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3 06:1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绘画艺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编者按]段文杰(1917~2011),著名敦煌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是敦煌壁画临摹事业的开创者、敦煌学研究的领军者,对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文物安全、壁画和塑像修复、环境监测、治沙固沙、石窟科学管理和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取得了卓著成绩,成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段文杰先生一生热爱敦煌,矢志不渝,扎根大漠60多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了毕生心血和精力,展现了一位专家、学者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4年1月21日,将值段文杰先生仙逝三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刊发段先生两篇遗作及一组纪念文章,以缅怀一代敦煌学大师。
段文杰先生1917年8月23日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从杭州迁往重庆的国立艺专五年制国画科,师从林风眠、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李可染、黎雄才等先生学习中国画。由于学习勤奋努力,在绘画基本功和文史知识方面都打下了坚实基础。1944年,在重庆观看了张大千先生临摹的敦煌壁画展览,被敦煌艺术所吸引,同时也了解到地处边远荒漠的敦煌石窟艺术遗产需要有识之士去保护和研究,就下决心要担当一名志愿者。他的想法得到林风眠、潘天寿、陈之佛等先生和同学们的支持。1945年毕业后,几经曲折,义无反顾,于1946年到达敦煌莫高窟。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并担任美术组组长和考古组代组长。1950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组长、所长、副研究员。1957年后,遭错误处理。1962年,经上级组织甄别,恢复原有职务和待遇。“”期间又遭迫害,1969年,下放敦煌农村劳动。1972年,回所工作。1980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副所长。1982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98年以后,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段文杰先生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曾担任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甘肃敦煌学会会长、甘肃省对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甘肃省国际传播交流协会名誉理事长、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多种社会职务。1986年,被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聘为名誉教授。1993年,被日本创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还被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授予名誉研究员。曾获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学术奖、东京富士美术馆最高荣誉奖。
段文杰先生是敦煌壁画临摹事业的开创者和领路人之一。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独立或与他人合作临摹历代敦煌壁画代表作384幅,约140平方米,是临摹敦煌壁画最多的画家。他深入钻研传统壁画艺术,带领同事们开创了敦煌石窟艺术的整窟临摹工作。其中莫高窟第285窟、榆林窟第25窟等整窟临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敦煌艺术临摹的标杆。段文杰先生最早开始临摹大幅敦煌壁画,成功地复原临摹了具有代表性的《都督夫人礼佛图》,成为复原临摹的典范之作。他的临本不仅技巧纯熟,而且形神兼备,代表了敦煌壁画临摹工作的最高水平。他总结了自己和同事们长期的临摹工作经验,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把敦煌壁画临摹工作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他带领同事们制定的对壁画临摹的“三查四评”的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段文杰先生在真实、客观、准确等文物复制原则下,抓住线描、晕染和传神等几个敦煌壁画别高超的描绘绝技,推敲揣摩,深入领会,反复练习,找到一种神形兼具的临摹风范,受到同行和国内外参观者的好评。曾出版有《段文杰临摹敦煌壁画》、《心系敦煌五十春》等临本专辑。段文杰先生以他在敦煌壁画临摹艺术实践和理论总结方面的突出成就,为保存、传播敦煌艺术这一全人类和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段文杰先生是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领军学者之一,是敦煌文化艺术研究事业的杰出代表和先驱者之一。他在前人考古研究的基础上,以几十年临摹壁画的深切体会和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对敦煌石窟的美学意义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探索。他从美术史和美学的角度探讨敦煌艺术的风格、技法等特色,以及敦煌艺术形成的历史、社会原因,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敦煌艺术的时展脉络。他先后撰写发表了《形象的历史——谈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早期的莫高窟艺术》、《敦煌早期壁画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艺术》、《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莫高窟隋代艺术研究》、《试论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飞天》等见解独到、造诣精深的论文50多篇,近百万字;出版了《敦煌石窟艺术论集》、《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编撰出版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2014/6/30 栏目:电影艺术论文 【热点导读】: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更多精品资源来自文秘站
一、经营画面让内容如虎添翼
将画面套上“经营”二字,难免给人以投机取巧之感,似乎在玩弄技巧、欺骗观众。恐怕不少业内人士对此也不以为然。诚然,影视作品吸引人之处,首先在于内容。设想在9?11事件中一段用手机拍摄的极其业余、画质粗糙的现场视频,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影视作品内容思想之重要,和画面经营之关键,并不矛盾。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的一手珍贵资料自不必细究其布局、构图、主次,信息稀有决定了它的价值;然而大部分的影视作品属于有计划的创作,内容的谋篇布局和形式的谋篇布局都需要付出同等的心血。经营画面,是为了让内容以更讨好市场、更触动受众的形式亮相,先声夺人;让有意境、有氛围、有思想和内容的作品更容易被观众认可。当下影视作品的市场营销已经是一门成熟的专业化很强的工作,良好的市场营销能让影视作品有事半功倍的市场效果,谁也不会质疑它的必要性。画面经营相当于在前期阶段、在内容制作阶段就提前让产品营销提前介入,主动性会更强。
二、影视画面经营的基本原则
画面经营是一种电视艺术创作,但它不应该只是大师手中的绝艺;只有大多数影视工作者都掌握其基本原则和方法,画面经营才能发扬光大,成为我们创作时的下意识动作、成为习惯;也只有这样,电视作品的整体水准才会提高。画面经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以下几点。1、把画面最好的、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的顾客——观众。犹如去水果店买水果,我们看到面上的几个总是最大最好的,这会让你产生心理暗示:所有的水果都很好,在这里买没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这方面是佼佼者,不论是照片还是纪录片,他们的画面总是给人美轮美奂的冲击力,以至于全世界的观众几乎形成了一个心理定势:想看唯美得震撼心灵的画面,就看国家地理。这得益于长期以来他们对画面美感的极致追求,如果稍有瑕疵,那一定不会呈现给观众;2、努力放大画面卖点。哪怕它是臭名远扬的,也要臭到让人侧目;就好比卖臭豆腐的伙计更喜欢挑在风头上摆卖,借助风力将那份“臭”传得更远更广。例如香港电影自吴宇森式的慢镜头暴力美学后,对黑帮、警匪片的塑造似乎已经到头了,但杜琪峰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杜氏风格”成为新的瞩目焦点。尽管有人批评杜琪峰对画面的迷恋导致了电影情节的薄弱,但画面卖点正是他的作品吸引人之处。风格化的画面构图、沉稳的镜头运用、独特的氛围营造、拉伸的镜头、昏暗的音乐,灰暗但不乏亮色、悲哀却不失希望。杜琪峰把画面特点放大,也就完成了作品的成功经营。3、突出重点。坚决摈弃一切不利或影响卖点的东西,哪怕它是优美的、优秀的;会让观众分散注意力的一律从画面中剔除。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创作中大量存在,前期可能拍摄了几千小时的镜头,但通过最终要剪辑只剩下几分钟。这几分钟里留下的必然都是最能吸引观众、最能表达主题的精华画面,让观众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画面上,以传达创作意图。如果创作者认为要做到以上三点还是存在难度,那还有一条简单易行的画面经营法则:排序。无论是摄影、摄像还是电脑编辑制作,首先把所有画面按照自己认可的重要性给标上序号,如1、2、3、4、5、6、7,或者A、B、C、D、E、F、G等;然后看它们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和它们的重要性是否相称:最突出为1、后者为2、再后为3,如有不一致马上调整,包括调整相机或摄像机的位置、焦距、景深,条件允许的话还可调整画面上东西的位置,包括人、物等,或者试着调整画面的光线,增减灯光的只数,直到它们的主次合乎你上面的顺序;最后,再审视画面,做减法,是否有些画面是不必要、可有可没有的,特别是重要性排名靠后的画面,设法将它们减去。排序法实际是上面三个法则的综合运用,较为简单易行,对创作者个人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要求没有那么高。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专家,但只要他具备一般水准的画面意识,就能运用排序法经营画面,而且效果能保证不低于70%。
三、业精于勤
尽管我们总结出画面经营的几个基本原则,但相对而言,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成果,并不能像建筑、裁缝那样,有图有样,照本宣科。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这些原则,是必须结合个人的悟性、灵性,辅以不懈的练习、领悟。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时,老师教导我们说:不要用橡皮,我们必须去看最初画下的线条,才能指出相应的“改进”。是的,如果有了橡皮,最初的线条就会被擦掉,一同被擦掉的还有从中学习到的经验。摄影、摄像的道理与此相同,不要担心你拍得不咋地,就不敢在同事、前辈面前展示你的画面,如果这样,你可能失去从中学习的可能性。前不久,同事们一起到梅州拍摄《岭南屋语》的纪录片,出发前大伙已做好了“功课”,明确了各自的需要和追求。最终有两个人都拍摄了“围龙屋客家妇女洗衣”的镜头,我认为第二组镜头的处理好于第一组,因为它更好地交代了地理环境、更贴切主题需要。在特定主题下,每一个镜头都要尽量贴切主题需要,务必明确地交代当时特定的地理环境,这就是个人悟性和长时间实操经验结合的结果。那种很唯美的镜头,缺少语言、不能说事、和主题无关,得依赖大量的旁白解说,因此再美也是累赘。我们每每在生活中身处一个触动人的环境、或在书本上剧本上看到一些优美的句子,例如“你看她坐在那儿的样子,瘫在椅子上好像辛苦工作了一整天的样子,而光线戏剧性地洒在她的上唇和脸颊上”,这是多好的场景和氛围,这样的场景、光线用摄影机该如何表现,如何再现?我们应该下意识地拷问自己 :我能用电视画面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吗?氛围的表现比画面布局、排序更难,除了需要大量的动手练习外,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感触万物的心灵更应具备。电视是个劳累的行当,体力会衰退,创意也容易枯竭。工作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地方没什么好拍的,都拍烂了。但美国艺术家马格琳(Meglin,N)在《创意绘画艺术》中说“其实地球上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有用每个人独特的方法做到的重新理解”,即使是别人已经表达过的东西,一旦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怀着不同的情绪,都会有另一种表达。灵感是不会枯竭的,枯竭的是进取的心。成功的影视画面经营,应该既得到评论家的赞赏,又能在市场上大卖,俗称“叫好又叫座”。我们不需要违抗自己的艺术判断去取悦广告商和观众,画面经营能帮助广告商和观众理解并喜欢我们的艺术心血,这是我们需要掌握它的意义所在。
更多精品资源来自文秘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