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演讲材料

小学语文演讲材料

时间:2022-11-17 05:3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演讲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演讲材料

第1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 小学语文 境 质 度 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72-01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就是要顺应时代需求,在指导学生学习中,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具有当代特色的“主动式”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在考核中,改“唯分数”考核为“重能力”考核。要实现这种课改新思路,就需要从“境”、“质”、“度”、“法”四个维度共建小学语文的探究性教学。

1 境,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的起点

创设一个适合小学生注意与思维特点的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对于具体形象的学习材料,小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声像结合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某一种特定事物的探究心理。

情境氛围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它能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要激发其自主动地收集各类素材去探究未知世界。从表层来看,境是探究教学的外部条件,创设时应遵循自然、切合和和谐三大原则。

好的开始可谓成功了一半,一堂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从“境”的内涵来看,主要是指师生间融洽关系和教学内容恰当的导入。如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中,新课导入就要设计一个让学生在留下深刻印象的演讲,设计的演讲内容如下:

“大家一定还记得开学典礼上校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位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也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长,给他的学生们作的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在听之前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设想,两位校长讲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

这样设计新课导入,既联系的旧知,又可以达到拓展新知的目的,还能很自然地提出学生需要比较思考的问题。此外还有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

2 质,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独特见解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从多个视角去看待问题,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学生不同见解不要采用“对不错”的方式妄加批判,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就要及时的表扬。

小学生的探究水平相对较低,要保证他们探究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考虑问题。这也是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第二维度。

检讨以往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本探究的深度不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见解,那怕是荒谬的,也要尊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低年级,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不能太深,可以是“你喜欢……”、“我佩服……”、等,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导入问题显然太肤浅了,达不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我们强调,要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就需要实现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飞跃,从文字思维到思想再到人生的质的飞跃。如《船长》一课,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可包括以下内容:船长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做的?我们在船长身上能找到哪些我们要学习的品质?船长和千千万万的船长背后有怎样的人生信念在闪光?这些问题设计的路径就是从文本到超文本。这样才有效地保证探究学习的品质。

3 度,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空间

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引路人,而非学生探究学生的指挥官,教师要把握好“度”,要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提出的探究问题。

3.1围绕课文中心确定“度”的基点

课文的主题是探究学习的航标,离开了课文的主题的探究,最多只能算做对课文的辅助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还要放在教材本身上,虽然我们的教学不能与社会脱节,但也不能过度的泛化,失去语文原有的味道。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社会课。比如《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的教学,我们的重心就应放在日军的暴行与聂将军的善举上,而将的重大战役和八路军的战果作为探究的重点,就有些不恰当了。课文主旨并在于的重大战役和八路军的战果,而在于国际人道主义。

3.2突出课文重心点亮“度”的眼睛

文学作品的题有题眼,文也有文眼。小学语文探究教学就是要抓住课文题目的题眼和课文的文眼作为探究教学的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探究启发,切入点不在多,而在精,在巧,一文只需要抓住一两个点即可。就如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中的“一点突破法”中提到的课文要点(主线或是中心句)一样。在探究教学中就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教学法。

3.3把握学生回答锁定“度”的难点

探究教学像其他教学模式一样,也需要反馈信息来修正教学的内容、节奏和教学方法。这样的反馈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要时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来权衡“度”锁定的难点。一般来说,学生真正投入,才会有符合课文主旨的定向思考,才能真正达到探究学生的目的。

4 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形式

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气氛才会活跃,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总体来说,探究式学习可分为知识探究、情境探究和案例探究。知识探究指的是在一节课中,覆盖的知识点较多,师生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从不同层面进行探究,其目的就是掌握知识;情境探究,则是以课文内容为背景,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围绕课文主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相关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探究是以一节课为单元,突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搜索与核心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探究式学习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单独依造探究式教学是达不到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综合课文主旨,学生学力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懿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J].江西教育,2013(33).

[2]侯海峰.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3(79).

[3] 陈秋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成才之路,2007(31).

[4]赵静.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2(11).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生活化 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没有生活的语文教学会失去活力,教学活动也不会进行地很顺利。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然后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里体验教学活动,获得知识。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比如在讲读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时,着重让学生学习完课文后体会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然后再进行适当地讲解,巩固理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和积累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和经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那么就会写出好的作文来。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将课文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教学活动,课后的练习题就会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结晶。

2.衔接性。年级与年级间、组与组间、册与册间、课与课间都是融会贯通,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由不会到会,由简单到复杂的。而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则是由声、韵、调到音节的,在学会拼读音节的基础上再学习汉字,然后再由字到句子、段落、文章,逐步地运用汉字进行表达。这整个过程不断地提高着儿童的知识面,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教材要由阶段性的递进,同时还要注意其中的衔接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

3.广泛性。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必须要准确地传递知识,同时还要想办法将新知识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真正获得知识。对于农村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其要求更高,因为常常是一个老师要兼职教多门课程,有时候上完语文课,还要上数学课,等等,教学的课时较多,批改作业的量也较大。因此要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基层任教。

4.灵活性。小学语文新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有效地开发课外资源。新课程学习标准不只是要学习课本知识,它的范围很广,儿童的经验和生活中的事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教师要正确地贯彻新课程的编排特点和指导思想,认真地传递课本里的知识点和重要思想。比如可以回顾和拓展语文材料,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组织编写剧本,并将课本内容"搬进"教室的舞台,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把目光转移到生活中,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1.将课本知识与学校生活联系起来。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地方,在这个重要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将生活中的小故事、小事情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讲与演讲相关的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上台做1-2分钟的演讲;也可以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趣事,并找到与课本内容的连接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语文的乐趣,促进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家作品,要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通过具体的学习感受生活。

2.优化家庭生活。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了解熟悉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家庭特点,然后以此为根据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在农村的小学里,学生对农作物的生长比较有发言权,有的家庭父母是种果树的,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写以丰收场景为主题的作文;有的家庭父母是养花草的,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写以花为主题的作文;有的家庭父母是做生意的,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写一下关于买卖货品的广告宣传等。这样一来学生对生活就会多一份关心和观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也会提高,生活化教学就得以推广了。

3.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小学生的心智水平毕竟还是比较低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想象,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这种丰富的想象。以《鸟的天堂》为例,在讲这篇课文时,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鸟,在天堂里玩耍。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问学生自己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可能这些"天堂"里有"汽车"、"变形金刚"、"布娃娃"等等,这些大胆的想象能增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憧憬。

4.在课堂上还原生活。课文内容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生活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时候,运用创造性思维,将文字描述的内容还原成生活中的事物,从而在主观上创设一个主体方位,如果仅用文字表达课本中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课堂讲课效率也会不高,可以将教学放在生活情境中,假设当时发生的情况,还原生活场面,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兴趣,提起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改编成剧本,然后在课堂上再现出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使生活与语文紧紧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开放的学习平台,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只有扎根在生活这片沃土上,才能得以生长、发芽、开花和结果。

参考文献

[1]姚桂萍.浅谈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的途径[J].

第3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为学生减负增效。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有时会采用“题海战术”,甚至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怕学甚至厌学语文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为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加强了理论学习,从中汲取信息和营养,尽量使自己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积极组织实施,阶段性成果明显

1.发放调查问卷,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小学语文作业布置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等诸多因素。教师怎样布置语文作业?经常布置什么样的语文作业?布置的作业合不合理?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效果怎样?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有怎样的看法?家长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状况有什么看法?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有什么意见?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本次课题研究首先要知道的问题,为此,我积极查找资料,编制了《小学语文作业布置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涉及班级的30名学生。调查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成功,这次调查问卷成了我进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分析调查问卷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我及时回收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细致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作业内容现成的多,设计的少。 80 %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做的作业主要是教材和练习册上的。第二,作业形式单调枯燥、方式简单机械,缺乏趣味性。86.67%的学生讨厌重复抄写、缺乏新意的作业,50%的学生喜欢题型新颖并有趣的作业。第三,应试色彩浓厚。80%的学生认为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考好一点。第四,综合性作业偏少。学生发挥的空间狭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学科间的有机融合。

3.认真反思交流

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对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写了《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等交流材料,并在课题组会议上进行交流。

4.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第4篇

【关键词】生活化 小学语文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72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的启发阶段。也正是因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是白纸,各种能力都有待启发和引导,正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阶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要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心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所以增加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元素,对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是在是传统的教学汉字的认识和写法,而是在考虑汉字的构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和口语交际等。虽然没有直接指出要生活化,但是这些文字却都是在传递教学要生活化,因为阅读和口语交际都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也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这些能力都离不开生活,所以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已经是课程不断改革给一线语文教育者发出的信号。

(二)小学生认知心理的适应

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还都停留在表面阶段,主要就是靠视觉和听觉去感知。因此,他们对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事物更感兴趣,也更愿意深入的探究,从而促使他们更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向的潜力,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有部分的学生无法适应,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潜力也得不到发掘。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去发展自己和表达自己。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一)教W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上课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接受新知识的程度。而在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并主张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其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联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中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语文的学习过程不能单靠课堂来实现和积累,也需要课堂以外的生活积累。

结合小学生贪玩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外的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学以致用。课外的活动是多样的,这里简单的分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室内活动就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和语文积累、语文素养有关的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让小学生有紧张感,积极的参与并准备。这种类型的比赛,不仅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室内活动也可以是话剧表演,将课本中的某一段内容,让小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揣测所扮演角色的心理变化、心境历程,这样更加有利于小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室外活动可以是组织学生做志愿者,参与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在植树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小学生种小树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小学生讲解一下,我们国家目前的环境状态以及我们多种小树苗对环境的改善,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绿色对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小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和照顾孤独的老人,陪孤独的老人聊聊天之类的,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在课本中学到的美好品德,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课本内容中的理解,也能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抄写汉字,还可以是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上,也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的生活化。这需要广大的一线小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结合,从而使得小学生更愿意接受,并乐意去学习。首先需要创造一定的环境,让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语文的学习,都是有一定的环境氛围和语境的,只有尽可能的去给小学生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才是让他们自己置身环境中,去感受、体会文章想要传递的情感。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内容,多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小学生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读不懂文章或是内容,而是知道它怎么读,怎么写,但是不懂其中蕴含的情感或是道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或是和多媒体相结合,给小学生一段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其观看,这样能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体会文章传递的思想内涵。也可以就某一个具体的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总结,达成共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理解更加透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分提高教学要求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提高小学生写作的标准和要求,甚至用自己的写作水平去要求学生,要求学生的写作内容要有意义,要有新意,语句要流畅连贯等。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水平毕竟有限,有的小学生甚至不知写作从何下笔,教师要切合实际地确定写作目标,不能要求过高,以免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写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缺少读写能力的训练

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收,写是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是不能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读写的系统训练还比较欠缺,很多教师没有把读和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使读和写脱节。

3.写作评价不当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写得好固然值得表扬,但小学生存在的个人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对不同学生写出的不同作文进行合理评价。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只对作文写得好的几个学生详批详改,而对其他学生的作文只简单地写“阅”或“优”“良”“中”“差”,这种“冷情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作文的不重视,进而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学生语言储备少,文字表达差

小学生因为自身的经历较少,加上平时缺少观察和积累,写作练笔也比较欠缺,因此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写什么,可又写不出什么。即使有内容可写,也因不能合理进行文字表达而使作文写得漏洞百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作,主动写作。如,在写作前,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去感悟和挖掘一些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东西。如,在写“一次有趣的活动”的作文时,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做两个有趣的活动,一个是“贴鼻子”游戏,一个是“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留心观察,细心体会,发现并记录活动中的有趣之处。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兴趣浓厚,快乐体验,而且也为后面的写作进行了必要的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发现。雷电风雨、日出日落的大自然景观,校园生活、路边见闻等日常生活琐事,都是学生写作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观察眼前的人、事、物、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素材。还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读书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

写作需要丰厚的知识积淀,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多种知识才能写出主题鲜明、语句流畅的好作文。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杂志,引导学生多读书,阅读适合的图书、报纸、杂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书籍是学生学好写作的良师益友,大量阅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读书交流活动,或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来锻炼口才;或通过办墙报、手抄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勤于抄录,整理课上所学、课外所读的材料,做好知识的积累与储存工作。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从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写作材料。学生的信息增加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知识丰富了,写作也就轻松了。

4.增加说写结合训练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还应该从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因为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表达。其实写作就是用笔在说话,从说话到写作,从语言到文字,从练口到练手,从出口成章到下笔成文。教师增加说话训练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说话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内容从家庭到学校,从自然景物到社会生活等,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如,学校里刚刚结束的运动会,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观看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周一到校后,让学生从自己周末的所见所闻中挑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描述描述;带学生参观了一个景点后,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角度,按照方位顺序或由远到近的顺序把看到的景物描述清楚……学生说话训练时教师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力求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写作的能力自然也会提升。

5.重视作文评改,善于沟通交流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教学对策

所谓朗读,就是学生大声响亮地、带有饱满感情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过程。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作用由此可见,它是品味语文之味最好的方法。朗读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发展。优化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标不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没有给出朗读的要求和目的,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没有做好指导,没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投入情感,在朗读完成之后也没有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朗读缺乏重视和目的性。

2.朗读训练的时间短

有的老师一般将朗读安排在课前或课后,作为预习和课堂最后时间的简短复习。课堂的大多时间还是被老师的讲解占据,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足。

3.朗读能力差异较大

这是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普通话不过关,音调不准,方言太重,唱读严重,朗读中随意增减字词,结结巴巴。不管是在课堂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内容时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检查时,语文成绩好的优等生都是朗读的主角,大多数的学生基础较差,又缺少练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差异较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对策

1.打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要从区分读准第二、三声入手,结合实际,教给学生准确的发音要领,并配合运用肢体语言,学习第二、三声。如,教给学生第二声,其相当于写笔画提,只仰。第三声相当于打个钩的动作。同时也可以熟记顺口溜:一声平、二声仰、三声拐弯四声降。其次,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要加强对翘舌音的指导,并区分好平舌音,同时还要注音轻声、儿化韵,教会学生发音的方法。

2.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普通话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能操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出现在课堂上、校园里,学生就会被吸引,而后效仿。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训练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自由交流。课外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引导训练,要求学生多听广播,朗读带模仿练习。此外还通过举行普通话知识和演讲朗读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推动普通话的练习,以赛促学,以赛促读,以读促说。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个人的文学修养,积极参加教学理论学习,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集中朗读、分散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以及朗读比赛等方法,吸引学生投入朗读,养成朗读习惯。利用朗读媒体,让学生通过“初听―跟读―再听―试读”的过程,激发其兴趣,平静其心态,为其进入角色营造氛围,进而再培训学生的语感。

在讲读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壁虎妈妈的回答的朗读,要注意对壁虎妈妈“笑着说”这一感情的把握。壁虎妈妈为什么要笑着说?因为小壁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要长出来,不用去借,别人的尾巴也不能随便借,因为各有各的用处。老师指导学生在朗读壁虎妈妈的话时要放慢语速,体会壁虎妈妈对小壁虎的疼爱之情。

4.确保足够的朗读时间

精彩有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既备教师又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多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其次,要找好朗读材料,可根据课文的特点,精选课文中重要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的指导与练习,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朗读效果。

5.以朗读展示带动学生朗读

老师和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的朗读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全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重点的课文或者段落,老师要进行朗读示范,通过老师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对于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要多给予表现的机会,可以激活全班的阅读氛围和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朗读教学效果。

总之,朗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需要老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研究、共同努力,形成指导朗读的纵向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的对策,以期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红葵.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2).

第7篇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内容。语文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是极广的,是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育占据了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地位,换言之,语文教学的成果往往是通过写作展现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普遍较低,在写作中往往出现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缺乏文采和内容、记流水帐等等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分析,找到改善此种现象的解决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方法;兴趣

造成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写作素材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改的潮流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适应发展趋势做出适应的调整,加快写作方法改革的脚步。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本文就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的课改起到积极的建议。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传统,僵化,学生没有兴趣:首先,语文老师并没有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依旧使用传统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处于“被动”的状态。写作教学偏于形式化,最普遍的方式是把积累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名人事迹添加到文章中,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很多老师只是注重写作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学生并为深层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写作技巧。其次,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对语文写作并不重视,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模式的僵化,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2语文基础薄弱,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但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老师经常抱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只是加强的力度,而不没有重视文章的质量和内容。另一方面,小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没有足够的自制力约束自己,在充实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应付或者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这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1.3写作内容与现实脱节,缺乏感情交流: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依赖作文书上的文章内容,生搬硬套,甚至是抄袭,没有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与现实脱节。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为学生创造提高他们结合生活能力的环境,缺乏锻炼和实践;第二是小学生自身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只是对自己身边的材料和资源选择写作内容和素材,对自己生活中的事件缺少总结概括、加工的能力。

1.4教学过于注重课本,迂腐和沉闷:首先,很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课本,凡事以课本为主,盲目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出现教条主义。教学中缺乏创新,无法发挥自身和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觉得写作很是无聊。其次,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按照课本传授知识,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写作,更没有给学生机会去感悟生活。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对于语文这一综合学科而言需要丰富的资源和素材,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

1.5忽视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标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以对生活的感悟为基础,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小学生生活空间和范围有限,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弱,看待事情的态度不明确,导致在写作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和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制约因素对学生的阻碍。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1打破僵化教学体制,使教学模式创新化:当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出现碰撞时,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进行,认真落实相关的条例以及规章制度,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在课余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们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感悟生活;也可以组织感恩演讲比赛,让学生感悟亲情、友情等感情的真谛。

2.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丰富和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操和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奖惩制度,让学生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感悟生活中的语文,为写作积累素材。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多翻阅字典,多读些名著,通过阅读课外书丰富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保障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丰富知识储备。

2.3学习生活相结合,表达真实情感: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感悟生活,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等能力。学生也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身边的事物多加留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做到下笔言之有物,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4打破学生思维困境,培养学生想象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风趣有趣的课堂活动,利用游戏展开教学,例如成语接龙、“我是故事大王”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调动大脑发挥想象。言而总之,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对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完成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李红花.小学生写作策略运用的特点及其与作文成绩的相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王萌洁.小学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素养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出炉,语文180分,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的基本思想,这一定是今后的大方向。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之基础,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语文学习将伴随孩子一生。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环节包括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学生和教学环境――课堂。

在此着重探讨教学主体――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情感“缺钙”。

所谓教学情感“缺钙”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课文故事内容的介绍,缺乏对富有情感色彩词汇的深刻体会和分析。学完后记住的往往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而书中具体的语句一般都忘记了,即教学“意化”。例如,在学习《列宁和卫兵》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能清晰地记忆文本内容,但对文本语言,包括一些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却没有留下印象。比如,课文开头写:“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教师让学生转述,学生说:“清晨,太阳照在斯莫尔尼宫上。”文本意思都在,但是文本中丰富的语词却没有了。课文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这个短语表达此时此刻“太阳”的状态和景观,用“洒”表达“照”的意思,而学生转述时只会运用原来掌握的简单语词“述意”,而没有记住文本中丰富多彩的语词,这种学习方法忽略的正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语言学习。

我国小学语文课一直以“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的“读懂课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主要是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而已。

(二)儿童文学素养低。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在《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

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在入选的320篇课文中,有264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占82.5%。其体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寓言、科学文艺、散文、小说、独幕剧等。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古今中外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等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这些作品基本涵盖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重要作用。

现实却是:1.语文教师忽略儿童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2.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儿童文学知识方面的匮乏,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享受到儿童文学的阅读乐趣,难以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启蒙作用。

(三)学科知识单一。

学科知识综合化是创新的基础,跨学科综合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除小学语文课之外的一至两门其他学科教学,并学会把这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很难想象一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思维、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课后老师经常被学生问及几个问题:圆明园是哪朝哪代建造的?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要兴建这座园林?为什么圆明园要建在北京西北部?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温泉浴吗?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文中说到“大火烧了三天”,如果积极地灭火,那么用什么方法灭火最快最省最好?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历史知识范畴,有的属于地理知识范畴,有的属于建筑学范畴,有的属于科技知识范畴。对上述问题要求语文老师都能准确地回答,老师只有具有较深厚的多学科知识积累,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

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着内在的联系,面对现实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就显得明朗了许多。

小学教育专业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

(一)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

未来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生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要用人类智慧的整体文化(文学文化、科学文化)武装自己,让自己的头脑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广博与精深兼具,宏观与微观贯通。

首先,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包括政治理论、科学人文及不断积累的社会生活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一般知识在内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拥有博中求精求专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专门性知识与技能。因为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师应对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这些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及在人类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类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最后,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理论、教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不具备相当的心理学知识,没有对儿童心理结构与活动进行深入观察的人,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观、整体观、辩证观、发展观都有科学的认识。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与应用。方法制约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的、有进取精神的、有效率感、有敏锐的观察感、有责任感的新人。

(二)扎实的儿童文学素养。

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断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把学生看作社会的、发展的、独立的、完整的人,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和权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品德、个性等全方位了解并努力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他们,才能正确对待他们,才能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的主要需要是把人性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特质和知识传给学生的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求他们同时把健康的人格、独特的个人素质和特性传授给学生。因此,新世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讲究教学艺术,掌握认识规律。除了“讲”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导”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例如,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画写童话、看玩具写童话、根据故事开头写童话、根据关键词写童话、根据课文续写童话、根据材料扩写童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童话创作中尝试,放飞想象、张扬个性、激发童心、释放童真,让学生想写、乐写、善写,为以后中高年级的记叙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文学是语文教材中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熟悉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的体裁功能,倡导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理念教育,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小学教育R涤镂乃匮的途径

(一)整合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整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中文专业”,到形成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不可能与高师中文专业完全一致。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中文类课程显得特别多,而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要“专业化”,相对宽厚一些,对此需要对中文类课程进行整合。不仅符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安排,而且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掌握语文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培养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要求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通过整合,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兴趣,还提高现代教育水平,充分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实践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师院校小教专业学生语文课外活动较少,组织语文活动能力不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准备不够,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延长见习和实习时间,并加强指导。还要加强教育实习和实习指导,切实提高实习水平和实习质量,使学生加深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认识,为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素养,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体现。因此,教师语文教学实践素养的发挥要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成为课堂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实践方法的指导者。

小教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在将来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

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尤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教学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基本教学专业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基本技能训练包括读、写、算、画、体操、舞蹈等,还要加强对“三笔字”和普通话的要求。训练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内在修养,为其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点是全面性、基础性。基本教学技能训练是结合专业要求,使学生形成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是做小学教师。特点是进行单项训练,为培养实际教学能力打下基础,突出师范性、规范性。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这一阶段训练反映学生运用已形成的教学技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会做小学教师。特点是训练紧密结合具体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总之,教育目的应符合社会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实现“人尽其才”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1173.

[3]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

围绕着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方法,是重要而现实的。我通过长期实践,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外拓展的方法。

一、创设课前演讲制度,提高学生听、说、写、评的能力。

课前演讲制度是一种补充性的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事先在课外准备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语文课伊始的短时间内在班内交流演说,然后由集体评价打分。其主要特征为面向全体、面向社会、讲究效率。“面向全体”是指这是全体学生参加的演讲活动,不仅要求人人参与演讲,还要求人人参与评价,是锻炼全班学生口才、胆量、写作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面向社会”是指学生演讲的话题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我们可以在组织“一分钟演讲”时,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系列题,如指导学生看好书、学好人的,如“我与好书”、“榜样在我心中”等;指导学生关心时事、观察生活的,像“我看新闻”、“班级有了新动向”、“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培养学生情感的,像“我爱爸妈”、“我的好老师”等;另外还有说说乡土民俗、家乡风貌、童年趣事、自我介绍等。这些演讲内容既充实又有效。“讲究效率”是指学生在有限的演讲时间内完成有较高质量的说话训练。学生在演讲前有充裕的时间做准备,他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切磋、反复修改等程序,使内容十分精炼,也使演讲时条理清晰、不慌不忙。

二、借助预习“菜单”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高年级学生预习课文的水平和效率,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的预习方法是,老师布置读课文、写生字词、思考课后问题等。但证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生思想上不重视,预习时走马观花 ;二是教师指导过于笼统,有的学生还是认为预习难;三是检测力度不够,由于这样的预习只能检测生字词的抄写,一部分学生因此“偷工减料”,漏了“读”和“思考”两个更重要的任务。

众所周知,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有效地上好课的保证。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菜单式”预习方法,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菜单式”预习方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框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菜单自主地预习课文的方法。“菜单”分三大块。第一块是“生字新词是基础”,主要让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第二块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通过动笔做好课前准备,如标小节号码、划好词佳句、划出疑难句等;第三块是“善思会问多查找”,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内容、课后问题,提出不懂问题,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等。我认为,菜单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重要思想。学生可以在“菜单”的引领下,按照自己的预习能力,自主完成预习内容;教师从学生的预习资料中,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水平,从而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做,既克服了预习时“没有内容、蜻蜓点水”的随意现象,又改变了“过于具体、面面俱到”的“保姆”现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助采蜜卡,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生喜欢看书,但往往看书的效果体现不出来,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用词造句还是那样贫乏,不规范的语言屡屡出现。大多数学生看书只关注书中的情节,更多关注书中搞笑的细节或是一种逆反的行为,而且看书时速度“迅速”,囫囵吞枣,细细咀嚼书中意味的学生为数极少。其实很多学生也有烦恼,为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却提不高写作水平而愁眉不展。怎样让学生积极地看书,让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一张课外阅读表——采蜜卡可以派上大用场。

四、倡导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著作,奠定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只有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而且,《标准》要求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在班内推出了“读5本书,奖5分成绩”的读书活动。凡是有同学读了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约300页左右的书,经过审查确认登记,在期末成绩中就可以加1分,依次类推,最多可奖励加5分。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看书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明显加快,也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有效的“拓展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的思想动员,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语文能力提高的秘诀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运用。

(2)做好好书的推荐工作,告诉学生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外名著(青少版)等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提醒学生可从多种途径去看到这些好书。

(3)做好怎样读书的指导工作,如进行采蜜卡的使用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

一、从观察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

1.让小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

大自然是语言学习的最好课堂。只要小学生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看到了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学生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潜在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交流思维,交流自己的感受,希望同伴们来分享美的欢乐。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做一番描述,小学生容易接受并掌握,而且很自然地会用自已学过的词语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课堂口头表达能力也就随之得到了锻炼。

2.让小学生观察、感受教材中的图片

小学教材中有些课文配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小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笔者在教学看图学文《卢沟桥的狮子》时,指导小学生观察图画: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小学生被“带到”了雄伟壮观的卢沟桥上,此时让小学生展开想象:“你如果到卢沟桥参观,将会看到什么?是不是只看到课文写的那些狮子的形态?还会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它们又会怎么玩,怎么乐?1937年,在枪炮声中的狮子还会有快乐吗?这时这些狮子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自己可能看到“追逐打闹的狮子”“放开歌喉唱歌的狮子”“练武称王称霸的狮子”“高呼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狮子”“号召大家一起抗日的狮子”,等等。小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兴致勃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课堂语言交际训练。

二、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兴趣

1.通过分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布鲁纳曾说:“小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分角色扮演的课文,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小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小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会对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通过教师丰富的语言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小学生中间,成为小学生的伙伴,努力营构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小学生轻装上阵,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教师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小学生,可以唤起他们浓厚的说话兴趣,让他们兴致勃勃地交流自己的情感。如笔者在上口语交际课《我爱画画》时,先让小学生猜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什么?”当小学生猜出谜底“画”后,再告诉学生:“画画可以让我们看到美丽的校园,风景如画的黄山,漂亮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可以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然后顺势揭示课题―――《我爱画画》。

3.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使课堂语言训练生动化。毕竟小学生和教师一起的时间多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有时无法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师无法描述、小学生没看过的东西或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小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更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对口语交际教学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课外活动,对简单的语言表达进行延伸

经过上述锻练,小学生由怕到敢,已经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课堂语言表达,还需进一步为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举行作文朗诵会

每次书面作文后,找出几名作文优异的小学生,让他们先读自己的作文,然后介绍自己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的经验。这样,读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听的学生受到了启发,学生想说话的愿望就强烈了。

2.组织游戏活动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师可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瞎子击鼓”“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学生说,教师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还可以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如组织“叠被子”“钉扣子”等比赛,然后按先后顺序说说活动的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感受。

3.举行演讲比赛

第11篇

摘 要:儿童文学是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体系的一个类别,这两者听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服务对象――儿童与学生,同时它们都起着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客观上促进了早期儿童文学的创作,而儿童文学也为语文教育的课程提供了丰富资源。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历史透视

早在1932年,民国教育部就颁布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其中,即提出“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的教育目标。当时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也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叶圣陶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说道:“小学生即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教材与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幼儿前期(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6~10岁)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动物故事);少年期(10~15岁)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编辑成册,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以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20世纪30年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也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照射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绝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绝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

这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的直接需要。这就是他们对儿童文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后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现,为小学语文教育开辟出了一个新的资源纲。

(贵港市贵糖学校)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作文素材 技巧 自评互改

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下了苦工,但作文难教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改善,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作文情境是指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去感受,进而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语言描述、实物模拟、图画

再现、联系生活等手段创设各种写作情境,诱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自我”,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进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多表扬、鼓励,激发兴趣。

多表扬、鼓励,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增强他们写作信心的前提条件。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不高、信心较低,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更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如一个好的构思、一个独特的见解,甚至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多给予表扬、鼓励,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语言表达的成功与进步,增强作文兴趣。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佳作展示等。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扩大其知识面,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重视阅读和积累,丰富作文素材

俗话说,“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文章就好比盖房子,积累材料好比备料,要先准备好砖石、木材、水泥、钢筋,这所房子才能动工兴建。由此可见,积累材料的重要性,学生平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相反,则会感觉头脑空空,即使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甚至咬破笔杆也写不出好文章来。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重视阅读,多读书,才能丰富语言材料,写文章时才不至于无词可用。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其文质兼美、思想深刻,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并做好阅读指导,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中一些好的写作方法、好的构思。当然,仅靠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用上,进而写出辞藻华美的好文章。

(二)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时,才会灵感不断,写文章时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留心学校中同学最近的变化,观察城市、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三、授予技巧,拓宽作文思路

有了素材,不会运用,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仍然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而作文的核心是构思问题。只有有好的构思,学生才可能文思泉涌,写出有内容、有内涵、有思想的好文章来。下面,我结合平时练习,以以下几类常见作文类型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巧妙构思。

第一类:观察作文――以夕阳为例。描写同一人或事物,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自身的感官体验也就不同。如景物描写《好个夕阳》,应先确立情调(喜爱、赞美),然后描绘夕阳的形状、色彩及诸多变化和作者的感受;记叙文《夕阳红》,应以“夕阳”为喻、以“夕阳”为背景,写一老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

第二类:半命题作文――使我 的一件事。教师应先让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填入最能表达实际内容或情感的词语,诸如“激动”“悔恨”.再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把作文思路传授给学生。

第三类:看图作文――作文自拟题。学生应先看清图画内容,然后在教室引导下分析、理解图意,以抓住图画内容的深层含义,明确主要观点,最后构思。

四、自评互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评改环节,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进而在修改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具体来说,学生互评或自改作文,除了从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进行修改外,还需对所评改的作文进行语段、字词,甚至标点方面的修改。修改作文时,学生如遇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懂的字词,可求教老师或借助工具书解决,也可同学之间共同协商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评改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使他们逐步熟悉评改要领,提高修改质量。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教师就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不断探索、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