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02:5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年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青年科研人才 评估 年龄 计量分析
[分类号]G350
1 概要
青年科研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少年强则国强,青年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科研能力的基础。美国之所以能够科技崛起,并能在世界科技界保持领先地位,与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出一系列极具影响的科技政策并实施“成功的移民政策”和“根本的教育改革”,从而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批国际优秀科学人才密不可分,而美国大量吸引的正是各个国家优秀的青年人才。时至今日,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成效卓越,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计划层出不穷,但深入分析,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群,即30―40岁左右最具创造力的青年科学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赵红州就通过计算得出20世纪上半叶,杰出科学家科学发现最佳年龄为37岁左右,并提出“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把杰出科学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界定在25―45岁之间。经过对16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各国重大科技成果科研人员的年龄进行统计,更得出各国31岁到40岁科研人员为人类做出重大科技发明的比例最高,成果最多。陈其荣也经过计算得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做出世界一流科学成果的最佳年龄区在28―48岁之间,最佳峰值年龄为39岁左右。由此可见,在进行机构的科研水平评价时,把青年科研人员作为一个群体进行成果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正是以高被引论文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成果作为基础,探索评价机构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笔者定义197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的科学家为符合40岁以下的条件,后文同此。
2 评价方法及指标
以往基于年龄的研究样本多是已知被研究对象年龄的样本,而本研究中,笔者利用SCOPUS二次文献数据库采集的样本无法获得受分析对象的年龄,只能通过人工途径获得年龄并保证样本量能够达到统计意义。通过咨询专家,笔者构建了调研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2.1 计量步骤
第一步:检索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科学4个科学领域2004―2008年每年的高被引论文中的前1 200篇。
以全球最大的文摘与英文数据库SCOPUS为数据源,利用Citation Tracker功能,下载4个领域2004―2008年中每年被引频次排名前1 200的论文(去除通讯地址机构均为外国机构的记录),即每个领域6000篇论文,4个领域共24 000篇。
在SCOPUS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在SCOPUS的高级检索框中输入各个领域的检索式,然后将检索结果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最后保存被引频次排名前1200的论文。
第二步:抽取论文中的通讯作者信息。
通讯作者信息主要包括:作者名称(英文)、机构名称(英文)与email地址。通过上述信息,获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时的年龄。具体操作步骤为:对于每篇核心论文,首先抽取Correspondence Address(通讯作者地址)字段中的国别信息,如果有不是China的,将该文删除;然后将Correspondence Address字段按顺序排列,并进行数据清洗。对于不重复的通讯作者,通过搜索引擎、发送email与电话询问等方式得到该作者的出生年份,据此推断其发文时(即文章见刊的时间)的年龄;如果发文年龄超过40岁(即作者在1970年1月1日(不含)之前出生),则删除该条论文记录,否则保留该记录以便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步:抽取论文的机构信息。
对于剩余的核心论文,从Correspondence Address字段中抽取各篇论文的机构名称,规范化后生成数据透视表,得到候选的机构列表0。
第四步:机构分值的计算。
通过专家咨询,对于0中的每个机构x每年的检索结果,采用如下流程进行测评:
数量指标:x机构发表的所有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进行归一化,权重为30%;
质量指标:统计x机构的核心论文作者,人均进入中国国家引用指数前5%高被引论文之列的篇数,进行归一化,权重为35%;
统计x机构的发文作者的平均年龄,进行归一化(越大的越接近于0),权重为35%。
2.2 分析结果:以信息科学为例
通过在SCOPUS数据库中检索并根据上述步骤进行年龄核实与数据清洗,2004-2008年,我国信息科学领域上述6 000篇高被引论文中,可确认发文时通讯作者年龄在40岁以下者共1 005名。下述所有图表中提及的论文均为40岁以下通讯作者所发。
通过分析图1和图2可以得出2004―2008年间,信息科学领域不同年龄青年科研人员的篇数分布情况。可见在信息领域,相对高产的年龄阶段集中在27―32岁之间。这一点与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比较而言,纳米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作者年龄与发文数量呈高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将5年的数据累积计算,可以得到图3中的排名。
为了排除学科之间的差异,课题组引入了一个相对指标“国家引用指数”:用于测算某领域内的某篇论文被引次数在该领域发文被引情况中的相对排名。在本课题中选择的评价标准是5%,即考查某机构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才在某领域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能够进入该领域前5%的数量。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信息科学领域,中国国家引用指数标准随着时间增长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增长较为明显,材料领域也有所增长。
在获得信息科学领域2004―2008年机构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大学排名之后,课题组计算了:
40岁以下通讯作者发文总量前10名机构的篇均被引次数(见表1)。
另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2008年被引用次数高于所在学科的篇均被引次数世界平均值的表现不俗文章统计,东南大学表现不俗论文占机构论文总数比例位列第二。2008年表现不俗论文高校前10名和40岁以下通讯作者发文总量前10名机构相同的高校包括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40岁以下通讯作者发文总量前10名机构的发文平均年龄(见表2)。
最终,通过归一化计算,获得根据本指标体系得出的排名情况,如表3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尝试通过确定论文作者发文当时的年龄,对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成果进行评价,虽然样本量有限、在方法上也还需要改进,但分析的结果是有意义的。
通过分析信息科学领域的结果,可以看到,评价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以论文形式的成果所得出的结论与对大学该学科科研水平的整体评价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这反映出机构的科研水平并不能反映出该机构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水平。同时也表明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机构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人群,尚未成为机构、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人群。学科带头人、顶尖人才受到的关注掩盖了这些在团队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青年学者所应得到的肯定和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机构人才评估工作提供一个范例。建议将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评估列入机构科技评估的重要部分。也呼吁科技管理相关部门加大对这个人群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段志光,卢祖洵,王爱珍,等.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的成长规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增):29―31,36
[2]赵红州.关于科学家社会年龄问题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4):29―44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推进研究型教学,充分发挥吉林大学药学院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科研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院摸索出“一个思维” 、“两个技能”药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我们在现有的新型培养模式下,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以适应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院首先打造精英师资团队,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目前,药学院在编专任教师70人,其中学院教授24人,均参与本科生教学。由于我院年轻教师较多,因此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等各种学习班。学院现有10多人参加了吉林大学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学院还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将优秀教师推荐学校参加大赛。在第二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杨老师获得优秀奖;第三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沐新老师获得二等奖。第五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苏曼曼老师获得三等奖。学院还组织教师观摩教学,聘请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我院示范教学,同时也多次组织我院的老教师为全院做示范讲演。我院经常组织国外知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每年按计划将我院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选送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 “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成为引领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先行者,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课题,为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奠定基础。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和传帮带,使学院拥有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宝钢教育奖1人,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多人,吉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1人,还有省市各类优秀人才多人。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我院以人为本,从2005年开始对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想,开展以科研推动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讨,我们感觉到规范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我们在对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研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摸索出用“六个能力”的培养模式来加强药学本科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即计算机使用、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归纳整理、论文写作等六个能力的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我院还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为了配合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我院在教学计划中为本科生开设了《药学文献检索》课,介绍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为学生查找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参加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的质量是实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我院在《药学专家讲座》中为学生开设了药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使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等项目的申报、结题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我们还需要为学生补充药学研究中所涉及化学结构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内容。另外,我院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的质量,为教学工作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使我院毕业论文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做成多媒体课件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和答辩,专家对毕业实习和课件的内容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给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我院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给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得到全面的认识,具备本科毕业即可直接参与就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能力。
我院还将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研究院所作为我院本科生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药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特点,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际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构建“产学研”平台。利用当地药厂资源,结合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高校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开展技术合作,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了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我院还经常利用外国著名专家教授来我国讲学之际,邀请外国专家教授与学生座谈,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同时还经常组织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使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年来,本专业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著名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学院赢得好评。
总之,虽然我院虽然成立只有14年,但是经过对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和实验教学的改革,使本科生的质量逐年提高。我院本科生已经几十同学被录取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些成果都证明我院本科生培养是成功的。
一、科学的组织管理促进医院科研活动高效有序地发展
1.在医院宏观组合上使科研活动渗透到各科室和各学科
发达国家从战略上紧紧她把医院与科研结合起来.各个学科和部门都有疑难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同时也有不同学科协作研究的问题,凡是发展快的专业和学科,其科技进步的内涵就大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型医院,有13o0张病床,其中中医有400张床,我院还附设牺床医学研究所、卫生学校,全院共有45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l2个研究室从198,5年至1993年,共承担部级课题77项,院级课题从1986年至今共有95项,平均每个科室有2项课题,另外还有所级和科室自选课题,加上科室交叉联合,几乎分布于每个科室。
各学科、专业都很重视科学研究,说明要想出色地完成医院的医疗和顼防保健任务,就要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先进的医疗技术来源于医学科技的进步,后者又取决于医学科学研究,所以,医院中医疗和科研是一个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而且随着医院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增大,这种关系越密切,科研的比重就越大,我院的重点学科和科室t科研能力很强,科研工作出色,医疗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2.医院设置不同科研基金,促进各类人才成长
基金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为了促进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促进各类人才尽快成长,培养更多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我们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设置了五种科研基金,即:院科研基金、院青年科研基金、院中年科研基金、院科研开发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研究启动基金,这些基金促进了我院科学研究的发展,加快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争取国家级和部级课题奠定了基础。
3.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浓厚
学术活动来源于科学研究,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研究,促进医院水平的提高,医院学术活动的多少,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医院科研的基本状况,我院除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参加院外学术活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院内学术活动,效年来,坚持每年定期组织几次大型学术活动,如院学术年会、院青年医师论文报告会、院管理论文报告会、院护理论文报告会等,给科技人员提供及时自已科研成果的舞台,使科技成果首先在医院内推广交流,同时也起到检验和鼓励的作甩.科学家在一起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切磋技艺,造成催人奋进的浓厚学术气氛。
二、科技进步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发展
医院的无形资产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医院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声誉,声誉主要部分之一是指学术地位,学术地位来源于科学研究,学术论文是成果的载体,医院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后者又是与医院的科研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1.国家科委的国内最多的前十名医疗卫生机构,1991年和1992年我院均捧名第三,分别是108篇咖、137篇],论文数在不断增加,从我院1987~1992年学术情况亦可看出(见表1)。
2.科学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疗难
关我院从1984年开院起,就把科学研究放到一定位置,利用现代化的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研究,1985年就争取到3项卫生都课题。到1993年我院共承担部级以上课题77项,同时我们迅速建立了院级科研专项基金,科学研究推动了我院医疗技术的提高,每年都有新技术应用,1992年就有42项新技术、新疗法应用于临床。
我院对苯丙酮尿症(PKU)的研究,挽救了许多儿童免为痴呆,为家庭、社会减少了许多麻烦,本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院研制的溃结康灌肠灌,疗效高。一些不属我院合同单位的病人也被患者单位特批来我院治疗。辛育龄教授引进并改进和创新的癌症电化学疗法,开创了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方法在对舌癌、喉癌、食管癌及颜面部肿瘤的治疗中,患者不仅可以保留器官的功能,而且能保留其容貌。在对横纹肌瘤、恶性黑色素瘤、骨肉瘤等的治疗中,某些病例可免遭截肢之苦,该疗法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治疗恶性肿瘤病人981例
3.科学研究提高了诊断水平
对于疾病早期和准确的诊断,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人的痛苦。我院积极开展提高疾病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多导联体表心电峰值标测图的研,使无心梗的病人得以诊断,并提高了心梗病人预后的估计,该项研究已获我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载脂蛋白AI的纯化抗体制备、RID药盒的临床应用及推广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早期肾功能损伤诊断试剂CNP-NAG的合成于应用研究以及临床上开展的多种疾病基因诊断,由于注重这方面新技术的开发,我院的诊断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4.科学研究提高了管理水平
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然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我院也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近3年来,每年组织一次管理论文报告会,大家一起切磋技艺,提i嘴理水串。近年来我院承担了2个卫生部该方面的课题,分别是“医院信息系统模拟方法的研究和“计算机上应用的中国疾病分类编码系统。院镢也有几个软课题研究,倒如对我院1985~1990年门诊量、病床占用分析,对我院工作安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医院管理科学化,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效率不断提高,在1993年。三甲医院评审中受到称赞。
5.科学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加快了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是医院业务发展的主要环节,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学科建设将成为空谈.学科的水平,专家的知名度,是靠先进水平的课题和其后续的成果来体现的]。我院从1991年起设立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鼓励青年人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每年组织青年医师论文报告会,评选青年医师优秀论文奖及伯乐奖,大大加快了青年人的成才速度。同时也进行研究生教育和选拔优秀人才出国深造。从1986年到1992年共培养研究生92名,1984年至1992年共派331人出国研修。
6.科学研究促进了我院经济的发展
科学研究提高了医疗技术,使病人来源增加,科学研究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我院检验科对检查尿中微量白蛋白试剂的研究应用,较原来使用日本进口试剂的成本降低为1/40,大大提高了效益渖}学研究推动了科技开发。1993年我院对临床研究所断“粮”给“权t即医院不再发给该所研究人员奖金,下放权利自主经营,促进他们开发,结果临研所1年创收200多万元。
我们对我院中医16个科室进行了科研工作状况分析,资料选用1990年至1992年3年问的科研工作资料,按照科研课题、人均科研费科技成果、数等指标采用主体成分分析法,以科室为单位分为两组,即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组和科研工作一般组,与1992年各科的经济收入、病床使用率相比较,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收入(见表2)。
原来,2005年12月15日,正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女子铁人三项集训队”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时,遭遇了严重车祸,造成一死八伤。
车祸发生时,普小云驾车第一个途经现场,立即帮助集训队急救伤员、疏通道路,并带领搭载受伤运动员的车队赶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减轻了集训队的人员伤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尽到了自己的救助责任,其高尚的师德,正是普小云教师生涯追求的目标。
30年的高校工作,普小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教书学习做学问”。
教书,他崇尚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句是西语“给人以再多的金子不如给他一块点金的石头”。知识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普小云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习跨度长达37年。就算华发尽染,他仍旧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活到老,学到老”。
至于做学问,他认为兴趣也是做学问最好的兴奋剂,理论的千头万绪,实验的重复单调,其实都很辛苦,但研究中的发现带给人的愉悦就是最大的快乐。
普小云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授“原子物理学”、“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内容丰富清楚,注重思维启发,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对其任课的网上评教平均分是95,8分,位居物理学院教师得分前列。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先后5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普小云2002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其中张远宪、祝昆和周丽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硕博连读生李强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9级博士生张远宪的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级博士生孙丽存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普小云每年都氖2-4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6年以来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次获得云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并发表于相关专业刊物上,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云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易红明毕业论文的抽查评价是“‘利用石英毛细管精确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一文,可以作为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范文”。
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更是引人注目。
1天文学学术期数据来源与施引文献和参考文献情
统计源期刊
中国天文学学术期刊由中国天文学会、国内各主要天文台主办,包括国家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的《ResearchinAstronomyandAstrophys-ics》(以下简称RAA),中国天文学会、紫金山天文台主办的《天文学报》,上海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的《天文学进展》及云南天文台主办的《天文研究与技术》。其中RAA为英文SCI统计源期刊,由英国物理学会(IOP)出版社负责海外出版与发行;《天文学报》为中国最早创办的天文学学术期刊,发表天文学科各领域研究成果,目前为双月刊,中文出版。我们选择RAA作为统计源期刊。本工作中另一本统计源期刊为英译版刊物,刊名为《ChineseAstronomyandAstrophysics》(以下简称ChA&A)”。为了便于向国际同行宣传中国天文学科研成果,早在1977年就由华裔爱尔兰天文学家江涛先生创办该刊物。它从国内主要天文刊物(目前选刊范围含《天文学报》、《空间科学学报》及《天文学进展》)选译文章,其中近90%的文章从《天文学报》选译,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该刊物的选稿、翻译、校稿等工作目前由天文学报编辑部承担。ChA&A和RAA为本文的两个统计源期刊。它们均为英文刊,由知名出版社负责海外出版与发行。两刊可在海外天文机构查阅,所以国外同行查询该期刊文献时不存在语言障碍。两刊论文的施引文献和参考文献情况具可比性。
ADS数据库及研究方法
ADS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授权史密森天体物理天文台管理并运行,是物理学、天文学研究人员使用的在线图书馆。ADS的数据涵盖了天文、天体物理、物理学出版物及预出版平台www.arxiv.org。经出版方授权,ADS上的数据包含收录期刊文献的摘要或全文。不同于JCR只收录SCI期刊,而国内如中国知网仅收录国内期刊,ADS收录了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及其相关学科期刊。ADS中每条检索文献中含有简称为A、E、F、X、R、C等多个项目,点击C(Citationstothearticle)列出引用该篇文献的论文信息,点击R(Referencesinthearti-cle)列出文献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后者由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部提供数据。通过ADS,可以方便检索每篇文献被引用的情况及参考文献情况。以201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院士为第1作者在RAA上发表的有关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主题的综述文章[12]为例,截止2016年7月12日,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其总被引数为69,WebofScience数据库(简称WOS)中总被引数为161次,而ADS数据库中总被引数为175次。该文在WOS、ADS两数据库中按年统计被引用数分别为2、26、37、74、22和2、22、36、78、37(数据按2012、2013、2014、2015、2016年顺序录入)。其中2016年ADS多出的施引文献主要来自预出版平台arXiv的贡献及最新出版但WOS数据库中尚未计入的统计源期刊,包括RAA、天体物理杂志(AstrophysicalJournal)、天文和天体物理(Astronomy&Astrophysics)、经典和量子引力(ClassicalandQuantumGravity)等期刊。因此,ADS的选刊范围、时效都足以衡量文献的被引情况,适用于本文的统计。
2分析与讨论
统计结果基于ADS数据库,我们将近5年ChA&A论文施引文献数(包含自引)和其中国内作者以及国内刊物贡献比例,与对应的参考文献数和其国内作者以及国内刊物贡献比例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作为对比,我们采用同样的方式和数据来源分析了RAA,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国外作者及国外期刊贡献比例(国外作者贡献占比=100%-国内作者贡献占比,国外期刊贡献占比=100%-国内期刊贡献占比)可由此推算,受表格大小所限,未在两表中列出。施引文献数统计截止2014年12月31日。从表1和表2,可得出:1)ChA&A和RAA论文偏向于引用国外期刊文献及国外作者撰写的文献,这与引言中提到的其他学科的统计结果一致。2)ChA&A论文的施引期刊文献中国内作者贡献比例高达80%,施引期刊中国内占比也高于半数(58%);相比ChA&A,RAA论文的施引期刊文献中国内作者贡献占比接近半数(49.7%),而施引期刊中国内刊物占比仅为20.2%。3)ChA&A主要引用国外期刊文献及国外作者撰写的文献,但其施引文献主要源自国内作者的贡献和国内期刊的贡献。引用和被引不对等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4)相比ChA&A,RAA施引期刊文献中国外期刊和国外作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第3条中所提引用和被引不对等的程度显著缓解。
讨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年来国内优秀的研究论文逐渐流向国外刊物,从而导致国内特别是中文学术刊物的影响力下降,以致人们对中文期刊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当然,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总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研方面的投入包括科研条件和人员待遇等均有大幅提高,并且吸引了不少高水平的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的参与。至少目前在部分学科或部分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外的差距日渐缩小,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3]。由于数理天文等基础学科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同时缺少实际应用的评价依据,的被引数自然成为评价个人、项目、单位,以及学术刊物的一个重要数据。以下将进一步分析引用文献时国内作者和刊物的论文可能被忽略的原因,从以下6个方面阐述:1)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水平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的科研水平,国内刊物与国际一流刊物的差距客观存在。这也是造成上文所述引用和被引不对等的主要原因。2)国内天文学期刊相比国外期刊占比很少。JCR公布的2015年数据中,“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科总共61个刊物,其中中国刊物仅一个,即RAA;而天文学中文核心刊物仅《天文学报》与《天文学进展》两个刊物[14]。3)期刊及审稿人导向。作者在向国际期刊投稿时,渴望论文尽早被接受,会应期刊的要求,或受审稿人的提醒,引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4)体现研究深度和广度。作者通过引用大量国外刊物上的论文,力图表现出对本领域或本课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体现该研究工作和论文的学术水平。5)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科研现状不够了解。这也是中国科研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客观反映,应该随中国科技发展而逐渐好转。6)中国作者对国内作者和刊物的引用不够重视。这里除了作者自身原因之外,刊物编辑部的宣传和引导不够也有一定的影响。以ChA&A为例,过去极少数作者对自己的论文被选译不知情,部分作者不知道自己的在ChA&A卷、期、页的具体信息,当然也就无从引用,对此我们现在已及时把有关信息通知作者。表1(ChA&A)和表2(RAA)的施引文献数据中国内作者贡献占比有约30%的差距,主要是由于RAA全方位的国际接轨,吸引一批国外作者的投稿(和引用)所致。此外RAA至少有两类稿源使其被引数明显高于ChA&A:一是介绍中国重大天文仪器的系列论文,如2012年大约有10篇关于郭守敬望远镜的论文,被引数约占当年的50%;二是一批高质量和高引用率的评述性论文[15]。需要说明的是表1和表2中的国内作者仅根据姓氏拼写来判断,不能排除其中外籍华人的贡献,可能会导致表1和表2所涉及的国内作者的数据被高估,但不会影响有关施引文献和参考文献中的国内作者份额的相对比较。这里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国外学者对国内研究现状不够了解,对一些原创性成果优先权的争议,乃至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学术偏见等。类似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中国,在发达国家和俄罗斯(前苏联)之间也是由来已久的。
对策
■自由发言
彭旭
在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企业家与各路专家的纷纷将矛头指向高校科研。中科院政策所的专家说:“高校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过关,项目评审几乎是给钱‘走过场’。”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陈盈晖说:“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将近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际论文。”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科研机构以高校为主力军,但观高校科研现状,着实令人堪忧。投入经费,却只换来论文,高校科研机构俨然沦为了论文机器?究其原因,与中国科研体制中投资体系与评价指标有莫大干系。
据悉,在中国,不少人搞科研项目就是为了出SCI论文,有了论文就评教授,评上教授就是人才。国家给高校的科研经费,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但在申请项目时,第一考量的是数,因为SCI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国家的科研经费支出与评价体系将发表国际科研论文作为一项关键指标,多评级容易,获得科研经费也变得简单,难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都对在国际上趋之若鹜。
我想起前些天“中国教育部宣布中国科研能力世界排名第五”的新闻,新闻称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各种论文数量排名第五,故科研能力也排名第五。原来在我国的科研界是这么定义科研能力的:科研实力由论文支撑。如此定义科研能力实在不敢恭维,论文再多而不运用于实际,其意义又有多大呢?
要想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只出论文不出生产力的局面,只有将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利益从论文身上转移到科学应用上来,才能避免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沦为论文机器,中国的高校科研事业才有希望。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咖啡文化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我们当然要查阅跟咖啡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资料了,只有阅读的资料越多我们知道的相关信息就越详细,这样才能更好的写出咖啡文化论文,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文献,给大家欣赏借鉴。
咖啡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3.
[4]王士文.咖啡精神――咖啡与咖啡馆的文化记忆[M].长沙:岳麓书社,2007.
[5]敬一兵.“咖啡文化”旧话新谈[J].天津:世界文化,2004(2).
咖啡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英]戴维斯。时尚品牌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1.
[2][美]佩里·舍莱特。食品店品牌形象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
[3][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4]MaigcBranding2魅力品牌2.Designerbooks,2011.11.
[5]品牌设计+2:创造顶尖品牌的色彩应用方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0.
[6][美]马克·高贝。品牌大设计[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4.5.
[7]霍华德·比哈。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M].中信出版社,2011.9.
[8]泰勒·克拉克。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M].中信出版社,2014.5.
[9]史都华·李·艾伦。咖啡瘾史[M].时报文化出版企业,2015.2.
[10][美]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左手咖啡右手世界[M].机械工业,2013.7.
[11][美]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M].中信出版社,2014.8.
[12][美]海勒,[法]魏纳。100个改变平面设计的伟大观[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8.
[13][日]石胁智广。你不懂咖啡[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11.
[14][日]相原一雅。设计×设计爱[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
[15][日]竹村真奈。没想法,哪敢开创意咖啡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7.
[16][日]柏木珠希。来开店吧!令人憧憬的个性咖啡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
[17]韩]李进东。我爱咖啡,更爱咖啡馆[M].金城出版社,2014.12.
[18][韩]朴相姬。咖啡狂的笔记本[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
[19][韩]金善权。冲到最后一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
[20]凯文·布德尔曼,曼扬·金,科特·沃兹尼克。品牌识别法则[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12.
[21]刘青剑。品牌VI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4.
[22]吴琨。情感化设计与品牌情感识别[D].湖南大学,2007.
[23]闫宇。品牌设计[M].龙门书局,2014.5.
[24]陈丹。中法咖啡馆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5]涂欢。CI品牌设计使用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26]标识、名片与VI设计[C].化工工业出版社,2014.1.
[27]周颖。论情感体验在电商品牌设计中的应用[M].陕西科技大学,2014.
[28]庄颖。上海的咖啡馆文化[J].公共艺术,2011.(01)。
[29]品味咖啡馆文化。连锁与特许[J],2008.(01)。
[30]杨滢,贺优,刘建平。咖啡厅VI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大众文艺,2011.(21)。
[31]秦海洲。米罗咖啡厅VI设计[J].大众文艺,2010.(09)。
[32]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J].金融博览,2013.(05)。
[33]岳克国。猫家咖啡馆的体验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4]周丝雨。上海咖啡馆与文学[D].西南大学,2014.
[35]陈文文。1920-1940年代上海咖啡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6]胡海英。旅游酒店室内空间文化性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7]阎珉。浅谈企业形象的文化性导入--以"藏獒"男装品牌设计为例[J].大舞台,2010.(9)。
[3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9]周志民。品牌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0]顾永芝。美学原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1]张宝华,胡俊涛。设计色彩[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2]刘青。图形语言的创意性和文化性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
[43]赵正阳。艺术语言研究--艺术研究的一个全新维度[N].云南艺术学院院报,2011.
[44]李艳。用设计,做品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9.
[45]王绍强。品牌设计+:给你灵感的全球最佳品牌形象方案[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
[46]坦赛。餐饮业品牌形象设计[M].辽宁科学科技出版社,2012.4.
[47]谷声图书。谷声小旅行:厦门咖啡馆小旅行[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0.
[48]李艳。大品牌设计的思考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7.
[49]任莉。CI设计[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
[50]虞健。不同烘焙程度咖啡感官特征与主要成分分析[D].江南大学。2014.5.
关键词:破“五唯”;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机制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将破“五唯”从隐性价值转化为显性标准,将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呼吁转变为政府的行动,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文中提出,学校实践教书育人,优先改革教师评价,既可以提高教师发展、促进学生评价科学化,也能够形成促进党委、政府、学校、社会转变教育评价观的“自觉”力量,从不同层次、全方位优化教育评价生态[1]。此前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逐步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但是破“五唯”,教师评价机制会不会再回到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的旧模式?破“五唯”之后,应该用什么标准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评价?“小青椒”们是教师团体的新生和骨干力量,对于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如何探索更科学合理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与摸索。
1“五唯”的弊端
“五唯”之间各有所指,又成为一体,发表高级别期刊论文、获得高水平学历,在职称评审中则更有机会。有论文、学历、职称加持,那么人才称号、科研项目和奖项的命中率显然会提升,但是“五唯”的评价标准也会引出许多的弊端,阻碍教学和科研评价。
1.1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2]“五唯”中占位的教师更容易获得更多利益和资源。部分高校为了让人才队伍的结构更有彰显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更愿意用科研经费、实验平台等有竞争力的筹码抢夺有“帽子”的人才。普通青年教师,在科研资源方面则捉襟见肘,甚至渴望尽快获得“帽子”,踏入“五唯”评价体系,获取更多科研资源。青年教师的评价和资源分配逐渐异化为单一僵化的“五唯”。
1.2形成教师阶层的固层化
教师“五唯”评价某种程度忽略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国计民生所起到的实际贡献,论文的研究成果是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有待考核,是一种单一评价、终结性评价。“五唯”评价局限于某一个小圈子,无论是项目申请还是奖项申报,某种程度上局限于已经在“五唯”里小有成就的人员。刚刚起步的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在既有利益获得者中有所突破,容易造成身份层次的相对固化,扼杀了年轻教师的发展活力,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1.3导致教学科研的功利化
“五唯”的根本是把教师成果的数量和形式作为评价教师业绩、能力的数字化标准,追求数字化表征,科学研究上追求“短平快”,要求在聘期内完成量化的科研任务。对于一些需要深潜的基础研究,青年教师迫于考核压力,不愿深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作由于见效慢、衡量难也无法走入核心工作区域,“五唯”显然是一种违背了学术、育人客观发展规律的评价管理行为。
2破“五唯”的误区
但是,破“五唯”的关键点在于破,而非“五唯”,我们要平和理性地对待“五唯”,破除“五唯”不是不要论文,不要学历、不要项目等,而是不能将“五唯”的作用无限放大。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的教育评价方式、教育评价内容、教育评价导向,与当前国家对创新性人才需求不相协调。我们要破除“五唯”,还要注意避免以下认识的误区。
2.1不能将“不唯”变成“无唯”“五唯”的最大症结就是一个“唯”字,破“五唯”其实就是破除唯一性,允许多元化。在破“五唯”时,还必须明白“破”和“立”的边界在哪里,“可为”之处与“难为”之处在哪里,在“破”与“立”之间寻找平衡点,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3]。论文、“帽子”、奖项等在激励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上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破“五唯”并非完全放弃定量评价,而是更加合理地评价数量背后青年教师的实际成果。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学力”“文章一多质量就差”等等,从而否定用文凭、论文作为评价的坐标之一。应该说,这些观点在生活中确实可以找到具体事例予以佐证。但也只能说是个案,不能因此推导出普遍性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文凭与水平,学历与学力,论文数量与质量之间,总体上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不是无关,更不会是负相关。如果把“高分低能”“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学力”等说法当成普遍现象,那无疑取消了学习和教育的价值,陷入了反智主义泥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4]。
2.2不能将“不唯”变成“高唯”目前评价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意在消除以往评价标准中对人才发展造成的约束和阻碍。但在实际操作中,新的不当指挥棒应运而生,“不唯”变成了“高唯”,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破唯”和胜出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制定的新评价标准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代表性成果制度,以期刺激教师能够产出高影响高被引的SCI论文、国家级重点项目等更有标志性的科研业绩,反而使得评价的功利倾向愈演愈烈,影响青年教师的正常发展[5]。
3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特点及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青年教师的评价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促进其职业发展。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都是一个不断优化方法、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上,如何在最初站上讲台的几年内,学会最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针对当下的新情况,不断丰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实现教书育人的不变初心;在科研上,面对学科知识的日益更新、学科交叉的不断加深,如何与时俱进、深耕其中、坚守一方,实现0到1的突破,是对教师的科研品质、思维层次的考验。新教师在科研考核上,还面临着“非升即走”的生存压力,在有限的聘期内完成合约上既定的科研任务。同时,伴随着高校引进人才门槛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是国外归来的留学人才,他们既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还要逐渐完成个人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准备,而这些,在目前国内市场条件下,也绝非易事,需要高校予以专门的关注和研究。
4建立合理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紧迫性、以及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机制,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更要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要关注成果量上的考核,更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岗位业绩考核,更要注重盘活资源配置;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还要注重过程评价;要充分考虑长期发展功能,克服功利主义的价值偏差,放眼整体职业生涯。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运行的结果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长期健康发展。
4.1破“五唯”的前提是尚师德科学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师德师风和学术端正。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冰山模型”理论,显性的学术成果、教学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容易考察;隐性的学术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则不容易考察[6]。为此,要积极探索合理、可行的师德评价体系,切实根据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进行科学评价,改变以往师德评价走形式的流弊,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特点,加强“学高为师”的“学术端正”和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行”评价。“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青年教师要有对教育和科研有无比的热爱与忠诚,对学术道德与育人规则有足够的敬畏和尊崇,将科学家精神贯穿于青年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中,自觉维护学术价值与学术尊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评价机制要引导青年教师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他们乐于在公共服务方面付出,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科研导向,切实承担起对学术共同体、学校和国家的责任[7]。
4.2破“五唯”的关键是立“多维”此“维”非彼“唯”。“维”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系物的大绳,引申为法令纲纪之义,旧时从比喻的修辞手法称礼、义、廉、耻为四维,已然有评价的色彩。放到今天,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叫维,多维就是立体、综合之意。与“唯”所体现的“独一无二”、“唯一”大相径庭,“多维”所彰显的多元性更加符合青年教师从事的教书育人活动的创造性、复杂性特点。4.2.1完善分类体系依据学科属性、工作特点,分类制定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类人员考核指标,比如对于高校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课题很难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可以结合授课质量和学生评价反馈,引导他们“以教学为主”踏实做好基础教学。对于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老师,则可以减少教学要求,对于较长周期的基础研究,可以实行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刚柔并济,给老师更多的成长空间。4.2.2丰富评价主体职能部门考核有效结合学生评教和青年教师自我评价。一方面,有效引导学生真实、科学反馈青年教师施教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高校制定形式多样、易于操作的评价模式与指标。拓展评教时间,教学周期内定期开放通道让学生能够随时对教师的任何一门课进行评价,而不仅限于学期末[8]。特别是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解决评教中的青年教师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教师出现的个性问题,既可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也将更好实现评教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落实教师自我评价,尊重教师主体感受,将教师自己量化的教学、科研成果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相结合,若几项指标评分结果大致相同,则侧面印证学校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达成一定的共识。如有较大悬殊,排除主观干扰因素之后,需要进一步论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2.3平衡评价方法实行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同行专家评议是一种主流的质化评价。量化评价中的明确的指标体现科学性、客观性,有一定的积极性,但缺少对工作质量、教学投入与育人成效的有效评价[9],如唯量化,易入“激励短期行为”“助长本位主义”“扼杀学者个性”等误区。大部分同行专家尊重和维护学术系统的自觉与忠诚,他们了解学科最新发展,能够有效补充数字衡量带来的不足,但是同行专家评议也要避免学术圈子、学术壁垒以及专家自身局限等影响公正的因素。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原则,评价改革实现量化评价与同行评议之间的动态平衡。
4.3破“五唯”的核心是赋活力“五唯”评价忽略了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实际贡献,只看历史和出身,不看未来,与资源分配机制紧密相连,是一种唯结果、终结性评价。很多高校将奖励、资源与“帽子”、奖项直接挂钩,使得众多教师一门心思谋“帽子”,谋取资源、身份的对号入座,某种程度导致师资队伍的僵化。合理的评价机制需要两个结合。一方面,评价应与培育相结合,灵活地配置资源,不唯“帽子”马首是瞻。青年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初期,特别是一些没有团队归属的海归“小青椒”,无论是在科研经费的申请还是研究生助手的配置上,高校应给予相应的扶持,允许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进步、在科研中遭遇困难,进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不断取得科研突破,避免青年教师身份的固层化。另一方面,评价应与合理分流相结合,灵活挖掘人才潜质。对于在“非升即走”中未能胜出的青年教师,高校予以灵活合理地分流,并为他们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是当前完善高校完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的必要补充。“非升即走”也是一种选择,经过一个聘期的尝试,部分青年教师发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继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从人才成长的角度出发,本着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原则,灵活安排岗位,妥善处理好转岗衔接期间的薪酬待遇等等,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灵活流动提供有尊严的后续发展保障。
4.4破“五唯”的主旨是求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终身化的动态过程[10]。“五唯”重在强调成果的形式和数量特征,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在管理动机和政策导向上,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评价机制所形成的氛围,使青年教师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急于求成,在学术科研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评价的根本宗旨在于发展,而不是一时一地之利,应该选择用发展的角度看待青年教师评价。评价的重心在于关注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的成长历程,及时发现教师成长中出现的困难并提供及时帮助,强调过程的意义,突出持续性反思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谋求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旨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创建青年教师成长数据库,收集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评价指标参数,推动传帮带,请专家给年轻教师以专业性指导,帮助其凝练未来发展方向,促进青年教师科学认识、充分理解评价结果。学校、青年教师之间目标一致、彼此信任、同向共行、和谐发展。评价不仅是一种阶段性的鞭策或奖励,更是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期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长海.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J].人民教育,2020(22):22-25.
[2]唐静.从教育资源配置的维度探析高校的教学与科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41-145.
[3]储常连.立:“五维”破“五唯”推进教育评价现代化[EB/OL].[2020-10-30].
[4]刘振天.“五唯”:痼疾如何生成,怎样破解[EB/OL].[2019-02-26].
[5]丛春秋,张新亚.焦虑中的变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创新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高校科技,2020(9):25-29.
[6]于剑,韩雁,梁志星.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2):59-68.
[7]陈娟.“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20(10):77-81.
[8]望红玉,王自洁.教师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8):31-34.
[9]钱国英,崔彦群.评价与培训相结合建立教师队伍良性发展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6-68.
32岁,他破格晋升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并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34岁,他舍弃在德国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母校从事科研工作;
35岁,他放弃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越条件,俯身广西教育事业;
如今,46岁的他,瞄准世界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实现广西从有色金属资源大省向有色金属资源强省转变,积极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
他,就是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亮。
从中国到德国,只为占领材料研究高端
1970年,湖北宜昌三峡大学校园,方亮呱呱落地,从童年起,研究哲学的父亲和研究生物的母亲就让方亮无拘无束成长,运动成了他的至爱。1988年,复读一年的方亮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被以材料学科见长的全国重点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录取,成为当时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实验班仅有的九名学生之一,成为武工大校长、我国著名材料学专家袁润章教授的弟子。
“正是高考的挫折,让我明白,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方亮说,在运动和科研上,他找到平衡点:“运动强健体魄,培养竞争意识和面对挫折的能力,拼搏带给我不懈努力的干劲。”
大学四年,方亮成绩优异,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之后免试直升研究生,1998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在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5月,方亮破格晋升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并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也被武汉市组织部作为江汉大学副校长人选进行考察。为了家庭团聚,当年12月,方亮去到久负盛名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及尤里西研究中心电子材料所当访问学者,利用国外先进设备加快自己的研究进程,先后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15篇电子材料方面的论文,成为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发表SCI论文排名第一的教师。
方亮长期从事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探索工作,在复合氧化物电、磁功能材料系统中设计与合成了类钙钛矿结构与六方磁铅石结构新有色金属复合氧化物600余个,均被ICDD授予了PDF卡,成为鉴定它们的国际标准数据,开展了新型微波介电陶瓷、无铅铁电与压电材料、铁电―铁磁材料等探索工作。作为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及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与地区联合资助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留学回国基金项目与“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美国国际衍射数据中心资助项目、国防军工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作为主要作者300余篇,SCI已收录260余篇,SCI引用超2000次,其中7篇论文被ISI评为2000年来本领域引用率最高的1%以内高引频论文。
回顾自己14年的科研经历,方亮说:“材料科学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我的导师一直告诫我们,要对新材料保持兴趣与探索,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总有更好性能的材料出现,总有更好方法去改进现在的人类进程。”
从武汉到桂林,只为打造材料学界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材料学科博士点
2005年,34岁的方亮决定离开德国优越的科研生活环境,回国后与同为材料领域专家的妻子进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同时在母校继续执教。方亮说:“在国外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学习、工作管理制度。但是那些收获都是个人的,而做出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却归国外所有,与其贡献自己的才智给外国人‘打工’,不如回国传授先进的技术,起领头的作用,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然而,半年后,方亮再次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放弃武汉理工大学的优越条件,不是去上海,而是从武汉到桂林,应邀作为桂林理工大学有色金属与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座教授,面对各方疑问,方亮答道:“广西青山绿水自然环境好,民风淳朴好客,是一个有色资源大省,但是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有所欠缺,广西的加速发展更需要材料科学的推动与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我的努力,充分利用桂林理工大学提供的良好的科研与教育平台,可以实现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理想,做出比在发达地区更大的贡献。”
到校一年后,方亮协同吴伯麟教授完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2007年在时任桂林理工大学书记黎志和校长赵艳林的邀请下,正式加入了桂林理工大学,并担任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该实验室成为广西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3年桂林理工大学获得广西目前唯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博士点。
在桂林理工大学的教学岗位,方亮除了给本科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还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方亮认为,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导向来对他们进行分类培养,对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部分学生,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对另一部分立志于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则应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
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方亮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邀请行业内国内外专家到校指导,先后有多位国内外材料学知名专家来重点实验室开展讲座,有效提升研究生学科素养,每名研究生都能在SCI二区及以上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2013级研究生李洁作为第一作者在发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J. Am. Ceram Soc.、J. Eur. Ceram Soc发表3篇SCI论文,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在担任桂理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期间,方亮倾力打造一个能够走在学术前端的团队,他建立一套“教授、青年博士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四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充分实现各个层次人才之间的“学、帮、带”。青年教师初来乍到,没有经费,方亮无偿提供自己的设备、原料等急需物资;参加国际会议能够更好地与同行交流,方亮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2009年,四年一届的国际铁电会议在西安举行,这是该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方亮的资助下,桂林理工大学两名青年教师、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到会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实验室每两周一次的学术报告,方亮认真听取学生报告,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予以指导,使大家更加明确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亮牵头与广西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广西“电子材料与器件人才小高地”,2013年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共同认定,为广西大力培养“材料人才”,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发明创造方面均有不俗的成绩。日前,从“广西电子材料与器件人才小高地”传来喜讯,2016年方亮研究组共有7名考生被录取为西安交大、华中科技大、中山大学等校博士研究生。
从象牙塔到生产车间,只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转变成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产生更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是方亮一直坚持的理念。
桂林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平研发一种绿色生态建材制备新技术,方亮积极支持陈平教授推广这项技术,提出学校与广西重点企业柳州鱼峰水泥集团全面合作的构想,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12月,桂林理工大学与鱼峰集团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经发挥多重作用:依托桂林理工大学的技术,鱼峰集团全面改造四条生产线,生产工艺节能20%,产品性能提高20%,每年新增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以该项目为主的成果获得了2010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得了目前广西唯一的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0年5月,方亮带领团队成员周焕福、刘来君等赴北海,与广西新未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与技术交流,并达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广西新未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广西敏感元器件工程与研究中心”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从2010年6月起,参与新未来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广西“千亿元产业”电子元器件研发中心的共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加强合作,把研发的重点之一确定为“新未来”公司主导产品氧化锌压敏电阻的低温烧结制备技术,获得了“千亿元产业”重大项目资助,申请10项发明专利,解决了高能型氧化锌压敏电阻器在低温化制备、与电极的共烧匹配等关键工艺技术难题,实现了两条低温共烧生产线的改造,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累计生产高能型氧化锌压敏电阻3.5亿只,累计节约生产成本约1749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利税3155万元。
微波介质陶瓷是方亮的主要研究领域,它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关键基础材料,主要在微波频段(主要是UHF、SHF频段)电路中作为介质谐振器与滤波器,在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方亮发现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系列B位缺位类钙钛矿微波介质材料,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7年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建材奖,科技部批准立项,具有推荐国家奖资格)一等奖。
近5年来,方亮利用广西的优势有色金属资源,开展可低温共烧的有色金属复合氧化物微波介电材料的研究,在新型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同,在国际硅酸盐或陶瓷领域排名前三位的学术刊物J. Eur. Ceram Soc.、J. Am. Ceram Soc、Inter. Ceram40余篇,2013年度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在国内外率先报道了高Q值的尖晶石结构化合物、Li基盐岩结构、六方钙钛矿与复合钙钛矿、V基石榴石化合物等新型微波介质陶瓷以及与Ag电极的低温共烧研究结果,其中2010年与印度Sebastain研究组同时以快报形式报道了尖晶石结构化合物Li2MTi3O8具有高的品质因子、低的谐振频率温度系数,而且烧结温度也低于1075 ℃,被J. Am. Ceram Soc认为是继日本村田公司发现(Zr,Sn)TiO4后的中介电常数微波介质材料的一个突破,目前已在上市公司进行中试生产与成果转化。
2013年1月方亮担任了桂林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当年学校科研经费就突破了亿元大关,以后逐年稳定增长。这三年间桂林理工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量稳居广西区第三位,其中重点项目(2项)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总数名列广西第一。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前两位(2015年申请发明专利533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5件,累计授权率及有效专利拥有量名列广西企事业单位第二位),对桂林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的创建以及桂林国家级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撑。2011年,方亮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三批“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2014年自治区知识产权局立项支持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桂林理工大学)试点建设。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是方亮埋头苦干的真实写照,各方赞扬与各种荣誉却不曾忘记他:他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2006年度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获得15次美国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颁发的重要贡献证书;获得2008年度广西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荣誉称号,获得2009年度 “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2010年入选第三批广西高校“八桂学者”、2011年11月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聘请为首批特聘专家。
从全国寻访优才,只为打造一支优秀“材料团队”
从1995年起,方亮师从原武汉工业大学校长袁润章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伯麟教授从事铌钽酸盐电光功能材料研究,那时,他就深深体会到学术研究团队对学术成长的重要性。
2005年9月,方亮来到桂林理工大学执教后,拓展了新型有色金属氧化物电光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此时的方亮,已深切感受到人才对团队建设、对广西材料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不可或缺。
求贤若渴的方亮开始在全国范围寻访优秀人才。2009年,分别从西北工业大学引进从事无铅压电与铁电材料、巨介电材料的核心成员刘来君博士、陈秀丽博士;从西安交通大学等引进从事微波介电陶瓷研究的核心成员周焕福博士。2010年,方亮带领的团队获得广西高校创新团队资助,目前合作发表了系列论文100余篇、申报专利40余项;2010年,方亮聘请了从事高温材料化学的北京科技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邢献然教授为学校讲座教授;2012年,留学英国做博士后六年并已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的北大博士匡小军来桂林与方亮合作期间,毅然决定加入研究团队,经过学科交叉与凝练特色,研究团队明确了新型有色金属氧化物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方向,入选2015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
科技小论文万
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小科技小论文万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科技小论文万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三唑仑片三唑仑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心中,《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
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朦胧中,我发现房间里还亮着灯。爸爸瘦弱的身影正伏在桌上定书。啊!爸爸又工作到这么晚。天气又闷又热,我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湿了。我轻轻地跳下床,去拿毛由擦汗,顺便也给爸爸擦擦汗。走近一看,只见他脸上、背上都浸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汗衫与湿透了,几只蚊子叮在爸爸肩膀上吸血。我连忙一巴掌打过去,把爸爸吓了一跳。我把毛巾递给爸爸,他不在意地擦了一下,又埋头工作起来。当我重新上床时,只听时钟“当当当……”地敲了12下。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一、在组织工作中历练自己,不断成熟
1、顺利组织年度论文评审工作,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今年是我第一次组织论文评审工作,时间紧张,情况复杂,既要有学科组教师参加论文评审,又要把优秀的高三总结一起进行评审。我认真熟悉工作,细心组织评审,保证论文评审工作顺利完成。对222篇上交论文进行学科组初评和科研室初评,综合教科室评价和学科组评价的排名,选择83篇论文进入复评。加上从63篇高三总结中评选出的27篇,共110篇文章进行复评,其中文科理科各45篇。经过复评委员会的严格复评,评选出前100篇论文进行奖励,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50篇。从论文评审的组织来说,我觉得细心准备,耐心组织,保证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召开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集中研究学科组建设
因为陈主任外出学习,从十一月准备到十二月初召开,这个研讨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在准备期间,我给学科组长提供研讨交流的主题,提供学科组建设需要挖掘的主题,指导他们完成学科组建设的文章。最终,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研讨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科组长的研讨渗透着新理念,渗透着研究型团队的建设。如语文组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生物学科组提出了“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的教研理念;英语学科组提出了以“Smart Work”的理念引领学科组建设的理念;政治学科组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学习型学科组的理念。目前,以研究引领学科组建设已经成为学科组工作的基本理念,研究型学科组建设已经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
3、组织召开第十三届教育科研活动周,宣传推广科研成果
从大会的筹备到召开,时间紧,任务重。本来要在11月完成发言稿的采集,由于种种原因,到12月初开完学科组长会才基本上定下来。接下来就是紧张的科研周准备,当然其中还夹杂着其他事。如临时决定要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一书与科研周大会材料一同印刷。可是当时还没有完成前言和相关的设计工作。没办法,抓紧时间吧。一周时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和科研周大会材料搞定。这虽然是比较满意,但其中也有一些遗憾,如稿子改得不精,没有完全达到高质量高标准。
另外紧急的还有做幻灯片,两天时间完成书记幻灯片的制做和发言稿的修改,还要完成其他发言幻灯片的编辑和审定,真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最后还是如期完成了,虽然几个中午没休息,但看着最后完成的作品,还比较满意。
4、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青年老师搭建舞台
这几乎是11月的主要工作,因为从月初的培训与组织到月底上交,其中最繁琐的就是安排教师的授课时间,其实很简单的事,但涉及到很多协调的问题,和青年教师协调,和电教人员协调,让人焦头烂额,每天都要在放学前确定第二天的录课情况,再与电教进行协商,有时一节课要打若干次电话。同时我还力争到录课现场参加录课。最终,由于安排充分,又有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把关,38节录像课如期完成录制上交,并且撰写了初评总结上交。学期末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了课件制作的比赛,保证了全员参加。
由于组织了若干次会议和活动,目前我不惧会议,我不惧活动,我能够轻松自在地组织活动,而且能够与老师进行轻松自在的交流,我喜欢与老师交流研讨的氛围,喜欢与他们讨论他们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二、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成长,体会成长的乐趣
1、精心打造课题成果,推广学校的优秀做法
课题研究是科研室的主要工作,也是我的主要工作。因此,对于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我重点下功夫。上学期,我精心修改,着力打造的十三项科研成果参加区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中,有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深受区领导的好评,认为一中的科研在领跑顺义科研。
本学期,经过认真修改与打造,我们又推荐史树芳、王树清、赵向军、辛加伟四项课题成果参加区科技进步奖的申报;推荐史树芳、李玉珍、蒙广平、辛加伟、张福林的成果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推荐4篇论文参加2008年度北京市基教所的征文。目前结果还没有揭晓。
我乐于在文字的推敲中下功夫,乐于在打磨文章中较真劲,看着改好的文章自己的心中很是痛快。如科研成果报告会的材料,我提出的“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智慧工作引领学科组建设”等理念,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都觉得很快乐。
2、注重成果交流,全面展示学校风采
成果交流是展示学校的好机会,因此,任何形式的交流我都非常重视。本学期,我参加几次课题成果的交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9月22日,代表学校参加区先进教科室评选,做了《建设研究型团队,落实“四个引领”》的发言,交流了我校教科室的建设情况,得到大致好评。11月14日,在杨镇一中参加刘海辉的区级课题《加强体验式教学,提高高中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开题。由于我在前期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准备比较充分,我们的开题报告是最规范的,也是专家比较满意的。11月19日,代表史校长参加市级课题中期交流,同样比较成功,而且对杨一的两个课题和现代职业学校的和课题做了交流,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同。12月23日,代表陈主任参加科研创新促学科特色发展项目组的活动,做了《以研究型团队为抓手,完善校本研究的组织机制,实现科研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发言,交流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最满意的是,我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大会上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是我最高兴的。
3、抓住机会高效率地工作,展示一中教科室风采
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我坚信这一点,因此,日常工作中,我不断加强积累,保证各方面工作高效运转。如区先进教科室的检查验收,虽然我们已经是六星教科室,虽然我们不用准备也能顺利进入先进教科室行列,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集中展示教科室的建设成果,因此,一周时间内,我不仅整理了学校的科研档案,而且把科研展室进行重新制作和整理,集中展示我校科研的特色活动和“十一五”的课题成果。得到了验收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我校教科室是免检单位。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校的科研工作,我还在此期间制作了4块校本研究的专题展板——“建设研究型团队,打造研究型学校”,在全区进行了展示。这次成功迎检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事,因为自身价值与工作业绩实现了统一,效率高与质量高达到了统一。
再有就是科研成果报告会的大会材料了,一周时间,我既要修改大会材料,又要全面统筹科研周的具体事务。陈主任又临时通知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出来,我可真着急了。印刷容易,保证质量不容易。好在我已经平时在电脑上完成了书稿的前期校对,所以抓紧时间,连续几天坐在电脑前,中午都没有休息,最终如期将大会材料和精美的《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完成,为科研大会添了彩。
我喜欢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我喜欢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在快节奏与高效率的工作中我体验了自己的价值,体会了自己的成长。
4、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007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参与了学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部分活动。本学期,面向全体高一老师和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培训与讲座;参与组织研究性学习展示课一节,陈惠明、马玉梅、李颖石共同指导,高一1班承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撰写《科技使生活更美好――顺义三高科技园区蔬香苑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得到市教研员的好评;参与出台《顺义一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方案》,得到社会的关注;参与撰写发言稿《社会大课堂,师生成长的沃土》,在全区社会大课堂大会上进行宣讲。同时,为了宣传学校的社会综合实践工作,我还制作社会大课堂活动展板2块,主题为:研究性学习,走进社会大课堂;制作研究性学习展板5块,主题为:新课程,新平台,走进研究性学习,一起在十中召开的国家级会议上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好评。
5、关注学校全面工作,实现总结提炼工作与自身成长的统一
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关注学校的全面工作,帮助总结提升学校的办学经验,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本学期,我撰写论文如下:《以研究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关注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顺义一中2008年上半年教学质量分析》、《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总结》、《结经验,反思问题,新课程改革回眸——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一年来的总结》、《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教师带来的变化》《实施新课程改革 打造学校发展新平台》《新课程改革新在哪》《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学期末,我如期完成了学校教科室的工作总结。正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我的认识不断提升。
6、参与学科组管理工作,构建以磨课为主的学科研究模式
学科组是学校的研究组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组的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召开了两次全体学科组长会,组织学科组进行论文的初评,组织学科组开展以磨课为主的教研活动等。可以说,在茹书记课题的引领下,我校学科组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学科组的活动更加丰富,尤其是以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物组的两节市级研究课得到了广泛好评;张福林老师到天津做示范课;吴欣歆老师到苏州做研究课;同时各个学科组围绕青年老师考评课和青年老师基本功竞赛展开了大规模的磨课活动,促进了青年老师的快速成长。
7、登记科研成果,兑现科研成果奖励
科研成果奖励是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重要手段,本年度共登记科研成果481项,创历史新高。学期末,我按照重新修订的奖励标准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奖励兑现,奖励成果321项,涉及144人,奖励金额56691元。由于工作的认真细致,科研成果奖励兑现一步到位,一次完成,没有经过任何的反复,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高效的工作带来了研究的硕果
推荐13项成果参加区“十一五”课题阶段性成果评选,有7项获一等奖,3项获二等奖,2项获三等奖。
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1届年会论文评选工作,有9篇获奖,其中二等奖5篇,三等奖4篇。
我校教科室被评为顺义区先进教科室。
四、工作反思
经验:
研究只有扎根于教育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如学科组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工作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才能有高质量,如论文评选和研究型学科组建设
成果要用心研究反复打磨才能有上水平,如科研周的大会发言和论文推荐
生活要丰富多彩满怀激情才能有好创意。
不足:
加强学习,不要让好文章好观点成为文字垃圾
加强反思,不要让好主意好点子成为过眼云烟
加强研究,不要让好办法好创意与我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