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鲁迅的故事

鲁迅的故事

时间:2022-07-06 01:4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鲁迅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鲁迅的故事

第1篇

读了《鲁迅爱书的故事》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鲁迅爱书的故事>;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幼年时期的鲁迅,十分爱护书,看书前总会把手洗干净,小心翼翼地捧着书,专心致志地阅读起来。成年以后,鲁迅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乐趣和事业。靠一些简单的修书工具,把书修好。所以鲁迅珍藏的书没有污损、破散的情况,他乐意把书借给别人,但归还是看到破损,会不高兴的。鲁迅还主动把书送给友人、寄出去时总是仔细包扎妥贴。

我和鲁迅来比真是有天壤之别。我每次买完新书,先是把它阅读一遍,看完后随手扔在书架上,当要去找某本书时,都是找了半天才找到。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借我一本作文书,我拿到书开始阅读起来。吃饭时,我把它拿到餐桌前边吃边看,结果我一不小心把汤打翻了,把书弄得既湿又油,可我却满不在乎, (只)拿到了阳光下晒一晒就塞进书包,准备还给她。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拿出早已破散了的作文书递给她,她看了气得直朝我翻白眼。从此再也没有人借书给我了。这就是我读书的最大缺点。

从今以后我要好好保管书,不让它们有半点破损之迹。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爱惜书、爱修书、爱买书的人。

第2篇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做“压岁钱”。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五年级:无名英雄2

第3篇

摘 要 阿长这样一个或有或无而又无从考证的农村妇女,平常得连外貌都没有可写,甚至连名字的来历也无从考证,而又那么粗俗落后,却为何屡次出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鲁迅那值得怀念的童年生活中呢?本文通过对时代背景和初中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这样一个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

关键词 鲁迅 阿长 老师 母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结合鲁迅的童年生活来引导大家理解这个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鲁迅在文章里对阿长在他童年生活中的影响也有所提及。如长妈妈在鲁迅小时侯曾因相传百草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而讲过一个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心理,引发了鲁迅进入幻想世界的强烈兴趣,开启了鲁迅去探索神奇世界、探索另一种人生的大门。1887年,7岁的鲁迅开始跟从远房的叔祖父周兆蓝读私塾。每天除了练字,常读的一本书是历史书《鉴略》。但小小的鲁迅感兴趣的还是先生收藏的绘有插图的《花镜》和《山海经》。他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坐在先生的小园子里读《山海经》,那些神奇夸张、想象力丰富的图画,令童年的鲁迅惊叹不已。而远方的叔祖父却极少给好奇的鲁迅讲解其中的故事。鲁迅拿着问题去问博学的寿镜吾老师时,老师没有回答,“似乎很恼火,脸上还有怒色了”。可在孩童心里,越是他不知道,别人不愿意给他讲的事,他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想知道。当然关于这些故事阿长也是根本就无从知道的,而“我”也从来没有指望阿长可以给我什么解答。所以当她也来问《山海经》的时候,“我”甚至都不愿意和她讲”。可后来放假回来的阿长却给“我”带回了别人不愿意帮“我”解答,也不愿意帮“我”去买的《山海经》。讲到这里笔者引导学生拍了一个短剧――阿长买《山海经》。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连书名字都不知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阿长跑了多远路,怎样和别人去描述叫错名字的书,怎样去忽视“文化人”对待她这个乡下人的蔑视等等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买到后阿长的表现却只是轻描淡写。通过表演学生看到了阿长买书的艰辛。在少年的鲁迅迷茫、充满渴望而又被忽视的时候,阿长主动走进了鲁迅的情感世界,买书,圆梦,情谊殷殷,这完全出于对孩子真心的爱护与体贴,这个时候的阿长给予了鲁迅母亲般的呵护,这里的阿长是母亲。

另外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屡次提到阿长给作者要求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俗气的习俗,如新年开头第一句要说“阿妈,恭喜恭喜”,并且还要吃凉凉的福橘。这些希奇古怪的习俗都在少年鲁迅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鲁迅对中国封建习俗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最初的记忆,这些也丰富了鲁迅最初的原始的文学积累。这些故事在鲁迅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如在《祝福》中关于鲁四爷不让寡居的祥林嫂去碰那些祭品以及祥林嫂后来把省下来的钱去捐了一条门槛。这里的阿长是“我”接触中国落后习俗的老师,她给了“我”日后鞭挞封建社会的一条鞭子。可如果我们只分析这些,那这个人就不是阿长了。阿长在睡觉时在床上肆无忌惮地摆出“大”字,与人切切察察,她那些麻烦的规矩和听起来有些“玄乎”的故事,这些都让阿长蒙上了一层灰色,这样的粗俗与落后的女人,让人实在“不大佩服”,甚至讨厌、怨恨。那鲁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样的一面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文学的常识,即在创作中需要文学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同。生活的真实需要我们原封不动地把生活再现。可文学的真实不同,它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真实进行加工再创作,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阿长或许让我们讨厌,或许在生活中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但这样的阿长符合了那个时代农村妇女身上的种种特征,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在阿长身上有了真实的投影。也有了那个时代一些国民的劣根性,也就有了人性复杂的一面。阿长既然从生活中走来,带了这些缺点倒更增添了几分人物的真实感,作者尊重了文学的真实。《朝花夕拾》不是小说,不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也不是史传文学,要求真实地再现特定时代的人文精神。这里的阿长是真实且被赋予情感的,她代表了一个鲁迅生活中不识字的典型农村妇女形象。

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这样一个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她丰富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她那些希奇有趣看似有些荒诞的故事,某个程度上开启了鲁迅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所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很长一段跨度的阿长,才屡次地出现在鲁迅文学作品中风格相对教轻松的《朝花夕拾》中,就像是艾青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来怀念大叶荷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其中和阿长有关的片段看成是鲁迅对这位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的怀念。

参考文献

[1] 潘旭澜.的艺术[A].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C].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

第4篇

【关键词】台静农;乡土小说;《天二哥》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0-01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这一流派,是在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写作倾向,同时克服了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形象”的毛病。乡土小说流派开拓者为鲁迅。

在所有的乡土小说作家中,台静农与鲁迅的关系是最复杂的。他是鲁迅的学生。“台静农在北大听鲁迅讲《中国小说史略》和《苦闷的象征》,获得了许多文学史和文学创作的知识,增强了对写作的兴趣。”①当台静农的两本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于1928年10月和1930年8月作为《未名新集》之三、之六先后出版时,台静农诚敬地在这两本小说集内页上分别写道:“试作呈鲁迅师”。

他是鲁迅扶植的社团成员。1925年8月,李霁野、台静农、韦素园等人拜访鲁迅,“当晚商定成立‘未名社’,其成员除鲁迅外,尚有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韦素园、韦丛芜。”②

他还是鲁迅的至交好友。1932年11月,在北平的鲁迅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信中诚恳地写道:“我到此后,紫佩、静农、霁野……皆待我甚好,这种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势利之邦是看不见的。”1933年1月26日致台静农信中说:“申年元旦开笔大吉并祝静农兄无咎。”③

台静农的12篇乡土小说中,真正学到鲁迅小说的地方,在于书写场面、造成比较深沉的意境、表现作者对乡间人性的深刻审视在短篇小说《天二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小说所营造的深沉意境和所表现的对乡间人性的深刻审视,首先是通过结构来实现和传达的。这篇小说是通过倒金字塔结构和二幕剧本来营造深沉意境,表现作者对乡间人性审视的结果――淳朴的民风、愚昧的思想和凶残的人性。

倒金字塔结构是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天二哥》是要反映出乡间百姓的淳朴、愚昧和凶残。所以,塑造“天二哥”这一人物形象不是最主要的任务,天二哥正面出场的部分就没有放在小说开头。小说开头内容全靠人物对话构成,这一部分虽然没有写天二哥,却成为整篇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

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天二哥”这一人物形象有两个意义:一是线索性人物;二是象征性人物。作为小说,必然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而天二哥的故事可以充分反映乡间百姓的淳朴、愚昧和凶残。作为次要的部分,天二哥的故事放在了开头人物的闲谈之后。天二哥醉打小柿子的故事是塑造天二哥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展现了天二哥的蛮横、愚昧、凶残和欺软怕硬。但还不完整,所以在小说又交待了“天二哥”这一名字的由来。他“打了警察两个耳光,就迅速地跑了”,“从此以后,他们就叫他‘天二哥’”。

另外,发现该小说倒金字塔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小说的最后加这样一句话:“据说是,正在鸡鸣丑时。”小说开头写了说书人吴六先生的议论:“……你看,常言道:‘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你看……”鸡鸣丑时,是四更天。”结合小说开头吴六先生的这番议论,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天二哥可以逃过三更的惯例,但毕竟没有活到五更,增加了意境的深沉感。

从整体上看这篇小说,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人物对话多。这篇小说基本上是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在这方面与剧本是一样的。

首先,剧本化的写法让读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在看客的位置上。处于旁观者角度上的读者,能够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冷静地欣赏整个故事、分析每一个人物、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很敏锐地感受到平淡故事中的深沉意境。其次,剧本化的写法淡化了时间感,强化了空间感。小说中没有任何表示时间推进的语言。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固定空间中人物的悲欢,这个空间就像一个舞台,时间被定格了。正因为这样,鲁迅的乡土小说更像故事,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台静农的乡土小说更像生活,虽然平平淡淡,但是“生活、思想、艺术这三个方面在他作品中融合得比较和谐,比较自然,构成了朴实、亲切、单纯而又凝练的风格”④。

注释:

①商金林.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论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J].北京大学学报,2002(3).

②严恩图.台静农传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5(3).

③申年:应该是酉年,鲁迅于2月12日为此处更正.

④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增订本)[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8(1):66.

参考文献: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增订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2]董炳月.台静农乡土小说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2).

[3]商金林.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论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J].北京大学学报,2002(3).

第5篇

座右铭是古代训诫文字的一种,多放在座位右边,天天都可以看到,借以鞭策自己,因此称作 “座右铭”。现在泛指用来激励或提醒自己的警句格言。如一个人的座右铭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告诫自己要守信用。请同学们晒出自己的座右铭,说说它对你的启发和帮助。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故事吧!

【经典故事】

鲁迅刻“早”字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使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当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当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正直、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给鲁迅留下深刻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进。

【推荐理由】

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少年时信守诺言,提醒自己事事早,时时早的经典故事。

为什么要有座右铭?因为鲁迅的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鲁迅先生立志要早起,不要迟到。座右铭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激励自己,改掉不好的习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座右铭不是光在桌上刻刻,或是嘴上说说的,它需要你付出实际行动哟!

【佳作示例】

我的座右铭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实验学校五年级 周怀东

座右铭是人生中的指南针,它会引导你走正确的路;座右铭是黑暗中的一盏灯,它为你照亮前方的路;座右铭是一把撑开的伞,它帮你保护心灵免遭风吹雨打。而我的座右铭就是――坚持就是胜利!

因为我相信,只有坚持者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在命运暴风中奋起!

爱迪生――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在发明的时候,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坎坷,但是从不轻言放弃,他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他在发明电灯的时候遇到许多挫折,可是,他从不半途而废,材料不够,他就去买;谜题没解开,他就日思夜想,常常废寝忘食。这样一天又一天……终于,他成功亮起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经过努力,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坚持就是胜利!从那时起,我就把“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牢记心间,当成我的座右铭,激励我前进!

有一天,我在写作业。当天的作业真不少,我不禁加快了速度。可当电视里传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声音时,我的心思却跑到了青青草原上的羊村里,虽然我身在写作业,但心不在焉。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恶魔说:“别再为作业困扰了,去看电视吧,这样你会很快乐的,作业一会儿再写吧!”另一个是天使的声音:“不要被电视所迷惑了,坚持就是胜利,写完作业再看吧,这样你会感到很轻松。”我的心里一团乱麻,左右不定,思想斗争了一会儿,我想到了爱迪生,想到了坚持。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写作业。

后来,这次作业还被老师当做认真的典型表扬了。我心里呼了一口气:啊,座右铭,谢谢你!从此,我更加坚信:坚持就是胜利!

【推荐理由】

小作者排比加比喻式的开头很有气势,座右铭,抽象的词语在生动的比喻中形象了起来。接着,小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座右铭,那就是“坚持就是胜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坚持?是爱迪生的故事给予的启示。在生活中,当遇到想半途而废的事情时,是座右铭激励小作者挺过难关,获得成功。本文写作思路清晰可见,用词准确生动,首尾照应。

【座右铭超市】

1.有志者,事竟成。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4.浪费生命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名人座右铭】

1.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座右铭是:“不媚俗,不,不媚权贵。”这显示出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

2.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3.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第6篇

那么,到目前为止,大致出现了哪些说法呢?又主要有何不妥?一是“故事说”:只是叙述一个故事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我们知道,鲁迅的文章向来没有闲笔,作为大写特写的一个故事,更不可能没有深意。二是“心理说”:就是反映儿童又喜欢又害怕的心理。这两种心理都可能有,但不可能是作者要着意表现的,尤其是后者,否则“乐园”就会大打折扣。三是“求知说”:这类“异端邪说”,正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东西,是知识的一部分。好奇而又缺乏识别力的儿童,对未知世界尤其是带有刺激性的东西,确实会有了解的欲望,但作者写这个故事,绝不是为了宣扬这种所谓的知识本身。四是“神秘说”:给百草园抹上神话色彩,增添了神秘感。神秘感,是会有一点,可神秘的价值好像依然是“神秘”的。五是“对比说”:不识字的长妈妈尚且懂得要满足儿童好听故事的需求,这与塾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却怒而不答形成对比。长妈妈和寿镜吾先生,都是作者很敬重的人,怎么会特意要厚此而薄彼呢?六是“批判说”:意在批判封建迷信,批判封建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封建迷信,倒不如说是神话传说;即便有迷信的成分,那深刻的寓意也是不容批判的;更何况作者写得有声有色,精彩动人,丝毫不见贬斥之意。七是“吓唬说”:好让他不到“长的草里”去玩。这倒很可能是长妈妈的部分本意,不过,说是“关爱”似乎更妥当;而这个故事给作者当时的感受和以后的影响,却是长妈妈所始料未及的。八是“教益说”:启发他认识“做人之险”,突出教益――“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说长妈妈能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实在是抬举她老人家了,恐怕连她自己都不能认可。

如此等等,好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到底该怎样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呢?我们觉得,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长妈妈的本意。

作为保姆,她首要的任务是对孩子的安全负责。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让他不要到“长的草里”去,因为可能遇到赤练蛇;二是让他不要与陌生人打交道,以免被拐走,甚至被“美女蛇”吃掉,因为长妈妈不会怀疑美女蛇的存在。她之所以“不许我走动”(《阿长与山海经》),大概就是出于这些考虑。现在,写到百草园,写到童年生活,就不由得想起长妈妈,想起她讲的故事,想起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不禁充满了温馨、感激与

怀念。

第二,鲁迅当时的感想。

“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尽管这种感觉很朦胧,很肤浅,甚至还伴着恐惧,这种想法很天真,很幼稚,甚至还有点荒唐,但对他以后人生道路的积极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鲁迅的现实体验。

“直到现在”,显然是联系现实。去厦大之前,鲁迅已屡遭多方暗中毁谤与公开的造谣中伤,现在刚到这里不久,又与金钱至上的校长林文庆发生了冲突。这一切都让他实实在在地领教了“做人之险”。“总还是没有得到”,意味着一直在苦苦寻求;“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已然成了鲁迅心目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没有遇见”的“美女蛇”,只存在于那虚幻的故事中;而特别加上一句“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看似画蛇添足,匪夷所思,实则话中有话,弦外有音,意思是“美女蛇”就隐藏在熟悉的声音里,熟识的人之中。

第7篇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第8篇

近来,我看了一本书——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风雨故园”。

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鲁迅童年的事情。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被皇帝点中的翰林,全家都以此为荣。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后来他的爷爷犯了罪,被抓到了京城,判了个死刑。从此,周家败落了,鲁迅父亲的病也就因此越来越严重。鲁迅从此“家、三味书屋、当铺”来回跑。在这期中,鲁迅也曾想过从此不读书,因为他想到了他的爷爷、子凌公公(鲁迅的长辈,考了一辈子,结果连秀才都没考上,最后变疯了)、父亲、三味书屋的寿先生都读了一辈子的书,结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但是,鲁迅的父亲就希望他们三兄弟能读好书,将来好给周家增光。结果真的给他盼到了,鲁迅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成了中国的主将。

了解了鲁迅的童年,我觉得看《朝花夕拾》也就比原来更易懂了,因为我已经初步了解了鲁迅——这位伟人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再加上一头一尾的小引和后记,一共有十二篇。刚开始看这本书是一页一页、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接着看,但后来我发现有几篇文章太深奥了,我根本看不懂,所以只好跳过去不看。可是有些文章,就好比《狗猫鼠》吧,我虽然可以从文中看出鲁迅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但是我却看不到更深层的意思——《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还有,《无常》我根本看不懂,但是,我可以从导读中理解一点意思,主要还是为了讽刺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在“风雨故园”里,我真的看到了《父亲的病》中所说的那样“要原配的蟋蟀一对”,还有更离谱的呢,要什么了生三年霉的豆腐渣熬成灰,什么三年的陈仓米……唉,那些“名医”真是想得出什么说什么啊!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也反映了旧中国的科学、医术的落后和平民的愚昧无知。

第9篇

读后感网权威《故乡》读后感800字的范文,更多《故乡》读后感800字的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故乡》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完鲁迅先生的《故乡》,我顿时觉得有些失落。鲁迅的儿时好朋友闰土,经过漫长的时间不见,竟与鲁迅存在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刚要与闰土再见面时,鲁迅是多么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记忆又从新浮起。可见到闰土后,却发现闰土与他疏远了,鲁迅感到非常难过,也为这个间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闰土也并没忘记和鲁迅儿时的快乐时光,只是他觉得不能像儿时那样“不懂事”,他们有着阶级的差异,在那时,他们有着大人们所没有的天真。仔细品味他们的话,小时候的“闰土哥”“迅哥儿”以及长大后的“闰土哥”“老爷”这其中有着多么微妙的变化啊!变的是闰土,他忘记了童年的真诚的友谊,这样,他就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

在我的抽屉里,有一张全家福,是在我五岁时候在家乡照的,在这张照片里全家都站着台阶上,唯有我一人坐在最前面坐着哭,这是多么戏剧的一幕!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小时候我在家乡,没几天就和一个小孩混熟了,当我们要去照全家福时,我想带他一起去,大人们不同意,原因很简单,他和我不是亲戚。但是我偏要带他去,最后我被大人们硬拉到那里,而我的伙伴也被他的父母留在家里,在照相的时候我坐着大哭,偏不站起来。于是,这一幕就被留在了相片里。后来听大人们说起这个故事,我暗自冷笑,没想到那时的我竟会这么“仗义”。

有一次,爸爸想带我去见这个儿时的伙伴,我提不起兴致,更不想去见他。过去这么久了,现在的我对于这个儿时的伙伴,早已不认得了,虽然这在我的脑海有留下几个残碎的模糊的画面,但我们也好像有一道看不见的墙给挡住了。这比起鲁迅来,我真感到惭愧。我就如后来的闰土,但我可以猜出,就算现在见面,他也不认得我了,两人见面,还能像小时后那无话不谈吗?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鲁迅那时的阶级差别,但是我依然也忘却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因为我不能像鲁迅一样对朋友念念不忘?还是我变得冷漠了?后来我才明白,我在心中没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就只记得曾经有个玩伴。但鲁迅在心中对闰土有着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个回忆使他时时记得自己的这位朋友。

我们也在心中有着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也是我们的希望。只要我们在心中有个希望,不放弃它,这便是我们向前的动力。让我们牢牢记住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第10篇

一、“异想天开型”资源

案例1:《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中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询问”

师:对大山来说,这一声狼嗥意味着什么?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野性的呼唤,意味着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师:作者在第4―6小节,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请思考,人与狼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人对狼的恐惧和狼自身的恐惧。

生:就像《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小偷的关系。

师:……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显然没有料到学生的思维会跳跃到《天下无贼》中的傻根身上。课堂教学中,那些喜欢异想天开、思维跳跃性极强的学生,往往会对学习内容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应。

二、“节外生枝型”资源

案例2:(学习《阿Q正传》)“我知道答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阿Q的经历,探索他的精神世界。

生:老师,我知道《阿Q正传》讲的是“精神胜利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阿Q!

师(愣了一下):很好,我们将从课文中来具体理解。

师:(继续原来的教学程序)……

从这个片段中看,学生的“节外生枝”给了老师一个很大的“意外”。我已经知道“精神胜利法”了,怎么办?一些学生知识面较广,他们往往给课堂带来更多的创新契机。

三、“最佳突破口”资源

案例3:“不喜欢鲁迅!”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药》,大家对鲁迅应该很熟悉了,喜不喜欢鲁迅呢?

生(齐):不喜欢鲁迅!

师(一愣):不喜欢?

生:不喜欢。

师(赞同式的点头):原来大家和我一样!我上高中的时候也很不喜欢鲁迅,现在想来,是因为我那时候不懂鲁迅啊!现在,我们就要一起来分析鲁迅的小说,一起来读懂(板书“懂!”)鲁迅!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像我现在一样喜欢上鲁迅的!

生(很多表示赞同):可能我们真的没有读懂……

该案例中,老师的导人和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冲突”。很多时候,学生的真实观念可能与老师不同。如何抓住师生在这一处的分歧,将是这节课上生成性资源带来的严峻挑战。

四、“锦上添花型”资源

案例4:《我的五样》课堂讨论片段

师:“作者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样时,大家有没有料到是笔?”

生(纷纷表态):没有。

师:“为什么会想不到呢?”

生:“是啊,毕淑敏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啊,她为什么会抛开父母、孩子、爱人,抛开水、阳光、空气、鲜花,却单单选择了笔呢?真的不理解。”

生:“我想到了。我觉得作者的选择是有范围的,在她的五样中,水、阳光、空气、鲜花都没有笔重要,因为只有笔是她可以掌握并用来写作的。”(掌声起)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说的是对她的工作,也就是写作的热爱。我在家里经常听爸爸说‘事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我爸爸就是这样的―个人。他为了工作甚至连我都不关心了!”。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自觉地将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这一般是老师所不了解的,这些有的能够很好地诠释课文问题,有的则有点关系。很多学生愿意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独特经验拿来分享,从而让课堂更加精彩、富有人情味。

五、“故事插入型”资源

案例5:《米洛斯的维纳斯》“关于‘美’的讨论”

师:“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什么是美?”

生:“美不一定是无与伦比,还可能是一滴露水、一个眼神!”

生:“让我用一个大家熟知的事例来说明吧。在一个孩子边跑边喊着狼来了,狼来了,而他后面根本就没有狼的那一天,美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但是,叫喊狼来了的孩子惹恼了他的部落,人们在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听凭他的死去,这是更为深刻的美。”

生:??

生:“我也来说说。我们知道,当一只枯叶蝶扮成一片叶子时,蝴蝶后翼上的一个眼状的斑点模仿着一滴液体,甚至连被蚜虫咬破了边的斑纹也被模仿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美!”

生:……

第11篇

关键词:文本细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双重声音、景物描写与学究其三个部分进行细读的分享,希望能对教学这一课的教师有所启发。

一.双重声音

所谓双重声音是指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中我们能发现作为儿童身份的鲁迅与写作本文时45岁的鲁迅这两重声音,那么我们是如何发现双重声音的呢?以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样几处细节。

第一处是在文章第四段长妈妈讲故事的那一段中,文本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按照一般的叙述习惯,是不会出现前面的“后来呢?”而会直接说“后来,老和尚…..”,所以“后来呢?”是紧接着前面的包袱下来,而产生这个疑问的对象正好是作为儿童的鲁迅。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希望结局是什么呢?而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作为大人角色的鲁迅则用另外一种语气来回答,所以第二个“后来”的“来”字需要在音长上拖长一些。而第一个“后来”语速会加快,表达一种急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示范朗读这一段的时候,需要注意到这一点。透过这一小部分的文本细读,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而从这一点出发,而来细细体会作为中年的时期的鲁迅对于他曾经的童年生活的感受。

第二处则在文章的第十五段中,有一段话“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这段话语的说话风格很显然是与其他的语句不同的,有文言文中常用的“所…者,乃…”这样的句式在其中。在进一步深思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实际上作为,成人鲁迅对先生的一种调侃。而作为儿童的鲁迅是无法真正知晓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这种虫,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所以双重声音又一次出现了,透过这一分析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鲁迅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他童年的回忆里的。

二.景物描写

如果细读第二段中的景物部分的话,我们一般都会从景物所隐含的季节信息来分析这一段中景物描写的顺序。但是如果我们打破这一分析定式,单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一句作为例子,我们可以试想能否可以将它们出现的顺序打乱来进行重新排列呢?先出现石井栏,然后是桑葚或皂荚树或菜畦?还是说鲁迅在考虑这些景物出现的顺序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个顺序,何首乌成熟的季节是9-10月左右,而覆盆子的成熟时期则是7-8月,但是在文章中“何首乌”出现在“覆盆子”之前。所以很明显这里出现的所有的景物不都是按照他们在一年中出现或者成熟的时间来进行排列的。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儿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认知心理的变化,从看到的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到听到的声音(黄蜂,云雀,鸣蝉,油岭,蟋蟀),到触摸到的景物(翻开,用手指按),再到相信神话故事的真实发生的事情(何首乌像人形),再到具有挑战的意识(不怕刺摘覆盆子,捕鸟)。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伴随下儿童鲁迅的成长足迹。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对于儿童心理的情的体会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这些景物描写的顺序获得。

3、三味书屋里的学究气

先从先生的居室的陈设来看,从石桥—门—匾—画—画中鹿—画中人。这一些线条中所透露的是中规中矩的呆板的信息;再看先生的体貌特征的描写,高而瘦,花白头发,大眼镜,典型的学究风格;再看先生的言语特征,喜欢自己加上一些语气词,“金笸箩,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并且在读的时候会“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拗过去”重复了一遍,我们似乎看到了个动态的效果,更能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学究气”的刻画显然是十分深刻,如果能够带领学生细细的体会从文本中隐藏的各种细节,我们才会真正的惊叹鲁迅的写作功底,才能真正理解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的原因。

第12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