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实习见习总结

教师实习见习总结

时间:2022-03-12 11:3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实习见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实习见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试讲;师范生;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4-03

一、引言

教育实习是教育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教育类学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教育类学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它在形成教育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国情、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优良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可使实习生熟悉学校教育的情况;初步掌握学校教育的规律;培养其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巩固其专业思想,增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提高实际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教育实习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合格的师资不可缺少的职业训练环节。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广东省确定为全省6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师范教育专业15个,约占全院专业的38%,师范生在校人数3221人,约占有全院学生数的半壁江山――占44.5%。以《实习见习条例》为依据,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条例》为教育实习工作指针,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以“质量、效益”为抓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实习的有效途径

1.机制上的保障。政策保障方面,《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下简称《实习见习条例》)的颁布,为更好地开展教育实习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机构保障方面,一般是由高职院校成立由主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育实习工作机构,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教育实习活动;各系部成立由系部主任担任组长的教育实习工作机构,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具体落实部署教育实习工作。制度保障方面,高职院校出台实习的指导性意见和教育实习的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2.实习内容上的设计。

总体目标:重视师范教育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合格师资。

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教育实习包括课堂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课外辅导等。具体要求如下:(1)试讲(在校内进行),每位实习生要认真准备,扎实做好试讲工作,需提交试讲教案3份,进行说课、试讲训练3次,试讲成绩列入实成绩。(2)观摩课堂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要求听课不少于12节,同时观摩班主任工作。(3)课堂教学实习,到实习学校实习期间,每位实习生至少完成8~10个教案,讲课不少于12节,回校提交4份教案(指导教师签名,实习学校盖章)。(4)班主任工作实习。实习期间要实习班主任工作,组织班级活动,日常管理等。实习结束提交班主任工作总结一份(原班主任签名,实习学校盖章)。(5)实结,实习生在回校前必需认真写好实结(包括实习内容、收获、体会和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应积极开展教育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回校后交各系(部),由系(部)评定成绩。

实习成绩评定和总结:(1)实习生成绩评定。教育实习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包括:实习前试讲(30%),实习过程评定成绩(包括行为表率、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实习生的听课情况、教案、教学后记、实结等可作参照)(50%),带队教师评价(20%)。

按照各班学生总成绩的排序取班的前30%定为优秀,前15%评为优秀实习生。

系(部)总结:各系(部)应在实习结束后半个月内写出书面总结,并报送一份给教务处。总结包括:实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实习生成绩等各项统计数字)、实习质量分析和统计、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建议以及本系(部)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等。

3.动态管理上的监控。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原则。要求各系(部)应主动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集中实习,并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带队老师驻点指导。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的学生,原则上要集中实习,没有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的学生可以分散实习,但要有专人负责跟踪指导。具体监控几个环形节:

试讲:包括校内试讲和校外试讲。

校内实习:主要是试讲和微格教学训练。要求各系部做好校内试讲指导工作,抓好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尽量在校内微格教室进行试讲,重视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切实落实好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学校联系情况,并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对于未能联系到实习学校的学生,则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进行集中实习,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校外实习: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部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实习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协商制定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计划,配合好实习学校做好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并认真填写《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教育实习工作手册》。

做好教育实习巡视工作:要求各系部对负责区域的实习点安排三次巡视指导,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各安排一次。巡视指导教师职责:(1)及时与实习学校联系,全面了解实习生的基本情况,检查实习计划的实施情况,适当进行听课,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2)教育、督促实习生遵守实习纪律,指导实习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3)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安全;(4)及时总结巡视情况,完成巡视总结;(5)填写巡视工作记录。

4.实习形式上的探索。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师资队伍越来越饱和的情况下,很多师范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就业为导向必然要求一部分师范生毕业之后要另找生路。因此,在实习生到校外实习前,不仅要求各系部尽量安排实习生就近到中小学进行多次见习和集中实习,而且允许一部分师范教育类学生到机关行业企业顶岗实习。

5.实习专项资金上的管理。为了保证我院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教育实习经费使用,进一步提高教育实习经费的使用效益,教育实习经费实行“限额分配,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教育实习费包括毕业生实习经费、课程实习经费(交通费、学生补助费)、实习指导教师差旅费、校外基地建设和基地联系费用等。根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教育实习按100元/生(按各系部管辖片区学生数)计算,其中50元由各系部支配使用,50元为实习基地建设费用,实习经费专款专用,不作他用。

6.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实习见习基地。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针对师范教育特点和地方实际,统筹规划,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因地制宜,紧密联系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初中小学,加强校校合作,不断建设和改善见习、实习基地和基础条件。建立建设首批优质的师范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共38个,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培养输送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生综合技能素质较差。通过近几年来的教育实习实践,高职师范实习生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差强人意,表现在:①课堂教学能力方面。基础知识欠扎实,教案不规范,板书不太工整,课堂授课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凑,时间分配不合理,重难点把握不到位。②教材钻研能力方面。缺乏对新课标的了解,分析和掌握中小学教材的能力需要提高。③班主任工作能力方面。有效管理班级的能力较差,选择、组织游戏娱乐活动的能力,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本素质能力欠缺。④展现个人人格魅力和风采,如指导刊出黑板报、手抄报水平有限,自身的吹拉弹唱等人文功夫缺失。⑤计算机运用和多媒体应用综合能力方面。不会文本排版编印、多媒体设备操作,课件制作或实操效果较差。⑥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变能力方面。对待上课不集中听讲、喜欢钻牛角尖提怪问题、课堂顶撞教师的学生以及发生吵架打架斗殴的事件等不会处理或处理不当,采用简单粗暴压制的办法导致学生不服。

2.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我院以生源地为中心,首批与揭阳市38个中小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我院的教育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便于学生就近集中实习,为培养合格师资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每届学生生源地变化大,这对建立起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和麻烦。学院每年投入的教育实习专项资金虽然越来越多,但与每年不断变化的招生计划、生源分散广、不得不频繁地签订教育实习基地协议的局面相比,实习资金短缺、实习基地变换快的现象就显而易见。

3.师范生实习积极性不高。这与学生的思想态度和就业观有关。有些师范生不愿意去教育实习或者实习不积极认真,其理由是他们认为自己毕业后去做教师的概率几乎为零,特别是那些提前找到企业公司岗位的学生,宁愿提前去任职意向单位上班而不愿意进行教育实习。另外,教育实习是公益性实践活动,不是生产性质的技能劳动,与非师类的生产实习相比,它没有劳动报酬,对于那些思想短视的师范生来说就更不乐意了。

4.实习动态管理薄弱。指派驻点指导老师和巡视老师,是保证教育实习质量、实行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大部分实习学校未能提供便利的食宿条件和办公环境,造成实习指导、动态管理上很难真正到位,对于那些分散实习的学生来说,实行有效的实习指导就难上加难了。

5.地方政府政策保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力度不到位。教育实习是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紧密联结,最需要地方政府政策保障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高校扩招和大众教育,不但造成师范生就业困难,而且也造成教育实习危机重重。过去是教育部门求贤若渴,向高校要人才,乐意提供实习舞台给师范生,吸引师范生充实教育师资队伍,现在情况相反,高校千方百计求教育部门留人,想方设法让中小学校接收实习生。这种不对称影响了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力度。教育又是不见经济效益的产业,要寻找一条双方合作共赢的途径,需要的是合作双方的长远眼光。

四、探究与对策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成因:

1.高职院校属于3B类线,录取分数较低,学生素质能力也较差,再加上近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不但给教育教学带来难题,而且给教育实习带来很大的困扰与挑战。

2.高职教育理念与师范教育理念的差异与转换。高职教育与师范教育有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理念就是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毕竟与师范教育在实施上、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实操能力强的高级技工,师范教育培养的是一专多能、为人师表的师资队伍。对于后者来说,其培养的规格要求更高,因为教师除了自身业务素质高之外,还要求是道德情操的楷模,教育能力的典范和学生的引领者、带路人,也就是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要让师范生做好教育理论转换和角色转换,必然要求教育实习见习更要做足功夫。

3.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机会较少。以前教育实习的时间是3周或5周,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及《实习见习条例》文件的要求,将教育实习的时间延长为半年。但是,实习期的延长并不意味着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机会次数就多,相反,一些地方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反而有未达到预期的实绩,这是为何?原因在于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存在沟通与必然的矛盾。许多地方教育局有政策性的硬性规定,但一些中小学校并不“领情”,执行中大打折扣,不让实习生实习半年时间。因为接收学校也有自身的苦衷,一是学科课程不能一下子容纳较多的实习生上课,或者需要的学科课程却没有对口专业的实习生,而另一些学科课程的实习生却太多;一是实在腾不出较大的办公场地、提供必需的食宿条件。这种供需矛盾长期影响着合作双方的积极性。还有一个不争事实是:许多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敬业精神不满意、不认可,害怕损害到升学率,因此,不想提供较多的课程和较长的实习时间给实习生。这就有让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主义的危险。

对策:

1.加强实习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教育学生“定位准确”,牢固专业思想,不要受浮躁风气影响而产生短视行为,特别是面临即将毕业找不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单位时不要心灰意冷,要自信自强,树立“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信念,一旦有机会,就不会出现因自己的专业能力荒废而再错失就业良机。

2.创建微格教室,探研微格教学模式,做好校内试讲工作。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尤其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尤其是提高主动性的教育,要求学生对实习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要主动、积极做好,做到位。加强微格教学,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包括教案撰写、讲课技能、板书技能、与学生沟通技能等。

3.注重教学技能实践锻炼,丰富课余活动。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法课程,加强教学法的学习指导;积极开展“三字一画”训练、演讲、朗诵比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借助社团组织开展帮教义教活动。总之,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为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提高提供各类活动和机会。

4.加强校政、校校合作,拓展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关系需进一步加强。为更好地加强我院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深感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关系还需进一步加强,需要在一个新的平台加强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合作双方定期沟通、交流的机制。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要求实习学校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精心安排和实施专业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为了进一步给实习工作打造一个良好平台,加强与实习基地校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学生到实习学校参观、见习和实习,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并可聘请实习基地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为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讲座,或为实习生安排多堂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做好角色转换,对实习生的成长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5.多渠道的顶岗实习路径,提升就业竞争力。除了到基层去,到边远山区去,更要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去。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创建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对接机制,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真正让学生既不废专业又拓展能力,在就业中占先机。

6.建议教育部、省教育厅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实习方面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

第2篇

关键词:U-S合作;教育见习模式;创新

1国内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有以下两大类:(1)教育见习内容的研究。使见习生关注专家教师的学生管理策略、如何听课评课、借鉴优秀教师经验等。如:Watkins提出了三个策略解决新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Beckett提出培养教师胜任力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2)探讨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与实习见习生的关系问题。如:Parkay和Standford认为,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和效果。我国有关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见习的模式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赵欣如、杜春光等(2012)指出: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教育见习的新模式。(2)关于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葛慧(2013)指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育见习已经成为师范生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师范专业不仅要高度重视教育见习的研究,还要重视教育见习的组织与安排,更要重视教育见习各方面的改革。(3)关于教育见习与教师专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如:周波(2013)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探讨现有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见习评价中引进发展性评价理念和原则,能有效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促进其专业发展。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见习当面的问题已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制度与实践模式创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总结以下几点:(1)关于教与实践的系统个案研究缺乏,与某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2)偏重于研究普遍现状,对于某一特殊环节的某一特定参与者研究较少,如:师范生个体价值观、实习基地学校与师范生的关系、高校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职能等成果仍相当有限。

2U-S合作培养,教育见习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2.1见习目标

(1)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树立职业信念,坚定为教育事业的奋斗。

(2)初步接触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摩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及组织,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熟悉小学教师的职业内容。

(3)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明确方向,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2见习模式创新

(1)采取集中统一实践和分组分批结合的形式,实现课内外一体化、逐层递进、校内外结合的教育见习模式,多层面、立体化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

(2)实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及“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育见习管理体制。每个见习基地即市内小学会有一名大学教师挂职校长助理并负责学生的见习带队指导活动,同时,聘请市内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实行通识指导与专业指导、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见习指导模式。

(3)学院每年组织召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席会议,确定各基地学校所接纳的人数,见习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

2.3教育见习实施内容及步骤

根据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原则,教育见习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入学至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见习入门阶段、大学二年级的见习提高阶段、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的见习发展模拟阶段。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第一阶段:见习的初级阶段(1)目标:本阶段为见习的第一步,是见习的启蒙阶段。主要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初步进入小学,了解小学的日常管理模式、学校组织运行机制等。(2)内容要求:其一,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小学的活动,如:参与小学的班队活动、观摩小学的教研活动等。其二,邀请优秀教师为大学生做学术报告,使学生树立职业优越感,通过与小学一线教师座谈讨论,了解目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如何成长为一代名师等。

第二阶段:教育见习提高阶段(1)目标:本阶段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步骤、如何管理课堂、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发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2)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实习学校进行课堂观摩,每位学生都有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沟通和指导。要求学生每两周进小学听课观摩一次。在观摩的过程中学生能真实的接触教学实践,明白课堂教学步骤,了解教师课堂管理策略,熟悉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态。同时,也能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后期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见习升华阶段(1)目标:通过观摩熟练掌握学科教学过程及步骤,内化班主任管理的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备课、讲课、评课,同时,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未来的毕业论文选好题目。(2)内容要求:此阶段的内容:其一,观摩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了解学科教学过程,与校外指导教师座谈讨论,帮助见习生改变角色,学习如何听课评课,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等,通过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了解班主任管理的策略和智慧。其二,在观摩听评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模拟,优秀见习生可以在小学进行交流展示。这一方面为见习生提供了学习、经历和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让见习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最后,召开见习生表彰总结会,通过见习实践分享、展板制作使见习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对优秀见习生进行表彰,号召向其学习。更多的见习生能发现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能认识到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不足,也能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好合适的选题。

3教育见习的效果及反思

通过U-S合作,校内外实践结合的方式改进教育见习,取得了一些成果。

(1)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通过入学就接触小学,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体会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90%的见习生都感到当初进小学校园,小学生对其敬礼并称老师时,他们都深深感到骄傲。当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分量,老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不难看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学生的认同感很高,并非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无奈选择。

(2)实践技能大幅提高。通过创新教育见习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学生教学技能。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社会各个机构的认可。如:我院学生何志妍、李淑萍及李晓雨在2016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决赛(陕西赛区)获得了一等奖。此外,我院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这也与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安康市各所小学的顶岗实习的学生也获得了各个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招教和特岗教师的命中率也非常好。由此可见,教育见习这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有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个环节没有达到目标,那么很难促使师范生角色的最佳转变,很难完成教育实习实践的种种任务。

(3)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有提高。为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之前,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学管理、教学理念等知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怎么开展教学研究知之甚少。通过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80%的同学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小学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主、副科时间分配、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问题,部分学生通过参与小学的教研活动能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同时还能针对自己设计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欣如,杜春光等.创新教育见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8):7.

[2]葛慧.高职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改革问题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08-110.

[3]周波.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见习发展性评价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7-68.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经验总结

作者简介:曹海峰(1979-),男,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FDY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76-02

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对于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巨大意义,并且进一步对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大学生青年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是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2013年,高达699万的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校企联合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作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肯定。

通过过去几年的实践,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大学生通过到就业见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将使学生感知和获取企业文化,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精神,这些能力的获得将使学生缩短今后就业的适应期,加速他们的成长。[1]并且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见习,学生的专业思想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促进学生转变择业观。但是如果就业见习基地运作不佳,参与的学生则会进一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打造优质的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既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专业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

一、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和主要困难

当前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数量已经超过2万家,每年提供的见习岗位达到5万多个。[2]但是由于企业和高校在运行机制、人员管理方式、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针对目前校企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困难,可以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原因

由于大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时,学生本身并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也不具备短期劳务工的特点,加之企业还要负担对于实习学生进行辅导以及管理的职能,使得企业负担加重。并且实习的时间短,企业无法更深入和全面地考察实习学生的素质与职业能力,这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并未针对大学实习生在其人力资源战略上采取积极的部署和安排。[3]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对于大学生来企业进行实习热情不高。

2.学生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就业实习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也愿意参加就业实习,但在其职业生涯规划中并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对于参加实习存在着盲目性,要么对实习有过高的期待,要么过分强调实习待遇和实习补贴。这些非理性的认知都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难以持续,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同时有些学生对于企业地域、实习岗位百般挑剔,说明他们的职业观、择业观存在着问题,而且学生的表现也会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下降,成为恶性循环。

3.学校原因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高校各方面资源建设的速度难以及时配套到位,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教师大多缺少企业的现场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尤其是一些工科专业,很多教师虽然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他们都是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对于企业认知极为有限。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学工人员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在学生职业观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当前各高校的建设目标多是“研究性大学”,无限拔高了科研的高度,这也导致学生实习工作的边缘化,成为必须完成的应付性工作。

二、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别是和山东亚泰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就业见习基地一直运作良好,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1.基地建设背景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以制浆造纸工艺、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工科学院。学院在全国制浆造纸行业拥有较高的声誉,但是在强大的学术力量背后,因为制浆造纸专业方向是非常冷门的专业,每年进入学院的新生专业思想都极不稳定,如何改善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院平时开展工作的重点。其中通过就业见习基地进行就业实习就成为学院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必然需要。

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是由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旗下亚太资源集团控股的大型制浆造纸现代化合资企业,其中亚太资源集团占90%股份,年产漂白硫酸盐木浆31.5万吨、高档白卡纸板17万吨,现为中国最大的制浆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条制浆生产线之一。亚太森博的主要工艺技术装备从欧美等制浆造纸发达国家引进并且企业发展极为迅速,使得企业急需大量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具备较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全国拥有制浆造纸专业的学校极少,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非常有限,使得企业的招聘工作难度较大。

基于以上背景,双方都有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迫切需要,所以双方从2008年起开始了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合作。

2.就业实习工作流程介绍(见图1)

轻工学院与亚太森博有限公司在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初期,在顶层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着手,充分考虑学院教学和学校整体管理的要求,以“服务青年学生,与企业实现共赢”为工作理念,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见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学院和企业每年4月都会进行沟通以确定当年基地接受学生数量、实习流程等,随后学院在学生中充分发动。企业于5~6月到学校进行宣讲,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并现场接受简历进行面试,选拔合适的学生组建见习团队。在当年暑期前,学院会安排专业教师、学工人员和有管理经验的研究生组成见习管理团队。在暑期开始后,学生就有序进入企业实习,并最终要求完成详细的实习报告。

在企业实习期间,亚太森博配备精干力量对所有学生进行培训,并为每位同学建立详细考评档案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除了现场学习以外,企业还和学院共同组织征文比赛、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实习过程。

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之间彼此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到了当年11月份企业到学校招聘时,那些参与过实习并且表现出色的学生就有了优先签约的权利。在确定签约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申请到企业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这样学生在毕业前将有近六个月的时间在企业生产现场,学生在企业的稳定性大为增加,企业也更加容易找到适合的人才,实现了互利共赢。因此在近两年造纸行业景气度很差的情况下,企业依然坚持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这与该人才培养机制是分不开的。

三、经验总结

1.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全面服务企业人才培养

由于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来未必会到企业就业,因此企业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这也成为阻碍企业建设就业实习基地的最大障碍。轻工学院面对这样的问题,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为亚太森博建立了从大专教育到工程硕士,从岗前培训到在职员工培训完整的培训体系,学院在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安排骨干教师为企业进行各种相关培训,这样企业虽然没有招到足够的本科学生,但是通过其他培训依然可以获得收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投入换来了企业对于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支持。

2.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学生实习效果

以往学生到见习基地实习往往比较松散,时间短,实习效果差,学生不满意,参与积极性低。在该问题上,学院与企业要做到“早沟通,定计划,建队伍,严管理”十二字方针,每年开年就着手开始进行沟通,尽早确定实习计划,学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全程配合管理,并且严格流程包括选拔过程,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以确保实习质量。同时学院应将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使学生最长有六个月的时间在企业就业见习以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另外,为了保障权益,亚太森博为学生全部配套了实习补贴,并购买了覆盖学生实习全程的商业保险。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理性的职业观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他们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印象和今后实习机会向就业机会的转换。轻工学院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现了学工人员的全程参与。学工人员通过年级大会、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想,同时针对轻工学院制浆造纸专业的特点,学院于2006年起汇集全国50多家造纸行业顶尖企业成立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的平台,每年学院都通过设立实习奖学金对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的主动性。

四、对于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就业见习基地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了就业见习的多赢,学校、学生、企业都从中获益。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首先,虽然学院通过为企业完成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来作为实习学生未能到企业工作的替代政策,但是任课教师的负担较为沉重。他们在本身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部分的培训工作,对于教师的精力消耗极大,短期运行问题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影响学院的科研工作,所以转变学生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突破就业局限才是保证基地持续有效运行的根本措施。其次,应重视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校团委、学生处等多部门,特别是在实习的时间上不免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重要的教学活动冲突,如何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既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参加实践过程,又能够不影响他们正常学业,还需要多方面的充分的沟通、协调。当前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或许希望出国深造、考公务员或是其他的就业途径,他们也有参与实践的需求,但是目前实践的方式相对还比较单一。如何尊重这种多元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成才需求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婧,高晓琴.关于就业实训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9):20-21.

第4篇

关键词:中职校学生;“学业争优”;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22-03

一、“学业争优”的内涵解析

(一)“学业”

“学业”即学生“学习的课业”。与普通学校一样,职业学校开设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并制定了有关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旨在普及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创造向上深造的平台和条件。不同的是,职业学校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因为不少学生道德意愿不强,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此外,职业学校不能脱离“职业”二字。因此,专业课在职业教育中应占相当比重。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领域技能,从而能迅速立足于未来的工作岗位。不过,现代职场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再是像机器一般,只要能机械操作即可,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的是技能与情商兼备、全面发展的“能力人”。德国的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这种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能帮助人们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从而“适应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它主要强调四个方面的能力:(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包括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2)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4)个人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的进一步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1]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学业”应是文化课和专业课并重,同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培养职场关键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

(二)“优”

学校要求学生结合学业测试内容,在“争优创优”上做到品质优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成绩优良: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良好;身心健康: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和文体活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

在建立学业争优评价体系过程中,应特别强调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评价:一是将学生当成动态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将其置于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上,看到学生进步的足迹,并适时鼓励学生每一天都要做得比前一天更好,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日趋成熟完善;二是要把学生置于群体中进行评价,强调在与同类人群横向比较的时候,各方面的素质都需出类拔萃,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有利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沉睡已久的向上、不甘人后的进取心,从而形成积极竞争的良好风气。

二、“学业争优”的实现路径

(一)深入调研专业发展状况,合理设置学校课程

中职校的专业设置应紧跟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笔者所在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三产”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以“形成专业特色、扩大品牌效应”为原则,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淘汰了部分专业,如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汽车营销与维修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增加了新兴专业(方向):软件技术(软件测试师)、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烹饪、金融业会计、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清华万博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美合作国际商务等;精心打造三个主干专业群,努力提升育人品位,为区域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贡献了力量。

为配合专业建设,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校系(部)结合、以系(部)为主”的校系二级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以三大主干专业群为主体成立三大系(部),将各领域的专业教师进行整合,以期真正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并以系(部)为单位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笔者学校以“有用、适用”重组课程体系,如烹饪专业增设礼仪课、茶艺课,会计专业增设工商管理课;以“能用”、“通用”原则建构课程内容,删减繁难偏旧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增加通识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以“会用”、“常用”原则训练技术技能,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理解透,善迁移,从而终身受益。为此,学校已组织骨干教师成立校本课程研讨小组,根据各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订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此外,也绝不能放松文化道德课程的学习。原先,文化课程的学习集中在一年级,二、三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现在学校已推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学分制。一年级都是必修课,二、三年级除专业必修课外,还必须选修三门文化道德课程,学生只有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分,才能参加社会实践,获得毕业证书。

(二)强化教师专业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直接传授者,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所以,要想实现“学业争优”,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首先,学校构建了合理有效的师资考评体系。学年初,各系(部)根据上学年考评状况聘用在职教师,考评不合格的一律不予进课堂。为了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学校采用聘用制,从企业、高校引进了一批优秀外聘教师,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外聘教师。其次,学校推荐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培”与“省培”,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开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组织开展校内“两课”评比和“五课”教研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牢牢盯住课堂,向课堂要效益。同时,学校还通过隔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和系(部)大会,邀请校内外名师传授教学经验,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相当于一个班级的“大家长”,其思想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氛围。班主任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资源短缺问题:(1)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班会之际,在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环节的诉求以及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2)树立榜样引领学生发展。请优秀学生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借鉴一些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3)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中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进行学业规划。

(三)建立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跟踪学生全程发展

学业发展评价体系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它是指学校及教师包括学生自己,对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核心),动机、兴趣、特长以及方法、习惯,作业、考试考查等所进行的学业判断。学业发展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3]这样的评价体系也适用于职业教育。

在中职校的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量化评价,更要重视质性评价。为此,我们引入现在较为流行的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袋。这份档案袋里包含了学生入校时期的学业情况、入校后各科目各阶段的学业测试结果、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我总结。建立档案袋的目的就是全面跟踪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养成自我省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实习见习管理,提高实训仿真度

普教在学业上往往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弱化了动手能力方面的训练,而中职校虽然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程度低于普教,但是对学生技能实训方面的要求较高,要达到毕业即能顶岗的水准。

为了加强实习见习管理,学校精心挑选放心的实习单位,已经从原有100多家实习单位中遴选出60多家知名度高、信誉好、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放心单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学校会对实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过程监控,主要分两期进行实习生答辩活动。为此,学校各系(部)联合企业相关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为了提高实训的仿真度,答辩地点也精心选择在学生实习的公司,积极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答辩会上,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规定科目的技能展示和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口头答辩,评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并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实践技能答辩综合评价,为学生“指点迷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实习中有所得,真正达到“能用”“会用”所学技能。

(五)加强家校沟通,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一直以来,我们发现职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并不活跃。很多时候,我们仅在学生犯下严重错误后才会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告知来校处理相关事宜。今后,我们还应当注重对家长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我们会借家长会之际,邀请市内有名的教育专家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还会采用不定时上门家访、电话回访等方式与家长多多联系,督促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此外,为了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包括组建各种兴趣社团、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校运动会、技能节、艺术节、读书节、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黑板报评选等。

总之,“学业争优”是“学业争优、就业争先、创业争新”教育理念的首要和基础,它也是实现“就业争先”和“创业争新”的必要前提条件,学校必须在客观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争取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凌红.德国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6).

[2]殷树凤.学业争优 就业争先 创业争新――南京市鼓楼中等专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J].江苏教育,2013(1).

[3]闫红.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An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Excellence"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 Case Study

YIN Shu-feng

(Nanjing Business School, Nanjing 210009, Jiangsu Province)

第5篇

学生的认知度问题,大学的四年时间里,一直等到大三年级才有绝大部分同学认识到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才准备努力发展自己相关的方面,殊不知,很多机会已经悄然而逝。而且步入高年级的同时,将面临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课堂学习,还有未来的规划与目标,此时再进行一些急忙而又效果不是很明显的能力提升教育,对于从本质上提升,从思想上使自己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得到全面进步,也已经是无济于事。

一、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国外,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大多是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从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我国,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设计教育具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

1.实践教学可以缩短学生实践能力的社会适应期,尽早与社会接轨是提高实践能力、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工作的瓶颈,也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的关键。

2.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把学习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中,检验知识的掌握度和运用性。采用反馈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的不足性,在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再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3.创业人才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熟悉行业规范、实践环节的多种模式,是学生逐步认知行业、加入行业队伍、自主创业的科学有效途径。

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实践教学措施

1.实践规划在本科教学之初制定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规划,也是大学生创业培养的关键之一。一年级“认知见习”:在大学初级阶段,采用学生参观设计行业、了解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确定专业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对自己的未来从业目标有明确的方向。本次实践时间一般为1-2周。二年级“实践与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参观见习活动,开阔视野。不定期参与一些设计公司的活动,逐步熟悉公司运营模式、管理规范、人才选择、设计流程、公关技巧、设计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在校内课程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组织的见习一般为1-2周,其他实践时间学生自由掌握,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行业公司学习实践。三年级“考察与实践”:参加学校安排的考察见习课程,开阔视野、提高艺术设计的层次。参与老师的项目,参与校内的各种模拟创新创业训练。了解就业市场,选择比较正规的设计公司作实习生,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了解创业的基本情况,参与社会的各种比赛和学校的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四年级“就业与创业”:完善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到相关行业设计公司应聘设计师,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完善自我、熟知行业。组织创业团队依托一定的企业环境,请有经验的行业人士作指导,以创业精神引领专业团队不断前进,提炼成功创业的经验、丰富创业精神内涵;整合自主创业成功资源为团队发展所用,创办公司、工作室。

2.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参加展览比赛获奖、发表作品、、参加艺术团体、参加企业实训锻炼、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读书工程、参加各类讲座、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将课内创意思维训练延伸到课外,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制定实施细则,实行学分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考核阶段严格登记,验收佐证材料,保证实施过程的严肃性,验收结果的真实性。

3.课内实践环境模拟依托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设计传媒类”、“室内设计类”等设计室,进行公司化实战模拟训练。公司化模拟训练首先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形成同学同创的团队优势,进行管理运营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合作共赢,再由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管理和市场运作、承揽设计项目等,采取竞争性对抗模拟,使学生体验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强对经营风险的敏感性。公司化模拟训练按企业运行模式成立各部门,学生担任各部门负责人,制定运营指标和工作规程,也提倡教师或企业将设计项目落实给学生管理和设计。

4.实习考察在四年中累积达到一年的课程实践活动中,实习见习考察是必要的,到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和动漫园区、奥运场馆、古建筑和园林、现代城市建筑、展览会设计、艺术类院校、展示设计、商品包装设计、商品广告设计、宾馆外观及室内设计、大型商场和大型装饰材料及家居专卖店的产品设计等等相对集中和具有较高层次。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修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艺术设计在社会中的应用和作用、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和设计行业现状,树立学习信心有很大帮助。

5.增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以项目带动教学,创新创业理论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商业行为、商业洽谈技巧、社会行业及市场需求预测等方面的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意识。开办市场营销策划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短期培训班,成立校企联合实训室,聘请设计师作设计和工程案例分析,将项目带到培训课堂,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要主动与当地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根据相关行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业内系统性的人才需求预测,按照现代艺术设计发展需要及艺术设计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努力构建“真枪实战”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参与设计,包括和客户洽谈设计方案、修改、定稿、最后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有效地提升学生将来就业和创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面对社会交际的经验。

6.创业实战,在政府和学校的政策支持下,以自筹资金、大学生创业基金、社会行业资金股份注入等资金形式支撑,以富有经验的学生主要负责,组成创业团队,在社会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国家法律进行注册创办公司、工作室,运营模式及设计成员均按照公司规范运作。同时整合自主创业成功资源为团队发展所用,开辟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基地;实施同龄人助同龄人计划,团队成员成功创业后回报校园,招聘部分贫困大学生到其公司实习、就业,既解决贫困生的生活费问题,又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第6篇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全面提升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

第7篇

关键词:改善;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80-02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建设是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和缩短就业指导工作差距,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与完善、教学工作开展、组织机构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问题。但当前,正如黑龙江省领导张立波《在201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当前黑龙江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各类学校之间、各层次学校之间、同类层次学校之间的工作水平差距较大。”为此,黑龙江省各民办高校更应加强对该项工作开展的重视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工作成效。

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1 对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到位。目前,黑龙江省各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均已先后展开,但对于该项工作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该工作虽已开展但作用不明显,只是简单层面的铺开,未能将职业指导工作思想贯彻到学院各项工作过程之中,指导体系还不健全,指导效果不明显。

2 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职业指导断层现象普遍存在,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过于重视课堂共性化课程学习,忽视课外学生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的指导。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将课程开设视为主要手段和方法,职业指导工作没能更好地与课外个性化辅导、职业咨询、课外活动等开展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灌输式”教学手段、方法采用得较多。

3 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力量不足。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普遍薄弱,缺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能力。由于职业指导教师能力有限,工作内容安排老套,指导方法落后不科学,从而导致学生接受指导的内容有限,指导效果不明显。因此,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研究,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综合能力,构建教师科研平台,加大年轻教师培养力度则显得刻不容缓。

4 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待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该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这也是由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因此,就业指导课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同时,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心理与生活特点,就业指导内容应各有侧重,体现全程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并保证其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等特点。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授课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5 忽视职业规划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必要手段,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缺少合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是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择业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提升能力,这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新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独立开展”阶段,暂时还未能贯彻这一思想,同时该项工作开展与本校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见习实习、学生管理以及德育工作的开展还未能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

6 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监督与有效的评价手段尚未形成。民办高校大多建校时间短,本身处于不断完善状态,因而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仍见该问题的缩影。同时也由于一些院校领导对于该项工作开展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等原因,致使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手段缺乏,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缺失,在职业工作决策等方面随意性较大。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建议

1 提高重视力度,树立科学理念,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院系重视力度,突出实践性指导的特质,提高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技能,建立院系多员化参与、课内外纵横互动的职业指导体系,改革已有不利环节,加强实践研究力度。通过努力构建具有科学性、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相呼应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及管理程序,创建共性化实践课堂教学与个性化专业实训有机结合的实践指导课程,建立起具有可持续性分类指导互助、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互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拓宽个人求职路径、重视合理规划的职业指导理念和指导体系。

2 加强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是根本。教师是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好坏的主要取决因素。培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学历、职称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准入考核制度,严把教师入门关;注重该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合理化;着手建立教师开展科研的平台或载体机构;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建立校内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完善校内评聘机制等。

3 结合课堂教学,重视开展职业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科研力度。各民办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和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统合现有教育资源,积极研发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在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态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实践教学、分组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多种灵活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要以试验、实测、实践为主导,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4 结合本校实际,设立职业指导教育体系。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1)大学一年级职业指导体系安排:专题讲座;入学教育(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体职业辅导与咨询;指导学生制定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2)大学二年级体系安排:参加职业生涯实践;职场参观或人物访谈;职业岗位认知;职业技能拓展训练;在个体职业辅导中加强对学生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的执行监督、评估与修订。(3)大学三年级体系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参与职业生涯实践:如职场体验、人物访谈、上岗实习锻炼等;职业技能拓展训练;个体职业辅导过程中注重学生本人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的总结和职业经验的积累。(4)大学四年级体系安排:开展职业心理咨询;设置专场职业推荐会;讲座与座谈会;个体职业辅导:求职择业过程(包括毕业后一年)跟踪辅导;结合专业和岗位特证,开展促进职场成功的职业教育等。

5 重视毕业生离校后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延续开展。这个问题往往为大多数高校所忽略或者忽视,也有的人认为离校后属于社会的职业辅导范畴。其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数往往还是倾向于从原学校那里得到职业需求帮助,往往倾向于依赖原学院后继的关怀和指导。各民办高校可以考虑据此依靠毕业班辅导员的力量做好该项工作。

第8篇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stud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nadequate present teaching plan and content of physical therapy practice, put forward that the new teaching content of physical therapy practice must be compil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practice is too easy and learning separates from clinic practice. Instead of conf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practice, the subject should enlarge its contents, increase the new equipment knowledge and clinic practice periods, students' master of physical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s will be the good base for future's career of sport team doctor, researcher, P.E recovery doctor, and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关键词:《理疗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Key words: Physical Therapy;practice;teaching pla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66-02

0引言

“理疗学”作为现代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学科,对于促进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体科学、卫生保健和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事临床医学与运动医学的实际应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逐年增多。针对体育类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理疗学教学人员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能否按过去的教学模式进行?能否沿用过去的经验安排?答案是否定的。医学院校或医院理疗科培养实习生,虽然课程都是理疗学,但所学专业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原有统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高质量学生。

1研究目的

“理疗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原理及治疗作用等,常见的理疗方法包括各种电疗、光疗、超声波及磁疗、蜡疗、水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理疗学实践教学内容基本沿袭着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模式,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实验类型简单,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而对临床物理治疗性实践涉之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院校的理疗学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意见。“理疗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是运动康复,对本科生的临床理疗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只有达到一定要求才能拓宽就业面,所以改革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就成为必然趋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2005级、2006级、2007级本科学生 共计64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问卷回收率100%。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大量有关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计划及其相关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文献资料,为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为了准确的了解各体育院校以及医学院人体运动科学专业理疗学实践课教学计划、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对从事多年理疗学教学的10名专家、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鼓楼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进行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问题的面访、会议走访、电话咨询及电子邮件联系。

2.2.3 问卷调查法。对西安体育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教材和多媒体教学以及学生对学习理疗学对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期望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2.2.4 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使用SPSS10.0、Excel 200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2.5 项目教学法。突出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理疗学教学内容上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临床治疗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程序化。在教学内容整合和程序化的基础设计了电疗、超声治疗、光疗、热疗、磁疗等八个综合项目。每个综合项目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如电疗作为一个综合项目,又分成低频治疗、中频电疗、高频电疗三个子项目,而各个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既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又使学生在临床参观学实习中尽早熟悉实际的理疗情境和场景,强化学生对理疗治疗模式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如电疗模块的教学,原有的传授模式是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依次介绍直流电疗法、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各单项技术,学生学习后虽然各单项技术掌握的较好,但对所学的单项技术何时、何病应用仍感茫然,既无法将单项技术,临床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以临床治疗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安排,第一次教学设计为临床参观,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康复理疗科进行4学时的实际情境参观体验,授课教师通过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电疗仪、针对各种疾病开具理疗处方,制定理疗方案、这样就把理疗治疗操作中涉及到的单项技术,和临床疾病治疗联系起来,授课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做中学”,教、学、练相结合完成项目教学。

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复杂临床实际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既可达到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又可在完成综合项目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2.6 教学实验法。2006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采用原有的理疗学学实验课教学计划,2007级采用改良后的实验课教学计划,两个自然班均由同一教师进行实验课的教授,两级学生的入学分数,年龄,生源均相似,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两个班实验授课课时相同均为24学时,其中2006级学生使用旧的实验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实验单一而且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机会不多,实践内容多以简单理疗仪器和火罐、按摩为主,2006级学生因为已经开设了体育康复学和运动保健学以及伤科与按摩,很多物理治疗实验重复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上学完后对所学知识应用比较差。而2007级学生使用新的实验课教学计划,虽然课时一样,但是增加了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多个实验内容以及PT师的工作内容介绍等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理疗治疗方案和操作中去,教学反应效果非常不错。在医院见习期间,学生系统学习了阅读理疗医嘱及处方、执行医嘱、调整治疗剂量、记录治疗结果等程序,学习与康复治疗的患者交流沟通,将患者现存的所有理疗治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思考,确定合理的理疗方案,并使PT学生明确在患者所有的物理治疗方法中理疗的独特治疗作用及理疗的最佳适应症。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中,由于实验学时数按大纲的要求不变,而内容增加,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我们根据不同的章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观摩实验法,又有改革创新的多媒体教法,如有的章节以作业形式完成,有的章节提出问题设计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不同教法的综合运用,不但节省时间,增加了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分析、判断、诊断、操作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理疗学实践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

3研究结果

3.1 专家访谈结果。通过课题组对10名从事理疗学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认为原有的理疗学实践课计划不合理有8人,占80%;认为学生运用物理治疗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差的有9人,占总人数90%;大部分专家都认为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需要改革,专家认为应该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实践课教学,通过不同教法的综合运用,不但节省时间,增加了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分析、制定计划、操作以及熟练运用物理治疗设备的能力。

3.2 学生理疗学考试操作考核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考核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是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系2006级和2007级学生的理疗学的实践考核发现由表1显示,两个班在不同教学计划实施下其他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人体系本科生2006级和2007级期末理疗学实践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各学校在制订理疗学教学进度和大纲时,基本上是按教材的顺序制订的,我们认为教学进度的制订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能否产生兴趣,教学的内容起着主要作用,理疗学所采用的教材前后内容联系不大,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地安排实验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刚接触这门课时就对本学科发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以实际操作在先、理论讲解在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改善提高了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电脑中频治疗仪”时,我们设计了几个符合教学要求的,真实的典型的病例,在上课前把典型病例和“电脑中频治疗仪”的操作说明书发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理疗方案、开具理疗处方。

课上由教师引导,小组代表分先后讲解、示范小组成员的学习讨论结果,再由教师进行正确的电脑中频治疗仪的操作演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教师思维活跃、知识全面,善于组织和引导,善于总结和归纳,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

3.4 加强理疗学实践课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对理疗学中重点、难点问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资料等充实教学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部分章节可采取PBL(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式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加深对授课知识的理解。

4结论

4.1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理疗学实践课教学,通过不同教法的综合运用,不但节省课时,还增加了临床医学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4.2 理疗学实践课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把一些前面开设的教学内容重复的知识进行了删减(要对照学生培养计划中有无重复课程内容或交叉内容),根据各个院校理疗仪器设备的不同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实验课教学工作。

4.3 实践课以电、光、声、磁、蜡、水疗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为重点,在每节理论课之后安排相应内容的实践,通过在实际治疗场景下教师集中讲解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练习,使学生系统熟悉和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并加深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4.4 体育类院校可以让学生到医院的理疗科进行实习或见习,学习与康复治疗的患者交流沟通,将患者现存的所有康复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思考,确定合理的理疗方案,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理疗学的理论和技术,还能通过实际情景下的临床参观实践,边学边做、融“教、学、做”为一体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情感、和专业素质。

4.5 通过教学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常规,原来的自然班的教学可以根据课的教学内容不同进行自然班教学和分组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操作理疗仪器设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丛芳,朱迎九,侯勇伦.新建康复治疗专业理疗学课程教学实施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096-1097.

[2]柯红.高职理疗学的教学体会[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23.

[3]钟玲,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4):328-329.

[4]欧阳燕.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76-78.

第9篇

(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吻合

原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接受采访时曾指出:“一种信息要通过多种传播方式、传播载体进行传播,这是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内容过分拘泥于传播媒介机械与技术的使用,忽视专业基础教育与综合素质的养成,这是目前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中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存在专业能力不突出与文化素养缺失并存的弊端,不能满足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实务对课程设置的要求。而在新闻一线,有的报业集团根据社会需求自发变革,提升新闻记者的全媒体应用能力。而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多从中文系、教育技术系分离出来,发展时间短,相关教学经验缺乏,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匮乏,往往根据现有师资特点设置课程,缺乏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对接。转型较早较快的新闻传播类专业通过引进师资、完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近几年媒介环境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媒介营销、广告营销、网站编辑、数字拍摄、后期编辑、媒体策划等课程充实到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开设要与主流媒体环境下的人才需求相吻合。

(二)实践教学体系与媒体需求脱节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方面,国内外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主张弱化职业技能类课程,这种观点在美国、加拿大等新闻传播教育发达国家较为普遍;二是强调专业技能和媒体实务技术教育,注重与媒体用人单位职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这种观点在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较为普遍,尤其是得到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全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大新闻、大传播的理念。当前新闻传播类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专多能,能写能编”,需要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采集新闻素材,并根据新闻传播载体加工成不同的新闻产品。大部分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建立的多媒体实验室、新闻录播室、平面媒体设计室等实验室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到媒体实习实训不能与当前应用机器软件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缺乏实践课程模块教学经验,实验实践方式单一,实习实验课程效果评价机制不到位,相关课程的课业评价标准与现行实践不一致。全媒体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跨媒体的工作能力,现在大部分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缺乏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以地方广电系统、新闻媒体为依托的实践基地流于形式,大部分地方院校仅在寒暑假小学期组织部分学生去地方媒体以实习见习的形式完成综合实训。常态化、循序渐进的实习体系落实不到位,多元化、融合性、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平台亟待建立。目前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仍机械沿袭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由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制约,学生职业能力被切割为片段性、局部性的具体操作能力,缺乏流程性的系统训练。

(三)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新闻传播类学科专业教育的发展与媒介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地方院校依据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滞后,没有和学科发展和媒介发展保持同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试考核方法单一,不同课程采取一刀切的考核方法,专业必修一般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一般采用考察方式进行。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背诵能力,虽有部分案例分析题目,但学生多是纸上谈兵,没有系统地在行业内部实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仅用理论解决理论。除了通过行业实习理解相关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超越课本,并形成对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新闻采编成果、学生通讯社的实践成果、顶岗实习实习报告及学生自发承担的社会工作成果等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全面的量化标准。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另一环是对教师的评价,大部分地方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停留在学生打分及同行评教层次,缺乏新闻传播业务实体部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教师的上课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成果需要一线的媒体工作者检验,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活动不脱离社会需求的实际。

二、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一)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是新闻教育存在的内在危机。

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改革,走在了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改革的前列。复旦通识教育的三个维度分别为:以共同核心课程进行持续的心智训练;按人文社科大类培养拓宽知识面;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采取宽口进入、文理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通识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重在知识面的拓宽,二是重视新闻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通识教育适应了全媒体背景下媒体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但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等于开设通识类课程,它是一种理念,着眼于人格与心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是拓展知识面与提高人文艺术及专业素养的素质教育。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将经济、人文、政治、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将其具体整合为单门课程,形成大类平台课程模块。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比重,拓展选修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此外,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将专业选修课程与学校各相关专业各类课程全部打通,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整体课程资源,鼓励学生选修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类等课程,最大限度地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此类课程较为注重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瞄准社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确立了“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定位,提升新闻传播类学生的知识厚度,从而使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机结合,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

(二)强化以“能力内敛”为特征的实践课程体系

所谓“能力内敛”,是指以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与实务能力集中强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全媒体背景下需要的是复合型新闻传播类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把采、写、编、评、摄、录、制、播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将新闻传播类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学年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形式或实践模块教学模式强化落实。在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搭建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周、寒暑假小学期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技能培养全程化的实践教学设计。此外,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课程模式,将以理论为主的毕业论文改为以能力训练为主的毕业创作(设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把教学实验引入课堂教学,同时把实验室作为工作室,始终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来完成。媒介融合的业态背景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多元化的新闻业务,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新媒体,要熟悉各种媒介形态的操作流程,掌握各种媒体的差异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就必须是多元的,需要搭建多元化、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机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媒体融合实验室”的建设理念,按照情景化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按照就业后工作环境设计,按照工作后职业角色进行教学,真正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地方高校在学院内部,通过创办期刊杂志,承办新闻传媒类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自己的实践平台;通过与媒体单位合作,在校内成立记者站、实现与当地相关媒体单位的无缝对接;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各类创业项目;在校外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积极建设高端实习基地,在国家媒体及知名传媒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点。在全媒体背景下,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岗位实习,掌握多种本领。

(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类课程要素配置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随之调整。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实施手段必将需要新的考试考核方法与之对应。必须摒弃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根据新的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按阶段、分层次确定考核细则,并坚持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确定评价标准。在考试考核形式上,设置笔试、专题策划、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使之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相匹配衔接。同时改革成绩结构比例,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为主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既是一种教学抓手,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把知识转换为能力,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习兴趣。坚持推行成果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业成果接受同行业界的专家评价,也可以挂在网上,接受不同学校的老师评价,通过受众反馈的信息给予综合评定。各地方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研究如何构建教师、学生、学校、合作单位等多种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处理好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设置与评价方式的科学化与客观化问题,完善通过过程管理加强实时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

(四)加强新闻理想教育

“重器轻道”一直以来是我国新闻传媒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但此模式对学生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不够,导致了部分新闻传播类学生人文精神的与新闻理想的缺失。日本的新闻教育“重道轻器”,很少开设新闻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素质训练主要由媒体承担,这样单纯理论取向的课程体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大部分不愿意选择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又面临新闻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矛盾。一些学者认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应用学科,新闻传播理论应定位于解释和评价新闻传播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新闻职业理念,指导学生从事新闻实践。另一些学者认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就是新闻哲学,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尽管两种观点存在差异,但针对新闻传播类理论课程在传播新闻专业核心价值,培养学生职业理念和评判精神,形成职业道德观念,树立新闻理想,激励就业热情的认识是统一的。在全媒体背景下,地方高校应通过相关课程、学术讲座报告、实习实践等环节加强学生的新闻理想教育。

三、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技能型软件人才;教学理念;职业技能;教学方法

软件蓝领一词来源于印度,泛指技能型软件专门人才。目前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依然巨大,并以膨胀方式持续增长,外包市场需要大量技能型软件专门人才。上世纪末,“千年虫”解决方案成就了印度,使之成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强国,令世人瞩目。在印度的软件企业中,软件开发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每个基础编程人员按照规定的工序加工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工业化生产,正如印度卡纳塔卡邦首席行政长官Krishna在解读为什么班加罗尔会成为印度乃至亚洲的硅谷时回答,除了教育,还是教育。

目前,在我国软件企业中,人才缺乏是制约软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面临最大的教学问题是企业求贤若渴、却英才难觅,其根源在于传统的“本科压缩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笔者针对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总结,其目的是为了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若干教学问题

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通知,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旨在通过软件学院的建立,实现软件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在示范性软件学院计划中,明确提出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的专业定位。2003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了36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IEEE-CS组织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EBOK2004,在指南中划分了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lO个关键知识域,规定了每个知识域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如“软件需求”知识域有需求基础、需求过程、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确认、需求实践等教学主题。

回顾多年的软件工程专业发展,我国各高校中已有近200多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出现。为了支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自2006年起,商务部开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2007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加大了对信息类专业的支持力度,软件工程专业列入第2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修订的学科目录,把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软件工程专业和学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政府层面安排的各级各类专项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培训内容包括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等。政府层面出台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建立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软件产业需要,加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深化高校与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等。

综上所述,市场对人才需求仍有较大缺口,适应产业市场不断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任重道远。培养技能型软件人才已经到了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人才短缺、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本文主要讨论3方面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理念必须符合产业标准和项目规范,软件项目的成功取决于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必须遵循软件工程规范,规范是指项目规程和实施项目的相关技术标准,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求其核心的基础知识,不求知识全面。

(2)职业技能结构。通常职业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其职业技能可以划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的核心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此外个人的职业素养也是一种职业能力,主要有交流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文档的规范写作、分工合作、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等。

(3)实践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软件工程原则,根据“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具体程序员”的人才结构组建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实施项目,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产业技术、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实训从最简单的项目做起,在强调掌握具体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善于交流、勤于沟通,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2 实践教学理念

印度软件企业快速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按照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方式培养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分析软件产业特点,任何大型软件项目的实施,团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如图1所示;把大项目分解成无数小模块任务,要求按照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遵守项目流程,如图2所示;不同层次上的人员有着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在合作或协同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沟通技巧和职业素养,团队角色职责如表1所示。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框架中,工作指南规定了要完成的任务步骤、方法、进度等,各“角色”执行任务时必须参照工作指南,工作模板是指“角色”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具体任务以及必须完成的各种文档结构,QC根据指南,逐一核对任务列表,通过检查表监督各角色是否按进度执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某个项目)一起学习和工作,团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机制。例如项目专用的公告牌(公告、通知、状态报告),项目邮件列表;项目网站(文档、团队成员主页、相关的技术论文和笔记以及自学培训材料),项目会议(关于简报和问题解决方案),关于团队成员工作的最佳实践会议和讨论,面对面交谈等。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块地掌握实际动手开发能力,尽快与产业技能接轨,要求学生给自己制造一个理由来组织学习型工作团队,通过发放团队工作规范和模板,签订团队工作责任书、内部承诺等方式来提高团队学习效率。通过教学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并提出团队、规范、交流的教学理念,团队是项目基础,规范是项目规程和技术标准,交流是团队成员的基本素养,其教学理念符合产业需求和企业实际。

3 职业技能结构

全球软件产业市场呈现两大特点,国际化分工合作步伐加快、产业化技术更新加速。前者使得软件服务外包成为全球性软件市场中的追逐热点,涌现了象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一些软件外包强国,后者说明软件产业中的技术从业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和技能,尤其是直接面对软件开发环节中的技能型软件人才。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软件企业的人才结构合理,其软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紧跟国际软件领衔企业的技术发展,快速更新教材,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可承担任何大型软件项目中具体某个环节的规范且熟练工作。对于软件产业来说,教育部门提供大量技能型软件人才是软件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同时这种专门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模式也将推进软件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因此,必须分析研究技能型软件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该寻找培养这种能力结构的方式方法。

职业能力包括贯穿技术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现行教育部门或软件企业中的技能型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之内涵必须得以重新构造;已经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交流和职业行为评价等因素都应纳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产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接受任务、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完成任务,这是最基本的标准。例如对于低档软件人员不懂操作系统、计算机原理、关系数据库原理等常识,并不妨碍他编写代码、使用工具开发用户层界面等专门工作。所谓技能训练,就是掌握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几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然后学习目前流行且高效率的软件开发工具(如果企业需要,还可以学习一些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学习实用的软件编程、数据管理、硬件维护等技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围绕编程规范,研究技能知识结构”的课程建设思想,把技能型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体现了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特定技能可以理解为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来划分范围,例如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通用技能通常比特定技能的口径要宽,可以理解为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技能和知识要求。我们提出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技能”边界,按照软件阶段划分,制定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例如编码阶段,要求有规范代码书写、单元测试能力,专业教师(或项目经理)要善于观察、发掘、培养新人,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固化训练或交叉培养设计、编码、测试、文档书写或管理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过程区分,哪些人是技术型,哪些是项目管理型。哪些技能操作型人才。高校不是企业,企业也不该承担高校职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围绕职能能力训练,企业和高校之间有职责分工的边界,例如外包委托、实习见习活动等等。在职业素养和能力方面,着重在交流表达、规范写作、分工合作、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我们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边界,坚持任何人都有“用”的原则,关键“用”到实处。刁钻苛刻的人“用”到测试上去,勤奋好胜的人“用”到技术攻关上,豁达人缘好的人“用”到项目协调上去,条理规矩的人“用”到设计上去。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知识只求核心基础知识,不求全面知识,知识教学内容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软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方面的教材较少,这类课程建设有一定难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协作来组织开发此类课程,另一方面,借鉴真实项目的仿真实训来开发此类课程,此类项目的文档比较规范齐全,可实施规范训练。在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年级高低,使课程教学和训练仅局限于某个开发阶段,例如编码阶段,着重让学生看懂详细设计文档、规范编码书写、模块单元测试。另外,在课程教学和项目训练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说(交流)、写、做,特别是说和写。“说”可以通过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讨论,“写”可以写个人小结或技术分析等。这些内容和要求都应该作为课程建设的必须内容,并用恰当规范的格式或流程编写起来。

4 实训教学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一系列实训项目,构建了以实训项目为主题的实训环境,明确提出以项目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以“职业技能为根本、工作体验为主题、知识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

以实训项目为主题的工作模式,是仿照软件企业规范的运作模式,由教师(或项目经理)演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文档,安排学生编写详细需求、详细设计文档,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分片包干,个人承包,每人都有机会承担项目的某个具体内容(如编制模块,编写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规范化开发能力和团队分工协作,强化程序设计基础,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开发环境和工具。

以项目实训为主题的实训模式,通过实训平台让学生依照软件开发的规范流程进行训练,做到、学到、用到,加深理论、技术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平台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总结,阐明个人成果的理论依据、技术规范及采用的技术手段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软件工程原则,必须按照项目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实施项目,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实训从最简单的项目做起,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交接工作能力,培养责任心与完成任务的决心。

第11篇

公安职业院校法律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突出实训设计

(一)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法律运用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模块公安执法主要是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两大模块、两条主线,因此,公安法律教育也应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公安职业院校法律教育应构建以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为基础,以公安刑事司法和公安行政执法领域涉及的法律规范及其实践活动为补充,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为执法理念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三大类基础课程模块,即刑事法律基础、行政法律基础、职业伦理教育。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法理素养和法律修养,增强依法办案的自觉性。(二)以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构建教学内容公安法律教育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应以公安机关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职业能力为核心,打破现行教材和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结构模式,以公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的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和重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练、战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分析岗位能力,梳理法律课程内容。例如,对于刑事诉讼法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公安刑事办案岗位工作能力的分解,厘清公安刑事办案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审前程序的掌握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立案、撤销案件、终止侦查的条件、程序,具备依照法定程序去发现犯罪嫌疑人,依法收集、固定、保全证据,把握各类刑事案件的证据规格,把握法官认定案件的证据规则、证据标准,对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有效的各种侦查措施,进行侦查终结、提出意见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立案程序、侦查程序等为主线,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回避、辩护、诉讼当事人等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并将此期间内涉及的法律文书的制作融入其中,按照公安机关内部实际办案的任务流程来确立教学内容及相关学习情境。二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上不必片面追求法律理论的“大而全”,要以“必需”为原则“,够用”为准则,如在犯罪认定基本原理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公共教学模块。公安民警的警种有很多,不同警种岗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不管哪一类民警,对犯罪行为的基本构成,不同警种中涉及的常见犯罪必须能够判断和初步处置,如犯罪构成要件,共同犯罪、故意犯罪的阶段的认定,排除社会危害以及刑罚裁量中的累犯、立功自首和公安机关常见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典型个罪。同时,根据警种不同,开设相关专题,如对于社区警察而言,必须增加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具体适用等的教学;对于交通警察而言,必须讲清交通肇事罪等。通过公共模块和选择模块的有机结合,能够满足每个警种的基本要求。三是强化职业伦理教育,树立执法为民思想。通过公安法律教育对学生产生理念上的影响,使他们树立人权意识和法律至上理念,摒弃执法活动中的陋习和违法现象,将爱国爱民、严格执法、廉洁奉公等优良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信念,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品格和作风。首先,将人权观念融入法律教育中,加强对公民权利保护的意识以及执法为民的法理分析。通过对宪法、人民警察法相关内容的整合,将执法为民和权力来自于人民等观念贯穿于法律教育中,透彻分析为什么要执法为民,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就牢固树立此意识,在其他法律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和依法办案观念的教育,把思想教育融入法律教育过程之中。其次,加强民法相关内容的教育。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人权,绝大多数是靠民法来具体化和落实的。因此,学好了民法,对于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人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这既可使学生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并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又可以使他们知道作为一个执法者应该如何在执法时尊重和维护其他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真正体现执法为民的根本要求。为此,应重点讲授民法所保护的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契约自由,所规定的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所有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财产权利。(三)以警学结合为手段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传统法律教学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忽视教学实践,学生毕业后缺乏从事法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不能达到职业的要求,往往只是一个“半成品”。因此,在公安法律教育中应以警学结合为手段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单项训练+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认知实训+顶岗实训”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战操作一体化,教学过程与执法过程一体化,实训项目与实战执法一体化。所谓的单项训练就是在每一个(章节)重要知识和技能内容讲授结束后,将公安刑事执法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单独列出来,对学生进行重点的强调性操作训练。综合训练主要是集中各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各种核心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通过与公安工作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训练将法律精神予以贯通。例如,在刑事办案程序中,以学生独立完成公安刑事办案所涉及的所有法律程序和法律基本要求为载体,具备基本办案能力。单项训练可以进行单项执法程序模拟、文书制作、证据组证及辩论对抗等活动。在综合训练中,将刑事犯罪认定、刑事办案程序、证据运用三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常见案件的立案侦查、运用证据定性的综合判定,使学生初步具备处理刑事案件的能力。综合训练可以进行模拟审判等活动。

公安法学课程实训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笔者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和创立并采用了多种有效的体现公安教学的独具特色的实战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除案例教学法、观摩教学法、仿真实训教学法、阅卷与法律文书样本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以外,还尝试了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录像视频教学评析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环节的核心是将课堂当做社会,以真实发生的案例作为教材,以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展实案模拟教学。在同一实案模拟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分组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学生互相交替扮演模拟案件中的被害人、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律师、证人、鉴定人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做到操作过程中的身份换位、心理换位、角色换位、权利义务换位、态度换位、思考换位,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更加清晰、真实地熟悉和掌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及法律手续。角色扮演者针对不同的案件、不同的立场尤其是控辩双方的立场进行证据设计,用模拟的方式制作出完全合乎证据规格的个案证据体系,明确法官认定案件的规则、标准,从而使模拟者形成一种心理定式,使其将来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自觉地按证据规格规范自己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活动,保障办案质量。二是录像视频教学评析法。首先,选取今日说法、法治天地、律师视点等典型视频,设计问题,由学生讨论评析,然后由教师予以点评,如观看杜培武案件、佘祥林案等错案,让学生分析发生错案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程序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选用最高人民法院制作的普通程序审理刑事案件的录像,引导学生对庭审程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对庭审时证据运用的规则和认定标准加深认识,提高其审查、判断、固定证据的能力。其次,通过直观的“真人实景”的录像短片方式再现公安刑事执法实践中存在的程序操作问题,设计问题,由学生讨论评析,然后再以“真人实景”的短片方式演示民警对相关程序的规范操作,并附加文字字幕,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程序的把握。(二)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提高法学教学质量公安法学课程实训教学的评价体系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评制体系、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实行分离。评制体系。评制体系主要针对学校实训教学的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它属于宏观领域的评价体系,是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的基础。其评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评价点主要涉及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保障机制(如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实训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是否完善,实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设置专门的实训教学管理机构以及与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否具备等方面。评教体系。评教体系主要针对实训教师对于实训教学的准备、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训项目的设置、课时的分配、教学过程的组织能力以及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它属于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之一。其评价主体是学生、同行教师、学校实训教学管理机构,评价点主要涉及实训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师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教案等教学文件是否齐备、符合教学要求、具有可行性,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程或公安实务需要结合是否紧密,实训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突出公安专业特色和课程重点难点,实训课时的分配能否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实训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是否全面和合理等方面。评学体系。评学体系主要针对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训活动对于专业知识巩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实训教学质量和综合效果进行评价,它也属于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之一,是反映实训教学效果高低最直接、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其评价主体是教师和相关实践部门,评价点涉及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动获取法学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创新能力,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否得到培养等方面。具体可以按照实训内容、教学方式、实训项目的不同,明确不同的考核标准,采用学分、等级等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训教学成绩。公安法学课程建设应当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组织方式为依托,构建网络实训平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团队可以研发实训教学软件,建立网络实训教学平台,既可以节约实训成本,又可以保证人人自主参与,提高效率。从教学效果来看,进一步加强网络上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研讨,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要求,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有效的公安法律教育理应回应公安职业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整个公安法律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重视法律实证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今天的学生能够成为胜任明天法律实践要求的合格职业者。

作者:崔丽

第12篇

关键词:外派劳务;意义;实践经验;主要措施

作者简介:王天元,河北省青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1-02

对外劳务合作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行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劳务合作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一、职校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外派劳务,扩大了学生就业,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开展国际劳务合作,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同国际间的合作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拓国际劳务合作,对职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校对外劳务输出工作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深入,专业不断增加,外派劳务工作呈现了勃勃生机。把成熟的技术转移到国外有需求的市场去,转移了部分生产能力,扩大了就业;也有利于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很多的外派劳务人员,不仅带回了经济和技术,而且带回了合作项目,走出去一人,富裕了一家,带动了一片。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外派劳务输出的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二、职校外派劳务工作的基本实践

通过近10年的努力,我校(河北育龙职教中心)的外派劳务输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对日本和韩国的外派劳务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已经成为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亮点项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外派劳务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外派劳务工作,共同为外派劳务工作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把外派劳务作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每学期初,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加强领导、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全体员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外派劳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校新成立了招生与就业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具体工作,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国际劳务合作,实现多层次联合、多渠道输出、高质量就业。学校千方百计地寻找合作伙伴,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广泛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到2007年12月,学校累计输送了11批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86人次,与19家国外企业和外经贸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04年学校成为河北省秦皇岛市唯一一家外派劳务专业培训基地,在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依托机加工、电子、模具和服装制作设备及专业师资技术优势,重点培养机械铸造、机械加工、电子装配和服装制作学员,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输送学员到国外进行研修。2005年学校又成为中国建材公司外派研修生培训基地。学校先后与日本佐龙制衣公司、韩国CASTEC株式会社、科泰公司、日本平松株式会社、戴河经济公司等广泛开展外派劳务业务,向日本和韩国输送机械、服装等专业研修生。研修生在国外都有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平均年收入是国内的5―10倍,完成三年研修,能得到20多万元的回报。

3.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学校从实际出发,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专业课教学实际化: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所需的技术结合起来;文化课教学实用化:以满足本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够用”为度;教学过程行动化: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模拟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质量评价社会化:建立实习见习制度,让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逐渐形成了构建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的德育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模块式、学分制体系的三大教学特色。

学校坚持“特色强校、就业立校”的办学方针,坚持“健全人格、融入社会、熟练技能、拓展人生”的指导理念,全方位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继续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单项技术模块教学”,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就业时“多证在手、就业不愁”。让学生在校“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拓展就业渠道,增强竞争能力。学校办学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4.学校组织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必要培训。学校在学员出国前2―3个月,组织学员进行相关的必要的培训。包括相关的法律知识、必要的礼仪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岗位要求相衔接的技能培训、常用的外语(日语或韩语)培训等。使学员能够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的需要。

开展外派劳务,使学员学到了技术、开拓了视野、获得了效益,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我校的外派劳务工作也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在河北省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中被定为职业教育的新型发展模式,被广泛的借鉴和采用。

三、职校开展外派劳务合作的主要措施

开展外派劳务合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共同为外派劳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和谐的环境条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外派劳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加强领导、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创造有利条件,使学校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1.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规避出国务工风险。要联合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公安和外事管理部门,组建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网络,全力为外派劳务人员服务。要出台优惠的政策,积极为外出人员提供资金扶持,确保输出人员不因经济困难而走不出去,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要提供必要的保险,免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要在外出手续审批和办理中给与支持和帮助。

2.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出国人员的合法权益。要联合法律部门,动员社会法律援助力量,建立法律保障体系,规范和管理好外出人员的行为,确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输出理念。学校要坚持诚信为本,积极培养学员健康向上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规范,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脚踏实地的职业作风,精益求精的职业能力,热诚纯朴的职业风范,为走出国门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与国际岗位要求相衔接的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学校及各类培训部门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技术信息,适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开发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使之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稳步发展的传授新兴专业技术培训网络,为外派就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四、职校开展劳务输出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障碍

(一)有利因素

1.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对外劳务输出,放宽了审批条件和手续。使得能够有更多的国人走出国门。

2.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增强,外派劳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同。

3.职校的一些专业和领域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水平。在国外企业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4.职校学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深受国外企业的欢迎与好评。

(二)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