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29 22:4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增强大学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大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大学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体验,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第二,理论上知道“孝敬”,行动上缺乏关爱。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对孝敬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赡养层面,认为将来多挣钱给父母用就是孝敬,既然现在还没有挣大钱给父母的能力,也就没有办法表达对父母的亲情关爱了。据一项对1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6%的大学生母亲节问候过妈妈,7%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8%的大学生还保留了与父母通信的习惯,9%的大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21%的学生会在节假日经常给父母送礼物,28%的大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己的倾诉对象,45%的学生很长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1]。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2]这一现状凸显了大学生尽管理论上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在现实的行动上对父母普遍缺乏关爱。其实,孝敬父母不仅仅指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更多地涉及精神上的关爱,如体贴父母、过节问候父母、遇事与父母商量、多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常回家看看”等。

第三,沟通方式错位,亲情联系锐减。处于信息爆炸时期的一代大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的资讯空间,加上年轻人思维活跃,感受力敏锐,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使他们的沟通方式种类日益繁多。手机短信、QQ、BBS、E—mail、博客等等充斥了了他们的生活,电话的拨打频率越来越低,通信这种更“原始”的沟通方式更是早早地退出了他们的交际舞台龙源期刊。而大学生家长所属的40岁以上中年群体,感知和掌握新资讯手段的能力有限,还是比较倾情于书信和电话这两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90%以上的30岁以下年轻人已经摒弃了手书信函,只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习惯于手书信函[3]。两代人之间交流、沟通方式的错位,使得他们亲情联系的机会愈益减少,相互的不理解、不信任也在无形之中增多。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验,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 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大学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其次,亲情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全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导致个体成功的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只占20%,即决定一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和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情商而非智商。情绪心理学研究又进一步表明,亲情关系在大学生情绪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其友情和爱情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从而制约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而且会影响其认知与情绪的协调发展与身心的健康,从而直接制约其生活心态、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发展。总之,以亲情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情绪与认知的协调发展和身心的健全发展,既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体验,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针对大学生的亲情教育现状,结合一些高校亲情教育的成功经验,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亲情教育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体验教育,切实感悟亲情。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做人道理和道德知识的掌握,一个从情绪体验上的“认同”向行为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情绪体验能使认知对象具有主观意义,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使人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应当”的行为准则[7]。在重庆工商大学,每年的新生到校后,都要算一笔账。首先算出家长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投资成本,然后计算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报父母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投资;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封信告诉父母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懂得了珍惜亲情,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连一些原本与父母有很深隔阂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亲情体验,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巨大而无私,这种恩情是自己一生的巨大精神财富。以此为借鉴,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情体验大讨论、亲情小品大赛、歌曲大赛、有奖征文、组织学生观看展现亲情的电影龙源期刊。以此为契机触发大学生的亲情体验和感恩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大学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分享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体验,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第三,改善交流方式,促进有效沟通。针对目前大学生与父母间亲子沟通方式错位的情况,高校开展亲情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改善与父母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交流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会有所差异。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固然有快速和简便的优势,但容易让交流越来越平面化、简单化。而沟通不仅仅是交流信息,它还包含情感的需求。信函等传统的交流方式,比起现代交流方式更能表达亲情这种温婉、细腻的感情。因此应倡导学生在掌握高效的联络方式的同时不要忽视写信,抽点时间给的家人写封信,会带给父母更多的惊喜和心灵慰藉。与之相应,针对大学生交流方式的现代性、多样性,学校应鼓励家长跟上孩子的“前进步伐”,让大学生教父母学习运用电脑和手机,以便他们有可能用手机短信、E—mail或QQ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以来,交流的空间扩大了,频率提高了,两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8]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8-79.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大学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2.

[3]陈鹏.中国私人手书信函江河日下[EB/OL] .凤凰网,phoenixtv.com/home/news/Inland/200312/08/168814.html.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52-53.

[5][美]Roger R. 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8-170.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103.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1-272.

[8]赵建岭.论大学生亲情教育[J].陕西教育(理论),2006, Z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