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

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09 12:4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

第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token”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人社局帮扶某村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自帮扶太阳乡船仓村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统一部署,遵循“任务不打折扣、关键环节落实到位”的工作要求,立足人社部门工作职能,扎实开展好脱贫攻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各项工作。

一、村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太阳乡船仓村共有603户2089人,28个村民组。现全村实有建档立卡155户511人(动态调整后)。2014年脱贫12户38人,2015年脱贫23户75人,2016年脱贫40户137人,2017年脱贫38户137人,2018年脱贫35户119人,2019年脱贫12户18人。2018年实现整村出列,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0%。

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4.045万元,其中:光伏电站项目分红6.925万元,观音岩电站入股分红6万元,观音岩电站资源收益分红15万元,船仓花乡客栈出租4万元,船仓花乡客栈项目收益1.68万元,船仓花乡客栈绿色减贫项目1.6万元,安徽雾顶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分红2万元,公益林管护费0.777元,郑家湾电站水面出租3万元,邮乐购收农副产品销售利润3.8万元,船仓村阳康公司收农副产品销售利润0.518万元,船仓村阳康公司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745万元。

二、“双包”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落实全县选派帮扶干部工作会议精神,自2014年10月开始,先后选派两位同志驻村,协助乡、村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和扶贫措施,协助帮扶单位开展各项“双包”工作。

2、抓好干部包户扶贫工作机制,现配备25名帮扶干部,对21个村民组34户115人(低保贫困户20户64人,一般贫困户14户51人)开展结对帮扶,现已全部实现脱贫。其中:2016年脱贫9户31人(低保贫困户3户10人,一般贫困户6户21人);2017年脱贫12户39人(低保贫困户5户13人,一般贫困户7户26人);2018年脱贫12户42人(低保贫困户11户38人,一般贫困户1户4人);2019年脱贫1户3人(低保贫困户)。

帮扶干部严格按要求入户开展帮扶,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注重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摆脱“等靠要”思想,由贫困户被动脱贫,变贫困户主动致富。每年每户都给予500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还为28户帮扶对象争取99余万元贷款,以此来鼓励他们结合实际自主发展产业,同时帮助代销售黑毛猪、土鸡、蜂蜜等农特产品,年人均收入得到稳定增加。

3、2020年局党组高度重视单位“双包”工作,多次召开党组会,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理清思路,研究解决方案,年初制定年度脱贫工作计划,年末认真总结经验。局主要领导或分管扶贫领导先后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4次,分别为: 3月12日、6月11日、8月5日、11月13日。在村与乡村、驻村工作队共同研究村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困难并给出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到户实地查看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制定脱贫措施,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找准能够确保稳定脱贫的致富之路。

4、实施积极的就业脱贫政策,推动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全村155户贫困家庭中有135户家庭贫困户都实现了就业,就业率87.1%。充分发挥就业扶贫驿站“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作用,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等一系列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开展免费技能脱贫培训1期,累计培训14人次,12人通过考核后取得证书,每人补助480元;开展现场招聘活动2次,发放招聘信息近400份;发放交通补贴55人,补助2.75万元;建设扶贫车间一个,现吸纳6名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认定就业扶贫基地一家,现吸纳11个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每人每月除发放工资外补助300元。

5、“宣传+引导”,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宣传引导贫困人口主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不出村”项目作用,让群众参保登记不用出村、个人缴费不用出村、权益查询不用出村、待遇领取不用出村,大大便利了村民们的参保及日常生活。

6、在村建设“霍山县太阳乡船仓村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进一步提升了村级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和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城乡就业、失业登记管理、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监察投诉处理、劳动争议调解等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业务。

7、积极帮助贫困村发展稳定增收产业项目两个:船仓村茶厂和船仓村农产品展示中心,目前两个项目都已完成场地规划、图纸设计和项目预算。预计明年项目完成并实现收益。

8、协助解决花乡客栈客房提升项目。将客栈三层5间客房精装,提升住宿条件,项目投资30万元,现已投入运营,2020年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

9、根据贫困户和村的实际困难,2020年共计拨付6万元到贫困村。其中3万元用于乡村脱贫攻坚工作,3万元在村建设“霍山县太阳乡船仓村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项目。

三、积极帮助帮扶村克服疫情灾情影响情况

2020年船仓村遭受疫情和连续暴雨双重灾害。抗疫期间,驻村工作人员协助村里,坚持抗疫严防死守和宣传政策到位,未出现疫情和舆情;水灾期间,除驻村人员,另从局里派驻两名干部进村,协助排查处理塌方点、道路损毁等21处,保证了主要道路畅通,转移受灾群众28户73人。

为克服疫情、水灾的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协助村开展以下工作:

1、开展就业帮扶。一是帮助贫困群众外出就业,为方便群众办理外出务工,开具健康证明205份;二是及时统计因疫情影响就业人员名单,建立就业台账;三是组织县乡现场招聘活动2次,发放招聘信息近400份;四是积极设立开发公益性岗位31个,帮助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人员。现全村155户贫困家庭中有135户家庭230人都实现了就业,户就业率87.1%。

2、开展产业帮扶。一是积极鼓励在家人员发展产业,给64户发放免费茶苗25.56万棵,给予每户产业发展资金500元;二是及时统计水灾受灾情况,发放免费蔬菜种子176袋、化肥109袋,帮助群众补种自救;三是帮助6农户申报“深贫保”保险,帮助缓解损失。

3、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全村遭受水毁路段达7处,现所有水毁工程全部修复完成。有两户房屋(汪正文、怀远)在水灾中被泥石流冲毁,现已及时落实政策,帮助他们完成了重建。

四、2021年帮扶工作计划

2021年,我局将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帮扶力度,拓宽帮扶途径,增强帮扶实效,巩固帮扶成果。

一是继续做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按照中央脱贫脱贫不摘责任、脱贫不摘政策、脱贫不摘帮扶、脱贫不摘监管的精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继续将各项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加强“智志”双扶,局领导班子加强到村进开展扶贫调研,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道,共同谋划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局各帮扶责任人要继续按照规定进行走访帮扶工作,切实为贫困家庭排忧解难。

二是积极发挥本局职能优势,在“促就业、强保障、增收入”方面继续努力,实现脱贫户“脱得掉,稳得住”,牢牢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来促进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作用,促进贫困户外出转移就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等;以更加优质、热情、便捷的服务模式构筑好社会保障安全网,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稳定脱贫和村级建设添砖加瓦,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制定落实方案和工作计划,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联合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联合开展融合试点示范,向中国农业银行推荐了一批产业融合项目,牵头创建产业融合先导区等,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效。

去年以来,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以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引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制度创新、技术渗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一体运作,推进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业功能更加拓展、产业链价值更加延伸,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

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深入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研究,梳理现状问题,提出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国办意见出台。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印发后,农业部迅速行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任务分工的通知》(农办加〔2016〕3号),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尤其对牵头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型业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企业社会责任、风险防范、服务平台等12项任务,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同时,配合有关部委推动其他8项任务落实。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按照副总理批示要求,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面临形势、国际趋势、发展路径、主体及机制、思路目标与指标体系、结构布局、重点任务及主攻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农业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发改农经〔2016〕833号),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最美休闲乡村等。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2016年,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2亿元,在部分省开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创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农业部认定了2015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313个,两年累计创建加工示范单位716个,带动了合作社延长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中国农业银行推荐了448个基础条件扎实、市场前景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和403个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将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为载体,计划创建一批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三化一体”并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实现镇(城)区、园区、农业“三区互动”的产业融合先导区。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拟定了先导区创建标准,重点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域、贫困地区,按照规划编制科学、产业基础良好、新型业态丰富、产城融合协调、利益联结紧密、运行机制完善等条件,拟利用5年时间,创建150个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

第3篇

上半年,我市供销社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供销社的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积极为“三农”服务,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开展平价商店建设,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预计上半年全系统经营总额为1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7%。

(一)积极开展平价商店建设,实现“农超对接”,平抑农副产品价格。

上半年,根据书记、黄华华省长等领导的指示精神,全系统大力贯彻落实省物价局、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关于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平价商店稳定农副产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意见》(粤价〔20__〕39号)和市政府《转发市物价局关于推进平价门店建设稳定市场价格的意见的通知》(惠府办〔〕66号)等文件精神,积极兴建供销平价商店,平抑农副产品价格。全系统计划年内建设16家,现已有4家惠州供销平价商店开业,分别是江北店、平山店、淡水店和龙门农副产品平价区,深受市民好评。

供销平价商店坚持“服务百姓、惠泽大众”的理念,严格按照物价部门的指导价销售商品,严把产品质量关,保障消费者权益。平价商店设有物价员,还设有价格投诉举报电话,接受消费者监督,保障食品价格稳定。商店设有冻库、检测仪、电子显示屏、各种产品专柜等设备,经营的粮、油、肉、菜、禽、蛋等农副产品大部分来源于供销社系统兴办的149家专业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平价商店直接与市供销社系统专业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同时还能降低平价商店的采购价格,从而让城镇居民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农产品,实现“三赢”的局面。“农超对接”的开展有利于构建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有利于平抑农产品销售价格,为广大群众带来实惠。

惠州供销平价商店江北店位于江北碧水湾小区,经营面积约300平方米,采取“农超对接”的方式,与4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产品直销合同,既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商品价格,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00万元以上。在大型超市里设立农副产品平价区,是我社开展“农超对接”的一种形式。龙门县供销社通过与万家福超市合作建立“农副产品平价区”,由系统的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品直接从田头采购,不经过中间流通环节直接进超市销售,实现商品价格平稳,为群众提供实惠的农副产品,同时依托当地大型超市的人流量和知名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搭建了便捷销售平台。

(二)“新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上半年,我市供销社系统继续将“新网工程”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按照工作加力度、管理上层次、经营上规模、服务上水平的要求,稳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有效促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1.不断健全农资销售网络,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的农资产品。

目前,我市农资销售网络已覆盖我市各县(区),还辐射到相邻的东莞、增城和汕尾等地,在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的农资产品,平抑农资物价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半年,全系统加大力度健全和完善农资销售网络,全市系统共有519家农资经营网点,其中农资加盟店136家,预计上半年全系统销售农资总额达3.4亿元。

上半年,由于惠州地区遭受罕见的干旱天气,农资出现销售难问题。惠州市天禾农资配送中心和136家农资加盟店及市田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认真做好销售工作。市天禾农资配送中心预计上半年销售化肥、农药2.7万多吨,实现销售收入7950万元;市田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预计上半年销售化肥1.3万多吨,实现销售额多万元。由于电荒、出口拉动、原材料上涨等原因,农资价格波动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我社的农资经营公司和网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严格要求全市519家销售网点及时更新价格信息,不得高价销售存货,保持低价让利,决不坑农害农。二是承担市场风险,在农忙时节累计储备3万吨化肥、农药,保证了我市农业生产需要。经市场调查,由于我社农资货源充足,价格平稳,化肥的零售价格每吨比市面平均价格降低了200元左右,直接为农民节省多万元,帮助农民实现减负增收。

同时为提高农民的用肥用药水平,市天禾农资配送中心长期从省天禾农资总公司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当“庄稼医生”,聘请省、市专家教授到各地的加盟店开展专家讲座,向农民介绍农资产品的品种、性能和特点,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上半年,天禾农资配送中心在各加盟店共开展讲座30多次,参会农民达1500多人,印发技术资料7500多份。同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合理科学使用农资产品,推广环保优质农资产品,促进无公害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完善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农副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成效显著。

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全系统大力发展和完善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城里需要农产品的客户引向农村交易。目前,全系统已在5个县(区)农产品种植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14个田头市场,并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提升农副产品生产流通网络的服务功能。市场的建立对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农增收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预计上半年14个市场的总交易额达2.6亿元。惠东县供销社梁化田头农副产品服务中心是我社系统建设的第13家田头农产品市场,也是广东省供销社系统服务功能较齐全的田头市场之一。市场第一期经营面积1万多平方米,经营门店32间;具有农产品购销加工、销售、农业技术推广、植保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日用杂品销售等服务功能;每天购销蔬菜500多吨,日销售化肥、农药15吨,预计上半年经营额约5000万元。该市场农产品主要销往香港、东莞、深圳、福建、江西等地。市场的建立能辐射周边市、县10多个乡镇,带动农户8000多户,每年可助农增产增收1000多万元。该市场还积极开展“龙头企业+服务中心(配送中心)+基地”经营模式,将农副产品经营网络做强做大。

龙门县供销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占地15000平方米,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有经营档铺253个,主要经营副食、肉食蔬菜等食品为主,以批零方式进行经营,是龙门县最大的农副产品批零市场。市场开业以来,每月都根据销售情况,整理形成消费需求品种、质量等各种信息,及时反馈给种植大户,并连结龙田镇西埔蔬菜场等种植基地,引导农户生产,使蔬菜、水果、蜂蜜、竹笋等农产品产销两旺,有效解决群众的需求和农户卖难的问题。上半年该市场以县创建省卫生文明城市为契机,按照创建工作要求,自筹3万多元资金对市场的排水设施、消防设施、铺位、门面进行翻新修缮,调整和充实了市场管理队伍,较好地提升市场交易服务水平。上半年市场成交额9195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解决当地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在繁荣城乡经济方面上做出很大贡献。

3.发挥合作优势,引进资金组建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扩大农村内需。

为扩大农村内需消费,保证农民购买到货真价实的日用消费品,我市系统逐步在农村建立综合超市形式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点,现全系统共建立514个,商场7家,其中村级综合服务社101家。预计上半年日用消费品网点营业额达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惠城区供销社成立的“惠城区供销社益民综合服务配送中心”,营业面积达平方米,在各镇创办连锁网点“益民综合服务社”30家,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基本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村日用品销售网络,预计上半年营业额达680多万元。惠东县供销社大力实施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整合现有的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充分发挥“同心商业城”、“百惠超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价廉物美商品,形成县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的连锁经营体系,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预计上半年日用消费品经营总额5540万元。

4.布局多层次回收网络,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建设。

为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和无污染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我社积极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整合再生资源市场,促进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强做大骨干企业。我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遍布全市,各层次的经营人才经验丰富、业务熟悉,为我市的环保事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贡献。目前,惠州市供销社系统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公司5个,回收网点166个,上半年全系统再生资源经营额预计达7500万元。

惠城区供销社通过自身组建的惠城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将下属的再生资源企业由原来单一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发展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走联合经营和多元化发展之路。并不断完善再生资源行业管理体系,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建设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多层次的再生资源市场网络,增强行业发展实力,预计上半年再生资源经营总额达多万元。

(三)继续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不断提升基层供销社的经济实力。

上半年,我社加强对基层供销社的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我市大部分基层供销社恢复并发展壮大,改革后78个基层供销社大部分实现盈利,其中10个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预计上半年全市基层供销社实现购销总额达6亿元,并安排就业人员1万多人,基层社改革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惠东县平山供销社投入自有资金1500万元,建设同心商贸城。商贸城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0栋商业楼,1个新供销同心广场和2个购物休闲广场,共有经营门店和摊位293间,形成了大岭首条商业步行街、首个美食广场为主体的,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站式”核心商业圈。极大的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上半年商业城销售额达2500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多个。惠阳区秋长供销社着重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该基地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的管理规程进行生产种植,建立生产档案记录,严格农产品检测制度,推行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菜心、小白菜、茄子等7种蔬菜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蔬菜,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蔬菜基地规模达700亩,日产蔬菜上万公斤。

(四)加强专业合作社运作和管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

上半年,全系统加大力度完善专业合作社运作和管理,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同时,继续发挥优势积极领办专业合作社,上半年新建专业合作社5个,现全系统共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169个,其中:农副产品类126家,农业生产资料类23家,被评为省社示范专业合作社有27个,行业协会20个。全系统的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共1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户6万多户,预计20__年上半年全系统专业合作社销售总收入可达8500万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约1600万元,有效地带动农民生产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把分散的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全系统紧紧抓住推进“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这个契机,大力推动专业合作社和平价商店的有效对接,目前全系统已有45家专业合作社已签订“农超对接”协议,预计上半年“农超对接”金额达3500多万元。

惠阳区沙田谷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拥有178亩的生产基地,8万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年产各种菇类食用菌160多万公斤,年产值约1600万元,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发展,扩大为社员、农户的服务领域,培植食用菌种类达6种,实现了从提供种植原料、种籽到培植指导再到加工销售有服务过程,带动80多户社员、农户增产增收。博罗县柏塘碧绿山茶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60人,其中农民社员59人,带动种植面积800亩。主要为各社员组织采购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组织收购山茶产品、引进种植山茶新技术新品种等,年销售额约210万元,有效地杜绝了伪劣商品和哄抬物价现象的发生,保护了茶农的利益,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惠东县云山柑桔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育苗、统一移植、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模式,年产柑桔约3000吨,年产值达60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325户,间接带动农户500户,年人均新增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五)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

上半年,我社加大力度做强做大社有企业,调整优化社有资本布局,促进

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社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全市供销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目前,已获批省供销社系统龙头企业的有4个,预计上半年4个企业的销售总额达2.7亿多元,实现利润100多万元,可带动农户1万多户,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惠阳区供销民生配送服务中心成为惠阳区社服务“三农”、服务社区的优质平台,很好地带动该社系统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经营,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当地的农民买卖难问题,加快了社有经济的发展。目前,该配送中心已发展配送客户近50个,配送范围覆盖惠阳区和大亚湾区等地,上半年配送额预计将达450万/!/元。惠东县惠绿宝农业服务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综合模式,建立了两个大型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惠东县名特优新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通过整合梁化田头农副产品服务中心和全县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渠道促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上半年经营总额9310万元,可带动农户3000多户,助农增收500多万元。(六)惠州市供销植保服务中心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为农民群众免费测土配方。

辨别土壤的性质,指导农民科学用肥,是提高用肥效果、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我社成立了惠州市供销植保服务中心,在全市建立了70个农资植保服务站,上半年新建立10个。植保服务中心长期聘请华南农业大学等高等学院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植保服务。为更方便农民群众,植保服务中心购置一部服务车辆,携带测土仪器,到农村为农民群众免费测土,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上半年,植保中心在全市对水稻、荔枝、龙眼、板栗等农作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免费提供价值3万多元的中化复合肥10吨给农户使用,受益农户60多户。在插秧前后期间,植保中心多次组织省农科院专家、教授到各县区田间地头亲临指导及传授各种施肥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用肥水平。同时,为了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植保服务中心采用比较种植的方法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可使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每亩成本平均降低15%,有效助农增产减负,对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技术、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很好效果。植保服务中心,还积极宣传科技下乡,做好植保服务,农资商品测检,测土配方等活动,组织植保中心技术员到我社对口扶贫村惠东县高潭镇星光村和公梅村为种植农户开展了两场种植水稻专题讲座和免费测土活动,并派发各种种植资料500多份,帮农户讲解种植技术,解答各种种植疑难问题,讲解如何合理使用各种化肥农药,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

(七)惠州市供销信息中心为农民免费提供各种农业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最新的农业信息,打造各种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我社成立了惠州市供销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属下的“惠州供销信息网”为全市农民提供各种农资、农副产品、植保技术等信息,目前网站的点击率约60万次。供销信息中心还与中国移动惠州分公司合作开展了《供销天地》栏目,每逢周一、三、五通过手机为农民群众免费提供农资价格、农产品收购行情、植保技术和农业科技动态等各种农业信息。《供销天地》累计为农民送出约74万条信息,其中上半年约34万条,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八)认真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作,有效助农脱贫致富。

自我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社高度重视,多次到挂钩点省级贫困村惠东县高潭镇星光村和市级贫困村惠东县高潭镇公梅村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科学谋划脱贫方案,做到“一户一法”,精心组织实施扶贫计划,帮扶资金、物资和技术落到实处,确保了扶贫工作有序扎实推进,有效助农脱贫致富,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通过一年多的扶贫工作,我社挂钩的惠东县高潭镇星光村和公梅村23户贫困户基本脱贫。上半年,我社共自筹资金2.8万元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其中2万元用于帮助巩固集体项目,8000元用于贫困户购化肥6吨,进一步巩固了扶贫成果。

(九)存在问题。

上半年,虽然我社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资价格波动较大,供销社下属企业资金有限,在储备农资商品和平抑农资价格时力度不足;二是各县(区)供销社发展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三是政策性亏损以及各种历史债务还未得到全面解决;四是平价商店建设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社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具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力度建立平价商店至16家。为平抑物价,确保广大市民买到实惠的农副产品,我社将加大力度开展平价商店建设,确保下半年发展到16家。

(二)农资配送中心加盟店发展到150家。为确保广大农民买到货真价实的化肥、农药,我社将在现有的136家农资加盟店基础上,争取下半年发展到150家。

(三)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至16个。目前,我社在个县(区)兴建了14个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解决当地农民卖难问题,有显著的效果。下半年,争取发展到16个,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收入。

(四)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下半年,我社将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再培育2个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基层供销社。

(五)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发展到174个。下半年,计划再建立5个各类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并对新建立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已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加强管理,逐步规范和完善。

(六)加快社有企业发展,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下半年将进一步促进社有企业进行改革发展,集中资源扶优扶强,积极培育竞争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争取年经营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

第4篇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一、基本概况

__水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境属贵州省少数低热地区之一,适宜于发展各种早熟蔬菜和水果。长期以来,种植业以生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主,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较小,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商品生产尚未形成规模,种植效益低,农民增收门路少,收入不高,仍处于贫困境地。全县耕地面积44.7万亩(国土详查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2,其中水田29.85万亩,占66.7,旱地14.85万亩,占33.2。

20__年底,全县农作物总播面53.5万亩,其中粮食总播面35.859万亩,粮食总产量10.0508万吨,人均占有粮为312.14公斤,种植业总产值为70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50元,其中来自种植业收入735元。农民人均比上年增收391元,其中种植业增收98元。

二、农业生产现状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多熟制推广

从20__年起,我县陆续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马铃薯、番茄、苔蒜、、葡萄、脐橙、椪柑等农产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是种粮的两倍甚至更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__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20__年的3∶2调整为12∶13。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项目、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初步形成了西北部低热片区蒜一稻、茄果类一稻—延秋菜、早玉米一稻一葱、早熟瓜(豆)一稻一菜豆、早玉米套作马铃薯—稻—延秋菜,南部高山冷凉片区蒜—稻、马铃薯—稻--菜、冬春菜—豆类—延秋菜等高效种植模式。目前我县利用稻田进行多茬高效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平均亩产值为3200元左右,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2、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3万亩,产量达9.3万吨,总产值9200万元,总收入6413万元。其中以北面片区发展的早春番茄,面积达1万多亩,最高亩产量为8600公斤,亩产值为6400元,扣除生产用工和生产物资投入,亩纯收入为5200元;以三合、交梨、三洞、周覃等乡镇发展的优质苔蒜达8000多亩,亩产值可达20__元以上,扣除生产成本400元,亩纯收入达1600元,规模生产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3、水果生产趋向精优

全县现有水果面积3.95万亩。其中以脐橙为主的柑桔面积1.73万亩,以九阡李为主的李类1.07万亩,葡萄1.0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2427.5万公斤,总产值2500余万元。这些产品已成为我县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

4、种桑养蚕取得初步成效

种桑养蚕项目是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培育起来的项目之一,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种桑养蚕只是第二个年头,今年种植面积2080亩,主要栽培品种有“农桑14”和“桂桑优12”。主要分布在南北片区14个乡镇,65个村,329户,其中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9户,行政技术干部留职离岗带薪创办种桑养蚕实体人员11人。全年养蚕共7批,696张,蚕茧产量301.5担。蚕茧收入为21.07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的目标。今年深圳支持我县扶贫开发种桑养蚕资金75万元,为20__年蚕桑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有效推进

我县获得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面积已达到4.5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0.6万亩,蔬菜1.1万亩,马铃薯0.6万亩,水果2.45万亩。大蒜、番茄、辣椒、甜玉米、马铃薯、椪柑、脐橙等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活力树”牌无糖甜茶获得了“贵州省名牌农产品”“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称号。在市场方面,部分苔蒜、番茄、香米、脐橙实行订单生产,已与多家公司达成产销协议,进行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56万亩。脐橙、甜茶在20__年8至11日的省农产品展销会上受到广大客商的好评。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县农业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下一步生产绿色食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__年,我局在较好完成省、州、县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州“三个一”活动,上交省厅三篇论文参评,荣获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有7篇科技论文在《农技服务》《现代农业科技》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篇信息在《黔南日报》上刊登;九名技干获“贵州省农业丰收计划奖”、一人获“建县50周年先进个人”称号,四人获县“带民增收先进个人”奖,我局获州局06年度考核二等奖、粮食生产三等奖。

三、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发展果蔬产业必备的水利设施不解决,将制约着大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议在有条件发展果蔬产业的地区加大水利沟渠及机耕道的修建,解决农户生产上的困难。

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目前,我县没有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贮藏、冷冻、周转条件,无信息服务网络,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三、乡镇农技人员仍属乡镇管理,不便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明年要实行定岗定编全员聘任制,建议收归县直管为好,同时要把乡镇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每站15万元列入

财政预算,以便20__年向上争取支持每站25万元的投入。四、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正成为从上到下必须狠抓的主要工作,建议在农业专项经费安排预算为好。

四、下步工作计划

20__年我县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州、县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繁荣稳定”这个中心,抓住“两高”的修建和国家支持“三农”的良好机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植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作物,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经济合作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我县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以上农业工作思路,20__年全县农业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54亿元,比上年增长7.41。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6万亩,粮食总产要达到10.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以上,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20__年全县农业工作的重点是:

(一)稳定播面,推广新技术,提高粮食综合能力。在稳定粮播面积、提高单产上下功夫。确保农作物总播面积基本稳定,种满种好基本农田。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要达到36万亩,重点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几大作物。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0.1万吨。

(二)因地制宜优化种植业结构,建设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0__年计划实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5万亩,优质稻8万亩,马铃薯基地2.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葡萄、脐橙、九阡李)2万亩。加强对基地建设管理,做好基地建设中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在建设基地过程中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通过订单来解决农产品产后销售问题,同时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三)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20__年,在继续组织实施好“无公害大蒜项目”“洪灾稻田改种项目”“农村能源建设”“种桑养蚕生产示范”等项目基础上,加大项目管理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挥项目投资效益。加大对果蔬、粮食增产、种桑养蚕等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努力争取400万“植保工程”和100万“测土配方施肥试点”等项目得到实施,力争项目投资高于20__年的投入。

(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做好冬季农业开发和夏收粮油作物的配套技术措施的落实,重点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完成超级稻种植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万亩,玉米育苗移栽5.5万亩,马铃薯高产栽培2.5万亩,无公害蔬菜栽培5万亩,平衡施肥及配方施肥10万亩,作物病虫害防治率在95以上,农业科技培训2.5万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250户。建成1500口沼气池。

(五)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投资风险最小化。全县订单农业争取完成2万亩,新增无公害基地认定5个村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种2个,转换认证品种3个,新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社5个,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50人左右。

(六)加大执法力度,构建护农平台。实现传统的自主型农业向现代的法制型农业转变。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行政执法规章制度;二是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执法队伍和执法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各种破坏农业生存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进一步依法维权,切实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组建农业行政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户实行“一站式服务”。

(七)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扩展就业门路,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衔接机制,从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使用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提高输出率和使用率。着力向县外、省外输出,20__年计划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

(八)搞好农业污染面源普查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开展农业污染面源普查工作,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耕地和水资源环境造成的污染。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的申报工作,争取申报绿色食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各环节的管理。

第5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66.85万吨,比上年减少14.05%。其中夏粮总产18.35万吨,比上年增长75.37%;秋粮总产48.51万吨,比上年减少27.94%。

——预计肉类总产量15.56万吨,同比增长16%;禽蛋产量1万吨,同比增长22%。全市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完成1479吨,比上年增长20.2%;水产养殖面积195公顷,与年持平。

——预计蔬菜产量76.37万吨,比上年增长26.7%;预计果品产量4.71万吨,比上年增长12.2%;预计茶叶产量38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上年增长15%;

——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农业产值28.64亿元,林业产值1.42亿元,牧业产值31.5亿元,渔业产值0.1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4亿元;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农业增加值19.63亿元,林业增加值1.17亿元,牧业增加值15.03亿元,渔业增加值0.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7亿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3万千瓦,比年增长37.3%。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安排工作计划。制定印发了《市农业委员会年工作要点》、《市年秋冬种工作安排意见》和《关于扎实抓好年粮油生产的意见》等,做好秋冬种和春耕生产计划安排、农资储备、市场监管、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各项筹备和安排工作,保证了农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落实惠农政策。认真党的惠农强农政策,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标准逐步提高,补贴力度逐渐加大。各级财政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农业投入。年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农业专项投入达到19500万元,比年增长128.07%。其中市级7000万元,比年增长55.56%;县级12500万元,年增长208.6%。

年全市共落实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良种补贴资金1893.5万元,其中:兑现水稻良种补贴430.5万元,兑现玉米良种补贴980万元,兑现小麦良种补贴363万元,兑现油菜良种补贴120万元。年争取到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0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1170万元,省级购机补贴资金245万元,市级购机补贴配套资金16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61万元,购置机具数量8101台。对能繁母猪实施补贴,兑现资金1101.01万元,补贴能繁母猪11万头。积极配合市保险部门做好能繁母猪保险专用耳标的申购、发放、加施和管理,全市共订购能繁母猪专标15.5万枚,共投保能繁母猪9.45万头。

年全市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共计4319.8888万元,其中省级以上(含省级)3547.7676万元(其中:动物防疫120万元、动卫监督20万元、水产19万元),市级772.1212万元(不含动物防疫151.68万元、兽药饲料监督15万元、水产15万元)。

(三)实施农业项目。计划实施粮食增产工程80万亩,经检查核实认定,全市完成工程面积90.15万亩,有效面积81.14万亩,超计划1.42个百分点。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3个,面积3万亩,安排在六枝特区木岗镇、盘县民主镇、水城县玉舍乡实施,实际完成3.38万亩,超计划12.7%。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整乡推进项目,安排在水城县南开乡实施,计划任务3.1万亩,实际完成3.466万亩,超计划11.81%。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安排在六枝特区陇脚乡实施,计划任务1万亩,实际完成1.02万亩,超计划2.41%。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2个,安排在盘县四格乡实施和水城县董地乡实施,计划任务2万亩,实际完成2.07万亩,超计划3.5%。实施油菜高产创建项目计划1万亩,实际完成1.05万亩,超计划5.08%。实施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5万亩,其中六枝3万亩,盘县1.6万亩,水城县0.4万亩。实际完成项目面积5.97万亩,超计划19.4%。实施优质专用玉米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计划10万亩,其中盘县和水城县各5万亩,实际完成项目面积10.73万亩,超计划7.30%。实施旱地宽厢宽带高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计划6.5万亩,安排在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实施,实际完成6.75万亩,超计划3.85%。相继完成了省级新技术试验项目3个、发箐乡玉米高产栽培示范项目200亩、发箐乡马铃薯高产栽培试验研究及品种展示70亩、苦荞新品种试验3个、苦荞高产配套技术试验3个、苦荞高产栽培示范200亩、优质常规稻栽培示范项目面积16.9亩、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30.57万亩、省级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3个、国家良种补贴项目6万亩等。

年和年畜牧业启动实施的项目有年肉羊标准化良种繁殖场(即水城、盘县种羊场和水城、六枝扩繁场)建设项目、“1000万只”肉羊工程配套(即羊改点和村级兽医室建设)项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六枝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万头优质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六枝绿壳蛋鸡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年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等项目。

(四)推广农业科技。全市推广杂交水稻29.32万亩,占计划的101.1%;推广优质稻25.49万亩,占计划的101.96%,推广率达到46.52%;推广杂交玉米100.16万亩,占计划的100.16%,推广率达到93.34%,;推广玉米种子包衣74.59万亩,占计划的110.5%,推广率达到69.51%;推广脱毒马铃薯174.73万亩,占计划的100.42%,推广率达到80.92%;推广杂交油菜9.46万亩,占计划的105.11%,推广率达到70.7%。全市玉米育苗移栽40.39万亩,占计划的100.98%,推广率达到37.64%;水稻旱育稀植27.87万亩,占计划的101.35%,推广率达到83.67%;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123.27万亩,占计划的112.06%,其中旱地宽厢宽带6.98万亩,占计划的107.38%;玉米地膜覆盖栽培22.29万亩,推广率达到20.77%;油菜育苗移栽8.34万亩,占计划的104.25%,推广率达到62.33%。其中油菜免耕栽培4.01万亩,占计划3万亩的133.67%。

现有牛改点178个(鲜配点80个,冻配点98个),羊改良点270个(鲜配点263个,本交点7个),猪改点657个(其中人工授精点106个)。年完成牛的改良配种5.98万头,完成羊的改良配种4.09万只,推广杂交猪146.04万头,其中推广三元杂交猪85.46万头。推广良种禽526.38万羽,推广意蜂3087群。坚持草畜配套、以草稳畜、以草促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人工种草工作力度,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菊苣等优质牧草为重点,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预计全年共完成人工种草5.6万亩,为年任务的112%;秸秆科技处理16.33万吨,为年任务的102.1%;工业饲料推广12.35万吨,为年任务的102.9%;冬闲田土种草5.28万亩,为年任务的105.6%。

完成机耕面积45.93万亩,为年计划的114.8%,机械、半机械脱粒24.1万吨,机械化插秧面积3200亩;机械提灌面积25.8万亩;为年计划的103%。

(五)发展特色产业。年全市马铃薯完成播面215.918万亩,占当年市计划200万亩的107.95%,与年208.31万亩相比,马铃薯总播面增加7.67万亩,增长3.68%。其中:完成净作面积101.171万亩,占当年市计划100万亩的101.17%,完成脱毒马铃薯播面174.734万亩,占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的80.92%,比年的166.65万亩增加8.084万亩,增长4.85%。

计划全市新增商品蔬菜基地面积2万亩,实际完成面积2.02万亩。巩固2008年-年商品蔬菜基地6万亩,截止年11月底,实际完成面积6.152万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0.91万亩,占任务数50万亩的101.8%,较年的45.89万亩增加11%,总产量76.37万吨,总产值9.16亿元。主要种植蔬菜种类有西红柿、辣椒、黄瓜、棒豆等,产品除满足本市销售外,还销往省城“五里冲”和两广等地市场。

计划新建猕猴桃标准果园面积1万亩,主要在水城县实施,已完成种植面积1.1万亩,全市猕猴桃果园面积已达1.66万亩。计划新建红梨标准果园2000亩,主要在盘县实施,已完成种植面积2049亩。全市果园面积13.44万亩,较年的12.5万亩增加了10%。其中结果果园7.31万亩,产量4.71万吨。果园面积分布为:六枝特区1.2万亩、盘县3.75万亩、水城县7.71万亩、钟山区0.78万亩。主要品种以梨、桃、猕猴桃等为主。

完成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75万亩。其中:水城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11万亩,盘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0.64万亩,全市茶园面积7.85万亩,其中:六枝特区0.77万亩、盘县3万亩、水城县4万亩、钟山区0.08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较年的6.1万亩增加了29%,投产茶园面积约3.59万亩。

以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大户)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全市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824个,同比增加83个,年出栏生猪12.64万头;有年出栏1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户)423个,同比增加33个,年出栏肉牛1.12万头;有年出栏30只以上的养羊场(户)978个,同比增加173个,年出栏羊达4.45万只;有饲养量500羽以上的蛋鸡场(户)68个,同比增加25个,存栏蛋鸡24.67万羽,年产蛋量达2436吨;有年出栏2000羽以上的规模养鸡场(户)135个,同比增加8个,年出栏肉鸡达129万羽。

(六)开展农技培训。年省农委、省财政下达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为1.28万人,其中:创业培训100人,地方示范性技能培训1.27万人(其中:六枝1250人、盘县2100人、水城2600人、钟山2050人、市级4800人)。培训的专业有:病虫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茶叶园艺工、果树园艺工、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技术员、人工草地建植员、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创业人员、马铃薯农艺工、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截止12月5日全市已开展阳光工程示范性技能培训5085人,占任务数的40%;完成创业培训100人,占任务数的100%。认真贯彻落实省农广校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切实抓好中专学历招生工作,全市共计招收中专学历生159人。

(七)加强病虫防控。认真履行植保工作职责,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农业植物检疫,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植保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药的监督管理,开展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专项治理等工作。年全市农作物病虫为中等发生年,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483.43万亩次,防治面积381.09万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78.83%,经防治挽回粮食7852.47万公斤。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了春季和秋季集中防疫工作,加大了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点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全年共计免疫接种牲畜口蹄疫疫苗329.21万头(只)份,其中注射牛64.47万头;注射猪199.01万头;注射羊53.05万只,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免疫接种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847.15万羽,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免疫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192.73万头,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免疫接种猪瘟疫苗194.39万头份,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接种鸡新城疫疫苗832.74万羽份,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94.9%;注射狂犬苗23.69万只,注射炭疽芽孢苗15.9万头份;注射猪肺疫苗100.55万头份;注射猪丹毒疫苗95.89万头份;注射仔猪副伤寒苗73.53万头份;注射牛出败苗46.21万头份;接种禽霍乱苗38.76万羽份;接种鸭瘟苗9.68万羽份。

(八)扶持龙头企业。一是组织推荐企业申报贵州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我市的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等11家企业获得年贵州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的贷款贴息资金、“四帮四促”扶持资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补助资金共229万元。二是组织企业申报年度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我市的水城天瑞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引进省外优强企业、省级龙头企业获得贷款贴息、原料基地补助、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包装补助资金共100万元。三是组织企业申报年度市级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资金项目,我市的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等15家农业企业获得贷款贴息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共240万元。

今年共组织17家涉农企业申报第八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预计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余家,使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0多家。

(九)建设基础设施。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1.5万户(六枝2000户、盘县6401户、水城县6344户、钟山区255户),截止12月5日已全面完工,完工率100%。其中: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2210户(六枝260户、盘县811户、水城县884户、钟山区255户);中央预算内投资第一批沼气项目4000户(六枝500户、盘县2000户、水城县1500);中央预算内投资第二批沼气项目8790户(六枝1240户、盘县3590户、水城3960户)。乡村服务网点任务46个,到位资金23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7万元,省级投资23万元)。完工28个,完工率为60.9%,预计12月底完成。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00-500立方米中温发酵大中型沼气池项目2处,省级中温发酵大中型沼气项目1处,常温大中型沼气池4处,省级农村清洁工程项目1个。

加强对年度全市2000亩土地出让金项目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于年9月底以前组织相关部门对该项目进行了市级验收。完成了年度全市2000亩土地出让金项目的规划、选点、实施方案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已于9月底以前通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

(十)积极抗旱救灾。全市投入抗旱人数10.96万人,抗旱浇灌面积23.58万亩,薅追增施恢复肥面积9.63万亩,病虫害防治面积57.04万亩,投入农业抗旱救灾资金230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0万元,省级资金60万元,市级资金11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046万元,农民自筹1043万元;出动技术人员指导10858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67万份,;现已改种作物4.49万亩(其中蔬菜2.47万亩,其他2.02万亩)。

(十一)开展农业执法。今年以来,认真组织开展春季、秋季农资打假集中整治、种子、农药、复混肥料、兽药饲料、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治理行动。全市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2568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08个次,检查农资市场893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3299户次,检查养殖小区、种植基地43个,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5件,共查获农资产品166231公斤,其中:查获主要农作物种子18032公斤、肥料148000公斤、农药199公斤。按简易程序查处3件,系水城县农业局办理;按一般程序立案查处36件,其中六枝特区14件,盘县16件,水城县1件,钟山区5件。这36件中,其中种子14件、肥料7件、农药2件、兽药5件、饲料8件,已结案29件,收缴罚没款6.197万元。

实行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与各县(特区、区)农业局农机监理股(站)签订了《二O一一年农机安全工作责任书》,各县(特区、区)农业局农机监理股(站)在拖拉机入户、年检审时与机主和驾驶员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签订率为100%。全市拥有拖拉机7954台,检验合格6713台,年检合格率为84.39%。全市拥有拖拉机驾驶员5256人,参加年审4530人,年审合格率为86.18%。

(十二)加强质量监管。加强“三品”基地监管及认证认定。检查“三品”基地二次,复查换证无公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农产品17个。申报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盘县核桃、水城猕猴桃),完成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证年审。

完成兽药抽样22个批次,收到检验报告12个批次,1个不合格、2个假兽药;兽药残留抽样2个批次,合格率100%。完成饲料抽检28批次,收到检验报告25个合格、1个不合格。其中:国家任务12批、饲料中违禁药品8批,饲料中蛋白原料8批。开展“瘦肉精”监测监管工作,共出动执法检测人员1067人次、检查养殖户376户、检查收购贩运户115户、检查屠宰场138个次、发放《严禁使用“瘦肉精”告知书》987(份),检测生猪尿样“瘦肉精”2819批,检测结果均成阴性。

(十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118个试点村(其中省、市级试点村5个、县级15个、乡级98个)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村寨道路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省级“整乡推进”试点乡——蟠龙乡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水城县百车河片区为代表的农村美好家园建设得到了省的肯定。5个省市级试点村全面通过验收,其中月亮河村和前进村被评为省级试点先进村,并获得了以奖代补资金各20万元;新增的省级试点村——玉舍乡海坪村(省农委扶贫点),今年所实施的项目全部按计划进行,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省级“整乡推进”试点——蟠龙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省级投入200万元资金,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市县整合的400万元资金项目,已全面完工,整个项目可望按规定在明年3月份全面通过省级验收。

(十四)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搞好信息宣传。采集、编发《农业工作简报》、《市农委“三个建设年”工作简报》共计99期,通过市门户网站、农业信息网、凉都新农村网信息700余条,农业宣传稿件被市委市政府的《信息》、《政务信息》、《信息专报》、《政务动态》、《应急工作简报》、《应急工作快报》等采用60余篇;中央省市主要媒体刊发农业正面宣传报道100余条次。贵州省电视台播出农业新闻60余条次,电视台播出农业新闻200余条次。全年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活动共计7次,发放各种农业、畜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用技术及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手册2万余份。接受咨询人数4000余人次,同时还无偿发放蔬菜种1000包、草种30公斤、农药300盒,切实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围绕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和完成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如《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和农村妇女创业调研报告》、《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和《陡坡玉米地退耕规划》、《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拟草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等。

三是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成立了市农委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开展“四帮四促”活动领导小组和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组,明确工作分工,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一是以“三个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围绕发展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二是着力解决全市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走形式,突出特色;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各项工作规范化运作;四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设置了自身特色的争创载体,即:围绕三个目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值),抓好三项活动(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互助共建),实施三项工程(高产创建工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三大产业(提升粮食产业、畜牧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抓好党建扶贫工作。联系发箐乡实际情况拟定了-2012年度党建整扶贫工作计划。抓好党员的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全乡共发展党员15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5人。选出了20户党员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结对子帮扶对象,建立了贫困党员台账。抓好种草养羊工程的跟踪管理,在清塘村和发箐村实施,实施农户20户,完成了每户10只基础母羊的购买工作。实施完成肖唯能养羊场100m3大中型沼气池建设项目,马铃薯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70亩,杂交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示范项目200亩。安排了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发箐乡种养殖项目技术推广,完成绿肥种植2000亩,大蒜种植150亩,苦荞种植300亩,饲养土鸡4700羽。协调了10万元资金用于清塘村五、七组通组镶边公路建设,协调资金5万元用于乡计生站点的改建。积极向水利部门协调项目,申请资金20万元,建设蓄水池50口,每口30立方米。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了50万元的资金用于发箐乡发嘎至大坡公路建设,11月中旬项目已开工建设。

五是开展对外招商引资。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编制征集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农业项目的收集、筛选、汇总、项目库建设等工作,科学规划和编制一批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用于招商引资。共遴选招商引资项目33个入库,编制了《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简介》。市农委已与贵州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山林绿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贵州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营业部。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组建的黔润肉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与香港、澳门源富食品有限公司合资进行四个项目建设,其中香港源富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人民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灾害造成损失。年初遭遇持续低温雪凝天气,严重的雪凝灾害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4月底以来,全市又遭遇干旱少雨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据统计部门第二次预测,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66.85万吨,比上年减少14.05%。其中夏粮18.34万吨,比上年增长75.37%;秋粮48.51万吨,比上年减少27.94%。全市烟叶收购量在19万担左右,比计划24.1万担减少5.1万担,减幅达到21.16%。据不完全统计,共造成全市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4642.2万元,其中种植业损失52392.12万元,养殖业损失2250.08万元。

(二)农户受灾缺粮。据民政部门调查,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市98个乡(镇、街道)冬春期间需口粮救助人口共32.17万户103.63万人(其中:农村低保户12.91万户、33.38万人;其他受灾困难户19.26万户、70.26万人),缺粮人口约占农业人口244.78万人的43%。其中,全市需口粮救助1个月的有12.49万人,需口粮救助2个月的有14.81万人,需口粮救助3个月的有24.16万人,需口粮救助4个月的有20.29万人,需口粮救助5个月的有10.41万人,需口粮救助6个月的有21.48万人。

第6篇

一、主要工作

(一)、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学习贯彻,不断强化全社会科技意识。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全面总结了自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政策,确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科技进步中的责任,确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等,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广大公民、法人及有关人员了解这部法律,全面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局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一是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邀请全县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及人大、政协代表进行座谈。二是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小册子。三是利用网络和报纸进行宣传。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县科技进步意识和科技法制观念,必将为我县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科技服务,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1、积极推进科技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安排企业、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对接。举办科技合作活动前,详细了解企业的技术难题、需求和来访专家的研究领域及特长,安排企业和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对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如邀请省中药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专家到我县企业进行对接活动。二是牵线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一批科技型企业和我县重点合作高校进行科技合作互访,使这些合作高校进一步掌握我县企业情况和存在的技术难题,同时让企业了解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成果转化和科研开发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如海辰家饰有限公司与科技学院(电气学院)开展全方位合作,乌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省中医药研究所开展乌药有关项目的合作。三是推动校企共建研究所。推动部分企业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沪橡胶有限公司与青岛橡胶研究所共建“青岛橡胶研究所()合作研发中心”,利丰塑胶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工研究所共建利丰塑胶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四是积极参与中国校企科技和人才合作等省市组织的科技合作活动,增进企业与高校的了解。共技术难题需求25项,现场签约2项,十多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在现场展示。

2、强化服务,主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国家级科技项目20项:(1)、国家火炬计划项目8项:“利丰塑胶有限公司的:“新型安全玻璃用胶膜产业化”项目;药业有限公司:“7-氨基去乙酰甲基头孢烷酸”项目、“11a-基-16a,17a-环氧黄体酮绿色合成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圣达药业有限公司:“高纯生物素的制备产业化”项目;昌明药业公司的“ACT抑制剂赖诺普利关键中间体-NCLY”项目;成座椅有限公司的“智能记忆电动座椅”项目;银轮公司的“模块总成865”项目;永贵电器公司的“高速列车电力电子及光通讯集成传输装备”项目。(2)、按新标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银轮股份有限公司、新药业有限公司、圣达药业有限公司、药业有限公司、金字机械有限公司、宇灯饰有限公司、永贵电器有限公司、昌明药业有限公司、成座椅有限公司。(3)、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金字机械电器有限公司的“节水型储污罐式高速列车污物处理系统”无偿资助65万元。(4)、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永贵电器公司的“高速列车电子电力及光通讯集成传输装备”项目。(5)、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昌明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夏建胜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害有毒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省级各类项目28项:(1)、省科技重大专项4项:昌明药业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的《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在精细化工生产中的应用》项目列入度省第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计划项目中的重大项目;圣达药业有限公司的《生物素关键中间体(内酯)》项目列入度省第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计划项目中的重点项目;药业有限公司的“激素类原料药关键中间体绿色合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获70万元资金扶持;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植物源新型抗氧化剂番茄红素开发利用技术与中试”获40万元资金扶持。(2)、列入省富民强县计划项目1项:县茶叶产业体系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获资金扶持50万元。(3)、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成座椅有限公司,获资金奖励5万元;(4)、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项目1项: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共建的中试基地,获资金扶持30万;(5)、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昌明药业有限公司的“省昌明药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宇灯饰有限公司的“宇节能灯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皇药业有限公司的“皇中成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金字机械有限公司。(7)、省科技型企业5家:县安普特电器有限公司、县富华塑胶有限公司、大自然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沪胶带有限公司、鸿盛原汽车用品有限公司。(8)、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康能公司的“200亩油茶新品种规模化扩繁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获资金扶持15万元。(9)、列入省级新产品8项:成座椅有限公司的“平地机座椅(9C-4449)”和“SG19型军用车辆座椅”;高斯特橡胶有限公司的“汽车座椅减振气囊”;永贵电器有限公司的“防爆连接器”;赛发迪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的““5”in“1”高空组合园林工具”;三星特种纺织有限公司的“聚酯单丝带式过滤布”和“亚克力纤维机织滤布”;德斯泰塑胶有限公司的“有机纳米蒙脱性PVB夹层玻璃中间膜”。(10)省特派员科技扶贫项目3项:雷锋乡人民政府的“茶果复合高效经营示范基地建设”、三州乡人民政府的“杨桐基地套种乌药基地建设”、龙溪乡人民政府的“山区水库网箱养殖香鱼的示范和推广”,获资金扶持16万元。

3、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培训和申报工作。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认定条件作了较大的调整,突出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规定了企业必须对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同时也规定所有高新技术企业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调动企业申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申报的通过率,一是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二是组织培训会,邀请了永浩审计事物所所长为企业解读该办法。三是做好上下沟通。年内我县有9家企业通过认定。

4、网上技术市场运行平稳,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难题、科技人才引进、科技项目招投标等服务。大力推动“科技信箱”建设,共完成管理点120家,社会及企业科技人员1200人,有效地提升科技信息交流质量和覆盖面。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做好专利工作

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契机,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深入企业了解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工作中的有关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4月29日,邀请专家(蓝专利事务所)为我县企业技术骨干进行专利知识培训。10月至12月,我局成功举办了县“南方杯”专利主题活动,通过专利知识竞赛、对专利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宣传奖励及文艺表演、现场提问等形式,提高全社会对专利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二是积极培育专利示范户和专利示范企业。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成座椅),共2家、新增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成座椅、利丰塑胶),共4家。三是积极引进中介机构,方便专利申请。在去年引进蓝专利事务所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南方专利事务所,加强了专利申请的力量,截止10月份,专利申请量236件,授权量已153件。四是设立公安联络室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全年参加市级综合执法一次,开展执法检查二次。

(四)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1、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有关科普工作政策,制作并购置了一批节能、种养殖、地震、反等内容的科普宣传挂图、折页、展板、书籍等送到农村,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科技进步。5月15日,在劳动路,与科协、计生局等单位共同启动县第五届科普节。年内共在南屏、白鹤、城关等地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5场次,发放科普资料8000多份,接受技术咨询500余人次。

2、科技特派员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科技特派员活动。认真组织学习省、市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县科技特派员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办法》、《县科技特派员例会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了县科技特派员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科技特派员例会,及时了解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动态,协调和解决科技特派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驻县各级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比较、有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今年来各级科技特派员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科技特长,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先后组织各类培训讲座67期,参加培训人员6017人次,发放科普资料9380多份,解决技术难题200个,促进实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同时,县特派员办公室也充分利用各种会议与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科技特派员工作典型与活动,营造良的工作氛围,在省特派员工作简报及《报》等发表相关稿件12篇次。三是做好项目示范工作,推动乡镇特色产业的形成。各级科技特派员,积极做好当地党委政府的科技参谋,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域实际,提出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科技示范项目,并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今年来已推广新技术新品种53个,实施各级科技项目22项,争取各级科研经费45万元,建立示范区规模1095亩,实现产值116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002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就业617人,使我县各乡镇都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产业,为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创新服务模式,引进“团队科技特派员”。积极探索“团队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方式。根据全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经济,如:我县与大学茶叶系、中药研究开展的团队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科技厅等7部门的联合批准,省中药研究所与我县的翔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科技服务框架协议,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与我县满园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报林业科技项目等。另外对全县的科技特派员按专业特长进行整合,组建科技服务小组,开展跨区域、综合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脱贫致富中的技术问题,年内在等地共组织开展“科技直通车”与“科技下乡”等各种科技服务活动7次,发放科技资料3500多份,接受科技咨询600多人次,得到了到老百姓的好评,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3、科技扶贫工作。发挥科技优势开展“联村联户连心”活动。今年我局结对帮扶村调整为龙溪乡后坪村后,局领导积极进村开展蹲点调研,主动与村两委沟通,交流思想,理清创业创新思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如群众反映的该村前几年种植了近万株杨梅,长势很好,但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只见开花不结果。3月28日,我局专门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卢秀友老师,到该村为广大村民传授杨梅矮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卢老师从合理施肥、整形修剪、化学调控、人工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商品化处理技术等六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梅矮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并到实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同时局机关干部认真落实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给每家联系户送上联系卡片和帮扶资金,建立联系档案,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逢年过节,还给每家联系户送上慰问物品。

(五)防震减灾工作

一是以地震站为载体,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二是结合“科技活动周”、“文化、卫生、科技”和文明社区建设活动,广泛利用报纸、电视、橱窗等开展防震减灾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三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专题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到有关单位授课,举办图片展二期,发放《家庭防震减灾常识》、《地震科普常识》等读物,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册,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所提高。四是根据《县地震应急预案》,制了《县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建立了地震灾害应急联络表,明确各责任单位联系领导和联系人。

遥测地震被省地震局评为“”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优秀站。

(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1、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五型机关”建设为契机,狠抓了思想政治、工作作风、业务能力、制度纪律等建设。进一步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善科技服务方式方法和服务水平。完善机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开展创安活动工作,措施有力,各项工作及时落到实处,一年来未发生各类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做好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是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审批机构职能归并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意见》文件精神,对我局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重新清理,(行政许可事项一项: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前置审批的审查;行政许可工作类事项三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申请与组建。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科技成果评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同时以“挂牌”形式设立行政审批科,报县政府审批。

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了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县科学技术局的相关信息,编制了《县科学技术局信息公开指南》、年至5月科技局信息公开目及信息公开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装订成册。

3、推行“四通工作法”。根据县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县机关部门中推行“四通工作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拓展“四通工作法”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总体部署,我局于8月15日至9月28日在全局机关开展推行“四通工作法”试点。对照“四通工作法”的要求,认真查找、梳理不合时宜的做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沟通、变通、直通、精通的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自觉做到深入基层求沟通,解放思想善变通,提速增效抓直通,加强学习促精通,全面提升了局机关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以及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建设。

二、科技局工作要点

1、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重点抓好“三库二员”建设。一是科技成果信息库建设。针对我县产业现状,搜集橡胶制品、产业用布、汽车用品、工艺品、机电、医化、保健品等重点行业的国内国际科技发展概况、最新成果,使我县相关企业找到差距,明确方向。二是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收集与我县产业相关的国内科技人才,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三是科研机构信息库。要进一步搜寻青岛橡胶研究所、东华大学纺织研究院、大机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与我县产业能及时对接的院所的信息资料,增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四是科技特派员。努力向省市争取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专家型”特派员,通过“科技直通车”等活动开展技术服务。五是科技信息查询员。组织一批兼职科技查询员,帮助经济实体开展各类信息查询,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得到需要的技术信息。

2、制订并用足用好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为自主创新建设提供政策保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在建立研发中心、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引进人才、特色产业基地等六方面有所突破。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科技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上级各类政策,积极帮助和支持企业申报各类各级科技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3、加强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申报。一是做大项目的总量。要进一步调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省、市项目的积极性,克服项目申报“手续繁、中标少”的厌烦心理,深入挖掘各类可申报的科技项目,形成项目“群攻”之势,力争多拿省、市乃至国家的科技扶持资金。二是突出项目支持的重点。县级科技计划项目要重点支持规模企业特别是销售近亿元的企业,找准项目的切入口,培育一批“亮点”项目,力争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使之产业化。

全年争取列入国家项目3项以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项以上。

4、突出研发平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建设,使之成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根据“政府扶持平,平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要求,加快公共科技基础条件、行业等公共创新平建设。

一是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既可以单独建立,也可以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条件尚不成熟的,可以通过合作、挂靠等方式。二是以行业为单位,尝试行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要立足行业实际,整合行业资源,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促进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共享。三是成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环境,提供平。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做好三地的技术洽谈和合作交流活动,组织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做好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设工作,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省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活动。

5、继续深入推进科技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着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组织好以“大院大所”为重点的重大科技合作活动,分行业(如机电、橡胶、滤布等)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校企对接活动和科技人才招聘会。

6、积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我县的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引导企业的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大胆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使企业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逐步接轨。逐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引进的科技人才成为部门或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允许高级人才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力争留住人才,让小利图大发展。二是探索建立科技人才的柔性引进机制。三是加强人才的管理。充分发挥外来人才协会的平作用,创造利于人才创业、适于人才生活的更优环境。

7、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突出抓好专利的申请和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对授权专利的奖励政策,积极培育专利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户,不断提高我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加大《专利法》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企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公安联络室的作用,加大专利执法力度。

8、加强科普工作。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结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宣传日等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根据不同时机组织四次以上科普活动。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9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初级中学10所,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小学251所(学校193所,教学点58个),幼儿园14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各级各类在校生38047人(女生17961人,少数民族8676人)。其中:普通中学高中1758人,初中8791人,职业中学高中1273人,小学在校生22397人,幼儿园(含学前班)3828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共2876人(在编2845人,聘用教师30人),其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0人,普通中学初中专任教师648人,职业中学高中专任教师72人,小学专任教师1632人,幼儿园教职工202人。全县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72.5%、87.8%、97.43%。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30958平方米,中学和小学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7.7平方米和6.2平方米。其中:经城建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有153间校舍33462平方米。

二、主要工作

(一)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为认真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局在总结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认真抓好落实,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以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三月文明礼貌月主要开展了好人好事、慰问军烈属和孤寡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等系列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广泛开展座谈会、报告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教师中认真开展向“黄、赌、毒”告别和以“爱岗、爱校、爱生、敬业、奉献”为主的师德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开展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认真做好省州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级体”的评选认定工作。同时,教育局还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教育活动,启动实施了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广泛开展了师德教风教育活动。教育局站在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通过周密细致的组织、指导,各项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日益规范、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严抓系统行风建设。

一直以来,教育局都本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开展对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原则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廉洁奉公的作风,为基层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一是教育局继续在机关实行上班签到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规章制度,加大对干部职工的监督检查,在机关和学校启动实施问责制和“三项制度”,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二是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和经常性检查,监督教育经费使用,减轻群众负担,保证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半年来学校没有出现乱收费和违规使用义务教育经费现象,2010年上半年得到“两免一补”资金517.59万元,其中:免费教书138.38万元(小学22397套,补助金额75.8万元,初中8791套,补助金额62.58万元);补助寄宿生活费379.21万元(小学补助人数6117人,补助资金152.93万元,初中补助人数6034人,补助资金226.28万元)。得到中央、省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务费(含免杂费资金)416.8万元(中央333.44万元,省83.36万元),其中:补助初中8791人,资金164.8万元,补助小学22397人,资金252万元。已全部按要求落实到学生手中。三是跟踪监督好对县二中教学楼、逸夫中学综合楼、职中实训楼、各中心校危房改造等教育项目的招投标等程序,防止暗箱操作,保证了项目的正常启动实施。四是做好各种考试试卷的保管保密及监督工作,保证各种考试的顺利进行。五是严肃办案规则,做好各种案件的查处工作,上半年以来,教育局纪委共接受群众来信来访9件,全部作出了答复和处理,维护了广大教师和群众的权益。

(三)认真组织并顺利通过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检查。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的通知要求,县被列为2010年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县之一,教育局按照《云南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和《云南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规定,当好县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按照6项A级指标20项B级指标的要求,依照县乡人民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法定职责,对照检查落实,逐一完善各种档案资料,将“四个一票否决”作为工作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得以巩固,政府办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融资模式基本得到建立,各项指标达到了要求。并经报州人民政府复查通过。2010年6月14日至17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按照“听、看、查、议、反馈”等6个督导评估检查程序,对县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评估检查,认为县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重教意识强,教育地位得以提升,教育优先发展得到落实,教育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各项指标已达到要求,教育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认为县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已达到合格县标准。

(四)全面组织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今年以来,教育局在去年组织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安装调试项目设备,继续组织了5批100余人次参加省州组织的培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充分发挥项目设备在教学工作中的功用。健全和完善了各种内部管理制度,检查整改学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维护保养各种设备,并根据州上的要求,建立了县教育局网站平台。今年4月初,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按照项目要求对全县263个项目点进行了全面检查,认为我县领导重视,设备安装调试使用正常,充分发挥了设备的功用,通过了验收。

(五)促成举办“爱心圆梦”捐资助学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和敏感话题。全州2004年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后,我县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许多优秀教师和学生都外流,致使我县高考质量滑到了最低谷。今年以来,我县采取了较为有力的措施,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抓好高中管理、教学研讨等课程管理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在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当好县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促成举办“爱心圆梦”捐资助学工程,积极动员全社会捐资助学。同时,教育局还积极修改完善各种奖励方案,调整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大面积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拉开教师收入差距,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我县优秀学生就地入学,用资金、感情留住优秀教师。

(六)继续举全力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

教育局以高度的责任感,采取多种措施始终把“两基”巩固提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落实。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学生入学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二是为确保“两基”各项指标达标,年初,教育局与各乡镇中心学校签定“两基”工作目标责任书,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定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加强管理过程的督查与指导力度,配合县人大、县政协对教育工作进行视察监督、指导,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努力抓好农村成人教育、扫盲工作、职业教育,开展了“无文盲乡村”活动,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努力,全县2007学年有7--12周岁适龄儿童22094人(含隔年招170人),已入学21894人,入学率99.86%,巩固率99.04%;13--15周岁适龄少年9294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9323人,毛入学率100.31%,巩固率97.83%,相关硬性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七)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半年来,教育局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抓好教师履职晋级培训考试的准备工作;二是认真抓好学历教育培训,积极动员教师参加成人高考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时与云南师范大学、省广播电视大学联系在县职中设教学点,方便教师就读,为我县初、高中合格教师提供条件。三是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我县在积极开展对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四是为了切实发挥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作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教育局从今年5月份起,开展了计算机全员教师培训,目前已组织培训5期116人。

(八)狠抓教育科研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活动永恒的生命线,教育局把教学管理纳入中心工作认真抓好落实。一是继续采用教学目标管理,与学校签订目标,细化目标和责任,在教育系统基本做到了个个有任务,人人有指标,增加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二是认真组织人员下乡开展送课下乡,讲座,听课、评课活动,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指导。三是加强中、高考的研究与指导。制定了本县中考复习工作意见,组织教师参加了省中、高考研讨会,组织了全县的中考模测,出台了本县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意见,加强了高三复习迎考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召开了本县两次高考研讨会,组织高三学生参加了省两次模拟统测,并对统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本县的高考复习备考工作。三是加强教学用书管理,开齐课程,订齐教材,严禁非法出版物流入课堂。四是积极推广普通话校园语言工作,要求学校要充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要有制度和措施,努力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由于工作思路清晰,目标适当、跟踪检查到位,今年普通高中取得了优越成绩。今年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学生有577人,全县高考上线328人,上线率55.6%。其中:上本科线124人(一本18人,二本58人,三本48人)。高考文科状元573分,理科状元568分,均属一中考生;上专科线204人(一专44人,二专84人)。职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有116人,上线60人,上线率51.7%。

(九)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创建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半年来,我们把学校安全管理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大小会议必讲安全,干部下乡必查安全,目标考核必究安全。做到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组织到位,工作到位,督查到位,经费到位,半年来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基本形成,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没有发生不安全事故。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使学校安全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3月初制定了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计划,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和安全工作重点,制定安全工作措施,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校校抓安全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学习安全教育阵地,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校安全简报、宣传画、宣传窗、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安全例会、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途径,把《国家安全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省、州、县的安全检查制度等相关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到学生、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发出宣传材料9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4000余份、悬挂横标30余条,提高了社会、群众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学校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教育防堤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即建立了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安全工作检查制、安全工作教育制、安全工作报告制,下发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充分发挥部门的积极性,主动争取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使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六月安全生产月”开展安全常识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安全,全面构筑社会化安全防范体系。五是齐抓共管,群防群治。为使学校有一个宽松安全的育人环境,积极主动与公安、卫生、工商、文化、综合治理等部门配合,三次深入学校开展了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专项检查,对学校小卖部和学校周边商店,对“三无”产品、过期霉变食品、学校从业人员健康证、卫生许可证、上岗证及传染病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有效杜绝了师生食物中毒等安全事件的发生,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六是立足防范,变“睹”为“疏”。在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开学初,组织人员对全县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了寄宿制学校、各中小学危房、再建工程,食堂、供电设施、消防、交通安全、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师生宿舍、学校周边环境等设施和场所,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七是结合季节和地区的特点,针对我县安全工作实际,拟定下发、转发了17个安全文件,切实督促,指导学校扎实开展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十一)严格规范组织完成招生考试工作。

各种考试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学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对教师教育过程检测的重要依据,因此,组织好各种考试活动,是稳定教育秩序,客观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关键。在各种考试之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组织学生学习招生政策,利用电视、广播、简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招生工作宣传,让社会、家长、考生了解今年的招生政策,在中、高考报名和组织各种考试中长期挂出举报箱、专设举报电话和招生咨询电话,坚持按政策、规定、简章要求办理,严格把关。为使考务工作有章可行,教育局制定了《县各级各类考试考务管理处罚规定》,并把各种考务职责编印成册,发放到考务人员手中。在体检工作中严肃纪律,坚持标准,采取封闭式体检,减少干扰,坚决杜绝、错检、漏检现象。由于坚持原则,规范操作,使得全县今年上半年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高考、中考、中小学非毕业年级统测都得以顺利进行。

(十二)大力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认真抓好县二中搬迁、逸夫中学扩建、职中实训楼和县一中规划改造建设,通过大量有力的规划、图审及相关前期工作准备,委托云南文山五兴公司邀标,于5月30日对逸夫中学综合楼、二中教学楼和职中实训楼项目进行开标,中标价分别为969.56万元、575.26万元、340.84万元,目前已完成各种前期工作准备,正在进行施工。县一中规划改造工作目前正在由文山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待规划方案报经县委政府讨论后组织实施。二是要积极争取资金,全面规划逐步排除危房,确保学生安全。组织实施2007年危房改造项目共投入资金367.07万元,其中:指令性计划302.57万元,指导性计划64.5万元,排除我县江牛小学等11所学校危房,排除危房5189平方米,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2010年危房改造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59.54万元,规划排除县一中等8校危房,计划排除危房3701平方米,现在鸡街乡太坪小学、魁龙小学、兴街大梁子小学已改造竣工交付使用,洪水沟小学在建中、其余学校项目还在进行前期准备。

(十三)按要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和州教育局有关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文件精神,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县教育局从5月12日开始,在全县教育系统内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目前,教育局正按照制定的方案,以“十个一”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学习讨论阶段活动,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各项学习工作任务。目前已按程序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查找问题。

教育局在抓好以上十三项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抓好扶贫、教育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认定、教师招聘的前期准备等各项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危房面积较大,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给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全县共有危房面积37610平方米,约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25%,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以改造。特别是中学和半寄制学校校舍严重不足,这些学校房屋陈旧、木料腐朽、墙体倾斜、教室阴暗潮湿,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给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由于我县经济起点低,基础差,自给能力低,投入严重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二)“两基”巩固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县经济基础低,学生贫困面大,虽然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有部分贫困生不能安心读书,加之现在就业十分困难,读书出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许多家庭感到读书无望,因此,在孩子读书方面家长不太重视,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的现象仍然突出,学生巩固任务十分艰巨。

(三)高中教育的“瓶颈”难以突破。我县的高中教育去年滑到了历史的最低谷,优秀学生和教师外流严重,高中招生困难重重,虽然教育部门和县委政府都花费了许多精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一、二中也加大了招生宣传,但是由于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当长的周期,加之当前两所高中的校舍改造任务都很困难,特别是二中搬迁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我县高中教育在一两年内是难有明显成效的。

(四)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教学水平不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偏僻,许多优秀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全县只有在内部将教师层层拔高使用,教师学历不高,文化层次偏低,高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同时,许多边远山区教师由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的比例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部分转正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五)全县教育负债累累,影响教育正常运转。县通过“普六”“普九”和普及实验教学,负债修建学校、购买教学仪器,教育欠款累计达2300万余元,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教育局正常的工作运转。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教育局将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要点,逐项对照检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有力的工作方式争取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在抓好各项常规工作落实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出色的完成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深化教育改革。县于2004年组织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按照聘用合同时限规定,今年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任期已满,教育局将拟定方案报请县委政府审批后组织招聘校长、中层领导和全员聘用教师。

(二)抓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督促做好县二中教学楼、逸夫中学综合楼和县职中实训楼建设工程进度。二是监督和跟踪危房改造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三是积极争取资金,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寄宿制学校校舍和设备建设,扩大半寄制学校办学规模,减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三)继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按照《县2010年至2015年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好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紧紧抓住当前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全面准备好今年教师节期间的各项活动。起草好各种表彰方案和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认真总结几年来的成绩,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和下年的具体工作意见。

(五)加大“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力度。全面做好学生情况普查,摸清底数,认真总结以前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送子入学的热潮中,确保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两个刚性指标达到要求,全面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