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16:4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计划于200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2011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把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把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个项目拓展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个项目。
一、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组织形式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创新计划”)是面向本科生(1至3年级学生),以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的形式展开的科技立项项目,一个项目一般限3人参加。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和项目完成后的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创新计划目前只对部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开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申请计划直接向教育部提交,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地方所属高校需要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向教育部提交申报计划,再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二、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目标
教育部最新下发的教高函〔2012〕5号文件明确指出:“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1.提高全体认识,做好宣传和申报组织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注重引导学生申报项目和参与训练过程,认真做好项目申报的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背景、形式、要求、目的和意义等。在申报项目时,力求学生自愿与选拔相结合,一般要求申请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择优录取,选取创新性强的优秀方案向上级推荐。
2.制定配套管理措施,政策上保驾护航。学校不仅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开展,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使大学生创新计划进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此,可以考虑把创新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参加项目的学生能由此获得一定的学分。对于通过创新计划认定的项目,可替代部分与专业教学相近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学分,通过验收的项目计算第二课堂学分。此外,学校可制定相应的评奖、评优和免试研究生的优惠、倾斜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产出创新成果。
3.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各高校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国家或省级教学基地、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等等,建立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的教学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实施自主型、开放性的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创新训练实施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
4.加强跟踪管理工作,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对于获得批准的项目,要狠抓落实,切实执行。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工作列入到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的工作计划。组织专家认真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听取项目中期汇报,并跟踪后续工作成果。在进行中期检查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学生在项目进展中碰到困难,更改题目、更换指导教师等,要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计划提供师资保障。鼓励校内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实力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实践,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全国经验交流会议,多方接受先进的组织和指导经验,组建一支稳定的、既有科研项目实践水平又有指导学生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队伍,为有效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6.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探索新路子。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创新文化氛围,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支持有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和共享资源的机会,探索一套从大学生创新计划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创新人才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执行一个项目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需要大学阶段一系列的综合训练培养才能达到目标。因此,高校应该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契机,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下面我们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
1.重视基础教育,谨防拔苗助长。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要特别重视大学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三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训练。由于学生在大一时就可以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很容易导致学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项目中,导致只重专业、忽视基础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引导就很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反而容易造成人才的夭折和损失。
2.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首先,教师必需牢固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向探究历程,把创新意识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事物,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其次,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把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带入到课程教学中。
3.搭建多种科技竞赛平台,建立团队式创新活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科技竞赛平台,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在科技竞赛平台上,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借助各种竞赛或创新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竞赛或项目组,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协作完成实际任务。利用学生社团建立各种创新团队,近年不少高校在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联创团队等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2]。
4.做好拔尖人才的发现、跟踪和持续培养工作。对于从各种竞赛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发现,跟踪服务,重点培养。对这些学生可以实行特别的精英培养模式,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跟踪培养方案,例如,配备专门的导师、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或提前跟着导师做实际课题等等,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
[摘要]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从创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入手,分析了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进一步阐述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在创新机制中的职能定位,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构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最后对可能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根据苏州市工商局最新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全市私营企业达15.5万家(99%以上是中小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5%以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近4年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培养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成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状况。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所谓“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探索建立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为宗旨的全新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来规划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人才需求方向、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等);第二,学校紧密联系地方政府部门(苏州中小企业局、苏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把握政策导向,合理、适时的修订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获得政府资助项目,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资助项目建设,以及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合作开发、设计教学培训计划和课程;第三,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各岗位能力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各岗位的职能出发,通过参与学校合作调整学生课程、调整实习时间、调整培养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单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设置到学制设计,紧紧围绕单位所需。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
1.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是内在需要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财经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从历年(最近4年)我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
2.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是外在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往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而且受其企业自身规模限制,对岗位的设置、人才技能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大中型企业,即岗位设置“一人多岗”(岗位的界定模糊)、人才技能的要求全面,使得我们很难把握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和需求,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吻合度不够。
3. 地方政府指导、支持是内在需要和外在需求的有机结合点
地方政府负有指导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学校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也能够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参与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去。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社会紧密相接,共同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也应运而生了诸如“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即合作方式和内容上的“单向、单一”,合作中基本上是由企业向学校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大多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承担指导任务,因此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而学校因迁就企业而缺乏主动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问题在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缺乏互动性。
三、政府、社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职能定位
1. 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能的转变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将深刻地影响“作用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三种力量”的重新分布,促进政府、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建立。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预测社会对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数量、质量等需求信息及政府的政策导向,引导各类学校进行专业结构、人才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调整,改变目前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同时定期反馈社会对人才层次、结构、素质等需求信息。政府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质量标准;二是通过教育评估,实施质量监控;三是激励。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宏观调控,必然减少其微观事务管理,这样一方面给予了高校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人才进行培养,保障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高校市场人才培养的监督管理,以避免出现高校人才市场培养规模、结构的盲目性,如制定高校规模的硬性规定:师生比、固定资产、试验设备、图书馆藏等等。最后,政府要营造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价机构,及时反馈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构建高校、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政府在高校人才培养事务管理的对应中真正扮演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即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和效率政府的角色。
2. 学校职能定位
知识经济使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加快,大大增加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弹性要求和从业者的灵活性、适应性要求。学校的职能作用具体体现人才培养发展战略与规划、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上。首先,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战略规划中,吸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拓宽学校服务功能,在“双赢”中发展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资源;深化学校的自身改革,不断地革新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再确认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质量的保障与管理也日益强化。突出表现在:发挥教学管理的力量,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教学监督评估的力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反馈”的功能和教学改革的力量,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社会职能定位
步入大众化教育以来,人才需求的状况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中,社会市场起到了外部调控力和评价的作用。高校培养出来的主要产品是“学生”,而其直接“使用者”就是市场,那么对其直接利益受害者或者受益者的也就是市场,所以调动市场积极性,转变市场人才培养机制观念,加强市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已经势在必行。
市场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从而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反过来高校又可以补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力量中一种无形的力量,主要通过“认同与否”对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发挥监控作用。在政府政策导向下,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优势,传递用人需求,获得所需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四、构建“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1. 学校专业课程平台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岗位为导向,项目为线,知识为点”的项目教学,同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有稳定时间参与企业业务工作,项目教学案例来自企业;课程主要在校内完成,一般由学校专职教师完成。
2. 学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课程
主要根据财经类专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一是选择了典型行业代表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行业特征的课程,如选择与苏州大润发,开发《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二是选择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发信息化相关课程,如选择与用友苏州分公司,开发《ERP财务软件应用》、《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选择与达策公司合作开发《企业信息化SAP培训课程》,课程在校、内外完成,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完成。
3. 与政府共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
该基地是由学校根据苏州市政府确定面向中小企业政策导向,在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在有意向进入基地平台的企业中确定项目合作方,对接受项目资助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由我们的学生参与实施。如2008年度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年、2009年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年、2010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年,与此相对应学校与用友苏州分公司、苏州达策(SAP)信息公司、阿里巴巴在线网络开展了项目合作。合作中,主要是由这些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派出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实施。
4. 延伸合作-项目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案的确定
我们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利用高校的优势,承担了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针对中小企业的部分研究课题。我们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研,先后完成《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现状调查》、《苏州市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查》等,并提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清晰了解到中小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为我们确立面向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财经类人才培养定位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林艳: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培养“高精尖”型的技能、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对所属EZ供电公司(地市级供电企业)的调研,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打造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若干建议。
一、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两年来,EZ供电公司树立了“人人都是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上变“相马”为“赛马”,人才培养工作充满活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EZ公司没有自身的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技术沉淀不够,在人才总量与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册全民职工1058人,大专以上学历735人,占比69.21%,中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比16.8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产岗位人员的75.28%,地市级专家人才4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8791。随着电网科技的发展,电网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跟上公司科学发展的“脚步”。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站所)的人才培养职责不清晰、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司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各类人才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目标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人才培养方式不够丰富,人才培养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层次单薄、供需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从纵向上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培训、专业调考和技能竞赛等传统模式;从横向上看,人才培养重“专业对口”、轻“专业适应”,重“主营专业”、轻“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难以提升,人才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乏力。
二、对地市级供电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建议
根据对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供电企业要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目标,加快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三分、三径、三工程”人才培养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升级版”。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简称“三分”)为基础,以“学历提升途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途径、专业技术资格提升途径”(简称“三径”)为手段,大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专才培育工程、将才提升工程”(简称“三工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第一,“三分”打基础。一是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为落实各层级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供电企业本部、县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班组三个层级要分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地市公司层面,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类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县公司(直属单位)要根据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技能、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基层班组根据上级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统一公布,充分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各层级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定版后,各单位要选择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对象,再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设置时,要区分是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骨干员工还是核心员工,每个员工的培养目标要与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三是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地市供电企业要分层级与被培养对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被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限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生产技能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QC攻关课题、取得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或论文,在专业竞赛或调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经营管理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经营管理考核指标、调研报告或论文。
第二,“三径”促提高。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途径。供电企业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电力类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续学历函授班,为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员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利职称申报、评级取证等。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资格途径。要认真摸清员工队伍专业技术资格基本情况,按具备申报条件的时间节点,对人员进行归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激励措施、落实考前辅导培训项目等多种手段,为员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贴心的服务,逐步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途径。随着工资改革持续深入,技能鉴定持证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加之技能津贴、技能专家等各类激励措施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对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供电企业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加强员工申报技能等级鉴定有关服务工作,有效引导人员合理向技能岗位流动,逐步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第三,“三工程”助发展。一是通过实施“人才接力工程”,培养技能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入职培训――在新员工参加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岗前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地市供电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入职培训;导师带徒――对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进员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日常管理上,从现场传帮带、月度小结、季度座谈、半年总结,到年末考评表彰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技能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对班组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采取岗位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组内部“手把手”微型培训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对抗赛;考前培训――针对员工迫切需要得到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注册师考试、后续学历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企业要对员工档案进行跟踪,排序各类考试时间节点,做好“点对点”服务工作,提高职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通过率。二是通过实施“专才培育工程”,培养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技术挂职――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省公司有关专业部门和直属单位开展技术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电网检修、智能电表运维等专业技术知识;轮流实训――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实训基地,组织各基层单位班组开展岗位技能实训,全员每年轮训一次,每次轮训时间不少于一星期;跟班实训――要充分整合电力设备厂家的技术培训资源,每年选派部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到变压器公司、二次保护设备公司、智能电表公司、集抄设备公司等厂家开展跟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设备应用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工程锤炼――依托电网工程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做到“学中干,干中学”。选拔专业青年员工全程参与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通过实施“将才提升工程”,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干部学堂――结合干部大学堂,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来企业授课,培养干部对宏观经济、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等的认知能力;建议企业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中层干部讲课,科级干部轮流就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讲解,甚至就个别问题进行辩论;政府挂职――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全面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协助政府部门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活动中的涉电问题;双向挂职――为加快班组长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优秀青年开展双向挂职锻炼,即机关部门的一般管理人员下派到基层单位班组挂职、基层单位班组长上挂到机关部门任职;外脑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班组长沙龙”培训班,分批将班组长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培训。与专业管理咨询培训机构合作,为一般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举办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促进复合型专家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学;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截至201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4500万,各所大学专业设置也朝着综合类方向发展,会计学专业成为大多数大学关注和设置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根据麦可思咨询公司对近年来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92%的学生在工作一年之后,认为在校的实和实践环节不够,导致学生工作后几乎不了解就业岗位所需要技能。学生实习时间较短,80%学生是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68.7%学生实习过程是在没有或很少监督下完成的,学生认为实习与所学专业和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目前,国外高校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学,通过见习、合作教学,增加选修课,让学生充分自学、思考和参与社会实践和实验活动来实现。国内关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和专业实习等方式。大学如何培养出既不缺乏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立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二、实践目标
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会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必须紧密联系和贴近会计实践,只有通过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彻底地掌握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在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强化,既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需要,又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更是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会计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会计学教育目的是培养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和精英会计人才,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会计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精神。对学校而言,必须改革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通过大学生会计创新项目、实践项目和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践过程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与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对接,开设《科学工作原理》专业选修课,建立科学工作体验系统、科学工作训练系统、科学工作评价系统,构建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研究;二是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与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对接;三是共同培养学生导师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和实践进行指导;四是参加学生实践能力比赛。学生通过圆通制工作能力训练和评价后,迅速掌握专业课堂与知识的学习,使知识尽快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工作经验,工作经验转化为工作能力,使自身专业素质、实践素质得到了综合提升。
(一)进行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研究
圆通制是在解剖经验、研究经验和大量统计调查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工作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合作研究方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提高工作效率的体系,圆通制内容包括:圆通会计工作标准软件、圆通会计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圆通会计工作标准教材、学生个人实习计划、训练中心工作内容、训练方案、管理标准体系、成功案例等。圆通制涉及财经类专业岗位7大类26个岗位,行政管理类11大类32个工作岗位,法律专业8大类30多个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类6大类15个岗位,教育类9大类20多个岗位。
1.科学工作行为训练。掌握工作主观率―工作过程中脑力劳动的科学循环系统,即接受工作、解释工作、准备工作、安排工作、请示工作、跟踪工作、汇报工作和评价工作。
2.社会工作标准体系分工训练。工作标准体系就以工资标准为基础,明确岗位工作目录,指导岗位设置,科学成立机构进而建立科学量化考评机制。
3.工作标准训练。工作标准的训练采用工作标准训练平台摆放,工作标准软件操作和传统课堂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圆通工作标准训练软件,建立学生工作的思路、工作方案、工作计划。
4.对口单位参观验证。校外工作标准参观验证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验证工作标准,使学生将训练过的工作标准内容与实际结合,真实感受实际工作的氛围。
(二)与学校实验教学体系对接
与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对接,开设《科学工作原理》专业选修课,建立科学工作体验系统、科学工作训练系统、科学工作评价系统,举办岗位兴趣班和精品班,搭建“一对一”实习实训平台,形成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工作技能-工作经验”相互转化、互为依托、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1.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实验室。建立了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实验室3个,分别是科学工作能力体验室,面积约50平方米;科学工作能力训练室,面积约100平方米;科学工作能力评价室,面积约50平方米。训练岗位涵盖了工商管理类7个专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02-02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近几年来中职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这就使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200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全国高职院校纷纷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中职学校,也应当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立足精品专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课程,要将精品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达到提升办学内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走出一条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家精品专业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精品专业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手段、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五个“一”标准要求,以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核心,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为基础,以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为保障。如何建设好中职教育的精品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析:
(一)承上启下,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每一位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都应当勇于实践,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精品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创新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中职学校精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强化课程负责人制,加强课程组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精品专业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到企业轮训,或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接受业务培训。此外,还应不定期地组织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促进精品课程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要在原有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以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不断优化知识体系,努力拓展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结合教学进程和市场需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平台、强技能、多证书”的教学机制,确保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导向。以培养岗位能力为根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筑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先进的课程体系。不能盲目模仿普通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学科的完整性,而应该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精品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体现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和内容,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和形式。
(三)基于工作过程,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专业建设的核心
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主要参考教材,形成文字教材、电子课件、辅助教材、教学录像等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立体化教材。要根据需要制订新课程体系标准,建设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例如建立图文并茂的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学习建立自主性学习课程计划,内容科包含课程标准、能力标准、教学指导、考核目标、考核标准、信息反馈平台等。
(四)结合地方特色,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学练结合为切入点,结合河南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学练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方式学习,不断提高获取知识和发展个性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能。围绕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是学生可以真的的体验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
(五)科学管理,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积极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新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校外专家、企业负责人参与导委员会,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同时把学校教学实习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计划中,共同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要更加注重任务驱动式的课外实训,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中职学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而精品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标尺作用,是中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中职学校精品专业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促使精品专业建设能体现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及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并且使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专业课程的示范作用,达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效果。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严把精品专业的入口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课程坚决不予认定,并且按照程序对所有申报课程进行评审、公示和监督。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学校要定期组织专家对立项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同时做到跟踪检查与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师生评估相结合,确保精品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三是评价体系要切实可行。该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定得过高,而且能比较容易地用来指导精品专业建设实践活动。
(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精品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是管理层面要成立校级精品专业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精品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和管理,同时建立系级精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其职能是按照精品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具体落实精品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确保精品专业课程建设有一个领导有力、目标明确、分工协同、运作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资金层面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需要加大投入,购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改善教学条件。
关键词: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本科生导师制;设计性实验;评价定量化
一、高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校内实践环节出现封闭性、延后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校内实践环节一般都有成熟的实验内容,“且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体系封闭;新知识内容想要成为成熟案例,要经过长期整理,造成信息延后;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教法标准僵化,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训练,造成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
(二)校外实习环节的效率偏低
校外实习环节的设置本身就是因为校内实践不足,校外实习环节如果充分而完整地实施,理论上能够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本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反映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尤为明显。目前,学生就业压力大,派驻实习基地的教师数量有限,造成校外实习质量下滑,效率偏低,没有达到预期实习目标。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从上述分析看出,现有体系无法快速有效的与社会人才需求沟通,也不能充分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必须考虑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架(图1)
整个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它们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第一部分是从市场需求到人才培养规格的描述。与市场需求接轨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加大市场需求紧迫的热点技术研究。通过增强学生对研究的适应性,反过来再促进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最后落脚点还是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符合学校在快速变动人才需求压力下,灵活有效地调整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将使学校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第二部分描述了在本科生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框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设计性实验的开出是此构架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前提下,具有社会需求的科研项目以立项方式交给学生。学生组成研究小组,申请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全过程,从查阅文献、制订研究方案、研发产品原型、组装测试到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化和检验,从中掌握较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开发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描述了本科生加强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其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申报大学生校园科技创新基金、甚至可以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活动中。这就完成了本科生实践环节培养由单纯的学习型向社会型转变,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工作经验,提升掌控自我发展轨迹的自信心。
(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效应
1.设计性实验对开放性实验室的反馈效应。学生申请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能有效增加学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突出开放性实验室的服务功能,设计性实验研究结果亦可以作为开放性实验室运行效果的实证。
2.设计性实验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反馈效应。很多高校都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众所周知,导师考核量化问题是个难点。本文认为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的设计性实验的完成率和应用率可以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教师只有认真地挑选难度适中,实用性强的题目,并在指导中尽心尽责,秉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激励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3.开放性实验室对教学的反馈效应。开放性实验室对实验成果加以分类汇编,形成实践教学案例,可以加快在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速度。
4.本科生导师制对科研的反馈效应。结合本科生导师的科研项目下达的设计性实验任务书,指明研究目的和方向,其研究成果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协助教师科学研究。
5.科研对教学的反馈效应。教师利用科研中积累的经验,补充课堂教学案例。
这个反馈体系也再一次说明了,创新型实践教学出发点来是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反馈归结点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本事实。
(三)现行与创新型两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不是现行体系的替代,只是积极补充和完善,最终目标是加快高校实践与教学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究其原因有(图2):
1.现行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即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间互相呼应,前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铺垫,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结果和目标,以“密切联系实际”原则为指导,安排课程实验,指导课程设计,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这种实践体系思路严密,内外配合,并且经过长期的运行,具有很强的可靠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2.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和设计性实验开出三个要素均具备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其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创新型实践教学环节成败的关键。从分类上看,本科生导师制有不同形式,如完全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科研导师制――主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优秀生导师制――英才教育模式,让最优秀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导师指导下脱颖而出,取得优秀成果。很明显我们这里使用的是科研导师制。因此这就意味着,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能力培养有很大优越性,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参与到我们的这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如考研或者在非本专业领域希望有所突破的同学),由于不能完全覆盖教育对象,就必须依靠现行实践教学体系。
很明显,在两种模式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所有学生将获益最大。
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质量的评价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实施后,需要在学期末对其运行质量进行评价,即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正确衡量系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该体系本质的认识,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为高校管理部门进行客观分析和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量化依据。
(一)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现在领导组织、导师绩效、开放性实验室、设计性实验、学生状况五个方面。
1.领导组织。要求实施前必须建立质量控制领导组织机构,即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工作检查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负责,成员包括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检查小组负责审核导师资格,检查工作计划和记录,监督设计性实验选题、开展和应用过程。检查小组本身也要有明确的纲领性工作文件,包括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最后,要保障经费的合理投入、有效使用。
2.本科生导师。要求对本科生导师的师资结构加以合理化。除了科研有能力外, 更重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要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 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来做本科生导师。指导人数一般应控制在10-14人之间,指导过程中要有完整的指导记录。最重要的是,导师要尽量指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中,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问题处理能力,最大限度的完成导师交代的设计性实验,并争取能将其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3.开放性实验室。要求可以全天开放,保证有预约实验的学生准时进入。实验管理人员要专职配备,学期初就有实验室工作日程,按计划准备好实验要求的仪器设备条件,并做好使用记录。最重要的是,要定期对积累的结题项目进行汇编整理,为现行实验教学服务。
4.设计性实验。要求进行设计的学生有严格的文档记录,包括文献检索、开题报告、过程记录、组织分工、结题报告,并要提供必要的产品原型。
5.学生。学生定期对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满意程度进行打分,并要求学生提供结合设计性实验,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或创业创新比赛有关的实证材料。
(二)创新性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成(图3)
(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定量化
这里,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最后对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定量评价。注意到指标既有绝对值又有相对值,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因此必须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然后用线性加权求和法进行综合评估,其评估模型为
Si= Σwi xii= 1 ,2 ,3…, n
其中:xi 为n个评价指标的无量纲转换值, wi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四、结论
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高校教学实践检验,也证明现行实践教学系统存在着一些缺陷。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加之有效的评估和管理,对现行实践教学体系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找到新的契入点,必将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有效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月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5-117.
[2]韦卫星.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高教论坛,2005,(4)40-43.
[3]郑礼平.论科研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6-157.
民办本科高校建设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学校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规模与结构协调的方针,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凝练学科内涵,找准专业方向,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民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的建设。
二、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实施重点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要加快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就要打破常规,突出特色,敢于创新。学校应根据建设目标,以育人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管理体制改革为保障,积极探索有特色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的建设之路。
1.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办学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学校应在调研考察基础上,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预测调整机制,注重加大市场紧缺专业开发建设力度,注重品牌专业建设,发挥主要专业的带动效应,实现专业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为了建设以“强能力、高素质”为质量标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通过开展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的标准化考试,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竞争力;通过建构合理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式课程设计,着力体现不同学科门类专业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通过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及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成长、成才的支点,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师资队伍稳定。
优秀的师资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民办本科高校要完成以教学科研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大学文化创新为内涵的任务,必须拥有一支品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此,建议实施三项工程,将各个层次的人才和人才生成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以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一是“名师工程”。制定学科学术带头人建设计划和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逐步打造学科团队。同时,将引进专职和聘任兼职相结合,特邀一批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培养工程”。通过岗前培训、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为合格教师;按照择优选派、分期安排的原则,通过定向、委培等渠道,较快地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设立骨干教师培训基金,经常选派一些教师参加短训班、提高班、研修班等;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科研,通过实务教学和产业界的紧密结合提升整体教学满意度,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安心工程”。通过完善教师“五险一金”和提供福利住房,解决教师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调整基本课时,在降低劳动强度的情况下,维持基本工资水平不降低,相对提高工资待遇;为参加培训、进修的教师给予经费上和时间上的保障;积极探索年金制,在不违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3.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具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主灵活、市场意识强、市场敏感度高、历史包袱少等特点和优势。民办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处理好集权与分权、控制与自由、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积极探索内部管理制度创新。①实行学校管理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综合管理委员会、教务委员会、财务资产管理委员会及持续发展委员会等,实行分级管理。校务委员会在行使职权时,本着既完善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民主管理机制,又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原则,指导并协调其他工作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各工作委员会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行使职权。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充分发挥和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将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到学院。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经费总额包干,形成科学决策、职责明确、规范管理、权责统一、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使学院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二级学院可以采取不同的运行模式,自主理财、配置资源,对学校切块划拨的公用经费具有统筹权、审批权和使用权,超支自筹,节余留用。
三、结语
关键词: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日益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立足时代特征,把握发展趋势,创新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带来的是教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使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让学习的内容多元化,让学习资源变得生动易懂,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与可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院系、教师只有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立足信息时代的技术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接班人。
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化
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渗透和深入到各个领域,信息化与教育的结合形成了教育信息化,既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又对教育形成了革命性的影响。
1.知识获取的变化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知识获取的途径与数量得以丰富;形式与时效性得到了极大改善;移动互联网又大大提升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每个学习者变成了一个知识的管理者。信息技术的支撑,让信息与知识的呈现形式图片化、数字化、网络化,更加形象易懂。电子邮件与不断发展的即时通讯技术,让获取的信息与知识也更加易于存储、携带、传递、交换和使用。
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校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形成了新的教学环境。人机交互更加普遍,网上教学更加方便,即时通讯让师生交流更加充分,群组技术让互学互助更加方便,便捷的APP应用让学习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慕课(MOOCs)等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目标微观化,学习的有效性增强。教学环境不断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到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3.开放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电子化的、基于网络和在线学习的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开放的教学资源,给学校、教师、学生都带来了变化,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教学资源库的形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探究式学习也很有帮助。开放的教学资源库,包含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的电子资源,也为教师更好地制作和展现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重视人才培养,创新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1.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地位
大学承载许多社会功能,但始终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使命。人才培养就是要培育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人才培养也要引导学生成才,引导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成功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必须牢牢树立“办学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支持人才培养与创新,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大学之本,突出本科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提升学校的深厚底蕴与持续生命力。对人才培养工作最大的支持就是落实并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地位,赋予人才培养工作稳固的中心地位,重视教育教学,尊重教师。与此同时,大学的教师与管理者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把“上好课、培养学生”作为基本工作,特别要保持对本科生教育与培养的关注。
2.以“学”为中心促进教学理念创新
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为中心,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间教、教多少”都是以教师为出发点。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要逐步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这个对象进行教学,围绕“学习”这个过程“填内容、做设计、选形式”。高校要立足社会对学生的使用需求,明确“面向需求,理论扎实,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升”的教育教学目标,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做到能力培养与理论学习并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教师要把握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学生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兴趣驱动、需要引领;主动学习、差异化学习”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能力”的学习者。与此同时,要从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的角度关注学生,点燃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前进动力,摒弃“以分数论高低,只看学生的分数”的片面化观点与做法。
教学理念的创新,要探索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设计,引入参与式、互动式、团队式的学习方法,解决好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意愿、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等具体问题,依赖信息化的手段,变单向枯燥的“教”为互动活泼的“学”,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借鉴先进经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要在深入分析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引领。美国斯坦福大学近年来对未来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崭新的再造,形成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提出了开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自定节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轴翻转(Axis Flip)和有使命的学习(Purpose Learning)四个核心设计,其人才培养与创新的经验为高校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条件
从当前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内容陈旧,可能既不与研究前沿接轨,又不结合实际应用。提升人才培养|量,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要用好在线学习等新方式,统筹兼顾,建设好课程与学习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资源。同时,加强学习条件建设,使新的学习资源的使用更加方便。
1.统筹兼顾,建设富有特色的在线学习平台
近年来,在线学习平台成为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取得了快速发展,开始为校内外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课程与资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构建了面向三类学习者,兼顾多个功能的在线课程与学习资源平台。面向三类学习者就是充分考虑在校学生课程学习、外校学生学习名师名课、社会人员拓展知识视野的需要,并将课程做简繁、难易、长短区分。兼顾多个功能就是使平台能够分角度实现在校师生与校友学习平台、全国林业高校特色资源课程联盟学习平台、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社会人员培训学习平台、亚太森林网络国际林业院校联盟学习平台的功能。
建设在线学习平台的同时,要合理选择课程,分类制作、分步推进,做好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要确定合理有效的工作计划,做好听课人数多、受众面广的通识课程,名师或团队领衔的名牌课程,富有学校专长的特色专业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的开发制作工作。
2.保障应用,加强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
在线学习资源与平台等新兴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条件提出了信息化方面的要求。要建设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的录播教室,实现课程资源制作的模板化、便捷化、智能化、标准化。要推进互动教室、演示模拟教室、翻转教学新型教室建设,添置人文化、小型化、舒适型、活动式桌椅,配齐配优交互式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要加强校园无线网建设和维护,实现无线网在校园的全覆盖,方便学生随时随处学习。要适当保留网络条件下的电脑学习教室,充分考虑到无电脑的少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3.注重推进,解决好在线学习推进中的有关问题
要完善网络课程选课认证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名校、名师、名课。要在教育部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尽快制定外校课程认定办法,建立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及早解决平台学习、网上学习的学分认定问题,实现学分等效认定,为学生学习外校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创造便利条件,使学生愿意更多地选听高质量的在线课程。
加强教师培训,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大学教学留给学生交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有的课程或教师甚至几乎没有与学生的交流,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更难于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慕课(MOOCs)等新兴的在线学习平台,海量化的在线学习资源、自主学习与深入研讨相结合的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培训和激励,让广大教师对这些新方式方法产生真正的使用兴趣,让教师的教学方法跟上教育的发展趋势,能跟上学生的接受方式。
1.做好新教师培训
要以新进教师入职培训为契机,做好新进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培训,使教师充分掌握在线教育、互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既要用网络化、载体化、移动化、数据化的“互联网+教学”的模式传授知识,又要改变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建设“反转式”“实践式”“研讨式”的互动课堂。
2.做好在职教师培训
要针对在职教师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培训,改变教学观念,增加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对年轻教师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特长、学习与创新意识强的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方法培训与沙龙,开展专题培训。对年纪较大的教师,要通过课程团队、配备助手的方式,先克服其畏难情绪,再通过集体制作课程、课程观摩等形式引导其逐步转变。此外,要依托教师发展与教学促进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经常性开展慕课(MOOCs)、翻转课堂、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等专题的普及性培。
3.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校围绕教育教学开展创新,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对教师制作课程资源提出了鼓励。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针对资源建设、课程制作、教学方法改革、学习平台建设出台不同的措施与政策,激励教师尽早创新,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立足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学习
好的教学,必然是基于对学生这一特定具体对象的充分了解。当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他们喜欢上网,玩QQ、微信等即时通讯,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学,就要立足移动互联大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需求,加强学风建设,做好学生管理。
1.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在了解学习者的基础上,有针对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化”“泛在化”。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探索网上研讨、网上模拟、网上实验;制作大量的短视频、小练习、交互式测验等网络版学习资料,主动向选课学生推送,使第一课堂学习无处不在,既随时可以实现,又灵活多样,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
2.用信息技术丰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两个课堂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信息时代,不少学生将第二课堂投向虚拟社会,用在了网络上。要不断探索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基于终端的“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内容,把学生从游戏、网络、社区中逐步解放出来,吸引到“感兴趣、有用处、愿意学”的网上终端“第二课堂”。
3.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学习
历史的发展,促使高校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高校的发展,又促使人才培养走上以学生为核心的道路,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高校和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点播、积分、点赞、刷脸、游戏、互助等网络时代流行的方式取代传统枯燥的教学管理方式,由“无形拒人于千里之外”变为“将学生引向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从被动走向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慕课(MOOCs)等在线学习,使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师要运用好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需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院,学院是人才培养的具体组织者。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必须给人才培养工作赋予重要地位,并给予充分的保障,多方法、多途径引导教师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
1.提升学院对人才培养的认同感
学院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与定位,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设计能不能得到执行,以及得到什么样的落实。高校要以权力清单的方式明确学院办学自和利益,扭转学院重创收、重项目申报的工作局面,支持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彻底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学院必须深入理解和领会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设计,必须结合学院情况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培养、教师教学评价等实际落实工作,要支持教师关心教学、关注学生,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在学院层面形成人才培养引领事业发展的局面。
2.引导和鼓励教师重视人才培养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要通过健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充分体现和遵循教学工作是高校中心职能和高校教师根本职责的原则,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关注教学、研究教学、重视教学、热爱教学、创新教学,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鼓励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
“各讲所长,共上一门课”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见到更多的教师,可以听到每位教师最精彩的讲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可以继承并新应用这一颇具特色的团队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佳,翁默斯,吕旭峰.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创业教育新图景[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23-32.
[2]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J].新华文摘,2016(4):112-114.
[3]胡钰.回归大学之本[N].光明日报,2016-05-17.
[4]周波.教学学术: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生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47-52.
[5]闵维方.“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
一、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性质和基本原则
1.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性质。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由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包含中职、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等,以下同)、行业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的,以契约方式约定参与各方的行为准则,以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技术创新、服务于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为根本宗旨,属于自发性、群众性、协作性、非盈利性组织。战略联盟内,各成员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和性质不变,合作各方建立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精神。
2.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可持续合作发展为主线,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凸显优势、合作发展原则。比如,职业院校主要优势在人才培养、师资团队、专业技术能力、科技项目申报能力、科学管理方法等;行业企业主要优势在技术操作能力、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能力、实践经验、先进设备、技术信息等。二是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原则。职业院校可以帮助行业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技术革新,提升员工素质等;行业企业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实训、拓展社会服务等。三是责任同担、共享发展原则。战略联盟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企业成长需求、社会进步需求为共同责任。合作各方实现利益与责任统一、风险与机遇统一、共享发展成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注重内涵、创新发展原则。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都要从自身发展远景利益出发,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合作广度和深度;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着力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合作模式。五是规范程序、健康发展原则。合作各方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法律制度和战略联盟内部组织规定,按程序和规矩办事;优化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价机制,共同促进政校企行合作战略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
1.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战略联盟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是完善合作协议,合作各方要通过合作协议来约定各方的责任和权利、约定各方的行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章程》和工作程序文件。四是制定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考核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五是明确监督主体和评价方式,制定操作性强的监督实施细则和评价工作细则。
2.利益共享分配机制。通过调研、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通过相关文件如:生产性教学设备企业共享制度、企业接收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合作研发管理办法等来明确合作各方的工作内容和成果效益。校企合作可以大胆尝试利益分成合作模式、股份制合作模式、实践基地共建等混合所有制形式。
3.风险共担化解机制。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应当由合作各方按照合作协议共同承担风险责任,政府部门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资金投入分担或降低企业的风险,让企业不会因校企合作而亏损;职业院校对合作企业的合理需求要支持和配合,由于校企合作而受到冲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要主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危机,要果断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化解,合作各方共同探讨化解风险,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4.人才互兼互聘机制。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搭建平台,化解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脱结的问题。一方面鼓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学,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激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工程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员工培训;第三是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如兼职教师政府津贴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职务晋升管理办法等支持人员合理流动。
5.动态开放灵活机制。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实行动态管理,合作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合作期限,报董事会备案;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专业结构调整、课程教学改革等变更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行业企业也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变更相关合作项目。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要建成开放式社会组织,随时吸纳有条件、有合作诚意的单位参加,加强合作基础能力建设,对于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可以针对不同单位采用不同的灵活的政策和方式。
杭汽轮集团共有全资和控股企业10余家,产业涉及工业制造、进出口贸易、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其中工业汽轮机的制造能力与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水泥行业余热利用产品居国内第一位。
在国内工业驱动领域,杭汽轮集团历来是技术的先导者、市场的开拓者、产业的引领者,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按用户的特殊需要,非标设计制造工业汽轮机的厂家。企业主导产品工业汽轮机曾获国家产品质量金奖,“工”字牌工业汽轮机获国家名牌称号,2011年“工业汽轮机”项目荣获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2012年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称号等。
近年来,在企业创新发展中,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2011~2012年浙江省“讲、比”活动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后盾力量支持,建设积极热情
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建于2009年9月,是杭州市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010年10月,又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工作站已引进进站院士5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共30多人,配备兼职管理服务人员4人。企业以专家院士工作站为依托,与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开展技术合作,拓展“讲、比”活动内涵,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领导重视。为确保院士专家工作站顺利开展工作,杭汽轮成立了由总经理牵头指导、副总经理挂帅的专家院士服务领导小组,并为院士专家工作站配套了办公场所及相应的办公用品和研发设备,指派专人处理院士专家们在杭汽轮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按院士的专业与本企业相对应的技术部门结成对子,对院士专家们的调研、技术交流、学术报告、意见和建议等及时整理和反馈,使院士工作站在杭汽轮科研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制度支持。制订了《杭州汽轮动力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指南,包括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集团技术创新计划和集团技术成果需求等,同时出台技术奖励细则,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经费保障。杭汽轮集团专家院士工作站实行专款专用,财务实行单独核算。目前,杭汽轮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投入研发经费800多万元。
积极引进软智力,占领技术制高点
杭汽轮建立院士工作站,不仅为企业确定了技术方向、设计技术路线、提升技术视野,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了重要的战略储备。通过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院士及其团队“进企驻点”、企业研发人员“进站留学”,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研发项目,为杭汽轮集团在“十二五”期间从装备制造型企业向现代装备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创新力提供了技术与人才保障。
如与中科院院士钟万勰合作进行计算平台软件SiPESC.OPT集成软件平台的交流和合作,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陈蕴博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开发课题“高温耐磨阀杆表面强化关键技术开发”,结合蒋洪德院士主持的国家燃气轮机工程中心的研究,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研究所一起开发用于燃气轮机试验样机上使用的“1.5级单级跨音速轴流压缩机试验样机”等,既有目前产品制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设计、工艺难题,也有杭汽轮技术发展所需要储备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发成功,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解决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创新技术平台。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科研平台,在杭汽轮相继创造的几十个“国内第一”的基础上,继续花大力气、大勇气突破百万等级乙烯装置、百万等级PTA装置、大型空分装置用工业汽轮机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国产化的实现。近三年来,共申请专利52个,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个,在国家核心期刊上12篇。
完善企业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保证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如杭汽轮目前正在开发的“十万等级工业汽轮机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东北大学的闻邦椿院士及其团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研究支持。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不仅通过公司专家院士工作站与公司进行相关科研课题的共同研发,他还是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凡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其中。
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院士专家和专家团队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为公司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通过与实际产品相结合,解决了技术创新中的理论性问题,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足重要的战略储备,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创新体系,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为杭汽轮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成为世界工业汽轮机制造领域的一流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如与以陈蕴博院士领头的材料研究团队共同开发的课题“中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已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重大工业专项”。
加快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储备企业发展后劲。公司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以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为学科带头人,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为杭汽轮集团培养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三年来培养出研究生和在职进修人员10人、博士后2人,培养高层次人才1人,主办“钱江特聘专家”学术报告会12次。同时,杭汽轮集团为院士及其团队所在的高等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和便利条件,吸引工业汽轮机行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参与开展技术研发,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重丰收。
作为一所致力于为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担负着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电气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学院已充分认识到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各种新要求,已经把工作重点转到了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为主上来,正在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但在新时期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做好科学的合理规划和投入具体细致的运作措施。
一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思路和措施
1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德国高职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分别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瑞士采用的是“三元制”模式,分别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种高职教育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较成功的模式,它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了较好的途径。两者的共同点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企业不仅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是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各国高职类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而我国只占不到15%。面对这么大的缺口,只靠引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和培养,使现有教师向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师转变,这就必须构建全新的高职师资培训和培养机制[1]。
浙江省现有各类高职院校40多所,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省内将组建20个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通过紧密型和松散型等多种形式,联合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省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将实行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探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新的高职办学路子,并扩大成人高等教育“双元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试点。同时,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500个规模大、接纳能力强、技术水平突出、行业认可度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共享、与企业共赢的省职业教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浙江的高职教育因尚处于发展初期,再加上企业自身发展尚不够充分,还普遍缺乏既具备教师资格又能开展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实践课教学的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这使得高职院校只能像普通高校那样以“学科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为本位,而无法在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技能上充分发展其特色。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必须大力调整现有的高职师资结构,其重点是使高职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有合理比例,完全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
2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和措施
新时期下,浙江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四项能力的提升,需要着重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创新素质,建成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具体思路和措施有:
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采取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技术应用型双师素质培训基地的方式,选派教师到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同时又可以在科研开发和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专业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需要定期赴国内外先进高校进行访问和考察,学习和借鉴他们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需要积极聘请合作企业的劳动模范、工程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从事德育教育、案例教学、实践指导、教学改革等教育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清晰、更合理,教学计划更接近实际应用[2]。
浙江高职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鼓励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熟悉技术的应用,支持专业理论课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承接课题,搞科研和技术开发,选派教师去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兼职或在职进修,学习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不断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定期到相关机构进行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做出成果。
在浙江高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中,还可以大力依靠我国特有的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例如重点大学的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作用,通过让高职教师在职申请学历进修、访学进修等多种途径对高职师资进行培养培训,提高高职师资的学历层次,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使高职的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二电气电子工程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现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6个专业,另有电工电子和实践2个教研室和1个产学合作办公室,并另有机电技术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应用研究部门;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是浙江省特色专业。各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初见成效,并在省内外有一定声誉。本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副高以上技术职称35人,全职聘用老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9人,50岁以上11人,40-50岁10人,40岁以下43人,双师教师占大多数。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是省教学团队和国家教学团队,应用电子教学团队是省教学团队,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教坛新秀3人,省高职专业带头人3人,省资助青年学者多人,在读博士多人,师资整体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长期以来,本学院积极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师资和实训基地,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并全面推进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电气电子工程学院过高的生师比,不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和参差不齐的双师素质,尤其是一批既熟悉高职教育又熟悉企业的专业带头人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持续发展[3]。在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学院知识理论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往往只注重单一课程内容的传授,而不能根据本人阅历来传授企业经验和职场规则。因此从知识理论型教师为主体向行业企业专家讲师为主体的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的教育教学国际化能力也较弱,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还没有与国际结轨。
学院优秀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大。教师自身的新知识更新慢,习惯于一成不变的保守教学,因此教师本身的创新素质较弱,科研能力相对不足,创新创业理念基本上没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双师素质培养成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连续脱产锻炼时间短,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不够,教师下企业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院专业师资队伍现主要具备的是学科型和专业型的知识水平,而且一般缺乏新技术的内涵。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很多没有企业经验,由此导致了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计并不完全符合企业实际和社会实际。
三关于电气电子工程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下,本学院应在优秀人才选拔、教师能力提升、队伍结构优化、兼职教师聘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继续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建立完善的“校企互通,人才共用”机制,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吸引一批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本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如图1所示。
1培养和提升专业带头人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和科研应用能力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熟悉高职教育,在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使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建设和管理能力。通过主持机电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企业兼职等,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始终站在应用技术的最前沿,并成为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专家。制订相关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措施,创造有利于专业带头人开展各项工作的宽松的工作环境,要求专业带头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级教、科研项目或主持省部级教、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负责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
2组织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赴国内院校访问考察,提高研究能力
通过选派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到国内院校访问考察,快速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制订明确的访问考察计划和业绩考核办法,提高访问研究成效。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可以广泛开展与兄弟院校同行的业务交流,采取参观、考察、观摩、讲座、座谈、研讨会、师资互动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极派遣骨干教师参与国内知名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科技成果展览会等,及时获取对团队建设有用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
3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能力培训,提升工作水平
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社会上去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鼓励他们到相关企业或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并以团队形式组织教师参加横向课题的开发,积极发表高水平的论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技术服务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实际应用能力和教研水平。选派教师脱产到企业实习或顶岗,由企业安排具体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指导师傅。通过教师与企业优秀工程师一对一的结对,使教师直接接受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产品服务等相关培训,让教师及时地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与应用情况,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4]。重点培养多名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老师作为骨干教师。通过国外短期研修,学习现代职教理论,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教研课题、精品课程建设;到西门子公司、欧姆龙公司、GE Fanuc等公司参加技术培训,跟踪专业最新技术;赴企业挂职,承担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锻炼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能开发新产品,并将企业技术攻关案例、工艺等反馈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培养一支视野开阔,在PLC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智能仪表开发、机器人应用、数控系统应用、智能楼宇、汽车电子、液压传动与控制等方面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具有较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成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产学合作的主力军。
4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教育事业的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可以与专任教师签订结对合同,实行互帮互助。与行业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按学期召开兼职教师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兼职教师可以参与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合作开发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课程和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训项目,发挥他们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优势。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加强信息库动态管理,确保每年有不少于与校内专职教师相同数量的兼职教师参加专业教学工作。做好兼职教师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兼职教师参加专业相关教学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次,按学期召开兼职教师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兼职教师参与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合作开发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课程和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训项目,发挥他们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优势。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教育事业的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5]。
综上所述,学院在新时期下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多元化”的流程再造,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和职教管理、掌握技术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建设水平。通过政策激励、下企业锻炼、国内外进修、行业资格培训、教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师,聘请以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在专业领域有一定造诣和双师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江春强,江秀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6(5).
[2]化青报.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3]隋玲娟.浅谈高职院校年轻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秦皇岛市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就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平台,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实际创业能力,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秦皇岛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秦皇岛市发展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加快秦皇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人才先行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突出人才创新创业,更好地为秦皇岛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保证。
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6万人,其中秦皇岛市新增应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往届未就业毕业生0.3万人,可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仅有0.6万个左右,从数据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在我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新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当务之急,需认清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二、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因素分析
1、就业方面
(1)金融危机下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减少了新增的岗位,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因而,秦皇岛市就业局面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
(2)就业难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秦皇岛市第三产业还相对滞后,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其就业比重偏低,意味着对增加就业岗位的贡献就少;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对生产性、劳务服务行业的人员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管理岗位数量增加日趋饱和。扩招后数量急剧增加的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观念还需要调整,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3)用人单位标准提高和就业人口膨胀,使得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一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211、985等知名院校,招聘计划基本锁定在部属高校和办学历史长的省属高校。另一方面,一些低端岗位被下岗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多方占领,导致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4)秦皇岛市大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长期以来,秦皇岛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往往只重视招生和培养,忽视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自高校扩招以来这样的问题日渐突出。
2、大学生创业方面
(1)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由于受社会固有氛围和影响,目前来看,秦皇岛市的创业文化尚未完全形成。一是没有形成崇尚创业、创业光荣的文化。二是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创业激情有余但缺乏对市场规则、企业经营、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所以经常造成创业项目前景很好却因经营理念、手段不善而不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导致半路夭折。
(2)创业环境尚未形成
对待大学生创业,由于传统观念没有彻底改变,使得不允许失败,没有足够宽容。一是没有形成宽容创业失败的氛围。二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要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
(3)创业资金缺乏
当前,很多青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筹数量很有限,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上的“瓶颈"。一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缺乏资金积累和融资渠道。二是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小额贷款由于办理手续和申请条件等原因,使能申请到创业小额贷款的人数非常少。三是目前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市场还不成熟,国家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风险投资。
(4)创业信息不对称
就秦皇岛市现实情况来看:一是大学毕业生对政府对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了解不够全面。二是政府和高校的信息衔接做的不够。三是信息化网站建设没有形成合力。
(5)创业指导实践不够
就秦皇岛市调查情况看:一是创业心理指导不够。需使其树立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二是现有指导服务还很有限。具体包括财务、营销、心理、法律等方面。三是创业见习基地的数量少。
三、加强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措施
秦皇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秦皇岛市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心纳入秦皇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疏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
1、响应政府号召、落实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1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秦皇岛市发展具体情况,创新思维,制定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尽快制定对于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制订本地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树立就业创业指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自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普遍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意识和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新型办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职业概念,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创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主动根据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注重建立一个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3、以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实行教育改革
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工程为重点,把培养在校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利于其思想和热情表达的多种教学方式: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体系,继续投入资金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秦皇岛市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示范校评估工作,总结推广经验。
4、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在秦皇岛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中,选择规模大、管理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建一批“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确保每年秦皇岛市高校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有就业创业实习场所。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就业创业载体,构建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的就业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科技园、软件园和创业园,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5、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舆论宣传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等媒介形式,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典型事例,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
参考文献:
[1]施险峰.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