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计竞赛

设计竞赛

时间:2023-02-23 09:2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竞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竞赛

第1篇

赛事概况

作为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自1994年开始举办,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该竞赛着重考察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本项竞赛得到国内高校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

自1997年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竞赛时间定于竞赛举办年度的9月份,赛期4天。该竞赛以高等学校为基本参赛单位,3人一队,参赛学校一般会成立电子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学生的参赛事宜,包括组队、报名、赛前准备、赛期管理和赛后总结等。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均有资格报名参赛。为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参加竞赛,全国竞赛专家组根据命题原则,将统一编制若干个竞赛题目,供参赛学生选用。赛题一般分为:电源类、信号源类、高频无线电类、放大器类、仪器仪表类、数据采集与处理类、控制类等7类。竞赛所需场地、仪器设备、元器件或耗材原则上由参赛学校负责提供。

其中,全国竞赛采用两套题目,即本科生组题目和高职高专学生组题目,参赛的本科生只能选本科生组题目;高职高专学生原则上选择高职高专学生组题目,但也可选择本科生组题目,并按本科生组题目的标准进行评审。全国分组设立一、二等奖。本科生组和高职高专学生组获奖队数量分别不超过当年实际参赛队的8%,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比例原则上为3:7。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评奖工作的公正性,大赛对全国和赛区的评奖初步结果坚持执行异议制度,“异议期”自公布评审初步结果之日起为期15天,过期不再受理。异议期间,各赛区竞赛组委会和全国竞赛组委会受理参赛队有关违反竞赛章程、竞赛规则和纪律的行为等。

2013年12月7日,瑞萨杯201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颁奖典礼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2013年是第11届,此次大赛规模空前,全国共有1069所院校、11036支队伍、33108名大学生最终完成并提交了作品,无论是参赛院校、参赛队伍还是人数都保持了连续增长。本届命题在历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增加了飞行器这样的更具有趣味性、观赏性和挑战性的内容,鼓励同学开发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参赛代表队(本科组)和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参赛代表队(高职高专组)从全国1103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本届竞赛的最高荣誉“瑞萨杯”。此外,大赛还评出全国一等奖240队,全国二等奖566队。

大赛影响

经过了20年的积累与沉淀,“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为电子信息产业界搭建了一个人才储备的平台,也为在校学生开拓视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平台。该竞赛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里举办时间最长、实施范围最广、参与学生最多的大学生基础学科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最高级别赛事。此外,该竞赛还吸引了许多全球领先的电子公司的关注,每届竞赛还以独家冠名赞助商的名义特设最高奖,以奖励本届竞赛最优秀的参赛队伍。最近两届,是由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赞助的。

在历届竞赛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获奖次数最多。可以说,获奖次数较多的高校,基本都是国内电子信息类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藉此,这些高校也能吸引和选择一流的电子公司展开合作,从而促进了我国高校的产学研结合,为我国电子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第2篇

这项竞赛分3个单项:直升机机体设计、推进支系统设计和飞行控制支系统设计。竞赛规定:火星应能在火星大气环境下至少连续飞行30分钟,飞行高度应达到100米。它应能自动起飞,能至少悬停1分钟,能顺利着陆和再次飞行。还规定,其质量不应大于50千克,其中10%的质量用于传感器和任务设备。另外,它还应具备旋翼可停转、能重新起动发动机等能力。

美国亚特兰大乔治亚技术学院的研究生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参加了这项竞赛,其方案称作“乔治亚技术学院火星探测直升机系统”。该系统实际上是一架具有4副旋翼的电动自主飞行直升机,由圆柱形机身、旋翼、动力装置、任务设备和起落架等组成。它在地球上的总质量为20千克(地球上重20公斤,火星重则为7.25公斤)。该机由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每副旋翼半径为0.92米。全机伸出起落架呈着陆状态的高度为1米。

该机设计考虑由“德尔它”Ⅱ7925-10运载火箭发射,采用与“火星开拓者”探测器相似的运行轨道和程序飞往火星。在飞行过程中,它被折叠起来装在一个呈四面体的火星登陆舱中。

火星探测直升机在火星表面展开的程序是:登陆舱打开;桁架式支臂支承着呈折叠状的直升机垂直竖起;支承直升机4副旋翼的4根伸展臂由弹簧弹开,并牢固地锁定在工作位置;位于旋翼中心用来驱动旋翼旋转的电机从水平状态转到飞行时的垂直位置;每副旋翼的2片桨叶展开并锁定;伸出起落架并锁定在应有位置上。到此,探测直升机即处于起飞状态。

登陆舱打开后,其外壁板呈花瓣状地平铺在火星表面上。由于在它上表面装有光电电池,所以它能收集太阳能给直升机上的电池充电。

火星探测直升机的圆柱形机身称为“保温电子设备盒”,里面装有飞行任务计算机等任务设备和再生式燃料电池。前者位于后者的下面,中间有绝缘薄片隔开。飞行任务计算机是这种直升机的“大脑”,由硬件和作为“飞行员”的软件组成。有小型摄影机、雷达高度表、惯性测量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向它提供信息、数据,然后再由它进行分析、处理,并发出指令。

对各种信息、数据的处理,以及指令的发出,是有序进行的。因为与飞行任务计算机配套,还设有一个开环控制平台,它可确定信息和指令的重要程度,并按步就班地发出控制、操纵指令,所以它完全能够自主飞行。

该直升机在飞离登陆舱后,能以72公里/小时的速度巡航。飞行中,它将利用散布在火星表面上的应答机来进行导航。这些应答机是登陆舱在着陆前被抛投到火星表面的,其作用是为直升机飞行提供基准位置参考。

旋翼系统重量轻,结构极为简单,因为它没有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装置,也没有常规直升机的齿轮减速器,自动倾斜器,操纵拉杆、传动杆和尾桨传动装置。该直升机在空间三个方向上的运动状态也不是按常规直升机来进行操纵的,而是由改变4副旋翼的旋转角速度,通过控制各旋翼气动力的大小来实现的。当需要进行操纵时,其控制信号会由导线传输给电机,再由电机直接驱动旋翼旋转。每个旋翼的驱动电机均为无刷直流电机,由充电电池为它们提供电能。

任务设备被安放在有登陆舱底座的转盘架上。执行不同的探测任务可换装不同的任务设备。更换可在直升机返回登陆舱给电池充电时进行。由于该机载重重量有限,所以它不携带机械臂、测绘设备和遥控探测器等。

2000年11月初,竞赛组织者宣布了竞赛结果:乔治亚技术学院的火星探测直升机,其推进支系统和飞行控制支系统设计均获得第一名,机体设计获得第二名。

第3篇

1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层次化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把握竞赛精神,明确电子设计竞赛控制系统设计方向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把握竞赛命题内容,与时俱进,从而引导实践教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二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电子制作技能、控制系统设计调试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所要求的标准。分析历届控制类题目的命题内容发现,对大学生控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涉及传感器应用、模拟电路制作、功率电路制作、数字电路制作、控制算法编写、机械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典型的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检测电路主要涉及各类传感器及其相应调理电路的设计制作;控制电路涉及单片机、ARM、FPGA等控制器的应用;驱动电路主要包括电机驱动和其他功率电路的设计制作;机械统主要包括电机的应用、机械结构的制作等。另外根据具体要求,还可能需要通信电路和其他的扩展电路。针对控制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结构,建立层次化的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合理分配基本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比例,按阶段实施学习计划,逐步培养学生从基础模块训练到驱动程序的编写能力,再到PID控制算法的编写与调试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一般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具体的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实践教学内容整体包含了3个层次的训练:①训练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工程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训练学生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与单片机有关的基础知识;③训练学生掌握与控制系统设计有关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调试方法;④对学生知识面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学习与高级控制系统设计有关的知识。

2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控制系统设计能力这一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再以“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传感器检测技术”等理论课程的界限划定分属于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是要建立起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综合构成的层次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在管理上打破陈规,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础的开放实验室,模糊课堂与课余的时间概念,将实践教学向课堂外有效延伸。开放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支撑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物质保障,近年来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开展较早的院校均通过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资源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工程实践人才,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评比,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都明显提高,获得了教师、同学、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室,随之而来的场地、设备、经费及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实验室自主管理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管理体制问题上,学校也做了积极的探索,包括以下3个方面。(1)模拟公司管理制。将学生以班集体的组织形式招收到开放实验室中,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主要由班长负责,教师主要与班长进行沟通协调,一般不直接参与管理,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班长作为总负责人定期安排组织工作,下属5个部门的具体分工如下:①技术部,主要负责实验室的仪器仪表等设备的管理以及技术培训工作;②财务部,主要负责班费的管理工作;③元器件库,主要负责学生常用元器件的购买、分发、管理工作;④网络部,主要负责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⑤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安全、卫生、纪律、规章制度等日常管理工作。(2)师徒培训制。对技术知识的渴望是开放实验室中组建班集体的核心动力来源,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有效的技术培训,可采用师徒制的方法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先进带动后进,形成“大三带大二、大二带大一、老师带大四”的基本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而且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分,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仅为电子竞赛,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合作创业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3)项目考核制。为了对每个团队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测试,可利用学校的各种政策和经费支持,通过创新项目对学生团队进行综合性考核,让学生对工程项目的立项申请、方案论证、项目实施、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等环节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培养更加有效的工程思维能力。具体的项目经费不仅可以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大学计划等多个方式获得,作为开放实验室的重要物质保障。

3采用实例化教学手段,自制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的选用是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结合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情况,实验室自行研制了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实验设备,不仅节约了设备购置经费,降低了成本,还能够以自制设备为基础,拓展一些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并应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其他教学环节。根据一般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对于简单系统建模、理论模型的工程应用、PID控制算法设计、C语言实现以及控制系统分析5个方面的能力为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控制系统设计案例作为教学对象,以实例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控制系统设计的难度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水平的提高。如图3所示,结合历届电子竞赛题目,自制ARM、FPGA等开发板以促进学生对高级嵌入式系统处理器的学习和掌握,自制智能小车、两轮自平衡小车、四轴飞行器等比较典型的控制系统作为实验教学设备,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喜爱。兴趣与理论的结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实验设备研制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申请立项,使其积极参与示例程序的编写与硬件调试工作,并且将学生设计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及时反馈记录,最终开发出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设备,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设计

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师以工程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工程素养、获得工程技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有赖于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观念。为了吸引学生兴趣,以实践教学推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把握。(1)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有效整合学校分散的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化解决某个问题的课程体系。比如以控制系统设计为目的,相关的课程设置可以涵盖如下5个方面:①控制系统常用传感器课程,包括温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倾角传感器、角度位移传感器、音频信号检测器等;②控制系统常用微控制器课程,包括单片机、FPGA、ARM、DSP;③控制系统常用模块课程,包括键盘和LED控制、液晶显示器、触摸屏、ADC和DAC、无线收发模块、语音模块等;④控制系统常用电机控制课程,包括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的控制等;⑤控制系统PID控制算法课程,包括增量式PID算法设计、位置式PID算法设计等。(2)提倡学生先做后学,学完再做。首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实际问题,然后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取的知识结构更加具有针对性,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某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本身上,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实践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唯师、不唯书,通过讨论、网络、请教、看书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以工程项目化的方式面对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自我意识激发下的活动,模糊课堂与生活的界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来,当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后,就会感染更多的学生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5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科竞赛;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校级教研项目课题(007-201105)资助]

引言

如今,高校学科竞赛门类越来越多,大有“百花齐放”之态。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途径之一。高校在学科竞赛中的成绩和排名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因此,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组织工作。

一、对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认识

近年来,我院艺术设诗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次在全国各类专业设计竞赛上获得奖项,其中不乏金银铜这样的大奖。不仅为学院增加了荣誉,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良好成绩的取得除了艺术设计专业师生重视学科竞赛及共同的努力付出之外,也与艺术设计本身的专业特色有关。如今的中国企业正面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型,各级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著积极引导,企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创新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大赛应运而生,既为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设计,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

然而,目前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多年来,高校艺术设计类各种学科竞赛层出不穷,良莠不齐,而学校在奖励学生竞赛获奖时也有限定的范围,因此有必要对各种竞赛作整理分类,以利于今后在组织参赛时作出最适合的选择。

2.组织参赛的方式尚缺乏一定的规划,大多都是专业教师根据最近的学科竞赛,结合目前正在上的相关课程临时组织学生参赛;同一专业方向的教师之间在参加学科竞赛中也缺乏组织和沟通。如果操作不好不仅影响参赛效果,还会影响正常的课程效果。

3.参加学科竞赛的成果能否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中获奖的作品往往是在上千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兼具创意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探讨能否进一步将其推广运用,如申请国家专利,与企业合作对接等。

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众多的学科竞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良好的专业学术氛围,是一个有利因素,我们必须很好地加以利用。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近年来在多次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在今后的学科竞赛中持续地取得良好成绩,并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总结这些有益的经验。

为了解决问题,总绪经验,笔者以我院艺术设计系为例,对如何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统计

按竞赛的主办单位可分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办、企事业单位主办、行业协会主办;按内容可分为单科类竞赛、专业类竞赛、综合类、职业技能类竞赛;按照组织规模一般划分为五个等级: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按时间可分为临时竞赛、一年一届竞赛、二年一届竞赛。而学校为加强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推进竞赛活动持续有效开展,也明确列出了资助奖励的若干竞赛。

为了厘清名目繁多的各种竞赛,精选了一些竞赛,并将它们根据举办频率、主办单位、竞赛主题等内容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作为今后参加竞赛的基础数据参考,见表1。(为保证此表的有效性,在整理时剔除了临时性的竞赛。)

表1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统计

学科竞赛的总体思路是:重点扶持学校认可的竞赛,由于学校认可的竞赛,学校会报销一定的参赛费用,对获奖的作品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学生的激励。其他的竞赛,鼓励参加影响力大级别高的竞赛,如表中所列的一级竞赛,在级别高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能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学生激励也大。国际类竞赛多以创新性为主,存在一定难度,但一旦取得成绩社会影响力较大。通过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和提高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带动国内竞赛的开展。一件好的竞赛作品往往是经过多次参赛锤炼而成的,可以让一件好的作品多次参加不同的赛事。各级竞赛除了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便于我们发现和挖掘人才,选拔出新人,形成梯队建设,更好的实现和提高竞赛水平。

3.参加竞赛的模式研究

当前我院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课程作业结合学科竞赛模式,第二课堂结合学科竞赛模式及工作室课余时间组织参赛模式。根据参赛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一实践作业主题与竞赛主题的相关程度、参赛学生动员、时间安排、辅导方式及作品完成度对这三种参赛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1.课程作业模式是否适合参加竞赛受到课程性质的限制,一是因为艺术设计类竞赛均要求提交创意设计作品,因此,通常只有包含实践项目的专业设计课程适合参赛,而类似《人机工程学》《展示概论》等理论课程以及《计算机CAD制图》《工业材料与技术》等非创作类课程就不适合参赛。二是作业完成度受到课程性质的限制,一般竞赛要求提交的作品完成度高,要求建立电脑三维模型并制作效果图及展示版面,而有些专业设计课程由于大纲的限制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完成度,如《设计与表现技法》的实践作业为手绘效果图,只能参加中国手绘设计艺术大赛。

而一旦选定的课程适合参赛,此种模式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具有以下三个优点:1.全体选课学生共同参赛,竞赛氛围浓厚;2.由于是利用上课时间辅导竞赛,时间安排充足且有质量;3.辅导质量较高,可以定期地、按部就班地进行辅导,整个作品创作的进程较容易控制。目前,我院艺术设计系在课程作业结合竞赛模式上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手绘设计表现技法》的优秀作业推荐去参加中国手绘设计艺术大赛,课程《商业空间设计》的作业布置会参考当年的“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主题,而毕业设计的优秀作品会推荐去参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或者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

2.第二课堂是课内学习和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一般都包含实践项目,并且可以保证参赛的人数,非常适合参加竞赛。上课课时虽不如第一课堂多,但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后作业时间来作为弥补。如工业造型设计专业的第二课堂《作品创作》的作业安排可以同中国小家电创新设计大赛或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结合起来。

3.工作室课余时间模式看起来在参赛学生人数,时间安排及辅导上都不具优势,但是如果操作得好的话,也能转劣势为优势,由于在课余时间还愿意额外参加竞赛的学生通常都是对专业学习有着深厚兴趣且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自主积极性非常

高,可谓是“精兵强将”。他们愿意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深入钻研,导师通常也十分愿意辅导这样的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个过程变得很有效率,容易产生出精良的作品。

综合分析比较以上三种,建议在参赛时,如条件允许,优先考虑课程作业结合竞赛模式,再辅助以工作室课余时间模式,精选创意优秀的作品再进行更加深入的辅导和雕琢,冲击奖项。

4.建立指导教师团队

之前参加竞赛,基本都是由班导师根据本工作室情况自行确定参加比赛,参加竞赛的各工作室各自独立参赛,相互之间较少交流。通过和一些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的教师的沟通探讨,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式可以作为多个班级联合参加竞赛的借鉴。

根据竞赛成立指导教师指导团队,同一专业各工作室导师根据各班自身情况确定是否参赛。确定参加竞赛的各班导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统筹安排参赛进度。优点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优势资源,具体如下:

1.参加比赛过程中的一些组织性工作,如组织参赛报名填写参赛计划表、参赛作品投递及撰写参赛总结等工作,可以由一位导师专门负责,免去了多位导师各顾各的重复无序活动。不仅使整个进程变得富有效率,而且使其他导师得以将时间精力更多地投入于主要的竞赛辅导工作中。

2.竞赛辅导上借鉴基础部的教学改革方案,事先由各参赛班级导师集中展开讨论,共享各自的竞赛辅导经验及相关资料,理论辅导阶段由一位或几位导师讲大课(各班级所有参赛学生),作品创作阶段则由各班导师小班辅导各自班级。

3.辅导内容优化。上大课时,由各导师分别讲授各自最擅长的领域,以我院工业造型设计教研室为例,李老师长期讲授《机械结构》及《工业材料与技术》这两门课,可由他对竞赛主题涉及的相关机械结构及材料工艺作详细分析,而《产品设计前沿》一直是由刘老师主讲,因此由他介绍当前产品设计的最新趋势,并针对竞赛主题给予相关建议是最合适不过了。

此种竞赛辅导方式的改变,正是让各位导师在专业上取长避短,让每个学生能听取导师不同的意见与想法。分享各自的设计经验,提出设计问题,与所有参赛学生进行互动,展现了不同老师的教育风格,不同的设计风格。各导师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设计经验,也是对每个参赛学生至关重要的,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以及竞赛经验。

如此,既增强了参赛师生间更加亲密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措施,也正是积极响应了我设计艺术学院提倡的“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4.参赛优秀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中获奖的作品往往是在上千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兼具创意性和可行性,因此,在竞赛后可将其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

调动其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艺术设计参赛作品的主要形式为电子版和展板,也有少数竞赛需要制作实物模型,如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在获奖后,其推广形式主要有以下5种:

1.如果该竞赛与课程相结合,那么会组织各优秀作品办作品展作为课程作品汇报,如“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参赛优秀作品在竞赛结束后会在学校展厅或橱窗进行展览,作为课程作品汇报和竞赛成果展:

2.作为其他课程教学的学习资料。例如,二维设计思路表达课程中排版设计就是以参赛优秀作品作为资料进行分析讲解的,产品设计前沿课程中对于产品设计创新趋势的把握也是以新近参加竞赛的优秀作品作为重要资料来解读的。

3.作为其他专业类竞赛的模板设计参考。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品的展板设计在内容上需要说明项目来源、地理位置、拟解决的问题及难点、效果图、模型、手绘等等内容,要素繁多,不易厘清,因此在排版时需要有设计思路进行表达,而参考竞赛优秀作品的排版模式不失为一种比较直观的办法。

4.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经过反复研究,多次锤炼而成的,可以让竞赛获奖作品继续申请国家专利、SRIP学生科研项目、“挑战杯”竞赛等其它研究项目。一旦申请成功,也是对竞赛作品的一种肯定,而获奖作品在申请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即是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补缺的再设计过程,可以将原来的概念创意设计变得更加成熟周到,使作品日臻圆满,真正成为精品,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将更上一层楼。

5.举办规模较大的参赛优秀作品展。不仅是获奖的作品,不少参赛作品虽未获奖,但是也同样非常优秀,因此可以集合年度所有参赛优秀作品(包括获奖与未获奖的)举办一年一度的除毕业设计作品展之外的又一反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果的展览。如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曾举办过一次小规模的竞赛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中绽放的奇思妙想和精彩创意,深深吸引了大家,展览现场交流气氛活跃,人气十足。

集中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举办规模较大的年度参赛优秀作品展,不仅可以起到内部学术交流传播的作用,还能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与窗口。展览中的作品反映了学生们的最新思考与设计理念,对设计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创新,今天的设计效果图或许将成为明日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届时可以邀请相关需求企业与设计机构前来参观,可以向企业推介兼具创意与可行性的优秀作品,一旦企业有兴趣,便可共同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也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30(1),109-111.

[2]应永红,王小德.艺术类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艺术论坛[J],2010(7),127-128.

[3]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枸建.中国成人教育[J],2010(14),32-33.

[4]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10,14(4],31-33.

[5]张玲潇,张广军,刘媛妹.高校艺术类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以河北联合大学艺术作品竞赛为例.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11(6),75-77.

第5篇

1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预备通知到正式比赛有一年时间的跨度,学生在此期间通过自命题或导师命题查阅文献并收集资料,采用最新技术至最终完成设计。竞赛中三名学生组成一队。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命题分笔试和实践环节命题两部分。笔试采取统一命题,实践环节学生自命题。学生的一些参赛作品命题具有独特的创意,如清华大学的“可穿戴多媒体无线体域网”;北方工业大学的“基于NiosⅡ的商品防伪系统”;华南理工大学的“视觉跟踪人机交互SOC设计”;台湾亚东技术学院的“公车动态资讯系统”;复旦大学的“超声血流分析平台”;东南大学的“基于微电子神经桥的瘫痪病人肢体康复系统设计”等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作品“新型无创伤式颅内压检测系统”项目以其极高的商业应用前景,获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2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十几年来,许多高校在竞赛的推动下开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一些教师将电子设计自动化最新技术融入研究生教学。每年的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带队教师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了解到其他院校最新教学及科研现状,通过互相交流,然后融入各自的教学中。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第六届开始作品设计题目采用自由命题方式,从而使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设计及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学生在有限的竞赛时间内完成设计,可以说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模式的探索

1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以企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思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参与题目设计与评审,为优秀参赛者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等。前期参与的企业有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Synopsys公司、Cadence公司、MenterGraphics公司、IEEE-SSCS北京分会、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亚科希资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LTERA公司等。

2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建立了一只由国内知名高校教授及研究所专家组成的组委会和命题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包括报名和资格确认、竞赛程序、竞赛要求、报奖比例和评奖比例、评审制度、公示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等内容。竞赛程序包括竞赛的类型、笔试、预赛和决赛答辩等;竞赛要求包括报告的格式、主要内容、视频制作的格式和密封方法等;评审制度包括论文评审的要求、复审、答辩评审、评分标准和计分规则等;公示包括公示日期、投诉和对投诉的应答等。

第6篇

学生通过参加设计竞赛可以与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优势与差距,能更好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学生获奖还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校的声誉。

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内容

设计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随着现代社会对设计创新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内外各种设计比赛也愈发突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院校等不同的社会层面与群体均举办过的各类设计竞赛。由于各类工业设计竞赛举办频繁,且水平参差,在进行选择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当年时效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竞赛主题。今年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2个设计比赛作为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为:2013年红点(reddot)奖比赛和第四届(2013)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reddot设计奖可以追溯至1955年,是世界上知名设计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竞赛对于设计者们,赢得reddot奖及清楚地预示着设计概念在市场上的潜在成功可能性。选择红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国际工业设计比赛中,通过国际性的比赛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是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玩具自主设计和创新水平,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自2010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创意设计大赛。目前大赛已成为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最具权威和公正性的设计盛典。选择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是因为我院地处中山,是童车的生产基地之一,我院与不少童车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过,学生基础也较好,能够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产品设计竞赛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但它又有别于其他的实践课程,它没有固定的实践地点。但我院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所以整个过程老师要监督和指导。故采用分散和集中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两个比赛根据时间分开,学生分组完成,每组不超过3人。前半个学期开展红点比赛,后半个学期开展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做每个比赛时教师都要按照流程把学生集中到教师一起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分散完成任务。

2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为保证教学质量,课程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学设计。1)进行主题分析,确定创意方向。集中两次课堂教学,进行大赛主题分析,了解相关的竞赛背景及各项要求,确定展开设计的切入点。重点在于分析历年获奖的作品从而有利于更直接把我竞赛的目标方向和评选特点。2)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确定设计主题,完成构想和创意。由于我院学生在技术、工艺和材料创新上难度大,故在设计时,设计的创新重点在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以及生活行为的创新。好的设计必须为人服务。从众多的获奖作品中分析,发现合理巧妙以及别出心裁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作品更容易受到评委认同。通过分散教学,学生按小组进行小组分析、课后调研,多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确定设计主题,并完成设计构想和概念创意。3)完成贴合比赛要求的构思草图方案设计构思草图方案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分组分散完成,在这阶段学生借助所学的工业设计方法进行草案设计,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贴合比赛主题,进行创新设计。构思草图方案每组必须有一定的数量(10个以上),并对每个方案进行分析讨论。4)进行方案的优化和效果图表达根据设计定位、小组讨论,从构思草图方案中选择1~2个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在这个阶段应考虑解决设计中的问题,综合考虑产品的结构、材料及工艺分析,完善设计方案,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效果图的表达。最后,根据竞赛主办方要求,完成合格的效果图和版面设计,并提交作品。

结语

开展产品设计竞赛课程,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专业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每参加一个设计竞赛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的专业能力,积累设计实践经验。

作者:张春红刘艳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第7篇

1.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为应用型学科,立足实践,但一些高校往往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使课程重理论传授、案例讲解,轻设计流程讲解、设计思维传授、方案分析研讨。环境设计专业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与实践紧密挂钩:从各种施工材料的外观、性能、规格、价位,到不同结构所需材料及适用的施工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结构施工图纸的绘制,都不是课堂上教师单向讲授就能让学生掌握的。学生如果缺乏现场实践的体验,其对于知识点往往一知半解,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畏学的心态,使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教学内容陈旧

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层出不穷,从而带来设计方法的革新,这些都使得现行教学内容、教材案例的更新往往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在实际操作时,学生不大量吸收、运用新信息,仅依赖课本所学知识、案例,就会受到掣肘。

3.作业未考虑实际操作中的设计要素、流程

在专业课程中,教师传授知识点虽然面面俱到,但往往在作业布置时针对性不强,忽略了在实际操作时,家装设计应考虑的客户需求分析,展示设计应思考的企业标准化设计、标准色彩、企业历史文化、产品系列与款式、已实施案例等因素。因此,学生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设计内容空洞,学生在面临仿真题训练或实践检验时常因不清楚设计要素及流程而徒劳无功。

4.学生竞争力不足

近年社会民办教学机构蓬勃发展,各种层次、规模的室内设计培训班层出不穷。此类机构所培养的人才更侧重实际操作,不少初中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通过短训班的学习,在动手能力上已经满足进入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且对于薪酬要求并不过高,所以成为广大室内装饰公司设计师的主要构成力量。而不少高校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不足,虽然在设计思维及设计理念方面更为擅长,却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熟悉材料、工程结构、施工工艺,才能将学校所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在与短训班学生的竞争中短期劣势较为突出。此外,目前环境设计业务主要为家装、软装、展位设计等,行业发展趋向于模板化设计,有实力做个性高端设计的客户为数不多,这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设计思维、设计理念上的优势难以凸显。因此,公司在招聘时更青睐短训班或高职院校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二、课程教学与专业竞赛结合的意义及方法

1.意义

现今专业竞赛发展日趋多样化,市场需求与业界标准成为选题的风向标,专业教学以此作为导向,对于推动教学改革、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实现教学与竞赛的结合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

加强教学互动,使更多学生在有针对性地学习、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成长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2)专业竞赛除了本校学生竞技外,更有兄弟院校间的交流比拼和来自业界与权威机构的点评。

以竞赛项目推动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富有热情,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水到渠成。

3)部分学生的作品在竞赛中获得名次,部分作业直接被企业采用,这成为学生应聘时的一大筹码。

学生的课程作业赢得业界认可,产生了社会价值,这无疑是对教学工作、学生成绩的最大肯定。

2.方法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与竞赛相互独立,这使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而竞赛又需另行安排时间准备,形成仓促备赛的局面,比赛结果自然不甚理想。按照“以学促赛,以赛促学”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所授专业课程选择相应的比赛项目提前准备,并整理出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以此作为理论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而不完全按照教材及大纲的章节顺序授课。这种改革虽然不能做到知识点传授面面俱到,但能使学生对于必须掌握的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达到一个新境界,能使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点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同时,由于准备比赛作品的时间被延长,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比赛成绩定会有全面的突破,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也能顺利实现。此外,面向授课班级全体展开教学、备赛,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水平的提升。

2)重新设计课程环节。

参照竞赛选题策略单要求设计授课流程,有针对性地围绕某一具体选题展开专项训练、作业讲评、讨论交流。将具体选题按设计流程拆分为项目相关资料搜集分析、创意主题要素凝练、细节设计、后期整体调整等若干单元环节,每单元各有具体任务要求、成果检验讨论。单元训练完成后,再进行方案总结,提炼设计说明,完成方案汇报PPT。

3)改革成绩评定方法与作业。

在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充分体现学生曾获专业竞赛名次的价值,实践“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理念。由于课程环节的重新设定,项目背景资料搜集的交流,确定方案主题元素的探讨,概念设计的互评、师评,成型作品的展示与切磋等,都成为作业的多样实现形式。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赛事。

可在每学期安排校内竞赛,内容围绕学期所学各门课程展开,要求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选择一门课程内容准备竞赛作品。截稿周期可为一个学期,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项目资料,构思并完成方案。提倡学生间相互学习,遇到问题时先独立解决或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解决,确实无法解决时再寻求教师的指导。此举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实现平时专业课程与竞赛挂钩后,会有大批优秀方案涌现。在此基础上优中选优,对方案加以完善、修正,能够减轻教师与学生在面临省级、国家级竞赛时临阵磨枪造成的工作负荷与心理压力,也更易于获得优异成绩。

三、结语

第8篇

社会上的其他组织也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但在专业领域的认可度不高,而且这种竞赛的题目一般提前几个月公开,准备起来不是很难,所以一般实力较强的学校很少参加,竞争不是很激烈,获奖的几率会大一点,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考虑参加。我院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均报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5大赛区组织的联合电子竞赛。以下针对参加这些赛事的认识谈几点体会。

1电子设计竞赛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竞赛引导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工程概念。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1],这些目标直接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也直接引导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课程改革,即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概念。这与学院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管理与考核办法是不谋而和的。

(2)竞赛引导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竞赛的题目重点突出了应用设计。最初的竞赛题目可以用分立元件完成,基本上是单纯硬件设计与调试,而从本世纪开始明显的提倡使用集成度高的芯片,加大了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今年的题目甚至把单片机最小系统当成是一个器件直接使用,这体现和强调了在现代工程应用系统设计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集成化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接口组成系统的设计能力,也引导着教师必须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在内容选取上,重点应对功能模块的原理采用简单的电路予以介绍,并由此引出外特性[2]。再如引导学生利用功能模块的功能表,通过接口组成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3]。为此,可以针对现实需要重新编写适当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单片机等教材。

2电子设计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这几次参加竞赛的学生来看,凡是参加电子竞赛训练的同学,无论获不获奖,都具备了基本电子电路实际制作与调试的能力,尤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4],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信心;尤其获奖的同学更是得到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些学生的进步也对周围没参加竞赛的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低年级的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参加完竞赛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缩短了和一本学生的差距甚至有的超过了他们。

(2)竞赛锻炼了教师,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在竞赛培训的实际过程,可以发现城市学院的学生和交通大学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当然本身层次上就有差异)。交大的学生只需给定题目和参考资料,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制作、调试,教师有80%的时间是管理和后勤服务,而城市学院的学生,至少在基础培训中,必须先讲基本原理、调试方法、随时跟踪指导,到后期学生才能达到主动设计,因此指导教师也相当于是参加竞赛者,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大考验和提高。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近年参加指导的教师在业务方面进步明显,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同时对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缩短了和双师型教师的距离。

3参加电子竞赛的总结与分析

2009年是我院第一次参加该竞赛,获得了一个省级一等奖。本次基本上属于押题性质,题目理解正确、而且前期训练充分,电源组几乎是2队都是一等奖;而测控组却是一败涂地。2010年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本次没有电源的题目,但由于有一组学生能力较强且配合的很默契,获得一等奖是必然的;而获得二、三等奖的组,由于只有一、两个同学能力很强,在竞赛过程中,时间不够。可见要获得好成绩,不仅团队各个成员的能力要强,而且还要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真正体现团队协调作战能力。2011年仅获得一个三等奖,主要原因是因为竞赛时间准备不足和指导失误造成的。其中,电源题目由于认为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中途发现为时已晚,造成时间不够;小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准备阶段组委会的讲话表示小车不会再出,所以在训练中相关器件未准备,在竞赛开始后才从网上订购;二是没能自制一个木制轨道,为了节约成本,想当然的认为小车在地板上走和在木制轨道走是一样,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调试上,直到测试时才发现不做轨道是一个失误,否则获得一等奖的机会很大。可见竞赛中的不确定度因素很多,稍微想的不周全就会造成很大遗憾,尽管如此,能力较强的那一组还是获得了三等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培养应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确实让他们在培训过程、事务管理、竞赛题的分析和竞赛中的决策等各个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回归竞赛的本质。

4今后竞赛培训思路

基本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印制版的设计(原理图和PCB板图)、焊接及测试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练习。从训练内容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电力电子类:降压型、升压型和逆变型开关电源;恒压、恒流、直流并联运行和交流并网运行模式;输入/输出电流、电压以及效率显示;纹波分析与失真度等。

(2)检测与运动控制类:智能小车、机器人倒摆平衡控制、调速控制中的转速、位移、避障、角度检测、无线发射与接收等。

(3)基于FPGA/DSP系统的分析仪器:频谱分析仪、传输波形特性分析仪(该项在“EDA”实验室中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

(4)放大器设计与制作:音频放大器,频带为10兆赫兹、增益60dB的宽带放大器设计(该项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鉴于今后的电子竞赛题目趋于综合设计,所以在暑期集中训练前,上述4项基本内容应该培训完成并通过各组交流使参加竞赛的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内容;这样在暑期集中训练时,学生便可集中精力利用电子竞赛等相关网站,通过学习、分析、交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5组织管理与相关政策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同时让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无后顾之忧,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如下。

(1)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从二年级开始自愿报名,条件是在一年级的课程(数学、物理和电子认识实习)学习中,成绩较好的且有强烈欲望的同学中选拔;个别有特珠能力的同学另议;对于这些同学在二年级学习中,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分。

(2)完成二年级课程的同学,要求电路、电子技术、C语言实训能力强同学自愿报名并经审查批准参加,在三年级学习期间,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电子综合设计的学分。

(3)参加暑期培训的同学可以顶替生产实习的学分,实际上经培训后的学生已经使得他们的毕业论文变得容易;如果选拔去参加竞赛且获得奖励的还可以顶替部分选修课的学分。

(4)建立综合电子设计培训基地即专门的训练场地,实现由学生参与的全天候开放管理。(5)参加人数50名左右,实行淘汰制度,使得每组人员结构合理、互补。

第9篇

1.1知识传授与能力输出为导向脱节

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注重传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为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学术研究是否有作用等,对这些知识能形成什么样的能力,特别是否可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就不在重点考虑的范围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首要任务的高校,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就是为了培养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这种以“知识输入导向为主,以能力输出导向为辅”的教学体系显然不适应该类专业学生的电子设计竞赛能力的形成。

1.2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几十年前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坚守“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而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速度惊人,今天最先进的东西,明天也许就落后了,目前,机电产品也几乎没有纯硬件实现了,绝大多数是“软硬结合”的产品;而“软硬结合”正是电子设计竞赛必备的能力,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明显与科技发展严重脱节。

1.3实验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电子信息类等工科专业是以实际动力操作能力而见长的,实验实践教学中本来就应以验证性实验为辅,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对整个工程过程的熟悉与掌握;而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了验证原来的理论而设计实验的,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操作就可以了,不需要多大的思考,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很少,学生独立思考、单独完成的实践项目很少、时间短,在项目、时间上实验实践教学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都严重不足。

1.4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脱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显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输出能力培养为辅。

1.5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评价与能力培养脱节

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仅用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来衡量,学生有实践能力不再考核之内;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仅看学生笔试考试分数、考研人数为标准,与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种能力无关,这一导向性错误导致:教师只要理论课程教得好,实践课程无所谓;学生只要学习好理论课程就可以了,不必为实践课程担忧。

2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与思考

2.1取得成绩的经验

(1)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引导与激励。学校出台支持学科竞赛方面的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给予获奖学生计创新学分和丰厚的现金奖励、指导教师给予计教学工作量,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不仅给予计教学工作量还给予丰厚的现金奖励,参与的学生和教师在评优、评先中给予政策倾斜,激励广大师生参与到该竞赛中,为成绩取得奠定坚实的基础。

(2)配备先进的设备、丰富的硬件资源、开放的实践平台。学校建有300多平方米的实践基地,配备泰克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源、万用表、防静电焊接台等相关先进的实验测试设备,建有电子元件库、电子设计训练方面的书籍库等,实行全天免费开放,随时可以进行电子设计及产品制作调试,使电子设计训练常态化。

(3)指导老师队伍稳定,推动信息与电子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定1名老师负责平时训练、比赛的组织工作,多名老师分方向常态化地进行指导。这些老师来自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方向,他们将指导电赛的心得体会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仪器仪表维修等专业的教学方案修订中,促进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将指导电赛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教改、科研课题中,形成了一批电子设计竞赛方面的省校级教改项目,进行了研究,取得实效。

(4)以赛促练,丰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育良好的专业氛围。通过举办每年一度的“电子设计作品展”,展现电子设计竞赛制作的获奖作品和经典作品,并编撰作品所用的知识点说明,现场实现了C语言编程、无线收发、点阵显示、识别等功能,扩大电子设计竞赛活动效应,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兴趣,吸纳大批学生加入科技社团,壮大电子设计队伍,培养学生专业热情,师生齐动手成为一种专业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文化。

2.2竞赛的不足与思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子设计竞赛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教师指导工程实践能力水平提出严峻的挑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建设;指导教师分工与协作,竞赛队员学生如何实现强强联合、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各种功能模块的设计、接口与引用问题;成本与功能、设计制作与调试、性能稳定性;参赛队员持续培养和学科竞赛的可持续性;竞赛期间特殊元器件的远程采购。

3构筑能力输出型教学体系,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的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具有较强“四种能力”的本科生,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四种能力”的基础,教学体系唯有围绕该目标定位进行设计建设,才能培养出符合该目标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电子信息类工科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CDIO”[4]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构建,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将重要的专业课程安排综合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外,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综合运用,设计出该课程的作品,如开出数字电子、模拟电子、单片机等课程设计,使学生多次经历“准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再构思”的综合训练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学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实践证明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构建,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的形成。

4培养训练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4.1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煅炼,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弱决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弱。通过选拔我校分批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煅炼,使青年教师在企业的项目研究、产品研发的工程实践中,真正体验“CDIO”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再构思”整个过程,使青年教师对客户需要、企业研发过程、企业项目管理等有深切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工程过程和实践能力提升。

4.2项目推进培养青年教师的电子设计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好成绩,自己首先要会做,并要会按时做,否则学生要在4天3夜中完成一个作品的所有工作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在竞赛前,组织参与指导的教师,也是3人一组,用周未2天时间,按照竞赛的规则与要求,真正亲自动手做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学生只当后勤和观摩,也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分工负责和工程实践能力,促使教师对电子设计竞赛小系统的实操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4.3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

为了发动广大学生参与到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学校发起组建了电子科技协会、机电创新协会,组织爱好者参与到机电产品设计知识的学习、研究中,学校派出精干的指导教师,专门指导协会开展工作。协会实行以“老带新”和项目管理制度,协会会员分级管理,推出级别标准与考评,一到三级和VIP级,新入会的会员为一级会员,由高一级会员培训相关基础知识,VIP级会员由指导教师培训,主要是进行各种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电子设计竞赛真题的设计与实现,深入学习机电系统的设计开发。

5结束语

第10篇

工业设计对企业日常经营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鉴于这一先进的经营理念,中国企业必须重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借助人才力量来增强本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竞赛型”人才是综合型人才的一种,也是新工业领域急需培养的人力资源。竞赛型人才要求具备竞赛、实践、科研、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企业与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要求:

1.理论要求。理论知识是一切工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竞赛型设计人才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我国工业设计涉及了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而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利用先进理论完成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其重点理论包括工学、美学、经济学等,弄清每一个理论分支才能更好地设计产品。竞赛型人才应当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图1),灵活运用各项理论基础辅助产品设计与研究,从产业角度去挖掘产品内在的市场价值。因此,人力资源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增加人才的理论知识储备量,可通过理论教学、知识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使设计人员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工业理论,服务于未来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操作。

2.技能要求。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技能水平提升,使设计人员在方案编制中便捷地使用各项知识。竞赛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相比,更加注重设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面对某个产品有足够的研究、控制、分析等能力,提出创新型的产品设计方案。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应为设计人员提供足够的教育培训平台,使其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个人的设计才能。如成立教育实训基地,配备某些必要的材料、工艺、参数等内容,带领专业生在实训基地完成新方案的编制与设计,提高竞赛型人员的设计技能。从整个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以加工、采掘、原材料等工业为主导的行业前景广阔,这对设计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3.参赛要求。各类人才实现其价值必须要投入实践,否则人才便失去了其在商业经济中的价值地位。实现人才价值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活动,还应将实践范围拓宽到企业之外,让人才接触到更多的实践机会。结合竞赛型工业人才的内在特点,培养期间必须要设置参赛环节,这对人才专业技能、理论应用、方案操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从企业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应当成立工业设计相关的竞赛小组,定期培训一批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行业比赛,如IF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红点奖、产品设计研讨会议等活动。具备了比赛的经历,设计人员既可发挥个人的设计才能,也可将竞赛中所见的先进技术带入本企业。

二、设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点内容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经营者必须从工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立足于本行业未来的经济战略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竞赛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需参照实际经营管理的要求,联系日常经营体制以建立竞赛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所涉及重点应包括产品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管理设计等内容。

1.产品设计。设计是一款新产品研发的主要步骤,也是带动企业产品技术革新的重要措施,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开辟出全新的产品加工与生产方案。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这样不仅满足了企业日常作业的工艺要求,也能将产品定位与客户使用需求相互融合起来,保证了产品营销活动的有序进行。

2.形象设计。市场形象是影响工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工业设计涵盖了更多与企业形象相关的内容,这与企业日常可持续经营战略是相互配套的。形象设计不仅注重于企业产品外形的美观设计,也与经营主体外在形象紧密相关,两者之间互相结合有助于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调整。企业经营成功必须依赖于内部凝聚力的要求,这是保障消费者生产权益及企业利益的基本条件。

3.环境设计。新型工业概念提出之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也不一样,特别是国外资本主义冲击国内市场,给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营运压力,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必须注重环境设计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增强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环境设计着重解决城市中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面的一切问题,从而也参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工业设计人才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革趋势,以本行业的经营条件为准,研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努力提高设计人员的环境竞争意识,使其在赛事竞争中改变传统的设计风格,通过“求新、求异”来提升产品价值。

4.管理设计。当人才力量完全融入企业经营体系中,需要考虑的便是管理设计的技能培训,通过完善现有的管理方案来实现经营水平的提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添加管理内容,符合了经营者对内部人才组织的宏观调控,保障了产品设计与研发方案的科学性。企业要依循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在企业开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部门进行指导,以实现设计目标,使产品增值。如:考虑到竞赛型设计人员未来可能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培训阶段便可注重一些管理方案设计课程的培训,为管理层调整做好人力储备工作。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 大赛平台 模拟竞赛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一种竞赛活动。竞赛面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电子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加速高校信息与电子科技专业的课程变革。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高校信息与电子专业的内容,带动高校课程变革和实验室的建设。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大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大学生基本知识不够全面,参赛准备工作做的不好,设计作品缺乏新意,设计理念和比赛要求有出入等,这些都会导致参赛学生在比赛中失利。本文的平台设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整合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速电子电路模块的建设。有了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很好的巩固学过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自己的作品在竞赛中的竞争力,最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的认可。

二、现状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举办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竞赛中学生需要综合利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团结同伴,搜集设计需要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从94年第一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举办至今,这一比赛已经举办了11界。从第8界开始,这一比赛开始分组进行:高校组和本科组。而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高校组。这一比赛的现状是:比赛项目主要有电子开关类、仪器仪表类、数据收集整理类等。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显露了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于呆板,不能完成实践过程中的灵活运用。

三、对策

(一)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强化课程体系

由于学生来源不同,高校在校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差距。在教育资源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电子技术过硬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在电子技术和电子CAD技术等方面知识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跳过日常实验,给他们安排难度较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实验课题,学校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的支持。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可以考虑以不同形式给予奖励。同时,学校也要对开设的课程进行整合。特别是一些基础课程,比如数字电路、单片机等,这些课程都是电子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学生的理论基础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提高。

(二)鼓励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缺陷。所以,面对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要组建团队,依靠团体的力量。“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比赛设计时间是四天三夜。参赛人员需要在要求时间内完成参赛作品从设计到调试的一系列工作。这全部的工作要一个人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组织多位学生,根据他们的特长,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工。作品设计、作品制作、作品调试,文案写作都有明确的人员跟进。这样合理分工之后,才能把团队工作的效率最大化。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团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建立开放的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增加实验室的设备并对相应的学生开放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很多的想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这些想法才有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增加学校实验室的现代化设备、并对有实验需求的学生开放是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四)以电路单元模块和历年的案例培训

由于比赛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做好赛前准备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任何电子器件都是由一些电路单元构成的。假如在比赛前准备的电路单元可以在比赛中派上用场,那么无疑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让参赛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作品的性能上,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的优秀。而想要让比赛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充分,就要在一些最常见的模块上做功夫,因为常见的模块一般都是一些基础的模块。在任何的电子器件设计中都有用武之地。比如,A/D和D/A模块,传感器检测电路等。同时,拆分一些典型的电子原件,让学生对这些电子原件有充分的认知,可以对他们进行熟练的拆分与组装。对往年参赛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观摩和分析。这些内容网络上一般都有,学生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那些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根据整理好的这些作品的资料,模拟比赛现场,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选拔。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模拟,增加对学生的锻炼,减轻学生对比赛恐惧感。大学生电子大赛平台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设计。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总之,对学生来说是一举多得。而在大赛前对学生进行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比赛中胜出的几率,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电子大赛的种种福利也可以增加其他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动力,在学生中形成一股设计的潮流。

四、结论

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结精神。同时,经过这样的比赛,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建立一个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电子竞技平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锻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奖项,而且也可以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让竞赛带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以课程变革推动竞赛发展,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这才是学校建立电子大赛竞技平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席新铭,胡刚刚,杨志平.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2]杨晓静,尹忠东,艾欣.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S2)

第12篇

关键词:趣味英语;生动课堂;学习兴趣

开展趣味英语单词竞赛有助于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本文主要探讨趣味英语单词竞赛的设计和生动英语课堂的构建。

一、赛前精心设计,力求所有学生参与

1.划定考查词汇范围

把要考查的词汇和短语列表汇总出来,让学生提前朗读、书写、记忆每一个单词,特别是重点词汇。要求学生记忆时,不仅要记忆每一个英语单词的正确读音、字母组合、汉语释义,还要记忆该词的词性、同根或反义词族、英文解释词条等有效信息,确保学生在竞赛中每一个单词都能回忆起来。从而节省时间、保证竞赛的流畅性。

2.明示奖励原则,激励学生参与

学生的综合评定,要参照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的成绩,更要参照其在整个学期中书面作业、合作性小组项目、口语技能、课堂表现和其他教学任务中积累的有效成绩。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制订出公平、公正、合理的有效成绩奖励原则,让每一位参赛学生、工作人员和小组成员乐在其中。

3.将学生进行分组,各司其职

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全班共分成7组,第一组为竞赛组委会,由主持人、记分员、协调员和宣传员组成。其余学生每5~6人为一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员参赛分工。

4.结合实际,规划竞赛环节

单词竞赛分四个环节进行,每一个环节设定不同的竞赛规则。

(1)单词拼写。每组派一名学生参赛,依据屏幕显示和主持人指令,选手轮流交替在黑板上写出所考单词;选手不得要求朗读英语或解释;每位选手只有一次书写机会,写错或重写不得分;其他组员不得提示,每写对一个单词,个人得3分,所在组得5分。

(2)单词你演我猜。每组派两名学生参赛,其中一人面对屏幕用动作演示或表演屏幕上所考单词,另一人背对屏幕大声读出被考单词和其字母组合;每组限时3分钟,在规定时限内,每猜演对一个单词,个人得3分,所在组得5分。

(3)单词分类汇总。每组派一名学生参赛,屏幕上提供10~15个英语单词,选手按一定的词性分类单词;每分类成功一个单词,个人得3分,所在组得5分。

(4)拍球跑配单词。每组派一名学生参赛,主持人发令后,选手站立式起跑且必须单手持乒乓球拍后端把手处,将乒乓球置于球拍上,拍着球跑向终点,用另一只手揭下单词的英语解释纸条跑回起点粘在相对应的单词上;每配对一个单词,个人得3分,所在组得5分,每配错一个单词,个人扣3分,所在组扣5分。

综合四个环节,对参赛的学生进行排名,依次给予有效的平时成绩奖励分;对每一个参赛组的成绩进行排名,对其组员给予有效的平时成绩奖励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得分的互动机制。

二、赛中合理引导,确保竞赛有序进行

1.引入过渡性节目

为增加趣味性和流畅性,活跃氛围,可在环节之间设定一至两个过渡节目。比赛中,可以插入才艺展示、游戏等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增强竞赛的趣味性。

2.教师点评,为选手出谋划策

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英语任课教师必须随时留意竞赛的进展情况,对选手出现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对竞赛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料情况妥善进行处理,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三、赛后认真反思,总结经验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思考,更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趣味英语竞赛后,教师要围绕竞赛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反思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理论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活动策划方案是否有效。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出现的问题和不满意的地方追根求源,寻求新的策略,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J].外语界,2001(1).

[2]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