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03:4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情报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述评
1 引言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经逐渐成为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趋势,这一专题在档案学界也引起了普遍关注与重视。笔者以主题=“档案”and“共享”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总库,检出2978条检索结果,近十年的检索结果就达到2707条,可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是借助了近十年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时也借助了用户需求的改变和档案馆办馆理念的变化,从而使得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对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以近十年我国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为基础就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做一综述,分析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归纳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
2.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界定、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类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的对比研究等方面。
李亚东[1]认为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更侧重于从信息的可获取性与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客体,将不再是传统的纸质文件,取而代之的是用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用不连续的数位表示的二进制代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的手工查找转变成一种虚拟的交流与传递。谭琤培[2]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两大原则是“贡献原则”和“安全原则”,而档案监控权就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则的集中体现。柯琳[3]认为档案学者更关注档案信息的控制、监控问题、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共享与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相结合的问题等。李亚东[4]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的包括系统规划与协调发展原则、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安全可靠原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包括馆内共享、政务共享、社会共享三种。胡杰和张照余[5]从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七个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图情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研究。
2.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技术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李亚东和张照余[6]探讨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前景。黄凤玉[7]等分析了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黄凤玉[8]等探讨了元数据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孙琦[9]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地提出了本单位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发设计技术方案。吴华影[10]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技术问题。这些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实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从技术层面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2.3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重要因素,李萍和王桂芝[11]提出“集中型”、“水平型”和“网络型”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李亚东[12]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基于局域网的共享”、“基于政务网的共享”和“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刘娜[13]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全面调研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从资源平台、技术平台、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省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一般模式。
2.4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
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体系与运行程序。戴志强[14]提出要建立依法调控、互动多赢、科技保障与舆论导向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作机制。谭必勇和王新才[15]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书目控制机制。吕秋培[16]分析了如何建立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张照余[17]从不同角度对档案共享网络的效益进行了剖析,梳理了档案网络共享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提出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和主要手段。
3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为将来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研究成果主要明确了以下观点:
3.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基本明确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内涵。随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实践的不断推进,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形式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可见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日趋成熟。
3.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借鉴图书情报界信息资源共享的经验
虽然在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方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差异,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来看,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都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成熟,档案学界的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值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只是在借鉴和学习时应充分考虑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3.3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
信息社会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档案学界很多学者不断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形态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领域的应用,可见信息技术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是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效果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时深入研究的问题。
4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重点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多的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形成了局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未形成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也限制了档案学界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相比之下,图书情报领域对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研究就比较深入,针对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动力、保障、监督激励、运行平台管理等机制,系统地建立健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保证共享机制有效运行。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且有必要建立类似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共享平台。
4.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用户服务研究有待加强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正在由资源主导型向用户主导型转变,用户需求的日趋个性化,也迫使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体现个性化服务理念。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当充分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交互式信息服务等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待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4][12]李亚东.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谭琤培.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则与档案监控权[J].浙江档案,2004(2):18-19.
[3]柯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06(1):28-30.
[5]胡杰,张照余.档案信息与图情资源网络共享的比较研究.2009(1):10-12.
[6]李亚东,张照余.虚拟专网技术在档案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前景[J].黑龙江档案,2006(8):5-6.
[7]黄凤玉,任月飞,马小艳,李淑华.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2):17-18.
[8]黄凤玉,马小艳,任月飞.探析元数据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1):16-17.
[9]孙琦.数字档案馆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吴华影.馆藏档案资源共享技术路径与建设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11]李萍,王桂芝.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8(2):9.
[13]刘娜.中国省级档案馆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4]戴志强.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涵义及其运作机制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3(2):4-7.
[15]谭必勇,王新才.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控制机制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6(4):17-22.
[16]吕秋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共享[J].兵船机电档案,2003(4):9-10.
1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可提高护理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获取护理知识,还要了解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知识及各种护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信息,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才能明确护理诊断,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切实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2是开展循证护理实践的前提循证护理,就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循证护理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护理发展方向。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护理人员应会运用身边各种资源寻找证据,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法。
2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2.1护理人员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信息行为的先导,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得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3]。对信息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课堂开始,由文献检索的教师讲解有关信息、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利用现实社会中围绕情报、信息发生的生动事例,强调获取情报和信息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初步树立信息意识,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渴求和自觉性,并可由此产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兴趣,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充分发挥医院图书馆电子文献检索知识培训的功能
2.2.1加强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1)自建数据库,馆藏资源数字化。我院是集医疗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院图书馆是医院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中外文肿瘤专科资料极具价值和特色,因此我们使用北京清大新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图书馆自动管理软件(GLIS7.0),通过套录、录入等方式自建了极具本馆特色的馆藏数据库。同时,读者可通过IE浏览器利用查询系统实现对书目数据库的访问。在查询系统上可了解图书馆概况、管理制度、借阅规则、开放时间、查看最新公告,进行馆藏书目查询等。(2)引进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馆藏化。我院的数字图书馆,引进有清华同方的《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江苏省科技情报所万方、维普镜像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医知网,以及大医医学搜索、中外文电子书库等网络数据资料,使医院图书馆以较小的空间存储了无限的信息。
2.2.2加强医院数字图书馆教育、培训功能。医院图书馆是医院信息文化中心,深入研究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开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是当前各医学图书馆探索的重要课题。(1)图书馆在完成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完善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电子阅览培训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保障信息服务水平。(2)在护理人员新入院时就对他们开设岗前培训课,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介绍馆藏特色及中外文数据库及书刊,初步树立信息意识。与护理部合作,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分批、分次,举办定期、不定期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的培训班,馆员自己制作数据库的PPT,不仅向参训人员介绍本馆引进的医学电子数据库的概况、特点、收录范围、检索途径、文献下载及处理等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训护理人员根据需要完成从查找线索、索取原始文献,到综合加工、评述、利用等的一个连续过程[4]。(3)建议医院并争取将文献信息检索课纳入护士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与竞争上岗、评聘职务、考核晋升等挂钩,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3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电子文献资源数量和使用的频率急剧增加,对文献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更是直接决定着医院图书馆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的质量。图书馆员除了要不断充实现代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熟悉文献资源管理系统;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外语,排除影响网上检索的语言障碍。要加大对图书馆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继续教育,同时强化馆员对护理等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信息运用能力的指导和培训。护理人员是医院的一支重要力量,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护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各类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资源,进一步掌握护理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能,以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自觉、预见、创造性的应用处理,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有效利用信息,提高护理技能和水平。
作者:庞文兰单位:江苏省肿瘤医院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 键 词】灰色文献/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
【正 文】
灰色文献是指通过正常途径难以获得的文献。传统的灰色文献主要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内部刊物、政府报告、学位论文、档案文献、产品样本、广告样本、翻译文献等。1997举行的第三次灰色文献国际会议,就灰色文献的定义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灰色文献是指不受商业出版者控制的,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工商业界生产的各类印刷或电子形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传统的出版费用的增加,通过网络出版、传播和获取灰色文献成为重要的手段。网络灰色文献不仅包括传统灰色文献的网络载体形式,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性的在线信息、电子预印本等。一般来说,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对科研和生产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本文主要对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展时间较晚,就目前而言,主要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以及其他学术资源方面的建设。
1.1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它是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专一,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目前,我国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服务的CALIS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文摘与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协调全国86所高校合作建设的文摘索引数据库。系统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万方数据库的子系统,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它的记录来源于1977年以来各高等院校、研究生院及研究所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送交的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论文。其文摘记录数量到2006年7月23为止已达到766609条,每日更新,而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86年以来的博硕士论文,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全文数量到2006年7月23日为止已达到492562篇。
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系统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土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06年7月23日,它收录了1999年以来305家博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约321506篇。覆盖的范围有:理工A(数理化天地生)、理工B(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理工C(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该数据库及各镜像站点每日更新,专辑光盘每月更新,专题光盘年度更新。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迄今已收藏自 1981年实施学位制以来的博士论文(包括所有博士授予单位及其专业)近12万种,收藏率达98%;收藏近年来硕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万余种。此外,自 1992年至今,已向海外征集到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千余种。该馆并建置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自 1986年至今共建立全国65所大学院校、882个研究所的126000余篇博硕士论文的摘要资料。
1.2 会议论文
会议论文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目前,我国会议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是国内惟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1998年以来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每年涉及600余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每年增补论文15000余篇,数据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领域。到2006年7月,总共收录会议论文 407004篇。
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该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研究部开发的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为来源文献的数据库,收集了1994年以来的中华医学会所属专业学会、各地区分会以及编辑部等单位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医学文献,约700多个会议15万多篇文献。会议论文大部分只在大会上宣讲或传阅,只有少部分会议在医学期刊上。数据库收集面广、会种多、内容丰富,是目前我国收集较为齐全的医学会议文献数据库。
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 2000年以来(部分回溯至1999年会议论文)中国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高校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年更新约100000篇文章。至2005年12月31日,累积会议论文全文文献38万多篇。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各镜像站点每日更新。
1.3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国研网的国研报告。国研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创建于1998年3月,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国研网信息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经济类专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全面汇集、整合了国内外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济信息。其国研报告是一种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设有社会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农村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政府管理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等9个专题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预见性。每年约200期,不定期出版,网络每天在线更新,印刷版每月出版。
中国商业报告库。它是中国资讯的子库之一,收录1993年以来经济专家及学者关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行业等的分析研究文献及政府部门颁布的各项年度报告全文,主要为用户的商业研究提供专家意见的资讯。到2006年7月23日为止,共收录218723篇报告,数据库每日更新。
1.4 电子预印本资源
电子预印本资源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一种新兴起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国内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建设起步较晚,2003年以来,许多研究机构和个人组织纷纷建立电子预印本系统,收集电子预印本资源,主要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奇迹论文、中国预印本系统等。这些预印本系统提供了向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稳定的预印本服务,方便科研人员第一时间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中国学术界中推广开放存取的思想和理念。目前,国内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基本上覆盖所有的学科。
转贴于
2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收集管理中心
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灰色文献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成立专门性的全国灰色文献机构,如:英国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德国灰色文献中心等,集中收集整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并建立了许多灰色文献网站,如:灰色文献网(GreyNet)、美国的灰色文献门户网站(GreyLit Network)等。而一直以来,我国由于缺乏对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意识,并没有专门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对网络灰色文献进行集中、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的灰色文献系统一般都偏重于搜集某一类型的灰色文献,如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政府报告等等,各自为政,缺少合作,同类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的开发利用,缺少一个含多国家、多类型、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网络灰色文献信息系统。
2.2 网络灰色文献类型少,规模较小
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SIGLE收集有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政府出版物等,另外,除收集本国的各种灰色文献资源外,还积极开发利用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资源。
而我国目前对于灰色文献的开发类型还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科研报告方面,近几年来开展了针对电子预印本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建立了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三大电子预印本服务系统,但由于电子预印本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论文的提交量还相当有限,其中许多学科提交的论文数量只有几篇甚至从来就没有。另外,在译文方面的开发利用也还未能开展。而且我国的灰色文献资源来源也主要局限于国内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协会、学会和政府等,对国外灰色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也很少。
2.3 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缺乏标准化建设
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资源共享,而标准化与规范化则是灰色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没有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目前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仍处在一种零星分散的状态,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数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数据的建设重复较多,覆盖的广度也不够,这些问题给实现数据共享带来很大障碍。而国外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管理中心,该中心已通过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灰色文献进行集中收集和管理。
2.4 网络灰色文献的版权保护问题期待重视
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一般来说,对于任何形式的复制、分发、租赁、存储等目的的使用权限需要向文献的版权所有者申请。虽然有合理使用的范畴,但为了不侵犯灰色文献版权者的权益,在开发和利用网络灰色文献资源时,首先要保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并注明资源版权者的姓名,如带有营利目的,还应向版权者支付版权费用。就目前来说,许多大的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往往能够获得文献的版权,并向用户提供一般意义上的使用权,如个人的研究需要或非商业目的的使用。但有些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只对一部分特定用户提供使用权,而大多数用户在使用或下载时需要申请权限。另外,还有很多灰色文献没有明确的版权说明,有些甚至没有明确的来源信息,更无从考证版权,这些都给网络灰色文献的收藏和利用带来了很多隐患和困难。
3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
我国政府和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应该重视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政府应根据需要制定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统一和协调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的具体规划,从而保证对本机构范围内的网络灰色文献的收藏和开发利用。目前,各种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中,学位论文的收藏和利用较为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国家学位论文服务体系,成为国家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其他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如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国家标准、开放资源等等的收藏和开发利用并不系统。因此,有必要像欧美国家一样,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国家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加强各收藏分机构间的合作,统一协调开发利用工作,避免重复建设,以收集更多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灰色文献资源服务。
3.2 切实加强收藏和组织利用各种网络灰色文献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种类多,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政府出版物等。而我国对于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和科研报告方面,特别是对于最后几年出现的网络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另外,除了多途径多类型、广范围地收集各种网络灰色文献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网络上的灰色文献,通过有效的方式对灰色文献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并制定管理章程、规范和条例,确定灰色文献的收藏范围、原则和保管细则等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强灰色文献研究与开发,以便人们更好地利用。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告的开发外,还要加强对开放存取资源、译文和政府出版物等类型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
3.3 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版权保护
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版权保护有利于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由于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翻译、复制、传播、利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版权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有必要重新修订《知识产权法》中的有关条款,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保护力度和违反后的惩罚力度。同时,应该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加大宣传以及采取专门措施,逐步强化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长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灰色文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加强网络灰色文献的开放存取
在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版权保护的同时,有必要加强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国外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中,有许多是开放存取资源,用户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能够免费利用这些开放存取资源。而国内由于利益方面的问题,资源共享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只停留在本机构范围内、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如大学校园网外的用户并不能有效利用大学图书馆购买或开发的网络学术资源,包括许多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因而,有必要进行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机构生产者可以在本机构建立机构库或学科库,用户将自己撰写的灰色文献资源通过网络提交到机构库或学科库中,而机构库通过特定的协议如OAI元数据收割协议(OAI PMH)和其它机构库或学科库实现互操作,形成更大范围内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
3.5 加强网络灰色文献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欧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并遵循较统一的、易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在建立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时,一定要充分研究与国外接轨的规范和标准,实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著录格式、标引规则、数据指标、符号转换等方面的标准化,并根据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逐步推出资源标识、描述、存贮、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形成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所需的标准规范体系,真正使我国网络灰色文献信息资源能够被社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chinainfobank. com/dir/baogao/bg00. htm
[2] gz. wanfangdata. com. cn/cddb/cddbft. htm
[3] paper. edu. cn/home. jsp
[4] qiji. cn/
[5] prep. istic. ac. cn/eprint/index. jsp
[6] ckrd. cnki. net/grid20/Navigator. aspx? ID=2
[7] edu. drcnet. com. cn/DRCNet. Channel. Web/Report/ index. aspx
摘要:开放存取资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基础。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整合、信息服务模式和信息服务技术的创新策略,从而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05-02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Access Resources
by Libraries
Zhai Jin\|jin
(Fuzhou University Library,Fuzhou Fujian350108,China)
Key words:Open Acess Resources;University Library ; Information Services
Abstract:Open access resources provides a resource base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n the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digital resource integration、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by libraries, In order to promote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access resources by libraries.
2003年张晓林博士参加“开放存取与促进学术出版”国际研讨会议之后,2005年50多所高校图书馆馆长在“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签署“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从此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开始积极参与学术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学术界对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以下简称OA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等探讨还很少。鉴于此,本文从建设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角度讨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创新策略,从而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放存取概述
开放存取运动基于“自由、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依托网络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模式\[1\]。在这种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免费即时地获得他人的学术成果,从而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无障碍传播。概括起来,开放存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术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即时获取,打破了收费障碍;二是学术信息资源的易获得性,打破了使用权限障碍。其目的是加快学术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使全世界研究人员都能平等、自由获取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
2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利用OA资源的创新策略
2.1建立与OAIS兼容的机构知识库,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开放存取资源存档和获取的途径主要有机构知识库、开放存取期刊和个人网站。机构知识库主要保存本机构产生的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并向世界所有科研人员免费提供。2002年,Dspace系统的成功开发为机构知识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机构知识库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主要力量。目前,机构知识库还没有统一的定义,Clifford A.Lynch从大学的角度为机构知识库做了如下定义,他认为:“大学中的机构知识库是大学为其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用于管理和传播大学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创作的数字化产品。”\[2\]1995年,清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超大型知识信息资源库。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第一家推出并提供开放存取的高校机构知识库是厦大学术典藏库。
高校作为科研性的教育机构,蕴藏着大量优质的学术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学术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主体,在搜集和组织学术信息资源的同时,应担负起建设与OAIS兼容的机构知识库的重任,用来存储本校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如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科研课题申请书、研究调查报告、工作方案、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等信息资源\[3\],促进国内外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此机构知识库从方便用户的角度对学术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揭示,系统应用界面友好简洁支持浏览和检索操作,做好资源导航,让更多的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能够搜索到机构知识库中存储的学术信息资源,以促进高校学术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开放存取。
2.2建立OA资源分布式建设与共享平台,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主体,集中了教学与研究需要的主要学术信息资源。我国各高校图书馆之间互相协作建立OA资源分布式建设与共享平台,以文献信息的联合保障体系建设和资源共享为主要任务,整合各馆OA资源,发挥联合优势,采用分散建设、后期整合的工作模式,即通过该平台将各高校图书馆建设好的各种类型的OA资源数据库整合统一,建成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数据库,实现分散于各地的图书馆OA资源之间的全文检索。
同时,OA资源分布式建设与共享平台依托百链平台建成了开放存取资源“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在保持原有数据库权限的基础上能实现OA资源的检索,在检索结果中直接提供给用户全文链接,能与高校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调度链接,实现各馆信息资源的统一揭示,真正实现OA 资源的“分散建设、分布存储、统一检索、资源共享”。
2.3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整合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整合,整合的网络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和各种文献资源,多以研究室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共享式学习。2005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学术报告上指出: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4\],从此触发了国内图书馆界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热潮。
IC集成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和服务,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促进用户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IC能为在校师生提供在线阅览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学科导航服务、多媒体播放服务以及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服务等。IC配备的图书馆员充当了信息资源导航员的角色,他们将创建定制知识环境和信息门户,组织信息服务培训,加强和用户的联系,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2.4利用云计算技术,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技术整合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式。将软件、应用平台和基础设施整合建立一个系统,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各种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各种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计算为组织和传递信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挑战。云计算的本质是计算共享,这与高校图书馆一直倡导的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致。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云计算提供的软件和基础设施建立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将自身的信息资源分布在网络上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利用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面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以实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整合。2009年,OCLC首次将云计算服务引入到图书馆界,基于云的图书馆集成系统进入早期应用阶段。
云计算给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平台。2010年,CALIS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5\]。这个平台由4个组成部分,即国家云服务中心平台、图书馆共享域云服务平台、图书馆本地服务平台和云联邦服务平台,实现了国家中心与成员馆的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了我国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主体,在开放存取环境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来创新信息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盛慧,余克萍.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情报探索,2008(6):6-8.
\[2\]蔡屏.从心理学角度谈如何促进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84-88.
\[3\]刘敏榕,翟金金.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的实践与启示―以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009(12):167-170.
\[4\]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3):7-10.
关键词:采购模式;读者荐书;馆员责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党的十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手段,努力实现好、保障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文化民生。”图书馆作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是塑造城市精神文明的阵地,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基地,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读者的满意度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全面评价,是体现服务工作成果和效能的核心。公共图书馆既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服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读者的关心和支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推进也需要读者不断地参与。
一、“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构建
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方式多为采访人员根据本馆馆藏结构,各类别图书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采购,采购书目的种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采访人员所学专业的限制,特别是科技类的图书,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唐山市图书馆构建“万人采书”采购模式,推动了全民阅读健康有序的发展,努力实现“你的书房你做主”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第一环节:读者荐书。一是在图书馆各个服务窗口的醒目位置设立“读者荐书处”,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后,随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图书书目填写到“读者荐书登记表”中;二是印刷留有电话和邮箱的“读者荐书登记表”,读者可以带回家随时将自己想看的图书填写到表上送回图书馆或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的方式反馈到图书馆。
第二环节:登统采购。图书馆设专人负责读者推荐图书的登统和采购,每周一次将书目汇总,将馆内已有的图书书目的分类号标记在读者荐书表的备注栏内,方便读者查找,同时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给读者;将需要购买的图书书目发给供书商,要求其在一周内到货上架。
二、“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优势
(一)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传统的采购模式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常常出现“采无所需”、“需未采到”的现象,“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建立,用 “读采对接”的新方法真正践行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想读者之所想,采读者之所需,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走进图书馆的温暖,愿意亲近图书馆,爱上本属于他们的“大书房”,这是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二)图书利用率有所提升。所推荐的图书,特别是科技类书目,代表了一类人群对这些图书的需求,因而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前来借阅,所有“万人采书”的推荐图书都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全部借光,并且时常会有读者前来预约,避免了传统采购模式带来的一本书“沉睡”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无人问津的现象,大大提高了所采图书的利用率。
(三)引领阅读、推荐阅读的最好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走进图书馆的读者中会有近50%的人没有明确的借阅书目,多数都是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在茫茫的书海中甄别遴选,特别是少年儿童读者。据笔者观察,孩子在图书馆找书的时间是成人找书时间的2倍。“万人采书”书架和书目的展示吸引了大量的读者驻足遴选,他们再不像从前那样漫无目的的游走于书架之间,而是先到“万人采书”的新书架前寻找读者推荐的图书。这一采购模式的建立成为引领阅读、推荐阅读的最好方式。
三、影响“万人采书”采购模式正常开展的不利因素
(一)馆员素质是影响采购模式能否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任何一种采购模式的建立都要依托于图书馆员不折不扣的实施,馆员的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购模式能否健康的发展。比如:采访人员是否能够按时登统采购;工作人员能否及时将采购信息反馈给读者;图书馆员能否将“万人采书”活动作为日常工作推介给读者等。如果采访人员责任意识差不能按时登统,就会导致图书不能按时上架;如果读者不能及时接到图书馆对自己所推荐图书的反馈意见,就会影响读者再次推荐,让读者感受到此项工作只是流于形式,从而挫伤读者参与此项工作的热情,影响采购模式的健康发展;读者总会有新老更替,图书馆员推介宣传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此项工作能否长久的开展。
(二)馆配商的配合度是采购模式能否正常进行的直接因素。“万人采书”推荐的书目大部分是两年前出版的老书或畅销书,部分书目很难寻找,确实给馆配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是馆配商竭尽全力、积极采购,定会满足图书馆采购需求。以唐山市图书馆的三家馆配商为例,此采购模式运行一年来,其中两家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推荐书目的供货,只有一家不能满足采购需求。试想:如果图书馆只有这一家馆配商,那么,采购模式能否正常进行就不言而喻了。
四、排除采购模式不利因素的方法
增强图书馆员的责任意识。图书馆“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正常运行,必须强化图书馆员宣传推介的责任意识,让这项工作首先扎根于馆员心中,然后通过我们的宣传推介逐渐扎根于读者心中,不要让此项工作流于形式,而要让此种采购模式成为图书馆的品牌。
图书馆“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正常运行,必须加强采访馆员的责任意识,让每一位馆员学会换位思考,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创新工作方法,缩短工作流程,争取最短的时间采访到读者推荐的图书。
五、结语
“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专业单一、学科知识面狭窄的不足,能够把有限的购书经费用在刀刃上,千方百计地使图书馆采购的图书更科学,更实用,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市民的大书房建设好、管理好,真正实现“你的书房你做主”。
参考文献:
[1]刘伟,郝俊勤,刘桂玲.基于用户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5)
[论文关键词]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地方经济
为了进一步促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完善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建设,我们面向地方,在合作构建数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以期实现高校数字资源最大化为地方服务,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扬州大学图书馆经过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研制开发和反复实践,终于2007年l1月在网站上开通了面向地方的“扬州大学——扬州市中小企业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经过近期的运行与服务,目前已发展了部分团体用户,并完成远程服务项目数十项。这标志着扬州大学在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践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文拟就该平台建设的思路和经验教训作思考,以求教同仁。
l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展
“十五”期间,扬州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江苏省财政专项资金740.5万元,学校筹资金759.5万元。按照计划和建设目标,项目建设于2004年2月正式启动,经过3年建设,在文献资源、软件应用和硬件支撑三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项目于2006年11月通过了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组织的项目验收。
1.1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文献资源信息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现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我们围绕建设总体目标,逐步建立起一个结构科学、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可持续支持信息服务的数字资源平台。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馆藏实体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二是网络虚拟型信息资源的组织围绕我校重点建设学科群,引进中外文学术数据库40多种;通过搜集和组织网上信息资源,构建学术资源导航先后建成专业参考书导航、学术会议信息导航、教学频道在线图书馆等虚拟馆藏;结合馆藏资源特色和优势,收集整合各种相关信息资源构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全文或多媒体数据库,近年我们先后建成随书光盘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及网上自动提交系统、扬州大学学报在线、多媒体教学课件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本科教学参考书目数据库、院系文献资料目录数据库等。
1.2网络环境和软件应用平台建设
网络运行环境与软件应用平台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承载体,是数字资源服务效果的集中体现,近5年我们在网络运行环境、软件应用平台建设方面投入较大气力,优化环境,完善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调整规划全馆计算机网络结构,实现了中心校区馆与其它7个校区分馆的光纤直连。并按不同应用需求将图书馆内部网络划分为5个子网,即查询网、业务网、办公网、VOD网、应用服务专网。遵循CALIS数字化建设标准,引进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异构资源统一检索(一站式跨库)系统、数字化资源创建系统、检索光盘系统等,实现了FAQ咨询表单咨询、在线实时咨询互动等多渠道虚拟咨询与资源检索的一站式服务。
1.3现代化硬件支撑平台建设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据容量迅速膨胀,单一的硬件数据存储和近似冗余的网络环境已不能满足我馆对数据优化管理及系统管理要求。为此,我们于2004年购置了10TB全光纤磁盘阵列系统,经过几年扩容,总容量已达16.6TB,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多系统安全连接、数据集中管理、存储空间可动态整合的大型存储设施。同时购置专用服务器10多台,主要用于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异构资源整合系统、数字化资源创建系统和电子期刊及图书数据库等,避免产生系统出错的连锁反应,降低了服务器宕机时间,提高了文献查阅效率。采用第三代无线网技术架构了一个覆盖各校区图书馆的无线局域网平台。
我们所走过的路也正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普遍轨迹。经过建设,高校馆在资源类型、网络服务环境支撑保障能力都大大领先于地方基层其他类型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因此,在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要求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地方开放使用的强烈呼声,这也引起我们对高校馆在新时期如何深化研发、延伸服务的深思。
2数字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平台的基础与意义
2.1数字信息共享的障碍
数字信息共享与传统文献信息共享一样,受制于版权及相关法规政策的限定。在我国,这种限定表现得尤其明显。以商用数据库版权为例,一般在签订数据库版权合同时,就会将其严格限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使用,起到防止超限使用或滥用的目的。我们建设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也存在原生文献的版权与授权范围的问题。因此,数字信息共享将与版权及相关法规政策限定构成一对长期的矛盾。除非法规上的约束有变化,否则数字信息的使用范围将不允许随意扩大,这也是地方,尤其是地方中小型企业与高校之间产生资源鸿沟的必然原因。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转变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以实现服务的延伸。
资源共享壁垒的产生还在于共享主体各自不同的利益由于市场化运作之下,不同机构之间出于不同利益考量也会人为的设置一些不利于数字信息共享的障碍,增加了数字信息共享的复杂性。资源提供商更多考虑多方布点以最大化利润;电信运营商更多考虑网络的终端数及网络的延伸,无法平衡多样化的接入需求与速度带宽要求;作为一线服务的图书情报机构则更多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在条块范围内优先考虑其主要服务对象;这样必然造成一方面资源的重复购置与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无法享受可以通过协作获得资源共享的机会。此外,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经济政策、商务运作模式及系统网络维护成本等均可能造成数字信息共享的障碍。
2.2数字信息共享平台产生的合理性
由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长足进步,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的不断更新,使地方尤其是地方中小型企业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加强,在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以及“由经济大省、科技大省、教育大省向经济强省、科技强省、教育强省转变”的政策利好消息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以挂靠在扬州大学图书馆的JAIJS苏中地区文献中心为例,其主要服务于校内3万多用户,虽有正式注册的校外用户1177人,但服务面还是偏小,满足不了扬州市及苏中地区厂矿、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巨大数字信息服务需求,亟需转换思路,与时俱进,建设数字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新的服务方式。
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进步、标准规范的推行、各类信息与资源共享协作体系的积极推进,数字信息共享技术层面的主要障碍已实现突破,数字信息共享在技术层面已具备可能性。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能实现服务主导型的数字图书馆环境的形成。实现现有资源服务的整合,实现单点登录,漫游服务,打破不同类型服务之间的限,关键是在需求与服务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现突破。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与地方合作,建设数字信息享平台,通过检索员的采集、加工和检索,实现高校丰富的数字资源远程为地方经济服务,是一条值得探索的现可行的新途径。
3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架构与运作模式
3.1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架构
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涉及3个层面:即服务管理层、源层、基础层。服务管理层建设:由统一的资源管理系、资源调度平台、对外服务门户网站及软件、用户管理认证系统、馆际互借服务系统、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各文献流通管理计量与计费系统、业务统计系统等组成,责提供对平台所属资源、服务的统一管理。资源层建设:合地区内各高校、科研院所采购的数据库资源;自建的色数据库资源;博硕士论文库;学科导航库;书目数据源等数据库实体组成。基础层:所有服务和资源实体所托的硬件平台,含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网络设备。该平台采用ASP技术、JavaScript技术、CSS技术等网建设技术与SQL Senrer数据库相结合,平台逻辑架构涉技术、应用、数据、软件和硬件5个层面。包含前台服与后台管理两大部分。前台服务具有用户登录、表单提、状态查询、余额查询、结果浏览下载等功能。后台管具有分级管理、任务管理、价格管理和分类检索、统计功能。
在高校图书馆网络内部建立整合各种资源与服务的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网站”(我校建立的网站名为“扬州大学——扬州市中小企业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并开放至公网,同时在政府网站增加人口,用以揭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方便地方中小企业快捷地获取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通过高校与地方合作资助的方式,配备与完善各类资源服务器,完善各类资源镜像站并新增部分面向地方的数据库,形成资源相对完备的标准服务体系;集成“图书馆书目信息查询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系统”、“联合参考咨询系统”、“个定制系统’、“用户认证与管理系统”等模块,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远程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与服务方式的揭示与整合,建立一个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服务系统,营造一个分布式、开放式、综合性的文献服务环境,构建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与服务体系,争取在与省内其他文献服务系统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服务整合方面取得突破。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文献检索与获取服务,在总体目标上服务JAI与CAUS,并积极参与前者的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有地方特点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做好与前者的衔接与配套。
3.2数字信息共享平台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打破资源共享壁垒,营造共享氛围,建设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也是开创在法律规范内的数字信息共享方式的一种尝试。具体目标包括:加强基础建设,为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网站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通过服务与资源的整合,面向地方中小企业,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并具备可持续服务的能力;开辟科技信息服务窗口,通过用户身份认证与流量控制,使用户可通过网络接受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原文传递和信息推送等多项服务,并使服务技术与服务手段与国内先进图书馆接轨;实现个性化推送服务,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文献,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式作为馆藏扩展的辅助手段,以保证服务效果。
3.3数字信息共享平台服务方式与流程
数字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多部门、多机构协作的系统平台,在具体操作上强调分工协作,服务方式主要以间接形式(含代查代检、科技查新)为主,针对部份高端用户展开推送与定题(SDI)服务。通过网络或委托形式接受业务,并通过网络化的文献传递形式提供检索结果,最终计费通过后台的结算与业务统计完成。用户分两种类型:即网络注册用户与服务推荐用户。前者直接来自互联网,后者由高校的合作单位、科技部门推荐直接进入系统的用户。一经注册或进入系统用户清单,用户即可按相应格式填写提交平台提供的“科技查新”、“原文传递”、“文献检索”和“文献的收录与引用”等服务申请,申请提交后即可由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给检索员进行检索操作。检索员完成检索后将结果通过网络或邮件形式传递给申请服务的用户,系统完成计费与统计。
4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
4.1地方的合作与支持
在我们进行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深深的感觉到,地方的合作与支持与否是平台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并在每一个环节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使高校进行的共享平台建设迈上正确的轨道,这样一件好事才能办好。在合作中,合作单位的作用体现在与政府机构的沟通、与企业的联系上,这却是高校图书馆的弱项。只有走出校门,主动与地方交流与合作,更多了解其需求,才能赢得用户,使平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2服务流程的全程质控
有必要在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的后台程序中设计相关接口,实现各项服务流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如让查新审核员在查新员操作的全过程均可介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参考检索策略与检索思路,保证查准与查全。
4.3检索结果的自动生成
通过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我们探索一种减轻文献检索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即通过平台后台软件实现检索结果的自动化表单式和标准化报告生成,并在设计思路上取得进展。提供检索项目内容对照的输入表单供检索员录入,后台直接形成标准检索结果,这样可大大降低检索员在检索结束后期的工作量,使他们从排版打字中解放出来。
论文摘要:简要论述了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及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开展知识服务的主要对策:建立支持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知识导航、参考咨询服务、推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专题服务与定题服务。
引言
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于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信息化、知识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竞争力更主要体现在其知识含量,而不是所需的知识信息资源数量。从表征来看,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是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但更深刻的原因是社会机构核心能力的知识含量和不断发展这种核心能力和知识含量的竞争。传统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组织、检索与传递上,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效知识含量少,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难以有效地融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核心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对知识信息的吸取、整合、集成、创新,将信息服务融入用户问题的解决和环境分析之中,从而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创新的服务。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信息获取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信息检索与传递走向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非智力化,传统信息服务在用户活动中的影响逐渐淡化,用户关注的是如何浦获和析取解决问题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创新、集成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将这些知识固化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机制中。为此,需要直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并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更加直接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信息是知识的载体,信息的价值决定于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开发和利用包含在信息中的知识,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帮助用户获得其所需要的某种知识。因此,图书馆要开展着眼于知识价值而非信息本身的数量的服务。衡量其服务水平的高低,不是以服务所提供的信息数量的多寡,而是以其所提供信息的知识含量高低为依据。知识服务是图书倩报工作的生长点,是发展知识经济和提高知识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改变,信息服务将逐步走向更深层次的服务—知识服务。
2知识服务的条件
知识服务是文献信息服务的深化,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文献建设、文献加工和文献传递,应当以知识存储、重组和配送为目的。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服务的工具。信息技术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增加了获取信息的广度,同时也使种类信息有序化程度增高;信息技术不仅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界限制,而且使交流形式更为生动、直观,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为知识服务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途径。
2.1知识存储知识服务的前提,要求丰富、大量的知识存储作为保障。在过去,知识存储一般通过文献数量的增加来实现,而文献的丰富性又通常体现了知识的丰富性,但现代知识产品的激增和现实资金的限制,使全体图书馆都不可能只凭文献数量的增长来进行知识存储,而且,知识服务要求增加的是知识存量而不是文献数量。知识在文献中的交叉、重复是大量的,而这种交叉重复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图书馆的知识存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收集网上知识资源,增加知识存量。网上可提供全文信息,也可提供检索书目,包括图书、期刊、照片、手稿、音乐、电影等多种类型。熟悉网络资源,寻找最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增加知识存量,及时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是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的首要任务。图书馆存储的知识应该更加系统有序、便于利用。知识服务要求有序化应从文献单元深化到知识单元,实现知识重组,在信息资源的加工过程中,尽可能详尽地揭示出其中的知识内容,并建立完备科学的检索系统。
2.2知识挖掘通过文献寻找其中的知识,只能得到固化、凝结了的显性知识;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因特网上的资源也只是数量庞大的表征性的知识资源,因此,必须深入挖掘,组成新的有用的知识提供给用户。知识挖掘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已逐步实现了网上信息的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摘录、自动分类、自动检索、自动翻译,进入了深度开发网上信息资源的智能化阶段。知识疙掘包括以下方面:a.采用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如通过全文文献的智能化类聚,得到专业细化、专向课题的知识;从期刊和博硕士论文的引文数据库中,得到学科相关的知识、成果评价的知识和核心期刊的知识等。b.从全文数据库中提炼出能够明确表达一个知识内容的知识元,形成相互印证、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并与各种数据库的全文进行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面向特定类型的机构和群体,针对其具体用途,系统地采集机构中各种人群需要各种层次范围的知识信息,开发个性化知识库,并集成为更大的专业知识仓库。
2.3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既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又能相对降低存贮知识的物理载体文献的盲目增长以免知识过于分散化。所以提供文献、评价科学文献和系统表述以生产新的便于利用和获取的有序化知识单元的处理系统即是知识组织。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知识楠报,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之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知识从无序变为有序,以便于知识的提供、利用和有效传递。对知识进行的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在知识单元—概念的基础上,知识是用知识单元及许多词语取句子的可能组合来表达的。
知识组织的途径包括:a将时空相近的知识绒知识单元进行组织,实现知识归类和某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可以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b.将时间序列上相近、空间跨度较大的知识进行组织,实现某阶段不同知识成果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将时间序列上跨度较大空间上相近的知识进行组织,可以得出某一学科的发展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找出某一事物发展的因素。d将时间和空间上差异都较大的知识进行重组,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各知识单元的杂交优势,有利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的产生。印刷型文献主要以分类组织法和效用组织方法,网络知识资源的组织主要通过信息专业人员编制主题指南和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出检索软件对网页进行自动搜索、加工和组织。
2.4知识配送知识服务强调用户主动交流知识与思想,变知识备查为知识配送,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促进知识由资源向资本转化。知识配送具体可由智能知识服务系统来实现。智能知识服务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为传输媒介,面向广大网络用户提供知识级的服务。它以交互友好的界面,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联机的信息检索、咨询及定题服务、信息的订阅推送服务等各项服务,以智能的知识过施和知识提取为基础。通过智能的过滤系统将根据用户的知识需求,从知识库中过滤出用户需要的知识,通过智能知识提取系统根据知识抽取规则从知识库抽取出知识,使之成为结构化信息,并将其提交给最终用户。
3开展知识服务的措施
3.1建立支持知识服务的常理机制田于知识服务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目标化、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色,知识服务机制对组织结构的现实影响,正在管理个体、管理团队及管理组织的各个层面上产生。首先,建立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知识服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多方面人员形成团队才能开展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团队以特定任务为导向,以各学科专家为成员,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它要求及时提供最新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要求有效开发、监控和匹配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市场需要,并要求根据任务中心的转移和更替进行知识管理与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调配。其次,创建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机构。对机构进行重组,使内部市场更加明朗,管理层级更加扁平,信息交流更加及时,资源整合更有针对性,组织内部协调更加有效,对外界的回应更加灵敏,管理成本更加经济。形成一种有效发挥全体管理成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多样化组织结柯模式,并根据自身性质和任务、知识服务具体要求及管理环境的变化,建立多样化的知识服务团队。最后,强化适应知识服务要求的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必须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巷重的管理氛围,同时在承担不同管理职责、实施不同管理对策的成员与成员群体之间,建立交流管理知识、共享管理成果的运作机理和相应的联接机制,从而使知识服务团队在知识共建和共享基础上体现公平竞争。必须要有明确的、完备的组织设计与再设计的思路.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在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3.2知识导航网络时代用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用宝贵的时间从极其浩繁的信息资源中搜寻有用信息。因此,知识服务人员要根据每一次服务的知识实际需求情况,创造性地动态地搜集、选择、分析、利用各种知识,创适性地设计、组织、安排和协调有关服务工作,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积极帮助用户查找各个服务器在网上的地址.并通过该地址去访问服务器提供的知识信息。目前,搜索因特网信息资源的手段是利用一种“网络机器人.的软件在因特网上漫游,并且把他们存于本站点上,然后进行加工、组织和提供服务。尽管有世界上著名的、评价较高的搜索引擎进行搜集、分类、归纳、介绍,但由于分类的广泛,不能满足用户较专业的查询需要,需要经过专业人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按照某种体系结构将分散的大呈原始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和组织,编制专题性的、研究性的导航库,为用户提供其需求的知识单元。
导航库应包括:a一批反映该学科专业的国内外信息资源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o b一批原始信息,包括访问频率较高的原始信息资源的镜像、自建的信息资源等。。一套方便组织和用户查询的支持技术(检索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基本服务标准:内容全、导航数据全、导航明确、较好的链接功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导航系统的良好维护。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 organization)、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全国文摘与信息服务联合会(nationalfederation of abstract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学术出版协会(society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于1999年2月召开联合工作会议,提出无缝与无痛互联(seamless and painless interconnectivity),联接应该指向内容( content)而不是格式(format)嚷结构( super-structure)o国内一批学术性图书馆也为用户提供了精彩的网络资源导航。
3.3参考咨询服务图书倩报部门的知识服务,主要体现在咨询服务上。包括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实体收藏和收藏相结合)的参考咨询服务和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以外的其它资源(如事业网络资源、读者资源、场地资源、图书馆专业人员资源及图书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综合咨询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可分为结柯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专业化咨询团队模式和律师模式等三种形态。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高层次服务业务的主体,而综合咨询服务是它的延伸和拓展。
借助先进的it技术平台进行参考咨询服务是具有创新形态的知识服务。中国科学院建设规划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其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将通过网络建立分布式的参考服务系统模块,嵌入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各类门户网站,直接面向用户桌面提供个性化的参考源和问题解答。
3.4推送服务网上主动信息服务系统是以‘推.( push)技术为基础的。推送服务是服务器根据事先规定的设置文件,主动从网上搜寻信息,通过筛选、分类、排序,按照用户的特点要求主动向用户推送知识信息,是基于internet /intranet网络环境的一个高度专门化、智能化的网络专题信息服务系统。知识信息推送服务包括:a,自动拉出。它有一组可供用户群经常查看的web页,并可保存起来供以后阅读,用户可通过电子邮件接收这些资料。6.频道式推送。这是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用户群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知识信息服务形式,频道为一个定期更新、定期通知的w e6站点,频道推送使得用户像选择电视频道那样来接收获取由网站自动发送的最新专业和学科知识信息。。.自动推送。它根据自身的刷新时间信息,用户群可以预定推送信息服务。 d.邮件式推送。用电子邮件方式主动将所推送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群。e.网贞推送。在一个特定的网贞内推送信息给用户群。f专用式推送。采用专门的信息发送和接收软件将信息推送至专门的用户群,如机密的点对点通信。
推送服务将经过.筛选’续‘过滚’的高质最的信息主动直接推送至用户桌面.改变了用户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提高了信息服务的知识含最,受到用户的青睐。
3. 5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定制(personalized customiza-lion)技术是按用户要求定制特殊用户界面的技术。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图书馆开发的my library,my gateway等个性化定制服务系统。
my library由两部分组成:my links和my updates。用户油过id和口令认证登录自己的my library,根据需要可以进入mylinks绒my u冈ales的界面。
my links是为用户个人搜索和组织数字化资源的一种工具。用户利用my links可以方便地搜索、组织和维护图书馆网站提供的资源以及万维网上各种资源的链接:将个人所需要的资源组织在自己专门的my links中。用户可以在my links中创建不同的文件夹.将不同的数字化资源在链接不同的文件夹中,并可以对文件夹中的资源进行命名、添加和删除等操作;如果资源的url发生变化.也可以进行编辑.用户在下次登录时,就可进入自己定制的个性化界面。
my updates是将图书馆新到的资源及时角知用户的一种工具。利用my updates,用户将需要定制其它需要输入my up-dates,系统就会定期检索图书馆联机目录中的新到资源,如发现有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的资源.即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用户.用户就可将这些资源组织到自己的my u冈ates中。
利用my library系统原理和方法,在进行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时,利用一个学科内的用户往往有类似的信息需求的特点.由学科馆员和专业用户相结合,提出需定制的资源,提供团体信息定制服务。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是知识服务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笔者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
“就业”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就业”,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戚新总结就业主要概念为:就业指的是“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状态。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
二、现状调查
关于就业现状研究主要是专业部门研究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不同层次、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统计报告,2009~2010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1.0%、85.4%。2010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2%、83.9%、86.4%和84.8%;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为70.8%、85.7%、76.4%、78.4%、82.6%、74.2%、80.5%、88.9%、79.8%、77.9%、86.1%、86.8%。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 201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彭拥军从多学科视角总结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存在内在关联,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从历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在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等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状态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实现程度,以及政策的颁布实施情况;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个人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等互为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产生渗漏效应或选择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变成了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从多方面影响或者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邢志杰等认为,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肖文海等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张育广强调,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见习方面力度不够,例如,就业实习机会较少、质量不高,创业见习少、指导性不强,“传、帮、带”的培训指导环节比较薄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王丽娟等强调,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严重不足,这一保护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本应当享受的利益落空,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障机制。孟芳兵的研究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优惠政策保障不足、跨省落实困难、配套设施不健全、优惠政策可操作性欠缺、普遍收入偏低、劳保制度不健全,导致多数人不远继续留在农村。
通常状况下,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观念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均含有歧视性,包括性别、学历、户籍、经验歧视等。宋真指出,高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这三个就业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同时也使供给的结构性失调和毕业生盲目择业。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很难就业。李星云指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薪资等。柳小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强,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个人理想及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1.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丽娟指出,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保护,多方面多视角予以帮助,例如,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制度、面向市场改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的救济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扶持的立法工作。王庆华提出东部沿海地区需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转入内地,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耿相魁认为,政府要负担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调整户籍及人事管理等,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龙必尧和陈峰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利用竞争情报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海萍等提出大学应积极作为,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学术本位,促进工学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田一认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在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等方面的技巧,且就业创业指导应从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专业理想与职业理想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与创业政策及技巧指导阶段。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雄等认为,要不断扩大用工需求,规范招工行为,改革供给体制,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供求匹配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宋真提出,对于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在高校吸纳人才时,可选用订单式培养,全程参与。
4.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对策建议
边文霞提出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五层递进方案,即大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思维能力、表现力、“读写算”基础学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华珍等认为,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在就业地区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
五、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见仁见智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新颖、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巨大的贡献,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研究文献很多,但多停留在表层研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很少,今后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立项。
第二,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文献较多,专著较少;从内容来看,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来谈,系统性不强。
第三,实践结合得不够,大多数文献只是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剖析,未进行实证调查,也就不能抽象、概括地“深加工”,提升出能够说明现实现象、解释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手段、程序等。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招生与就业,2009(5)
[6]邢志杰等.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肖文海等.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管理,2004(5)
[8]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中国青年研究,2010(8)
[9]王丽娟等.论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法律保护.江苏高教,2012(2)
[10]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
[1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006(4)
[12]宋真.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1(1)
[13]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9)
[14]柳小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中国林业教育,2000(11)
[15]王庆华.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12
[16]耿相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12)
[17]龙必尧等.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18]李海萍等.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大学应如何积极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1(6)
[19]田一.求知、求实: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0]李雄等.我国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保障研究.政治与社会,2010(5)
关键词:三网融合;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15.02;TN943.6
1 “三网融合”的定义
在《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三网融合的表现形式被定义为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在向数字电视网、宽带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技术功能和业务范围趋于一致,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业务和服务。
2 “三网融合在河北科技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河北省科技系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最主要是将三网融合作为工作的平台,在实践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效率、丰富了工作职能。由于三网融合技术发展的不够完善,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实际数据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数据支持.
2.1 三网融合在河北省科技系统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设计了《三网融合在河北省科技系统应用调查问卷》共分为五个大项:1)科技系统对“三网融合”的支持。2)“三网融合”在科技系统网络重构过程中的应用。3)三网融合在科技管理和科技研究中的应用。4)三网融合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的应用。5)三网融合在科技系统资源整合与机构合作中的应用,共计56个小题。
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执行者,选取了河北省科技系统和衡水市科技局进行了问卷调查。
2.2 调查数据分析
针对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的数据,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相应的结果。
(1)科技系统对三网融合的支持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以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发现区别主要有两点:有的从管理角度,通过政策规划的制定对三网融合给予政策支持,有的是从技术发展与研究角度对三网融合给予技术支持,还有的是从数据收集与信息的处理方面对三网融合给予数据支持
(2)三网融合在科技管理系统网络重构过程中的应用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消除壁垒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体系,共享资源提高效率,建立科技信息高速公路,是所有科技系统工作人员的共识。但由于技术和整合等因素,在三网融合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构建统一的科技系统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3)三网融合在科技管理、科技研究中的应用
对科技系统中的管理人员和科技研究人员应用三网融合的情况通过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代表性题目是在工作中、信息数据收集与处理中应用三网融合的情况调查题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在科技系统对科研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评估、验收与鉴定的过程中,三网融合的应用还没有形成规模。
(4)三网融合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的应用
河北省科技系统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过程中借助三网融合这个平台,起到了很好的成果转化作用,但由于技术本身的问题,在应用中还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在科技系统的支持与管理下,将科技成果转化并在人民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多,近两年出现的网络购火车票、远程医疗、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等应用也日益繁多。
3 “三网融合在河北科技系统应用”的对策研究
科技系统将基于三网融合技术,运用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等通信技术,实现“立体”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将科技系统管理信息化扩展延伸到所管辖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在互动科技系统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三网融合方式接入远端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获得科技信息。
3.1 对三网融合的支持,科技系统应起到科技引领作用
从政策、法规的制定,到研究项目或方案的实施,积极指导协调相关技术攻关,科技系统做好管理工作。从行政领导到技术攻关人员以及相关的科技机构都要重视这项工作。以政府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把我省的三网融合做的更好更完善。
3.2 省科技系统以“三网融合”为平台,重构科技系统网络体系
省科技系统建立以三网融合为基础、以信息软交换为控制核心的科技系统信息化网络,采用丰富的接入手段一方面各类用户连接到各分组网络,另一方面将信息格式转化为能够在各分组网络上传递的信息格式,实现各类用户系统、各类信息交流的整合,在传输层、控制层提供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技术支持,保障资源的安全;业务层采用开放的业务接口,提供科研系统的相关机构的业务接口,实现科研业务、网络信息的有效共享。
3.3 应用“三网融合”为科研系统在政策制定、科技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等职能创造新的机遇
“三网整合”决定的信息的“宽进宽出”,科研系统要建立开发适合于“三网整合”的工作资源,系统底层兼容电信网络与广电网络,支持多种模式的终端访问,这样就可方便用户与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交流。科研系统的各类政策法规的公布不在单纯以网络形式公布,而是打破现在的层层传达的瓶颈,通过“三网融合”平台,使各相关人员及时得到相关信息,并及时回传上报信息。还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进行沟通与交流。
3.4 以三网融合为契机,优化科研系统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平台
科研系统不仅管理各科研院所,更与图书情报、政府部门、公安交通等其他社会机构提供科技技术支持。同时,与其他各省科技系统也有着良好地合作关系。三网融合恰好提供了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打破壁垒、打破瓶颈,通过三网融合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与其他部门及兄弟省份的科研系统积极合作。
总之,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利用整合后的统一网络基础,对内整合自身资源,通过手机、电视、计算机及其他终端设备延伸服务,对外融合政府、公安、交通、商业、企业等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资源,内外结合,构建一个工作信息畅通、资源丰富、服务多样、覆盖广阔的科研系统信息化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及大中专院校都能通过网络整合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共享网络资源及实现相互工作信息的交流。同时,也能实现与兄弟科研机构的信息共享与整合,互相支持,共同更好执行科研系统的各项职能。
参考文献:
[1]高菲.三网融合的必要条件[J].新闻爱好者,2012,1.
[2]王柳,商建辉.三网融合背景下NGB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院学报,2011,12.
[3]杨凯.三网融合技术在四川油气田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4.
[4]山东浪潮与广电合作建三网融合应用中心.信息化与信息技术,2012,1.
[5]张明生.“三网融合”技术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D].优秀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