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综合英语课程

综合英语课程

时间:2022-05-20 04:0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英语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合英语课程

第1篇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英文原著;嵌入式教学;教学改革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计划地去阅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改善审美和思维习惯,而且还可以启迪心灵、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文学名著用其特有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一个浓缩的社会、一个缤纷的世界,把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地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奉献在读者面前。因此,利用英文原著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增加审美情趣[1-2]。另外,阅读更是促进写作、翻译等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已有实践证明,阅读英文原著对英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4]。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极大变化。张秋山等在《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深度阅读缺乏、浅阅读盛行,社会缺乏阅读文化[5]。即便是英语专业学生也欠缺英文名著阅读的主动性,当然也就缺少了阅读英文原著的行为。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原著部头大、经常遇到生僻字词或难懂的俚语,致使其降低阅读兴趣与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外部诱惑也导致学生无法坚持长期阅读[2,6]。笔者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改变原有以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课程教学范畴(作为教学素材),以解决高校英语专业缺少英文经典原著的教与学这一问题。其具体实践就是通过以提升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境中习得语言能力并在原著熏陶下了解西方文化与社会,培养文学修养,锻炼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

(一)目标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或产出导向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导向的教育[7-9]。与输入导向教育(input-basededucation)不同的是,在成果导向教育中,预期的学习成果决定了教与学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在工程类专业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也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应用[10-11]。一般来讲,目标导向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课程目标);根据学习成果反向进行课程设计(筛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及时进行教与学的反馈,持续改进;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以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标准。综合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定位,很显然必须瞄准这一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指导去反向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从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全面展开教育教学改革。(二)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外语)的学习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而且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12]。如果在学习者(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外语)输入,而且学习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所输入的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获得更好的“习得”效果[13]。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不仅受到持续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为了获得更好的语言习得效果,应注重以下因素:其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则会产生显著的学习动力,并产生自律意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其二,输入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信息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否则,对于学习者而言就是一种噪音。其三,输入语言信息的趣味性。有趣的信息输入可以使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或环境中不知不觉习得语言知识与能力。其四,输入语言信息的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关联度高,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会习得相应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其五,输入语言信息的容量。语言习得需要连续不断的可理解性信息输入方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学习的飞跃。其六,学生的情感状态。学习者处在焦虑、烦躁状态时就会产生情感屏障,阻碍语言信息的输入与接受;反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则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输入。其七,应时应景的学习指导。教与学的过程不必严格按照语法逻辑去设计,适时的点拨、指导、总结、凝练对语言习得有更好的效用。英文原著内含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英文原著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可以满足语言习得“可理解的信息输入”的条件,也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原动力,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进入角色。原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的状态下进行语言习得。所以,选择合适的、学生喜欢的英文原著作为阅读和教学素材,能够很好地满足以上语言习得条件,从而让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语言学习成果。

二、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就是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改变以《综合英语》(1~4册)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从综合英语课时中列出部分课时开展英文原著嵌入的综合英语教学,构建嵌入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将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一分为二(如图1所示):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教学环节,重点解决语法层面和基本语言技能问题。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将原著阅读活动与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以阅读为基础的多维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综合提升。路径之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课程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60%):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对于没有安排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可以通过综合英语在线课程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在此本文不作赘述。路径之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40%):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为导向,以“跟进”的思维和方式开展有组织的学生课外阅读、小组学习和讨论、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程学习进程管理与评价。通过原著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阅读思维训练,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期望获得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化:一是学生深度的积极的阅读行为固化为长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原著鲜活的语言信息输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与知识建构。三是基于原著内容的多模态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四是阅读中的思考、分析、总结促进学生文学修养的内化和思辨能力的增强。

三、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括阅读环节(课外)、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含课前学习任务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课后任务安排等)、学习评价环节等。每个环节都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阅读是基础,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关键,以学习评价引导教师反思教学,使教师及时修正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如此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一)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兴趣,用好英语文学原著。关注学生兴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阅读原著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阅读哪一部原著并作为英文原著阅读教学的素材,是师生双方共同思考与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众多的英美文学经典名著,如《飘》《简•爱》《远大前程》《黑暗物质》《伟大的盖茨比》《在路上》《指环王》《傲慢与偏见》《一九八四》等中选择出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经过与学生的认真讨论,我们最后选择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飘》(GonewithWind,又名《乱世佳人》)这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挑战大部头的原著《飘》是学生们的共同选择,因此《飘》就进入了我们的综合英语课程课堂。关注学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英文原著阅读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产生懈怠或倦怠之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采取必要的跟进措施。比如,及时检查督促、安排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的趣味性学习活动、加强朋辈学习的交流活动等等,不断激励学生持续保持阅读与学习兴趣。(二)瞄准课程目标瞄准课程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1.教学设计英文原著可以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和语用环境,教师开展原著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如何有效使用原著所提供的“真实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其二,如何利用原著阅读帮助学生消解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三,如何在原著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其四,如何通过原著阅读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其五,如何在原著阅读基础上促进学生英文写作和翻译能力的提高?其六,何时、以何种方式组织对阅读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习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三种教学设计策略。(1)“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策略:关联课外阅读进程与讨论式课堂,消解母语在英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积累与重构英文原著的语言信息在原著建构的语言环境中是“真实的、可理解的”。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能更精准地熟悉理解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总结所遇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便可习得地道的词语用法,就会逐步积累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增强语用能力,从而消解中文(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负迁移”作用[14-15]。为管理阅读进程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外的小组活动加强了朋辈学习(也是朋辈监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班级分成由3~5人组成的阅读学习小组(自由组合),学生边阅读边整理词汇表和总结语法现象,词汇表包含读音、出处、例句等内容,语法现象列出观点和例句等。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相互监督,促进同步阅读,加强学生对所阅读作品的交流。二是以阅读过的内容为素材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以讨论式课堂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阅读学习成果,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等在内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当然,教师的及时总结也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建构。(2)“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策略:把握作品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适时地总结与分析,促进学生英语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之养成伟大的作家通常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是其所描写的社会和时代的敏锐的观察家,其作品也就成了我们了解原著作品相关社会和时代的文化知识宝库。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西方文化与历史层面的东西,可见,原著阅读与文学修养培育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做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文学修养的培育,使学生把握原著的写作历史与文化背景、写作风格与技巧、作家生平等大量的文学背景知识。《飘》这部作品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这一社会背景和凄婉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对读者很有吸引力。英文原著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异国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等的机会,再在课堂内外辅以人物分析、作品章节分析、译文分析等的教学设计,有助于让学生去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甚至是文化冲突,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习得文化知识,从而加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的了解与理解,避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进而更好地使用英语语言去表达意义并使其内化为文学修养。同时,各种形式的作品总结与分析(人物分析、篇章总结与分析、事件分析、观点分析等)又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语言、分析判断、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思维等能力,可谓一举多得。(3)“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策略:阅读与写作和翻译关联,实现阅读习得向写作与翻译能力转换,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立体化发展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时往往会发现作者写得真好,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无论是情景对白还是心理活动刻画,无一不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处处都能打动读者的心。正是通过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英文原著包含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或是精确的场景描绘,或是生动的故事叙述,或是形容某种情绪和感受,或是表达爱恨交织,或是阐释某种观点或思想。学生通过英文原著阅读认识到写作需要有思想内涵,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立意。学生通过原著阅读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范例,语言上的、文化方面的,应有尽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有素材可写,而且写得出来、写得通顺、写得精彩。一般来说,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能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和激情;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写作能力也较强,写出来的文章在技法上更成熟。所以把多种题材、体裁的原著阅读与英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写作,收到“以读促写”的功效。阅读与翻译的关系也是一样,在原著阅读过程中实时插入适量的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同样可以起到“以读促译”的作用。2.教学改革实践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接课程教学目标,整个过程紧紧把握好两条主线,即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与以讨论式课堂教学为主的课堂线(如图2),课外线是基础,课堂线是总结凝练提升,两条线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构建起“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1)课外学习主线课外学习这条主线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以指导者、监督者的身份发挥作用,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原著阅读(阅读计划及其落实)、课前任务(为讨论式课堂做准备)、巩固拓展(作业和其他学习活动)。按时完成英文原著阅读的计划任务,是确保基于原著阅读的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阅读过程管理极其重要,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在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应遵循以下阅读管理要求: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英文原著阅读要求(开课前2~3周)。二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制定各自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进度阅读英文原著《飘》。三是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同时安排学生阅读小组相互监督阅读进程。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语言学习记录,如整理遇到的新词汇、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等。五是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人物(事件)分析以及阅读所思、所感、所悟等。六是学生记录阅读中的问题清单,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为课堂讨论准备素材。七是学生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等)。课前任务单是教师为每次讨论式课堂的顺利开展而安排的必须在课前完成的相关阅读、素材(或资料)准备、问题思考等内容。教师在每次课前1~3天下达任务单,对学生的阅读进程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对课堂活动所需的素材(资料)进行准备,对某些问题厘清思路等,以便实现有效的课堂讨论、为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任务单的内容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内容,也包括语音、语言表达,还有语篇层面、文学层面的资料,以及写作、翻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等。巩固拓展环节是课堂教学之后的补充部分,主体仍然是学生,主要以课后作业或课后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来开展,也可以下次课的任务单的形式布置,内容包括与阅读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基于阅读的写作或翻译、基于阅读的学习小组活动,以及准备下次课堂展示、讨论、交流的素材等。在课外学习这条主线中,学习小组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思考小组活动的设计,并要求把学习记录、监督情况和朋辈评价结果传给教师,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2)课堂教学主线课堂教学实施这一主线,以原著阅读计划和课前任务的完成为前提,课堂教学过程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式课堂或翻转课堂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兴趣、课程目标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活动主题内容有语言语用方面的,也有文化、社会、历史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活动形式:命题演讲或自由演讲(内容与阅读相关);阅读成果展示或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展示与点评;焦点问题讨论(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整合,教师控制讨论秩序与讨论方向);角色扮演或配音或模仿秀等(学生自选内容或教师确定内容);阅读内容分析(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分析等);语言现象总结归类(词汇、语法等);解惑答疑、总结凝练与升华。教师的角色职责主要包括课堂过程管理、阅读及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点评、解惑答疑、知识点讲解归类、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凝练与升华。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是主体,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翻转课堂的互动、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主动思考、有效进行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包括命题演讲、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模仿秀、配音、翻译、写作、词汇总结、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作品分析等,包括阅读在内的所有这些教与学的活动,也同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依据目标达成评价依据目标达成评价,持续进行反馈改进。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又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又称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课堂内外结合,重点考核学生语用能力,自我评价、朋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自我评价和朋辈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从评价者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中找到学习目标,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激励相互学习,具有独特的促学作用[16]。形成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或策略,进而改善后期的教学。当然,考试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考试重点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四、结语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英文原著阅读能够使他们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也加强了他们对所学单词的记忆和应用能力。通过有计划的阅读训练,学生对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的畏惧感没有了,很多学生已经爱上了阅读,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技巧增加了。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做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时也得心应手了。同样是因为英文原著阅读,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能够更好地构思语篇结构,凭借阅读培养起来的语感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英文作文。也是因为阅读,学生能够对语篇有更好的把握并在语篇层面进行语义分析,在进行英译汉时就能更加准确,在汉译英时也能凭借在阅读中培养的语感表达出地道的译文。经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全部学生(2个班57人)都完成了《飘》的阅读,他们在后来参加全国英语专业8级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比往届学生有显著的提高。将英文原著《飘》融入综合英语课程的嵌入式教学实践,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将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和以讨论式课堂为主的课堂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既有课程目标对阅读计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等各个环节的“正向指导”,也有成果达成评价后的“反馈改进”,最后达到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译,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英语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41-146+176.

[2]李苏园,侯晨,薛冰莲.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现状调查及可行性建议[J].海外英语,2013(22):113-115+150.

[3]董美珍.批判性阅读策略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英文名著简写本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5):153-155.

[4]林燕,周林燕,马丽娟.英文原著阅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效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9(6):19-20+18.

[5]张秋山,金天星,靳国丽.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项关于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4-09-18(9).

[6]王桃花,曾晶妮,张佳怡,等.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9):178-180.

[7]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

[8]TUCKERJA.Theideologyofoutcome-basededucation:aninterviewwithWilliamSpady[J].JournalofResearchonChristianEducation,1998(1):5-18.

[9]HARDENRM.Developmentsinoutcome-basededucation[J].MedicalTeacher,2002(2):117-120.

[10]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11]张文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5(4):10-17.

[12]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13]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蔡金亭.母语迁移对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动名搭配的动态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1):60-73+160.

[15]王成霞.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85-86.

第2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 高职高专英语 教学改】一、引言

为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的高职教育正面临巨大转型,将由“重点扩大规模”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从而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如何能够在新的形势下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摆脱学科化的传统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摆在广大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大课题。

二、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大多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教学目标错位,高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体现;第二、高职英语课程标准过分注重基础,缺乏对英语在职业中运用的通盘考虑。2006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指委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教指委(2008)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行业阶段。而目前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院校都过分地注重基础阶段,而在行业阶段受制于各种因素,包括师资、教材、教学硬件设施等,未能开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行业英语课程。 第三、高职英语课程应用性不强,应试倾向严重,未能充分发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反而受牵于它,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第四,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亟待提高。高职很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待科研,更是有极大的认识误区,很多老师对国家教育政策不敏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助关系。

三、高职英语课程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论》(徐国庆,2008)中指出,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与普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因教育性质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因而其普通文化课程也应追求自身特色。徐国庆老师(2008)还将普通文化课程分成以下五大类:工具类课程;德、体、美育课程;公民生活类课程;专业准备类课程;生涯心理类课程。其中工具类课程定义为既是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性课程,又是联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纽带,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由此可见,高职英语课程属于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体系中的工具类课程。《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根据笔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高职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第一、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术、服务为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首先应该要突出实用性与职业性,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英语课程的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第二、高职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第三,高职英语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引进来”,我们还得学会“走出去”,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负起桥梁作用。

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设置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基础英语、日常生活英语、专业英语。其中基础英语包括1、语音语调,因为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以开口说英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会英语音标,不会读,导致课堂互动没法开展;2、单词记忆,即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并有效的记单词的办法,并通过开展英语单词竞赛鼓励同学们背单词;3、基本语法训练。日常生活英语则是根据生活中最常经历的场景, 设计相关的训练主题,并在这些主题中插入中西文化的对比,通过这些主题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为满足社会需求,应适当增加听说训练比例,可包括以下方面:打招呼与告别(greeting and farewell),邀请(invitations),电子邮件(emails),预定(making reservations),就餐(at a restaurant),购物(shopping),娱乐与名胜(entertainment and tourist attractions),申请工作与面试(apply for a job and interview)等。行业英语即通过派遣老师下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不同专业对我们的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前提下,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数量。课程开设时间分别是:第一学期为基础英语,第二学期为日常生活英语,第三学期开设行业英语。

五、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考虑到课时有限,又是大班上课,根据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可考虑将教学组织模式改为1+1的模式,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常规课堂教学以外由英语老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教学和学习活动。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二者既各自独立,又密切联系。英语课内教学系统地教授学生英语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第二课堂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课堂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又能有力地促进课内教学内容的吸收、转化、拓宽和巩固,使英语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和有效。所以,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第二课堂开设方式:1、开设英语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英语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高年级或者已毕业的英语成绩好,并且毕业后经常用到英语的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2、开设英语选修课, 可开设《英语语法》、《英美文化》、《英语实用写作》、《英语电影赏析》、《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阅读技能》等课程。3、建设英语视听网络平台。根据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英语的视听属于语言学习的输入阶段,只有进行大量的英语视听,才能够保证有效的语料输入,在此基础上,经过吸收、内化方能达到自由产出的目的。为了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面的、立体化的视听网络系统,可以包括:定期开放的语音室,每天定时的校园英语广播,定时播放英语节目的大屏幕电视,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系统,英语调频发射电台等。4、举办英语沙龙: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由英语俱乐部或学生会学习部定期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借助各种活动所搭建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产出能力,提高学生以后职场需要的各种综合素质,包括团队意识,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等。5、举办各种英语比赛活动。开展各种英语竞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可以开办的英语比赛有:英语演讲大赛;英语辩论大赛,英语歌曲演唱大赛,英语词汇大赛,英语书法大赛等等。6、创建网络沟通平台。老师们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的个人空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英语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及经验。

六、考核评价改革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和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动态管理过程,即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价模式建议采用1+1+N的方式。N指的是形成性考核评价,占期末总评的40%,可采取考核评价表的形式,不同的训练项目应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表,考核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考核,应将能力培养,素质培养等纳入考核范围,可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与协作、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等方面,评价方式采取个人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考核。两个1各占期末总评的30%,其中一个1指的是期末笔试考试,试题来源于学院试题库(需要创建一个合理的试题库,重点考察阅读、翻译、应用文写作),另一个1指的是口语考试(可在期中举行,成绩不理想的,期末可以申请一次重考)。

七、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应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应用能力,兼顾层次差别,做到“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协调好中学英语、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的关系,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体系,采用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真正实现“服务于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

参考文献:

[1]Gardner,Robert C.& Lambert, Wallace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Rowley: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2.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5-214.

[3]向前进,曹佩升,刘文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平衡教学法;综合英语;意义与形式

综合英语教学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语法讲解,也不应该是机械的朗读和背诵。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去阅读、欣赏英语课文,并且吸取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中的精华,使之成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语言文化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综合英语课程的定位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每周6~8课时。英语专业课依据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分别设置课程。顾名思义,综合英语是将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灵活过渡,使学生的五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2. 平衡教学法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kehan于1998年发表的《语言学习的认识法》中提出平衡教学法,即“形式与意义的平衡,及对二者注意力的交替”。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信息处理的自然规律,使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力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平衡交替,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

Peter Skehan同时提出平衡教学法的五项原则:①选取一定范围的目标结构。②选取符合使用环境的任务。③选择并操作任务使其达到平衡的目标。④通过控制注意力尽可能使学生注意到形式。⑤重复训练。

五原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第四原则又最为重要。第四原则的操作可分为任务前、中、后三个步骤。在组织任务前活动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语言形式。在进行任务中活动时,应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在意义与形式间切换。在任务后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表现并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不论何种活动,皆以达到意义与形式的平衡为最终目标。Peter Skehan最为担忧的是如何掌控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这种平衡。

3. 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平衡法

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通常分为教授和练习两部分。教授是为了介绍新的语言知识并巩固已学知识,其中既包括词法语法知识,也包括文语义文化甚至文体知识。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进行语言再创造,逐渐形成其内在的语言体系。教授与练习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3.1 教授中的平衡法

目前国内综合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多讲授生单词新语法,而忽略文章本身的意义。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背好单词就能学好英语。有些老师课堂上过分专注单词,在讲课文的同时穿插讲相当多的单词。这无疑会分散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注意力。通常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不少新单词,却没能清楚文章的脉络,更不用说对美文的欣赏。

根据综合英语课时的充足性,笔者认为在讲解新课之前花两个课时详细讲解重要的生单词及语法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保证课堂上的练习频率,又可避免讲解课文过程中发散过广减弱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但涉及习语或词性活用等知识倒不如在课文讲解中进行,一来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来可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测词义的阅读能力,实现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课文讲解过程中,则不宜过多注意单词,应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字里行间的意义上来。遇到前堂课介绍过的新知识,可简单带过稍加巩固,但仍以理解文章意义为根本目的。这样既可增强教授的节奏性,也可减轻学生的注意力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2 练习中的平衡法

准确性,流畅性,及复杂性是衡量内部语言系统的三个指数。准确性衡量语言系统无误程度。流畅性衡量交际的语速。复杂性衡量句法结构和词汇的复杂程度。在语言产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他必须决定到底需要更加注意哪一方面。注意了一个方面,另外两个方面自然会受影响。

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掌握好学生语言产出的环境,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根据Peter Skehan的观点,所选的任务必须以意义为重心,体现真实的交际环境,任务必须完成,以及结果易衡量。

在综合英语课程的语法练习中,可就重要语法进行专项练习。翻译练习则可根据重要词汇设计,同源词、词性活用等皆可并入练习内容。口语练习中,可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新学词汇及句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学生的写作及听力也会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学生应以要表达的意义为出发点,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形式上,以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 结语

综合英语课程对知识储备的全面性,教授方式的多样性,内容衔接的灵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巧妙运用平衡教学法,适当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有利于整个课堂的推动,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综合英语也就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基础英语,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该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独立院校自身条件的束缚,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实施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势在必行。而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及其生源特点

我国独立学院设立将近10年,已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随着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英语专业发展已日渐成熟,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综合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传统综合英语教学上注重讲授词汇、语法知识点,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另外,从研究对象的载体来看,独立学院是一类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采用公办民助机制运作的本科高等院校(曹雅娟,2008)。主要以培养市场紧缺的多元化和高技能型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仍处在探索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母体高校严重趋同,缺乏应有的特色,硬件、软件实力均有待提升。独立学院的这些问题也同样显现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的教学上。

从研究对象来看,综合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普通本科高校或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而展开的研究。然而独立学院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主要来自第三批次录取的本科生,他们学习基础、条件、需求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基础薄弱;

(2)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但是听、说、写能力欠缺;

(3)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英语实践机会少;

(4)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需要老师更细心的指导;

(5)对毕业前景感到迷茫,对目前英语学习信心不足。

因此独立学院的综合英语教学实践应以其自身的办学机制出发,针对其自身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英语教学实践改革。笔者结合自身作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师的岗位经验,主要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剖析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法在实践与应用上的问题尝试的提出了几点关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性思考。

三、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其生源特点,我们应尝试性的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以语音为突破,以话语篇章分析、中西方文化比较为主线,以常见语法知识的系统讲解和训练为抓手,以现有何兆熊教授主编的《综合教程》为蓝本,在学时不增加、教材不改变、师资和生源条件没有很大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补充、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独立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一)转变课堂教学主体,增强学生的课堂互动意识

综合英语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依托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英语教学专家Jim Scrivener也认为,学习者通过实践做事才能学会知识,发展技能(Jim Scrivener,2002)。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无论多大,也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情景创设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拓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教师要改变“只讲不练”或“多讲少练”的现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group work, case study, oral presentation等形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任务型”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相结合的产物。Long从非语言学的角度把任务定义为: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也就是说,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David Nunan 1989)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翰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愈义,而非语言形式。(Skehan,1998)把任务型学习看成是主要强调意义的活动,把学习过程着作是“做中学”。也可采用problem-finding和problem-solving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教学内容中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作presentation,最后老师做总结或将难点进行强调。

(三)加强教学手段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教学手段的改革体现在:综合英语教学实现了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教学。引入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改制的电子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信息量大、图片音像效果直观等优势,使之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和补充。但人文学科的教学很多情况下还是要依赖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引起共鸣,点燃思想的火花。因此综合英语教学一定要保留和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科学的结合。既要反对“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纯传统论,也要杜绝唯多媒体使用的现代论。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 交际教学法 交际能力 教师作用

1.引言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其课程内涵极其广泛,涵盖了词汇、语法、语用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奠定了它的基础课的基础。《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为新《大纲》)明确地指出: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综合英语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此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气力,但综合英语课程的具体实施还存在着问题。不少的综合英语课教师还一直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主要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语法现象、翻译课文难句等,强调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并通过汉语翻译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法认为学生在学会正确使用语言系统成分的基础上自然就会掌握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却不明白除此之外还应学会语言在不同场合的恰当应用。所以传统教学法以传授语言知识体系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灌输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上课的形式则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是知识灌输者、课堂统治者和绝对权威,教师几乎控制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师生缺少互动,气氛沉闷,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和做笔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输出信息,缺少自己的思维和独立的见解。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使学生不能把接收的知识变成一种能力,这样就无法体现出语言最基本的社会交际功能。这也导致了有些学生学了很多年的英语,却仍然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在与人交际的时候,说话胆怯,缺乏自信,有时甚至词不达意。根据Swain(1985)的输出假设,语言的理解和产出属于两种不同的技能,仅仅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只有学生真正地说或写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掌握力。在这种情形下,交际教学法受到欢迎。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参入到分组讨论、语言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教师充当课堂的辅助者,其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交际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从而促使其交际能力的提高。新《大纲》中也着重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并达到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2.交际教学法的教学观

由于Norman Chomsky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批判,交际教学法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英国,从而取代情景教学法的主导地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交际功能理论创始人Dell Hymes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人的交际能力不但应具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据交际法理论,语言学习必须通过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强调语言与交际互相依赖共存的关系。Littlewood提出:“交际语言教学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交际法不仅注重语言的结构,而且也注重语言的功能。”主张语言的学习,应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

交际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来教、学和使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具备“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于1971年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交际能力”理论。“交际能力”包括:1.语言能力,也就是掌握语言符号本身的知识,达到遣词造句的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适当理解和表达话语的能力。3.篇章能力,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4.策略能力,指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韩礼德(M.A.K.Halliday)的功能理论和威尔金斯(D.A.Wikins)的“意念”学说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交际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成为外语教学的主流。一般而言,交际法有以下三种特征:

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②学用结合原则,即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大纲;

③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即采用“通过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through language”)的方法,在符合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进行外语学习。交际法的这些理论基础,大纲设计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英语教学的需求,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教学领域普及和深入,成为80年代以来英语教学的一大趋势。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交际教学法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主张用交流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来操练所学的语言,学生通过不断应用语言的过程来掌握语言。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交际法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兴趣,利用“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英语学习不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而是用来交际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3.交际教学法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和发挥的课堂作用

教师的课堂角色由教学机构管理运作、社会文化背景、教师自身特征与教学观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随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起着相应的变化。交际语言观认为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发展主要靠学生的内在因素。在交际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传统作用减少了,教师不再意味着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核心。但教师的作用仍然很重要,如在知识上,心理上帮助和支持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活动,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弥补;给学生提供良好真实的交际环境等。在交际教学课堂下,教师的角色主要为:组织者(organizer),控制者(controll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资源(resource)和评估者(assessor)。在综合英语的教学中,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各项交际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需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合适的课堂活动。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综合以上所有这些角色,既是组织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和参与者。

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情况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所有的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收益,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言知识重点和交际技能,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交际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种方面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复述故事等等。即使在讲授语言点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文字游戏,竞赛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新编英语教程》第四册为例。例如Salvation中,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以戏剧的形式再现整个故事。The Pearl一文,学生则要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故事加上一个合理的结尾。Dolly’s False Legacy 中,根据文章的论述主体,教师提供题目:“Please debate over the moral and medical implications of cloning.”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学生的心理因素。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由于担心犯错误,会采取一种不积极的“低姿态”。而交际教学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平等的气氛十分重要。只有在学习者感到学习环境安全和舒适时,他们才能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并很好地利用各种交际教学方法,还要具备很好的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要保证课堂活动中权力和机会的均得。

其次,教师也是参与者、提示者和资源。在学生进行交际练习的时候,教师不是毫无任务,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积极参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对于活动中的话题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准备一些热门话题或者有关文化、社会的相关话题。其次,大多数中国学生习惯于自我学习,在活动时,感到羞怯。教师要加以鼓励,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还有一些学生语言基础较差,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教师应该给与更多的时间进行预习或者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当学生在交际活动中遇到一定困难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教师也是知识的资源,给学生一定的帮助。

最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评估者,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评估。教师在对待学生的语言活动时,要恰当地对他们的活动给出反馈和评价。有时教师的反馈和评价是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动力,他们在教师适当的鼓励下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充满信心,从而产生学好语言的热情。教师的反馈和评价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活动,直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也可以在各种活动后,进行评价。

4.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

交际教学活动要比传统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要求更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首先,作为一个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教学内容的临时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其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交际法侧重口语表达,教师应具备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说话要有条理性、逻辑性,显示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必须能在不同的语境中,用地道的英语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再次,根据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需及时更新教学能力,成为高信息、高素养的教师。最后,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时代,教师不能忽视策略训练。作为语言教师,务必让学生了解成功学习者的经验,并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5.结语

交际教学法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外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始终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从而被广泛接受。但是,还要其它的理论手段来补充。在综合英语这门重要的基础课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而且,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要比传统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为有效地贯彻交际教学法。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 W.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Richards,Jack C. & Theodore 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and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5.

[4]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5]黄建华. 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角色的转型[J]. 教育与职业, 2007第5期总第537期.

第6篇

关键词: 学生视角 大学英语 课程建设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特殊性。最近,教育部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颁布实施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提出了“构建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目前,大多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研究都偏向于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因此,以学生为视角,并结合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调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提高英语综合水平,成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在分类指导的前提下构建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化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

一、大学英语课程概述

大学英语是各个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常情况下,大学英语课程分为通用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其中,通用英语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英语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用到英语的地方,能够流利和准确地运用英语,一般设为必修课程。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是通用的学术英语,例如主要是如何听学术讲座、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课程;第二是行业英语,主要是根据专业进行语篇语类及学术交际能力的课程。这与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相一致,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交际能力)、以促进人文素质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应用技巧、学习方法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设为选修课,以此体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因此,设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往往是为学习者的具体学习目标服务的。同时,专门用途英语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使学生熟悉课堂教学以外题材的英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表达及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来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教学面临高考改革及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双重压力;第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改革进展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纲领性文件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相对于基础教育变革来说,不管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英语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甚至教学评价和考核,都显得比较落后。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重复,缺乏挑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单调重复,没能很好地与语言类、综合类及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结合。同时与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没有很好地衔接,缺乏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英语知识的系统性衔接,这对大学生来说,降低了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出现了懈怠情况。其次,英语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滞后,与专业知识衔接及跟学生的就业联系不紧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满意度极低。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仅仅强调语言共核的教学,这样就很难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让一批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迷失方向,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兴趣,以至于大学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致使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没有从多方面创造语言学习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期待及适应学生水平程度的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对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十年来的大学英语改革,让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变,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过分重视英语证书

由于当今社会的风气过分重视英语证书,这就促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获得四级、六级证书,正是这种工具性目的的学习,让学生忽略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目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培养,特别是英语的熟练表达能力。因此,这就既要做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从大学生的视角来说,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由于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好的成绩,这就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大学英语不像初中、高中英语那么容易学,一些学生学习起来吃力,从而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自暴自弃,放弃英语学习。出现这类问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是分不开的,例如,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创新,教学方法老套等。所以,要改变大学英语的现状,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以学生为视角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英语课程体系

为了使不同层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得到满足,各类高校应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细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EGE)和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包括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通过大力开设各种各样的英语选修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各个高校除了设置英语课堂教学的显性课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隐性的英语课程。例如,高校可以在英语课堂之外设立英语角、专题讲座等,将英语学习延伸到生活当中,以生活中的乐趣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进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完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各个高校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不断丰富和完善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尽可能地与语言类、综合类及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结合,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使用现有的英语课本,还可以结合语言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他们的英语水平,适当地添加其他英语学习资料,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英语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在愉悦中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健全和完善学生课程管理制度

在学生课程管理上,各个高校在相关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基础学分进行改革,压缩学分,可以把选择课程内容的权利放给学生,只要他们通过学校要求的英语水平考试,允许通过英语水平考试的这类学生免修一些课程,对于未修完的学分,可以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进行弥补。相信这一课程管理制度如果被执行,那么在校的每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英语课程。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英语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英语课程,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有了更为丰富的要求,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交际能力,同时,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还是从就业形势来看,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改革都非常有必要。在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注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社会互动及社会实践过程,而不是单纯地阅读和理解英语语言,以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

[2]何康民.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完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7).

[3]梅勇.多模态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1).

[4]钱铭.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学生需求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4(2).

[5]魏笑梅.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资源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2(6).

[6]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

第7篇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85―01

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各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社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使得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不一致。为提升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综合水平,满足社会对综合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对相关学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人才适应性评价和英语课程社会认识等主要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相关统计分析,探究职业教育英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确定了培养目标的方向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并提出英语课程体系优化建议方案,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职业技术人才提供借鉴。

一、职业教育英语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背景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致使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国内一些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英语课程特色不突出,教学效果不明显

英语课程普遍缺乏专业技能针对性,学生学习是一把抓的局面。学习的课程种类繁多,但都不精通,专业英语技能不突出,造成培养的学生与所学的专业严重脱节。通过问卷分析,部分同学尤其是男生不擅长英语,这和学生的个人能力、讲授针对性有关系,进而在后续的相关课程的学习中会产生厌学情绪。由此,英语课程特色不明显,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英语专业应用能力无法体现,学习缺乏热情,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2)学生英语综合专业技能差

职业教育的核心技能是专业技能。通过差异性分析,学生在技能学习和英语学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而普遍认为英语课程不重要。

(3)教学与应用实践结合不够

在英语授课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并学以致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然而国内大多数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也较差。

(4)英语专业人才社会认可度低

我国职业学校英语专业职业定位不清晰,而人才的培养却朝着综合化、宽口径的方向发展。因此,职业定位不清晰成为制约该专业能否被社会认可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职业教育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1.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突出专业特色,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的特色教学体系。作为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要注重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构建具有特色竞争力的培养模式。

2.实践教学改革

(1) 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实践教学是最关键的环节,它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其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社会需求,以增强实践能力为基础,对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为突出应用型教学的特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实践教学的办学目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宽口径学科教学为基础,让更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以适应社会需求。

(3)增加实践课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对相关专业英语认识实习、企业对外交流调研、国际通用软件实习等实践内容。同时,增加课程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同国际间的交流已经扩展到了科技、文化、经济的各个领域,英语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也对所需的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2年12月笔者通过对53家企业调研结果发现: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单一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即具有“外语+职业能力”、“外语+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成了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主流。然而实际上,虽然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持有四、六级证书,但其英语的应用能力并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许多学生在就业时遭遇岗位的“滑铁卢”。

教育部于2002年启动了大学英语教改工程,2007出台了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的较高要求对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1]。大部分高校按照要求进行了教学改革,将改革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但改革多局限于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上,没能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做出突破,对专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无法实现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融合。章振邦教授曾感慨:“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愉快胜任呢?”[2]指出“从大学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分离走向融合,即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则是一条理想的改革途径”[3]。因此,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将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成为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二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八学期还可以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4]目前众多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用较多的学时由公共英语教师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在三、四年级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覆盖所有专业。如沈传海2012年的调查显示,同济大学在全校20个学院80个专业中为35个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合肥工业大学全校15个学院(不包括外语学院和软件学院)64个专业中,仅为46个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5]由此可见,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依然割裂,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广东白云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共设有8个学院37个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各专业均由公共英语教师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在三、四年级有27个专业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近几年广东白云学院按照教育部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同时注重专业英语知识的渗透,并开设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英语选修课程,力求使学生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虽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但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依然不够,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依然无法融合,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改革尚待探索。

为更好地了解所开设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情况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诉求,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学习过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大三和大四学生120名,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调查结果如下:

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56%)学习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未来工作需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9%)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对于目前所开设的公共英语课程大部分学生(57%)不满意,认为用处不大或不实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大一、大二学生中仅仅开设基础英语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外语学习需求;对于现在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大部分学生(68%)认为难度较大,同时多数学生(61%)认为需要开设由公共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性课程,说明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应开设相关过渡性课程是必要的;对于在大四是否需要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大多数学生(66%)认为是需要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改革方案

1改革思路

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改革目标是建立专业化课程体系,实现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技能,使学生成为“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改革思路是: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水平,建立分层次、分系列、循序渐进的大学英语专业化课程体系,“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1],实现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具体而言,“分层次”是指各类英语课程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年级开设;“分系列”是指英语课程的设置主要分成四大系列:基础英语、通用科技英语、专业用途英语、学术英语;“循序渐进”是指英语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之前设置过渡性课程―――通用科技英语,以实现由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自然过渡。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与创新

大学英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接触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各个领域需要英语交际能力较强的人才也急剧增加。但是,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社会发展形式相差甚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两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探析。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本科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生,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方面具有自身特点,是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模式。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从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要加强学生抽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先”的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出:加强基础知识课程、扩大语言技能课程、增加行业英语课程、延续选修课程和开设文化类课程。

1.加强基础知识课程

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培养其他英语能力的根本。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巩固,根本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经过高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表明,如果学生没有一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其他一切的英语教学活动可谓是空中阁楼。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就没有语言知识的积累,英语教学活动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培养,就要从音、形、意等基础环节进行培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在有效的课程内,最大效率将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基础水平。

2.扩大语言技能课程

语言技能课程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基础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扩大语言技能课程,是英语知识技能化的关键。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中一般每周有5节英语课,其中4节为基础课,听写课仅1节,这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对英语知识技能化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的是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技能课程的设置。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基础的组成部分,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读、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英语实践能力和听说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长时间的练习,英语技能才能慢慢提高。扩大语言技能课程对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提高语言技能的关键在于重视实践,提高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技能课程设置时,要设置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例如:写作课、翻译课、听说课以及英语演讲和辩论赛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能够将英语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英语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知识,对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技能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3.增加行业英语课程

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就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据学生所学专业适当增加行业英语课程。增加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听说能力为目标,增加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同时结合学生培养人才的方向,开设新闻英语、美术英语、电气英语、会计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将英语基础知识在所学专业领域得到灵活运用和提高,促进学生从学习英语到应用英语的过渡。在实践中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设文化类课程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只是简单的将英语知识教授给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英语背景知识和文化的教学是必要的。增加学生英语文化课程,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减少机械记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能单纯将英语教学局限于教材知识的传播,要加大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让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有充分了解,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5.延续选修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要在基础必修课上下功夫,同时还要适当开设英语选修课。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技术和教师资源,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英语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着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增设多门学生感兴趣或切合实际生活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加深英语文化理解,优化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关键在于对英语课程的改革。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课程、扩大语言技能课程、增加行业英语课程、延续选修课程和开设文化类课程。从以上环节对英语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我国经济腾飞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数量广大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和英语交际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J].徐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04期.

[2]侯忠秀. 浅谈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资源;运用;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在各个方面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较大的弊端,如,各学校以及老师在中考指挥棒的遥控下,长时间以考试结果为着重点;英语教学模式比较传统,缺乏新颖,很难勾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得不到重视以及学生的自主性也受到忽视。那么,为了进一步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空间,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将要面临一场新的挑战。教师应基于以上的要求和宗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掌握课堂资源设计的策略,从而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教学,提出以下一些见解:

一、根据英语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分类,教师应灵活和创造地运用教材

传统、旧式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大多是“教教材”,使得教师在课程过程中的操练过于机械化,内容比较老套。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要求教师根据英语课程资源的特点,再结合自己本身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创造地运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及顺序编排方面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补充,如;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e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根据本节课的题目,可以看出将的主要是一个乐器或者是一种技能。那么教师可以列出一些相关的乐器或者是技能:Can you play the piano(钢琴)? Can you play the violin(小提琴)? Can you play the harp(竖琴)? Can you play the flute(长笛)?等等。接着在Section A,1a,右边图片里面场景眨眼看上去比较凌乱,那么教师就应该重新对其进行编排,To begin with, How many clubs in the picture? Who are they? Who will hold the club, a boy or a girl? Also, How many people in the picture? How many girls and How many boys? How many people want to take part in these clubs? In addition, who is disabled? Who is playing the guitar? Finally,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Can you play chess?

二、课堂资源的丰富与多趣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守个性化、兴趣化、开发性和多元化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积极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取得双赢:教师的课堂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展开,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也逐渐的得到了提升。如: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e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文章中的Section A,1a,2b,2c.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完教师再进行提问,

第一组:Xiao Hong: Excuse me, I want to join the art club.

Wang Ming: Can you paint?

Xiao Hong: Yes, I can.

Teacher: OK, Thanks, Can you paint in practice, Xiao Hong?

Xiao Hong: Yes, So I can.

第二组:Xiamen: Hello, can you swim?

Xiao hang: No, I can’t.

Teacher: OK, Thank you, Can’t you really swim, Xiao hang?

Xiao hang: Yes, I really can’t.

英语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开发和综合性利用,有利于教师本身对于教材深刻地了解和进行灵活的设计。初中英语教材资源非常的丰富,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着实有效的课程资源数据库,有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和拓展初中英语学生的视野及英语知识库。教材是媒介,课堂是依托,教师以英语教材为媒介,以课堂为依托,以全方位及总体性的角度、以大教材的观念和以先进的方式用英语教材传授英语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学校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的上升;英语课程资源系统是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综合性、对外开放性的系统,教师对英语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综合性运用,有助于英语课堂的构建和塑造的顺利开展;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将原来枯燥无味的课堂重新设计成一个充满个性和快乐的英语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充满兴趣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龚从平.依托教材,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多渠道地开发英语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5)

[2]王雅芬.新课程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08)

第11篇

关键词: 全球金融危机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目标 思路 方法

21世纪,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和国际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英语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形势,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服务于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受到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乃至整个经济流通领域各个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显而易见、不容小觑的,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其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中也一直占据重要席位,因此,当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大学英语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巨变,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该如何进行?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冲击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时期,虽然有些国家的经济复苏步伐迄今没有停止,甚至快于预期,但这无法让我们对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乐观,这也给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的压力。

1.外在压力。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大学功能一体化、信息合作化、学科交叉化的总体趋势。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会面临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面对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的需求,摆在当前高等教育面前的任务艰巨而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为以后局势的变化发展早做准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该重新审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构以人为本的本科教育,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构建大学英语教育新模式,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以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危机后发展需求的人才。

2.内在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由四、六级的一纸证书向实际应用能力转变,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专业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问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普通基础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具备实用性和社会交往性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与就业需要关联不大,无法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大学英语开设的课程多数依然停留在语言技能层次上,重技能的传授而轻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语言技能与语言内涵割裂开来,窒息了语言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受到了冲击,也得到了启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必须考虑到全球性的经济巨变,大学英语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能够适应全球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经过试行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教育部又于2007年7月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足以体现了国家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并且教育部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发挥现有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突破英语学习局限于课堂和教师的传统做法,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学以致用。”

在社会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在各种不同的行业参加工作,各行业除要求毕业生具备听、说、读、写等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外,还要求他们能将英语应用到本行业的具体工作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各行业的差别也越来越大,行业语言也出现了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专业英语自然也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考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应以实用、会用为目标,以“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为宗旨,以贯彻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原则,制定适应各学校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具有外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改革思路就是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打破循序渐进的传统语言教学方法,重新研究语言的实用和应用,将训练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项基本功的课程相互配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应对方法

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和社会实用教学,从社会发展和抗经济危机出发,合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坚持分级、分类指导,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严格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经济危机时期及以后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要积极挖掘学生的英语潜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培养方向,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入手,学生提前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倾向自由选择后续课程,从而拓宽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找到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推进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为更好地学学英语打下基础。

2.发挥学分制优势,建设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形象地说,学分制下,接受教育就如进入一个课程超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目标自主地安排学习。现阶段,虽然大多数的高校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学分制,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学校的课程超市“购买”感兴趣的课程,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然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却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学生在“购买”英语课程时,看到的总是那几门陈旧乏味,却又不得不“购买”的课程;其结果自然是兴趣大减,随便选一门应付了事。而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实现因材施教,就需要对学分的载体――课程的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其也体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可以采用必修、免修和选修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完成学分,还要鼓励竞争、允许跳级。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覆盖从语音语调、英语语法、综合英语、视听说等基础课程,到英美报刊选读、外台视听、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英语实用写作等高级课程,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分层次、从低级到高级都有相应备选课程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中,低年级阶段重在夯实英语基础,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达到能流畅地使用英语听、说、读、写,了解一些英美国家文化的目的;进入高年级阶段后,随着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确立,学生都有了自己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这一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应相应地把重心转移到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上,使学生在步入不同行业就业前有机会学习行业语言的英语表达,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他们提出的英语能力要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英语竞争能力。

3.创造和谐、交流、动态、多元的课程教学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 旅游英语;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102-0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高素质型和应用型。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市场和体现实践教学特色,对旅游英语课程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设计。

一 旅游英语课程性质

旅游英语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是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能课程,它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旅游英语课程紧扣旅游业发展状况,既能丰富学生语言应用知识和旅游服务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旅游服务实践技能,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通过旅游英语课程学习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事旅游涉外业务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包括专业阅读、翻译、写作、口头交际和服务能力。具体目标分为理论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综合素质目标。

1 理论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英语中的一些涉及旅游方面的专业词汇,发音正确;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旅游主题文章,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旅游主题篇章,并掌握其大意;能就和适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写与旅游有关的应用文,意思表达清楚,格式正确,无重大语言错误。

2 职业技能目标

能从事涉外接待、餐饮服务、导购等领域的外事服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用英语进行旅游日常会话,并结合我国实情,用英语进行景点和文化介绍;具备以情景为主题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及时、妥当地处理旅游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

3 综合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旅游从业者;培养学生遵守涉外法律法规、爱岗敬业和遵守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共51学时,在第五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选择教育部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旅游英语作为教学教材。但课程打破使用传统教材的模式,以《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交际活动为内容。教学中尽量使用旅游行业中真实的语言材料以及适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从而避免了传统教材滞后性的缺点。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四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 项目教学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模拟仿真教学法

模拟仿真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老师依照教学要求,参照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职位设计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参与进情境事件的角色中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对真实场景中人物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模拟,训练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语言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手段设计

本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语音室、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施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大量旅游行业的图片、视频、录音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学校便利的网络环境,指导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同时,依托国内外各大英语网站及相关的专业网站资源,获取最新信息,达到多种手段并用,从而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六 旅游英语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旅游英语课程总分100分,考核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内与课外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考核方式(表2)。过程性考核通过对学生课内与课外自主学习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态度和成效进的考核。终结性考核采用笔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笔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全面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技能考核测验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旅游英语课程围绕从事旅游所需的职业英语进行符合工作实际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其实际技能。通过近几年跟踪调查发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旅游英语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综合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1,26(2):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