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时间:2023-01-08 23:39:51

文言文教学

第1篇

究其原因,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上轻“言”重“文”,简略地讲一下字词,然后讨论分析,结果偏离了课标的要求。

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重在“文言”。所谓“文言”就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课标的目标看,“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换句话说,目的是读懂文章的内容,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那么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础的东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课堂就应重视基础教学,牢牢抓住基础教学。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词句教学为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读懂文章内容”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文”、“言”并重,特别要加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一.重视文言实词教学

文言实词中,首先要重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教学中要将出现的同一词的不同义项进行如教学《鸿门宴》可以整理出“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义项为“交情”,“故遣将守关者”中为“所以”;“幸”:“妇女无所幸”中解释为“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故幸来告良”中解释为“幸亏”;“辞”:“卮酒安足辞”中解释为“推辞”,“未辞也”中解释为“告辞”,“大礼不辞小让”中解释为“计较”等。也可以将不同篇目中的相同义项联系起来加深对特殊词的理解,如,“军”:驻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文言实词中还要抓通假字。通假字是阅读文言文的又一大障碍,通假字的教学要注意归纳一般出现的两种形式,一是形近字通假,一是同音字通假(有些音韵发生了变化)。通假字的教学不必花大力气去教,主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归纳,让学生体会。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归纳出同音通假,如“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无能为也已”的“已”通“矣”等;形近字通假,如“秦伯说”的“说”通“悦”。二是对常见的通假字有意识强调,如“反”通“返”(“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见”通“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内”通“纳”(“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等。三是教会学生结合句意看,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一个词用本身的意思解不通,考虑通同音字或形近字,如“曲终收拨当心画”中 的“画”,可结合下句的“四弦一声如裂帛”来理解,“画”应是“划”。

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下车”的今义是“从车上下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官吏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张衡转》)。在一次测试中让学生翻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学生翻译把“彦光下车”成“梁彦光从马车上下来”,如果我们能从基本的字句文化知识教学,让学生知道“下车”是指官员到任,那么就不会出现此类失误。古今异义,有词义扩大的,如“中国”,古义是“中原地区”,今义是“全中国”,“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义是睡觉(包括各种睡姿),今义的“睡觉”在古汉语中用“寐”或“寝”(古汉语中的“睡觉”读shuìjué);有词义缩小的,如“丈夫”,“丈夫二十不取”中的义项为“男子”,今义为“夫妻中的男方”,“臭”古义为气味,今义指不好难闻的气味;有词义转移的,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原来指鼻涕的“泗”淘汰了,“泪”代替了“涕”的义项;有感情色彩变化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为“地位低而见识少”,今义指“言语、行为恶劣”,“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古义之“鸟兽的爪和牙”,今义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贬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具体句意,认真辨析,讲解清楚,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实词知识,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视文言虚词教学

文言文教学中还要重视文言虚词的教学。熟语说:之乎者也于焉哉,以其乃若则秀才。我们今天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就没有理由来放松这些虚词,《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除前面提到的11个,还有“而且何因所为与”。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析。如“而”,在“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中通“尔”,作代词,你的;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表假设关系;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再如“为”,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是动词“作为”,在“人方为刀俎”中是动词“是”;在“臣请为王言乐”中是介词,“给、替”。

教学虚词时,一要注意词性的变化,词性不同,词义和用法也就有相应的变化,要根据上下文意和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后一个是连词“并且”。二要注意同一词性的不同义项。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是“凭借”,后一个是“因为”。

虚词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把握词义词性的方法:一要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二要从语法结构入手。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固定。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名词后的某某者的“者”表定语后置,“者”“也”连用表判断。

三.重视句子梳理

梳理句子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梳理句式。依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词类活用。判断句分不用判断词的,如“青,取之于蓝”,“武,字子卿”;用“者……也”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有句末单用“也”的,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有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的,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否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的,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被动句在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句子让学生识记几种基本句型,再就是结合现代汉语知识,从句子的主语、谓语动词及相关虚词来把握。二是梳理古今异义,如“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中的“政治”是两个词,教学中一定要梳理出来。三是梳理词类活用。如果一个词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按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所以,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词类活用现象,掌握其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基本意义。一般来说,当一个词按本身解不通时,意义上无联系的是通假字,意义上有关的是词类活用。

四.重视信息筛选

筛选信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文章内容的综合概括,二是思想情感的把握,三是高考复习中的误点判断。

文言文的常规教学,应以概括内容为主线,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改变课堂枯燥的古汉语教学弊端。以探讨文章内容主线,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教学中要给定目标,要求学生筛选出人物、事件、感情、道理等信息,并提炼、表达出来。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新课标又要求“体会民族精神”,那么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就不容忽视。教学中主要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并能正确评论。这样也就收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要潜移默化,忌过于直白的说教。

在高考复习中,一要重视信息筛选,二要重视误点判断。误点判断要找准信息点,防止张冠李戴、已然未然相混等。

第2篇

文言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陶冶学生情操,传承民族文化。笔者发现,现在许多教师忘却了这一任务,他们正热心于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正醉心于“自学”的教学理念。试想,文言文是能自学的了得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各种新鲜玩意层出不穷,学生哪有兴趣刻苦自学文言文?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现在的学生太陌生了,甚至无法想象。这就要靠教师,所以,文言文教学要靠教师,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教师讲透了,学生才能理解,教师讲精彩了,学生才能受感染,教师温文尔雅,学生才能谦谦君子,才有文化传承。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本质是:讲解与诵读并重,先有讲,再有学。

二、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一)讲词句%以教师“逐句讲解”为主,学生“自讲”为辅。这一时期,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会学生识别常见的词法,如使动、意动等,句法,如判断句、被动句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二)讲语段%在学生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可以讲解语段了,要遵循以下步骤:①读,即将所讲的片断读一遍,目的在于订正读音,也使同学们再熟悉一下语段;②质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③译,将语段翻译一遍,尽量直译;④引导学生概括语段内容。

三、熟读成诵,理解记忆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诵。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我们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诵读,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是要想办法的。不可死讲!熟读成诵与理解记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其一,现代化教学文言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强调了“熟读”,而忽视了“理解’,而理解光靠学生自己是不行的,教师必须要讲,并且讲透。

四、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1.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如,温故知新、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2.也可以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3.更重要的是,把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去找传统文化的基因,引导并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汉字书写大赛”“书法展览”“诗歌朗诵”等等。

五、鼓励质疑,耐心解答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六、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3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往往在文言文教学上花时较多,但收获甚微。学生也是害怕文言文甚至传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感悟,要想学生学好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正确与否,直接体现对文言文语感的把握。学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首先要以不读破句为准,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划分朗读停顿的方法。

二、重视积累

“树木的枝繁叶茂,在于它的根深蒂固”,同样学好文言文,基础一定要扎实。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结合字典及课文下面的注释先把课文翻译一遍。自己认为翻译得不通顺的句子在课本上做记号,以便在课堂上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融会贯通。

当然课后的巩固是后续的重点工作,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不久,那些生疏的文言字词的用法在脑海中风过无痕,消失得一点印迹也没有。基于这一点,在早自习时,朗读课文之后,我要求同学连同课后的注释也读并引导学生整理一词多义、同义词等,有意识地识记文言字词,一些常用文言字词的用法,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善于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忙碌起来,都有事做,让每节课都是有效课堂。文言文教学中的引导尤其重要,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上《塞翁失马》这篇文章时,关于“父”的读音问题,在备课时,我就预感到学生对“其父”这个词中的“父”可能理解上会存在问题。怎么解决呢?以灌输的方式来讲解,效果不会很好,可能用引导的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那次授课是一节公开课,当翻译到“人皆吊之,其父曰”时候,学生都认为“其父”应翻译为“他的父亲”,“父”读“fù”,讲到这我不动声色,没有指出学生的e误,一直等到全文翻译完了以后,我请同学找出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的文言字词,同学们找到了“父”字,我引导说,文章的标题“塞翁”应怎样理解,学生认为是边塞上的老人。“那么‘其父’是指什么呢?”我问,学生这下对心中的那个答案有些疑惑,只有个别人还在小声回答“他的父亲”,我继续问:“他的父亲是塞翁的父亲?那么文章结尾说‘父子相保’既然写到祖孙三人,为何不称‘祖孙三人相保’?”,学生面面相觑,我顺势引导说,这样看来,前面的“其父”翻译为“他的父亲”还恰当吗?“其”可以翻译成什么?”“那个”有同学说道。学生豁然开朗立刻有同学说:“老师‘其父’,读‘其父(fǔ)’应翻译为‘那个老人’更恰当......”

我想不必多说,不用强调,学生一定会记住那次结合全文理解的文言字词的经历。在今后的文言翻译中,遇到这样的一词多义的现象,就会结合上下文来揣摩它的含义了。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就像绣花,得慢工出细活,只有工作做得细致了,扎实了基础,培养好语感,多加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第4篇

摘 要:语文教学读写听说训练的核心是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必须遵循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原则与方向。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本文就文学语言与语文教学的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文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教育刍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16-01

语文教学读写听说训练的核心是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必须遵循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原则与方向。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众所周知,现行语文教本所选入的现代文学作品教材,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说,就整体上来看是定论的文质兼美的、风格各异并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名篇佳著,其语言是规范的,是语言教育的典范。

譬如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其语言准确、精炼、凝重、形象、犀利、幽默。描写语言细腻生动,论辩语言锋利泼辣。如《阿Q正传》、《药》、《祝福》、《拿来主义》等。郭沫若作品的语言热情奔放,气势磅礴,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显示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如《天上的市街》、《屈原》(节选)等。茅盾作品,其语言讲究炼词炼句,冷峻中有炽热,刚健中有柔美,朴实与华美,和谐统一。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叶圣陶作品的语言质朴、洗炼、淡雅、纯正,用词造句,字斟句酌,朴实无华中反映了作者对语言工稳生动的刻意追求。如《古代英雄石像》、《苏州园林》、《夜》等。选入教材的朱自清的作品,其语言亲切、质朴、隽秀,丰富深厚的感情,善于用朴实的语言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其独具一格,新颖生动的修辞手法,更添其文学语言的魅力。如脍炙人口的《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作品,其文学语言的特色更以生动流畅,浓郁的地方色彩北京韵味著称,但又难免使用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方言±语。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龙须沟》(选场)、《茶馆》(节选)等。被人们誉为现代诗坛王子的艾青的诗歌语言则以典雅、优美、热烈、凄婉、酣畅著称。如《黎明的通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选入语文课本的尚有其它许多现代作家的名篇佳著。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作家的名篇佳著的文学语言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不同的语言风格又与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形成完美的统一体。作家语言艺术的风格,是多姿多彩的,千差万别的,因而才有琳琅满目、光怪陆离的艺术画廊,才有栩栩如生的艺术众生相,才有给人以艺术享受,给人以生活哲理和启迪的艺术典型流传于世间,照耀于文学史册。尽管如此,这些名篇佳著,就文学而言,又有其共性。从语音方面讲,这些名篇佳著非常重视用字用词的读音,无论鲁迅、郭沫若的作品或茅盾、叶圣陶的作品或夏衍、老舍的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选用字词时,尽量避免方言中难以念读的字词。为了塑造典型形象的需要,用个别方言字词,也是极为慎重的。如鲁迅《故乡》中的“猹”这个字词的使用便是一例(见《鲁迅书信集》上卷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再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以及夏衍的《包身工》等对方言字词的使用也都是极为慎重的。

另外,这些作品中出现的难以认读的字词的读音,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词海》、《汉语大字典》或别的常用工具书里都是易于查找到的。这是符合语言规范原则的。这些名篇佳著中的大量使用的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或生动活泼,或凝重简洁,或古朴典雅,但一般都明白易懂,某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境,大都可以领悟其含义。这些文学语言的词语,从广义而言是置方语系的,但并未排除对非北方语系极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的选用。至于古语的复合,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由于现代文学大师们坚实的古汉语修养,外国语修养,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长期的创作实践,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词语搭配得心应手,不断创新。但总是恪守语言约定俗成的习性原则和语法规范的理性原则。这都体现了现代文学大师们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的个性中的共性。这些词法句法方面的范例,高水平的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都是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规范化教育和训练的形象生动的教材,语言教育赖以进行的依托和基础。

不仅如此,这些典范著作,就语言层次和对口语的提炼加工升华来说,句和句之间,句群和句群之间,语段和语段之间,注意严谨的逻辑顺序。根据一定的语境,注意简洁但又连贯。注意提炼口语,除去口语中复杂的成分,使之具有书面语凝炼的特点,保持生动活泼的口语的生命力。这些名篇佳著,在语言艺术上既有其共同的可供学习借鉴的特点,不同的作家又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这便使语文教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使学生可以根据各具特色的文学语言的典范教材,理解、鉴赏、受到感染,量到熏陶,接受语言训练,掌握规范化的现代汉语。

现代文学大师们,他们许多人既是作家又是学者,搞创作又搞翻译,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他们把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统一起来,再加之他们严肃的创作态度,在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在一定时期,文学创作是高产的,同时是优质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留下了光照史册的宏篇巨作,为我们语文教学语言教育,提供了教学的基础和学习的典范。老一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中国现代文学,为现代汉语规范化,写了光辉的篇章。为语文教学语言教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教学基础和典范,为语文教学语言教育作出了时代的贡献。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教育要增强语文规范意识,强化语言规范化训练。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精选范文编订的语文教本,一纲一本或者一纲多本,是语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依托和基础。语文教学语言训练,要竭力摆脱为应付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实行各种“题海战术”,淡化语文教材,忽视语文教材示范作用的倾向。有关方面应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实实在在地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语文修养,语言修养,文化素质,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5篇

学习文言文应重视朗读,这一点早已被广大语文老师认识与接受,这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老师们制订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过,在现实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上,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却是没有达成这一目标。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就是由于没有教读造成的。教读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教读可以很好地解决正确朗读这一问题。只要老师在教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三五遍,再自己去读,就不会出错了。如果不教读,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这是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造成的。

其次,教读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文章读流利。文言文之所以读起来不顺畅,除了生僻字多,难以认记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长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老师在教读课文的时候,当然能把停顿读出来,学生跟着读上几遍,自然能够把握长句的停顿。生字会认了,长句子的停顿把握了,学生怎能会读不流利呢?老师不教读,虽然也能让学生读流利了,不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老师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三,教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呢?我认为还是教读。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顾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曾这样写到:“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流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读辛弃疾词的。”

老师当年有没有一句一句地教于漪和她的同学们读,不得而知,不过于漪在这里回忆的可是老师教古文的方式。老师满怀激怀地朗诵,确实是感染了学生,并影响了学生。我们在教文言文的时候,如果有感情地教学生读几遍课文,学生自然会很容易地进入文章的情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自然容易达成了。

教读,除了能顺利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之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为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低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农村初级中学也非常适用。

第6篇

一、基础知识穿线法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穿线法是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文本时,将文本中隶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运用表格形式条理清晰地罗列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下列基础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1.生字及注音“:槁暴”“輮“”砺”“骐骥”等。2.通假字:“有”“知”“暴”“乎”“生”等的本字、读音及意义。3.词类活用:“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及意义;“輮以为轮”中的“轮”的用法及意义;“上食埃土,饮黄泉”中“上”与“下”的用法及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的用法及意义。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中“可以”的古今意义;“輮以为轮”中“以为”的古今意义;“金就砺则利”中“金”的古今意义。5.多义词“:绝“”强“”假“”望“”闻”等的不同义项。6.重要实词:“已”“中”“就”“砺”“省”“知”等的意义。7.重要虚词“:于“”而“”之“”则”等的用法及意义。8.特殊句法,比如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出自《劝学》的成语及这些成语的意义:积水成渊、口耳之学、跬步千里、六马仰秣、驽马十驾、蓬赖麻直、锲而不舍、青出于蓝、提纲挈领、天高地厚、梧鼠技穷、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等。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劝学》一文的基础知识不外乎上述内容,只要我们牢牢记住了它们,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劝学》一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文本诵读穿线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文本的表层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意蕴,达到透析深品文言文文本之目的。诵读穿线法一般分为“四读”,即一读求通顺,二读晓文意,三读析结构,四读品手法。以教学《劝学》为例,引导学生初次诵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将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与文末的生字注音、释义等结合起来,不仅要无障碍地通读课文,还要正确把握诵读的语速、节奏和停顿等。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末的注释及自备的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如此,翻译时还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文的本意,又尽量使译文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富有文采。对于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样点明学习的重要性的语句等,不仅要流畅地诵读,一字不落地背诵默写,还要牢牢地记住其现代汉语之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三读《劝学》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列出文章的文脉结构图并简要概括中心论点及各层的层义。引导学生四读《劝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教学穿线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诵读、理解、品鉴文本,还在于借鉴文言文文本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迅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学完成后,我们还应该运用写作穿线法授予学生写作之道。写作教学穿线法的实施,可以按照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从审题、立意、布局、选材、开头、过渡、结尾、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方面,先将写作基础知识给学生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再按照课时顺序结合不同文言文文本进行专题训练。其中,全景式描述的重点应该放在审题之上。因为题目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所以,教师传授审题技巧时,应该结合文言文文本的文体特点,讲清楚文章的类型及写作的基本要求。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穿线教学法虽然看似将文言文文本分割成了几个大的模块,在模块内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但是,这并未违背《课程标准》中“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理念。因为这样“分”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合”,是为了便于学生在整体阅读、理解、品鉴文言文文本时把握知识点,更有阅读、理解、品鉴文言文文本的方向感,况且,运用穿线教学法所分割的每个教学模块都基于“整体感知”,最后又回归文本本真。

作者:卞秀梅单位: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百家讲坛 电视话语

一、 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翻译串讲,中间加入一点古汉语知识介绍;学生只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说到底无非就是由教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肢解的细碎程度用“碎尸万段”形容也不算夸张。在这种状况下,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一言以蔽之,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索然无味,但又不得不忍受的苦差事。在中学阶段这样的忍受或许还有一点意义――应付考试,但到了大学,面对不必再考虑语文应试的大学生,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该何去何从呢?

二、《大学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的主科地位不容忽视,课程的难度再大,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但到了大学,学科化、专业化增强,语文教学在非中文专业的院系已经沦落为可有可无的地步,有的院校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干脆取消了语文课程的设置,更不用说文言文的学习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实在大学阶段,《大学语文》应该是基础必修课程,而且设置的目的非常明确,它不以考试作为课程设置的立足点,而是通过选取一些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并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的作品,在师生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下,导引和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果取消《大学语文》,那是大学教育的缺憾;如果以中学方式进行大学语文教育及文言文教学,那将是大学教育的失败,正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丢之悲矣!

三、从《百家讲坛》得到的启发

通过识文断字,获得经典所言,转为情理通识,继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这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古代汉语的艰涩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重重阻隔,使得经典所言转化为生活所识的难度加大,如何使博大精深的严肃学术演变成一种使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通俗化的信息呢?《百家讲坛》给了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很大的启发――学术平民化。其表现有二:

第一,《百家讲坛》的学者所传播的思想内容都趋于通俗化和大众化,受众听得懂,乐于接纳。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把圣人孔子的《论语》演绎成一般受众易于接受的浅显话语,使圣人的高深思想还原为普通大众能懂的通俗道理,让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经典走下圣坛,变为与时俱进、浅显易懂的道德操守。

第二,它不再追求高雅和精英文化,也不再是唯理论式宣讲,而是本着让学术服务大众的原则,以特定的方式模糊俗雅文化的区别,创造了一种适合大众消费的生活趣味和文化追求,真正使知识为民所用,落实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百家讲坛》的学术性非常强,文化根基很深厚,其学者所讲的都是我们几千年来的经典之作。但是它摆脱了故纸堆中的艰涩味道,将几千年来厚重的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经典资源用平民化的语言以“电视话语”的叙述模式,实现了从本本所言到生活所用的转变,真正变经典为当下所用,实现了知识的服务。

第8篇

一、调动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前人思想光辉的滋润下,去体味、感悟,重塑灵魂的高塔,让生命之花灼灼其华。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引导学生用心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其中的真情。《项脊轩志》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为何?细节传真情。描写祖母情时,写道“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手持象笏曰:‘…他日汝当用之!’”通过动作、语言等细节表现了祖母对孙儿关怀、期望、赞许。学生产生了共鸣,联系生活中饱含着浓浓爱意的细节,去用心体会父母的殷殷关切、师长的谆谆教诲、朋友的声声鼓励,发现拨动心灵的琴弦的细节,用心捕捉生活中的感动,学会感恩,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写出饱含深情的文字。

再次,让学生明白做事之理。《庖丁解牛》,欣赏庖丁精湛绝伦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文惠君通过庖丁解牛明白了养生之道,自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之道?“了解规律,掌握规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莽撞,谨慎行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等。《佝偻丈人承蜩》中佝偻丈人承蜩之所以“犹掇之也”,正是因为他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成功必须要专心致志。这些人生哲理对于学生的人生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挖掘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由于高中学生时间紧,没有更多的机会去直接体验生活,写作时经常陷入“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挖掘文言文本,挖掘文本素材,增加他们的间接人生阅历,并注意积累,只有如此才会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容忍廉颇对自己的冒犯,以国家大义为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用于“宽容”“人性的光辉”“眼界”“示弱”等话题。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用于“担当”“知错就改”等话题。如《伶官传序》,庄宗接受遗命,夺得天下,而后宠幸伶人,身死国灭,阐述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可用于“挫折”“财富”等话题;如《游褒禅山记》,作者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告诉我们要想至常人之所不至之处,需要经历磨难,需要有志与力。可用于“更上一层楼”“意志”“目标”等话题。文本中潜藏着无尽的写作素材,用心挖掘,让文言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立足现实,挖掘现实意义

唐玄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的文言教学,不要关在字词的笼子里,穷经皓首,还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挖掘教材,体会其对今天的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中讲的是“种树之道,为官之理”,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思考家长的“教育观”。现在很多家长主张“早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这其实也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的发展有害而无益。“爱,有时就是一种伤害”。《阿房宫赋》中秦始皇起宫室、广声色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导致了“一夫作难”而“身死人手”的可悲结局。由此可知只有“爱人”“爱民”才可以“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这样的情节也在现实中上演,安徽阜阳“白宫书记”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为建政绩工程,修建豪华办公楼,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必然会被百姓打下马去。“将百姓的利益时刻装在心上,扛在肩上”,是为民者为政者的人生之道。

第9篇

关键词:文言诵读;特殊句式;归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浅易的文言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懂得一些语法知识。然而纯粹的语法知识教学会削弱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无法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甚至厌恶文言文的学习。所以,本人认为应该将语法知识潜移默化于文言文的教学中,以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把握语法规律。

诵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一个良好的途径。何为诵读?“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读”既是感知言语声音形态,又是理解意蕴。可见,诵读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但文本的文字结构与意义结构提供了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坚实基础与巨大空间。诵读引领学生感知、领悟古文的意蕴美,要形成语感,学生的反复诵读才是关键。在诵读中牢固掌握文言句式,积累古汉语词汇,品味古诗文用词、组句、成篇、修辞、技巧风格、语言、结构章法的特色,日积月累,进而形成文言语感。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规律、举一反三,对以后的学习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可见,诵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更好地把握文言规律,这是单纯地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2.在进行文言翻译时,可以将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语序、句式进行比较,对文言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归类也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语法现象。

特殊句式是学生在文言翻译中遇到的障碍之一。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化解这一难点,可巧妙利用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一脉相传的特点。如要理解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陋室铭》),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来理解和掌握;要理解主谓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的作用,可联系日常的用语:“哎呀,太麻烦了”;要理解被动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可与“大家见笑了”等常见句子联系。一些比较陌生的句式,经教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熟悉和亲切,学生提高了联想和推测判断能力,文言文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可以对文言教材中词汇训练进行相关的阅读补充,对一词多义进行比较、归类,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把握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语法现象与相关的语法知识,仅教材上的一点文言文片段显然是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文言语法、知识的目的。语文新教材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共六册,是对教科书的一个有力补充。文言文选文精典,对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是大有裨益的。如,教学《马说》,可补充《千金市骨》等文言故事。这不但对积累文言词汇大有帮助,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对补充材料的阅读练习,许多文言文语法知识都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掌握了。只是,在补充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和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切不可操之过急。

3.抓住文言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的兴奋点、趣味点,进行标点断句的阅读迁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这是让学生形成文言语法能力的另一个方面。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现成的教材拿来就用,而从来没有考虑怎样合理地使用。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钱梦龙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选了一些浅易的文言短文或语段,编入一段意思连贯的句子中,给学生做断句之用。如,学习《愚公移山》后编了这道要求断句的练习题: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不惠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乃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我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第10篇

一、以读为前提,引入学习“文”和“言”的情境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加讲究韵律、对仗等,所以古人经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古文,现在这种方式已经很少见了,但是诵读仍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不可多得的好方法。初中生为什么学不好文言文?主要是对课文没有语感,连基本的句式都读不成,怎么可能正确解读课文呢?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音乐美,学生也愿意读。学生喜欢读、背《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程度绝对高于《拿来主义》和《“友邦惊诧”论》。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促使知识类化。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情感:1.朗读时特别注意异读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加点字读 wú;“孰为汝多知乎” 加点字读zhì。又如:“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2.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停顿时一般的原则就是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和语气词以及关联词后面要做适当的停顿等,如“晏子/使楚”“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等。3.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加强课文的背诵以便加强语感。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前提,在掌握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通常情况下,笔者让学生的背诵穿插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根据板书的先后顺序、或者根据课文内容由难到易等顺序来背诵。在文言文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一般板书都是反应文章的精髓部分,这些既能够体现文章的结构,更能够体现课文的重难点。文章不论长短,一般都比较生涩,如果完全让学生课后花时间来背诵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抓住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背诵出需要背诵的部分,既增强了学生背诵的信心,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也成就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捷径。

背诵课文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说明性的文章可以按照空间、时间或者逻辑顺序来背诵,如《核舟记》的重点段落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来背诵;记叙性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人物的情感变化来背诵,如《桃花源记》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背诵;议论性的文章可以抓住论点,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来背诵,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背诵。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关键句、文言句或者文章的脉络来背诵。

二、以文为主,学“文”中带动习“言”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了文本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写作特点、文章中心等知识,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个层面上和作者对话,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学习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时,先设置“文”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把握写作中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和理解词句,解决语言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之间讨论或者举手示意全班交流。

比如讲授《曹刿论战》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研究这样一个问题:“齐鲁长勺之战中,两国的军势相差很大,鲁国与齐国作战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可结果却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个胜利与曹刿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那么,曹刿究竟有哪些性格使得战争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体现他这些性格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通过讨论加深理解文本,加强对文本的朗读,文章主旨自然可见。

三、在掌握“言”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的感悟

文言文和现代文还是差距很大的。文言字词的意思和句法结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学生特别注意和掌握。教师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归纳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四类文言句式,并可以借此知识点,适当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这些文言现象。另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上的资源和古汉语字典加以解决,若还有疑问,可以加上符号,寻找机会请大家讨论或者教师帮助,以此来扫除字面上的基本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笔者一般要求学生预习过程中将课文抄在古文本上,空的第一行将书下的重要字词解释抄在本子上,空的第二行是预备让学生课后做翻译作业的,课堂上学生只需要将教师所补充的难字词解释直接添加在空行处。学生在抄写的同时,可以把不理解的词句结合相关材料先努力翻译。如若还有问题,可以做好相应的符号,课堂上共同探讨。碰到难度比较高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预习案的题目,做到“先预后设”。第二步是课堂上互相交流对比,着重在分析发现古今的异同上下工夫。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是课后归纳积累,鼓励学生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笔记。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性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一切忽视学生个体主动性的课堂,都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的实力强弱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其中阅读能力成为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作为古老民族的文化,在整个民族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文言文可以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

只有学好了文言文,才能了解并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为进一步地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承担的使命。

(二)学习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汉语必备的基础和工具

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整我古代汉语知识,了解汉语源远流长的历史,热爱我们丰富的汉语文化。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学生在初步接触古代汉语的同时,就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还具有德育功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摆在首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都可以开发其德育的功能,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现在,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用,方便学生加深记忆,领会掌握。

(三)学习文言文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很多优秀的文言文都是我们创作的题材,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因为文言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人文风俗。古为今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都可以提高现代的写作能力。文言文还是医治中学生不良文风的良药。文言文的背后是我们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管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题材上都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很多时间都用在练题上,忽视了语文的课外阅读,因此很难积累一定的素材,写起作文来比较困难,这就出现了“学语文,怕作文”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语言上的简练,内容上的言之有物,形式上的构思巧妙,学生只有经过丰富的阅读和积累,才能信手拈来。

(四)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

文言文教学具有的认识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而文言文具有的提升人格的作用侧重在于培养的品质。我国传统的文化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等,都是当代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就是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就是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中国历来都是讲究美德和道义的,古人写文章能以此为责任,引导学生在透析古代汉语的同时,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为人处事。文言文的审美价值是学生热爱文言文的前提,学生只有突破古今语言的局限,深入到文言文的内容中,才能对阅读的激情加深,学生在认识上才会超越时空。

二、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文言文教学,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也就是试图从学生的经验中获取教学的灵感和预设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地评价,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尽量地搜集、制作和教材相关的知识,善于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

(三)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在我们的周围,教学中仍然还有很多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熟悉清楚的地方,教师会不断地讲解,但是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第12篇

对文言文的“文”深入理解探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文”还是吸纳写作养料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是一座储存丰厚的艺术宝库。学了《苏武传》,学生就深深懂得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学了《陈情表》、《项脊轩志》,学生就明白了至爱亲情的可贵。学生多和这些人物“对话”,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而这些都将会化作他们写作的素材。既然文言文教学不能重“言”轻“文”,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言”教时,如何进行“文”教呢?

一、诵读法

言为心声。作者在写作之时已融入自己的情感,或悲或喜,或平淡或失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的内在情感及变化,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韩愈在他得知痛失哥哥的独子、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韩十二郎时,回忆了嫂子哺育之恩,叔侄情深,自己工作频频调动,无暇顾及十二郎,而今却是“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从此阴阳两隔,悲从中来,全文诵读时感情应是低沉、凝重、伤感的。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要求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个描写奇险场面的句子,用高昂语调、稍快节奏将那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意境表达出来;而对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要读得低沉些、缓慢些,以表达壮志难酬、白发早生的无限感慨、叹惋的感情。

二、联想法

顾名思义,由此事联想到彼事,由此人联想到彼人。我曾给学生讲过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只有37个字。理解文意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那个向着心中太阳永不停下前进脚步的夸父,越过千年悠悠岁月朝我们走过来的时候,会令我们想起谁呢?历史上还有哪些“夸父”?学生想起了很多人,想起了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进行不屈革命斗争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想起_r我国文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鲁迅、老舍、傅雷等,这些“夸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对今天莘莘学子的精神成长仍能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三、比较法

1 同一题材文章的比较。《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比较,两文都讨论秦国由盛到亡的原因,写作意图也都讽喻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但立意上有所不同。贾谊认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则认为“六国不能各爱其人,秦亦不能复爱六国之人”。

2 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较。前后《赤壁赋》是苏轼在同一地点黄州所作,前后相隔不过三个月,但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已大不相同。《前赤壁赋》中诗人“扣弦而歌”,后虽然生出悲凉之感,但终在山水中超然物外、忘怀得失。《后赤壁赋》中,苏轼想从山水中寻求超脱,结果却事与愿违,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渺茫。

3 同一时代文章的比较。先秦诸子散文放在一起比较,可更清楚地感受到各家的风格,《论语》质朴含蓄,有格言味;《孟子》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恣肆;《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

四、问题探讨法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比如我在教授《后赤壁赋》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②南此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③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④诗人为何又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⑤长啸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于是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随流水漂荡,这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如何从屡遭贬谪的困境中突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