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养殖技术论文

农村养殖技术论文

时间:2022-07-21 00:5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养殖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养殖技术论文

第1篇

养殖新技术风靡全国

传统的猪栏和鸡舍,即便是自动化程度高、大规模的养殖场,远远就能闻到畜禽排泄物的臭气,在空气中久久挥之不去。而在“助农”的养殖基地,这样的味道基本上闻不着。最重要的是,这里畜禽排出的粪尿,全都不需要清扫和处理,而是直接与栏舍下方的养殖垫料一起,通过一些特别菌种和微生物进行发酵、分解后,转化成无毒、无害、无味的有用物质。没有了排泄物,苍蝇、蚊子等害虫减少;不需要废水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养殖环境干净整洁,畜禽的发病率下降,减少了抗病药物的使用,保证了食品安全。

“活力发酵床技术”的核心,一是它改变了传统水泥地面的单一模式,将一层垫料放置于动物生活区,垫料中添加特别的微生物。二是置身于垫料中的菌种,由数十种协同培养的厌氧和好氧益生菌组成,可维持垫料中稳定的碳氮比,并形成强大的养殖场益生菌环境。这样的技术得到了大多数养殖户,包括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等知名大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在国内大部分省市和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获得大面积推广。公司为此在全国建立了500多个技术推广网点。

爱“捣腾”的农家娃

在助农公司,“活力发酵床技术”只是公司拥有的14项发明专利之一。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掌门人,蒋爱国的创业人生写满了传奇。

也许是天性中有太多的不安分,蒋爱国从小喜欢动手拆卸各种机械和电器。家里的自行车、钟表,被他一一拆了再装,有时就装不回去了,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巴掌。高中没毕业,蒋爱国辍学到社会上。他摆地摊卖小食品,慢慢挣了些钱,就瞄上了养殖业,搞起了特种养殖,养龟、鳖、豚鼠、蚯蚓这些当时别人不敢碰的高端品种,顺带也养鸡、猪。虽然没能上大学,蒋爱国的学习能力却很强,除了拜师,他的养殖技术更多是看书自学而来。

1997年,蒋爱国在南宁旧货市场花8000元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回到县城后,当地人都不理解一个养殖户要电脑干什么。蒋爱国却爱不释手。他用电脑来管账,这使他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快捷。电脑坏了,他还挺高兴,因为可以自己拆了重装系统。就这样,这台电脑被他摸得滚瓜烂熟,直到“捣腾”不动了为止。2001年,蒋爱国成了县里第一个上网卖产品的养殖户。

除了不安分,蒋爱国还有敏锐的眼光。搞养殖没几年,他把事业转向推广养殖技术和产品,一门心思在农村当起了农技推广员,帮别人规划建养殖场,捎带卖兽药产品、养殖器械用具,后来就成立了畜牧科技公司。

养殖业对环境影响很大。大型养殖场,牲畜的排泄物污染空气和水源,群众很有意见。蒋爱国于是琢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养殖业与环境平衡发展?

2006年,听说北方有一种发酵床养殖技术,蒋爱国踏上了去吉林取经的征程。从吉林回来,蒋爱国却发现由于气候、技术等原因,这项技术在南方很难推广。不服输的蒋爱国自己动手探索改良。几经创新,最终研发出“活力发酵床技术”。

创新永不止步

如果说小成功靠自己,那么大成功就得靠团队。聪明的蒋爱国深谙这个道理。虽然没有任何文凭就成了养殖技术专家,虽然自己几乎是公司里的电脑通,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软件,但为了把事业做大,蒋爱国的公司招聘了50多名各类专业的大学生。

第2篇

关键词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建议;安徽霍邱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91-02霍邱县是安徽省第二水面大县,全县总水面达4.13万hm2,可养水面3.47万hm2,另有1.33万hm2滩涂地可发展水产养殖。全县水生鱼类43种,水生植物70余种,独有的沣虾、银鱼、芡实等资源享誉国内外。至2011年,全县建成7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16家养殖单位被评为市级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个,市级水产良种场1个,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已通过部级专家评审,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全县涌现各类水产大户561户,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46个,社(会)员1 960人。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t,水产品总产值达10亿元,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12.8%,跻身全省水产大县行列,连续2年获全省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市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情况

1.1 机构建设情况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成立于1986年,隶属霍邱县水产局,公司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人,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主要职能是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鉴定、水产项目实施;新技术、品种材料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病害测报、防治;水产苗种、渔用饲料、药物的监督、检验、水产品质量检测、养殖水环境监测;水产经济、信息服务等;乡镇级水产站32个,有水产工作人员32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1.2 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共37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5人,占13.5%;大专19人,占51.4%;中专8人,占21.6%。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人,占2.7%;40~50岁19人,占51.4%;30~40岁15人,占40.5%。从专业类别看,水产类专业24人,占64.9%;其他专业6人,占16.2%;转业军人及其他7人,占18.9%。从职称方面看,高级职称7人,占18.9%,中级职称16人,占43.2%;初级职称8人,占21.6%;其他人员6人,占16.2%。

1.3 经费保障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没有独立账户或分立账户,由县水产局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县水产局,再由县水产局打卡到人;财拨办公经费由县水产局统一安排使用;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享受全县财政统一标准,2012年住房公积金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0%上缴;医疗保险财政上缴工资总额的8%,其中个人缴纳2%。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保障情况与县级相同。

1.4 条件能力建设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及电教设施,没有试验、示范基地。3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原在乡镇畜牧水产综合服务站与畜牧人员共同办公。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畜牧兽医制度改革,畜牧人员、财产收回县级管理,上级投入资金建设独立办公楼,而水产人员未作调整,办公场所由当地乡镇政府提供,水产人员根据乡镇情况安排开展工作。

1.5 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坚持依靠科技助推渔业健康安全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以实现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开展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提升水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以及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对全县水产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近5年在《科学养鱼》《中国水产》《水产养殖》《安徽农学通报》等国内期刊上80多篇。其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人员完成的《安徽霍邱城东湖太湖新银鱼生长的初步研究》等6篇论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4次,获安徽省“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次,论文入选《中国南方十六省(市)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集》2次。编著《观赏鱼养殖新技术》等著作7本。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霍邱县水产站《猪鱼莲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乌鳢人工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中华鳖(甲鱼)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集成技术研究推广》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银鱼移植增殖及持续发展利用研究》获六安市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克氏螯虾人工繁育与高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霍丘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大水产养殖户对水产科技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该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体制不顺、力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够、队伍不稳、配套不力、后继乏人等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推广效果、效率双低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技术推广的基本理念、运行机制、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陈旧,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水产科研成果与渔业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乡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好”的不良后果。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未达到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要求,影响水产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1-2]。

2.2 水产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短缺

霍邱县总水面4.13万hm2,若按333.33 hm2配备1名水产专业人员计算,全县应配备124人。目前,全县有县乡水产技术人员37人,出县不在岗不在位7人,在县但不在岗不在位8人。在岗在位人员中还有部分人员从事兼职或第二职业,全职从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推广机构更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推广人才。

2.3 人员断层和素质不高问题严重

2000年后,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所限,县乡水产推广部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不精等问题。部分在职人员不钻研业务,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已经跟不上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很难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2.4 推广条件无保障

当前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只靠县财政拨的人头费开展工作,很难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攻关等项目,推广机构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3-4]。

2.5 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推广人员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工作无动力、部门无活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人员工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奖金福利上,与其他行业或行政人员相差很远,严重影响了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科技人员工作不安心,思想波动大,转行跳槽现象时有出现,极大制约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 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注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渔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渔民增产、实现增收的主要直接力量。特别是渔业进入新的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渔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养殖者素质提高。各有关部门应切实贯彻执行《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充分认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基础性、核心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安排,及时帮助解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一系列进一步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确保将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 改革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一是要明确职能。明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根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建立、完善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总体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从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推广机构独立、依法履行工作职能。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要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整顿队伍。全面清理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根据清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空岗严重的要及时补充,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不能归位的要及时转岗。四是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调动养殖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一主多元的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3.3 创新机制,激发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活力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竞争上岗、以岗定责、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充实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建立首席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制度,实行专业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薪,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以制度确定在岗科技人员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加快水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新时期渔业技术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推广队伍。四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公益性水产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实施基层水产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增强基层推广队伍战斗力。五是开展职业技能监定、认证,实行资格证制度。持证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机制,保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3.4 强化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正常运转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推广人员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相关待遇及时落实到位,逐步提高技术人才待遇,保障留住人才,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原有基础上,财政或农村领导小组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水产科技成果转化、农民科技培训、高新水产技术推广、重点水产示范园区建设、重大水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服务条件建设等工作,专项资金由财政监督,专款专用。三是强化物质保障。重点加强水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配备,实现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推广有基地,确保服务及时、便捷、高效。

4 参考文献

[1] 唐德文.武汉市水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科学发展的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11(19):15-18.

[2] 曾明昱.关于江西省上犹县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调查思考[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10):55-57.

第3篇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 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 (1).

第4篇

关键词:动物生产学;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创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27-02

集于农业院校动物医学、科学专业为一体的《动物生产学》课程,阐明动物生产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一本理论知识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通过《学产结合、学研结合》的教学思想[1],实践教学作为首发点,整体改善了课程的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力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同科研、生产相融合,重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引领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自觉动手实践环节。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现在流行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及自觉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等,更好的完成教学效果。在《动物生产学》课程中运用实践性教学,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提升,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由“主角”演变为“配角”,从旁协助指引学生各个环节。①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注意不同层次方面的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技能。具体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基础、综合及设计性实验的三个不同层次,同样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强团队意识。②实施巧妙利用实验模块,加强多样实验教学内容。现在以班级为一体的集中教学,笼统地完成实践教学时数,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想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验室中,与老师共同参与科研实验工作。进而使其能够增强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自身主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③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锻炼平台。在《动物生产学》相关教学实验中,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实验的整个过程,有选择地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进而预期实验结果,进一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等学生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便会认真思考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④通过完善相关实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操作水平。

2.实践教学领域多样化的创新,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且与省内外知名企业或科研单位建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由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实习基地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也能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通过现场授课,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掌握实际问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通过建设产学研基地,使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有机结合

近几年,本课题组成员以教学基地为依托全面开展动物生产学产学研的实践,结合当前,放眼未来,高层次、高要求的建好校内外的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和科研的补充和延伸。

1.校内实验室的建设。该课程实验教学环境优越,实验室能够完全满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并且实行全天候开放,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开展试验的需要。实验室设备实用、先进,有猪只背膘测定仪、半自动生化测定仪、饲料生产全套设备、饲料成分测定和分析系列设备等,可满足开设《动物生产学》常规实验及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实验项目需要。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几年我们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课程实训基地,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负责学生课程实践技术的培养和技能的锻炼。目前,校外可满足课程实训的企业单位有近12家。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在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

3.增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依据高校跟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构建科研小组,联系老师选择科研课题,积极参与项目的申报。老师可将本身的科研任务适当少量的让学生去完成,教师从中指导,并善于鼓励发现学生的新思维及方法,让学生也能更好的了解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及分析基本操作方法,使其对专业知识能够更好的掌握跟灵活运用[3]。

三、结合产学研途径,探索实践创新课程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教与学结合的课程培养模式。在养殖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专业见习、养殖企业顶岗实习(结合假期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来进行相关养殖技术教学,同样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通过生产实际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科研课题与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课题的需要,设置实践教学模块,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不仅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容易理解,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职业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学科研的相辅相成,极力推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工作。

3.科技服务加强课程改革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依据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等上级部门和高校的相关要求,每一年本课程组教师、学生都要及时到农村基层,进行阳光科技培训、咨询以及成果推广等。为当地的农户及专业户,提供相关的养殖技术、养殖场设计。同时还提供人员培训,使当地的生产得到提升。将基层一线得来的最前沿、最实际的问题,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加强相关教学实用性,同时为教学改革也增添了新的活力。由此对教师而言,通过参与实践不仅及时更新知识,而且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4]。

四、课程与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1.学习针对性增强,大幅度提高了动手能力。通过课程与产学研结合,学生既掌握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样提高了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实习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点,同样一些实习单位成为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6篇,5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获奖;2篇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100%。

2.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师通过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锻炼及研究,不仅提高了本身专业解决问题能力,而且从中更是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使其在日后的教学环节中能够更加新颖的教学,而且丰富书本课堂内知识,同样激发了教师的改革热情,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出版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十余部,在《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Science》等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六篇,在《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学术刊物二十多篇。

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①校内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外教学评价体系两者间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②与企业建立实质性产学研结合和为企业科技帮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改进措施。①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②进一步加强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合作,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动物生产学教学得到了明显的质的提高,但,产销研结合的探索实践仍是专业课教学中的需长期探索的一项任务,的课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市场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4):83-85.

[2]李永洙.动物生产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3):135-138.

[3]郑彩儿.对构建高校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5):49-51.

[4]张登辉.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畜牧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2):81-82.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大众传媒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南京;江宁区淳化街道

江宁区淳化街道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南京郊区,全街道有9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区域面积121.80 km2,4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9 333人,其中劳动力26 687个;耕地面积6 239.07 hm2;水田面积4 169.4 hm2,其中水面养殖面积848.6 hm2;林、茶、果面积1 710.51 hm2,其中茶叶面积529.2 hm2。淳化街道现有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有“土桥牌”珍珠米、“城雾牌”茶叶和2个绿色食品及青虾、优质稻米、茶叶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淳化街道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实施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种植业内部到种养产业间调整再到农业功能性调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种养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五城、西城、大埝3个666.67 hm2大圩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和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西城、淳化茶厂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索墅、双岗社区为主的奶牛养殖区,青龙、吴墅社区蔬菜生产基地正在规划实施建设中。

1.2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建设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至2006年底,全街道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有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尤其是3 666.67 hm2优质稻米生产,实现了100%的绿色和无公害。二是旅游休闲农业崭露头角。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农业现代化、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集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在山田蒙古草原风情园,可领略草原风光,尽享特色的蒙族美食风味;凯进、景业、毛虎山庄、青龙村分别被南京市林业局评为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示范村;银莱的休闲与餐饮、九竹文化园等农业观赏景点正在建设之中。

1.3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土桥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是南京市农林产业基地之一,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土桥大米、五城青虾、城雾和淳茗茶叶都通过了国家、省级绿色、无公害认定、认证,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基地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展示该街道农业发展水平的窗口。

1.4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

淳化街道在实施“五大农业”的基础上,形成“六大板块”产业(优质稻米、特种水产、茶叶、花卉苗木、蔬菜、奶业)。蔬菜生产刚刚起步,花卉苗木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土桥牌”珍珠米和“五城牌”青虾连续获得南京市名牌产品,“城雾牌”系列茶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尤其是土桥大米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一定品牌优势,2007年荣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2存在的问题

淳化街道的农业有良好的基础,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新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科技园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民增收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等。

3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3.1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其带动功能[1]。如优质稻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培育农民的科技化、市场化意识,充分发挥各类产销协会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从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步伐[2]。三是发展订单生产与超市化销售。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订单生产中的纽带作用,推进各种有效订单模式(如农产品订货会、展销会)。积极组织农产品经营单位与农民按平等互利的原则,提高订单履行率,化解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获得稳定收益[3]。同时,把发展超市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作为提高农产品档次及综合效益的主渠道,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鼓励更多农产品进入超市,通过超市销售来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综合效益。四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该街道“土桥牌”珍珠米、“五城牌”青虾、“城雾派”和“淳茗牌”茶叶、山田及卫岗奶业等,打造省市名牌,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加强区域化特色规模基地建设

围绕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特色,提高规模效益,加强绿色食品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质油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地区,建设规模基地。

重点围绕产业开发,形成有产业特色的布局。以五城圩、西城圩、大埝圩为主,发展优质粳稻生产;以圩区低洼田和现有水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以西城、淳化等丘陵地区为主,发展茶叶生产;以索墅、双岗社区为主,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提高奶量和质量;以青龙、青山、周郎等社区为主,发展西瓜、蔬菜生产和苗木、花卉产业。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从而营造成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的基地建设格局。

3.3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是加大名、特、优、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达国标3级以上的优质稻米品种和高产高效抗性强的双低油菜品种以及优质蔬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优良品种(种苗),抓住品种规范优质化、技术应用轻型标准化、投入品应用达标管理3个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围绕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食用、观赏兼备的特色种苗、保健产品和观光产品。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抓好优质标准化栽培,推广高效及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高效栽培技术、轻型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生物工程和信息化技术以及畜牧、水产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等,从品种、技术上全面提高该地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认定,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化实施,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毒肥料,降低农业投入品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和对环境的危害。四是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充分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水平。通过典型示范,从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入手,建立农业科技先导性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强农资及种子市场的管理,对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药和新肥料,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程序的原则,对未经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农药一律不予推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优势。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4开发旅游农业

随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回归自然。因此,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淳化街道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积极打造农家乐旅游线、点,建设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3.5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下,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树立新的农民致富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从农村、土地、农作物本身跳出来,依托城市中的市场、资本、技术等资源,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高效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业领域的就业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通过产业分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帮助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动经济。

3.6落实各项财政政策

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种禽补贴、征地拆迁等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1] 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8):6-7.

[2] 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0(2):47.

第7篇

关键词:动物食品;兽药残留;来源;危害;防控对策

动物保健品市场的销售总额己达148.5亿美元。在不到20年的时间,全世界兽药销售总额增加了2.65倍。在兽药应用品种构成中,治疗药品的比重在下降。近年来美国在兽用药品应用方面,饲料添加剂占46%,治疗药品43%,疫苗等生物药品占11%。在饲料添加剂中抗生素用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6年全球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用量己占全部饲料添加剂用量的45.8%。我国近年兽药业发展亦很快,1987 -1998年共研制247种新兽药,平均每年有22.5种新兽药(含生物制品)。兽药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也带来了兽药的残留。[1]自我国加入WTO后,与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食品安全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农业部已颁布《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但由于滥用兽药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仍不断发生。[2]2008年轰动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河南瘦肉精事件,不仅对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更是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致命的威胁。对于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食品安全乃是民生之本,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

一、动物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

兽药残留是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用部分中的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残留量以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的药物及其衍生物残留的质量表示。农业部第235号公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别对4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作出了明确规定。[3]其残留的主要来源具体通过以下途径:

(一)养殖环节用药不当

养殖户为追求经济利益,使用违禁药物、激素或过量使用添加剂促使动物高产以及生长,滥用驱虫药,不遵守休药期,甚至偷偷销售病死畜产品。落后的饲养管理,不科学的养殖技术,大量没有道德的兽药销售人员和商业化兽医泛滥的养殖环境,滥用抗菌素,以及过量使用兽药,甚至人药,不按照标签使用药物,给药途径错误等都是导致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

(二)使用劣质饲料以及被污染的饲料

动物饲料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被兽药污染。例如使用盛装过兽药的设备或容器直接加工或贮存饲料,造成饲料被兽药污染。或者使用一些为追求利益非法添加药物添加剂的饲料厂家的饲料,或者使用标签没有明确标明药物添加剂含量的饲料。

(三)环境中药物残留污染

动物会被残留在环境中的药物残留所污染,例如含有兽药残留的动物的排泄物,粪池,畜舍,抗生素等药物污染的废水等,工业排放的“三废”、农药、重金属以及有害的城市生活垃圾等,通过土壤污染种植业,继而被动物食入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四)食品加工及流通过程中滥用药物以及被污染

动物性食品在保鲜过程中添加药物。为了食品保鲜,加入某些抗生素等药物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食品不同程度的药物污染。甚至有些不法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加入或过量加入食品添加剂或药物造成食品的污染。

二、动物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一)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

人们食用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虽不表现为急性毒性作用,但人如果经常摄入低剂量的兽药残留物,在经过了一定时间后,残留物可在人体内缓慢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的病变,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4]

1.毒性作用

是药三分毒,当人们食用一定量的有药物残留的食品后,药物会在体内累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对人体造成毒性作用。例如瘦肉精残留会聚积在动物可食组织,如果违法使用这类化合物就会给人体带来许多不良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人食用了有较高浓度瘦肉精残留的动物组织会出现心跳加快、心悸、心痛、手震、头痛、恶心、呕吐、晕眩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险更大。一般食后15min至6h出现症状,症状持续90min至6d。[5]再如一些含有槟榔碱的打虫药物,如氢溴酸槟榔碱在大剂量、长期服用时具有毒性和“三致”作用。[6]

2.激素样作用

在畜牧生a上,经常使用激素类药物来治疗动物疾病,以及同期,超数排卵等养殖技术都需要用到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就会造成激素残留。有学者研究表明,性激素对人体生殖系统和生殖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如雌性激素能引起女性早熟、男性女性化,雄性激素化合物能导致男性早熟,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性男性化;对成年男性会造成辜丸缩小萎缩,的成长及其功能障碍、鸡胸、早秃等;对于儿童来说,除了影响他们身体发育外,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产生悲观、厌学、心理障碍、抑郁情绪等,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长期通过食物摄入过多的雌激素可引起子宫癌、乳腺癌、卵巢癌、翠丸肿瘤、白血病等。[7]

3.破坏有益菌群平衡作用

有抗生素残留的食品可以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由于在肠道不完全吸收或者经吸收、循环、胆汁排泄及肠道粘膜分泌而到达结肠,从而潜在改变人体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环境。[8]长期或过量摄入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兽药,会使有益菌群遭到破坏,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微生态环境紊乱,从而导致长期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缺乏,造成人体危害。[9]

4.诱发耐药性以及过敏反应

抗生素作为预防、治疗以及生长促进剂广泛地用在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作物栽培方面,并且囊括了人类自身使用抗生素的全部种类,包括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动物食品中残留,使消费者产生耐药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1969年英国首次发现人的沙门氏菌病暴发与患病犊牛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关。[10]牛奶中青霉素残留的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牛奶中青霉素残留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不仅是青霉素耐药性菌株的产生,还会造成一些对青霉素过敏人群的过敏性反应如特殊皮疹,有时会发生胃肠道紊乱,包括腹泻、反胃和呕吐,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威胁。[11]

(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动物在使用药物以后,药物将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外界环境,造成环境土壤、表层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的兽药蓄积或残留。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中都有低浓度的兽药检出,抗生素及驱虫药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尤为突出。[12]

(三)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自从“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畜产品安全问题遭曝光后,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给畜产品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消费者对国产畜产品失去信心,热衷购买进口产品。部分消费者只认洋牌子,导致国内畜产品消费量直线下降,畜产品市场也进一步萎缩。不仅国内畜产品市场受到影响,由于畜产品兽药残留的问题,欧、美、日、韩等国家或地区相继出台了限制或禁止中国畜产品进口的政策,导致国内畜产品出口受阻,可供选择的出口市场不断减少,致使出口创汇效益逐年下降。[13]

三、动物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防控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快动物食品安全立法步伐,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监控工作提供法律基础。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养殖业必须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畜产品市场最低准入门槛要求为无公害。屠宰、加工企业必须取得由省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市场准入标志。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此外,还要加大对不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惩罚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不合格产品严格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14]

(二)加强对畜牧行业的监管教育以及检查力度

通过科普知识宣传、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动物防治人员和养殖户宣传、介绍科学合理使用兽药知识,使兽药生产和经营企业提高认识,不制售违禁、假冒伪劣兽药。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迫使生产者生产合格的动物性食品。[15]同时加大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对上市畜产品及时检测,若发现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要立即禁止上市,并给予责任者以处罚。

(三)重视新型兽药的研发以及提高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研发低残留、安全环保新型兽药,重视中兽药以及酶制剂,多功能寡糖等无公害兽药添加剂等。提高兽药残留的检测手段,在对市场检测时,可以高效、准确、低成本的检测出兽药残留,为检测人员提供方便,给消费者带来放心。

四、展望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兽药残留不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目前我国畜牧业还相对落后,但是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也会日趋完善,畜牧事业也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消费者也将越来越放心。

参考文献:

[1]张成虎.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监控对策[J].甘肃农业,2003(11):50.

[2]蒋文晓.动物性食品中喹f啉类药物代谢物和磺胺类―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3]刘长春,李志.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06):87-88.

[4]侯为道,傅小鲁,张立实.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监测与控制现状[A]. 四川省营养学会.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10.

[5]孔繁德,陈琼.“瘦肉精”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在动物组织残留动态[J].福建畜牧兽医,2002(02):9-10.

[6]周绪正,张继瑜,李金善,李剑勇,魏小娟,牛建s,李冰.驱绦虫新兽药――氢溴酸槟榔碱的安全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07):3537-3538+3547.

[7]刘永华,杨松.浅析动物性食品中性激素残留与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2011(07):239-241.

[8]周生喜.土拉霉素对离体恒化器模型中人肠道菌群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

[9]寸德宏,李志敏,夏春香.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解决办法[J]. 云南畜牧兽医,2006(03):38-39.

[10]高光. 畜禽食源性细菌耐药性与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 中国禽业导刊,2003(04):12-15.

[11]顾欣. 牛奶中青霉素残留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5.

[12]马驿,孙永学,陈进军,陈杖榴. 兽药残留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兽医科学,2010(06):650-654.

[13]吉东,石有权,李建忠. 兽药残留对畜牧业的危害及对策[J]. 中国动物保健,2014(09):26-27.

第8篇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尽管教育条件薄弱,但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调查了农村化学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需要、教师的备课资源、教学模式等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发和渗透学生身边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对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来说,教育条件尽管没有城市那么优越,却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因此,探讨如何开发和运用农村丰富多样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对黔南三都县及周围县市的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化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对本县县南片区的九仟、周覃、三洞、中和等8所中学14位化学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份)和其中3所中学九年级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就对民间的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渗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对民间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的蜡染、酿酒、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的施用及温室育秧等等。笔者调查所在的地区附近有一个蜡染工房、3个页岩砖厂、1个面粉加工房、4个碾米房、3个垃圾处理处、2个木材加工厂、1个养殖场,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本县的“仙人桥”、遥人山森林公园、三都姑鲁产蛋崖、还有邻县的平塘掌布、荔波的小七孔、大七孔及喀斯特地形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导致这些很有价值的乡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现状

对14位化学教师就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以及对其开发、渗透的理解体现为:首先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应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学生升学的需要。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渗透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为升学而教学,不重视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渗透。

3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源状况

对乡镇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料来源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忽视了乡土化学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来为备课服务。

4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

针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堂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化学教师善于做演示实验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其次是化学教师善于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师生互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堂是教师太严肃,将教师的威信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讲授书本知识,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或自由活动;当前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一切听从自己及满堂灌。可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极不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现状与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

5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5. 1开发与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特性

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 (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开放性,这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5. 2化学教师要集思广益,善于收集、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与校外打交道,善于从身边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收集相关小资源,有选择地将这些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虽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校外课程资源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优越,乡土课程资源在农村却非常丰富,学生也较了解,有高山、有绿水、有茅草棚,农村传统习俗、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间工艺等,都是教师值得因地制宜地从中探索和总结的乡土课程资源。只要勤于探索,善于收集归类,其结果将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需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广泛开发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 3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地方、学校政策的支持

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渗透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技术、财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课程资源尤其是民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和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也要进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能力,使农村化学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渗透者。

5. 4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围绕实际存在的资源环境进行,不能编造不存在的事物,更不能用封建迷信来充当教学资源,否则会使学生误人歧途;渗透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时要恰到好处,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夸夸其谈,使教学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茫然,收不到教学效果。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完善

清洁生产概念从一提出,就已经涉及农业领域,考虑到化学肥料的清洁施用。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环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清洁生产的重点还是放在T商业领域。事实上,无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是污染程度,农业都不亚于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工业。因此,将清洁生产的概念引入农业,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现状

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使我国清洁生产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在这之前,我国在农业法律制度建设上没有直接提到“清洁生产”.也没有专门的农业清洁生产法规.农业清洁生产的思想只是分散在一些法律法规中。

1.1相关法律规定

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第八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对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作了一般性的要求。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l1条规定:“……环境保护、农业、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有关行业或者地区的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指导实施清洁生产”:第22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用于造田。”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农业清洁生产作出明确规范。

1.2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

2000年农业部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国家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肥料产品:第l3条规定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等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的肥料产品,登记申请不予受理。2001年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第27条对安全使用农药、防止污染农副产品作了规定,同时第38条对销售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农副产品作了禁止性规定。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目的就是防止畜禽养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002年农业部和国家质监总局联合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及1993年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专门对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1.3相关地方性法规

2002年福建省颁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该条例对农药、化肥、薄膜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均有所涉及,还涉及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此外,该条例第19条还规定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应当定点堆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利用生物和工程技术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2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有关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梳理.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清洁生产立法上已有一定进展,但还难以真正将清洁生产的要求贯彻到农业生产之中,清洁生产还难以成为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制度。

2,1农业清洁生产理念未得到完整体现

农业清洁生产的一些要求只在部分农业法律条文中有所体现,不够完整全面,清洁生产的思想理念也未能全面反映到立法当中.导致思想认识、工作重点及管理体制上存在不足。首先,农业清洁生产不是单纯的环保措施,而是融环境保护于生产建设之中,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生产模式,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对人类与环境危害最小化;其次.农业清洁生产不是仅仅指清洁的产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只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且还须解决农业自身产生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即清洁的投入和清洁的生产过程;最后,实践中对清洁生产的领导力度不够,由于立法方面存在不足,《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至今,全国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包括农业、服务业在内的协调清洁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使清洁生产仍游离于主要经济活动之外。基本没有改变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分离的局面[21。

2.2有关农业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农业清洁生产的要求,在现有立法中仅仅只是附带性的规定,多只根据需要,在立法中增加一些条文。同样的内容在相同或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中多次出现,创新的内容不多,可操作性的措施很少。而且,从整个农业立法内容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来看.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现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关注不多。实际上。许多地方尤其是工业不发达地区农产品受污染的罪魁祸首不是工业“三废”。而恰恰是生产中使用的农用化学品。不重视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很难保证有清洁的产出,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其次.实行农业清洁生产会导致生产经营者成本增加,只有通过采取措施,将其转化为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清洁生产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从农业现行立法情况看.与清洁生产相关的法律规定原则性较强,主要以引导、鼓励和支持性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直接行政控制和制裁性规范条文很少。《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是一部鼓励性特征极为明显的法律,强制性、处罚性规范的缺失,使得生产经营者很难自觉将清洁生产的技术措施主动应用到生产过程之中。

2.3缺乏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经济激励机制

首先.现阶段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建设、改造项目的资金保证.以法规性的规定、政策性的鼓励和原则性的文件为多.清洁生产保证资金来源匮乏、渠道不畅、优惠不明显.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难以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资金支持的政策和法规。

其次,现行的自然资源、水电、农药、化肥等定价过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少化的动力。而且,由于受到现有的经济技术的限制,推行清洁生产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加之很多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获取清洁生产信息的渠道不畅.缺乏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致使农业清洁生产推行不力。

2.4缺乏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社会合力机制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农业清洁生产的实行,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公众多层次、全方位的推动。这其中,既有政府部门的法律措施,也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教育、宣传、环境意识、环保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从社会角度推进清洁生产的能力建设,多阶层、多行业推动清洁生产的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环境教育培训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环境意识不高,有关环境的社会团体发展不足等。

3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建议

3-1切实落实农业清洁生产的理念

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品(如绿色化肥、绿色农药、绿色地膜等),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减少农业生产和产品使用、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3.1.1明晰理念农业清洁生产贯穿两个全过程控制:(1)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整地、播种、育苗、抚育、收获的全过程,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污染的发生;(2)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种子、幼苗、壮苗、果实、农产品的食用与加工各环节采取必要措施,实现污染预防和控制。

农业清洁生产包括三方面内容:(1)清洁的投入,指清洁的原料、农用设备和能源的投入,特别是清洁的能源(包括能源的清洁利用、节能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2)清洁的产出,主要指清洁的农产品,在食用和加工过程中不致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3)清洁的生产过程。采用清洁的生产程序、技术与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用品,确保农产品具有科学的营养价值及无毒、无害。

农业清洁生产追求的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节能降耗和节流开源措施,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提高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程度,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

3.1.2落实理念首先.要丰富和提升农业清洁生产这种创新性思想,从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高度,将农业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从源头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其次,应将立法作为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将农业清洁生产的理念切实落实到农业立法当中.使我国农业法律体系同时也是一套反映清洁生产的法律体系,使农业清洁生产的实施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再者,要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农业整体形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对待.从而把污染预防及治理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嘲

3.2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

首先,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着手制定农业清洁生产的专项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完善以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相关的产业鼓励政策、风险分担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将政策法规作为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并尽快建立相关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清浩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撑此外,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还应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根据各自的职责,严格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积极主动地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计划和促进工作。通过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为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更好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应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并颁布有关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为加强清洁生产工作颁布有关实施办法和管理规定.以此增强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清洁生产立法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要求分为一般性要求、自愿性规定和强制性要求等3种类型。一般性要求是指导性的.不附带法律责任,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优先考虑采用清洁生产措施.主动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自愿性的规定主要是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自愿采取行动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的要求规定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包括不得使刚对环境有害的高毒、高残留投入品,不得生产加对人畜有危害的农产品,不得焚烧农作物秸秆,必须及时对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等

3.3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经济激励机制

推行和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有效促进其推行和实施,应当给予多方面的鼓励。首先。建立清沽生产专项资金。基金的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环境税费及社会捐赠,用于对实施清洁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工艺生产、销售无毒、无害农业生产资料的工商企业.采取奖励、补助或税收优惠等鼓励支持措施;对进行农业清洁生产科学研究、技术引进、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等的单位,采取项目、资金资助。其次,实施财政补贴与政府采购。推行农业清沽生产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政府在财政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限制与鼓励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受到现有的环境无害化技术的限制。推行清洁生产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因此很多生产经营者不愿意投资。出于总的社会环境效益的考虑,国家应该采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实现这些产业的正常运转.或者要求某些部门进行政府采购,以解农业生产经营者后顾之忧。

第10篇

关键词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经营管理技能;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32-02

2007年9月,辽宁省组织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新型农民接受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4]。

1 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初,沈阳农业大学共举办了10期培训,共有2 460名农民学员参加了培训,2 228名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1 868人得到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1 800人取得了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实践证明,接受过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把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技巧和方法带到了乡村,有的建立了社办实验室,有的开办社属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有的制定了生产过程标准,有的创立了农产品品牌,有的扩大了生产规模,有1 300人被当地县政府聘为科技特派员,领办了合作社1 000家以上,发展社员3万户,开展培训1 000余次。

2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模式

2.1 组织与招募

自2007年9月开始,辽宁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农委、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开展培训时间为2~4个月的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计划。工程以沈阳农业大学等7所涉农高等院校为依托,围绕辽宁省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设置了14个专业,出版了18本适合农民学员需要的培训教材作为工程的指定教材,由东北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并配置了相应的视频教材。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农事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培训经费由政府“埋单”,免学费、住宿费和书费,农民学员只负担伙食费。在学员招募方面,采用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和选送相结合的方式,农民接受学校培训的基本条件是年龄在18~45周岁(2010年之前为18~50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从事专业农业生产2年以上,有一定的种植、养殖产业。本人到所在县(市)科技局报名,由县(市)科技局向辽宁省科技厅推荐,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送入大学参加培训。

2.2 培训与管理

2.2.1 设置好专业,做好教学计划,选聘好师资。按需施教、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根据学员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受训后的农民既要有能力解决目前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本原则出发,一是突出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实用性;二是针对学员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三是兼顾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员树立经营管理意识,增强经营管理技能。在授课教师的选聘上,遵循业务精、责任心强、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原则[5-6]。

2.2.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研讨交流、实地考察、撰写论文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用“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理论授课与现场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并组织师生到农业大户学员家中进行现场实景教学,注重实效。

2.2.3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评选“村业英杰”,颁发奖状,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潜能,鼓励学员勾画发展蓝图。开展“情景模拟,拓展训练广场”,例如情景模拟商贸谈判,实景演练锻炼了学员的实践经验。通过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创业知识讲座、往期学员事例介绍、合作经济、人际关系、民俗及传统文化讲座、公文写作等,以开拓学员的视野,全面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培养学员驾驭市场的能力。

2.2.4 加强学员思想观念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给农民技术员以灵魂,使其综合素质有全方位的提高。“要做事,先做人”,塑造新型农民的灵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举办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需求,通过学员讲现状、谈体会,启发学员创业的智慧。教育学员实现“两个转变”:从纯体力型、纯经验型的劳动者向智力型、科技型转变;从盲从生产、靠天吃饭型向研究市场、找米下锅型转变,实现“两个富有”,即要“富口袋”,必先“富脑袋”。

2.2.5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农民技术员培训管理办法》,建立“班干部—班主任—培训科—分管院长”四级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研究解决。每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解决1周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

3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作用分析

3.1 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施“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推动广大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提高经营管理技能。广大农民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寻求经营管理技能,增强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案例1: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水师营村一村民,在2003年就创建了大连市旅顺口区鸿图生态樱桃园,当时还是一个果树种植的门外汉,通过参加“培养工程”,学习了果树种植技巧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劳动中勤于学习,善于积累,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果园发展的路子。2008年其成立了大连旅顺红土地樱桃专业合作社,同年4月成立了旅顺口区寿林果园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基地,栽种马哈利樱桃种子树3 000株以上,培育砧木苗10万株以上。在果树种植过程中,提倡绿色生态环保的经营理念,园内不使用含磷农药和化学除草剂,全部采用生态肥、有机肥和人工除草的方法,虽然增加了成本,但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完成自己果园稳步发展建设的同时,她还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提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2009年6月挂牌成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旅顺口区妇代会指定“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巾帼示范林”和“优质苗木培育基地”,并作为特邀嘉宾单位参加了辽宁电视台的新农村节目的录制。

3.2 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们致富视野发生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普遍增强,经营管理技能有效提高,不仅成为依靠经营管理致富的能人,同时成为经营管理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案例2: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三家寨村一村民,入学前是一个养猪大户,猪存栏近1 000头,其养的猪是野猪和东北的杂交种,由于肉的品质好,因此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经营业绩不断攀升,但一直没有质的飞跃。经过参加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有一次在《市场营销》课上讲到品牌战略时,他发现了品牌的主要作用。于是,他第2天就到工商局咨询注册商标的事情,由此诞生了“肥中瘦”牌猪肉,拥有了自己的猪肉品牌,并开创性地发展了“溜达猪”和无公害养殖新技术,一举拓展消费者市场。现在他不仅自己经营,还扶持70多户贫困户,发展了100多户参加“公司+农户”的模式经营,免费培训养殖技术,免费提供饲料的配置方案,免费咨询,在猪成长到80 kg以上后,以高于市价的5%回收,年均使农户增收达到1 000元/只,至今使100余户贫困户脱贫,带动了当地区30户走上了致富路,在当地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3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通过培训学习,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经营知识、管理技能,加速扩大产业经营的步伐,一些好的产业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规模经营初见成效。随着当地产业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优化升级,一批专业村、特色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起来,真正地践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案例3:鞍山海城市王石镇朱葛村一村民,在参加培训前就创办了辽宁鸿远南果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无公害南国梨。通过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对于如何更好的发展合作社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十分重视对合作社的管理,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用肥用药,统一化验检测,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入市销售。由负责人定期进行培训,按照区域,以村、镇为单位,对合作社下属的连锁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给予统一的技术服务,到农适季节给社员发信息告知农药使用情况等,生产的产品使用统一的产品标识,给予统一的销售价格。他还想到用品牌来带动产业,将鞍山南果梨注册为地理认证产品,申请了辽宁名牌、辽宁注册商标。同时积极建设企业文化,以配送安全可靠农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农技服务、共同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致富为服务宗旨;以完善国家级“放心农资连锁店”、争创“中国名牌农产品”为战略目标。同时,合作社的网络营销也初具规模,并提出下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对公司网站进行自我运营,充分发挥网上营销的作用。

4 展望

4.1 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农民培训需求

新型农民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开展要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在培训之前要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调研,了解农民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一系列的需求,并针对农民的需要开展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使农民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4.2 科学制定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的科学制定有助于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结合不同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在培训设施上,确保教学设施、办公设备齐全,培训设施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后勤服务上,改善宿舍条件,为学员办理学生食堂就餐卡、开水卡、图书借阅卡,购置文体活动用品,方便学员的学习与生活,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

4.3 完善跟踪服务,巩固培训效果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促使专家和学员建立起多种联系及合作方式,解决农民学员返乡后运用经营管理技能的后顾之忧;建立学员校友网络平台,随时了解学员动态信息,为学员答疑解惑,随时掌握培训成效;定期召开老学员座谈会、回乡创业典型经验交流会;农民学员结业后领办和创办合作社,在社内举办社员培训班的,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取得的成绩,吸引更多的农民学员加入。

5 参考文献

[1] 李润平,张莉莉.四川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调查[J].调研世界,2012(2):32-35.

[2] 莫鸣,雷晞琳.新型农民培养实效与缺陷分析[J].求索,2011(7):93-94.

[3] 王传博,王雅文.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6-38.

[4] 刘芳,王琛,何忠伟.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63-68.

第11篇

我国水禽产业化的发展历程、趋势与对策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水禽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从水禽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水禽生产呈现区域分布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水禽产业化健康养殖模式形成、水禽产业化组织模式基本建立等4个方面回顾了水禽产业化发展历程,认为水禽产业化发展面临5个方面的问题:水禽产业化链环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水禽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水禽饲养环境堪忧、水禽深加工能力不突出、水禽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论述未来水禽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经营方式;改良水禽品种,加大水禽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建立水禽产业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行业自律,重视食品安全;加强水禽产业组织的紧密联系,分享产业利润;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引导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水禽产业;产业化;发展历程;资源保护;品种资源。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水禽生产区域,水禽饲养量占世界75%以上,我国水禽无论是存栏量还是肉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截止2010年,我国水禽总产值已经占家禽业总产值的30%以上,水禽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人类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水禽产业化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产量稳定、质量稳步提升、深加工处理能力有所提高,逐步从家庭小规模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养殖转变。

但是,多年来我国水禽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产业链延伸问题,环境治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产业的健康与稳定;而日益凸显的种质资源问题、生产效益问题、养殖模式问题、生态效益问题等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水禽产业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我国水禽产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是 一 项 值 得 研 究 的 重大课题。

一、水禽产业化发展历程。

1、水禽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均饲养量以5%~8%的速度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统计,2009年我国鸭存栏7。71亿只,占世界总存栏数的65。73%,比2008年增加了1。41%,鸭出栏20。21亿只,占世界鸭出栏的76。64%,比2008年增加了5。65%,鸭肉产量565。81万t,占世界鸭肉产量的69。12%,比2008年增长5。56%;2009年我国鹅存栏3。17亿只,占 世 界 鹅 存 栏 的88。78%,比2008年 增长1。60%,鹅 出 栏5。83亿 只,占 世 界 鹅 出 栏的93。27%,比2008年增长4。11%,鹅肉产量233。06万t,占世界鹅肉产量的94。14%,比2008年增长4。16%。我国水禽产业发展迅猛,养殖量逐步增大,2000-2010年中国大陆与世界鸭出栏量对比如图1。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2011年水禽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鸭的存栏量14。49亿只,鹅的存栏量1。52亿只,全年鸭的出栏量37。93亿只,鹅的出栏量4。19亿只;蛋鸭存栏2。4亿只,产蛋601。26亿枚,水禽生产的产值达元以上。我国水禽产业呈现出养殖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1]。

2、水禽生产呈现区域分布和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水禽产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由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资本优势转变的趋势。水禽养殖区域也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呈现出北移西进的发展态势。我国水禽养殖区域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地区,其中水禽主产区达到21个。水禽养殖逐步呈现区域分布多元化发展趋势。

(1)我国水禽饲养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据统计,山东、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江苏、重庆、福建、河南、安徽13个省市2011年水禽出栏量约占我国出栏总量的90%左右。仅山东省块大型肉鸭的年出栏量就已经超过6亿只,约占全国肉鸭出栏量的34%。福建省是番鸭和半番鸭的主产区,年出栏半番鸭6 000万只,对其他地区供应鸭苗1亿只左右。浙江、福建和湖北是蛋鸭生产、加工的主要产区,存栏超过2。6亿只,约占全国蛋鸭存栏量的75%。

(2)受消费习惯和地方特色资源的影响,以及地方特色水禽加工业发展的带动,我国水禽产业发展多元化和生产专门化趋势已经形成。第一,以地方特色品种养殖为中心形成区域性的北京鸭浙东白鹅皖西白鹅广东四大灰鹅湖南临武鸭江苏高邮鸭豁眼鹅等的集中养殖区。第二,以鹅肥肝生产为中心,形成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的朗德鹅养殖带、东北豁眼鹅养殖带。第三,以水禽肉、蛋、羽绒加工企业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型养殖区也在不断发展。

3。水禽产业化健康养殖模式形成。

传统鸭、鹅的养殖模式,对水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水禽养殖规模的膨胀,以及面源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水禽养殖逐渐放弃传统的河川放养的散养模式,由笼养,网上平养,半网上平养,生态循环立体健康养殖等适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健康养殖模式替代。肉鸭旱养、蛋鸭笼养、番鸭圈养等一系列新型设施养殖模式在水禽养殖户中成功推广。采用设施养殖这种节水、洁净的养殖模式在省水、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减少疾病传播和节约饲料等各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2]。到目前为止,除蛋鸭养殖在我国部分省份(如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广西、广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依然保留产蛋期河川放养、稻田养殖的养殖习惯外,我国水禽养殖区域健康安全的养殖模式已经形成。

4。水禽产业化组织模式基本建立。

水禽养殖的产品,必须经过企业加工,才能转化为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产品,如白条鸭、咸蛋、皮蛋等。因此,水禽养殖必须和产品加工结合形成产业化生产,才能有市场。我国水禽养殖逐渐告别了个体散养的形式,或依托合作社、或依托大型的水禽加工生产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链接生产和市场,逐步实现水禽养殖家庭经营的协作化和专业化[3]。

一般,养殖户和企业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约定饲养日龄,出售时依约收购;而饲养水禽所需的资材等则由企业支付,或是通过合作社预付等形式解决。养殖户自身拿出的生产资金则十分有限。养殖户养殖收益也逐渐形成2种计算方式:其一依据育成只数计算,一般能按合同保证最低收益;其二在扣除相关费用后,按市场行情计算养殖总收益。我国水禽养殖产业化发展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龙头企业+经销大户+养殖户龙头企业+养殖户等4种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水禽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水禽产业化市场准入门槛低、波动大。

我国水禽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产业波动大,一直是困扰我国水禽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般农户投入3~5万左右资本,在湖边、河岸搭建一个简易的鸭棚,占地667m2以上的面积就可以投入养殖了,且养殖周期不长。门槛低导致养殖户进入和退出水禽养殖的随意性很大。同时,水禽产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主要是鸭蛋以及淘汰蛋鸭和鸭肉,属于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大的缺口极易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并最终放大了市场信号,扩大市场供求矛盾。农户无序的市场进入和退出行为造成我国水禽产业以3~5年为周期的市场波动,严重威胁了产业的健康。

2011年10月份以来,我国水禽产业再次进入新一轮的产业低谷期,以蛋鸭养殖为例,依据在江汉平原的调查,截止2012年8月持续10个月以上的亏损,养殖户每月平均亏损额在5 000~10 000元左右。农户损失巨大,超过6成以上的农户退出了蛋鸭养殖业[1]。这种现象对整个水禽产业的打击是巨大的,既延缓了产业回暖期,也在无形中再次放大了下一轮的产业波动。

零成本的市场进出入门槛,在我国水禽产业发展初期,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市场进入成熟期,产业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等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更合理的产业利润时,这种没有代价的市场准入就会干扰产业的稳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产业稳定和产业水平提升。

2、水禽产业化发展链呈现不平衡现象。

水禽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产业环节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发展,也离不开物流、信息流、政府等多部门的协助。但是,综观整个水禽产业链,我国水禽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水禽产业链环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水禽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即呈现中部地区发达,其它地区相对滞后的现象。例如:长江流域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水禽养殖区域,这一区域水禽产业链建设与发展也是最完整的。

而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由于水禽养殖的自然条件欠缺,水禽产业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南方大部地区则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禽生产呈现出初步繁荣发展的态势。不仅如此,不同的区域水禽产业链生产的优势也是有差别的。其中,华东地区的产业链优势主要体现在水禽育种环节,华中地区则表现为水禽养殖的优势,在西南地区的产业优势则是饲料生产加工,在华南地区又表现为水禽疫苗生产、机械制造的发展优势。

我国水禽产业链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水禽生产养殖的原材料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相互的调动,客观上给我国水禽产业的物流、信息流及部门协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产业链生产优势的不均衡,也影响了水禽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生产环节的顺畅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市场扩张,也不利于产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水禽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地方水禽品种资源和悠久的水禽饲养历史,是最早驯化野鸭、鸿雁、灰雁为家养的国家之一,是全球水禽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已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中的水禽品种(配套系)就有68个。在肉用型鸭方面,我国的北京鸭驰名世界。国际上几乎所有知名的肉用型鸭品种如樱桃谷鸭、狄高鸭、枫叶鸭等在其选育过程中都曾引用北京鸭的血液,有的品种在其本土就直称为北京鸭。在蛋用型鸭、鹅方面,我国著名的绍兴鸭、金定鸭、豁眼鹅的产蛋量居世界鸭、鹅产蛋之冠;另外像肥肝型的建昌鸭和药用滋补型的连城白鸭都是极珍贵的品种资源[4]。

然而,目前我国水禽品种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1)肉鸭品种几乎全被国外品种占领。我国目前95%以上的肉鸭养殖为樱桃谷鸭、枫叶鸭等国外品种。我国每年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樱桃谷鸭祖代、父母代配套系的引进。樱桃谷鸭生产的利润绝大部分被外商拿走,肉鸭养殖的大部分利润用于支付昂贵的种质资源费用了,养殖户的养殖利益极其微薄。(2)蛋鸭品种杂乱,血统不纯正,严重影响养殖效益。我国蛋鸭养殖户受制于养殖习惯等原因,养殖中留种,保种,和当地品系杂交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无法保证纯正的品质资源,使得蛋鸭的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严重影响了蛋鸭养殖户的养殖收益。

4。水禽饲养环境堪忧。

我国水禽产业养殖模式虽然已经形成,传统的散养方式也逐渐为产业化饲养管理方法所取代。但是目前的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模式不能保证现代产业化生产和消费的需要[4]。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产业养殖基地比例仍较小。受制于我国农村现状,传统的以家庭为单元的饲养模式仍占较大的比重,极不利于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的管理。依据产业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水禽养殖是以单个的家庭养殖生产的形式完成的。而家庭养殖的养殖设施、设备简陋,饲养环境脏、乱、差;养殖技术落后,疾病种类增多,交叉感染、滥用药物严重;动物福利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条件性疾病反复发作,产品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其中蛋鸭养殖活动的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或民用水污染,同时鸭活动也污染了周边水域。因为无法保证鸭饮水和采食安全,更不利于疫病预防和控制,容易造成疫病扩散和蔓延[5]。单个养殖户的生产供给弹性非常小,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养殖利润的增加。大群体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小规模家庭式养殖的现实,使得我国水禽养殖的饲养环境问题,成为埋在水禽产业化生产周边的炸弹,随时威胁着产业的安全,并最终成为阻碍水禽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5。水禽深加工能力不突出。

当前,我国水禽产品加工中,初级的屠宰加工比重大,深加工比重低;加工企业较多,规模普遍较小;屠宰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加工产品雷同,带动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遏制了产业化发展速度[5]。水禽产业产后加工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产品的品牌形象推广力度不够。目前,为广大消费者熟悉的水禽加工产品依然是北京鸭系列,南京桂花鸭系列,精武鸭系列等一批老的品牌和产品。(2)满足市场需要,适应不同消费者人群的水禽熟食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群和市场定位没有形成。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水禽加工产品仍然是以白条鸭系列等分割产品、加工型的熟食产品为主的初级水禽加工为主。适宜现代生活需要的方便性食品和迎合不同消费者的时尚型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这是禽肉深加工环节上的严重缺失。(3)水禽产品加工设备的研制和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也阻碍了水禽产品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和突破。

6。水禽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水禽产业的大发展,我国水禽产业信息化能力的不足逐渐凸显出来。我国水禽产业目前的供求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价格信息、技术信息、预防防疫信息、产业链发展信息等信息都是欠缺和严重不足的。水禽产业化数据库,产业化基本信息,产业化整体规模等信息的不健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企业和养殖户随意的进入和退出水禽产业市场,加剧了水禽产业的市场波动。因不能及时地对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水禽产业呈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市场稍有变化,养殖量就会急剧变动,并连带影响整个行业的大幅波动,这种境况是不利于水禽产业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的。

三、未来水禽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按照十二五规划对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将提高10%~15%,这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水禽产业化大发展,为我国水禽产业实现结构性调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此,我国水禽产业应该更新传统理念,实施科学布局和设计、夯实水禽健康养殖的基础,营造一个洁净、优美、和谐的水禽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改造,提升我国水禽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我国未来水禽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靠我国水禽产业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优势,积极寻求解决不利于水禽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效益问题、市场波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遵循市场发展的需求,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禽产业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竞争中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和扶持的功能,促我国水禽产业化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经营方式。

我国水禽养殖家庭式小规模和水禽生产产业化大群体的情景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在我国水禽产业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的有利条件下,积极推进饲养方式的根本转变,带动小规模养殖与大市场生产的有效对接、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经营,将是我国水禽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我国水禽养殖的绝对优势,决定了水禽产业是不惧怕入世后国外产品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的。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方向发展。

(1)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丰厚的地区要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养殖过度。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适度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2)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地理标识的水禽养殖业,将产业和旅游,生态,环保等结合起来,延伸产业价值。

(3)自然资源禀赋,产业资源禀赋均不具备的地区,要坚决限制甚至禁止养殖。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服务,提高水禽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禽养殖经营模式。

2。改 良 水 禽 品 种,加 大 水 禽 地 方 种 质 资 源的保护。

(1)扶植、发挥育种企业的力量,提高育种企业在水禽产业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利用我国现有的优质种质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特有的品种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国水禽良种繁育体系,发展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我国水禽养殖面积广阔,养殖区域从南到北,覆盖中国25个省市,从事水禽生产的从业人员在不断壮大。必须尽快建立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不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水禽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在水禽品种资源的改良过程中,应加入当地的品种基因,以适应我国南北跨度广、东西海拔差异大等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水禽养殖。

(2)水禽产业化发展中重视民族意识,提高自有水禽品种的养殖份额,大力发展中国的、民族的水禽产业。及时保种,开发适应不同区域气候和生产环境的自有水禽品种。鼓励和扶持自有水禽品种的繁育、推广。特别是肉鸭市场,要尽快找到适应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逐步取代樱桃谷鸭市场,优质的种源费用不应该继续为外商赚走[6-7]。水禽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部门也要积极的配合、尽量使用中国人自己的水禽品种。

3。建立水禽产业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行业自律,重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水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水禽产品深加工是刺激水禽产品消费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水禽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完善建立水禽产品深加工质量控制体系,水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开展行业自律的相关法律等政策的制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通过产业化的全行业的控制,对从原料收购、加工、包装、运输、流通、销售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做到安全养殖,安全生产,安全销售,使得水禽产品 成 为 市 场 竞 争 力 极 强 的 禽 肉 制 品,引 领 市场消费。

4。加强水禽产业化组织的紧密联系,分享产业利润。

水禽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要使行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我国大多数水禽饲养和加工企业无法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因此,加强水禽产业化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定期的行业预报,正确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水禽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养殖效益,使得水禽产业化各环节之间有效的互动起来,共享水禽产业信息资源,服务生产。同时,完善产业利润分配体系,使得参加产业化经营的各利益主体能够分享产业链各环节总增值利润的平均值,通过合理回流下游加工利润,紧密链接各产业单元,形成牢固的产业合作关系。

5。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引导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我国水禽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政府应宏观调控,把握蛋鸭产业发展的宏观方向。应从制度保障、补贴政策、信用体系、环境评估等方面,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产业发展护航。

第一,相关部门宜出台专门针对水禽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扶持计划,因地制宜的探讨适宜水禽产业的养殖补贴与扶持措施。

第二,政府提供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流通及市场流通场所,为产业发展提供顺畅、便利的经营性信息服务,实现有效生产及效用最大化。

第三,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以创新的方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用地问题、融资问题、养殖风险保障问题、养殖补贴问题、产业链调整问题等产业发展的问题,并为这些社会资本的介入提供完整的产权制度、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制度保证。

第四,建立全国性的价格、市场规模预测与决策体系,提前预警、规避突发性的产业波动。

第12篇

关键词 农家书屋 阅读推广 基本文化权益

分类号 G258.2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3.014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y

Huang Dan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rural library as an example, combines the role of coordination and guiding of libra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y,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carry out activities to promote read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y.

Keywords Rural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2008年起在全国推广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文化民生工程。多年来,“农家书屋”工程已被纳入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网络建设之中。同时,此项工作已被列为地方政府文化考核目标之一。由于此项工程建设坚持政府扶持、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多渠道吸纳资金的方针,所以在由集中实施到平稳发展,开展惠民服务的后续时间里,“农家书屋”工程能否继续保持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本地区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协调与指导及经验做法,试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实践这一主题,与图书馆界同仁商榷。

1 建立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丹东市振安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全区共有9个镇街,其中8个镇街位于农村。全区45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于2008年至2010年分三批建成,平均每个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全地区“农家书屋”藏书总量达10万余册,国家共投放文献、设施资金80余万元。如何使这些惠民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是摆在辐射农村的县、区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丹东地区农家书屋工程在经过初始阶段的运行后,业内逐步形成了建立“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共识。丹东市图书馆根据县、区馆位于基层,掌握农村具体情况的实际,于2012年责成东港市(县级市)图书馆、振安区图书馆各自起草一份全市“农家书屋”管理办法。由于振安区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起草的办法涵盖管理机制、人员制度、书屋设施、藏书建设、读者工作五大方面,因严谨周密、科学合理、切合实际、便于推广,被采纳为《丹东市农家书屋管理办法》样本,经修改审定后,以丹东市文广局文件下发实施。

1.1 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考核机制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健康发展的体制保障。我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颁发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想组织实施的原则。”提出“农家书屋建设要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的原则,并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考核之中。”确立了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位。

在领导体系上,我们将“农家书屋作为我市农村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以行政村为服务区域,受村委会领导,同时接受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考核。业务上接受市、县区图书馆辅导。根据区域情况和需要,可采取资源整合的形式为群众提供综合化服务。有条件的农家书屋可办成市、县区图书馆分馆,以提高服务功能。”在管理考核上,“农家书屋纳入农村乡镇村级文化服务体系,纳入乡镇、村两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之中。年终由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对所辖区域的农家书屋进行综合考评打分。”

1.2 确立定编定岗的管理人员

配备敬业守责的管理人员,是确保农家书屋正常有效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的人员保障。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要求“农家书屋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有能力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书屋管理员。结合农村文化公益岗编制名额,应优先为各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配备,以确保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的稳定性,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村级农家书屋“公益岗”的确立,为解决全地区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人员编制问题创造了条件。

1.3 制定规范实用的藏书建设标准

农家书屋作为直接为农民群众开展图书借阅的服务窗口,其藏书建设应参照公共图书馆的规范标准予以实施。我们在制定此项管理办法中,从便于管理、方便农民群众借阅的实际出发,在“图书分类与加工整理”这一业务环节中简化了细分类目,一般类图书分至二级类目,文学类分至三级类目,外国图书分至国别。在“书刊补充”业务环节,规定“农家书屋以国家配备的文献为主要藏书资源。各行政村每年通过采购、接受捐赠等方式自行补充新书不少于100种、300册,征订期刊20种以上、报纸10份以上,并纳入镇街对村级年度文化目标考核中。农家书屋书刊补充要突出地域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普及性。”管理办法中还将制度、馆舍、设施、读者工作等方面的规范标准予以明确。

2012年丹东市文广局在各县(市)、区图书馆针对本地区农家书屋开展业务培训辅导的基础上,专门举办了一次全市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培训班,至此,《丹东市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在全市得以全面推广实施,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 提高农家书屋自身创新能力

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依靠国家外在动力的助推,更要依靠自身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市、区图书馆的积极协调指导下,我区45个农家书屋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在文化惠民的道路上脚步越走越实,路子越走越宽,呈现出综合型、村办型和家庭型三种“农家书屋”类型。

2.1 综合型农家书屋

我区同兴镇龙母村位于镇政府附近,经济条件较好,村里设有图书室、文化室、娱乐活动室及工会之家、农民专业协会培训基地等多功能的服务项目。农家书屋建成后,图书室藏书增至5000余册。文献资源丰富了,体量扩大了,村委会愈加重视文化工作,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于2011年将图书室扩建至300多平方米,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服务厅等。根据国家八部委提出的“农家书屋工程要与各部门、各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和农民教育培训等各项惠农和措施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同步推进,逐步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惠及农民群众”的要求,村里借力而行,市、区图书馆则乘势而上,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经区图书馆与镇文化站和村委会协调,采取资源整合的形式,将面积不足的镇图书馆整合到龙母村,形成村农家书屋、镇图书馆、农民专业协会综合体,藏书增至8000余册,形成一体多元、区分归类的藏书体系,优化了资源配置,强化了服务功能。在人员管理上村委会设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公益岗1人,镇政府设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公益岗1人,实现管理人员2人的编制模式。镇文化站长负责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建设的监督考核工作,镇政府、村委会协调制定综合农家书屋建设经费保障等发展事宜。该农家书屋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到单项业务分管,综合服务共享,进一步提高了农家书屋的综合服务水平。

在发挥镇、村资源整合优势,惠及农民群众的同时,龙母村还在全村6个村民组中分别建立了图书户,统一配置了书架,每户流通书刊300册,实行定期轮换。使服务网络遍布全村,辐射效应明显增强,农民们不出屯堡就能看上自己喜欢的书刊。2012年,在市、区图书馆的调研协调、镇村自愿的基础上,龙母村农家书屋被丹东市图书馆确立为“丹东市图书馆同兴分馆”,成为全市首个市级图书馆分馆,藏书达1万余册,实现藏书联合采购、统一编目、集群管理、刷卡借服务的现代管理服务模式,使资源整合的效应得到了全面升级。丹东市文广局以召开全市农家书屋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将这一经验在全市推广。

2.2 村办型农家书屋

村办型农家书屋在数量上作为全区农家书屋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如下特点。一是资源整合,功能多样。一些村的农家书屋与科普教育基地、各级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流通站进行资源整合,全地区的村办农家书屋除了得到政府的多次图书下拨外,每年还得到各级图书馆流通书刊5000余册,使文献资源得到不断更新。服务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二是集群管理,区域通借。在市、区图书馆的积极协调下,位于城区周边基础条件较好的部分村办农家书屋,已实现了藏书业务集群管理和区域一卡通借阅服务,并在资源共享、服务互补、效益共赢的一体化服务方向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2.3 家庭型农家书屋

全区仅有5个农家书屋设在农户家中,虽然只是少数,但却充满健康发展的活力。鸭绿江街道鸭绿江村村民刘长宏,平时喜爱读书看报,擅长文学创作,热爱公益事业,家里收藏上千册图书,并免费向周围的群众借阅,曾被评为“丹东市十大青年藏书家”。我们结合实际,经与村里协商将农家书屋设在村民刘长宏家,实行个人藏书与农家书屋图书分架管理,并按统一标准进行规范、考核。刘长宏还根据农民渴望学到一门致富技术的心理,身先士卒,从书屋中的农业技术图书中自学了食用菌养殖技术,传授给邻里乡亲,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曾多次举办家庭农业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普咨询服务。2014年刘长宏先后被授予“辽宁省最佳藏书人”、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称号。2015年刘长宏个人出资将原来8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扩建到160平方米,形成藏书、阅览、视听等多功能服务,藏书达1万余册,成为本村村民最可依赖的精神家园。

3 搭建活动平台、推进全民阅读

为了发挥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民文化知识需求、掌握致富实用技术、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的作用,丹东市振安区图书馆在加强书屋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等业务指导的基础上,结合上级的工作部署和本地实际,积极为全区农家书屋搭建活动平台。一是组织以“农家书屋阅读”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多次在全地区举办了“我的书屋我的家”“农家书香惠民生”等征文演讲比赛,许多农民的作品被选送到省、市参赛并获奖。二是农家书屋与新闻媒体共同组织开展“图书互赠交友会”活动,将喜爱读书、藏书、写书的农民组织到农家书屋,进行图书捐赠、互赠,交流读书体会,共启智慧人生,扩大社会影响面。三是利用农家书屋场所和文献资源,邀请相关人士为农民开展专题科普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开展系列读者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区农家书屋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吸引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为社会大众传播先进文化、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技术信息的职能作用,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4 结语

实践证明,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与以下管理与服务措施相关:(1)依靠制度约束,建立分级协作的科学管理和工作考核机制,实现管控科学、上下一体、激励驱动;(2)依靠资源整合,推动农家书屋向复合型、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3)依靠现代管理,采取分级网络扶持,逐步形成区域间图书馆、农家书屋数字化网络一体化服务,实现信息共享;(4)依靠业务协调,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图书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为己任,协调各方,合力共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让浓浓的书香飘溢在新农村这片广袤的沃土之上。

参考文献:

[ 1 ] 刘玉萍.农家书屋管理纳入图书馆体系的设想:以鞍山地区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1(4):15-16.

[ 2 ] 马骅,刘玉萍.大馆带动小屋实现图书流转的探索:以鞍山地区农家书屋并入“一卡通”建设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1):14-17.

[ 3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S].2007.

[ 4 ] 丹东市文广局.丹东市农家书屋管理办法[S].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