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据管理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

时间:2022-04-22 02:1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据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据管理制度

第1篇

1地质勘查管理系统概述

地质勘查管理系统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工程。从特点而言,地质勘查项目的业务比较复杂,在实际勘查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区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论证,深入研究其内部的地质构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勘查。因而,地质勘查系统管理又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地质系统的勘查主要为了满足地质勘查人员在开展工作时的应用需求,获得开采的各个阶段的准确信息,同时又要通过地勘项目的设计流程设计本单位的数据系统组织框架,对于专业技术和管理要求都相对较高,而我国在地质勘查信息化领域内的管理和数据组织项目尚处于初步阶段,所以研究勘查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分析地质勘查管理系统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大地质勘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建设,从而确保整个开采过程的完整信息,更好的从事地质开采工作。

2当前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数据组织问题和技术框架问题

就地质勘查项目而言,项目不同其发展成果也有所不同。在地质勘查项目中数据的组织和技术框架对于勘查数据管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常见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地质勘查的数据和管理对于投资和勘探结果都比较缺乏,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对于项目资料的检索方面,地质勘查项目涉及业务、管理等具有复杂性,所需的数据安全具有相对特殊性,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框架予以支持。地质勘查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因此在数据的组织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数据组织问题和技术框架的问题,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信息安全。

2.2地质勘查组件不规范、不标准

地质勘探一般采用MAPGIS进行编制地质方面的图件,但不同单位需要对地质图进行数字化拼接,仍然存在数据系统库不统一的问题。在地质分层数据处理过程中,生产环节与管理环节往往是在不同时期进行的,现有的数据往往缺乏空间分析,只是单纯的对制图方面考虑,因此往往出现只有点线面而缺乏分层概念的分析。当然在地质勘查项目编制的过程中也有出现属性名称与内容或地质要素与形式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数据入库前必须对相应目标组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2.3数据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方面出现漏洞和问题

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地质勘查数据管理人员往往由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到位或在数据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组织,只在形式上或者处于应付工作进行统计,没有真正将管理数据工作落实到实处,使部分数据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因为没有完整系统的地质勘查数据管理制度导致管理系统数据出现与现实的勘探工作脱轨。在数据组织和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必然在数据管理方面没有负责的管理,数据系统管理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建立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专门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支撑。由于数据监测经费或现实的实际因素,数据系统的管理制度层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健全。

3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措施

3.1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海量空间管理相结合

在一般情况下,分布式数据管理一般采用面向服务的方式进行,将数据存储与检索变成数据存储和检索的请求服务,采用“纵向多极化和横向网络化”的组网方案,使以往的数据库在同构数据库中得到有效使用,其之前数据库使用和过程中的缺点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在部门间和节点间采用“松藕合”的连接方式,减少网络环境的过多影响。而海量空间数据管理主要针对地质勘查过程中涉及的大数据而言的,以地理空间的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地质勘查数据进行分组组织,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整合,促进空间和属性的数据得到有效的存储和规范,保证数据管理的有效解决。

3.2统一地质勘查系统符号库

在原有的地质勘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数据的组织与整合,建立图形参数统一标准库,系统整理数字化和矢量化的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属性空间,依据数据图层的划分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图层代码,建立相应的参数设计,对空间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深层次发掘数据信息,注重将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空间分析和地质建模实现数据分层分析,为地质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3.3注重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完善的数据组织管理制度

定期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安排好负责地质监测管理系统落实的项目人和权限,确定实施数据控制标准,保证各项数据正确高效。关注数据目标管理在职责范围内可控,立足于地质勘探整体,注重细分数据项目,并将数据目标的项目进行明确的权衡,确立各个数据组织的权重。使数据管理人员最大限度的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可考虑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调动数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注重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全责于人,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组织管理制度。

4结语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是数据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地质勘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建设,对于地质勘查工作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熟练系统的掌握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技术操作,丰富数据管理人员工作技能,深化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蕾 罗建铭 曹睿 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质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段洪芳.浅谈地勘行业地质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4(04).

[2]杨欣,高寿峰,喻根,刘建敏.地质勘查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05).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

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提,信息时代下,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对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对乡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也需要基于乡镇的实际特点,进行全面构建,为乡镇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使乡镇统计基础建设能够更加科学、规范。文章将基于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关方式,希望能够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等方面问题。

(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由于受到固有观念影响,一些乡镇单位中比较关注乡镇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工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能够直接影响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统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统计工作的过程。

(二)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

乡镇统计工作量相对较大,统计工作人员却相对比较匮乏。很多乡镇单位中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乡镇基层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统计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难以真正展现出统计工作开展的价值,不利于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

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虽然能够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乡镇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实际的工作开展情况却不够理想。虽然乡镇单位中具有明确的统计工作流程制度、统计交接制度以及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等,但是制度却大多流于形式,实际的管理过程不够理想,统计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效果不佳。

二、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对策

信息时代下,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可以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全面展开。

(一)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

信息时代下,统计工作开展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整体乡镇统计工作开展的效果。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乡镇单位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乡镇统计单位需要基于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经费的支持、人员的配备以及基础设备的购置等方式,保证各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为乡镇经济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内容相对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乡镇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方式下,势必会造成工作质量不佳、工作效率难以保证等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专门的统计基础部门,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专业水平。

同时,乡镇单位还需要基于本地的实际统计基础建设需要,科学划分统计人员编制数量,配齐统计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指导,注重统计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全面管理。通过良好的环境构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调动每一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人员的热情度,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效率。

(三)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

严格的统计管理制度能够使各项工作规范性、有序性展开,有助于各项统计基础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也有利于乡镇经济的稳定发展。信息时代下,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统计岗位职责,通过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制度、统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与管理的规范性开展。

同时,乡镇单位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机制等,保证每一位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避免使相关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真正实现统计数据管理的规范性。

三、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单位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要影响。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改善传统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等相关问题,促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乡镇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勋.中国乡镇统计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全国13个地级市、县(区)乡镇统计建设调研报告[J].改革与战略,2011,11(15):90―93

第3篇

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学数据主要包括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产生的数据,以及通过观测监测、考察调查、检验检测等方式取得并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

第三条 政府预算资金支持开展的科学数据采集生产、加工整理、开放共享和管理使用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科学数据相关活动,符合本办法规定情形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科学数据管理遵循分级管理、安全可控、充分利用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开放共享。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科学数据采集生产、使用、管理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不得利用科学数据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二章 职责

第六条 科学数据管理工作实行国家统筹、各部门与各地区分工负责的体制。

第七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全国科学数据的宏观管理与综合协调,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研究制定国家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和标准规范;

(二)协调推动科学数据规范管理、开放共享及评价考核工作;

(三)统筹推进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和发展;

(四)负责国家科学数据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和数据维护。

第八条 国务院相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以下统称主管部门)在科学数据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地区)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科学数据管理政策;

(二)指导所属法人单位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或者授权有关单位做好科学数据定密工作;

(四)统筹规划和建设本部门(本地区)科学数据中心,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五)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本部门(本地区)所属法人单位科学数据工作的评价考核。

第九条 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以下统称法人单位)是科学数据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部门(地方)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本单位科学数据相关管理制度;

(二)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科学数据采集生产、加工整理和长期保存,确保数据质量;

(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科学数据保密和安全管理工作;

(四)建立科学数据管理系统,公布科学数据开放目录并及时更新,积极开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五)负责科学数据管理运行所需软硬件设施等条件、资金和人员保障。

第十条 科学数据中心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由主管部门委托有条件的法人单位建立,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相关领域科学数据的整合汇交工作;

(二)负责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加工整理和分析挖掘;

(三)保障科学数据安全,依法依规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四)加强国内外科学数据方面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采集、汇交与保存

第十一条 法人单位及科学数据生产者要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科学数据采集生产和加工整理,形成便于使用的数据库或数据集。

法人单位应建立科学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第十二条 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数据汇交制度,在国家统一政务网络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开展本部门(本地区)的科学数据汇交工作。

第十三条 政府预算资金资助的各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所形成的科学数据,应由项目牵头单位汇交到相关科学数据中心。接收数据的科学数据中心应出具汇交凭证。

各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门应建立先汇交科学数据、再验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机制;项目/课题验收后产生的科学数据也应进行汇交。

第十四条 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国内外学术论文数据汇交的管理制度。

利用政府预算资金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撰写并在国外学术期刊时需对外提交相应科学数据的,论文作者应在前将科学数据上交至所在单位统一管理。

第十五条 社会资金资助形成的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科学数据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汇交。

鼓励社会资金资助形成的其他科学数据向相关科学数据中心汇交。

第十六条 法人单位应建立科学数据保存制度,配备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和安全等必要设施,保障科学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十七条 法人单位应加强科学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在岗位设置、绩效收入、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

第十八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加强统筹布局,在条件好、资源优势明显的科学数据中心基础上,优化整合形成国家科学数据中心。

第四章 共享与利用

第十九条 政府预算资金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应当按照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科学数据资源目录,有关目录和数据应及时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面向社会和相关部门开放共享,畅通科学数据军民共享渠道。国家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 法人单位要对科学数据进行分级分类,明确科学数据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开放条件、开放对象和审核程序等,按要求公布科学数据开放目录,通过在线下载、离线共享或定制服务等方式向社会开放共享。

第二十一条 法人单位应根据需求,对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形成有价值的科学数据产品,开展增值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市场化增值服务。

第二十二条 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积极推动科学数据出版和传播工作,支持科研人员整理发表产权清晰、准确完整、共享价值高的科学数据。

第二十三条 科学数据使用者应遵守知识产权相关规定,在、专利申请、专著出版等工作中注明所使用和参考引用的科学数据。

第二十四条 对于政府决策、公共安全、国防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公益性科学研究等需要使用科学数据的,法人单位应当无偿提供;确需收费的,应按照规定程序和非营利原则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对于因经营性活动需要使用科学数据的,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有偿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遵从其规定。

第五章 保密与安全

第二十五条 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科学数据,不得对外开放共享;确需对外开放的,要对利用目的、用户资质、保密条件等进行审查,并严格控制知悉范围。

第二十六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科学数据的采集生产、加工整理、管理和使用,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建立健全涉及国家秘密的科学数据管理与使用制度,对制作、审核、登记、拷贝、传输、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科学数据的,法人单位应明确提出利用数据的类别、范围及用途,按照保密管理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批准。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法人单位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与用户签订保密协议。

第二十七条 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加强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定科学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加强数据下载的认证、授权等防护管理,防止数据被恶意使用。

对于需对外公布的科学数据开放目录或需对外提供的科学数据,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安全保密审查制度。

第二十八条 法人单位和科学数据中心应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管理规定,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完善数据管控、属性管理、身份识别、行为追溯、黑名单等管理措施,健全防篡改、防泄露、防攻击、防病毒等安全防护体系。

第二十九条 科学数据中心应建立应急管理和容灾备份机制,按照要求建立应急管理系统,对重要的科学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应建立完善科学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工作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十一条 对于伪造数据、侵犯知识产权、不按规定汇交数据等行为,主管部门可视情节轻重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处分等处理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第4篇

关键词:金财工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影响;电算化;现状;完善

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金财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一)在主要业务工作方面

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工资发放、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这6个“金财工程”的业务子系统密切关系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工作。通过这些系统和网络,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与财政各业务子系统连接为一体,并生财务资料和账务数据。从而从根本上转变了这些业务的处理方式和原来的处理方式。

(二)在人员素质方面

在“金财工程”下,会加大处理数据的难度,同时提高了财务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因为,在“金财工程”下,在使用操作方面,各业务子系统都大相径庭,再加上以网络传输为基础,势必会导致难度的加大和要求的提高。对于系统操作人员来说,在“金财工程”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业务,必须对会计业务了若指掌,对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数据库管理知识熟练应用;对于系统维护人员来说,维护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能力成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在财务会计软件方面

财务管理软件将代替从前的会计核算软件成为财务会计如阿健,为了能够更加便捷的生成财务资料和账务数据,必须建立联系财务管理软件与财政各业务子系统的接口。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状况分析

(一)缺乏浓厚的安全保密意识和合理的岗位分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有待提高的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老龄化严重,缺乏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比于企业单位和企业财会人员的新老更替速度,行政事业单位显然落后,财会人员老龄化情况突出。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掌握状况,年龄加大的财务人员的都比较慢和少,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用人机制。电算化内容依然没有编入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中。

第二、财会人员对财务数据的安全保密不够重视。在许多单位我们看到,许多装有财务软件系统的计算机仍然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没有防火墙,有些会计人员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上网打游戏,极易受病毒侵袭、黑客攻击。

第三、电算化条件下财务人员配备与手工会计条件下没有多大变化。系统维护员由某个系统操作员兼任,有的单位甚至没有系统维护员。系统操作员中业务处理员和审核员往往也一人兼任。

(二)硬件配置较低,不适应网络环境下电算化

大部分单位仍采用单用户体系结构和多用户体系结构,单位财务部门仅有一两台电脑,财务分工都比较困难。

(三)软件配置鱼龙混杂,不能满足会计电处化发展的工作需要

系统软件的购置投入大,很多单位无法一次性配置到位,基本上都使用准正版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售后服务质量较差,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稳定开展。

三、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完善思路

(一)单位领导重视并组织实施,是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政治基础

领导对单位全局决策来源于财务核算的具体数字,而每一个决策信息数据,需要通过做大量的具体工作才形成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原理上讲减少了记帐工作,似乎工作量少了。其实不然,电算化条件下,数据精度要求高,基础工作需要做得很细,衍生了不少的工作,而且会计软件系统的实现除了日常的业务处理外,还经常进行维护,如数据的备份、数据的恢复,乃至系统的二次开发设计等。

(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制度基础

人员分工,机器管理,数据管理,离不开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电算化工作需要的机房管理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有序开展。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

第一、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

第二、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等内部制度。

第三、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

第四、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等。

(三)人员的充实,队伍的壮大,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技术基础

实现会计电算化,按照不相容岗位设置要求,分工细化,需要增加操作人员,充实壮大财务会计队伍。维持原传统财会岗位,不增人增岗,难以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了就能用得上,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

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得以培养,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依照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设计与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等各个职位相适应的培训内容。为了早就一大批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又具有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保证良好的培训机制的建立,培训效果的落实,从而使得财会人员能够熟练地加工和分析财务信息,以适应各方对财务信息的不同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医院;会计;电算化

1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意义

医院会计电算化,是医院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现代医院的必然产物。通过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在医院财务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其明显的作用如下:

①减轻医院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财会工作效率。②财务工作技术含量增加,财会人员整体素质、操作技能提高。③查询方便快捷,信息准确性提高。④扩大了医院财务信息量,增强了财务分析、管理能力。

2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措施

①医院领导和财会人员要转变观念。领导支持、财会人员积极参与,是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保证。首先,医院领导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必然需要,是加强医院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其次,财会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在医院高速发展的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进了医院会计知识结构的更新,由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控制,而不能只固守于记帐、算帐,要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各种信息。

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多层次人才。目前,虽然许多会计人员已接受了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欠缺,既懂得医院会计又熟悉计算机的人员相当少,这势必会影响医院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多层次人才。一是引进院校专业学生,充实医院会计人员队伍,二是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首先,采用脱产教育形式,对在医院主要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进行脱产的、较长时间的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人员。其次,采用短期培训形式,对目前所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短期会计电算化培训,使他们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有关知识,成为系统的操作员。再次,对于会计人员,无论其电算化水平高低,每年都应该接受一定时间的电算化新知识培训,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③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对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方法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这个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如设置会计主管、微机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及内部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和软件修改的手续;岗位责任制度,主要是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职责、任务等。

3完善电算化管理系统

医院电算化管理系统一般由药品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组成。

①药品管理系统。对病区药房药品管理,药品申领、药库领用、其他入库、药库退药、出库处理和盘点管理。接收病区传来的药品医嘱、并进行摆药管理(生成摆药单,支持按日期、科室、发药类型等多种摆药方式),药品费用信息自动传送到住院结算系统,自动扣除住院押金等。提供住院发药、手术发药和医嘱冲减操作。系统由以下操作组成:住院发药操作;药品申领操作;药库领用明细操作;药库领用明细操作;药品盘点操作;高低储药品设定。药品查询系统可使医院的财务部门及管理者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医院的药品销售及库存情况进行掌握,加强药品的管理。②收费管理系统。该系统支持权限设置,按照工作和职权分配系统权限的资源,使整个组织的管理和职务授权更加清晰完整。支持一卡通功能,病人只需持一张磁卡即可完成挂号、划价、收费整个流程操作。支持正规发票打印、收费凭证打印和清单打印功能,各种报表可自定义支持医生开处方,电子处方打印功能医生、科室业绩报表查询、统计、打印,为每月对医生进行业务考核提供准确数据客户显示屏功能,让病人明明白白就医,收费时语音自动报价功能。院长查询统计功能,让医院领导随时随地通过本系统实时掌握医院业务动态,各科室业绩情况。财务查询功能,各种财务报表统计功能,如日报表,月报表,各科室收入报表等,都可以通过本系统自动统计。收费优惠折扣自由设置,满足医院业务操作需要。畅销药品统计功能,系统根据药房发药情况统计最畅销药品,进药购药做到心中有数。

③财务管理系统。它主要依据当前医院的会计制度设立,包括门诊挂号系统、门诊划价收费系统、住院划价收费系统、门诊与住院收费系统、门诊药房系统、住院药房系统、门诊与住院药房系统、药品库房管理系统、院长综合查询系统、参数与数据管理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药品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等等。

总之,通过医院管理思想的转变、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及管理技术的专业化,可以促进医院管理的健康运行,促进医院事业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应用

由于石油钻井工序是石油开采和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其实际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级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钻井项目中,施工队伍较为分散,且人员流动性较强,诸多不利因素会对石油生产企业产生影响,基于此,要积极建立安全维护措施,确保生产管理措施和管理系统的完整性。

1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在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和分析机制,从应用模型出发,建立健全统筹处理和控制措施。在钻井生产中,数据管理维护以及现场工程指导都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相关控制环节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处理。也就是说,完善钻井安全生产管理结构,满足实际需求就能实现便捷化管理和项目维护,对生产现场以及指导机制进行统筹处理和综合性控制。若是石油钻井企业在管理模型中忽略信息化技术的重要价值,无论是信息收集还是数据处理都会存在滞后性,对企业整体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

2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路径

2.1建立健全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在常规化管理机制建立后,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性管控,结合相关应用需求展开深度分析和执行[1]。其中,建立健全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重中之重,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和市场趋势,制定动态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型,不仅要对计算机配置结构进行调研,也要对网络接入以及信息化普及效果展开深度处理。一方面,要对钻井参数采集系统进行整合,对内部数据处理项目、双向通讯项目、自诊断功能以及报警功能等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处理。另一方面,也能对远程数据进行管理和传输,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效果得以有效维护,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升级。目前,钻井参数采集系统主要采取的是防爆型智能总线传感器,能将模块和数据进行传感升级,在传感器输出数字化数据的同时,能保持同一时间进行多项测量数据参数的并行上传。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能对控制室、司钻控制台等的数据管理项目进行统一控制,并且有效绘制的连续曲线。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升级,钻井现场数据管理系统和微软Windows2017运行环境,借助微软的集成软件开发环境,保证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升级整体管理效果。在远程无线系统应用体系中,要借助GPRS无线传输技术以及核心层IP技术,利用传输技术的无线IP连接模型,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分组数据业务,为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处理。在技术结构分析和项目处理框架体系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钻井管理部门借助信息化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集中处理,将其传送至无线终端。由于钻井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不仅仅会涉及到地层结构,也和管柱、设备等参数的安全运行有直接关系,基于此,要积极落实数据分析和整合机制,保证常规化安全生产管理项目能有序开展。

2.2优化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项目技术,就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综合性管控,建构系统化处理机制和运行模型,也为系统化优化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职能钻柱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能实现电能高效输送,并且保证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应用效果的稳定性。在石油钻井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中,该技术能保证电能输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实现电能的稳定传输。智能钻柱相关技术模型能保证电能输送功率的完整性,并且能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借助分布式传感器短节,实习光纤管理,结合耦合元件实现微处理,保证数据信息能及时的传递到地面传感器中,保证整体管理效果和控制机制符合预期,提高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2]。除此之外,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模型中,也要积极拓展技术管理措施和控制机制,确保处理效果符合实际需求,也为整体管理效果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对于石油钻井刹车系统的管理,要结合电磁控制效能需求,对控制结构和应用模型展开深度处理,保证管理模型和应用机制的稳定性,也为项目升级处理机制进行统筹处理[3]。

2.3制定切实有效的信息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石油钻井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仅要提高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实效性,也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生产管理制度,保证全员认可的基础上,能按照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积极落实更加系统化的信息化安全管控模型,实现管理层级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另外,在管理制度中除了要对相关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外,也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将信息化安全生产管理项目和绩效考评结合在一起,真正落实完整的管控措施,为整体生产管理效果的综合性优化奠定坚实基础。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也从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出发,在约束员工工作行为的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模型,为企业发展和控制机制的全面完善提供动力和支撑。只有从根本上维护管理模型的稳定性和实效性,才能为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创设更加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企业也要结合实际需求组织信息化安全生产讲座和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优化其安全认知水平,确保整体管理框架的完整程度。结合项目需求建构整合措施,为综合性管理升级提供动力,也为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的便捷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项目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保证管理框架和管控体系的完整性,并且为管理效果升级和项目优化奠定坚实基础。要从信息化技术出发,解读技术模型和应用效果之间的稳定性,完善技术优势和应用体系融合程度,实现整体控制结构的发展目标,升级安全生产优化系统,实现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文.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4,43(36):35.

[2]张光温.信息化技术在石油钻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商情,2013,33(10):194~195.

[3]徐文,谢海欢,沈克,等.信息化技术在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4(19):4595~4601.

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授权控制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将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然而,在现实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中,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加强其管理,结合我国企、事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管理工作。

一、完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管理制度,严格授权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处理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或减少使用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会计部门必须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用于会计工作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1.规范操作程序,合理运用和维护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必须操作计算机才能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毕业论文如果操作不正确会造成系统内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预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种资源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应制定严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强日常使用管理,防止各种非法人员上机操作,为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内程序和数据的安全。

系统维护管理包括硬件维护与软件维护两部分。硬件维护主要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作检查记录,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由系统维护人员安装和调试。建议在硬件维护工作中,一般故障由本单位电算化维护人员负责,较大的故障应及时与硬件生产或销售商联系解决。系统软件维护主要是检查系统文件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文件是否被非法删除和修改,以保证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种。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已有功能的需要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防错、纠错、提示、预警等功能,预先设置非法对应科目、凭证必有必无科目、计划定额指标等,使企业会计处理的所有步骤都必须经过相应程序的检验,如出现错误不进行纠正,则系统会拒绝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对偏离计划定额的情况,应予以警示,从而防止错误和舞弊的产生,保证数据处理、预算制度的可靠性。

2.严格授权控制,保证资料真实合法

为了防止系统非法介入、篡改或发生舞弊行为,必须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利用财务软件权限控制功能,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的结构和设计相当熟悉,他们有能力也有机会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因此,必须对其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为此,主管会计应熟悉财务软件,严格掌握操作人员的权限确定权,从而达到保证操作权限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建立数据管理制度,严格修改与限制

首先,应加强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管理,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主要工作包括:必须经常进行备份工作,以避免意外和人为错误造成数据的丢失,每日必须对计算机内的会计资料在计算机硬盘中进行备份。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其次,应制定会计电算化系统发生意外事故时会计数据的维护制度,以解决因发生意外事故而使数据混乱或丢失的问题。最后,应制定数据录入管理规定。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会计核算中许多原始凭证资料除手工输入外,还可能来源于供应链系统等其他系统,对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审核,使用具有智能化校验功能的设备,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原始凭证的错误,确保会计凭证的质量,减少审核工作量。

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在财务软件中,硕士论文会计资料输入计算机并经审核记账后,不能修改,如需修改,则需要重新输入一张红字冲销凭证和一张正确凭证,再按据记账。这种处理方式对修正内容、修正理由及相关责任人都留下了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但有些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常常采用反记账与反结账办法修改会计数据。

反记账与反结账就是将已经记账或已经结账的会计数据恢复到记账或结账前的状态,然后对已输入且已保存的记账凭证再作修改、插入和删除操作,并使已输入凭证的凭证号顺序重新排列,这样做,其会计账簿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也无法给审计留下任何线索,故应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或单位严格按照《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填制、登记、更正。财政部门应严格要求软件开发企业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规定,开发高质量的会计软件,严格修改并限制操作权限,严禁反记账与反结账。

三、建立财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严格会计档案管理

财务软件的应用,要求企业对内部职能进行分工,按内部牵制原则合理分工,从而可以在工作中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实行电算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替代,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但同时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一些企业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实行除在计算机系统内签字确认外还要求在打印的会计凭证上盖章确认,这就增强了审核的安全程度。

另外,还应注意任何先进手段都是被人掌握和操纵的,一些传统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在采用新的内部控制手段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而应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对传统的人员内部牵制制度等作相应调整,防止因人员分工不当而发生利用高新技术和电脑舞弊犯罪之类的情况。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医学论文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有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打印出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的保证,是保证系统内数据安全与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的保证。

会计档案管理的具体做法是:(1)对由原始凭证直接录入或手工录入计算机的会计凭证,均应由计算机打印输出,记账凭证上应有录入人员的签名或盖章,稽核人员签名或盖章,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收付款记账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打印输出生成的记账凭证视同手工填制的记账凭证,按《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2)应保留现金、银行存款订本式日记账,手工登记账簿与计算机生成账簿并行;(3)对一般账簿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月、按季或按年打印,发生业务少的账簿可满页打印;(4)总分类账可用“总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替代;(5)对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改其他介质,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留有副本,以便在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时进行恢复,这些介质都应视同会计资料或档案进行保存;(6)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全套文档资料,视同会计档案保管。

总而言之,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这样,必须进一步优化会计电算化管理,同时还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遵纪守法,克勤尽责,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构建合理的运行机制,真正为企、事业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p h bassert”computerised accounts”(third edition)ncc blackwell 1994 england.

第8篇

关键词:商务智能;元数据管理策略;CWM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178-03

Research on Metadata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BI System

YU Qian-cheng

(Computer College,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ata warehouse data quality issues more attention, peopl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at the metadata management. Meta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strategies are needed in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metadata. This article describe metadata Management strategys,include metadata sources, the scope of metadata, metadata classification, metadata users, metadata integration project development methods, meta model and metadata standards, the realization means of metadata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metadata management strategy; business intelligence; CWM

1 引言

以数据仓库为核心的商务智能(BI)技术日益受到业界重视,许多BI系统己经投入使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由于各大开发商采用不同的数据仓库元数据标准和管理策略,使得数据仓库之间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十分困难,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元数据管理和应用的研究。

元数据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因为元数据管理的很多内容需要依靠管理制度、流程、其它辅助工具以及人工参与来完成。元数据管理技术和元数据管理策略都是进行成功的元数据集成所必需要重视的研究内容。

2 元数据概述

2.1 元数据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即关于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性的信息。[1]

商务智能系统中,元数据负责描述数据及其环境。元数据主要的用途是:使用户(最终用户和开发人员)无需详细了解表、列和查询/报表,就可以获取信息。

2.2 元数据的作用

元数据是使数据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帮助数据生产单位有效地管理和维护数据;提供通过网络对数据进行查询检索的方法或途径,以及与数据交换和传输有关的帮助信息;帮助用户了解数据,以便就数据是否满足其需求作出正确判断;提供有关信息,以便用户处理和转换接受外部数据;提供数据生产单位数据存贮、数据分类、数据内容、数据质量、数据交换网络及数据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便于用户查询检索。

元数据还说明数据的上下文关联、数据对用户的意义及数据的目的等。它使每个数据都具有了一定的含义。

元数据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和功能是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一种机器可理解框架。

2.3 元数据的重要性

没有元数据,或没有语义,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数据对象所代表的意义。例如,程序中出现的一个整型值“39”可以代表几乎任何意思。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元数据,数据资源就毫无用处。

元数据既描述数据的结构和位置,也描述数据元素之间的关联。元数据是一种粘结剂,用于把整个企业信息工厂各个构件组合到一起。元数据为组织中的所有信息资源提供了一张导航图。

元数据管理不得当:1)信息将被丢失或处于隐匿状态而难以被用户使用;2)不能对业务进行有效支撑;3)数据集成将十分昂贵;4)终端用户要识别相关的信息将十分困难,最终用户将失去对数据的信任。

2.4 元数据仓储

元数据仓储是存储元数据并控制对其元数据的访问、记录其用法以及从这些元数据中生产新组件的软件系统。元数据的中心控制和存档是元数据仓储的研究范围。

一旦感兴趣的数据确定下来,元数据仓储就可以帮助用户了解从数据集市和EDW获取数据的路径与方法。元数据仓储可以作为元数据交换的中介。

3 商务智能系统中的元数据管理策略

一个元数据管理策略是一个完整定义,其中不仅要定义元数据集成能够做到什么,还要定义在元数据层确保对环境进行成功集成所需要的管理策略、需求以及约束。

想要进行成功的元数据集成,必须建立一个一致且合理的管理策略。由这个管理策略为目标环境中的元数据集成、共享和重用制定目标和需求。[2]

Gartner公司在一份报告中强调,一个合理的元数据管理策略是数据仓库ROI(投资回报)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元数据工具和标准只是更广阔前景的一部分。因此设计元数据管理方案必须结合企业的元数据管理策略。

3.1 元数据的来源

元数据来源广泛, 一般元数据的创建者可以是信息资源的创作者、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和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三类。

3.2 元数据分类

3.2.1 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

元数据一般根据数据的属性分为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

1)技术元数据:根据元数据在系统应用上的作用,又可以将技术元数据再细分为两种类型:

开发(Build-Time Metadata)元数据:这类元数据是在构建数据仓库应用(例如:数据转换的开发)中和数据库设计和构建中创建并使用的。它是大多数控制元数据和使用元数据的源。

控制元数据(Control Metadata):控制元数据也称管理元数据。这类元数据是用于控制和管理数据仓库环境的运作。通常又分成两种:在数据装载进程执行中使用的元数据和在数据仓库环境管理中创建并使用的元数据。前者由数据源的物理数据结构和ETL数据清洗/转换规则组成,后者由数据换算元数据和数据字典对照元数据组成。

技术方面的元数据内容会来源于多个地方:如数据库目录、ETL工具、前端展现工具。例如:映射规则、源与目标数据库、数据清洗规则、版本和信息。

技术元数据示例:数据的技术结构;源系统字段标识;编码/引用表转换;物理和逻辑数据模型;域值;操作型系统的表结构和属性;抽取历史;EDW系统归档;程序名和描述;版本维护清洗规则;用户报表和查询访问模式、频率以及执行时间。

2)业务元数据:使用元数据(Usage Metadata)-这类元数据是数据仓库环境的关键元数据,是用户访问用以了解业务数据途径。通常,被称为“业务元数据(Business Metadata)”。业务元数据的内容来源包括多个地方:用例建模(Case Modeling)工具,控制数据库,数据库目录和ETL工具。另外的业务元数据,例如对象联接关系或数据质量指标,是用元数据库管理工具直接输入的。

3.2.2 结构化元数据和非结构化元数据

组织的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结构化元数据源和非结构化元数据源。

结构化元数据源是机构的决策者已经讨论、存档并达成一致的元数据源。这些来源中的元数据通常保存在工具和文档中。

非结构化元数据源处于标准化模型和工具之外。大部分都没有记载。非结构化元数据源通常是业务相关的,所以是汇集良好业务元数据的关键所在。来自于非结构化元数据源的元数据必须经过归档和形式化,并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得到精确反映。从这一方面来看,非结构化源被转换成了结构化源。

以下重点列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非结构化元数据源:数据责任(data stewardship);决策支持载人和刷新历史;业务规则;业务定义;命名规范;竞争对手产品列表;某些转换和概要。

3.3 使用元数据的用户

BI系统元数据的用户分为三类:BI设计开发人员(包括领域建模人员、数据建模人员、Mapping人员、系统架构师、数据仓库工程师、前台工程师等)、BI系统运维管理人员(包括前端应用管理员和数据管理员)、BI系统业务用户(包括业务分析人员、企业/部门管理者、终端业务用户)。

3.4 元数据集成项目开发方法

元数据管理贯穿于BI系统的全过程,元数据管理的实施方法与BI系统的开发方法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即融合了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基于商用软件包的开发方法COTS和螺旋迭代式开发方法等。

3.5 元模型和元数据标准的选择

不同的迭代过程最终能紧密的整合在一起,是因为采用的是同一个元模型。元模型是指用于存储元数据的对象或关系型物理模型。元模型是描述元数据的抽象语言。

全局元数据仓储和局部元数据仓储具有一致的元模型。无论是业务还是技术元数据的内容,都应该是基于选择的元数据库工具的元模型的,可能是扩展元模型的子集或完整子集。

由于商务业智能系统系统涉及到大量业务系统的集成,因此,如果没有统一的元模型标准支持,实施各子系统元数据的有效集成是很困难的。标准的元数据模型也称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标准实现了两个重要目标:工具间共享元数据、工具间互操作。

近几年,随着元数据联盟MDC 的开放信息模型OIM 和OMG 组织的CWM 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MDC 和OMG 组织的合并,为数据仓库厂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从而为元数据管理铺平了道路。

3.6 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途径

当前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主要可以有三种途径:1.手工管理存放在文档中的元数据,采用文档服务器建立元数据管理系统。这是目前元数据管理技术不成熟现状下很多中小规模BI项目常用的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途径,手工管理元数据的缺点是元数据应用复杂程度高,元数据管理和应用效率低;2. 购买元数据管理工具建立元数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实现成本较高,而且现有的元数据管理工具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元数据的无缝集成;3.自己开发元数据管理系统。由于元数据管理工具开发的技术复杂度很高,所以这种方式的有很大的技术风险和成本风险。

随着元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和CWM规范被工具厂商的广泛接受,元数据管理工具的功能将越来越完善,购买现成的元数据管理工具将成为最佳选择,文档服务器则会为元数据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4 结束语

由于元数据管理的复杂性,元数据管理的很多内容仍然需要依靠管理制度、流程、其它辅助工具以及人工参与来完成。

Gartner公司在一份报告中强调,一个合理的元数据管理策略是数据仓库ROI(投资回报)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元数据工具和标准只是更广阔前景的一部分。因此设计元数据管理方案必须结合企业的元数据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Poole J.公共仓库元模型开发指南[M].彭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美)Marco D.元数据仓储的构建与管理[M].张铭,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Version mon Warehouse Metamodel(CWM) Specification[S],2001.

第9篇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软件通用性差

目前开发的各种会计电算化软件,基本上包括账务、往来账、存货、工资、固定资产、销售、成本、报表等模块,主要功能是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记账和报表处理效率,功能大同小异,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用性较差。

2.系统内部衔接性、数据共享性差

由于多数财会软件都着重开发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对于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功能开发力度小,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能自动转换数据格式,不能实现数据共享,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使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就是典型实例之一。企业建立呼叫中心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从而在销售和服务等方面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而该服务的数据来源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各方面的信息,如产品价格、序列号、维修记录等等。但目前的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信息还不能完全共享,使现有的财务提供的信息单一、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

3.软件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主要功能是核算,并没有实现预想的管理、控制及预测、决策功能。现实情况是一些功能用不上,而需要的功能不具备,没有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会计信息一般以表格形式输出,比较单调,操作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

4.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对外贸易增加,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但我国财务软件还不具备多国语言、多种货币处理能力,而且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有些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还有更深层次的会计文化问题,使我国会计软件不能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

5.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我国会计基础管理存在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完善。实施会计电算化,需要建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6.不能适应信息网络化的要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的信息系统正在由电子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向决策支持系统转化。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而现在单机工作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数据传送时间长,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换不畅,信息使用者查看数据资料不方便等,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真实性。网络会计的应用使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系统面临开放的互联网世界,给财务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挑战。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措施。

1.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内容管理制度,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明确会计电算化主管人员、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维护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企业应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2)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要明确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工作权限;要严格管理操作密码,杜绝未授权人员使用软件;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操作,杜绝非法操作。

3)建立健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要防止对数据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双份备份;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光盘刻录备份。要对计算机定期进行杀毒,制定严格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坚决杜绝外来软盘的使用,一旦发现因使用外来软盘而导致病毒传入,应立即采取严厉手段进行处罚。

4)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工作。

2、建立必要防护措施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安全,除了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以外,还要建立必要的防护措施。

1)在会计软件中增加安全功能。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各层数据处理应层层设防,在软件功能上增加必要的提示功能、检验功能和限制功能,要防止操作失误造成数据破坏,操作人员进入系统要设置口令和密码,以防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系统各模块也要设置相应的口令,并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授权,防止无权人员的操作。在系统中应建立起“操作日志”,记录所有人员对系统所做的操作,包括操作的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操作内容等,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依据“操作日志”所提供的线索,对有关人员进行检查。

2)建立预防病毒和黑客的安全措施。为了防止病毒的侵入,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不能使用盗版或来路不明的软件,对外来的软盘要先进行病毒检测,方可在计算机中使用;在计算机中装入防病毒软件,这样在开机时进行时监控,对硬盘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并杀死病毒;定期备份数据和文件;不打开和阅读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等。

3)对操作密码实行双人控制。将所设密码分两部分:一部分由财会主管人员掌握:另一部由操作人员掌握。只有两者同时兼有密码后,方能进入操作,达到相互监控,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应注意的是,口令或密码只能在相对的时间和范围内有效,从理论上说,“没有破解不了的密码”。因此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防止密码被破解,如设置的口令或密码尽量复杂一点,避免以任何书面形式保存密码,要定期更换密码等。

4)重要数据实行“分布存贮”。会计部门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应该实行“分布存贮”。分布存贮就是对数据文件采取一定的方法,把数据串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数据串,组成新的两个或多个文件,并存在不同的物理存贮设备中,当需要访问数据时再恢复。

3、充分发挥检查监控和交流反馈机制的作用

查错防弊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功能。审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审计过程中直接查出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隐患;二是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得弱点,提出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出和处理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问题。由于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 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加之计算机审计水平的限制。因此预防作用远比直接作用更大。

4、谨慎选择好财务软件

企业在实行电算化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有财政部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

5、加快会计电算化系统得法制化建设

目前虽然已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但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县官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因此制定专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法规非常重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法制建设,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1)建立针对性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行为及其惩处方法。

2)建立电算化系统本身的保护法律,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哪些方面受法律保护(硬件、软件、数据)及受何种保护。

6、增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电脑是人操纵的,增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预防案件发生的首要前提。因此企业应该对职工进行定期的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理论知识的业务培训的同时,注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员工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操作规程,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必要失误。

参考文献

[1]柴秀英《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防范》. 会计之友2007年,第3期

[2]胡兴禹、刘子坤. 《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发展》.2004年8月,第26卷第4期

第10篇

当前,国家不仅加大了金融监管力度,而且深化了经营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银行业的管理效率及自我制约能力。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主要分析了财务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银行经营管理中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的策略。

二、??前时期下银行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财务管理能够使得银行尽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银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主要的经营管理目标是在确保银行经营安全以及资金流动的前提条件下,从而使得银行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受到银行经营管理目标所决定的,因此财务管理目标能够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早日实现。为了能够尽早地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目标,那么就应该强化对银行地财务管理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促使银行的还债以及收抵支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此外,还能够促使银行采取合理地资金筹措方式,更好地满足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强化风险监管、结构优化以及流动式管理等途径,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从而促使银行的经济效益地显著提升。

(二)基于财务管理手段,提高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对于银行而言,其若要正常地运转和经营,那么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在制定财务管理体系的条件下,合理地优化、规范固定资产使用方案,这样才可以在保证银行正常运转的同时,为银行创造出更雄厚的利润,促使银行经济收益水平大大提升。对于银行的经营而言,财务管理的运营不仅能够促使银行更快地发展,而且还可以对银行的资金运转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三、当前时期下构建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大数据时代下,银行应从自身发展特点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促使银行财务人员积极搜索各类财务数据信息,同时设置专门的数据平台对财务数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有效处理,并设计系统完善的财务数据报表,及时发现银行潜在的经营风险,通过有效措施加以处理。银行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数据信息的优势作用,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充分掌握了解银行的经营现状,为银行领导层的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树立正确的质量效益型银行财务管理意识

对于银行的经营而言,最主要的是要确保银行资金的流通,并不断提升银行的经济效益。在具体的工作中.银行的工作人员要以降低银行成本为经营目标,实现银行资产的合理运用,同时,银行要对工作人员的结构进行合理配置,让专业人员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提高银行的工作质量,促进银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最终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银行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银行应加强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加快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程。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银行充分认识到了创新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均加大了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投入力度。大数据时代下,银行应构建基于财务管理的“大司库”体系,对各项金融资源及业务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推动银行向大数据方向快速发展。

(四)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

大数据时代加快了信息更新速率,不仅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持,而且还要求不断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首先,银行应构建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为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及时有效收集、处理及分析财务数据,构建基于财务、业务、战略决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及时有效分享。其次,优化财务数据管理系统。银行应在自身发展实况基础上,构建匹配优化的财务数据管理系统,从而保障财务数据的全面收集、高效处理及分析。此外,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虽然大数据时代为广大民众带来了诸多便捷,但也一定程度上泄露了民众的隐私,所以银行应实时掌控内部网络环境状况,构建安全性高的财务信息网,抵制不法分子与病毒的侵害,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完整。

(五)结合实际,分布运用财务数据

当前,我国真正以大数据为基础资金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甚少,大数据技术还在摸索时期,再加上传统财务管理系统与大数据财务分析系统难以实施有效衔接,因此银行应构建完善的大数据共享体系,要求财务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实时掌握银行运行状况,提高财务核算效率、资本管理水平及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银行财务资源的整体效用,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同时根据银行实际情况,注重银行全局发展,分部运用财务数据。一方面,银行在运行财务管理业务过程中应确立大数据技术的切入点,对大数据进行全面收集,与银行人力资源、财务分析等各项业务活动紧密联系,并以此加强银行与行业、市场的沟通交流力度,提高银行数据信息质量及使用效率。

(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运行体制

银行财务管理制度中主要以垂直管理与双线负责制作为重点部分,为了保证银行财务管理运行体制的健全完善,应充分吸收其他国家银行财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将垂直管理与双线负责制落实到实际中,银行内部所有财务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循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目标,同时由上级主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考评。总而言之,除了精细化管理地区总部的各项工作外,还不得忽视上级主管的指示。通过双线负责制有效保障了财务管理者在银行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其高效履行自身职责,从而推动银行财务管理稳定有效运转。

(七)加强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银行在创新财务管理方法时,应摒弃传统的财务会计方式,加快推动会计管理,应摒弃成本控制方式,加快推动全面成本管理。提高银行所有人员的认识:银行财务部门不仅具有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的职能,还具有成本核算功能,对促进银行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了重要帮助,并实现了银行的预期盈利目标。此外,银行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管理除了能够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外,还贯穿于银行各个经营环节,准确核算银行各经营业务的成本效益,以此强化银行整体经营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管理 制度 ;授权控制

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财会人员从原来繁琐的手工操作转为计算机代劳,以便结余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的精准度、监督力上来,为单位提供准确、快捷的财务信息。财政部规定,会计电算化应用单位应建立设有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计算机 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转回实际工作中,好多单位还存在制度建立完善不到位,管理执行不落实,实际操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怎样改变其不足之处,鉴于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看,我提出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解决办法的粗浅观点如下:

一、规范 计算机 操作与维护制度,严格授权控制。

自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广泛,企事业单位对于计算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依赖愈加强烈,所以,更加要求其信息的准确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

1 .严格操作程序,加强运用和维护

会计电算化运用,财务人员须在 计算机 上 才能进行会计核算,如果操作不当易导致数据丢失,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应制定完善严格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定,设置会计软件的使用权及权限密码保护管理,加强会计数据审核的管理及电脑操作记录的保存管理。为计算机建立一个完善的使用规则,保证计算机数据及程序的安全性,系统维护分为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两项,其中硬件维护主要是指硬件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分析故障成因,及时记录,故障部件修复后,由系统维护人员调试,做到专人维修,如实记录,有据可查。软件维护是指核查系统文件的完整性、安全性、是否有无修改痕迹、删除操作等,具体可分为准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种。准确性维护指发现和修正问题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指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有变化时,适应新变化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对现有功能进行完善修改的软件活动。与此同时,建立加强软件的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提醒问题的功能,做到环环相扣,确保各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安全性。

2 .严格授权控制,确保资料真实合法

系统若被非法进入,容易滋生舞弊违法行为,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有利于杜绝此现象的发生,所以针对不同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规定和记录,严格登录程序,加强密码管理,确保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所以,会计从业人员掌握并熟练计算机操作尤为重要,应提高警惕性,做到操作严谨,不留漏洞,保证信息和资料的真实合法性。

二、设立数据 管理 制度,加强修改与限制

第一,应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维护 管理 ,做到会计数据及软件的秘密安全,严禁对其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所以要及时进行备份复制,以免工作失误错失数据,必要时实行双备份。第二,为防止系统出现意外事故时发生数据丢失,应制定相关应急维护预案制度。第三,建立数据录入管理规定,强化自动纠错功能,加强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计算机审核环节,减少人工审核的工作量。

根据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在财务软件中,会计资料经 计算机 录入及 审核记账后,不能修改,若要修改,必须重新输入一张红字冲销凭证和一张正确凭证,再按据记账。此处理方式对各个环节的修改过程及原因修正内容、乃至相关责任人都保留下记录,如此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却经常采用反记账与反结账办法修改会计数据。

反记账与反结账就是没有重新输入一张红字冲销凭证和一张正确凭证,而是将已经记账或已经结账的会计数据恢复到记账或结账前的状态,然后对已输入且已保存的记账凭证再作修改、插入和删除操作,并使已输入凭证的凭证号顺序重新排列,如此操作的结果,账簿的真实性不能保证,也给审计工作带来麻烦,所以应该要求企业或单位严格按照《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填制、登记、更正。严格修改并限制操作权限,严禁反记账与反结账。

三、构建财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加强会计档案 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 应用,要求企事业单位依照财务人员内部牵制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工,做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此制度做到杜绝工作差错的发生。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使原始的手工录入被计算机内部控制方式代替,使得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非常重要。

此外,会计电算化还应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即使是电算化还是需要人来操作,所以必须要做到,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来管理。同时在采用新的内部控制手段时,应保留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根据 计算机 系统的特点对传统的人员内部牵制制度等作相应调整,避免因人员分工不当导致工作差错的发生。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健全会计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应由 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组成。然后,还要及时定期进行档案备份,做到保管保密工作。企业还需制定相应的破坏档案的应急预案,达到会计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电算化会计的档案 管理 主要是计算机打印出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资料的保证,是系统维护的前提,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的保证。

综上所述, 电算化会计虽然依靠计算机做为替代记账工具,但一系列操作录入、审核等均由人工与计算机结合完成。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所有的因素要求必须进一步优化会计电算化 管理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有待提高,会计人员应恪尽职守、遵纪守法、牢记岗位规范。会计电算化应用力求做到依靠计算机,但不依赖于计算机,充分利用其优势,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越来越趋于完善,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把好关,看好门。

参考文献

[1]P H Bassert”Computerised Accounts”(third edition)NCC Blackwell 1994 England .

[2] 吴泌红.会计电算化 [M]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 .

第12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计量管理;对策

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在能源问题上“开源节流”已是刻不容缓的选择。为了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对能源的各方面数据进行精准的统计就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能源计量工作因此应运而生,但是作为新兴的事物,在管理过程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为此,问题立足现状,提出几点完善建议。

1 重视在能源管理工作中能源计量标准化的实施

只有将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实现好,才能最终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能源计量管理是目前大多数单位采取的方法,顾名思义,这种管理是以科学的计量方法为基础,并辅以其他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计量工具进行维修和检测、对能源计量装置的合理设置以及保证所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合格产品,以免在检测过程中出现误差。采用能源计量器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使最终的数据达到国家标准,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各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节能事业的发展,对单位本身也有百利而无一害。

为了确保在能源计量工作中有能够量化的标准,将计量工作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项工作室实现科学管理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它能为能源计量管理、检测提供技术依据。200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GB17167-2006,通过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检查,已使大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设立了能源计量管理职能部门,完善了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即涵盖以下内容:岗位职责、部门责任分工、人员培训、能耗定额管理、奖惩制度等考核机制。通过标准和机制的建立,企业树立了以加强节约型企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

2 建立新型管理模式――重视发挥计量数据在管理中的地位

首先,单位领导要对计量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领导重视,并针对计量考核事宜制定相关制度,有利于最大程度的调动下属单位开展节能工作的积极性。某单位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计量管理工作, 把计量的完善与管理作为公司的基本建设工作之一, 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公司计量管理建设的完善提供了保证。

明确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公司明确了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模式, 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 建立了各项节能管理制度, 包括能耗指标下达、分解、落实制度, 能耗指标考核奖惩制度,能耗指标承包制度等; 做到了用能有指标, 指标有考核, 考核有奖惩, 奖惩必兑现, 所有指标考核均落实到一线班组。

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体系及机构,公司建立了两级能源计量领导小组,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主管, 各分厂分管; 三级能源计量管理机构,公司技术质量部、分厂和分厂科室,为能源计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节能减排工作中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的相关策略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含盖内容较多,必须坚持全员、全面、全方位的“三全”方针来开展能源计量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有四个:一是建立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二是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三是明确企业领导的职责;四是打造过硬的能源计量队伍。五是引进和应用新型节能技术。

3.1 能源计量组织机构建设

合理设置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是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关键。企业的规模各有大小,集中度各不相同,管理层级也迥然有异。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合理构建能源计量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应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领导,从企业最高管理层级开始,垂直向下依序层层设置。

3.2 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立

根据企业历年生产、经营数据和管理经验,重点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五个方面的制度。机构职责及各级岗位人员责任制度,计量器具的选型、采购、入库、流转、报废等管理制度,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处理、使用、保管及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

3.3 能源计量人才队伍建设

能源计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化计量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工业企业一般都是当地能耗大户,来自地方政府的能耗指标压力必须落实到企业内部精细化节能措施上来,因此,必须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型的计量仪表逐步替代能耗高、准确度低的传统仪器仪表,这对企业原有的知识技能不高的计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企业应通过大规模、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能源计量人才队伍。

3.4 新型节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工业企业的经营周期、设计建设水平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老企业建厂年代一般没有采用新型节能技术,而这类企业却占现有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较高。因此,笔者认为,引进和应用新技术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可以说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普遍课题。资源量的日益紧缺枯竭,客观上造成了进厂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这对工业企业的桃战日益突显,尽可能以高效和可持续的技术措施来实现减少能源消耗成了当务之急,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新的节能先进技术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节能潜力,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能源计量数据信息化,有据可查信息技术是企业实现能源最佳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目前,能源计量的网络化管理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它不仅为生产管理提供量化的、及时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依据能源计量数据能够制定企业管理方向、发展方向、技术改造方案以及核算考核机制。可见,加强能源计量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使数据准确可靠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用能单位应按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对本单位各类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传输等。能源计量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确保各类信息采集及时准确。对能源计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检测数据信息化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及时发现工艺缺陷、管理漏洞,挖掘节能潜力,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提高,切实把数据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有明确的机构和人员职责,建立多层级能源网;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并及时修订完善,把能源管理纳入企业标准化范畴;建立完善企业能源消耗定额和相应的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崔艳.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适应改革发展形势[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1):82-82,125.

[2]王民学,王兴东,蔻春玲,等.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J].中国计量,2011(10):36-38.

[3]袁志明.加强计量管理促进节能减排打造生态唐钢[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