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2-09-12 00:3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力学实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力学实验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水力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31-02

水力学是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1],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作为水利学科的经典课程,水力学教学中存在课程理论内容多、概念抽象等问题,学生常处于应付作业、考试的被动学习状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状,应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如何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改革,让理论性强的教学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全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中经常探讨的问题。

一、水力学课程特点

水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课程理论性强,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很强。从有记载的阿基米得发现浮体定律之前,人类就一直在探索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的静止与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在科学探索与生产实践中发现和总结了大量定律及规律,为利用水资源及消除水患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应用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水流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分析方法,学会常见水利工程中的水力计算,并具备初步的试验量测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水力学课程在水利学本科、专科生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性、逻辑性强

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比较多,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课程类似,水力学中有大量的理论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同时还有大量的经验公式,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介绍这些公式中包含的理论以及推导过程,理论性、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对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紧跟教材内容及教师的讲解思路,循序渐进,才能系统、连贯地掌握整个课程知识。

(二)实践性强

水力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验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丰富实践操作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性强

水力学课程中的很多理论公式及经验公式都是从日常生活或工程中的实际水流现象总结、抽象得到的,针对实践中各种不同工程类型建立各种不同的物理、力学模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在该课程中涉及的典型水力学问题外,在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学、水电站等后续专业课程中都有大量应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

水力学课程理论性很强,大量的数学公式及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得课程学习难度大、学习过程枯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走神,一旦某个环节没有跟上则后续推导很难理解。在学生调查中普遍反映水力学理论很难理解,公式太多而且很难记忆。对高等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更难跟上课程进度。因此,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环节薄弱

实验教学是水力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水力学实验教学基本要求仍然偏低。目前开设的实验,实验开始前负责实验课的教师已把实验仪器、设备等准备完好,学生的动手操作仅仅是打开阀门、观测水流现象、记录相关数据,很少有学生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是否有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验技能培养的传统学习方法,影响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学生缺乏积极性

水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知识深,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限,因此课堂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应付考试,加之学习内容难度大,很多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以上是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如何使枯燥的理论教学生动起来,加强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三、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单一,以黑板讲述为主,绘图、板书占了课堂讲授的很多时间,而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际工程只能依靠口头表达,许多工程中的水流现象学生很难想象,对其中包含的水力学问题更是难以理解,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目前,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中,图片、录像、动画等资料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2-3],可以让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气氛活泼、轻松一些。但水力学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全部使用多媒体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推导理论公式速度太快,学生缺少反应时间,效果常常不如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结合已有的数学、物理知识逐步推导得到公式。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授课方式,克服了单纯板书信息量不足和幻灯片变换过快、学生不能及时记笔记的缺点,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日常生活现象融入理论教学

水力学理论课程教学枯燥、难懂,但理论源于实践、源于生活,水是人类日常生活天天都要接触到的物质,在理论教学中融入生活常识,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现象,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印象深刻,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解释毛细现象时,一方面使用试验图片显示不同管径的玻璃管中水柱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有主观上的感受,另一方面介绍春季土壤的反墒现象以及灌溉后耕翻、松土等保墒措施,让学生了解抽象的名词实际来自于日常生活,而且生活中也在利用这些理论。在介绍表面张力时通过荷叶上的水珠自动形成球形,硬币可以浮在水面上等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概念和名词。在介绍能量方程时,使用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水管中的水流方向、提水灌溉时管道中的水流方向,使学生理解能量方程中每一项的物理意义,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实践环节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水力学课程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增加实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对实验室大力投入的优势,增加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的特点,特别强调实验环节,理论课教师为学生讲授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要亲手操作、实验结束后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发现问题进行进一步讲解。如果有实验结果不符合规律的,要求重新做实验。无实验课时,实验室也对学生开放,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部分学生在试验中还能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方案,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水力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应用学科,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随着信息技术和试验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科研的进一步深入,不断有新的计算方法和新的科研成果涌现,由于选用教材的内容相对稳定,无法反映最新科研成果,也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将水力学理论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水力学最新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并把理论讲解和生产时间中的应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习惯。水力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而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非常经典的理论体系。国内的各种水力学教材内容基本一致,但由于教科书受出版周期的影响,很难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包含在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开拓思路、紧跟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沿。如在水力学最新教材中,没有介绍水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而计算水力学在近二十年发展迅猛,许多高校、科研单位都在进行这方面研究,在授课过程中将这方面的知识及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感兴趣。另外,对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如边界层理论、紊流力学等,也对本科生进行初步的介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本科生教学中,将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展现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水力学是水利工程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根据水力学课程内容特点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理论性强、教学枯燥、学生掌握难度大等问题出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将生活常识融入水力学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改革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宏兴,裴国霞,杨玲霞.水力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2.

[2]彭俊文.浅谈新形势下的基础力学教学[J].高等教育研

究,2005,(3).

第2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进步,竞争也在日益加强,作为给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怎样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保证向社会输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才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导向性的问题。而高等学校的实验室能否为学生提供建立创新意识的平台,能否创建一个学生的创新想法得以实现的实验环境是关键之所在。①武汉科技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实验中心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分析给水排水实验教学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的学习重理论轻实验

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绝大部分都表现在口头上,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理论、轻实验的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还依附在理论教学之中,既没有被独立设置一门课程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学分。②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更没有上升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高度来。

1.2 专业课的实验设置较少且相对独立

由于专业课的课时有限,实验课时较少,故实验课开设的实验项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来说,我们以前开设的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是:水力学实验10学时,水分析化学实验8学时,水处理微生物实验6学时及水处理实验16学时(其中给水8学时,排水8学时),实验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且实验课程相互独立,未经融合,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加以验证的基础上,根本没有与专业课之间融会贯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1.3 实验项目的安排不合理

给水排水工程四个方面的实验中,水质分析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和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均为专业基础实验,主要培养的是基本实验技能;水处理实验主要包括给水处理实验和排水处理实验,由于学时有限及实验条件和设备所限制,结合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学时数只能开设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老师只是一味灌输,学生也只是简单模仿,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③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很难实施,由此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得到的实验数据仅仅是课堂理论的再现,没有自己的思索和创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1.4 实验设备缺乏、陈旧

社会在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而高校实验室普遍由于经费问题,实验设备一般都过于陈旧且新型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传统的分析方法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实验室里价格昂贵的设备一般数量较少甚至只有一台,有时根本满足不了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只能分批分组的进行实验或者进行演示性实验,既费时又费力,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高校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水平,并保持其新颖性和先进性,为了改变目前实验课中过多的老师讲解现象,我们本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紧理论联系实际,随时更新我们的实验教案;在专业基础实验中,我们注重学生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配合先进的、户外便携式的仪器使用,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接轨。在新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断增开综合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譬如在水处理实验中专门增开了两周的综合实验设计课,即老师给定一个题目,从最初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论证及实验报告的输出均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手把手教学生实验,而是在旁加以指点,强调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不断推敲,不断论证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综合设计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针对本专业的情况,我们在大四上学期专门开设了一门实验课即《水处理实验新技术》,课堂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先是利用少课时讲解本专业近几年的实验改革及设备更新情况,再就是给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数据处理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明白做科研论文所需具备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学时进行实验,基本都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一个实验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了水质分析,微生物的驯化及污水处理几门专业课的知识,使各专业课之间有了一个很好的衔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次改革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相关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信息化社会,实验室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等通过PPT或者是录像、动漫等方式做成课件,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供学生查阅和使用,创建网上预约、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等方面的实时互动,适时掌握学生动态,进一步提升网络使用效率和教学效果。

2.3 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针对实验室实验设备过于陈旧的情况,让学生与本专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轨,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了本专业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也很大,本专业的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并于2004年12月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起申请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基金200万元,于2006年5月被确定为“武汉科技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在五年之内学校相应配套该中心建设资金100余万元。中心现拥有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达450余万元。该中心的成立后,中心承担武汉科技大学的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硕士)、市政工程(硕士)等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其他实践性教学任务。另外每年也接待本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南分校相关专业学生来中心做实验,年接待学生近1500余人次,年实验教学工作量达4万余人时数。打破原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之间的界限,优化实验设备的配置,极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重复建设的投入。

2.4 实施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着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的所有实验室均为开放型实验室,实验室全天免费为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主要倡导的是学生的主导地位,强化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实验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除设置一定的必修实验外,还有个性化选修实验,其难度一般都超出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其次,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实验时间,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均由学生自主决定;还有,学生在实验时提倡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善于钻研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跟着本校研究生及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才能。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试验,我们已经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奖和多篇科研。2007年获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西蒙-国际铜业协会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三等奖两项;2006年分别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FLASH动画设计中荣获三等奖、首届航天杯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校三等奖各一项;学生在各类杂志上20篇以上。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教学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不少用人单位的好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面对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改革步伐还应更加坚定,坚持改革与创新同步,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

注释

① 孟雪征,曹相生等.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7.9(6):295-297.

第3篇

1.1“一体化”

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即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所有的水文气象实践课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把相关的实验知识、技术和方法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2“三层次”

根据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实践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试验。主要是以基础实验课程为主体,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如水力学实验中静水压强和静水总压力的测量、液流流态和液流阻力的测量,水文测验中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测量,气象要素降水、蒸发的观测等。第二层次,综合应用型实验。主要是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体,旨在强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如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等,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课本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流程,围绕着理论、程序技术和研究思维三个环节展开进行实验。第三层次,实践创新型实验。主要是以创新类实验项目为主体,为设计、研发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科研创新能力,常采用开放式教学。这里主要指高年级的学生申请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总结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1.3“多形式”

是指采取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计划内学时与计划外开放实验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实验操作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等,并将室内试验与实践教学基地和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有机结合;在形式上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开放式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的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有机融合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的能力从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到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递进式培养[3-7]。

2“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2.1优化实验教学,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水文气象学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围绕水文和气象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解决国民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实践课程规划(实验教材、实验大纲和实验项目的设计),优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验性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新实验教学体系。第二,多开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实训网络平台,将网络资源和学习更好地整合,将新的教学理念灌输到实际实践教学中。快速满足教学要求,使实践教学更加优化。第四,加强实习和实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是整个实践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实际生产实践的联系,同时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进行自我完善,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多元化的教学模式[8]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实验室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集中实验。这种模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第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实践方案,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分时段,分层次的开放。低年级学生基础性实验实行双休日集中开放模式,以巩固知识和技能为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高操作技能的实验。高年级学生以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采用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主要是学生通过申请学院、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实验项目,经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中期答辩和结题汇报等层层过程,充分利用周末、教学实践周和寒暑假,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并完成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开放的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提出—研究—解决”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从实践上探索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第四,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以自主性为主要特点,充分虑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和目的地设计实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第五,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本科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院与广西水文局建立了《水文测验》、《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教学实习基地,与安徽省六安市水文局建立了《水利工程》教学实习基地,与天津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建立了《数值天气预报》、《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基地。这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要有机配合,促进各类实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2优化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优化管理主要通过网络化管理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9-10]。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管理:第一,实行网络预约制度,仪器状态实行网络通报制度,提高了仪器使用的效率,也加强了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第二,实验耗材的购买也实行网络管理,购买药品等耗材时,需要网上申请,经管理员批准后统一采购并登记入库、登记领用。通过耗材库查询,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药品,方便互相调用,做到资源共享,节约实验室运行经费,更能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第三,通过考勤系统提高出勤率。网站考勤功能每天记录了每位学生到实验室及离开实验室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第四,以网站展示实验结果加强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实验室网站将学生在实验中取得的良好实验结果、获得的奖励、发表的论文等进行展示,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绩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成就感。网站化管理真实记录了学生完成任务和教师检查指导的及时性,加强了师生的工作责任心,大大提高了许多环节的工作效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将其网络化和视频化后,为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仪器提供了一个培训的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码技术构建实验项目库,方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实验室观看实验视频,对将要进行的真实实验进行预习,其效果远远好于浏览讲义文字。从而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第二,网络应用系统的建立,方便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师和学生利用积件库中的CAI课件,视频库中的视听教材,以及校园网上、Internet上的网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互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及时查询到实验室的有关信息和教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BBS论坛系统参与实验教学的讨论,使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网上交流;学生将自己近期的研究计划、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及阶段结果及时上传到各自的科研文档中,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取并进行批阅,提出建议,及时了解某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2.3建立科学的管理及完善的考核体系

制定并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工作条例,明确各级职责,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从实验教材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报告的撰写、课程考核方式、实验成绩评定等)和实验项目设计等实验教学多个环节明确目标和要求,作为组织实验教学的依据。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比如建立实验室的文件资料档案,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评估和考评活动;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好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益。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在实验教材的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和实验项目的设计等等教学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它包括平时考核、实验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考试。通过学生和教师两套评价考核体系及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结语

相关文章