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02:2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矿业统计;矿业管理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矿山管理的发展,矿业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矿业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矿业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矿山生产建设的各种信息基础上。矿业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矿业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矿业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矿业统计指标在矿业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决策者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矿业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大中型矿业企业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基层统计人员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矿山生产一线,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现场,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矿业综合信息台账,包括地质、人事、财务、设备、科研培训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和上级主管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矿业质控工作
矿业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矿山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矿业统计指标对实现矿业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矿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有重要意义。矿业统计的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矿业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根据矿业企业制定总的经营管理目标,把炸药、雷管、轮胎、钢、铁球、衬板消耗等物耗指标;柴油、汽油、电力、水等能耗指标;钻机、汽车、电机车、破碎机、磨机等设备运行指标分解到各生产单位,矿业统计定期通报。密切关注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企业决策者以及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矿业管理
时代在发展,矿业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矿业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矿业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矿业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矿业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矿业的管理、科研和发展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矿业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矿业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矿业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矿业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矿业的纵向发展,还要对国外矿业发展动态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对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有意识地加强,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矿业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日期:2018年1月10日
1、1-2月,根据集团节能工作要点,完成2016年、2017年碳排放核查工作;明确分公司2018年度节能目标,分公司及各车间能源基准、能源目标及能源指标,制定分公司能源管理项目计划及实施方案。
2、3-4月进行分公司2017年度能源管理评审工作,对上一年度的能源使用情,主要用能设备的运行情况、能源目标完成情况、体系运行的欠缺之处进行总结分析,识别出节能机会并确定节能技改项目,最终形成能源评审报告。
3、5-6月根据2017年能源体系的运行及内审、外审的实际情况,进行炼化分公司能源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的换页、学习培训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6-7月做好节能宣传周工作及上半年节能工作总结。
5、8月中旬,为验证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分公司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内审人员进行体系运行的内审工作,对内审时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并验证整改的有效性。
6、9月份对分公司现行的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集团管理规定的遵守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形成合规性评价记录及报告。并对体系运行进行管理评审,形成报告。
7、10月做好能源管理外审准备工作,迎接认证公司再次认证审核。
1.高质量做好年定报和各项调查工作。严密组织实施各项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及一次性调查,提高标准、确保时效、扩大调查成效。认真做好城镇、农村抽样调查新网点的运行工作,抓好以县(市、区)为总体的各项抽样调查。继续抓好统计定报和年报准备工作,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年定报任务。
2.切实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要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充分履行职能。严格按照普查方案要求,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再接再厉,组织实施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录入汇总、数据审核编码和上报、总结表彰等各项工作,做好对人口普查的分析研究、数据评估论证、普查质量验收工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人口普查各项工作任务。
3.不断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市统计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和分专业统计数据质量保障细则,依法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完善数据审核制度,强化检查考核力度,对数据收集、汇总处理、资料上报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控制与管理。
二、坚持不懈,继续强化统计监测工作
1.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变化趋势,加强月度、季度和年度动态监测。不断完善统计考评体系,认真组织实施更高水平小康跟踪监测、科学发展考评监测、重点能耗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监测、社会发展评价、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监测工作。
2.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监测体系。围绕全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工业转型升级的统计监测,密切关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根据市统计局产业升级监测体系,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联合有关部门,全面组织实施反映我区经济转型升级进度、成果的统计指标体系。
三、锐意进取,进一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1.抓好统计信息分析工作。重点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优势,加强调研分析,力争在分析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2.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信息供应。在建好“吴中统计信息公众网”的基础上,加强与“吴中政府网”的链接,通过网络及时统计信息。要认真做好统计数据、信息传播和公开等工作,及时公布全区经济运行情况。
四、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1.规范实施抽样调查制度。根据省地方统计调查局的统一部署,抓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统计制度方法做好科学发展评价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主要农产品产量抽样调查制度、畜牧业抽样调查制度、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制度、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制度、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月度抽样调查工作,并加强对调查对象贯彻执行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2.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在切实抓好以区内13家银行为重点的金融统计基础上,逐步将区内新增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纳入统计范围,不断丰富金融统计内容,全面、及时做好全区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统计制度。根据省统计局研究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结合吴中区实际,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统计制度,及时全面地反映全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更好地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进程。
4.进一步加强部门统计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的意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进一步健全部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认真执行《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部门监测目录》,建立和规范部门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形成统计监测合力,实现统计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
5.加强文化、体育产业统计。加强对文化、体育产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文化、体育统计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产业统计监测方法。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统计调查。文化、体育部门要根据全行业统计的要求,全面负责相关产业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积极开展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监测和分析工作,全面反映文化、体育发展状况,为区文化、体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五、强化管理,积极推进统计各项建设
1.抓好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按照市局制定的《市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及统计调查单位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继续强化统计站(办)管理,充实统计力量,制定对镇(区、街道)的专业考核办法,加强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研究制定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推进“双基”工作再上新台阶。
2.继续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严格按照省、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把名录库维护工作当作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税务、工商、编制、民政、质检等部门的行政记录和经济普查的清查结果,继续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
3.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一是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结合“六五”普法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统计普法和宣传活动,营造普法宣传气氛。二是做好区级统计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按照区政府办公室下发《批转区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吴中区统计监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制定年统计执法检查方案,有重点解决基层统计机构基础工作薄弱、统计调查对象不配合等现象,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进一步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全市各级公共机构要把学习贯彻《条例》列入议事日程,制订和落实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工作计划。20__年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条例》和开展节能活动不少于2次。二是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用能实际,制订20__年机关节能方案。三是各单位要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参与全市“节能宣传周”活动,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全市组织的“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四是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专家讲课等形式,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学习培训。
二、进一步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五节”
节约用电、用水、用油、用气和办公耗材是实现今年公共机构节能目标任务的关键措施。一是节约用电。要健全节电的管理制度,推行定额用电管理,实行分户计量,提倡自然采光办公,减少设备待机时间,严格执行国家空调温度使用控制标准。推广使用节能灯具。今年各单位要全部更换使用节能型灯具。二是节约用水。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对用水场所,用水设备定期进行巡查,搞好节水设备的更新改造。三是节约公务车辆用油。加强公务用车配置管理,严格执行公务车辆配置和采购标准,推广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进一步落实公务用车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公务用车非工作日入库集中停放以及统一定点保险、“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的管理办法,实行单车核算。四是节约办公耗材。规范办公用品的采购,配备和领取程序,降低会务和接待费用,要大力推行网络办公和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成本。五是节约用气。使用天燃气取暖、供冷的单位要健全天然气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合理调节天然气设备的开关时间及天然气量大小,降低运行成本。
三、进一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典型示范创建活动
创建公共机构节能典型示范单位,是贯彻落实《条例》的具体措施。今年是文明单位创建考核验收年,市直各单位要按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典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将文明创建与机关节能典型示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节能达标、文明创建双丰收。示范单位的创建情况,将作为文明创建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公共机构要围绕“组织健全,宣传扎实,措施有力,效果明显”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典型创建活动。市直机关节本文 能办将在全市机关单位组织开展公开评选节能典型示范单位,并召开一次全市节能示范先进单位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总结推广节能先进经验,推动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要大力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积极协调落实节能改造资金,以及节水节电等节能改造工程,切实搞好节能改造,要加大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工程管理力度,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要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创新管理方式。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统计管理体系
公共机构能耗统计是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管理手段,各级公共机构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系,做好能耗统计工作,一是要明确指定一名能耗统计人员,配备一台专用电脑,负责本单位能耗统计、上报工作,做到有人管、有人做、有设备。二是要建立完善能耗统计档案和台帐,逐月统计本单位的能耗数据,全面掌握和了解本单位用能状况,做到有帐可查、有据可依。三是熟练掌握能耗数据上报方式,加大能耗数据专业软件网上直报的推广应用工作的力度,逐级上报,分级管理,按时做好本单位能耗数据季报、年报工作。
五、进一步推行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
一是各级公共机构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好本单位年度水、电、油、气、办公耗材等相关能耗用量定额标准,依据制定的定额标准,加强节能管理。二是市直机关节能办公室将在全市筛选20家左右单位进行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能耗定额管理办法,在全市推广。
20__年公司在上级环保部门和集团公司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企业环境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未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公司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一、完善环保管理网络,加强责任制建设
年初,根据上级环保部门和集团公司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20__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环保负责人,充实了各级兼职环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员工的环境保护责任。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认真强化从采购、储运、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完成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并报市局备案。
QHSE体系建立过程中,公司依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了《环境管理程序》、《废弃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并对公司范围内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共识别出环境影响因素296项,重大环境因素24项,同时逐项制定了控制措施。
三、依法执行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
公司项目按国家环保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相应的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试装置在今年11月份顺利通过环保竣工验收。
四、 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环保意识
20__年公司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节能减排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环保宣传工作,制作了环保宣传站牌、橱窗2处,利用网络向全体员工发放家庭环保小常识以及环保宣传手册,强化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强化监管,认真组织各类专项行动
1、公司设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两个废水排放口,排放口已按要求规范化设置,并已按太仓市环保局的要求安装了废水流量计和COD自动监测仪。污水处理站外排口在线TOC检测仪、流量计,因投用时间早,在今年检查中,环保监察部门指出,数据采集系统需要与太仓环保局同步升级,目前已完成数据采集系统的升级,公司现有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并有专人负责、专人操作,定期进行检修。
2、按照上级环保部门及集团公司环保工作要求,结合公司《环境管理程序》规定,不断强化环保检查力度,巩固以岗位班组、部门、公司三级环保排查治理网络,对已发现的不符合项坚决进行治理,做到了早发现、早解决。持续做好生产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20__年的问题整改率为100%。
3、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进行了雨排口隔断系统改造,在6处雨排口,逐个安装隔断阀,应急状态下雨排管网实现与公司外部隔绝,杜绝发生污染责任事故。同时对各生产装置的雨污分流设施进行改造,严格管控生产污水和清净下水的排放,实现源头治理。6月组织了罐区储罐泄漏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演练。公司参演人员等共60人,演习共持续30分钟左右,演习效果良好,高质量完成设想目的,锻炼了员工应急救援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公司环保应急机制的有效性。
六、“三废”处置
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以及QHSE体系建设的需要,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妥善处置各类危险废弃物以及一般工业废弃物。重组份残液、精馏残液、废树脂催化剂及废吸附剂等危险废弃物全部交____________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焚烧或安全填埋处置,并已到______市环保局、______市环保局办理专项审批手续,严格执行了转移联单制度;公司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贮存按照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实施,防治流失产生污染。废水均达标排放,20__年未发生违规现象。
七、 积极开展本企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为积极响应政府部门号召,做好配合工作,同时也全面掌握公司各类污染源的数量、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公司污染源普查统计小组,对公司生产及相关部门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审核、登记并上报,为公司的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依据,按时、保质完成市局要求的污染源普查数据上报工作。
八、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污染减排
公司按照政府、集团对污染减排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组减排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及时传达上级要求,精心部署、细化目标,大力宣传,注重监管,增强实效,定期召开污染减排专项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落实各项污染物减排工作,公司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吨产品废水排放量同比下降10%,COD排放量同比下降12%。
九、20__年工作计划
20__年,公司将进一步做好
环保各项工作,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为重点,遵照年度工作计划,狠抓落实,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奋力拼搏,以确保环保工作方面取得新成绩。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不断强化环保管理队伍的水平,提升公司竞争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1、贯彻落实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和部署下,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提高重点环境风险源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架构内部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依法实施环境监管的水平;
2、不断完善公司环保及相关管理制度,细化环保各项工作,加强各级环保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3、认真做好“三废”排放监督、管理和统计工作,切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降低“三废”排放量。
4、利用公司内部邮件、学习刊物及宣传栏,向员工宣传环保小常识,加强环保日常教育,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
企业环保工作总结精选【二】
过去的一年我们始终把环护工作放在首位,树立抓好环保为经济,发展经济促环保的大局观念,全面开展基层环保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公司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
1.宣传,提高环保认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______社会的基矗为提高广大员工的环境保护国策意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公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如有关企业存在着排污不规范的现象,我公司领导和环境保护组成员代表就多次递交了相关的提案和建议。由此可见,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正在逐步成为全厂员工的自觉行动,环保工作将在企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强化管理,确保监管到位。
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施策,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状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了实处。一是从源头上规范。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对引进的新、改、扩建的项目要求其先过环保审批关;在建设的过程中,认真落实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在服务中提高。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努力创建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无环保主体、无监测能力、人力少、经费保障困难等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在上级环境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加以改进,让企业的环保工作得到质的飞跃。企业将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做好环保工作。节约经济,保护环境,努力成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优秀企业。
今后打算
1、要有机构、人员、工作目标、工作经费和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
2、统一领导,至上而下,层层抓落实,形成能顺畅运转的管理工作体系。
3、各级领导和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决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企业环保工作总结精选【三】
神华准能公司“十一五”期间通过分解落实指标,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从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技改技革、生产组织、日常管理等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十一五”期间,圆满地完成了地方政府和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节能环保指标;“十二五”前两年,节能量完成3.91万吨,完成任务指标7.38万吨的53%,二氧化硫、COD减排量完成了神华集团的考核任务。
一、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考核奖罚力度,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
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以来,准能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和神华集团有关节能减排精神,健全了节能减排组织体系、能源统计体系,完善了工作机制,加强了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使节能减排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健康发展轨道。目前,基本形成了“公司统一领导,工作规范合理,考核有据可依,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1.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及制度建设。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和其他相关领导为副组长,机关相关部门、各二级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权限,并根据公司人动及时调整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成员。设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公司日常节能减排工作。各主要能耗单位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小组,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并且明确了责任人(单位班子成员)及工作职责。公司制定并完善了《神华准能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办法》、《神华准能公司“五型企业”建设暨绩效考核及工资分配办法》、《神华准能公司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实施办法》、《神华准能公司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管理办法》、《神华准能公司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职责》、《神华准能公司二级单位节能减排工作职责》、《神华准能公司节能减排考核细则》、《神华准能公司节能减排考核评分标准》。各二级单位依据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制定了本单位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2.建立统计检测体系及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信息化建设。
公司各二级单位车间设立统计人员,每月定时将本车间耗能情况报送二级单位节能减排管理部门,二级单位管理部门通过汇总、审核后报送公司节能
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加强节能减排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生产技术部、信息处组织人员编制了“节能减排管理信息系统”,各用能单位通过公司局域网将每月的数据及时上传到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加强考核奖惩体系建设。
在节能减排管理、考核方面,为了完成政府及神华集团给我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同时为了将节能减排基础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公司将节能减排工作细化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纳入“五型企业”和“全面质量标准化”考核体系中,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为了全面完成地方政府及神华集团公司下达给我公司的各项任务指标,公司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以量化指标为内容的“五型企业”生产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中,以定量的方式给各二级单位下达节能减排指标,通过每半年一次的考核,评分结果与各二级单位绩效工资总额、领导班子年薪挂钩。各二级单位将公司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段、队、班组,按月进行检查、考核,依据考评结果兑现绩效工资,做到了人人有指标,人人有考核,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及全体员工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政府及集团给我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顺利完成。
其次,为了全面提升节能减排各项基础管理质量,把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公司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全面质量标准化”考核体系进行定性考核,针对节能减排体系建设、节能目标分解落实、计量、统计管理、能源使用管理、能源消耗状况分析、节能减排项目完成率、宣传及培训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跟踪检查、考核、评价,充分调动各二级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公司配套了500万元“全面质量标准化”奖励资金,对于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公司考核二级单位,二级单位考核车间、段、队,车间、段、队考核班组长或单台能耗设备(个人)的节能减排考核管理体系。
4、开展形式多样节能减排宣传、培训活动,营造全员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节能减排作为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公司利用网站、报纸、内部刊物等媒体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各二级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如在内部刊物上开辟节能减排宣传专栏,开展节能减排有奖答卷,在职工文化橱窗中增加节能减排宣传内容,开展每人每星期节约一度电倡议活动,以班组为单位学习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方针等等,通过各种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了全员节能的浓厚氛围,为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通过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公司全面完成了政府及神华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节能减排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受到内蒙古经信委及神华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公司被煤炭工业协会评为“节能减排先进企业”。
二、各行业引进新工艺、采用新技术、加大技改技革力度、加强生产运营管理,节能减排指标持续降低,初步形成绿色、清洁、环保的现代化矿区
近年来,随着公司高速发展,公司在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技改技革等方面投入不断加强,先进生产工艺及设备在主要行业陆续应用,不仅提高了节能减排效果,而且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企业发展促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促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煤炭开采、加工方面,通过积极采取各种节能减排措施,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煤炭加工效率和矿区水资源利用率,在降低吨煤能耗方面成效显著
2013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把握新形势下机关事务工作的发展脉搏,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打基础、攻重点、强薄弱、抓关键”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完善机关事务管理机制,积极发挥管理保障服务职能,全局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打基础,打造过硬作风,形成良好工作环境
一是以活动创建为载体,凝心聚力,推进工作。聚焦“”问题,深入开展“市中精神”大讨论、“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大力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办有回音”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全局工作信心和力量,推进全局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二是注重提升全局人员的思想境界,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加强“道德讲堂”建设。我局把“道德讲堂”建设与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道德讲堂”学习,先后专题学习了《弟子规》、《沟通的艺术》、《面对困境怎么办》、《健康新理念》等内容,使全局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提高。在主题活动中,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绿化家园、美化市中”、“清明祭先烈,明志铸忠诚”、“慈心一日捐”、“文明交通我先行” 等多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积极发挥市级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在“慈心一日捐”活动中募集善款9500元、为“关爱人口”募捐1910元。此外,市中区党家镇土屋村是我局在新农村共建帮扶工作中的帮扶对象,我局组织干部职工为帮扶共建村的特困群众捐款9560元,用于危房修缮,并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与贫困家庭帮扶结对活动。此外,我局创新性地开通了“E信通短信平台”,号召科以上干部每人每周向全局工作人员发送励志警句、工作信息等内容,短信受众共计9000余人次。
三是完善制度,严格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建设效能型机关为抓手,立足自身特点和实际,对机关事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先后修订各项工作制度十余项,组织完成了细化科室职责、优化办事流程等大量基础工作,制定了《工作人员平时考核实施方案》,将工作作风表现列入每季度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对工作成果进行量化考核,有效整治“散、懒、庸、浮、满”现象,形成用制度管纪律、强作风的长效机制。
二、攻重点,提高工作执行力,严格落实八项规定
(一)深化全区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成果
由我局牵头负责的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在去年的工作基础上,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出台《__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我局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本着清理与规范并重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我区公务用车管理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适时出台了《__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这是我区首次就公车配备使用出台规定。二是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对全区一般公务用车编制进行了核定,并由上级公车主管部门正式下发了编制核定文件。三是严格做好公务用车节假日集中封存管理以及离退领导干部工作用车收回工作。建立起公务用车节假日集中封存管理长效机制,经统计,今年以来在放假调休期间共封存公务车辆2591辆次。此外,区公车办对全区各单位中调离市中区以及离退领导干部的用车情况进行了统计,收回公车3辆。四是发挥监管作用,为公务用车的配备、处置进行把关。我区公务用车的购置和报废实行区公车治理领导小组和区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双重审核制度,截至目前,区公车办向区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出具购车审核意见书5份,更新车辆审核意见书9份,报废车辆审核意见书14份,为公务用车的配备、处置把好关。五是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在全局推行公务用车燃修公示制度,截至目前,全局公车燃修费用较上年同期节省50%。我局被济南市评为__年度“四个创建”先进单位。
(二)积极开展全区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工作
自中办发__号、鲁办发__号、济办发__号文件下发后,我区迅速成立了清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我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办公用房清理工作。区清房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两次向全区各单位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并就资产漏报、瞒报问题进行核实,对全区各单位办公用房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目前,我局以坚持标准、节约资源、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产利用率为原则,充分利用全区现有房产资源,根据各单位人员编制和实际需要,并参照市局相关办法和经验,制定出《全区办公用房清理整合方案》和《__区 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及所属土地、房产统计汇编》,初步建立起全区办公用房和房地产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直观地反映全区办公用房情况,为今后实行资产变化动态监管,建立资产“实物链”与“价值链”的平衡及资产划转提供了依据。
(三)全力做好市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
节能工作是我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分解任务之一,我局作为协办单位,主要具体承办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一是加强全区各公共机构单位信息报送联系,完成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统计。组织召开全区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培训班,规范了我区能耗数据报送工作,为全面完成年度节能指标奠定基础。我局被济南市授予“全市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工作成绩突出单位”。二是认真做好市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按照择优推荐的原则,顺利完成济南市公共机构节约型示范单位申报工作,节约型示范单位申报单位落实到舜玉路街道办事处,并指导该单位完成相关申报材料的起草、审核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区直公共机构废品处置工作。联合区保密局、区财政局、区商贸局、区经信局等相关单位完成了市中区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建立工作,对全区各公共机构的废旧商品回收工作做出明确要求,确定了五家有资质的回收公司作为备案企业。四是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推进节能设备改造。组织开展“地球一小时”、“节能周低碳日”等宣传活动,通过电子显示屏、短信、发放购物袋、宣传册等方式对广大机关干部进行相关宣传,并对机关大楼公共区域进行节能灯改造,将原25W和40W高耗能灯泡逐步更换为5W和7W的LED节能灯,节电率达80%。
(四)加强区直机关支付分中心财政预算和资产管理工作
一是有效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从严从紧编制部门预算,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科学性。二是加强财务监督。本着“按进度控制使用,科学调剂有限资金,确保重点工作完成”的原则,规范各核算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对各核算单位的财务监督,严格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三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组织清理盘点了资产使用情况,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对固定资产的报废、调出等情况严格审核,做到账实相符,为今后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强薄弱,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总体满意程度
食堂餐饮、安全保卫、宿舍管理、物业服务是我局日常工作中容易引起干部职工不满的相对敏感之处。我局从转变服务方式入手,狠抓薄弱环节,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率。
(一)不断增强机关安保工作水平
__年年初,我局引入竞争机制,严格筛选,引进社会上有资质、技术强、信誉好的专业安保企业参与我区机关的安保服务,并定期组织安全形势分析和安全检查评比,不断加大安全保卫管控力度。一是抓好办公区域的车辆停放管理。坚持“节假日科室人员随岗值班制度”以及“济南大厦公务车辆进出停放管理制度”,为优化政务环境做好保障。二是抓好消防安全。及时更新办公街、济南大厦等集中办公区域的消防器材,扩大消防器材的配备范围。三是认真落实门卫制度。做到对来访人员,有询问、有登记、有检查、有反馈,截至目前,安全保卫科有效劝解、疏导上访群众4000余人次。四是建立每周工作例会制度。互通、互评每周工作完成情况及工作安排,强化对安保公司的监督与约束,建立起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提高机关餐饮服务质量
为提高我区机关餐饮服务质量,我局经过多方调研、反复磋商和领导批准,于7月份选定专业餐饮服务企业入驻济南大厦机关食堂,同时,我局根据工作需要,将餐厅工作人员减少了近一半。为了做好餐厅管理工作,我局逐步完善了出纳、采购、仓管、验收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制度, 并对餐厅人员进行了食品安全责任分解,对餐厅环境卫生、储存加工、清洁消毒等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对原材料购置、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严格执行餐品样本留存制度,不定期开展安全卫生检查,确保食品卫生监管无盲区。目前,我区机关餐厅饭菜质量、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加强宿舍管理服务,逐步探索市场化物业管理新路子
一方面,建立“听、看、查”工作制度。“听”,即听到宿舍业主报修,立即安排相关人员予以解决,出现跨权限的问题,积极帮助协调相关部门,绝不推诿扯皮;“看”,即上门维修服务,实地查看,优选处理方案,尽量达到住户满意;“查”,即对宿舍区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定期检查,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区机关部分宿舍区的老干部多次以感谢信的方式对我局宿舍区域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表扬。
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和要求,逐步推进宿舍区物业服务社会化进程。为了改善宿舍区整体面貌,顺应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新形势,我局积极探索宿舍区物业市场化管理新路子,本着初步以提供服务为主,低额取费为辅的原则,拟用 二至三年时间实现我区机关宿舍区物业市场化管理的目标。此项工作已成立了试点工作小组,在广泛征求区机关宿舍业主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尽快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区机关宿舍区全面推开。
(四)开展机关宿舍楼体保温改造及供热“分户计量”工作
根据《__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从2013年年初开始,我局利用中央、省、市关于节能改造的专项补助,在未动用区财政一分钱的情况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区机关五个宿舍区18栋宿舍楼进行了屋面及楼体外墙保温改造工程,此项工作历时10个月,现已全部完工。通过与去年同期能耗数据比较,楼体外墙经过保温处理后,每户室温平均提高了3-5℃,使住户居住舒适度有了较大改善,居民反映良好。此外,我局利用住房维修资金,对机关宿舍进行了供热分户计量系统改造,为下一步在五个宿舍区800余户中全面实行供热分户计量做好了前期准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局借此次宿舍楼体保温改造的机会,为二、三、五宿舍安装了新型防盗保温门,更换了楼道窗户,并将二至五宿舍区所有楼体内墙面粉刷一新,这是自各宿舍区建立以来,第一次进行全面的楼道粉刷及修缮工作,使各宿舍区整体面貌大为改观。此外,还对二至五宿舍的屋面防水进行了更新与维护,使屋面的防水性能延长到8年,按照原来屋面防水维修25万/年的标准计算,累计可节约资金高达200万元。
四、抓关键,加强制度化管理,扎实推进廉政建设
一是坚持“”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积极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起完善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并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利的实现。
二是建立健全干部选用制度。实行科级以下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制定了《科级以下人员考核评分办法》,努力调动各方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适时提供相应的、适合的平台和空间,让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承担重任,打造用心工作、勤奋工作、务实高效、汇聚正能量的干部队伍。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权力观和党风党纪教育以及岗位廉政教育,坚持责任分工制,不断规范工作程序,运用党内民主生活会、局长办公会、专项检查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
回顾2013年的工作,我局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作思路创新求实。主要表现在全局及各科室全年的工作安排及部署上,特别是在重点工作目标的落实上,例如公车管理、办公用房清理整合工作,都能够根据各自职能从实际出发,早准备、早研判、早动手,牢牢把握住了工作的主动权,体现出了良好的求实精神。同时,我局在工作方式、工作细节上求创新、求突破,例如:全局建立起公车燃修公示制度,将公车燃修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有效降低了公车燃修费用;膳食科创造性采用成本正向核算与逆向核算相结合的方式,向管理要效益,实现了餐饮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各项成本的合理控制。
二是工作作风勤俭务实。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局按照厉行节约的要求,树立精打细算、节俭办一切事的思想,特别是对运行设备的管理养护,做到“小修不请人,大修不出门”,从提高自修率入手,认真学习,深入调研,自己动手检修音响、电视等设备,对济南大厦礼堂的灯光、屏蔽仪等进行了更新、升级,共节约资金10万余元。
三是工作成果有效落实。我局适时出台《__市市中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我区机关公务用车“三管理,三统一,三定点”制度,这在我局历史上尚属首次;同样,在中央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后,我局积极行动,有序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市中区办公用房及房地产汇编手册》已整理编印完成;机关餐厅的成本核算软件升级工作也基本走上制度管理正轨,这些工作在我局历史上也是首次开展和实施。
总而言之,今年以来我局大事多、难事多、需要内外配合的事多,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及不足之处。
一是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不充分。我区在会务接待、宿舍管理、办公用房及公务用车的使用等方面仍在沿用自己招人、自己管理、自己服务的传统服务方式,随着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央先后对机关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会务接待实行改革后,机关事务工作的社会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政务运行保障、机关房地产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仍需要不断改革和探索。
二是部分机关事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机关事务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财务、房产管理等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当前,我局的部分工作人员欠缺岗位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我局组织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
2014年,我局的工作重点是:
一、加强我局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我局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努力做贯穿群众路线的表率。
二、继续深化我区机关办公用房清理整治工作
一是做好资产管理系统对接,对产权明确的办公用房,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资产划转工作。二是在深入调研,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利用我区市民服务中心、市民健身中心、区医院、区国税局投入使用的时机,以坚持标准、注重实效、节约成本、规范管理,体现职能相近,地点相对集中,与突出公共服务职能相结合为原则,严格按照办公用房配备使用标准,对区直机关办公用房进行全面整合、调配。三是制定出台符合我区实际的办公用房统一管理办法,完善和建立“统一产权、集中管理、授权使用、运营高效”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资产利用率,缩减行政成本,实现我区房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三、加强我区公务用车管理监督,适时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完善停车场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加强对我区公务用车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巩固我区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建立完善符合我区实际的公车管理体系。二是根据省市公车管理改革进度,适时开展公务车辆改革工作。三是做好全区停车场收费的管理工作,制定相匹配的管理运作办法,在交警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会同各街办,进一步完善全区停车场管理工作。
四、继续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建设节约型机关
一是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能耗计量、统计和监督,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区10家以上公共机构成功创建市级节能示范单位。二是继续推进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加强节能改造和新能源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五、加快机关服务社会化进程,规范监管制度
加快我区会务接待、宿舍区物业服务社会化改 革步伐,加强机关办公集中区域的服务配套设置,以及餐厅运营、物业、安保等社会服务的运作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健全服务项目、范围、标准和程序,强化对准入资质和服务质量的监管。
六、加强区直机关有关部门经费及国有资产管理
一、20*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及其特点
今年以来,*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投资需求保持旺盛,财政收入难中求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同时生产总值增速小幅度回暖,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
在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加深的背景下,我市的工业企业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缩小等困难,保持稳定增长,并且总体利润不断回升。20*年,*市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65.46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68.26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销售产值442.99亿元,产销率94.6%,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用电达15.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金融系统贷款余额209.84亿元,同比增长13.1%。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1.46亿元,同比增长16.4%。各项指标显示*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都需要引起重视和加以解决,以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二、市经贸局主要工作
(一)深入调研,加强宏观指导。今年伊始,本着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以破解工业“低小散”为课题,市政府成立以市经贸局为主力的工业产业课题小组,对各乡镇、部门和企业进行调研,并由黄正强市长带队参加虹桥和柳市两次中小企业家座谈会。在认真贯彻落实*市工业发展“12345工程”动员大会精神的前提下,结合调研结果,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新“五十条”)、《关于在全市开展以“优服务、强投入、解难题、提层次、求实效”为主题的为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工业性投资统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我市于20*年6月建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潘孝政市长任组长,吴建华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发改局、经贸局、科技局等22个相关单位,下设办公室,由经贸局臧国华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出台《20*年*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考核对象包括全市31个乡镇,分三组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包括保障体系、经济指标、企业培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质量五大类,实行量化评分制。
(二)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缓解生产要素制约。一是深入开展以“优服务、强投入、解难题、提层次、求实效”为主题为企业服务年活动,实行四套班子联系企业制度,着重围绕提高办事效率、抓好用地供给、加大工业投入、提升产业层次等为工作重点,对一批事关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困难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解决。积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内联外合、上市融资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扶持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标准厂房,择优筛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入户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推进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机构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另外,由市经贸局组织于6月21日在北白象镇举办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申报操作规程实务知识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30人;于7月14日在柳市举办*市企业信息化讲座,为企业提供更优质实用的服务。二是推进评优评先活动。开展了对20*年度*市“功勋企业”、“十佳雁荡杯”、“明星企业”的评选,开展了浙江省第二批诚信示范企业、*市第二批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示范单位和*市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以及省成长型企业的评选。经过企业申报,我们的仔细调查、严格审核,20*年我市企业荣誉不断。3家企业被评为省第二批诚信示范企业,7家企业被评为*市第二批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示范单位,13家企业被评为首批*市经贸系统中小企业诚信守法示范单位,8家企业被评为20*年度*市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28家企业被评为省成长型企业、3家企业被评为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1家企业被评为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171家企业被评为*市成长型企业,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产品示范企业。企业诚信建设掀起。
(三)积极引导,加大技改力度。20*年,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5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88亿元,同比增长80.3%。其中工业性投资迅速回暖,全年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完成28.88亿元,同比增长101.5%,呈逐步加快态势,扭转了年连续负增长的局面。今年新增技改项目共173项,总投资额达到54.24亿元,比20*年增加1*.54%。其次通过发动5000万元以上工业性投资项目上报工作。全市共上报111个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99.73亿元,预计新增税收33.8亿元,预计新增出口创汇32.6亿美元,项目总用地共需10969.84亩。如果这些项目在三年内实施完毕,*经济将会跨上新的台阶。
(四)积极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绿色*”,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以废弃资源利用为重点,发展综合利用事业。针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组织企业认定工作。至今年12月份,我市共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49家,今年新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家,重新认定5家,年利用废旧资源200多万吨,综合利用产品销售额达到11多亿元,有力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严把审批关和加强了平时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予以严格纠正或关闭,今年注销企业10家。
2、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促进企业从粗放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按照*市有关创建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要求,结合*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我们下发了《关于开展提倡资源综合利用创建*市绿色企业活动的通知》,去年确定*金狮啤酒有限公司和乐斯化学有限公司为我市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并已通过省经贸委和环保局组织的验收。目前我市已有*集团、*西集团,*金狮啤酒有限公司三家绿色企业,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正在验收中。今年确定人民集团、新丰电镀有限公司为试点企业。
3、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全民动员、共建节能型社会。今年6月我们全市范围内开展节能宣传活动,组织供电局、环保局等部门到乡镇设立节能宣传点,向市民宣讲节能知识,共发放:便民服务手册1500份,95588服务简介1600份,还走访了100户高能耗企业,向他们发放节能宣传手册、灌输节能知识。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台、*日报大力向社会宣传节能环保知识,通过一系列节能宣传活动,市民节能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节能氛围。
4、根据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我们*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市)。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4121”示范工程,推进我市生态市建设步伐,组织人员到循环经济先进县市进行考察学习,草拟《*市工业领域循环经济指导意见》,制订了*市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五)加强能源工作监管力度。
1、加强有序用电管理。今年我市供电形势依然严峻,供需缺口较大,为了确保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尽可能满足全社会用电需求,我们会同供电局一起制订了全市错锋用电方案,用电高峰期间,配合各供电所对各乡镇执行用电错峰指标及企业用电情况进行巡查,通过合理的错峰、移峰,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缺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我市电网安全、有序运行。为鼓励企业高峰期间自备发电,依据《*市工业企业自备发电机管理办法》的要求,至今年12月累计对252家企业(发电容量为13.28万千瓦)补助发电资金398.41万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2、认真做好煤炭经营市场的监管工作。今年,新批煤炭经营企业1家。为加强我市煤炭经营监管,保障我市煤炭供应,根据省经贸委关于编制“十一五”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和总量调控规划的要求,制订了《*市“十一五”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和总量调控规划》。同时,平时加强对现有的煤炭经营企业的监管,按要求对其进行年检,保证了我市煤炭经营企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3、认真做好成品油市场的监管工作。配合省成品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我市的成品油市场进行了调查摸底,规范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掌握成品油市场的基本情况,问题和发展趋势。对按省经贸委换发新证的要求,组织各加油站按规定换领新证。
(六)加强商贸管理和市场规范工作。一是做好商贸流通行业发展情况的监测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节日消费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其中今年任务的重点在于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建设。5月份,*市政府与*市政府签订了责任状,要求我市今年新发展连锁超市的乡镇10个,到年底时全市建有连锁超市的乡镇数要达到18个。与此同时,*市政府也将连锁超市发展工作作为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我局对全市现有的连锁超市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我市连锁超市发展动态。在推进连锁超市工作中,我局多次与*现有连锁企业如人本、联华、发联等进行接触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局制定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将大荆镇、清江镇、淡溪镇、南岳镇、蒲岐镇、象阳镇、翁垟镇、七里港镇、南塘镇、石帆镇、芙蓉镇、天成乡等12个乡镇列为今年拟发展连锁超市乡镇,同时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拟定了《关于发展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的实施方案》(讨论稿),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到目前为止,已新发展连锁超市的乡镇6个,有连锁超市的乡镇累计达到18个,已完成今年年度工作任务。二是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20*年*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目标”,开展*市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和农村商店销售商品质量状况专项抽查工作。同时协调好各部门在整顿工作中的关系,并及时做好月报和有关汇报工作。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54.2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5.1亿元,同比增长31.2%。当年新增规模企业22户,累计已达264户。产值超亿元企业105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7户。
2、工业投资完成情况:2011年,全县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总量突破百亿关口,达到139.1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6.8%;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4亿元,同比增长52.6%。
3、节能降耗完成情况:根据市统计局反馈前三季度我县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9.42%,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0.43%,预计全年可以超额完成市下达的4%节能目标任务。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努力增强机关自身建设。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继续开展经委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制定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党员认真填写了承诺书,认真开展领导点评和“万名党员行,真情暖民心”活动,整个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扎实有效。精心开展“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委班子成员深入企业和职工家里,开展面对面和零距离沟通交流,做到在一线“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加强党务公开工作,建立健全党务公开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规范、务实、长效的工作格局。二是狠抓了党风廉政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各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在涉及财务开支、人事任免、发展党员等重大问题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体讨论决定。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优秀干部,不断加强机关队伍建设;按照新的“三定”方案,进一步明确机关各科室主要职责和负责人,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按照关于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编制了本单位权力清单和职权运行流程图,认真开展了岗位、个人、部门的廉政风险排查,重点查找了岗位职责、流程、制度机制方面的风险,切实找准了有关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内容;针对查找出来的各类廉政风险,积极制定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制度体系建设,发挥制度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了机关办公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办公室用电、卫生、活动场所管理和机关公务用车、招待等管理,努力营造文明高效的机关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政务公开、机关档案、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
(二)做好经济运行各项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提高预警预测水平。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把握全县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和突出矛盾,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并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坚持在每月月底对全县重点工业乡镇和开发园区生产情况进行跟踪调度,督促各单位对全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序时进度,确保完成生产计划;搭建重点企业监测平台,选取2010年度产值前50户重点企业作为重点监测企业,密切关注其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做好市场引导、信息咨询、上下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做好对重点产业和工业园区的调研工作。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原材料、出口、资金等动态情况。围绕运行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取食品和农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轻工等行业近20多家企业开展专题调研,为工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保证企业平稳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加强与各乡镇、开发区及有关重点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根据市政府的具体要求,按照我县争取目标数提出了工业生产年度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重点企业;及时把握和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坚持工业经济月度预测和汇总分析制度。三是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对“121”项目、省技术改造“百千工程”项目投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扶持。一是项目申报工作加速推进。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根据市经信委的要求,2011年度,我委按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新建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两化”融合示范等五大类共编制项目52项;组织21个项目进入省“百千工程”亿元以上项目库。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用足用活相关扶持政策,协助项目企业申报各类扶持资金,2011年,全县共计36家项目企业获得市固定资产投资奖补631.35万元;9家项目企业获得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奖励164万元;积极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5家企业获得市级生产审核奖励共计50万元;兑现市出台的增产增销政策扶持,全年累计为企业发放奖励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县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县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市新产品申报工作继续推进,积极组织二电厂、四方磷复肥等企业参加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认真开展企业融资。一是多次召开全县企业融资协调会,要求各商业银行在按照管理程序的前提下,贷款企业的总融资成本标准平均控制在国家基准贷款利率上浮20%以内;二是出台了《县小型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办法》,扶持县内小型工业企业发展。2011年,各银行为县中小企业提供担保4.4亿元。五是建立全县机械行业协会。组织县内近60家会员企业法人建立机械行业协会,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协调会员企业技术上互相支持、产品上互相补充、发展上共同繁荣,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全县机械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加强领导,逐项分解节能目标。印发了《关于分解下达2011年度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通知》,对全县节能任务进行了目标分解,将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企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节能工作局面。二是加快升级,推进节能项目实施。以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今年我县组织实施了联合发电有限公司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等5个重点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7652.27万元。项目实施后年节能9.7万吨标煤,节水46.61万吨,综合利用废弃物5000吨。三是重点监测,加强企业用能管理。对我县5家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设立了能源岗位,五家重点耗能企业2011年节能目标任务是2100吨标煤,实际完成节能量12100.73吨标准煤,完成年计划的576.23%,超目标完成量10000.73吨标煤。另外对全县34家年综合能耗达1000吨标准煤的企业,分解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累计节能4694吨标准煤,根据月用电量按月对这些重点用能企业进行监测、跟踪,动态分析企业耗能月度变化,做好能源消费统计、管理工作。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月用电监测制度,调研全县重点耗能行业,特别是建材、造纸等重点耗能企业发展情况,预测企业能耗变化情况。组织开展了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工作,对全县纺织、造纸等企业开展了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检查,配合省、市节能监测中心对福达中板和真心食品进行了节能监测。四是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把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审核作为实现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重要措施和有力抓手,根据市下达我县年度清洁生产任务,3月份对这7家企业进行了部署,目前已有5家企业已实施结束,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另外2家也已实施完毕,等待市级验收。认真落实各级合同能源管理要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在聚龙水泥、福达中板和联合发电三家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4个,总投资3569.27万元,均已实施完毕。五是加大淘汰,积极提升产业升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聚龙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2台2.2×7米球磨机淘汰工作,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4万吨,已于10月上旬淘汰结束;加大造纸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今年底拟淘汰7户造纸万吨以下造纸生产线15条,建龙纸业已于今年4月份关闭,宏图彩印正在实施节能技改项目,嘉富特纸业也开展了技改项目前期工作。六是加强项目申报、积极争取资金。以项目为载体,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政策资金扶持,组织申报了聚龙水泥节能技改项目和锦泰糖业燃煤锅炉改造等4个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申请加入市“双千工程”项目库;积极组织中南光电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等2个项目申报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45万元;积极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5家企业获得市级生产审核奖励共计50万元。七是加大调控,电力消费有序平稳。成立了县有序用电工作领导小组和电能保护办公室,制定并印发了《有序用电工作预案》,于6月底对配电网情况进行了一次清查清理,从根本上增强园区电力保障能力,对清理出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正逐步予以整改。
(五)全面开展“两化融合”工作。一是积极编制规划方案。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融入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我委立足我县实际,组织专人编制《县两化融合工作实施方案(2011-2013)》、《县2011年两化融合工作计划》,为我县两化融合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工作重点。二是积极与中国电信分公司合作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按照省、市经信委要求,5月份,我委与中国电信分公司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万家数字企业”建设活动的通知》(东经办〔2011〕37号),“七个一数字企业”(一条光纤内外网通道、一个企业门户(语音门户和门户网站)、一套综合管理工具、一套数据直报系统、一个企业视频监控平台、一套网上培训系统、一套电子商务系统等“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数字企业”建设模式)建设正式启动;随后会同中国电信分公司举办第一场“万家数字企业巡展会.站”,邀请近50家企业参与,全力推动“数字企业”建设工作。截止2011年年底,共建设“数字企业”55家。三是组织企业申报两化融合项目。成功组织协助海源机械有限公司申报市“双千工程”两化融合项目;成功组织协助海源机械、真心食品等两个项目进入省投资导向计划库;组织协助万润、东华建材等公司申报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项目。四是积极组织申报省、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成功组织协助真心食品、万润食品、海源机械等3家企业申报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成功组织协助海源机械申报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六)大力推进企业改制工作。一是改制工作。深入到原双白矿、衡器厂、电子仪器厂、汽配厂、轧钢厂、煤气用具厂等6家企业,摸清企业资产、人员等情况,制定相关标准,测算改制成本、发放补偿金和各类职工历史拖欠款。截止2011年年底,该6家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至此,县经委系统25家原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二是移交工作。在借助县磷矿移交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9月份启动了县城区域内的原纺织厂、仪表厂、印刷厂等13家已改制企业的移交工作;11月份,又启动了原钢厂、水泥厂等剩余11家已改制企业的移交工作。12月27日,对原仪表厂、印刷厂等12家已改制企业办理了移交手续。截止2011年底,已完成原县磷矿、仪表厂等13家改制企业的移交工作,剩余12家改制企业也已完成移交摸底填表等工作,待所在乡镇社区进户抽查后就可办理移交手续。三是国有工矿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办理好磷矿棚户区的房屋产权证,剩余住房和门面房已移交至合部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县五金配件厂、塑料十厂两个城市棚户区在完成拆迁任务后,已配合店埠镇做好与住户的设计沟通工作目前店埠镇正在建设恢复楼工程;县建材二厂棚户区前期筹备工作已完成,10月中旬开工建设,涉及合马路扩建的40户住房和厂办公楼已全部拆迁结束;县机械厂、离合器厂、仪表厂、东纺社区四个棚户区已向县政府汇报规划意见。2012年度,原化肥厂、汽配厂等国有工矿棚户区改建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审,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四是国有资产处置等工作。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和依法处置的要求,对燃具厂、汽配厂、异型轧钢厂、建材二厂、纺织厂建安公司等5家企业的设备废铁等资产进行处置,经县产权交易中心审核后报市招标办,将上网公示予以拍卖。为支持循环经济铁路专用线建设,已完成原双白矿专用线移交和部分职工住房及围墙的拆除工作。此外,积极做好原纺织厂生活区住户的水电分离的请示和协调工作;配合做好改制企业的文明创建等工作。
(七)扎实做好其他重点工作。一是工作。2011年,我委共受理上级交办件58件,交办件同比下降17.1%;其中省局交办件2件,“市长信箱”5件,市民直通车9件,市长热线27件,县局交办25件,均已按时办结,办结率100%。共接待来委访61批,计405人次,其中书面答复22件,当面解释处理39件,办结率100%。全部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二是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截至12月31日实现担保余额7106万元,占年计划的104.5%,同比增长29.93%,全年实现担保余额6800万元,累计实现担保余额20521万元。通过担保贷款受保企业全年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24960万元,新增利税4778万元,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317人。三是小额贷款担保工作。2011年11月份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新增担保资金270万元,担保资金累计达500万元。截至2011年12月底共发放担保贷款802万元,办理贷款担保259笔,带动就业502人。应回收贷款567万元,已回收555万元,全年担保贷款回收率为97.9%。同时积极协调与合作银行的关系,增加担保额度,担保比例由原来的1:3扩大到1:4,使有限的担保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全年争取政府贴息达43.3万元,切实为创业人员减轻了经济负担,有力促进了我县再就业工作。四是工会工作。发放2011年春节送温暖资金490250元,共有3277名困难职工获得救助;春节前夕陪同领导干部登门看望53户职工生活困难;组织职工参与“中国好人榜”、“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投票和县第四届千人万米长跑活动;督促所属单位做好计划生育专项情况工作。五、安全生产工作。制定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年度计划,全面坚强本部门安全生产的各项日常工作,建立完善系统安全生产资料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六、文明创建工作。认真组织申报文明单位复查工作,并获“县2009-2010年度文明单位”称号;扎实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针对不同的环境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对原印刷厂宿舍院内“水泥路”进行水泥铺设、二轻局宿舍院内的菜地进行全面的铲除等,多管齐下,督查到位,确保集中整治不留死角,真正做到“洁、齐、美、亮”。
三、2012年工作安排
(一)发展工业主体,着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有一定成长潜力、带动力较强的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扩大投资和市场开拓,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努力打造工业企业和项目投资的“娘家”。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好项目就是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服务第一”的思想,坚持以企业工作为中心,把“企业满意不满意、企业拥护不拥护、企业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机关工作和效能建设的标准,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努力把经委建设成工业企业的“娘家”。二是继续做好工业投资工作。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对“121”项目、省2012年技术改造“百千工程”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监测和分析。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市企业技术中心。三是抓好亿元企业建设,关注市高成长性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摸排出符合申报要求的重点企业。鼓励做大做强,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增量扩张、产业延伸,尽快培植一批实力雄厚、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力争2012年全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20家。四是抓好新增规模企业的入统工作,从年初开始高度重视新增入统的项目和企业,积极摸排有望成长为规模企业的项目,做好跟踪和服务,使其尽快成为规模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0家以上。五是积极推动企业上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沟通,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造册,为企业上市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完善对重点园区和乡镇的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例会制和目标任务完成序时调度会制度,全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搞好服务。加强经济运行有效调节,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加大经济运行监测力度,继续完善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控,继续完善50户重点企业月度快报工作机制,加强与经济强镇、重点企业联系和沟通,根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以此来准确把握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及时掌握、反映和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重点企业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时召开会议,解决好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目标进行调度,及时把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园区和重点规模企业,使全县工业战线迅速将精力统一到“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上来。继续实行工业经济发展考评制度,完善考评机制,起到“以考核促发展”的良好效果,确保各乡镇、园区、各企业对年初制订的各项工作目标落实到位。
(三)加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大力推进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进度,做好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监测、管理工作,推动以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继续做好对全县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进行月度监测。加强电力需求管理,,坚决压缩“两高”行业和落后产能用电。
(四)推动两化融合深入实施,提高企业竞争力
新培育至少2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以及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争取至少1个两化融合项目进入市“双千工程”项目库。力争完成20家以上“数字企业”建设任务。继续完善机械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尝试启动其它行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积极协助县经济开发区向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标准看齐。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务必认清发展形势,统一思想认识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扩张,我市现代服务业规模也同步良性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75亿元,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1.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8%,已经成为服务一、二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各类服务业企业9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3家,年营业额五千万元以上企业18家,成为市场主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财政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2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3.31亿元,增长11.6%,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达到53.3%,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约有7.56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的27%左右,成为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7亿元,增长20.9%。
二是结构逐步优化。生产业起步发展,全市有生产业经营单位(含个体户)2305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商品市场整合和农村“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城市核心商区的品牌专营档次不断提高,农工商、万购、加贝、好又多等大型超市相继运营,左邻右舍、新红塔、兴合农资等千镇连锁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连锁商店1036家,形成了遍布我市城乡并辐射周边的商贸和连锁配送网络。金融总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拥有浙西第一家证券市场,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温州商业银行在*范围内率先落户我市,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6.7亿元,贷款余额95.7亿元,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在周边县(市、区)中遥遥领先,民间资本丰裕且流动活跃。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无论是开发销售的总量、规划建设水平、开发企业素质、市场规范程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先行优势。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发展较快,所占比重逐年提升。社区服务、中介、文化、保险、职业培训以及律师、会计等服务业也不断兴起和成熟。
三是基础全面夯实。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项目投入,特别是近三年的系统谋划和集中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城市建设方面,在全国县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施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系统深入地推进了城区“4471”绿化提升、“1348”文化融入和“9166”功能优化等城市“三化”提升工程,扎实有序推进了“一江两带”提升、*健身公园、须江游览桥、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精品商厦)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务实有效地开展了“四城联创”等创建工作,先后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教育强市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升。旅游方面,围绕核心景区建设,突出特色景点开发,相继建成并开放了浮盖山景区、和睦彩陶文化村、清漾毛氏文化村、西塘人家古民居等,积极开展了*组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了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等项目,并建成了国际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区域特色生态人文资源得到充分发掘,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交通方面,实施了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京台高速公路黄衢南段建设、205国道和48省道、46省道改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成功争取了杭长客运专线途经*,积极谋划推进*港航道开发,融铁路、公路和水路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为巩固和放大特定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特色更加明显。在广泛的服务业门类中,我市的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以及商贸商务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特色服务业。以“千年古道·锦绣*”为主题品牌的休闲旅游在区域内外名声鹊起,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各1处,每年的游客量、旅游收入、门票收入均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物流市场发育良好,以各类仓储运输为主要方式的物流网络逐步形成,物流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6064万吨公里,铁路货运总量806万吨,在周边地区的物流周转中心地位越加突出,成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各类专业市场运营活跃,全市27个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年商品成交额达55.48亿元,其中贺村木业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50万立方米,交易额9.82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国产原木交易集散中心;农贸城年经销白菇13.4万吨,全部农产品交易额11.21亿元,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传统批发零售贸易稳步发展,餐饮业近年来也有显著提升,大型卖场和连锁经营逐步主导消费品市场,已发展成为城乡居民的理想消费目的地。此外,近年来,我市还围绕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和特定区位,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中国蜜蜂文化节、全国企业羽毛球赛、浙闽赣边际县域经济协作区会议等一系列全国性和区域性节会活动,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总的来看,我市服务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领域,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质态,还是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素质不高等问题。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并且呈逐年下降势头。服务业结构转换升级较为缓慢,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导产业并未真正形成,生产业、科技水平高的新兴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小、资质较低。服务业与制造业整合配套程度不高,与当前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总体上低、小、散特点明显,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二是思想认识不深。各级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共识,研究服务业发展的办法不多,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力度不大;区域人文氛围偏向于办实体、创实业、重实干,经济主体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自营、轻外包”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工商企业仍沿用“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三是机制体制不活。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充分,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公共服务业社会参与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业发展活力没有充分展现。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这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研究部署不深入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所造成,必须高度关注,深入研究,扎实推进,加快解决。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既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应对复杂化局面,增创发展优势的现实需要。面对宏观形势变化造成的优势弱化和区域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我们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提升发展、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高端服务业继续向大城市集聚,中低端服务业开始由大城市向城市郊区及周边中小城市转移疏散,面临着一个分工不断调整、布局不断优化的过程。*作为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辐射内陆的“桥头堡”,这一特定区位条件,既为我市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我市接受产业辐射和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要敏锐把握时机,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方向,适度超前谋划发展服务业,才能突破瓶颈,创新发展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区域竞争的新热点。当前,我市面临着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和欠发达地区“洼地”效应的双重挤压。特别是周边县市,纷纷采取各种有力的政策举措来加快发展,争先发展。因此,在制造业“高成本时代”全面来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成为常态、区域竞争更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竞争,我市积极提出“一高两进”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要立足区域发展,构建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而加快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的服务业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区位、交通等条件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抢占先机,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方面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产业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形成率先发展的强势,在三省边际区域发展中继续领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应对时艰的新要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受此影响,世界经济明显减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严峻形势,中央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举措。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于去年专题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应对当前挑战、实现保稳促调的重要措施来抓。面对新阶段新变化,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已成为我市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顺应发展趋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速工业化步伐,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的主体。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人均GDP越过1500美元后,产业结构和服务业比重将发生重大变化,达到3000美元后,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特别随着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比重提升。去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已经到达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时期的内在要求。从产业发展沿革看,服务业与工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工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必须建立在工业的发展基础上;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其发展水平将直接促进或者制约工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化发展倾向将成为一种趋势。同时,由于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做大经济总量,从而降低单位GDP的综合能耗、污染排放,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从工业提升需求看,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变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支撑,这是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而且生产业正成为工业不可缺乏的重要支撑,工业发展到高端,就需要有技术、有研发、有培训,到下游就需要有物流、有营销、有金融支撑,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几年,正是我市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进一步加快演进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工业提升对现代服务业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在这一个关键阶段,抓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提升,不但不会冲淡主攻工业的氛围,削弱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且,现代服务业提升将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有力地支撑工业实现新飞跃。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城市是服务业的“舞台”,服务业是城市的“名片”。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容、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功能强化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物质条件;而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还能够实现城市化“质”的提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服务业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经济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化战略,就是要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经济总量,进而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效益;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发展服务业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软环境的较量。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城市框架有效拉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9万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迫切需要完善诸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转变。一个城市具有生活居住、商贸物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六大功能,要增强和完善城市的这些功能,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吸引各类优质要素向城市集聚,旺人气,兴商气,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落实人性化理念,全面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是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刺激需求的增长点在服务业。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型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人民生活需求由物质型、生存型向高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组织外地人来*和开展“*人游*”等刺激消费活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和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业就业的主渠道在服务业。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大、就业方式灵活,其许多领域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低等特点,比较适合民间资金进入,能够有效地开辟多元就业空间和创业途径。从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还相当大。尤其是在当前应对工业生产领域中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以及大量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解决创业、就业问题上担当着重要角色。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在服务业。高度关注和全面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增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此外,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需要以财政实力作支撑,而现代服务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下一步主动顺应税制改革、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增长点。可以说,现代服务业既是人民群众创业的大舞台,又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改善社会民生的大平台。
总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与主攻工业不仅不会互相冲突,而且是推进工业提升的题中之义,与发展工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清醒认识,积极行动,真正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一高两进”目标的战略重点来抓,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把服务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功在当前,利在长远,务必理清总体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按照“立足*,依托浙江,辐射闽赣”的要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策洼地,破解发展瓶颈,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做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基于上述总体要求,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5%,到2012年达到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5万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到2015年达到105亿元,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0%,建设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现代物流集散地、商贸商务名城等“两地一城”取得初步成效;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现代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内涵广泛、门类众多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因此,在提升发展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我市打造成为“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其实质就是基于我市处于三省边界、浙江向内陆拓展前沿的区位优势,从服务业众多的行业中选准发展重点,经过一个时期的重点培育,使这些领域在三省边际地区处于“功能最强、品质最优、名气最响”的领先地位。从我市实际出发,综合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现实需求等因素,把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全力打造“两地一城”:
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接待设施,参与区域协作,打造知名品牌,建设浙闽赣三省边际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服务水平较高的休闲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到2012年,实现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专业市场)集散地:依托三省边际的特定区位和产业优势,构建公铁水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建设,形成以服务本市域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和省份的相对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现代物流集散基地和浙江重要的物流节点。到2012年,现代物流业(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不含零售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5%。
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大力发展生产业,精心打造城市核心商圈,加快建设城市特色街区、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和商务休闲区,大力提升商贸业品位和档次,增强城市的商务服务功能,营造区域最佳人居、休闲和创业环境,逐步打造三省边际地区商贸商务名城。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不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14%。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融合、统筹、开放、特色、联动”十字方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一方面,要推进区域融合。既立足*现实基础,发挥已有和潜在的优势,更要跳出*,置身于三省边际,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统筹谋划,主动融入,抢先布局,做好借势发展、错位发展文章。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融合。必须把握产业互动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促进结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业,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业提效增收。同时,还要注重推进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承接,打破行业界限、摆脱行业束缚,培育一批跨产业、跨行业的企业龙头,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两地一城”建设。
二是要坚持统筹发展。农村服务业与城区服务业是有机统一的,城区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农村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抓好城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因势利导,加快打造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和接待服务中心,发挥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的主平台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服务业的互促共进,在农技、金融、保险、信息等农业服务组织和行业中,为农村的生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三是要坚持开放发展。我市服务业发展多以内源发展为主,但现代服务业搞封闭发展、单一的本地化经营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不断激发内力创业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非禁即放”,借力发展,借梯登高。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把最有吸引力的项目包装好、推介好,努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开展项目外包、品牌输出、连锁经营等,在更大的领域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更要深入研究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省委省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把握*市打造“浙江对内开放西部门户”、“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组织强大力量进行研究,做好规划、政策和项目对接,争取国家、省、*市的更大支持。
四是要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就是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抓住特色,创新载体,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与众不同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之路。一方面,要立足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突出发展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业等重点领域,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特有的品牌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强化抓手,创出特色。我市的服务发展有一定基础,但优势并不明显,要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在氛围营造、政策服务、项目建设、规划布局、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超常规的工作抓手,创出特色和亮点,从而形成产业发展优势。
五要坚持联动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过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政府推动的过程,政府要在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要坚持“政府主导力、市场主体力”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主体企业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市场化”的联动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创新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在宏观规划、政策引导、项目投入、要素配套等方面加强研究、引导和推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三个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加大投入,积极拓展领域,在服务业的新发展中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领域广阔,任务繁重,务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序推进
全力打造“两地一城”,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既是一项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跳出传统的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抓住重点,各个突破。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力争取得有效突破:
1、紧紧抓住规划龙头,力争在明晰服务业发展布局上取得有效突破。
牢固确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对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有一个统一的指导和设计,促进各类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一要完善规划促提升。认真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切实做到服务业规划与城市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有机统一。要完善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在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不断深化细化,修订完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着眼于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商贸商务业,抓紧研究出台总体规划纲要和三个专项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先行。要强化规划执行。本次市委全会将审议通过《关于全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的决定》,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决定》和三个专项规划的要求,在制定细分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随意性,做到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备案、不核准、不审批、不安排用地指标,通过规划引导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要加强项目设计。对每一个服务业重大项目,都要高要求,严把关,做精做细规划,确保建设档次。二要合理布局促协调。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科学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围绕加快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发展高地的三大重点领域,完善“一中心三景区”的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二区四中心七市场”的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的商贸商务业空间布局。“一中心三景区”,就是指*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即市区),以及*—清漾、仙霞关—戴笠秘宅和廿八都—浮盖山等三大核心景区;“二区四中心七市场”,就是指在城南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区,在贺村镇重点规划建设浙闽赣边际现代物流区,并围绕两个区域规划建设四个物流中心、七个专业市场;“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是指以市区为主的大南门核心商圈以及四条特色功能街区、五个大型商业网点、六处商务休闲中心。三要打造平台促集聚。现代服务业要走集聚发展的路子,以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键要按照“一心三区”市域总体规划布局,抓好集聚平台的建设,以“一主二副三点”为主,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一主”是指城区核心商圈,突出把满足市域服务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满足居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消费性需求,又要适应工业转型升级对生产业的需求,增强对市域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副”是指以贺村镇、峡口镇作为服务业发展副中心,进一步增强中心镇联系城乡发展的服务功能;“三点”是指以石门镇、廿八都镇和保安乡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乡镇。各乡镇(街道)要据此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规模和特色,工业平台优势明显的乡镇要突出发展生产业,生态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做精做优休闲旅游业,两个街道要立足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发展旅游接待、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城市产业。
2、紧紧抓住项目投入,力争在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取得有效突破。
项目是各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载体,发展服务业也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一着力点和生命线。一要加大服务业项目谋划。不断完善《*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超前谋划预留一批项目,进一步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要跳出服务业、统筹三次产业谋划项目,紧扣工业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谋划包装生产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谋划开发休闲旅游和商贸商务项目,围绕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争取交通枢纽项目。当前,要重点突破*综合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前期包装,待时机成熟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招商。二要加强服务业项目招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抓手,不断推出规模较大、特色明显且成熟度高、吸引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对外招商,借助外力迅速提升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同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参与服务业经营管理,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新型业态和先进管理理念,着力推动我市服务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当前,要及时包装推出南方安保市场、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汽车综合市场、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对外招商,广泛运用推介活动、中介招商、媒体公告等形式,扩大项目宣传推介的范围,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确保服务业重大项目有序接替。三要加快服务业项目推进。积极落实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实行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责任制,对已确定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要排出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责任清单,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工作班子,加大力度,紧抓不放,全力以赴促开工、抓进度。要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调整土地,通过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下达年度计划推动项目、加强项目工作督查考核等途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重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出让价格给予优惠,财政安排贴息补助,行政性收费给予免收或减半收取。当前,要加快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廿八都古镇开发、*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中国良种马繁育基地、清漾一期后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抓好江滨路特色餐饮街、*文化风情休闲街等项目的动工建设。
3、紧紧抓住培育重点,力争在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取得有效突破。
企业主体是发展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要像抓工业企业一样抓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对重点服务业企业、景区和平台,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各项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
鼓励培育其做大、做精、做强。一要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以市区为依托,尽快做好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游客集散中心集票务、租车、导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产品对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规划引导、区域联动、主打品牌”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漾、廿八都-浮盖山、仙霞关-戴笠秘宅三大核心景区,在项目投资、对外宣传、整合开发上突出“三大景区”,整合低小散景点,不断提升三大景区的品位和档次,实现从遍地开花向重点开发转变。根据我市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和文化特色,重点开发以*、浮盖山、良种马繁育基地为主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一江两带、月亮湖、峡里湖、白水坑为主的滨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仙霞关、戴笠秘宅、和睦彩陶文化村、三卿口古瓷村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型、品尝型、游乐型、自驾型等“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旅游企业,大力支持旅行社扩大业务,做大规模和影响,鼓励企业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店和购物中心,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酒店集团来江投资创办高星级酒店,重点培育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外特色餐饮企业,着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二要促进专业市场的提档升级。要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来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坚持特色专业市场与地方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南方安保市场和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等2个重点专业交易市场,通过安保市场吸纳引进消防器材大企业,真正把市场网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把消防器材产业培育成为“市场、制造”双强产业;通过建设集信息、产品展示、市场交易、要素配置、物流仓储和木材加工产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木业家居市场,为打造中国木业家居之都和世界木门制造基地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根据发挥三省边际区位优势、抢抓区域发展先机、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整合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服务三省边际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浙闽赣边际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农贸城)、*汽车综合市场和*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同时,要引导骨干市场突破简单的物业管理方式,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共同、展示展销、配送服务等,促进市场功能多元化。三要加强物流基地的培育繁荣。大力发展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和配送高效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加快*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城南市场区、开发区城南新区、山海协作示范区、市区及城北区域的物流综合需要,同时辐射本省、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形成三省边际连锁配送基地。适时启动贺村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我市中部特色经济区等重点工业平台开发以及竹木家居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物流配套的需要,同时满足辐射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要求。依托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适时启动危化品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满足我市化工原料及产品的输入输出与仓储需要,同时承担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的危化品转运。要整合我市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等资源,引导企业向重点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等重点物流园区集聚;大力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联城消防集团建设,推动虎山、红火等有条件的物流公司与原企业脱钩,组建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引导和鼓励我市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从核心生产业务中剥离出来,转化为业务外包,推动扩大第三方物流需求。四要推动商贸商务业的提升发展。要精心打造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依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基础,加快时代广场和大南门商业步行街区建设,优化功能和档次;按照做精做特的要求,有序推进江滨路特色餐饮街、解放路服装鞋帽精品购物街、中山路金融科技中介商务街和市心街传统老字号商业街等特色街区建设。要努力提升商贸企业规模和层次。加快推进财富中心、时代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建设,继续扶持万购、农工商、万隆、加贝、好又多等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支持万商控股、左邻右舍、新红塔、0570、兴合等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促进其发展成为大型商贸企业集团,积极争取引进大型连锁企业来江设立中心店,以先进经营理念与模式,带动我市商贸水平的提升。要着力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多管齐下,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商业网点,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完善城市商务休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商务办公集聚区建设,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研发办公写字楼,加快*商务休闲中心、须江商务休闲中心、碗窑生态休闲中心、峡口生态休闲中心、*职教中心、会展中心等商务休闲功能项目建设,注重商务休闲元素的融入,不断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精品城市,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4、紧紧抓住营销推介,力争在扩大服务业品牌影响上取得有效突破。
市场经济竞争是主题,有竞争就有营销,就要推介。营销推介是创造、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同时也是集聚人、财、物等要素资源,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集中力量加以推进。一要加强*旅游的专业化推介。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区域协作,加强旅游资源的推介和营销,打响*旅游品牌。要融入区域品牌建设,主动接轨我省“旅游西进”战略,借助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与黄山、武夷山、三清山、婺源、龙虎山、千岛湖等主要景区的协作,增强我市旅游的辐射效应。要以*丹霞地貌申遗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有效的宣传营销方式,精心组织毛氏文化旅游节、廿八都古镇开业庆典等各类节会活动,积极谋划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营销,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品牌。要积极推出*旅游消费券措施,重点面向周边及长三角地区,刺激、拉动周边一日游、二日游客源市场。要引导企业挖掘利用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消费,不断提高*旅游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加强城市形象的系统化营销。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服务产品来规划、设计和营销,排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旅游推介、广告投放、节会举办、影视拍摄、名片争创等方面的系统化营销手段,对内提高城市品位,对外提升城市形象,最终打响城市品牌。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注重对外营销,使省内外、国内外有更多人知道*,也要注重对内宣传,通过组织“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口号诠释、CIS标识的全面推广、市歌传唱、“*人游*”等活动,使*人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家乡,让全市人民都成为城市营销主体;既要注重制定长期的实施方案,持续宣传和推广*,也要注重短期内的集中式营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阶段性操作成效。三要加强行业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加强营销推介的前提,是极具*区域特色的标准化风格。一方面,城市的硬环境要有标准化,在整个市域,CIS就是城市风貌和标识的标准化;在旅游风景区、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区等区块的规划设计中,在城市家具、标牌广告、门店装饰装修等设施的审批审核中,也要注重体现特色化和标准化,形成既统一又丰富的特定格调。另一方面,服务的软环境也要标准化,要加快制订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推进服务业公平有序竞争,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在旅游、商贸、餐饮、市场等重点行业中,按照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标准实施与规范行业行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联盟标准、地方技术规范或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加强管理和引导,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名牌培育和创建工作。要通过开展*旅游业“十佳服务明星”评比等活动,促进行业服务标准的提升和规范。
5、紧紧抓住业态创新,力争在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上取得有效突破。
现代服务业领域,新型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业态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必须抓住几个关键节点,推动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新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建立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渠道等环节,形成系统性较强、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体系;要以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务实推进“4+X”主导产业科技信息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测试平台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创办科技研发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升我市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二是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努力做大金融总量,服务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市外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市外资金,当前,要全力做好温州商业银行落户我市的各项服务工作;鼓励市内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展服务领域,试行股权、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提供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加强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高度关注和规范发展民间担保机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避民间担保市场的风险;继续推进“信用*”建设,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信用的基本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三是要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适时发展会展业,加快规划建设多功能、高规格的会展中心,以举办毛氏文化旅游节和蜂产品、木业产品、消防产品博览会等为重点,努力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专业会展品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工程投资管理咨询、企业形象设计包装等新兴中介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资质规模企业,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中介行业的规范管理,推动中介服务信用水平的提升。四要做强做精优势产业。要注重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认真执行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业稳健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突出“山水家园”主题和“人居首选”品牌,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居住区、高档住宅区和商务办公区,形成以高中档为主、居住商务平衡的房地产开发格局,为繁荣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提供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顺势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国家级重点职校在融资、用地、人才、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职业教育的对外合作,主动融入四省九市职业教育合作的大框架,增强我市职业教育的集散能力;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融入旅游、融入城市、融入经济,鼓励发展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创意等产业,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引导特色医疗做精做强,发挥其特色专业和技术优势,扩大在三省边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坚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着眼于城乡商贸市场配置商贸资源,利用核心城区的商贸辐射功能,逐步将市区先进的商业业态、流通手段和消费方式推广至农村,进一步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6、紧紧抓住机制创新,力争在强化服务业发展保障上取得有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