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22:0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
在小学三年级这个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传承与革新并重,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师应特别关注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新课程教学理论和要求,对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从学习兴趣入手
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的发展而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不会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在小学一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的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和认知能力。这种错误的学习模式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不适宜推广和广泛实施,也不利于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结合生活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时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教师教学的难度应把握在让学生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学到知识,还建立了继续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我在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趣味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
一是给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的机会。在授课过程中,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出学生全体能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让每一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學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学生,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数学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的教学实践。
三是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和真诚的鼓励。小学生争强好胜,荣誉感极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真诚地给予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热度。
四是尽量将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穿插数学教学,配合多媒体等教育工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题海战术并不是最好的巩固知识的方法。作业应追求以质量取胜,适量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保持持久的正面重视。
二、从方法上寻突破
三年级学生自制力弱,易受环境影响,注意力易分散。而学习的专注程度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并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专注于学习。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对此,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于教学。
由于学生专注力持续时间有限,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而将后面的时间用于巩固,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间可以形成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一张一弛,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效地学习数学。
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能力的教学内容占了全年教学的近一半时间。有效地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强不强,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年级时各种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将一、二年级学过的内容作为训练题目,有计划地安排到课程中,使旧知识对学习起到迁移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开展教学。不仅从正的方面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有意识地从反的方向培养学生对正误的判断能力。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理论,又从反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关键词:小學;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9-01
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也就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虽然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受到思维等因素的影响,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的。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担心学生会延误课堂教学的时间,并不会阻止学生进行讨论,而是将数学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希望通过死记硬背等来掌握这一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很容易产生出抵触的心理,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厌烦。所以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转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错误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
2.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措施
2.1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运用,所以现代化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现代化教学中,不论是哪一阶段的教学,都已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且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不仅可以节省教学实验,同时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主动的接受外界的事物。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正确运用好多媒体技术,以此来转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明确其由来。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教学内容编辑成为小故事等,以此来进行新课的导入[2]。
2.2借助合作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合作式教学来说,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合作式教学,不仅可以产生出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主动的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表达出来。与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合作式教学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情感交流的效果,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教学的趣味性。最后,借助合作式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发言,这样也就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2.3借助分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身心发展比较快速的阶段,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以让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让学生在同等氛围的影响下进行学习。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分组教学法已经被教育界中的学者认为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一种创新性较高的教学放啊发。主要是因为在分组中,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沟通,这样也就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从而通过分析与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承担起引导者的重任,同时还要针对小组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促使学生学习[3]。
2.4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数学知识来说,与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好其特点,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2.5为学生创进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思维上还处于发展的阶段,这样也就需要教师要做好培养工作,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创建出适宜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转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主动的去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只有保证课堂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从而学习好这一知识。所以教师就要借助有效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通过实践等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4]。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难点: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试商方法,及商的定位。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法则。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师德方面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用满腔的爱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习态度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产品会说话,会思考,他们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我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本期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等9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笔算。
2.会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的数。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面积的含义,能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渗透集合和等量代换两种思想。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自导六步法;数学教学;小学三年级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导六步法主张以学生自学、教师启发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与教师是互动的,不像从前教师一人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自导六步法避免了这方面的不足,从而积极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一、自导六步法的基本结构
疏导、自学、答疑、归纳、巩固、练习,这是基本结构,也是六个数学步骤。他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就像剥茧抽丝,一步一步逼近结果,而向前推进的过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它不像以往的教学,枯燥乏味,因为这个方法本身就是一个调动学生自主性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自导六步法的实施过程
1.疏导
疏导有提领全篇的作用,就像是纲,纲举目张,所以,这是问题的关键,疏导做好了,其他步骤虽说不能迎刃而解也会非常轻松,因为疏导做好了也就是各个关节打通了。
2.自学
疏导完之后,一定要留出自学的时间,课堂上时间有限,要让学生尽快自学一遍,看看哪里有问题,接下来就是答疑。
3.答疑
自导六步法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来听课,这样教师在答疑的时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归纳
这个过程也是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归纳,就像揉面,经过这样来回揉搓,那面也就揉好了。通过归纳,使大脑里零碎的记忆融会贯通。
5.巩固
归纳的过程也是巩固的过程,经过教师的强调,学生加深了记忆,提高了成绩。
6.练习
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三年级一班数学老师,同时在前半学期负责高中三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高三一班的同学大部分基础较差,但是从进入高三开始,他们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比如晚自习,都比较认真,而且上课的时候都有主动思考的倾向,囿于以前知识掌握不理想,本学期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至于高三二班,他们的重心放在职教方面,平常教学以生活实践数学为主,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够跟上进度。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认真研读教材,积极主动和高中数学其他两位老师交流遇到的问题,听取他们对各个学校考试大纲的分析,有了很多的收获与感想。
首先是备课方面,我们的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比较浅,所以对教学的内容要求不是很高,我觉得备课侧重点就应该转向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个新的知识是承接以前的哪个地方,在此基础上我们有什么样的发展,有什么新的结论。这样的备课形式有助于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他们也能够由此自发衍生出新的知识。但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从本学期的实践来看,从花费的时间与取得的成绩方面考虑,效率不高,而且挤占了后面知识的学习时间,其中的平衡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然后是课堂教学方面,由于听障儿童注意比较分散,集中时间短,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所以课堂上指令一定要明确。或者观看教学课件,或者看教师手语,或者跟着教师板书走,一次只能让学生集中到其中一方面,如果既让学生观看课件,又让他们看手语,很容易让他们顾此失彼。在本学期我尽量做到这一点,但是到了高中,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很难让所有的同学跟上进度,有个别同学对小学内容都极为不熟悉,所以我在课堂上都是先从简单的开始分析,然后让基础差的同学练习新内容,其他同学继续拓展延伸。
其次是作业问题,作业要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特别是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需要每天检查并且及时反馈其作业情况,督促其多学一点,多记一点。作业也可以作为学生记忆知识点的一个辅助手段,让学生由模仿到内化,加深理解记忆。另外,由于课堂上学习进度不同,我也对作业进行分层,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去做,尽量避免布置了却留空的情况。
最后是本学期主动向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对各学校考试大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综合学生所考的学校情况,主体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内容,部分本科高校对高中内容有一定要求。从所考内容来看,代数是重中之重,几何方面考查较少,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高中阶段要做一个取舍,几何做到考点覆盖了解,代数做到内化延伸。
本学期整体来说做得还是不够好,没有做到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仍然有学生注意力没能集中到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作业改正滞后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然会严格要求自己,力求有更大进步。
本册共有六个单元,一个总复习。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包括第一、三、五单元,主要内容是元、角、分与小数,乘法,认识分数。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四单元,主要内容是对称、平移和旋转,面积。统计与概率是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统计与可能性,在实际操作中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实践活动在第一、三、六单元教学中安排。
教学目标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认识分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创意法教育;实施开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爱上数学的重要阶段,创意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升当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效果。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合理地使用创意法教育方式,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当前我国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应当注意的重点及应注意的教学重点
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部分学校还在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重视程度不足,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背诵,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将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二年级当成小学生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而当小学生升到三年级之后数学会变得更为抽象,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主要是针对直观思维模式的教学,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较为浅显,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二年级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教授二学生数学时应当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因为逻辑思维模式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当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进行浅显的逻辑思维养成,为学生的将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乘除法时,应当有针对性的延伸部分二位数乘除法的讲授,这样使得学生在以后三年级的三位数乘除法学习时有所印象,加快学生对三位数乘法的学习,让学生在未来的逻辑思维培养中可以以坚实的直观思维为基础更快的转变成抽象逻辑思维。
二、如何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当前我国小学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创意法的应用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多样化的课堂模式,新鲜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去,将课堂的主体从教师手中交还给学生。小學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较重,玩心较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注意力容易从课堂上溜到其他方面上去,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够,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就使得课堂学习环境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为课堂主体,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现在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应将学生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充分的发挥出来,将学生作为主体是提升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小学生普遍好奇心较强,学生在学习自身不了解的知识时,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已经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延伸教学,从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出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程当中。
2、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张弛有度。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做到长时间的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把控好学生的情绪,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并适当的舒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至于过累而影响对教授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抓紧上半节课程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将课程重点难点集中讲授,在课程的后半段时间可以对学生已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提问课堂讲解内容是否有不理解的内容,趁热打铁及时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灵活的掌控课堂节奏,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将课堂时间灵活合理的分配,将课堂效率提升上来。
3、从直观教学入手,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初步培养。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知识内容较为浅显,主要是直观的数学知识点,创意法的教育模式下,应当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但是学生逻辑思维模式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教授小学二年级数学时,应当适当的对三年级的内容有所拓展,从直观教学入手渐渐的浅显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入手渐渐的扩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语
目前人们及一些教师仍然持着关于阅读对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作用关系不大的观点,认为数学语言简单枯燥,没有阅读美感。从而在小学生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忽略了数学语言及其相关文化的教学和感受,数学课本纯粹是一本习题集司空见惯,教师布置看书作业时也是草草了事,小学生们往往错过了自我理解数学语言中的数学思想的机会,也“看”不出书中的问题和自己独到的体会。
二、关于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不侧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半是教师在念、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学生记。以至于许多小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听老师讲公式和记结论,做做习题听老师讲解。导致这种现状有三种原因: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缺少数学阅读方法。
1.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
所谓口号式的数学阅读表现于课堂教学上教师一面提倡多阅读课本,一面却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就布置好作业,接下来的几分钟给学生自由“阅读”课本,往往学生就在这几分钟完成作业,课后的阅读也只是一种形式和敷衍。这几分钟的放羊状态不仅表明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脱离实践,以至于学生认为数学阅读可有可无,只要完成作业就算是完成数学学习了。
2.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与语文、英语、体育等其他科目比较,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并没有语文教学那样亲切生动的字词句,也没有英语那般充满新鲜感,也没有体育那般活泼,有的仅是数学符号和一些枯燥的公式,也因此课堂教学上缺乏趣味性。
3.课堂教学上缺少阅读方法
一些数学教师存在着一种主观观念,认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于语文教学上,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多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他们也就以一种冷淡的态度对待数学阅读。
三、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学阅读等都是关于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结合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课前预习、课上精读、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动静”结合、讨论与读结合。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上要将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初步印象,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却费解的知识也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独立的疑问空间,而这个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关注课堂上教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标志,尝试提问自己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如何课前预习。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除法》,学生初步预习该节内容,认识除法,并带着疑问怎么去用除法运算。
2.课上精读
课上精读重在教师的引导,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传授概念时,应该逐字逐句以及精心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琢磨思考教材中的例子,从教材中的例子归纳总结出除法的概念及如何运用。如除法的概念中换成其他字或者省略某些字或者加上其他字等这种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本。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因口误或者记录笔记时产生的概念性错误,让学生更能够准确地去掌握知识概念,提升授课效率。
3.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
数学语言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简洁和严谨。教师口头讲授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的领悟对于收获知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苏教版的小学1~3年级数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完整的数学相关知识的概念,章节结构基本是“例子导读――想想做做――试一试――练习――活动――复习”。这种教材结构模式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语感,让学生掌握阅读数学的方法,阅读课本中的数学语言,从中领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和观点。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认识分数》中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领悟出分数的形式以及分数的是怎么读,而课本中没有明示给出怎么读,此刻教师就起到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语言,从中掌握分数这个概念及用法。
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中“动”指的是动手操作,“静”指的是用脑思考。解题方法通常是产生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过程中,阅读与写结合,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苏教版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设计模块中的做做与想想、试试,就是为了让学生“动静”结合。如第三册下《认识图形》中,课外扩展的“奇妙的剪纸”模块,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阅读,尝试剪纸。学生在完成剪纸这一任务时必须要阅读课本中介绍的图形,并且按书上介绍的步骤来操作,通过手脑结合训练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讨论与读结合
讨论与读结合,指的是由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阅读,在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积极创新的一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本阅读的过程中,并大胆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从不同出发点上启发学生去深思,从“要我读”转向“主动读”,最后做到“我能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中“想想做做”模块中“一共有448人,平均排成7个人方队,每个方队有多少人”,先让学生阅读,然后一起讨论,最后再读,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及找出解决方法。
四、意义
加强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这也是符合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终身学习与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指导、文本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顺利完成,同时也是一种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直接手段。
参考文献:
\[1\]乔晓燕.浅谈小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焦作日报,2009,(6):9-10.
关键词:数学;三年级;分化;主体意义;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65-04
意义建构是主体积极、能动地获取知识,并创生出新知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数学知识不断心理化,“新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自我”[1]的建构过程。以往我们剖析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差异,往往把学生作为意义建构的客体,去探寻差异的原因,忽略了学生在建构中的主体意义,脱离了主体意义的建构,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也不可能探寻到差异的真正本源。实践表明,三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中,表现出接受客观知识强于主动探究,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数学的语言与意义不融合等特点,在知识的理解、思想的感悟以及语言的发展,即知识(基础)、思想(方法)和语言(中介)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形态与本质特征的整体把握
理解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经验,理解与解释是人类生活的存在方式[2]。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既要看对知识形态的掌握,更要看对本质特征的抽取;既要看对单个知识点理解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也要看各知识点能否有机关联形成体系;既要看对客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也要看新知的创生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数学的意义才能得以连续一贯地流淌。
(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联:被生活
三年级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关联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内容及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无法建立有效的内在联系,造成学生“被生活”、“被体验”。这一是由于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数学生活化成了一种“虚拟生活”,甚至是“虚假生活”。例如,请根据“妈妈两小时行98千米”这一信息,来判断妈妈的出行方式,请根据“一盒饼干连盒称得1000克,标签上印着净含量1千克”,来辨析净含量与总重量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生活经验许多孩子都是缺乏的。二是数学生活化的内容及形式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历不匹配,有的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的过于成人化,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例如,某宾馆房价:单人间每天168元,双人间每天198元,3人间每天238元,一个7人团队(都是女士)入住这家宾馆,1天至少需要多少元住宿费?题中人均消费的概念,对大多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淡薄的。三是缺乏典型,形式大于内容,无助于对知识本质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数学化、生活化,而是应该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与生活经验,让数学的与生活的经验又不断反哺数学意义的建构。
(二)教学表征与主体意义的关联:被理解
教师在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自我的加工与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基础,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这种处理即为“教学表征”。如果“教学表征”不适切,就会导致学生数学表征的不精确,造成“被理解”“被思考”。这是因为:一是教师在教学表征时,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二是选择的呈现方式不当,缺乏学科性、典型性、针对性及有效性;三是“以我为主”的观念过分强势,导致教学表征不能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例如,三年级位值概念的教学中,相比计数器而言,用小棒与方块表征十进制是最贴切的(如图1)。因此,教师在选择及使用教学表征时,应该思考如何使用教学表征将学科概念进行适切表达,并对每一种教学表征的特性进一步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表征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最有效、最为学生所理解[3]。
(三)整体目标与个体内化的关联:被达成
三年级教学的整体目标与个体内化的关联,差异主要表现为教学难点的“虚破”,造成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被达成”、“被熟练”。比如,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关商的概念判断、边与面的大小变化、因数与积的大小变化等问题,经过反复辨析,当时的正确率会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错误又会明显增多,这就是一种被达成的典型现象(如图2)。
这是因为:一是在班级授课制、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课时目标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按预设走流程仍然很普遍,被达成也就是必然的了;二是教师对教学难点的分解,没有充分考虑“生长点”与“延伸点”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分层次的引领不足,导致难点的“虚破”,再加上教学没有“留白”,学生的内化无法保障,造成“破而未立”的现象;三是将单个知识置于知识体系中的考虑不足,导致习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碎片的。没有了整体的把握,自然也就影响各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建构。
二、 数学思想的感悟:本质抽取和生活实践的往复回流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数学思想的培养与发展,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主观地机械地强行灌输;要正确认识数学思想的价值与作用,研究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基本规律;还要研究发展数学思想的策略与方法,让数学思想在建构中自然生成。只有这样,数学的意义才得以灵动流淌。
(一)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非理性的直觉为主导
三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才能把握”[4]。例如,把若干个苹果放在一个筐里,就可以看作单位“1”,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多个”与“1”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也可以表示由多个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如图3)。
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抽象水平的差异,将抽象能力绝对化,忽视了个性差异、认知生态等因素,按照统一的自我的理性方式开展教学,这会导致数学思维发展不均衡的态势。这说明,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纯粹的抽象的思维模式是无法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的,也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不能按照自身所认为的标准理性认识方式机械地去要求学生,而应该让每个学生按照自身的理性特征去探究知识、塑造智慧[5]。
(二)三年级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回流
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感悟数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是一种形象与抽象之间循环往复的回流。单一的、线性的、统一的抽象思维训练,既违反了形象与抽象是交融发展的本质规律,更是违背了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形象与抽象是交织的,割裂地看待或单一发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具象越丰富多样、生动具体,抽象的根基才会更坚实,否则只能是断断续续、凌乱无序的思维。具体与抽象之间需要多次的反复的交融,这种交融是双向的流淌,既有从具体到抽象,也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回流(如图4)。试问,没有形象与抽象之间“汩汩”的流淌声,哪能聆听到抽象思维的拔节声?
(三)三年级数学思想的渗透:方法论层面的一种关照
许多教师都会遇到一种现象,有时反复讲解、反复练习的题目,学生还要出错。这一现象其实蕴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是建构的核心价值。导致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事先预定好了的‘程序性’流程。在这种‘程序化教学’中,教师是去个人情感的客观真理的传递者,学生是等待按照统一模型塑造的物品”[6],只是在依葫芦画瓢而已;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方法是练出来的”观念作祟,教师采取程式化、模块化的训练方式,将知识与方法机械地拼接,造成短时效果显著的假象,时间一长又露出原形。
由此可见,数学思想的发展仅靠外部的“嵌入”,而没有内生的“契入”,如同失去灵魂的舞步,再娴熟也总是僵硬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能变成一种知识层面的授受,而“应当成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关照”[7],这种关照是一种引导、配合、鼓励、调控,以积极的心态促进每一名学生都有良好的数学思想的生成。这样,在方法论层面关照下的意义建构才会有灵动的流淌。
三、 数学语言的对话:“言”与“意”的内外一致
理解是有语言性的。当教师的旨在传授知识的语言不为这种语言的听者即学生所理解时,教学的语言就变成了无意义的声音,这种形式的语言实际上就中断了对话过程,割断了教师所拥有的语言、文本知识与学生所拥有的这些东西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只得知识外在之‘言’而不得其‘意’,客观知识不能内化为学习者的主观知识而成为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的一部分[8]。只有“言”“意”一致,才能“言而有意”,让意义建构成为有声的流淌。
(一)言为心声: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理解的文本对象
语言让理解“有声”。理解是具有语言性的,判断、辨析、概括、归纳……都需要语言这一载体,数学知识的表达需要“发声”的思维。三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发展的特点为:一是总体上模仿性比较强,内生性与创造性语言较弱,最为常见的,是表达的语言与内生的语言不一致,也就是表述的不是自己的语言,更不是内生的意义表达;二是书本语言、教师语言的权威定势以及学生表达欲的差异,导致数学语言表达话语权的不均等,甚至缺位,造成学生不能准确表达或不会表达的现象;三是由于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数学语言的发展很不均衡。因此,教师应广开言路,让理解“发声”,倾听到每一个人的心声,从而为每一个理解准确把脉。发声思维,让数学知识的多意性得以外显,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人理解的对象都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文本对象,理解在人与“文本”之间架构而成[9]。这样,才能培育良好的数学语言土壤。
(二)言论风生: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集体的意义协商
语言让意义“激荡”。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意义。三年级数学课堂的对话差异表现为:一是对话的形式大于内容,复述式、填充式、判断式的语言表达居多,协作式、思辨性的对话相对较少,对话没能有效地激荡思维;二是由于课堂组织、教学流程、考核评价等因素,师生的对话关系没有实现结构性的变革,这就导致课堂对话仍然是对答式为主,而不是集体式的协商;三是三年级学生总体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导致学生在表达时,知音难觅,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要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让每一个言谈都兴致勃勃,让每一次对话都反响热烈,让每一个知识都彰显活力,让每一次建构都成为意义的协商。
(三)言而有“信”:让每一个言语都成为积极的自信表达
语言让信心满满。三年级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由于语言发展的分层实施没有真正落实,导致语言训练的机会不均等,语言发展参差不齐,语言表达相对弱的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不敢说、不会说;另一方面,数学语言的发展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判断、理解与掌握,而认知的积累又制约着语言的发育与发展,造成了语言发展与认知建构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数学认知效率,发展判断与决策能力,更有利于肯定自我,让数学语言不只是意义的表达,更是自信的表达。
三年级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差异,源于客观知识的主体意义,伴随着主体意义的差异流淌而生成。零散的流淌,失去了完整的姿态;僵硬的流淌,迷失了灵动的自我;无声的流淌,难以唱响心中的歌。正是这种自我流淌的差异,导致了三年级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差异,成绩的分化。
参考文献:
[1]余庆,李俊堂.教育意义的本体论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3).
[2]张能为.理解的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5.
[3]张兴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实践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4]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341.
[5]张广君,张琼.当代“因材施教”: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6]李雁冰,程良宏.生成性教学:教育哲学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7]勒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J].教育科学,2013(1).
一、精选重组教材,巧设生活化数学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好玩、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思维注意力容易游离课堂之外。无疑这一年龄段学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沉下心来研究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精选重组教学素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努力使数学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容、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把握引导学生思维注意力,让学生进行追寻新知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首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设置新课导入。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求知语,而且可使所学的数学内容具体、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时,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认识人民币。教师先从学生帮助家长买东西提问开始,引导学生思索自己所认识的几种人民币。学生纷纷回答:我认识1元、5角、1角的钱;我认识10元的钱;我知道1元钱有纸张的和硬币的两种,5角和1角的也有两种;我知道50元是绿色的,100元是红色的;我们一家星期六去德克士买了3个汉堡和3杯可乐一共花了45元,爸爸付了50元找回5元;……。让学生畅所欲言联系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或购物的经历,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人民币的经验。在教学中以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把人民币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化、结构化。
其次,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设置课堂新课教学。充分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融进课堂教学,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时提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可以在上课的教室里找,也可以找生活中见过的物体,通过活动激活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已有认识,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增强探索知识的意识,提高探索的能力。又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概念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文具表面的大小、比较不同省分平面图的大小;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等等。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练习作业。通过生活化作业,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所授内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时、分》第一课时时,在学生理解、掌握1时=60分并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时间表象后,通过练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通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知1分钟、1小时,如设计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持续时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次数,可以做几道数学口算题,可以写几个生字,可以从0数到几等活动,并让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说说1分钟你还能做些什么。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身感受到1分钟的持续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并通过1小时能做哪些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1小时的长短,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建立1小时的时间观念。
二、开展生活实践,推进学生数学生活应用能力形成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性或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形成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首先,可以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开展数学应用。通过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统计》内容后,设计一些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提问: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提示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每一小组分发一张表,请每个学生选一个最喜欢吃的水果,学生经过填表、汇总后,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教师可举一反三进行巩固联系,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和奖品图片,再组织食堂食谱、班级奖品的统计筛选,由学生运用上例统计方法进行填表汇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其次,可以结合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数学应用。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后,可以安排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安排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简单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以在本市流行的情况,并出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剪纸艺术。第二段,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开展创作,最后组织交流,可采用“作品展示”的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结合对作品发评点,适时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通过有趣的剪纸游戏,保持积极欣赏的学习形态,根据要求作出判断和选择,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自觉积极思考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必须有效,这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根本的要求。任何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这种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状态
1.无效教学。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减法》时,提出解决问题:“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一名同学举手回答:“8只。”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我们可以画10只小鸟,圈出2只,数一数没圈的就是8只。老师非常赞赏表扬说:“你太棒了!那我们就一起画小鸟吧!”老师就在黑板上示范画小鸟,孩子就拿起画笔在纸上高兴地画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即将下课,教师急于小结,还有部分孩子着急地说:“老师,我还没画完呢!”老师很无奈。这样的教学耗时过多,没有解决教学内容中最实质最重点的问题,教学效率极低。
2.低效教学。主要体现在:(1)导入新课时简单的平铺直叙直问。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你们愿意吗?”教师接着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2)探究新知时,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3)设计学习方式时单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分组缺少科学性,采取就近原则和量化原则,前后排四人组、同桌两人组或根据学生人数量化。交流汇报时,缺乏倾听习惯。教师评价随意,无论内容如何,一律评为“好”“不错”。
3.有效教学。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预设,有效准备,有效组织,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任务。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教学情境,“迎新年”,学生跟着倒数计时,在感受新年钟声敲响的激动喜悦的情感体验中感知时间,从而引导认识“秒”。教学任务自然地放置在有效情境中。再如在二年级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欣赏我国的民族文化――剪纸作品,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美,还会惊喜地发现这些图案中有些图案是轴对称的。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印象深刻,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情境创设既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也要注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了《表内除法》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开心乐园”带领孩子去游玩,让孩子在购票、租船体验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开展有效的实践操作。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教师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算法,可以开展实践操作:①在有刻度的正方体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水的高度。②放入一个苹果(学生观察发现水的高度发生了变化),思考后学生便知道苹果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操作为学生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再如“一根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5段,要截几次?”许多孩子都认为要5次,教师可以让孩子动手实践,孩子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只需4次就行了。
3.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组织,有效引导。如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师就可以适时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