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教师论文

中国教师论文

时间:2023-01-02 08:0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教师论文

第1篇

一、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今年与三年前的上届南海区骨干教师相比,我校的数量翻了一番多,由原来的6位南海区级以上骨干老师变成现在的13名区级以上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拥有骨干老师数量比例在南海区公办学校处于首位。其中谢景如校长被聘为广东省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刘志伟主任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谢景如、刘志伟、关娜红、黎淑枝等十三位老师成为市、区的骨干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第二,近六年有50多人先后在区级以上的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50多篇,获奖论文200多篇。其中,刘志伟教师论文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比获一等奖。第三,学校教师编写的《科技与创新》、《艺术与欣赏》和《半命题作文的写作》三种校本教材已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内容在《广东科技报》连续转载43期。

二、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一,近十年来我校升中考试成绩在南海区公办学校保持第一。第二,近六年学生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683人次、国家级的有412人次,57件作品获国家专利。其中,科技创新、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天文奥林匹克、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等竞赛成绩均居佛山市、南海区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27届、第28届、第29届、第31届和第33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四个冠军、一个亚军和两个最佳创造力奖,成为本项目比赛成绩的世界最好纪录学校,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连续六年获得金奖,参加第23届、第24届和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奖励,参加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获两个金奖其中洪浩源同学获总分第一名、。

三、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一,我校科技教育课题获第七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五个课题获得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第二,我校出版的《九江镇中学科技报》被评为中国优秀校报,至今已出版44期。第三,我校近五年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科技爱好者,其中苏晟章同学被美国著名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录取。第四,近五年我校科技教育成绩获省级以上荣誉和奖励超过20个,其中主要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中国当代特色学校、中国创新型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广东省发明创造示范学校、广东省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示范推广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等。第五,办学成绩吸引了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的关注。近五年来,每年有超过1000人次到我校参观交流,还先后吸引了俄罗斯、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专家和学者慕名前来参观交流。第六,近五年学校的科技教育经验和做法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广东教学研究》、《中国科技教育》和《广东科技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上进行刊登和播放。

作者:谢景如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校长

第2篇

我们知道,近年来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学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施科学管理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学校高速有效运行的关键。为此,我提出了“团结协作,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实施“扁平式”管理,让每个教职员工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在区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您认为如何践行“团结协作,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

践行“团结协作,科学民主”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为此,我校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实行民主集中制。在领导班子建设上,作为校长首先对自身的要求非常严格,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风民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事业心强,有改革创新精神。现在的第四十七中学领导班子空前的团结、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为了能让学校的管理实实在在地走上制度化轨道,我们首先将学校各种例会的召开制度化、常规化,包括校长办公会、行政会、教代会、年级班子例会等。校级领导班子例会制度,让班子成员能够畅所欲言,加强了工作的沟通、思想沟通,避免了工作上的扯皮、误解,也使各位副校长的分管工作之间相互配合更加默契;集体领导决策机制的实行,使每个校长都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交流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统一思想,最后达成共识。其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征求教师代表的意见,教代会通过后方可执行。这种集体领导、团队决策、教代会监督的做法更加民主、更加科学,减少了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

您刚才提到“实施‘扁平式’管理,让每个教职员工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为什么提出“扁平式”管理?如何实现?

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年级组的规模也不断增大,过去管理方式存在的很多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年级组组长的负担过重;二是领导的工作重心太高,对年级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同时负责年级的领导干部的管理目标不明确,工作时常出现推诿现象,另外管理的中间环节太多,易产生误会,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三是责、权、利不清,年级组组长对年级教师的约束力不够,不利于调动领导干部、年级组组长、年级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强化对年级的管理,2006年我们开始在年级大力推行“扁平式”管理,也就是分层管理的做法,基本做法就是分层聘任,校长聘年级负责人,年级负责人聘年级主任,由年级班子对年级各科教师进行聘任,赋予他们一定的职责和权力,并进行定期考核,这个管理模式的运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是学校教学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关键。2007年学校又在几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一是强化了年级主管领导的责任。二是强化了年级班子的例会制度,要求年级班子一周有一次例会,研究年级的工作、沟通情况。三是强化年级班子对决策的“执行力”,要求年级班子对校行政的各项决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并在落实环节上狠下工夫。实现了三年一盘棋(高一是基础,要夯实基础,和谐发展;高二是关键,要凸显优势,自我发展;高三是决战,要超越目标,跨越发展)的新理念。目前三个年级纪律稳定,学习气氛浓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管理也各具特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出现了比学赶帮、相互促进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气象。

近年来,学校取得很多的成绩,这一方面离不开学校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请您谈一谈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名师团队方面的做法。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单纯靠培训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为此,我们提出“行动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战略。通过行动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个名师团队。

教师的专业品质高,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抓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师德建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师德教育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几年学校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广泛开展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师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师德承诺活动、各类捐资助学活动,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并把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我们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同时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品质的提升。

在教科研方面,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三年规划,提出对积极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并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课题论文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制定了《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教科研成果奖励方案》。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9年下半年至今,有3篇教师论文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论文,33篇教师论文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7位教师的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在“十二五”课题申报中,我校申报的两个课题,一项被批准为国家级课题,一项被批准为市级立项课题。通过科研引领,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十分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提出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相结合,理念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注重专家的理念引领,更注重自我反思和同行互助。学校多次聘请本市及外省市基础教育专家到校进行新课程方面的专题讲座,为教师的发展进行专业引领。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师业务考核,促进教师自觉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主动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学术论坛,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一年一度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活动,让教师们在反思中审视不足、改进方法,在反思中提升自信、更进一步;为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召开专题研讨会,让他们介绍自己多年来业已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不仅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指明方向,还可以突破他们各自的“高原期”,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设平台,同时也带动全体教师共同成长进步。

第3篇

关键词:尚德课堂; 内涵; 范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03-002

一、“尚德课堂”的构建背景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加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最基层的学校,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融入现代教育的前沿思考,以促进学校教育自主、全面、深入的综合改革?

古人云:道昭示一切,德承载一切。“崇德”是我校建校初期的办学理念,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程中,我们从“德”字原初内涵出发,不断挖掘和丰富“德”内涵,链接传统与现代,提出“尚德”教育理念,建构“尚德”文化体系,形成“尚德课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尚德”的内涵

1.“尚德”第一层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从字源看,甲骨文中,“德”字是这样写的――“ ”,左边“彳”表示与道路行走有关。右边是一只眼睛即“ ”,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视之意,可释为“遵循本心,直视所行之路”。从“德”字原初意义来看,“德”义源于古代登山祭天活动,有发自本心,尊崇敬畏之意,蕴含着先民对季节变迁、天地时令的认知,以引导天下顺应天时,从而更好的生殖、化育万物。因此,“德”的原初意义是“顺乎自然”,不违背“天意”。

在这传统文化底蕴的追溯中,我校提炼出“尚德”境界中的第一层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2.“尚德”第二层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传统哲学认为,自然界,“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却不使之受到束缚、羁绊。天地之大德在于自然而然,化生万物。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尚德”的内涵,就是“道”与“德”。“尚德”之“道”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尚德”之“德”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德”的第二层内涵指向“道德”或“个性”,即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尚德”追求的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由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养性励行”意为涵养个性以更好的创新行动,强调“养”之有素,方能厚积薄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尚德教育”的初衷,也是最终诉求,是对所有“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养性励行”的教育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三、尚德课堂的范式

“尚德课堂”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顺乎师生发展的自然意愿,即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学,顺乎自然教育规律而开展教学,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由此促进师生实现自我愿景,推动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德”是“尚德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论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追求的终点。

在建设“尚德课堂”过程中,我们注重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尚德”大育人环境;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学校“尚德”大教育理念;注重探索实践,构建学校“尚德课堂”具体范式。

“范式”是指尚德课堂活动中大家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理念、关键词、同一学科基本思路、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标准等,即与科学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所有课堂要素。

一要唤醒,以激发学趣:唤醒学生学习动机,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尚德课堂强调在“遵循本心”基础上去“唤醒”学习的原兴趣、新鲜感、神秘性,努力让学生想读、想学、想投入,把阅读、训练、实验变成一次兴致极高的梦想、充满新奇的旅程。

二要顺应,以提升学力:包括顺应学科课程的要求、顺应教材设计的要求、顺应老师教学风格的要求、顺应学生学习品质的要求。教材处理、内容传递、练习测试,要“顺乎自然”的进行,要创设符合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课堂环境,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自然结合起来,促进学力提升。

三要“活泼”,有深度交流:即教师以“活”的教学之道,促进学习的生动活泼,探究的生动活泼;学生以“活”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汲取、感受体验的生动活泼。这里的“活”是建立在“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还原学习的原始功能、自觉自愿品质,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习有法,学有所思。

四要“有得”,以期学有所获:“有得”,即“德成”。强调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以教师的“德”顺应、促进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看得见”的发展与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五要“深化”,以丰厚学养:“尚德课堂”也是深度教学,需要让人看出你上得深刻,或者学生得到深刻的引领,因此课堂需“深化”所学,或者升华所学,从而陶冶学生,让学生丰厚学养。

归结来说,“尚德课堂”教学范式――“唤醒、顺应、活泼、有得和深化,体现在具体的课堂行为特征上分别对应为“激发学趣”、“提升学力”和“丰厚学养”。“尚德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关键是要“动在课堂”,具体落实在三个方面:“思在课堂”、“辩在课堂”和“练在课堂”(见下图)。另外设计出科学规范、具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对“尚德课堂”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四、尚德课堂的践行与成果

1.专家引领有高度

专家引领在于能够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

2014年以来,学校邀请苏大教授母小勇、市教科院傅嘉德主任等来校指导调研,邀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孝如、学术专家袁卫星,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徐业毅、张一山、沈庆九等人来校做讲座或示范教学。2014年11月以来,每隔两三个星期,我校“尚德课堂”课题小组与特聘华师大专家团队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明确实施目标与具体步骤,并落实下一次的研讨内容。经过华师大教授和校“尚德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讨,逐步明确并完善了“尚德课堂”的教学理念、行为特征、课堂范式、评价标准等。

在学校“尚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外聘教授、专家的一次次专题培训和指导下,我校全体教师正经历着一场全新的思想风暴,学校各个层面逐步了解并接纳了“尚德教育”这一全新概念。

2.课堂践行有力度

课堂践行有力度在于一有教学理念的全面渗透和有序指引;二有校长室带领下教务处和教科室等部门的活动开展和平台创设;三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四有名师专家、专业团队的现场观摩和有效指导。

尚德理念最初提出时,教师是模糊的、抽象的,但在校长室有计划、有力度的推动下,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在“尚德课堂”的探索实践、观摩展示、教研讨论的系列活动中,教师对尚德理念、尚德课堂的范式越来越具象化、清晰化。

2014年10月30日我校英语、数学老师开设两堂“尚德课堂”教学观摩课,省特级教师沈庆九老师开设了《苏州园林》“尚德课堂”教学示范课。省特级教师张一山老师对三节“尚德课堂”教学观摩课从尚德理念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点评。

2014年12月19日,我校开展了以“聚焦有效教学,打造尚德课堂”为主题的对外公开课展示活动,面向所有学科共开设23节。

2015年4月22日,我校成功举办了面向苏州大市的“尚德课堂”研讨会,来自省、市(区)的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的近百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原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省特级教师、南师大王一军教授高度评价了我校的“尚德课堂”改革。

2015年9月23日,“江苏中小学教学特色观摩学习活动”在学校举行。此次观摩学习活动由“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主办,与会的领导、专家是来自全国的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学主任和一线骨干教师。此次观摩学习活动由三部分组成: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首先观摩了陈雁老师的《醉翁亭记》和陆洪明老师的《动能、势能、机械能》两堂“尚德课堂”的常态教学课;接着,在学校尚德楼四楼会议室听取翁永兴校长的汇报,翁校长就学校基本情况和学校“尚德”特色教学分别作了《传统与现代交融,创新与务实兼济》《顺乎自然归真本,尚德行远重实践》的专题报告;最后,在学校全体行政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校园文化,感受学校独特的“德”文化。承办江苏中小学教学特色观摩学习活动,不仅是学校“尚德”办学理念、“德”文化内涵的全面展示,更是对学校实施“尚德课堂”探索和践行的鞭策。

3.教研结合有深度

教学与教研齐头并进,一线教学中的创新探索和实际践行成为教师教研思考的基本素材和源头活水,教师在“尚德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反思“尚德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甚至还积极撰写“尚德课堂”教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创新教学使教研有根,深入教研又使教学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两者相辅相成,不仅推动了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有力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第4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课堂改革 校本教研 教师发展

加强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迫切需要,是学校重建教学秩序、教师重一塑自我、师生重构课堂的需要。我校从2004年建校开始就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学校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行列中。

我们认为,新课改的实施绝不能等同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新课改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下面汇报一下我校在教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校本课程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一个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建校伊始,我们便开始了校本课程,拓展了中国基础教育育人的新路,校本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参与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主能够根据兴趣特点和需要去辨别和使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张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

我们学校以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根据实际,开发了人文、艺术、修养、科学、技能、信息和竞赛等七大类近三十门选项校本课程。我校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分为必修类和选修类。必修类课分大小课。每天两节小课。现在开设的是经典诵读课和写字课,每周每班安排1大课时的必修校本课《国学基础》,每天安排三到四门选修课,目前开设的有摄影、武术、舞蹈、形体、国学、乒乓球、书法、奥赛、声乐、器乐体操、国画、油画、科技创新等二十多门选修课。还成立了“非凡画室”“校园广播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精武社”“国学社”等近二十个学生社团,我们还特别组织了社会实践、社会大讲堂、学生论坛、团队拓展等旨动性课程,让学生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开设的情况,又提出3个“百分百”和3个“50”的目标,下一步即将实施。即百分之百的学生至步参加一门选修课;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一个社团的活动;百分之百的学科教研组至少开设一门本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初中3年,每个学生观看50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阅读50本课外书籍;聆听由专家、教师阳学生主讲具有专业水准的讲座或组织的主题活动50场次。

二、课堂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理念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由认知向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转变与扩展,而不是把对知识的认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切身体验中去学习新知识。

但怎样才能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通过讨论、论证决定创立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先是到一些名校去学习;学习后,领导和教师都进行了反思、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

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坚持“以学定教”。建立“生本课堂”。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的课堂。构建生本课堂,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动策略,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并且上升或提炼为教学规范,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创立了具有东联初级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要合理呈现“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五个学习过程,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个模式的五大模块。我们的模式强调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求问题的思维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注重建旬知识的意义。减少教师讲授。在课前,教币根据当堂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设计学索,上课时学生在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下。独芷、紧张、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然后学生在组内交流自读、自学、自研、自悟的成果,句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或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欲望、竞争意识。最后是课堂反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训练题,检查当堂学生目标完成情况。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经过三年来的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我校的这套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三、校本教研:让教师的才情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管对教师个体还是对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在宏观上确立了四大课题,《运用(弟子规)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校文化管理》等,这四项大课题都被申请列入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目前老师们围绕这四大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子课题研究。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课题统领下进行。

如何给教师创造更多研究的时间、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学校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提出了“教学研究:从找到自己的毛病人手”的观点,注重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的小专题人手进行研究。首先,要求每位领导做课题研究的引领者,必须承担一项课题,带好一个课题组。其次,每位骨干教师必须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并有专门的阶段总结,成果汇报。第三,学校提倡每位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与本人实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要求全体教师每学年进行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并将它列入教师校本培训和教研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要求教师的‘:小专题研究”要做好三结合: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我们看来,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小专题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近两年通过“小专题”的研究,教师们完成了四百多篇教育科研

论文,我校出版了《用实践为新课改求解》等三本教师论文集,有一百三十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

课题实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几年的研究和锤炼,一批科研型的骨干教师正在涌现,初步实现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目的。“轻负担、高质量”一直是我们学校的追求,在课题研究中,“负担降下来,学生活动起来,质量提上去”正在变为现实。

四、教师发展:专业学习和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如果教师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思想,没有扎实广博的知识来理解和诠释教育历程中包括心理、社会、哲学、历史、文化等的许多相关因素,这将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我校特别成立了东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目的是立足本校,发挥本校名师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全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情况,我们还定期编写教师校本培训教材,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和研修材料,目前已印了近三十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与自学研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定期系统的“合作学习、合作发展”,着力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师德修养、钻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高。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还制作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韵网络版,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

为了尽快提升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学校同时成立了教师读书俱乐部,大力推行教师读书计划,组织了师德、人文、亲情、感恩等一系列教师读书活动。

为切实推进和完善我校“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我校实行了“一周一科一课”活动,我们称为研课,与过去的集体备课相结合,形成了每周两次教研活动,即一备一研,这不仅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研课活动。也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

“一周一科一课”活动实行近一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不断的展示研讨和自我审视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及时的修正和完善。这不仅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营造了学校求真务实的教科研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立足本校,自我造血,打造名师”是教师管理和培训的正确道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应该是课堂,我校的教师在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以校本研修为另一种课堂,激发和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催生了一批“校内名师”。首先,学期初岗前培训,让他们领会新模式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要领。其次,学期中大力推进,通过“达标课”“过关课”“示范课”“观摩课”系列竞赛活动,以赛代训,要求教师严格按新模式上课,并按新指标体系评课,学校还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带教、合作教学。再次,实践中反思的提高,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芳法,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修改、完善、提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与新课程、新课堂一起成长。

第5篇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镇党委政府始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及省市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了对教育工作的管理,保证了我镇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围绕教育示范区的创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促进了全镇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提高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000年,我镇教师工资平均508元,并且发放不及时,拖欠教师4个月的工资。由于我镇教师工资低,再加上城乡差别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不稳定、进取心差;托熟人、找关系,要求往城里调;因心理不平衡,甚至出现说牢骚话、上访、写人民来信等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镇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压缩其它开支,优先保证教师工资发放,落实各项福利待遇。近年来,我镇教师工资的增长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步步高。2002年,教师工资做到按月按时发放,月增资102元;2003又月增资170元,达人均780元;2004年教师月工资人均达958元,比2003年月增资178元;2005年月平均工资达1250元,比2004年月增资292元,是2001年2.5倍,教师工资总额占财政收入的80%。今年1月,我镇教师的工资实现全区统一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数额已超省定标准,并且教师的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也得到了落实。今年10月,我镇教师工资人均月增近400元,月平均工资达1650元,是2001年3.2倍。

在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关心教师生活。我们先后投入470多万元,在省庄一中、春雨幼儿园院内建教职工宿舍楼三座,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住宿问题;还利用教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慰问教师、表彰教师,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校舍改造力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999年我镇划归泰山区,当时由于我镇经济比较困难,对教育投入不足,除镇一中等一两处学校是楼房外,我镇大部分小学仍是平房校舍,且使用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平房。由于建校时间长,多年失修,我镇岗上小学、刘家庄小学、北许小学等学校已成为危房,对师生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危房改造工作已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克服困难,积极加大校舍改造力度,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建成德慧希望小学、省庄一中学生宿舍楼;2002年建成刘家庄小学,改造东苑庄小学;2003年,完成了许家埠小学、红庙幼儿园的建设。2004年,改造省庄二中;2005年,改建宦家峪小学、中心小学。近五年,我镇新建5处、改造4处学校,累计投资达1255万元,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增加内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000年,我镇有小学24处,初中2处。由于我镇财政比较困难,学校内部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除省庄一中、中心小学达到一类标准以外,其它学校教学仪器、图书配备才达三类标准。部分学校连演示试验都难以进行,学生更无法动手操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配备,缺口更大。面对这种现状,镇党委政府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增加内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中小学建起了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投资200万元,购买了教学仪器、图书、计算机,达到了一类标准,教学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截止目前,全镇共购买微机409台,达到了小学15生一台、初中12生一台的标准。中小学及春雨幼儿园均建起了校园网或网络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中学、中心小学联通了因特网,中学、中心小学等8处学校联通山东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卫星网。另外,镇教育办公室、中学、中心小学创办了“省庄镇教育网站”,中学、中心小学及时宣传我镇教育信息,为教师提供研讨交流和教育教学素材的平台,与区教研中心的“泰山教育网”相联。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办好教育网站,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的作用,为教师、学生创设一个新的学习、工作平台,实现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通过以上工作的落实,促进了我镇教育事业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工作热情高涨,素质明显提高。镇党委政府关心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稳定,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目前,全镇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爱岗,出色完成了各项教育工作。由于我们加强了教师的师德教育、新课程培训、校本培训,开展丰富多采的教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钻研业务,努力学习,使教师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2004年至2005年,我镇有12名教师参加了市区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小学30余位教师的课在市区获奖,近百篇教师论文在省市区获奖,36人获区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称号,5名教师获得泰山名师称号,13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11名教师重新认定为区级教学能手。

2、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中考,我镇教学成绩再次位居全区前列,报考率达100%,优秀率达30%,录取率达90%。2005年中考,报考率达100%,优秀率达40%,录取率达96%,我镇总评成绩继续位居全区前列。音体美特长生,2004年录取8人,2005年录取18人,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各科教学成绩优秀率均在88%以上,及格率、巩固率达100%,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中、二中、中心小学、春雨幼儿园被定为全国尝试教学实验基地。一中、二中、中心小学被命名为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基地。今年,镇教育办公室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一中、二中、中心小学被评为“区教学质量先进单位”,一中、中心小学被评为“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目前,我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到100%,无辍学现象;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到99.1%;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8%,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比率达88%。

3、规范化、特色化、信息化学校不断涌现。去年10月,春雨幼儿园顺利通过了省级实验幼儿园的复评验收。今年初,省庄二中、刘家庄学校、孛家店幼儿园顺利通过市级规范化学校(园)验收,省庄一中、二中顺利通过市三A级学校验收,省庄一中、二中、中心小学、刘家庄小学等四所学校,也通过了区级校园文化示范校、艺术教育示范校、信息技术示范校的验收。目前,全镇中小学有各级规范化学校6处,其中省级1处,市级5处;有规范化幼儿园10处,其中省级实验幼儿园1处,市级6处,区级3处;成教中心也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第6篇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现状与困难 实践策略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对我国当前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内地高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内地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几点实践策略. 

 

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理解 

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却并不统一.笔者在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几种研究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相互依赖加强的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更注意面向世界,各高校及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同化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呈多样化,德国学者dirk van damme 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当前主要有以下形式: 1、学术的流动; 2、教师的流动; 3、课程的国际化; 4、合作办学或在国外办分校; 5、大学合作研究; 6、相互认同协议, 包括一国大学授权国外大学颁授本校学位、建立姊妹学校和学分互认等; 7、大学交流网络; 8、远程教育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认为: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2、国际化培养目标; 3、国际化的课程; 4、人员的国际交流, 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室的国际交流; 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包括国际合作研究、校际合作研究、研究人员的交流、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术信息交流; 6、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二、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识增强,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教育“面向世界”方针的指导下,内地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以多种方式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显得严重不足,需要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从政府以外的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二)、我国传统大学制度和世界主流的先进教育办学理念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树立内地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和大学制度。 

(三)、各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够.1998 年8 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之后,高等院校正在逐步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但高等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合作院校选择、专业项目确定、人员出国等方面的干预太多。 

(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第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和速度都明显优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第二,院校发展不平衡。在我国施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后,传统的名牌大学得到进一步支持,尤其在财政方面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政府的双重资助。第三,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近几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的出国留学人员,70%集中在通信与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材料科学与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工程科学、应用社会科学等七大领域内。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协调的问题尚未解决 

本土化是国际化向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转化的过程。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是采取拒绝的姿态保持本土文化,还是认同或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本土化?有两种较为鲜明的观点:1.拒绝国际化和本土化:因为上个世纪的殖民战争,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进行的交流与合作,阻碍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本土化的进程。2.认同国际化并融合本土化。该观点全盘否定本国民族的“传统”,以西方的思想和范式取代本土化。学者徐小军认为,对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而言, 都存在着经过历史沉淀积累形成的有别与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传统特质, 这是本国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国际化过程是为促进本土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洗练、延伸,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 

三、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学校的品牌缺乏对国外学生的吸引力。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内地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还比较低,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著名学府外,大部分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品牌影响力,这直接导致了内地高校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没有什么吸引力,留学生输出和输入存在严重的“逆差”。 

(二)、学校所在的区域本身对外开放程度的局限。当前内地东西部之间和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均衡,甚至是同一个省市区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均衡,也决定了处在不同区域的高校在国际化方面面临不同的“命运”,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资金、政策、吸引力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需要的政策导向与支持尚不健全。内地当前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还是以政府为主体。但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在复杂的市场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高校必须成为竞争的主体,拥有自主决策与行动的权力,这就需要理顺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扩大高校自主权,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权力,而政府的作用更多应是宏观指导、咨询服务。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过多,使高校丧失商机,降低竞争力。虽然《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一些新的权力,但在真正落实上尚缺乏配套的政策导向和支持。 

四、内地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向与策略 

(一)、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应坚持的方向 

(1)着眼于加大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教育市场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市场化进程相比,进展相对缓慢。这与实际工作中政府的管理观念的转化相对滞后不无关系。对于高校来说,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政府及其管理部门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越位管理,使得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确立。因此必须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体制改革,在外充分树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投入市场运行;在内确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分类分层推进。要做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但这个规划不是一刀切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国家——地方——学校进行通盘考虑,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更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按照学校的层次及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提出适合地方特点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国际化目标和参与措施。 

(二)、内地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策略 

(1)确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入two后,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作了承诺,表明我国教育将直接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因而在培养目标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 

(2)实施课程国际化,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我们必须参照、借鉴国外高校的科类和专业结构的设置,深化我国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国际化。在课程内容上,除一些反映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外,应紧跟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和评价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国际术语,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选用进口原版教材,尽快缩短我国在某些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畅通交流的渠道。 

 (3)办学观念与国际接轨。wto的服务贸易规则很清楚地表明,高等教育就是产业,是社会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可以创造产值和形成利润,大学可以把自己的学历作为一种商品出售。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办学观念,树立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教育经营的观念和高校品牌意识,与国际办学观念接轨。依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地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营,合理配置资源,讲究投入产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4)引进海外人才,吸引留学生回国,迅速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可以利用自然人流动不受限制的条件,大力引进海外的杰出人才,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空间,并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留学生回国,通过他们高水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完善学科建设,带动整个师资队伍迅速提高水平。 

(5)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法规,建立相关部门和组织,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政府应根据现有的法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制定相应的相互衔接的法规和操作规程,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律依据。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建立健全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师生互换与交流、学分互换和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系统化。 

(6)实施走出去战略,占有国际教育市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既要把国外优于自己的或对自己有启发借鉴意义的资源引进国内,也要把有自己的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教育资源输出到国际社会中,去参与国际教育资源的竞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育服务贸易规则,向国际社会输出我国的传统学科,如汉语教学、中医中药等,利用我国学费低、本科教育扎实的特点,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留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充分发挥理工科教育的比较优势,主动走出去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国际兄弟院校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地高校正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内地高校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迎接挑战, 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吸取经验教训,调整策略,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历史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佟晓丽.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对策[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2) . 

[2] 徐小军.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j]. 高等农业教育, 2005 ,(12) . 

[3] 黄进,胡甲刚. 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新世纪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4] 陈学飞. 高等教育国际化: 跨世纪的大趋势[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5] 王海燕.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 北京大学学报( 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 教育学研究, 2001. 

[6] 陈学飞. 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探索[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