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系统维护实习

软件系统维护实习

时间:2022-11-22 20:0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系统维护实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软件系统维护实习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维护

1 引言

纵观社会发展历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进步和发展。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基于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目前我国面临解决维护计算机后台运行程序的问题,以此达到保障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的维护效率、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高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效率,有效指导相关维护人员更好的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工作,提高计算机的维护效率使其能够高效运转。

2 计算机软件系统概述

计算机软件即人们日常所说的计算机系统里负责处理计算任务的程序,主要负责描述处理规则及为了认识系统程序必须的一种文档和数据的总称。计算机缺少内置程序无法正常运行,但文档和数据的存在意义是为了被人们查看,所以计算机缺少文档和数据还可以正常运行。计算机软件作为硬件和用户之间的桥梁,用户必须通过计算机软件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运行效率和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需求,提高计算机的维护效率是必经之路。因此维护人员在设计计算机软件时,需注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之间的高效结合,使计算具备更快的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

2 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出现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大的计算机使用者对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包括计算机管理复杂、电脑操作不当造成的数据消失现象、计算机被病毒入侵暴露个人隐私等。维护人员在对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维护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几项问题。

2.1 维护人员易忽略计算机的应用背景

关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维护是要分清计算机的应用背景的,不同的应用场所对应不同的信息技术活动。例如,应用于机房里面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就要分析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和操作技能有目的地进行计算机的维护工作。计算机软件维护人员的日常维护过程需根据不同的计算机环境以达到实用有效的计算机软件维护工作。

2.2 无法发现有缺陷的代码

据统计,一般计算机软件维护后进行使用时,仍然有少量的缺陷代码存在于计算机。缺陷代码主要包括错误的设计、错误逻辑、错误编码、错误数据、错误文档等。诸多缺陷代码的存在会影响计算机程序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存储功能,维护过程没能清除缺陷代码会对用户使用计算机造成不便。

2.3 未能提升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性能

维护人员对计算机进行系统维护时运用的新性能和新功能没有在原软件的规格里体现出来,部分用户使用维护后的计算机出现缺陷后发现的该问题。因此维护人员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维护时,应该针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或重新设计,方便后期的维护工作。

2.4 维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基于不同水准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对软件系统的不同了解程度,造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的效率无法达到最高,甚至出现实习人员不明所以的好奇心操作,导致软件系统被破坏、软件无法使用、电脑无法开机等恶劣现象。

3 维护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有效方法

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如何更好维护系统软件值得维护人员思考,针对计算机维护方法进行总结,有如下几点。

3.1 及时解决软件操作故障

当维护人员遇到计算机软件操作故障,应停止正在进行的操作进行观察。如有异常维护人员需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在进行维护工作,判断是系统故障、病毒入侵还是正在运行软件出现的故障。通过研究发现,系统的属性决定其发生故障的机率较小,大部分故障都是出自设计应用程序的缺陷和不正当的操作程序造成的。维护人员此时需一次关闭应用程序,防止不同软件程序出现冲突现象。

3.2 设置系统自动更新

维护人员安装系统软件时系统盘的区分不能过大,每个系统盘的文件格式最好采用NTFS格式。如果软件应用程序频繁出现错误的话,维护人员需重新安装程序。针对日常软件系统的运用,系统更新应设置为自动更新,以达到计算机漏洞被自动修复的效果,避免被病毒侵害。

3.3 安装杀毒软件

计算机应安装杀毒软件,防止计算机系统被病毒入侵。杀毒软件不仅能够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计算机的稳定高效工作。既阻止了外来病毒的攻击、防止数据的丢失同时也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3.4 设置系统软件的工具模块化

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工具模块化和技术造作,当计算机某个模块受到损坏时,维护人员容易更快更准确的测出问题模块并纠正计算机运行错误,有效提高计算机程序的运行。选择可维护性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排除难懂的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使计算机具备更好地维护性。

4 提高计算机软件维护效率的措施

4.1 提高软件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维护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过程,通常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例如,维护人员缺乏相关资料从而对别人的开发程序和体系不了解;部分软件的不合理结构导致系统无法修改或修改出现错误。众所周知,软件开发容易,维护较难,设计中会遇见较多问题由此导致系统被重复开发现象。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初级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如何提高计算机的维护效率,对软件设计使用先进技术对软件程序进行模块化和结构化。涉及到程序语言类设计时,需采用维护程序较为优良的设计方法,不断提高软件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提高软件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4.2 探索高效维护方式

为满足维护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要求,维护人员在进行维护时应针对系统恢复软件进行保质保量的开发,以此提升计算机的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运行速度。同时运用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根据其不同的强大功能,利用磁盘空间及复制备份硬盘的工具等方式来确保拷模应用能适用不同的硬盘存储。维护人员亦可针对磁盘内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压缩打包形成数据信息映像化模式,使用磁盘的备份模式达成磁盘分区化的效果,以此来确保迅速恢复不同硬盘分区和系统的过程,减少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4.3 良好的运作系统机器备份系统分区

为避免计算计的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导致的数据丢失损坏现象的发生,维护人员要对计算机运用共享文件和应用服务器等方式来确保计算机的良好运行,同时建立共享目录,对已经备份的映像文件进行有效保护。进行这一系列操作,需达成统一的协议来共享目录,当计算机崩溃时,能够方便展开优化网络访问模式。

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以上环节是在应用客户电脑的精确引导,优化多台电脑,快速恢复操作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的。例如,我们可以直接恢复G盘的相关备份映像文件,客户电脑都可以进行该项操作,当系统恢复结束后,重新启动计算机,通过重置IP地址和用户名,就能够再次对计算机软件系统投入使用了。

第2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Design of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odel

Zhang Peng

(Qingzhou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303 Teaching and Research,Qingzhou2625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reform,we consider the process of work-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attempts.In this paper,"Computer use and maintenance"course,for example,from curriculum design,instructional design context,three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assessment methods for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odel designed to explore.

Keywords:Project-driven;Teaching design;Design of teaching situations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选取。通过对计算机使用与维修工作过程的调研、分析,根据岗位任职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任职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计算机硬件组装和软件安装为主体,兼顾软硬的调试、维护以及系统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由计算机硬件的识别、选购、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计算机软硬件的调试、维护以及系统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内容组成。(二)教学项目设计。“计算机使用与维修”岗位主要涉及四类基本岗位任职行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检测、系统维护。课程突出模块化教学特点,强化计算机使用与维护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构建了“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检测”及“系统维护”四个教学项目,按照“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配置计算机――安装软件――优化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维修计算机”的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1.“硬件组装”项目驱动模式。该模式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主张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项目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2.“故障检测”项目驱动模式。“故障检测”包括硬故障和软故障的检测,硬故障是指计算机硬件出现的问题,软故障是指软件运行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预设故障――分组讨论――尝试修复――纠错重试――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3.“软件安装使用”项目驱动模式。“软件安装使用”包括系统软件安装和应用软件安装使用。“软件安装”行为引导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软件介绍――安装提示――学生安装――个别辅导――总结提高。4.“系统维护”项目驱动模式。“系统维护”就是清除系统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错误,目的是对软件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对原系统做些局部的更新。“系统维护”行为引导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布置任务――分组操作――结果报告――比较分析。这个过程采取任务驱动来展开。(三)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方法论和教学论转化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本课程针对以上所述四大项目,分别划分“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配置计算机――安装软件――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八个教学情境。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任职技能为目标,基于计算机使用与维修的工作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课堂实践教学与任职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融“教、学、练、思”于一体。

(一)理论教学的设计思路。在理论教学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从基本功用、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入手,以有理分析为主线,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过计算机系统相关实物、图片和多媒体动画把计算机硬件结构、工作原理等抽象难懂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广泛开展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加强教学互动;授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课后作业,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作业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理论教学基本设计思路注重贯彻如下4个原则:理论教学体现“必需,实用,先进”的原则;突出先思路再设计的原则;课堂内外结合,突出课外训练的原则;重案例分析,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原则。首先进行用人岗位任职调查,制定岗位需求情况分析材料,然后完成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课程标准,最后完成整体设计。(二)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依据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基于计算机使用与维修的工作过程,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编制好实践指导书,通过从易到难,化繁为简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所要技能。不断增设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除课内完成部分,还设计有课外完成部分,以让学生通过重复练习,增强熟练程度;各部分实践教学有专门的实践辅导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主,辅双教师方式,实践辅导教师还要负责学生课外实践的指导。

重视知识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和任职素养的培养。平时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办公用计算机和计算机中心,体会计算机及其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轮流担任本专业教室的助理管理员,定期组织学生对专业教室计算机与设备进行维护,对出现的故障及时维修实习,培养学生岗位实践技能。

三、考核方式的设计

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制度反映了行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了与单位用人标准和选改制度相结合,考虑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建立以检测职业能力掌握为目标的考核体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制度,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可获得通用的《计算机维修工》(中级)资格证书。

第3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高校; 教学; 问题; 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及其他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复合型学科。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30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许多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较为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于30年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来说,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的管理信息化正在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也正日益突出。笔者依据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咨询及实施实践,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分析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会计电算化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各高校采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品种各样,几乎看不到被广泛采用的统一版本。这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编写与采用方面大家仍未达成共识,从而使该课程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教材。有的教材把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软件开发混为一谈,在教材内容中存在大量的程序代码,几乎将一本会计电算化教材编成一本会计软件开发指南,这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有的教材只单纯参照某个软件的操作使用手册,将使用步骤逐一列示,再配上一些界面的截图,这样的教材充其量也就是软件上都附有的“使用帮助”的一个翻版。绝大多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早已过时,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

鉴于当前情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建设上应尽可能地加强交流,集思广益。会计电算化教材应尽可能涵盖以下基本内容:

(1) 会计电算化概论:主要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源、目标、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2) 商品化会计软件及其应用:论述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概念、国内外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情况及其比较;进行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条件分析,讨论用户应如何优选商品化会计软件;围绕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组织应用,结合一两个商品化会计软件讲述如何安装和初始化、如何试运行、如何“甩账”和正式运行。(3) 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讨论会计电算化硬件系统维护和软件系统维护的概念、内容、特点、方法,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并介绍若干维护工具。

(4) 会计电算化控制和管理:阐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论述会计软件自身管理、会计电算化微观管理(注重对会计电算化制度设计的论述)、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会计电算化成本效益分析;探讨在电算化条件下怎样实施和完成会计分析、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

(5)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原理: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详细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实现技术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组织问题。

(6)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实例:在重点讲解若干功能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之能够触类旁通。

(7) excel与会计分析:重点讲解如何利用excel建立会计管理和分析模型,实现会计数据分析的“自动化”。

(8)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有关问题:在对中外有关会计电算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层次性以及与电算化审计同步发展等问题;分别介绍电算化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会计改革如何适应电算化发展的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创新。

2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一些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课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一门会计管理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相对过于薄弱。要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好相关的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本领,单靠这几门课程是远不够的。考察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议在保留前述3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小型数据库access,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课程。尽可能地保证每学期有一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以此加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认识及操作水平,唯此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此外,在目前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还普遍存在计算机内容与会计内容相脱离,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上与会计专业内容完全分离。由于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会计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技术融会贯通,合二为一,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理解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除会计电算化这一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既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由各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的教师),利用每学期授课的适当时间,给学生补充讲授相应的计算机内容。二是由会计电算化教师增加相应教学内容,但这就必然要求较多的课时,而且也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师一人同时准备多门课程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折中解决办法。

3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各学校会计专业一般都比较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大多建有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并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验普遍没有受到重视,有些学校虽然建有会计电算化的专用实验室,方便了学生上机练习,但在管理上还有待改进完善,实验室还没有发挥其足够的功效,而有些学校更是连个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都还没有。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会计软件不能较好理解与使用的情况很常见,有的同学连一些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更不要提开发、设计、管理和维护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应该包括教学实验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教学实验应围绕教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平时的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毕业实习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拾遗补缺,把毕业实习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又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

在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一是验证式实验教学。即学生按实验教程或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能够有所认识就“过关”了,实验过程也容易进行组织,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这是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在采用的做法。二是模仿式实验教学。即学生按照具有参考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结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部分掌握实验结果及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三是探索式实验教学。即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也不给定实验内容,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的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设计能力有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四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学生可以不受具体教学内容的限制,自行选定所开发的实验项目,独立或合作设计调试和运行实验系统,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修能力和创造能力。

    4会计电算化课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与会计软件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普遍认识是理论性强,变化缓慢,通过授课教师的潜心自学就已足够完成“充电”任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管理学理论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用友软件公司的产品为例,从ucdos下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到windows下的相应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账务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软件系统;从单一的财务系统到集成化的erp系统,仅用了10年时间。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课程,对于一名称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仅计算机方面就需要精通或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发展、更新迅速,面对此种现状,会计电算化教师普遍感觉应接不暇、手足无措,仅凭教师自身潜心攻读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可以定期让教师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比如目前用友软件公司针对高校教师普遍推出的教师资格培训;或是让教师到相对先进的高校进行专业进修,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或是让教师深入电算化水平好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实践技能与时俱进。

5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和培养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便捷实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讲解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电子数据库与cd-ro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可使学生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查询有关会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知识。使用cai,可以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mcai)方式,集电视式的视频接收能力与计算机的交互能力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电算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同时需要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 会计研究,1999(3).

[2] 符刚,蒋远胜,钟秀玲. 浅析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 现代农业科学,2008(3).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朝阳(1982-),男,湖南衡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讲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袁灵(1981-),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经管系,讲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79)。(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文件46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级教改课题“升本后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200925)、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级教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201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53-02

本文旨在为各高等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训条件、考核制度等方面新思路与操作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适应性会计电算化人才。

一、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分析与研究,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考核制度、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调研,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其一,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对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进行革新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强化教学最终目的的同时,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人员。而这项无形资源作为学院教学资源中价值最无法估量的因素,将为升本后学院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其具体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上。

其二,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任课教师加深对本课程的总体认识,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爱好,从而能够为其他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参考范例,有助于升本后笔者所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就是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实现这一目标: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各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仅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原理”、“会计软件应用”2门会计电算化课程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在实际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如何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用友会计软件的操作以及1个星期的电算会计模拟实习。由于开设课程较少,课时又相对有限,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

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整合,增加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实训课时,增加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广泛的Excel应用的教学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现从三方面讨论该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1.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课程的改革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课程应该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常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基本维护、Excel在会计财务审计中的实际应用。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系统。讲述什么是会计电算化,为什么要进行会计电算化,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领域,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开发过程以及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2)会计软件应用。对财务软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讨论用户应如何选择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会计软件如何进行安装、初始化、试运行和正式运行。重点应对1~2门市场上主流的会计软件进行操作练习。

(3)会计电算化维护。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维护知识,另一方面介绍会计软件的基本维护内容,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及财务软件故障。

(4)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开设了“财务管理电算化”这门课程,并且是选修课程,课时数也只有36课时,远远低于其他主干课程。学校、教师及学生都没有对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增加这门课程的课时量,使之成为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而是要使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应用知识,能将Excel应用到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中。

2.对会计电算化实践体系的改进

会计电算化实践体系应该包括教学课程过程中的实训、集中的综合模拟实习和企业实习3部分内容,教学课程过程中的实训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来组织训练。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应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集中的综合模拟实习一般应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结束以后,学生在熟悉和总结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软件来处理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相同的业务资料,并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对比,检查处理结果是否一致。集中性的综合模拟实习能够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系统把握会计以及电算化的知识。企业实习一般应在毕业前夕进行,安排学生进入定点的实习基地,对企业实际运行电算化会计的情况进行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具体流程见图1。

3.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课计划的调整

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计划中,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较少,各课程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本科4年8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会计电算化概论”应开设在第三学期,使学生在理解了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应开设在第四学期,Excel在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非常普遍,应作为1门主干课程开设;“会计软件应用”开设在第五学期,使学生掌握1-2门具体的财务软件,为实际工作打下基础;“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开设在第六学期,使学生在用好财务软件的基础上,还能够对财务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电算会计模拟实习”开设在第七学期,使学生能够对整个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复习和把握。具体见表1。

三、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的再提高

1.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考核一直缺乏规范的考核机制,学生考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致使原本的考试课程变成了考查课程。本应由全校统一组织考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变成了任课教师自行命题、自行阅卷、自行打分。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任课教师自行阅卷的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严重影响了教学。由于各个教学班级是各个任课教师自行考试,往往就会占用正常的教学课时,导致教学课时不足。二是增加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由于电算化类课程都是上机考试,没有统一的考试系统,导致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一台台机器进行阅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很难准确反映教学效果。没有相应的成绩分析系统,也没有相应的纸质试卷,任课老师很难对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各点知识的把握程度。本文建议应设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系统,建立1个会计电算化的考试试题库,能够自动实现抽取试题,试题库中每一次考试抽取的各套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相当;考试完成后自动阅卷,给出每位学生的分数,并能够同时生成成绩分析报告和试卷分析报告。

2.加强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建议应根据上述课程计划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配套教材。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只有“会计电算化概论”课程可以应用自编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其他课程尚无合适教材。因此,应该尽快加强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建设,组织力量编写《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电算会计模拟实习》等教材。

3.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应包括2个方面:其一,扎实的会计知识。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会计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会计知识才能够娴熟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其二,丰富的电算化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特别是大型财务软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技能,熟练掌握常用财务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综上所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师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及时进行学习,教师的知识很容易与实际市场的要求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建议应该拨付专项经费选送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进修,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和教学水平。

(2)与会计软件公司联合培训。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竞争激烈,会计软件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软件,往往会与高校进行联合培训。如用友公司就与国内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联系。高校电算化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积极与会计软件公司加强联系,免费接受会计软件公司提供的培训,提高会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业务能力。

(3)进一步深入与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可以把学校的模拟实习变成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的一个平台,使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会计软件的实施与维护中去,积累一手经验。

(4)定期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习,使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真正了解各种会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使用状况,并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中去。

4.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实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核心来规划课程内容。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会计电算化的实习,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会计模拟实习特别是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方面走在湖南省的前列。但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模拟实习的脱节。由于学院会计模拟实习是分为两部分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习是一批专门的教师,电算化模拟实习又是一批专门的教师,导致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对比。建议应该逐渐模糊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师资的界限,最好由同一批既懂会计又懂电算化的专任教师来指导实习。

(2)增加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课时。学院现行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时间为期1个星期,仅仅运行了总账模块和报表模块。目前在企业中普遍运行的工资模块、成本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模块都没有启用。建议应该增加电算化模拟实习的时间至2个星期,同时启用购销存、工资、固定资产模块,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整个企业的实际业务。

(3)加强财会审一体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在各个单项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建立财务―会计―审计一体化的实验室。使学生通过财会审一体化实习能够对整个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深入的把握。

四、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式的改进包括教学理念、方法和工具的改进。

在教学理念方面,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在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力图使学生既能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就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引导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行进行会计软件的开发,加深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电算化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把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进行对比,发现电算化会计的巨大优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电算化的目的。

在教学工具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工具逐步普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已经深入到各个教学领域。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与计算机技术高度相关的课程,应用新的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文述及,在电算化课程的考试中,可以采用统一的考试系统,由考试系统统一抽取试卷、阅卷、评分,给出分析报告,提高电算化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平时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电算化模拟实习中,可以采取联机协作或者是网络版会计软件,以达到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举芝.《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8,(1):82.

[2]劳淑蕾,李新瑞.对本科会计学专业电算化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7):244-245.

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高职院校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必要性

(一)会计市场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较之以前更为迅速,加之一些新兴行业的出现,致使会计账务处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可以大大满足目前市场需求量。

(二)社会对电算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应围绕着市场需求这一前提而展开,市场的需求决定着高职会计教学的发展方向。当前,社会对会计从业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高职会计教育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列入核心课程范畴,培养出大批的能够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新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为就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会计教学早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与就业相挂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账务处理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在在学期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上岗就业提供资格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学在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二、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其体系构建是否合理已经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人拟从以下四点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原则;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零对接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的原则等。

依据以上开课原则,针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结构的判断与界定,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该开设如下课程:

1.基础技能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基础会计 会计实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电算化教学的先修课程,结合基础会计和会计实务,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环境下的记账、编制报表等相关知识,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

2.核心技能课程:财务软件应用技术 财务成本管理。财务软件应用技术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核心课程,在设置上可以选取相对成熟的软件公司研发的财务管理平台,与会计学和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同时提高财务分析的能力。

3.延展技能课程:财政税收 审计学 计算机系统维护等。延展课程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增加的一些辅课程,主要以自我实践为主,属于选修范畴,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的选择,通过这部分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理论体系。

(二)教材建设

目前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版本不一,其内容和难易程度不尽相同,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成果、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会计电算化教材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有:

1.理论知识:主要论述会计电算化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介绍会计电算化的涵义、目标、任务和意义;

2.实践操作: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和核心,可以以某一研发成熟的财务软件为例(如用友或金蝶),主要介绍财务软件的安装、会计信息的初始化设置、功能模块的分类、各模块的运行程序及系统管理等。此外,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相应的介绍电算化环境下如何实施和完成会计的分析、监督、管理和协调职能;

3.系统维护:重点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的涵义、分类、必要性以及软件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技术;

4.国内外对比: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等方面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与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进行对比和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会计改革如何适应电算化发展,引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创新;

5.提升空间: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研发和实操,根据系统研发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运用所学参与实际案例的设计与编程,使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师资队伍

师资建设是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软件因素,它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应该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其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提高实践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接受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

其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一旦获得证书,将与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相挂钩,这种激励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让教师走出去,到兄弟院校、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考察学习,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将考察成果融入实际工作,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高职院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机会,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学习国外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使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更具国际化特色,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最后,扩大师资力量,将企业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请进来,聘为技能课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增强学生对财务软件的认识,提高对财务软件的运用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高职院校本身师资力量的不足。

(四)实践教学

建立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有效的解决会计教学以理论为主线,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流程相脱节的现状,符合学生进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1.实务技能教学。实务技能教学大体分为验证教学、摸索教学和开放教学。

根据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财务软件操作演示,使学生熟悉操作过程,掌握模块功能,从而验证教材中给定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步骤,获得感性认识,即验证教学;将课程内容和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自行摸索设计账务处理方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探索教学;学生不受教学内容的约束,自选研发项目,独立完成并运行设计方案,发挥创造力和创新力,即开放教学。

2.校内实训。根据实务技能教学的要求,实现实务技能教学的目标,建立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实训室势在必行。

综合实训是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整个财务软件的账务处理、财务管理及分析,通过实践将会计知识融会贯通,体会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3.校外实训。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用至少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会计环境下感受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较校内、校外实训的异同。学生可以针对校内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请教专业的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消除知识盲区,在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同时,熟练职业技能,培养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总结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教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应该承认,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市场需求,因此,通过改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模式,将会计电算化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目的,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凸显高职教育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张玉胜.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2]张洪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3]王海洪.对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育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02).

[4]周晓娟.加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几个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6(02).

[5]王丰存.网络技术在会计信息中的应用[J].河北煤炭,2009(02).

[6]闫书丽.财务管理本科“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0).

第6篇

关键词:关键词:Excel ;VBA ;教学工作量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高校教师的教师的工作量统计工作比较繁重,而且各个高校间对于教师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的方法也层出不穷。部分高校使用手工进行统计,缺点是工作量过大,录入信息不规范、计算容易出错。对此早期笔者曾经使用web 、java、oracle技术开发一个专门的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应用于我院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计,但是运行后发现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每一年学院对于教师教学要求不同,计算方法有所变化导致系统维护代价过大。结合其他院校这方面的工作情况,笔者应用Excel VBA技术开发用于计算工作量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优点在于Excel文件更改更为简单,维护代价小,而另一方面Excel是最为广泛的办公软件,对于大部分没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教学秘书、教师等来说,最为合适。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我院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主要分为授课与非授课工作量:授课工作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指导、课程设计论文指导等等;非授课工作量主要包括指导教学范畴训练、指导教学新手、监考、出卷、编写教学大纲、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新专业申报等等。

   为了便于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审查、核算的工作,在教师工作量申报统计表,按照教师工作量的一个项目对应一个表的原则划分15个工作表,工作表中的栏目对教师工作量的发生时间、地点、参与人数,以及成果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可以更好把握每一个教师的工作量分布情况。

    另外再增加两个工作表分别是教师各项工作量汇总表和基础数据表:教师各项工作量汇总表用来汇总教师的各个项目的工作量并统计总工作量;基础数据表作为对系统的项目中的下拉列表、自动计算人数计算的数据支持。

    3. 系统主要功能以及实现的方法

    3.1自动匹配录入信息。

    在我院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中,主要涉及人数、人数系数的计算,较为复杂和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师工作量统计表中,应避免教师直接输入人数这类容易出错的数据。例如在教师理论课工作量计算表中,教师选择班级,选择课程名,填入实际的周数和周学时数,其他的班级人数、人数系数、合班情况、工作量,系统根据教师的提供的数据,自动计算出工作量。

 

                                                                             图3-1

    例如:在图3-1中,这是教师理论课工作量的工作表,其中部分深颜色的栏目:教师编号、课程代码、课程总学时、班级人数、人数系数、工作量是系统自动生成数据。自动生成的数据主要实现两个功能。

    第一个是检查录入数据的正确性。例如录入教师姓名是系统中存在的,则显示教师编号,否则显示错误。课程代码也是如此。

    第二个是生成统计基础数据。

    如:班级人数、人数系数的计算。

    以上功能主要应用VLOOKUP()函数,下面列出根据班级名称生成班级人数的函数公式:

    =IF(F7<>"",G7,IF(D7<>"",VLOOKUP(D7,Sheet2!$A$2:$B$203,2,FALSE)+IF(E7<>"",VLOOKUP(E7,Sheet2!$A$2:$B$203,2,FALSE),0),IF(E7<>"",VLOOKUP(E7,Sheet2!$A$2:$B$203,2,FALSE),0)))

    3.2 统计教师各项目的工作量

    实现教师15个项目工作量工作表数据汇总到一个工作表,方便统计教师各项工作的分布情况。

    伪代码如下:

    1、定义结构体Gzlei,包括教师姓名、工作量、工作量所在项目编号

Type Gzllei

 name As String

 kss As Single

 index As Integer

End Type

    2、读取“表1”到“表15”各项表的数据

Const str2 As String = "C412:D811"

Const numOfsheet = 15

Dim gzlbg(1000) As Gzllei

Dim myarr1(), myrange As Range

Dim ss As Integer

ss = 0

For i = 1 To numOfsheet 

    Set myrange = Worksheets("表" + CStr(i)).Range(str2)

    myarr1 = myrange

    For j = 0 To 400 - 1

        If myarr1(j + 1, 1) <> "" Then

            gzlbg(ss).name = myarr1(j + 1, 1)

            gzlbg(ss).kss = myarr1(j + 1, 2)

            gzlbg(ss).index = i

            ss = ss + 1

        End If

    Next j

Next i

    3、然后进行排序,最后合并输出教师各项数据到汇总表如图3-2。

 

                                                                    图3-2

    3.3 汇总各教师的工作量数据。

    教学工作量统计的工作流程是由教师各自填报一个工作量统计表文件,再到系汇总审核,最后由教务处对系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审核。

   在过去采用人工进行汇总时,教学秘书需要是将一个一个的教师工作量统计表文件的数据,都复制到一个总教师工作量统计表文件。这个简单、重复的粘贴和复制的汇总工作,往往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教学秘书也是疲于汇总工作量,更谈不上对各个教师工作量的审核。

    系统有必要实现从一个个教师的工作量统计表文件中抽取数据,导入一个工作量统计表文件(一个系所有的教师的工作量数据)的数据复制的功能。将教学秘书从这种简单、重复、繁多并且容易出错的的中间环节解脱出来,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师工作量的审核工作上来。

    本系统的这部分功能采用VBA代码实现。下面介绍汇总“教师工作量统计表”表1的代码,其他表的汇总类同。

    Application.ScreenUpdating = False

    Path1 = "D:教师工作量汇总" '源文件存放的路径,根据实际修改

    f = Dir(p & "*.xls")

    Dim arr(0 To 1000, 0 To 9) As String

    Dim count As Integer

    count = 0

    Do While f <> ""

        MsgBox "" + f

        Workbooks.Open (p & f)

        Worksheets("表1").Activate

        '获取excel文件中表一的数据给二维数组赋值

        For row1 = 7 To 26

        For col1 = 3 To 11

        arr(row1-7 + 20 * count, col1 - 3) = Cells(row1, col1)

        Next col1

        Next row1

        count = count + 1

        ActiveWorkbook.Close

        f = Dir

    Loop

    Windows("系汇总表").Activate

Worksheets("表1").Activate

    For row2 = 0 To 1000

    For col2 = 0 To 9

    Cells(row2 + 7, col2 + 3) = arr(row2, col2)

    Next col2

    Next row2

  

    在以上代码,主要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找出指定目录下所有excel文件。第二步:逐个打开excel文件工作表“表1”,并把“表1”的指定区域的数据全部复制到数组arr;第三步:将arr数组的数据,输出到“系汇总表”中的“表1”中。

    4.系统一些注意的事项

   4.1保护公式

    为防止单元格中创建的公式被误删或更改,可以先选中有公式的单元格,在菜单“格式”中选择“单元格”,选择“保护”中的“锁定”前打勾,然后单击菜单“ 工具”,选择“保护”——“保护工作表”,输入密码。

    4.2 空格引起的错误

    在系统合并同一名教师的工作量,可以以教师编号或者教师姓名为根据字段。一般来说,教师编号具有唯一性,而名字可能有重名。①无论选择哪一个字段,这些数据应该注意空格问题,系统合并同一教师工作量时,如果在根据字段出现空格会引起系统逻辑统计错误,因为系统会当作两个不同的教师。

    为防止这类错误,可以在教师工作量各项统计表中,多增加一栏辅助信息,例如教师编号或姓名:让系统实现根据姓名自动生成教师编号,或者教师编号自动生成教师姓名。

    5. 结语

    Excel是一个强大的办公软件,一些简单计算系统可以使用Excel中的函数和Excel的VBA进行设计,但是区别于一般的软件系统设计。②Excel对于计算特别擅长,集成许多统计的功能,不需要特地去编写复杂的代码,直接应用就可以。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ERP 企业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推动了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经实践表明,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的发展应更加重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对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和改组过程中,ERP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兴起,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管理和资源管理的界限,将企业的物资、信息、资金集为一体,将企业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人员、财务技术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在企业管理中引入ERP系统,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实力和整体运营的效率。

目前,ERP已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加剧了市场对ERP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ERP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应重视的问题,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成为企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以教学、研究、生产、突破、反馈为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最早产生于美国。在产生之初,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应用软件,由于其集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逐渐为全球商业企业接受。目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化管理理念,为企业员工和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的平台。ERP系统集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资源优化的要求,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ERP系统下,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思路

ERP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标是让企业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企业发展的情况,如应收账款、库存、产品销售等,各分公司、下属单位的经理也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库存情况和实际销售情况,从而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避免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对销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关键性指标,提高零碎订单和配送车辆处理的效率。因此,ERP人才培养应由社会人才需求和教育水平的特点来决定。从目前来来看,社会培养的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ERP系统维护人员、ERP信息采集人员、ERP技术人员、ERP业务人员和ERP顾问咨询人员。因此,在ERP人才培养方面,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包括ERP营销人员、采购人员、维护人员、技术开发人员、服务人员、应用实施人员等方面,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来决定ERP人才培养的方向。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建设ERP平台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ERP系统的信息集成程度较高,能够为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投资决策的完善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包括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市场、客户、财会、产销、后勤服务等,还能根据企业规模情况在供应链中延伸,因此,在知识面以及业务熟练度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这就要求ERP管理人才不仅要熟悉企业管理的原理,还要熟悉企业的流程和思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

在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应遵循“四步法”原则,从观念实践到思维创新,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实行校内外联合教育,做好企业资源计划和教学实践,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具体如下:

观念实践。ERP观念实践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市场推广活动、软件运用、课程深入等方法,加深学生对ERP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作用,挖掘优秀的人才,通过ERP系统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仿真课堂。在仿真课堂中,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的方法,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开展课程,讲解ERP系统的实验步骤,再结合具体的企业案例,仿真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环境,让管理人员能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体会不同背景下、不同环境下ERP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实习训练。在知识讲解、仿真课堂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学生可通过ERP软件来处理业务,或者观察企业ERP人员的操作过程,学习操作方法和经验,让学生参与到ERP项目中,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学生进行ERP培训。

创新思维。在ERP人才培养中,创新思维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仿真教学和实习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对ERP人才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的实习报告或者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总结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并提出改善性、指导性建议,通过管理数据和软件效率总结出ERP创新的方式。

(二)课程体系

从目前来看,ERP系统在我国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管是经济单位,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对ERP系统的研究都不够深入。高校管理类课程仅对ERP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各高校对ERP系统的认识标准不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导致ERP课程的内容、课程设置经常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软件设计方面,其变化性更加明显。ERP课程创新的步骤如下:

在观念实践的基础上,以小组实验方法来组织ERP培训课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公司经营管理的情景,结合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设立首席执行官、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件、营销总监等角色,将课堂模拟成流水作业线、车间、厂房等设施,为每个小组发放固定的资金,让学生完成新产品研发、生产、订货、后勤保障、物流、工艺监制等工作。ERP系统运作包括企业资源管理、营销数据统计、融资管理、整体战略等,将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学生来完成。通过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ERP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课程设置中将案例、模拟、实训相结合,以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科的教育大纲为依据,对ERP课程进行分阶段设置。目前,在ERP课程中大都采用了蓝软5000ERP系统,其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案例分析,就海尔公司而言,在课程设置中首先对青岛海尔公司企业管理的情况进行剖析,将海尔公司产品研发、仓储、物流、营销、人力资源、财务、采购、审计、上下游经销商、资本利得、供应链等录入到ERP系统中。

校外培训。在ERP人才培养方面,校外培训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企业经营业务以及经营模式的不同,在ERP管理人才的培养时可借鉴会计人员培养的方法,进行周期性的知识辅导和更新,通过社会专业测评来授予相应的资质。在校外培训中,不仅解决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还能够提高培训的效果,校外培训成为ERP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校外培训思想在蓝软5000ERP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海尔公司业务流程的模拟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之后再组织学生在海尔公司进行实习和考察,将知识内容与案例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外教学的方式能够弥补企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帮助ERP管理人员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课程创新方面,应将学与研、校内外结合起来,分模块、分阶段、有条理地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在设置ERP人才培养创新课程时,应重视社会实践课程,走访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掌握企业的硬件设施、财务信息、人员情况等资料。在人才培养时,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应立即进行处理。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的ERP人才应该是能够挖掘ERP系统潜力和价值的人才。因此,在ERP人才培养时应与管理类课程结合起来,注重审计课程、公司战略、经济法、税法、财务会计和ERP教育之间的联动性。

三、基于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加大投入力度,探索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对ERP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对ERP人才培养的方式、内容进行重新建构。ERP管理人才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其政治觉悟较高、心理素质好、掌握前沿管理学科的程度要高,能够紧紧跟上ERP系统创新的脚步,对现代科学技术也应该有较好的认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资金投入对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认识到ERP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作用,从长远利益着手,审视并推进企业ERP人才培养创新,制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ERP人才培养。

(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ERP系统应用是ERP系统的关键,因此,企业在ERP管理人才培养时,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为企业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重视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关注人才对信息科技、ERP软件运用、管理知识的发挥。因此,在员工参加工作后,应鼓励员工继续学习,以跟上企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同时,对于冗余人员和设备应及时裁撤,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给与奖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寻找第三方ERP培训机构,发挥ERP培训的资源优势化和专业化

由于ERP系统的理论范围较广、集成性较高,企业和高校教育都有很大限制。因此,应寻找第三方ERP培训机构,发挥ERP培训的资源优势化和专业化特点。在理论、实践上力求创新,确定培训方案,明确ERP培训的目的,开展ERP使用评价机制和客户评价机制,对ERP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企业ERP培训中的专业化低、理论化、系统化、各自为政的缺点,满足不同企业对ERP应用的需要。

(四)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

在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在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也应该借鉴ERP系统的管理方法,引入仿真模拟手段,制作教学工具和场景,编制培训手册,为培训工作做好准备。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对ERP系统的漏洞进行分析,找出ERP系统软件中存在的漏洞,使ERP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企业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ERP系统更新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功能模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具有业务处理功能强、资源节约性强、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避免了传统企业管理中过分依赖人员的现象,节省了企业人力成本,还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加大了社会对ERP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应不断创新ERP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毅.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1).

[2]赵玉洲.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8.

[3]姜和忠.基于企业需求的信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进阶式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09,(21).

[4]刘玉军,汤渊."ERP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4).

[5]张国伟,梁焱.浅析ERP系统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J].生产力研究,2010,(4).

[6]唐艳辉.ERP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

[7]曹汇坚.基于ER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12,(19).

[8]吴大峰.关于上好《企业管理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10,(4).

第8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应用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3

1 引言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过渡,国家更加重视对物联网的建设,各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物联网产业链的建设策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里将形成巨大的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发展根本要素的人才培养尤显重要。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数百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申报和试办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因此,如何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我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于1998年提出,即在物体上增加一些射频识别( RFID) 和其它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操纵它们、让它们鲜活起来。

物联网被业内专家称为“下一个万亿级规模产业”。2012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技术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要初步完成产业体系的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要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指出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目前,物联网产业正处在发展及完善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及知识结构的人才,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开发区腹地的高职院校,理应先于社会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3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结合我院依托交通行业的办学特点,通过进行企业调研和行业交流,根据对三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面向的岗位群与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主要面向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物联网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产品销售等相关行业,具备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家居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事城市交通(含地铁和轻轨)物联网应用、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维护与使用、智能交通和设备中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相关软硬件维护、测试、应用开发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参见图1的物联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4 课程体系的创建

课程体系的创建就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岗位模块,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还适当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能力拓展的必要补充。

我院的教学安排是实行的“2.25+0.75”,也就是大三只有前两个半月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后面的20周时间为毕业设计和参加实习的阶段,因此专业的所有课程必须在大三前半个学期全部结束。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框架,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服务南京及江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我院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办学优势,构建服务于交通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2(见下页)。

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并且知识交叉的学科,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验和实训入手,光传授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每一学期都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专业课程都安排将近一半课时的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和实训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重点实训课程必须让学生参加国家或企业的考证,并获得相应证书,方能毕业,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考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工作技能。

5 人才培养规格

5.1 基本素质

*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 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尊重同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具有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开展能力。

* 具有专业的IT职业行为素质并可以从事相关IT类网络基础服务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5.2 专业技能和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建与维护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 具有物联网应用设计开发能力;

* 具有IT类网络基础服务、个人创业与发展综合能力;

* 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维护相关知识;

* 具有IT类基础服务、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相关知识。

5.3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物联网应用工程师、高级局域网管理员、CCNA、CCTT、CNCIW网络安全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局域网管理员为必考,其他几项中必选1项,在考证学期初统一报名根据人数决定科目)。

6 课程体系的评价

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应该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门或学院制定的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根据社会、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课程体系经过学习者、学校和企业的评价者评价,制定可行性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再来实施评价,最后通过提交报告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完整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效果较好。

7 结语

物联网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它能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管理更加高效,生活方式更加智能。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且跨多种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的建设上,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物联网专项课题的研究、紧跟国际和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到物联网企业定岗实习等形式,促进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上的办学能力,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焕玲.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2011,(34).

[2]刘正,袁华,陈强.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8).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经营性质为营利性的所有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数据。

1.2来源

通过上海市卫生监督所委托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系统》、《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应用平台 一户一档系统》等软件系统查询获得。上述系统为上海市卫生监督所内部信息系统,服务数据统计与查询,有专门数据维护与系统维护部门。

1.3方法

上海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2)(下称《办法》),《办法》在梳理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常规中规定的医疗机构违法行为的基础上,针对医疗机构在执业许可、医疗广告、临床工作情况、医院管理、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执行政府命令等各个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梳理出43种违法行为,并按照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设置了1分、2分、4分、6分和12分等五种记分分值。记分涉及面广,除医疗机构外,还包括和医疗机构相关的如传染病、医疗事故、职业卫生、血液、医疗广告等诸多方面。并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常规中没有设置相应处罚条款的违

法行为,纳入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中。在近几年的实施《办法》过程中卫生监督机构发现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的发生与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的关联性非常强。(3)因此,笔者对本市营利性医疗机构3年不良执业行为积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其发展趋势、构成比、发生率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指标进行初步探讨。

2. 结果

2.1趋势分析

2.1.1分值为1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下降趋势

2008-2010年被记1分的医疗机构户次数分别为193、 141、122。户次数下降的具体不良执业行为主要为使用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诊疗活动;使用医学院校实习生或者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以上医学专业学历但尚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独立从事诊疗活动;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医疗机构和业务科室的名称、挂牌不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核准的内容。(见图1)

2.1.2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上升趋势

2008-2010年被记4分的医疗机构户次数分别为88、91、141。户次数上升的具体不良执业行为主要为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未按批准内容医疗广告或者使用过期、被注销、撤销的《医疗广告证明》文号医疗广告。(见图1)

2.1.3分值为2分和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现波动

2.2构成比分析

2.2.1总体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的比率前5位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占26.33%;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占12.98%;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占11.45%;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占8.79%;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占7.87%。(见表1)

2.2.3分值为2分的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分值为2分的不良执业行为中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分值为2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前5位的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占48.60%;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占21.14%;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占14.53%;违反国家和本市有关放射诊疗相关规定和要求,占13.93%;使用未经注册的外籍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占0.80%。(见表3)

2.2.4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中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前5位的依次为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占74.69%;未按批准内容医疗广告或者使用过期、被注销、撤销的《医疗广告证明》文号医疗广告,占18.75%;未经变更登记,医疗机构擅自改变名称、类别、性质、地点或者服务方式,占2.81%;发生三、四级医疗事故,医疗机构负完全责任,占1.88%;医疗机构所属的从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网站违反规定从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占1.25%。(见表4)

2.2.4分值为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分值为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中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分值为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前5位的依次为未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实施医疗新技术、专项技术,占77.94%;使用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资格或者职称的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占14.71%;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借用、冒用其他医疗机构名义从事诊疗活动,占2.94%;将科室或者房屋承包、出租给医疗机构内有关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机构,承包人、承租人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占1.47%;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消毒剂、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或者使用假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或者违禁药品,占1.47%与以雇佣“医托”等不正当方法招徕病人,占1.47%。(见表5)

2.3发生率分析

上海市营利性医疗机构总数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1275家、1299家、1326家。(4、5、6)43种不良执业行为发生率占前5位的各年度分别为:

2008年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发生率为13.96%;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发生率为5.65%;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发生率为4.47%;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发生率为4.39%;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发生率为4%。

2009年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发生率为14.16%;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发生率为6.39%;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发生率为4.93%;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发生率为4.16%;违反国家和本市有关放射诊疗相关规定和要求,发生率为3.54%。

2010年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发生率为9.28%;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发生率为7.77%;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发生率为5.43%;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发生率为4.6%;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发生率为3.85%。

2.4根据趋势、构成不与发生率确定重点监管指标

3年中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上升趋势,经分析造成不良执业行为总户次数上升的具体不良执业行为主要为医疗广告。

不良执业行为积分构成比前5位主要涉及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管理、人员管理、医疗广告管理、诊疗科目管理、其它各类规章制度管理等5大方面,占45.65%。不同记分分值不良执业行为积分构成比中人员管理类占分值为1分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的94.95%,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管理、其它各类规章制度管理、诊疗科目管理占分值为2分的84.27%,医疗广告管理占分值为4分的93.44%,医疗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占分值为6分的92.65%。由此可以看出除医疗广告之外,营利性医疗机构人员管理问题、消毒隔离和医疗废弃物处理、规章制度的落实、诊疗科目管理是其主要问题。

3年发生率均在前5位的主要涉及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管理、医疗广告管理、其它各类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等4大方面,2年发生率在前5位的为诊疗科目管理,1年发生率在前5位的为放射诊疗管理。

综上所述,发生频率高、构成比重大、呈上升趋势的不良执业行为集中于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医疗广告、其它各类规章制度、人员、诊疗科目、放射诊疗、医疗技术等7方面, 12类不良执业行为。因此,将此12类不良执业行为定为针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重点监管指标,其余定位一般监管指标。

3.讨论

3.1 重点指标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现状一致

为了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促进各类医疗机构有序竞争,提高医院为病人服务的有效性。2000年,原国家体改办、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关于城镇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的改革措施。同年7月,卫生部等又下发了《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对两类医疗机构的界定、核定程序作了具体规定。(7)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充,近几年迅速崛起,给缺乏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其中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营利性医院,充分发挥其特长,针对特定疾病和人群,提供高端服务或拾遗补缺,满足了部分医疗需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有不少营利性医院盲目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低层次过度竞争。更有部分营利性医院只注重经济效益,一味追求短期投入回报,医院自律较差,管理不规范,队伍不稳定,急功近利,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损害患者健康权益。(8)从不良积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重点指标与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中存在问题一致。

3.1.1超范围诊疗和夸大宣传

实施分类管理以来,由于医保、税收等配套政策未及时跟上,加之不少营利性医疗机构投资人的盲目性,导致营利性医疗机构难以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在医疗市场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医疗机构是高投入产业,很多投资规模比较大的医院,需要5~8年才可能盈利。(9)但部分“急功近利”的投资人,完全忽视“健康产品”与“普通商品”的差别。为了迅速收回成本,在人员、设备等不到位的情况下,擅自开展诊疗活动与医疗技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鼓吹医疗技能,吸引顾客前来就医,许多患者因此而上当受骗。(10,11)

3.1.2人员流动性大,专业队伍不稳定

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主要由公立医院退休医生、部队减编自主择业人员以及刚毕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组成,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结构。(9)且营利性医疗机构过度依靠经济性薪酬作为员工激励的手段,在这种只关注短期效果,忽略长期效应的激励模式下,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人员流动性大。这一方面导致营利性医疗机构专业队伍不稳定,卫生技术人员跨专业、实习人员及执业助理医师单独执业、执业地点未变更等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人员流失也不利于其学科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1.3重效益,轻管理,医疗制度不健全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且大多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掌权者并不是医疗卫生的业内人士,他们不懂医学知识和规律,只是简单利用管理企业的经验来经营医院。(9)为了迅速收回成本,重效益轻管理,制度规范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与开支,硬件配备不到位,另一方面,从管理人员到医务人员观念有待加强。尤其体现在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处理等传染病管理与病历书写等基本诊疗制度等方面。

3.2重点指标涉及医疗执业各方面

从不良执业行为积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重点指标涉及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病管理、医疗广告管理、放射诊疗管理、医疗技术、规章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当前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管在突出重点指标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对其整体执业状况的兼顾。一方面,要加强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法律法规知晓面,增强依法执业自觉性,落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工作。另一方面,要从基础建设抓起,督促营利性医疗机构完善各项医疗工作制度。

3.3需进一步细化与补充

《办法》作为本市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及提高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作为一项规定得非常细致的制度,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影响十分明显,因此需进一步关注新出台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不良执业行为。

参考文献:

[1]黄伟栋,唐哲,宓铮. 营利性医疗机构诚信危机及卫生监管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8):372.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S].上海:上海市卫生局.2007.

[3]冯琼.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3):277.

[4]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卫生监督状况评估报告[R].2008.

[5]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卫生监督状况评估报告[R].2009.

[6]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卫生监督状况评估报告[R].2010.

[7] 画宝勇, 姚武, 赵飞.某省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存在问题的比较及监管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11):650.

[8]李明发.浅谈营利性医院的监管[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8):88.

[9] 田垄,谭钊安.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