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00:3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中教育;思维导图;教学创新
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地理知识纷繁复杂,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汲取地理知识的。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逻辑思维的培养,进行理解记忆。而如何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就需要重视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了。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无疑是给学生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因此,对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思维导图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并不只是一张简单的图画,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当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全面时,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顺畅,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课堂的吸引力以及自己说法内容的逻辑,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地理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地图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最直接工具,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对地图的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形式是导图,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主要运用了教学知识中的关键词、符号等来进行链接。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
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巩固
高中的地理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经常会出现记住新的知识,而旧的知识又忘了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记忆。单靠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思维导图的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先列出若干主要的知识点,然后画出大枝干,将关键的小知识点加入进去,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关于地理知识的“知识树”,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相关知识时,则将中国设计在导图的中间位置,然后画出枝干,添加各地区风俗和地貌的简单概括,然后画出小枝干,再添加新的小知识点。如此,便将冗杂的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在大脑中。在记忆的过程中,首先掌握大的知识点,再记忆小知识点就会更加容易。除此之外,对思维导图的修改或重新绘画,都意味着知识的一次记忆,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2.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证明,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在进行了一段时期的地理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当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确定复习的任务和总结的任务。例如,在进行中国地理相关知识的回顾时,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但教师应当在大力支持思维导图的应用之外,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独立绘制,先不要急着打开课本,应先凭借自己的记忆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绘制完成后再对照课本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不断缩减思维导图的大小,只留下最精简的知识点,这就充分证明了学生复习成果的大小以及思维导图的作用。在课程体系改革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应当更加广泛。
3.思维导图具体运用流程分析
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预习阶段的运用,重视思维导图对知识预习的重要作用。第一,明确需要预习的教学内容,自主提炼出关键词,快速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然后将关键词列入导图中,再将下级的知识点添加进思维导图中并与上级记载进行区分。在预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预习的注意力,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除此之外,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建立知识框架,理清学习思路。比如,在学习地壳的运动及变化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提炼关键词,然后找出主要的知识点,这一部分教师应当对学生做一些引导和指示。比如,促使地壳运动变化的作用力包括内力、外力和合用力。内力作用的重要知识点在于作用的形式,而外力作用的主要知识点是对地表的塑造作用等。学生在总结和概括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后,就能迅速确定关键词,紧接着明确一级知识点,再扩展二级知识点,如此,就能逐步完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张小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5(3):78-126.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罗列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谐音组合到一起,转化成学生通俗易记的语句,创造出一种意境,便于学生想象,达到“记中乐,乐中记”的效果。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可以谐音成:爸爸四十四岁。再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可以记忆成“大饮喝八缸”。又如,在俄罗斯亚洲部分有三条重要的河流,分别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可以采用“毕业了”谐音记忆。通过把地理知识利用谐音联想记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形象记忆法
很多地理知识,可以通过该事物的形状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或几何图形来记忆。例如,新疆的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它的记忆可以与“疆”字的右半部分结合起来,“三横”表示三座山脉,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个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再如,我国省级行政区轮廓的识辨,云南省像孔雀开屏,陕西省像屈跪的兵马俑,辽宁省像一个逗号,黑龙江省像一只欲飞的天鹅,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又如,地区和国家轮廓的识辨,印度半岛像倒立的三角形,中国的轮廓像一只威武的雄鸡,意大利的国土轮廓像一只长筒靴。利用形象记忆,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三、图文结合法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地理事物,进一步认识地理现象,以达到文字上的记忆。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人们对图像的记忆要优于对单纯文字的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的记忆才能更简捷。例如,在学习印度的季风气候中,如何理解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巧用地图学习,易理解,好记忆。由于印度南部濒临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在7月份,盛行西南风;在1月份,盛行东北风。夏季西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如果西南风风力强盛,降水就多,易发生洪涝;相反,冬季东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如果西南风风力再不足,降水就更少,易发生旱灾。这样一分析,印度的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就清晰明了。再如,从《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分析其原因时,可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多为平原和低矮的丘陵地区,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在实际生活中,便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浓缩记忆法
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材善于提炼,抓住知识的主要特征,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浓缩概括,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世界上1月、7月陆地和海洋气温的等温线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北半球,1月份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7月份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同理,南半球,1月份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7月份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概括为“高高低低”,即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如果某地气温高,等温线就向高纬度凸出;某地气温低,等温线就向低纬度凸出。
五、比较记忆法
在初中地理知识中,有些知识点很相近或者相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记忆,找出其中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比较:1月平均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高于0℃,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低于0℃;年降水量,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小于800毫米;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水地为主,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通过比较记忆法,不仅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结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方法 新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1-01
1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理念得以更新,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模式仍有需要提升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方面
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年龄较大,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所提升,但已然有一部分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没有发言权,不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一些教师对新教学理念不够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抑制;另外,教师教学前,教学规划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容量,课堂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合理的分配。加上一些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弱,课堂教学氛围不够热烈,甚至会导致地理课堂十分枯燥,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学习、教学发展都造成极大的阻碍。
1.2 学习方面
目前,高中生地理学习目的过于单一,其学习地理主要是满足高考,这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很多高中生地理学习具有被动性、盲从性,在课堂中往往低头看出,从来不参与任何教学活动,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导致地理学习效率不高。另外,现阶段高中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上不够刻苦,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后探索与学习,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2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所谓的求异思维就是开放性思维,是新课程理念中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与指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表学生的不同见解与意见,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分析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在现如今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用于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到处都是,从地球公转到气候气象,从水资源到煤资源,到处都可以用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不代表让学生进行浮想联翩,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找出万千事物中的规律,采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各种现象。可以说,假设是必须的,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地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相对于真理来说,与其直接的告诉学生,还不如培养学生获取真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挖掘真理、探索真理、验证真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习与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会学地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切实的挖掘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3 加强地图学习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地图是地理学习中十分关键,能够对地图活学活用,才能将地理学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图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学生学会对地图的整理以及查看地图。通过地图进行联想,对相关的知识加以整理。地图中的图形十分复杂,包括地质图、地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等值线图等。通过这些地图的学习,让其结合地形,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
第二,熟悉读图。在地理题目中,有很多关于地图的,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应该首先对地图主题进行分析,观察地图的比例尺,关注任何关于地图的细节,很多细节中包含着题意。之后,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读图,地理知识都是实际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还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读图过程中,应该进行图形结合与变化,更便于理解图文的意思。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都可以采用这一读图方式进行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4 注重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一节地理课短短几十分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一路紧跟,对本节内容能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苦下功夫,在讲授地理知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各个地理知识点的关联性,进行多方的联系,建立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点,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另外,知识内容还需要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注意引导。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及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也应该脱离课本,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地理知识,有时通过直观观察的方式,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点,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中地理教学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学习起来有所困难。但是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也不能迎合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因此,新时期必须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从学习地图入手,注重地理知识的关联性,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洪霞.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5,17(8):144-145.
[2] 朱瑞国.新课改对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23(8):32-33.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33-01
一、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人类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人类社会中的人口、文化、经济、人类的交往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所以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引入中的运用
地理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有关的实物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这里举几个例子:
(1)从“谈天气”导入天气的教学。通过与同学们谈论“今天的天气”,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活跃了气氛,调动了课堂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类似的还有“气温”“降水”的学习。
(2)用实物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地球仪”“地图”这些章节的学习,都可以利用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从而引入课堂教学,讲“等高线”时通过等高线模型引入课堂教学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3)通过新闻、实事等视频或报纸(最好是视频)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中东地区”时,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点播关于中东地区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使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积极了解的欲望。类似的例子还比如从希腊债务危机引入欧元区再引入欧盟的学习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它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这种运用在教材里也重点进行了体现,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常见的也举几个例子:
(1)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中在讲到亚洲的自然环境时,通过插图介绍了东南亚民居、南亚孟加拉民居、北亚民居、西亚民居等等。在中国地理中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代表性的民居,碉房、蒙古包、窑洞、高脚屋等,无一不反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也是乡土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容。
(2)自然灾害。当今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各类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几乎每天都有报道。在学习到相关地理知识时,结合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危机意识都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这一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如暴雨、龙卷风。又比如汶川大地震、三峡水库库区的滑坡等。这样的例子只需要教师多关心新闻和时事,就不难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影响本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在灾害来临时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避灾措施等等,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排除个别学生深入研究了解的可能,为培养优秀学生播下火种。
(3)日常生活与地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密切,除去民居前面已经说过以外,服饰的传统布料(丝绸、棉布、皮)、款式(如藏袍),主食的构成,交通工具的选择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出门在外,气象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4)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比如:诗词中的地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中的地理-----物种的分布,音乐中的地理----长江之歌歌词,体育中的地理----NBA球队名称缘由,经济中的地理------人民币图案,军事中的地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其他不胜枚举。
3、在课后巩固反思中的运用
在学生的课后巩固中,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设计一些情境分析,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假设选择野外宿营地,应该如何选择,要考虑哪些地理上的影响因素?设计一次旅游过程,包括旅游路线的选择,随身物品的携带(比如到青藏高原需要准备防晒霜、墨镜、急救药品等等),并考虑旅途注意事项等。并思考这样选择的原因。
三、学好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地理知识能够解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因此,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学好地理,了解地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甚至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可以更从容地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是为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
(上接第232页)方法的参透。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2] 鲍华锋.多媒体教学下的数学复习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一、目标的制定要有度、量恰当
学习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要有机结合。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比如,在七年级《世界的地形》一节教学时,我首先确立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海平面的概念,②学会看图表,③认识地形的种类与其特征,④在《世界地形图》上,能找到世界的一些主要地形,⑤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
孔子的三句话:“如果你讲给我听,我将会忘记;如果你做给我看,我将会记住;如果你带我一起做,我将会理解”。地理学科教学活动,正是老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引导和肯定下进行动眼、动脑、动手的活动,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好学、更加聪明、更加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结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谈一下我的看法:
1、让学生动手求知,愉快动起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让学生的手动起来,既能满足手的要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会思考的效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教学中,有一个重要活动,绘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图。老师先绘出三条重要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学生看后模仿再绘。从而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让学生走上讲台,勇敢动起来。
一般我会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登上讲台表演、小结、指挂图、实物展示等形式,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胆量,台上和台下有了引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板图、板书,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课堂也显得很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彩。
3、让学生学会合作,主动动起来。
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组讨论本区的位置特点,二组讨论本区的地形特点,三组讨论本区的气候特点,四组讨论本区的景观与气候的关系,五组讨论本区的历史与文化。每个组里都安排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三、课堂训练要及时、多样化
一节课堂是否有效,那就看学生这节课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否独立完成相应的训练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应精心设计训练题。我在一堂课中训练题的设计有以下方法:
1、自学达标法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名词概念,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对于这些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学课文,获取这些知识。在组织学生自学是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提纲,或适当的练习题,学生自学课文,独立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读图分析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图示很多,并且形式种多样,其知识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途径。例如:《中国行政区划图》,是学习中国地理必备的,且是学生必须熟悉的地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了解中国的行政划分,并且知道每一个省(自治区)、县(市)、乡(镇)的具置,还可以知道我国周围的邻国位置,可以了解我国的疆域,可以了解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等许多与地理有关的内容。学生会看这种图,就具备了一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3、对比达标法
对于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运用对比法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将南方地区同北方地区进行比较,得出南方地区降水比北方地区多,雨季比北方地区长,因而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是鱼米之乡,得出南方地区能源矿产比北方少,但水资源丰富,以电补充能源不足;同时南方地区耕地比北方少,多水田,因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与北方有所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也不一样等。通过比较,既巩固了北方的地理知识,又便于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4、活动练习达标法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有大量的活动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手段。如果加上适量、恰当的练习作补充,就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根据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编排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完成必修Ⅰ、Ⅱ、Ⅲ之后增加区域地理内容教学。大致利用一个学期加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的学习。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忆不同区域所特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但同时区域地理又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记忆。我认为各区域特点只是作为基础储备知识,而利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陌生区域问题才是高考考察的关键,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记忆是基础,重点在于掌握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虽然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记忆区域地理特点是基础,因此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何谈运用呢?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空间定位意识,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给学生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可以通过习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
2.认识区域地理研究结构,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首先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老师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小组自学,教师课堂答疑,学生课下记忆巩固。
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失去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准确,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地理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是鲜活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是,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该地区旅游宣传片,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民风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讲解本章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奇闻异事,风俗习惯等等。学生为了介绍本区域,通过查阅资料,扩充知识,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课堂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明显。
4.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还是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高分和较高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略大多数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大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服务。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而且还强调全面性。
二、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概述
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地理学科也不例外。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要培训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维,是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三、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1、思想转变。作为教育者――老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人才观。这一改变需要老师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敢于实践。认识到学生地理考“高分”并不是最终目的,培养和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主动、活泼、和谐地发展,这才是我们最终教育的目的。如,提高老师的文化,丰厚的文化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不仅要求老师融会贯通中学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还要加强学习,扩展知识领域,充实内容,了解信息,适应对老师的要求。要加强老师的教学能力,在教研工作、教学常规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多形式、多渠道的争取继续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任务。提高教师的师德,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老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极其深远。作为地理老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讲正气、讲学习、讲政治”,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育好人。
2、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根据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使“要我学”意识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如,让学生跟老师通过互动方式进行学习,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跟老师一起找答案。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教学更好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如,采取联想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从文章中找习题问题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4、进行学法指导。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锁的钥匙,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地理科目的学习方法:其一是预习方法;其二是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其三是探究问题和总结归纳的方法。如,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交流学生自我认识和观点;归纳总结;进行测试补充。
5、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知识和智力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行素质教育就是为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和智慧进行有利的发挥和挖掘。如,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运用心理原理,指导记忆的最佳方法,增强记忆力;提高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6、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最符合中学生们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特别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察、播放地理录像、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
7、教师主导,抓好能力练习。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标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如,读图训练,其一是注意读图技能要一步一步的学习,先看图例,认识地理事物的符号,学会思考,以寻求规律方便记忆。其二,通过读图,把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所读到的图与所学习的地理知识相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其三,通过读图,联想旧知识,引导学生联想和思考,回忆旧知识,启发新的知识,并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8、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在讲授中国地理时,指导学生认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质及有利的自然条件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在讲授世界地理时,引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人类生存的环境,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渗透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森林资源,认识生态作用及意义。同时要在世界地理教学中渗透热爱地球,友爱世界人民,维护和平,反战争和侵略,加强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的意识。
结论
教育的一个关键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更高境界的信念、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而改革的。
地理是中学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它拥有完善知识体系以及价值培养目标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参考文献
[1]岳有平;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新课程,2007年09期
[2];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吉林教育,2010年26期
从杜郎口旋风到我校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实施课改已有整整三年时间。我个人认为,无论哪种课堂教学模式,都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学习、会学习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地理学科中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改要求教师要把课上活,这样就给课堂教学带来难度。有时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时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比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课,让学生小组讨论“英语是国际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英语过热,甚至替代母语,对我国民族及文化十分有害。作为热爱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人,我们应捍卫母语的文化传播和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了将来能用英语顺利交流,又能显示和扩大汉语的魅力和影响力,现阶段你怎样做语言准备?”如果放开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节课时间也不够,整个课堂也闹轰轰的,本节课知识目标无法完成。如果老师干涉太多,学生又不能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应联系学生、联系课堂实际,调整教材内容,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们学校地理学科每周只有3节课,地理中考只占30分,家长和学生从思想上就不重视。加之这些学生全部来自乡村,见识不广,给地理学科教学增加很大难度。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地理课学习中。我在第一节地理课上就“游说”我的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一个人博学,想成为博学的人,谈话有资本的人,就先学好地理,这样才能“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平时课堂中也时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比如,学习中国《地势和地形》时,引发学生思考“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有何依据。学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恰好位于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学习我国的气候时,听听“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这首歌,说说我们常听长辈念叨的俗语“你娃儿不努力,长大后就只能喝西北风”与今天的地理知识有联系吗?学习气温垂直分布的时候,联系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习我国北方的气候时,引用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方不是千里冰封。从歌词、诗句、俗语等方面与所学的地理知识密切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应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北面南米”之说,这与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土炕,南方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我国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爬犁,也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再比如学习南北气温差异时,冬季羽绒服在黑龙江省很畅销,你会拓展市场到海南省吗?学习我国农业部门时,就学校周围山上及千佛山是林业,学校附近汉桥下农田是种植业,安昌步行街上新疆特产是羊肉串,说明新疆地区是以畜牧业为主。总之,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因此,学习地理知识不应脱离生活,而要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才易理解,也有兴趣学习地理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的识图能力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地理教材的图片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些图片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地理课程标准将机械记忆题减少,淡化记忆能力,强化读图能力。在《四大地理区域》一课,我让学生充分挖掘地图上文字信息,多次请学生指地图、读地图找出所学知识点。再比如学习北京时,学案上有一题说出北京的地势。书上文字内容没有答案,在P19图6.3中,邓梦圆发言说“根据图上注释西北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黄土高原、东南是华北平原判断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我给她加了1分。这时我引导学生再看该图,从图上找答案我加2分。杜熙亚发言说,图上西北方向颜色是橙色说明海拔高,东南方向颜色是淡绿色说明海拔低,进而总结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同学们送去了肯定的掌声。我趁势提出还有其它方法,再观察地图。有好几个学生发言了,“海河水系”、“河流流向”、“从地势判断河流”都不准确,全班同学都期待着、思考着……陈浩同学发言说“看河流的线条粗细,线条细的是河流的上游,线条粗的是河流的下游,由河流流向可判断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非常棒,老师要给陈浩同学加3分”我激动的说,其他同学投去羡慕的眼光。通过观察地图对北京地势的判断,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激发孩子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识图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我将在每节地理课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总之,无论课堂怎么改革,无论采用哪种课堂教学模式,我都要从以上四方面去努力。让我的学生喜欢学习地理知识、会学习地理知识,能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STEAM;初中;地理课堂
STEAM教育模式是在美国最先提出的STEM模式的基础上,由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结合本国的国情研究出的更为完善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笔者经过对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只是对STEAM教育内涵、原因进行了研究,对如何将STEAM教育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比较少。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征,笔者尝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实行STEAM教育模式,致力于丰富我国对STEAM教育模式研究的内容。
一、实施背景
《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7位,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提高全民创新能力,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力成为中学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STEAM教育所倡导的创设真情实景、跨学科知识结合、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等理念与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了STEAM教育模式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初中地理课堂上落实STEAM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一)地理学科的特性地理学科中的大气、水圈、岩石圈的知识囊括了物理、生物、地质等学科,体现了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更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2]地理知识的价值体现在为工农业建设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熟练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不仅有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助力于“两型社会”的建设。[3]因此,地理学所具有的特性与STEAM教育理念相契合,STEAM教育理念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倡导主动发现问题,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与我国当前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课程标准与STEAM教育理念契合性STEAM教育模式是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与我国最新出台的地理课标的要求是一致,重点都是学生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热爱地理、热爱生活的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STEAM教育理念中培养创新人才目标也是高度一致的。
(三)课程内容与STEAM内容的一致性初中地理的内容较为基础和广泛,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部分。世界地理中的地球面貌、气候、居民聚落等,属于STEAM教育模式中的基础科学层次的内容;中国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与发展等属于STEAM教育理念中技术层次的内容。由此可见,初中地理课程中很多内容与STEAM教育的内容是相契合的,可以使用STEAM教育的范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STEAM教育模式的案例探究
(一)甄选主题,创设情境初中地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但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STEAM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所以甄选主题是第一步,接着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教师在运用STEAM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创设契合主题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定主题:中国河流———滔滔黄河。情景设定:播放《黄河颂》、黄河水系图、上中下游三张地貌图。
(二)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导线,教师应紧扣课程标准,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符合,能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尽可能多收集资料。根据主题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提出问题:本节课以“河流地貌”知识点为中心提出问题,①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②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③如何治理黄河。收集资料: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资料。资料内容包括黄土高原没有遭到破坏前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流经的地形区,“地上河”的形成,两岸人们采用的治理措施等。实验器材:两个30cm×50cm的塑料盒,两堆同样粗细不一的泥沙,花洒、勺子、铁架各2个,一块10cm×10cm的纱布。
(三)构建知识框架,指导学生实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在构建知识框架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对实验方案进行严格的评估,确保问题解决。活动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落实分工;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太多,应再次检查实验流程,调整实验方案,重复实验。1.构建知识框架。①课本知识点:河流侵蚀会受到流水速度、被侵蚀物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②STEAM知识:技术上要认真设计实验步骤、核实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工程知识上特别要关注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地上河”的防护工程;数据上学生仔细观察,做好实验数据记录,确保实验真实性和准确性。2.实验操作。实验一:分两组实验同时进行。在两个塑料盒里装上已备好的沙子,放置于铁架倾斜面上,分别在盒子顶端插入小彩旗,用勺子挖泥沙在河床两侧筑成两个堤坝,铺好河床。在距离小彩旗5cm的地方,一个盒子盖上纱布(模拟地表绿植),一个不盖纱布。两个花洒同时匀速浇水,学生记录水流过后河流的深度、宽度、长度的数据。实验二:两个盒子都重新回填沙子,把纱布拿开,一个花洒加大浇水的强度,另一个依然保持匀速浇水,学生记录河流被冲刷后的深度、宽度和长度的数据。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一个盒子放在倾斜角度30°的铁架上,一个放在平面上,同时用匀速的水冲刷,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四)交流总结反思1.交流。实验一表明,有纱布的河床深度、宽度、长度均比没有纱布的河床要小。实验二表明,同样的裸露泥沙的河床,强度较大的水冲刷的河床深度、宽度和长度要比匀速浇水的河床要大些。实验三表明,坡度越陡,受冲刷的程度就越严重。2.总结。实验结论:水土流失的程度与地表植被、流水强度、坡度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河流的治理方法:植树造林、疏通河道、加固大堤等。3.反思。不足:实验过程中,花洒冲刷的强度难以保持一致,河床泥沙恢复也难统一,会导致实验数据有出入,影响实验结果。综合以上分析,STEAM教育模式符合我国当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此文初步探讨了STEAM教育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验结论有待进一步完善。但STEAM教育模式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促进中学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STEAM教育的相关研究来,丰富我国STEAM教育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1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半个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教学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共六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速度计算,至少需要十七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五月份的地理结业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学生知识的构建、课程改革及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得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了教学改革与结业会考方面的一些成果。以下把教学的成果及经验归结为:
一、 建合理的知识框架
为应对结业会考,本学期的教学不得不快速度、少时多量的进行。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知识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了意料不到效果。
二、 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学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 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三、 会考工作落实
在完成教学教材之后,即进入了紧张的会考备考和应考工作。复习过程中,我把中国地理作为复习重点,指导学生以强化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辅,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通过反复识记、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结业会考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会考及格率为60%、补考及格率为100%。
诚然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著、会考成绩不尽人意等,这些现状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3
时间飞逝,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首本学期的工作,有得失,也有收获。在担任初二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勤恳,敬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的工作
1、认真备课、上课,备学生而、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教案。每课都“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在知识层面注入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八年级需要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4、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二、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初中地理第三册主要从中国区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居民,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故此,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不足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还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2、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缺少,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悟,则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情况分析: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教材为湘教版新教材,其内容同以前相比教淡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就好上了。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挖掘,将失去课改的意义,所以要用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按照大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学校、年级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用多种方式和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提高,同时传授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由“我要学”向“我会学”和“我乐学”深入,构建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采取措施:
1、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形成文字。
2、倾听学生意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6、利用网络获取多方面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
一、试题体现学科特点,考查学生能力
1.选择题体现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的三阶段培养目标。
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理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选择题来看,广东高考试题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考查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三年来三个方面考查的试题数量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试题考核数量一直保持在3、4、4的比例,相对来说很稳定。主干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的把握,是地理科目考查的第一阶段。知识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学生既要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要学会分析、运用这些地理知识,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二阶段:思维能力则是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意识,这些题甚至不需要联系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直接就可以获得,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三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的地理学习回归教材而不迷信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础思维,重视能力提升。避免了乱猜题、靠题海战术来备考的错误做法,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
2.选择题知识点考查较集中,突出主干知识。
了解地理命题方向有利于针对性的备考,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与备考质量。从三年来地理选择题命题来看,试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几个重要章节;必修一的时间计算与必修二的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以及第三章地理技术均属于间隔性考查。因而在复习备考时,地球上的大气等五章是复习的重点,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不仅要把教材理解透彻,更要能够学以致用。
3.综合题体现地理区域性,区域分析成为热点。
综合题的考查相对稳定,延续了前两年第40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第41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模式,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大局观、全球意识、区域分异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考查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区域地理,其考查内容却完全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所学的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区域的资源、环境、人文等详细、具体的内容,避免了高考备考要再去学初中教材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气候、自然带、环境问题是三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大训练量。尤其是工业、农业等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分析是考试出题重点,试题分值高、难度大,是备考尤其要关注的部分。
二、三年文综地理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1.明晰学习主线,构建思维框架。
地理学习的主线要明晰,要确立自然地理做引领,人文地理重运用,图表分析能力要突出的复思路。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载体,人文地理知识也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其发展条件也大部分依赖于自然要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阶段要把学习重心放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要注重自然地理规律的总结,掌握自然地理特征,学会自然地理分析方法。重点学习的自然地理内容有:
掌握以上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后,运用地理知识进行产业要素分析、城市布局分析等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有材可用,有章可循了,也就有了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
2.训练图表分析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
图表分析训练要系统和有计划。图表的种类很多,哪些类型可能考查,哪些类型不会考,学生要学会甄别。由于命题专家封闭时间有限,手中材料有限,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素材用电脑绘制简单图表,一些难度较大的图表命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常考的图表基本上就是这么几类:数据曲线图、数据柱状图、饼状图、比例柱状图、曲线和柱状图的结合等。这类图表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耐心、细心地对待,绝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对的。
图表的分析把握如下几个步骤:一、先阅读图表的名称,对名称中的关键词加下划线,重点分析;二、看横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横坐标数据值:三、看纵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纵坐标数据值;四,对图中的重要点列出要考查的横纵坐标数据值,进行比较。
图表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数据的分析。因此,读出准确的数据值是图表分析的关键。
3.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学习深度.有效降低备考难度。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建立空间想象,大部分同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纵观三年来高考试题,经纬网与时间计算问题考查较少,尤其在选择题部分还没有考查过。在专家讨论过程中,有部分专家就指出这部分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如何力求出新意,会导致试题难度提高,出简单了,考查的意义就没有了。并且各种练习题太多,难以出新意,所以选择题考查的几率不高。但在综合题世界区域地理部分考查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但也基本上把握在能够运用简单的时区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至于日界线、日期差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出题者一定会避开。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深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效备考。
4.理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虽然两道综合题分别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作为考查内容。但其实质是考查区域背景下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世界地图与中国区域地图只是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导出所在区域的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等考点,再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是在自然大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并不考查区域具体的地形、地貌、河流名称、矿产、人口等内容。因此,复习过程中基本可以省略初中教材的复习.把重点放在大尺度区域地理的复习上。如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海洋分布图等,按照经纬线规律性的学习。
5.巧妙处理必修三教材内容。
必修三教材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知识。但仔细分析三年来文综地理命题,考试中并没有针对必修三区域内容的出题。于是,有的学生或老师就轻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浪费时间。但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必修三不仅要学,而且要有技巧的去学。之所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中都没有必修三相关区域的试题,主要是出题者考虑到各地学习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单以某一版本教材作为考试内容会引起考试不公。同时,以教材中的区域作为考点,命题时难以考出新意。因此,命题者都会避开教材中给出的区域。但必修三的学习却不可掉以轻心,它是进行区域地理考查出题的范本,是考试答题的必要参照。必修三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的把握区域分析的方法上面,构建区域分析的框架与体系,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在考试中遇到新的区域问题就可以有规律、系统性的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