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时间:2022-10-25 12:3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第1篇

一、在揣摩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文中有许多“语言泡泡”的用意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句

如在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学习伙伴”提出: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看似提出疑问,实则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比喻句,让学生初步了解恰当的比喻能使句子生动形象,初步懂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如在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中,“学习伙伴”提出问题:“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和“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从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养成边读书边在关键处思考的习惯。

3.引导学生揣摩方法和规律

在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这一内容中,“学习伙伴”都提出:“我发现……”这样的提示,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揣摩,自己思考,发现当中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又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形式,“学习伙伴”提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的三种不同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经过“学习伙伴”的提示,把它们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甚至还会在习作、写话中自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4.有时候,“学习伙伴”的话是鼓励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

如在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和《太阳是大家的》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这些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从提示引导中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学习伙伴”引导大家去总结归纳。

1.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这里的“不假思索”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动脑”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用不着想”,说明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人后己的态度十分坚决。“学习伙伴”提示的几种词语理解方法,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词语理解能力,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2.提示句子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旁,“学习伙伴”提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的时候,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

三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写景的文章,“学习伙伴”都有相关引导,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等提示,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画面。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的文末“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旁,“学习伙伴”提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在文末提出:“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从引导示范中落实积累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积累与拓展。其实在“学习伙伴”的提示语中我们也能了解到课文所必须要积累与拓展的一些内容。

在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之后,“学习伙伴”说:“我想去找列宁的故事读一读。”和“我还要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这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完成名人故事的课外拓展。

在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的“课后问题”中,“学习伙伴”说:“这是我收集到的描写月亮的句子。”教师需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后去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从而感受月亮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68-0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相当丰富,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操作中并不会对插图过多关注,而只是在讲析课文时点到即止。文本插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中低段学生对图画有一定的敏感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不仅能够搜集文本学习信息,还能够对文本图文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重要学习资源,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用好插图。

一、观察插图,确定思维切入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插图众多,插图的设计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教师对其进行深度挖掘,自然能够收获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不仅要注意把握时机,还要对相关插图进行研究,找到图文结合的要点,这样才能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图画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内容的对话。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文本插图,然后提出观察问题:“课文共有几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从人物穿衣打扮上你获得什么信息?这些画面怎样与‘无字词典’联系在一起呢?”学生观察插图,很快就完成了对相关人物的思考。如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共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是一轮红日,表明骄阳似火;第二幅图是父子二人,从穿戴上看他们是要外出旅游;第三幅图画是父子俩在海边,面对大海时显得非常兴奋。”也有的学生说:“这‘无字词典’就应该是到自然中去学习。”从教师的引导中不难发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够结合插图厘清文本思路,为文本学习做铺垫。教师的引导问题设计得非常简单,大部分学生也都能够顺利完成,其学习认知效果非常显著。

二、解读插图,提升学习理解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但其直观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力制定不同的插图观察方案,可以让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思考相关问题。学生就会从插图细节处进行认知推演,由此形成观察体验并建立起新的认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插图,并设计问题观察引导:“这篇课文一共有三幅插图,每一幅画都有‘土地爷爷’,他在干嘛的?图中还有哪些动物?这几幅画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注意关注每一幅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判断一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很认真地观察插图,一些学生完成了观察任务,也进行了文本初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的解读。有的学生说:“土地爷爷分别给小猪、小牛、小猴送来了一袋麦子,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小猪贪吃、小牛节俭,唯有小猴最聪明种出了更多的麦子,这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小猴的做法。”教师随即点评:“观察细致,总结有理。”这样教学,教师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展开学习和探究,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探究跨入了新的阶段。

三、活用插图,培养多重审美观

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会对文本内容产生个性认知。小学语文文本学习也是如此,课文中精美的插图不仅给我们提供众多文本学习的信息,也给我们带来更多视觉享受,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帮助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活用插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从插图和文本阅读中形成个性认知。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在小组内说说小露珠和小动物的亲密关系。学生开始阅读文本、观察插图并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说:“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晶莹剔透,像闪闪发光的珍珠,给小动物们带来清澈的饮水。”有的学生却提出不同观点:“这些小露珠的确很好看,但小动物们未必都会喜欢。小露珠打湿了动物身体,甚至阻碍了昆虫的飞翔,冰冷的水滴还可能给小动物带来疾病。”针对这一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给予肯定。这样教学,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探究学习,由于学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即便出现认识偏差,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探索体验,应给予学生语言鼓励。

第3篇

一、综合性学习中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上中年级、辨别、组织、自控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了解家乡的环境”,有的教师布置了内容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有的教师在教材提供给学生调查的参考问题上花力气。结果两者的结果都不尽人意。其实,教师的指导功夫应花在以下方面:(1)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3)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4)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二、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全体学生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这就很容易导致个别的优生或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结果来代替了其他同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合作的成果。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它不应让小组内的极个别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结果。因此,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尽量控制在4~6人一组,以增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2)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程度、能力水平尽量相当,以利于他们合作与竞争;(3)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4)学习成果的展示尽量增加形式和让学生分工或分阶段汇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三、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因人因地制宜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综合性学习花的时间、精力太多,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有的不到保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仍抱着唯教材是举的观念,不把教材提到的内容做完就不放心。实际上,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一个话题,给予教师与学生很大的空间,当中提到的内容只是一种提示,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内容,选择范围。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次综合性学习,教材提供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是民间的工艺、可以是民族的艺术,也可以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在活动内容选取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项,甚至只了解当地的一个民俗节日,一种民间工艺也可以。二是过分追求、模仿所谓新颖形式,而忽视训练的效果。这些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繁杂、重复、超出学生实际能力、超出当地教学资源实际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时间、精力花去了,效果出不来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活用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

四、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过程性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的理念,不是语文学习的某项内容和能力。因此,它富有课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立体的,可以是成长袋中的一项内容,可以是评语、可以是等级,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家长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主体性、全面的,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学生自我动手

第4篇

2001年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经验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尤以中小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中小学的“三三六”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领导和老师参观摩、学习、取经,推动了全国各中小学一轮又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春,我们学校在进行多年课改的基础上,归纳全国的名校课改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各中小学特点的“四环节”教学法,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培训和推广。学校各科目教师都进行着积极的培训,并在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认认真真地学习探索“四环节”教学法,并在扎扎实实地推行“四环节”教学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推行“四环节”应在集体培训的基础上,由由学校教研处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教师在中心教研组活动中,在校内公开课、组内公开课中必须实行“四环节”教学法。这就要求在平时上课时就要积极尝试“四环节”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学校小学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大部分教师都基本上掌握了“四环节”教学法,能上出质量较高的“四环节”教学课。我校组成讲师团成员、区“四环节”教学攻关组成员,优秀的教师还多次下乡送课,为推动农村学校“四环节”教学法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环节”教学的核心是鼓励学生自学,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校小学部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过去曾有人提出质疑,在小学提倡学生自学有没有可行性。实践证明,在小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材料、互联网去预习、去查资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效果很好。例如讲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牧童》一课,从朗读、讲解、小组讨论交流,到想象诗中的两个画面,都是学生在思维、在活动,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教学效果很好。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三年级数学在教学生数数规律时,由相差两个数到相差五个数、相差十个数,接下去再问一个学生时,该生一下子把差距变成了五十个数,思维很有创新性,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三是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把握时机、有的放矢、有放有收。再例如老师讲三年级《语文》上册《七颗钻石》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发给每组一张纸条,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写在纸条上,然后再分组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效果很好。而另一位老师在讲《赵州桥》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由于任务不具体、方法不细致,导致学生讨论不深入,学习效果不好。四是点拨训练时留下足够的时间加强作业训练,尤其是数学课,没有足够的作业训练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五是检测总结时,要把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机会。

“四环节”教学在我校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只能是初见成效,还需继续努力,促进工作向纵深发展,况且此项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个别学科、个别老师还把握的不准确,有的甚至还不得要领,需要各单位领导再推他们一把,帮他们一下,使他们尽快适应“四环节”教学的要求。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四环节”教学法尽管有很多优势,但这不一定适应所有老师。“教无定法”,各单位老师在学习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注重效果,不可生搬硬套。古人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切实理解了“四环节”教学法,才能更好地运用“四环节”教学法。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中介,追求走向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作为与新课程同呼吸共命运的语文教师,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爱玩、喜动、好奇和凭兴趣做事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把学生这些特性与起步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氛围中去阅读。在教学中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意境,能激发学生,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及乐趣。”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以期待增强学生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例如,教学完三年级上册教材《赵州桥》,教师可安排“收集中华传统文化展示”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再和同学们商量商量,还可以收集那些资料,并讨论打算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

三、在阅读过程中设疑解难

在学习中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的或不懂的地方,随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疑问促使他们开始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写景抒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及喜爱之情,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认真地钻研,细细地品味。“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读到这儿,教师问到“抽出”是什么意思?可以解释为“长出”。老师可以接着问:换成“长出”行吗?底下有的学生会说行,有的学生说不行。面对学生不一致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同桌或前后座之间互相讨论。讨论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不行,不能用“长出”,“长出”一般都是自然慢慢的生长,而“抽出”却能体现出春天生机勃勃,树木迅速成长,他的解释迎得了大家的赞同。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学生提问,讨论,比较“抽出”和“长出”一词,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享受理解后的快乐,学生们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发现”,学习、掌握。质疑问难有效地触发了学生求知欲,动员了他的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内部诱因,他们在探索中尝到了好处,就这样一天天地聪明起来了。

四、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低中年级学生只对动感强的事物或事情过程中动感强的感受兴趣,注意的过程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而,教师在语言表达和积累方面,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例如学生反复读课文后,提问学生觉得哪一段或哪些句子写得美,美在哪里,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总结,再让学生品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形成一定的语言审美观。其次,要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就不能准确地描绘事物,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词语积累显得尤其重要。鼓励学生采取“经常翻看”以及多诵读、多记忆等方法进行积累。同时,学到好的词、句、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好”在哪里,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引导学生多举例,多运用,进行理解性的记忆。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第6篇

小学语文课堂识字写字活动策略越来越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写字识字是以后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的基础,它在以后语文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识字写字活动策略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机械重复后有意识记,化抽象记忆为具体形象记忆,幽默诙谐的教学等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对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字词的学习是从小的一个积累过程,儿童的语言是个体受到环境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婴儿从哭到分化出单音节,再到双音节多音节,最后再到有意义的语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婴儿期存在一个词语爆炸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多与孩子说话。幼儿期幼儿的词汇数量不断增加,此类范围也不断扩大,能够理解的词汇也逐渐增多。婴儿期和幼儿期的言语发展对小学语文学习识字写字都非常重要。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好识字写字是言语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它为小学生日后的言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小学生更准确更迅速的识字写字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他人的学习下,整理总结了一下几点小学语文课堂识字写字活动策略。

一、识字活动策略

1.机械重复后有意识记,增强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将记忆的过程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学习识字的时候,学生先看见字,这个字的形象首先会作为视觉刺激进入大脑皮层,学生的脑子对这个字有了印象,通过对字的读音机械的重复与长时间注视,学生暂时记住这个字,但是要想长时间记住,还需要对字进行进一步加工。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江》时,老师应该先把课文后的生字词浆、塔、周、环、墙、轻、洒等注有拼音的词带着学生先读几遍,让学生先熟悉一下不认识的字,然后老师再带着学生朗读课文。先读完一遍课文后,让学生再读一遍,把生字在课文中找到画出来,把组成的词也画出来。比如画出双桨、白塔、四周、红墙等词语,让单个无意义的词变成有意义的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词的记忆。

2.化抽象记忆为具体形象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学习的活动策略比较刻板、单一,在记忆的时候只是机械的重复虽然能短暂记忆但是时间长了就会遗忘,除了上面有意识记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抽象东西具体化。小学生的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变化,这对数学的学习是有好处的,但是在语问教学方面具体形象教学更适合他们。

还是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江》为例,老师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教给学生放《让我们荡起双江》这首歌的视频,朗朗上口的旋律和优美的曲调肯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视频中的画面感强,老师可以根据视频的画面给同学解释,比如出现了浆之后,老师就给学生介绍浆,包括形状作用等,这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浆,还增强了同学认知的本领。这样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

3.幽默诙谐的教学

中国字都是有结构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拆分,比如“团”,为什么是这样呢?老师可以解释成一群有才华才能的人围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团队了,这样学生会很好理解也会很好记忆。

二、写字活动策略

1.正确认识写字,树立好的观念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俗话说,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会给别人很好的印象分,但是练字就要从娃娃抓起。写字最基本的就是临摹,而临摹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在学生还是一年级时,老师就应该给学生灌输写好字的重要性,因为在以后的升学考试中写字漂亮是非常占优势的。所以对于老师而言,怎么让学生认真写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2.临摹有样,奖励进步

小学生的主动性差,而且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要多鼓励学生写的字。课本每篇文章后都有写一写的一部分,是用红体写的,在老师教完课后,先让同学一起把课本上的字体描一遍,然后再在本子上比着写。学生在写的时候老师可以观察那些同学写的好,对这些同学提出表扬。或者前后左右形成4人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写字写的最好的给其它伙伴指出不足,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小组,这样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老师则可以每周评选一个写字之星和书写进步之星,并且给她们一定的奖励,不如一支钢笔一个本子等来鼓励他们继续。这样会调动学生的写字的积极性,并且他们会更努力的写好字。

3.电脑视频教学,提高写字的科学性

很多人会写字但是写的不好,写字里面其实有很大的学问,字也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性格,所以学会写字很重要。什么叫做会写字,什么样的字最美?这些问题没有人回答,但是人与人的审美是有共性的。学多人都是横平竖直但是写出来就是不好看,这是因为写字时长短的比例安排不合理,写好字临摹很重要,但是了解字的结构更重要。很多学生在学习写字的时候是把整个字看完之后再埋头去写,这样的写字很有助于对字的记忆,但是很不利于书写出漂亮的字,因为看一眼早已忘记字整齐的样子。建议学生在鞋子的时候,看一笔写一笔,仔细看清字的比例结构。

现在网上有很多教学写字的资源,老师可以找一些视频课,一笔一划的给学生讲解。比如“浆”这个字,点要怎么写才好看,上下比例多少才看起来舒服,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但是目前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字的比例的关键性,认为把字写对就可以,在教学方面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老师也可以建议家长在家里督促学生学习练习写字,学习合理安排结构。

小学语文课堂识字写字的活动策略有很多,以上是经过我多面的教学经验和借鉴学习中总结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想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认识记住字并且规范的书写。现在的教学方式多样,教学资源丰富,但是我们只有语文知识和专业素养是不够的,我觉得我们除此之外还应该利用其他学科来促进语文的教学,比如心理学。在我们了解了学生现在思维学习的发展特点后更针对性的教学才会更有效。以上策略只是个人见解,还有很多不足可以改正。

【参考文献】

【1】尤志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04

第7篇

一、开展实质性活动,让课堂生活化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4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讨论班级公约,教师可在课堂上真实地举行一次班务会,由班长来主持会议。

1、班主任老师会前讲话,激发集体凝聚力。

2、班长:概括班级在卫生、学习、遵守纪律、集体比赛、锻炼身体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今后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各小组成员把在组内讨论的内容整合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大家注意倾听,做好记录。

4、班主任老师总结讲话,安排同学会后整理班级公约,号召大家共同遵守自己的约定,为班级增添荣誉。

口语交际课堂中开展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没有刻意教学的痕迹,会消除学生交际心理上的障碍,学生会倍感轻松,参与交际的兴趣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成效也会很明显。

二、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走进情境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4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约请,可以这样设计。

情境一:

1、老师在这节课下了之后就要外出开会,但我想请音乐老师今天中午给同学们排练一下小合唱。这个事情只有请同学们帮忙了,好吗?我们先来练一练怎样去请音乐老师帮忙呢?

2、同桌表演,角色互换。

3、请几对同桌表演,其他同学观察、倾听,表演后说感受,也可提意见,让学生明白约请要讲礼貌,原因要讲清,内容要说明白。

4、教师扮演音乐老师,让学生来请,适当给学生设置障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情境二:

1、爸爸叫你去请邻居王叔叔来家里吃饭,你能帮爸爸这个忙吗?

2、同桌练习再当众表演。

3、老师扮演爸爸,请两名学生来表演,约请要清楚明白,注意礼貌,回来后再向爸爸反馈约请的情况。

这一交际训练内容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起整个思维结构中更为突出,丰富直观的画面、图片和声音更能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力,触发思维的基点,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的交际情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近生活,增强理解、分析、判断和创造的能力。

例: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1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聊聊春节,教材中安排了一组图片,有舞龙、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节的视频和图片,伴有鞭炮声、锣鼓声、拜年的歌曲等,这些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会很快把学生带回到春节的喜庆气氛中,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兴趣。

四、制造矛盾,设计问题,把学生推进情境

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帮他出主意,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个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

1、刚才钱雨琪的爸爸打电话给老师说他们要出门办事情,不能给钱雨琪准备午饭了,让我们帮她安排一下。我们可以怎么帮她呢?

2、讨论交流,准备发言。

3、想好的同学当面跟钱雨琪说,要求说清楚情况和解决的办法。相互补充。

4、说说谁的办法更可行。

5、钱雨琪向给她提供帮助的同学表示感谢。

情境二:

1、马上就到“六一”儿童节了,老师想举行一个班级庆祝活动,可是怎么安排呢,这让老师煞费苦心。你们想怎样庆祝这个儿童节呢?

2、小组讨论,教师参与交流。

3、代表发言,教师质疑。注意倾听,相互补充。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会激发学生与人交际的内在需求,情感、态度、思维都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极大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成效。

第8篇

一、插图是理解词句的桥梁

在《视听教学法》中,戴尔在总结了经验塔形结构的同时,还指出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然后逐步上升为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直观形象的帮助,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插图。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课《看》一文中,就有三人赏菊图、六朵图、大幅图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从插图入手,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读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看三人赏菊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看三人赏菊图,思考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句式训练:(谁)―(什么时间)―(干什么),然后自然地学习第一节内容。

2.巧用书上的六朵图,引导学生理解的颜色及一朵朵的意思。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颜色的把握不准,于是利用六朵不同颜色的图,学习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由于做到了图文结合,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黄的”,什么是“白的”,什么是“淡绿的”,什么是“紫红的”,然后再选用一个词来概括的颜色。接着,教师就要求学生数一数共有几朵,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明白一朵朵的意思。

3.巧用书上的大幅图,引导学生理解“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并体会的多与美呢?于是,笔者想到了书上的大幅图,同时结合自己制作的二丛图和二片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一丛丛”,什么是“一片片”。

4.巧用插图中人物的衣着,理解、感受的品质。如何理解不畏严寒的品质,并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呢?在读到“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一句时,笔者适时提问:“深秋是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是寒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看看图上人物穿的毛线衣,并结合演示开放的手势动作,配上北风呼啸的声音,进而感悟到不畏严寒的品质。

5.巧用插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快乐心情。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一方面是阅读文字、品读语言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读者从内在心灵出发,与作者实现心灵交互、的过程。笔者一方面通过朗读等形式品味语言,另一方面运用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公园里的一个游客,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快乐心情。

6.巧用插图上“爸爸”带的照相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进行说话训练。对文本的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同时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那么,在感悟文本时应怎样做到入情入境呢?笔者结合书上插图中“爸爸”带的照相机,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有照相机,你准备拍什么样的照片,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照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我要拍五颜六色的,因为它们好看极了。”有的说:“我要拍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的,因为它们一点儿也不怕寒冷。”有的说:“我要拍游玩的一家人,因为我喜欢爸爸妈妈的笑脸。”

看到孩子们学得那么欢快,笔者真想说:“感谢你,书上的插图。”

二、引导读者与编者对话

插图是编者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因此,教师应利用插图与编者展开对话,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如《鹬蚌相争》一文的插图描述的是一位渔夫手执着还在争斗的鹬和蚌哈哈大笑的情景。有教师认为这是编者的一厢情愿,并非如图所示――鹬蚌被抓后还欲置对方于死地。事实上,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鹬和蚌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双方已陷入僵局而不能自拔:想飞也飞不走,想跑跑不动,只能任由渔夫宰割。但如果教师有利用插图展开与编者对话的意识,意识到语文插图是编者提供的一种对文本解读的个性诠释。那么,上课时完全可以利用插图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展开与文本、编者的对话,不妨这样设计:先指导学生看插图,说说插图上鹬和蚌仍在争斗有何依据以及从中明白的道理。接着让学生思考,被渔夫捉住的鹬和蚌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出现呢?(争着逃,互相埋怨,捶足顿胸,对渔夫怒目而视……)如果你是鹬和蚌,你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把读图与读文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共读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和智慧。

三、学生学习的范例

插图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范例,教师应用好这个范例,并做到因时而变。如苏教版第一册练习六“学用字词句”中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写词语、为画面涂颜色、根据画面编写故事。画面上有用实线画的太阳、白云、正在飘落还剩几片叶子的梧桐树、雪松、小河、小鱼、冬眠的青蛙、小草,虚线画的小鸟和小花等,图中景色带有明显的深秋的特征。但教学时已经是冬季了,梧桐叶也已经落光,如何针对一年级学生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呢?笔者的方法是:

1.调动旧知,导入画面。

(1)练习六“学用字词句”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请同学说一说那上面的故事。(重点检查开头句和结尾句)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2.观察画面,填词和想象画面的颜色。

(1)填词。

(2)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季节的画面。(为使画面更具有冬季特征,教师在学生说的时候可在小河上画出一层冰。)并提问:冬天有小花和小鸟吗?

(3)要求学生说一说该怎样加色。

3.带着上面的问题观察。要求:①观察梧桐树、雪松、柳树、小鸟、小花、小草。②观察路线和纪律。注意: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解说。

4.回教室小结、填色、说写句子。①观察小结。②学生上黑板填色。③评价,适时擦掉两片梧桐叶。④根据画面说一句话。⑤根据画面说两句话。⑥说几句话,指导说话顺序:从天空到大地、小河。加上起始句和总结句。

⑦加上北风图,由原来的晴天图变成阴雪天图,加上小鸟缩在鸟巢图。⑧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四、插图是“文”的补充拓展

图与画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有的插图还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的教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文教完后竟不知茱萸应插在哪儿。其实,通过观察图中王维提笔时若有所思的神态动作和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就能直观地看到唐人重九登高,头插茱萸的风俗,另外,也能理解诗歌从“作者”和“亲人”两种视角来写的手法,表达了思乡的感情。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4课《元日》一诗的插图,图中门上贴了一幅对联,这幅“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作春联的是五代的孟昶。如果引导学生读图中的爆竹、对联,就能有效地深化课文的教学。

五、把读图视作一种能力来培养,在读图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第9篇

本学期我任教四(3)班和四(4)班。四(3)班现有43人,男女生比较平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比较好。有十几个学生上课非常积极,每一个都会抢着回答,有个别学生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维能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也有几个比较调皮的,特别陈越同学不仅上课不认真听,而且很会捣乱,时不时地会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打乱了课堂教学,我是苦笑不得。四(4)班现有42人,由于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跟他们接触的多,交流的也多,对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这个班的学生也很给面子,上课都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同学合作能力也相当不错。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希望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能够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三步计算文字叙述题的解答方法,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检验,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1]

>>更多同主题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重点:学会小数的意义、单位,会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应用以前学的方法求近似数。

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性质的应用,正确按要求近似数。

3、小数的乘、除法。

重点:掌握计数方法,知道小数乘、除法同样可以用整数简算的方法进行简算。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进行简算。

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重点: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三角形的垂线和平行线,各种图形特征的应用。

五、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和学生学习情况,这学期数学教学,我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四则运算(6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4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 …………………………………………… 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与性质(14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 ……………………………………… 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课时左右

5.整理和复习 ………………………………………… 1课时

五、期中复习考试

六、三角形 (6课时)

1.三角形 …………………………………………………4课时左右

2.图形的拼组 ……………………………………………2课时左右

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八、统计(4课时)

九、数学广角(4课时)

管家 ………………………………………………………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进度表课时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月9日—2月15日

四则运算

4

2

2月16日—2月22日

四则运算及单元复习测试

位置与方向

3

1

3

2月23日—3月1日

位置与方向

1

婚假3天

4

3月2日—3月8日

位置与方向及单元复习测试

乘法运算定律

3

1

5

3月9日—3月15日

乘法运算定律

简便计算

2

2

6

3月16日—3月22日

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

3

1

7

3月23日—3月29日

第三单元复习及测试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

3

8

3月30日—4月5日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

清明节放假

9

4月6日—4月12日

生活中的小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3

1

10

4月13日—4月19日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

期中考试

11

4月20日—4月26日

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测试

3

12

4月27日—5月3日

三角形

4

五一放假1天

13

5月4日—5月10日

图形的拼组

第五单元复习测试

2

2

14

5月11日—5月17日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

15

5月18日—5月24日

小数的加减法及单元复习测试

4

16

5月25日—5月31日

统计

4

端午节

17

6月1日—6月7日

数学广角

4

六一

18

6月8日—6月14日

总复习

4

19

6月15日—6月21日

总复习

4

20

6月22日—6月28日

知识梳理

期末考试

七、针对学生提出的措施

切实加强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文明学生评比相结合,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求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课堂。

2、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 使学生觉得学习有用, 有趣, 易学, 富有成就感。

3、 课堂教学除上好新授课、练习课、复 习课外, 适当延伸。补充一些兴趣课内容, 尝试上专题课

4、 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尝试教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其他学科相结合, 突破学科界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几个“训练”

5、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 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 创新思维训练。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中, 力求每一课都有一至两个训练点。

8、抓好质量监控,从平时起密切注视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过关。

9、 当堂课当堂作业过关, 课堂作业量少精题,大部分力求在课堂内完成,最迟不能迟于中午。

【2】

>>更多同主题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10篇

一、音形义结合——识记

任何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唯有汉字具有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来辅助生字教学。教三年级时,我告诉学生汉字90%以上是形声字,在掌握生字读音时可以用它的字形结构来协助。如“坪”由“土”和“平”两部分组成,其中“土”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关联和范围,叫形旁;“平”表示整个字的读音,叫声旁。于是这个字的读音就确定念“ping”,意思是“平地”。在教过一单元后,学生逐渐掌握了这种规律,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对汉字音形义的学习,而且主动性很强。这时我又采取分小组、点名发言、选小老师教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生字课成了学生愿上、盼上的课。

二、引入同音字形似字——辨识

同音字、形似字是语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往往会干扰学生对生字的正确把握。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生字的同音字、形似字进行辨别比较,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生字掌握得准确而牢固,而且还让学生借此机会对学过的生字做一下归纳、复习,在比较中发现生字的组合规律。这项工作,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要能发动学生来完成。我通常采用捉迷藏、认双胞胎等游戏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同学们在放松的情况下很容易开拓思路,广泛联系。这样做,学到的何止是生字呢?

三、巧借笔顺——纠错

汉字的笔画书写是有规律的,不是西添一笔东加一划地凑字,而且某些笔画必须注意其书写方法,不然就会造成书写错误,当错误成为一种习惯,有的会跟随一生。所以在小学阶段注意汉字的笔顺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避免或纠正貌似正确的错误非常有效。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注意其中某一易错笔画,能起到由点到面的作用。如我在教给学生“鸟”字时,重点讲“ㄅ”的正确书写是“竖折折钩”;学习“凹”时通过笔顺重点告诉学生第二画横折折是一笔写下来的不能分作两笔。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我让学生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将易错易混字挑出来,把全部笔顺或重点笔画制成卡片戴在几名学生的头上,然后让其他学生给他们排列顺序或找“家”。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全身心投入游戏中。

四、组词造句——运用

生字教学应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样学生才能对汉字真正掌握,巩固和运用。每学一课生字,我都重视对学生用生字组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首先让学生把汉字在相应课文中的组词和句子找出来,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含义。这一步可以采取让学生说和老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然后再让学生积极发言,说出其他词语并分别造句。过去所学的词语和句子在这一环节就会回忆到学生头脑中。许多学生并不满足于此,纷纷搬出词典了解更多词语及其意义。我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还把生字教学与单元训练“我发现”中的“一词多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汉字多义性的特点,试着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选择汉字的不同义项。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学会了运用汉字,而且为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彩的学习作了厚重的铺垫。

五、汉字的演变——拓展

第11篇

区分两类课文教法

关于课文类型问题,20年前的人教社“统编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课文三种类型。新课改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来编排。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序言中早有论述:“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章,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两类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同,在教学中承担的功能和任务也不同。笔者认为,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2)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3)积累语言,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4)加强朗读的训练和默读的指导。而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表现在:(1)内容上,理解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2)方法上,教师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他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读懂课文。翻开小学语文教材粗略统计一下,三年级以上两种类型课文各占据半壁江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上述区别很模糊,也很困惑,尤其是对于略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不准,不知略读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在2008年10月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会上,来自浙江的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略读课《猴王出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此,笔者不敢妄加评判,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在这样全国性的展示课中,略读教学尚且呈现出失位、越位的问题,更何况教师的日常略读教学课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在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关于略读教学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三为主”法,即“以了解课文内容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默读为主”。②“自读交流拓展”法。③“三读法”,即略读课文教学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程序:一读,读准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如果说精读教学的特点是“条分缕析、纤屑不遗、面面俱到”的话,那么略读教学的特点就是“提纲挈领、不求甚解、观其大要”。这是人教社版崔峦老师在教材培训会上提出的,笔者较赞同这种观点。

抓住文本言意特点

文本言意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一般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言语内容而忽略言语形式,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理解出现偏差,不清楚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提高审美的乐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从“写什么”“如何写”两个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作一番细致的解读,不能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思想分析,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如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指向易被忽略的标点符号、对比同一主题不同课文的表达等。尤其要找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切入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一课的第8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自由读这一段,划出段中的关联词语,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并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再让他们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说一说并写下来。如此教学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既达到了句式训练的目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有机统一。

巧用课文导学系统

其实,教材中除了教师所关注的课文之外,还有一些易被忽视的教学资源,如单元导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文中的“小气泡”、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这些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花边和点缀,它们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和任务,包含着教材编写者对教学的指导和提示。但长期以来,这套重要的“导学助教”系统却被许多语文教师忽略了。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单元导读”为例:“……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句话依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内容理解方面的,二是表达方法、学法迁移和习作训练上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课《松鼠》的阅读提示是:“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呢?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再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这段文字言简意赅,指向明确,直接点明了这一课的教学方法。既是对老师“教”的提示,同时也是对学生“学”的指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并发挥它的作用,就不会导致我们的教学重心偏离、方法失效了。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习题”第2题:读了课文,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对于此题,教师一般是在完成课文的教学之后进行,作为对全文的总结或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理由是“课后习题”自然是课后完成。然而,笔者认为,这样“言意统一”的问题,浓缩了编者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完全可以将它作为核心问题前置于教学之前或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导读助学”的作用。再如《赵州桥》一文中,在“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处出现了“小气泡”: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此处如教师稍加要求,学生经过朗读和思考,不仅了解了“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语,而且掌握了该句式承上启下的作用,也积累了新的语文知识。如上所述,教师要正确把握课文的形式特点,树立文体功能意识,区分不同类型课文的任务和教法,利用课文的导学系统,重新审视课文形式特点对阅读教学的定向、限定和促进作用,避免盲目化、随意化、低效化的倾向,让阅读教学更加精彩、给力。

作者:李玉宏 单位:合肥市肥西县新型工业园中心学校

第12篇

成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练习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一定量的成语来让学生诵读与积累。低年级每单元安排四个成语,中年级每单元安排八个成语,而到了高年级成语安排量达到了每单元十二个,并要求学生熟记这些成语,理解这些成语。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由此可见学生积累成语的重要性。但是许多教师在组织成语教学时,往往都是草草了事,把成语教学的目标只定位在各种考试中学生会做。教师把成语的意思写出来后,让学生背诵成语及意思,而不注重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应用。这是一种机械枯燥的教学策略,它把成语教学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记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如何优化成语教学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了。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成语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优化小学成语教学。

一、联系课文,融入语境

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一般都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课文的一种补充。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种内在的联系,不能把成语教学与课文教学完全割裂开,可以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理解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灵活理解并运用这些成语。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线的课文,如《》等。所以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读读背背的八个成语是:以身许国、碧血丹心、疾恶如仇、大义灭亲、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横眉冷对、浩气长存。这些成语都是以陶冶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的。再例如这一册教材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所以在“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就安排了八个描写山水景色的成语: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在教学成语时,我们可以联系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来教学,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中让学生理解,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的课文语境中理解成语,并熟读成诵。如教学“练习3”中的八个成语时,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3”时才把这几个成语拿出来讲解,而是在教学《九寨沟》一课就把这几个成语融进来教学。在小结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觉九寨沟美不美呀?能否用几个成语来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不出所以然时,我就进行适当总结:“九寨沟太美了!它的湖光山色真是人间天堂呀!当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五彩池时,我就想用水光接天这个成语来形容!欣赏了九寨沟,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江山如画!”然后让学生说出我一共用了几个成语,结合课文说一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不仅理解了练习3中几个成语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就把课文与成语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联系主题,加深理解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练习中的成语都是相关或相似的,它们表达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思想,这样的安排就给我们的成语教学找到了平台。教学时,结合这几个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教学,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成语的理解。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八个成语:肝胆相照、开诚相见、同舟共济、心照不宣、志同道合、亲密无间、荣辱与共、唇亡齿寒。这八个成语是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亲密合作的。在教学这八个成语时,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结合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进行讲解。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帮助他们大体理解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八个成语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再让学生说几个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理解的成语。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联系生活,加强应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成语教学也不例外,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成语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成语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应用能力。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4”中的八个成语:白衣天使、玉洁冰清、救死扶伤、处变不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含辛茹苦、舍死忘生。教学时,我把这些成语贯穿在2003年的全国抵抗“非典”的事迹中。在课堂上,我首先播放全国人民是如何抗击“非典”的视频,然后再结合视频中所呈现的人与事,让学生用这些成语加以具体表述,学生用成语描述时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非典”,所以很快就融进视频的情境中,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成语。其实,学生用成语描述的过程就是他们运用成语的过程,这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成语的用途。

另外我们在教学成语时,也可以联系一些故事来促进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比如三年级下册“练习8”中的八个成语:揠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狐假虎威、黔驴技穷,它们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只要把这些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些成语。总之,成语教学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与方法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成语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