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23:5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侨乡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日本(Japan);华侨华人(Overseas Chinese);文献(literature)
引 言
2010年3月笔者开始有关在日华侨华人的研究。笔者是自费留学生,有关在日自费留学生的相关事宜非常了解。但是,对在日公费留学生的情况一概不知,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公费留学生?留日公费留学生有何特征?享受什么待遇?在日生活、学习情况和自费留学生有何差异以及学成之后的就业情况等。为了弄清以上问题,笔者开始以“在日中国公费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为题目的调研工作。2012年3月笔者以该题目完成了硕士论文。
2013年笔者又把目标转向了在日中国人的劳动问题,以田野调查为中心,开始以从中国福建去日本留学或工作,在东京筑地市场工作的中国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的研究。2014年3月在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了“日本新华侨生活状况的考察:以东京筑地市场为例”的文章。近来,笔者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国内的归国留学生的研究。
回顾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游仲勋说“战后日本华侨研究主要是以华侨社会经济为中心(游仲勋1996:90)。” 8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有了明显的变化。门永美保认为“从1980年初开始,在日华侨华人研究不仅在经济方面,在华侨华人对日本社会适应类型方面和文化摩擦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同时在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组织形态和华侨华人重新构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门永2013:74)。” 本稿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日本华侨华人研究概况以及研究动向。
一、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
有关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代表作品有过放(1999)的《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过放把在日华侨华人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第一层是表层。主要阐述在日华侨华人的历史。第二层是中层。主要从婚姻方面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构造。第三层是深层。主要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华侨华人和日本人结婚以及取得日本国籍的华侨华人越来越多,促进了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迅速发展。但是,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进展不等于否定中华文化而获得日本文化(门美2013:78)。”
除此之外,还有朱慧玲(2013)的《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朱慧玲的硕士论文是以在日老华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问题。之后在硕士论文和王津的硕士论文成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1972年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完成了博士论文。朱慧玲认为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和日本社会的社会距离在不断缩小,随着在日华侨华人的世代交接,在日华侨华人在不断的被日本社会同化。
二、教育、职业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问题也被学术界所关注。台湾学者杜国辉可称之为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研究的先驱者。杜国辉(1991)以《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为题,主要是华侨学校对在日华侨华人有着重要意义为基础,针对在日华侨学校毕业生进行了意识性调查。杜(1991)的研究表明日本华侨华人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行动、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已经被日本社会所同化。此结论和周慧玲(2003)的结论相吻合。
除此之外,裘晓m(2007)以《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裘晓m主要通过以下三个视点对在日华侨华人教育进行了分析考察。“第一,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作为民族教育发展起来的华侨华人教育发展的沿革和面貌。第二,从动态的视角,阐述了199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的实际转换状况。第三,从多文化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教育意义和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裘2007:11)。”但是,裘(2009)有以下三点不足之处。第一,没有把日中两国政策变化和此论文关系相结合。第二,近代华侨华人教育形成过程的分析应该和新华侨华人教育的形态分开作以分析。第三,应该把华侨华人教育以外的教育实践列入分析行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在日学成后回国创业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多。因此,以回国留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其代表研究有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的《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为了完成此论文的调查,安部康久和徐亚文针对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的相关学校研究生以及具有专业知识、持高学历的回国留学人员为中心,进行了研究调查。其结果是:“留学者对自己的留学有较高评价(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189)。”
奈仓京子针对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留学生进行了研究调查。其代表作品是2009年发表的《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奈仓京子从回国留学生的视角,以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为中心对回国留学生进行了采访调查。随着回国留学生和中国国内博士研究生的增多,“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海龟”不再向以前那样珍贵。
三、地域方面的研究
有关华侨华人在日地域分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在横滨、神户、长崎居住的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近来,以东京、名古屋和冲绳等地区为对象的华侨华人研究也增加了。代表研究有山下清海(2007)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山下主要通过“东京都统计年鉴”第6次(1954年)到第56次(2004年)的“外国人登陆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京都在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的特征。山下把东京华侨华人的人口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之为“停止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到1978年)。这一时期在日中国人人口变化不是很大。第二时期称之为“急增期”(1979年到1988年)。这一时期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日中国人急剧增加。第三时期称之为“安定期”(1989年至今)。这一时期在日华侨华人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东北三省出生的中国人明显增加(山下2009:107-109)。
四、其他相关华侨华人研究
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有江门、泉州、潮汕和梅州。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侨乡” 研究的代表作品有稻泽努(2016)的《侨乡:华侨故乡的观念和实像》;长沼さやか(2015)的《广东省珠江达美侨乡的起源:以华侨的村和无华侨村为例》;兼城系绘(2012)的《“移民”支持的神社:福建省福州市的侨乡为例》等。
全球“华侨华人博物馆”包括正在筹建的有7个国家50家左右。其中中国国内有近30家,海外近20家,分布在亚洲、美洲、大洋洲等。2015年11月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此会对华侨华人对华侨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意思。此外,玉置充子(2012)也对《广东省的华侨华人博物馆》进行介绍等。“侨乡”是华侨华人的故乡;“华侨华人博物馆”具有对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进行保存、研究等功能,因此,推动“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以上总结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情况。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开始于经济方面,之后发展到华侨华人的意识的变化、学校教育、地域分布、归国中国留学的就业等方面。近来又出现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整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了解了日本华侨华人的研究动向,为今后新课题研究“中日国家关系的变化对在日华侨华人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仲耄1996).「日本におけるAS研究.『アジア研究;第13 期2号. 第80-118.(游仲勋:日本华侨研究.亚洲研究.第13期2号.第80-118页. 1996年).
[2]T永美保(2013)「獒幛稳毡兢摔けるASA人の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F代社会研究科o要年;第7号、pp:73-82.
(门永美保:战后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现代社会研究课纪要.第7号.73-82页.2013年).
[3]^放(1999)《在日AS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淙荨|信堂.
(过放: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东信堂.1999年).
[4]朱慧玲: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第二版.日本侨报社2013年.
[5]田氪咀樱2004)(u)『日本ASA人社会の溥w:日中国交正常化以降を中心に中国研究月 第58第4号.
(田氪咀樱ㄊ槠溃: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中国研究月报.第58卷.第4号.2004年).
[6]杜国x(1991)『多文化社会へのAS?A人の戗D日本・台湾におけるAS学校卒I生の酉蚍治觥互去瑗控庋芯恐成蟾、横浜中A学校校昭芯渴.
(杜国辉: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
丰田财团研究助成报告书.横滨中华学校校务研究室.1991年).
[7]裘m(2007)「日本におけるAS?A人教育にvする研究D多文化?多民族社会に向けての教育の再Bとn}D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文.
(裘晓_: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安部康久・徐文(2011)「日本留学者の⒐後の就I状rと留学UYへのu:中国人の大W院修士者を事例としてp:182 集工房.
(安部康久・徐亚文: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生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第182页.集工房.2011年).
[9]奈}京子(2009)「日本からの中国⒐者留学生の自己gFと「制sにvする事例的考察中国研究月.第63第4号.pp:1-19.
(奈苍京子: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中国研究月报.第63卷第4号.第1-19页.2009年).
[10]山下清海(2007)「第二次世界大獒幛摔ける|京在留中国人の人口浠人文地理学研究 No31 pp:97-113.
(山下清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人文地理学研究.第31期. 第97-113页.2007年).
[11]慧婧(2012)「名古屋市における在日中国人の人口浠と住分布のgB考察pp:42-54 名古屋大学国际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攻.
(慧婧:名古屋在住中国人人口变化和职业分布实际考察.名古屋大学国际交流专业 第42-54页.2012年).
[12]八尾祥平2011「1950年代から1970年代にかけての琉球ASMのO立^程『ASA人研究8号 pp.7-23.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6-03
独立学院是本世纪初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一项探索和创新的产物。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福建省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加强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建设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好一批民办高校。在人才质量上,提出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面向产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紧紧抓住“海西”建设这一发展契机,综合利用“闽南侨乡”地域资源优势,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突出独立学院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开始大多照搬母体学校的培养方案而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2]。闽南科技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吸收专家学者的新思维、新理念,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改革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的课程结构比例,增加专业交叉性课程、实验实践性课程和创业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侧重复合型,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注重通识课教育,广泛增设选修课程,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才能、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3]。因此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特点有:
1.贯彻文理渗透。文科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侧重逻辑思维拓展训练,理工科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等,侧重提高人文社科素养,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将第三课堂的假期社会调查(一年级)、专业调查(二年级)、就业调查(三年级)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并分别以1个学分体现;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课程体系,以选修课学分进行认可;将工科类学生主流技术认证培训融入培养方案。
3.积极开拓创新,增强适应能力。积极探索理工类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压缩专业课、增加管理类选修课程、全校性选修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使之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闽南科技学院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应用技术型、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为指导,开展有效教学改革,坚持质量工程建设
组织以提高全院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系列活动。从2005年开始,学院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优质教案评选、“如何上好开学第一堂课”、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等一系列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练兵比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院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起了核心的引导作用。
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具体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提问法等。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实现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等能力。如我院广告学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广泛实施项目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由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施方案、检验成果、评估总结的全部教学过程。经管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侧重案例教学法,受到学生欢迎。理工类学生则以加强专业基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学院层面积极为学生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在这种近乎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积极进行适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结合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出版了一批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原则,适用于我院的教材。
(三)发挥侨乡优势,健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应用、创业能力
充分发挥闽南侨乡优质企业多的优势,积极搭建政府、企业、高校之间通畅的信息平台。立足本院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在泉州市、石狮市、南安市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已建设了160余家有特色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并与福建省广告行业协会、福建省表面工程行业协会、泉州市服装行业协会、泉州光电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基地涵盖了我院目前的学科专业需求,可容社会调查、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得到了泉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截止到今年6月,学生先后有800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践,200多人通过在合作企业完成毕业设计,1500多人到合作企业就业。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对校外基地实行分层次建设与利用。目前我院有2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方面,学院聘请企事业单位知名管理者、企业家、工程师等为客座教授或专业顾问,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或者讲座等。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别聘请泉州世光照明有限公司、南安三晶公司工程师、南安“世纪之村”派活园动漫部的工程师承担课程教学,获得了学生好评。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科研项目的兼职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学院利用实践基地资源,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尝试“校企置换学习及实习”的教改新模式,即在严格的考查、协商和验证企业的师资、环境及设施等条件后,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将大四上学期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委托企业方承担,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不会耽误学业课程;二是倡导“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联动机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顺利实现“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相结合,使“实习、毕业设计”成为学生就业的直通车。
与知名企业合作,组建校企联合特色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型、创业型的人才培养,除了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外,同时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开始,学院发挥闽南企业家大多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积极与知名企业联系,取得企业的支持和赞助,组建冠名班级,这些共建活动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共赢,既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人才,也为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实现多方互赢的良性互动。目前校企组建冠名班的通行做法是由单一学科专业学生构成,而我院则是采取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学生自愿报名,企业和学院共同选拔的方式来组建。如与中宇卫浴有限公司、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中宇班”、“森源班”及与奋安集团组建的“大学生特训营”,班上的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管理、艺术等不同学科和专业,平常按原教学计划学习,每学期根据企业和学院的安排,参加企业安排的行业领域讲座、知识学习、职业素养教育和参观等活动。这种冠名班的特点在于班级成员的学识构成为多学科性、交叉性,这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复合型尤其是创业型的人才无疑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特色班的学科互补性,使得班级学生在组建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团队时拥有天然的学科和人际沟通优势。目前,已先后100多名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就业,其中有30多名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相信在未来这种特色班的建设和完善下,将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模式应用情况
(一)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院始终以培养专业过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创业型本科生作为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个性和能力,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职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已获得78个省级,1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排在前列。
近两年,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表现突出,如学生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中获省级竞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4项,国家级铜奖1项;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福建赛区亚军1项,福建赛区季军2项,并获第七届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专业竞赛中,学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荣获“绮丽杯”第15届中国时装设计“十佳新人奖”、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艺术设计类二等奖、2013年台湾时装设计最佳单项奖(大陆地区唯一入围并获奖)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广告大赛铜奖等百余项奖励。
(二)学生受社会肯定,就业率高
学院毕业生被各用人单位争相录用,连续多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2013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更是高达99.24%和99.85%。在2008年、2009年和2011年的全省高等学校就业检查评估中,我院被评为优秀,是全省唯一一所独立学院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的单位,赢得了社会高度的赞誉。今年就业率97.04%。
(三)培养模式有亮点,引发媒体关注
我院在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关注并进行了相关宣传和报道。2011年9月22日,《福建日报》以《福师大闽南科技学院让每个孩子找到好归宿》为题,2011年9月30日,《中国企业报》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题,2011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与百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题,2012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校企深度合作造就高素质人才》为题,2012年9月11日,《南安商报》以《闽科培养订单式人才,校企合作共建森源班》为题,2012年10月25日,《福建日报》以《企业冠名班走进大学校园》为题,201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以《我院多形式校企“联姻”让毕业生找到好去处》为题,2013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以《“三个课堂”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多次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奖的背后》为题,对我院立足区位优势,借力企业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有新突破
近几年,我院《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福建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在学院领导的主持下,教务部、学工部、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等部门通力协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获得福建师大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几点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发展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必须调动人的内源动力来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个教育理念的主导下,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于能够在特定区域创业为宗旨、以提高区域竟争力为目标、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本性”,其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必须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
(二)培养目标、方案改革与创新
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的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目标,充分利用闽南泉州独特的侨乡优势,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时展、经济建设的要求,实现培养目标较大突破。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涵盖社会调查、参观、见习和实习等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特色班,促成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激发工作热情,并思考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分析如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创新工作思维,甚至从创业的思维角度来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这样无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为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各独立学院都在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院通过科学实践与认真总结“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我院的办学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在实践方面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山.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利弊分析及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34-36.
关键词: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1-02
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发展问题,在近年引发了多方思考热议,其中高校分层次办学的决定和做法得到普遍支持。在这一大趋势下,主要面向二本、三本分数线录取生源的应用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遭遇的提高人才实践能力以满足行业要求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对此,许多地方院校都在结合自身条件积极进行探索,而本文也重点介绍了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几年来以“校企协同育人”思想为指导开展的一些办学实践与思考,以供同行交流,相互促进。
一、机械类专业人才的企业需求调查
众所周知,制造业在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巨大,其中由于所有种类的制造企业都不可避免涉及机电产品或者装备,所以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常年保持着极旺盛的需求。所以要全面提升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强机械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是最好的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1]。目前我国1600多所高等学校中大多数开办了机械类专业,每年产出毕业生数十万。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给出的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当年毕业生近8万人,但是企业并没有因此获得满足感。仔细分析企业方面的反馈,“不满足”应该包含两层原因:首先由于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所以人才供求始终存在数量上的缺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所谓高级应用型人才展现的综合能力还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着质量上的缺口。对此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期,增加了企业需求调研环节,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与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关联起来,确保人才培养计划更为科学合理。众多受访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专业能力方面强调复合型特征。当下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提高自动化程度的问题,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研发设计能力、操控和维护先进设备的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的能力、现场管理的能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追踪能力。显然这些能力与对应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可以分解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知识、信息控制理论知识、外语等。
第二,综合素质方面最为企业所看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谈到大学生群体要努力增强责任心、合作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克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企业建议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力度指导和帮助他们提升这方面的素质。
总而言之,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及理念的学生才是企业最欢迎的人才。而上述两点,在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课程课时压缩精简的大背景下,要在校园中通过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学习来达到恐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达成度,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地方、校所的资源,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实践途径进行改革,建立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2]。
二、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五邑大学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市,是一所由地方政府和海外乡亲共同创办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建校30年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坚持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密切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用得上”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校企合力、协同育人、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行业综合试验班为抓手,其“综合”的含义有三层意思:首先是综合吸纳了多个专业的学生;其次是强调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而非单一的机械专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均需要通过企业阶段的学习得以提升;第三是校企共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始终由校企共同组织、管理、实施和保障。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必须设计一系列环节来保障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首先校企就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具体要求进行商谈达成共识;接下来安排企业举办校园推介宣传活动,共同选拔学生,形成行业综合试验班的建制,签署相关协议,校企分别委派专人组成工作小组负责管理综合试验班;同时校企共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发企业阶段的学习课程并确定师资条件;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定期接受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考核,定期举办恳谈会沟通思想;综合试验班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定是来自企业的实际生产,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并在企业进行答辩。2009年以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每年都坚持开设综合实验班的育人实践,由于效果明显,参与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上门寻求合作的企业也逐年增多,但是遴选合适的企业是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珠三角地区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企业,但不是任何一家都能真正理解校企协同培养的真谛。机械类专业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求企业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企业与学校应该在地缘上方便联系。交通快捷能便于学院经常到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出现一些突发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前往解决。
2.企业应在行业中属于佼佼者,应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管理体制,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至于目前是否具备很大的资产规模或者经济效益不是关键。
3.企业应具有一定的技术人员,最好有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或设计师,这样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企业应确保有专人负责管理综合实验班的学生。
事实上,不仅是企业的因素直接关系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成败,学生因素也是另一个关键点。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因此首先要做好综合实验班项目的宣传推介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目的和实施计划,明白参与这种培养模式对今后工作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作用。其次要及时与企业、学生三方沟通,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业计划(培养计划),例如开设哪些针对性的课程、课程教学如何组织、毕业设计怎样开题与展开等,总之过细的工作才能让学生对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安排放心,真正做到学得专、学得深、学得透。此外,学校应将一些权力下放,让学院在实施综合实验班改革试点工作中有更多的灵活度,允许人才培养的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社会和市场需求和适应性,突出岗位的针对性、实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学生学有所长,顺利就业。
三、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与乔登(卫浴)江门有限公司协同育人成果
乔登(江门)卫浴有限公司是台湾世引国际有限公司在大陆建设的以生产高档龙头和卫浴五金的企业。该企业从2009年开始与五邑大学建立产学协作关系,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得到了该公司的鼎力协助。近两年,公司在了解到五邑大学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之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同年九月与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联合开展“卫浴行业综合实验班”工作,首批有七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和三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入乔登企业完成最后一个学年的学业。实践证明在这段时间里,这批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文化活动融入企业环境,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提出的真实课题开展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台面龙头上装式安装装置的设计”的课题,学生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结构,实现了龙头上装,具有一定的专利性,受到企业的肯定。还有学生完成了“卫浴五金铸件缺陷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的课题,将铸件分析软件引入公司,也得到了企业的赞扬,撰写的论文已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还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协助企业参加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主办的“金勾奖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在提交的十余件作品中获得五个入围优秀奖、一个优秀组织奖。
四、结语
在国家发展、企业转型、教育变革等多种原因下,原来由学校独自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现在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合力方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教学育人模式相比,校企协同的模式体现了“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指导原则[3]。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的地方院校,唯有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协同培养模式,才能在人才质量这个问题上交出一份让社会以及企业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吕明明.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机械专业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中药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药的基本理论(即总论中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等)和各论中每一章节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是中药理论的精华,是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指导,必须保证讲好。尤其是每一节的总概述部分一定要讲细讲透,对这一类药物的功效主治相同之处要认真地加以罗列和讲述,然后再把每味药的特点讲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当堂课就能记住每一类药的大致功效和主治,即使是记不住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课后稍一复习就能够牢记。第二,中药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每味药物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剂量以及炮制等内容。对这些具体药物也应采取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讲授方法,对其中某些(约250种)应用多、功效广、理论深的药物有重点地讲深讲透。由于中药学的涉及面广,应与相应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方剂学、植物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运用联系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产生发散思维,将中药学活学透,灵活应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学科内,如将中药治病的多种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是中药的性能,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这是学习中药的基础,学生不仅要掌握它们的概念、作用,还要明确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学科间,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其药性,主要功效,有效部位,以及对其的鉴定分析等[2]。
2学为主、教为辅的自学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在开课前老师应布置自学思考题,并对要点难点给予提示。例如火麻仁的临床应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火麻仁的药性:味甘,性平,归脾、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临床上用于肠燥便秘。中药是服务于中医的学科,在中医的指导下,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中药有关临床的实例。在期末考试包含自学的内容,可检查自学的效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3寓教于娱乐式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以及互联网的相关资源,查找一些有趣的与中药学相关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比如在考试前,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基础知识智力竞赛,在老师帮助下,由班级干部组织,按团小组分成4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竞赛形式,既达到了复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同时也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
4课堂讨论式教学
在课堂上,直接讲授中药学,学生多觉得乏味,无趣。适当以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听课感到疲劳或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讲述,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此外,可以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登台讲解,老师总结。学生论文由老师批改后作为考核成绩,并鼓励学生。这种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写作水平、语言表达及演讲应变能力都有所提高。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供多的机会和更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性发展。
5中药与西药比较教学
在中医理论为指导下,对中药进行学习,对于中药的功效理解起到重要作用。中药能防治疾病是由其内在的各种特性所决定的。药物的性能就是指药物与治疗的有关的性质和功能。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诊断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为指导,对疾病进行治疗,以中药和西药的之间进行比较,加深记忆。通过实验来验证中医基础理论,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中医理论,中药功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为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兴趣教学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除了善于运用一些方法、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中药学以外,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本学科、本课程、本教材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创造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例如应本学科的特点,增加户外实习,辨认药用植物,了解药用植物的采摘、加工等,加深印象。
7注重与学生交流
作为教师,应该要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学到应学的是关键,学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的教师的要求,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鉴于广东是有着诸多侨乡的省份,港、澳、台、马来西亚等留学生众多,他们与内地的普通本科生不一样,在学习中具有自身特点,对教学有着进一步的难度。在学生学习方面中药学内容繁多,而且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材所收载的药物较多,按照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药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容易分不清,学生常感到力不从心。而在教学方面,中药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教材内容简单,而某些大纲要求掌握或熟悉的药物在临床中已经很少用,不能适应现代临床需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及时进行教学计划的改善。
8认真做好教学计划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教学现存问题,知道学生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的教学计划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确保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是学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中药学是职业性较强的一个专业,其特殊性决定了现在的高校中的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设置不仅要遵循各种的教育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市场对人才需求规律,突出职业教育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甚明确的或者说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定位上的指向性偏差,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对实践环节的弱化方面,这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影响。这样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接轨,加强教学中的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应废除不利于中药专业发展的旧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辅助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明确的展现,不断提高文化和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上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鸣.方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6.
[关键词] 创意产业价值链 增值环节 发展对策
1 引言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事实证明,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由物质消费为主向文化消费为主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创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本文从创意产业价值链角度出发,探索解决福建省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对策。
2 创意产业价值链
2.1 创意产业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创意产业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一,从产权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创意活动是一项个体的创造力通过产权创造财富的活动。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筹划文件(CITF)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1]。
其二,从产业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创意活动是将创造力产业化的过程。张京成(2006)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2]。
其三,从集群化的角度,厉无畏(2006)认为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并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称为创意产业[3]。
其四,从价值链的角度,潘瑾等人(2007)认为,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4]。
本文试图通过创意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以创新思想等知识要素,通过一系列的创意活动,包括创意生产、创意营销等等,使得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的产业。由于创意产业是通过一系列创意过程的价值增值来体现的,创意的过程也就是价值链实现的过程。
2.2 创意产业价值链
创意产业价值链指从创意源到创意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由创意主体通过系列创意活动形成增值链条的集合体。创意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企业、文化机构、研发机构、大学、投资机构(包括公共和私人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若干创意主体在创意价值链的构建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借鉴黄刚等(2007)的相关研究,依据创意主体在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我们从逻辑上可以把创意价值链分解成创意源、原创构想、方案设计、试验模型、初步市场化以及创意产业化等六类具有不同创意功能的组织节点。各组织节点具有不同的创意功能,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有不可替代性[5]。
3 创意产业价值链增值过程
3.1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创意产业是具有原创性、具备明显知识经济特征和高度文化含量的一种产业,它将原创性的文化创意规模化、产业化,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它以创意为核心,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6]。
内容创意,即创意形成环节。参与的市场主体是文化内容提供者,其中的关键人物是艺术家、设计师等,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生产制造,是将创意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批量生产创意产品;营销推广,是由商、策划人、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和制作人等运用各种营销模式将其价值和实用价值销售让渡给消费者;传播渠道,是创意产品的销售或发行通路,这是创意变为产业的关键环节;消费者对整个价值链具有反馈和互动的作用(厉无畏,2006)。
3.2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
针对创意产业价值链,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其价值增值的过程。从纵向的产业功能分工角度来看,技术研发与应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与传播、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等环节同样具有价值增值功能,它们从产品或服务运作的逻辑过程考察产业的增值过程[7]。文化创意产业涉及技术研发、策划、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等环节,其价值链可以用“微笑曲线”来表示,结合创意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态,表示如下图:
第一阶段,基础开发与技术集成。应注重基础研发对于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促进基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推动技术集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阶段是创意转化为作品的阶段,人才的吸引、经济环境氛围的支撑是创意增值形成的重要元素。
第二阶段,内容制作。内容产业已成为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一阶段主要是创意性工艺流程的运用,在价值链形成过程中缺少一些技术性含量,在微笑曲线中这个阶段的利润也是最低的,因此这个阶段的增值幅度较小。
第三阶段,产品运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盈利模式的创新,其核心是为创意产品提供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同时,依托该平台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以创造经济价值。这个阶段是创意产品通过营销的手段再次增值的过程。在微笑曲线表示此阶段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创意性的营销成为了产品增值的一大部分。
第四阶段,版权贸易。除了通过产品运营以增加受众之外,文化创意产业还注重通过版权贸易来实现价值增值。通过搭建版权交易平台,促进成果的授权和使用,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 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及对策
4.1 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
福建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城市,其中泉州的表现尤为突出,拥有南安石材、石狮服装纺织、晋江旅游运动鞋等产业集群。据悉,在未来5年中,福建产业集群的布局将以电子、机械、石化等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的壮大,全面提升福建省产业综合竞争力。
叶阿忠等人(2009)通过对科研、教育、采掘业、制造业、能源的生产与供应业等产业的科技投入产出进行研究,认为我省的科技投入无论是在经费和人员上都明显配备不足,分别仅占全国投入的2.2%和2.46%[8]。
4.2 思考及对策
根据创意产业链的构成结构而言,创意产业要经过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和交换消费价值链的这五个环节的价值增值。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省份的福建,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产业上的一次进步,积极地改变以往对福建的印象,大举发展福建经济。现今已经开通了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高速铁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整合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以下就福建目前产业发展状况提出几点意见:
4.2.1构建区域合作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建立在跨越行政区划约束的基础之上,作为这一区域的核心省份――福建,应突破地理范围的局限来思考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福建省应利用自身特殊的连接位置,以及相邻台湾的地理位置,创建文化产业区域间的合作平台,如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使得福建的文化产业既能够“走出去”,又能将文化产业中优秀的部分很好地“引进来’,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的繁荣[9]。
4.2.2营造宽松的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目前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全,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形成。而政府产业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很大,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完善投融资渠道,允许民营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领域,让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实现融合,让资本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收益[10]。
4.2.3加强对创意产业内容的创造及营销
作为企业本身而言,内容的创造及营销是决定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就目前的市场而言,这样的市场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不具备出奇出妙的点子是很难引得消费者的满意的。就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以及刚推出不久的《8090》都抓住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在办好这两个产品的同时,湖南电视台也增加了其品牌的魅力。
而福建本土文化中包含有闽都三山文化、莆仙妈祖文化、闽南侨乡文化、闽北理学文化、闽东畲族文化、闽西客家文化。同时,福建还是中国重要的工艺美术大省和戏曲大省。可以说,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因此在原有文化中加入新的元素,加上强有力的文化传媒的推广,扶持福建的创意文化产业。
4.2.4重视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影响
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当前,各种新技术正在改变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3G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游戏、手机彩铃、手机电视和游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使产业价值链各环节有了新的增值收益。
5 结论
创意产业链包括了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分销传播、交换消费五个环节。该过程在创意产业化进程中创造价值。创意产业价值链分析为观察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的分析,为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双立,梁强.创意产业需求诱导性变迁与发展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4.
[2] Hal1,P.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2000, 37(4): 639-649.
[3]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4] 潘瑾,李山金,陈媛.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8):80.
[5] 陈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创意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68-71.
[6] 肖骁.创意产业价值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3):116-117.
[7] 邢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09,(2):37-41.
[8] 叶阿忠,苏佳俊,吴相波.福建省不同产业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摘要]21世纪的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本文在分析了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步入营销时代,对如今的消费者来说,选择度假地反映其生活方式,反映其社会群体归属。据调查,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除了考虑距离、时间、交通方式、旅游成本等因素外,越来越多的重视旅游地的品牌。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目的地在21世纪将成为时尚的附属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从旅游目的地城市甚至国家越来越多的倾向于采用品牌化技术来营销自己形象并实现形象的差异化。作为“千年州郡”、“潮人故里”的历史悠久的潮州市,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城市旅游品牌营销运动中是怎样营销自己的?
二、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
1.潮州旅游资源现状
潮州市地处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处,北回归线穿越期间,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郡,是闻名遐迩的“潮文化”发祥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称。潮州的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是粤东文化古迹荟萃之地,拥有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等众多独到的文化品牌,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还拥有“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潮州菜之乡”等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城市名片”。但是,在众多的旅游城市中,潮州的“旅游强势”并未能如期待的那样引人注目,其原因是什么?
2.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
(1)旅游产品开发问题
虽然潮州拥有众多的城市名片,但并未将其转化为旅游名片,以吸引游客的到来。潮州市的大多数旅游产品已经较为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一、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上以文化性的观光旅游为主,处于较低层级的阶段;二、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还是那些传统的旅游产品: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等,虽说被誉为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修复竣工,迎接游客,但又由于票价过高,而让许多慕名游客望而却步;三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观光类占多数,给游客带来的体验参与比较少,如位于潮州古城区能表现潮汕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甲、义、兴三巷,有莫大兴趣的游客也只是乘坐当地三轮车,匆匆的走马观花一番,未能给游客带来更多的体验。
(2)旅游品牌营销意识问题
随着国内省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潮州市也认识到旅游产品营销的重要性,而且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也开始觉醒。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旅游,大造强势旅游品牌的行动口号,但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只要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就一定能是使旅游业发展起来;旅游企业不是从旅游市场需求出发,更多的是想当然、凭感觉开发旅游产品;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来培育,而是习惯从自己利益出发,停留在旅游产品的推销观念甚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观念阶段。
(3)旅游品牌定位和宣传促销问题
很多城市在旅游品牌的塑造中只是简单的相互模仿,互相交流参观之风极为盛行,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特点。潮州旅游品牌定位方面存在着“贪大”、特色不鲜明、定位过高或过低、定位混乱等问题。在旅游品牌的形象提炼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如没有准确提炼品牌形象问题、反映内容不贴切问题,缺乏时代感问题、品牌宣传口号不洗练等等,如主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名片,强调拥有国家级名片,殊不知“中国瓷都”全国已经有5个城市获此称号,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是已有100多座,打出此类宣传口号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旅游市场竞争中,面对更为理性的旅游消费者来说,已难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加上潮州的客源市场目标基本定位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没有进一步向内陆或国外延伸,使得客源市场空间更为狭小;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仍然不够,旅游产业的广告远远没有市场规范,没有设立专项的宣传促销经费,各部门各单位力量薄弱,未能形成统一联合的促销格局。
(4)管理体制问题
就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潮州市是个资源大是市,拥有较大的资源优势,但是资源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整体力量,使得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未能及时转化成为产业和市场优势,经济效益明显偏低,而又无法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潮州市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巨资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修复、改建扩建,如湘子桥、古民居、牌坊街等,但是,由于资源的管理权限分散,多头管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有文化局、园林局、文物局,这样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有时牵涉到各部门之间利益,难以迅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对策
1.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突显产品差异化
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才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体现一种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在保持观光旅游的情况下,应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上加大调整力度,创造性的提出本地区旅游的游客利益点和旅游品牌形象个性,潮州市旅游更深处的新颖性及存在于旅游吸引物中的惊奇,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出游动机,发展品牌旅游、特色旅游,探索新的旅游热点,加强旅游者高度自我参与及体验。如潮州甲第巷民居展览馆中可按照旧时百姓的平常生活景象进行恢复,并允许游客参与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体验一把纯粹的潮式生活;而在即将修复竣工的古牌坊街,除了仿古牌坊建筑带来的文化色彩及内涵之外,也要发挥其应有的商业价值——恢复旧时的繁荣街道景象,可以汇聚众多的老字号饭店、小吃、茶楼、酒吧及药店,商户们穿着旧时服装,吸引大量的游客资源,游客走在街上与商户们讨价还价购买各种物品,宛如回到遥远的旧时;另外在牌坊街可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聚集人气。
2.树立现代旅游品牌营销观念——和谐营销
“酒香还怕巷子深”。现代的旅游品牌营销应建立在以旅游者为中心和解决旅游者以及考虑到利益相关群体整体的长远利益,通过整体营销活动,强调竞争中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使交易所涉及的各方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利、和谐长久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更好地和谐共处。这也是潮州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深层思考和长期追求的。
3.准确定位与传播旅游品牌
潮州市政府根据《潮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潮州市旅游总体定位为:世界潮州文化之源,广东东大门,粤东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潮州市旅游品牌塑造和宣传要围绕这个定位开展工作。主要以下方为基础:一明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依托潮州市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二是从文化方面进行定位,深入挖掘潮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独特的潮文化资源,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营销理念与潮州市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开展统一的旅游品牌传播,旅游品牌营销经费不足是现实问题,但面对旅游市场供大于求的客观局面,没有营销经费保障就很难打开市场,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一局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资源;时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7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已长久根植于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理想中。我长期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较大,2013―2014学年上学期我所带的七年级参加市期末统一考试,年级均分62.99,与市区的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深切体会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性。下学期一开始,我在本校七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历史的学生达91%,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只有63%,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原因有:课程内容单调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虽然上了不少历史课,但对身边的历史却一窍不通,不喜欢每节课都小测等。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问题,我采取了措施,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前面提到的七年级学生在2013―2014学年下学期区期末统一考试中,年级均分70.51,居区属校第一名,其中两个班级均分超过76分。以下是我对提高初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做的探索。
一、整合课程资源,让简单的教材“复杂化”
新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只有主要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缺乏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和精彩细节,而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具体性和综合性,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我认真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参、教材,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对课本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特别注意增加关键史料、图片、当事人的真实情况,让过程更精彩,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故事性。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增加了玄奘“偷渡”出境的惊险、西去路程的艰险、在天竺游学的细节、回国在大雁塔译经的努力,“重播”了一遍当年玄奘西游的经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临其境。当然,决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紧扣教学内容,恰当处理,收放有底,这样既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老师和同学亲历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特别喜欢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拍摄所到历史景点的图像、视频,加以整理后在课堂上播放。如上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影像资料,把自己旅游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请到过北京旅游的学生发言。同学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对紫禁城、明长城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到位,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拓展,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课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只重视课本重点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不能贴近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适时引进时事热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夏D尊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引入现实生活的一些事例,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升华。比如在上郑成功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整理台湾的历史资料,以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立足现实,对两岸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追本溯源,从三国讲到结束,所列举的材料远远超过课本内容,由于本地区地处侨乡,很多学生都有亲属在港澳台,学生对两岸的关系各抒己见,表现出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既系统地学习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锻炼了收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个性的特点,使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引进时事,要立足教材,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面对所有学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加以评价。
三、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地方史的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地方史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2]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也提到对家乡的历史不了解,造成对历史的隔膜感,觉得学习历史跟自己关系不大,忽视了历史学习。为了弥补教材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特意增加了地方史的内容,例如讲到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林则徐、关天培的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抗英事迹,讲到明朝,我增加了明朝时期本地历史人物蔡复一的政绩,介绍了蔡复一与本地著名小吃“薄饼”的关系,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蔡复一故居和孔庙,讲到郑成功时,介绍了厦门演武小学、演武大桥与郑成功的渊源,并带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鼓浪屿皓月园参观郑成功的塑像等等,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邀请本地的地方史专家到学校开讲座,系统介绍家乡的历史,鼓励学生听完讲座后再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历史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地方史,对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历史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方史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过多过滥地使用地方史进行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可能还会喧宾夺主,淡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应适可而止。
四、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继承宝贵思想文化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可见,学会评价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过于简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详细介绍了郑成功的经过,但对郑成功评价只有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没有对的意义进行评价,影响学生对的这一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弥补这一点,我增加了对郑成功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述:“郑成功捍卫了国家,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通过对郑成功这方面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郑成功的历史地位和他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教材对历史经验教训甚少提炼,在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方面存在不足。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3课介绍了宋元文化的科技部分,教材仅仅限于对宋元几个科技成就的介绍,没有总结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使得教材内容略显单薄。在上这一课的时候,除了介绍教材里的科技成就外,我着重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宋元时期科技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归纳出宋元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国家相对统一,政治相对稳定;(2)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3)宋元时期重视教育,培养了科技人才;(4)宋元时期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5)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6)对前代科技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引申到今天我国要发展科技,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怎么做这一问题上来。通过这样的归纳提高,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比较清楚,也能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课堂上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材料题解答非常有帮助。通过课堂上加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树立学生对历史的判断准则,使之成为欣赏并追求真、善、美的人,同时升华学生对历史的认同,使之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4]
一学期来,我力求每堂课都让学生有认知收获和历史感悟,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通过把时事和地方史引进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加强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的这些探索,提升了历史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良南.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大厦;建筑环境:人性化设计:建筑形象: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81-03
当前,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在人力资源问题上最突出的矛盾不仅是人力资源不足,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严重闲置和浪费,配置不合理是根本原因。因此,对于建筑师而言,设计出满足新时期人力资源配置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厦,对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海西建设的深入进行,闽南地区城市土地的扩张、人口的激增更加激烈,从而加剧城市交通的混乱、住房的紧张和生活环境等一系列恶性循环。就石狮市而言。尽管石狮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是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已经成为了闻名于世的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同时也是工贸旅游港口城市,著名的侨乡对台窗口。在宏观社会背景下,人力资源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在石狮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厦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从城市地域及其环境人手,强调建筑文脉和城市肌理的统一,在特定的城市地段创造出特定的实体及其空间形态,以此实现建筑与城市积极的对话,充分体现闽南地域特色。
1 因地制宜――地域特征与基地环境的统一
1.1 项目概况
石狮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厦是石狮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开发的办公服务大楼,为了适应石狮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工作需要而建设的整合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综合性办公建筑,并作为全省公务员培训基地,也是石狮市2007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整个基地呈不规则形,用地面积为4656.00m2,总建筑面积为32974.00m2,建筑总高度74.70m(图1)。该项目属于一类综合办公建筑,地下1层,地上21层,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和战时人防用房,平时可作为停车库使用,共有停车位80个,地上五层裙房部分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空间,其中一层作为食堂和服务用房的入口大堂,南面设置大台阶直接上二层,二至四层作为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大厅,五层作为服务中心,设置公务员测评教室。主楼六至十二层为办公用房, “一”宇型的内走廊保证功能用房的使用通畅,同时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十三层以上为服务用房。
1.2 地域特征
地域性是指相当规模地理区域内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同质性,是高度复合文化地图的表征。地域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样性,它提供一种观念,而最后的答案都需要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求解。,在泉州,早期(唐宋时期)的民居主要有五家居、官式大厝和手巾寮等:中期(明清时期)的民居增加了土楼和土堡等:后期(民国时期)的民居增加了洋楼和骑楼等。泉州传统建筑的红砖外墙最为典型的有“红砖封壁”和“出砖入石”等, “红砖封壁”是红砖按顺与丁的构造方式砌筑的外墙, “出砖入石”是红砖与白石(灰白色的花岗岩)经过搭配而成的外墙。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泉州文化的多元性,促使多种文化在泉州的融会贯通,其中包括传统建筑典型的“红砖文化”。
1.3 基地环境
基地位于石狮市区子芳路与横二路交叉口西北角,已奠基的石狮市客运中心站斜对面・基地南临横二路,北侧为五星宏达五金工艺厂用地,东侧临46.00m宽的城市迎宾大道子芳路,西侧为五星振顺用地。基地所在地块原来是一个水潭,周边是空地,用地周围是多层的民房和厂房,建筑风格以中西合壁的折衷式为主(图2,3)。在这样重要的一条城市迎宾主千道的街转角处设计一栋高层公共建筑,既要作为新城区扩展的标志物,又要兼顾周边的环境和流线情况,以免投入使用后带来人流交通阻塞和环境破坏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是场地设计和外部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2 启航――体量组合与象征手法的统一
“起帆”是泉州“海丝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是闽南沿海渔民出海捕鱼前的一种仪式, “起帆”意味着“远航”,同时也寄托了亲人盼望子女平安归来的心情。 “起帆”作为一个要素被运用在本方案设计中(图4)。
2.1 体量组合与象征手法应用
石狮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厦作为一座高层办公建筑,他的体量组合实际上是经典的“三段式”,即基座、屋身和屋顶。适当的体量及其组合形式,为象征主义设计手法的应用提供可能。每一个体块都有与其相应的“形体语言”,外部体形又是内部空间的反映。
(1)基座(裙房)
通高五层的裙房作为办公大楼的基座在体量上体现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庄严稳重与力量,建筑师没有用过多的装饰,而是通过外挂色彩稳重的大理石板材,简洁有节奏感的条形水平长窗的表达手法来加强整座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办公楼基座的体量和位置,容易让人联想到帆船的船身,在设计过程中要强化“船身”的造型意象,是象征手法有所依托,因此,裙房坚实的质感,比主楼放大的“大底盘”效果,以及建筑转角空间的圆弧形线条,都有利于船身造型的塑造。
(2)屋身3(标准层)
高层建筑的标准层是一个屋身的体量,充分表达办公楼的性格,从周边建筑中寻找色彩及元素的统一,强调形体块面的对比和材料质感的表现,结合弧线造型,主要依靠具有强烈节奏感的水平长窗和小凹窗、水平墙槛和窗台构件、外突的结构构件等来表现高耸的建筑形式,为基座与屋顶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过渡。办公楼主楼部分是由标准层组成,它的体量和位置,容易与帆船的风帆具有形态上的相似性,为象征手法的运用提供可能,因此,为了强化风帆的造型效果,标准层的墙面上增加一条比较具象的弧线使整个建筑造型更接近风帆的寓意。
(3)屋顶(顶部处理)
高层办公楼的顶部处理属于建筑的“屋顶”部分,它既是屋身的收尾,又是遮风避雨的顶盖部分,在本方案中结合核心筒和水箱的体量,形成尺度适宜的挺拔、飘逸的形象。完整的块面与基座产生呼应,又显出挺拔向上的连续感,形成完美的天际轮廓线。高耸的部分超过作为“风帆”的标准层,具备了桅杆的意象,桅杆还可以通过避雷装置得到进一步强化,也与高层办公楼的建筑性格完全吻合。整个设计构思就是通过“启航”来一一展开,整个大厦远远望去,如同一艘飘逸的帆船,伫立在“海丝”的起点站――晋江之滨。
2.2 时代特征
在注重象征手法的同时,还要在造型上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裙房部分的立面采用银灰色铝塑板及安全钢化玻璃等材料。粗犷厚重的
裙房外墙给人一种坚实、稳固的感受。也是人力资源市场大厦庄重气派和人力资源雄厚的象征。裙房南面的底层为人口架空灰空间。作为室内外过渡的空间,借鉴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底层的骑楼空间精神。主楼的东面休息厅和裙楼的转角大厅晶盈剔透的大片单元式玻璃幕墙的采用突出时尚性,玻璃幕墙在细节处理上通过宽窄不一的水平铝合金条,避免了大片玻璃幕墙易于导致比例失调和单调的感觉(图5)。
裙房转角采用弧形玻璃幕墙柔和过渡,保证沿街面的视线通畅。主楼东临城市主干道的立面则为规整厚实的石材立面,虚实对比强烈,这是对颇为规整的城市中心的尊重,通过点状窗户的衬托显得更加坚实、庄重,富有公共建筑气派。设计师认为大厦的顶部和底部两处是造型处理上最为重要的两部分,目的是要使人们无论从城市哪个位置,或是置身于广场之中。都对大厦有种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也树立了资源市场的形象。
3 以人为本――资源优化与空间组合的统一
3.1 内部空间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信息化和移动通讯技术以及信息环境网络化等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办公区域网络化,出现了办公空间自由化、小办公室以及家庭办公室等形式,员工们成了“办公室游牧族”。诸如此类的办公模式的演变对办公空间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对而言,建筑物的寿命周期(50~100年)则要长很多。
另外一方面,在变化莫测的办公租赁市场中,不同的承租方会有不同的使用需求,而同一使用者在不同时期亦会有不同的功能要求,这就要求建筑具有空间和时间上高度的灵活性。因此,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如何充分考虑设计的灵活性。是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安全性
按照规划要求,沿次干道横二路取道路平行线后退18.00m,形成广场绿化空间,设有停车位,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城市的一个休闲小广场及外来办事人员的一个交流的室外公共空间。通过铺地形式的组合,强调南向人力资源市场主入口空间的轴线关系和秩序感。为了创造更多的绿化空间,裙房的屋顶花园成为了设计的重点,屋顶花园绿化的形式不同于硬质广场的几何感,模仿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手法,营造自由休闲的空间感。
裙房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应聘和培训人员以及内部办公人员,因此裙房的主要出入口设干南向。在外部交通组织上,基地东侧靠子芳路设服务用房的出入口,基地北侧设疏散出口和厨房出入口,建筑的西面设置办公人员的主要出人口。由于子芳路是城市主干道,而且是单行道,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于建筑的西北侧,并设置缓坡段。工作人员的人口,与公共人口分开,使整栋建筑流线明确,以避免人流交叉的现象。在内部交通组织上,一层设置室外楼梯直接上二层市场,裙房部分设有两部室内楼梯和四部电梯,主楼设置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保证消防疏散(图6)。建筑四周设有4m以上环形的消防通道,满足安全疏散及消防要求。
3.3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科技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对有数千年历史的建筑行业形成重大的改革性影响。它使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保暖防寒的庇护所,进而使建筑物成为一个有感觉、能反应、能传递信息、能判断决策,特别是能适应各种变化条件的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保证此设备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智能建筑的信息通讯骨架――综合布线系统成为一种趋势。
为使人力资源市场大楼适应时展,大楼的办事大厅、各办公室、电脑机房、大教室、档案室、大会议室等采用综合布线技术,它使话音和数据通讯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应答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此设备和外部通信网络相连,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数字化。(图7,8)
4 结语
新时期的人力资源市场办公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质,简洁的体量组合配合恰如其分的象征手法体现其时代特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应该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其功能架构,总体布局,交通设施等一定要有前瞻性。建筑师为使用者考虑细节的时候,切实地以人为本,注重内部空间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流线的合理性和高效性,营造出舒适安拿的内外部交流共享空间,实现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建筑当然也离不开维特鲁威那句格言――适用、坚固和美观。每个设计者都在功能、结构和美这三个辩证条件的约束之下,孜孜不倦地寻求藿自己的表现手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关瑞明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关瑞明,陈力地域建筑创作中类设计的作品评析,福建建筑,2004,(1):7.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转型升级 晋江经验
一、晋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
晋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重点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坚持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召开全市工商界企业千人大会,规划年度产业经济发展方向;每两年对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对产业发展不利的政策措施进行整改,破除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瞄准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出台了多项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的举措和政策,仅2009年,晋江市政府就出台了9个系列,19份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包括《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品牌之都创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快晋江总部经济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积极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的密集度,促进了集群内企业创新互动和竞争协同,通过引导企业引进和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缩短企业和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差距,强化企业创新,提升产品技术,使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构建起符合晋江实际的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多点开花的产业群系,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单纯注重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模式向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稳步增长模式的转化,推动企业主动向高品质、高起点方向跃升,顺利实现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一)推动产业链升级,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企业集聚优势,强化产业协作配合,积极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在政府的引导下,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晋江市已成功培育和形成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晴雨伞、陶瓷建材、纸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装备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维修、高端印刷、光电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也获得长足发展,各集群的产业门类日渐丰富,企业集聚效应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二)突出政企互动,注重转变政府角色,强化政府跟踪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上市,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有力支撑。截止2010年底,在政府的跟踪服务和帮扶下,全市累计培育上市公司31家,上市后备企业96家;仅2010年上市公司纳税就达25.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25.7%;上市后备企业纳税达15.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15.6%,已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企业上市帮扶工作机制,促成了政企良性互动和政企双赢格局的形成。
(三)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强化晋江“敢闯敢拼”的地域文化,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借力社会资本优势,推动了县域竞争力的迅速提升。晋江市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充分发挥了侨资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传统产业集聚,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壮大,同时也加强了传统产业在晋江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积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和人才引进步伐,推进企业实施精益管理,提升企业资本化和技术化水平,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创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星火行业技术创新中心12家,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工作组2个,国家实验室认可研发中心2家,还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博士后流动站(晋江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站),这些无疑为晋江市企业技术储备和产业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着力品牌建设,经历了从诚信经营到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再到“品牌之都”的发展历程,坚持品牌运营战略,积极促进品牌发展理念的升华。截止2010年,晋江市先后荣获“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11项,“世界夹克之都”、“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等称号享誉国内外,同时拥有“国字号”品牌119枚,在全国各地设立品牌直营店26万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顺利实现了从农业穷县向工业强市的战略转型。
二、晋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
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四大模式之一的“晋江模式”,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引起了各级政府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深入总结和推广“晋江模式”的产业发展创新的实践经验(如图1示),对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引导扶持,强化政府管理。晋江市当地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做到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做好服务保障的工作,对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在引领经济发展决策中,始终坚持立足晋江实际产业发展状况,保证政府管理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相适应,注重保护企业发展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上强调规划引导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重视产业集群内部分工的完整性,扶持和培育关联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二)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企业发展。最终决定产业发展成功与否是由适应市场需求的程度来判定的,晋江市政府从抓质量做起,努力寻求市场的认可,践行市场导向的发展思路,在政策上围绕产业发展的基础,积极推进各种配套市场的建设,不断完善相关的市场要素,优化产品销售和市场信息网络,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充分利用侨乡的优势,培育发展外向型企业,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打开了出口市场,提高了经济外向度,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市场消费格局,为产业迅速发展拓展了空间。
(三)坚持企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推行精益管理战略,有计划有重点的借助外部高端咨询机构实施企业管理变革,深入挖掘企业发展的潜力,做好上市辅导,成功引导恒安、安踏等一批家族标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推广现代化管理理念,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由此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化,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全过程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坚持产业集聚,开展分工协作。政府能正确处理分工和集聚的关系,做到分工合理,链条清晰、集聚有度。一方面,推动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产业链集群,引导企业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谋求对外竞争整体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内部分工,强化企业配合共赢意识,促进信息、知识和服务共享,实现产业链上的对接,积极整合产业价值链,有效降低了产业集群运营成本,提升集群竞争优势。
(五)坚持品牌经营,做大做强企业。以“品牌之都”作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引导企业争创品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参与有关标准制定,建立起企业专业认证和商标认证制度,注重品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品牌多样性发展,不断丰富品牌经营的内涵,通过帮扶和引导进一步形成品牌企业梯队,培植满足不同层面市场需求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各个品牌层次的联动效应,实现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品牌的互动多赢发展。
三、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启示
(一)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发展县域经济。从晋江市来看,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的作用举足轻重,晋江市产业转型的成功也主要得益于扶持和鼓励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仅正确地选择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注重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本地产业的比较优势,才得以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谋求突破,发展关联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可见,政府在选择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时,要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产业优势,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根据区域资源特色和环境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思路,针对性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为未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挥集聚效应发展集群经济。在强调产业规模效应的同时兼顾范围经济效益的发挥,能有效地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快速形成,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激烈的产业竞争环境,把产业内的企业进行串联,凝聚成合力才能成功应对外界迅速变化的环境,化解压力实现从根本上升级。因此,政府应强化产业内在关联,坚持走成片开发、集聚发展的道路,促进资源的集中高效利用,通过企业的密切配合,形成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集群的总量扩大和质量提升,努力构建分工合理、特色鲜明、资源要素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
(三)促进企业转型构建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的转型就谈不上产业转型升级,只有鼓励企业修炼好内功,提升利用资源的能力,把企业打造成产业发展的先锋,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做强,构建起别人难以企及的核心竞争力,由此,政府必须积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高端攀升和内涵升级,完成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积极抢占产业的价值“高地”和创新的“制高点”,最终实现产业发展水平的根本性提升。
(四)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对于县域产业发展来说,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成为难以跨越的一道屏障,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做好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才能不断增强自身核心能力,累聚起竞争优势,实现做大做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能。作为政府管理者应致力于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主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五)强化基础配套营造良好环境。在县域发展过程中,应注意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的投资和政策环境。晋江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早期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市政设施及城市规划没有及时跟上产业扩张的需求,曾一度造成产业发展升级的瓶颈。近年来,晋江市政府着眼城市整体布局,确定了组团式发展战略,优化了城市布局,积极推动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使产业发展转型的束缚得到较好的破除,为产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较好解决了城市管理与产业扩张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重视发展方式的选择问题。产业发展的道路的选择,关系到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无论哪个县域,资源的约束性都难以支撑长期的消耗型产业发展,为此,政府应积极倡导发展方式的转变,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致力于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应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基础。
(二)坚持走适宜的品牌战略发展道路。积极发挥品牌效应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品牌建设的过程方式多种多样,切忌急功近利式的推行品牌打造,这种浮躁的品牌发展方式,政府若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将对品牌的打造造成致命打击,甚至会影响城市的声誉。因此,在企业品牌经营过程中,政府应引导企业从根本上注重品牌价值内涵的塑造,做好监管者的角色,防止企业品牌空心化。此外,可以把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结合起来捆绑经营,不仅会提高地区的知名度,也会减少企业品牌的宣传成本,扩大了对外宣传的综合效益,从而达到政企双赢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县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晋江产业发展的历史的经验证明不应盲目单纯追求产业规模的放大,城市先发展后治理模式的巨大代价,导致了产业转型发展成为必然,从而也决定了政府处理环境保护和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谋求转型。因此,应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注重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学艺,王春光.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33-42.
[2]林德志.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晋江模式[D].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