制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5(5):7-9.

[11] 周利红.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12-113.

[12] 殷书元.浅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J].现代审计与经济,1995(4):26.

[13] 申香华,张喜莲.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探讨[J].理财,1997(7):17-18.

[14] 张明仁.影响审计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审计,2003(2):46-48.

[15] 张学林.论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建立[J].财会通讯,1992(4):20-21.

[16]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17] 蒲育军.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8(8):83-85.

[18] 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69-75.

[19] 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审计研究,2010(3):48-53.

[20] 刘红梅.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1(1):88-93.

[21] 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22] 李文文.产权范式的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J].中国内部审计,2014(6):31-33.

[23]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ndependence and objectivity : a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ors[R].Altamonte Springs,FL :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01.

[24] 颜晓燕,饶婧婧.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7):205-208.

[25] 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2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8.

[27] TAYLOR M H. A proposed framework emphasizing auditor reliability over auditor indepen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57-266.

[28] 朱建磊.明代监察制度的制衡功能[J].文史杂志,2014(6):37-40.

[29] 施兵,董琳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为经营管理做好服务[J].中国内部审计,2006(7):28-29.

[30] 常琪.“防范”胜于“纠正”:记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2004(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