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

时间:2023-02-02 00:05:51

第1篇

1、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肱骨之臣,不过廉颇居功自傲,因为看不惯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出言不逊,蔺相如从国家大局出发并不与他计较。后来廉颇也意识到了错误,就背着荆条去跟蔺相如赔不是。

2、当初蔺相如因为凭借机智而使得完璧归赵,蔺相如立下此功之后也得到了赵王的信任跟器重。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上要比廉颇高一些。

3、廉颇是个直来直去的粗人,他对蔺相如也颇有怨言,并纵容自己的手下对蔺相如百般挑衅。不过蔺相如并不与廉颇计较,在他看来,他跟廉颇对赵国而言,都是一样重要的,他们俩人若是不和,肯定会给敌人可趁之机,为了国家安危着想,他也不会为了争一时的面子而跟廉颇闹矛盾的。

4、后来这话让廉颇知道了,他为自己的鲁莽和自私而感到惭愧。为了向蔺相如表达自己的歉意,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面前请罪。这就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而也正是因为有了廉颇的负荆请罪,才有了后来他和蔺相如将相和的美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精设课堂,注重学习体验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将体验融入课程当中,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体验式教学”注重亲历性、独特性,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1.打造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特别是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实践和体验创新。

2.介入形象思维,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说,小学生都是想象力的创造者,他们思维活跃,富于幻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个优势,激发他们进行最大胆、最奇妙、最活跃的想象。同时教师要充当辅助者,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创造、体验中升华感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蓝宝石有多蓝?湖水有多蓝?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多蓝?在《蒲公英》一文中,白色的蒲公英随着风会飞到哪些地方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趣的想象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营造了想象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发展。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习体验

知识源自生活,语文学习也离不开生活的积淀。因此,小学语文要走出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学生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教学,知识才能被丰富化和色彩化,学生的感知能力才能活跃和积极。

1.回忆入课本

例如,学习六年级课文《负荆请罪》时,讲课前我会让学生去回忆日常生活中,当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他们会不会主动去承认错误,又会不会深明大义地去原谅他人犯下的错。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如果是自己错了会主动去道歉;有的说,虽然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不好意思道歉;还有的说,如果他人向自己道歉,但伤害很深的话就不一定会原谅他。在学生交流后我再开始教学《负荆请罪》。通过讲解和课前的生活回忆,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廉颇是一个知错能改、迷途知返的人,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人。这就将学生的回忆和课本结合了起来,学生的学习也变得主动、有效了。

2.体验生活入课本

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文章主要讲了大自然的美好。教学时,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去郊外或者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倾听鸟儿的歌唱,去感受微风的拂面和沃野的耕耘。在自然的清新环境下,学生们充满热情和乐趣,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深切的感悟,做到了真正的实践,真正的体验。

三、角色扮演,促进学习体验

角色扮演即是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学生通过自己在角色中的定位,把陌生的、外在的、与自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的语文活动过程,进而获得对文章情感内容的独特而积极的审美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表现能力强,他们通过自己的感知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具体形象而且充满吸引力。借助角色扮演这一表演形式,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深入了课文。

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在讲解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会到了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晦涩而难懂的课本内容也变得轻松易懂起来。从服装的制作,语言的表达,到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多方面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得语文教学逐渐从书面走向了实践。

四、借助多媒体,深化学习体验

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通过图、影、声、乐的模式,把书本变成动态的资料,更能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充满兴趣。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神奇的克隆》一文中,举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例子,如植物的嫁接,培育优良的蔬菜等。在讲述这篇文章前,我先给学生看了一部关于克隆的电影《第六日》的一部分,给学生一个导引,并提出问题:克隆是不是真的对人类有意义呢?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是没有的。在讨论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明显提高了,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同时学生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扩展,不再拘束于课本的思维中。

第3篇

我们每个人

>> “原谅”别人的“道歉” 原谅,要趁早才好 老公找小姐要原谅吗? 原谅

">原谅

孩子自杀,家长要先向孩子道歉 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吗 张娜拉:不是所有道歉都可以被原谅 道歉 “道歉” 问题不是原谅,而是真实和正义 请原谅我的小心和谨慎 原谅杀子真凶,只因要延续香火 一生要原谅“三个人” 要如何原谅一个失足者 如果道歉有用,要警察做什么? 妻子坦白和男同事酒后出轨,能原谅吗? 语文教学要教会知识和学习方法 安全管理要重法律学习和制度落实 教师要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要学习道歉和原谅 要学习道歉和原谅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南方朔")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插图/茶茶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战国七雄的赵国大臣。廉颇是战功彪炳的大将,官拜上卿;而蔺相如是个外交奇才,他有完璧归赵等外交功绩,也拜上卿,而且比廉颇还大了一级。廉颇心里当然不是滋味,认为自己的功名是在战场上提着脑袋打来的,而蔺相如只不过养着一张嘴。因此他放话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就百般回避廉颇。他的手下对他的示弱很不满意。蔺相如说,赵国之所以还站得住,就是有一文一武他们两人,如果他和廉颇闹翻,受害的会是国家,因此,他的闪避廉颇不是示弱,而是为了国家。蔺相如的这种态度打动了廉颇,于是遂有了一个老将军负荆请罪这一幕。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以前在念书时,书里都在强调蔺相如的大度和谦虚,他好像比廉颇伟大。但现在年岁较增,我觉得廉颇比蔺相如伟大了一级。因为要一个人道歉实在太难了。堂堂一国的上卿,而能承认自己犯错,负荆请罪,这是何等的胸襟气魄,在人类史上也不多见。

近代道歉学的研究相当盛行。学者已经发现,虽然礼貌式的道歉已极普遍,但真正的道歉,特别是政治的承认错误和道歉,仍极少见。美国的尼克松搞出了“水门案”,但一直到他死,他都没道过歉,只说过他很“遗憾”;小布什总统炮制假证据作为攻打伊拉克的理由,这是欺骗美国人民,他也没有道过歉。

政治上犯了错,当事人几乎从未做过道歉,最大的原因乃是道歉认错可能要付出无法预测的风险,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动乱,被人算账。为了避过风险,遂只得打死不认错。只有等到好几十年后,犯错的那一代都已死光,而且认错道歉已不再有后遗症,甚至还会赚到好名声,这时晚了一代或好几代的人,才会出来道歉。

二战期间,美国将12万日本侨民送进了集中营,直到1988年,已完全事过境迁,才由里根政府道歉赔偿;1946年在台湾屠杀人民,闹出了“二二八”事件,也要等到半个世纪后才道歉赔偿。而人类最空洞的道歉乃是前几年天主教教宗为过去1000多年里教会对发展中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伤害道歉,这是最廉价的道歉。

因此,道歉这种行为太值得研究了。无论个人、组织甚至政府,都很容易做错事,使别人受到伤害,照理讲,都应该道歉,才符合正义的标准。但要一个人或组织及政府认错却极困难。认错等于承认自己愚蠢及犯错,认了错可能就会被人瞧不起,等于宣判了自己的人格死刑。因此,犯错者都普遍会拒绝认错道歉,宁愿去鬼扯赖皮。犯错而不认错,却在法庭上东扯西扯,这已成了道歉学研究的一个有趣问题。

第4篇

一、 让课文插图开启兴趣的阀门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世界。而现行教材所配备的每一幅插图,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极大地迎合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书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一个个新颖的故事。一节新课伊始,同学们的眼神总是先游移于文本插图上,这些缤纷的画面引发了他们多少童真而又神奇的遐想。所以执教者如何抓住有效契机开启学生们兴趣的阀门,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学生们怕写作文,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内容可写;二是不知如何表达。叶圣陶说:“如果教师能润物无声地让同学们品尝到作文的乐趣,那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眼下选入文本的那一幅幅可爱的插图,就是让孩子们的琴弦发出美妙乐声的最好资源,教师应巧借这一资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领学生们无意识地完成课前几分钟的作文教学,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们还会谈文色变吗?

如教《桂花雨》一课时,我先出示课文挂图,要求学生以我观物,给足他们思想自由驰骋的时间,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下面所选的这些片段就是几位同学的精彩描述。

“我双手环抱着树,身体向后仰,攒足了马力使劲地摇。一朵朵桂花仿佛一个个金色的小精灵纷纷飘落下来。落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身上,落在我的小脚丫上。有的桂花调皮得很,竟然钻进了我的衣袖里,身体里,我整个人儿香香地沉浸在桂花雨的世界里。”

“纷纷桂花雨,悠悠摇花乐!香香的桂花飘飘洒洒地落在院子里的每个角落,微风一吹,直沁入我的心田。真有点儿‘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的意境。”

“哥哥端着小盘儿,满脸幸福地哼着小曲儿。他一边捡起落花,一边轻轻地吻着花的清香。诚然花与他成了一体。”

“嘻嘻,我可爱的公鸡先生、母鸡太太、小鸡宝宝,瞧你们啄得欢,看来这桂花雨的世界成了你们烂漫迷人的童话王国,你们高兴吗?要是高兴,就给我来一段蹦迪怎么样?嘻嘻嘻……”

看来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就没有了边际。有跟课文内容相吻合的,也有比起课文内容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的是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启迪了,语言被开启了,这难道不是习作成功所追寻的一个目标——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吗?

二、 让课文插图练就观察的慧眼

观察是写作的眼睛,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课文配备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学生观察的泉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画面,在交流、指导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分析的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为他们的习作增添一抹色彩。

现以《将相和》一文的插图为例,从中撷取一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廉颇负荆请罪的场景。

师: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幅画描绘的是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府前请罪的场景。

师:能不能观察得再仔细些,捕捉画中人物的特点,比如说他们的外貌、衣着、表情、动作等有何异同。

生:廉颇双手作揖,单腿跪在蔺相如府前向他请罪。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从动作来发现人物的特点。谁还有补充?

生1:廉颇着上身,背负荆条,双手作揖,满脸羞惭,单腿跪在蔺相如面前向他请罪。

生2:蔺相如上前俯下身来,伸出双手请廉颇快快起来。

……

其实,我们的课文中这样的插图资源还有很多很多,每一幅图都有它不同的观察重点、训练重点,只有引导学生观察得全面,文章才能写得完整;只有观察得细致,文章才能写得具体。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才能擦亮学生们探寻的眼睛,练就他们一双观察的慧眼。

三、 让课文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课文中的插图表现的都只是某一瞬间的情景,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假如我们只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那文章就犹如一潭死水,因此习作时要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因为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当然想象是极富个性化的,它应该融入学生各自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凭借课文的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穷人》一课,文中插图正是文章精彩处的尾声,如何将穷人的高尚品质提升到一个最高点,需要学生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启发学生根据文章主题思想进行个性化的想象,譬如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提起煤油灯,看见两个孩子正睡得香甜,这时,渔夫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围绕孩子的今后问题,夫妻俩又会坐下来怎样深谈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学生想象的结果都是令人惊讶的。

又如上文所提到的《将相和》一课,文中为“负荆请罪”这一部分内容配置了一幅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的画面,但课文只是三言两语地提到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至于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课文只字未提。这时教师应巧妙地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再阅读,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想象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说些什么?最后将当时“负荆请罪”的情境还原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四、 让课文插图敲开写话的大门

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翅膀的放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习作的需要。只要教学需要,课文中的插图都可以成为习作的资源。

“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面对课文插图,我们不应让其仅仅停留在欣赏与想象上,还要及时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化为生动的文字。写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这幅图前后发生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时周围的环境怎样,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各是如何。要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允许他们“添枝加叶”。说与写是一体的,这种方式为学生减少了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想当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时候,你会发现,写话的课堂会像生活一样斑斓,会像综艺节目一般灿烂。

总之,课文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有效地利用它练习写作,就好比一枝红杏显露出墙,会让你的习作红遍整个课堂。

参考文献

第5篇

在思想蜕变中沉沦

石发亮,1948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练寺乡新练寺村。17岁参军,21岁入党。1978年,石发亮由营职参谋转业回河南,在省交通设计院担任秘书。后被任命为省经委办公室副主任、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1983年,年仅35岁的石发亮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先后担任省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南阳行政公署副专员,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

此后,他的仕途又顺风顺水,先后担任省交通厅副厅长、省交通厅正厅级巡视员、正厅级的省交通厅副厅长。曾被评为全省“十大风云人物”。

然而,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蜕变。正如他在忏悔书《认识与反思》中所述:1997年5月后,他在任新华社香港分社港澳国际珠江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期间,接触了一些富豪和商人,他们那种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生活方式,对他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潜移默化的熏染,让他觉得他们的那种阔绰、气派和潇洒,才是人短暂一生的真正活法。

其实,这种思想早在他担任省交通厅副厅长的1994年前后就已经萌生。那时的他认为在个人、个体企业那里吃点拿点,满足一些生活需求,理所应当。因此,他曾于1995年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过两个人的贿赂90万元。

石发亮的前两任交通厅长先后因经济犯罪落马后,1999年石发亮主持了交通厅的工作,2000年5月被任命为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此时的他,一方面经常提醒自己不能走前两任厅长的老路,他多次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查找前两任厅长的犯罪原因,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制订了50多条有关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各级领导要“站起来当伞,保护队伍,关心群众;趴下去当牛,执好政,拉好套”。这些措施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得交通厅在2000年夺回了丢掉了几年的全国交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牌子,交通建设的发展速度首次跃入全国前五名。

另一方面,手握几十亿、上百亿工程投资款的巨大权力,使他产生了思想裂变。看着一些人像变魔术似地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而自己却带病坚持工作,风里来雨里去,强烈的不公平感、不服气感,一下子如洪水猛兽,冲掉了他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产生了吃苦不能再吃亏,受累不能再受罪,落一身病不能再落一身穷的想法。从此把权力当成了换取金钱的筹码。

又一个“前腐后继”的样本

谈起石发亮,不能不提到他的两个前任:曾锦城,1997年10月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张昆桐,因经济犯罪,于2002年6月5日被判处无期徒刑。时隔4个多月后的2002年10月16日,石发亮也因涉嫌受贿被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2003年2月被免职。2005年1月8日,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被、开除公职。

数年之内,河南省三任交通厅厅长“前腐后继”,且一个比一个胆大,令人震惊。人们戏称这三人是跳着不同的舞步,唱着“同一首歌”,走上了同一条不归路。

2005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将石发亮案交给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管辖。5月12日,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对石发亮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5月17日决定对其逮捕,6月24日执行逮捕。此案于2005年10月14日移送至荆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后,11月25日提起公诉。

据荆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石发亮从1994年到2002年10月,利用职务之便,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多次单独或伙同其妻黄玉荣非法收受12人的贿赂款物共计人民币1500万余元、美元48万元、港币35万元。据办案人员介绍,石发亮案涉案金额之大、涉案人员之多、作案手段之复杂,都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两任。

从荆州市人民检察院的书中可以看到,直接插手高速公路工程招投标,从中收受巨额贿赂,而且一次收受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元,是石发亮案件的显著特点。而以自己生病、子女出国读书、为长辈购买住房等理由索贿,更是石发亮“胆子大”的表现。

庭审直击

石发亮一案的审判工作,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管辖,于2005年12月21日在湖北省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河南、湖北两省的检察机关、纪委和河南省交通厅的工作人员以及石发亮的家属等100余人参加了旁听。

上午9时,第一审判庭准时开庭。身着黑色夹克,脚穿耐克旅游鞋的石发亮手拄拐杖缓步进入法庭。虽然两鬓斑白,但看上去仍然很有派头,面色凝重而平静。

荆州市人民检察院对庭审进行了精心准备,该院主诉检察官陈观成、易威出庭支持公诉。

由于石发亮认罪态度较好,对公诉人指控的犯罪事实全部承认,原定三天的审理这一天就全部审结。

庭审的焦点与石发亮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有关:一方面,他对公诉人指控的12项犯罪事实表示“全认了,都是事实”。另一方面,就具体细节又百般为自己开脱――

公诉人指控,河南某商贸公司董事长李实(化名)先后6次向石发亮行贿人民币97万元、美金8万元。石发亮辩称,他与李实很早就认识,是他动员李实走出农村经商的,因为关系好,李实的儿子拜他为干爹,两家一直是作为亲戚来往,李实送钱给他属于“亲情往来”。并称李实是富豪,我没钱,他给我钱很正常,不能算受贿。公诉人当即以大量证据进行充分质证,石发亮则沉默以对。

公诉人指控,石发亮涉嫌的1900余万元当中,有1100余万元是其妻黄玉荣和妻妹黄玉芳作为石发亮的中间人收受的。石发亮辩称说,妻子、妻妹收钱与他无关。公诉人当即出示证据指出,收这些钱的前因后果石发亮都知道,是石发亮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私利后通过其妻子和妻妹收取的。

庭审到上午10时40分时,石发亮突然称头晕、身体不舒服,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

10时58分,重新开庭后,记者注意到,石发亮似乎对“受贿”和“索贿”的提法十分计较。当公诉人指控他以母亲生病住院为由向他人索贿20万元时,石发亮突然十分激动,大声说道:“我今年57岁了,除了向父母要钱,从未向任何人索取过一分钱。”审判长当即要求他注意自己的情绪。旁听群众悄声议论:“看来他还很爱面子。”

在下午1时开始的庭审中,石发亮谈到了他的妻子黄玉荣,几次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认为妻子对不起他。

他说,与黄玉荣结婚后,夫妻俩经常磕磕碰碰。1985年他担任交通厅副厅长后,考虑到不要因为夫妻不睦而影响仕途,两人决定分居,但不离婚。1988年两人分居后,黄便将不到1岁的儿子推给他,他又当爹又当妈,才把儿子拉扯大。据了解,石发亮担任河南省交通厅厅长时,黄玉荣担任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公司副董事长兼副书记。石发亮案发的半年前,黄玉荣就逃往了美国,至今未归案。

庭审临近结束时,石发亮利用最后的陈述机会,对湖北省检察机关的人性化办案、法庭的人性化审理表示了谢意。

庭审最后,石发亮说,党把我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一个厅级领导干部,党恩重如山。然而,我却放松了思想教育和学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辜负了党的培养,伤害了河南人民的感情,我愿认罪服法。并说,我失去自由1160天了,因身患多种疾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由于我有自首和重大立功表现,希望能得到“从轻发落”。

庭审中,公诉人指出,石发亮在审查期间能主动交代犯罪事实,并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具有自首情节和重大立功表现。

法庭没有当庭作出宣判。

石发亮的受贿术

1、“帮助”拨款

1997年,巩义市某镇对310国道该镇路段进行改造,省交通厅应拨付的550万元工程尾款迟迟不到账。该镇镇长送给石发亮30万元后,石即指示郑州市公路局拨付。

2、助人经商

1994年,河南某商贸公司董事长李实(化名)为了广告业务请儿子的“干爹”石发亮帮忙,许诺每年给回扣30万元,石授意其分管的中原航空公司、河南公路港务局分别与李的公司签订了两年广告合同。李送给石60万元。

3、帮人拉存款

1999年下半年,李实欲在光大银行郑州某支行贷款,银行要求有存款账户做担保,李送给石发亮30万元,请求帮忙组织存款,石即向银行打招呼,并安排交通厅财务处在该行贷款2亿元并存入该行。李因此获得1.6亿元贷款。

4、购物让人埋单

2001年初,江苏江阴某公司总经理孙华(化名)想在河南高速公路工程中做沥青和钢材生意,石发亮的妻子黄玉荣对孙说,石想请他在上海买家用电器和家具。孙到上海买了价值20多万元的彩电、冰箱、音响、进口牛皮沙发等送给了石。而孙则顺利地接到了从新乡至郑州的高速公路工程所需的钢材生意。

5、以妻儿出国为由

2001年12月,孙华在石发亮夫妇的帮助下承接到了黄河二桥桥头软基路面工程。之后,黄玉荣以准备出国为由要孙帮忙兑换10万美元。孙两次当着石的面送给黄6万和4万美元。另外,石的儿子要去英国读书,石告诉李实的弟弟,李知道后送给石8万美元。

6、亲口讨要

2002年3月下旬,石发亮要孙华安排他在上海瑞金医院住院检查身体,并要孙结算住院费用3万余元。同时,以准备出国为由,要孙办一张外汇卡,孙办妥后给了石,并向卡中存入美金13.5万元。

7、购房索取

2002年夏,石发亮欲在上海买房。孙华陪同石到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看房。石回郑州后多次给孙打电话问购房情况。不久,孙挑中了一套住房,支付了首期房款99万余元。

8、让妻子、妻妹做中介

2000年夏天,中铁集团某工程公司郑州办事处某副主任与石的妻妹黄玉芳约定:黄帮助该公司在驻马店至信阳高速公路四标段中标,按工程总价款的3%提取好处费。黄多次找姐夫石发亮谈及此事,石即要求有关人员对该公司给予关照。投标前又告之将投标价压到1.8亿元左右。该公司中标后,给黄534万余元。黄告诉了石发亮夫妇。石妻黄玉荣指使黄玉芳将此款转入郑州市天时高速公路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账户,提取现金据为己有。

9、主动联系“业务”

2001年10月,黄河二桥桥头软基工程即将开工,石发亮让郑州天方集团公司董事长姜某联系公司承接该工程。姜找到赵某,赵某联系到武汉集团第二航务工程局三公司,并通过姜告诉了石发亮。集团第二航务工程局三公司顺利接到工程后,按约定石得到10.5万美元。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3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的方法,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3.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两遍,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题目中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是什么意思?(和好)

2.由“和”可以推想他们以前可能“不和”,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

抓住题目中的“和”字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记录所需的时间。说说你读懂的内容。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 得罪

同心协力 无价之宝

出示课件2: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3: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4:

第一个故事(第1—9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第10—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第15—17自然段):负荆请罪。

4.出示课件5: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故事)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三、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找出将相不和的理由,出示课件6: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2.小结:在廉颇的心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

出示课件7: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爬上去的吗?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我们先来看第一则故事。

设计意图:

首先弄清楚他们“不和”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学生学起来会有目标。

四、完璧归赵,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课件8,自学提示(一)。

思考题:(1)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2.学生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9—16: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机智)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动作: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A.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动作:“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B.蔺相如真的会拿着璧撞柱子吗?(师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C.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

)

D.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E.你们读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2)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有关蔺相如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五、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他该不该升官?这次他被封为了上大夫。廉颇服不服?可是在渑池会上,他却再次升官,为什么他会升官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中,继续感悟人物的形象。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这一课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17:

课文中写了几个故事?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渑池之会。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出示课件18,自学提示(二):

思考题:(1)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是怎样立功的?

3.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再次上前要求”“不答应……同归于尽”“怒目圆睁,厉声呵斥”)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只是靠一张嘴升官的,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往下学习。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方法,进一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负荆请罪,抓住人物的言行,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1.分析蔺相如的语言、动作:

出示课件19:

(1)语言:“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①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②出示课件20: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有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③出示课件21:“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动作:“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分析廉颇的语言、动作。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出示课件22:

语言:“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出示课件23:

动作:“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四、总结与拓展。

1.出示课件24: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找出共同点,让学生明白他们由“不和”到“和”的原因。

2.出示课件25,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五、了解本课的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2.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第7篇

一 核心史籍零星资料

(一)续资治通鉴[1]

卷第八十三:

绍圣元年……三月……丁酉,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九百七十五人及第、出身。时考官取进士答策者,多主元?。及杨畏覆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署前列,拔毕渐为第一 。①自此绍述之论大兴,国是遂变矣。

——第二册第41页

卷第八十六:

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庚子朔

癸卯,命御史检点三省、枢密院,并依元丰旧制。

…………

戊午,通判潭州毕渐言:“应元?中诸路所立碑刻纪事等,请悉令碎毁。”从之。

——第二册第80页

卷第八十七: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

…………

丙戌,?二后神主于太庙。朝请郎梁宽言:“绍圣之初,奸臣特进,是时不唯朝士革面迎合,虽田舍书生,亦怀观望捭阖之术。举人毕渐,廷试对策,欲附会时流以规上第,其言语不顾轻重,有伤事体,传播四夷,所损不细。又如方天若对策,以不诛南窜大臣家属为恨,以不没元?公相家资为惜。天若,闽中匹夫,于元?大臣有何宿憾!特以蔡卞用事,欲复其平日私仇。天若者,卞之门人也,鹰犬效力,仆妾事人,其言何所不至!伏见将来科诏不远,欲乞下礼部司,每遇廷试,戒应举人立为法,无得狂妄,不答所问。有违此者,罪在考官,然后罢黜此流,所贵少厚风俗。”

——第二册第95页

(二)《宋史》[2]

卷355·《杨畏传》

宣仁后崩,吕大防欲用畏谏议大夫,范纯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迁畏礼部侍郎。及大防为宣仁后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称述熙宁、元丰政事与王安石学术,哲宗信之,遂荐章??⒙阑萸淇纱笕巍M⑹越?浚?钋宄挤⒉哂猩苁鲆猓?脊俚谥髟?v者居上,畏复考,悉下之,拔毕渐以为第一。

——总第11183页

卷390·《家愿传》

①文中下划线均为笔者所加。

家愿,字处厚,眉山人……弱冠游京师,以广文馆进士登第,时绍圣元年也。廷策进士,中书侍郎李清臣拟进策问,力诋元?之政,愿答策惟以守九年之所已行者为言。时门下侍郎苏辙尝上疏辨策问,举汉武帝事,触上怒待罪,愿未及知也,因见辙,诵所对,惊喜曰:“故人子道同志合,犹若是也。”杨畏覆考,专主熙宁、元丰,取毕渐为第一,愿遂居下第。辙寻出守汝,而国论大变矣。

——总第11949页

二 地方文献相关记载

(一)湖北旧闻录[3](第六册)卷37·文献四:

毕渐,字之进。潜江人。

毕状元渐使福建日,尝按部过罗原。时南华翁林子山致仕,居南华洞,已八十余,以诗迓之。有“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之句。毕公和赠之,多所奖借,其诗曰: “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故(“故”应为“古”——笔者)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扪虱新语》)。

岘山(《方舆纪要》云:在襄阳县南七里——笔者)题名:毕之进、代归、贺君仪、赵德麟、李仲益、马汝楫、董君序、魏道辅、周共(“共”应为“恭”——笔者)叔同饯,绍圣丁丑二月五日(《湖北金石存佚考》)。

周行巳(“巳”应为“己”——笔者)①《送毕之进状元》作:“毕髯奇男子,未识已心与。献策集英殿,脱略独豪举。二年襄阳幕,归舟岘山渚。同事三日留,时时作险语。隆准帝王孙,萧然好风度。诗书百万卷,胸中莽回互。平生苏惠州,气慨颇自许。人生艰难际,政可观出处。二子经济才,用之则为虎。髯公且为客,王孙且为主。明朝各天涯,歌眉为谁妩。舵师挽舟去,回首空南浦。其笑参军强,参军定强否。”(《浮址集》②)

——总第 1479页

(二)《荆州府志》 [4] 卷七《古迹》(墓附):

毕状元墓,在城北二十里。渐本潜江人,绍圣元年进士第一,为膳部员外郎,出知江陵府,卒官,葬此。

——总第89页

(三)《潜江县志》[5]

卷十三《选举·上》:

毕渐状元,祀乡贤。

——总第893页

卷十五《人物志》:

毕渐,宋绍圣初状元,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其典乡郡,荣之(《一统志》)。元?八年廷试进士,李清臣发策主复丰熙法,苏辙廷诤几得罪,赖范纯仁免。及进士对策,考官是元?者最等。礼部侍郎杨畏复试悉下之,拔毕渐第一,遂以是年为“绍圣”元年(《宋史》)。明初祀乡贤。

按:宋乾德初升安远镇为潜江县,属荆湖北路。潜固江陵旧地也。渐守荆州,卒于官,墓亦在江陵界。惟状元坊、毕家楼在县治儒学东南,明万历初毁于火。今尚存其名。

①周行己(1067-?)字恭叔,人称浮?b先生。17岁入太学,元?六年(1099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州学教授等职。回乡后在永嘉县城松台山附近创建浮?b书院。 从元丰末年至元?年间,与周行己一起在太学读书的永嘉人有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彩行、戴述、赵霄、张恽共9人,号称“永嘉元丰九先生”。周曾师事程颐,有人称其为永嘉学派的创始人。《宋史》载有《周行己集》19卷;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收录其《浮?b集》8卷,197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曾据此出版。

②应为《浮?b集》。

康熙七年,王侯子旦为潜令,痛前贤湮没不彰,于九年编审时,易坊厢里为毕公里,使后人口毕公不休,其与郑公乡、苏公堤并著之义欤?

——总第1017页

卷十九《艺文志》

《赠南华翁林子山》 毕渐

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按:陈子兼《扪虱新语》载:毕状元渐使福建日,尝按部过罗原,时南华翁林子山致仕居南华洞,年已八十余,以诗迓之,有“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之句。毕公和赠此篇。人言毕状元眉目如画,诗词亦自清拔。今《青琐集》中多载当时诸公赠林子山诗,而独无此诗,故记于此,以补《青琐》之阙。公,潜人也。自潜为新邑,旧牒散亡,公之文行遂略不可考,爰搜别帙得此篇,亦邓林之一枝云。

——总第1236-1237页

三 笔记及工具书的记载

(一)《能改斋漫录》[6]卷十八

状元毕渐,有恶之者,于《登科记碑》上,刊去水旁。其第二名曰赵稔。未几,赵稔有罪伏诛。方悟“毕斩赵稔”之谶。

——载《笔记小说大观》第8册299页

(二)《宋诗纪事》[7]卷34

《扪虱新语》云:毕状元渐使福建日,尝按部过罗原,时南华翁林子山致仕居南华洞,年已八十余,以诗迓之,有“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之句。毕公和之,多所奖借。

——第二册总882页

(三)《中国人名大辞典》[8]

毕渐,[宋]潜江人,绍圣中进士第一。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为时所称。

——1013页

四 其它有关记载

(一)《中华印刷通史[9]·古代篇》第七章第三节《报纸的雕版印刷》:

宋代还发明了 用蜂蜡和松香熔合涂布于木板之上制成的“蜡版”印刷。宋朝何?的《春渚纪闻》记载了 宋朝绍圣元年(1094年)科举过程中的一件事:“毕渐为状元,赵谂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于传报,经蜡版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着墨,传者厉声呼之:‘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 识者皆云不详。而后谂以谋逆被诛,则是毕斩赵谂也。”这件事发生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古代人对科举十分重视,在科考结果公布之前,为了传报迅速,早有人将蜡版准备好,一经宣布,立即在蜡版上刻字、印刷。为了求速则忽视了质量,将状元毕渐中“渐”字三点水漏 印了,结果出现了宣报人大声宣读“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的奇闻,闹得人们都觉得莫明其 妙。事也凑巧,后来这第二人赵谂真的因叛逆而被斩,应了宣报人按蜡版印刷的那句“状元 毕斩赵谂”的错话。这件事被号称韩青老农的何?先生记载了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宋朝曾用蜡版印刷类似于今日“号外”的小报的历史资料。

(二)《宋史演义》[10]第四十五回《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

哲宗接阅奏章,竟勃然大怒道:“辙敢比先帝为汉武么?”我谓神宗尚不及汉武。言下即欲逐辙。辙下殿待罪,众莫敢救。范纯仁从容进言道:“武帝雄才大略,史家并无贬词,辙引比先帝,不得为谤。陛下甫经亲政,待遇大臣,也不当似奴仆一般,任情呵斥。”正说着,有一人越次入奏道:“先帝法度,都被司马光、苏辙等坏尽。”纯仁视之,乃是新任尚书左丞邓润甫,遂抗声道:“这话是说错了。法本无弊,有弊必改。”哲宗道:“秦皇、汉武,古所并讥。”纯仁便接奏道:“辙所论是指时事言,非指人品言。”哲宗颜色少霁,乃不复发语,当即退朝。辙前时曾附吕大防,与纯仁议多不合,至是方谢纯仁道:“公乃佛地位中人,辙仗公包涵久了。”纯仁道:“公事公言,我知有公,不知有私。”名副其实,是乃谓之纯仁。辙又申谢而退。越日,竟下诏降辙官职,出知汝州。

及进士对策,考官评阅甲乙,上第多主张元?。嗣经杨畏复勘,悉移置下第,把赞成熙丰的策议,拔置上列。第一名乃是毕渐,竟比王、吕为孔、颜,仿佛王、吕二人的孝子顺孙。自是绍述两字,喧传中外,曾布竟用为翰林学士,张商英进用为右正言。未几,即任章???惺樽笃蜕洌?婷畔率汤伞U??认啵?槿说钡溃?构苁裁词本郑渴裁疵??勘崴臻??⒅荩?案窗仓没葜荨0蘸擦盅?糠蹲嬗恚?鲋?轮荨7洞咳实比徊话玻??虑笕ィ?渤鲋?2??U俨叹┪?Р可惺椋?彩?霾瘫逦??沸拮??窒N?惺樯崛耍?坡奈??分胸?O仁窃?崮辏?脑?僦胸??氩倘贰⒄??⑿纤∠嘟唤帷??肴酚兴?樱?辞菜∮锫摹B木∏榕呕鳎?灰庞嗔Γ?比四课?男祝?虮涣醢彩累雷啵?导锻獾鳌??俚弥荆?⒓匆?茫?鞘北ǜ此皆梗?障β拗???v诸君子,都要被他陷入阱中了。去恶务尽,元?诸贤,不知此义,遂致受殃。

综合上述种种记载,我们得到如下信息:

毕渐(1055?-1125年?)字之进,潜江(今湖北潜江县)人。绍圣元年(1094年)在进士考试中夺魁,四年(1097年)在襄阳岘山题名,此前在襄阳当过两年幕僚(离任时两个儿子已成人,并表现出经邦济济之才,毕渐当有40岁左右)。一起饯别题名的有:代归、贺君仪、赵德麟、李仲益、马汝楫、董君序、魏道辅、周恭叔(即周行己)等人,周行己写诗相送。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在潭州通判任上提出碎毁元?年间碑刻的建议,被采纳(此际64岁的苏轼在儋州贬所)。后来,曾出使福建,与南华翁林子山互有赠答;在朝,任膳部员外郎,最后即以此衔出知荆南府,卒于任。

毕渐隆准、有髯,眉目如画;善谈,能诗,当时有一定名声。

政治上倾向于丰、熙,参加殿试时有意迎合“绍述”派,并因此被列名第一。这种做法事后受到指谪。入仕后仍然坚持绍述派主张,所提碎毁元?年间碑刻的建议被采纳后,对打击以司马光、苏轼等人为代表的元?臣僚起过推波助澜作用。因此,自南宋至整个元代对他评价都不高,至明初方得以祀乡贤,清康熙年间进一步将其里改为“毕公里”。

不止一种记载提到毕渐曾出守荆南府,而均未言有何政绩,说明其作为不突出;《宋史》无传,相关记载也很少,可见影响较小。

荆州附近有“毕状元墓”,而“状元坊”、“毕家楼”在旧潜江县治儒学东南。

[参考文献]

[1](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M]. 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

[2](元)脱脱,揭?兴梗?牌鹧遥??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877.

[3](清)陈诗编纂. 皮明庥,李怀军标点. 张德英,皮明庥校勘. 湖北旧闻录[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4](清)倪文蔚等修,(清)顾嘉蘅等纂. 荆州府志[M]. 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六年刻本影印), 1970.

[5](清)史志谟续纂. 潜江县志[M]. 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五年刻本影印),1970.

[6](宋)吴曾撰. 能改斋漫录[A]. 笔记小说大观(第8册)[C].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299.

[7](清)厉鹗辑撰. 宋诗纪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 臧励禾主编. 中国人名大辞典[Z].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9] 李兴才,张树栋,庞多益,等. 中华印刷通史·古代篇 ·第七章· 第三节·报纸的雕版印刷[DB/OL] .

第8篇

“希望老师千万别在办公室里,千万别在办公室!”我在心里不停的祈祷。你问我这是为什么?当然是作业迟交了呗,要知道老师昨天才强调我这个语文课代表作业不能迟交,而我今天就撞到了枪口上,想都不用想等待我的是什么!

呀!太好了,办公室里一个人也没有,我连忙把班上那一大摞作业本朝桌上一放,好,完工了,轻松了。当我正转身准备走时,只听“砰”的一声,老师的茶杯与地面来了一个亲密的接触??碎了,我一下子呆住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闪过,那就是闯祸了,我拔腿就往门外跑去。

回到教室,心里紧张极了,七上八下,脑海里一个声音在说:“你怎么办,他可是新来的老师,他要是知道是你打碎的,以后可没你好日子过了。”另一个声音又说:“怕什么。办公室里那么多人进出,他怎么知道是你打碎的,管它呢。”我坐在那里,六神无主,这边耳朵好象有人在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那边耳朵好象有人在说:“你干脆来个负荆请罪吧!”我烦躁的直想扇自己几个耳光。

事情过去了两三天,一直风平浪静。好几次,我碰见了老师,都想告诉他真相,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老师也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我越来越心烦,越来越沉不住气,思想斗争也越来越强烈。“做了错事,却不敢承认,还算什么好学生?”我下了决心,向办公室走去。

我到了办公室,正好老师也在,我壮着胆子,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你的杯子是我打碎的。”老师打量了我两眼,说道:“哦,我早知道了。”“什么,老师早知道了。”我顿时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

老师微笑着说:“傻孩子,这有什么。”

我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觉的这几天真是度日如年,是啊!老师怎么会怪罪我呢?我为我的小心眼感到好笑!

第9篇

【摘 要】宋交熙宁之战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时任广西兵马都监的张守节出师不利,战死沙场,但传世文献众口一词,说其畏敌怯战,1984年张守节墓志在西安出土,其志文所披露的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对探讨熙宁之战前的北宋广西防御体系很有帮助。

宋交熙宁之战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交趾八万大军入侵北宋,十一月二十日攻占钦州,二十三日攻占廉州,时任广西兵马都监的张守节驰援邕州战死。关于张守节,史书并无其专传,但无论时人后人、官方民间,言及其人,均指其在熙宁之战中畏敌怯战,指责之意甚明。1984年,陕西西安雁塔区发现张守节墓志,但是学界几无问津,墓志所载张守节其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与传世文献根本不同。笔者拟从考察张守节墓志入手,在指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不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其所记载的细节,以期深入认识这场宋交战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张守节墓志所记熙宁之战

兹将张守节墓志有关文字节选如下:

熙宁八年冬,交趾叛,陷钦廉,攻邕州,广西搔动。经略刘彝与公议所以御贼计,公自求领兵援邕。时桂兵不多,又已先遣,所余皆荆湖孱弱之卒,得二千人不习战阵与驱市人何异!公遂益张旗帜,严金鼓,倍道兼行,扼昆仑关以图进取。会本路监司不知兵者,妄处军前事,谓公观望,檄公速救邕。公叹曰:食君之禄,岂特惜死哉!第须侦贼之虚实,权宜以应之,则举无不利。今以势见逼,不可不行,然必不能破贼也。遂拔营度山。驻金城交人知公远来,营垒未辨,恙众迎战,其多数倍。公申严号令,激发士卒贾勇当先。会日暮,贼兵益增。公顾伤夷者半,谓左右曰:众寡下敌,今与诸君戮力,尽命以报。朝廷是侮,全军覆殁,而邕州随陷,时年四十八岁。朝廷念之,赠成州团练使,仍录诸子。监司先不喜公,又控公不疾救邕,状章累上,其言甚广,朝廷信之,恩礼一切皆罢。众知其冤而终不能辩[1]。

张守节战死后,北宋朝廷的反应是:“庚辰,枢密院言:‘庄宅副使张守节昨以死事,朝廷厚加恩典,今逐处体量,守节军行挈娼妇与俱,临敌怯懦,不能使人,其下兵级又多降贼,教令作炮攻邕州,以至失守。已追还赠官,其子五人恩,乞止与二人。’诏子二人与奉职。”[2]监司的言论不仅左右了朝廷,的确也传播甚广,而且影响深远。时人马默任广西转运使,“会安化等蛮岁饥内寇,默上平蛮方略,以为‘胜负不在兵而在将。富良宵遁,郭逵怯懦,邕城陷没,苏缄老谬,归仁铺覆军,陈曙先走,昆仑关丧师,张守节不战,侬智高破亡,因狄青之智勇,欧希范之诛灭,乃杜耜之方略,此足验矣’”[3]。南宋人沿袭了北宋人的说法,凡是提及张守节皆众口一词。南宋人郎晔在给苏轼书状作注时言:“知邕州苏缄伺知之,以书抵彝,反移丈劾缄沮议。未几,交人果大举攻,陷钦庆二州、皮忠之永平等四寨,力战拒守。日遣使请救于彝,彝逼张守节以兵三千赴援,守节逗留不进,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一军俱覆,邕守四十二日城陷,缄死之。”[4]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更为翔实:“辛酉,广南西路都监张守节为交贼所败于昆仑关。先是,苏缄遣使诣桂州请救,刘彝遣守节往援,守节闻贼十倍,逗留不即行,复迂取贵州路,驻兵康和驿以观胜负。缄又遣使持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且泣,以便宜督守节进兵。守节惶遽不知所为,移屯火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一军皆覆,守节死之。”[5]彭百川记载过程中更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时遣使请救于彝,彝遣都监张守节领三千兵以赴援。守节闻贼众十倍逗遛不即行,复迂途贵州驻兵康和驿,阴观胜负。缄又遣蜡丸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泣,以便宜督,守节惶怖移军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一军俱覆。”[6]一个“阴”字,消极之意溢于言表,足以把张守节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元人修宋史依据宋的国史,自然也不会脱离宋人窠臼:“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逗遛不进”,“缄又以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泣,督守节”,“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7]。

张守节墓志出土以后,改变了众口一词的局面,使我们可以从细微处了解熙宁之战。是传世文献接近事实,还是墓志铭为亲者讳曲笔回护,笔者不想为此纠缠,但是墓志铭透露的信息,对我们认识宋交熙宁之战是有帮助的。

墓志指出:熙宁之战爆发时,“桂兵不多,又已先遣,所余皆荆湖孱弱之卒,得二千人不习战阵与驱市人何异!”这是为张守节开脱之词,还是真实情况,需要认真辨析,因为无论古今,都有人认为,熙宁之战与宋神宗、王安石欲图交趾有关。“王安石秉政,首用王韶取熙河以断西夏右臂。又欲取灵武以断大辽右臂。又用章为查访使,以取湖北、夔峡之蛮。于是献言者谓交趾可取,始议取交趾。”[8]黄纯艳等认为,这次战争是宋朝主动策划的意欲统一交趾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引发,既来自王安石和宋神宗统一交趾的计划,也受到宋初以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它以宋朝的失败而结束,原因在于宋朝的战术失误,将帅不合及粮草不济等,也暴露了宋朝军事制度的痼疾 [9]。墓志如果反映真实,人们将熙宁之战的责任归咎于王安石有所不妥,因为战争爆发初期,北宋没有准备,在广南西路没有驻扎大量军队,显然熙宁时期并没有进攻交趾的打算。

二、熙宁之战前广南西路的兵力情况

张守节墓志言其所带兵力2000人,前引郎晔、彭百川所载为3000人,差别不大,都是敌我力量悬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广西兵力不足。其它史料也可证实,苏缄守邕州,城破殉国,也是因为兵力不足:“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 [10]邕州兵力显然与其战略地位不相称。非常有趣的是,王安石变法实行将兵法,最初并没有在广西实行,而是在熙宁之战后:“元丰四年(1081),又诏团结东南路诸军亦如京畿之法,共十三将:自淮南始,东路为第一,西路为第二,两浙西路为第三,东路为第四,江南东路为第五,西路为第六,荆湖北路为第七,南路潭州为第八,全、邵、永州应援广西为第九,福建路为第十,广南东路为第十一,西路桂州为第十二,邕州为第十三。”[11]这也不难看出,王安石征交趾并没有提上日程。事实上,广西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防御体系也是在熙宁之战后,南宋人周去非指出:“自唐分天下为十道,二广不分东西。天宝中始置邕州经略使,懿宗始升邕管为西道节度使。本朝皇中侬智高平,诏狄青分广、邕、宜、融为三路,守臣兼本路兵马都监,而置经略安抚使于桂州以统之。今邕守兼本路安抚都监,州为建武军节度。有左、右两江。左江在其南,外抵安南国;右江在西南,外抵六诏、诸蛮。两江之间,管羁縻州峒六十余,用为内地藩,而内宿全将五千人以镇之。凡安南国及六诏、诸蛮有疆场之事,必由邕以达;而经略安抚之咨询边事,亦惟邕是赖。朝廷南方马政,专在邕。边方珍异,多聚邕矣。”[12]

广西当时兵力不足的体现,从张守节墓志还可看出,不只是兵数少,而且兵力来源自荆湖,从北宋历史看,张守节墓志所言可信。景德三年(1006)黎桓死, 交趾再陷内乱,凌策和邵晔等认为这是平定交趾的最好时机,“只需发本道屯兵, 益以荆湖劲卒三二千人,水陆齐进,立可平定”[13] 。嘉四年(1059),交趾寇边,宋朝将其回程使节截留在广州,令其交还所掠人畜,“苟不听命,即发兵深讨”。萧注认为“乘此时不取,他日为患不细”,力主出兵攻取 [14]。嘉五年 (1060), 余靖“悉发荆湖兵”至邕州,并“遣谍诱占城同广南两路兵甲趋交趾” [15]。从上述历史事件不难看出,北宋与交趾发生战端,广西兵力自身无法应付,需要就近从荆湖地区调兵。

从熙宁之战的发展进程也可看出,当交趾入侵时,广南西路的防御体系一触即溃,兵力严重不足,为有效反击敌人,从其他各地调兵,“发河北第三十五将赴桂州,第十九将驻潭州”[16],“陕西、河东见选募赴安南马军”[17],“在京留住军马、南京后军、京西就食马军”[18]。以上只是宋的主力军禁军。除此之外,还有地方军队:“又诏广南西路经略司,遣使臣分诸州军,选配军少壮有胆勇堪披带者赴桂州,每约五百人团成一指挥教阅,以新澄海为名,不及,即据数收管,日支口食,候及半年教成,即依教阅澄海给请受,委经略使觉察,如作过凶恶,即于法外重断。”[19]“诏广东、福建、江西募兵,令更简黥徒壮勇者别为一军,合所募共万人,以备招讨司济师。”[20]

通过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熙宁之战前广西兵力不足,张守节墓志所言无误,这些信息的透露,对我们认识熙宁之战前后广西防御体系的建立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三、广南西路防御体系依靠的主要力量

北宋广西地处边境,交趾经常扰边,按道理应布置重兵,可是张守节带领迎敌的却是荆湖的孱弱之卒,看不到北宋中央军——禁军的身影。实际上,北宋在广西依靠的是少数民族组成的峒丁。何为峒丁,其与宋政府是何关系,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有所提及:“羁縻州之民,谓之峒丁,强武可用。溪峒之酋,以为兵卫,谓之田子甲。官欲用其一民,不可得也。唯钦州七峒峒丁,为官戍边。盖七峒权力弱于邕管,故听命也。旧制,钦峒置巡防使臣一名,以官军百人戍如昔峒,以备交趾。因官军虐之,峒酋乞不用官军,愿自以峒丁更戍,以故钦州独有峒丁之戍。”[21]“邕州左、右江提举峒丁,与夫经略司买马干官兼提举,皆此职也。熙宁中,系籍峒丁四万余人,今其籍不可考矣。官名提举,实不得管一丁。而生杀予夺,尽出其酋。钦州峒丁,虽不如邕管之已甚,所以奉其酋者,亦类此。尝闻道家有言,人罪重者,谪为边民,罔有艺极。峒丁日各以职,供水陆之产,为之力作,终岁而不得一饱。为之效死战争,而复加科敛。一有微过,遣所亲军斩之上流,而自于下流阅其尸也。日昏,酋醉酣,杖剑散步,峒丁避不及者,手刃焉。类以此为服人之威,何其酷也!”[22]

实际上周去非所言是南宋广西防御体系已经建立并完善起来后的情况,北宋熙宁时期,广西的防御体系处在建立过程中,在熙宁之战前及反击过程中,峒丁是需要动员的主要力量,遭人诟病的沈起、刘彝就是因为训练峒丁。沈起“以邕州五十一溪峒峒丁排成保甲,遣管教阅”[23],刘彝“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阵图,使岁时肄习”[24]。沈起、刘彝训练的峒丁在反击交趾入侵时并没有有效发挥作用,但是北宋政策并没有改变,在反击过程中宋神宗仍念念不忘峒丁。熙宁九年,赵征交趾,入辞,帝谕以“用峒丁之法,当先诱以实利,然后可以使人。甘言虚辞,岂能责其效命?比延集教蕃兵,赖卿有以制之,使轻罪可决,重罪可诛。违西夏则其祸远,违帅臣则其祸速,合于兵法‘畏我不畏敌’之义,故能责其效命。王师之南,卿宜选募劲兵数千,择枭将领之,以胁诸峒。谕以大兵将至,从我者有赏,其不从者按族诛之。兵威既振,先胁右江,右江既附,复胁左江,两江附则诸蛮无不附者。然后以攻交人刘纪巢穴,甚非难也。郭逵性吝啬,卿宜谕以朝廷兵费无所惜。逵复事崖岸,不通下情,将佐莫敢言者,卿至彼,以朕语诏之”[25]。

从这段诏令里不难看出,这一阶段包括沈起、刘彝在内都没能有效组织起峒丁,还是处于“先诱以实利”阶段。其原因,北宋仁宗时期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凡五十余所”[26]。南宋人赵升在《朝野类要》卷一《羁縻》说:“荆、广、川峡,溪峒诸蛮及部落藩夷,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者,本朝悉为羁縻州。”[27]北宋对溪峒尚未形成有效的统治。

北宋以冗兵著称,为什么在广南西路却依靠峒丁呢?以熙宁之战为例,“凡兵之在行者十万,夫二十余万,冒暑涉瘴,死亡过半,存者皆病瘁”[28]。士兵水土不服,宋朝不得已结束对交趾的战争。更有甚者,熙宁之战后,北宋将原属羁縻州改为正州,取名顺州,命邕州知州陶弼任知州。但由于广源州本为“瘴疠之地”,守兵不服水土,病者众,死者多,思乡者多自离而去。面对此种情况, “广南西路经略司言交趾归所掠二百二十一人,诏纳之,废顺州,以其地畀交趾。初,李乾德遣使入贡,且以广源等州为请,知桂州赵请留弗与,岁戍以三千人,十损五六,不可守。上曰:‘乾德犯顺,故兴师讨罪,逵等不能讨灭,垂成而还。今顺州荒远瘴疠之地,朝廷得之未为利,岂可自驱戍兵,投之瘴土!一夫不获,朕尚闵之,况使十损五六邪?’转运副使苗时中亦言,顺州所筑堡寨,深在贼境,馈运阻绝,戍卒死者十常八九,不如弃之。然广源州旧隶邕管羁縻,本非交趾有也。”[29]因此,在宋神宗元丰四年( 1081),依枢密院孙国之意, 放弃广源州,把本来宋朝的土地给了交趾。实际上早在宋初,宋朝和黎朝交战之时,就有田锡等人上书宋太宗,指出自然条件不利于征交趾:“况大国,视交州谓之瘴海,去者不习风土,愿陛下且罢斯役, 暂息南征。交州未平, 不足损陛下之功业;交州既得, 不足光陛下之威声。”[30]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导致北宋在熙宁之战前不能有效地建立广西防御体系,也恰由于此,广西防御体系的建立,峒丁成为主要的依靠力量。

————————

[1]李兴华:《西安发现北宋张守节墓志》,《文博》1986年2期。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7“熙宁九年九月庚辰”,中华书局,2004年,第6786页。

[3]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第10948页。

[4]苏轼著,郎晔选注,庞石帚校订:《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第697页。

[5]同[2],卷272“熙宁九年正月辛酉”,第6656页。

[6]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同[3],第13157页。

[8]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第473页。

[9]黄纯艳,王小宁:《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6期。

[10]同[3],第13157页。

[11]同[3],第4628页。

[12]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 第47页。

[13]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4]同[2],卷189“嘉四年二月甲戌”“嘉四年九月戊申”,第4550、4593页。

[15]《余襄公靖神道碑》,载杜大:《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2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6]同[2],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庚戌”,第6648页。

[17]同[2],卷273“熙宁九年二月己亥”,第6682页。

[18]同[2],卷276“熙宁九年六月壬子”注文,第6764页。

[19]同[2],卷271“熙宁九年二月己酉”,第6647页。

[20]同[2],卷273“熙宁九年二月癸巳”,第6680页。

[21]同[12],第133页。

[22]同[12],第136页。

[23]同[2],卷244“熙宁六年夏四月壬辰”第5939页。

[24]同[3],第10728页。

[25]同[3],第4747页。

[26]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桂海虞衡志》,中华书局,2002年,第135页。

[27]赵升:《朝野类要》,中华书局,2007年,第35页。

[28]同[2],卷279“熙宁九年十二月癸卯”,第6844页。

第10篇

一、创设氛围,鼓励学生有疑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质疑问难超出了自己的教学预想,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甚至难住了自己而丢失了面子,于是置之不理甚至冷眼相对,殊不知,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一个天才。长此以往,学生胆量越来越小了,“问题”越来越少了,课堂上越来越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了,高耗低效的课堂上毫无生机。即使偶尔公开课、观摩课上有些质疑的环节,往往也是提前设计好,谁提什么问题,谁来回答,都是事先排演过的,只是表演一下而已。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表达,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对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学生发问,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学生再想,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尤其对于学困生,更要引导其放下怕提问、怕嘲笑、怕出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当然,小学生由于知识和见闻有一定的局限性,刚开始所提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可能是一些浅层面上的问题,没有什么精彩或价值可言。但教师千万不能因为问题的简单幼稚而否定学生的想法,而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给以鼓励性、赏识性评价,让学生享受到被认可的喜悦,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质疑的欲望,从此敢质疑、爱质疑。

二、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有疑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一要紧扣课题,自主质疑。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我在教学《半截蜡烛》时,由题入手,引发学生自主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半截蜡烛里难道会隐藏着什么秘密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再如教学《负荆请罪》,由题生疑时,有学生问“荆”是什么?“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后来他得到谅解了吗?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课文的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二要抓住重点,引发质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所以教师在阅读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结合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启发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教师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探究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再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一句时,我抓住这些数字引导学生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连串的数字引起了学生一连串的疑问:这些数字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数字的背后是多少辛苦的付出?数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发问探究,这样的质疑就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也为理解下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要发现矛盾,提出质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中某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才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出疑问: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在祖国有难的时候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接着,我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深思,才明白其实当时国土沦陷,他在国内已经难以生存,更没有音乐创作的环境,况且作为音乐家,用自己的作品唤起民众进行抗争才是更好的爱国方式。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焦急”和“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缅怀之情。

三、注重诱导,激励学生有疑善问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敢问”并不难,“会问”努力也能做到,而要“善问”却不太容易。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识的多少、观察的细粗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等个性差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就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11篇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①,以刑罪当传②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③,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④,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⑤,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

①意:即缇萦之父淳于意,名医。淳于为复姓。②传:押解。 ③廉平:廉洁、正直。④不可复续:不可能再生。⑤官婢:官府的奴婢。

导读

这篇古文叙述了汉文帝四年中,淳于意的小女缇萦为了赎回父亲的肉刑罪,大胆上书皇帝,自愿纳身救父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缇萦的刚烈及对父亲的真诚孝心。

译文

汉文帝四年中,有人给汉文帝上书告发淳于意。因为当时实行肉刑罪,所以就用驿站的车马将淳于意向西解送到长安处置。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解送淳于意时,她们都)跟在他后面哭泣。淳于意大怒而骂道:“生孩子没有生男孩,遇到了紧急的事情没有能用得上的人!”这时,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为父亲的话感到悲伤,于是跟着父亲向西到长安。缇萦给汉文帝上书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封地)做官,齐国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因触犯法律而承受肉刑罪。我深切地哀伤死的人不可以再生,断了肢体的人不可能再接上,即使想悔过自新,却无法走上这条路,最终不能得到改过的机会。因此,我自愿纳身作官府的奴婢,以此来赎回父亲的肉刑罪,使父亲能悔改前非,重新做人。”

缇萦的上书被汉文帝知道后,汉文帝为她的诚意感到悲伤,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的法律。

读后思考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二、写出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内容。

(1)齐中称其廉平

(2)上悲其意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意有五女,随而泣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3)今坐法当刑

(4)虽欲改过自新

四、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闻,上悲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从文中可看出缇萦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中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名词用作动词,西行、往西走

二、(1)淳于意 (2)缇萦

三、(1)跟随 (2)悲伤于……

(3)受刑 (4)过错

四、(1)汉文帝四年,有人上书诬告淳于意。

(2)缇萦的上书被皇帝看到了,皇帝同情她内心的痛苦。

五、她是一个孝顺、勇敢,有胆识、有献身精神的好女儿。原文为“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席地之羊皮,各言为己之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选自 《北史・李惠传》)

注释

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导读

的确,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美好的现象,这或许是人们的私心使然。不过,我们要相信这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也就是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去;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来。只要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自然显现,贪心者必将为他的贪念付出代价。所以,为人要诚实,不能太贪心。

译文

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过头对主簿说:“拷问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才承认了过错。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2)顾州纲纪

(3)咸无答者

(4)得其实矣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在文段中找出同样句式的句子。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五、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六、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一、(1)用;(2)回头看;(3)都;(4)事实、真相 。

二、状语后置句。释重担息树阴

三、(1)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2)背柴火的人才低头承认了过错。

四、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很多的人。(意思对即可)

语句: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仁杰审案等等。

六、提示: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河间游僧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②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祷:祈祷。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正如和尚用磁石吸引含铁的药丸来骗人一样,看似非常神奇,好像是神仙显灵,其实,只要仔细观察,骗人的把戏终究会露出马脚。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多动脑子,勤于思考,以免自己上当受骗。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用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铜佛的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的盘子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读后思考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佛作引手取物状

(2)举国信之

(3)见其闭户研铁屑

(4)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一铜佛置案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卖药于市 B.后有人于所寓寺内

C.而装金于外 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四、用一成语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一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你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和尚骗人的花招。

参考答案

一、(1)伸手;(2)全城;(3)研磨;(4)做。

二、(1)把一尊铜佛放置在桌子上。

(2)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也就败露了。

三、D

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答案略,回答利用磁铁和铁相吸的原理即可。

吴王欲伐荆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

①荆:楚国的别称。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弯曲着身体。

导读

劝谏本是对君王效忠的一种表现,但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劝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向吴王进谏的年轻人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进谏: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理,一则避开杀身之祸,二来又点明了伐楚的坏处,最终说服吴王放弃伐楚的念头。此则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他警告身边的大臣说:“有胆敢向我进谏(劝阻我攻打楚国)的,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怀揣着弹子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弹子的人在它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读后思考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2)如是者三旦

(3)螳螂委身曲附

(4)黄雀延颈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这样的劝谏方式,其好处是什么?

五、请结合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

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怀揣;(2)这样,代“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3)同“跗”,脚背骨;(4)伸长 。

二、(1)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

(2)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三、为了引起吴王注意,以便在吴王面前劝谏。

四、好处是既能把伐楚的坏处告诉给吴王,而又使自己不致被吴王处死。

第12篇

“语文主题学习”的根本任务在于除了“教”和“学”,更多的是“浸润”,让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结合实际情况,我在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力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明确主题,瞄准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学习重点的把握、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起着导向作用。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提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更加集中”,这与“语文主题学习”所倡导的理念正好不谋而合。那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堂主题、集中课堂教学目标呢?

学习主题依据单元目标确定,单元目标(单元主题)依据整册目标确定,整册目标依据学段目标确定,学段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几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在本册教材学习完后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其次要明确这些能力与整册教材知识要点的对应关系,再次要整合该册教材各单元的知识主题,课前准确定位单元目标。总之,依据课标,精心解读教材,确定单元主题,明确课堂语用点,准确定位学习主题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主题学习”切忌浮光掠影,“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一堂课,应把握“三个维度”和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依据课文的特点与单元训练重点,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料,彻底解决一两个阶段性问题,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实现“一课一得”。例如,我们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负荆请罪》时,这样来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品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二是通过《史记》《将相和》《公仪休拒收礼》等课内外阅读资料的整合,帮助理解人物特点,理解故事内涵。这两个目标一个涉及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一个涉及表达方法的问题,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崔峦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

二、提炼内容,简化环节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有很多,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便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要追寻“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境界,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秦兵R俑》《埃及金字塔》两篇课文,按常规教学至少需要五个课时才能完成,但认真研读教材后不难发现两篇课文结构相同,表达方法相似。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课时进行两课生字整合教学和朗读过关,第二课时重点精读《秦兵马俑》,引导理解本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表达方式,再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作为阅读实践,学生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既省时又高效。

我们必须学会取舍,学会简化设计,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从而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做到真实、朴实、简单、高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那么,我们追求的理想中的主题学习课堂就一定会如约而至!

三、简化教法,充分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其实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语文课堂的一种沉淀,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是必需的,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要“辅导”。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应努力追求指导得精当,指导得明白,指导得科学,含英咀华,使指导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

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课前让学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课上教师利用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一写“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相见后,彼此会说些什么,在写后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听同学的对话设计,你品味到了蔺、廉两人怎样的品质;评一评哪位同学的语言描写最能展现蔺、廉两人的性格特征。课后推荐阅读《负荆请罪》故事,这样整合四篇课文品读的指导,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实际操练了如何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整合资源,有效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主题学习”课堂上进行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