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9 04:5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园林绿化实习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园林专业实结--整理和制作一个小区绿化工程的竣工资料 园林专业实结--整理和制作一个小区绿化工程的竣工资料
三个月的实训时间弹指一挥间就悄无声息的流逝了,就在此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突然意识到日子的匆匆。我想这将会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的青春留下了精彩而难忘的回忆。
三个月前,我怀着对社会、对工作满心憧憬和几分迷惘,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开始了实习的生活。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明白了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
记得刚到公司时,我的第一分任务是整理和制作一个小区绿化工程的竣工资料。这样的任务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是困难重重的。在学校时虽然也学过这方面的内容,但毕竟比较肤浅,没有太多实践经验。凭着自己的执着和耐心,以及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还是如期完成了这芬任务。走上工作岗位,我认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工作中学习。也许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从零的开始,但我相信,不懂多问、多听少发表议论,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平时,我一有时间就上网查阅各种与园林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网易园林、疯狂园林人、园林在线……各大园林网站都留下了我求知的足迹。我还阅读了《园林绿化五大员》、《园林工程景观与设计》、《园林工程计价》等园林书籍,受益匪浅。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园林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更立体、更直观的了解,我意识到园林行业发展的迅猛和行业内竞争的激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
在这三个月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从不迟到早退,心中谨记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争得荣誉的信念。工作中,时刻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团结同事,不断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我深知我们园林的每一个工程是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而都是要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默契的配合才能达到的。有付出就有回报。三个月的实训结束了,真的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所没有学到的东西。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自我学习,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如何克服面对一个人在外的不易。懂得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品尝工作中的艰辛和快乐。
最后,我非常感谢在这段日子里,那些帮助过我,指导过我的人,有了你们的帮助与关心,我才能顺利走完这一段路。实训结束了,但我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会努力的,因为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姓名:XXX
2007年5月18日
关键词:高校;绿化养护管理;问题;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高校绿地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更好地体现校园绿色文化内涵,持续、健康、充分地发挥校园绿地的生态、文化、美化、科普教育等重要功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总结校园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落实切实可行的对策,对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 校园绿化养护存在的不足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尤其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校园建设高速发展,校园绿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现在高校却普遍存在重设计和施工,轻管理和养护的问题,绿化养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形势。目前,高校在绿化养护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1.1 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缺乏科学的衔接
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置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另外,绿化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高校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服务对象是喜好运动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人性化做得不到位,增大了日常维护的难度。
1.2 对绿化养护工作不够重视
“三分种,七分管”已是为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结论。然而在绿化实践中,往往前期设计规划投资多,后期养护管理投资少。在设计、施工上舍得投入资金,在养护管理上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对绿地保护;侵占、破坏绿地现象时有发生。
1.3 校园绿化养护专业性不强
目前高校从事绿化养护管理的大多数是以进城务工或周边的农民为主体,这部分人受教育较少,文化层次不高,绿化养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远远跟不上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发展的需要。但员工养护水平的高低和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绿化养护管理的质量。再加上没有专业养护工具,如浇水车等,诸多因素造成目前高校绿化养护管理专业水平不高。
2 提高校园绿化养护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2.1 做好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的衔接
首先是将绿化管理考虑到学校绿化规划设计之中。学校绿化规划时,以满足学校服务主体为出发点,在绿地分布、设计形式等方面避免人为造成绿化养护困难。遵循植物生长规律,适时调整绿化植物结构,使其适应生存环境,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严格监控苗木质量、土壤改良、施放底肥、苗木栽植等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隐性技术措施的实施。其次是科学地考虑适地适树,尽量发挥植物的多样性。在绿化设计中应该为建设、养护着想,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水文、气候、地理、周边环境等条件情况的前提下,应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植物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
2.2 加大绿化养护费用的投入
首先要做到人、财、物的落实,配备一定的专业工具和技术人员,养护所需的肥、药等材料充足,工具、机械设备到位。管理养护的费用包括保洁、修剪、养护的人工费及肥料、农药、工具材料、机械、水电费、补植费等材料机械费以及灾害性天气抢险发生的费用。其次引进竞争机制,保证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让养护管理像绿化设计施工一样进行社会公开招标,校外绿化企业的介入,不仅为高校带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也引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使高校绿化养护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2.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首先是加强对绿化队伍的培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进行人员培训。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绿化养护水平的基本条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讲授乔、灌、花、草的生长特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护,园林机械的使用与保养,介绍修剪、种植、喷药等技术的要点,保证至少有2个以上、具有较全面的绿化养护管理的业务知识的骨干力量,以利于整体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要“走出去”,加强与绿化示范单位的联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交流等。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派人到绿化示范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段时间。
其次是丰富、更新绿化养护技术。在加强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的同时,增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引入新的绿化养护理念。
另外是加强校园绿化养护规范化建设。在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制定并可以执行的绿化养护定额和质量标准,加强对绿化养护单位的考核,并按相关要求和标准来支付绿化养护费,努力提高管理和养护水平。同时要加强专业技术的指导,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参考文献
1、实习单位介绍
我实习的单位是广东绿色世纪健康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41号广东绿色世纪健康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市一家大型的连锁企业全国有八百多家,国外也有四家分公司。
2、实习岗位介绍
虽然园林绿化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但是如何为广大林农提供最快捷、最实用、最有效、最满意的管理与服务,是事关林农持久保持营林造林积极性,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巩固集体林权改革成果的长久大计,所以进行必要的植物栽植和养护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习内容介绍
2011年3月至今2个多月期间,我在绿色世纪沈阳分公司实习。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六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我的专业是园林技术而我也工作在一家关于园艺专业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其他公司实习的同学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因为是机关单位,每周一到五得去上班,有时候业务繁忙,晚上或得加班,那留给个人支配的时间更少。我们必须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学校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课,自由许多。
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像我就是每天就是坐着对着电脑打打字,或者跟着同事们外出去栽植养护树木,统计树木数量以及观察其生长状况等。显得枯燥乏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父母的收入,而有些人则是大手大脚的花钱。也许工作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而且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我们刚出来工作,工资水平普遍不高,除掉房租餐费和日常的开支,我们常常所剩无几,一不留神可能就入不敷出成为月光一族,但此时我们再也不好意思伸手向父母要,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合理支配我们手中的这笔少的可怜的钱。
踏上社会,我们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由于存在着利益关系,又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同事不会像同学一样对你嘘寒问暖。而有些同事表面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肩膀不断地往上爬,因此刚出校门的我们很多时候无法适应。但是环境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且在离毕业走人仅剩的几个月,更加珍惜与同学之间的相处。
我是学园林技术的,在书本上学过很多专业知识,但从未付诸实践过,但是现在我真正搞园林的时候才体会到难度有多大;不过那才是我的最爱。也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两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的路做准备。
通过此次时间比较短暂的实习,我在林业站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林业站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不管是林业站还是林业局都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改进单位,以下便是我这些日子以来经过不断思考和总结的一些建议。
一、调整管理职能。乡镇林业站的职能和任务是随着林业改革建设的发展形势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长期以来,林业站围绕“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职能都是围绕村委会和村民组来实施的。林改后,集体林权形成多元化、个体化,林业经营走向多样化、市场化,林业站管理的对象更直接、更广泛,工作的内容更细致、更复杂,林农的要求更具体、更严格。因此,乡镇林业站的工作将由过去的单纯组织、管理为主,走向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指导、服务为主之路。乡镇林业站必须要转变观念,面向广大林农,延伸、前移职能,细化、量化责任,使林业站的管理与服务,紧紧围绕集体林家庭承包经营这个核心,围绕林改“四权一责”这个主线,遵从市场规律,依照法律政策,体现以人为本。要重点对村委会和林农签订的《集体林家庭承包经营合同》实施有效监管,对广大林农科学营林进行有力指导,对千家万户林农与市场经济对接,开展有效服务。建立新的管林、护林、营林和发展林业产业新机制。
二、提高队伍素质。林业站职工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乡镇林业发展建设水平和林农耕山务林成效。首要的是要提高林业站长的政治理论素质,法规政策水平,业务管理和协调工作能力。还要通过培训,提高林业站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林业法规政策、专业知识、指导管理能力、新技术、新知识等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林业站工作的指导,将林业站管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尽快充实人员,建立和加强林业站的管理机构。指导协调各乡镇制定林业站工作人员(也包括护林员)的录用、考核和辞退标准,严格执行竞聘录用考核的公正透明制度。尽量选择录用林业专业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我们系的园林或者植保、生物专业就可以),优化林业站队伍结构,强化队伍素质。要定性定量建立实用可行的林业站工作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农民群众参与、社会化监督的林业站考评新机制。
三、增强服务能力。林业站在做好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监管的同时,当前重要的是服务林农、指导林农依法科学有序地经营利用山林。努力提高六个方面的服务能力,一是政策法规宣传服务能力。要将林改和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规程,宣传到户、普及到人,引导林农依法耕山,按规务林;二是技术指导服务能力。要发挥林业站的了解民意、熟悉林情的实践优势,对林农的营造林、发展林地经济的林业生产全过程,包村、包组、包重点户进行指导和技术培训。要深入到农户,听取林农的想法、要求,入山头到地块调查研究、登记造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三是林权管理服务能力。为林农承包的山林确权发证,化解林权纠纷是林业站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主动上手,不推不靠,力求和谐推进林改;四是市场咨询服务能力。林业站要研究和适应林业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指导林农科学利用林地资源,生产市场适销对路产品,提高林地产出效益;五是林地融资服务能力。要积极帮助林农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合理进行林地、林木流转,盘活林地、林木资源,进行林业招商引资,争取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六是合作经营服务能力。林业站要围绕林改后林业规模化经营,林农集约化生产的新课题,引导林农,通过市场手段,在农民群众自愿前提下,组建林农家庭合作林场,设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业产业协会,使林业逐步走上社会化联合发展之路。
四、强化基础建设。一是在机构改革中,各级林业部门要主动协调,确保林业站只能强化不可削弱,稳定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二是要配备高素质林业站长,切实保障林业站规范管理,高效工作;三是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林业站建设纳入计划,分期分批进行规划和建设,争取项目,确定标准,逐步完善。标准林业站要做到“六有”:即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办公场地、有必要办公设备、有交通工具;四是林业站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流程和相关图表;五是要逐步建立资源管理、林改和林权档案、生产经营和林地经济发展计划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至此,我也充分地利用了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前奏,尽管还不知将来是否就当一名园艺师,但我们已经有了当一名林农的经验。也体会到了当一名林农的辛苦。了解了林农的付出,林农的汗水。以后,我会更尊重林农这份光荣的职业。大学生活让我对园林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经过过去两个多月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年轻同志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二、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
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草业科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0-02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1981年获得草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新疆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8年5月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一级学位点。在2012年的草业科学全国学科评比中,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为新疆的草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来为我区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从196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草业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我国的草业事业,但从近5年毕业的草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从客观因素看,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因素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从目前草业毕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草业人才的错位流失。从长远来看,就业率低会直接影响招生的规模,进一步限制专业的发展[1],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草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全班共40人,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来到大学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而这其中许多学生,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学校或教师推荐,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等,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此,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才能“下得去,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但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现已采用导师制度,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展相适应
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朝霞,卢小良,解新明,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
[3]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
[4]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
[5]朱铁霞,高凯,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2012,24(1).
论文摘要:数学是林业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该文分析了林业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状况、心理基本特征及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从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和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动力的时策。
林业职业学校主要担负培养林业职业人才的任务。林业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目标是:(1)义务教育后数学教育的继续;(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3)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基础;(4)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实用技术课打好数学基础。
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具体功能包括:一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二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研究数学学习动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要实现数学教学的“两服务”功能,首先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及其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以便提出动力因素研究的相应对策。
一、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
(一)数学课在职业学校的地位
数学课在林业职业学校是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相比,其地位明显薄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数学教学在林业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明确、不科学。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大纲中要求数学教学“达到相当于普高的水平”,求全、求高、求难;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数学仅仅是一种运算工具。随着林业职业学校加强实习实训,数学教学出现了课时少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的学风普遍较差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笔者对我校三个园林班的135位学生(其中122位男生,13位女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学习的调查。调查显示,80%的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其中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浓、程度较好的有41人,占30.37%;兴趣、程度都一般的有47人,占34.81%;没兴趣、程度差的有47人,占34.82%。这些学生中,在小学阶段就不喜欢数学的占27.5%,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没兴趣的占72.5%。在课堂教学中,说话、打手机、睡觉、看小说等情况时有发生。几乎所有的中职数学教学都存在数学考试成绩差的现状。
(三)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
大多数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对就读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模糊、大概的层面,教师对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缺乏诊断。这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数学知识与专业课所需知识的脱节。
二、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初中刚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第二部分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第三部分是在社会上已工作了几年、想来学校学习两年得到一个稳定工作的,第四部分是在职职工。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乐趣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70%初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30%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而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的学生只有10%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准备继续上林业技术学院,这类学生一般与老师相处得较融洽,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实用型
这部分学生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园林实用技术。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职职工属于这种类型,“既能学好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这对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三)焦虑型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在数学学习中,这部分学生由于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所以常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产生焦虑的情绪。
(四)厌倦型
林业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进校就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这也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
(五)畏惧型
这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屡考屡败”,丧失信心,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六)自卑型
自卑型的学生主要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类学生中,90%以上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质,但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使他们在沮丧、消沉中选择了放弃。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
(七)自闭型
自闭型的学生从外部表现来看与自卑型的学生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为沉默。但是从内部动机来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自闭型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潜在的动力,只是这一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被数学的传统逻辑所束缚,学习缺乏热情和灵性,拘谨保守。他们在学习中大都表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缺乏自学、讨论交流的学习能力。
(八)自满型
自满型的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数学学习上有自满型心态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多。自满型的学生会给人一种心理健康、乐观开朗的错觉,但他们的这种心态却影响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态,对数学学习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林业职校都面临着生源少、生源不足这样一个问题,从而造成了林业职校学生基础差、质量低的先天性不足。从初中教育进入林业职业教育,学生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增多和程度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化学、物理等,这些课程中的理论 大多数为学生体验过、感知过,学生或多或少有点兴趣。而林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如园林专业的“园林测量”、“园林设计基础”、“园林机械”,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基础原理”,食品专业的“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制图”等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面对这样的挑战,职校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慢慢减弱。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是由学生的“我要学”所引发的。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有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林业职校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消极对待学习。就读职校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习氛围,不良的学习氛围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林业职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学习的惰性大、依赖性强。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总是想方设法作弊;实践操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职校后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在林业职校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涨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等先进有效的学习方式无法在他们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实现。
(四)学生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造成学生在行为上不能自律、情绪上不能自控、学习上不能自觉。林业职校学生的不良心态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体验过学习的快乐,上了初中刚开始也很有兴趣,可后来他们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林业职校学生在自我认知中,认为自己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这类学生都与教师存在情感问题,这也成为学习的主要障碍。
(五)学校自身存在一些管理问题
林业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造成职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毕业分配无视或忽视学生在校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合作精神。这些不公平造成了学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学习有什么用”的想法。这给任课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在品德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价、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增强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1.明确中职教育多层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的目标
我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出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即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实施课程改革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设置应围绕社会的需要,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应重组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从2005年起,我校根据职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对基础课的具体要求,对数学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等项目进行改革,优化数学教学内容。笔者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将专业课与数学建模”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我校园林班试用,受到好评。
3.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
我校在教学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例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学科成绩和个性指标,采取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打通课程之间、课堂与社会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在中职学校要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教学阵地,盘活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数学建模课外小组”活动。
数学建模的很多问题需要做社会调查,需要到各大园林公司、花卉市场及周边市、县等园林绿化公司和酒厂、食品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可以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4.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建立和完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改变“以一纸定成绩”的考查手段,用多种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例如增加课堂表现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考勤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等。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淡化期末考核。在考试形式上,视专业不同可灵活采用开卷、闭卷等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视专业不同可减少定义、定理的考查,加大与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5.贯彻“素质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同志提出,将就业的实现从开发岗位转到提高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上。具体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经过培养培训以后,能够具备根据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而自主实施创业、岗位转换的核心职业能力。林业职业学校倡导将“素质就业”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
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结合林业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寻求数学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由、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
2.拓宽原有的知识体系,寻求数学与专业的自然接轨
林业职业学校的课程专业性较强,数学教师应打破数学与专业学科的界限,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数学教材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接轨,关键在于找准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近几年,我们通过数学建模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的交叉点,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利用率,使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互相促进,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辅助数学教学,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引导学生抓住变化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采取“谈话法”、开设“心理学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形式,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了解心理知识。要注重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成就感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修正心理误区,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和发展潜力,理性地评价自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树立“素质就业”的理念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