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时间:2023-01-08 23:3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言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言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5

随着近年来文言文在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分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驾驭古汉语的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更何况文言文是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所以,不管是从哪个认知角度出发,我们都必须重视教学文言文。认真细致研究文言文教学,总结适合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和内在规律,找出文言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自己串讲课文,学生机械记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单调,课堂效率低下,造成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再加上古代与现代语言环境又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日常生活又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因而,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文言文就显得深奥难懂,生涩拗口,对于学生来说,它简直就是“天书”,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呼其为“第二外语”。现实状况就是:文言文让许多语文教师头疼不已,使许多中学生望而生畏!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文言文只需解决两大问题即可:找出文言文难学或学不好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文言文难学的原因

个人认为,中学生畏惧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在修辞、语法或是字表含义方面都存在不同点。

第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言文进行表述的机会少,缺乏实践练习。

第三,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二、有效教学文言文的方法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应该如何有效教学文言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文言文语法、修辞、字义等方面存在哪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巧妙记忆。

1.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区别既表现在实词、虚词的运用上,也表现在文言词法与文言句式上。它常见的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等。比如句式,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或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之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分析各类词法与句式现象时,教师要专项介绍某类知识的典型例句。这些例句可以从课文中选取,考虑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需要,还可以从古文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例句,如主谓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居庙堂之高……”介宾短语后置:“投之以骨……”等等,以加深学生对该类知识的印象。只有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2.修辞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很多文言文都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多,了解这些修辞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下列举的是现代教学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整体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难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这类句子, 在热萆锨昂蠡ゲ埂H纾骸敖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这句古文:“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3)委婉。文言文中委婉这种手法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种类型句子的释义,一定要注意保持与原文的修辞色彩一致。

(4)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汇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就是讳饰。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人风”是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词。

3.字义。

这里主要是指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四种:1.词义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词的褒贬含义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 “鄙”指见识短浅;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低下。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对于这类词一定要特别注意。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o,不要;论,说。

(二)在日常的练习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文言文,加强练习。

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渗透,从而为学生创设文言文的学习的情境。例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中完成阅读文言读物,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中挑选短小、精悍、有趣味性的读物让学生阅读,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阅读速度和效率。

(三)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文言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鉴于文言文在中学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考中的重要性,我觉得在教学中有必要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课、精心设置导语、精心设计问题,以及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教学《三峡》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正文:“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由此引出关于美丽的三峡的问题设计:三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提问少而精,却能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2.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时间和效率。

朗读是语文学科基础的学习方法。朗读是教师教好文言文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加深对文义的理解和掌握,陶冶自身的审美情操,同时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要坚持读,那么学习我们课本中的文言文就不成问题了。

3.教方法。

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能轻松学习和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篇。

(1)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时要做到信、达、雅。“信”指的是准确无误,译文比照原文而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指的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语意明确、行文通畅、无语病。“雅”指的是译文用词造句考究、语句流畅、富有文采。

(2)要求学生勤查资料。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采用“跳读”法,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句和能对作者意图、主旨进行阐述的解释性语句。

(4)整体把握。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一样,首先是整体把握,全面认识,力图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5)加强学生读、背、练能力。除了读课本以外,还应该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文锦集,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凡是教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应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文言文的语法及其表达规律,文言文的读写能力就自然提高了。“多练”就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 教师 方法 策略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实一种课型的把握不但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文言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现代白话的距离越来越大,与人们实际使用的口语相去甚远,所以文言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的 "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谈起。

1.文言文教学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经过炎黄子孙不懈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我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教育功能是巨大的,摇篮有无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传统文化中熔铸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价值,有助于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3.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用字的使用率达到92%,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鉴于以上教学价值,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1 预习展示法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预习,有效的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要说的有效预习包括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断句准确朗读、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典故及历史故事。在预习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文言文深厚的文化价值,然后通过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2 诵读感悟法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诵读,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朗读、深情朗读、朗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诵读文章,在诵读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或陶醉于优美的湖光山色;或沉浸于迭宕的人物经历;或感悟于处世哲理;或感怀于浩然正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3 比较鉴赏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鉴赏。一词多义的义项比较,让学生体会语境对词意的影响;古今异义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语言系统发展变化;句式变换的比较,让学领会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白(原文与译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古汉语的艺术价值。比较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也是释疑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最为简捷的途径。总之,适当加强文言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文言的"内功",实现文言素养提高的目标。

3.4 温故知新法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复习。可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继而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进行自测。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出浓郁的文言学习的氛围,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当然,文言文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

总之,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小步轻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该特点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言文课文的选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要让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领会文言文的内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文言字词、句式等比较规范的经典性的文章,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两小儿辩日》、《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一类文章的学习,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故事情节,熟悉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起来就比较的容易。再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就把语文和科学结合起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此时的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背景是广阔浩瀚的天空,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同样的时间里,对于同样的面积,斜射比直射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二、做好由古诗词到文言文的过渡、衔接

小学6年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文言文,但是小学生有大量的古诗词的积累,这就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作为语文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这种用法,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而在中学文言文《晏子使楚》中的“坐盗”,“坐”是同样的意思。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媒体

十多岁的孩子,往往缺少理性的思维和抽象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维。所以,抽象的文字,较难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图画,有趣的影像,往往容易激发孩子求知的愿望。因此,在让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连环画、flas等视频、音频的作用,让学生在看图画、听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另外,适当地运用课本剧的改编、演出,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乐羊子妻》、《两小儿辩日》等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言文的熏陶。

四、抓住时机,相机而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文言文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俗语等,都含有文言文的因素,如“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舍生取义”、“时不我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实词虚词的用法、意动、倒装、通假等,都有所体现。另外,在一些大的活动中,文言文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比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引导。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低效 参与 诵读 积累

一、引言

中国乃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言文。这些文言文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适应新世纪需要,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在新世纪伊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文言文数量,这些被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品,它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们是人文思想教育的素材,它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

但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那种将文质优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许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课堂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曾经被许多老师奉为至宝,而在学生这一头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那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文言文助读资料让学生得以在老师的“喋喋不休”下安然入梦。“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教好文言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十分棘手的问题。

二、为此,笔者深入课堂实际,总结出造成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占了主导地位

一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学中仅仅停留在释词解字,古汉语基础知识训练,疏通文意(翻译),粗浅的赏析等层面,中考复习时也低调处理,在基本篇目中抽出几个重要语段要求学生机械背诵,押题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目的是要能通过考试!

对此,我认为文言文教材精选的古文篇目绝大部分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汰和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是先辈才智的结晶,是他们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是煌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去学习,那将是对这一笔人文资源的极大浪费。古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素养,使之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学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现力,提高吸取精华、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1)忽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

(2)教法呆板,课堂气氛自然压抑。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对教学要求理解不足,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指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三、纵观以上几点,文言文教学低效,关键是应试教育占了主导地位,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师认识不足。如何

改变低效的现状,笔者有了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的面面俱到的讲解和文言文助读资料的详细注释更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阅读中遇到困难便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己。于是,学文言文便越学越没劲,文言文教学课堂便一片沉寂。因此,要使学生大胆参与,并保持其主动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应摒弃文言文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新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的疑点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凡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自看课文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就不多讲,只对重点、难点及易出错处加以点拨、指导;授课后,从学生作业所反馈的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弱点予以释疑。这样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及资料的注释了。

2.重视诵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只有通过认真、反复地诵读课文,才能获得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

我认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了提高诵读的效率,要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具体字词的正确读音和释义,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辨析比较古今词义之差别和句子表情达意的特点,加深对文章内容之理解。

(2)把诵读的功夫打扎实,在强朗读方法上要老师读与学生读相结合,课前读与课后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分析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

但当前许多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有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1)背诵是积累最原始的办法,也是积累最好的办法。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通过背诵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通过背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

(2)文言实、虚词卡片法

可以给每个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实词设置一张卡片。这样,既能便于比较辨析,又便于系统地掌握知识,克服了课堂笔记综合性、系统性差的缺点。

(3)课外阅读也是进行积累的有效办法。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以上三种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方法是笔者在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笔者认为只有教者重视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正确积累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首先要改革教法,其次,要加强文言文诵读,最后要指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最后,笔者认为古汉语简洁有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博大精深思想的载体,如果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就像一个人浪迹天涯之后,却发现自己原来连过去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因此学生没有理由不学好文言文,我们没有理由不教好文言文。无论从哪个社会角色来说,我都感觉自己不了解古文是一种罪过。希望广大的中学生不断感受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科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都在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教学自然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变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年出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坚持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 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因此,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改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变化和改革,更主要的是课程理念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语文教学同样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教育是教化育人,其目标远超出知识的传授。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应试教学中,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知识的灌输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利于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愈加突出,甚至出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激烈冲突的现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首先要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师的一项职能,同时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知识。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知识的教授中,教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此时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文字和造句的教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以文言文学习为例,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是比较特殊的。在白话文早已经普及的今天,文言文早已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这就使得在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中都显得比较困难,同时文言文也只是在考试中才和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况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往往以考试为目标,在这种情形下,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以字、词和句子为教授对象,学生只是对这些字、词、句进行机械性地记忆以适应考试的需要,而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往往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字、词和句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发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摆脱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就要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学习到文言文中深层次的知识。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学习文言文不仅仅学习字、词、句,还要学习传统文化。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把传统文化的教授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韩愈的《师说》为例,在《师说》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教师责任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中,传统的文言文学习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中,可以将自主学习融入到教学当中。关于字词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和词典自己进行学习,同时在文章的意义的学习中,关于对文意的探讨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研究学习是在语文学习中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选择性学习方式,一般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择定研究对象、课题、内容、方法、独立实施研究计划,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在文言文教授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比在其他的教学内容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更加困难,因为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比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文言文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难度的课程进行学习。

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语文中更加深刻的文意,学习到高于课本的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符合新课要求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满足新课改对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新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会取得更好结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指导学生学会诵读

学生通过诵读文言文,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诵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中语文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指导诵读《赤壁赋》这篇文章时,对于不同的段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情感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来读,更好地体会到苏轼那种自我调节做到乐观豁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任何一种单一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诵读时要教给学生运用多种诵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让他们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

二、点拨学生学会意读

意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意读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根据书下注解,通过查古汉语词典等不同的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详细的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点拨。对于刚学翻译文言文的学生,教师要选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语段,鼓励学生大胆地翻译,并要适当地进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翻译文言文的热情。如在学习《劝学》时,通过指导学生对文中第二段几个类比句的翻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顺利地把全文都翻译完了。

三、鼓励学生进行背读

对于学习经典的文言文来说,背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背读,可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背读不是死记硬背,应教给学生背读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先理解后背诵,也就是建立在学生意读的基础上。学生先借助书下注释,不会的要参考翻译书翻译课文,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整理文章的思路,这样在头脑中文章的内容就会非常的形象,背诵起来很轻松,同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也能够记的牢固。如在做课外文言文《清史稿・郭L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其中“比”这个词,我们如果能够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其中“比”是“近”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此文中是“亲近”的意思。

因此,对教材熟悉就会使我们能够推测出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文言文知识比较琐碎,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有一些文言文化常识。要真正的积累这些文言知识,我们如果孤立地去记,结果很不扎实,效率很低。只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去理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文明成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作为现代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担负起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让世界认识高速发展的中国,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教学文言文,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地享用古代文明成果。中学时代学习的文言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典的东西会在孩子的思想深处发酵增值,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都是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师说》《赤壁赋》《过秦论》《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鸿门宴》《阿房宫赋》《陈情表》等作品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文学鉴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课堂教学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之中享受文言作品的甘甜。这样文言教学的难言之隐也就无藏身之地了,教学质量还会不提高吗?

二、培养习惯,提升文言能力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连续性和广泛性特别强,所以在初中阶段就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认为,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朗读的习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刺激,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把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结合起来。朗读的过程也是积累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因此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勤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文言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在字里行间寻找文章和作者的心理过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要敢于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看法。

3.处处留心皆学问

文言能力的提高,单凭课堂上的一点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只要用心就可以发现,语文无处不在,当然文言文也无处不有。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日常交往、工作、休闲娱乐、政治军事都包含有语文的元素在内,因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记录、吸收、积累,语文能力包括文言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三、激发兴趣,促进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人们学习工作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理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1.创设情境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2.引导争论

争论往往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有争论的课堂就有求知的欲望和。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探讨提出项羽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大家各抒己见,纷纷摆事实,讲原因,对此展开激烈的争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人物形象。

3.启发想象

有位名人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文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之上。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设计想象醉翁亭之美。

(1)指名朗读醉翁亭美好环境的句子。

(2)提问:醉翁亭风景美不胜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大多会想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第8篇

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达到了这一要求呢?看看我们周围文言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教师授课要么“一言堂,满堂灌”,重复讲解,乏味低效;要么止于读懂课文,不重能力迁移,学生不是厌学、怕学,就是苦学。凡此种种,都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 我认为,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一、还“诵”本色

正如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如今,在文言文课上不重视诵读的现象仍然普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解,学生在下面不停地做笔记,而鲜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使文言文教学失去了它的本真。

其实,诵读很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2]可见,诵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讲解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

新课标要求“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语感从哪里来?从反复的诵读中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将诵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反复进行,就能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就能产生共鸣,进而品味到文章的情味理趣。经常诵读一些经典的优秀的文言文,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积累,久而久之,对语言的锤炼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强了文言语感。因此,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让诵读回归文言文课堂,恢复文言文教学的本色。

为此,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初步朗读

要求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和句读。一般指名学生轮流读课文,每人读四五句,以中下水平的学生为主,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全班的朗读情况,充分暴露问题,其余学生随时准备纠正。这样一来,可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而且学得紧张,当试读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少学生都能随时指出,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学生都不能指出错误,此时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指导后再指名学生试读。这样试读者认认真真,唯恐在朗读时读错;听读者仔仔细细,积极发言、辨析正音。

2.“入乎其内”

古人读书摇头晃脑、吟咏有声,其实这是读书的一种境界。我们不妨也要求学生追求古人的读书境界,如入无人之境、尽情地朗读。因为“声入心通,声通义解”,所以要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读进去。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才思气质。

总之,教师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保留文言教学的优良传统本色,促使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对完成背诵任务外还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背诵一些课外的古诗文名篇,以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变“灌”为“导”

教师要把“一言堂、满堂灌”变为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1.指导自主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知识基础,结合课文给出的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上课时要组织学生先用一些时间认真自读,并明确自读要求(基本理解重要文言字词、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要废止喋喋不休的翻译讲解,将精力放到指导学生如何自读上去,让学生掌握自读的方法。只有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亲身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依靠自己已有的积累去感知课文,并大胆质疑,才能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会养成自读的习惯,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增强主动求知的信心,从厌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并会学文言文。

2.指导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读后,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因为在自读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就要通过小组讨论,让他们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共同研究,寻找办法。

比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如何评价陶渊明的归隐,积极还是消极?我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探讨解决。他们有的查找时代背景,有的分析陶渊明的从官经历;有人言辞偏激,立刻有同学提醒要辩证分析;有人观点在理,大家马上致以掌声鼓励;在互相提醒补充中,他们终于得出较中肯的评价。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们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找到合作的快乐并培养了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当教师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时候,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尝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3.指导整理归纳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探究的时间,学生几乎所有的练习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数理化等课的学习任务很繁重,学生常常无暇顾及语文的练习,更难抽出时间去整理复习,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教师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指导学生整理归纳。

首先,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必须点透。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让学生把握规律,便于整理归纳。其次,指导学生整理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整理归纳的习惯。比如,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把每课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做好分类归纳,并坚持长期积累。我还让学生整理归纳15个虚词的用法,选出优秀的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办成文言虚词专栏。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学好文言文夯实基础。

三、由“内”迁“外”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读懂课外文言文文段。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材料都出自课外,但它考查的知识点还是在课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怎样迁移?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中的课外文言文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了解学生掌握字词、句式的情况。遇到学生不懂的,还要补充讲解,以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完《孔雀东南飞》后,我用了2006年广东高考试卷中一道题:“邻家孽畜,可厌乃尔”,要求解释句中“乃尔”一词。学生开始很困惑,后来联系了课文中“府吏再拜过,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认为考题中的“乃尔”,应解释为“这样,如此”。这样的迁移练习,激发了学生钻研的欲望。当得到教师的肯定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总之,“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第9篇

一、朗读是教学的关键

对于中职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朗读是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学生只有读好了,他们才能理解课文的大意,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他们才能接受。当然,学生在读的时候,肯定有障碍,所以为了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朗读前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课文的时代背景或者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由教师向学生介绍,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借助于网络或书籍查阅),或者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第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借助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第三,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说,要达到流畅朗读或朗读到一定的遍数,还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第四,也可在朗读中搞个小比赛。

二、文言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眼下,中职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大难点,依然是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点不但成了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而且也是对口高考中考察的主要对象。中职文言知识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文言句式。而特殊句式又包括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中又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词类活用,中等程度的学生大多能说出活用词的含义,但不能准确说出词性间的转换,需要老师的引导。这类词要多引导,勤练习,也能掌握。古今异义词,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句子),先说古意,再想今意,两相比较,就能辨析明白;古今异义词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何况数量也不是太多,慢慢的学生也能掌握。比较难的是特殊文言句式,在这一块知识中,判断句、被动句学生容易掌握,省略句经老师的提醒,学生也可以掌握,最难的是倒装句式。学生弄不明白何为定语、宾语、状语?为什么它前置了还是后置了?,鉴于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从基本的语法结构讲起,讲练结合,坚持下去,过一段时间,学生可以掌握。然后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倒装句子,先进行翻译,再划分其中的成分,最后再判断是哪类倒装,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还是定语后置。

以上是教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当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总结。具体方法,可以把班级内的同学分为几组,小组内进行分类整理文言知识,最后展示自己的成果,末了老师进行评判,对优秀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鼓励,树为楷模。也可以在划分小组之后,教师分配给小组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各自完成,最后进行评比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袖手不管,而要不断地巡视、观察、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学生是课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三、赏析是教学的深化

文言文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学习我们祖先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学习古人的高尚品德,或写作的高超技巧,从而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历练自己的情怀。中职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古代的名家名篇,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髓、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社会心理等文化。所以,以上的学习,还只是前奏,是基础,是为这一步作准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环节,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带着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人的生活,让学生尽情欣赏古文中的文化知识、人文情怀、道德内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体会语言的美,真正去领略文言文的内涵。

四、练习是巩固的手段

完成了以上几个方面的任务,对文言文学习来说,算是走完了前几步,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文言文学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手段,也是查漏补缺的步骤,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可以使原来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还能发现新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提示或讲解,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这也就是温故而知新了。练习题,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把课文的重点、难点、易混点编成练习题,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完成练习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教师优中选优,然后让大家共同练习。这样的练习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同时对被选中的学生,无疑是一种鼓励,还可以鞭策其他的同学向这方面努力。

第10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议”;“比”;

“读”;“写”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43―01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了“议”、“比”、“读”、“写”四种方法。

一、“议”――启发讨论式。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障碍、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局限等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见仁见智的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如果教师采取一锤定音的方式,势必会遏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想象,甚至使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讨论就显得特别重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讨论中可以互相诘难答疑,互相启发补充,依靠师生的集体智慧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们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1.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愚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2. 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有其可取之处。

二、“比”――古今对比式。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学了也没有用处,这是中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的原因之一。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无论是现代的思想观念还是现代的语言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民族都需要对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文言无用”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次,要教给学生发现文言文价值的方法,那就是要学会古今对比、古为今用。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齐王与大臣间的故事,跟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首先与齐王比: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因而能富国强兵,“战胜于朝廷”;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些人刚愎自用,闭耳塞听,以致误国害民。其次与邹忌比:邹忌既有进谏的勇气,又有进谏的艺术,终于说服齐王纳谏除弊,完成大业;而现今有些人却见小利而忘大义,置党性原则于不顾,一味迎合奉承,吹牛拍马,最终害人害己。相比之下,古人纳谏的胸怀、进谏的勇气和品格难道不值得赞赏学习吗?

三、“读”――朗读背诵式。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先靠朗读成诵把握了文章的“气”,进而领会其意。课本中的文言(诗)文大都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妙篇佳作,不但要熟读,对一些精品还应该背诵下来。清代散文家刘大说过:“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的确,通过反复诵读,细细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便会慢慢地心领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写”――改写评论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里的“躬行”,指的是让学生亲手

写作,结合写作教学,根据原文,按照一定的要求或改写、或评论。如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刘兰芝的故事》,把《涉江》《屈原列传》改写成散文《汩罗江边》,把《木兰诗》改写成记叙文《木兰从军》,等等。也可以用文言文为材料,鼓励学生写随笔。如以《察今》为材料写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训俭示康》为材料写的《还要艰苦奋斗》,依据《记王忠肃公翱事》写的《由古人的清政廉洁所想到的》等议论文章,就很值得一读。通过改写评论,一是使学生更细致地阅读原文,更深入地把握原意,二是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观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必要又可行,但必须注意:一是德育要贴近学生实际,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最好能“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二是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不宜搞得过分,以免冲击知识教学。三是要正确把握批判与继承的度,对那些艺术性很高又有消极面的文章,应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第11篇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三)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添加或减少某些成分。按照这一原则,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没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译文省去了“之”,增加了“仍然”、“一样”、“紧紧地”、“着”、“屠户”。这样,译文既没有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能描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初发阶段,现代汉语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不言而喻,它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虽然古汉语不等于文言,但是,其书面的形式,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成的,所以,可以说,现代汉语是由文言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这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演变和摒弃的关系。然而,单就中学语文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对“学文言如学外语”的畏惧心理。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用法、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之外,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他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

(二)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一对出现。2、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3、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如遇到与古音不同的情况时,必须读回本字之音。教师在教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还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时,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分别不大,但是一旦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那么,学生就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三把金钥匙。

(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自读课文的目的和作用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已学过知识的一次考核,又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因而,对自读文章,教师千万不能像对讲读课文一样大包大揽,一讲到底。这样,教师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考证自己能力的大好机会。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因此,在遇到文言自读篇目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只要适时加以点拨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如果学生懂得了文言文的特点,学会了文言文翻译的步骤,明白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掌握文言翻译的钥匙,理清脉络,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第12篇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小石潭记》一文,柳宗元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所见的景物到勇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总体上写出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其中写景抒情的妙处。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满井游记》“高柳夹堤,土膏为润,壹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满井初春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片生机的景象,柳条和麦苗也跃然心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儿蹇者”“凡瀑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些语句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借景抒情”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